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集锦9篇

时间:2024-04-09 15:36:44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范文1

时间:1929~1933年

特点:来势特别猛、时间特别长、范围特别广、破坏性特别强。

罗斯福新政背景:美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危机,胡佛反危机措施的失败。

新政主要内容:

①整顿银行与金融业,克服金融危机;

②调整农业政策,恢复农业生产;

③复兴工业,保护工人权利;

④实施社会救济与公共工程,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新政特点: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干预。

罗斯福新政的作用:

①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大危机;

②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形成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美国:

黄金时期:二战后20年

滞胀时期:20世纪70年代

经济复苏:20世纪80年代

经济繁荣: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当政时期

②联邦德国:

进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范文2

关键词: 《考试说明》 能力要求 复习效率

多年来,学习《考试说明》更多的是关注考试范围和内容的变化,往往忽视《考试说明》一些基本的功能和要求,这样是不能真正挖掘和发挥《考试说明》的功能和作用的。下面,我就《考试说明》对高考后期复习的指导作用谈谈认识。

一、引导师生重视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

我们在高考总复习的第一轮复习中更多的是偏重于基础知识的解读和记忆,未能真正体现《考试说明》中对学科能力的全面要求。

《考试说明》突出强调了高考命题一贯遵循的基本原则,一是在高考功能上坚持“两个有利”的原则,即有利于高校选拔具有良好学习潜能的优秀新生,有利于促进中学历史教学改革;二是在考查方向上坚持在考查历史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历史学科能力。这就明确告诉我们,高考的选拔性要求和考查的重点――历史学科能力,正是中学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高考命题改革的方向,也是中学历史教学改革的方向。

《考试说明》的第四部分“考核目标与要求”共有四大项各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获取和解读信息:1.理解试题提供的图文材料和考试要求;2.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3.对有效信息进行完整、准确、合理的解读。

(二)调动和运用知识:1.辨别历史事物和历史解释;2.理解历史事实,分析历史结论;3.说明和证明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的阐释。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2.运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式评论历史观点;3.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不同看法。

在《考试说明》的第五部分“题型示例”中把“考核目标与要求”的四个方面十二级的能力层次要求,都结合典型题例进行说明,都体现出新高考命题加强对考生获取和解读历史材料信息能力的考查,加强对考生理解和诠释历史能力的考查,鼓励考生从不同角度独立地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和诠释历史事物的价值。我们在教学中应更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方法、研究方法的掌握。

我们在高考总复习的后期复习中,要充分发挥《考试说明》对高考复习的导向作用,把这些层次的能力与要求落实到历史学科的学习和复习中,培养学生能力,挖掘学生潜力,提高高考复习效率。

二、利用“考试内容”,查找基础知识的缺漏。

《考试说明》中“Ⅲ.考试范围和内容”是关注最多的地方,主要是了解与往年相比,考试内容“增加了什么?”“又减少了什么?”,就以此为依据,进行深入研究并作为复习重点。这样的认识是片面的,试想,如果这部分内容没有变化,那么考试说明也没有使用价值了吗?其实,《考试内容》是基本稳定的。经过一轮轮复习,是否清楚高考历史有哪些重要知识考点,自己掌握较好的有哪些?有哪些没有掌握?知识结构是否完善?

《考试说明》中“考试范围和内容”的“古代中国”部分有以下内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分封制西周政治制度的特点;(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朝,三省六部制科举制行省制度;(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君主专制制度加强的影响,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2.古代中国的经济:(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3.中同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以上内容区区四百多字,集中在一目了然的方寸区间,高度概括了必修Ⅰ、必修Ⅱ和必修Ⅲ三本教材中有关古代中国历史的主干知识。它把教材中数十页的内容集中起来,是非常精简的知识提纲,是很好的复习指南,有利于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巩固。建议可采用以下方法使用《考试说明》的这部分内容:一是根据《考试说明》的“考试内容”,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查缺补漏,提高复习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二是参照以上内容,甄别主干和非主干知识,集中力量复习巩固主干知识。如关于“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部分内容,重点考查的有四条,分别是:“始皇帝”的来历;三公九卿;郡县制;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秦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背景”、“秦始皇征匈奴,修长城”等并非是要考查的主干知识,这些内容即可淡化。

三、认真领会“考试范围和内容”中的内容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

利用《考试说明》让学生进一步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脉络化,将分散的知识点有规律地串联,把许多零零碎碎的历史知识点建成立体的历史知识之树,提高高三历史复习效率。

四、依据整体性原则学习《考试范围和内容》,宏观把握历史知识。

学习历史,胸中先有一个宏观的大框架,将所学知识条理化、序列化并内化于原有的知识系统,这是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正确法则。依据整体性原则,以宏观之着眼点看待历史,不拘泥于具体的人物事件,而是利用归纳法将现有史料高度压缩,先构成一个简明并前后连贯的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压缩性的特点纲领。

在一轮复习过程中,学生所掌握的历史知识是零碎的、孤立的、记忆分散的,不可能把历史学好。后期复习,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中,强化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以下为“考试范围和内容”中“近代世界”的部分内容:

“2.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及其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2)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荷兰的殖民扩张,英国的殖民扩张,殖民扩张对世界市场形成的影响;(3)两次工业革命,两次工业革命及其对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1)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责任制内阁的形成,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2)美国共和制的确立,1787年宪法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德意志帝国宪法》。”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范文3

关键词:高考;历史;特点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7-082-1

2012年江苏省高考历史试卷命题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实现对学科主干知识、学科能力和思想素养相统一的考核目标,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历史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高考历史试卷就是要体现历史学科的内容特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解决问题的学科能力以及学生的史学素养。

一、重视史料的解读与运用

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繁杂的史料素材,具有注重“史料证据”的特点,史学研究要遵循“论从史出”原则,研究者要在特定情景材料下进行研究,得出相应结论,解决史学问题。史料是进行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的基础,考试说明所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的第一项即是从史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高中历史新课程重视新情境新材料,近几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均比较重视史料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试卷进一步以材料化情景化的呈现方式充分体现了学科特点、史学研究原则和新课改关于历史教学的要求。与前几年高考试卷相比,2012年江苏历史卷对史料的选择则更趋丰富和多样化,20题选择题、4题非选择题均以材料呈现。所选材料类型多样,包含多种文字材料、图片、表格、漫画;考查的指向和设问方式也别具匠心,试题所选用的史料与设问、答案的结合更为紧密和科学,避免了为材料而材料,使材料真正成为了能力考查的载体,并且更加注重对考生运用史料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如第6题以辛亥革命后嫌犯在法庭上对法官的称谓,考查革命之后新旧思想并存的社会现实,认识到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第22题以“萧公权对康有为的评价的变化”为媒介,以“时代、史家与历史认识的修正”为主题进行论证,综合考查释读材料信息并从中确立准确、深刻的观点和有效迁移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逻辑论证等方面的能力,这是在2011年高考试题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这就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尽量采用一些原始材料进行教学,所选材料必须多样化,既要有文字资料,还要有表格数字资料、文物遗迹资料、地图人物资料等,让考生从各种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支持自己的论点或者说明某一观点。成题形式也须多样化。

二、重视考查学科主干知识

随着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深化,试题的开放性、灵活性、生活化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追求试题的新颖和所谓的生活气息,个别试题出现了去学科化或者将学科知识边缘化的现象。试题注重形式而淡化内容,所考查的知识远离主干,给中学教学带来了不利影响。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注重学科基础性,试题所涉及的考点都是课程标准要求考生掌握的主干知识。如选官制度的变化、福利制度的调整、维新变法思想等等。

新课程教材都是以模块形式呈现课程内容,时空跨度大,思维跳跃性强,学生要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认识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特征,养成科学的历史思维方式,必须在了解历史主干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做到。能力源于知识,必要的知识是能力形成的基础,因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基础知识与能力的结合,既不能力忽视基础知识,又不能太细太偏,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在这方面起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三、重视考查学科综合能力

历史高考,换个角度讲,就是要求学生运用历史知识来解决试卷上所出现的问题,也是学生历史学科综合能力的一种反映。历史学科能力包含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同一知识点,考查角度不同,会体现出不同的能力考查意图。2012年试卷较好地实现了“能力立意”的目标,以独到的视野和角度,考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史实,是否具备应该达到的能力。如选择题中《点石斋画报》与洋务工业题、2000年美国总统选举题。第22题中论证题以一种新的答题形式,第24题中人物选修“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题以材料观点限定答题思路,均综合考查了学生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提炼概括和分析材料信息的能力、描述阐释事物和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

2012年江苏高考历史卷尤其是主观题的设计,大多能体现历史学科的特色,全面落实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核目标与能力要求,且能力考查体现出一定的梯度,有较好的区分度和选拔功能。

四、重视考查学科思想素养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范文4

关键词:高考;历史;复习

如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历史二轮复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历史水平,一直是历史教师在一轮复习后思考的问题。2010年以来,广东开始实行3+X,即语文、数学、英语3科+文综(政治、历史、地理)或理综(物理、化学、生物)的新高考模式。受这种模式影响,历史学科不仅题量大大减少,而且在高考试题导向发生了很大变化,呈现出与传统历史学科考查不同的特点。

首先,侧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知识的运用与材料解析紧密结合。对主干知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点、线、面三方面:一是对历史概念的考查(点),历史概念包括的要素有时间、空间、背景(原因、条件)、内容(表现、过程)、评价(性质、作用、影响或特点)。二是对历史线索或发展过程的考查(线)。三是对历史阶段特征的考查(面)。

其次,能力考查侧重文字材料。由知识为立意转变为能力为立意是新高考的特点,体现在选择题中增加了不同形式的材料,考查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此外,能力测试里侧重于文字资料的考查。因为历史是过去的事,无法在实验室中再现,所以考查历史主要靠材料,但无论是广东还是全国考查的重点都是文字资料。

最后,隐性介入社会热点问题。

针对新高考的三大特点,我们在历史二轮复习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三点:

一、将历史知识结构化

经过细致的一轮复习,学生的基础知识有了进一步的巩固。但不少学生仍然存在着这样的困惑:知识点能记住,但真正做题的时候又用不上,思路不够开阔,答题也不够全面。这种困惑跟我们的教材体例及一轮复习方法不无关系。教材分模块分专题的编排往往割裂同一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所以学生答题的时候往往顾此失彼,答题思路过于狭窄,拿不到高分。一轮复习后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犹如一堆由不同颜色组成的沙子,杂乱无章。因此,二轮复习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即历史主干知识导图。这就要求突破一轮复习时的专题模块复习法,将同一时期的史实联系起来,这便是通史复习模式。

二、提升解题思路和答题技巧,提高获取、阐释信息的能力

历史选择题的题量少,分值大,风险大。在高考试卷中差不多要占半壁江山,其正确率对获得高分尤为重要,成为决定高考成败的重要题型,可以说“得选择题者,得历史高考的天下”。然而考生这部分的失分现象却很严重,书背熟了,但仍然不能拿高分。

选择题分为题干和备选项两部分,从历年高考试题来看,主要有材料情境、历史概念、组合型、因果型、比较型、反猜型、图表型等几种类型。从题干看,材料型(尤其是史论推理型)、概念型(提供历史现象概括出概念或给出概念作出正确判断)较难;从题支看,排列型(时间跨度小的易混)、组合型(题支对的但与题干无关的难排除)较难。近几年广东高考选择题倾向于重点考要时间、主要概念、图表信息、史学探究。对于时间型选择题,复习时重点掌握时间和阶段特征。而概念型选择题,重在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图表型选择题,重在完整把握图表信息。对于探究型选择题,重在尊重情景,史论一致,形成基本的史学研究方法。选择题要想拿高分,必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1)概念是基础。(2)审题是关键。(3)精选精练精评。

学生解答材料题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审题不准、概括分析材料能力差、无法将所学知识与材料联系起来或脱离材料答题、答题不规范等。审题明确与否直接影响着答题思路正确与否。如何提升学生的审题能力,除教师在讲解试题时多渗透各类题型的审题方法外,学生在实践中多思考、多总结、多感悟也很关键。由于高考侧重文字资料的考查,因此,学生解读材料,获取、阐释信息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的语文功底也是重要因素,如概括材料中心思想、文言文阅读等能力,教师可选择典型例题给学生精练精讲。答题规范则需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强化。

三、进行全面复习

历史试题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世界大事,体现了现实问题与历史联系、历史学科的“学以致用”。但历史学科不是给政治学科做注解的,考试是从历史的角度考的。

高考倾向于隐形介入社会热点问题,历史知识与社会热点结合的切入点千变万化。因为即使能猜到热点问题,也猜不到切入点。所以,我们不能抱着侥幸的心理去猜题,而应全面复习。加上现在历史教材内容已精简不少,所以不应有划重点的思想,最多是找出不同版本教材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把相同点作为复习的重点,唯有全面复习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范文5

关键词:大历史教学 一轮复习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高中的历史学习主要分为两个大的阶段:一是高一高二阶段,主要任务是掌握历史基础知识,但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要注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因为能力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科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养成也有助于更好的掌握基础知识。二是高三是总复习阶段,如果把高中学习比喻成爬山,高一高二的学习就是上山的过程,学生是用一种仰望的角度,以陌生的面孔接触、认识新知识;高三的复习则相当于站在山顶俯视全山,既要找出上山过程中自己没有看到的景点,又要站在更高、更新的角度重新认识经过的每一个景点,既要真正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感觉,又要达到“高屋建瓴”效果。

目前,高三历史复习通行的方法是三轮复习法:第一轮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基本上占用年前四五个月的时间;第二轮通过专题复习和训练培养能力,时间为年后二月下旬到五月初的两个多月的时间;第三轮再回归教材,查漏补缺,以达到知识的完善,时间是高考的前一个月。整个高三复习的核心仍是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的纵横向联系。然而这种复习方法往往是老师讲解过多,占用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甚至有些老师把知识整理出来,强化学生背诵,忽视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与高考试题学科能力考查的目标有较大差距,也就是说这种传统的历史复习方法一旦处理不当就不能适应高考的新变化,一定要用“大历史教学”的思想指导高三的历史复习工作,才会顺应如今的高考新变化、新形势,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谓“大历史教学”,就是历史教学要以培养合格公民为基点,历史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给学生历史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真相的兴趣,培养历史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历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增进学生作为公民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

用“大历史教学”指导高三一轮复习,主要是要以全新的视角重新认识、整理基础知识,坚决避免重复高一高二的教学模式和内容,避免要求学生机械的死记硬背,一定要让学生感觉到高三复习真正使他获得了新知和能力的提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中老师一定要设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的积极性。高三复习的内容都是高一高二已经学过的,无论教学模式还是知识整理,如果单纯的重复、缺乏新意,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会打击学生学习的兴趣,甚至对本学科学习产生厌烦。

要让学生在高三复习中有新鲜感,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首先要深挖,就是对基本的学科知识深入挖掘其内涵和外延,深化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由于高中历史教材采用模块、专题的方式编写,不利于学生对历史事件或者某一时期历史内容的整体认知,学生知识掌握不系统、不全面,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就不深刻、不透彻。因此,一轮复习深挖显得很重要,一般是从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背景、内容、影响入手,把事件本身的前因后果分析全面,或者运用同类比较的方式,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自身特点、现象与本质。特别是对背景、影响的分析,可以变化不同的方式总结整理。如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对外关系的角度,也可以用内因、外因的方法,还有主观、客观的角度以及积极作用、消极影响或者局限性等方面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评价认识方法。

其次要拓宽,即适当的联系、延伸和补充。通过补充一些教材之外的材料、观点等,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教材的局限,按照高考考试大纲的体例,三本教材紧密结合,先横向整理历史知识的背景、内容、影响等各个方面,然后再纵向分析其发展线索,使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由于高考试题力图呈现新材料、新情境,所以,高三老师还要想办法引用一些课外材料包括大学历史教材中的材料、观点,主要包括基本的史实、史料,还有重要的基本历史理论和结论,甚至引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多了解一些认识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范文6

【关 键 词】 高考历史;教学理念;考点内容;教学手段

高三历史复习是巩固学科知识、熟悉基本技能方法和寻求学科规律特点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具体情况,适时抓好第二轮复习,切实打牢备考“基本功”。

高考历史复习是巩固学科知识、熟悉基本技能和寻求学科特点的重要手段,教学全面性、系统性和特殊性不言而喻。教师想方设法提高成绩,学生胶尽脑汁期盼希望,教与学、数与质之间矛盾更加凸显。因此,要解决高考历史教学中这些现实问题,应突出“三个关键”。

一、大胆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在素质教育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因为有高考这一“门槛”,学生要跨进更理想的大学,学校要追求更高的升学率。自然,应试模式的教学就成了当前高考历史多轮复习教学的基本办法,如何抓住有限的复习时间,“炒”出成绩,教师必须有敢闯、敢试、敢先的教学理念,跟踪前沿信息,把握课标和考试说明,根据学情和考情,重视不同阶段学习能力训练,循序渐进,实现教与学的转化。

(一)注重前瞻性,跳出历史课看问题

历史与历史学、历史知识与历史教科书知识有很大的不同,我们不能把书本上的历史知识等同于历史事实,更不能把历史教科书中的知识都当成“科学知识”看待,尤其时下高考出题的是高校教授为主要成员的出题小组,势必会带着学术界前沿且又是大家公认新视点来命题。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多视角地了解历史信息,特别是对学术界公认的新观点,要多了解、多分析、多捕捉、多涉猎,利用教研活动,采用教学研讨、观点辨析、信息互动等方法,做到与学术界接轨,共鸣共振,提高教师运用学术理论的能力。同时,要很好地利用课堂,启发学生利用网络、媒介、教育节目等渠道获取一些相关历史信息,拓宽知识面,补充养分。

(二)注重针对性,跳出题海战术看问题

增强高考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坚持科学态度施教,克服“题海”的禁锢。这几年,高考历史复习教学中,自己体会最深是,一提起复习,自然就会陷入“题海”,这也是目前高三老师的“通病”。多轮次的教学往往会花过多的时间在做题练习上,导致一些教学内容该认真阐释的被压缩,该反复讲解的被省略,最后只有通过解题和讲题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补充对历史现象的认识。这些都容易造成复习重点不突出、不系统、不均衡,教学内容缺漏不全、畸轻畸重。特别是如果不加选择的利用史实错误、观点陈旧的试题练习,不仅容易造成学生考试失分,还会传授学生一些错误的信息,形成不正确的认识。解决跳出题海战术的根本方法无外乎引导学生通过有限的主干知识,转换新视角,设计不同的问题,在问题讨论中锻炼培养学科能力,形成以史为据、论从史出的思维,灵活掌握的解题技能。

再次,注重实践性,跳出习惯经验看问题。一次,学生家长问:“老师,前不久,了解小孩学习情况时,问背记的历史内容都记下来了吗?他反问我,您认为背了就一定管用吗?现在考题跟你们那个时代不一样了,背了也不一定能考好。”现今教育体制不仅牵扯到一线教师队伍的主要精力,也给学生及家长带来了诸多压力。的确从这几年高考历史试题看,仅靠死记硬背的教学手段已很难见效,甚至事倍功半。高考历史复习时,教师要注意防止和克服常态式满堂灌输,认为教得越多,成绩就会越好,让学生拼命记录笔记,头昏脑胀,把知识学“死”。其实,真正能够让学生充分掌握的知识和认识,在试题的相关提示和问题情境之下,可以有效激活,真正的遗忘只会发生在未充分理解的僵死的背诵和记忆中。高考教学实践性就体现在,不仅要巩固主干知识,更重要的是切实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史实和前人的看法,而且要学会如何知道、诠释、解读或评价这些史实。这样,就不会把“史”学“死”。融会贯通,才是教学的真正用意。

二、吃透落实考点内容

高考历史复习的成效,源于教师对国家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的理解,把握高考命题依据、基本思路和实质等问题,就是复习教学基本点和“参照系”,必须认真分析研究。

(一)强化考纲意识

历史复习是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要求》为航标,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为依据的。教师在搞好高考历史复习过程的前提下,更要重视研究考试说明,吃透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思想,对照考试说明目标内容逐一分析比照,准确把握考试说明能力层级及考点内容,按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内容、题型、答题要求,落实高考历史复习目标。参照参考卷科学选编试题,准确把握历史知识,吃透教材内容,认真分析近几年高考历史试题及命题趋向。同时,要通过各种渠道,有意识地对学生灌输考试说明精神,让学生明确“考试说明”考什么,需要学什么,怎样学,确保复习方向不偏移。

(二)突出复习重点

高考历史复习重在综合、理解和应用阶段特征的能力。当前,不管高考模式如何变化,对主干知识考查是不会改变的,以全面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获取知识,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仍是高考命题的基点和主线。通常情况下,高考历史复习以通史体系复习为主,对学过的知识进行重组整合,形成阶段特征来提升认识问题的能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在通史复习中多用心、多花时间。但随着高考时间的日益临近,如何把握教学进程,保证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教师还要会“加减法”,懂得取舍。要认真解读课标,研究考纲,突出主干知识。所谓主干知识,是指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最能体现历史趋势和本质特征的基本线索,它能够起到纲举目张和总揽全局的作用。如君主专制政体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近代化的历程、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分别是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的主干知识。文综历史考试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的目标,故侧重于主干知识的考核,教师在复习中要特别注重引导学生对主干知识的复习。

(三)善于查漏补缺

这是形成历史知识体系的一种辅助手段,高考历史复习过程中,教师要强化这种观念。系统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观点、基本历史理论的掌握,通过归纳整理,发现教与学转换中的矛盾和问题,提高学生考试运用能力。如果学生对一个历史事件、一个历史现象,不知前因后果,不知内在联系,就不会运用基础知识来解决其具体问题,这也是平时学生因基础掌握不牢,考试容易丢分的原因之一。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教师应根据学生历史基础知识掌握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归纳易错易混点、整理错题本,目的是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搭好知识结构的框架,形成知识体系,抓好历史事件的本质、关键点、重难点,下工夫夯实学科基础,提高复习质量。

三、创新拓展教学手段

搭建有效教学模式,是应对高考复习的实际举措,教师应把精力和心思放在知识整合、链接、训练上,切实提高学生“四个能力”。

一抓整合。高考历史复习每个单元都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问题,对这些问题,教师通常会根据认识角度,用关键词写出认识提纲和体会思维导向,对一些实质性说明和较强实用的表述,则要求学生适当记忆。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对重要历史概念、结论和线索分解、体会、记忆。一方面,要学会“重来”。高考试题突出历史阶段特征,重视中外历史横向联系比较。由于教材打破通史体例,采用历史专题纵向体系,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历史分开,时代横向联系较弱,在复习中,必须是重新整合,优化知识结构。另一方面,还要学会“拿来”。充分借鉴各种版本教材为我所用,帮助学生对一些重要问题的理解深化。如岳麓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就是从世界经济格局的大视野出发,编写了《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内容包含西方经济史、中国近代经济史和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民版教材采用的是中外经济两条主线编写并没有中外交汇。高考历史复习中把岳麓版教材编写的这种角度“拿来”为使用人民版教材的学生所用,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西方的崛起、扩张以及对中国的冲击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联系,使东西方社会形成一个整体,便于理解记忆。

二抓链接。高考历史复习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抓主干促重点。教师在具体实践中,应该紧扣《考试说明》,善于抓大放小,不纠缠细碎知识,形成史实特征和联系,帮助学生理清基本线索,形成通史结构的基本框架。具体的措施就是采用数轴的方式,链接考点。首先,要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阶段特征。如中国近代史,指的是1840~1949年的历史,它大致分为晚清时期(1840~1912年)、民国时期(1912~1949年)。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时期。这一历史时段,中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转向,一方面,在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欺凌下逐步沦为它们的半殖民地,另一方面,也在西学的全面冲击影响下逐步走上了现代化之路。为了便于学生形成直观印象,我采用了数轴的方式:

这样一来,在数轴上,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先后顺序,学生一目了然,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自然形成一个整体的概念。

其次,对照考试说明,把考点不分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一一对应到各个阶段当中去。还是以中国近代史的民国时期为例,宏观上它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912~1928年)和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1927~1949年)。

这样学生在复习时,对于相应的考点,就可以迅速的链接,并且可以“瞻前顾后”, 掌握知识的起因和结果,形成知识体系就顺理成章了。

三抓训练。能力要靠练出来。探索和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要通过典型试题加以训练,这是高考历史复习的重点。如何抓好学生应试能力训练,教师应在“三有”上做文章。一是选编试题有依据。一方面,选编试题依据《考试说明》,体现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另一方面,选编试题要符合现阶段教与学的实际需要,特别要做好、做细、做实阶段教学检测的共性问题的分析。如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知识缺乏系统性,处理材料的能力不足,方法欠缺,答题不规范,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弱等问题。为此,要把选编试题的基本标准定位在“立足基础,突出主干知识,确定审题、解题方法,提高基本能力与知识素养,防止偏、难试题”等方面。再一方面,选编试题数量力求“少而精”,设问多角度,全方位考查学生掌握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以柳宗元《封建论》为材料,考查相关概念的试题。2006年上海卷23题、2009年广东卷2题、2010年江苏卷1题和2010年新课标卷25题,所问的角度不一,能力要求也不一,这种训练可以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二是训练有保证。考试是检测学习效度的常用手段,训练是达成效度的最佳方式。课堂主要完成比较重要的专题练习或试卷,课后布置类似题型加以巩固,让学生在指定的限定时间内完成。高考历史复习前一阶段,每节课用12~15分钟,训练12道选择题。5月份,用15~20分钟,重点训练一道材料题。三是讲评有实效。讲评是评估训练质量有效方法。讲评重在分析错题原因,进一步梳理解题思路,引导学生熟悉掌握解题技巧,培养学生规范答题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杨德志. 高考历史学习 需要四个“理解”[J]. 教学月刊(中学版),2011(12).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范文7

一、看花不见花,花儿原在树丛下――2012年高考历史试卷特点分析

2012年湖北高考文综历史试题是我省第一次使用的课标类型高考试题。与以往的高考大纲试卷相比,试卷总体体现出以下特点:

1.体现新课程理念,强调研究性学习。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命制。试题全都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变换新角度、呈现新问题,检测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与历史素养。试题开放性加强,重视对研究性学习能力的考查,答案在语言组织上更科学。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渗透情感体验。试题没有追随社会热点问题,而是恰当关注时代主题,许多试题体现了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试题贯穿着唯物史观等史学理论,彰显着当前流行的文明史史观、全球史范式、现代化史观等史学研究理念与方法。

3.试题稳中有变,体现人文关怀。试题在内容分布、阅读量、难易程度等方面基本保持稳定。客观题以政治史、经济史方向的内容为主;史学常识和史学方法类题自然地渗透到整个试卷中。主观题突出了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向内容的整合,中外关联,古今贯通。试题考查知识的覆盖面和分布比例比较合理,其中选修的试题材料新颖,可读性强,设问指向明确,考生容易着手作答。

4.重视基础知识,坚持能力立意。试题围绕主干知识命题,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同时,注重考查考生解读史学文献、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能否把握历史阶段特征,灵活运用分析、综合、比较、归纳等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排列位置改变,历史学科挑战加大。2012年湖北省文综试题的结构发生了变化,历史学科试题排列位置由以往的第二位变成了第三位,这对历史学科备考提出了更高要求。每一年高考文综试卷对考生来说都是挑战,其中历史试题的难度一直都很大,考生对历史学科有较强的畏难情绪。

二、寻寻觅觅,方知小径通幽景――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主题分析

结合2012年高考历史试题的具体考查内容,举例说明历史试题呈现的命题主题:

1.挖掘丰富的细节,凸显民生问题。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城市道路交通信号灯诞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影响20世纪交通信号灯重大改进的主要科技成果。

(3)根据城市交通信号灯的发展历程,说明技术进步在哪些方面改善了城市生活。

24题考查考生理解监察制度与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关系,进而理解制度与国情的关系,反映我国追求社会公平的现实;40题,从交通信号灯变迁的角度,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作出正确分析和解答。充分显示历史学科对现实的关照与关注。

2.回应时代主题,彰显民主发展的大趋势。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8)清代内阁处理公务的案例“积成样本四巨册”,官员“惟揣摹此样本为急”,时人称之为:“依样葫芦画不难,葫芦变化有千端。画成依旧葫芦样,要把葫芦仔细看。”这反映出当时

A.内阁职权下降导致官员无所事事

B.政治体制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C.内阁机要事务繁忙官员穷于应付

D.皇帝个人独裁官员惟命是从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9)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4)古罗马法学家盖尤斯记述过一个案例:有人砍伐邻居家的葡萄树,被告上法庭,原告虽提供了确凿证据,却输掉了官司。原因是原告在法庭辩论中把“葡萄树”说成了“葡萄”而《十二铜表法》只规定了非法砍伐他人“树木”应处以罚金。该案例说明当时在罗马

A.不重视私有财产的保护

B.法律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C.审判程序缺乏公正性

D.审判结果取决于对法律的解释

当建立民主与法制社会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诉求时,高考试题在古今政治法律上着眼,体现了史鉴功能。从对清朝的内阁制度、古罗马的案例、中国古代专制政治的评述的考查,体现了民主的阶级性与阶段性。从中提高考生对民主政治进程的曲折与艰难的认识。

3.注重人文积累,强调学科综合能力。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

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

25题以宋代杭州的故事引入,不仅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考查了考生对人文知识的积累,考查了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4.考查学科素养,落实知识能力目标。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0)1895年,身为状元的张謇开始筹办纱厂,他称自己投身实业是“捐弃所恃,舍身喂虎”。这反映出张謇

A.毅然冲破视商为末业的传统观念

B.决心投入激烈的民族工商业竞争

C.预见到国内工商业发展前景暗淡

D.具有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冒险精神

时空观念是历史学习必须具备的。30题要求考生既需掌握时间定位,又需结合时代对1895年前后人们的观念进行考量。

5.合理构制试题,促成学生情感的提升。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33)据统计,1992年全国辞去公职经商者达12万人,未辞职而以各种方式投身商海者超过1000万人,这种现象被称为“下海潮”。这反映了

A.市场经济改革成为社会共识

B.多种经济成分开始共同发展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33题考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通过“下海潮”理解政策与现实的关系。

6.命题更开放,探究性、开放性加强。

(2012年新课标全国卷・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略)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41题重点考查学生评析与阐述观点、运用史实论证问题、合理规范组织语言的能力。该题把自鸦片战争至的史实整合起来,从纵向看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史,从横向看则把中国近代社会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引发考生的思考。试题灵活、答案开放而有度。检测考生的综合素质和史学功底。

三、蓦然回首,灯火阑珊路在前方――2013年历史备考具体策略

对2013年历史备考我们既须心中有方略,又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坚持下去。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研读课标与考纲,特别是考纲,明确要求自己夯实基础。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是高考命题的法定依据。高考试题的精神内质和呈现形式要符合高中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高考《考试大纲》坚持“四个方面”,即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四个方面。这些要求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基本吻合。

大家一般认为,研读课标与考纲,特别是考纲,这些都是老师的事儿,与我们无关,实际上这种想法是不对的。考纲是高考命题最直接的依托,在备考复习过程中,我们既可以通过老师的帮助对考纲进行解读,也可以自己结合考纲进行全面温故与整理,以期明确命题的知识范围与命题方式,熟悉重要史实与相关能力,为提高高考应试能力打基础。这应该是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2.更新观念,但教材的基础地位不可动摇。

根据新的课程观,教材不再是我们唯一的学习资源,而是资源之一。许多考生主观地认为自己使用的教材不重要,可以抛到一边不去管它。这是十分错误的观点。历史教材是我们学习、品味与理解历史知识最主要的载体,也是我们知识结构与知识框架形成的重要依托。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老师的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也是依据教材展开的。老师提供的素材和资源当然重要,但许多只是一些知识点的合理补充或伸展。对教材的熟悉程度与解读程度对我们后期的备考信心有重要影响,而且教材里面有大量反映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内容,这是目前历史高考试题中关注的重点之一。由此可知,在更新观念时,我们要把对教材的有效利用放到重要的位置上,要把教材用得全面、精确、合理,不留任何空缺与遗憾。

3.2013届高考复习具体的备考建议。

一是制定周密而详实的计划。高考复习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个连续而且漫长的过程,尤其是在一轮复习阶段,学习的重心应在复习基础上。我们制定计划后应该有条理地推进,每个复习阶段的重点要明确。最好是把自己的计划与老师的复习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合理分配时间和合理利用时间。没有计划的复习一定是低效的。所以,在高三复习的过程中,同学们一定要有自己的一份复习计划。每天有计划,每周有计划,每月有计划,而且都要落实到位。这种复习的过程一定会让我们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与自信心。

二是精读教材,不留空点。复习时不能存在猜题和押题的侥幸心理,必须重视知识的全面掌握,把每一个知识点落实到位,把每一个基本概念理解透彻。第一轮复习备考要把课文中的阅读文字、插图、表格、前言、注释、大事年表等仔细阅读并加以整理,不要怕浪费时间。这样做既可以强化主干知识复习,又能兼顾到边角知识的落实到位,使之成为提高考试成绩的新增长点。

三是抓主干知识的专题整合,对历史概念要把握清楚。重视对知识点的系统化分析,重视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体会其中蕴含的整体构思的思路,逐步理解高考典型题型的思维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切不可只进行简单的知识堆砌,而要主动的思考和质疑,在与老师或同学们的讨论和探讨中,自主完成专题建构,从而提高自己理性分析历史试题的能力和策略。要善于把零碎的知识归于某一知识结构中,不要让记忆过细的知识成为记忆的负担。尤其是在高三后一阶段要加强对主干知识的专题整理,把握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构建学科知识体系,形成一个较完整的知识网络。

四是联系社会生活,主动关注现实问题。近年的高考试卷体现了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问题、重大社会问题为素材的命题思想,凸显了人文科学的社会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实。在复习备考中,我们须善于阅读与领会各种时政信息,关注身边的时政热点,把握人类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对热点问题的复习不能停留在表面,而要从历史学科体系内挖掘和现实热点相联系的隐性历史知识,把历史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热点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在现实和历史之间,增加自己对历史学科的感悟力与思辨力。

五是不要盲目的大量做题,训练要讲究规范。历史高考复习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对于所有知识点需要进行“地毯式”搜索,做到不缺不漏。因此,仅靠简单地做题达不到一轮复习应该具有的效果。盲目做题既没有针对性,更不会有全面性。不过,对历史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答卷上的,因此不做一定量的练习也是不可取的,但练习时要严格控制时间,加强限时训练。我们要特别重视对答卷规范化的训练与养成。一是要从规范答题的程序入手,如材料解析题中一般要注意以下步骤,“通览试题审题解难透析材料整理构思表达成文”,把答题规范贯穿到各个环节之中;二是要在平时的作业和考试中养成思考与作答的规范。如材料解析题的答案形式需“六化”,即答案提示化、序号化、段落化、要点化、语言化、学科化;答案内容面要宽、点要齐、话要简,要史论结合,避免文学化语言。一般情况下,一个要点最多用两至三句话表述即可,同时注意凸显关键词。在知识或概念模糊的情况下一定要回归课本,注意掌握教材上的知识与概念的表达,注重对知识点运用方法的总结。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范文8

【关键词】高中历史 历史教师 课堂教学 新视角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35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学生的历史学习再也不是简单的死记硬背,教师的教学也不再是简单的对学生进行教材上知识点的讲解。新时期要求教师从新的视角展开教学活动,在帮助学生很好的学习知识点的同时,也能够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本文就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师该如何有效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展开论述。

一、掌握知识,开阔眼界

历史是一门知识点十分丰富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教学,在学生掌握大量知识点的基础上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然,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高中阶段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并且学生在掌握知识点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死记硬背,同时还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有效的方法与技巧,更好的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更加有效的掌握知识点。

在实际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点,教师应该积极的将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教学方法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新课改过程中提出的很多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很好的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学生在高中阶段掌握大量的历史知识点,能够使学生的视野得到极大的开阔,同时使学生能够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无疑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受传统教学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历史就是一门靠死记硬背的学科,只要学生肯花费时间和精力去记忆,就能够很好的掌握知识点。然而随着现代教学的发展,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越来越明显的感觉到仅仅依靠死记硬背很难学好历史,并且也很难应对各种考试。

教师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获取知识点。鉴于高中阶段学生要进行大量历史知识点的学习,学生想要很好的掌握知识点,必须在课堂上积极进行思考,将对知识点的掌握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且学生也掌握了大量的知识点。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对学生有效应对现代历史考试也有很大帮助。现代考试更加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影响,而直接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死记硬背情况的题型越来越少,在考试过程中面对一道历史题目,学生只有能够有效的进行独立思考,才能找出正确答案。

教师在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过程中,要在课堂教学时,为学生留出一定的思考空间。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一些难度较大的知识点讲解的过程中,就应该给出学生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教师在讲完新知识点之后,也应该给学生留下部分进行独立思考的时间,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逐渐得到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有效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历史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过往的学科,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有重要意义,尤其对于中华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而言,既有繁荣昌盛时期,也有落后挨打的时期,多少有志之士为民族发展而舍身取义,这都是对高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素材。

当然,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尤其在学习具体的爱国主义历史事件的过程中,个人能够很好的受到爱国主义熏陶,与此同时,教师结合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引导也十分重要。例如: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时,结合林则徐的爱国主义举动,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使学生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并激发学生用自己的青春与热情建设我们伟大祖国的激情。现代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只有具有较强爱国主义情操的人才,才能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贡献。

四、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现代教育要求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而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更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一提到理论联系实际,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往往会想到自然学科,而没有意识到历史也是一门能够有效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的学科。本人认为,历史也是一门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学科,只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的目的。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可见学好历史对实践活动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历史虽然是人类的过往,但是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大至国家社的发展,小至个人的发展,都可以从历史学习中获取宝贵的经验。

为了使高中学生通过历史学习获取更多指导实践的经验,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将知识点的讲解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一方面能够使高中学生认识到历史不是纯粹的了解人类的过往,与实际生活也有密切的联系;另一方面,也能够使学生学会如何才能更好的将历史知识点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进而使学生更好的指导实践活动。

五、提升学生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能力

高中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的关键时期,也是学生掌握有效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技巧的时期,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能力是学生应该拥有的一种宝贵能力,而历史正是一门对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思考问题的能力有很大帮助的学科。

高中历史高考知识点范文9

关键词: 高考 试题研究 备考思路

一、2016年全国高考历史试卷回顾与简析

总体特点:传承之下再创新,平稳之中求转型。

1.稳定和出新。

与2014、2015年试卷相比,2016年高考文综历史卷在试卷的形式和呈现方式,以及考查的知识、能力、思想内涵上呈现出延续性和稳定性,有利于中学历史的教学和学生的应考,也有利于保证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在稳定的同时,试卷也有一定程度的出新,如借助于当前的考古成就,考查历史的史学方法。再如37题第3问,为学生和教师所熟悉的“解读”类型的问题,在基本保持原有框架的前提下,与以往不同的是,列出了不同的观点,考查学生的判断和评析能力,进一步增加了试题的开放性,体现了贴近学生的特点。

2.整体设计结构平衡。

试题注重整体设计,以重大历史事件、现象为载体,构建学生的认知框架。试卷力图对一些历史问题进行古今中外多角度多层次的贯穿和呈现,把中国史与世界史置于人类文明演进的总体框架中加以反思与考察。这一整体设计的思路有助于学生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提升人文素养。

试卷的整体结构比较平衡,基本反映了中学历史教学的结构和内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近似于历年的历史试卷结构比例。涉及了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许多重大问题和主干知识,有助于中学历史教学的稳定。由于增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试卷对中国古代史部分试题的分量有所提升,以往的中国古代史分数在24分以下,2016年达到28分。

3.强调能力立意,注重独立思考。

试卷注重对历史学科思想和方法的考查,在考查学生的学科知识和诸方面能力的同时,试卷比较明确地突出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考查。在选择题方面,延续往年做法,通过设置多种新情境考查考生对历史的理解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需要分析新情境,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与学科基本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得出结论。在5个非选择题目中,有37题第3问和40题第1问呈现这一特点,超过往年数量,加大了能力测试的力度,有利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发挥,对中学历史教学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二、2017年历史备考思路

指导思想:以“导向正确、方法科学、全面扎实、训练高效”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基础,强化主干,尤其重视培养灵活运用历史知识、进行知识迁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合理安排复习进度:延续三轮复习的模式。

一轮复习:(2016年4月―2017年2月)目标――单元突破,夯基提能。

二轮复习:(2017年2月―2017年4月下旬)目标――通史复习,融会贯通。

三轮复习:(2017年4月下旬―2017年5月底)目标――回归考点,由学变考。

2.夯实基础,构建体系,强化落实。

由“点”及面,实现知识的结构化;重视单元复习,揭示历史的阶段特征;以纵横联系法构筑立体的知识体系。

3.突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要将所认识的史事置于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进行考察);史料实证(对史事的推理和论证必须依据可靠的史料作为证据);历史理解(要从历史实际的角度客观地看待和理解过去的事情);历史解释(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历史价值观(对历史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辩证统一及价值取向)。通过对历史学科素养的培养,从而建构正确的历史认识。

4.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历史探究能力。

一是资料精心选用;二是加强检查督促;三是鼓励学生质疑;四是倡导合作学习;五是制作思维导图。

5.加强题型训练,提高解题能力。

高考历史三大题型:

选择题(第24―35题)

材料解析题(第40题和选做题)

开放性试题(第41题)

选择题的突出特点是:专业化程度高;阅读难度大;思维考查环节多;主干知识考查抠细节;题肢之间干扰性大。如何做好选择题,这就要求考生知识储备要扎实,认真审题是关键,勤练精思不可少。

对于选裉庥惺大判断方法:(1)常识判断;(2)时间判断;(3)空间判断;(4)概念判断;(5)史实判断;(6)逻辑判断;(7)规律判断;(8)阶段判断;(9)程度判断;(10)数据判断。

考生在完成选择题时也应注意十大“陷阱”设置方式:(1)以偏概全;(2)主次颠倒;(3)因果倒置;(4)张冠李戴;(5)鱼目混珠;(6)正逆颠倒;(7)舍本求末;(8)似是而非;(9)答非所问;(10)添枝加叶。

材料解析题(第40题和选做题)的命题特点是:坚持“小切口,大跨度”,或古今贯通,或中外关联,与社会热点有所牵连,围绕某一历史事物呈现宏大的时空格局,考察学科体系中的背景、原因、特征、影响等内容。

材料解析题解题步骤:

第一步:读(四读),即按照顺序读题引、读设问、读出处、读正文。

第二步:审(二审),即审分值――确定要点数量;审设问――“三定法”(定向、定法、定位)。

第三步:答,即答案要“四化”――要点化;精准化;段落化;整洁化。

例2016年高考新课标全国乙卷第40题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全球国

(定向词) (定法词)

际人口迁移的基本趋势。

(定位词)

2)根据材料一、 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及形成

(定向词) (定法词)

的主要原因。

(定位词)

开放性试题(第41题)的解题思路:一是了解试题类型,明确观点,有的放矢。对于历史探讨题:观点判断+论证评价;对于历史阐释题:观点提炼+阐释说明。二是找准关键词语,理顺思路,有格有式。对于历史探讨题:常见行为动词为“评述”、“评论”、“评析”等。答题步骤一般为三步:①材料观点“是什么”;②我的观点“怎么样”;③论证过程“为什么”;对于历史阐释题:常见行为动词为“说明”、“阐述”(阐明并论述)。答题步骤一般为两步:①材料观点“是什么”;②论证过程“为什么”。

6.将精选精讲精练落到实处。

(1)精心选题:①侧重历年真题;②侧重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方面的内容;③侧重考点、难点、易混点;④侧重与社会重大现实问题有关联的题目。

(2)精心批改:逢练必改,逢改必批,落实两个“凡是”:凡是发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必须先认真做一遍;凡是发给学生的习题,教师必须全批全改。

(3)精心讲评:模式是“自查自纠――精评新练――查缺补漏――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黄文钦.略论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下的高三历史科复习[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3(5).

[2]王百姓.浅谈高中历史复习方法的几点体会[J].江西教育,2012(21).

[3]陈伟国.基于高中新课程的历史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教学,2008(1).

[4]姬秉新,李稚勇,赵亚夫.理解与实践高中历史新课程――与高中历史教师的对话[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权威:教育部命题专家详解2016高考各科试题(搜狐―高考―备考策略).

[5]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02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