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学经验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7-25 11:44:54

教学经验论文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1

现代教育技术使财经类实验教学摆脱了时空限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学生能够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通过网络技术能够构建交互式教学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能够进行跨时空的交流和互动,进行自由谈论,提高了教学的开放性。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课后复习时不可或缺的,学生能够利用网络资料完成实验任务、阅读大量教学案例和学习材料,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放的教学工具、环境和资源,提高了财经类实验教学的时效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目前,我国大多数财经类实验室以计算机作为教学硬件,以专业应用程序和操作软件以及实验数据库作为教学软件,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具体情况设计教学流程,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媒体技术的应用

财经类实验教学中的基本操作实验包括原理类、流程类和验证类,通常教师利用动画、视频、PPT、教学软件和计算机流媒体等进行演示和模拟,例如对企业的实际制造生产、运营管理过程或银行业务进行再现,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传统多媒体,例如视频和课件,具备实用性和直观性,而现代教育技术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技术,例如模拟软件、实验软件及其集成软件,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流程的连贯性和整体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传统多媒体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讲解层面,而现代教育技术则集中与演示层面,两种方式的有机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财经类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

2、构建教学情境

现代教育技术中的虚拟技术对现实的仿真效果良好,教师在财经类实验教学中利用虚拟技术能够进行仿真实验,创建形象的实验情境,让学生在虚拟现实中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会计实验中,教学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模拟井下集团企业的会计业务,并模拟不同角色分工进行会计分析、决策及预测、审计等实训教学,利用会计仿真软件,构建问题情境,并对实际案例进行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实际会计业务,并调动他们的知识储备进行思考和分析,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教学目的。

3、互联网资源的应用

网络教学是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将学生视为教学主体,利用开放的网络环境进行开发、研究和综合实验,将教学和科研联系起来,是培养学生能动性的有效措施。例如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以项目群为核心,让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明确实验目的,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实现文献阅读和专题检索,完成选修课程并充分掌握该领域的技术手段和问题解决方法。此外,学生还可以选择符合自己水平的实验项目,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通过在线课堂进行自主学习,教师通过在线辅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三、总结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2

关键词:教学;发展;知道思想

中国分类号:G451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满堂灌”。单纯的语文知识难免单调,而生活化的学习课堂对学生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将语文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中,营造一个现实的学习背景,在学生充分思考后,鼓励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教师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真实想法,哪怕是一点点苗头,不管正确与否都要适时抓住,若学生实在没有没有想出,教师可以适时点拨或直接说出来,把题目进行加工,引申发展,提问问题的背景,增加发散的成分,一般可通过隐去结论、增加限制、改变陈述方式、减少问题条件、逆向改编、引申发展等手段,特别是难题,学生束手无策时,他最关心的是老师怎么想,老师要勇于暴露自己的思路,要多讲自己怎么想的,要引导学生,启迪学生的思维。特别是要有目的地暴露挫折失败甚至成功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从中汲取营养,受到启发和教训。将生活中的语文问题用于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生活――语文――生活”的语文学习过程,建立一种开放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学习。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和生活体验出发,把生活问题语文化,语文问题生活化,把社会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作为学习的大课堂,使学生从中发现语文,学习语文,应用语文,感受到语文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语文的魅力。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相应的提高思想素质。增加问题变化不定的因素,让学生在好奇、趣味中探索问题,使学生经过联想、探索,达到启发学生思维的目的,提高学生良好的解题感觉。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用素质教育的要求审视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就会发现其存在着诸多弊端。首先从培养的目标看,它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其他素质,尤其是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掌握了课本知识,教学的任务就算完成了,谈不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课堂的导入,必须基于深入分析。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一但产生就会有积极性,有了积极性就会主动学习。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学习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变革,尤其值得瞩目的是,新课程教材始终注重培养学生素质提高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形成。因此教师要时刻保持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让学生感受你饱满的精神和激情,使他们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学习。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

网络与多媒体技术本身就构成了对学生莫大的吸引,增加了学生参与课堂的驱动力。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课堂上的资源限制,可以通过网络技术大大提高课堂参与的有效性。。这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模式中的弊端,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学生通过自测反馈信息能随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调控自己的学习进程,以确定下一步的努力方向与目标。学习习惯的养成,关键要让学生多实践,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机会和时间保证。在这一方面,开展专题性学习为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提供了机会。在专题性学习中,教师要坚持把提出问题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自主实践的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互相探讨过程中质疑问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水平、需求和目标决定语文学习进度,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材料和内容进行学习叶圣陶先生说:“吟诵的时候,对于讨究所得的不仅理智的理解,如果一位学生因受到某位老师的斥责而产生畏惧感,那么,他对该老师所教的学科是不会感兴趣的,反之,若一位学生因事受到有关老师的表扬和赞赏,那么他会喜欢这位老师而喜欢该老师所教的学科,而积极主动的学习。而且亲切的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朗读就像一位出色的导游,引领着学生欣赏课文中每一处风光秀美的地方。在这样的语文学习环境中,学生要学会自我管理,自我调整,并学会独立使用网络资源、对语文题目进行取舍、加工、组织和调整。因此有助于学生在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发展元认知能力,并逐步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策略。

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不仅应具备比较强的教学能力,而且应具备一定的教学研究能力。语文教学研究并不仅仅是语文研究机构中研究人员的事,也是广大语文教师的事。语文教师不仅要掌握教什么,怎么教,还要懂得为什么要这样教,怎样教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这就需要认真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其次,就教学过程看,教学只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其兴趣爱好、积极性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再次,从课堂结构及教学手段看,传统的教学结构单一,大多是“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初中语文活动课将语文教学与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结合起来,创设具体生动的学习情境和学习活动,使教学成为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具体运用的一种实际尝试或“模拟”,学生通过参加活动,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上升到理论认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仅是准确可靠的,也是比较全面深刻的,更是切实有用的。因此,所创设的问题情境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范围内,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和探索欲。小组内可以由不同性别、不同成绩、不同能力的学生组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采用了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同学之间互相纠正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3

本研究的目的欲在了解数学名师的教学发展影响因素。由于数学名师在学校的比例很低,因此适合使用质性方式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分析了受访者叙述其专业知识所形成的历程以及所做的选择,并且辅以社会文化以及质性角度探讨,了解中学数学名师专业成长脉络以及经验的意义。为达研究目的与回答问题,本研究主要采取文献探讨及个案访谈方法,收集资料与分析。结合文献探讨与访谈,我们发现,中学数学名师的专业发展影响因素首先重视教学经验累积,并且他们注重审视这些经验,制作教学档案,探讨如何改善教学,这促使教师本身教学专业知识与基础的增长。很多教学名师认为,教学根基于经验,应时刻反思这些教学经验,并且认为教师本身的反省教学能力最为重要,通过自己的反省、思考,可以有意识地探讨如何去塑造一位优良教师的目标,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另外,有其他教学名师影响,可获得有效的教学知识与教学评价标准,这可以确保自身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谋求改善教学。教师的班级经营能力是一项辅助教师教学改善的重要因素,因为有良好的班级经营管理为基础,才会有良好教学效果的可能。教师也应该利用可以评价教师的制度或方法,了解自己的教学缺点,才能改善教学。在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活动时,可以尽量掌握这些原则,以提升教师专业的改革效率。

二、数学教师教学水平提升的建议

针对本研究的发现,提供下列几点建议:

1.鼓励数学教师重视自我教学经验。

鼓励教师重视自我教学经验的累积,因为这些经验除了可以帮助教师更熟悉教学现场的运作之外,也可作为自我教学反思的基础。尤其是将教师的“默会知识”具体化,鼓励教师制作教学档案、进行教师教室行动研究、教学日志记载等。教师可以就自己的教学省思和教学的综合表现,以及和学生学校之间的教育情境,进行有系统、有组织的数据收集以及整理,并且利用学校的社群团体,达到知识的分享以及创新。

2.鼓励数学教师建立社群学习团体,提供教学经验分享,以利于提升自省意识。

提升教师的自我反省意识是改善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如果教师没有自我反省、反思的知觉,则不会寻求在教学的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可以鼓励教师在学校建立同事之间的社群团体,借助社群的学习,发展教师的专业关系。借助同事间的经验分享,将资深教师的教学经验分享给新进资浅的新教师,或者激发彼此不同的教学经验思考。另外,彼此学习也可以获得行政资源的支持、最新的教学和教育信息沟通的管道等,帮助教师反省、改善教学。学校的资深教师可以提供许多经验以及解答给新教师在教室中所面临的教学问题,鼓励教师之间的专业对话,教师之间应该有专业的对话群,可以分享以及鼓励新手教师或者其它阶段的教师,以期提升新手教师以及专家教师之间的合作及交流。教师只有具备了自我反省的意识,才会反省、改善自己的教学的行为,进而寻求解决突破的方法,改善自己的教学或者理念,提升自我的教学成长。教师的工作并非将教材在课堂上重述,还要能寻求自己在教学工作不断进步,这样才能促使教学有所改进,保持工作的热诚,寻求工作的成就感,也就不会因为外界的改变(如教育政策等)而影响、甚至怠惰自己教学的职责。

3.活用数学游戏与竞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习活动中充满了好奇、猜想,让学生学习兴趣在好奇与猜想中发展,成为持续、恒久的钻研能力,教师就需用更加有趣的方式刺激学生产生好奇,产生内在的动力。例如,在进行转盘游戏“谁转出的四位数大”时,教师可选用抽牌的方式,让每组学生在参与竞赛中感受到公平的真正内涵,那便是成功的可能性是相等的,同时也伴有一定的智谋。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会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会最大限度地张扬出自己的个性,教师也应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细致观察,发现人才的热情。

4.鼓励数学教师加强班级经营技巧,以利于提升教学效果。

班级经营的成功与否不但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是否成功,更是教师产生成功或挫折的教学经验的来源。如果能善于利用适当的班级经营,将能加强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建议教师若要提升教学效率,应从本身的班级经营管理技巧着手,建议教师可以参加班级经营研习,学校应鼓励同事间对于班级经营技巧的分享,或者来自于教师对于班级经营的反思经验以及教学的改善。

5.应用学生日常生活中熟知的事物创设问题情境去引导学生。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高中;教学质量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作为高考的主要科目之一,越来越受到家长和教师的关注。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成为所有高中语文教师的共同探究的问题。目前,高中语文教育呈现多种教育方式,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点,并需要加强。

一、高中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法多样性。目前高中语文教育的教学方法存在着多样性,教师并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只是盲目的进行创新教育。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教学质量,但是有的时候会使学生产生厌倦,对语文失去兴趣。例如:应用多媒体进行教育,虽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思考的时间,从而学不到知识,导致学生会对语文失去兴趣。所以,在选择教学方法上一定要考虑学生的情况。

(二)课堂缺少学习氛围。在高中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只想让学生多增加知识,所以在课堂上就不停地灌输知识,几乎没有给学生思考和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的课堂中感到枯燥,从而失去兴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没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得不背书,这说明,在高中课堂上创造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一)明确教学目标,制订教学计划。高中语文的知识面比较广泛,所以,就要求教师抓住内容的重点,明确教学目标,在结合学生的个性制订语文学习计划,使学生提高语文的学习效率,主要做法有:

(1)确定语文目标。在进行授课之前,教师首先要对教材通读一遍,然后明确教材的内容和结构。并认真思考,把与教材内容相关的课程资源与教材内容结合制订教学目标,这样不仅明确了教学目标,而且还明确了教学任务的思路。

(2)制订教学计划。在明确了教学目标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制订学习计划,这是实施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环节,计划可以分为:一是课堂计划,课堂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地点,所以必须要有明确的计划,其计划的重点是更新教学理念和改变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明确重点、难点的内容。二是第二课堂计划,第二课堂包括学生的作业和课堂以外有关语文的教育,安排一些与语文知识有关的活动,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能力,使学生对知识更深入了解。这些计划的制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方法对于学生来说已经失去了意义,根本就引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需要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教学方法。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教学内容,将音乐、美术等一些色彩鲜明的东西应用到语文的教学中,并结合一些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在网上下载朗读范本,然后进行快慢调节和加入点配乐,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使学生掌握了朗读技巧,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习惯一词的意思是长时期养成的、不容易改变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在学习的活动中长期使用的学习方法去学习的,是学好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1)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语文的学习光靠课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它的学习需要不断的进行阅读积累。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向学生推荐一些名著让学生进行阅读。使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边读边写、边读边思,并写读书笔记。这样长期下去,学生就会养成阅读的习惯,并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了语文知识,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

(2)课前预习的习惯。预习是学习中的重要过程,它是学习新知识的基础。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并了解了课文的体裁和主要内容,然后在预习的过程中对难点和重点做好标记,在上课时好认真听教师讲解。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可以利用工具书解决问题,并做好标记,然后在上课时认真听讲,加深认识。通过长时期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这样不仅提高了听课效率,而且也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

(四)拓宽语文视野,提升语文素养。为了巩固知识,教师要利用好课余时间,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测评,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

(1)开展语文活动。教师可以根据语文知识的内容,设计一些语文活动,例如:作文竞赛、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活动加深对知识的认识,并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重视测试。测试可以使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测试结果,可以了解学生哪些知识掌握不足,并分析学生没有掌握好的原因,并加强这方面知识的教育。测试也可以使学生了解到自己学习的不足点,并加强学习;还可以使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所以,教师在教育上可以加强平时的测试,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总结

提高语文的学习质量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也不是学生和教师任意一方努力可以完成的,它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互相帮助。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实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还有许多,这需要教师们不断地探索和发现,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解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山.如何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0(10).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5

一、引言

学位论文要求有一定的创新性,考察论文的创新无外乎三个方面:第一,是否提出了新的观点?如果没有,那么,第二是否使用了新的分析方法或新的分析框架?如果也没有,那么,第三,是否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在这三点中,无疑使用新的经验证据所要求的创新程度最低。而且经验研究具有相对统一和严格的写作规范,易于模仿,因而在本科学生论文中倍受欢迎。这表现为近年应用计量经济学进行经验研究的本科毕业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但是,认真阅读这些论文就会发现,本科生在计量经济学实际应用当中仍然存在大量技术问题,导致一些用心完成的论文并不能顺利通过答辩。这些问题也反映出我们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缺陷。因而,如何帮助学生提高经验研究的水平是我们从事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任务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二、本科论文应用经验研究存在的共性问题

应用计量经济学作为研究手段的本科学位论文普遍存在以下三种共性问题。

(一)回归模型设定问题。计量经济模型是对所关注经济现象或经济理论进行经验研究的基本工具,因此刻画经济现象有的计量模型的正确设定最为重要。然而,本科毕业论文中最为常见的问题是模型没有选择正确的解释变量或者没有选择正确的函数形式。

(二)截面数据模型的应用问题。截面数据模型的应用问题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相当多的本科论文不重视经典计量模型理论是基于随机抽样的截面数据而建立的;二是本科学生没有注意到截面数据中常见的随机干扰项的异方差问题。在笔者参与的本科论文答辩中,很多同学论文喜欢使用问卷调查取得样本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而特定的样本不一定满足随机抽样要求的,因而,对于不满足随机抽样的截面数据我们必须使用选择性样本计量经济学模型,而其估计方法往往要使用最大似然估计,这是一般本科生所没有掌握的估计方法。

(三)时间序列数据模型中的共性问题。时间序列数据最丰富,也是最容易从网络数据库中得到的统计数据,但时间序列数据中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样的时间序列数据才能适合本科生最为熟悉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LS)?理论上说,它们必须是平衡的时间序列,如果是非平衡时间序列,它们之间必须存在经济上的均衡关系和统计上的协整关系。由于课时的关系,时间序列往往是一个学期的计量课程无法在课堂上全面讲授的。这成为那些没有学习过时间序列的同学的薄弱环节,因而,他们的论文中充斥伪回归现象。

三、上述共性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在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应该确立理论模型指导计量模型设定的原则。计量经济学本身是研究包括建立模型、估计参数、模型检验及模型的应用的。但是目前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还是学生的课后复习都在主要精力放在参数估计和各种检验的理论和方法,对如何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分析经济讨论得较少。学生学了不少估计和检验的方法,却知道应该怎么用。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计量模型的设定(包括解释变量的选取与模型数学形式的设定)和各种假设检验是由理论(包括经济学理论与统计学理论)决定的,这一原则需要在课堂教学上反复强调。实际上,学生之所以会大量出现回归方程设定问题主要原因是课堂案例教学时,相关经济学理论与统计理论没有讲透,而且教材本身对模型如何设定重视不够,而且为了灌输回归计量上的东西,教材都往往不介绍理论模型如何设定和为何这样设定,甚至为了迁就学生的水平和课时进度要求,教材上会出现一些在理论上讲不通的模型,学生简单模仿自然在论文中会出现模型设定问题。同样老师在讲授计量经济学时,也只讲如何进行参数估计,如何进行假设检验,如何进行结构分析与预测,不介绍回归模型如何得来。由于本科学生很少阅读文献,很少能从文献上学习计量模型的设定方法,因而,教材和课堂上有限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在毕业论文中进行回归分析时破绽百出。

(二)课程学习不系统。计量经济学的课程设计一般是首先介绍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其次是放宽基本假定的经典单方程计量经济学模型,介绍违背基本假设的后果、检验和重新估计;然后是诸如虚拟变量、滞后变量等专门问题的处理;再次是联立方程组模型理论与方法;最后再是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学模型。这些内容全部介绍大概需要70个课时。这些内容如果一学期没有讲完,那么学生学习就不会系统。学生虽然掌握了如何使用OLS进行了回归分析,并能写出毕业论文,但对于违背经典线性回归模型(ClassicalLinearRegressionModel)基本假设的情况不会侦测检验,不会进行补救;对时间序列数据不会根据情况进行处理,那所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站不住脚。课程学习不系统的原因主要还是课时不够,课堂教学跟不上大纲的进度。因而,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知识掌握的不成系统,对于经验研究中已经很成熟的方法,在学生自己完成的论文中却没有使用,致使经验研究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改进《计量经济学》授课效果的建议

基于以上几点分析,本人认为,为了加强学生利用计量经济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本科毕业论文的计量回归分析水平,应在以下几方面改革: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6

一、经济类实验教学受制的理论缺陷

目前,在论及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时,讨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实验教学体系构建和实验教学资源建设等问题上。这些问题在实验教学使用的初期阶段确实存在,具有讨论的价值。不过,这些问题大多集中在技术层面,对实验教学与现代经济理论发展之间的关系很少涉及。这是对实验教学粗浅的认识,仅仅将其当成是教学方法的革新,远体现不出实验法引入经济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必然性和重要性,更难发现实验教学效果不佳的深层次理论缺陷。如前所述,实验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的使用,与现代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出现有直接关联,而这些分支大多是打着对现代经济学改造的旗号产生的,如行为经济学以人的心理作为研究基石,就是对现代经济学非现实性的“反叛”。但不可否认,这种所谓的反叛更多的是对经济学的补充和完善,而不是对经济学理论的抛弃和重构。因此,实验方法的使用,不是证经济类各专业理论的伪,恰恰相反,它的使用更多是证经济学基本理论的真,自然受其制约。因此,若从理论根基来看,实验教学能取得什么样的效果恰恰受制于经济理论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缺陷。

1.缺乏全局意识的整体性

对经济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往往是把人物作为基点和划分轴,如对主流经济学发展历程的回顾一般采用的是斯密古典时期、凯恩斯宏观干预时期和后凯恩斯分崩离析时期的三分法,但实际上,所谓的经济学传统并不局限于一套主张或者学说,而是包含了许多无法解决的争论以及没有结论的质疑,故对经济学的讲授不能说成是某个人属于或不属于这个传统,只能说经济学是各种思想观念的集合,是总体的思想观念。[7]12-13不过,在经济理论所谓的主流或边缘的区分下,这种思想观念的整体性经常被忽略,在每个时间段内,总有主流的人物和理论存在,他们坚持以他们所看重的视角来解释经济问题,甚至会用他们的视角来解读其他经济学家的观点。这样的发展模式虽有利于通过学派之争促进经济理论整体发展,但也极大增加了对经济理论整体性把握的难度。例如对斯密所作的人性假设的理解,若抛除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所作的人性利他的假设,那他在《国富论》中所作的人性利己的假设就是片面的。换句话说,斯密所提及的“看不见的手”的美好图景就是在人性利他和人性利己共同作用的条件下得以产生的,这是斯密所包含的人性哲学情怀和复杂共存的治理理念,只有各种因素同时起作用才能确保文明社会的生存发展。[8]但在之后的古典经济学家们却人为省却了斯密的利他道德思想,使经济学理论中有关斯密的内容残缺不全。理论上的这一缺陷也深刻影响到经济类专业的教学,学生只知斯密所说的利己性,却不知其所言的道德利己,四年灌输下来,学生不仅无法获知经济学的全貌以形成多视角的、人文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还可能将经济狭隘地理解为成本收益比较,这样的人才难以满足宽口径要求。

2.缺乏融合精神的合作性

马克•布劳格曾给予现代经济学这样的评价:“经济学已经变成她自身的游戏,而无关于实践的结果;经济学家们逐渐将其领域转变为一种社会数理学,在该领域里,数学系所秉持的分析上的严格一统天下,而物理系坚持的经验相关性则被置之脑后。”[9]从这个评价里,可看出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缺乏融合精神,不仅仅是经济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间的融合,还有经济学理论与社会经济现实问题间的融合,更有甚者,连经济学科内的数学思想与物理思想间的融合都减少了,故现代经济学被批评为“抽象危机”、“黑板经济学”等。以市场理论为例,完全竞争市场模型就是一个极易造成误导的模型,且不论它将我们的关注点放在已达成的均衡状态而非所达成的过程上,单就这种市场模型的不可存在性就让人质疑,现实中非均衡的竞争过程是怎样被这一虚构的静态均衡状态反映的。不得不说,现代经济学对市场的描述甚至远不如斯密来得深刻,在一系列市场模型中,我们已较少讨论市场中存在的有影响能力的人、市场是否需要被组织、市场中的产权如何明确界定和执行、市场如何在产量和价格的双向动态变化中被调节。即便是有了博弈和信息经济学中对行为人的动态模拟,但行为人动态模拟的出发点依然是单调的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种对现实世界的抽象虚构是否真的有利于理解现实世界,在多大程度上有利于理解现实世界,还未可知。但不可否认的是,单一性范式更适合于从某一个角度来认识世界。若想获知现实世界的全貌,那就需要广泛的合作,经济学内的合作、经济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合作以及与自然学科的合作。现代经济学趋势之一就是开始反思经济理论的假设,用对经验敏感的方法研究更广泛的问题,在此过程中,经济学家加强了与生物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等之间的交流合作。这说明,经济学存在的缺陷也恰是经济学需要改进的内容,在经济学走向单一固化可能的同时,还存在改进发展的可能。在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应让学生理解到这一点,即所谓的专业之专应是以宽厚的学科素养为基础,只有通晓历史发展、人情冷暖,才会形成高尚的人格和远大的目标,才会不因追求利益而放弃道德、不因一己之私而不择手段。

3.缺乏人文主义的道德性

经济学诞生时所面临的道德与科学之惑,也就是现在所说的规范(价值)与实证(事实)之分,在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差异中表现明显。作为科学主义,是以发现事实(真理)为己任,假如说事实是客观存在的,那科学家的任务就是发现它们、总结它们。当然,这种客观存在假定在机械论基础之上,不是由某个终极的造物主创造的,而是像某个巨大的机械装置,它运转的每个环节和每个零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需认识并勾画出蓝图即可。故而,科学主义是物质化的,是指向外在的。与科学主义相比,人文主义在三个方面存在差异:第一,问题的根源。对人文主义而言,恶行是问题,对科学主义而言,无知是问题。第二,发展的源泉。人文主义寻找到的发展源泉是更好的道德,或者说,更为完美的善,故人文主义对善战胜恶持乐观态度。科学主义寻找到的发展源泉是更多的启蒙,或者说,对知识的不断渴求和应用促成了人类的发展,故科学主义对理性战胜神秘持乐观态度。第三,个体特殊性与优越性。人文主义认为,人人与众不同,是因为善恶各不相同,需要谴责恶行。科学主义认为,人的特殊性在于是否拥有知识及拥有多少,需要排斥非理性。[5]175-176综合这些差异,会发现人文主义是道德化的,是指向内在的。自现代经济学以来,科学主义推崇的发现真理的实证过程,也成为经济学极力证明本学科属于科学的过程,故经济学研究趋向去道德化、价值中立。不过,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价值事实的二分法受到质疑,如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发展中的政治要素》中认为的,价值总是决定性的问题,无论处理什么实际问题,价值才是利益攸关所在。[5]172-190这也是经济类专业教学中常让学生困惑的一点,任何一个具体问题的分析,都是在抽象掉时间、地点、文化等要素后来讨论收益成本大小,如经济学可把婚姻解释为具有不同专业化优势的、在能力与收入方面差别很大的互补的男性和女性通过婚姻形式寻求自身及双方收益最大,这种解释让学生在初次接受时很难理解。须知,实际社会秩序的建立是以人性差异为基础的,换言之,抽象概念带来简单结论,而简单结论只会造成简单判断。[5]157当然,现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还存在其他一些缺陷,但正像实验法被引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和教学活动中一样,现代经济学还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它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注意到上述缺陷,并在实验教学的应用中克服这些理论缺陷,很有必要。

二、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中实证与思辨相融合的建议

更为具体地说,在经济类专业中应用实验教学时重视理论思辨性的理由有:第一,是培养宽口径人才的要求。高校最活跃的因素本来是学生,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影响,形成了一种狭隘的专业对口观念。大学教育过分专门化,导致学生知识面不宽,毕业生综合能力偏弱,适应力、创造力、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都不强。这对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尤其不利,因为经济领域知识宽泛,工作岗位繁多,经济类本科毕业生进入社会从事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不可能在本科学习期间全部解决,其中大部分应该而且只能在实践中去掌握。故相比理工科重视专业性,经济类专业更应重视满足适应性要求的宽口径,而宽口径的形成需要宽厚的理论基础。第二,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努斯鲍姆在谈及教育公民的重要性时说过:“任何社会都不是纯粹的,每个社会内部都有文明冲突。每个社会内部都有愿与他人共同生活的人,其条件是互敬互重。每个社会内部也都有热衷主宰他人的人。我们必须懂得怎样更多地培养出前一种人,更少地制造出后一种人……学校该做些什么,培养学生从他人角度观察世界、培养学生正确看待人类的软弱无助、培养学生真心关心他人、培养学生的责任感。”[8]32-51这也是提高素质的内在含义,即经济类专业应培养能够互敬互重的学生,做对己对社会都有利的事,而互敬互重的养成需要人文思想灌输。第三,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现今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靠单纯引进西方经济理论是无法解决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经济思想的融合,这是一种创新,即只有形成有道德的利己主义,有节制的合作主义,使各种关系受经济和伦理双重制约,我们才有可能把潜在经济增长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只有坚持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融合,创造出适应现代经济基础和组织建构所需的新的关系结构,才有可能寻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当然,这种创新需要理论的引导和启发。因此,对经济类专业中实验教学的引进,还应从加强实证中的思辨性角度来认识,依据实验法受制的理论缺陷,加强实验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科学与人文的结合,从而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1.重视整体性,形成宽厚的实验基础

一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通识性设计。经济学起源于道德哲学,在很长时期内与哲学、历史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紧密相连,虽经历了数学化转型,但现今很多经济思想和理论还是需要在人文社会学科大背景下去理解才更为完整,这就要求设计出通识性的经济类专业培养方案。我们在设计经济类专业培养方案时,即按照“平台+模块+组”的模式构建课程结构体系,必修课由公共基础课平台、学科基础课平台、专业基础课平台和实践教学平台组成;选修课由专业方向模块和综合素质课模块组成。其中,实验课程组安排在专业基础课平台中,共12个学分占总学分的8%,至于形成宽厚实验基础的通识学科知识主要集中在综合素质课模块中,但在实践中,因是选修课程组,教师和学生都不够重视,再加之选课困难,所起到的通识教育效果不甚理想。若师资有保障,可将通识教育思想贯穿于培养方案的整体设计中。以复旦大学为例,2010年,该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六大模块为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含24门课程;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含27门;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含33门;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含28门;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含28门;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含48门。通识教育选修课程组为人文科学与艺术,含112门;社会科学与行为科学,含160门;自然科学,含90门;医学与药学,含64门。其范围之大,内容之广,确实是真正意义上的通识教育。二是具体实验项目的整体性设计。首先,实验课程所包含的实验项目,至少应当有基础性实验项目与综合性实验项目两大块。所谓基础性实验,是以培养学生掌握学科的基本原理为目标,对学生进行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以西方经济学实验为例,该门课程设计的完全竞争市场均衡实验、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实验、最后通牒和独裁者博弈实验和公共品供给实验等,都是基础性实验。所谓综合性实验,是以巩固课程成效、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目标,通过安排学科知识综合性强、实验方法新颖、构思巧妙的实验,培养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综合运用及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以ERP实验为例,该门课程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验内容包括全面阐述一个制造型企业概貌、了解企业经营本质、确定产品定位和市场战略、全面计划预算管理等。其次,加强对基础性实验项目设计的整体性考虑。比较而言,综合性实验因更为重要且系统全面,能较好地满足整体性需求;基础性实验虽必不可少,但因经典案例的惯性选择和通俗讲授,反而容易忽略整体性,应加强对基础性实验项目的设计。如若以偏好理论作为实验对象,应认真设计有关启发诱因、权衡反差、极端逆转、禀赋效应和损失厌恶等原理的具体实验项目,组成实验项目组完整地反映偏好理论。

2.重视合作性,形成创新的实验内容

一是实验师资建设。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水平主要取决于两大因素:一是实验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二是实验设备、软件和环境水平。若从合作性角度讲,实验教师至关重要。只有实验教师具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意识,形成跨学科的专业素养和理论水平,才更有可能构建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将经济类专业实验置于广阔的学科视域下来进行。因此,学校应当重视实验教学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核心骨干相对稳定、结构合理的实验教学团队,形成一支由学术带头人负责,教学理念先进,熟悉实验技术的实验教学队伍。具体措施可以考虑:第一,鼓励理论综合水平高的教师投入实验教学工作。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并不冲突,恰恰相反,理论水平尤其是学科交叉融合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实验内容创新性的高低。应通过科学有效的实验教师培养制度,培养综合性强的理论教师具备实验技能,能从事实验教学工作。第二,打破传统用人观念和制度,或有计划地引进高水平的实验技术人员,或与实验技术人员展开合作教学。例如,可以采用合同制办法,引进实际工作经验丰富且有较高专业理论水平的证券交易人员担任证券交易实验技术人员等。第三,完善岗位职责考评制度和聘任制度,引入职业风险机制,严格进行考评,对考评不合格的实验教师实行严格的退出机制。当然,还应通过荣誉和利益激励机制提高实验教师的敬业精神,使实验教师能付出更多的心血研究实验内容,提高实验内容的创新性。[9]二是紧跟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现代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普遍与实验法紧密相关,这既可以成为经济类专业实验教学的素材,更是经济类专业实现创新教育的基础和可能。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深刻反映了经济学到目前为止所走过的道路绝不是线性的,即便现代经济学存在单一的公理化规范倾向,但一系列的新兴分支还是再一次证明“经济学研究的基础———或明确或隐含采用的研究方法、所使用的概念以及何谓经济问题的定义本身,不仅随着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根据不同经济学家而不同,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经济学家群体之间也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它们并没有表现出明确的趋势”[3]423。正像重复博弈理论、随机过程理论、行为经济理论、混沌理论等研究内容所显示的,它们很难单一构建一种能普遍解释各种具体问题的规范体系,但它们都是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众多可能性中的一种。换句话说,对应经济问题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相互交织,经济理论的发展也会走向多样性和交叉性。相应的,经济实验会呈现出更为庞杂的合作趋势,包括经济学科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经济学科与自然学科之间。因此,经济类专业的实验教学应紧跟经济学新兴分支的发展,这虽是挑战,但更多是培育各种可能的创新机遇。

3.重视道德性,形成有理想的实验态度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7

1.国内外的研究及现状分析

一些发达国家对探究性实验的研究比较深入,美国、德国等国家已逐步在中学化学实验中推广探究性教学。如美国《现代化学》中的“实验计划”就列出了22个技术创建者与问题解决实验,这些实验强调科学探究,给学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在我国,许多教育工作者也积极主动地开展了一些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如华中师范大学姜乐仁教授主持的“启发式教学实验”研究项目;苏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师生也发表相关的实验探究教学论文。虽然新课改实施试点已近10年时间,但由于受到教师素质以及教学实验设备等影响,使得我国化学教育界关于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实际研究成果还不是很显著,大多数只是在理论上进行论述,而对理论的实践,尤其是对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资源性开发设计、策略运用的着重点、探究教学的突破口及实例论证报道较少。

2.广西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广西在2012年首次实施新课改,在基础教育如此薄弱及教学资源匮乏的条件下,开展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面临着更为严重的困难:实验条件不足、工作量大、课时紧、高考压力大、教师怕麻烦等。虽然有关性探究教学的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但在新课程背景下,探究性实验教学还缺少系统的、全面的、深入的研究,尤其是针对教学实践中师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的研究。这也是我国很多地方现行高中化学实验的教学现状。

基于上述背景的分析,我市提出“高中化学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施难点及改进研究”的新课题,侧重于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实践研究,了解、分析探究性实验教学和学习的现状,发现存在问题,寻找对策,反思总结经验,逐步形成适合我市师生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并利用本课题的研究成果进行辐射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1.研究目的

(1)聚焦课堂教学,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努力建构新课程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和典型的探究方法,汇编成校本教参,改进化学实验教学现状,提升化学教学质量。

(2)结合教学实践,撰写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课例与实验教学论文,以更好地适应新课程,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研究意义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来丰富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大胆地开创实验教学的新局面。

(2)将课题的研究成果辐射推广到其他学校,实现资源共享,分享经验和智慧,为推动本市及全省系统地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

(3)为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研究提供一些实用性的建议与方法,同时,以点带面为教育部门及教育者提供一些教育理念及教学策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改进中学化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使广西能更好地实施新课改。

三、研究内容与重点

1.研究内容

以课题组成员任教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立足教材,以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为出发点。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课题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研究重点

(1)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教学模式。

(2)高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施策略。

四、研究过程与方法

1.研究过程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两年,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3年1月~2013年8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理论资料,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相关的材料,召开研讨、协商会议,确定课题研究方向、目标和内容,完成课题研究的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13年9月~2014年12月。

根据课题制定的实施方案,课题组成员分工协作,开展工作并定期汇报。在此过程中,对实施方案不断补充、完善。

(1)搜集、整理探究性实验教学素材,备课组共同研究并对实验进行分类,以模块的形式开展探究性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及策略研究。

(2)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教师基于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针对必修和选修模块的内容,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开设研究课、示范课,撰写实验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论文,并在备课组活动中进行交流。

(3)通过学生反馈、观摩课教师评课,总结经验,编写典型案例,完成优秀课堂教学实录,逐步构建独具特

色的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实施策略。

(4)在第一轮实验的基础上调整方案,实施二轮实验,初步构建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5)课题组每半个月召开一次会议,对研究情况实施监控。

利用2013年9月~2014年6月和2014年6月~2014年12月两个阶段进行中期评估,分析、归纳、反思、总结研究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问题及解决策略。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15年1月~2015年3月。

全面分析、总结探究性实验教学的设计思想,构建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形成探究性实验教学理论系统。课题组成员收集、整理、完善实验数据、文字资料、教学视频等结题素材,系统总结课题研究的成果、积累的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攻关和努力的方向,完成课题结题申请表和论证书。

2.研究对象和方法

本课题以我市高中2012级、2013级2600名学生为观察对象,针对目前化学实验探究课存在的假探究、脱离实际等重大问题,研究能够促进学生主体探究的校本教材、学材和习材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实验教学模式。拟采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案例研究法、测验法等

五、研究基础与理论假设

1.研究基础

(1)本课题成员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水平,其中课题负责人有着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是市级学科带头人之一,曾获得“高中化学教学改革实践的教师”称号以及省级“优秀教师”称号,成功负责两个课题的研究,并获得相关奖项,所撰写的论文有2篇在核心期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上发表,3篇获得省级论文评比奖,并多次指导中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取得显著成果。课题组其他成员具有本科和研究生学历及丰富教学经验,已参加过不同类型的教学研究,并在部级刊物上发表相关论文,具有较高的教学科研能力。此外,组内多位成员参加过省级的新课改培训,拥有1~2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对新课程实验教学模式有着充分的了解,积攒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这是课题研究最重要的软件基础。

2.理论假设

教学最优化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8

【关键词】文科实验室;方法创新;功能定位

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研究开始受到关注。这些学者认为文科实验室的重要性主要针对教学的需要。在这一方面,有一部分学者进行探究,如陈晓梅(2008)、杨红伟(2006)、杨志安,吴炜,高亮(2009)、赵红,李著成(2011)等。但是这些研究观点表明,当前,文科实验教学与高校的学科建设没有挂上钩,这种倾向容易使实验教学水平降低,实验教学难以融入最新学科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应该重视文科实验室的方法论创新功能定位。

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与高校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

与理科实验室一样,文科实验室不仅仅承担教学功能,还可以承担重要的学科建设功能,可以为学科建设服务。高校在设计和规划文科实验室建设时,应该要计划让实验室为科学研究服务。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应该相互促进,主要原因是:

一是主流的社会科学方法论有明显的变化趋势,社会科学教学必须依赖于实验学科建设与实验室建设。社会科学许多领域逐步融入了统计学、数字模拟以及其他可重复、可模拟分析技术。许多社会学科都力图在大量社会事件流、人群和各类社会主体的活动和意识中寻求某些发展规律,尤其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以及这些学科与其他文科较差领域,都在进行大量的调查、数据收集为基础的模拟分析,力图找出各类社会现象与社会事件间的联系。这种方法论本身就是一种基于控制的实验方法,这一类研究方法所取得的令人信服的成就,不断推动着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创新,使得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迅速扩展,也使使社会科学研究摆脱了过度依赖于从逻辑到逻辑的演绎方法和模糊直觉判断方法。高等学校作为社会科学实验方法的主要创造和推广的承担者,适应这一趋势是十分必要的。文科院系要拓展学科建设领域,可以从社会实验科学领域取得突破,并推动社会科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科学教学教育改革。

二是社会科学实验已经成为系统的方法论,社会科学实验本身演变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其本身的发展就是一门新学科的发展,这就使得实验室必须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研究方法论示范中心。调查方法论、统计方法论、计量经济学、仿真模拟等技术日益推广到社会科学各领域,方法论学科发展异常迅猛,并取得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认同。文科实验已经成为一门方法论学科,并将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研究工作人员的必备知识与素质基础。而方法论教学必须以基础理论教学、方法应用示范等想结合,并配备大量的应用背景材料,如数据、案例以及研究方法示范材料等,让学习者反复练习和体会。文科实验室的软件材料的不断升级,是实验教学使用学科发展趋势的必要措施,因此,文科实验室建设的效率、教学使用效率的提高必须依赖于实验学科建设,依靠教学者的方法论创新、体会和研究过程中材料的补充、完善,使得实验室成为真正的创新示范中心。

三是带领学生通过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将理论与方法论教学内容嵌入到具体的科学研究过程,是传授方法论、基础理论的生动的教育教学方法,能让学生深刻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和方法。大型的社会科学研究,需要团队集体活动,组织学生在大型研究项目下开展实验工作,既可以提高研究效率,又能让学生体验研究、考察社会的具体方法与组织过程。在一些知名高校,已经尝试以实验中心为依托,组织学生团队、教师研究团队服务于大型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累积了科研与实验教学力量。

因此,高校文科实验室应该肩负双重功能:一是实验教学功能,二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创新示范功能与社会科学研究服务功能。大多数研究文献大多重视对于社会科学实验室的教学功能的重视,主要关注的是如何围绕教学功能的完善、实验室使用效率与教学领域的扩展问题进行考察,但是,对于研究示范、服务于社会科学研究的功能还认识不够。

二、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偏误的原因

出现对文科实验室功能定位偏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

1.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的推广与创新不相称。相当一部分高校的文科院系,并不十分重视社会科学领域内研究方法的推广。体现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对于理论来源、内容的介绍,而忽视理论成果是如何取得的。体现在科研评估中,只重视研究结论,不重视方法论创新。这样的教学与科研方式,只会造成对知识的机械理解和简单迁移,不能够让研究者、学生得到方法创新的体验。方法论可以迁移,方法论的迁移与知识的迁移是有区别的,方法论的迁移有对研究背景与问题背景的控制,知识迁移只是前提的认定与演绎的结合。掌握方法论,可以掌握、控制高效率创新知识的途径。不重视方法论创新评估和推广,实际上就没有重视人们对于研究效率提高的贡献,也就无法认识实验室在研究方法创新、示范、研究方法推广中的重要意义。

2.文科实验师资薄弱。当前文科实验学科的师资的主要问题是,理论学科教学者有相当一部分在方法论创新研究上投入不够,方法滞后,不重视实验方法在自身研究活动中的运用。而实验室工作人员职责大多偏向于实验设施的技术管理,不是文科实验内容的设计者。其结果必然是实验室教学内容的确定非常随意,教学效率低下。实验室肩负的创新方法论创新功能、推广功能也就无从落实,既无法设计这种功能,也无能力承担这种功能。

三、文科实验室双重功能互动机制的建立与改善

文科实验室双重功能的重要性,尤其是方法论创新与示范功能对教学功能的驱动与促进作用,说明现有文科实验室建设理念必须更新,并有完善的机制作为新观念落实的保障。

1.加快落实教育部关于高校社会科学研究创新规划的要求。这一规划明确提出加强实验基地、中心建设,发挥这些基地与实验中心在方法论创新中的示范作用。依据这一规划精神,文科院系应当根据自身的发展规划来确定实验室在方法论创新上的功能定位,并贯彻于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

2.重视方法论创新在科学研究评估中的地位。理论与思想创新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方法论创新的支持,思想来源和证明往往显得十分困难。重视方法创新在科学研究评估中的作用,就会促进高校在进行文科实验室建设规划时嵌入方法论创新实验的功能。这也是克服高校在文科实验室教学内容与要求上的随意性的重要保障措施。只有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应用方法论有了解,有需求,有体验,才有可能设计出合适的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促进实验教学效率的提高。

3.加强师资培训。尤其要加强文科教师实验技能的培养。可以采用的方式是以实力雄厚。实验室建设成功,实验室双重功能已经发挥作用的大学实验室为平台,加强大学教师关于实验教学为主题的访学活动和师资培训活动。其次,加强方法论、实验学科学术交流。可以将方法论实验作为学科建立起来,并加强学科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法交流。其三,文科教学院系要组建方法论与研究实验开发团队,进行研究方法与研究实验的创新与推广,以提高整个院系研究方法的创新能力,并负责开发试验教学课程,慎重确立教学内容。

4.加强文科实验方法、教学课题的科学研究立项与资助。加强对一实验分析、模拟分析方法为特色的实验项目、实验室建设项目的自主力度。

参考文献

[1]陈晓梅.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8(12),98(4):62-64

[2]杨红伟.财经类实验室发展探索[J].科教文汇,2006, 11(上):54.

[3]杨志安,吴炜,高亮.高校文科实验室建设的实践与对策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3(28):257-259.

教学经验论文范文9

目前的教学现状而言,该课程的教学定位是理论课,在教学中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严谨性,以数学课的讲授方式为模板,且课程国内教材过分偏重于数学和数理统计学理论的推导,逻辑性强,内容紧凑,数学公式多,并且教材内容与经济学理论的结合不紧密。再加上农林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学习起来更为困难,导致很多学生对这门课缺乏热情。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计量经济学的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定量分析方法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已成为“计量经济学”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很多学校增设了“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环节,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实践教学内容选择是否得当、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操作过程是否切实得到实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目前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实践教学模式主要是以验证式实践教学模式为主,通常采用先讲授后实验与边讲授边实验两种教学方式。对于前者这种教学方式致使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脱节,无法及时消化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于后一种方式,尽管能够使学生将理论联系实践,但也是一种“填鸭式”的向学生展示软件如何操作,验证书本内容,从而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相应内容,亦步亦趋地模范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并且学生的实验作业大多是教师结合典型案例或者书本中的例题和习题,而这些案例难免有些过于陈旧,不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缺乏经济热点。这些显然都不符合计量经济学这门应用性极强的教学要求。完整的计量经济学模型一般步骤:(1)模型理论设计—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和模型的数学形式;(2)样本数据的收集;(3)模型参数的估计;(4)模型的检验—统计检验、经济意义的检验和预测检验。但目前实践教学中实践内容都是典型案例或书本的例题和习题,因此实践中只需要进行模型参数的估计、模型检验和估计方法的操作,忽略了变量的选取,数据的整理和理论模型的构建,这使得学生不能全面掌握计量经济学建模的步骤,更不能将所学的计量模型准确的用于实际生活案例,从而导致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动手能力不强。

2提高“计量经济学”实践教学的几点建议

2.1提前让学生做好软件学习准备工作

包括安装Eviews、阅读Eviews软件中英文操作手册和相关参考书。在授课的前半学期,每2周采取一次“1节理论课+1节软件操作课”的教学模式,通过“即学即用”的方式,巩固和强化理论知识,对理论方法能进行基本的实践操作。

2.2计量经济学课程引入案例教学,并建立案例库

目前,国内教材的案例过于陈旧,样本数据偏少,模型解释变量个数偏少,使用这样的案例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使用软件处理数据分析数据的潜力;作为计量经济学的主讲教师,需要建立一套适合本校学生情况的案例库。案例素材可以从本科生的优秀论文、教师的学术成果、专业期刊的学术论文中挑选从而建立有特色的案例库,并注重选取与农林经济研究密切相关的案例素材。案例教学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指导学生对案例调查、阅读、分析、讲解和讨论,传授分析、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加强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培养应用能力。并且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切身感受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2.3推行课程论文

主讲教师可以结合当前经济热点给出课程论文的题目,也可以是学生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主的拟定论文题目。通过推行课程论文,学生根据研究内容来确定变量,整理变量,确定模型的数学形式,并进行估计和检验,最终撰写规范课程论文,完整了建立了计量经济学模型,可以激发学生做定量分析的兴趣,积累了建模的检验,提高了综合应用能力,并对今后的专业研究有一定的启发。

3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