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8-08 02:18:24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1

论文关键词:学生,体质健康,现状,因素,分析

 

学校是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各项能力的一个重要社会环境,同时学校也是学生长身体、发展体能素质的重要场所。在许多教育者和家长的观念里,对学校的前项功能很是看重,但对后者的认识却极为模糊。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健康的体魄是盛装知识能力的容器,身体是基础,没有了健康,没有了生命,知识能力无所盛载,人生的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众多干大事业者都极其重视自身体能素质的发展。“少年强则国强。”当中的“强”字就包涵有身体素质强健的意思。青少年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已越来越受到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的教育目标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即实现个体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体”的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学校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身体发展的重要场所,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的大部分时光就是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度过的,因而学校环境对学生健康状况的影响极大。

从当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来看,总体水平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健康状况一般水平的多,但体质强健的少;年龄身高比亲代明显增高,但身子单薄的多;农村学生运动能力强,但容易营养不良;城市学生肥胖的多,运动能力差;营养条件好了,但不一定精气神旺;身体耐力和免疫力不强;没有长期从事负重的体力工作,许多学生却并不正直挺拔;学习上并没有过多用功,却早早地戴上了近视眼镜;没有经历生活的磨难,未老先衰的却很多。以上诸种现象反映了当下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已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是对当下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应重点关注的内容。

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当下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但同时其体质健康状况出现的一些偏差也反映出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中客观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有些是显性的,有些是隐性的,而造成如此状况的因素也是复杂多样的。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要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营养、锻炼、休息、心理。当下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出现也应与这几个方面有紧密关系cssci期刊目录。这几个因素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任一个因素的缺位都会对体质健康不利,而任一个因素作用过头了,对其体质健康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只有这几个方面和谐统一于人之身体,人的身体才会真正的健康。

人的身体需要科学合理的营养供给才会健康存续,因社会生活水平整体提高了,当下的中小学学生营养供给也渐趋于科学合理,至少严重营养不良的学生已是极少数个案。产生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目前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学生家庭极度贫困,以致营养需求得不到保障;二是学生本人患有重大疾病,致使学生本人体质严重衰弱,出现严重营养不良体征。

当下的中小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提供的生活费在每学期已很不少,然而学生中还是会出现营养不良、体质不佳的状况,这种情况在寄宿制学生中发生的情况较多些。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校公寓或学校附近的小餐馆提供的饭菜质量不达标。如果食堂或小餐馆的饭菜价格不菲,但质量欠佳,就会让寄宿制学生虽花了钱,但营养却得不到保障,长此以往,学生的食欲会越来越差,体质也会因营养不良而衰弱;二是学生把家长给的生活费用花到了吃零食或上网打游戏等非正常生活消费上,迫使生活费被削减,从而一日三餐得不到保障,长此下去造成营养不良;三是部分学生偏好吃方便面等垃圾食品,垃圾食品吃多了,以致消化功能不良,从而变成营养不良体质。而走读生由于大多是在家中吃饭,饭菜口味和营养应有保证,但有些学生由于偏爱吃零食,如小摊上常卖的麻辣串等,以致吃坏了自己的肠胃,造成消化功能紊乱,食欲差,消化吸收功能差,从而造成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会让学生体质欠佳,但同时营养过盛也会让学生体质不良。中小学生由于正处在生长发育期,身体各部分器官代谢较快,对物质营养的需求也就较多,有些学生就会出现食欲特别旺盛的现象。此类学生如果在饮食上不加节制,大饮大食,以图吃得痛快,而自身如果又属于懒于运动的一族,那么过盛的营养就会在身体里堆积,出现肥胖症状,而我们都知道过度肥胖对身体有百害而无一利。在时下的中小学学生中出现的肥胖症状不是少数小学体育教学论文,城里学生比乡下学生多,营养过盛与缺少体育锻炼是主要的罪魁祸首。

身体在于运动。中小学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阶段,适度的体育运动是必须的,但当代的中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舒适,不爱运动或运动量较小就极为普通。出门就坐车,上下楼梯乘电梯,体力活不干,平时无事就在床上卷成团,是当代中小学生真实的写照。学生的家长及教师中有一种错误的观点,就是认为只要学习好,身体锻炼不锻炼无所谓。没想到正是这无所谓让营养过盛的学生无法消耗代谢,让懒于运动的学生体质日渐下降。养尊处优的生活是健康的大敌。学校在教学期间设置了一定课时的体育课,但有些学校体育课活动单一,运动量小,学生兴趣不大,以致体育课质量不高,也有体育课形同虚设的学校,这样的学校学生体质更差。锻炼需有一种意识观念,当代人往往富于营养观念,却缺乏锻炼观念。没有科学适度的体育锻炼,人的身体也同样不会健康强壮。缺少锻炼除了会让学生体质下降外,一些疾病如颈椎腰椎病、近视眼、神经衰弱、精力差等也与缺少锻炼有关。同时锻炼还需要有强度的观念,并不是简单的走一走、跳一跳就是锻炼了,而是在锻炼过程中要有一定的体力透支,以实现肌肉骨骼、呼吸循环等器官功能的锻炼。

个人良好的健康需要每天有充足的休息时间。虽然国家早已出台有关保证中小学学生休息时间和减轻课业负担的政策规定,但一些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的休息时间缩减了不少,使正处在长身体阶段的中小学生每天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同时学习上的作业负担又很重,使得中小学学生身体非常疲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健康的身体就被拖垮了。如果某些学生还有点灯熬夜的学习习惯,睡眠时间会更少,对身体健康更为不利。

现代医学已经证明,人的身体和心理是互为影响的,心理出现问题,身体健康会受到影响。当代中小学生由于课业负担重,竞争大,睡眠时间不充足,在心理压力大的时候还会出现烦躁、易怒、情绪低落、记忆力和理解力衰退、失眠、乏力、厌学等心理症状。如果过大的心理压力得不到及时调节,身体体质也会衰退。除前面所述的几种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因素外,疾病、环境污染、缺乏健康知识和不讲究卫生习惯等也会影响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

“少年强则国强cssci期刊目录。”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一代人的整体素质。各级各部门应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的体质健康。要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首先要重视学校食堂的管理,提高食堂饭菜质量,做到饭菜价格适中,切不能让食堂以营利为目的。饭菜要尽量做到种类丰富、鲜美可口、卫生安全,从而保证学生的饮食营养。各个学校要认真执行国家政策,不能将学校食堂承包给私人经营小学体育教学论文,最好由学校集体经营,以便于学校管理食堂。学校超市是学生在校购物的主要场所,方便面等食品不要大量购进。要在学生中宣传科学的营养观念,学校要开展科学饮食的课,指导学生合理地饮食、合理的生活开支。

其次要营造体育锻炼的氛围,学校要建好体育场地,配置体育设施,学校要多举行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要开足政策规定的体育课时数,并要开展高质高效的体育课,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得到体育锻炼。要向学生传授锻炼理念、方法、技巧,让学生养成锻炼的习惯。

第三要保证学生充足的休息时间,决不能因抓教学成绩就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让学生合理作息、科学学习。

第四要开展好心理健康课,要让学生学会心理调适。对学生中存在的心理压力过大现象要及时排查,及时疏导,保证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第五要多向学生宣传预防疾病的知识,比如宣传预防流感的知识,预防乙肝的知识,预防近视眼的知识。当代的很多疾病是由于环境污染造成的,我们除了要求学生保护环境外,还应要学生珍爱生命、远离污染,比如不用一次性碗筷,不用一次性纸杯,警惕手机电脑的辐射等。要培养学生讲究卫生的习惯,如勤剪指甲等。要向学生宣传一些养身保健的知识,比如不要暴饮暴食、饭后走一走、早睡早起、每天要睡子午觉、穴位按摩、年青人不要过早过性生活、运动后不要冷浴、月经期注意保暖、要善于宁心调息等。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2

〔关键词〕健康心理学;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一、确立以预防为主的健康教育目标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2]。健康教育的核心是使人们树立健康意识,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以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健康教育应该从中小学做起,在不同学段开设健康教育课,让学生成为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完整社会人,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劳动者。《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将学校健康教育工作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建议学校建立健康教育推进机制[3]。健康生活理念需要从小培养,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是健康中国的中流砥柱,培养中小学生的健康素养应当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当前的学校教育重心是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健康状况关注度不够。如今,校园中的小胖子随处可见。为了减少日后患肥胖症、心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概率,学校应对此加以重视,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提前预防。健康心理学理论预防疾病的思想尤其突出,以全新的角度阐释疾病与健康的关系,强调“治未病”[2]。该理论认为,我们不应该等到身患疾病时才去反省日常的生活方式及行为习惯,要时时刻刻有预防疾病的意识,保持身心健康。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应以健康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预防为主,提高学生的健康素养与健康教育质量,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日后的健康生活打下基础。

二、以强化健康信念为关键内容

当前,中小学生健康教育主要以宣传与普及健康知识为主,忽视了健康信念的培养。健康教育工作的难点在于将健康信念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了解了健康知识以及预防疾病的一些手段,但是在理解以及运用等方面还存在问题。在健康心理学知信行理论中,“知”代表“知道”,要正确认识健康知识;“信”代表正确的信念与积极的态度;“行”代表行动,改变不良行为,形成健康行为[4]。健康心理学视角下的健康教育应该以强化健康信念为关键内容,以宣传普及健康知识为辅。在实际工作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关注中小学生的心理成长

健康心理学强调运用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身心健康问题[5]。在健康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了解中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生理发展日益成熟,心理发展相对滞后,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具体表现为:他们既要求独立自主,同时又对父母和老师有着深深的依赖;自我意识逐渐发展,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貌、能力、学习成绩、人格、情绪特征等,并且有很强的自尊心。因此,在开展健康教育时,除了传授健康知识、强化健康信念之外,教育者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

(二)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中小学生在校时间长,学校是他们主要的生活和学习场所。积极正向的校园文化对学生健康信念与积极态度的培养有重要作用。学校应开展健康知识小课堂、疾病预防我在行、火灾地震逃生演练等活动,建设有利于学生健康信念养成以及积极品质形成的绿色环境。

(三)充分发挥班集体力量

知识的传授与行为养成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要以健康行为养成为出发点,传播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学校教育主要以班集体作为组织形式,班集体的力量对学生影响巨大。学校在开展健康教育教学工作中应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创建健康的班级文化,在班集体中多开展健康主题活动,通过群体力量带动个体的健康发展,强化学生的健康信念,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水平。

(四)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协调

在当代健康中国大背景下,各中小学除了配备卫生保健教师外,还应充分发挥生物教师、体育教师和心理教师的健康教育作用,在生物课、心理课和体育课程中渗透健康教育。坚持问题导向与健康需求相衔接的原则,围绕学生的需求,针对学生的主要问题,合理选择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确保健康教育取得实效。另外,健康教育教师应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健康素养,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学生做出表率。课堂教学是传授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渠道,课外实践是践行健康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域。学校要结合课堂教育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健康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健康知识的运用与良好行为的形成。

(五)发挥网络的教育力量

在开展健康教育时,要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社会媒介资源,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科学利用互联网这一资源,通过浏览互联网网页、关注与健康相关的公众号等方式,了解科学的健康知识,逐步培养自己的健康理念。

三、家校社联合,开展健康教育

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与所生存的环境息息相关,认为环境有四个系统,分别是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以及宏观系统[9]。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不能仅仅依靠学校,需要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人共同努力,建立一个多元的健康教育团队。健康教育团队应当集合教师、家长、社区卫生工作者,共同促进学生健康意识的形成,提高他们的健康素养。健康教育目前主要依靠学校的力量,通过学校的宣传,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除此之外,还要协同家庭和社区,共同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教师与家长应经常联络,协力合作。同时,发挥社区卫生机构的优势,充分发挥社区文化的健康教育功能。社区卫生机构可以在寒暑假组织开展各类丰富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健康的重要性,提升自身的健康素养。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3

经济社会的发展给素质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给素质教育带来了更多的任务和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学生发展的基础阶段、关键时期,农村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如何做好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有机整合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基于此,本文对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有机整合实践对策和措施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农村小学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有机整合;教育实践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更加重视,在农村小学教育过程中,由于教学水平有限,没有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理念,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中存在较多问题,无法为小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机整合能够有效地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效果,提高农村小学素质教育质量,为小学生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关系探究

研究和分析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有机整合,需要对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究。首先两者之间存在一些不同,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之间的理论基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教育学,而德育教育的理论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两者的教育任务是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预防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排除学生存在的心理困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品质,而德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外,两者在教学方法和社会制约程度上都有所不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比较隐秘,注重学生的隐私保护,而德育教育主要是集体教育和实践锻炼,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共同性,例如两者之间在教学内容有着一定的重叠交叉之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都是在教育和发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进行的全面教育,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另外,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某些教学方法也是共同的,例如角色扮演、活动参与和榜样示范等都是两者经常使用的教育方法。基于这些分析,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紧密、有机融合能够提高小学生素质教育的效果,为小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农村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有机融合的实践对策和措施

2.1以科学的系统论为指导促进两者之间的整合: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之间存在一些不同,因此在整合过程中要用科学的系统论为指导对两者进行融合,既保证两者之间的共同性,又保留两者的独特性。首先,在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整合方面做好共性研究,例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共同性应用,运用角色扮演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进行共同的教育,让学生在一个场景中接受两者整合教育,提高教学效果。其次,在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整合过程中做好个性兼顾工作,要体现两者之间的区别,例如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一定的保密性,而德育教育工作要做好整体价值观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等。总之,要运用系统论的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进行整合,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2.2以小学生的日常实际生活为整合落脚点:

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整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村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鲜活事例,是开展两者整合教育的途径和基本教育。首先,在整合教育过程中,要将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作为一个整体,将学生的思维范式与生活实践进行紧密的结合,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机整合。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的最终是为农村小学生的生活服务的,要让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获得真善美的生活,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小学生的健康生活心理状态,德育教育工作能够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良好生活习惯,这不仅能够对小学生的生活产生积极影响,而且还有利于小学生的未来发展和全面发展。

2.3建立一支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整合研究工作队伍:

农村小学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教育工作整合的积极意义,要在相关的教学工作中积极转变工作理念和教育思想,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注重德育教育的渗透,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加入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建立一支整合工作研究队伍对提高两者的教育效果和质量都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和德育教育者要加强彼此之间教学内容、教学知识的融合研究,不仅要关注自身专业和教学内容,而且要注重彼此之间的融合教育,提高教育的全面性。其次,学校要注重相关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要定期开展相应的研究会和讨论会,结合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际和德育工作实际研究相应的整合方案,并且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选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另外,学校的领导者也要对这两者之间的整合给予足够的支持,在相关氛围营造、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做好整合工作机制。

3结束语

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是农村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整合,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素质教育,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陈艳飞 陈庚 单位:吉林省蛟河市漂河镇青背九年制学校

参考文献

[1]李绪臣.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在小学德育教学中[J].教育教学论坛,2012,(S4):277-278

[2]耿艳芳.浅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J].教育艺术,2015,(3):21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4

一、领导重视,机构成立,相关文件出台

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我市早在几年前就已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进一步推进并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的开展,年,市教育局成立了以教育局田副局长为主任的“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达了[]151号“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通知”,并颁发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运行机制及管理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等级评估方案(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员任职资格及优秀心理辅导员评比办法(试行)》、《中小学心理辅导室主任任职基本条件、职责》等具体操作规定和办法,确保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开展。

二、统一部署,明确要求,切实开展

为贯彻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认真落实省教育厅《关于认真贯彻教育部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有关指示,推动和落实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我们制定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指导原则,主要内容、主要途径,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无目标性和错误操作。

三、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完善了管理办法

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到位,责任到人,我们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网络。一级工作机构,市教育局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实施、管理、指导、考核工作;二级工作机构,各学区辅导中心、市直属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本学区、本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划、管理、指导工作;三级工作机构,各中小学成立“心理辅导室”,具体实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在管理中,我们做了如下规定:(1)首长负责制原(!)则。各中小学校长、各学区辅导中心主任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2)日常化原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渗透到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中及管理工作中,使之成为学校日常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3)全员参与原则。学校的每一名教师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都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和发展负有责任。(4)督导原则。学校必须主动、积极地争取和接受上级指导中心及专家的督导,以克服自身工作中的盲目性或可能出现的偏差,提高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及学科教师的心理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我们把学校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科教师均列为考核对象,心理健康教育将作为名校长、优秀班主任、先进教师的考核条件之一。

我们还规定了考核的内容、方式和评奖办法,使考核措施具体化。

四、加强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素质

为尽快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和实施健康教育的能力,我们开展了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活动,争取到年,有10%的教师获得省教育厅认证的心理辅导员上岗资格证书,100%的教师接受过一轮培训。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1.确定市教师进修学校为培训责任单位,负责教师的培训工作。

2.确定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的继续教育或技能培训相结合,把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3.确定了培训方式的多元化。外出进修学习、聘请专家学者来讲学、校本培训和自学讨论已经成为了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和实施教育能力的主要途径。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郑日昌教授以及浙江师范大学、浙江教育学院的专家相继应邀到讲学。大批的教师到等地进修学习。

4.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师德教育、校长培训、教导主任培训、名师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初级教师培训、教师资格培训、教育科研培训、新课程培训以及其他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培训的主要内容。

5.以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个案征集和评比为手段,内化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能力。中心成立后,我们已经搞了一次论文征集、一次个案征集活动,收到论文、个案近300篇,教师已经树立了心理健康观念并自觉运用于实践。

6.培训活动有声有色。第一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受到了全市中小学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热烈响应,有176名教师参加了培训。第二期学校心理辅导员的培训活动也即将展开。本学期我们将组成讲师团,开展巡回讲课活动,对全市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5

一、征稿内容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的建构,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体制和制度建设。

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构建与有效整合。

3.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针对当前心理活动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提出对策,包括理论文章与课例分析。

4.学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方法和应用,包括理论文章与案例分析。

5.班主任开展班级心理辅导的方法与途径。

6.应用心理学规律指导学科教学或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7.区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经验总结。

8.校园心理剧剧本及学校开展心理剧研究的探索。

9.中小学生生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10.中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比研究。

11.处境不利儿童(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农民工子女、离异家庭儿童等)、特殊儿童(独生子女、残疾儿童、有缺陷儿童)、问题儿童(学习障碍、情绪障碍、自闭症、网络成瘾等)的心理健康教育。

12.家庭心理健康教育。

二、来稿要求

体裁不限,可参考《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相关栏目文章风格。字数:2000~7000字。标题用黑体字,正文用宋体字。作者的详细信息(单位、地址、邮编、电话、电邮等)另起一页附在文末。

三、征稿对象

各级教育行政科研部门、学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教育教学研究人员、广大中小学班主任、学科教师、心理教师。欢迎集体组稿参与,优秀者将获得组织奖。

四、投稿方式

文章一律采取邮箱投稿:

五、主办单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社

六、时间安排

1.优秀成果征集时间:2017年1月1日~9月30日。 2.优秀成果评选时间:2017年4月1日~10月31日。

3.研讨交流会、杂志社理事年会及评审颁奖大会预计2017年下半年召开,地点待定。

七、评选办法

1.由主办单位邀请心理健康教育领域的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来稿进行评审。坚持三审制度,确保评审工作公平、公正,确保获奖成果的质量。

2.按照优秀成果的质量评出一、二、三等奖。

3.评选过程公开、透明,手机微信群实时报道。 微信号:13581906384

4.获奖名单将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上定期公布。

5.获奖文章将择优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发表。一等奖全部刊登,二等奖、三等奖择优刊登。

6.获奖名单及优秀获奖文章将在杂志官网()定期更新。

八、收费标准

采用先交款后评审的方式,汇款后请及时与组委会核实到款信息。

评审费:每篇文章180元。

评审费缴纳方式:微信支付、支付宝支付、邮局汇款。

微信缴费号:13581906384

支付宝缴费号:13581906384

邮局缴费汇款: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10室

邮政编码:100089 收件人:王策

附言请注明文章第一作者姓名。

九、组委会联系方式

投稿咨询电话:13581906384

联系人:王策 电话:010-88817526 QQ:635866544

刘泳 电话:010-88810835 QQ: 841699352

组委会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5号青政大厦610室

邮编:100089 网址:

“健康杯”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组委会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政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0)07-0004-03

记者:吴教授,您好。您多次提出要构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专家库”,请问这个专家库的标准是什么?您强调这支培训专家队伍应该是一支高质量的队伍,如何理解“高质量”?

吴增强:我国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二十多年,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所以,我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应强调实务,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这个角度讲,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专家的标准最好从两个层面来界定:

第一,应该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专家。这可以从高校的专家学者中来。近十年,一些高校学者加入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中来,而且有些高校设置了学校心理辅导或心理健康教育这个专业,还有的高校设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硕士专业,从事这些专业培养的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方面有一定的研究和理论,他们的专业性、理论性都很强,这部分专家非常重要。

第二,应该是在一线工作过的、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普及、实践过程,成长起了一批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这一批专家有很多的临床经验,而且长期从事中小学心理教师的培训,在各地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部分专家是必须依靠的专家。

谈到培训专家的“高质量”,我有两点体会:

第一,从理论角度看,专家要对学校心理学中的“学”有理论上的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应用性学科的特点是与国内外研究前沿紧密结合,这就要求专家们不仅要有敏锐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而且还要能深入基层进行实证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培训有一个总体把握。

第二,从实践经验看,专家自己要有丰富的临床个案经验,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的研发,或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编写。所以我认为,专家的“高质量”标准应该是既有精深的理论背景,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理论和实践结合得比较好。

记者:许多学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要在课程建设上下功夫。您认为,从全国角度看,课程建设应该分几步走,各阶段重点如何?如何解决省际间关于课程建设的差异问题?

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进入课堂是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1986年,南京师范大学班华提出“心育”问题,1989年,林崇德出版《品德发展心理学》,强调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品德培养结合起来研究;1991年,班华发表了“心育刍议”论文,系统阐述了与心育有关的问题,并于1994年出版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著――《心育论》。这些理论论著的发表,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部分学校逐渐将心理健康教育引入课堂,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现在全国各省市都在编写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百花齐放,这个进展是可喜的。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这些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发过程中有一些偏向,如有些教材单纯传授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有些教材单纯设计一些心理辅导活动,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属性没有进行深入研究。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推广,首先要对课程的属性进行定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属性是指,它是一门促进个人成长的课程,是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的课程,是一门学生本位的课程。我认为应该抓住“属性”所涉及的学生本位和心理体验进行探讨。1995年,上海开发了《心理辅导活动指南》,这个课程主要是针对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课程,基本上是经验型课程。以经验为主,不排斥社会需求的导向,社会本位,即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教育内容。因此,上海的心理辅导活动课程设计理念是:以经验性的心理体验为主,以学科知识的教学和以社会本位的需要为辅。这个理念是比较合理的。

从全国范围看,我们可以分地区、分阶段地推广。沿海发达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已有多年的丰富经验,在下一步应该是在提高课程质量上下功夫,提高其有效性、针对性,根据学生的实际,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地方课程,甚至校本课程。我不赞成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统编教材,因为这个课程本身是围绕学生成长以及解决成长中的困惑的课程,其特点体现在:

第一,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会改变。

第二,不同地区情况会不一样。如果地方课程比较成熟,那么可以形成自己的地方课程,甚至是校本课程,它会有开放的一面,创造的一面。以上是对沿海发达地区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较高要求。那么,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刚开始发展,他们可以开发自己的课程,也可以先引进别人已经开发的课程,从模仿做起,摸清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理念和工作套路。

从经验而论,心理教师上心理健康活动课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模仿他人,第二个阶段是自己设计,第三个阶段是发展、创新。由于中西部地区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还处于较低阶段,所以可以先参照其他省份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程模式,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框架和理念,做到他山之石为我所用,采取“两步走”方针。在中西部地区,不妨开发一些地区性的、带有指导性的教材,给教师提供一些参照和借鉴。

记者:《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简称《纲要》)作为一个全国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性文件,您认为修订后要重点解决哪些问题?修订的专家队伍应如何组成,才能保证修订后的《纲要》能更好地发挥科学性、指导性和实用性?

吴增强:《纲要》的修订是非常有价值的,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自发地在开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到二十一世纪初,教育部连续颁发了两个文件,表明政府正式介入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指导。应该说《纲要》在当时还是比较全面、比较有弹性的,这在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初期是必要的。现在过去了十年。这十年里,社会变化快,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学生也出现了很多新问题。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反思《纲要》,进行重新思考,这是非常有意义、有价值的,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现了中央反复强调的科学发展观。

《纲要》的修订一要体现人文关怀,二要体现可持续发展。从战略构架来说,我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即我们不能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看成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情、教育部门内部的事情。

第一,一定要站在一个社会大背景下来看待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要站在中华民族素质的高度来认识未来公民健全人格的培养。我非常赞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政府、社会(包括社区)、家庭、学校,甚至是社会各界包括医学界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所以我说要从整个大的战略角度来考虑。

第二,要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定位、内容来考虑,要密切关注社会转型期儿童青少年突出的问题,要关注社会变迁中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比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有亿万的流动人口及其子女,他们的生存状态怎样,我们是否给予了必要的心理关怀。

第三,在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还有一些不和谐现象,比如突发事件增多了,2008年的汶川地震属于自然灾害,大家开始重视危机干预;2010年3月23日发生了福建南平市延平区的医生郑民生对小学生的砍杀事件;2010年5月12日,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圣水镇林场村幼儿园发生凶杀案致9名师生死亡,等等。这种校园危机、校园恐怖事件如何预防等问题凸显出来。《纲要》的修订要体现现阶段出现的新问题,提出新的应对策略。

第四,是怎么做的问题。2002年《纲要》中关于“怎么做”这样写道:“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要普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要在具有较全面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进行心理辅导的专门技能以及提高自身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上有显著提高。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要从实际出发,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抓好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同时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区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推进工作。”其中“有条件的城镇中小学和农村中小学”在当时的背景下提出是很有意义的,但现在看来比较含糊不清,究竟怎样才是有条件,怎样才是无条件?在下一步的《纲要》中都需要作具体的规定。比如,学校是否要建立危机预警及干预系统,大众传媒、社会机构应该如何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等等。这些新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内容应补充、完善到《纲要》中去。再如,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性需要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的构架还需要重新进行梳理。目前,突出的矛盾是中小学生广大的心理需求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个问题在上海也很突出,学生的心理需求很多,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水平没有达到,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医学系统的心理干预资源也有限。一些有心理障碍的学生需要转介到医院,医院是否能提供相应的服务,这也是问题。学生转介到医院后,医院怎样跟学校建立连接,这个转介机制也需要解决。媒体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应该如何为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只顾抢“眼球”新闻,不顾学生“心灵”成长。这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的机构、社会心理服务的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打造专家队伍,加速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进程,在《纲要》的修订里应该重点考虑。不是说培训完了就结束了,培训后还需要有继续教育和督导成长的过程,就像教师的继续教育一样,心理辅导教师的继续教育也需要形成制度。

第五,心理健康教育条件保障问题也应该在下一步政策调整中重点体现出来。现在的情况是,哪个地方校长重视就投点儿钱,不重视就没有钱,哪些地方重视就拔点儿经费,不重视就没有经费,没有形成一种机制和制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有政策支持、政府支持,政府在财政上应该给予经费保障。上海市即将出台的《上海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中规定,搭建危机干预快速通道;推动建立专业精神卫生机构与学校的合作机制,积极搭建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到校医院、专业精神卫生机构的危机干预快速通道。此外,还特别强调从政府的政策、财政上保障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哪些专家参与《纲要》的修订,思路要打开。首先,要有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家,因为他们最了解现状;此外,还应有方方面面的专家,如社会学专家,教育学专家,从事教育政策研究的专家,法律专家、少年犯管教专家、特殊教育专家等。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所有的孩子,包括工读学校的孩子、智障的孩子等处于边缘地区或处于弱势群体的孩子。这样才能体现社会的公平,使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心理服务。专家队伍中,还应包括分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官员。因为《纲要》是政府指导的纲领性文件,主管心理健康教育的官员、专家队伍、一线的校长和教师,可以代表方方面面的意见,达到一种理想的平衡和整合。

记者:您刚才提到要关注弱势群体孩子的心理健康,那么,您认为“我国流动儿童积极心理品质发展与教育研究”课题应该重点研究哪些内容?

吴增强:关于流动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健康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教育部副部长陈小娅多次提到要关注留守儿童和青少年的生存状况、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教育规划不但要从政策导向的角度来思考,还应该从法律的角度来进行。《纲要》修订中还应从法制角度上进行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保障未成年孩子生存的权利、发展的权利、受保护的权利、参与的权利,让孩子们活得有尊严等,实际上就是保护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从立法的角度,《纲要》中要作一些指导,修订中可以请一些法律专家参与。

记者:请您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杂志提一些期望。

吴增强:贵刊从创办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十年,专业性越来越强。我看到,杂志栏目有专访类、学术研究类、咨询辅导类、活动设计类、一线教师经验总结类,还有国外前沿理论和先进技术的介绍,以及国内各地动态的介绍,应该说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方面面,对广大教师们有很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我希望,贵刊坚持一步一个脚印地做下去,继续走贴近读者的路子,进一步提高可读性和针对性。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7

论文摘要:作为基础学科重中之重的小学语文学科,由于自身的特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着优厚的条件。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积极因素,敏锐捕捉课堂中的心理教育契机,充分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地发展。

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学校教育对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各个学科的教学也都负有此项任务。这当中,由于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它的工具性、交际性、人文性的特点,把它与人的生活经历、内心体验、个性情感等因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从而决定了语文教学的艺术特征:随机性、多样性、丰富性。语文教学实际上就是师生间情感的相互交流、思维的相互碰撞、兴趣的相互牵移、语言的相互启迪,是师生共同开发和利用语文资源的过程,这一过程正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平台”。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作为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选好切入点,找准结合点,把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地、有机地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在渗透式的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格,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促使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健康的发展。

1挖掘教材中的积极因素,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内容广泛,既有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也有思想品德教育,还包含着各种丰富的心理因素信息。教师应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容中的心理因素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学生体验并内化自身品质。

1.1直接与文本对话,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心理教育因素比较明显,可以直接利用文本,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从而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我让学生先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小马为什么第一次过不了河,第二次过了河呢?”再角色扮演小马、老马、老牛、小松鼠进行对话。通过反复朗读小马与老牛、松鼠、妈妈的对话,学生体会了小马两次过河时的不同心态,同时也感悟到面对困难要思考,勇于实践,不能依赖别人。这样,通过学生的自我感悟会促使他们自觉地树立自立意识,有助于他们消除凡事都依赖父母、老师等人的心理。

1.2寻找结合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有些教材所包含的心理教育因素不明显,就需要拓展,努力找出言“此”与“彼之间的结合点,例如《落花生一文,教学时,我采用中央电视台人生AB剧栏目的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分成落花生组和苹果组,并进行讨论和争辩:在当今社会,你愿意当苹果那样的人,还是愿做花生那样的人呢?学生在辩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争辩使学生领悟到:像苹果那样的人和像花生那样的人两种人各有自己的优点,也各有自己的缺点:像苹果那样的人美丽大方,勇于展示自我,但显得浮华,而花生朴实无华、品质可贵,但缺乏自信、缺乏展现自我的勇气。最后,我指出:像花生、苹果这两类人都是需要的,就看你怎样去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特长。通过教师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以教材为载体,把心理陡康教育寓于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会了客观全面地去评价别人,领悟到做一个新世纪的孩子既要做到外表美,又要做到内心美,要勇于展示自我,恰当地表现自我。

2捕捉课堂中的教育契机,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师生的双边活动中,课堂教学占据的时间最长。那怎样充分利用这个黄金时间段,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一般来说,教材出现心理健康渗透因素的时候,自然是最好的契机,但有时候又不能割裂课堂教学的整体,把语文课上成健康教育课,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捕捉恰当的教学契机。课堂上的教育契机,往往出现在四种时候:其一是兴趣激发的时候。有了兴趣,才会使思考更主动,产生的教育效果就好。其二是在情感勃发的时候。当情感处于饱满状态的时候,激昂、敬佩、震憾等都有助于学生去选择键康有益的心理品质。其三是在思维萌发的时候。其四是学习的主动性产生的时候。总之,教学中的契机的出现有时是偶然的,随机的,这就要教师自己去用心捕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

3开展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语文实践活动具有开放性、愉悦性、自主性和活动性的特征,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同样蕴含着许许多多心理教育的契机。老师要善于把握机会,随时随地进行心理教育渗透,这种见缝插针的教育渗透,耗时少,针对性强,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8

论文摘要:“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的有效途径,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呢?我班分五个单元的活动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有缘千里来相会、我的自我我最知、生命的价值我探寻、我真的很不错和我的未来不是梦。

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的新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可见,心理健康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学生健康成长与和谐发展的现实需要。另外,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成为改进和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途径。

据报导,在全国两亿多中小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存在着学习、考试、人际关系、环境适应、青春期、与父母沟通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若仅仅依靠传统的伦理学与教育学恐怕是不够的,若能借助于心理学,特别是心理辅导的帮助,那么对于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我,提高自信心,塑造健康的人格和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有裨益的!而团体心理辅导日渐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方式和有效途径,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如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呢?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是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更有针对性,更具实效。第二,活动的选题尽量小,以小见大,便于实际操作,还要考虑是否与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心理需求相符合,是否能得到学生的认可。第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要坚持以发展性目标为主,着眼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第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力求形式多样、生动有趣。多设计游戏、角色扮演、行为训练等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使学生快乐地参与,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迪。

根据以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笔者针对我班学生的特点和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每周一次的主题班会上,面向全班学生进行了团体心理辅导,并取得了喜人的成效,以下是团体心理辅导系列课程的教案设计。

一、课程目标:

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新环境,消除陌生感和孤独感;使学生学会和他人的沟通探讨,学习自我欣赏和欣赏他人,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思考自己的人生梦想,增强方向感。希望能在生活、学习、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给予他们指导和启发。同时还希望在团体中培养一份归属感和被接纳的感受,在体验与他人亲密交流、彼此信任的同时,学会关心、倾听和体察他人。提高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

二、活动对象:全体学生

三、活动方式:团体心理辅导,由教师指导,班干部协助

四、活动时间:共五次,开学后每周一次一单元,每次2~2.5小时

五、理论基础: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罗杰斯人本主义发展观

罗杰斯的自我和谐理论

六、活动过程:(见附表)

参考文献:

「1《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资格培训(C证)》.

小学生健康教育论文范文9

作为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的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出的学生是否适应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需要,直接影响中小学生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开展。因此,探讨我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办学方向和模式,深化教学改革,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急切的。

1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现状

1.1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还未能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国家教委关于《“九五”期间农村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意见》规定:完全小学以上的学校,均要按国家教委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教学计划开设体育、健康教育课。并要求到2000年各省会市、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的健康教育开课率要达到100%,县镇以上学校要达到80~90%,县镇以下学校要达到70~80%;凡开设健康教育课的学校,其健康教育师资均应接受培训并达到规定的要求。那么,学校体育与健康相结合师资就更加奇缺。据调查,现在我国农村不少乡级中学还缺乏合格的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卫生保健教师。学校卫生工作根本无法实施,严重制约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即使有的中小学校开设了体育与健康教育课,也面临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缺乏专业师资的情况。目前,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师资主要由校医、保健教师、班主任、大队辅导员、培训后的体育教师担任。但这些师资不是缺乏卫生保健知识,就是缺乏体育知识,根本不能完成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任务。因而,迫切需要高等师范院校培养出既能上体育课又能上健康教育课的大量专业师资。这为我们开办的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广阔的“市场”。尽管如此,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仍未能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大力发展。

1.2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自创建以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断探索、实践,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绩,为培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师资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但由于该专业起步晚,发展参差不齐,有关理论、思想、方法、资料、文件等几乎没有建立,至今全国尚无材、大纲,教材奇缺,教材内容、范围不能确定,严重影响教学,制约着专业的发展。加之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体育课程照搬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而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理论较为混乱,课程设置不合理,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线的教材内容繁杂、重复,还没有从根本上建立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新的课程体系。此外,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相互独立,各自为政,不能互相促进,体育与健康教育两类课程内容没有融为一体。还未能使该专业学生明白,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能促进人的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体育意识和终身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并能帮助树立科学的生命观和健康观,有利于改变不利于健康的各种行为和生活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

1.3体育卫生教学观念陈旧

一方面,体育教学仍以运动技术教学、运动训练为中心,把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单纯传授知识、技术、技能上,忽视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方法和综合能力的严格培养和训练,更谈不上加强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陈旧繁杂,缺乏筛选和更新。必修课与专修课重复过多。术科教学中过分强调动作的“标准化”,练得多,讲得少,甚至把专项选修课变成运动训练课。考核评分方法缺乏科学性,带有严重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另一方面,健康教育教学基本上停留在单纯传授知识这一个层面上,培养学生健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问题没有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教学手段单调,讲课“满堂灌”。显然,这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化体育卫生教学的发展需要。

2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规格

在1992年国家教委的《高等师范院校体育卫生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专业培养目标是:“本专业的任务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初级中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这一目标较为概括,宜根据现代体育教育思想、课程发展趋势、中小学校实际需要制定明确、具体的专业培养目标。为此,笔者拟将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目标表达如下: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合格的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师资,使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培养出来的师资既能用体育锻炼(方法和手段)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又能用卫生保健知识来维护健康,发展体能;具有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素质提高的能力,具有培养中小学生终身体育观和终身健康观的能力,具有熟练操作体质测试和健康测试的能力,具有从事全民健身指导工作的能力。在培养规格方面,应根据21世纪对体育与健康教育人才素质的需求和我国的国情,要求该专业学生应掌握本专业所必须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本学科的发展有所了解;懂得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科学方法,具有较强的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以及班级组织管理能力;能胜任中小学体育与健康教育教学,开展初级卫生保健工作;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一定的艺术鉴赏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树立劳动观念,热爱劳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3加强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3.1合理调整课程结构

它包括两大方面的课程:一是体育课程;二是健康教育课程。首先,体育课程应根据终身体育教学总目标(完善体格,增强体质,促进身心全面发展;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重视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使体育经常化,成为生活内容的一部分,并以此目标为原则,改革体育课程结构,增大体育课程的总体弹性。注意增加选修内容,将健身、健美活动以及民族传统体育纳入体育课程中,加强实践课时,改革运动教学大纲,编写出能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为主的体育课程大纲。在新大纲指导下,编写出能增强学生体育意识、提高健身能力、培养终身坚持参加身体锻炼习惯为主线的新的教材体系;做好竞技运动教材化的工作;增加身体锻炼知识、方法等内容的教学,运动处方原理、运动生理的效果、运动的健康效益等教学内容,编好教材。其次,健康教育课程应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以便该专业学生掌握较为系统的医学、卫生、保健知识,并能诊治学校常见病、传染病等,养成良好的文明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能力,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促进和保护身心健康为目标,编好医学、卫生教材,注意《临床医学概论》、《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护理学概论》、《学校健康教育学》、《精神卫生学》等课程内容的广度,掌握好深浅度,注意内容的实用性、实践性、科学性、趣味性。为此,我们经过反复研究、实践、论证,制定了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课程结构。其中,核心课程为: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学校健康教育学、学校体育学、田径、球类、体操、体育心理学共10门;基础课程为:政治理论、思想品德、外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学、体育测量与评价、运动创伤学基础、武术、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体育科研方法、中小学体育教材教法、健身健美操、临床医学概论等14门;选修课有:体育概论、体育绘图、护理学概论、精神卫生学、运动营养学、体育游戏、体育康复、推拿按摩、体育社会学、群众体育学、艺术体操、乒乓球、游泳等14门。教育实践8~12周,其中体育教育实践5~8周,健康教育实践3~4周。#p#分页标题#e#

3.2建立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实效为中心的成绩考试制度

在体育课程评价中,应改变过去的运动技术、技评和达标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注重将体育课程评价与体育教学结果评价紧密结合,树立身、心、群三维综合评价观,建立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体育考试。改变单纯用外部行为度量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并以此作为衡量教学效果和健身效果依据的评价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和性格特征,区别对待。允许学生按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根据自身的特点、起点和潜能,设计制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保底但不封顶,因人施教,不拘一格地促进其最优发展,切忌忽视个体差异的教学武断,以及绝对化指标对学生实施强求一律的“一刀切”,使体育教学真正转向素质教育。在健康教育方面应以理论、行为和实践结合起来考核,确保课程评价更好地为体育卫生教育专业的改革、建设和发展服务。

4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

要办好高师体育卫生教育专业,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教育素质好、学术水平高、结构合理、适应性强、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然而目前体育卫生教育专业师资队伍的现状不容乐观。现有教师队伍“专才”多,“通才”少。而现代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是一个“教育专家”,然后才是一个“理论专家”和“技术专家”。如何尽快提高专业教师的教育素质、科学素养和理论水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加强思想建设,提倡敬业爱业精神,加强师德教育,增强青年教师教书育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加强理论学习与教改结合,以新的理论知识指导教学和科研。其次加强学科建设,培养骨干教师。要以学科建设为载体,通过学科群点的组织和建设,通过立项的科研课题和研究室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创造展露才华的广阔天地,使他们得以在较高层面上的学术环境中增长才干,催生出高水平的学术梯队,从而建立一支数量足、层次高、素质好、后劲大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再次,加强教师在职培训,尽快提高队伍素质。中青年教师要自觉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自己的知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