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学环境建设集锦9篇

时间:2024-01-20 10:41:22

教学环境建设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1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英语环境 校园环境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环境因素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提出的i+1语言输入理论认为:要实现语言习得,学习者所吸收的语言材料必须是大量的可以被理解的真实材料。在外语教学中,语言环境是习得语言的关键。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重在以教材和课堂为主,英语学习长期以来停留在有限的课堂环境中,然而课堂英语教学与日常语言环境的不平衡,造成了学生语言知识和实践的脱离。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在中国的教学现状长期面临着“高分低能”、“哑巴英语”的尴尬境况,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便是语言环境的缺失。

良好的英语环境对于学习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材料和尽可能真实的语境,已经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面临的一项任务。为此,我们有必要从英语教学与日常生活的环境入手,对大学生每天接触最多的校园软硬件环境进行改造和建设,使之成为有利于英语语言习得的外在因素,并最终激发学习者自觉提高英语综合素质的内在动力。

二、英语教学与校园硬环境的建设

校园硬件环境主要是指校园及课堂的基础设施和教学环境,是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加强硬件设施的英语环境建设,最能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校园的各处建筑、景点、教学和办公等场所,我们可以布置双语的标识牌,外语教学单位的宣传板或通知栏中都可以使用英文作为工具语言,营造出英语学习的浓厚氛围,培养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语言认知。在图书馆、电教室等学生学习场所,我们可以提供英文杂志和原版书籍阅览、英文原声影视音像等英语资源,让他们在寓学于乐中增加对英语的感性认知。而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场所,我们还可以建立英语角、英语沙龙、英语咖啡屋等交流空间,吸引和鼓励中外学生互动交流,让英语走出课堂,走进生活,为学生提供以英语为交流工具的真实环境,提高他们对日常生活的英语语言习得水平。同时,在校园硬件环境的各处细节中,我们也要有融入英语的意识,校园广播安排形式多样的英语节目,电视频道里增加英语新闻频道,校园网设有英文网站等等,这样便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置身于英语的环境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英语语言习得和使用习惯。

三、英语教学与校园软环境的建设

校园英语软环境建设主要是指英语语言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在日常教学和生活各个环节中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介入,对于促进学生形成英语语言习得具有示范引导的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常常取得比传统英语教学更为显著的效果。

首先,教师要保证在英语课堂中全程使用英语授课,鼓励和督促学生使用能力范围内的英语进行课堂互动,在教学中合理使用英语教学课件和辅助设备,创造一个用英语思考和研究的教学氛围。其次,在课堂以外教学及教辅人员要处处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英语教师在校园中可以英语作为主要交流语言,给学生课下答疑或课外辅导尽量使用适合学生水平的英语表达,只有教师起到时时用英语的表率作用,学生才会达到处处练英语的学习效果。另外,校园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应该为学生更多的安排与英语有关的学习和文化活动,如组织各类英语演讲、辩论、影视配音、翻译比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认识自己的不足,增强英语学习的进取心;组织各类与英语和西方文化有关的戏剧表演、文化节、创新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增强英语兴趣,开拓文化视野,提高应用水平。当然,校园英语软环境的建设还远远不止这些,学校、院系和教师必须注重影响学生英语水平的环境因素,处处为学生创造有利条件和实践机会,只要想到并做到这点,大学的英语教学水平便一定会从一点一滴的量变达到质变的飞跃。

四、结语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一直面临着教学内容单调、没有真实语言环境、实践机会缺失等诸多问题,而创设良好的校园英语软硬件环境具有情景真实生动、语言丰富多样、理论实践结合紧密等特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极大地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在生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感受到地道的英语语言表达,获得语言知识并了解所学语言的运用环境,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田松君.论校园环境的育人功能及其构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12).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9-0276-02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及效果具有制约性的影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需要分析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环境要素、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基本原则,这对促进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分析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环境是相对于中心事物而言的,与某一中心事物相关的周围事物,就是这个事物的环境。当前,影响人类活动的环境因素日趋复杂。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通过一定的方式和方法对教育客体施以思想政治教育和影响的社会实践活动。为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如果不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进行要素分析,就难以明了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途径与机理。

(一)国际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直接的重要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孤立的历史现象,而是一个开放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与要与我国现实的发展实际相结合,而且还要与世界的历史进程相联系。国际环境包括一定时期内的时代主题、重大事件、国际格局和发展态势。当今,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使教育主体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组织更具灵活性。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加深,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和平共处的国际准则下竞争、对话、合作,国际生活中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以意识形态划线逐步让位于对国家利益的考虑。这样的一种国际情势使得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产生怀疑,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学习、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上的重大事件接连不断发生,国际格局不断发生重大变化,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为标志,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到重大挫折。另一方面,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却借助新技术革命使其经济得到了增强从而造成国际力量对比失衡。这种状况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需求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困惑。在历史进程中所既存的这些环境因素,必定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关涉的分析对象。事实上,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及其形成的国际格局,反而为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提供了检验马克思主义理论真理性、科学性的现实依据。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遭遇的挫折,反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结和反思,意识到必须进一步重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才能有效纠正长期存在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才能回答和解决好教育对象的思想困惑。当然,这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受严峻考验的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社会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综合的直接影响

现实的社会环境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和成果,涵括现实既存的社会风气、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方式,受到一定的文化传统、制度规范、组织体系和人际交往的综合影响,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直接影响。社会风气正,领导干部形象好,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持积极响应和认同的态度。从国内环境看,当前,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社会主义在中国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坚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依据,从根本方面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说服力。但是,我们理应清醒,如果社会道德滑坡、封建遗毒泛滥、不良思潮风行,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腐败,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反讽,使一些人感到理论与实际、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使受教育者产生极大的排斥和逆反心理,从而导致对思想政治教育能否产生实效失去信心。正如捷克的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什么是好的和什么是坏的,任何言语的解释,都不能像周围人的行为所给予的概念来得明确。”

(三)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现实的密切影响

新媒体指的是“和传统印刷媒介不同的、基于电波和图像传播技术的广播、电视、电影等媒介样态。”[1]实际上,新媒体已经不再可能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的媒体形式,它在实质意义上已经演变成一组数字信息,一种实现了“所有人对所有人传播”的信息流,或者说是一种融合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特点的信息呈现方式[2]。新媒体的出现,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进而决定上层建筑中的意识形态。恩格斯曾经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3]新媒体能够突破地域限制,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更加先进、形式更加多样、方式更加灵活,日益为大学生所喜闻乐见,它的发展必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不仅在规模、方式和效益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的契机,大学生对社会政治生活的了解和感受,已越来越多地通过虚拟的新媒体环境获取和传递。新媒体的普及使得教育对象的信息接收渠道日趋宽广、信息接收速度日趋加快,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地位也日益受到严重冲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互联网上有很多好的东西,但也有不少腐朽没落的内容。当新媒体环境的氛围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质同向时,将会增强教育效果,产生积极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作用。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原则遵循及路径选择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就是要创造出一个利于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优美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并且要排除环境中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一致的因素,使环境影响与教育方向保持一致,同时要保持最佳状态,使环境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手段。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原则遵循

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决定人的发展,决定人的思想道德风貌。但人在环境面前也绝非是消极被动的,而是有着巨大的反作用。“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性,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4]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实践”中,其环境建设必须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

一是方向一致性原则。在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过程中,必须要坚持方向一致性原则。为此,必须要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结合起来。同时还要看到,作为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相对独立的各个系统要素之间并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二是环境适应性原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当前社会结构多元、思想文化多元、社会需求多样,经济快速发展、科技快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时代和环境的复杂变化深刻影响着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形成。对这些规律认识越深越全面,建设过程就会越顺利,成效也会越大。三是纵向连续性原则。在建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这一长期不间断的过程中,必须把阶段目标和长远目标结合起来,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防止搞形式主义的东西,建设目标既要着眼长远,又要贴近大学生是思想实际,加强对新问题、新情况的研究,使环境建设更富现实针对性。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路径选择

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既不能脱离国家全面深化改革这个整体环境建设的大背景,又不能与其他方面的具体环境建设混为一谈。为从根本上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的效益,必须在树立大环境意识的同时大力加强自身建设。

一是在校园积极营造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氛围。为此,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领域的指导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在当今信息爆炸、经济为主导、道德价值相对混乱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教会大学生“何以为人,怎样做人”的道理,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教育功能,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头脑,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大众化,造就大批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理想信念坚定的合格人才。

二是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制机制建设,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2012年3月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教师队伍建设,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等方面,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了具体部署。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目前应着眼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目标的实现,强化群体引领,积极发挥大学生管理自主性,形成全覆盖全参与全提升格局。

三是积极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地方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变迁而形成的、具有地方特性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必须要充分认识地方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看,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能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置身其中、躬临其境,产生审美和情感,获得体验和经验。地方文化资源具有“地域氛围”、“情境熏陶”、“情感亲和”等优势,它能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品位。地方文化资源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特色资源和重要的切入点,是教育对象日常接触最直接、最频繁的环境,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开发利用地方文化资源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有意义的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扎实、有效地进行。

参考文献:

[1]杨状振.中国新媒体理论研究发展报告[J].现代视听,2009(5).

[2]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3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环境;身体素质

前言

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于提升高校体育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为了将高校体育教学在论证与实践过程中提升到相应的高度,就要更好的提升高校校园的校园体育文化,通过构建校园体育环境、创建与发展高校体育教育教学,从而优化高校体育教学来说都有较大的意义。新时期下,对于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与重构,对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进行相应的改革与重构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一个良好的体育教学环境不仅能够使体育教学主体的态度得到提升,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使体育教学的效益得到增加,从而也对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态度在慢慢地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1优化体育教学环境的重要性

1.1 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为了促进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氛围的提高,建设高校运动基础设施,在高校中增加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以促进师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交流,在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互动,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就要从构成体育教学生态环境的因素方面进行问题的分析与探讨。追求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互相吸纳,共同促进了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从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因素的分析来看,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师生促进的关键因素。基于此,对高校体育环境的优化目的呈现给每一个参与体育运动的主体更为健康的活动空间。在现阶段我国大力推进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将运动与师生在实践过程中相互联系,不断促进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与优化。

1.2 提升高校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在现阶段,对学生进行身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的今天,高校中开展校园体育运动实践改革,极力将体育锻炼中国的技术性以及集体运动性记性统一的结合,为了丰富校园生活,要对体育活动进行具有紧密性的体育比赛教程,并且不断地从生理学的视角出发,尤其是感受器官的功能控制,中枢神经的支配控制以及心肺功能的全面提升,良好的体育环境内进行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生理机能,并在提升学生思维意识锻炼的同时增强学生的体质,将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身体综合素质的提升相互结合,将会更大程度的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同时通过一系列有意义的体育活动,能够在加强体育锻炼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学生的智力,并且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提升,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宽松的人际交往关系网。这种将趣味性与锻炼性相互结合的方式大大的提升了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以及各项能力,在高校中开展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1.3 促进体育教学的自然和谐发展

在高校中进行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能够很大程度上的促进教学环境的自然与和谐建设,为了促进高校学生体育学习的社会基础的稳固与发展,建设良好的师生之间的和谐氛围与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是重要的举措。从高校体育教学的主体与客体因素的分析来看,追求一个稳定的、动态平衡的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是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师生促进的关键因素。在我国现阶段积极提倡新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为了顺应社会对于现代紧缺型人才的需求程度以及需求类型,在高效的建设与创建过程中,将体育运动作为其中一项重要的载体,在体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将体育教学环境作为其中重要的主体,这种通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环境下,将会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大的提高,师生的积极参与,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互相吸纳,共同促进了高校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2 未来如何优化我国体育教学建设

2.1 改善我国体育教学环境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教学课堂一直在不断地做出调整,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各个高校也在不断地摸索中前行,现如今,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将教学环境的改善作为改善教学质量的一个下手点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改变高校体育教学的困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在高校内部改善教学环境,让大学体育课程回归体育本质是教学改革首要完成的任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不能单纯讲理论课程,应该讲体育教学分为室内与室外两个方面进行。当进行室内课程时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拓展能力,最大程度的提升学校的智力开发。在室外体育课程中,要不断优化与增加室外运动设施,为学生能够进行充分的实践活动争取尽可能长的时间与项目。在室外场馆的改建中,要与学校的整体建筑风格相一致,要保证学生室外运动的舒适度和专业性。为了增强学生咋运动时的参与热情,在体育教学中适当的引进体育竞技活动。我们要在指导思想上鼓励学生去参加体育活动;在组织形式上灵活多样;在后勤保障上积极制定有效的保护措施,为大学体育竞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2 合理引进教育教学测评体系,加强教学环境监督

为了增强体育教育教学中的质量,加快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在开展多样化的体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加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测评系统的构建,通过这种不断地收取学生给予的反馈来认识到是否适合当代高效的建设,是否受到广大学生的喜爱。这一过程的顺利实施,离不开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学校要加强对该模式的教学效果的考核,要成立相关的部门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部署。在我国高校现行的大学体育体能达标标准中,对于大学生的要求是每一项测试都要达标,尤其是一些能够激发学生身体极限的运动项目,要着重提升这些方面的能力。尽管引进教学测评系统可能存在一定的复杂性,但是这只对学生体育项目有帮助的项目,在要求学生不断加强体育锻炼的过程中,这样的体测方式是也能真实有效地反应和促进学生对体制锻炼的认知。大学时代,学生的身体已基本发育完全完全可以自主地选择运动类型、运动时间进行自主锻炼和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

结束语

高校体育教学环境具有比较复杂的结构组成,在未来体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变化的高频化的发展特点越来越明显,为了加大对体育教学环境重要性的认识,就必须要考虑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构建过程中加快优化速度。为了优化我国体育教学环境,提升我国体育教学质量水平,就需要在不断的体育教学系统的建设与优化的过程中提升高校体育环境的实用性、生态性与安全性,通过不断的分析体育环境的构成因素特征,从而更好地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水平的提升。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建设不仅关乎高效的教学水平的提升,同时对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以及综合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4

一、新媒体解析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而言的新的媒体形态的总称。其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数字电视等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影响下形成的交流平台。就这点而言,新媒体其与传统媒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形态。另外,新媒体也是一个庞大的概念。在广义的新媒体中,其代指一切以现代化形式向用户提供信息与娱乐服务的传播形式。该种传播形式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便捷性更强,再者,其更新速度快,资讯的时效性更强。从某个角度来说,其更加符合媒体时效性的要求。新媒体作为一种新的事物,其也从最早的无人问津发展到当前的覆盖面极广,且使用范围相对较大。就这一点来说,新媒体日后的发展范围将会更大。早期的新媒体运用仅限于较少的领域,而如今的新媒体运用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尤其是教育领域,引用新媒体后,其信息收集更加便捷,信息传播更加快速。其能够有效地将教学资源整合筛选,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的影响

(一)新媒体环境下其技术形态会对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状态有所冲击

新媒体技术与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形态存在极大的差别。传统的教学资源建设主要以纸质为载体,其包含的内容局限性较强,且在保存难度上相对较大。另外,这部分资源在收集难度上也相对较大,这就使得其建设时间长、建设难度大。而随着高校外语引入新媒体技术,其对传统的资源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即加强了资源建设的力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资源建设的压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其会对教学资源应用状态有所冲击

传统教学资源的应用以阅读为主,但是其阅读有限性较强。而新媒体环境下,对于这部分资源的应用,不用再受到其资源数量的牵制。在某些资源的引用上,其便捷性较强。

(三)新媒体传播形态将会对教学资源传播形态有所冲击

教育是一个较大的范围。为了保证教育的全面,教育资源本身就应该互通。然而,在传统教学资源的收集与管理中,其地域性很强。多数学校的教学资源量都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教学资源传播上,其传播速度慢、失误率高等不足,对其产生了严重的限制性作用。所以说,新媒体传播形态对教学资源传播形态是一个巨大的冲击。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的优势

(一)处理技术更为先进

新媒体其本质上就是包含了多种现代化科学技术种类所创建的一个新的媒体形态。例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这些相对于传统的媒体形式来说,其处理技术都更加先进。这部分技术运用于教学资源建设时,能够极大的节约其人力与物力。

(二)应用媒体相对多元

新媒体是指一系列的技术,而不是单纯的指某一种技术。因此,在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中,其能够应用的内容也相对多元化。传统的教学资源保存,侧重于纸质档案。该种保存形式便捷性较差,长久性不足,在某些时候,保存都相对不便。而应用媒体多元化,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三)传播形式网络化

新媒体其包含的技术种类较多。但是,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需要依靠网络所实现的一种媒体形式。因此,在高校外语资源建设中,其也能够依靠网络进行收集和传输。

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内容

(一)教学资源与网络平台有效结合

传统的教学资源与网络平台存在一定的分离性。很多高校都习惯性的将教学资源垄断化或者说保留化,以保障自身的文化特色。尤其是一些学术性的内容,其必须要进行良好的保存,以避免学术结果被剽窃。在这种状况下,教学资源的交流就相对较少,学校与学校之间没有沟通,学生与学生的知识无法互相了解,自然,其发展的可能也就相对较低。新媒体环境下,网络平台与教学资源将会融合到一起。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教学资源将会直接进入网络平台。这就使得教学资源的可交流性提高,各个高校的发展更加快速。

(二)?n堂教学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

课堂教学是指教师在固定课时的讲学,而网络教学其既包含了教师在固定时间的网络知识传授,也包含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单纯的课堂教学其教授的知识面相对有限,学生无法自我进行突破。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学也会设立一定的网络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既可以进行资料的查找,又可以加以沟通。一般来说,学生对学生的问题认知,才是最佳途径。加强两者的沟通方可有效地促进其各自的成长。另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习的知识其实际上属于“正统”,而在网络教学上学习的知识,大多属于扩展。新媒体环境下,这两者有机结合,方可使得学生整体知识面扩大。

(三)学生学习与网络学习的有效连接

学习不是一个时间段的过程,而是永久过程。我国在长期的教学中,存在一个极大的误区,就是教然后学。这个动作具有一定的先后性,这也形象的表明了我国多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心理。如果教师不教,那么其也不愿意学习。而新媒体应用于高校外语资源建设时,其将教与学结合起来。其中既有教的部分,又有学的内容。学生只需要合理的安排自身时间,并且适当地在网络上进行知识的扩展,从而使得自己学习的机会增多,就有可能提高自身的成就。从某个方面来说,其是自主学习与教学的结合。

(四)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统一

新媒?w中包含了各色各样的资料。而在教学中,其资料多是学校长期沿用下来的。这部分资料在新媒体上也很难发现。而新媒体运用于高校外语资源建设中,其就会将这部分资料融入高校现有的平台中。这就使得校内外资源有效地整合,并且统一。进而为我国教学资源的丰富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5

关键词:创业教育;社会环境;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和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观点已逐渐深入人心,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由于创业教育本身的系统性,在诸多高等院校深入研究创业教育领域的理论并付诸于实践的同时,要求社会各方面加强对创业教育的环境建设,以利于创业教育的深入和发展。本文试图对国内外对创业教育的社会关注概况,以及我国的创业教育在社会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以期抛砖引玉。

一、国内外对创业教育的社会关注概况

1.国际社会对创业教育的关注概况

美国的创业教育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在实践过程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德克萨斯州立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高校就开展过“校园创业计划”的活动,由大学生们提出某产品或服务设想,通过对其市场调查、调查分析、营销渠道、经营采购等一系列市场规划,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2]其它如哈佛大学商学院、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柏森学院等知名高校,目前都在创业教育中孜孜不倦、辛勤耕耘,力求在该领域站稳脚跟,进而独领。

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联邦政府尤其鼓励高校毕业生创办具有较高灵活性、涌现大批专利发明、能增加就业机会、创造大量税收的小型企业。此外,美国部分社会机构支持高校创业教育,他们提供经费,赞助高校开发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教育,奖励创业教育中的优秀学生等。如Kaufman创业基金中心等,都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提供资金赞助,为高校创业教育活动提供有力的经济依托和浓厚的社会氛围。

2.处于初始阶段的我国创业教育

为应对国际教育的新趋势,我国教育部于1990年将清华、人大、北航、上海交大、南京经济学院、西安交大、黑龙江大学、武汉大学8所高校作为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的试点,拉开了我国高校实践创业教育与创业人才培养的序幕。我国教育部在1999年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指出,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同年同志在全国的教育工作会议上更是强调:“要帮助受教育者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2002年4月,我国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普通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大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前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

与此同时,我国一些高校已经在创业教育的层面上进行了初步和有益的探索,在实践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在2000年,清华大学在校大学生组建的创业公司“视美乐”公司,其核心技术“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电视”获首届全国大学生科技创业大赛一等奖,并卖了3000万元。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的创业教育尚处于初始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尚不够深入系统,大学生们的创业活动还停留在创新实践的活动上,而整个社会也尚未形成一种浓烈的创业氛围。

二、我国的创业教育社会环境上存在的问题

创业教育的实施,离不开整个社会的支持,需要有一个有利于创业者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需要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但我国的创业教育在社会环境上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整个社会对创业教育未形成应有的观念

在社会方面,缺乏广泛深入地开展有关提高创业素质、创业教育的宣传工作,社会舆论也没有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引导,人们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度远远跟不上时代的要求和创业教育发展的步伐。在我们进行的创业社会调查活动中,有相当多的部门、单位企业及创业成功人士表示出不感兴趣、不予配合与支持,就是一个例证。

学校方面,初、高中学校基本上没有普及传授创业知识和技能,高等院校也仅仅是作了一些尝试和试点,各个院校之间,还缺乏相关的经验交流。处于各自为战的孤立境地。学校与社会还缺乏应有的联合,创业教育的实习实验基地还没有完善。校园文化的建设方面,也尚未营造出一种鼓励和影响学生敢于应对风险与挑战,崇尚艰苦创业,立志干大事、成大业,为民族的振兴、经济的腾飞建功立业的育人氛围。

在家庭方面,尚未普及正确的创业人才观,家庭教育观还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没有形成良好的有利于培养创业能力的家庭教育环境。

2.整个社会对创业教育未给予应有的支持

高校毕业生创业能否成功,十分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于是否有一个有利于创业者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都应当十分重视高职毕业生的创业问题,从科教兴国的战略高度,积极鼓励、关心和支持高职毕业生创办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尽快营造有利于高职毕业生创业的社会大环境。只有在政府政策的积极扶持下、全社会大力支持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才能优化创业教育的环境,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加强创业教育的社会环境建设的对策

1.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创业为核心的新理念

很多人一谈到创业教育,就马上想到开公司、搞实体,这是一种偏颇的认识。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谋职业、创业致富的能力和本领;培养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培养具有开创个性的社会变革的参与者。[3] 因此,创业教育对于以高新技术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解决当前毕业生就业问题,以及实施西部大开发等方面都有重大意义。

因而,我们要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以创业为核心的新理念。尤其是社会舆论、社会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要对创业教育真正重视起来,在政策、宣传、行动等方面给予应有的支持。

2.学校要创造有利于创业教育的氛围和环境

学校是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创业教育氛围和环境的形成,对受教育者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学校要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校园氛围和环境,努力做到:第一、通过各种形式大力提倡和宣扬创业精神,提高师生员工对创业教育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形成崇尚创业、热爱创业、参与创业的浓厚氛围;第二、通过校园创业文化建设,举办创业报告,介绍创业经验,开设创业课程,传播创业知识和技能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创业素质;第三、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创业计划竞赛,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创业思维和创业设想;第四、建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学生创业服务体系,建立学生创业基金,制定相应的政策,为学生增长创业才干,创造宽松的环境。

3.社会为创业教育提供大力支持

从政府、社会和企业的角度出发,第一、政府要鼓励大学生独立创办或与人合伙创办小企业,在有关政策方面予以支持,如去异地他乡的大学生能在户口、档案等问题上给予关照,到农村市场的大学生能在土地使用权上给予优惠;第二、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应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资金扶持,如按照国际惯例给予他们风险投资基金,与其共谋发展,支持他们的创业实践活动和事业的发展。第三、劳动部门要注意为高职毕业生创业提供信息服务,工商、税务部门应为高职毕业生创办企业或个体经营酌情减免部分收费项目;金融部门则为高职毕业生的创业提供优先贷款,等等。最后,社会有关单位和企业,要加强与高等院校的联合,建立稳定、完善的创业实践基地和创业模拟网络,为高校毕业生的创业实践和体验创造有利条件。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要有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心和企业的协助,为高职学生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那么必将有更多的高职毕业生投身于创业活动,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进一步稳定和繁荣。

参考文献

[1]刘升学, 张新华等.高等教育中的创业教育初探.南华大学学报, 2002(2): 78-80

[2]李大公, 姚美珍.试论高校创业人才的培养.生产力研究, 2002(3)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6

摘要: 本论文探讨了特定硬件条件下,影响实训教学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实训教学;领导层;实训管理人员;主责教师;实训设施

1 强化实训教学理念是人才培养的关键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以职业能力为根本的教育,既具有职业技术的属性,又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它以就业为导向[1],以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职业定位是高职教育生存的基础,体现职业性是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特征。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教学的结合,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2],其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学。

将一名普通学生转变为具备某一专项职业能力的技能型人才,实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重视实训教学环节,把实践性教学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职业素质训导等手段,才能达到强化学生的安全、质量意识的目的,使学生所处的教学环境趋近于真实职业环境,在到企业顶岗实习前,在校内就已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关键技能,在“仿真”的职业氛围条件下,训练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和职业道德,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2 实训教学质量相关因素

实训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种类的复杂体系,是在学校能控制状态下,按照人才培养规律与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训练的教学过程,要提高这个系统的整体效率,就要保证它的各个组成环节质量优良,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在一个动态平衡状态下协调运转。

对实训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有两方面:其一是硬件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一因素主要包括:实训基地;实训室;工作场所;实训设备等硬件设施。当前,制约着硬件环境建设发展的因素很多,虽然这方面的总投资不断提高,但由于近年来的扩招及技术的发展更新,直接导致了实践教学硬件设施的相对不足;其二是软件环境因素,其主体是教学团队的构成、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教学手段及教学对象的素质、学习态度等因素。这两方面的因素是相辅相成的,在相同的投入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取得更好的硬件环境建设效果,而好的硬件环境建设又更容易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硬件设施条件的改善是有限的,因为其牵涉面广,难度大。而软环境方面的情况就大为不同,其改善的潜力非常大,可操作性也比较强。软件环境方面的建设主要涉及下面几方面因素:领导层;包括实训场所管理员和实训主责教师在内的实训教学队伍及学生。

3 实训教学软环境建设方案

实训教学软环境建设主要从教学团队及教学对象这两方面着手,其中教学团队是个广义的定义,主要包括领导层、实训场所管理员和担负主要责任的教师等人员构成的团队,要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就要理顺这几方面的职责关系。

3.1 充分发挥领导层的主导作用 整个实训过程的实施,基本上是围绕着实训教学大纲来展开。在实训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以及实训教学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会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比如所涉及的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教师间的沟通协调,时间安排,工作报酬上的分配等等,这就需要领导层思想上给予足够重视,以科学发展观的大智慧去作决策,以利于以后的团结协作。在这里面,对于难以均衡的问题,领导层主动去与当事人沟通,作必要的说明应是比较积极的方法。为了在实训过程中,处理问题能做到有章可循,在领导层的主导下,制定利于实训教学的各项政策是必要的。

对实训教学大纲以及实训教学计划达成共识后,在贯彻实施过程中,领导层要承担起沟通协调的桥梁作用,建立起实训教学所需的和谐关系和良好氛围。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就提出:“由于竞争为日常生活各个领域中一种无不在的现象,团结互助就显得尤为重要”,委员会通过论证告诉我们:当今竞争的社会更需要合作精神[3]。没有和谐关系和良好工作氛围,就不会有良好的团结协作与合作精神,就没有向心力,甚至会由于相互挚肘而使力量抵消为零或者产生负作用。严密有序的教学团队和高效的团结协作精神这一重要因素的建立有赖的领导层桥梁作用,这种桥梁作用利于相关人员有机结合起来,担当责任,和谐发展。

最后,在实训教学的贯彻实施过程中,在明确实训室管理人员及负主要责任的教师(以下称主责教师)的职责、权益、义务后,领导层的主要作用将转变为协助他们去解决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在实训教学实施过程中调整完善实训教学大纲。

充分发挥领导层的主导作用,搞好内部团结,外求支持协作,内求分工合作;协调好内外关系,把工作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实效性统一起来,秉承“团结协作,积极进取,共同进步”的宗旨,做到精诚团结,同舟共济,这是完成好实训教学任务,提高实训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

3.2 加强实训管理人员的管理权限与责任 要进行实训,就必须要有必要的硬件设施,硬件设施的完好运转依赖于日常的维护管理工作,实训前的准备工作,实训后硬件设施的复原工作,所有这些都是实训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因此高效安全文明实训过程的实施,离不开实训管理人员。

管理员真正做好实训设施维护管理工作的难度是比较大的,因为实训设施具有可供训练的反复性原则,能给学生创造反复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反复训练中不断提高技能熟练程度,帮助学生专业技能、技巧的形成,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设备是给学生训练用的,使用频率高,要求设备必须安全、方便、可靠、适用,这就需要管理员既要有强的责任心,又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能根据实际情况对实训设施及时复原,为下次实训提供保障;同时,实训设施也应具有面向学生开放的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实训教学设施从空间到时间都应向学生开放,并顾及到开展科研工作和科技开发工作的教师的需要。让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就接触本行业的新技术、新技能,又能让学生在这个“学习工厂”自主学习,完成实训项目,实现实训教学方式的“开放性”[4]。所以,在规定的时间里,各实训场所有专人管理,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可有条件地随时到实训室进行训练。这两个原则是相互制约的关系,实训场所、实训设施开放度越高,维护成本、维护工作量及复原难度也将越大,两者必须据实训场所和管理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均衡。

3.3.2 课中示范与排疑解难 示范性教学法是教育活动中应用最早、最广泛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自己的示范活动,提供标准的动作、操作技能、制作规范等范例,以便学生进行模仿、学习[5]。教师事先将各种经过精心没计和严密组织的示范信息,在学生实训时示范给学生看,并在示范过程中把要点一项一项地指给学生看,往往能起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实训课更加顺利进行,这一过程对新开的实训项目或新接受实训的学生更为重要。示范过程的深度不但取决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还取决于实训项目的难度与强度,当然也得权衡教学所需达到的目标要求。同时,课中示范可使学生对实训设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有大概的了解,使学生更快的熟悉实训设施和实训内容,顺利的完成实训任务,减少因错误操作所导致的设备损坏,这对预防实训设施损坏有着积极作用,可大大地减轻管理员的实训设施维护工作量。

由于学生接受知识过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巡视指导、及时排疑解难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虽然说尝试与挫折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学习行动,但教师及时地为其排疑解难,或者适当的引导不仅使他们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也可减少因学生盲目尝试而导致的硬软件故障的几率。学生在学习中碰到困难是必然的,当学生对实训过程产生疑问得不到解决时,不但不利于知识的提升,也降低了学习的自信心,造成恶性循环,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会增强其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去学习。

3.3.3 实训总结 实训总结,是对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理性的思考,无论是对教的一方,还是学的一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都是获得经验的有效途径。

对教师而言,将教学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教训,加以总结,就可能上升为理论,并反过来又指导实践教学过程,这即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又有利于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取得更大的进步。为此主责教师一定要准确地把握实训项目的要点,深入研究实训项目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等,以创新的精神去总结,这样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才能高屋建瓴、言之有据[6]。

对学生而言,教师的总结,对重点内容或易于忽略的问题的强调,实际上就是重点知识回忆的过程,即利于学生把握住实训项目的要点,又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总结可以帮他们找出实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在遇到同样问题时,能更好的处理,也可达到加强正确方法的认识,避免类似错误再现的目的。在实训课中,每个同学都会出现一些问题,老师课后的总结可以帮助他们更好的发现各自的问题,而且学生也可以从各自出现的问题中得到启示,拓宽对实训的了解,从而从实训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3.3.4 配合实训室管理人员实施管理 通常情况下,实训室设施的维护管理工作都是实训室管理人员来完成,教师上完课后如果无大的问题基本上就不用管实训室这一块,配合实训室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的深度完全取决于主责教师个人的责任心。就算做的不好也无需承担实质性的责任。而从实训室管理的角度而言,教师的配合是不可欠缺的。实训是否取得更好的效果,实训设施能否较好的复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配合,而目前又无这方面的硬性规定,其配合程度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意愿,如何做到具有可操作性的有章可循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3.3.5 受训学生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就业市场里技能型人才的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的层次决定了他的就业口径的宽度,刚从学校出来的应届毕业生其实际工作经历有限,其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主要源自于学校里接受的实训,学校里知识的累积是学生适应工作岗位的根基,因此作为学生,要树立起主动学习知识技能的观念。

由于学校里的实训设施基本上都是工作于反复使用状态,用了一次后下次是否还能正常使用,不仅决定于实训室管理人员的管理,也决定于学生的使用过程,这是个相互影响的循环过程,良性循环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积累。所以作为学生,必须认真遵守实训管理守则及操作守则。其次,要在允许的条件下,主动地去做各方面的尝试,通过多方面的尝试比较,通过经验教训总结,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光看不练是难以真正掌握实践技能的,在这过程中,既要克服好奇心驱动的盲目操作心理,也要克服被动学习的惰性心理。

4 结论

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是贯穿高职教育的一条主线,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实训密不可分,在特定的硬件条件下,通过完善软件条件,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将能充分发挥硬件潜能,提高实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2004-04-02.[2010-6-08].tech.net.cn/page/N002/2009022700018.html.

[2]马树超.工学结合: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对接的关键举措.职教论坛.2007/1(上).[2010-6-11].tech.net.cn/y-jyjs/cxhz/12999.shtml.

[3]海天一粟.团结协作,无往不胜(讲话稿).烟雨红尘.2008-2-25. [2010-6-16].cc222.com/article/452339.html.

[4]高职教育研究所.高等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的原则初探.通辽职业学院.2009-9-9.[2010-06-23].gjs.tlzyxy.com/news_view.asp?id=94.

[5]朱红卫.多媒体课件在示范教学巾的应用[J].教育信息技术,2006(11):62.

[6]甲勇.谈谈课后总结的作用、形式及内容.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2005(6):43.

此外,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管理员必须面对并妥善解决的首要矛盾将是:实训教学项目实施深度与实训设施始终处于可良好运行状态的矛盾,这一矛盾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

首先,在实训的实施过程中,学生不再只是实训教学过程的受体,更重要的是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尝试与挫折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行动,渴望获取完整的过程知识,将会激发他们一步接着一步尝试下去的愿望,而实训操作的种种限制,对他们的束缚力在实训过程中往往被无意识的忽略,对他们而言,目标就是最底层的物理结构、原理的揭示,能否复原这一过程,往往不是他们所关心的,而这,对实训管理人员而言却是最难以接受的过程。为数相对很少的实训管理人员所进行的课后设备复原过程,相对于为数众多的学生的深入到最底层的探索过程,其设备复原工作量是可想而知的。特别是不同以往的复原过程,往往极大地考验实训室管理人员的耐心与知识,可以说,课后实训设施的维护工作,在实训管理人员工作量中将占相当大的比例,在这一矛盾的形成过程中,新手、新项目所导致的实训设施的复原难度的增加更为突出。

其次,对于课程的实训主责教师,一方面是实在应付不过来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基于实训教学深度的考虑,对学生实训过程中的种种尝试行为往往也是被动的默认。如电相关课程的实训过程,原则上需检查后才能通电运行,但基于课堂时间有限、学生耐心等待程度有限、要完成实训教学任务的考虑,往往也默认未经检查,就可通电运行并继续下一步实训过程的行为,而这种默认是否存在危及到设施及人身安全的隐患是无法预知的,因为,当前技术发展而带来的保护措施虽已日臻完善,但无法做到天衣无缝。再如机械设备的拆装过程,尤其是大型机械设备的拆装过程,实训深度与设施维护的矛盾的存在更是无法避免。因此,如何在这些矛盾中进行权衡,对实训管理人员将是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至少须要求实训管理人员把相当多的精力放在实训设施的维护上。此外,为降低维护工作的强度,实训室管理人员去接受必要的针对性强的专业性培训必须的,因为有足够的知识与经验,才能提高实训设施维护的效率。

实训管理人员除了要管好实训室,对实训设备进行维护外,还应做好实训课的准备工作,其任务主要是为实训课的实施配置硬件设备。这一工作过程创造性的含量少,重复枯燥性的含量多,因这些工作没有创造性的成果,而无法让实训管理人员走向获得荣誉的前台,更没有职称升迁的资本。从更为人性化管理的角度出发,为调动实训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使其履行好管理实训室,做好实训设施的维护工作,并主动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在制度上应有所突破。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7

【关键词】缄默知识;显性知识;生态环境

现在,应试教育早已经饱受诟病,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倡导发扬的。语文学科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更是素质教育优秀的载体和体现。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有时候感觉语文真难教,要想提高素养不能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在不停的思考读书中,总算是有所收获,找到了理论支持和实践的更好方法。

缄默知识理论的创立者英国科学哲学家波兰尼在研究和阐述该理论的同时注意到它与教育的关系。在当代知识理论中,“缄默知识”与“显性知识”相对,前者指人们不能清晰的反思和陈述的知识,它可以分为3个层次:“能够意识到且能够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能够意识到但不能通过言语表达的知识”和“无意识的知识”。它类似于我们常说的“潜移默化”的那些知识、思想意识等。

为了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我觉得很有必要引入当代知识理论,尤其是缄默知识理论,应用到我们实际的教育实施过程中。这显然就需要我们教师自觉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浓厚的“缄默”的自主学习的氛围,为“潜移默化”创造基础。

缄默知识的最大特点在于它不脱离认识主体,因此又可称之为“个体知识”。只有学生的个体知识,才是发展他自己认识能力的向导和主人。我们教师就要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使“书本世界”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沟通,使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富有生命的活力。

再次,从缄默知识的角度来看,实践教学在教育中具有根本性价值。学习别人,最佳途径是言传身教式的实践教学;而提升自己,最佳途径也是实践,是身体力行。一般意义上的科学技巧尽管是有用的,但却是不充分的。这就必须通过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学习思考,体会了解,并形成许多连自己也不清楚的实践知识和个体知识。了解了这一理论的特点,我们就更明确了建设新语文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通过建设这个新的语文生态环境,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氛围中自由的呼吸,自觉地汲取养料。

在中学各门学科中,语文是最具综合性的,它的知识内容涵盖极大。因此要求我们语文老师除具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外,还应当有一定的社会、经济、哲学、美学、自然等学科的常识。另外更重要的,我们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语文天地的广阔,并尽力营造新的语文生态环境。也就是古训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首先,我们要先领学生进门。

新语文生态环境由时间、空间和学习材料等几个部分组成。创造良好的语文生态环境,教师要给学生安排适当和安全的学习场所,以适应学生学习、活动和所学内容的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保证学生以不同的组合方式,或个人、或结对、或小组、或全班……去从事诸如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

与此同时,语言又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其他人很难帮上忙,所以必须让学生有一定的语言积累再训练语言优化。语言积累,不仅指古诗文和现代文的积累背诵,也包括词语的积累、名言警句、俗语、谚语等内容的积累。基于以上综合的考虑,我进行了以下几种尝试。

成语故事:学生在课下准备好成语故事的内容,再到课堂上演讲。这就要先记住成语故事的内容,再理解成语的含义,然后到讲桌前再讲给大家这种方式既能扩大学生对成语的积累和理解,又能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实事报道:目前多数学生因为各种原因,不太关注社会生活,也不了解“外面的世界”,视野就显得比较窄小,很多时候总是需要我们的说教。同时,写作上自然也有一定的局限,没有生活,没有素材,自然也无话可写。学生要进行这一活动,就要关注丰富的社会生活,要多方面思考,并且向大家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一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化解新闻的规范模式,扩大写作视野。比如,之前,天才人物乔布斯的离世,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和关注,引导学生了解这一人物,对促动他们学习真是比说教的力量大多了。

诗歌欣赏:诗歌的语言既精练又优美,让学生多掌握些诗歌,对于他们提高语言感悟力,提高审美能力是很有效的。诗歌的天地又很广泛,古诗词、现代诗,都有很多优秀的作品。学生在朗诵的过程中,如果再配上合适的乐曲,一定会获得更美好的感受,更叫喜爱语言文学,在不知不觉中获得了审美愉悦。

好书推荐:学生受知识水平的限制,在选书的过程中会遇到困难。展开好书推荐活动,可以加强学生之间读书的交流、思想的共鸣、感情的交流。推荐优秀的读物,这是可以长期坚持的行之有效的学习方式。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8

关键词: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教学创新团队;团队建设

在教育部和财政部2007年1月联合下发的“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关于如何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为了促进教学研讨的开展和教学经验的交流,各高校开始积极开展建立行之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采用“以老带新、老中青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发扬“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介绍了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教学团队的建设及前景展望,从课程群建设和教学工作等方面总结了教学团队建设中的体会。

一、教学团队的涵义及功能

1.教学团队的涵义。美国学者乔恩?R?卡曾巴赫提出:“团队是指一定的有互补技能、愿意为共同目标而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1]。团队不同于一般群体,但所有的团队都属于群体,而可以称其为团队的全体必须是正式的、有组织的群体。团队不是在思想一致基础上产生的,而是以任务为导向,团队成员拥有共同的行为、目标和有效的交流与合作而形成的。因此,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以增强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为目标,由一些业务能力强且各具特色的教师,组成结构合理、团结协作、能力互补的团队,共同参与教育教学和科研活动,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依靠团队的力量来解决教学和科研中的问题[2]。团队的运作模式是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智慧,产生1+1>2的增值效应。

2.教学团队功能。教学团队既是一种新型的教学组织实体,也是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学团队以“双优型教师为核心、双师型教师为骨干、双高型青年教师为培养对象”,采用“优势互补、教研互动、传帮带”的运作模式,以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和人才培养质量与核心竞争力增强;发挥团队的教育优势和名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加强青年教师的能力培养,增强教师间的互动交流,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心协同、力互补、同目标、齐奋进,共同进行团队建设,不断优化团队的教学和科研及服务社会的功能。

二、课程群建设

课程群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为指导,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进一步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和素质结构,集合了多门相关课程,成为教学团队功能和任务的承载体[3]。课程群一般具备两个特征:一是课程群包含的课程之间具有相关性,由于课程群是由许多基础教学内容组成的,各课程之间相互融合、相互贯通。各门具体课程从纵向上来看有传承关系,从横向上来看有内在的联系,但又自成体系。二是综合性,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课程群所包含课程的知识点进行分析,删除课程间重复的内容,再通过对内容的重新分解形成新的理论和实验教学体系,实现整体大于各门课程之和的目的[4]。

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课程群涵盖生态学及实验、普通生物学、环境土壤学及实验、环境生物学及实验、地学基础及地学实习。这种资源整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同时,为加强教师能力的发展和学生更多的参与教师教学活动提供一个建设平台,为精品课程的有效建设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精品课程的建设,不但依靠教学团队里的各位教师的日常教学来完成,还要通过教师带领学生的具体实践来完成,例如地学实习等。

三、教学团队建设

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任务,要建设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要具有以下几点要素:优秀的团队负责人、合理的团队结构和鲜明的团队特色等。

1.团队核心人物的遴选。一个团队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除依靠精良的团队成员以外,还需要一个核心与灵魂,即优秀的团队领导者。其能力水平和学术专长,是直接影响一个教学团队建设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遴选教学团队的领军人物时,不但要看其学术水平是否达到一定造诣,更要注重其自身素质的修养,只有一个既具人格魅力又具学术能力的人才能担负起领导一个精良团队的责任。

一个教学团队的领军者,必须是该学科的带头人,不但要具备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教育理念,还要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此同时,团队领导者要德才兼备、为人品德高尚,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最终,经过层层选拔,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团队的核心领导者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且已成为专业领域的佼佼者,除此之外,具备较强的领导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教学团队梯度建设。建设一个科学合理的团队梯度,不但是一个团队梯度能否长期有效的发展基础,还是发挥团队核心力量的重中之重。团队成员不但要在专业领域、年龄层次、职称水平和技术水平上形成良好的交互性,还要在团队的长远发展上具有继承性。一方面,积极调动团队中青年教师的创新发展的作用;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老一代教师的决定性作用,以“传、帮、带”的方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形成一个“核心竞争力强、凝聚力高、创新能力突出”的专业教学团队。

构建机构合理、梯度鲜明的环境生物学与生态学教学团队,团队教师的职称和年龄呈平均分布,每个人负责不同的教学课程。团队负责人时常组织团队成员讨论,从而避免课程的重复性,资历较老的成员悉心向年轻教师传授教学经验。团队成员还定期交流学生的学习情况,分享自己好的教学经验。

3.团队鲜明的特色。①团队具有一致性的目标,共同的目标是将团队成员联系在一起的重要因素。所谓建立共同目标是将个人目标整合为团队共同的目标,这样,团队成员成为团队的核心,在团队体会到归属感与认同感,有利于其为了共同的目标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有利于团队成员的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及相互配合协作,从而达到提高教学团队的综合能力的目的。②科研与教学一体化的团队。我们所知的教学团队,往往仅限于教学上的合作,或者仅限于科研上的合作。而我们教学团队中的成员不但要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还要努力成为出色的科学研究者,具有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双重特质。团队一直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科研型的教学和教学型的科研的理念作为团队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调节剂,使教学科研相互转化和互动[5]。③和谐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团队,要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二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教学过程通过教师“教”、学生“学”得以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有利于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得到极大的发挥。加强教学团队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尤其是开展的实验和地学实习等课程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教师进行自由交流,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要,学生也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向教师学习。

四、团队的前景展望

团队在以后的发展思路上会始终坚定正确的发展方向,坚持团队建设目标,以教学和环境相关专业的发展为基础,以科研和学科建设为动力,团队力争探索出使学生愿意接受的教学方式,全面加强科研教学互动。完善团队内部的管理制度,为教学团队的建设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6],为环境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动力。

参考文献

[1]张锋.高校师资队伍的团队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4):11-13.

[2]王志曲.论加强大学本科教学的团队建设[J].文教资料,2009,(6).175-176.

[3]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2):139-142

[4]胡敏敏.网络多媒体教学系统开发应用实例分析[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8,(6).

教学环境建设范文9

以一堂地理课《自然界的水循环》为例,探讨在建构主义下,构建问题创设教学情境优化学习环境的一些做法。

首先在创设问题前对学生情况和学习内容做了必要的分析:

一、学生情况分析

1.学生知识基础:本节是本章的开篇,学生的已有知识是知道自然界水的存在形态、能够概括出地球的圈层结构和各圈层的特点。

2.学生能力水平:从年龄特征生理特征上分析,高一年新生认知能力还是有限的,具体反映是,抽象思维能力能力较差,需要结合自身亲身体验和视觉体验去接受;空间想象能力还是较为狭窄,跨区域想象有限,空间分析角度单一多元思维困难;逻辑推理能力开始慢慢建立,有一定的逻辑判断能力,推理能力差异较大等特点。

二、学习内容分析

课标中对本节的要求是“学生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教材先阐述水圈的概念与构成,接着说明陆地上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互补的关系,从而引出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其中教材所附的读图思考题让学生思考分析陆地水之间相互转化补给的关系。活动题让学生结合水循环原理去分析说明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教材中出现了三种水循环的概念。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在《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过程中构建了大量的问题创设以下的学习情境。

情境1:(设问)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有关水我们之前学过哪些内容?生活对水的有什么体会呢?

该设问让学生能够将这节课所学知识与旧知识联系起来,也将课本知识与生活体验相联系。

情境2:班级8个小组现在在6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以下两个任务:任务1.地球上的水体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其中你认为最重要的是哪种,其水量占全球水量的比重是多少?任务2、河流的补给涉及哪几种水体?思考其它水体与河流的补给关系?

这是一个问题串,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自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互相探讨自主学习通过完成两个任务能较好掌握本节的第一部分知识内容,大大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情境3:(课件展示)图上的河流水与湖泊水,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设问,对学生活动中的材料进行探究,深化知识了解各种水体之间水源互补的关系。对知识进行拓展。

情境4:(观察我们本地的一张水文图)本地最大的水库是山美水库,地处晋江东溪河段上,谈谈该水库对晋江下游起到什么作用?在这一阵子“南玛都”到来时,发挥了什么作用?

该问题能较好的让学生将知识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区,并能组织小组探究,共同完成探究任务,提高“协作”能力。同时这也是属于“结构不良的问题”,它能较好锻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结构不良的问题,对问题的给定状态、目标状态以及转换状态的方法中的一项或几项缺乏明确的界定)

情境5:班级8个小组现在在6分钟的时间内完成以下两个任务(6分钟是根据教师自身学习这部分内容认识的两倍):任务1、水循环有几种类型?各个循环都由哪些环节所组成?任务2、水循环对有什么意义,人类是如何干预或控制水循环的?

这是本节内容学习的第二个任务串,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自学情境,小组合作学习,互相探讨自主学习本节的第二部分知识内容。按照自己实际情况学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情境6:观看视频《热带风暴》,分析“南玛都”属于哪类水循环的哪一环节?人类哪些活动能干预或控制了水循环,试举例说明?

借助多媒体对学习内容进行深度延伸,开展探究活动对学生发散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能力等进行全方位的锻炼。进一步加强了小组“协作”与“交流”,然后通过学生互评和教师引导评价,使学生完成学习的“意义建构”。

情境7:大家看窗外河中的采砂船每天都在采为什么采不完呢?这说明水循环水循环的什么地理意义?进一步思考一下水循环还有哪些地理意义?

在这个设问过程中就将学生的知识迁移到身边事物,进而用自身经验去建构知识完成“意义建构”。

情境8:课后请各个小组互相探讨,每小组构建一张本节内容的所学的知识内容图表。(表中必须呈现有哪些知识内容,相互联系,生活中有哪些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