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科学集锦9篇

时间:2022-11-10 13:24:53

小学科学

小学科学范文1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上海市新闻出版局

主办单位: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6-8635

国内刊号:31-1355/N

邮发代号:4-32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1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期刊简介

小学科学范文2

赣州市文清路小学 五(6)班

邵然

记得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我们上了一堂科学课,老师把鸡蛋放在盛满了水的杯子里,鸡蛋沉下去了。老师又在水里加了适当的盐,结果鸡蛋浮起来了,太神奇了!后来老师告诉我们,把盐加在清水里,就能增加水的浮力,所以鸡蛋就能够浮起来。上完这节课以后,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科学无处不在,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

“炸不死”的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博学多才的张衡发明了地动仪,发明大王爱迪生制造出了灯泡等一千多种东西,聪明的瓦特发明了蒸汽机……这些科学家们是因为从小爱科学才有得今天这番成就,才能攀上科学的殿堂。

因为我爱科学,喜欢上科学课,爱看科学书,所以我知道了:蜻蜓低飞就是要下雨了,树桩上有多少个圈这棵树就有多少岁;太阳的黑子对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都有一定的影响;金星上温度太高,所以不能生存生命……

小学科学范文3

透过科学课程,学生可以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如塑料、洗涤剂、肥皂等;也可对各种各样的化学现象进行观察记录,如铁钉生锈、烟花燃放、蜡烛燃烧、水果腐烂等[3]。下面以“铁钉生锈”实验为例,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生锈的铁钉和不生锈的铁钉的区别,然后提出问题,二者的不同是由什么引起的,最后可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动手做铁钉生锈的实验,对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做记录。利用各种科学实验来与学生共同探索,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鼻、手,使学生逐渐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是人的一切能力的基础和核心,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强调的是“发现”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因此,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热情和兴趣,注重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而在小学科学中就有很多体现开发学生思维过程的化学实验,如空气占据一定空间、固体在水中溶解、蜡烛燃烧等。下面以“空气占据一定空间”这一实验为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把纸团放在杯子里,再把杯子反扣进水槽,你认为杯子里的纸团会湿吗?说说看为什么?引导学生思考,然后指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进一步提出问题:为什么有的组中纸团湿了,有的组纸团没湿?通过这个实验你发现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在多种感官参与过程中思考关于空气占据一定空间的诸多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主要以探究式为主,而探究的进行离不开实践,因此,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开展好的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要渠道。科学教学中化学探究实验占所有实验的大部分,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寻找空气、灭火等,因此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做好化学探究实验,既可巩固所学知识,又能培养实践能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灭火”这一探究实验为例,在学生懂得燃烧需要氧气的科学知识后,创设一些生活实景,汽油燃烧时,用沙子灭火;酒精灯打翻烧着时,用湿毛巾灭火;菜锅里的油燃着时,盖上锅盖灭火。让学生自己尝试灭火,既让他们进一步理解燃烧需要氧气这一知识点,体会了科学的力量,还提高了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小学科学范文4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素养 科学兴趣

所谓科学素养,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科学兴趣、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方法”,都是科学素养的内容。科学素养与科学素质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科学素养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提升教师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教师本身科学素养直接影响到科学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才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教师首先要学习广博的科学知识,科学知识是培养和形成科学素养其他要素的载体。如果缺乏知识素养,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总是无法解答,不但不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知识,甚至会影响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兴趣。小学科学教师需要具有广博的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和地学等科学领域的知识。教师要具备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培养科学的探索精神,及时了解科技和教育的最新观点,了解、掌握并能合理运用科学探究方法。

二、激发科学兴趣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以科学兴趣的激发作为切入点,呵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进而通过科学探究将这种好奇心转化为科学兴趣,使之真正发挥科学学习的原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培养孩子的科学素养,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学生如果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一旦有了兴趣,就会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索。“什么叫科学家?科学家就是长大的孩子。他永远存在那种好奇心,那种进取心去探索。”学习的内在动机很重要。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而不是那些来自外部的动机。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遇到感兴趣的问题总要弄个究竟,学生的学习动机大都取决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经验,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验,创设生活情境,促进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真正实现 “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的科学教学 。

根据小学生爱新鲜、好奇心强这一特点,我在每次教学新知识前,尽量设计一些学生觉得新鲜有趣的问题或安排一些新奇有趣的实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样就能在最短的时间,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帮助他们高度集中地进入探求新知识的情境中来,提高教学新知识的效果。如在教学《磁铁的性质》时,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上课一开始,老师做了一个小魔术――会走的回形针。首先老师竖放着一张白纸,在对着学生的一面纸放上回形针,背着学生的一面纸用磁铁吸引着回形针,并慢慢地移动磁铁,使回形针随意地走动。同学们,你们看一看回形针不但不会掉下来,而且还会走呢?真神奇呀!我把“神奇”两个字特别加重了语气。这一下,同学们的情绪可高涨了,一双双眼睛紧盯着老师,流露出急切的神情。我不慌不忙地把纸的背面反过来,让同学们看到用条形磁铁遥控着回形针的走动。学生惊奇得瞪大了眼睛,有的禁不住发出了惊叹声。这时,我又说“回形针自如地走动的奥妙在哪里呢?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知道了。”短短2分钟的演示,通过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望,产生了学习的兴趣,我把同学们的注意力集中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了。学生的求知欲被激发起来后,老师就要精心组织教学,或通过讲解,或通过实验、讨论等,及时帮助学生解决他们渴望知道的问题,尽量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使学生对学科产生兴趣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三、体验科学探究活动

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课堂探究氛围,要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科学气息的课堂探究环境。例如,在一节《光的传播》的科学公开课上,上课后,教师关上了门窗、拉上了所有的窗帘,将学生带入了一个黑暗的课堂环境,接着教师问学生:今天的教室与以往有什么不同?在黑暗的环境中,调动了学生对光的探究的好奇心。课堂上科学探究要具有新颖性、趣味性、生活性。在动手实验之前,让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假设和预测。教师应善于调动学生已学过的知识,鼓励他们大胆去想,猜想的过程是一个思维的过程,培养了学生思维力求与客观实际相符合这一科学思维素养。课堂教学要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动手、探究的时间,教师只是要不断的启发引导。课堂将时间要让给学生,让他们拥有充分的动脑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兰本达教授给北京育才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了一节课――《蜗牛》。在课堂上他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蜗牛,他只是在用“你是怎么想的”“你怎么认为”等话语,不断地引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去探究。

四、强化课外实践

“科学寓生活,生活有科学”。小学科学课外实践活动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包括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两大部分。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书本和课堂,需要不断开拓、引入鲜活课程资源,学生的亲历活动是科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实践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更能以其丰富生动的内涵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小学科学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以科学知识为载体,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自然、家庭、社会、网络都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了信息舞台,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周围的一切资源,帮助他们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科学现象的体验。学科教学就是要学以致用,学生认识到自己所学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用途,会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和科学探究的兴趣。

总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运用多种方法,让小学阶段早期的科学教育对学生的科学素养打好奠基的作用。

参考文献:

小学科学范文5

具有创造性的

研究方法的人才,而培养具有很强研究能力、有创造性的研究方法的人才首先要培养他们的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良好的科学情感教育不仅对学生科学知识、技能学习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对学生科学方法、能力和良好科学习惯的培养和养成。

一、情感教育对科学知识、技能学习的作用。

学生的情感是《科学》学科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通过对千姿百态、引人入胜的自然现象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科学学习的兴趣,陶冶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并为他们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打好基础。

情感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感情指向和情绪体验,也就是他对什么感兴趣,表现出好奇、兴奋、满意等情绪,对什么不感兴趣,表现出讨厌、不高兴等情绪。

情感态度对学生的科学知识、技能的学习具有很强的导向和制约作用,在科学发展史上,许多科学家正是因为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不怕艰险,孜孜不倦地在攀登科学高峰的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勇敢前进才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成就。有了正确的情感态度、热爱科学的精神,对学生的科学学习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物质可以变精神,反之精神可以变物质。人的精神是物质的反映,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情感,形成科学价值观,形成科学精神,能促进学生科学知识、技能的积累。牛顿发现的地球引力,是物质的苹果落地现象在牛顿执著的科学精神的导引下产生的。如果牛顿和其他人一样没有执著的科学态度是不会有什么发现的。如果没有正确的情感作用,许多科学家就会被许许多多的困难所吓倒。所以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技能的教育的时候,特别要注重正确情感态度的教育。

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技能的过程中一样也会有或大或小的困难和阻力,正确的、积极的情感会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冲破阻力,不顾一切去完成科学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从而获得科学知识、技能,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虽然没有科学家在研究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大,但一样也会有困难。例如:我教学的班级中有一个平时特胆小的女同学,在我上完小动物单元后的一节课前,捧着个玻璃瓶来到我前面给我看她的“杰作”,一条大蚯蚓,高兴地喊到“老师、老师,我敢捉它,你相信吗?”说完,用手一把抓起蚯蚓,举到我眼前……原来它为了研究刚毛蚓(上节课布置课外观察更多的小动物),克服了原本她很怕蚯蚓的胆小性格,而敢于去捉,去研究。多么好的“小科学家”呀!

二、情感教育对科学方法、能力的培养。

科学的方法有着非常严谨的要求和实施步骤,来不得半点马虎和随意性。科学家的精神是不仅要想象丰富,更要有严谨、一丝不苟的研究作风,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可以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方法。在上实验课时,不仅要引导学生敢于提前预测,更要告诉他们光凭猜是不行的,一定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然后设计比较方法、过程,并进行实验。当实验结果出来时,不管是猜对的还是猜错的,学生的科学情感态度得到了培养,学生有了科学的情感态度,对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有了更深的印象,那就是通过实验可以验证自己的科学猜想。一个具有良好科学情感态度的人,在研究过程中一定会有许多好的,新的科学方法,表现出很强的研究能力。

另外,我们要有“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精神,我们也要培养、学生学会巧干,不蛮干,能不苦干成功就不苦干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这些对于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也是极为重要的。

三、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

行为习惯作为人的行动表现,受情感态度的支配和影响,科学教育通过培养学生的良好科学情感态度,向他们传授知识、技能,训练科学方法,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又通过学生的科学行为习惯反映出来,学生在形成科学行为习惯时往往会受到各种干扰,通过正确的科学情感态度的教育和培养,能促进他们科学行为习惯的形成。一次,我在给学生做的纸车评定记录时,一个学生看到我给他的纸车评良好时竟然放声大哭,我马上给他解释为什么评他的纸车为良好级,但他却哽咽着对我讲了一件让我也差点流泪的事,原来他做的纸车的确很好,但在家里快做好的时候,他妈妈看到了,竟然说不准他再做这些“小玩意”,并威胁说要扔掉它,于是这位学生就将纸车偷偷塞到书包里带到学校来,没想到被压坏了,直到我上科学课也没能有时间修好,于是就出现了我给他评定良好级时的情景。思想观念的碰撞,不良环境的影响都没能阻止我们的学生的科学研究、创造的激情,我仿佛又看到了一百多年前贝尔迎着人们的排斥心理和旧习惯的干扰进行长途电话通讯实验……

所以,在平时的科学教育中我们一定要没特别注重对学生的良好科学情感态度的培养,这对学生良好科学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四、情感教育的培养方法和途径。

小学科学范文6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概念;发生定义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1-0036-02

科学概念是构建科学理论的基本单元,科学概念也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单位。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得科学认识、展开科学思考,也依赖于科学概念的建立。科学事物的发生方式和其来源是小学生容易感知和理解的,小学科学课程中的很多科学概念是以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的。

一、发生定义的内涵

发生定义属于概念的内涵定义。内涵定义:一个概念的内涵,则是该概念所代表、指称的对象的特有属性或区别性特征,通过这些属性或特征,能够把这类(或这个)对象与其他的对象区别开来。内涵定义的主要构成是属加种差定义。属加种差定义是先找出被定义概念的属词项,然后找出它与同一个属下的其他物种之间的区别,简称“种差”,并以“被定义项”的形式给出定义。

二、典型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

典型归纳推理的前提是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性个体。这样的个体通常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定义属性来选择的,这种定义属性,可以看作这类事物质的内在决定性。这也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也被称为科学归纳法。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对“热传导”这一科学概念是这样描述的:温度不同的两个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这个概念是从热传递的发生条件(接触)和发生过程(传递)进行定义的,属于概念的发生定义。而在教学中,采用如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即用一根金属棒作为典型代表,根据其热的传递所得到的传递规律将推广到所有固体。这种概念获得的逻辑方式,是典型归纳。也就是应用典型归纳法,寻找固体热传递的特点,从而作出发生定义。实验现象:蜡烛烧铜棒一端,直立的火柴(用凡士林将其粘在铜棒上)先后掉落。引发问题:为什么火柴会掉落下来?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说明了什么?引导学生分析,火柴掉落,是被烧铜棒变热,使凡士林熔化。这里运用了转化的方法,把无法观察的热(安全考虑,不能触摸),通过粘火柴棍的凡士林的熔化反映出来。火柴掉下来的先后顺序,说明火焰把热量先传给接触火焰的金属棒、距离火焰近的金属棒又把热量传给距离火焰远的金属棒。得到判断:火焰可以说是一个物体,金属棒可以说是另一个物体,两个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热从高温传向低温;同一个物体,比如铜棒,它的热量是从高温处传向低温处。同时需明确:火焰与铜棒的接触,铜棒内部各部分间的接触,构成这种热传递的条件。展示热传递过程的实验和对这个过程所呈现信息的分析,使学生对“热传导”过程达到明显感知和理解。这时,学生可以顺畅获得发生定义的“热传导”概念。

三、求同归纳中发生定义的应用

求同归纳是指在不同环境中,都有一个因素总是存在,都出现了一个同样的现象,则这个因素与这个现象存在因果关系。同样是“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勺柄是怎样变热的》一课,课件提供了直铁丝、“S”形铁丝、“弓”字形铁丝、“米”字形铁丝,如图2。也是利用凡士林将火柴粘在不同形状的铁丝上面,引发学生猜想:用蜡烛烧这些铁丝的一端,其上粘的火柴棍会怎样?实验现象是:无论酒精灯给什么形状的铁丝加热,酒精灯火焰的热量都是先传给接触火焰的铁丝,接触火焰的铁丝再将热量逐渐传给没有接触火焰的铁丝。可以看到,在所提供的四种不同情景中,都有一个因素存在,即火焰加热;都产生了相同的现象,即热由高温传到低温。这是思维方法———求同归纳法的使用。概括得出认识结论:当温度不同的物体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会向温度低的物体传递热;同一个物体,也会从温度较高的部分向温度较低的部分传递热,此时也要引导学生注意热传递过程的接触性。对每一个实验而言都是充分感知热传递的发生过程,通过发生定义的方式获得“热传导”概念。这就是在求同归纳中发生定义方式获得科学概念的应用。若作为拓展或概念应用练习,可以进行追问:如果把“米”字形铁丝无限加密,会变成什么形状?(圆形),教师此时呈现圆形的平底锅,并继续提问:如果给平底锅进行加热,热会怎样传递?这样的问题设计体现了科学概念的解释和预测功能,同时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来拓展、加深学生对传导的认识。

四、小学科学教学中应用发生定义要注意的问题

1.把握科学事物发生的过程和来源,是建立发生定义

概念的基础上面两个教学案例,都关注让学生自己通过实验去体验、感知传导发生的过程,并在体验、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将观察到的实验现象进行描述,之后指导学生对描述的内容进行本质判断,即抽象,然后再进行概括,即将实验中使用的具体材料一般化和普遍化,这样学生就明白了传导概念发生的过程和来源。

2.观察实验的设计要能够呈现科学概念的发生过程和来源

无论是指导学生通过对一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建立科学概念,还是指导学生通过多个实验现象的分析来建立科学概念;无论是指导学生运用典型归纳法、求同归纳法等哪种思维方法来建立科学概念;无论是运用了转化法、放大法等哪种实验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感觉和直觉,其最终的目的都是要让学生在实验中亲眼目睹、亲身经历概念发生的过程,基于此教师的观察实验设计要体现直观性、典型性的特点。同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动手操作特点,观察实验还要做到操作简单。上面所述实验设计,揭示传导发生过程就做到了直观、典型、操作简单,它为学生建立传导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

3.关注概念发生的条件

首师大版科学教材第六册明确要求教师要指导建立三种热传递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传导、对流、辐射的定义方式都是发生定义)的概念。同时教师还知道,建立这三个概念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学生能够对生活中的这些现象进行准确判断并能够利用这三种热传递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教材还单独设计了《保温和散热》一课来考查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这就提醒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识发生定义的发生过程,同时也要指导学生认识发生的条件。总之,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区别出哪些科学概念的定义是用发生定义的定义方式进行定义的。针对这样的概念,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通过典型、直观的实验,让学生亲眼目睹、亲自体验到概念的发生过程和来源、条件,同时指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观察实验中所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形成科学概念,为学生科学概念的迁移和灵活应用打下基础,进而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更高效。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2

[2]普通逻辑编写组.普通逻辑第五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93.

小学科学范文7

一、坚持先做后教原则,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传统单一化先教后做的教学模式,实行先做后教教学方式,先让学生利用课堂实践对教学内容进行初步理解,深化对科学教学内容主题,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发现问题能力,进而实现小学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把固体放到水里》教学设计中,教师先组织学生分组实验,把这些固体放到水槽中,引导学生将苹果、铅笔、黄豆、海绵、石块、玻璃球、瓶盖、泡沫、土豆、鸡蛋、抹布等固体分别放入水里,让学生仔细观察固定状态,并做好相应的实验记录。使得学生了解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能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发现事实,做出判断,用文字或图表等手段记录和描述所观察到的科学现象,进而体验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在学生进行动手实践后,教师要对其固定沉浮现象进行讲解,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中,将传统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引入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一)多媒体教学方式

多媒体作为小学教学中重要的辅助教学方式,集声音、图片、视频等功能为一体,活化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效激发出学生对小学科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小学科学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有效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与教学水平。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并播放诗歌“当我走进树林,眼前一片勃勃生机,无声的树木在生长,美丽的鸟儿在歌唱。当我走进池塘,眼前一片粼粼波光,快乐的鱼儿在跳跃,青青的水草在舞蹈……”提出“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充满生机,多姿多彩的生命世界,一起去寻找这些有生命的物体吧!”引出教学主题内容。

(二)微课教学方式

微课主要是以课堂教学视频为主,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再一次整理与规划,精华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实现小学科学教学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对此,教师可以利用微课的优势和特点,创新小学科学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模式在原本的教材知识结构中进行延伸和拓展,丰富学生科学知识范围,实现学生综合科学素养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课前根据科学教材内容和教学重点,制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微课视频,视频时间尽量控制在5分钟以内,遵循务实高效原则,对微课视频内容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是本节课核心科学概念,教师先出示鼓、钢尺、皮筋,提出“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提出“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大量的动手实验后,总结声音产生原理。教师引导学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三、采用动态教学方式,营造有利的教学氛围

在进行小学科学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教师要采用动态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实现小学科学教学水平的提升。例如,在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运用故事导入的方式引出教学内容,提出“同学们,你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吗?现在老师要听一听这个故事,谁能为老师讲这段童话故事?谁能说说故事中聪明的乌鸦是用什么方法喝到水的?瓶中的水为什么会上升呢?”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石子有一定的体积,扔下去的时候,小石子占据了水的位置(空间),所以水没位置了,就升上来了,我们把物体占的位置或地方叫“空间”,引出教学主题。

四、结束语

小学科学范文8

[关键词]:引导;探究;合作建构;引探--合作;教学法

受国际小学科学教学法研究的启示,考察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小学自然学科教学改革的实践,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先驱刘默耕先生倡导的“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指导思想”或称“核心”、“灵魂”命名为“引导--探索”教学法,并将这--教学法应用于科学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中的教学,学生及学员普遍反映该教学法的归纳,“容易理解、易于接受、便于应用”。该教学法以“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小学科学教学法”为题在《小学自然教学》2002年第10期公开发表,说明它也得到专家的认可和肯定。把刘默耕先生为自然课倡导的教学法正式提出来,结束了我国没有自己的小学自然课教学法的历史,并将“教学法”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便于在小学自然教师培养和培训中进行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法的传播和普及,同时也为进--步研究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小学科学课的教学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关于“引探--合作”教学法

在研究刘默耕倡导的“引导--探索”教学法的基础上,笔者与部分小学自然教师合作继续进行“关于小学科学课教学法”的课题研究,通过认真研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标准》)和试验区优秀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课教学实验,不难悟出,为了应对新世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和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基础教育提出的挑战,《纲要》和《标准》又为小学科学课倡导了--条“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的教学法,我们把它简约为“引探--合作”教学法。“引探--合作”教学法可以看成是对刘默耕“引导--探索”教学法的继承和发展,它是指导21世纪我国小学科学课的主导教学法。研究“引探--合作”教学法,将有利于小学科学教师及预备教师从整体上理解、把握、应用新课标和新教材,或者应用《纲要》及《标准》的理念改进自然课的教学,为下--步过渡到科学课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引探--合作”教学法的内涵极其丰富,“引探”二字概括了《纲要》及《标准》倡导的教师角色及教学方式和学生的角色与学习方式的转变。

1.教师的角色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科学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学生科学探究的“引导者”、“组织者”、“决策者”和“促进者”,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亲密“合作伙伴”,同时还是科学教育的研究者。科学教师的教学方式要从传统的“教”科学,转变为引导学生“做”科学。“引导”在辞海里的解释是“引路”和“向导”的意思。在“引探--合作”教学中,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及“引路”和“向导”作用体现在:(1)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背景、周围的环境条件、教学资源等设计学生乐意探究的课题;(2)创设相互矛盾的事物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3)引导学生针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假设;(4)引导学生设计检验与自己假设有关的观察、实验、制作或考察等方案,并亲历探究;(5)引导学生从有关的探究中收集并整理获取的信息;(6)引导学生学会从捕捉到的信息中去思考、分析、归纳、概括,从而得出结论;(7)引导学生用自己获得的结论解释生产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8)引导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结论表达出来,与同组或同班同学分享;(9)引导学生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同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总之,就是要引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自己去探究大自然的秘密,像科学家那样去做科学,在做科学的过程中理解科学的本质;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让儿童自己体验科学探究的苦与乐,养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不盲目迷信权威的科学态度;培养敢想、敢说、敢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学生的角色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的角色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的“小科学家”。学生角色转变的关键是教师,科学教师能否真诚地把每--个学生都看成小科学家,让每--位学生都体验到科学课上自己像科学家那样大胆地做科学,这是科学课教学能否成功的最基本保证。科学家是儿童景仰的人,“小科学家”角色不仅体现“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提高了学生的自尊心和责任感,为形成科学态度,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行为习惯,进而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生的学习方式要彻底转变,要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究知识。“探究”在《现代汉语词典》里的解释是探索研究、探寻追究。因此,科学教师要为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历科学探究过程提供必要的时间、空间和必需的有结构性的材料,当然,其中有些材料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准备,学生准备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种学习过程。让学生从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取科学知识,陶冶情操,从科学探究过程中学会科学探究的本领,学会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标准》强调的“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合作”二字体现了“合作精神”的养成不仅是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目标,而且“合作建构”是实现科学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后现代课程论所揭示的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交往,二是合作。交往意味着通过语言的相互作用交流自己的体验和情感,而语言的基础是思维,对儿童而言,组织语言的交流是比思维更困难的过程;维果茨基早就指出,语言交往会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而语言交往的过程就是--种合作建构的过程。同时,交往和合作也是人类社会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在当代社会,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对于现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比以往显得更加重要。

“合作”还体现在小学科学课程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师生间、生生间的交往与合作,而且还有赖于“社会建构”,即还有赖于学校内领导与教师们的理解和合作,也有赖于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合作。很难想像,--所社会各界、学校领导、教师对科学课教学十分不重视的学校,科学教师可以顺利地培养出有科学素养的学生。

3.科学课程目标

《标准》为科学课确定的性质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教育课程”。把培养每--位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课程目标是对自然课教学目的的--个重大突破。科学素养的内涵非常丰富,它包含四个基本要素: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方法与能力,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科学行为与习惯。科学素养的组成使它具有以下四个重要特征:(1)整体性。科学素养是个有机的整体。(2)基础性。它是我们所处时代基础文明的--部分,在现代,--个人有没有科学素养就如同他识不识字--样重要,有科学素养就可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就有了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3)普遍性。它为各种职业的各种人群所有,具有普遍适用的意义。(4)稳定性。它是在长期的教育与实践过程中,通过科学活动及其成就的不断萃取、浓缩和逐渐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旦形成,不会因时间的推移而轻易改变。正因为科学素养的内涵和特征决定了小学科学课目标远不只是传统教学追求的科学知识,因此必然用“合作建构适应新世纪需要的本领”来归纳“引探--合作”教学法的目标。

4.教学评价目的、方法的转变

教学评价是教学改革的有效调控机制,科学的评价方法会像省力的杠杆--样促进教学改革的顺利发展;相反,不得法的教学评价则可能给教学改革带来难以弥补的负面效应。《标准》要求将科学课的评价目的从传统的单纯由教师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分等排队,转变为“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和发展状况,以利于改进教学方法、促进学习、最终实现课程宗旨,即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应当强调的是科学课的教学评价要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这是--个革命性的大转变。

为了实现评价目的的转变,《标准》还具体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时机方面作了详细的界定和介绍。(1)评价主体多元化。由传统的科学课教师给学生打分,转向学生本人、同组同学、家长等参与学习评价,即评价主体由单--转变为多元化,这不仅能增强评价的准确性,还有利于评价激励功能的发挥。(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科学课的评价不再是单纯考核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而是从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变化与进步。(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标准》明确提出:“单纯的书面测验和考试已经不能适应科学课程的发展,运用多种方法对不同目标、不同内容进行教学评价势在必行。”并为我们提供了九种评价方法供参考,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造性的试验。(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标准》要求变传统的关注总结性评价为更加关注过程性评价,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指导性评价。(5)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标准》虽然没有对此作出明确界定,但是百分制明显不能适应科学课的评价需要,取而代之的是已有等级评价法、评议法等模糊评价办法。实践证明,科学教师根据学生自评与互评,参照教师的观察记录、测试与作业情况和学生成长记录袋作出综合评价,采用等级法和评议法相结合的方法更有利于科学教师向家长汇报学生科学课学习的进步和发展,指出努力方面,更有利于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二、“引探--合作”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引探--合作”教学法之所以能比较快地为科学教师和科学预备教师所理解和接纳,是因为它具有--系列正确的理论基础的支持,有社会学、哲学、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和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的支持。

社会学基础就是我国新--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21世纪是以知识的创新和应用为重要特征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素质的高低。因此,21世纪将是教育与学习起核心作用的时代。故“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党中央为我国人民勾画出在本世纪中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实现这--宏伟目标,无疑必须从基础教育抓起,尤其小学科学教育对国民的科学素养的形成,起着不可低估、不可替代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后现代课程论的建构主义、有效教学理论、心理学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当代脑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都给“引探--合作”教学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

三、“引探--合作”教学法的教学原则

1.科学教学要面向每--位学生

这包含两层意思,--是意味要为每--位学生提供公平的学习科学的机会和有效指导。二是意味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在性别、天资、兴趣、生活环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区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在课程、教材、教学、评价等方面鼓励多样性和灵活性。

2.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

科学课程的总目标体现了科学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思想,教师要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节课,就应注意“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教材”的教学常常把目标单--地定位在教知识;“用教材教”才能使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科学知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起,达到培养科学素养的整体目标。

3.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小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积极的探究欲。小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应该是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科学课的最基本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的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4.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探索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途径。在教学实施中,科学探究活动可以是全过程,也可以是部分地进行,不必拘泥于每次活动必须从头到尾完成--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5.科学课的教学内容要满足社会和学生双方的需要

应选择贴近儿童生活的,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和有利于为学生的人生建造知识大厦永久基础最必需的内容。这些内容要加强科学各领域之间的有关联系,强调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

6.科学教育要树立开放性的观念

科学教育的开放性观念既表现在教学内容、资源、时间、空间、结论、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的开放性,还表现在教师要以开放性的观念和心态,为儿童营造--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引领他们不仅在校园,而且到家庭、社会、大自然中去学科学、用科学。

7.科学课的学习评价要采用激励性评价

科学课学习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学习评价应采用激励性评价,关注过程性评价,注意评价内容的全面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样化、评价时机的全程性和评价呈现方式的模糊性。

8.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现代教育技术能进--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针对学生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提高学习效率;能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为终生教育打基础;能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科学信息;能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手段等等。因此科学教师应尽可能地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为科学教育服务,其中包括:(1)各种音像资源。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广播、电视等;(2)计算机软件;(3)网络。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也要注意必须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为教学服务,恰到好处,千万不要滥用。

四、实施“引探--合作”教学法的思考

研究国际国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经验教训,不难发现,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是关键,建设--支热心的科学教师队伍是基础,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1.有关领导对科学教育的高度重视是关键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只要国家的有关领导统--认识,高度重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小学自然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由于尚没有被高度重视,缺乏全国上下统--的认识,因此全国各地区、各小学发展非常不平衡,尤其在应试教育的冲击下,虽然早在1986年小学自然课教学大纲就已经明确规定自然是--门“重要基础学科”,然而,十几年过去,自然课在相当--部分学校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副科”、“次科”、“圣贤科”等观念在相当--部分学校仍根深蒂固。不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再好的科学教育标准、教材也没用,大部分学生的科学教育机会仍然会被剥夺,国民的科学素养的提高仍然只能是--种理想。

改变小学科学教育严重滞后局面的根本出路,在于国家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英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为了应对新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的挑战,1998年英国的《教育改革法》明确规定:11年义务教育中,科学是和英语、数学并列的三门国家核心课程,从小学--年级起开设”。

2.建设--支热心的科学教师的是基础

据调查,我国的小学自然教学中相当多的学校没有专职自然教师,而为数不多的专职自然教师中,“只有35.1%的自然教师是理科出身,绝大部分的自然教师均没有自然专业的文凭,属于‘半路出家’。此外,有37.7%的自然教师从未受过专业培训,这种现象对我国自然教师队伍的质量无疑敲响了警钟‘‘,”。

小学自然教师队伍的薄弱是我国对小学科学教育不够重视的--个重要反映。在我国的中等师范学校教学计划中,自然教材教法从来不被列为必修课,大学没有专门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专业设置,这些恐怕都是小学科学教师队伍质量不高、数量不足的重要原因。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仍然离不开领导的高度重视。新晨

3.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突破口

课程教学论专家高孝传有这么--句精辟的总结:“现代课程改革实践的历史证明,科学教育的课程改革常常是世界范围课程改革的先导和突破口。”[5]《标准》为小学科学教育改革提出的新理念是借鉴了国际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小学自然教学改革的实践提出的,教育行政领导、小学校长、科学教师认真学习《纲要》及《标准》倡导的新理念,彻底转变教学观念,是实施《纲要》及《标准》倡导的“引探--合作”教学法,提高小学科学教育质量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小学科学范文9

在科学素养的培养教学中,我们更应该提倡新的教学方法,尽量在小学阶段能很好地开发他们的科学潜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热情,让他们从小就能有科学的启蒙,所以,我们教师要重视小学科学方面的教学,要多角度,多方面地提高老师们的教学科学性,不仅完成教学改革的目标,更要创造性的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

科学素养;教学方法;互动

虽然国家在推行素质教育,强调科学素养的培养,但传统的教学观念依旧还是影响着一部分老师,也影响着家长学生,他们并未真正的重视科学素养的从小培养。而且有老师依旧固执的认为,基础课才是重中之重,科学素养也不必急于一时,当然基础课很重要,但科学的教育却不能落下,因而就目前小学的科学教育提出一些想法,希望能让学生、老师、家长更重视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性。

一、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大部分老师的教育认知中,“我教你听”依旧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授课的过程中,老师依然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没能把学生当做教学的中心和主体,学生依旧是被动的接受。老师只是基础科学知识的一种表达渠道了,没能形成互动的气氛,学生没有主动性,更何谈主动求知。

(二)众所周知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好奇心最重的,尤其是在科学理论的学习中,他们应该会表现出特别强的求知欲,他们应该会主动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然而在课堂上,老师依旧表达书面的刻板的理论,忽视了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导致我们的学生也仅仅关注的是这个问题的答案,却不会问为什么是这样?所有的问题仅仅是为了考试。

(三)家长更重视孩子的基础科目的成绩,在乎孩子能不能上好点的初中,却不在乎孩子是否健康成长,不在乎孩子兴趣爱好的培养,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求知欲。

二、科学方法才是重中之重

国内一些教育专家指出:“科学素养的培育应该要把探索作为核心。探索不仅是科学学习的目的,也是科学学习的方法、过程。”老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更是学生亲密的伙伴,如同父母一般。因而科学方法最好的执行者就是我们老师。

(一)激发学生求知欲

众所周知,在儿童的教育过程中,合理的调动他们爱玩的天性,调动他们的兴趣,教育会事半功倍,因为求知欲是学习的最大动力。因而,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应该充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而且科学文化本身就有特别的魅力也有特别的内涵。生活中的一切从身边的小草、小花、树木、以及小动物,还有脚下的大地、头顶的太阳、月亮,以及微风习习,细雨纷飞,大雪飘飘等等都是那么的富有魅力。所以我们不仅要重视课内知识的讲解,更要让学生多了解课外知识,例如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使学生从身边的人或事学习科学。比如周末组织学生去公园看看花草变样了么,树木长高了么,当然也可以采集一些做标本,也可以看看树上的小鸟羽毛长好了么,适当也可以分析小鸟的生活习性,从而创造出更适宜他们的环境。也可以参观一些天体博物馆,看看外太空的景象,看看离我们遥远的星球。孩子往往对未知的东西有特别的兴趣,因而那些漂亮,深邃的外太空景象,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乐趣,让他们更努力的学习科学。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既学得了知识,又培养了自己观察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能力。

(二)倡导小组合作,通过团队更好的学习知识

小组的团队学习,不仅能够培养锻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能力,更能让同学们懂得协作也是一种不可少的能了。更重要的是,通过小组团队的合作,在小组内的竞争合作,激发他们不服输的性格,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在学习过程中,他们也更能明白团队的重要性,不知不觉中也提高了他们社交能力。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让他们在小组学习中分工明确,协力合作,有不同意见一起商议,不仅提高了他们团队协作能力,更让问题能更快的解决。小组得团队合作除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能力,同时在团队中他们个性的一面也展现了出来,而且通过团队,让他们明白科学需要合作的重要性。

(三)重视实验教学何乐而不为

一个问题的产生,以及解决其的过程往往比它的结果更为诱人,因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就显得那么重要了。在这一点上,强化实验实践的教学就是我们必须做的事了。

1.实验过程充满乐趣

大多数的小学生往往多动,爱玩。因而自己动手实验往往对他们有特别的吸引力,以致于他们对实验有特别的兴趣。而这种爱好,这种求知欲往往能让他们更开心的去学习,去做。也能让他们在这种玩乐中学到知识,在这种开心的实验过程中,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主动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实验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想要真正的完成实验往往要求学生能够真正的理解课本知识,这就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多次的实验,也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磨炼了他们不服输的精神,实验往往不是一次就可以的,需要多次尝试,在一次次的尝试中,他们不仅学到了知识,更是在慢慢长大。

3.实验激发学生的求是精神

实验的结果是无法预料的,是不一定和书上是一样的,我们应该尊重实验结果,追求求实精神,合理的分析实验结果,实事求是,不符合理论的时候,那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原因,找错的同时也是我们学习的时候。

(四)科学教学要合理利用网络

当今社会,网络深深的影响着我们每个人,孩子当然更不例外,而且他们对其更加着迷,因而可以合理利用多媒体,合理利用网络知识,更好的来开展科学教育。小学学生有往往形象思维的能力比较强,对新知识的学习依赖于感官上的认识,而空洞的理论比较难理解。在科学教学的过程中,比如对地壳的运动分析,火山的形成等知识的教学中,过去的老师只能说一些空洞的理论,孩子们很难真正的理解。而现在计算机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我们的老师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地壳运动的视频,或者展现一些图片,简单的感官刺激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些知识。通过新媒体的运用,我们老师能把空洞的理论知识,能更形象更直观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更容易理解学习。当然也缓解了老师们的压力,也能让科学教学更好的发展。

作者:何琴花 单位: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

参考文献:

[1]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