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集锦9篇

时间:2024-03-20 10:58:53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1

[关键字]智能建筑;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building, discusses its scientific structure and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advantage, and looks forward to intelligent building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of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practice to improve building and construction quality, improve automation control system comprehensive service function is positive and effective stimulative effect.

[key 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Building; Automatic control system

中图分类号: C931.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智能建筑内涵及其发展现状

智能建筑主体通过对四项建筑基本要素,即系统、结构、管理、服务与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展开优化设计,进而为用户提供投资合理、使用环境舒适、便利高效的智能化建筑空间。智能建筑系统主要指为实现建筑物智能化服务功能而设计安装及运行的光机电设备服务系统,例如电梯、空调、给排水、照明、通信、物业管理、综合布线、一卡通与办公业务等智能化控制系统;结构主要指其环境结构,囊括了建筑物装饰、结构、建材与空间的划分;管理主要指对财、物、人、丰富信息与智能化系统的综合管理,而服务则指为智能化建筑管理及使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人性化服务,为其创设舒适、安全、便利与高效的生活、工作与学习环境,合理降低智能建筑系统设备的服务运行维护成本费用等。智能建筑的理念在我国的产生及发展起步较晚,初期由单一专用功能系统开始,逐步发展成为集成系统模式,以楼宇的自动开控制管理系统为核心,实现了卓有成效的较快发展。然而与国际先进的发展水平相比,我国智能化建筑的还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我国建筑市场现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们只有本着深入实践、完善创新的原则才能为智能建筑的快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2、智能建筑系统层次结构

智能化的建筑系统结构应包含上层综合建筑智能管理系统与二层智能化控制子系统。二层子系统又分为网络通信系统、建筑设备综合管理系统与自动化办公子系统。该类子系统主体通过综合的布线体系连接而成一个智能化的完整系统,由上层智能建筑管理系统进行统一监管。智能建筑的核心是智能化控制系统,只有当其涵盖的各类子系统统筹结合,共同作用,才能有效支撑构建智能建筑。智能化控制系统为建筑赋予了快捷便利的服务功能,有效提升了民用住宅、商用写字楼的综合智能化水平,并满足了社会公众在新时期日益增长的对海量信息的综合需求。

3、智能建筑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

3、1建筑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构成及其优势功能

建筑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涵盖内容丰富、设备众多,是控制管理最为复杂、范畴最为广泛的建筑智能自动化系统,其包含狭义建筑自动化设备系统、报警消防自动化系统与自动化安全防范系统三类子系统。智能建筑楼宇的自动化设备系统主体包括实时监控系统、建筑楼宇保安系统、机电设备综合监控系统、音响广播系统以及停车场系统。以上自动化子系统赋予了建筑楼宇显著的优势功能,主体体现在实时监控子系统为智能建筑楼宇提供了集中监控方式,以丰富的文字、图形、动画方式呈现出来;依据各方需要自动化系统管理人员可直接进行命令下达,对任何一项系统设备进行运行控制;自动化控制体系可对各项设备监控子系统状态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并提供必要的报告,对历史数据进行完善记录从而发挥对价值化信息的综合管理功能。

3、2建筑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的网络结构

一般层面来讲建筑楼宇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网络结构主体采用现场总线形式,将系统分为三层,上层为信息域干线,依据相关国家标准利用拓扑总线结构以太网进行建筑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干线的布置,进而合理实现网络资源的集成共享及同中央站点间进行畅通高速的通信传输。系统二层为控制域干线,主体完成对各分站点的总线控制,通常应用RS485网络总线,以高效通信速度将各个分站点进行稳固连接并实施对各类丰富信息的处理。再者位于分站点的总线还需配备与他类厂商进行设备连接的相关接口,以合理实现同其他设备的高效通信联网。三层结构为子站点总线,主体由分散控制器进行相互连接,各子站总线在连接器辅助下实现同分站总线的高效连接,完成由监控现场设备到传输信息再到中央工作站的处理,并由上级网络实现信息处理结果的准确获取。

3、3建筑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结构

随着建筑行业的科学发展,目前建筑楼宇自动化系统主要呈现集散结构与现场总线结构两类。前者为目前较为广泛使用的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结构,具有管理集中、控制分散的显著特征,一般包含两层网络结构与三级控制设备。现场控制器主要执行对设备信号的处理、采集、输出与控制等。操作站则由工业化计算机系统与控制操作台构成。中央监控站可实施对集散控制系统的离线配置、在线监控、维护与组态工作等管理。一旦操作站或中央监控站发生故障,其下层控制功能设备仍然可实施独立的控制,确保系统的安全可靠性。现场总线系统控制主体由智能现场设备、监控组态与现场总线三部分构成,其核心在于现场总线控制技术。与DCS系统相比,现场总线控制技术的可靠、实时、成本低、便利使用等特征令其在现场层实现了广泛的应用,并令DCS系统控制中遗留的各类问题得到了良好的解决,该系统技术由信号、通信到系统标准,从结构体系、设计方式、调试安装再到产品结构均实现了革命性变革。其实际上属于仪表工业技术、控制技术与网络技术三类完善结合的产物。也就是说在制造与过程控制由设备分立发展为设备共享、在工业仪表由简单结构发展为智能化仪表、计算机网络拓展至传感器与执行器时,几类分支技术则呈现必然的结合趋势。因此以现场总线为中心的总线控制系统必然成为今后工业生产实践的核心部分,令传统DCS系统被取代并发展成为第五代智能化过程控制结构体系。当前该类现场总线控制结构系统形式已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并实现了科学发展,我们可在建筑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科学采用该类结构,令其成为未来建筑楼宇自动化系统高效应用与全面发展的主流方向。

4、结语

信息时代,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其对各类建筑楼宇的人性化使用功能需求越来越丰富,加之各类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持续更新发展令由通信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构建的建筑楼宇自动化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基于这一良好发展态势我们只有深入了解智能建筑内涵、科学层次结构、自动化控制系统楼宇建筑的构成、网络结构,才能发挥其自动化控制优势并真正创设出智能化、精品化、科技化的优质建筑楼宇,促进建筑行业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2

关键词:智能建筑;建筑设备;自动化;教学改革

智能建筑是建筑领域科技水平的呈现,一个国家和地区智能建筑水平的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及科技水平具有直接的关系。因而,智能建筑自问世以来,便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和关注。

一、构建智能建筑教学体系的基本依据

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基础是教学体系构建的基本依据。对学科内涵的有效把握能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内容、教学体系和课程制定的科学设置提供基础支撑,使其能够反映应用需求和学科发展状况。同样,教学体系的侧重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

1.智能建筑的学科基础

智能建筑涉及领域众多,例如计算机技术学科、信息技术学科、电气技术学科、自动控制学科、建筑设备学科等,因而,各相关专业学科均可依据自身的专业优势实施智能教学。这一特点在我国现行智能建筑教学现状中具有很好的反映,各大高校在智能建筑教学实施过程中,依据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教学专业和教育系院划分,甚至也有一些高校在特定系院中将智能建筑划分为好几个不同的专业。但是如果按照培养智能建筑应用人才的标准,从学科整体上来看,现有的专业教学体系则很难称为是一种全面、系统的智能建筑学科教学。因此,要想展开体系化的职能建筑教育教学,就必须以智能建筑学科基础为中心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设置,这样的教学体系才能适应智能建筑的发展要求。

首先,将建筑设备作为调节和控制智能建筑系统的对象。想要更好地进行智能建筑研究和教学,就要理解和熟悉现代建筑的设备性能、设备类别、控制要求和运行原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控制和调节的有效性。

其次,将自动控制技术和原理作为控制和调节智能建筑系统的手段。建筑设备为建筑功能要求的实现提供了基础,但是要实现更高效、更舒适和高功能的建筑功能,还需要根据建筑设备的控制要求和运行原理,构建针对性的控制模型,以便更为有效、实时地调节和控制控制对象。因此,教学中对现代控制系统、自动控制基本方法和原理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智能建筑教学内容。

再次,将信息技术作为智能建筑自动化的支柱。自动化的办公系统、通讯系统和建筑设备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基本要求。控制网络、现代信息传输技术和信息处理分析是实现上述三个系统自动化的主要途径。因此,可以说信息技术是智能建筑自动化的技术基础,也是智能建筑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智能建筑的人才培养目标

方位多、层次多是人才培养目标的主要特征,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因而也会有不同的教学体系。对于具有多学科渗透和交叉特点的智能建筑学科来说,尽管相关专业都可以依据自身专业优势进行教学,但是不同的专业其优势也有很大差别,因而其教学体系和教学平台也是不尽相同的。所以,智能建筑教学要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在满足学科基础要求的基础上,强化自身专业优势专业的教学,形成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智能建筑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

1.把握学科基础,注重基础教学

高校在设置智能建筑教学课程体系时,要根据智能建筑人才培养目标、学科发展和教学体系的有关要求,在把握智能建筑学科基础的前提下,进行专业主干课程设定。强化对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基础教学,对于与智能建筑教学体系不相符的教学课程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注重专业知识和基础知识结构的合理设置。

2.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智能建筑教学的自身特点和课程设置的有关要求,确定智能建筑教学课程体系课程专业方向,依据课程专业方向确定具体课程和具体教学内容。设置的课程要能体现学科基础要求,基础知识要能反映专业教学内容,并注重强化专业特色。对于那些具有较强专业性的课程来说,在开设课程时可以设为选修课,在不加重一般学生学习负担的条件下,为对该课程比较有兴趣的学生提供强化专业知识的机会。在具体实践中,对于基础专业课程和技术专业课程都要进行教学课程设计,以便学生能够实现工程应用能力的提升。此外,为了让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自动化实验课程体系对于智能建筑教学体系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自动化实验课程体系中,要尽可能地加入智能建筑集成系统、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和室温调节控制系统的有关内容。总之,对于智能建筑教学来说,只有在充分把握对智能学科专业技术需求和智能建筑学科内涵的基础上,有效地进行教育教学课程体系设置,选择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因此,我们要不断探索智能建筑教学体系,为智能建筑教育体系构建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郭维钧.建筑智能化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1.

[2]陈志新.智能建筑的系统集成[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4).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3

[关键词]绿色建筑;设计理念;新技术;应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建筑的功能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的能耗也越来越大。所以,丰富建筑的使用功能并且减少建筑的能源消耗,逐渐成为了建筑发展的一个主要趋势。绿色建筑是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和资源效率设计、建造的建筑,不仅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同时也极大的降低建筑能耗、节约资源,从而实现建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新时期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与新技术的应用进行详细探究。

1绿色建筑概述

所谓绿色建筑,是指可以提供安全、健康、舒适的活动与居住空间,并且建筑使用过程中能够实现资源利用效率高、环境影响小的目标,从而达到建筑、人、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涵。首先,绿色建筑需要满足人们功能上的使用要求,能够提供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空间。绿色建筑从设计、建造和使用的每个环节都需要实现节能环保的要求。设计阶段,要考虑最大限度的利用环境,降低施工中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建造阶段,要满足为人们提供低耗、舒适和健康的空间;拆除阶段,降低拆除对于周围环境的危害影响。其次,绿色建筑是节能的建筑。所谓节能是指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能源消耗小,尽量的减少了资源的浪费。最后,绿色建筑能够保护环境。绿色建筑保护环境是通过减少环境污染以及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来实现的。

2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

第一,绿色建筑是以满足使用需求为出发点。以人为本是绿色建筑设计、建造过程中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我们重视绿色建筑的节能特性,但是不能牺牲其使用的舒适度和健康度,更不能降低使用者的工作效率。我们需要在安全和舒适的前提下,通过先进技术改变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从而实现节能。第二,绿色建筑以保护环境为重点。实现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所以,绿色建筑应该要以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为重点。根据相关数据统计表明,全球每年开采的原材料中,有40%左右直接转化为工程用品和建筑材料,比如钢材、橡胶、混凝土等,木材产量的25%用于建设工程。木材的大量砍伐造成了森林植被退化、洪水泛滥、气候变化加剧以及生物多样性的缺失。同时,建筑在建造的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资源并且产生了严重的污染,这些污染对我们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恶劣的影响。所以,绿色建筑的设计要求摒弃传统的理念,充分认识到人是自然环境的一份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变掠夺开发为珍惜共生。第三,绿色建筑设计要考虑全寿命周期。所谓全寿命周期指产品从设计到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本质上体现的是其设计的深度。绿色建筑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商品,从设计到建设再到使用,从拆除到再利用,每一个过程都应该具备绿色建筑的概念。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必须要围绕绿色建筑项目的整个生命周期,从项目前期设计策划、施工到使用的每个过程都秉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进行,通过设计者、施工方的合作,实现绿色建筑全寿命周期的绿色目标。第四,绿色建筑涵盖全方面绿色概念。绿色建筑的概念,实质上是设计思维方式,所以绿色建筑的概念可以涵盖几乎所有的建筑项目,比如工业建筑、商业建筑、居住建筑以及办公建筑等。对于建筑项目,不仅新建设的项目可以应用绿色建筑这一概念,扩建乃至改建和迁建的项目也都可以应用这个概念。随着技术和理念的发展,绿色建筑概念必将实现狭义向广义的发展,所有工程项目可能够应用其精髓和内涵。

3新技术在绿色建筑的应用

3.1暖通空调。暖通空调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冷热源形式。冷热源形式是应用地热泵系统进行供暖制冷的一种方式,主要以地下土壤中的能量为冷热源对建筑空间进行温度控制。该方式通过埋地换热器系统,取冷热能量但不取水,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也不会有排尘和排水问题。同时,在能源使用方面,将建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第二新风系统。新风系统是采用温湿度控制,以热泵溶液为新风机组,利用溴化钾溶液进行调湿调温。在新风系统中,需要采用过滤器对新风进行过滤、处理可吸入颗粒物并对排风进行冷热回收。新风系统可以调节室内的温湿度,所以室内的空调末端常使用干盘管形式,可以起到抑菌作用,改善室内空气质量,较其他空调系统的舒适度和节能效果更好。3.2透明玻璃幕墙。透明玻璃幕墙是目前高档建筑常用的建筑形式,是建筑热量传导和交换最活跃的部位。玻璃幕墙的热损失是传统墙体的数倍,其能耗约占总能耗的40%左右。所以,做好玻璃幕墙的节能意义重大。玻璃幕墙具有轻量化、不燃、耐震的特点,在高楼防火、防震的严格要求下逐渐的成为建筑设计和建造的主要形式。玻璃幕墙可以减少钢筋混凝土的使用量,能够减少高耗能材料的使用,达到节能降耗的作用。同时,玻璃幕墙易于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3.3水资源循环利用。首先是水资源再生利用。在绿色建筑中,应该设计有再生水系统,通过再生水系统将再生水用于建筑的绿化灌溉、卫生打扫以及景观水补给等,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其次,绿色建筑要设计雨水收集系统,将屋面和屋顶的雨水收集之后经过处理系统处理,进行利用。最后,采用节水器具和设备。在绿色建筑内,给水设备和器具应该采用节水型产品,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3.4智能化技术。智能化技术在绿色建筑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智能照明系统。该系统主要是利用接触器技术、照明传感器,在建筑设置节能的灯具,根据不同区域照明的需求,智能的选取照明水平。该系统能够控制和节约用电,延长灯具的寿命,提高照明水平,达到很好的节能效果。智能照明系统由于采用智能化控制,能够有效的对自然光进行调节,使建筑光环境更加理想;其次,智能电梯群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智能化控算法,由计算机集中对建筑物内的电梯进行管理、发号指令,根据系统设定目标和建筑实际情况做出最优化控制。电梯群智能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改变传统电梯单独控制所造成的能源消耗、资源浪费,实现节能目的。第三,智能遮阳板控制系统。该系统通过亮度传感器控制遮阳板。在全自动模式下,该系统根据光线的不同自动开启、关闭、调节角度等,从而调节进入建筑内部的热量,可以有效的降低或提高建筑内部的温度,达到节能环保的作用。

作者:冯其 单位:景森设计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汝信,陆学艺,等.绿色建筑分析与预测[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4

[关键词]智能建筑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532;F426.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0-0078-01

我国相继出台了智能建筑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我国智能建筑健康有序地发展奠定了政策与法规基础;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广泛发展和普及应用,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而世界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信息化意识的不断增强和对信息的迫切追求,为智能建筑的发展开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对智能建筑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智能建筑的概述

智能建筑是现代建筑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十分鲜明的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概括地说,智能建筑是以建筑为平台,利用系统集成方法,将智能型计算机、通信及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相结合,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及其与建筑的优化组合,所获得的投资合理,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及更具人性化的建筑物。智能建筑的“智能化”主要是在一座建筑物内进行信息管理和对信息综合利用的能力。这个能力涵盖了信息的采集和综合、信息的分析和处理以及信息的交换和共享。

智能化建筑的基本功能主要由三大部分构成。即大楼自动化(又称建筑自动化或楼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和办公自动化(OA),这3个自动化通常称为“3A”,它们是智能化建筑中最基本的,而且必须具备的基本功能。目前有些地方的房地产开发公司为了突出某项功能,以提高建筑等级和工程造价,又提出防火自动化(FA)和信息管理自动化(MA),形成“5A”智能化建筑,甚至有的文件又提出保安自动化(SA),出现“6A”智能化建筑,甚至还有提出“8A”、“9A”的。但从国际惯例来看,FA和SA等均放在BA中,MA已包含在CA内,通常只采用“3A”的提法。

二、中小智能建筑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小智能建筑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企业管理不够重视。存在着重施工,轻管理的现象。一些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不健全、不落实。尤其是没有将企业质量管理工作摆到应有位置,致使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不健全,企业质量控制的组织网络形同虚设。

2、从业人员素质低。从事一线作业的工人中,除技术管理人员外,大部分是农民工,缺乏应有的知识,操作技能不高,很多都是摸索着施工,没有有效的管理办法。全行业技术、管理人员偏少,且综合素质不高,甚至有些项目经理和现场管理人员对智能建筑企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也缺乏了解。

3、监督管理不到位。目前,虽然国家出台了相关规定,但有的智能建筑企业不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按建设程序办事。比如,有相当一部分工程承包商中标后仍将主要工程分包给不具有资质的包工头,而这些包工头接到工程后,管理意识不强,技术规范知之甚少,有的唯利是图,偷工减料,质量难以保证。

4、建设单位对智能建筑企业管理的干扰。有些建设单位强行压缩合同工期,导致工人疲劳作业;有些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要求施工企业垫资施工;有些建设单位要求把工程当成政绩工程,不合理地提出要求,这些都大大增加了企业内部管理的难度。

三、加强智能建筑企业管理的对策

加强和改进智能建筑企业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泛。企业管理者应对本企业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及时发现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办法,使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企业管理。智能建筑企业从事的是人、信息和工作环境的智慧结合,是建立在建筑设计、行为科学、信息科学、环境科学、社会工程学、系统工程学、人类工程学等各类理论学科之上的交叉应用。智能建筑已成为未来时代建筑的标志。中国的智能建筑企业将面向新的世纪,面对信息时代,迎来一场更大发展的考验。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企业经营者更应高度重视企业管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依靠科技和人才,创新管理体制和机制,不断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求生存、赢发展。

二要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古语有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智能建筑企业要及时规范和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使所有者的权益到保证、经营者拥有充分的经营自,充分调动员工们的积极性。企业在进行管理时,不但要保证规章制度的健全,还要有管理艺术。在管理工作中,企业要充分利用激励机制,将员工的责任感激发起来,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将员工的潜能挖掘出来。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上下更加有凝聚力,使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三要加强教育培训,提升员工专业素质。要想有效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增强其业务能力,就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教育培训。唯有这样,才能大量储备人才,才能增强企业未来的综合实力。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信息知识经济一体化时代,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愈来愈大。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是企业在专业人才上的竞争。而智能建筑企业中的大多数员工,文化水平不高,虽有实际操作经验,但是没有准确的理论知识为基础,因此无法妥善解决工作中那些稍微复杂的问题,在交流知识和传授技能方面也受到限制。因此,智能建筑企业的员工必须要有定期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员工自身的知识水平。

四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跟其他企业相同,智能建筑企业自然也需要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也是每个成功企业都必须追求的重要内容。它不但能够提供给人们的最为基本思维模式以及行为模式,还能够赋予企业管理者和员工丰富深厚的优秀企业管理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企业风格。良好的文化氛围能够带动企业良性发展,使企业上下充满活力和信心。若是忽视或不重视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容易导致企业没有凝聚力,员工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要加强法规宣传,增加依法办事的自觉性。国家及其有关部门就智能建筑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1997年,建设部颁布(1997)290号文件《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管理暂行规定》,它表明了政府对这个行业进行管理和整顿的决心。1998年,建设部颁布(1998)194号文件《关于建立〈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及开展试点工作〉的通知》,它包括两个附件:《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专项资质管理暂行办法》、《建筑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和系统集成资质标准(试行)》。这个通知成为规范和整顿智能建筑市场的强有力措施。2000年,建设部颁布了GB/T50341-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信息产业部颁布了GB/T50311-12-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及验收规范》。智能建筑企业要大力宣传这些法规,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

六要加强重点领域的管理。智能建筑企业对器材的管理十分重要。对于企业的工程项目来说,质量是关键,器材是保障。项目经理要了解器材的质量、性能、特点、技术参数。同时要把好器材的质量关,正确合理地使用。特别是有些线路方面的器材,更应该注重适用于使用地点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因素,掌握信息,验证产品的合格证、使用许可证、入网证,杜绝“三无”产品、以旧充新、以坏充好的伪劣产品,避免器材质量问题而影响企业的声誉和效益。

参考文献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5

关键词:建筑电气、科学施工、设计、趋势

中图分类号:F407.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电气是赋予建筑生命的重要部分。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建筑电气的设计和施工的目标是提供建筑使用者安全可靠的供电系统。人的需要是建筑电气存在的根本,所以“人性化”是建筑电气最重要的特征。

一、当代建筑电气技术的内涵

近年来我们希望给建筑电气作一个科学而规范的定义,并进一步探讨它的内涵。我国广大电气设计及施工安装从业人员经过多年的艰苦实践和科学的探索。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综合性的工程学科。建筑电气广义的解释是:建筑电气是以建筑为平台,以电气技术为手段,在有限空间内,为创造人性化生活环境的一门应用学科。建筑电气狭义的解释是:在建筑物中,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理论及电气技术(含电力技术,信息技术及智能化技术等),创造一个人性化工作生活环境的电气系统,统称为建筑电气。

建筑电气技术整合了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技术与信息技术并将其应用在电气设备及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智能建筑当中。在现代建筑电气设备中,建筑物的供电系统不仅仅是强电设备,反而是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的应用系统;同时,只有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起来才能满足建筑物对电气设备的特定要求。

二、目前建筑电气工程设计的新思考

1. 强电系统网络设计。

在现阶段,强电系统的网络设计,要比往增加了许多多新的内容,制约机制也更加复杂了,在设计的复杂性,难度和精确要求,越来越严越高。比如,在设计智能建筑强电系统的供电系统、动力系统、防雷接地系统、照明系统、插座系统等时,对电源的可靠性、安全性及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智能建筑的视觉环境,除要求用电可靠和满足一定照度外,还要求对灯具的选型、照明方式和光源控制认真研究,以便于提供工作效率高的视觉环境。

2. 弱电系统网络设计。

建筑智能化的发展趋势,客观上要求:弱电系统网络设计除常规的电话系统线路、直线广播系统线路、直线电视系统线路、火灾自动报警及自动灭火系统线路外,还要增加电子计算机终端系统线路、网络终端系统线路、多媒体系统线路及电化教育系统等等。未来科技和杜会发展还会增加某些系统线路的要求,也是想象之中的事情。怎样在弱电系统网络设计之时,就有所预见预测,有所考虑,把部分项目的增设纳入设计,也是必要的。

3. 电气接地保护装置线路设计。

首先,在防雷接地装置线路中,除防雷接地一般装备要求外,当代建筑还有些特殊要求。其次,在屏蔽保护接地线路中,伴随计算机、多媒体及网站的迅速发展,建筑物中要求对电场、磁场或电磁场屏蔽直接地线路的房间会越来越多。这在现代化建筑电气工程设计过程,都是必须考虑和事先安排周到的。许多工程的实际情况已证明,采用统一接地体是解决多系统接地的最佳方案。

三、建筑电气工程的科学施工

1. 认真研究,全面考虑,科学配置电路。

强电系统网络、弱电系统网络、接地保护装置线路等需要设置在建筑物墙壁内特定的有效空间内。必须研究、设计好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的并行与交叉;科学配置各种线路管位置。特别要注意的是,配置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时,不仅要研讨空间配置的科学合理,更要注意各种电气系统网络线路之间的物理影响,各线路之问的相互感应,感应的强弱以及可能产生的电学现象。

2. 电气线路暗配管的选材与施工。

在电气线路暗配管选材上不仅要考虑其实用和坚固性,还要考虑其物理和化学性能的适宜、科学。这就需要进行研究、实验、论证后,再确定选材。

四、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建筑的功能日益丰富,建筑电气技术已成为整合电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创造、维持和改善建筑空间的电、光、热、声以及通信和管理环境的一门综合技术。建筑电气正在形成自己独特的专业理论体系,它的理论基础早已超出了电工学的范畴,广泛涉及到无线电电子学、电磁场理论、电声学和计算机技术等的有关方面。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功能需求的增长,一个新的建筑电气技术趋势正在形成,此技术拥有分布型智能,具有学习能力,电气系统功能重塑性强,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可扩展性好,可以将多种传统建筑电气设备的控制集成于一体。此类建筑电气技术的新趋势如下: ①采用现场控制总线技术; ②融合弱电技术和强电技术;③融合计算机网络技术; ④ 以弱电通信的方式控制强电; ⑤ 使用者现场控制方便; ⑥ 管理方便; ⑦节能; ⑧提高建筑安全性能。此类新技术通过各种现场设备、传感器及中控设备对建筑中传统的末端电气设备(如照明、遮阳窗、风机盘管、空调、地加热、AV 设备等)进行细致的控制,从而达到对灯光环境、遮阳环境及温度环境的集成控制,故该新兴的系统既不同于传统的灯光控制系统、供热控制系统或遮阳控制系统等,它是一个既面向使用者、又面向管理者的系统,通过多种灵活控制方式对多种末端电气设备的集成控制,可达到使用方便、控制自动、管理方便、修改灵活的目的,同时也可有效地节能。

建筑电气的发展与高层建筑和当代建筑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随着高层建筑的建设向自动化、节能化、信息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必然地对建筑电气设计有许多新的要求,使建筑电气的设计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技术要求越来越先进。目前,以微电子应用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已渗透到高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其次,建筑智能化的市场竞争极大促进了建筑电气技术的发展。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推进,为智能建筑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建筑电气技术也将面临着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结语:现代建筑电气技术将电工、电子、控制与信息技术融合在一起,一方面在理论上成为电气工程领域的重要分支,另一方面形成了一条比较成熟的产业链,建筑电气的设备制造、工程设计及实施都有美好的市场前景。建筑电气技术的智能化、数字化与绿色化会将电工技术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朱海君《建筑电气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扬州科技 2006(4)

[2]《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二〇〇〇年七月三日

[3]卢晓华谭荣伟《建筑电气技术细节与要点》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6-1

[4]韩永学《建筑电气施工技术(建筑电气工程技术专业适用)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6-1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6

雾霾现象频发,环境污染严重,是当下百姓关心的热点问题。降低甚至消除居住环境中的健康风险因素,打造健康建筑,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国家战略下的一个重要导向。

近日,中国质量认证中心联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在北京了国内首个“健康建筑评价标准”,推出健康建筑认证项目,加快健康建筑理念推广。

无独有偶,最近由远洋地产更名后的远洋集团,作为行业首发,也将其今后的产品价值标签锁定为“健康建筑”,计划引入及深度推广美国WELL建筑认证标准,打造远洋产品未来核心竞争力。

有专业人士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智能建筑内涵是“建筑+技术”,本世纪初出现的绿色建筑是“建筑+技术+环境”,而如今提倡的健康建筑则是“建筑+技术+环境+人”,是建筑真正回归“以人为本”的一次飞跃。

“健康建筑”走上台前

6月16日,远洋在京举办品牌焕新新闻会,宣布开启健康生活时代,将“健康建筑”作为其今后产品核心竞争力的特质标签。

远洋集团董事局主席、总裁李明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远洋品牌定位从“可靠的伙伴”调整为“价值实现”,所倡导就是以“人”的核心需求和价值为导向,关注建筑中的“人”,远洋不仅要做健康建筑,更要建筑健康,通过更有效的方式来引领、示范健康在未来房地产业、在未来建筑业中能够起到的作用。

据了解,远洋在中国率先引入并力推的美国WELL建筑认证标准,是世界上首个致力于人体健康与舒适的建筑标准,通过空气、水、营养、光、健身、舒适及心情等7大要素,对人体健康及舒适程度进行衡量、认证、监督。至今,WELL在全球14个国家已经注册了总面积300多万平方米的认证项目。

继2015年底将广州远洋天骄项目作为中国首个WELL标准的健康住区推出后,远洋又与创立WELL标准的美国Delos公司进行了全方位战略合作,正式与美国WELL建筑标准“结缘”。未来五年,远洋计划投入250万平方米的空间作为WELL认证项目,涵盖住宅、写字楼、商业等多种类型。

而6月14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八届健康住宅理论与实践国际论坛上,中国的行业标准制定部门也已推出了首个国内“健康建筑评价标准”,该标准将从湿热适宜、空气清洁、用水安全、环境安静、光照良好、空间舒适、健康促进等七个方面,科学评价建筑的健康性能,建立可感知、可体验、可测量和可验证的健康建筑评价认证体系。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副主任刘彦宾表示,将携手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打造权威性的第三方评价平台,开展健康建筑认证项目实施。

据了解,目前,国家住宅工程中心已先后在全国41个城市建设了58个健康住宅试点项目,将因地制宜推广成熟成套技术,逐步完善健康住宅建筑体系,引领我国走向健康住宅新时代。

可以看出,远洋要做的健康建筑,和国家有关部门推广健康建筑的大政方针也是契合的。房地产专家顾云昌评价,远洋行业首发,宣导健康建筑、建筑健康抓住了时展的脉搏和人需本质,具有行业前瞻性和广阔市场前景。

WELL建筑中国版

相关部委下属研究机构专家接受《财经国家周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无论是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依据试点经验制定的健康建筑相关标准,还是相关企业引入国外成熟的健康建筑认证标准加以推广,都要注意考虑符合中国“本土化”的人居特点。

其认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发展健康建筑,是因为早已经过了大规模建设的时代,更关注的是既有建筑的改造包括更新建筑的建造,做了很多精细化研究,怎么更符合人的生活特点。而我国这些年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大规模建设上了,并且在强调加快建设速度的同时保证质量和安全,尽量符合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也就说是,国外健康建筑的研究比我们要早、要细得多。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了这么多年,内涵并没有发展得特别好,还需要不断完善,何况是更新的升级的概念,不是短期内就能发展起来的。”上述专家表示,一味地套用国外健康建筑的标准指标加以推广,或者简单定调中国健康建筑的标准指标,都是不可取的,“是不是合适我们国家的人居特点,并不好说”。

其认为,我国健康建筑发展的大方向是对的,但需要从两个方面加深研究:

一是,必须充分分析国外发展健康建筑的基础条件,不能简单照搬理念;二是要研究健康建筑内涵的一些指标,我们国家有没有基础数据,怎么将国外指标本土化。

“重要的是,要研究在使用过程中,一个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建筑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多搜集这方面的数据,做基础性的研究,再不断地提出适合我国的健康建筑到底需要哪些指标。”上述专家说。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获悉,远洋致力打造的健康建筑是对过往智能建筑、绿色建筑的一种进步和升级,是涵盖智能建筑、绿色建筑概念在内的、涉及建筑内环境与外环境的、综合社会各种资源的“大健康”系统工程。

李明表示,远洋深度推广美国WELL标准在中国应用,是在其亲身到Delos公司多个项目实地考察后综合考虑作出的决定,并非简单地“崇洋”。

“我们自己本身投资了这家公司,一起做WELL的中国版。”李明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

“因为不做这个是不行的,比如说防PM2.5,WELL标准是室内浓度15,美国的一些城市外部环境80,用一层窗一道过滤密封就解决了,但中国北京外面可能是200,装了两道窗户,或许只能解决70%。”

李明透露,远洋将针对中国现状,就建材、设备、运营、检测等方面提出解决方案,形成WELL健康建筑标准体系中国版。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7

关键词:绿色建筑;实施策略

一、绿色建筑的内涵

绿色建筑是指与建筑相关的生态系统组成一良性的循环系统,使建筑中的居住者能够享受建筑与周遭环境的融合与协调,以及建筑本身带给居住者以精神和身体上的享受。其内涵是指对现有环境以及现有的自然资源加以充分利用,在建筑设计过程中以节能、健康为原则来设计建筑产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以设计蓝图为根本,以“四节一环保”为途径来实现建筑产品;最根本的目的是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体现产品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人与自然的相互融合。

笔者认为,绿色建筑的实现,必须从第一阶段的纸上设计开始,深入绿色理念,通过施工阶段的建筑产品实现,达到运营阶段在改变自然的同时,做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以上三个阶段,能否真正达到绿色建筑的目的,前两阶段尤为重要,而第一阶段的设计过程将起着决定性作用。

二、绿色建筑设计要点

绿色建筑的设计要从三方面来考虑,其一是室内设计,其二是室外设计,其三是技术策略。

(一)室内设计策略

在绿色建筑设计中,中庭是建筑空气和光线的主要流通通道,中庭要收集大量的外部光线,从而使光线更好地渗透到建筑室内,反射装置也要设置到位,这样才能够使室内形成良好的光照和空气循环,并能将室内的浊气和湿气及时排出室外,空气和光线的自然流动减少了调控室温用电设置和机械通风的使用。

绿化与中庭的相互结合,即在中庭内放置绿色植物,或是养植绿色植物在内,通过各种设计手段,将绿化和中庭很好地结合,不仅在外观上起到了美化的作用,同时由于植物在新陈代谢过程释放有益于人类的气体,因此还能够使室内的空气得到净化。

(二)室外设计策略

绿色建筑的室外设计主要是幕墙设计和屋顶设计两个方面。在屋顶设计中,绿色建筑要求要根据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节能措施来进行设计。幕墙设计中,以往的幕墙设计采用玻璃幕墙,由于玻璃造价和耗能高,而且常会造成室内空气流通不良。在绿色建筑设计中常采用双层皮幕墙策略,双层体系不仅使室内的采光效果好,而且自然的通风能够用以增加室内空气舒适度。双层体系中的遮阳百叶设置较内置百叶设置更具遮阳作用,其遮阳效果以及防风雨侵袭效果都较为突出,而且此设置的维护及更新也相对比较方便。

(三)技术策略

1、绿色建材的选择

绿色建筑设计要求选择与建筑环境能够协调良好的优异建筑材料,其中有填充材料的选择和承重材料的选择,钢材、木材以及高性能混凝土等。建筑保温材料的选择,如外墙保温以及墙体保温的材料,还有绝热材料和自控光热屋保温材料等。建筑维护材料中的各种功能效用的玻璃,如吸热中空玻璃、反射玻璃和硅气凝胶特种玻璃、光电玻璃、自洁净玻璃和自动调光玻璃等。有机涂料的选择如有益于人体健康的有机溶剂涂料,特别是外墙真石漆的灵活使用,达到石材装饰的视觉效果。

2、节能技术的使用

绿色建筑设计要做到能源的节约和有效利用,并实现低耗减排的建筑环保目标,则需要采用新型节能技术。对于建筑的蓄热和保温功能则应开发相应的新能源进行节能技术上的实现。绿色建筑设计中,要根据建筑环境的区域特点,充分利用风能、水能、地热能以及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来保证建筑的各种功能效用,并达到生态良好循环的状态。对于太阳能光电转换技术、太阳能集热技术等都会在绿色建筑的实施中加以利用,从而达到生态环保的效果。

3、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

关于绿色建筑的实施,在智能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上应采用现代化的智能管理技术,有如多媒体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以及环境监控技术等新型智能管理技术,这些管理技术被推广性地应用到建筑设计中,不仅在智能设计人性化的开发上提供了优越的技术条件,同时也在建筑实施中很好地节约了能源,如设计中的玻璃幕墙能够根据室内的空气需要来呼吸,窗户的自动采光和调节室内空气湿度,诸如这类人性化的智能设计,都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舒适、高效且安全的居住环境。

三、绿色建筑的施工要点

(一)本本主义

绿色建筑的实施,必须依照设计蓝图为依据,通过设计交底对设计图纸进行深入了解,对施工要点及注意事项进行科学筹划,按照施工规范及施工质量验评标准进行施工,在确保合格的基础上,实现绿色建筑。

(二)节约化

绿色建筑在设计产品的实现过程中,对于建筑实体本身资源,必须坚持节约化,深入成本理念,在确保合格产品的情况下,通过新技术及新工艺的应用,合理有效的使用各种资源,实现设计产品的实现;而对于建筑实体以外的辅助资源,必须坚持减量化,通过“四节一环保”,特别是绿色施工评价标准中优选项的运用,实现绿色建筑施工过程中的绿色施工。

四、绿色建筑在运营阶段的管理要点

(一)相对化性

绿色对建筑工程而言是相对的,合理使用年限内,建筑本可以很好的实现其建筑效果,但随着社会科学的飞速发展,其已经与周围环境不适应,不能实现其绿色性。

(二)科学化

绿色建筑在运营过程中,要运用专业的管理人员、科学的管理方式进行深入管理。管理人员必须坚持运营管理方案,并根据环境情况适时调整,达到建筑本身的绿色化。

结束语:社会在不断地前进,而建筑产品实现的时间延后性与社会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在一定范围内似有冲突,所以绿色建筑产品实现要在时间的发展中体现其深层次的内涵,空间上要具有不俗的包容性;建筑的具体使用功能也要采用综合的方法,使其在时间的不断发展中更具适应性、扩展性,真正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健,景星蓉.生态建筑及其绿色生态住区环境效益[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6:54-56.

[2]王晓健,李良,曾刚,李峰.浅谈绿色生态建筑[J].工业建筑,2006,S1:64-67.

[3]王云.“绿色生态建筑”——对可持续发展建筑模式的探讨[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8,01:10-11.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8

【关键词】智能建筑;施工管理;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建筑智能化正成为趋势。特别是在我国的北京、上海、深圳、重庆等大中城市,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大量智能建筑。智能建筑既是技术密集型建筑,也是资金密集型建筑,设计和施工都需要有专业化的设计队伍和承建商。

一、建立健全智能化建筑相关政策规范

首先,政府应该牵头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技术分析与调查。通过组织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的技术专家以及智能化建筑业界的行业人才,进行详细的软科学调研,为政策的制定能够提供客观详实的基础。其次,在积累了充足的行业技术与管理现状之后,则应加大力气抓紧完善智能化建筑的政策和规范。依据笔者的实践经验,以下一些方面的规范和标准是亟待完善的:一是智能建筑涉及到的系统硬件设备,包括建筑智能控制所需的中央处理单元、系统监控和采集传感的前端单元、系统布线的管槽安装、系统通讯网络的光纤、电缆以及无线设备等,这些设备均是智能化建筑建设质量的关键所在。二是对智能建筑之内的所有设备的参数指标和测试验收标准,系统设备的功能齐备,才能保证智能建筑功能的发挥。三是在评估智能建筑系统功能与性能时,一方面要定性测量评估;另一方面也要定量评估,在规定中对所有的技术指标予以数字化的明确,以此实现子能建筑技术标准的达标。

二、提升智能建筑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

智能建筑是一个整体化的产品,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对于建筑功能的实现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项完整的智能建筑项目,系统集成商的主要工作涵盖了许多方面,包括系统智能化需求分析、系统智能实现策略的设计、系统硬件软件的参数计算以及匹配等等。因此,系统集成商的专业素养关系到智能建筑施工的最终质量以及用户满意度。为了提升其专业素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第一,应注重集成商人才的专业深度与广度。集成商专业人员必须从业主的使用感受出发,将业主的实际需求已技术参数和是设备选型的方式整理出来并最终转化为施工方案。当前,复合型的人才在智能建筑领域依旧稀缺,需要一些熟知技术,又深谙市场需求的人才。第二,应该以合理的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第三,应重视技术成果的转化和重复利用,积累经验,积淀施工者的竞争力。对于已经形成系统化的施工方案和技术策略,应以标准化的文档保存起来,通过转化和调整,用于其它相似的工程建设中,从而形成建设方独特的优势。

三、完善监理制度以保证施工质量

当前在智能化建筑的监理方面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涉及专业较广,不少监理工程师难以承担监理任务,例如,一名合格的专业建筑监理者,在涉及到智能弱电、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设备时往往束手无策,而智能建筑的监理包含了传统建筑所不存在的许多方面,例如电子传感、信息网络部件、各种线缆、弱电设备以及管理信息系统等,均需要监理工程师对其进行量化的测试验收与评估,这就对监理人员的技术广度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不同的监理工程师往往由于经验的匮乏,不能具备充分的各个专业之间协调统筹的工作经验,同样影响到了智能建筑施工的质量保障。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本文推荐以专业监理队伍来进行智能化建筑的施工监理,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首先能够对工程建设方有一个合理的监督与约束,对其技术方案和设备选型等均能进行评估和干预,保证了智能建筑的最终质量。其次,能够从过程项目业主的角度出发,对建设方所采用的方案合理性进行客观评价,降低业主的风险。

四、规范化的智能建筑施工管理

智能建筑涉及到先进的技术设备和复杂的管理模式,只有严格依照技术与管理标准进行施工,才能实现目标。推荐以控制+管理+监理+协调的综合化模式进行施工管理的规范化。这里的“控制”,涵盖了建筑施工的质量控制,智能化建筑项目的投资控制以及具体施工周期之中的工程进度控制;而所谓的“管理“则一方面包括对施工合同进行严格的管理,另一方面则应对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信息与数据进行管理;“监理”则指的是应以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模式对工程进行全面的而监理;而“协调”则是说应结合行业规范和合同条文实现施工进程中各方的协调。

总之,在智能建筑的施工中,必须确保工程质量,要切实增强做好工程质量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全面提升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水平,努力把智能建筑工程质量水平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参考文献

智能建筑的基本内涵范文9

【关键词】住宅建筑;设计要点;分析;思考

优秀的建筑作为一种凝固的艺术,为城市的人文内涵的丰富以及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发挥着重要影响力。住宅建筑作为城市建筑中的主体,在设计工作中如何发挥建筑艺术性与功能性上的结合,成为十分重要的课题。在新时期,居民审美水平的提升对于住宅建筑的设计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对住宅建筑设计的研究工作,对于指导实际设计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住宅建筑设计中所面临的基本问题

(一)过于标准化,缺乏灵活性

在很多住宅建筑的设计中,建筑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采用了过多标准化的设计,使得建筑整体过于单调,建筑形式单一,降低了建筑本身的美感,缺乏艺术性设计。同时,在进行建筑内部的空间划分的过程中,缺乏灵活性,导致建筑的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厨房、卫生间缺乏空间感,管线设计不合理,暴露在外,影响了建筑的艺术性[1]。尤其是在保障性住房的设计工作中,过于追求建筑的标准化,导致建筑整体形式上过于单调,弱化了城市形象。其中,根本的原因在于建筑形式缺乏创新性。

(二)功能单一化,资源利用率不高

在很多住宅建筑中,如果仅仅是为了居住,而舍弃了其他功能,那么对于社会资源就是一种严重的浪费。建筑本身所具备的功能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尤其是当下高层建筑、超高层建筑发展迅猛,功能的多样性是适应建筑高度日益增长的要求。多功能住宅应该是为了建筑中的发展方向之一。丰富建筑的功能,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节约。同时,住宅建筑设计不应该仅仅围绕着建筑主体进行设计,而应该结合自然环境,充分利用自然的优势,丰富住宅建筑的功能性。目前,众多住宅建筑缺乏对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从而降低了建筑的功能性。同时,很多住宅建筑设计在外观设计上忽视了与周围建筑的搭配,降低了建筑外观上的协调性。其中,关键在于未能对建筑所在地的资源进行详细考察,进而忽视了对相关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利用。

(三)缺乏人性化与智能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的进步,对于建筑的智能化操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有的建筑形式中,对于住宅的人性化与智能化设计缺乏统一的标准[2]。尤其是建筑行业在最近一些年的爆发性增长,开发商缺乏足够高的服务意识,以至于在建筑师在进行住宅建筑设计时,过于看重开发商的想法,忽视了普通民众对于建筑居住的具体感受,设计过于粗放,精细化程度有待提高。同时,缺乏对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在进行内部空间设计时,对于空间功能的划分缺乏细致考虑,导致居民在进行装修时,智能化条件无法达到。

(四)忽视环保与节能

建筑设计中,对于资源的节约与有效利用是设计工作中的重要部分。随着国家对于“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在未来相当一段时期内,建筑的节能降耗将会成为设计工作的主旋律。但是,就目前看来,住宅建筑的节能水平还远远没有达到。从材料使用上到节能技术上,住宅建筑的应用并不广泛,对于绿色建筑的推行也面临着很多困难。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建筑节能初期投入过高,居民缺乏应有的相应。另外,建筑师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出于建筑成本的预算水平考虑,对于节能设计方面应有不足,也导致建筑的整体节能、环保水平有待提高。

二、住宅建筑设计要点具体分析

(一)功能性与环保性向结合

住宅建筑在满足基本的住宅需求的同时,注重建筑设计的环保性。一方面,对建筑内部空间进行合理、科学划分,合理利用每一寸建筑面积,对空间进行灵活设计,注重空间的层次感[3]。例如,在建筑的厨房设计中,注重对DK厨房的应用,实现对燃火点与餐室的分离,将厨房功能丰富化,达到集烹调、仓储、配餐等多种功能相结合的多功能厨房。另外,也可以设置厨房垃圾自动处理系统,达到垃圾的无污染化处理。同时,加强对于清洁能源的利用,推进太阳能与风能的应用,实现中水循环系统的建立。另外,使用性价比高、污染小的建材,实现对建筑垃圾的合理利用,降低建筑的建设成本。加强对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的提升,注重使用节能门窗。建筑的功能化与环保化的有效实现,能够极大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进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同时,建筑师在进行设计工作前,应该积极了解市场环境,对建筑材料进行合理选择。

(二)人性化与智能化相结合

在建筑的设计工作中,实现建筑设计的人性化即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应用到设计中。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形式多样性得到极大增强,开发商与建筑师应该紧紧跟随市场需求,提供精确化服务。现在,国外有很多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采取了个性化设计,邀请居民与建筑师对家具环境进行独特化设计。建筑师在倾听居民的需求后,利用建筑理论,实现建筑的个性化设计。同时,在计算机技术的帮助下,对建筑的照明系统、淋浴系统、采暖系统等采取了智能化设计,极大提升了建筑的科技含量,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针对特殊住户群体,建筑师应该进行特殊设计,例如在套型设计上,双主卧套型适合三代居住,为SOHO族提供家庭办公空间。建筑的人性化与智能化结合鲜明的体现出现代建筑设计的明显优势,注重人的感官体验,注重人与建筑之间的协调感。因此,住宅建筑设计尤其要注意建筑本身的人性化与智能化。

(三)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交流

住宅建筑需要在满足社交需求上进行合理设计。住宅建筑具有较高的私密性与一定的开放性,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一定要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准确把握。相对于以往的传统民居,当代建筑大大牺牲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限制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4]。因此,建筑师要将公共场所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同时,在建筑的外观与内部的设计上,注重人与自然的相互协调。在设计中可以增加自然元素,比如在内部设计上充分利用自然光、自然风,增加建筑内的绿色植被覆盖率,实现绿色设计。对于交通系统要设计一定的降噪处理方式,降低道路对建筑的噪音污染。对于建筑外部的小路设计也要充分考虑,将其作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场所,充分对人们的社交需求进行综合考虑,形成良好的邻里氛围,从而实现住宅建筑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

结语

住宅建筑在满足居民的基本住宿、休闲以及娱乐的功能之外,更应该把建筑的人性化与艺术性相结合,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从而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郭宏,史秀清,程志等.住宅建筑设计对绿色施工的影响研究[J].施工技术,2012,41(2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