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语文教学点集锦9篇

时间:2024-04-17 15:37:28

语文教学点

语文教学点范文1

怎样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除了传统的诵读外,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训练

(一)涵泳揣摩、品味语感

涵泳是一种在熟读的基础上潜心的研究方法。“涵泳”即沉浸之意。人必须在水中,才能学会游泳;学会了游泳,人才能体会到水中的自由之乐。“涵泳”借用到语感教学中,就是一种亲身实践,沉浸其中,玩味体会,自得其乐的读书境界。如同吃犁,必须亲尝,方知犁之味道;而在口中细细咀嚼,得犁味之鲜美,方可与涵泳类比。

1.抓关键词句,课文中有些词句虽然不太深奥,却十分精妙传神,引导学生反复琢磨体会,感受就深刻许多。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能常常带者学生品一品课文中使用得当的词语,并说说在哪里,久而久之,学生在说话写话时便会斟词酌句了。例如教学鲁迅的《孔乙已》时,教师可让学生体会“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这里的“摸”字能不能换成“掏”或“拿”呢?体会用哪个词更好?为什么?

2、联系语境有些语词在常态语境中并无特色,而在特定的语境中会产生出奇的效果。联系上下文,联系作者的创作的意图,创作的背景来整体品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是一条幽僻的小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寂寞”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人的心情,这里用来形容“路”,似乎欠妥当。但结全语境,则发现“寂寞”二字用的妙。从客观而言,夏日的荷塘并非“寂寞”无声,作者在下文就描述了声音;从主观而言,作者不满当时的现实,又幻想超脱现实,于是就感到了“寂寞”;主客观因素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选用“寂寞”的语境,而且这段文字因“寂寞”二字而境界全出。

3.揣摩特殊的词句。教师要精心选择揣麻的语句,选择的角度很多,或在言外之间最丰富处。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典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以及其间弹奏指法的多变,演奏者情绪的细微变化等,都表现的酣畅淋漓。再如李清照的《声声慢》开头“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三行诗句分别表达寻觅、冷清、凄惨的意思,但一经重复就朗朗上口,富有诗词的平仄韵律美,更主要的是叠用后的读句把诗人的百无聊赖,孤寂彷徨的心境揭示的淋漓尽致,并且富有动态感。

(二)启发想象,丰富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第的,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材料进行想象,引起情感的共鸣。联想和想象是依据语言对象的描述,由此想到彼,或构成想出某种事物的形象。可以使人对语言的感受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境界、鲜活的形象、丰富的情感、深刻的哲理。

根据想象有无目的意图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间想象;根据想象的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幻想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发展想象力是培养语感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实物形象、动作形象、言语形象的刺激,引导学生想象和联想,左右脑协调运用,处理并储存信息,利用直觉思维的帮助去感悟课文内容。在输出信息的过程中借助语感进行情景表达。在内化的同时,迁移运用语感,从而培养了学生的直觉思维和顿悟思维。

1.以想象促理解

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含蓄性。教学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启发想象培养学生语感的突破口:

一是抓住重点词语想象。文学作品是作者形象思维的产物,学生在阅读时,教师要始终不忘引导学生根据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读一首诗,诗中的意境尽现脑海;读一个故事,人物形象活跃于脑中。文中的重点词语是让学生发生再造想象的题眼,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些题眼,根据作品的意蕴剖析其深刻的含义,这样一来就交给了学生想象理解的金钥匙。二是根据人物语言动作想象。刻画生动丰富的人物形象,作者总是要对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等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在头脑中进行再造想象,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也深刻的了解了课文的语言。三是利用概括性的语句进行想象理解。有很多文章总有一些概括性的语句,如果能很好地把握这些语句,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意蕴。四是结合插图想象理解。插图和课文的表现形式不同,强调的重点也不同,课文强讯的是整体,插图强讯的是局部,可能文有图也有,可能文有图却无,也可能文无图却有,阅读时要把课文和插图联系起来,获得有关的表象和情节的依据,以补充丰富画面的形象和情节,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

2.以想象促思维

想象是发散思维的源泉,教学中应有效利用课文中的发散点引导学生的想象。教材中选编的课文有不少童话寓言,有的可以让学生续编故事,扩写故事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

(三)注重积累、内化语感

语感虽然以感受为基本形式,是一种心理体验,然而,有生活才有体验,才有语言的感性积累和理性的妙悟。这种积累既是生活的积累也是语言的积累,只有重视积累,才会内化学生自己的语感,并在听、说、读、写的运用中显现出来。

1.生活体验的积累获取语感。语言来自生活,产生于劳动,生活体验是语感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学科要注重语感的培养,必须以学生的听说读写实践为中心,注重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能力,以生活为课堂,课堂则是通向生活的窗口,是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教学中要有意识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唤起脑海中的生活经历。如当我们读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中“天可真凉了――”那别有韵味的一声叹息,如果不能够联系老北京的生活体验去体味,怎能感受到在“了”中的含义和作者的那份绵长柔细,若有若无的思想情愫?

2.语言材料的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训练与语文知识教学的结合,把识字,学词当作语言积累的基本起点,因为只有积累了丰富的词汇,学生的语言运用才能不断提高,才能做到读文时通顺流畅,谈话时妙语连珠,写作时妙笔生花。

语文教学点范文2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内容 重点

2004年参加工作,多年从事小学语文和数学教学。在教学中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也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培训,致力于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工作。2009年始主持学校教研工作,得到了学校的肯定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几年的教学中,跟学生的交流日益频繁,逐步自我完善,形成了一定的教学特色,学生成绩进步是最好的体现,2010年秋季,所授科目取得了学校同级同科第一的理想成绩。

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既赏心悦目,又卓见成效。这取决于多种因素:完整流畅的教学设计,丰富多姿的教学技巧,渊博的知识内涵,更重要的是师生情感完美融合。

以上,笔者自认有很多做不到,现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为例,只对三年级语文教学内容及重点要求,谈谈小看法。三年级是小学阶段一过渡吧,这一阶段语文教学要注重以下三点:

教学以德育为先,良好的品德习惯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影响人的一生。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中,由“争吵”的原由,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让我们“更友爱,多宽容”,社会更加和谐;拿“撒谎”劝告学生要诚实,生活更美好。用“旧式表为什么会争吵”的疑问启发学生:不要用“旧框框”看待新事物,这样就会蒙蔽自己的双眼,看不到新事物的优点,创新的事物让社会发展得快呀!

语文教学怎么少得了诵读呢?读不仅是学习的基础,在读中学会表达,在读中体会情感,在读中享受生活,在读中感悟人生。诵读《钟表店里的争吵》,学生读准字音,认识、理解生字词;流利叙述争吵事件;用真实情感表现“旧式表”的情绪,感受生活的形形,更懂得了人生的道理――不要拘泥于“旧框框”,要用创新的眼光看待新事物。如何让学生读得好呢?笔者认为:首先,要激发学生读的兴趣,让学生对读有需求,在《钟表店里的争吵》一课中,钟表为什么争吵?它们的争吵对不对?这些问题就是读书的原动力。其次,读的形式要多样化,领读让学生辨正字音;自由阅读让学生融汇字词,粗通全文;齐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流畅性与美;分段读让学生得到自我表现;分角色朗读让学生体会情感;背诵让学生融入文章的意境中。最后,诵读是情感的表达,要让学生在诵读中得到人生的升华。

当然,低年级语文教学,生字词教学才是根本,才是教学的主要内容。不要寄希望于学生的预习自学,字典也不能代替教师。教师的引导和参与是学习生字词的首要条件。变枯燥的字词教学为精彩的课堂,方法技巧千变万化,这是教育者经验和内涵的完美体现。笔者认为,各有各法,兼收并举。这里略举一二,不足为范。

拼音教学要多拼读,注重标准发音和正确书写。

生字认识要抓特点,如:“惯”之“田要出手”,“吊”之“口下毛巾”,“呆”之“口下顶木”,“谎”之“没一点正事”。

形近字比较好区分,如:“纽、扭”不同,“妙、秒”各一,“吊、呆”差异,“谎、慌”不一,“亚、业”有别等。

复杂字形要想象记,如:“衡”可谓“行见大鱼头”,“慌”寓“心在荒山不安宁”。

现学现写自己查,在教师板书时学生也书写,就能马上检查自己的笔误,如“谎”字书写时,可看看“”是否写成“充”。

组词要各凭发挥,一字多词,可体现学生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还自由给学生。

语文教学点范文3

一、积累背诵不妨多点诗文经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并对背诵篇数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如九年级累计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另外,课程标准还在附录部分列出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供学生增加积累[1]。

1.诗文经典背诵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英语教学中的背诵主要局限在单词、短语及句子的层面。也有教师虽对段落及篇章的背诵提出了要求,但应试目的过于浓重,遗忘率高。其中,有的背诵内容枯燥无趣,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毫不相干;有的背诵材料生词偏多,句式复杂,不易理解;还有的背诵文本不够经典,背诵价值不大。

要增加背诵积累,培养背诵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就应加大诗文经典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入。通过背诵优秀的英语诗文经典,不仅能较好地培养语感,还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启发心智、认识世界。比如:

[例1]

“Clouds that wander through the sky,

Sometimes low and sometimes high;

In the darkness of the night,

In the sunshine warm and bright.

Ah! I wonder much if you

Have any useful work to do.”

“Yes, we’re busy night and day,

As over the earth we take our way.

We are bearers of the rain

To the grasses, and flowers, and grain;

We guard you from the sun’s bright rays,

In the sultry summer days.”

例1中的英语诗歌“The Clouds”,语言优美,句式活泼,生动的云彩形象跃然纸上。学生通过背诵英文诗歌,不仅学习、巩固了一些语言知识,如单词wander和wonder的用法,音标/ai/和/ei/的读法等,而且还拓展了学生对世界的认识,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2.挑选诗文经典背诵篇目的原则与建议

一般而言,挑选优秀的诗文经典背诵篇目应遵循以下原则:(1)文本难度适中,学生能读;(2)话题有趣、内容丰富、语言生动,学生爱读;(3)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每一次阅读都可能有新的发现和感悟,文本耐读。

优秀的英文经典背诵篇目可以是诗歌、儿童文学(如童话、寓言等)、名人演讲等外国优秀作品;也可以是中国本土的经典诗文(如唐诗、宋词等)的英语译文。在以上众多的诗文体裁中,诗歌以其短小、凝练却意蕴无穷等诸多优势,往往成为经典背诵的首选。比如:

[例2]

I see the moon with its round light,

Is here again for fun tonight.

It seeks its playmates on the ground,

For in the sky no one’s around.

It sneaks its light down through the trees,

It’s moonbeams seem to light the breeze.

And colors dance as cool winds blow,

As it paints for us its famous glow.

在Bob Tucker的这首经典诗歌 “My Friend, The Moon”中,月亮仿佛是一个天真可爱、淘气贪玩的小孩。天空中太寂寞,无人陪伴,于是它悄悄地从树梢上溜下,到地面上寻找玩伴。诗人通过生动的拟人描写,刻画了“月亮·玩伴”这一经典的诗歌形象,符合孩子的认知、审美心理特征。整首诗基调欢快,让人读后心生愉悦,学生在背诵诗歌的同时,仿佛自己也在和月亮交流,也成了月亮的玩伴。

其实,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月亮的诗情意蕴更是丰富。不必说“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悲苦、“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愁,也不必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痴迷、“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念,单是“二十四桥明月夜”的妖娆、“二分无赖是扬州”的诗意,就足以让学生对祖国人民、对故土家乡更增几分热爱与眷恋,而用英语表达和传播本土的文化与文明也正是英语新课程理念的应有之义。

毋庸置疑,母语教育是一种传承,而外语教育则是理解另外一种文化的过程[2],但在英语课堂上注重中国文化的导入,绝不是英语教学中心的转移,而是英语语言教学文化的深化[3]。诗文经典背诵与中外文化对比,不仅有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语言,得体地运用语言,而且在发展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祖国意识,点燃了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文本解读不妨多点个性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强调文本解读是学生的个,并且特别重视学生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能提出自己的看法[1],无不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

1.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与语文阅读教学相比,英语阅读教学常常忽视了英语学科的人文属性。传统的英语阅读课堂,往往采用多项选择、判断正误等客观题型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却很少关注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个性解读。主观性的阅读任务也往往局限在获取文章表层信息的层面,而对于句子的深刻内涵、文章的写作意图等深层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却关注不够,学生很少有机会表达自己个性化的阅读体验。比如:

[例3]

The woman sat in an electric wheelchair all day.She could only move her head and arms. She would tell me how to do things.She would teach me in great detail on the correct ways to do things. Her home was perfect and beautiful. She would follow me around in her electric wheelchair to make sure I did everything exactly right. I’m sure she had been a perfect homemaker. She would have me fold everything, including socks. I would complain silently and wish terrible things on her. She taught me the right way to make the bed. I knew sometimes she’d get frustrated and impatient with me. I knew she wanted to do it herself. But she never shouted or scolded. She only insisted I do it right. I didn’t like it much, but I did it.

例3中的阅读文本节选自扬州市2011年中考英语真题阅读理解B篇的第二段。与之相关的阅读理解题目是:The little girl was _______ when the lady taught her how to do housework.

A. encouraged to learn B. unwilling to learn

C. delighted to learn D.recommended to learn

需要指出的是,阅读教学不是也不应该等同于阅读测试的教学。根据段落最后一句话,学生很容易选出题目的正确答案为B。但是,如果阅读教学仅停留在获取表层信息的层面上,而对文章的深层内容缺乏深入挖掘,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就得不到充分的表达,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学生的思维水平自然就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实际上,如果要求学生对人物形象特征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就会更有利于把阅读活动和思考评价、个性解读有效地融合在一起。

2.关注学生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理论依据与建议

McDonough and Shaw提出,应该把阅读活动看成读者和作者(语言材料)之间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互动过程,即把阅读材料作为过程(text as process),鼓励读者和语言材料展开密切交流。阅读过程中,读者应该结合其生活常识、背景知识、语言知识和智力判断等,对材料中作者提出的观点和信息进行各类不同程度的分析、质疑和评判[4]。一言以蔽之,阅读过程应是学生在阅读文本情境中进行的独特的阅读体验和表达的过程,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应该是充满人文性的个性化解读。

人文化的阅读教学凸显以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以及独特的感受、理解、表达和领悟。其中,人文化的阅读任务设计是个性化的文本解读顺利开展的强推动力。一般而言,教师提供的阅读任务应基本具备如下特征:(1)学生在语言材料中能找到相关答题依据;(2)学生需要理解、重组、综合分析语言材料;(3)学生能在任务的启发下,把语言材料和自身生活建立联系;(4)完成任务的途径多元化,结论不唯一。

不妨以麦加菲[5]主编的《美国语文》中的几篇文章的阅读任务为例,粗线条地了解一下个性化的文本解读所依托的阅读任务设计。

[例4]

(1)In your opinion, who will be the rich and useful man,Charlie or Bob?Give your reasons.——‘Charlie and Bob’

(2)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are in a similar situation in the life?——‘How Willie Got Out of the Shaft’

(3)What if George refused to throw the snowball in the story?Try to rewrite the story freely with your own creativity and imagination.——‘True Courage’

(4)Is knowledge always good?Please give several instances that knowledge is not applied rightly.——‘Knowledge is Power’

(5)What does this article teach us?How to understand “never brag of your fish before you catch him?”Try to solve these problems.——‘The Fish I Didn’t Catch’

不难发现,优秀的阅读任务设计多具有开放性、思辨性、创新性等特征,它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解读,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及思维能力的提升。

其实,阅读是学生的个,除了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文本解读外,教师还要关注学生不尽相同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计划、阅读方法与阅读习惯等。总之,人文化的英语阅读教学应赋予学生更多的话语空间,促使学生通过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发展感受、理解、表达和运用的能力。这也是英语课程从单纯的语言类课程向语文类课程的发展,是我国社会发展对于英语课程的需要[6]。

三、英语写作不妨多点日常实践

语文教学提倡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1]。英语教学也是如此,至于英语写作就更离不开平时的反复实践。它需要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从而使学生能够在日常实践中学习写作,学会写作。

1.日常写作实践在英语教学中的不足

调查表明,学生的日常写作实践力度不够且形式单一。一方面,调查中50%以上学生称教师很少布置写作任务,平时练习题中的写作部分一般会“默认跳过”;多数学生只在大考前进行1~2篇的模拟写作。另一方面,写作形式单一而枯燥,写作教学多局限于教材每单元的Main Task(写作课型)部分,仿写课本范文是学生写作训练的主要途径。长此以往,很多学生对英语写作采取顺其自然的态度,学习意识淡薄,缺乏写作热情,考前不训练、考中欠技巧、考后无反思[7]。

另外,教师很少指导学生如何培养有效的写作策略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学生课下往往不知如何开展自主写作积累和写作实践。很多教师对写作教学的认识不到位,患得患失的应试心理过重,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欠缺,寻找不到有效的写作教学途径。这从以下对几位英语教师的访谈记录中可见一斑。

[例5]

师1:我们也不是不重视写作,只是很难找到有效的写作教学途径。只有多读、多背范文,学生在考试时才能把相应的句子正确地写出来,让学生自己发挥反而更易失分。

师2:大家一直困惑在写作上花很多时间有没有必要。从理论上讲,多写肯定是有好处的,但实际上由于课时紧,很难抽出时间进行写作训练。再者,平时训练的内容考试时也不一定就能用的上,多少感觉到有些不划算,不如多讲些基础题目,或练练阅读理解。

师3:教材在写作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编写不够系统,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很难操作。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不强,一旦出现教材中没出现过的写作题型,就不知如何应对。

实际上,英语写作能力不佳的学生,在语文写作上多少也有欠缺。英语写作能力在很多方面受其母语写作能力的制约,尤其是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习者来说更是如此。所以,英语教学不妨多向语文教学取点经,多和语文教师交流,共同探讨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教学途径。

2.拓宽学生日常写作实践平台的途径与建议

(1)积累积极词汇和语块

语文写作强调炼字,积累好字好词,英语写作同样需要学生积累丰富的积极词汇和语块。有专家指出,英语写作的关键是输出性或积极词汇(active vocabulary),一个人的表达词汇量越大,其书面的表达能力就越强[8]。一些重要的句型、短语、词汇放在背诵材料的语境中来学习记忆,有利于帮助学习者在写作时有效地从积累的语料库中提取更接近目标语言的语言材料来进行模仿、加工与运用[9]。

(2)充分利用造句和仿句

要提高写作水平,仅靠积累、背诵积极词汇和语块显然不够,学生还需要在实践中学会灵活地使用它们,造句和仿句便是两种看似简单却卓有成效的写作途径。基于写作实践的造句和仿句要充分展现上下文的情境,即要凸显积极词汇和语块所依托的具体语境。比如,同样以be crazy about为目标语块的造句和仿句,写作效果可能会截然不同。

[例6]

Simon is crazy about football.

Simon is crazy about football. When he cannot find a ball, he kicks a stone or a can.

Ben is crazy about eating. When he has nothing to eat, he even eats his fingers.

Alice is crazy about music. When she sleeps, she dreams about singing.

以上句子单从语法的角度来看均正确无误,但若从写作效果上看第一句显然最差,后三句都比第一句要出彩,它们也都在日常实践中更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英语写作思维。

(3)沟通英语阅读和写作

阅读为写作提供了小至词汇,大至篇章结构等不同层面写作技巧上的学习平台。众多研究表明,读写结合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质量[10];许多专家也提出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积累词汇和表达方式,通过阅读来扩展思路,学习文章构思的技巧等建议。这一点也正和语文写作教学途径不谋而合。

沟通阅读写作,沟通课堂内外能有效拓展学生日常写作实践的平台。学生在阅读课内外英语佳作时,应多加思考,并不断模仿,力争做到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基本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1]。

(4)注重素材记录和收存

语文教师往往建议学生准备一个便于携带的小本,用以摘抄一些好的词句、段落、思想等,或随时记录突如其来的即兴创作或创作灵感,这一点十分值得英语教师借鉴。这些被记录下来的写作素材,经过筛选、扩展、润色等写作上的再加工,就可以在需要时“拿来”巧妙地使用。这不仅丰富了学生写作积累的形式,而且拓宽了英语写作的实践渠道,也有利于培养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创作的能力。

同时,英语教师还可以提倡学生自建写作档案,收存自己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品和有价值的案例反思,以反映写作实际和发展,见证日常实践中写作水平的变化和提升。

毋庸置疑,英语教学和语文教学应采用符合其学科实际教学规律的教学途径,但在教学实践中多向彼此取点经,并不意味着语言教学的课程理念的迷失或偏离。实际上,一名优秀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能够博众家之长,纳智慧之光,不忘虚心学习,以期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葛文山.语文教学给英语教学的三个启示.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0).

[3] 任平.新课标角度下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意识的缺失——以人教版高中第一册英语教科书为个案.当代教育科学,2009(10).

[4] 朱晓燕.英语课堂教学策略——如何有效选择和运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 麦加菲.美国语文(上、下册).武汉:武汉出版社,2012.

[6] 鲁子问.我国义务教育外语课程目标质疑与重构.课程·教材·教法,2007(7).

[7] 常万里.以写作训练培养学生英语写作意识的行动研究.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2(2).

[8] 程晓堂,郑敏.英语学习策略.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语文教学点范文4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经验 兴趣激发 对策探讨

一、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等通过知识传播和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的品格、气质、修养,并成为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一位科学家曾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人文文化,就会不打自垮。”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很多学生却仍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所谓的“精神软骨病”。

语文学科作为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有责任改善这一现状。语文教学更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在注重知识的传播的同时,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而言,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蕴涵的真善美去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净化美好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要求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只有在语文课堂中融入“人文味”,才能让语文教学真正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二、激发兴趣,注重课内知识的学习

据有关调查显示,当前高中生参与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并不高,多数学生认为语文课难学,找不到感觉,收获感差,约有五分之二的学生上语文课漫不经心,效率很低。而在语文课堂互动情况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到,虽经课堂改革的影响,但目前的日常教学课堂中,多数语文课仍然是教师“一言堂”,绝大多数教师仍以简单的一问一答的集体提问为主,平均每节课学生参与活动时间大约仅占整堂课的八分之一时间。在调查中,几乎所有老师都承认升学压力下,只能唯教材是重点。这项调查结果很有代表性,它反映出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仍处于较严重的被动状态,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并未有效地营造好学生参与的氛围,没有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参与,致使很多课堂活动形式化,学生谨小慎微,独立思考的意识与创新意识处于压抑状态。

针对这些现状,在新学期语文的第一课,我安排了专题讨论:什么是语文?怎样学语文?让学生通过自己对语文的感悟交流语文的内涵,进而明白语文是涉及现实社会生活、人生命运、思想感情的学科,是所有学科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有其独特的美,它可以点燃我们渴望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欲望之火。让学生真正明白汉语作为母语的地位和重要性。一个人只有学好了自己的母语,才有可能学好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才有了我们栖居于这个世界的根基。作为中国人,我们决不能抛弃对语文大美的热爱与眷恋。语文是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学好语文,更有助于我们学习其它学科,何乐而不为?通过这次专题讨论,我发现学生不再轻视语文,学习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也普遍提高。

如今,一套教材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我们对教材的盲目崇拜也停止了,但这绝不是说教材可有可无,甚至可以弃置不顾。我认为无论选用哪套教材,都应该让学生学有所得,形成一定的能力与水平。

三、开拓视野,注重课内外相结合

语文的外延等同于生活的外延,如果三年高中语文的学习仅仅是捧着几本薄薄的教材来学未免太单调了,所以我提倡学生要立足课内看课外。由此,我对学生语文的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两条腿走路----开拓视野,课内外相结合;两只手掌舵----一手抓基础,一手抓训练;一颗心思索----感悟和熏陶。同时告诉学生语文的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注重点点滴滴的积累。人生的路有多长,学习语文的路就有多长。对此大部分学生都比较接受,课内课外都做了大量的积累,平时注重熟练背诵,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积累,大部分同学再没有出现过“欠帐成长”的现象。由此可见,很多时候并不是学生不想学习语文,而是他们缺乏一把进入语文学科大门的钥匙。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这把钥匙,并不断鼓励他们去探索。

四、注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参加工作以来,我发现部分高中生的知识面比较狭窄、生活经验也相对较少。他们对于“读”这种获得知识积累经验的重要途径不够重视。而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读”这个根是万万离不开的。古语云:“本者,根也。”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方可枝荣。非读无以广识,有知才会有能。而且“读”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智力活动,它可以发展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等能力。学生只有通过“读”别人的文章,才可能自己驾驭语言,表情达意。

我在教学实践中经调查发现,学生的阅读兴趣普遍很高,但阅读范围极为有限,而且阅读质量普遍不高。这一问题恰恰是制约学生语文水平提高与语文能力迅速形成的瓶颈。高中的学业负担较重,想在短期内改善学生的阅读现状并不容易。我经常不失时机地把每期《读者》杂志发给学生们轮流阅读,然后每周开辟出一定的课时引导学生讨论和赏析他们最喜爱的文章,在讨论赏析的过程中尽量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尽情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这项活动中,我发现原来一些害羞内向的学生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一些原本较有主见独立思考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变得更有自信了,表达能力也有所提高。每次讨论结束后,我会要求学生写读后感,一开始,学生对此并不热心,甚至有些学生比较反感,但我仍坚持引导他们写,并及时评阅。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学生的知识面无形中有所拓展,写作兴趣增强,写作水平也略有提高。对此变化,我感到十分欣慰。

语文的课堂教学是一门永远研究不完的艺术,以上仅是我工作以来积累的一点教学经验,若有不到之处,望有志于语文课堂教学者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语文教学点范文5

关键词: 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素养 情感体验 语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是没有风。”可见,阅读对于语文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语文教学工作者不能回避这样一个现实:初中三年时间,学生学到的课文不下150篇,然而学生的阅读能力却提高有限。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困惑、深思。我觉得其根源在于语文教学的急功近利,过于强调应试训练,忽视了一些阅读题目以外的重要因素。我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以下几点。

一、以读为主,突出主体

受片面理解“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的影响,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阅读教学存在着“以牵为主”的流弊,教师是随着课文的情节“千万次地问”,学生是猜着老师的答案“踊跃地答”,课堂上看起来热热闹闹,其实学生并没有自主读书感悟的时间,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分析琐问。不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忽视指导学生将范文语言输入内化的过程,就无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所以应该把读书的权利和时间还给学生,并根据不同的文体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文质兼美的大声朗读,深厚凝重的默读,长篇大论的就浏览等。例如在讲《三峡》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有目的地多次朗读课文,首先是初读感知,当学生疏通文意后,让他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朗读,随后,在对课文的美点赏析之后,又让他们带着一份美感朗读课文,最后,让他们在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用情地朗读课文,学生的思想终于与作者的思想融为一体,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便会油然而生。

二、整体把握,重视体验

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在总体上存在着重认知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倾向,实际反映了以学科知识为本位而非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观。培养学生良好的整体把握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关于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具体的“整体把握”方法,可通过“诵读”、“情境教学”、“思路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式来实现。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就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体验文本中丰富的人文性,浓厚的感彩,并逐渐受其熏陶、感染,而不能以教师的讲析替代学生的感悟,例如诗歌教学,要让学生自己感受其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歌描述的意境和诗人的感情,引导学生对其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说出自己的体验。

三、感知生活,激发共鸣

初中生都已涉及或参与了社会实际生活,并对生活中的辛酸苦甜、真善美丑有了不同程度的感知,这就为他们阅读理解创造了条件。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可以凭自己感知了的生活和感情去探索,感知文中的人、事、景等,有时也完全可以将自己设为文中人进入角色去感知,假定文中的人就是自己,文中的事就是自己的生活,做到如见其人,如是其人,如闻其事,如从其事,就像演员深入实际体验生活一样,学生既是读书人,又是书中人,感受更真切,阅读能力也会得到加强。

如何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设一道桥梁?如何在课文和生活之间建立联系?对文章所描写的内容进行个性化的审视,并将其产生的感想、体验、共鸣倾诉出来,从而把课文真正融入自己的内心,这是阅读的目标。如在学习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引导学生回顾生活中一点一点克服困难的经历,然后引导学生读课文。共同的生活经历很快使学生产生了情感的共鸣: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一步一步总会解决困难。在引导学生阅读《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一文时,让学生闭上眼睛过五分钟,然后说出他们的感受,再来理解盲孩子为什么变成了一个美丽的孩子。学生们最终懂得“爱”使盲孩子重见光明,爱他人就是爱自己,让爱的清泉汩汩流淌在人间,我们就会得到幸福。

四、培养语感,注重积累

“博闻强记”,“厚积薄发”,“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这些无不告诉我们,只有积累了大量的词汇、大量的句式、大量的段篇,下笔时才能辞直义畅,奔驰放达,凭任吞吐。近代心理学的研究也证明,语言积累和语文阅读是人们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丰富的的语言积累来源于大量的语文阅读。因而,我们必须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因此,我们应扩大学生的阅读面,要求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自己征订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还要规定课外阅读数量,初中阶段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名著阅读不少于6―9部,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80篇。另外,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读书活动,让学生积累课内和课外读物中优美的词语、精彩句段,以及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等等,并要求学生经常朗读和背诵。这些感性的语言材料,储存于大脑,必将成为学生的终身营养。它们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学生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

总之,阅读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精神天空。对于阅读教学而言,我们没有理由不视学生为鲜活的生命,把生命发展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阅读的过程充满生命的活力,充满成长的气息,成为他们追求生命完善、点化和润泽生命并贯穿生命始终的愉快历程。只要我们关注学生的生命发展,努力挖掘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亮点”,定能在语文阅读的天地里编织出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图。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01.

语文教学点范文6

一、咬文嚼字,辨词析句,重点讲述物理要点

物理中的概念、定律、原理的文字叙述,言简意赅。对一些物理语句进行咬文嚼字,辨词析句,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其要点。

1.分析字义、字形,加深印象

串联电路的“串”字,是个象形字,其本义是连贯。在教学中,可将电路中的若干个灯泡想象成像冰糖葫芦一样连成一串,学生很容易理解并记住“若干个灯泡顺次连接在一起,再接入电路中,这种连接方式叫做串联”。同样,“并”字可结合其字义、字形理解,学生想象若干个灯泡并排排列的形状,就很容易记住“并联电路”的概念。

2.辨析词义,区别运用

词语只一字之差,意思却有天壤之别。例如,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不能叙述为垂直向下;而压力的方向才是垂直于受力面,而不是竖直向下。物体吸(放)热,温度升高了若干摄氏度和升高到若干摄氏度,一个“了”字和一个“到”字,含义截然不同,结果也大相径庭。

3.分析句子,加强理解,帮助记忆

有些物理语句中,句序的变化影响着表述的效果。如“物体温度升高,内能一定增加”这是正确的,但要表述为“物体内能增加,一定是温度升高”就错了,因为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也增加。

分析物理语句中的句子成分,可帮助我们理解和记忆物理概念。如,“一段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欧姆定律),注意了电流的定语是“导体中”,电压的定语是“导体两端”,电阻的定语是“导体”,那么在用公式I=■进行计算时,就可找准同一段电路中的I、U、R三个物理量。

二、引用成语,阐释物理原理

成语是一种相沿习用的特殊固定词组,学生喜闻乐见。在教学中,以一些与物理问题相关的成语为载体,分析其中的物理原理,对学习物理是很有裨益的。

立竿见影,是说阳光下竖起竿子,立刻就可看见影子,比喻见效很快。它包含的物理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因为“影子是光的孩子”。同样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的成语还有“凿壁借光”“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等。

杯水车薪,是说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火的柴草,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什么问题。这是因为尽管水的比热容(C)比较大,但影响物体吸(放)热的因素有比热容、质量(m)、物体的温差变化(?驻t),一杯水的质量太小,救火的话是没有多大效果的。

镜花水月、海市蜃楼都比喻虚幻的事物,前者告诉我们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后者告诉我们这是大气由于光线的折射作用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

三、生活语言凸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

汉语言文化博大精深。一些对联、谚语、歇后语中包含着物理原理。教学时适当引入,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不降;盘里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这是一副对联,包含的物理原理是熔化和凝固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物态变化,但它们的共性是有固定的熔点(凝固点),温度保持不变。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熔点是1064℃,而火焰的温度一般为800℃,所以金不会被熔化。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平面镜成的像是等大等距离的虚像,像与物一模一样,猪八戒照镜子能是人吗?

语文教学点范文7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在与时俱进的时代思想指导下,注意开放思想,努力实事求是,改变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人,主张创造性。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通过教学劳动,实现自己的教学理想,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才干,做出富有创造性的业绩,从而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同时,学生也能更好地成长为新型的高素质人才,更大限度地发展自己。在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想方设法唤醒学生的 “人”性,实施开放性的教学,创设情境,搞好创新教学,发展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一、坚持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基本原则。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 觉性,激发其思维活动,主动探求知识,增强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 方式或方法,而是教学方法使用的原则。教学方式方法千变万化,种类繁多,但其本质都应是具有“启发性” 的。坚持启发式原则的关键在于既要重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防止片面强调教师的权威性;既要尊重学 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又不放任自流。教师要特别注意在启发学生“内在动力”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的欲望、探索的精神。

二、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

素质教育,提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为人与人之间存在差异,所以教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的目的是为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每 一个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发展。在组织教学中把分班教学、分组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贯彻个别对待的原则,讲求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因而,我们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的个体,发挥个体优势,进行创造性的语文教学,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注重情感的活动

人要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传统的语文学习主要是充实学生的知识世界,语文学习的目的在于识记、理解、掌握种种语文知识,学生学习的内容很是单一,学习的方法比较死板,学习的过程与学生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相脱离。

如果只是为了满足知识的世界,仅仅停留在这一境界,语文学习的确也只能是味同嚼蜡。熟记再多的作家的名字,记忆在大脑里的概念,是能给你在考试时多换来几分,但确没有多大用处。

但是,如果把语文学习与丰富自己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语文学习才就可能是件有意义的事情了。一走入语文课堂,我们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我们不是在学习单纯的语文知识,我们正走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是在体验生活,在这个生活世界中,我们必须开放自己,打开心怀,感受生活,情真意切地在自己的心灵世界里游动。

四、抛弃旧我、力求创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必须转轨。新课标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不凭经验办事,不墨守成规,敢于抛弃旧我、力求创新。课型要创新,设计要创新,课堂组织形式要创新,教学方法要有创新。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意针对语文教材的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及各种客观条件,选择最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的求知欲中学习,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还要树立新的学生观,课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面对全体学生,让他们把课堂作为自己活动的平台,展示自己,发挥自己的才能,激发学生进行创新。

五、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

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观念,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正确看待教师的作用。教师是连接知识和学生的纽带。教材是语文知识的集中体现,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采用各种各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学生轻松地从教材中获取知识,教师的任务就是让学生走进教材,与教材进行交流,解决学生与教材交流时出现的障碍和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教师能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学必须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语文教师要加强修养,通过各种途径学习美学知识、增强审美意识、培养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把审美教育渗透到语文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已成为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大胆的开拓者,做好学生的示范,引导学生创新。

语文教学点范文8

首先,语文教学要重视学生的思想教育,重视挖掘教材中有教育意义的素材。

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严格要求自己,无论在校内校外或是在待人接物、言语行动等方面。为了祖国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可现实中这一任务往往遭到忽略。

其次,系统钻研教材,努力学习先进教学经验。

本人曾担任初二年级语文科目教学工作。为了教好语文,本人系统地认真研究了初中的语文教材和相关的练习。同时加强与其他语文老师的交流,经常抽空去听其他语文老师的课堂教学,并认真、详细地做好听课记录。平时,本人还大量查阅有关语文教学方面的书籍、报刊、杂志,将一些优秀的与本地区情况相近的论文摘录下来做为教学备用资料。对于语文科组的各项活动,本人都认真积极地参与,并做好记录、整理。在上每节课之前,本人尽可能从网上、报纸、书籍上搜集相关的资料,结合本校学生情况,认真备好课,设计好教案。同时,针对课堂上学生的表现、反应,在课后反思,思考每节课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方便今后的教学。总之,都是为了通过积累他人的经验和自己的教学体会,以提高自己的语文教学水平。这样做获益匪浅。

第三,提高学生对语文科目的兴趣。

本人在吸收他人经验及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尽力改变以往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填充式教学方法。按照新课程标准,在课堂上通过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相贴近的问题,以启发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在教学活动中尽量做到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主动的状态,在轻松的氛围中理解、接受知识。并适当地及时地鼓励、表扬学生的表现,肯定他们的回答,让他们从回答问题中树立信心。还通过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与现实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分组探讨。这不但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探讨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完成教师的教学目标,而且还让他们从中体会到一种团队合作精神,集体的凝聚力,从而提高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了他们对语文这一学科的兴趣。

第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由于本地区是偏远的山区,学生的知识面相对狭窄,平时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等较少,这就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差。针对这种情况,本人充分利用学校的现有书籍,有选择地向他们推荐一些书籍,延长他们的借书时间,尽力扩大他们的知识面,以提高他们阅读理解的能力。而在课堂上,注意设计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回答问题,并适当地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后,学生的知识面不但扩大了,而且阅读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第五,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本校的学生由于一些原因,口头表达能力较差。为了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本人在课堂上,多注意让一些羞于开口的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先用一些简单的容易回答的问题,通过耐心引导其回答,并加以肯定、表扬,从中锻炼他们的胆量,树立他们的信心。平时,还注意指定一些简短的文章给他们朗读,并且在班里举行一些朗读比赛,以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第六,努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点范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标点符号;教学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12-0230-01

小学生认识并能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对准确表达文意,对推动语言的规范化,都有积极意义。对于大部分教师来说,小学标点符号的教学确实是件令人头痛的事情,周期长,知识点零散,且应用广。面对这些问题,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标点符号教学要学用结合

标点符号教学的主要方法就是要把学习标点和理解课文内容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阅读中的句子教学和朗读教学来完成。

在句子教学中,标点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句子的结构层次,而且能帮助学生体会句子的思想感情,从而通过对句子内容的理解加深对标点的认识。例如:《爱迪生》一文中“有一次,硫酸烧毁了他的衣服;还有一次硝酸差点儿弄瞎了他的眼睛。”这个句子,可让学生考虑句子为什么要用分号,由此引导学生体会爱迪生钻研科学的坚定信心。在理解句子的内容后,再让他们读读这个句子,就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分号的作用和它表示的停顿。

在朗读教学中,标点不仅能帮助学生认识句子与句子间的结构层次,而且能帮助学生确定朗读时的语法停顿,从而通过正确的朗读加深对标点的认识。例如:《桂林山水》一课中有一个句子―“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可提问学生:“这个句子分为几个大部分?怎么看出来的?”(三大部分,通过两个分号表达出来)三部分的内容又可各分为几小部分?用什么标点表示?(各分为两小部分,用逗号表示)朗读的时候,让学生在逗号后面作较小的停顿,在分号后面作较大的停顿,以显示出句子的结构层次。

二、标点符号的教学要与写作结合

标点符号的使用,是人们日常文字应用和学生作文中最基本的概念组成部分。在对学生的作文教学中发现,许多小学生对标点的使用,概念不是十分清晰。在批改作业过程中,修改最多的不是字词句,而是标点符号。很多学生不会断句,而是“一‘逗’到底”。为了强调语气,大量地使用“惊叹号”。其实,标点符号的使用并不难,而在于写作过程中的细致。我在作文教学中,会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个标点进行讲解与练习。例如我在作文课上关于逗号的使用教学是这样做的,先让学生自己说对逗号使用的认识,进行交流。然后与孩子们一起探讨对逗号的认识。大体内容是这样的: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学生举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学生举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学生举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学生举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其实这就是一个逗号教学的内容。完成后让学生根据讨论的资料,进行修改这次作文的标点,主要是逗号,然后同桌互改。这样一次讨论练习,学生不仅对标点的认识与应用提高了,也对写作“一‘逗’到底”进行的更正。

三、标点符号教学要有周期性的专项训练

小学语文教学中没有集中的标点教学,所以语文老师才有周期性地进行一些标点符号的专项训练。

(一)添标点专项训练。提供没有带标点符号的文字材料,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加上标点符号。这是常用的训练方式,形式灵活多样。就训练的内容来看,可以给句子加标点,也可以给一段话或几段话可标点;就训练的方式来看,可以在断句处留空,也可以不在断句处留空。

(二)诊断改错专项训练。在学生学习标点、使用标点的过程,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为了少走弯路,教师可先指导学生学会诊断一些病例,防患于未然,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标点的用法。以平常较常用的句号为例,平时我们对句号的使用普遍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

一是用得太少。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如: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这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

二是用得太多。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如: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它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

三是混用。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例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