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集锦9篇

时间:2024-04-02 11:27:39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范文1

关键词:学校;内部控制;控制关键点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6-0117-02

案例:龙岩市新罗区某学校筹建处会计吴?菖?菖利用职务之便,先后19次开具现金支票提取现金,在做账时未附任何的发票或开支凭证,直接以现金支票存根联列支平账,从中侵吞筹建处基建专款30.2万元。贪污的公款一部分拿去买彩票,一部分用于家庭支出。事发之后,该单位在短时间追回全部款项。在本案中,会计手段并不高明,甚至拙劣,但却轻易得手。是何原因?其中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尽管内部控制制度我们讲了很长一段时间,国家也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涉及内部控制制度问题的案例还经常发生。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主要包括: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为了切实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合理使用学校资金,减少学校生存的风险。我们认为,学校单位内部控制主要应解决以下几个问题:为什么做内控,由谁来控?怎么控?

一、完善内部控制的目的

目前,中小学校内部控制普遍存在下列的问题:一是内部控制意识较薄弱。二是内部控制基础有待加强。因此,需要完善中小学校的内部控制。

二、实施内部控制的主体及控制的关键点

在实际工作中,当说到内部控制由谁来实施时,普遍认为应该由财务部门牵头并实施。从财务部门的性质看,财务部门主要是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它主要是一种事后的反映。如果内部控制制度由财务部门负责制定并执行,显然无法及时进行控制,且到财务部门已经形成了一种既成事实的状况,财务部门也只能从已形成发票等单据从真实性、合法性等方面进行判断。由财务部门牵头并实施内部控制是以资金应用作为内部控制的出发点,显然与业务截然分开,是不能做好风险管控的。

第一,预算管理方面。预算管理是指单位在战略目标的指导下,对未来的经营活动和相应财务结果进行充分、全面的预测和筹划,并通过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将实际完成情况与预算目标不断对照和分析,从而及时指导经营活动的改善和调整,以帮助管理者更加有效地管理单位和最大程度地实现战略目标。

而现实情况是,一些学校预算管理意识淡薄,把编制预算看成是财务部门的事,各部门参与意识不够积极,财务部门只能根据上年度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调整编制出新的年度的预算,使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的精细化管理难以实行,资源浪费现象依然存在。

预算管理的关键点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全员参与;二是各部门对上一年度的收支进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的支出;三是由学校进行统一汇总和平衡,从而形成学校下一年度的预算;四是严格预算的执行,没有列入预算的一律不予开支。

第二,收、支管理方面。收到的款项未及时入账,部分学校存在公款私存问题。在支出方面,存在支出不合理、超标现象较严重,手续不齐全、凭证不规范等问题。收支管理应该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授权批准控制,就是要求涉及会计及相关工作的授权批准的范围、权限、程序、责任等内容,单位内部的各级管理层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经办人员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内办理业务。二是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就是要求单位按照不相容职务相分离的原则,合理设置会计及相关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权限,形成相互制衡机制。

第三,收入管理的关键点:(1)明确授权的收费部门;(2)严格执行收费政策,按有权部门批准的收费项目收费;严格票据的使用,规范使用财政部门或税务部门的票据;(3)严格核对收入的款项存储,防止公款私存。支出管理的关键点:一是授权审批制度;二是预先报告制度;三是大额开支先集体研究再执行。

第四,物资采购方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严格按政府采购的规定进行;是否有拆散、分次采购的行为;是否在采购物质的参数方面设定人为的门槛,从而影响公平。

第五,物质采购的关键点包括:(1)严格划分政府采购项目和非政府采购项目。避免将大宗物品分散或拆解进行采购,属于政府采购项目严格按政府采购的要求办理。属于学校自行采购的物资,必须由学校组织有关部门成立采购小组,进行集体研究。(2)严格按授权管理的要求,统一由一个部门进行采购。(3)按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的原则,确定采购、验收、付款等人员和程序。

第六,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首先是资产使用效率低,浪费现象严重,学校的资产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是账实严重不符。

资产管理的关键点:(1)确定资产管理部门和资产使用部门的职责;(2)建立资产的申购、领用、内部周转和报废制度;(3)确立资产的定期盘点制度;(4)确立账实分管制度。

第七,建设项目的管理。主要存在问题:学校建设的投入很大一部分依托学校发展的战略,如果发展战略不正确,意味着学校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学校筹资的难度和财务风险。一是学校缺乏对发展战略的规划;二是建设项目的招标管理存在违规行为;三是工程进度款的支付不符合规定,有些学校用现金支付工程款,有些学校工程款预付过头,造成施工单位不办理或拖延办理竣工结算;四是现场管理不到位。

建设项目的关键点:(1)项目设立的可行性论证;(2)资金来源的拼盘;(3)招投标管理;(4)现场施工管理;(5)工程进度款的支付;(6)工程结算。

第八,合同管理。主要存在的问题:合同签订和执行不能有效分离;合同要素不健全,如没有签订的时间、法人没有签字、付款时间付款方式表述不清、合同管理比较混乱等。

合同管理的关键点:(1)严格执行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制度和授权管理制度,对合同的签订、审核、执行等部门进行严格界定和分工;(2)合同要件的把握;(3)合同执行后信息的反馈和检查。

综上所述,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单位纵向、横向设计,从大局利益或整体利益出发,把内部控制制度镶嵌在业务流程之中。这样,才能发挥内部控制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S].2014-01-01.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范文2

【关键词】 网络会计; 风险分析; 会计内控指标体系; 模糊评价法; 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32;F27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6-0083-05目前,中国很多企业实施了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但对网络环境下产生的安全威胁不够重视,未及时完善自身的内控体系,增加了内部控制的不安全性,从而影响到会计信息的安全。因此,研究网络会计信息系统下内部控制的安全问题,帮助企业建立一个新的、更有效的内部控制指标体系很有意义。

文章基于传统内部控制评价体系网络化下赋予的新含义,重新构建了网络会计内部控制的安全评价体系,以实现对会计内控目标、会计内控环境、财务风险监控与管理控制、信息技术控制、财务监督问责、信息沟通等安全控制方面的评价。

一、网络会计内部控制体系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内部控制体系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制定并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要求企业建立实施的内部控制包括下列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这五个部分也可作为评价内部控制系统有效性的标准。

(二)网络会计内部控制风险分析

内部控制主要是控制好风险,因此,笔者首先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安全分析,然后运用各种方法和工具找出各个流程的潜在风险,最终建立起风险的详细清单,如表1所示。

二、构建网络会计内部控制安全评价体系

处于经济转型期的我国企业面临经营风险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内控体系应及时作出相应的调整,构建适应信息化环境的内部控制框架。其中控制网络会计带来的新变化是重点,所有内控要素都要从信息化会计系统的特征出发加以通盘考虑。内部安全控制框架如图1所示。

在网络会计内部控制体系之下,根据每一类控制因素的活动域,首先将其分解为关键过程域,然后将该过程域细化到具体的关键控制点。本文将对体系中六个控制因素的活动域,按照关键过程域到关键控制点的步骤来分别描述。

(一)会计内控目标

1.建立符合国内外法律、法规,面向会计部门并结合部门内部网络会计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

2.梳理网络会计下的内部管理流程。

3.不断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与企业战略目标相融合,向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过渡,建立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长效管理机制。

(二)会计内控环境

1.更新信息化观念

为了适应网络发展的新形势,企业领导要树立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重视会计信息化,同时企业要结合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现代化方法,更新现有会计信息系统。

2.明确会计部门分工

财务部下应设置信息部门和业务部门。信息部门提供信息技术服务和系统运行监督;业务部门负责批准、执行业务和资产保管等。

3.提高财务人员安全意识

(1)将会计信息安全方针与安全考察方针形成书面文件;(2)与重要的会计人员签署保密协议;(3)对会计人员进行信息安全教育与培训。

(三)财务风险监控与管理

1.财务风险监控

(1)识别关键控制点;(2)更新预警模型。实时监控潜在的风险,将全方位的信息转换成财务指标,加入到预警模型中,实现资源共享和功能集成。

2.财务风险管理

(1)适当利用自动化控制来代替手工控制;(2)可在系统外部执行部分关键的手工操作。

(四)信息技术控制

1.系统构建控制

(1)制定信息系统开发战略;(2)选择合适的系统开发方式。

2.严密的授权审批制度

(1)操作权限与岗位责任制;(2)重点业务环节实行“双口令”。

3.系统操作控制

(1)数据输入控制;(2)数据处理控制;(3)数据输出控制。

4.会计数据安全管理

(1)会计数据备份加密;(2)会计数据传输加密;(3)用户访问控制;(4)服务器加密。

(五)财务监督与问责

主要是内部审计管理:

(1)定期审计会计资料,检查会计信息系统账务处理的正确性;(2)审查机内数据与书面资料的一致性;(3)监督数据保存方式的安全性和合法性,防止非法修改历史数据;(4)审查系统运行各环节,发现并及时堵塞漏洞等。

(六)信息沟通

会计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应贯穿整个内控体系中。

1.管理层重视

管理层应高度重视及支持信息系统的开发工作,确保各职能部门信息系统在信息交流上高度耦合。

2.严密的组织保障

各部门通过控制系统识别使用者需要的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信息,并及时、准确和经济地传递给相关人员。

3.体系化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会计及相关信息的报告负责制度,使会计人员能清楚地知道其所承担的责任,并及时取得和交换他们在执行、管理和控制经营过程中所需的信息。

三、基于模糊评价法的内控评价体系应用 研究

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控体系绩效评价的应用研究主要利用成熟度模型来划分内部会计控制因素的等级,基于模糊评价法来进行安全绩效评价,最后得出相应的结论。

(一)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以模糊数学为基础,将一些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从多个因素对被评价事物隶属等级状况进行综合性评价。

一是对网络会计内控体系进行成熟度划分。

二是依据成熟度模型来确定评价因素和评价等级。设:U={?滋1,?滋2,?滋3,…,?滋m}为被评价对象的m个评价指标V={v1,v2,v3,…,vn};为每一个因素所处的状态的n种等级。

三是确定权重分配。

四是进行全面的调查访问,并建立评价表。

五是建立模糊评价矩阵,得出多级模糊的综合等级。

六是得出关键控制点的评级表。

七是得出评价结果。

(二)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应用

本节针对上述内控体系中的信息技术控制因素,对其应用模糊评价法来进行分析,其他控制因素的评价方法与此例相同。

1.成熟度评价标准

借鉴能力成熟度模型(CMM),同时考虑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将内控流程评价标准划分为六级:不存在级、初始级、已认识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完善后的内部会计控制成熟度评价标准如表2所示。

表2中等级的划分是针对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体系总体情况而言。具体到网络会计内部控制的每一级指标建立成熟度模型时,各个流程也分为以上六个等级。

2.成熟度模型

建立了成熟度评价标准之后,便可根据网络会计内部控制体系列出控制内容、关键过程域及关键控制点。本文以信息技术控制为例建立具体模型,该控制因素的成熟度模型如表3所示。

3.权重分配

我国学者辛金国、范炜采用德尔菲法,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得到传统内部控制五要素中控制环境权重为30%、风险评估为12.9%、控制活动为25.2%、信息与沟通为28%、监督为3.9%。

本文赋权采用德尔菲法,并结合网络会计的特点,控制内容的权重分配如表4、表5所示。

4.评价表

建立起三级的指标体系结构之后,分别对审计机构、信息安全机构、公司管理层及普通员工四个方面进行调查。每一类对象都挑选10人(总共40人)进行调查访问,每位专家、管理者及员工分别运用实地观察法、流程图法、专业判断法或工作经验法,按照指标执行情况,对每一项关键控制点依照成熟度模型赋予安全等级分值,表格的内容代表选择该等级的人数,整理后得出评价表,如表6所示。

5.模糊评价矩阵

首先,用表6中每个级别的分值除以总人数40,得出的评价结果构成关键过程域的模糊评价矩阵R4j:

R41=0.7 0.2 0.1 000000.1 0.3 0.50.1

R42=00 00.20.7 0.100.10.6 0.20.1 0

R43=000.1 0.2 0.6 0.10000.1 0.3 0.600000.2 0.8

R44=000.20.7 0.1 00.8 0.2 00000.2 0.6 0.20000 0.30.50.200

其次,进行关键控制域模糊矩阵运算,B4j=A4j・R4j

B41=[0.5 0.5]・R41=[0.35 0.1 0.1 0.15 0.25 0.05]

B42=[0 0.05 0.3 0.2 0.4 0.05]

B43=[0 0 0.033 0.1 0.366 0.501]

B44=[0.25 0.275 0.225 0.225 0.025 0]

然后,计算控制内容的模糊矩阵运算,Vi=Ai・Bi

V4=[0.2 0.3 0.25 0.25]・B4=[0.1325 0.10375 0.1745 0.17125 0.26775 0.15025]

最后,计算信息技术控制的综合得分G4=V4・ [0 1 2 3 4 5]T=2.78875。

6.评级表

对各关键控制点的分值进行加权平均计算,根据得出的数所靠近的级别,从而判断其成熟度级别,公式是:

单项关键控制点评价得分=Σ(该关键控制点的分值×对应的等级数)÷40

每一项关键控制点通过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的评级表如表7所示。

依据内控流程的成熟度,对照单项关键控制点的评级,赋予其合适的等级区间。

7.评价结果

根据模糊矩阵法运算出的信息技术控制的综合评分为2.78875,在2―已认识级与3―已定义级之间,接近3―已定义级。

根据表7,可以针对公司的信息技术控制关键控制点的绩效作出如下评价:

公司在适当的信息系统开发方式、操作权限与岗位责任制、操作控制以及会计数据存储加密中做得较好,评级基本在3―已定义级以上。

公司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信息系统开发的战略规划、重点业务环节的安全控制、会计数据安全管理、对外来人员的访问控制、对内部服务器的安全管理均需要进一步加强。

四、结语

网络会计具有开放性、及时性、分散性与共享性的特点,根据其特点,本文建立了信息化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主要包含会计内控目标、会计内控环境、财务风险监控与管理、信息技术控制、财务监督问责、信息沟通六个方面。在安全分析过程中,列出了风险清单,让财务部门负责人更全面地了解到面临的各级风险。发现风险是第一步,第二步便是管理风险,公司应分别从内部会计控制的六个方面进行体系化的控制,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利用信息技术控制来保障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安全和计算机网络安全。最后,本文运用模糊评价法,对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进行应用研究,以信息技术控制为例,对其安全内控体系进行了评价及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 王晓玲.基于风险管理的内部控制建设[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100-102.

[2] 陈志斌.信息化生态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框架研究[J].会计研究,2007(1):30-37.

[3] 杜洪涛.网络环境下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安全探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0(9):37-38.

[4] 宫雪冰.基于内部控制的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安全问题的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15):2-3.

[5] 李河君.会计信息系统风险控制体系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6] 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第18号―信息系统》解读[J].财务与会计,2011(6):57-62.

[7] 艾文国,王亚鸣.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1(15):14-16.

[8] 张继德,刘盼盼. 会计信息系统安全性现状及应对策略探讨[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13(6):3-5.

[9] 陈秀伟.网络环境下会计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探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1,14(5):7-8.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范文3

[关键词]企业 内部控制 设计步骤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自我约束的内在机制,是现代企业重要的管理手段。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否与企业成败息息相关。无内部控制或形同虚设的内部控制,遇到市场风险和内部风险,可以轻易而举地毁掉一个企业,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可以把一个企业推向成功。

在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凡是成功的企业,一是有消费者认可的产品,二是产品在市场中具有明显的竞争力,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永立不败之地。产品竞争力从何而来?无非就是同等质量比价格,质价相当比服务。能够生产出质优价廉且极具竞争力产品的企业,肯定是具有先进技术和深厚管理功底的企业,二者不可偏废,但高深的管理功底从何而来?它应当来自于企业内部有效的管理与控制。这里所谈到的控制,是指有效的内控制度的实施和执行所起到的效果。所以,企业内控制度的建立和运用,对企业的生存、发展、壮大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这是因为,内控制度涉及到企业经营的各个层面,不同工作岗位上的员工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如何做?做到什么程度?应该产生什么样的工作控制效果?这些在设计内控制度时均必须加以考虑。

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社会对企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这种要求,企业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不断深入。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提高经营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营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方法、措施和程序的总称。内部控制先后经历了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四个阶段。但是由于传统内部控制的定位比较狭窄,为此财政部联合五部委于2009年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旨在推进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

二、内部控制设计的步骤

内部控制设计应该按照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进行,通过对内部控制要素的整合和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内部会计控制的目标。

1.了解和评估控制环境

控制环境是指对内部控制的效果起到促进或削弱的因素,企业在设计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首先应当对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和分析。各个企业的内部控制虽然有相同的原则和相近的内容,但是由于各个企业对这些原则的使用、内容的融合不同,还是存在差异的,在设计过程中,要具体根据企业的经营活动的情况来具体设计控制制度,例如:企业的经营性质、企业的组织形式的不同,决定了各种资源的使用过程和业务流程的不同,个体企业的内部控制更加关注于人员行为的约束,而股份有限公司等大的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要结合公司治理结构进行。

2.建立内部控制结构

企业在建立内部控制时,注意各个控制环节,注意各个控制环节和组织结构的联系,发挥各个组成部分的协同效应,同时要求内部控制制度要能够有效监督经营活动过程,预防和发现风险并及时纠正。企业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要坚持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首先建立内部控制的组织结构,然后针对每个业务部门的机构设置情况进行分析,合理划分企业的组织结构,防止机构之间职能的重叠,以避免资源的重复使用和浪费。

3.确定各个业务循环的流程

(1)明确各个业务流程的起点和终点。在持续经营下,企业的各个业务都是不断循环的过程,要弄清业务流程的循环过程,首先要找到业务流程的起点,按照业务流转的特点,设计出整个流程。

(2)找到业务流程之间的联系。企业的经营活动需要建立的控制制度之间是广泛联系的,我们可以通过协同控制措施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和提高控制效率。业务流程之间的联系可以划分为不同类型,有的是逻辑联系,有的是财务资金联系,还有管理联系等。

4.找到关键风险控制点

内部控制的设计要受到经济性质原则的制约,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只能抓住关键的控制环节才能够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关键的控制点是指业务流程和企业经营活动中容易产生风险的环节,要想找到关键控制点,首先要对各个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经营风险排序后确定关键点。

三、内部控制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主要问题是要保证控制活动与企业控制目标相一致,通过有效手段加强内部控制的实施,并改善企业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识。

1.控制活动与控制目标相一致

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在确定了关键控制点、业务流程和控制内容后,就要针对这些内容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或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内部控制设计是否有效的关键。企业的控制活动是否有效,衡量的标准就是实施控制活动后其结果能否与控制目标保持一致,也就是说控制活动的执行是否能够实现控制目标的要求。

2.保证内部会计控制的有效实施

从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上分析,通常情况下,企业均能够找到关键风险业务流程,并且能够贯彻内部控制的制定原则,形成较为完善的理论框架,如果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严格遵守规定的内部控制制度,就会有效的降低企业的经营风险。但是实际情况中,往往很多都有较为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框架或制度,却无法有效发挥作用,在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所以,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应该妥善处理好内部会计控制设计的制衡机制和内部控制设计中合理使用激励手段。

3.形成内部控制的企业文化

很多企业的管理层认为,内部控制是针对下属和普通员工进行的控制;而员工也错误的认为自己是进行内部控制的局外人,这些认识的存在就必然会降低企业各级管理者进行内部会计控制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控制的效果。内部控制中内部环境的建立,应包括单位企业文化的建立,树立单位每个员工整体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管理和控制形成企业文化,根植于企业全体员工的心中,那么这项内部控制肯定是有效的控制。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企业要想更快、更好地发展,必须结合自身特点设计出行之有效的内控制度,使之符合企业的管理目标,从而推动企业持续、稳健发展,迈向成功。

参考文献: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范文4

【关键词】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进度控制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大大提高,现在的建筑工程越来越多,机电安装工程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就使得机电安装工程的项目管理越来越重要。

进度管理是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因为它不仅能够影响整个工程的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还会影响整个工程建设的经济效益。所以,在现有的基础上,如何使进度管理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己经引起越来越多的机电安装项目管理者的重视。

1.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及其特点

1.1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

机电安装工程项目是指按照一定的工艺和方法,将不同规格、型号、性能、材质的设备、管路、线路等有机组合起来,满足使用功能要求的项目。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包括施工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采购管理、资源管理、质量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试运行管理、竣工验收管理等内容。其中进度管理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

进度管理是指在机电安装过程中,对各阶段的进展程度和项目最终完成的期限所进行的管理[1]。其实质就是将工程的整体目标进行分解,化整为零,使项目负责人充分了解工程的每个进度,优化所有细节,进而掌控整个工程建设。它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拟定出合理且经济的进度计划。在执行计划时,要定期检查实际进度是否按照进度计划要求进行,如果没有则需要找出原因,看是否需要修订计划或是采取措施进行补救。

由于机电安装过程比较繁琐,所以在执行进度计划时,要严格控制每个阶段的步骤,在确保各阶段工程不延期的基础上保证工程质量。项目进度管理包括两大部分的内容,即项目进度计划的制定和项目进度计划的控制。

1.2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特点

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2]:

(1)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还能有效缩短工期,提高进度;

(2)多专业交叉,学科跨度大,进度控制专业性强;

(3)各阶段工程建设不是独立存在的,需要相互协调;

(4)时间跨度大,覆盖了整个工程建设工期,包括工程建设初期的计划,以及工程建设后期的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

2.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具体措施

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就是对机电安装工程各阶段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持续时间和衔接关系根据进度总目标(建设工期)科学合理地进行分解,最终确保建设项目按预定的时间竣工验收交付使用。机电安装进度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不但要配合土建主体施工,还要配合装饰装修施工,同时还要确保自身机电安装施工进度。

一般来讲,进度控制的措施主要有组织措施、技术措施、经济措施、合同措施和信息管理措施。

组织措施主要是指通过制定合理的组织机构落实各层次的进度控制的人员,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建立进度控制的组织系统;按着施工项目的结构、内容、进展的阶段或合同结构等进行目标分解,确定其进度目标,建立控制目标体系;确定进度控制工作制度,如检查时间、方法、协调会议时间、参加人等;对影响进度的因素分析和预测。技术措施主要是采取加快施工进度的技术方法,如采用合理的流水施工作业,必要时采用并行施工作业等方法,保证进度。经济措施是指实现进度计划的资金保证措施和必要的奖惩制度。合同措施是指对分包单位签定施工合同或目标责任状使合同工期与有关进度计划目标相协调。信息管理措施是指不断地收集施工实际进度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计划进度比较,定期地向建设单位提供比较报告,并做好必要的进度协调工作。

对于机电安装工程尤为重要的是组织措施和技术措施,主要应做好以下几点:

(1)建立组织落实责任。认真分析整个机电安装工程的工作内容及相互之间的衔接关系,进行目标分解,建立健全施工组织机构,明确各层次的进度控制的人员、具体工作任务和工作责任,从项目经理往下逐层分解进度目标,责任落实到人,建立控制目标体系,确定进度控制工作制度,并对影响进度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预测,实现实时跟踪监控。

(2)采用网络计划技术控制工程进度。可以使工序安排紧凑,便于抓住关健工作和关键线路,保证施工机械、人力、财力、时间等各种生产要素均获得合理的分配和利用。在制定工程进度计划时,采用网络法确定本工程关键线路是相当重要的。项目经理部除了制定网络计划外,同时要有专门进度管理人员随时用网络计划检查工程进度。采用网络计划检查工程进度的方法是在每项工程完成时,在网络图上以不同颜色数字记下实际的施工时间,以便与计划对照和检查。

(3)采用图表比较技术。除了用网络计划技术编制符合实际要求的网络计划外,还应该采用先进的图表比较技术,如双侧翼横道图比较法、S曲线比较法,香蕉图法、前锋线比较法等更为直观和方便地观察实际进度情况和影响进度的根源,并采取必要措施,保证施工进度。

(4)进度计划调整。项目执行过程中因机械和人力的变化、技术管理方面的失误,以及特别恶劣的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或者业主的主观因素改变等,都将给计划的实现带来障碍,因此在项目执行中应根据工程实际完成的进度,随时对计划按下述方法进行调整或修定。①关键线路的调整。当关键线路上的某项工作的持续时间比计划增加时(这意味着整个工期将延钧,进度管理者应及时修定调整计划或制定新的计划,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进度失控,但由于这种调整十分困难,基本上意味着重新制定进度计划,因此,应先把注意力集中在非关键线路上,看是否非关键线路上的工程有提前量,这时可以把非关键线路上的机械、人员调整到关键线路的某项工作上(机械应与工程配套、专业必须与之相符)以缩短关键线路的时间。②非关键线路的调整。当在非关键线路出现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的差距时,需局部调整计划,也可延长一定时间,但不能使这种延长超出该线路的总时差,最好是不能超出进度延迟工作本身的自由时差。

(5)做好沟通协调。除了机电工程自身采取必要的管理技术进行进度控制外,施工项目经理还应认真研究其他施工队伍如土建施工、结构施工、装饰装修等的进度计划,并密切注意他们的实际进度进展情况,同时利用一切如周例会、工程协调会、监理例会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其它单位充分沟通协调,密切合作,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工作面,这也是保证进度必不可少的措施。

3.结束语

进度管理是机电安装工程项目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在介绍机电安装工程进度管理及其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机电安装工程进度控制具体措施。

参考文献: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范文5

关键词:内部审计 法律风险 控制 价值提升

一、法律风险概念及管理内容概述

法律风险是指基于法律、法规规定或者合同约定,由于公司外部环境及其变化,或者公司及其利益相关方的作为或者不作为导致的不确定性,对公司实现目标的影响。

法律风险管理是公司全面风险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贯穿于公司决策和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对具体的实施流程结合操作步骤进行细化后,分为法律风险识别、风险量化测评、风险分析评价、制订控制计划并实施、监督与检查,法律风险管理采取闭环管理,每一年为一个更新周期。

二、内部审计在法律风险控制中的价值提升实践

本文以W飞机制造公司的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为例,来具体分析内部审计在公司法律风险控制中的价值提升,进而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实践做法。

(一)背景分析

1.填报专业法律法规及法律风险事件,形成公司法律风险事件库

公司法律风险分类框架包括19个类别,一级法律风险类别51项,二级法律风险类别82项。依据公司“法律风险分类框架”,法律风险管理办公室最终辩识了562个风险事件,形成了公司的法律风险清单,公司法律风险事件较多的类别是采购生产(76项)、人力资源(74项)、工程建设(68项)、**产品项目(64项)以及财务管理(55项)。

公司重点关注法律风险领域6类,分别为客服管理法律风险、规章制度法律风险、商业秘密法律风险、合同解除及违约法律风险、产品管理法律风险和廉政管理法律风险,涉及35个法律行为。针对这35个法律风险行为,组织责任单位制定风险管控措施,并分阶段进行跟踪、考核。

2.以内部审计强化对法律风险管理的再监督

在建立风险事件库的基础上,公司管理层始终强调要强化内部审计对法律风险管理的再监督作用,内部审计作为一种独立、客观的监督管理活动,对公司防范法律风险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要深入主业保驾护航,在每年实施一系列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等监督工作的基础上,积累审计工作经验。

(二)主要做法

公司内部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审计检查评价公司内部各种业务的合理性及其执行的有效性,并对审计过程中所发F的重大问题进行法律风险防控并提出相关改进建议。

1.做好充分的审前调查,评估业务法律风险,确定重点审计领域

在开展对公司各业务领域的审计时,审计人员往往具备充足的会计、审计专业知识,却缺乏专业的法律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审计工作开展的效率和效果。因此,在开展审计工作前,应做好充分的审前准备,了解与生产经营关系密切的法律法规,为在进行审计工作时保持敏感的法律风险嗅觉奠定基础。

(1)初步了解七项法律体系,即宪法和宪法相关法、刑法、行政法、民商法、经济法、社会法、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2)根据内部审计业务范围,初步确定法律法规依据,基本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别:①会计审计类41项规定;②经济法、民商法类129项规定;③税法参考法规类190项规定。

(3)公司审计部门加强“审前调查”,查找关键业务法律风险领域:一是搜集查看重要业务资料,摸清公司关键业务领域、规模及其涉及的重要法律风险;二是访谈关键人员,与法律风控人员进行充分交流,了解公司重大风险领域及风险管控情况等信息,与具体业务操作人员交流,了解重要业务交易方式、主要业务流程、关键岗位职责等信息;三是审计组根据查看资料和访谈了解到的情况,及时讨论审议,评估关键业务法律风险、寻找审计切入点、确定重点审计领域,探讨审计方法。

2.联合专业力量,拟订审计方案,确定审计重点和审计方法

为了有效弥补审计人员法律知识不足的缺陷,联合公司法律风控专业人员组成审计组,为审计人员在公司重点业务类型、重点法律风险领域、风险管控特点、易出现管控缺陷的环节等方面提供业务指导,与审计人员一起共同拟订审计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商讨具体的审计方法,并全程参与审计过程。联合审计组对公司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确定审计关键环节为审计重点,具体表现如下。

(1)财务专项审计关键业务环节。财务业务循环主要包括以下5个:销售与收款循环、采购与付款循环、生产与存货循环、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投资与筹资循环。除了货币资金会计科目以外,这5个业务循环对应了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所有其他会计科目。

(2)内部控制审计关键业务环节。根据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应用指引,28项内部控制指引均为关键业务环节,其中属于公司内部审计重点关注的19项关键业务有合同管理内部控制指引、存货管理内部控制指引、固定资产内部控制指引、战略规划内部控制指引、人力资源内部控制指引等。

3.实施对公司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控制法律风险

(1)财务专项审计。以下以抽取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销售与收款循环、投资与筹资循环3个关键业务循环为例,说明在审计过程中关注的重大法律风险点并如何实施管控。

公司内部审计部门的年度财务专项审计任务是每年度的审计计划之一,在2014年度对某集团公司以上三个业务循环的财务专项审计中,审计组确认了以下六个重大法律风险,其中第①项属于人力资源与工薪循环审计内容,第②和③项属于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内容,第④、⑤和⑥项属于投资与筹资循环审计内容。

这6个重大法律风险和整改情况分别如下:①部分职工未按劳动法签订劳动合同。C公司与D公司属于不同的法人主体,无股权控制关系,而法人代表、经理人员等同一套班子成员,两个公司共计5100人,均与C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其中有850人实际是D公司的人员。审计报告提出后,850人与D公司重新签订劳动合同,原合同终止;②其他应收款长期挂账2,400.00万元未清理,存在款项回收的法律风险。审计报告提出后,公司制订了清理计划,并协同法律部门实施了清欠工作,收回长期挂账的款项共2,200.00万元,剩余200万元于下年度收回;③公司房产税存在重大涉税法律风险。公司没有就房产税免税事宜在景德镇地方税局进行审批或备案,没有取得地方税务局关于军品生产经营用房免税的相关手续。审计报告提出后,公司补办了相关手续,为2014年免交房产税约400万元实施了有效防控;④投资管控存在重大管控风险,对15家投资企业年均投资收益率为3.29%,审计报告提出后,公司组织了内部审计部门对被投资单位进行了专项审计,发现审计问题20条并实施了整改,有效实施了对投资法律风险的管控;⑤公司历年来向已无产权关系的经营业绩非常差的A企业提供了经营借款共计700多万元,并签订了借款协议,款项回收存在重大法律风险。审计报告提出后,立即对A企业的经营借款终止,有效地将借款风险转移给了A企业的母公司B公司;⑥截至2014年末,公司共有**项科研费研制项目超垫支,累计垫支1亿多资金。审计报告提出后,针对科研费垫支数额较大情况,公司及时落实责任部门,负责与上级主管部门及时沟通、汇报,将未到位的资金尽快到位,有效降低了公司科研费筹资风险和缓解了资金压力。

(2)内部控制审计。以下抽取对“存货管理”和“合同管理”两个内部控制的审计举例,说明在审计过程中关注的重要法律风险点并如何实施管控。

第一,存货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为了进一步加强非正常存货管理,有效防范非正常存货的法律风险,2015年6月,审计部门实施了对公司非正常存货管理情况进行了专项审计。在2014年11月公司年度财产清查填报的非正常存货基础上,审计组进行了整理筛选,通过公司信息平台下发审计通知,要求各单位认真填报非正常存货形成原因、拟处理建议等,结果如下:积压呆滞2700万元,残损变质640万元,技术淘汰320万元,盘亏29万元,合计3689万元。

此次非正常存货专项审计发现以下三项重要法律风险点:①2014年及以前年度公司财务部门没有对存货减值计提存货跌价准备;②对因停产、技术淘汰等原因造成的积压存货处理不及时;③对单位内部可调剂使用的积压存货调剂态度不积极。

资产使用与监督部门有效实施了对这三项风险的跟踪监督管控:①2015年12月31日,公司财务部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5500万元;②某型号标准件、成附件1310万元按需调剂给E公司,该积压存货均为进口件,质量较好,公司所属子公司E公司业务范围中包括对该标准件、成附件使用或销售,以此盘活资产,减少资金积压。

第二,合同管理的内部控制审计。为了进一步夯实合同管理基础,防范合同法律风险,公司规划部、财务部和纪检监察与审计部组成联合审计组,每半年对公司合同管理进行审计考核。考核内容包括合同签订、履行、变更及解除情况,合同对方资质审核管理情况,纸质合同归档情况,合同台账及档案管理情况,合同发票管理情况,合同信息化系统中合同编制规范性和合同支撑材料上传规范性等,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合同档案管理、履行、变更、解除管理现场检查(80分),第二部分是合同管理信息化系统检查(20分),第三部分各职能部门会签审核合同及时性。

2015年下半年针对20个业务单位合同管理审计考核结果,确认了4个重要法律风险:合同台账信息要素不全;合同发票管理制度体系不完善;合同付款凭证和资料报送不及时;合同签订时间滞后。

各有关单位针对以上风险实施了以下整改,起到了良好的合同法律风险防控效果:统一了合同台账模本,增加了合同到货、报账、付款等合同履行信息要素;建立了本单位合同发票台账;严格按照时间节点报送合同付款计划和资料;严格执行先签订合同后履行义务。

(三)取得的实效

1.推动企业价值提升

一是公司从上到下法律风险防控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二是推动了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体系的完善。

2.内部审计自身价值得到提升

将法律风险防控渗透到财务专项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各个关键业务环节,打破了对内部审计只会查查账、看看表的固有认识,拓宽了内部审计的监督范围,是对传统内部审计概念的大胆创新和突破,是内部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拓展和延伸,提升了计人员的监督能力,进而提升了内部审计的监督价值。

三、内部审计参与法律风险控制的思考和建议

(一)以法律风险防控为切入点,将内部审计工作全方位并准确渗入到全面风险管理工作中

法律风险只是全面风险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全面风险管理是个系统过程,内部审计在企业风险控制中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其职能只要体现在对风险管理的再监控活动中,同时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公司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二)完善审计人员专业结构,充实内部审计人员队伍

内部审计要想有效参与公司业务风险控制,审计人员还应吸收具有风险管理、信息技术、法律、金融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员,充实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结构,进而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等手段创新审计方法,拓宽审计思路。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测评

内部控制测评是通过对内部控制的测试,评价内部控制设计的合理性和运行的有效性,确定其是否有助于实现既定控制目标,是否按照既定控制设计有效运行,是否能够改善当前控制效率。

一、控制测评的内容

(一)控制标准的合理性

控制的标准通常由组织管理层制定。内部审计人员应该了解管理层是否建立了适当的控制标准并评价该标准的合理性。

(二)控制制度的适当性

衡量内部控制是否适当,应当考虑其能否经济有效得为实现组织目标提供合理保证。适当性并非要求内部控制的设计无任何偏差,而是应将偏差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经济有效是指设计和执行内部控制时应当考虑“成本效益”原则。

(三)控制执行的有效性

评价控制的有效性就要确定现行的内部控制能否实现预期效果――即为组织任务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保证。审计人员必须运用适当的审计方法,获取控制程序是否被严格执行并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评价控制运行有效与否。

二、控制测评的程序

审计人员可以使用“询问、查阅、观察、穿行测试”等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多种审计方法的结合使用构成了审计测评程序。

测评程序按照其适用的阶段不同,可以划分为了解内部控制设计的程序和测试内部控制运行的程序。“询问、查阅、观察、穿行测试”通常被应用于了解内部控制设计的过程中,而“询问、查阅、观察、重新执行”则被应用于内部控制的细节性测试中。

三、内部控制测评的流程

结合现代审计理念和实际审计经验,将内部控制测评流程划分为五个环节,简要流程图如图1:

(一)获取控制标准

获取控制标准是开展内部控制测评工作的出发点。实际测评中,审计人员通常采用“询问、查阅”的方法获取控制标准。

询问过程中采取“自上而下”的介入方式会取得良好的效果。通过对高层管理人员,尤其是对某项内部控制设计人员的询问,可以快速、有效得了解高层管理人员设计内部控制的初衷和高层管理人员认为应当重点关注的关键控制点。这些需要审计人员优先了解的事项往往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制定内部控制时设计控制标准的出发点。

审计过程中,仅依靠询问、观察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具有充分的适当性。针对目标控制标准的询问结果,审计人员还需要取得支持性的材料互为依据。

审计人员可以通过查阅与内部控制相关的组织章程、会议纪要以及内部控制操作手册等获取书面证据。

(二)了解控制程序

获取控制标准后,审计人员需要根据既定标准了解目标内部控制。目的是确定目标内部控制是如何设计的,并判断现有控制程序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得到执行。

审计人员通常采取“询问、查阅、观察”的方法了解内部控制,这三种方法的结合使用能在第一时间为审计人员提供控制程序变化的证据,提高测评效率。对于留下运行轨迹的审计人员认为必要的控制程序,可以执行“穿行测试”获取证据。

获取的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审计人员做出以下判断的,通常被认为是充分、适当的:(1)审计证据可以帮助审计人员描绘内部控制;(2)审计证据可以帮助审计人员识别、判断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3)审计证据可以帮助审计人员确定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程序是否存在、设计是否合理、在运行过程中是否得到执行;(4)审计证据可以帮助审计人员初步识别、判断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的薄弱控制环节。

在对内部控制了解的过程中,审计人员应当区分整体层面和具体流程两个层面分别进行了解。

1.对内部控制整体层面的了解。针对这一层面的了解主要集中在对目标控制具有“质”的影响的控制要素上,通过了解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能够支持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整体层面薄弱与否做出“是”或“不是”的性质判断。如:对于“控制环境”的了解,整个内部控制存在潜在缺陷的危险可能是源于薄弱的控制环境,审计人员通过了解后获取的审计证据应该能够得出控制环境是否薄弱的结论。

2.对内部控制具体流程层面的了解。审计人员通常采取如下步骤,识别内部控制中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环节:(1)确定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并记录;(2)识别与之相关的内部控制;(3)了解相关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情况,必要时执行“穿行测试”。

重要业务流程的确认和关键控制点的识别是了解具体流程层面内部控制的重点。通常情况下,审计人员会将组织的主要业务流程和发生较少但往来金额超过一定水平的业务流程确认为重要业务流程;对于关键控制点的识别,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如果某项控制需要各级分工或要求二级复核,那么各级分工和二级复核的确认就是关键控制点。

(三)项目小组讨论

了解内部控制之后,审计人员需要根据既定控制标准,初步评价控制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制定进一步测评方案。

项目小组讨论的目的应当包含以下几项:(1)评价控制标准,定义控制缺陷;(2)讨论并判断已识别的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3)设计测评程序,制定测评方案。

参与小组讨论的人员通常是参加审计测评的关键人员,如果测评项目需要聘请拥有特殊技能的专家,这些专家也应被纳入参与讨论人员的范围。

项目小组讨论的内容应当包含以下几点:(1)目标项目内部控制的标准;(2)现有内部控制的流程;(3)高层管理人员对现有内部控制的评价和企及;(4)目标项目拟采取的改进措施。

项目小组讨论的结果应当包括项目小组成员对目标控制设计合理与否的评价,评价的结论可能是:(1)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的内部控制单独或连同其他控制预期能够防止、发现并纠正重大错报,并已得到执行;(2)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的内部控制本身设计合理,但并未得到执行;(3)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本身的设计就是无效的或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缺乏必要的控制措施。

项目小组讨论的过程和结果应当被记录在案,作为审计备查项目,并以审计概要的形式下发至每一名参与测评的人员,作为具体流程层面测评的审计指引。

需要强调的是,项目小组讨论的时间和方式具有一定的灵活性,既可以根据测评项目的时间进度安排,也可以根据测评工作的进度随时安排。

(四)在具体流程层面测评内部控制

审计人员应当根据项目小组讨论确定的测评方案,针对拟信赖的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的内部控制设计、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在具体流程层面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无论采用何种审计程序,审计人员都需要合理确定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1.控制测评的性质

审计程序的适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针对同一控制流程使用不同的审计程序,可能获取不同的审计证据。审计人员需要根据项目小组讨论时制定的审计策略及拟获取的控制测评的保证程度合理选择审计程序。

在内控的测评中,单一审计程序获取的表明内部控制运行良好的审计证据通常不具有充分的说明性,针对同一控制流程采用多种审计程序获取多样的审计证据,通过综合比较分析不同审计证据的相关性和可靠性后,判断控制流程运行的有效性。

2.控制测评的时间

在具体流程层面的控制测评中,审计人员需要重点确认两个时间:一是在什么时间执行控制测试;二是控制测试所测评的应用控制适用的时点或时期。

执行测评的时间通常选在目标项目的期初或期中。如果了解内部控制后做出的初步评价表明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较高,通常在项目期初的了解过程中采用双重目的测试执行控制测评,此时获取的是某一时点的审计证据。在之后的期中测评中必须选取部分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执行补充性测试,补充测试获取的审计证据应当包含某一期间或时间段内控制的运行情况。

如果初步了解过程中获取的内部控制可信赖程度水平不高或者低,审计人员通常将测评的时间选在期中测试时执行,并需获取整个测评期间控制运行的证据,此时的测评对象重点集中在全部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的控制程序上。

3.控制测评的范围

控制测评的范围是指审计人员在进行控制测评时拟实施的审计测试的数量,包括选取的涉及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的内部控制流程的数量、对同一关键控制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次数等。

影响控制测评范围的主要因素有:(1)控制标准的合理性,较高程度的标准要求执行较大范围的控制测试;(2)了解内部控制过程中获取审计证据的保障程度,高保障程度的审计证据要求在具体流程测评中获取更有效的审计证据支持;(3)项目小组讨论的结果,对于小组讨论确定的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通常需要适当扩大测试范围,获取充分的审计证据;(4)具体流程测试中获取的审计证据与前期获取审计证据的相关程度;(5)执行测评人员的职业、经验等。

(五)汇总评价内部控制

完成内部控制测试后,审计人员应当汇总获取的审计证据,综合分析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判断被测试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1.复核控制测试中已执行审计程序的适当性,识别是否存在潜在控制缺陷。审计人员应该重点关注以下内容:(1)复核测评中确定的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2)判断针对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获取的审计证据的充分、适当性;(3)重新评价测评中发现的重大内部控制缺陷。

2.汇总审计证据,评价内部控制。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测评主要是确认现有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和未来可预测期间控制设计的合理性。为此,审计人员必须确认:(1)针对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获取的审计证据足以支持审计人员作出内部控制运行有效与否的判断;(2)审计人员根据判断结果可以形成测评报告,提出内部控制改进意见,且该意见在未来期间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四、控制测评结束后知悉的信息

控制测评结束后至测评报告日之间知悉的与测评期间控制运行相关的信息,审计人员应当设计专门的测评程序,识别这些期后事项,并根据这些事项的性质判断其对测评结果的影响。

1.如果知悉的信息与控制测评时确认的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无关,审计人员仅需执行“询问”和“查阅”等程序了解相关事项,无需考虑其对测评结果的影响。

2.如果知悉的信息与控制测评时确认的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相关,审计人员应当考虑追加测评程序,评价其对测评结果的影响程度,判断是否需要在测评结果中反映相关信息或修改测评结果。

参考文献: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范文7

【关键词】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问题;成本控制对策

引言

建筑工程项目内容涉及范围广、繁琐复杂,要进行高效、高质量的管理,只有在项目管理过程中能把质量、安全、进度、合同等进行有效的撑控,正确处理好各方面的协调平衡关系,在项目管理上下功夫、靠管理出效益,就能从长远整体利益方面确保企业的利润空间。从这方面来说,进行工程项目管理的本质和核心是对施工成本进行控制,总结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找到解决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主要问题的对策,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基本理

1.1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组成

建设工程施工成本用货币形式表现,这种货币形式包括施工中所耗的生产资料、劳动者劳动的价值。它包含了:①所耗费的主辅材料、周转材料的摊销费;②构配件、机械设备的租赁费、台班费;③生产工人的工资和奖金;④项目经理部管理费用支出;总而言之施工成本包括生产过程全部生产费用的总和。

1.2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内容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主要有:①、成本预测―;②、成本计划―;③、成本控制―;④、成本核算―;⑤、成本分析―;⑥、成本考核。施工项目经理部对项目施工过程,进行系统的预测计划、控制核算、分析考核,确保各子系统中成本控制要素按照设定的目标运转,促使项目实际成本控制在计划成本范围之内。

1.3施工项目成本控制的流程

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具体指: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以成本形成实体、职能部门、分项工程为对象,通过成本计划、过程控制、核算纠偏,对影响成本的关键要素加强控制,并采取组织、技术、管理、合同四个方面有效措施,将施工中实际发生的成本控制在成本计划内,减少施工中不必要的损失。可以说实施成本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成本控制,[1]成本控制工作流程图详见图1。

图1:成本控制流程

2.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主要问题

2.1成本控制组织机构不够完善

施工企业将所属中标任务设立项目经理部组织机构进行管理,是施工项目采用的普遍形式,项目部设立项目经理、总工程师并垂直设立工程科、合同科、财务科等科室来展开项目管理工作。在这样的组织结构下成本控制存在项目目标与企业目标分离。目前我国的施工企业对下属设立的项目部的成本管理力度相当强,但相对忽视了整个企业总体角度的成本控制。

2.2没有撑握成本控制的重点

成本控制应当是企业领导高度重视的全员性管理活动,作为控制主体的责任单元及责任人往往在施工项目成本控制过程中工作开展过于均衡化、分散化,从而造成了如下问题:①、企业没有在错综复杂的成本控制活动中抓住重点和关键,成本费用在各阶段相继发生,这就造成管理人员均衡控制各个阶段成本;②、项目每个阶段的成本费用都有爆发的节点,没有认识到影响重大的关键环节。[2]

2.3全过程系统控制不倒位

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普遍认为就是在施工实施中尽量减少成本来实现最大经营利润,但这样的成本管理理念已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施工企业普遍重视事中控制,而忽视准备阶段的事前控制;

实施阶段成本控制合同管理思路不清,注重合同的履约管理,较少对合同前期签订文本、以及合同后期终结管理;工程变更总是不可避免,很多情况下承包希望的是变更工程增加投资, “低中标、频变更”的现象突出;工程计量不准,对部分隐蔽工程的计量还不够精准;

竣工阶段成本控制在实施中难免有所疏忽,将影响成本控制的成果。只有强事后分析,才能够明确施工过程中哪里发生了浪费现象,用以指导下一步施工。

2.4考核激励机制不完善

作为施工企业应当有完整体的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只有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促使企业管理健康运行,也是降低施工成本重要的途径。但目前施工企业存在许多严重影响员工的积极性的情况,例如管理人员如果分工不明确,将导致材料耗用检查不严格,造成材料浪费,造成责任人逃避惩罚。还有员工通过新技术、新工艺降低了施工成本,如若不采取一定的物质奖励方案和精神激励措施,就会打消员工生产研发的积极性。

3.解决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主要问题的对策

3.1完善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组织结构

要做好施工项目管理成本控制工作,只有依靠建立建全三权分立的内部治理结构,才能有体制上的保障,如果权力得到了合理的相互监督,项目管理机构就会不断降低成本实现经济利益、社会效益的最大化。在普遍实行项目经理责任制的管理模式下,要实现有效的成本管理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①要构建既协调又有制衡的成本控制组织结构;②明确界定成本控制的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权力范围,和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③使决策层、执行层、监督层的权能在项目内部小系统中实现协调,并处理好与社会大系统的关系,达到项目成本的内外部系统控制;

3.2明确项目成本的控制关键点

建筑施工项目的成本管理是一个多主体、多环节、多资源组合的系统工程,只有把握好总思路才能统筹管理好整个系统。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关键控制点有:①建筑工程合同与工程质量、成本消耗、经济社会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成本关键控制点之一;②控制和管理工程变更的工作十分重要,是实施阶段关键控制点之一。③工程计量和支付是实施阶段成本控制的又一关键控制点; ④项目资金作为一个实施阶段成本的关键控制点,必须加强对资金的控制,减少成本节约投资;⑤竣工验收报告的重要工作是竣工决算,是竣工阶段的关键控制点。

3.3加强施工成本全过程系统控制

加强成本预算: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突破口是推动预算管理,由于预算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往往需涉及多个科室协同配合。加强预算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能比较精准地反映施工中所需要的人工、材料、机械等实际成本消耗。

优化原设计方案:运用限额设计、价值工程来优化原设计,能有效控制施工成本。采用价值工程优化原设计方案,就是要在项目成本、产品功能和可行性,三者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就是多方平衡前提下的最优方案。[3]

实施全方位工程合同管理,制定分级分类的工程变更及精准计量的管理程序:①工程变更应遵循“经济规范、必要可行”的原则;②应有“分类管理、分级审批”的程序;③要实现支付的电子化,需建立工程计量电子台账;④变更工程、隐蔽工程的签证要注意时效性;⑤隐蔽工程计量一定要准确;

施工企业普遍过于重视事中控制、忽视事前事后控制:针对此问题,我们应坚持全过程系统控制,依据成本计划设定的目标值,组织体系内部各子系统以及成本管理总体管理系统,要根据各自的责成成本、齐抓共管理发挥整个系统的作用;

需有规范化的全过程成本管理工作流程:见图2;

图2:全过程成本管理工作流程

3.4建立建全责任成本管理机制

在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企业内部应当采用由上到下呈“金字塔型”的管理模式;成本管理体系应与成本预测、成本计划、目标成本设定有机结合起来,使责任成本管理得到充分发挥;根据编制的成本计划,将目标具体分解到下面的责任成本单元,充分提高全员的岗位责任意识;建立建全成本考核体系,将目标成本完成值与绩效计划目标值挂钩,来充分调动全员在成本节约工作上的动力, 树立全员成本管理意识,为企业的发展建立完善的成本管理机制。

3.5采用“挣值法”对成本、进度进行协调控制

美国国防部推出的“成本一工期控制系统规范”几经改进形成了“挣值管理”,一直广泛应用于成本、工期的两关键要素的协调管理。[4]依据净值法三个变量:①、BCWS―计划工作量的预算成本;②、BCWP―己完成工作量的预算成本;③、ACWP―己完成工作量的实际成本;四个评价指标,CV、SV、CPI、SPI;可测得某一时点成本和进度的偏差。我们用横坐标表示时间、用纵坐标表示成本,3个基本变量在理想状态下3条函数曲线会平稳上升,但在现实中曲线会出现偏差。采用净值法能发现成本与进度的偏差,纠偏时需分析偏差产生的因素,通相应的纠偏方案,进行有效控制。

结论

本文从建筑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建筑施工企业施工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施工企业成本控制主要问题的对策,并结合全过程系统控制理论,系统分析了建筑工程项目在成本控制上的关键环节。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从全过程系统管理角度把握项目成本控制工作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张入方,邹显成.工程项目合同管理[[J].企业导报,2011(11);

[2]宁国靖,沈照斌.浅谈合同管理中的造价控制[[J].企业导报,2011(09);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范文8

1、其客体是相同的。

虽说两者重视的要点是不一样的,关键的体现在管理模式的更加的关注对主体今后的活动的分析,但是财务模式的则更加的关注对已经出现的要素的真实体现,不过它们分析的要素均是单位,都是把单位的生产活动当成是关键的探索客体来分析的。

2、资源具有同源特点。

结合相关的信息概念,我们得知,会计本身是为了提升单位的所有事项的效益,强化管控力度而设置的一个以供应财会信息为关键点的经济信息体系。也即是说其本质是供应对决策有益处的内容的一个体系。它们是会计的两个构成要素,其供应的信息是不一样的,关键的体现在如下的一些层次之中,比如它们的信息的使用人以及相关的贵的功能和及时性等等的一些内容不一样,不过它们需要的原始内容均是从单位的运作活动中得到的,仅仅的是因为它们对于信息进行了不一样的汇总处理,此时才使得最终的输出内容是不一样的。

二、关于两者的差异

1、其重视的内容是不一样的。

对于财务模式的来讲,它将精准有效的体现单位的运作管控事项为关键的特点,它的信息是供应给单位的利益有关体的,而且将外在的使用人当成是关键体。它的活动的关键点是单位之前的事项,经由很多的处理工作来记载并且分析早已出现的各种事项内容。而对于管控模式的来讲,它是为单位自身的管控工作者贡献力量的,经由多项指标的分析为单位的决定活动提供精准的内容,所以它的活动的关键点是单位的今后,经由对单位之前的分析来预估并且管控和测评单位。

2、信息的品质特点是不一样的。

对于财务的来讲,要切实的结合相关的规定和理念来开展处理工作,它的信息规定精准真实,它的确认要切实的结合相关的规定来开展,最后以财务会计报表及其附注等为载体向利益相关者传递有关企业过去经营的相关信息。对于管理会计来讲,它不会受到相关的制度的干扰,它的措施的使用可以结合管控的规定来灵便的选取,比如自身的管控以及成本的控制等等,它供应的信息是从之前时期获取的,是面对今后的,其不存在时间以及样式等方面的干扰,它可以结合实际的规定来同英定量的信息,比对其货币计量特点来讲,其可以供应很多的此类信息,所以,它的形式更为灵便,其涵盖的内容页更加多样性。

3、工作者的活动素养规定不一样。

合同内控管理关键点范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实施

中图分类号:f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5-105-02

2012年年末,财政部颁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要求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所谓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包括对其预算管理、收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以及合同管理等主要经济活动的风险控制。《内控规范》规定行政事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行政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单位”)要根据本规范建立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部控制体系,并组织实施。

一、组织全体员工学习内部控制理论知识

内部控制是全员参与的一项控制活动,所以需要组织全体职工学习内部控制理论知识,使干部职工了解内部控制的总体框架,知悉实行内部控制的目的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 和预防腐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为内部控制措施全面实施奠定基础。

二、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明确内部控制方法

单位应当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或者确定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内部控制工作。同时,应当充分发挥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部门或岗位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

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方法一般包括:(1)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2)内部授权审批控制;(3)归口管理;(4)预算控制;(5)财产保护控制;(6)会计控制;(7)单据控制;(8)信息内部公开。

三、开展风险评估,找出关键控制点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职能部门应梳理单位各类经济活动的业务流程,明确业务环节,系统分析经济活动的风险,将风险点作为关键控制点,制定风险应对策略。

单位应当建立经济活动风险定期评估机制,对经济活动存在的风险进行全面、系统和客观的评估。经济活动的风险评估至少每年进行一次;外部环境、经济活动或管理要求等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及时对经济活动风险进行评估。单位开展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应当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单位领导担任组长。

单位进行单位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内部控制工作的组织情况;(2)内部控制机制的建设情况;(3)内部管理制度的完善情况;(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管理情况;(5)财务信息的编报情况。

单位进行经济活动业务层面的风险评估时,应当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预算管理情况;(2)收支管理情况;(3)政府采购管理情况;(4)资产管理情况;(5)建设项目管理情况;(6)合同管理情况。

四、建立内部控制机制,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单位应明确内部控制实施的联动机制,让各相关岗位人员明晰自己在内控实施过程中的职责,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出符合本单位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其中包括以下子制度:(1)人事管理制度;(2)预算管理制度;(3)收入支出管理制度;(4)票据管理制度;(5)债务管理制度;(3)政府采购管理制度;(4)资产管理制度;(5)建设项目管理制度;(6)合同管理制度;(7)内部监督制度等。

五、单位层面的内部控制活动

1.决策机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集体研究、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相结合的议事决策机制。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应当相互分离。重大经济事项的内部决策,应当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2.岗位责任制。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关键岗位责任制,明确岗位职责及分工,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单位应当实行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不具备轮岗条件的单位应当采取专项审计等控制措施。内部控制关键岗位主要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经济活动的关键岗位。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应当具备与其工作岗位相适应的资格和能力。

3.信息系统。单位应当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加强内部控制,对信息系统建设实施

口管理,将经济活动及其内部控制流程嵌入单位信息系统中,减少或消除人为操纵因素,保护信息安全。

六、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活动

1.预算业务控制。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确保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评价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建立内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资产管理、基建管理、人事管理等部门或岗位的沟通协调机制,做到程序规范、方法科学、编制及时、内容完整、项目细化、数据准确,正确把握预算编制有关政策,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

单位应当根据批复的预算,安排各项收支,在单位内部进行指标分解、审批下达,确保预算有效执行;同时规范内部预算追加调整程序,定期通报各部门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高预算执行的有效性。

单位应当加强决算管理,建立健全单位预算与决算相互反映、相互促进的机制,并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2.收支业务控制。(1)收入控制。单位应当合理设置岗位,确保收款、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各项收入应当由财会部门归口管理并进行会计核算。业务部门要在涉及收入的合同协议签订后,及时将合同等有关材料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依据,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及时入账。财会部门应当定期检查收入金额是否与合同约定相符;对应收未收项目应当查明情况,明确责任主体,落实催收责任。(2)票据管理。财政票据、发票等各类票据的申领、启用、核销、销毁均应履行规定手续。按照规定设置票据专管员,建立票据台账,做好票据的保管和序时登记工作。票据应当按照顺序号使用,不得拆本使用,做好废旧票据管理。负责保管票据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险柜等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3)支出控制。确定支出标准,明确支出报销流程,确保支出申请和内部审批、付款审批和付款执行、业务经办和会计核算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明确内部审批、审核、支付、核算和归档等支出各关键岗位的职责权限。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属于重大经济事项,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3.政府采购业务控制。在政府采购活动中建立政府采购、资产管理、财会、内部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或岗位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机制,确保政府采购需求制定与内部审批、招标文件准备与复核、合同签订与验收、验收与保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对政府采购活动实施归口管理,加强内部审核、验收,妥善保管政府采购预算与计划、各类批复文件、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文件、合同文本、验收证明等政府采购业务相关资料。

4.资产控制(1)货币资金管理。不得由一人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全过程,确保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出纳不得兼管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指定不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会计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盘点库存现金。(2)印章管理。严禁一人保管收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财务专用章应当由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负责保管印章的人员要配置单独的保管设备,并做到人走柜锁。按照规定应当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要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3)银行账户管理。严格按照规定的审批权限和程序开立、变更和撤销银行账户。定期由第三人核对银行存款余额,抽查银行对账单、银行日记账及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核对是否账实相符、账账相符。对调节不符、可能存在重大问题的未达账项要及时查明原因,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4)实物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对资产实施归口管理,明确资产使用和保管责任人,贵重资产、危险资产、有保密等特殊要求的资产,要指定专人保管、专人使用,并规定严格的接触限制条件和审批程序;明确资产的调剂、租借、对外投资、处置的程序、审批权限和责任;建立资产台账,定期清查盘点资产,确保账实相符;建立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资产的统计、报告、分析工作,实现对资产的动态管理。(5)对外投资的管理。确保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对外投资决策与执行、对外投资处置的审批与执行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对外投资应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并及时、全面、准确地记录对外投资的价值变动和投资收益情况;对在对外投资中出现重大决策失误、未履行集体决策程序和不按

规定执行对外投资业务的部门及人员,要追究相应的责任。

5.建设项目控制。单位应当建立与建设项目相关的议事决策机制,严禁任何个人单独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意见。决策过程及各方面意见应当形成书面文件,与相关资料一同妥善归档保管,确保项目建议和可行性研究与项目决策、概预算编制与审核、项目实施与价款支付、竣工决算与竣工审计等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概预算、竣工决算报告等,应当由单位内部的规划、技术、财会、法律等相关工作人员或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进行审核,出具评审意见,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

建设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和超批复内容使用资金,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管工作;投资概算调整、工程洽商和设计变更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及时办理竣工决算,组织竣工决算审计,办理建设项目档案和资产移交等工作。

6.合同控制。妥善保管和使用合同专用章,严禁未经授权擅自以单位名义对外签订合同,严禁违规签订担保、投资和借贷合同。建立财会部门与合同归口管理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对合同订立的管理,对于影响重大、涉及较高专业技术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当组织法律、技术、财会等工作人员参与谈判,必要时可聘请外部专家参与相关工作;对合同履行中签订补充合同,或变更、解除合同等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审查。合同履行过程中,因对方或单位自身原因导致可能无法按时履行的,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与单位经济活动相关的合同应当同时提交财会部门作为账务处理的依据,财会部门根据合同履行办理价款结算和进行账务处理;未按照合同条款履约的,应当在付款之前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加强对合同登记和安全保密工作,未经批准,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露合同订立与履行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工作秘密或商业秘密。合同发生纠纷的,要在规定时效内与对方协商谈判。合同纠纷协商一致的,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协议;合同纠纷经协商无法解决的,经办人员应向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并根据合同约定选择仲裁或诉讼方式解决。

七、评价与监督

1.内部评价。单位应对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情行内部况进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内部审计部门或岗位应当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单位内部管理制度和机制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以及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及人员的设置情况等,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单位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确定内部监督检查的方法、范围和频率,内部监督要与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保持相对独立,单位负责人应当指定专门部门或专人负责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出具单位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2.外部监督。单位应接受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的监督检查,并针对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改。

参考文献:

1.杨恒仓.高校内部控制问题研究.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9)

2.张庆龙.政府举行经济活动的内部控制框架设计.中国内部审计,2012(7)

3.王燕.浅谈行政事业单位财会部门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科技与企业,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