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环境保护论文

时间:2022-03-14 04:18:56

摘要:环境保护涉及的范围广、综合性强,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等,还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环境保护方式包括: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科学技术、民间自发环保组织等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止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以求自然环境同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共同平衡可持续发展,扩大有用资源的再生产,保证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环境 环境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中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1.工程实例

本工程为我市府河堤防涵闸及险段护坡工程,该工程承担我市东部及相邻云梦县农田灌溉和防汛抗旱及供水养殖的重大任务。该水闸工程按照1级标准进行设计,建筑物级别为1级。在工程施工场地内存在软土地基问题。根据工程的具体情况,为了能够满足施工工期的要求,经过分析,本工程决定采取钢板桩围堰施工工艺。以下将结合钢板桩围堰施工过程,阐述环境保护措施。

2.钢板桩下沉和围堰合拢施工

2.1施工工艺

在钢板桩下沉施工过程中,应先将钢板模板运输到施工平台处进行拼装。一圈模板拼装完成之后进行下放,并做好固定措施,接着进行第二圈的拼装和下放,直至完成全部圈的拼装和下放施工,最后让其在自重的作用下下沉进入到水中。钢板桩下沉完成之后,需要在其周围设置一层土工布,同时在其设置装有粘土的编织袋。而在围堰的内部则需要放置石块。接着开启泥浆泵进行抽水以此进行围堰渗漏情况的检查。在钢板桩围堰的施工过程中,围堰的合拢是一个关键工序。合拢施工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围堰的渗漏企管科。因此在进行钢板桩围堰的拼装之前,应先对每块钢板桩的尺寸进行测量,同时经过合理的计算和选择,从而确保合适的钢板桩拼装方式。

2.2环境保护措施

(1)在本工程围堰的施工中,应考虑采取措施确保河道内水系贯通、渔船通航以及洪水期排洪,本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根据工程的实际情况以及河道的具体情况,将施工项目化分成7个施工段,每个施工段分三段进行围堰的修建施工。围堰的施工按照先两端后中间的顺序进行。当围堰两段施工完成之后再进行围堰中间段的施工。施工中应在合适的位置处架设临时拱桥,保留通道,这样可以确保围堰施工不对水系的畅通和来往船只造成影响。

(2)在围堰施工过程中,为了避免施工对河床造成扰动而引起泥沙浑水渗透到围堰,同时还应防止施工机械的油污对河水造成污染,本工程采取了以下的保护措施:

①确保施工材料无污染。本工程中进行围堰施工,需要采用的各种材料包括木桩、槽钢、钢板桩、钢管以及土工布等。为了确保各种施工材料的干净清洁,在施工中,应将这些材料安放在河道区外指定的堆放场地,在堆放场地内对这些材料进行清理,将材料表面的油污以及杂物等清除干净,确保清洁之后方可在施工中进行使用。

②设置围挡、控制浊水扩散。在围堰施工之前,为了避免河床扰动会引起浊水的向外扩散,在围堰外侧设置彩条布作为围挡,其位置安排在围堰外侧60m的位置处。这样可以将施工中所引起的泥浆污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避免其向外侧进行扩散,同时还可以有效的防止机械设备出现漏油的污染。围挡修建完成确保合格之后,方可进行围堰的修筑,

③加强作业机械检修,防止跑冒滴漏。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应定期对施工机械设备进行检修,从而确保机械设备处于正常的使用状态、施工机械设备应严格避免柴油、机油的泄露而造成河水的大面积污染。5t以上的施工作业和运输的船舶,应设置油水分离器;各作业船只应配置两卷吸油棉,在施工中一旦出现漏油的问题,可以及时采取吸油棉对漏油进行清理,以避免漏油的扩散。

④施工泥浆静置、限定排向。本围压的南侧离岸边较近,该区域内无人进行水产的养殖,因此将围堰南侧作为泥浆的排入区域。在泥浆排入之前应先对泥浆进行静置和澄清处理,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小泥浆对围堰北侧养殖区的污染。围堰内的淤泥清理处理之后,也同样将其放置在围堰南侧的近岸位置,通过泥浆车将淤泥运输到指定位置进行堆弃,而不将淤泥堆放在围堰内。

⑤当进行围堰内施工便道的施工时,其所使用的材料应尽量选用污染小,易清理的材料进行铺筑。而进行便道施工时,其底层材料应选用承载力好的砖渣或者较大粒径的碎石,面层材料则应选用二灰碎进行硬化,其处理后的为30cm。在施工中还应按照做好洒水工作,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小扬尘的问题。

3.钢板桩拆除

3.1施工工艺

在进行钢板桩围堰拆除施工过程中,应先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将围堰内的支撑一一拆除,同时进行围堰内的灌水。水位应控制在高出围堰外水位1~1.5m的高度,这样可以在水压的作用下,使钢板桩与混凝土之间部分脱离。接着则进行钢板桩的拔除。钢板桩的拔除应从下游开始,选择一块较易拔除的钢板桩进行。拔除施工应按照从下游沿着两侧向上游的顺序依次进行。当钢板桩拔除之后,在其搬运过程中应确保轻拿轻放,避免出现碰撞而导致钢板桩出现破损。

3.2环境保护措施

①围堰的拆除施工与围堰的修建过程工序相反,措施基本相同。当进行围堰拆除的时候,应将所取走的土体进行还原,尽量确保河底恢复到施工之前的样子,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土体还原之前,应先对土质进行检查,确保无污染之后方可还原。在围堰拆除之前,应将施工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物清理干净,同时清除所有的施工痕迹,并上报环保部分进行检查验收,确保合格之后方可正式开始进行围堰的拆除施工。

②对于施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弃机具、配筋以及固态浸油废物等,应放置在指定的位置集中进行收集、封装,并且将其运输到垃圾场进行处理。在雨季,应避免雨水对废弃物造成冲刷而引起有毒液体的渗出,这些有毒液体一旦渗出会造成地表水、地下水以及河水的污染。

4.结语

由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范围广泛、施工项目较多,其对生活环境的影响较为严重。因此在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应当在进行施工过程中,如何确保施工质量进度等保障同时加强环境保护是值得探讨的。文章通过结合某水利工程中的围堰施工过程,探讨施工中如何做好环境保护措施,为同行提供参考。

作者:张燕 单位:湖北省应城市水利排灌总站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教育教学论文

1、德国中职建筑类工种教育教学中环境保护的做法

在德国为期八周的建筑技术专业中职教育教师培训中,不仅接触了建筑类工种的教学大纲和以行动为导向设计的工种职业教育教学过程,更使我们亲身感受在全教育教学过程中环境保护知识和理念是如何传授和灌输的。

(1)德国建筑技术职业教育是“三元制”(国家层面提的是“双元制”)

由职业学校、跨企业培训机构和企业三方共同培养学徒工,职业学校承担理论教学、跨企业培训机构承担实践性教学,企业承担实习任务。跨企业培训机构的实训周每学年逐渐减少,第一年有20周在这里学习,只有12周是在职业学校学习理论课。企业是逐年增加教学周时间的,但这三年在职业学校的学习时间基本都是12周。文化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贯穿在三个学年,理论学习是基础。跨企业培训机构,不仅接收职业学校的学徒实践课教学,而且还承担了成人职业培训以及7~10年级中学生认知教育,资源共享、优化组合。职业学校没有实训基地,避免了重复建设。实践教学在培训机构实施,如BIW培训机构承担砌筑工、筑路工、木工、外墙工等实训教学,这里有大型的实训车间,先进的实训设备,并且有大型的环保设备(除尘和排风设备)、严格的管理制度,指导教师都有企业工作经验,并且都是通过国家考试—师傅级别。在建筑材料试验室,如沥青(对人体有害材料)检测试验,采用的是封闭试验设备,旁边有淋浴设施。试验结束如皮肤上沾有沥青工作人员不出实验室就可以清洗,这样减少环境污染和人体的危害。

(2)在职业教育法BBIG(国家层面)中明确规定建筑18个工种的学习范围

其中第4条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具体相关环境保护知识内容在教材中体现;在职业教育法中关于职业教育体系考试制度明确规定了各个工种的考试要求,其中考试范围如砌筑工不仅有专业知识的还有经济和社会知识,在经济和社会知识范围内就有环境保护的考点。可见德国对环境保护不仅在法条中做出规定,而且要求参加部级别考试也是必考内容。

(3)教材中环境保护知识突出体现出来。

德国建筑类中职建筑类教育的教材,在前言后给出知识点的标识,在内容复述处再加以标识提示环保等相关内容,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以及相关建筑行业人员,使用教材不仅可以学习到相关的环保知识,更是起到醒世的作用,可见德国环境保护理念的强化度很高。

(4)在教育教学行为中体现环境保护的理念。

1)教学环境中环保场景设置。职业学校校园内和BIW培训机构场区内布置有专门的吸烟区,在教学场所设置分类垃圾箱。特别是我们参观的职业学校,教学楼、实训室处处窗明几净、物品堆放有序,在体育馆、木工实训车间采用天窗采光。环境保护不仅仅是说教,更是有这样的校园情境。2)教师的教学行为中环保理念的体现。我们进行砌筑工的工种实训,BIW培训机构不仅给我们发工装裤,而且有工装鞋(大头高腰皮鞋),要求着装进场。在车间内所有工具分组排放在工作台上,所用材料规整堆放,并且按人数计算出的用量,指导教师做专业指导,让我们在安全协议页上签字。在料斗中拌搅灰料,而不是在地面上;在清洗工具池下部设有接水箱,水经过沉淀,再排出室外。这样一方面不污染周围环境、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材料。指导教师在示范演示时,不时将落地的灰料清入料斗,在实训结束时,与大家一起清理现场,工完场清。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授课,使我们亲身体验了多样的教学方法产生的效果,将教学内容中用到的常用知识,用翻页纸写好悬挂在教室,发给学员的讲义,就是简单PPT形式,没有过多的文字。老师真真切切以自己行为在进行环境保护,为保护生存环境尽心尽力。

2、我们教育教学工作中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化

在德国为期八周的中职教师建筑技术专业进修学习,我们真真切切感受到埃尔夫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好的空气质量、以人为本的公共设施;更使我们亲身体验了保护生态环境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丝丝入微的贯彻。作为一名中国中职学校建筑施工专业的教师,即是环境保护的践行者更是环境保护知识、理念的传播者,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减少施工过程的污染,培养即懂专业知识又懂环境保护和控制污染的建筑施工一线的技能型人才是我们的责任,借鉴德国的建筑类工种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面的经验,进行优化整合我国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课程体系,将环境保护知识有机地融入相关学习领域中,教师通过教学行为体现环境保护意识,强化学生在绿色建筑材料应用、建筑污染控制与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能力,通过灵活的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育部职成司司长葛道凯所说:“职业教育是所有人生活质量的保证,如果职业教育素质提高了,我们整个社会的生活质量都会提高,职业教育让生活更美好”。因此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环境保护,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当务之急。我们要继续构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的其他学习领域融入环境保护知识的内容体系;将环境保护纳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编写有强化环境保护知识点的教材(借鉴德国教材)。环境保护在职业教育中任重而道远,经过不懈的努力,我们国家会有人心所向的生态环境。

作者:白丽红 吴承霞 单位:河南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河南省建筑工程学校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意识下生态农业论文

1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性

1.1有利于提高生活质量

传统农业重视的是要利用自然的生产力并且要提高生物转化的效率,而生态农业正是传承了这两个优点,并在这基础上增加了利用科学技术的效果,将现代农业建设成为了基于酶工程、发酵工程、基因工程、细胞工程以及实现了高度机械化与自动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

1.2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

农业能够在保持为社会提供高质、高量的产品的同时,又能够保持住最佳平衡状态的农业生态。农业环境保护是通过科学的农业管理,来保护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保护大气、水体、土壤等公益环境,实现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维护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防止环境污染。

2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1合理利用与保护自然资源

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田还湖还湿地,并且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盐渍化的恶性发展趋势严格控制,努力实现中国自然资源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大力造林护林,改造农业自然环境,森林是陆地表面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改造自然、保证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增加植被,实行集约化经营,使农村生态环境朝着良性循环方向发展。

2.2应用农业技术,改造农业土壤环境

首先要在田地与水系统适当隔离,如设置一定宽度的植被缓冲带,要在田地景观中增加湿地所占的比例,还在地形改变的过渡带设置一定宽度的树墙或水沟等设施。还可利用农地的立体空间实行轮作、套种等方式,这样也能够一定程度上控制对地下水系统的污染。

2.3要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发展农业生产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用量,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实现资源的多级利用,使农业生产逐步走上生态平衡、生态良性循环的道路。

2.4应采取多种措施

防止工业及其他行业污染对农业生产带来的影响,特别要减少“三废”的排放。要将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小城镇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行种养一条龙,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2.5重视科技创新

让科学技术支持保护着农业生态环境的进步,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提出新理论,研究新型科技。

3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3.1依靠新兴能源

沼气能源结合养殖与种植业,将禽畜所、沼气池、排泄处还有阳光温室等在封闭的条件下结合一体化。这十分有利于充分合理、多层次利用生物能资源、加速能流与物流运转、保护林草植被和自然环境、改善农业环卫情况。在农业生产过程中,使化学农药和肥料在一定程度上得以减少,提高农作物、食品的质量并且保障食品安全。

3.2治理有害生物

治理有害生物即是利用天然因素,保持有害生物天敌的数量是增强和保持自然控制的方法。在每年农业生产时,粮食的产量常常因为杂草、病虫害等而造成大量损失,平均要达到25%左右。直到现在,要预防、治疗这些病虫害更多的还是利用化学农药,而大量的化学农药在农业生产中使用,是造成环境污染、禽畜中毒、天敌灭亡的重要原因,而且农药过量还会增加这些农业有害物的抗药性,使得来年病虫害更会来势汹汹。只有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实用方法才会将杂草、害虫等有效控制住,减少经济损失。

3.3合理发展养殖业及污水的灌溉管理

只有科学、合理地规划控制养殖业的规模,成立生态养殖农场,走可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养殖业污染问题。污水灌溉问题与农业、水利、城建和环保等多个部门息息相关,所以,眼前最重要的是第一时间建立治理污水灌溉的机构组织,尤其是农业、水利部门要加强水质的监测指标与手段,提倡利用灌溉污水预处理技术。

3.4利用天然生态优势,提高农作物品质

在有些地域,无论是水体质量还是空气质量都非常优良,而且农业自然资源也十分丰富,利用这样的地域优势种植培育无公害农作物,有机、绿色食品,建设绿色天然品牌,提高作物、粮食的品质得天独厚。生态农产品可以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它正成为消费与生产领域的新热点,也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是在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发展的,农业生产的发展要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协调增长,只有这样农业生产才能进入良性循环。

作者:孙杰群 单位:吉林省兴环环境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投入资金与绩效管理论文

1环境投入现状及问题

在国家层面的环境投入状况,根据环境保护部2007~2014年公开的支出预算数据为依据分析。如图1,可看出国家对于环境的投入力度总体上还是呈上升趋势,2012年上升幅度更大,这些投入资金基本上用于环境治理、环境行政、国际交流,总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希望这笔资金投入市场能够用以改善当前严峻的环境形势,保障人体健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然而,事情并不是如我们所想的一样顺利,尽管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国内环境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改善,相反,集体性的环境纠纷案件日益增多,大气污染、水污染、森林破坏等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现象大量存在。再来看各地方政府的环境投入状况,昆明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报告指出,2008年昆明市环境保护支出完成117494万元,增长354.8%。2009年预计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146231万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2%,资金重点用于滇池治理与生态建设、城市交通等基础设施、社会发展与保障性住房建设以及重大项目前期经费、农村基础设施与民生工程。2011年5月9~10日,云南怒江州环保局长座谈会在六库召开,突出以解决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环境监管,完善环境法制,加大环境投入,全面加强污染整治和生态环境建设。2012年,甘肃省张掖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项目涉及五县区14个乡镇53个行政村,项目共完成投资3217.336万元,惠及78455人。2013年11月22日,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召开部级生态区创建工作推进会,达成统一认识,近年环境投入力度空前,环境变化巨大,有很好的基础条件,生态创建是我区建设现代化公园式城区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大家共同的责任。的确,我们不能否认国家已经取得的环境保护成绩,政府和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和重视越来越高,每个公民都在做着自己的贡献,但是如此高额的环境保护资金是不是只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抑或本应该能实现比现在更好的预期效果,这就关系到环境行政绩效的问题,当前国内不仅仅是在环境领域没有专门的政府绩效管理制度,全国也没有一部综合性的行政绩效规制法,虽然新《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目标责任制和绿色考核制度,但是因其规定还是停留于原则上,缺乏相应的可操作性绩效评估标准,具体评估实践无法可依,更无法有效提高环境行政组织效率。

2环境保护投入绩效管理制度理论依据

(1)为什么一定要确立该项制度?

首先,涉及到构建一个最优绩效管理制度去推动环境行政组织运行效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产权制度在理论上可分为私有产权制度、公有(共有)产权制度和混合产权制度,它能影响人与人的行为,而人的行为最终决定整个组织或社会效率的高低。科斯和其他制度经济学家都探讨了交易成本与产权安排的关系,认为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形成不同的交易成本,产权制度的安排形式、具体结构和内容,确定了交易双方在交易中的行为准则和具体行为规范,并促使交易各方必须遵守这一准则和规范,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交易顺利进行。明确的产权关系,不单指财产的归属确定,还应当是包含主体责任和义务、权力和利益的统一。那么,如果想要使得各地政府各项环保投入能够得到高效率利用,借用主流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对制度进行全方位研究,在我国行政色彩浓厚的大社会背景下,前提应该建立一个良好的政府预算、支出绩效管理制度,以一种效益较高的制度取代一种效益较低的制度,重点解决权责关系,表面上是在内部生效,实质上是作用于环境市场效果,在公开性、客观性、常规性、差别性原则的指导下,辅助公众监督政府组织内部行为,督促负有环境保护义务的相关部门认真贯彻生态保护各项法律、政策。

(2)为什么要重视环境行政组织内部成员作用?

根据巴纳德的组织行为学理论,其关于效率的观点于传统理论有着明显不同,最主要的是将效率提升的研究重点放在组织结构的逻辑分析上,指出了个人目标的重要性,将组织效率与组织内单个人的行为紧密联系起来,强调人际关系与个人目标的重要性,集中以个人的需求和激励激发组织的协作能率。至此,效率的焦点也开始由组织向个人或群体转变。在环境行政领域,环境工作人员是环境行政机关的重要成分,通过外部性激励措施鼓励其合法合理行政将关乎整个环境行政组织运行效率与国家生态环境工作的实际效果,这也是环境行政绩效管理制度的激励功能所在。

(3)如何确定环境绩效评估的考量因素?

提升一个组织的运行效率并非仅是通过某一种方法或某一种模式就可以解决的,尤其是对于复杂且任务繁重的环境行政组织而言更是如此,其环境行政效率的研究方法和评价模式因环境发展本身存在着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有些学者试图运用综合研究方法,建立一个囊括衡量组织效率的各种标准的详细清单,包括组织的控制、凝聚力、环境行政绩效计划和目标的确定、环境利润、动力、稳定性、人力资源价值等各个方面。但是就环境投入问题而言,如果在短时间内构建360°全方位绩效管理制度并不见得就可行,这种绩效评估虽然全面,但是受制于目前科学发展水平,其成本高,耗时长,工作量大,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甚至可能导致环境行政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各种绩效评估而影响了正常工作,这显然有悖于这项制度得初衷。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必要保持“先主要后次要”的理性思维。

3国内外环境行政绩效管理模式研究

进入21世纪,已有不少国际组织就环境绩效评估方法投入实践,如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环境绩效展示(OECDEPR),确立了基于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的评估指标体系:2003年启动的大湄公河次区域环境绩效评估,在环境重点关注领域的选择上更注重次区域的定量分析,但也存在某些重要政策目标数据的可得性问题:联合国2006年环境绩效指数(EPI)提出了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生产性自然资源与可持续能源政策六大政策类别中的16项指标,2008年则将可持续能源政策变更为大气变化,16项指标扩展到25个。与EPI采用的方法想类似,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在《政府环境绩效报告》中列出了资源、公共事业、大型制造业、小型制造业、零售业、交通业和其他服务业七种不同行业23个方面的政府环境绩效指标,包括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土地破坏和修复、固体废物管理、科技创新、法规遵守等。此外,1993年美国国会在103次国会会议上,通过了《政府绩效与结果法》,先通过试点项目确立一个工作目标,围绕这个绩效目标用客观、可数、可计量的形式进行绩效测量,关注政府行政结果、服务质量以及公众满意度,绩效计划几乎贯穿了美国整个公共行政的发展过程中。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迅速发展阶段,不可避免的造成环境资源过度利用,虽然政府做出了很多努力,如制定新《环境保护法》,强化社会舆论渲染,但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环境行政组织的积极作为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一组数据显示,2006年全球环境绩效指数(EPI)排名中,中国在133个参加国中位居第94位,2008年在149个参加国中位居第104位。而目前,我国政府对环境行政绩效评估管理的重视度还不够,还属于行政机关内部的自发行为,多流于书面规定,无可操作性的规则,导致环境投入资金得不到合理利用,这种重投入轻效率的局面既浪费国家资源,又起不到保护环境的效果,相反,是对纳税人的不负责任表现。

4环保投入与政府绩效管理密不可分

结合当前我国环保投入绩效评价的工作实际,我们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将政府环保投入分配好、使用好、管理好,充分发挥其环境保护作用,提高环境行政组织效率。

(1)构建环境行政绩效管理机制,作为督促环境行政机构实施环境资金管理和改善环境状况的工具。

组织建立一部单行的环境投入方面的绩效法律可能还欠缺理论和实践支持,但是通过条例或者规范性文件的形式立法还是很有必要。将绩效理念融入整个环境治理工作中,制度的设计要结合环境本身的复杂多样性特点,重点明确评估的主体和目标、考察对象、指数指标确定、评估程序、法律后果、公众监督六方面,注重绩效管理的可操作性。就绩效评估主体而言,可以是国家建立,但发挥市场主体的作用也未尝不可,还可节省国家管理成本,但这个评估主体一定是独立的,经验表明独立的评估机构或单位显然更能作出客观、真实、有效的评估结果。

(2)合理选取环境行政绩效评估指标。

学者大卫•米斯顿提出确立指标的八项原则:阐明组织目标,评估政府活动最终结果,激励方案投入,引导消费者选择,为私人服务提供绩效标准:协助决定水准的最大消耗,激发物,可能节省的领域。在环境行政领域,因环境问题复杂性和地域性差异特点,很难在绩效管理上面面俱到,国家可建立一个试点地区,从特殊区域出发,根据不同区域的突出环境问题确立指标。以华北地区为例,主要环境问题就是土地退化、大气污染等,从这几个环境问题分别展开,根据上述八大原则,参考P-S-R概念体系,探索该地区环境行政指标评估体系。

(3)参考与环境工作有关的专家意见。

环境法学是法学与环境科学的交叉学科,部分领域需要医学和经济学辅助,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多样性使得环境行政绩效管理机制的设立主体在面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时无从下手,可将专家意见纳入环境行政绩效评估体系,建立不同行业的专家库,尤其是高科学技术行业,遇到不同的环境问题随机抽取相应专家参与评估程序与指标量化。至于这些专家意见的效力如何,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作为参考到成为评估依据的过渡。

(4)不可忽视绩效评估之后的奖惩程序设计。

上述组织行为学中已阐明了组织中个人行为的重要性,环境行政组织工作人员是否严格管理环境保护投入资金对环境行政绩效有重要作用,因此,法律效果也是整个环境绩效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中多侧重消极的法律效果,即行政、民事、刑事责任,这并无不妥,但积极的法律后果并无具体的实施规则,其实,可以把这种积极的法律效果看作一种激励措施,根据麦克利兰的3种需要理论,从环境行政人员的成就需要、权利需要、归属需要出发,让奖励与绩效挂钩。此外,国家在环境行政中,可以拓宽环境融资渠道,一方面减少政府的财政压力,提高组织运行效率,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公众参与环境管理渠道,以实现整个生态环境协调有序发展。

作者:付雅静 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环境保护论文:公路环境保护隧道工程论文

1隧道勘察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1)在路线勘察设计时,合理地确定隧道的修建位置,应避开或保护储水结构层和蓄水层,保护地下水径流和地表植被。隧道防排水设计应遵循以排为主,防、排、截、堵相结合的原则。

(2)加强隧道洞口的景观和绿化设计。①遵循“早进晚出”的原则,即早进洞,晚出洞,合理确定隧道洞门的位置,尽量与周围山体的地形相适应,在满足地质条件的情况下,避免大填大挖,以减少对地表植被的破坏。②设计时确定合适的边仰坡坡率和洞口高度,使隧道洞口的纵面线形与洞外的路线有机的连接,以保证施工安全和正常运营时的安全,尽量使洞门建筑融于自然环境之中。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采用削竹式洞门,削竹式洞门适用于洞口埋深较浅,且有条件进行刷坡,周边地势比较开阔的洞口。削竹式洞门在景观上能起到修饰周围景观的作用,能够真正做到洞门与周围生态环境有机结合。配合洞口防护采用植物绿化,实现洞内外光线的均衡过渡,更显得洞门区域环境的优美,洞口绿化以恢复性绿化为主,可以选择与周围山体原有植被相近的物种,或当地常见物种,在被隧道开挖破坏的区域内进行自然搭配种植。建昌至兴城高速公路灰窑子隧道位于建昌县灰窑子村,属于低山区,地形较简单,两侧洞口处为坡积地貌,坡度较缓,在设计时两侧洞口均采用削竹式洞门,削竹坡度依山体自然坡度而定。对于地形较为陡峭偏压较大的洞口,无法采用削竹式洞门,可以考虑采用传统的端墙式洞门,端墙式洞门给人的外观感觉是结构过于厚重、体量大、人工痕迹重、景观效果差,设计时一般采用对端墙式洞门进行硬质景观处理,采用去棱角化、修建人文景观、色彩搭配等手法,可以达到与周围景观和谐一致的效果。

(3)在选线设计时,使隧道路线平纵面线形更加合理,尽量在土石方数量上做到填挖平衡,合理地移挖做填,减少废方的数量,这样不但可以节省工程造价,同时也减少了处理废方所占用的土地资源。

(4)加强隧道建设中的料场管理。隧道采石场应远离隧位布设,集中取料,对料场四周进行适当的坡面处治,防止水土流失。

(5)隧道路面采用沥青复合式材料,或多孔隙沥青混合料的低噪音沥青路面,通过降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噪声来有效地减少隧道内行车造成的噪音污染。

2隧道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2.1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周围水环境的保护

(1)施工时隧道洞内涌水量不大时,采用地表截水管截流,直接排出洞外并加以利用,避免与洞内污水混合后沿水沟排出,污染周围环境。

(2)在隧道口设置沉淀池、蓄水池或小型过滤池等污水处理设施,施工废水需进行沉淀处理,尤其对于含有油污等碱性水,要先进行化学处理,之后再加以利用或直接排放。经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3)隧道工程在材料选用中应注意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危害的材料,尤其有些建筑材料含有会与水发生反应的物质,从而造成水污染。

(4)当隧道内的渗漏水情况比较严重时,会引起地表水位降低,从而影响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这时要对围岩采取必要的堵水措施,比如在衬砌背后压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或喷抹砂浆防水层法,以减少隧道内水的渗漏。

2.2隧道施工过程中尽可能降低施工噪音

隧道工程施工噪音会影响工人的听觉,诱发多种疾病,降低工作效率和影响安全生产。噪音的污染源主要由钻孔、开挖出碴、材料运输、爆破等主要施工工艺产生的,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采取降噪措施。

(1)施工时合理分布动力机械的工作场所,合理安排噪音较大的机械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同一位置同一时间运行较多的动力机械设备。

(2)在洞内对施工机械,如空气压缩机、混凝土搅拌机、送风机等噪音超标的机械设备采取装消音器来降低噪音。

(3)在爆破时规定放炮时间,增设隔音设施,同时进行周密的爆破管理。

(4)当噪声不能降至容许标准以下时,工人应采用个人防护用具,如防声耳塞、耳罩、隔声棉和隔声帽等,以保护人体健康。

2.3采取适当的防尘措施,改变恶劣的施工环境

(1)采用湿式凿岩机,严禁使用干式凿岩机。

(2)采用湿喷法喷射混凝土,取消干喷法,因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3)采用水封爆破、水幕降尘、高压射流等施工工艺,对爆破后及出渣过程中的降尘有明显的效果。

(4)采用机械通风。加强工作面的通风,使粉尘和有害气体浓度降低,给施工人员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

(5)施工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主要是防粉尘污染,按规定佩带防尘口罩,在凿岩、喷混凝土等作业时还要配带防护眼镜等安全防护用品。

(6)当采用汽车运输时,应在隧道路面上定期洒水、垫平路面,对岩帮也要不时加以冲洗,防止车辆行驶时或爆破产生的冲击波而造成烟尘颗粒再次飞扬。

2.4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隧道施工开挖时引起植被破坏

(1)设计和施工人员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珍贵物种的分布,便于遇到这类物种时可及时主动地采取保护措施,并且在施工中严格管理,对需迁移树木尽量迁移。

(2)合理设置施工临时用地,施工便道、施工工棚及作业场地应尽量顺应地形布设,避免开挖山体,尽量少砍伐树木,保护植被,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多利用荒坡、荒地、滩涂等荒芜土地;临时用地在竣工时应尽可能复耕还田。

(3)在清理表土时,腐植土应先在附近集中堆放,待到工程结束时,可将其利用以恢复植被。

(4)隧道主洞和辅助坑道的洞口应减少开挖面,少开挖切削,对必须开挖的坡面应采用适宜的植被恢复原地貌,植草绿化。

2.5开辟专门的施工通道,设置专门的弃渣场

(1)施工便道的设置应避免大填大挖、破坏环境。

(2)隧道出渣难以随出、随运、随进,在隧道进口和出口处分别设立临时堆渣场,并采取防护设施,但临时堆渣场要避免随意占地。

(3)弃渣场应顺应山体填埋,避免设置在平坦开垦地,并设置人工支挡结构,弃渣场表面应进行坡面处治,防止水土流失。

2.6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施工生活环境

(1)生活区的设置要相对集中,设置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废水净化池、化粪池,并应定期清理,避免生活垃圾污染周边环境。生活固体垃圾集中堆放、适时运至指定地点填埋,保持驻地清洁。

(2)临时生活设施的修建、拆除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妥善堆放并应保护。

2.7洞口及明洞工程应尽早完成

洞口绿化应尽早完成,改善隧道施工期间对洞口周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3隧道运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3.1烟尘和尾气污染防治

如隧道为长大隧道,隧道通风主要靠机械通风对CO、烟雾等汽车尾气进行稀释,同时将外界新鲜的空气压入隧道内,使隧道内的空气质量达到较好的品质。

3.2噪声污染防治

(1)加强隧道内路面的养护管理工作,对路面发生的损害适时地进行整修,保持路面平整性,既可以减少行车的噪声,又可以增加行车的舒适性;

(2)加强车辆交通管理,限制车鸣。由于隧道的封闭作用,声音在隧道内会产生共振、叠加等物理现象,这样就使得在相同的行车环境下隧道内的噪声比隧道外面的更大。

3.3污水污染防治

隧道在运营期间会进行日常的清洗,如果隧道内发生火灾或污染物泄漏等事故时进行消防救援,这些活动都会产生污水,这些污水不允许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必须进行一定的物理或化学处理。

3.4隧道内危险品的运输

严格执行危险品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危险品运输的准运证制度,同时运输车辆应有明显标志,增强危险品运输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严禁超速行驶,严禁车辆在隧道内停靠,以防止和杜绝有毒有害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的恶性事故发生。

4结语

公路隧道工程的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公路建设使用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环保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加以重视,同时从技术上加以支持,才能将环保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实践中,建设成绿色和谐的生态隧道。

作者:才南 单位: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环境保护论文:关于环境保护的水利水电工程论文

1水利水电工程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会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1.1有利影响

新建的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比如火力发电厂,与传统的工程相比较而言,可以有效减少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属于清洁型能源产业。从长远的发展视角来看,对环境保护非常有利。同时,还可以有效调节水径流量,控制和减少洪涝灾害,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新建水利水电工程会对局部区域的环境和气候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业的发展非常有利。

1.2不利影响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对周围的生态环境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表现在:①在施工过程中,通常会修筑一些临时性的基础设施,所以难免会造成一定的土地浪费,并对植被造成严重损害。由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在大型水利水电的施工过程中,森林、湖泊和水土等自然环境会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从长远的发展视角来看,会对施工现场的土地利用、交通路网、就业、技术进步、生产力布局和区域文化等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会在不同程度上对农田、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影响。②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工业、生活污水的随意排放会影响地表水质。③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通常会产生很多废弃的固体建材,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对土地造成严重的污染。④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会用到大量的机械设备,这些设备产生的大量尾气、尘埃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影响周边住户的生活,对动植物也会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此外,水库水位抬高、水情变化等都会造成生态环境的变化。比如,水库周边滑坡或坍塌时,易发生地震;泥沙冲淤对航运、水质的影响非常大;地下水位抬高会导致土地盐碱化或者沼泽化;水道径流会影响下游的环境。

2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环境保护措施

基于以上对当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环境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要想加强环境保护,实现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共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水环境保护策略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中的水环境保护策略主要有:①建立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完善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对生活污水进行沉淀或者加药净化处理,达标后才能用于道路洒水降尘或者绿化养护。在此过程中,还要对施工人员的旱厕进行防渗处理,对食堂污水进行隔油池预处理,严禁生活污水乱排乱倒。②做好混凝土拌和废水处理管理工作,保证废水处理系统的正常运行。上清液主要用于拌和场内洒水降尘、冲洗骨料。对淤泥进行定期干化处理,并将其运至指定的渣场,严禁砂石废水排入江河。③对流动的、比较分散的施工废水进行集中处理,比如临时拌和站、混凝土罐车冲洗和制浆站等产生的废水。从实际情况出发,利用地形挖排水沟或者设集水池,先对废水进行自然沉淀,然后再用于场地洒水。

2.2大气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在砂石加工过程中,应当采用闭路循环、半干法等低尘工艺,在各扬尘口采取防尘处理措施。进场的机械设备应当选用燃烧效率高的燃料,并配置一些有效的尾气净化设备。在土石方开挖过程中,应当安装除尘设备,建议采用湿法进行施工作业。运送散装含尘物料时,应当给运输车辆加盖篷布,以减少和控制扬尘。运送砂石料的车辆应当限载、限速,以免运输过程中出现洒落问题。

2.3固体废弃物环保措施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过程中,应当严格按照要求对各施工承建单位进行监管。生产、生活垃圾应当集中处理、统一回收,严禁出现固体废弃物乱丢乱弃的现象。一旦发现违规行为,一律严惩。对于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建筑垃圾,应当对其分类处理、循环利用,剩余部分一定要集中运送到指定地点统一处理。场地开挖过程中的弃渣可用于工业场地的施工填方,而剩余部分也要运往指定场所集中处理。

2.4水土保持措施及环保防腐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的渣场,应当严格按照“先挡后弃”的原则有序堆渣。明挖作业面一定要布设截排水沟,并不断完善排水系统。将施工期临时支护、永久支护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对开挖边坡进行及时的支护。施工区和生活区各道路的高陡边坡要严格按照要求挡护,以防边坡失稳、坍塌和滑坡,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在沿江河两岸布设钢筋石笼挡护网,杜绝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渣料倒入江河,堵塞河道。沿江河两侧建设混凝土护岸工程,以达到水土保持的目的。

2.5其他环境保护要点

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施工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对人员的管理,严禁在规定的施工范围外破坏植被,禁止施工人员捕杀河段、邻近河段的鱼类。在实践中,应当做好珍稀、特有植物和古树名木的移栽和引种繁殖栽培,保存物种种子,必要时,还要建立植物种子库。认真记录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保护对象、工程拟建位置、防护标准和规模以及工程量等。在此过程中,还要建立、保护新建迁移通道、栖息地和繁殖地。在影响珍稀、濒危物种和其他有科研学术价值水生生物的产卵场或阻断洄游鱼类通道时,应当建立过鱼设施,制订人工放流和增殖等方案,明确、记录水生生物保护种类以及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其产生的影响,并对过鱼设施设计,拟建工程布置、规模和施工工程量等进行仔细的记录和处理。

3结束语

总而言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建设项目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一,其施工建设周期比较长,而且占地面积比较大,在实际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比如大气污染、水土流失等。但从长远的发展视角来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的长期和谐发展,因此,我们应当不断优化和创新施工技术和管理模式,从工程项目建设地点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安排和控制每一个施工环节。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顺利完工,才能实现水利水电工程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作者:鲍冬生 单位:江西三龙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岩土工程论文

1岩土体环境和人类工程活动的作用类型

1.1岩土工程的分类

依据质能交换条件进行分类,有三个作用类型,取出作用、带入作用、和混合作用。在人类工程活动中,带入作用把物质和能量加入岩土体中,利用质能移动的时机导致岩土体和生态之间进而恶化。这些作用主要是人工灌溉和喷洒,固体废物填埋和排污以及矿山采空区的回填作用等。工程活动运行的过程中,把一些岩土体不属于内部的不同物质带入其中,就可以形成岩土体环境的改变。对于取出作用来说将质和能从岩石圈向外部进行环境转移,它主要包含矿山开采作用、地下水抽取作用和建筑材料的开采使用作用等。据有关的数据表示,鉴于人类开发资源和建筑施工的进行,每年全球移动的土石量高达4×103km3之多,而从地下开采出的建筑材料和矿石量高达1.0×1011t,也就是说相当于每人每年平均需要从地面的土壤和岩石圈中开采出25吨的不同物质。最后一个作用类型“混合作用”在连续墙、修筑地下工程、开挖深基坑、港口码头建设和海岸带改造进行地下工程的活动中,它是带入作用和取出作用的结合产物。在实际的工作中,对形状改变的岩土体和人类工程活动分类很有必要,人们主张进行人为性质的剥蚀作用它主要是对矿山的盖层进行分离、土石挖掘和进行农业种植的平整土地利用等损坏了地质构成物质,还更改了地表的外形,它们所产生的变化和天然动力完全一致。而人为性的进行搬运是指在一些工程活动像回填筑工程基础、工程场地开挖和挖掘有价值的矿产。而对人为堆积作用来讲人工堆积的方式是土的分布面积和厚度有一定的规模影响,例如具有标志性的日本东京港地区,它就是由大片土地人工堆积建成的,填地范围有40km2之多,使陆地面积可以最大化的扩展;还有一些具有特点的例子如香港填海的土地面积就是全港面积的1.7%;现在废渣填埋池的高度已和九层楼一样高,而堆砌成的填埋池是马尼拉市政府每天要将5600t的垃圾送往圣马特奥镇的一个废渣填埋地填埋至今形成的。

1.2岩土体环境恶化与环境岩土工程问题

了解了强大的人类工程活动,面对日益严重的岩土体环境变异,以及岩土环境改变所带来的一系列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值得重视。在现实中,出现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非常多,每个人从不同角度都可以得到不同的分类方法:依据成因性质可以分成有自然地质作用引起的自然型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和次生型环境岩土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工程问题;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把环境岩土分为环境卫生工程和工程活动引起的小环境岩土工程和环境工程中的大环境岩土工程等。

2针对环境岩土工程存在问题,进行防治措施

2.1加强科学研究环境岩土工程学的学科

环境岩土工程学是崭新的跨学科的边缘学科的一门科学,它研究之路开始是在里海大学1986年召开了首次国际学术岩土体环境变异的途径分析讨论会后得到快速的发展,它的发展时间不长,理论体系尚未完善,存在大量的理论问题。像对环境岩土工程学的内涵的理解、对科学性质的深入研究,研究环境岩土工程学的内容和应用对象,环境科学和环境岩土工程学、工程地质、岩土工程学、基础工程和环境工程地质学等学科之间的相互关系,还需要在土壤—环境、环境中岩土体—水—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理的探究,对土壤、岩石的性能对地貌的影响和污染的不饱和细粒土中质量传输现象都需要作进一步的探讨。

2.2展开关于岩土失稳、变形和污染机理的研究

针对上述的环境岩土工程的污染机理问题和变形问题,目前,对它的了解还是不清楚,像是深基坑开挖的支挡结构中基坑隆起规律和变形机理,坝壳粗粒土的变形问题和高土厚坝中细粒土防渗技术的协调性的问题,对岩质高边坡开挖爆破地震动对稳定性的影响,高度高、低密度和温度高都是火力发电电厂的灰坝以及高度大的尾矿坝因为地震作用的影响,进而判断稳定性程度的主要依据,存在着土中洞室湿度高问题的施工难度,存在土质洞室中限制开挖流砂问题,土壤环境的作用问题,识别和鉴定污染土体等,这些是我们今后研究努力的方向。

2.3推广关于环境保护的岩土工程设计规划

环境岩土工程学是环境科学和岩土工程的完美结合,它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特点是采用了岩土工程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更好的提供环境服务而努力。因此,在规划岩土工程设计时,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着手,将安全和稳定性的问题考虑在内,并注重岩土工程的环境改变,考虑全面后再给出相应的设计。以此减少经济损失,保护人类的生命安全。

2.4环境保护的岩土工程施工工艺积极采纳

了解工程活动对周围环境影响,例如:隧道掘进时的地面沉降、基坑开挖的边坡稳定问题、打桩时发出的噪声和对土体的挤土和振动效应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必须重视起来,因为它不光是一个工程项目,它的不完善会导致牵扯法律、政治和经济的纠纷。

2.5研究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开发新技术

环境岩土工程的变形、稳定性和污染严重问题的发生,不论哪一个都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影响,给工程建设和社会经济带来不可低估的危害,因此,应该在岩土工程活动中重视有关于环境岩土工程控制新技术的研发和实践,造成最小程度的损失。例如:依据新工艺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应用不同形式的挡土墙和板桩墙支撑结构来开挖深基坑;防止岩土滑动的大直径抗滑桩应用;对城市垃圾的处理利用填埋法、焚烧法和堆肥法,一系列技术的应用,不仅改善了地基的变形,加固边坡的稳定性、而且在保护环境不被污染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环境岩土工程它不仅仅是是一门新兴的自然学科,它与生活密切相关,它与科学寸步不离。近几年,关注环境岩土工程的发展来说,不是学科本身在推动学科的前进,而是越来越多的法律关注和相关规定促使了他的进步,假如没有强大的法律的限定,也没有来自政府和社会大众的捐献,这门科学不可能像今天这样发展迅速。本文通过介绍一系列环境岩土工程问题,就是让我们知道问题所在的根源,才能够很好地解决问题做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欧阳军 单位:九江市水利电力规划设计院

环境保护论文:基于环境保护下的城镇化建设论文

一、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环境保护问题产生的原因

由于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对环境的保护意识淡薄,还有在农村中的各种污染,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针对这些环境污染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分析出产生的原因,进而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1环境保护制度不完善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由于没有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就没有管理机制进行约束,环境保护没有落到实处,由于在农村中环境管理机制匮乏,环境保护职责没有明确的规定,要想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就必须要对环境进行一定的保护,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才能有效的保证经济的发展。

2环境保护意识不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呈现出上升趋势,政府和广大群众只是注重农村城镇化的建设,并没有注重环境的保护,没有对广大群众进行一定的宣传教育,要把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不仅能够有效地促进农村城镇化的建设,而且还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在农业经营方式中,主要是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对环境的破坏有着一定的影响,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还会使得经济效益下降,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由于广大群众只是一味的片面的追求经济上的利益,进而忽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生产方式较为落后,资源利用率较低,就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环境保护的解决措施

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由于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改善,就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要想有效的增长农村经济,就必须要重视环境问题,对环境的保护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1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首先要注重环境保护问题,建立完善的环境保护制度,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大力宣传环境保护法中的规定,能够让广大群众明确保护环境的权利和义务,而且还要具体明确环境资源的管理制度,对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进行一定的明确,从而能够有效的加强环境保护的力度。要想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要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2提高广大群众的环保意识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要想做好环境保护问题,就必须要提高广大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只有有效提高环保法律意识,才能有效的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由于农村城镇化的加快,提高广大群众环保法律意识不仅能够解决环境问题,而且还能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对广大群众进行环境保护知识的教育,从而让他们能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首先,要进行宣传教育,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其次,还要进行有效的监督,要能够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提高环境保护的自觉性,进而改善环境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3完善环境监管体制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农村环境监管机制不健全,在环境监管部门中的工作人员素质不高,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对环境责任不明确,导致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治理问题不能有效开展,因此要建立完善环境监管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政府部门首先要明确环境监管部门的责任,并且还要将环境保护工作进行落实,能够保证经济与环境同步发展,能够有效的保证农村城镇化建设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得以落实,进而能够改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改进了农村环境的面貌,而且还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要想有效的改善环境问题,就必须要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广大群众的素质。人与自然有着相互影响的作用,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要保证人与自然保持平衡性,进而能够保证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有效的控制人口的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广大群众环保意识,对广大群众普及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能够进一步引起广大群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能够使得广大群众自觉的保护环境,进而能够保证农村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有效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须要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同时要根据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分析出其产生的一定原因,进而提出相对应的解决措施,能够有效的解决环境问题,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城镇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现代化,而且还能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所以,在农村城镇化建设中,要对环境问题进行一定的保护,能够使得广大群众自觉的保护环境。

作者:王祥生 张小燕 单位: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林业局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生态旅游论文

1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的经济与社会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状态,但是相对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生态旅游的起步也要比发达国家晚,但是我国极其重视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国家法律法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使得人们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的同时也促进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但是,正是因为生态旅游发展迅速,逐渐出现了一些滥竽充数的生态旅游给我国生态旅游的法律保护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1.1生态旅游法律的不健全

虽然我国关于环境保护的法律很多,但是相应的却缺少一部专门的生态旅游法,一般的关于我国环境保护的问题,相关的工作人员都是在其他环境保护的法律中寻求依据,而且不是每一部环境保护法中都会涉及到生态旅游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一些小部分会涉及,缺乏法律的完整性,这给后期相关工作人员处理这类问题时没有有效的依据执行,使整个管理过程更加困难,另外我国一直都是以“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为骄傲,所以在相关环境保护法律中没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模式,缺乏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在相关环境法的制定中,一般是由各部委的,立法水平也因立法部门的不同而高低不同,这给相关法律的执行带来极大的阻碍。

1.2人们环境保护的意识薄弱

不管法律的如何制定,只有法律的有效执行才算做到起到保护环境的真正目的,这就对执行法律的相关管理机构与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跟高的要求,但是近年来,关于法律的执行工作的机构日益混乱,执行人员专业素质低下、管理机制不够健全、责任制体制混乱,另外人们的环保意识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现在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极差,只是一味的指望行政管理部门的人员的管理,这些都给生态旅游相关法律的执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1.3对法律的执行不全面

对于整个国家来说,不管有多门健全的法律法规,没有切实有效的执行法律就等于形同虚设,只有让制定的法律真正起到相应的作用,这样的法律才有意义,但是实际上近年来,在环境保护的问题是法律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我国的司法部门对法律的执行力度不足,导致法律在执行过程中缺乏其主要的制约作用,阻碍了我国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2生态旅游环境保护的法律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2.1完善生态旅游法律的设立

我国建立法律法规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的手段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与结果,一个国家健全的法律与法规是保护环境的基本保障,我国环境保护的法律除了要达到促进人们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应该突出对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自然环境作为生态旅游的基础,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给我国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但是自然环境的自我保护能力与再生能力都相对较弱,尤其是近年来人类生产生活的快速发展给自然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影响,这使得自然环境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所以我国应该为生态旅游行业的管理制定相对比较完善的法律体制,使得人们在对生态旅游的管理方面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避免自然环境遭到更大的破坏,促进我国的生态旅游更加快速发展。

2.2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

人们的环保意识对环境保护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所以在自然环境的保护方面我国应该做到合理开发与利用自然资源,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前提下,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在环境保护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多种问题,因此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自身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开辟出一条既有利于自然生态整体的利益同时有对人类个人精神生活得到满足,真正达到共赢的局面。

2.3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的执行

所谓的管理机制就是说相关的工作人员按照一定的方法来实现人民预期的管理效果,但是近年来我国生态旅游业的管理机制相对混乱,人员管理复杂,各个部门之间缺少全面的沟通与交流,对于这种现象国家应该重视起来,按照国家标准建立合理、有序的管理机制,按照相关的法律有序的对工作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责任机制,把一级任务具体到具体的工作人员的身上,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真正做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积极的执行。

3结语

生态旅游业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普遍,在生态旅行作为主要旅游方式的今天,对于我国的环境保护同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我国的相关部门只有切实认识到环境保护在生态旅游中的重要性并切实注重起来,才能保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促进生态旅游业更好的发展。

作者:郑欣 单位:山西省侯马市环境保护局

环境保护论文:长效机制环境保护论文

一、构建环境保护机制的主体及相关责任与义务

1政府职责

首先就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而言,经济考核标准的制定与相关考察因素的确定十分重要。换言之,政府在进行经济考核时不仅仅要注重经济发展的水平,同时更应注重对一些民生指标的考核,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实现建设和谐社会的目的,进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如果某一地区官员的晋升标准仅仅以当地生产总值为衡量标准,那么当地官员在顺应这一趋势的同时难免会忽略掉环境恶化的现象及问题。目前已有很多因片面追求经济发展进而导致环境遭受破坏的案例被媒体报道,为此,针对这种现象,政府在制定官员评价标准时一定要综合考虑环境发展问题。

2企业职责

就环境污染及破坏而言,企业无疑是导致环境逐步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政府针对这种现象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加大对环保产业的支持与鼓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污染严重产业的发展。然而,法律法规的制定终归还是要企业来实施执行,因此企业的自律性显得至关重要。可以说,本着“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的自律性在环境治理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3公众的参与

环境遭受破坏带来的危害主要由居民来承担,可以说,环境破坏在很大程度上给居民的生产及生活活动带来诸多不便。此外,环境质量的下降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到当地居民对当地政府工作的评价。为此,政府应积极引导居民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工作之中,进而推动社会与经济的和谐有序发展。

二、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完善

1逐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管理体制中,政府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建立与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而在进一步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的同时,我们需进一步明确政府与市场调节在这一体系中的地位及作用。在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制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采取以下几种方式:(1)首先,可以建立相应的环境税,也就是针对一些对环境带来污染及破坏的活动征收的税款,通过环境价格体制的建立及逐步完善,环境资源的成本逐步由外部成本转化为企业的内部成本,这无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进一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及治理工作。(2)此外,对于一些新型市场,相关政府部门及机构也应积极借鉴国外的相关经验及法规制定特点,通过进一步结合我国新型市场自身发展的特点进而逐步建立与完善我国的碳排放等新型交易市场规则。尽管目前我国已有相关方案出台,但对于新型交易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与改进。(3)最后,法律法规的制定应进一步注重对环境保护惩罚措施的规范与推行,可以说,刑法惩治措施无疑是进一步确保环境保护长效机制的重要保障。而目前尽管我国现有刑法中也存在相关的条款及规定,但其推行及可操作性却相对较差,这也就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刑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及成效。为此,我们应逐步改善环境保护刑法的实施状况,这些惩治措施及手段无疑将会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及破坏的成本,进而推动环境保护工作的执行与实施。

2保障公民的环境保护参与权

在环境保护方面,公民参与权的首要前提与基础是公民的知情权。没有环境知情权的保障,就谈不上公民的环境保护参与权,这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公民的环境权。环境资源本身作为一种公共的资源及财产,其保护与相关工作理应离不开公众的积极参与。而目前我国相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中对公众参与权并没有诸多的涉及,一些法律法规即使有所涉及,其对公众环境保护参与权的规定也相对较模糊。另外,目前我国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成本也相对较高,在选择公众代表参与到环境保护决策中时的客观性依旧有待考察。而目前对于阻碍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决策及行为并没有对应的惩罚机制及措施,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降低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性。为此,在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方面,我们应进一步明确公民的参与权,并切实加强对公民相关环境权利的保障工作及机制。

3进一步发挥媒体的监督权

可以说,媒体是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媒体在环境保护意识及相关工作方面对公众起着一定的引导与指引作用,同时媒体通过对一些环境遭受破坏状况的报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而推动这些环境污染及破坏行为的及时纠正。而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监督及引导作用,首先需要进一步保障媒体的监督及采访权利。通过媒体的参与及监督,公民的环境板胡参与权也逐步被调动起来,同时公民的环境权利也得到进一步的保障与维护。对媒体监督及采访权利的保障,主要表现在一些两个方面:(1)首先,媒体正当的采访权利应得到尊重及维护,在媒体进行相关采访及了解过程中,政府部门及人员应积极配合,不应进行阻扰及恶意为难。(2)此外,对于相关采访人员的人身安全应给予相应的保障,针对一些对媒体人员人身安全进行威胁的行为应给予相应的惩处措施。

作者:白静 单位:隆化县环境保护局

环境保护论文:风力发电环境保护论文

1风场道路施工

风电场的道路承载着风机大型设备运输之用,宽一般在6-8米,长度几十公里,无疑是对山区环境破坏最严重的一个项目,特别是植被的破坏和水土流失。一般形成1厘米表土腐殖质层需要200-400年时间,因此地表土是难以再生的宝贵资源。在道路修筑前召开专题会,制定具体施工措施,确定剥离厚度,保存和防护方案,回填方案。风场道路表土剥离量大且距离远,易采用“大分散”存放方式。再就是加大对施工队伍环保制度的宣传,增强参建队伍环境保护意识,加大刚性要求。开工时首先把地表土剥离,用推土机推至合适的存放地点,为减少表土运输费用,道路修筑过程中每隔一段选一个表土存放点,道路修筑过后,用机械把道路边坡夯实,再用存放的地表土覆盖,覆土时应适当压实,增加与边坡粘合力,避免顺坡向下滑移。一场雨水过后,地表土中遗留的种子就会发芽,春笋般的长满道路边坡,这样既保护了环境,又减少了水土流失,避免了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关键是施工过程加强监督,加大对施工队伍的约束机制。

2集电线路施工

35kV集电线路是风场风机至升压站的电力传输线路,铁塔数量在几十到上百之间,分布在整个风电场,表土剥离易采用“小集中”存放方式。一基铁塔基础开挖面一般在十几个平方,且大多在山坡上,如措施不当施工时基坑开挖的地表土会随坡流放,对环境的破坏比较严重。所以施工前一定做好充足准备工作,购置塑料彩条布或薄膜,施工时把剥离的地表土存放在基础旁边的塑料薄膜上,做好防止流失的保护措施。等基础回填合格后,把地表土覆盖在上面压实,除露出的基础柱头外,铁塔下面生长出绿色的植物,这样保护了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铁塔和小草相映生辉,关键是加强验收,确保地表土的剥离、存放、覆盖落实到位。

3风机平台施工

风机平台是风机设备的吊装场地,一般在40*50米左右。以50MW风电场为例,单机容量1500kW的风电机组要33台,单机容量2000kW的风电机组要25台,由于风电机组数量多,占地面积大,分布广,对植被的破坏较严重。山区的地表土一般不足20厘米,很是珍贵,所以风机平台平整时首先确定平台几何尺寸,用推土机把地表土小心剥离,存放在机位旁边的合适位置,以免影响风机吊装,风机基础回填合格,风机吊装完成后,把存放的地表土覆盖在风机平台,恢复植被,保护环境避免水土流失,让绿色的小草托起银色的风机,关键是加强对施工队伍的过程监管,避免地表熟土和生土混放。

4结束语

在我国大力开发风电,使之成为我国电力工业的一个方面军,不仅是能源开发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需要。风力发电对环境的正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不仅可以保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可以保护我们土地免受过渡开发的灾难。最可贵的是风电环境的负面影响非常有限。这可以使我们人类与自然界友好相处,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但也不要顾此失彼,在发展风电的同时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生存环境,这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特别是我们的风电建设者们,不要因眼前的利益而忽视环境的保护,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履行建设项目“环保三同时”制度,借用一句旅游用语送给山区风电建设者们,“风电投运后什么也别留下,只留下绿色”。

作者:姚振华 单位:华电国际项目管理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视角下环境监测论文

一环境检测工作的主要措施

1加强环境检测的法律法规建设

通过环境检测所提供的数据资料,是对现阶段某一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缺乏基础数据,环境保护工作开展起来步步维艰。例如,针对某一化工厂的污水是否存在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论断,不能仅凭主观判断和表面观察去确定,而是需要对水体中各种有害物质进行检测分析,是否符合国家污水排放标准。环境检测目前被广泛的用于企业环评、污染事件调查等工作,但从依法管理的角度上来说,环境检测行为还缺乏依法行政的资质。例如,在工作过程中要实现检测依法开展、数据合法有效,在内部的管理制度上还缺乏完善。在相当一部分工作中,环境监测沦为例行公事和被迫调查,部门工作缺乏主动性,对社会环境保护的反应灵敏度不足;因此,加强环境监测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存在问题的手段。

2提高环境检测基础设施投入

环境监测需要大量的详细数据,尤其是针对一些检测要求严格的区域内,即要求数据的丰富性,有要求数据的准确性。因此,需要装备大量高精端检测仪器,提高整个基础队伍的战斗力,将现在的环境检测方式从“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目前我国在市级以下的环境检测站中,只有常规的水样检测和空气质量检测等手段,显得十分落后;而日益进步的现代工业排弃物种所含有的有害成分,并不能实现完全检测,或者检测的更加充分,尤其是一些复杂的成分,需要更为高科技的仪器和方法。因此,各地各部门的环境检测机构,要做好仪器设备的选择,以及科学的装备运用计划。

3加快环境检测网络联动建设

环境保护工作不是一城一地的区域保护,自然生态具有连续性、关联性,环境污染的影响随着自然因素的蔓延会逐渐扩大。因此,针对于环境监测工作不能局限于某一地的区域性行政功能,而应该通过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生态体系来加以确定。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起环境检测网络,而环境监测机构可以看作是不同区域的节点,所得到的数据通过一定方式的分析整合,即可获得完整的环境检测网络,这对环境保护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近年来我国针对长江、淮河等大型流域建立起来的专门性检测网络,用来监督河流的水质情况。参考这一模式,可以将更多的数据放在一个网络之中,基于不同的环境保护目的,设置出判断参数阀值,当某一区域发生环境污染事件,可以立即通过特定的算法给出蔓延的速度,以及受到影响的区域。

4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环境保护需要专业的人才参与,而检测人员是最为基础的构成着。由于环境监测工作是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不可能通过简单的培训上岗,因此需要大力吸收高学历人才,实行持证上岗的制度,推行环境检测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最关键的一点,需要加大人才队伍的建设投入,与其他职业相比,环境检测工作缺乏吸引力,同时需要的专业性、综合性也更多。

二结语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我国一项的方针政策,因此环境保护工作任重道远。环境保护和环境检测是密不可分的,前者是后者的目的,后者是前者的手段,在我国高速发展的经济环境中,环境保护工作需要通过多项措施实现环境检测工作的提升。只有基础工作做好,环境保护才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杨侃单位:北京科卓检测技术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下铁路工程论文

一、铁路施工主要专业的环境影响要素分析

1隧道工程弃渣引起土地占用、植被破坏、生物量损失等

隧道排水引起水资源漏失、洞顶地表水干涸、洞顶植被影响、地下水下降,影响顶部生活、生产用水,影响洞口下游河流水质;施工期爆破影响洞顶上部建筑物及珍稀野生动物;穿越岩层的放射性力学异常会引发滑坡、泥石流、塌方等地质灾害,进而破坏生态环境;隧洞洞口结构、形式要与周边景观协调;洞内施工噪声与扬尘污染,影响人员健康;长大隧道排风排污影响环境;隧道施工机械如空压机、喷浆机、隧道台车维修油污乱排造成局部环境污染。

2铺架机、架桥机、整道车、发电机、机车头、平板车等设备

检修废弃物排放污染地表环境;桥梁运输机车噪声、振动影响线路两侧集中居民区及特殊敏感建筑物;铺轨对上游钢轨产品的质量要求影响总染物总量排放;站场车辆洗刷污水、金属屑、废油绝缘泡沫塑料、废油纱等污染物的排放影响生态环境;危险品储存、搬运过程的环境风险。

3临时工程使用周期往往超过2年

取弃土(碴)场、施工便道、便桥、铺轨基地、梁场、搅拌站、施工驻地、钢筋加工厂、预制构件厂、大型道碴场等大临工程的占地,往往给当地环境带来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占用土地,破坏和改变农田、林地、草地等的土地利用类型,带来生产量损失、农业生产损失,局部水土流失;施工驻地污水、垃圾、废油等污染物随意排放,影响当地环境;特殊地段动物生境遭到破坏;周围景观环境受到影响。

4施工过程中劳务人员数量大

大型工程上万,小型工程上千,对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大量生活垃圾、厕所集便排污、食堂油污乱排影响当地环境;若干不合理的活动如乱砍乱伐、随意焚烧建筑垃圾、突发性火灾等都对大气环境及生态环境造成了影响。

5夏季雨水临时排放方式改变

影响原有水文环境;夏季是施工高峰期,施工耗电、耗油量大,依清洁生产概念,影响能源企业节能减排,间接影响了地方污染物总体排放量。

二、应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1成立环境管理机构、制定管理办法、建立环境风险事故应急预案

必要时采取集中生产措施,减少影响面;保证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所需的设备、检测手段和工程设施的投资。

2路基施工土方平衡,减少土方外借

保证附属工程中的天沟、排水沟、缓流井施工质量,指定位置排水,满足设计要求;提高护坡工程施工质量,优先采用植树绿化、植草等植物措施并提高成活率;大型机械设备配备专门废油集油设施,集中处理。

3各类型桩基施工泥浆集中外运

桥面施工设置临时桥面径流导排系统,设置事故池,接纳桥面污染物;设置饮用水源地和限速警示标志,对特殊车辆登记监控。施工过程中设置警示标牌和临时防撞栏,避免事故影响水源;大型机械设备要配备专门集油设备,集中处理。

4隧道工程采用防治地下水大量流失的封堵措施

洞口景观设计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弃渣有效利用或定点处置,并采取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方案中细化隧道防护工程中的排水沟、仰坡防护、洞顶水资源补偿与恢复专项工程,提前预防滑坡、塌方等地质灾害。

5大临及正式工程重点

突出水土流失工点的防治措施和方案,主要取、弃土场选址合理,提出大型施工临时设施的选址原则和水土保持要求。大临工程使用期间硬化率和绿化率要满足当地要求。大临用地结束后采取复耕等植被恢复措施。重点考虑提高支挡工程、土地整治工程、路基排水工程、防风固沙工程、防泥石流工程、绿化工程等施工技术标准。

6噪声防治措施

主要是在施工过程中提出敏感点建筑隔声变更设计、拆迁建议,必要时调整施工场点、施工作业时间、施工机械布局,采用低噪声设备替代高噪声设备,设置简易式隔声屏障。施工使用村庄道路,要在敏感路段采用限制车速,禁止鸣笛等措施。

7搅拌站必须设置

除尘设备、便道必须及时洒水、禁止随意焚烧建筑垃圾、使用新型节能设备,降低燃料油、电、煤、燃料气和水的能耗,减少使用扰动地表的大型设施。

三、结语

环境保护措施应以达到国家或沿线各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为目的,工程方案应是综合的、多方面的,施工过程中一般以不良地质危害、水土流失、废弃物处理、景观干扰为重点,从施工质量、固废、噪声处置、大气、生态影响等方面进行施工控制,提出增、减的环境保护、水土保持、节能减排措施。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河及其附近区域注意地方政府备案工作,必要时候提出变更设计,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清洁生产。

作者:蔡勇单位:中铁二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

环境保护论文:生物技术环境保护论文

一生物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1运用生物技术处理废水

1.1活性污泥法

微生物类型非常多,不一样的微生物它们的特性是不一样的,按照它们自身的特点可以分成很多的去污措施。利用微生物的喜氧性使水和污浊物分开,这种微生物可称为有生命的去污剂。接下来介绍具体的去污措施。在受污染的水里面有很多化合物,此类物质是很多生物的食品。将大量含有氧气的空气注入被污染的水中,水中的各种微小生物迅速地得以繁衍,与那些被污染了的有机化合物一起漂浮于水面,其中喜氧性微生物将水中溶化了的有机化合物作为食物,不断地繁衍增多,水中被污染的有机化合物最后消除,将处理后的水与漂浮物分开。

1.2生物保护膜法

这也是利用微生物喜氧性进行污水处理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如下:首先要进行微生物保护膜的挂膜。在生物滤池中投放滤料,使那些喜氧性的细菌和大量的真菌粘附在过滤性的材料表面,形成一层带粘性、薄膜状的微生物混合群体。在生物滤池中微生物保护膜与水充分接触,溶于水中的被污染的有机化合物被微生物保护膜吸住,变成了他们的食物,被污染的水得到处理。此措施在当前阶段的应用非常普遍。

1.3天然微生物处理法

大自然里面有许多的微生物,通过它们来治理污水效果非常好。人们可以建立大小合适的生物塘,把土地合理的的处理,在其附近布置围堤等,借助里面的微生物来实现污水处理的意义。主要是利用菌藻的共同作用处理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在生物塘中各种菌藻通过光合作用提供大量的氧气,用以溶解有机污染物,这些被溶解的有机物成为好氧微生物的食物,从而达到污水的净化。生物塘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建设投资和运转费用低、维护和维修简单、便于操作、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有机物和病原体、无需污泥处理等优点。

1.4厌氧生物处理法这是利用

一些微生物的代谢过程,不需要氧气就能将水中的有机底物降解进而转化为甲烷、二氧化碳的有机污水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分为酸性消化和碱性消化两阶段。在第一阶段,在产酸菌分泌的外酶作用下,大分子有机物变成简单的有机酸和醇类、醛类氨、二氧化碳等;第二阶段酸性消化的代谢产物在甲烷细菌作用下进一步分解成甲烷、二氧化碳等构成的生物气体。这种废水处理能耗少,是一种低成本的废水处理技术。它是一种将废水处理与能源回收利用相结合的技术,十分适合废水浓度高,环境污染严重的部门使用。

2生物技术应用于废气净化处理

现在较为常用的废气净化方法主要有:利用微生物进行过滤法、利用微生物对某些废气的吸附法,还有微生物洗涤法。通过微生物开展的废气处理工作和之前的处理措施比对来看,它的优点是所需的资金较少,而且不存在危险,不会生成垃圾。它指的是结合废气的特征和微生物自身的独特性,借助吸收以及过滤等步骤开展的处理工作。吸附法主要是含有胺、酚、乙醛等污染气体通过微生物时,它们会将气体吸附,净化效果非常好。而过滤措施指的是当有气味的气体经过生物体的时候,它们就对这些气体分解。

3生物技术应用于固体废弃物处理

所谓的固体废物具体的说是在开展生产工作时生成的废弃物质,以及生活产生的废弃物质和水净化生成的污泥等。当前我们常用的处理措施有三种,分别是积聚,深埋以及焚烧。对于第一种来讲,它是最早使用的措施,当前已经不再使用了,这个措施的缺点是它的占地规模很大,由于很多的废弃物制聚集到一起,也会生成难闻的气味。对于第二种来讲,它指的是先确定一个场地,然后挖掘出坑洞,将废弃物制放到洞里面,再在上面盖上一层土,这时在封闭的区域之中,物质就会发生各种反应。除了盖上土之外也可以在上面开展建筑工作或是种植植被等。对于焚烧来讲,它具体指的是将废弃物品加以高温,不过此措施在开展的时候非常耗费资金,而且面对后续的污染现象。我们可以将废弃物质中的有机物获取出,将其变为肥料,这样不但能够节省资金,还能够再次使用,不论对于生态亦或是农业发展来讲都是很有帮助的。

4生物技术应用于环境污染修复

所谓的微生物修复具体的说是通过微生物自身的代谢活动把生态中的有毒成分去除的一种科技,当前常用的措施有三种,分别是增加透气数,补给营养,添加生物群。通过微生物本身独特的生命活动治理环境,把自然界中的有毒成分去除。在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国家在利用该项技术的时候都是参考国外的案例和工艺等来进行的。在经过长久的发展滞后,获取了很多成就,不过却很少涉及理论方面的内容。最近几年,该项技术的发展速度加快,此时的修复内容也增加了很多。除了之前使用的修复技术之外,目前还使用了植物以及真菌修复等措施。能够利用生物修复科技的区域非常广,结合具体的处理环境可以分成很多种,比如土地生物修复、堆积物生物修复、用水生物修复和大海生物修复等;而按照参加者的具体状态又可以分成自然界生物修复和人为生物修复,人为生物修复又包括原位置生物修复、移动位置生物修复和运用器械帮助生物修复。

二结束语

目前生物科技被大量的应用到环境保护中。它不但能够监测并且治理环境,还能够经由微生物来清理环境,把废弃物质经由微生物变成宝贵的资源。除此之外,它还可以改善生态氛围。当前常用的的措施有、生物固态氮代替化学肥料、使用微生物农药杀虫、开发生物资源。

作者:胡志冉单位:赤峰市环境监测中心站

环境保护论文:风景区旅游环境保护论文

1.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环境突出问题

水利风景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许多水利风加强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吕丽丽(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河北鹿泉050224)景区多依山傍水,水域辽阔,环周群山拱抱,风吹碧波荡漾,库区婉蜓曲折,空气淸新、风景优美,水利工程雄伟,其壮丽景观越来越受周边人们的青睐,其发展积极带动了周边经济的发展。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环水域周边面临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景区也遭受了一定程度的污染和破坏。特别是景区上游很多工业园区的建设使得景区环境污染更加严重,水资源保护工作任务繁重。一些平原性水库的水利风景区,水面面积较大,主副坝工程战线长,库区周边乡村较多且距水库都非常近,这些实际特点,使得库区倾倒垃圾,私围乱建、游泳垂钓等违法行为屡有发生,对库区水质造成一定影响,再加上景区上游工业排污、废水排放、生活垃圾等造成严重的水质污染,不仅破坏了景区的美观,也给景区的生态环境带来一定危害。

2.水利风景区在开发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2.1涉及水工程安全,水源、水环境保护,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等问题,有其特殊的内容和要求,需要以规划来保障。同时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社区经济的发展等多重目标,所以不仅需要多方面的专家、还要吸纳当地居民代表参与,但目前,大多数地区还没有编制本地区的水利风景区发展规划,仍沿用传统的大众旅游规划的人员结构和规划方法,相当一部分景区的规划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规划中保护意识淡漠,缺乏必要的保护手段和技术。

2.2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水利风景区由于规划开发不当造成的生态系统破坏,多数是没处理好旅游开发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周边群众在水域内开垦种植,造成水土流失以及农药、化肥流入水域,一些水库库区移民生活污水和上游工业废水等的排入,消费者进入景区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及废物排泄的压力,从而使水质遭受污染,使旅游区的环境质量下降,观赏价值也随之贬低,破坏了自然和人文景观的自然美,阻碍了水利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3管理混乱粗放我国水利风景资源的产权虽归国家所有,实为水利行政部门所代管。由于水利部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存在天然不足,且又难以和旅游部门在合作利益机制上达成协调,造成水利旅游的难管局面。多数水利风景区的经营管理与水资源或水工程的管理一体化,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机制不活,缺乏人才,经营管理工作严重滞后。另外,水利风景资源往往呈线状和面状延展,多隶属于几个相邻行政区,从而造成“多头管理”,缺少协调统一性。

3.水利风景区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措施

水利风景区要以水文化为主题,在建设的过程中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能否确保水风景区水质不被污染和生态环境不被破坏是水利风景区建设和营运的前提。水利风景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切实保护旅游资源生态环境。

3.1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开发水利风景资源,发展水利旅游业必将成为水利多种经营工作的热点。全面有序开发旅游资源,坚持以保护为主、旅游开发为辅的方针来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各种专项规划,坚持因地制宜选择开发项目。要统筹风景区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统筹风景区建设与水利工程建管的有机结合,坚持人与水和谐发展的原则。要把水利风景区的开发建设纳入流域水资源规划范围内,使之与区域经济发展相互协调,要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进行适度开发,把水利风景区建设同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同水土保持与水环境建设密切结合。

3.2因地制宜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对风景区应严加控制,规定水库区域禁止新建、改建、扩建除水利或者供水工程以外的工程项目,规定禁止在水利风景区内排污、堆放污染物等污染水质的行为。水利风景区可以采取多种措施,进行生态环境修复。比如,绿化坝区、营造水边环境、增加水生植被、截污减排等多种手段。坚持自出创新与科学治水,实现以人为本,坚持景区建设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3.3政府有义务进行政策导向与规划,政策导向、项目支持、协调服务、意识宣传,政府联动主导旅游更为必要。协调好与当地政府的利益关系,合理界定水利风景区的建设范围和保护管理范围,加强水利、旅游部门在开发和管理方面的协调,妥善解决水利风景区开发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推进水利风景区的顺利发展。同时,政府在检查监督方面也应起主导作用。

3.4要运用法律、行政和经济的手段加强水资源开发检查,加强水政执法力度,把景区水资源的利用纳入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轨道。注重在维护中体现文化的内涵,展现出生态的、文化的、地域的特色。同时,采取生物措施,增强水域水体自净能力。水库每年筹措资金开展增殖放流,促进水库生态秩序的良性循环和水质安全,促进风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3.5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保护环境的自觉性,形成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为了创造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有必要加强旅游的宣传教育工作,借助各种宣传手段和途径,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同时,需要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制定一些措施提高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努力提高游客自觉地爱护风景区旅游资源、保护风景区旅游环境的意识,形成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和价值观念,从而推动水利风景区的健康发展。

作者:吕丽丽单位:河北省黄壁庄水库管理局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水利工程论文

1水利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1水利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建立会造成大量的污染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开挖、灌溉都会产生大量的施工废水,这些废水很多没有经过处理就排入河流,给河流的水质造成污染。水库的建立会使泥沙沉降,水质变好这样在藻类的光合作用下,水体开始富营养化。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污染物,对周围的空气质量产生不良的影响。在施工过程中一般会用到炸药等进行爆破,这就会产生噪声污染。

1.2水利工程项目对生态环境的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项目的修建也会给环境带来积极的有力影响。会解决一些地区的旱涝等环境的恶化问题,解决一些地区因为缺乏水资源造成的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的南北方水资源分布不够平均,水利工程项目的建立能积极地减少这方面的问题。会改善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我国人口众多,资源不断地减少,只有通过改善环境才能促进生产生活。例如,小浪底工程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当地的旱灾问题,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水利工程的修建还能够优化一些地区的水文环境。一些地区土地沙化问题比较严重,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泥沙能够有很好的增加河道的畅通作用。

2解决水利工程对环境不利影响的相关措施

2.1合理的规划水利工程保护水体环境

在进行水利工程设计时,不仅仅要关注其经济效益,还要着重的考虑环境问题,我们国家拒绝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的增长。将经济利益、社会利益、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考虑到设计规划当中。要使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仅增加经济效益还能改善生态环境,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2.2严格审查水利工程的建设,严禁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在水利工程项目审查的过程中,要按照其合法性严格的进行检查。在修建过程中涉及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历史文化遗产等等方面,以保护为第一原则,如果一些水利工程严重地影响到了生态环境一定要进行停顿整治,重新的进行评估和审查,加强污染物的治理能力。

2.3加强工程监管,避免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在水利工程竣工以后,要加强监管,并不是在建造过程中没有对环境产生破坏就符合标准。要把原本的生态环境进行恢复,使周围的环境越来越好,加强监管和治理,建立起生态补偿机制,做到谁污染,谁治理;谁破坏,谁恢复。

2.4注意水利工程周围环境的检验

在水利工程进行设计和检验周围的环境的时候,要避免水利工程的建设对周围的地质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例如地壳的松动引起的地震灾害等等。积极的增加科学技术的含量,以免水坝的建设影响周围雾气和雨水天气。

2.5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污染物的措施

水利工程的建设减少了水流的速度,增加了河流内的污染物,造成水体质量的破坏,这种就要从根源上减少河流内部的污染物。从而清洁水利河流的污染。水利工程的建立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造福于民的同时要注意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在设计和修建的过程中要注意对以上改善措施的使用以增加对环境的保护,恢复原有的生态平衡。

作者:雷艳 王彪东 单位:葫芦岛市建昌县水利局

环境保护论文:农村城镇化中环境保护研究论文

摘要: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问题。从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农村环境污染特点出发,分析了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环境问题,提出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关键词:农村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环境保护;问题;对策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农村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但在农村城镇化进程中,必须注意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事关国计民生和子孙后代的大问题,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渊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上必须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致使环境污染的趋势出现由城市向乡镇蔓延,再向农村扩展的势头,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息息相关。如何科学地处理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正确合理地处理新农村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关键所在。

1农业生态环境的特征

我国的农业主要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等,是一种产业环境,直接主体是农业类产业的生存发展。从农业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农业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广延性、区域性、复杂性,同时又有半自然、半人为调控的特征。

农业由于分布面积广,光、热、水、气等外界环境因素又是农业生产所必需的条件,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地改变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影响着环境中物质和能量的循环系统。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自身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上盲目过量施用的农药、化肥、除草剂等化学物质,也会对农业环境造成污染,加上病害、虫害、气候等自然灾害,使得农业环境问题更加复杂。

2农村环境的状况

目前,农村环境状况不容乐观。随着农业的发展,农药、化肥对农产品的污染及农膜产生的“白色污染”大量增多,村镇居民产生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焚烧秸秆造成大气污染,规模化养殖及水产养殖造成的污染也愈加严重。以山西运城市为例,该市是全省粮、棉、果基地,小麦、棉花、果品等诸多农产品的商品率均占全省的80%以上,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不容乐观,土地利用率已达80%以上,耕垦指数为43.7%,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化学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生态平衡与生物种群的稳定,化肥农药施用极不平衡,农药残留量增多,农药中毒人数逐年增加,还造成土壤板结,作物贪青晚熟,淋溶下渗流失,造成水质污染。超标污水的灌溉,大气降落物的污染,工业固体废弃物的堆存,污染事故的增多,使土地和作物污染增多。恶劣的环境使农业生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和损害,农业环境污染纠纷事件逐年上升。

改革开放给乡镇企业带来了蓬勃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小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乡镇工业废水化学需氧量、粉尘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比重均接近或超过50%。农村工业中从事汞制品、砷制品、铝制品、联苯胺等产业,以及噪声和振动污染的行业,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设备简陋,管理和各种制度不健全,有毒有害的污染物排放超过国家允许排放标准的几十倍、几百倍甚至上千倍,直接危害职工健康。比如运城,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经济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已由单一农业大区发展为门类较全,农工并举的组合区域。环境污染特征是以二氧化硫污染为主,烟尘和二次扬尘为副的大气污染,以有机物质和氮素为主要污染物质的水质污染,以工业固体废弃物为主的固体废物污染,且污染趋势趋于加重,并由城市向乡村蔓延扩展的势头,从而影响农业生态环境。

3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问题

3.1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

我国农村城镇化发展中,城镇周边农村及农业污染严重,特别是以化学肥料替代有机肥料造成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目前,我国耕地化肥施用量约每公顷375kg,而发达国家化肥施用水平约每公顷200kg。氮素化肥过量施用,会流失进入水体。研究证明,婴儿发生亚硝酸盐中毒或变性红血素症以及成人消化道内由于形成亚硝胺而致癌的现象,都与饮用硝酸盐含量高的河水有密切关系。磷肥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过量地施用磷肥,使这些有害物质在土壤中不断富集,进入“食物链”。

3.2工业“三废”排放的影响

近些年来,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企业增加较多。但由于乡镇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从而造成工业“三废”排放居高不下,呈增长趋势,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国每天排放的污水量超过1亿t,其中80%以上未经过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使河流、湖泊、水库遭受污染,许多水库也开始进入富营养化状态,城郊水库的富营养化问题最为严重,给城市供水带来严重危害。

3.3城镇乡村基础设施滞后

这方面突出体现在城市气化率低、热化率低、绿化率低、烟尘控制区发展水平较低,烟尘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力度、治理资金投入较低。目前,山西农村的能源消耗主要是煤炭,不合理的能源结构。同时由于集中供暖建设滞后,居民取暖、做饭及餐饮业的耗煤多为直接燃烧,低空排放,大量的由煤炭消耗产生废气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直接影响着环境质量状况。

3.4农村生态环境脆弱

目前我国农村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农业投入品使用不合理,农业面源污染有增无减。伴随着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畜禽粪便70%未经处理直接向外排放。农作物秸秆资源浪费现象较为普遍,近30%的秸秆没有得到资源化利用。农村生活垃圾乱堆乱放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现象突出等。

3.5大量农田被占用和毁坏

如今我国可以开垦的荒地所剩无几,而现有耕地却被大量侵占,其中农村工业的占地面积是惊人的。除直接占用耕地外,农村工业还污染和破坏了大量农田。据统计,全国每年因工业废水而污染的耕地面积达2亿多亩,占耕地总面积的15%左右;每年因污染而减少的粮食超过了100亿kg,直接经济损失125亿元,其中因为农村工业污染和破坏而引起的达47%以上。

4农村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对策

4.1持续发展必须兼顾环境目标

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是农村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基础。农村城镇化能否实现持续发展,最根本的影响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的状况。如果自然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就失去了基础,建立在农业健康发展基础上的农村城镇化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4.2强化农村环保法律手段

我国农村环境管理法制化建设已取得可喜进步,颁布实施了一批有关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法律,但相对城市环境保护和工业污染防治而言,农村城镇化后的环境保护工作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为薄弱。从总体上看,尚未建立起适应小城镇特点和环保工作实际需要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由于绝大多数小城镇环境保护机构不健全,监督执法工作不到位,难以将小城镇环境保护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因此,我国农村环境管理的法律手段还必须强化,真正确立法律手段在管理

农村环境中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4.3创新环保思路,科学制定规划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中央加强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创新思路,科学制定规划。把新能源技术、农村节能技术、垃圾无害化利用技术、农作物秸秆资源化技术、无害化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污水处理利用技术、生态保护等技术有机地结合到一起。

4.3.1创新思路,切实做到管理到位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农村,人们在还处于相对贫困的情况下,环境保护意识十分淡薄。面对农村环境保护的现状,加强宣传教育。让广大农民群众了解环境保护知识,掌握环境保护方面的政策及法规。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目标,广泛宣讲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各乡镇要组建相应的环境保护机构,配备专职环保工作人员,将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形成县、乡、村三级环保管理网络,以确保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工作人员落实到位。农村环境保护具有分散、面广、量小的特点,必须加强管理,积极服务于农村环境保护。农民建房选址定点、畜禽圈舍的布局、农药及化肥的使用等都是新农村建设中环境保护不容忽视的问题,以更好地控制农村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3.2制订规划,切实做到投入到位

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因此,农村环境保护必须要有合理的规划,要有短期、中期和长期规划。通过这些规划,有步骤地实施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有计划地安排资金的投入。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基础上,发动广大群众,增强自主意识,加大自身对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加快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步伐。

4.4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形成环保工作合力

农村环保是内涵丰富、涉及面广、任务量大的一项系统工程。应纳入地方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中,并将目标转化到经济社会发展评价范围和干部政绩考核。抓好环境规划、执法监督,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密切协作配合,形成环保工作的合力,同时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

4.4.1确立农民主体地位,建立长效机制

农村环境建设的主体是农民,要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满足农民的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搞统一模式、统一标准、不搞“一刀切”。努力探索既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又适应农村特点的长效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服务制度。

4.4.2科技领先,切实做到技术到位

农村环境污染因素复杂,污染源分散不集中,治理难度大,对治理技术的要求较高。因此,必须坚持科技领先的原则,加强农村环境污染治理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以及先进治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目前运城推广的农村沼气利用技术具有很好的环境效果。大力发展沼气、风能、太阳能、秸秆气化生物质能等新型清洁能源。

4.4.3协调配合,切实做到参与到位

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环保、农业、林业、水利、畜牧等部门的通力协作和配合,积极参与,才能有更大的整体性的收效。按照农村环境保护规划,发挥各自的职能和职责,做到力度到位、措施到位,真正承担起保护环境的重任。

4.5结合乡村建设实际,开展环保综合整治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环境污染由以乡镇工业污染为主转变为乡镇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污染等污染并重的态势。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要做到与环保责任状相结合,与乡村建设规划相结合,与绿色创建相结合,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与提高村民环境意识相结合。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共同参与。倡导绿色生活、绿色生产,树立全新的环保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

4.5.1与村庄建设规划相结合

把农村环境污染治理、清洁水源、清洁田源、清洁家园和农村废弃物资源化、农业生产清洁化、城乡环保一体化、村庄发展生态化等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并因地制宜、因村制宜,充分反应地方特色,努力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4.5.2与绿色创建相结合

创建环境优美的乡镇、生态村、绿色村镇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农村经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4.5.3与改变种植结构相结合

积极发展有机农业,这不仅能解决农村面源污染,提高农民收入和人民健康水平,也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项根本举措。

4.5.4与提高村民的环境意识相结合

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是农民本身,要通过广泛宣传,让广大农民从“要我建”转变到“我要建”,主动为建设美好家园尽职尽力。使其对新农村建设规划和经济发展规划同时进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大乡村工业污染防治力度;要以发展生态农业为主线,在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结合点上做活文章,发展生态安全农业;解决农药、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有效地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5结束语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通过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解决农民的出路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们必须重视农村环境保护问题,否则就会出现农村环境污染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的局面,这与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目标是不相吻合的。所以,只要我们重视和积极应对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有效的治理,我们是能够让广大农村真正实现“生态良好”的目标的。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农村经济论文

1农村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尽管在经济发挥的过程中,由于一些人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忽视了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导致经济快速发展背后,环境形势的恶化。但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环境形势来说,也不仅只有不利的影响。经济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和工业制造水平的提升,同时随着学科知识的深入以及人们思想的进步,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知逐步加深,环境保护的能力也不断提高。另外,在相关政策和理论的扶植和指导下,人们在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对自然资源的科学高效利用。对所出现的环境问题,人们也通过全面科学的分析,制定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努力协调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逐步对环境进行治理和改造。由此可以看出,经济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对环境保护工作是有着促进的作用的。

2农村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

2.1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减少

在过去,人们为了快速的提高生产力水平和生活质量,片面的追求经济的发展,对自然资源进行肆意开采和掠夺。由于当时的资源开采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水平有限,造成了大量资源浪费。同时,人们对自然资源的无限制的掠夺,还对地质结构和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害,大量动植物灭绝,淡水资源大量减少,土壤荒漠化日臻严重,空气质量逐渐恶化。尽管,人们通过这种方式,在一段时间内,确实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人们也享受到了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但随着这样的经济发展活动不断进行,人们开始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的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减少,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阻碍是多么的大。许多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某方面自然资源的匮乏,致使其难以长足的发展。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严重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2.2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纵观经济快速发展的整个历史阶段,人们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大量有害气体排入空气中,影响着动植物的生产和人们的身体健康。大量工业污染物和废气物在没有得到科学有效的处理后就被排放到水和土壤当中,使可用淡水资源和土壤资源大量减少,影响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差,人们肆意排放生活污水和垃圾,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尽管生态系统本身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这样的净化能力已经不足以完全将人们排放入系统内的污染物净化,就这样日积月累,生态系统中所沉积的污染物和有害物越来越多,环境形势严峻。特别是近些年来,温室效应、土壤荒漠化等问题越来越严重,呼吸道疾病等与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也快速上升,恶劣天气出现的频率不断增长,人们的身心健康正蒙受着前所未有的巨大威胁。由于经济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正给今后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困惑。

3改善农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关系的策略

3.1增强环保意识

在过去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当中,许多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是由于人们缺乏环保意识所造成的。许多人对环境污染物的种类和危害缺乏相应的知识,也不知道环境受到破坏后所给自身生活和工作带来的影响。还有一些人认为自己对环境的破坏是微不足道的,不需要对自己太过严格。等等这些错误的观念,都是环境破坏的伏笔。因此,在开展环保工作前,要着力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让人们从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做起,推动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3.2增强环保监管

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动下,我国工业生产模式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绿色、生态的发展方式逐渐在全国普及。但仍旧存在着一些污染排放量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破坏严重的企业。为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环保监管工作,依法惩治这些企业,规范企业生产行为。另外,还要对社区环保、城乡环保工作进行监管,让这些工作得到全面有效的开展,改善人居环境。

3.3提升绿色科技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人们在绿色科技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许多先进的设备设施被投入到生产和环境治理上。一方面,这些新科技在运用到生产当中时,不仅提升产品的生产效率和质量,同时还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另一方面,这些新科技投入到环境治理当中,能够快速有效地处理环境污染物,改善环境质量。

4结论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环境资源的支撑,环境的保护工作需要经济发展来促进。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质量,需要我们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协调发展。

作者:潘淑范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行政学院

环境保护论文: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经济论文

1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

目前,农村环境污染不仅威胁到农村人们的身体健康,而且由于当地的生态环境持续雾化,造成了农村地区的极端天气频发,使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在我国西南部的很多农村地区,自然环境不断恶化,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落后,农村地区的贫困率在不断升高。而由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农村地区的农业灾害预警几乎不存在,当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时,往往受损最严重的是农民。当前,环境问题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污染由城市不断向着农村蔓延,由东部逐渐向着西部转移。

2农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对策研究

2.1建立完善的农村环境法律保护体系

国家应该制定适合农村地区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环境法律保护体系,出台独立的保护法规和政策。将农村地区的环境保护纳入到国家的法律体系中,从法律层面上赋予“农业环保执法部门”行政执法的权利。加大农村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和督查力度,充分利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的手段,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确保各项法律和政策真正的落实到位。

2.2强化政府治理职能,加大对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力度

在治理农村环境问题过程中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观点,将农村环境治理工作置于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地位。在农村经济发展决策过程中需要建立对环境保护的约束机制,积极引导农村基层的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农村建立激励性的农村环境保护政策,改进农村改革干部行政考核和任用制度,让那些“有可持续发展理念、并重视环境保护”的干部得到重用,从而激发干部对环境保护的意识,理顺地方政府和环境保护部门之间的关系,强化环境保护部门的监督职能。

2.3依靠科技发展生态农业

在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运用现代生物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多优质、高效、高产的“农作物新品种”。第二,还可以利用生物研究出能够分解多种有害物质的菌种,高效地消除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并积极地开展“水污染”治理工作。第三,开发生物农药、植物源杀虫剂和杀菌剂,减少“化学性农药”对水源和土壤结构的破坏。第四,积极推广“养殖业”生产良性循环模式,不断优化生产技术,引导“养殖场”积极建立沼气池,并将发酵后的“沼液和沼渣”进行再生产、再利用。第五,加大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和高效利用。

2.4加强生态文明村和美丽家园的建设

首先,加强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建设,对农村的生活垃圾以及院落开展治理,对“生活垃圾”实行定点堆放和排放、并进行无公害化处理。加强对“危房、旧房”的改造力度;科学规划农村住房建设,实行“人、畜”分离,不断强化“村落及其街道”的绿化。通过有效的多形式、多元化的思想文化教育,不断提升广大村民的环保、卫生、文明素质和意识。其次,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重点治理水污染、大气污染以及耕地污染,加大荒山绿化力度。有效控制部分荒山的“石漠化”,严格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强化对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如在建水县东南部珠江水系的“南盘江”里,因前几年江岸边的矿业开发及其排污,江里的“渔类和水生物”日渐减少。最后,加强农村市场的监督、检查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伪劣产品”进入农村市场。

作者:余跃平 单位:云南建水县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站

环境保护论文:环境保护下公路隧道工程论文

1隧道勘察设计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隧道路面采用沥青复合式材料,或多孔隙沥青混合料的低噪音沥青路面,通过降低轮胎与路面之间的摩擦噪声来有效地减少隧道内行车造成的噪音污染。

2隧道施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2.1隧道施工过程中对周围水环境的保护

(1)施工时隧道洞内涌水量不大时,采用地表截水管截流,直接排出洞外并加以利用,避免与洞内污水混合后沿水沟排出,污染周围环境。

(2)在隧道口设置沉淀池、蓄水池或小型过滤池等污水处理设施,施工废水需进行沉淀处理,尤其对于含有油污等碱性水,要先进行化学处理,之后再加以利用或直接排放。经处理后的水质,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3)隧道工程在材料选用中应注意避免使用对环境有危害的材料,尤其有些建筑材料含有会与水发生反应的物质,从而造成水污染。

(4)当隧道内的渗漏水情况比较严重时,会引起地表水位降低,从而影响当地农民的农业生产、生活用水,这时要对围岩采取必要的堵水措施,比如在衬砌背后压注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或喷抹砂浆防水层法,以减少隧道内水的渗漏。

2.2隧道施工过程中尽可能降低施工噪音

隧道工程施工噪音会影响工人的听觉,诱发多种疾病,降低工作效率和影响安全生产。噪音的污染源主要由钻孔、开挖出碴、材料运输、爆破等主要施工工艺产生的,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采取降噪措施。

(1)施工时合理分布动力机械的工作场所,合理安排噪音较大的机械作业时间,尽量避免同一位置同一时间运行较多的动力机械设备。

(2)在洞内对施工机械,如空气压缩机、混凝土搅拌机、送风机等噪音超标的机械设备采取装消音器来降低噪音。

(3)在爆破时规定放炮时间,增设隔音设施,同时进行周密的爆破管理。(4)当噪声不能降至容许标准以下时,工人应采用个人防护用具,如防声耳塞、耳罩、隔声棉和隔声帽等,以保护人体健康。

2.3采取适当的防尘措施,改变恶劣的施工环境

(1)采用湿式凿岩机,严禁使用干式凿岩

(2)采用湿喷法喷射混凝土,取消干喷法,因其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3)采用水封爆破、水幕降尘、高压射流等施工工艺,对爆破后及出渣过程中的降尘有明显的效果。

(4)采用机械通风。加强工作面的通风,使粉尘和有害气体浓度降低,给施工人员提供足够的新鲜空气。

(5)施工人员要做好个人防护,主要是防粉尘污染,按规定佩带防尘口罩,在凿岩、喷混凝土等作业时还要配带防护眼镜等安全防护用品。

(6)当采用汽车运输时,应在隧道路面上定期洒水、垫平路面,对岩帮也要不时加以冲洗,防止车辆行驶时或爆破产生的冲击波而造成烟尘颗粒再次飞扬。

2.4采取有效措施避免隧道施工开挖时引起植被破坏

(1)设计和施工人员应尽可能多地了解当地珍贵物种的分布,便于遇到这类物种时可及时主动地采取保护措施,并且在施工中严格管理,对需迁移树木尽量迁移。

(2)合理设置施工临时用地,施工便道、施工工棚及作业场地应尽量顺应地形布设,避免开挖山体,尽量少砍伐树木,保护植被,施工人员的生活区多利用荒坡、荒地、滩涂等荒芜土地;临时用地在竣工时应尽可能复耕还田。

(3)在清理表土时,腐植土应先在附近集中堆放,待到工程结束时,可将其利用以恢复植被。

(4)隧道主洞和辅助坑道的洞口应减少开挖面,少开挖切削,对必须开挖的坡面应采用适宜的植被恢复原地貌,植草绿化。

2.5开辟专门的施工通道,设置专门的弃渣场

(1)施工便道的设置应避免大填大挖、破坏环境。

(2)隧道出渣难以随出、随运、随进,在隧道进口和出口处分别设立临时堆渣场,并采取防护设施,但临时堆渣场要避免随意占地。

(3)弃渣场应顺应山体填埋,避免设置在平坦开垦地,并设置人工支挡结构,弃渣场表面应进行坡面处治,防止水土流失。

2.6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施工生活环境

(1)生活区的设置要相对集中,设置必要的公共卫生设施、废水净化池、化粪池,并应定期清理,避免生活垃圾污染周边环境。生活固体垃圾集中堆放、适时运至指定地点填埋,保持驻地清洁。

(2)临时生活设施的修建、拆除时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要妥善堆放并应保护。

2.7洞口及明洞工程应尽早完成

洞口绿化应尽早完成,改善隧道施工期间对洞口周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

3隧道运营阶段的环境保护措施

3.1烟尘和尾气污染防治如隧道为长大隧道,隧道通风主要靠机械通风对CO、烟雾等汽车尾气进行稀释,同时将外界新鲜的空气压入隧道内,使隧道内的空气质量达到较好的品质。

3.2噪声污染防治

(1)加强隧道内路面的养护管理工作,对路面发生的损害适时地进行整修,保持路面平整性,既可以减少行车的噪声,又可以增加行车的舒适性;

(2)加强车辆交通管理,限制车鸣。由于隧道的封闭作用,声音在隧道内会产生共振、叠加等物理现象,这样就使得在相同的行车环境下隧道内的噪声比隧道外面的更大。

3.3污水污染防治

隧道在运营期间会进行日常的清洗,如果隧道内发生火灾或污染物泄漏等事故时进行消防救援,这些活动都会产生污水,这些污水不允许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去,必须进行一定的物理或化学处理。

3.4隧道内危险品的运输

严格执行危险品运输的相关法律法规,实行危险品运输的准运证制度,同时运输车辆应有明显标志,增强危险品运输车辆驾驶员的安全意识,严禁超速行驶,严禁车辆在隧道内停靠,以防止和杜绝有毒有害危险品运输过程中的恶性事故发生。

4结语

公路隧道工程的环境保护问题,一直是公路建设使用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在环保概念日益深入人心的今天,必须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并加以重视,同时从技术上加以支持,才能将环保的思想和理念贯穿在实践中,建设成绿色和谐的生态隧道。

作者:才南 单位:沈阳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