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时间:2022-03-28 09:59:37

摘要: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中医门诊、中医科、中西医科、中药房生产实习,要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强化临床技能培训,使学生在毕业时具有初步的中医辨证论治和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本领,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临床诊治能力。

关键词: 临床 医学 医学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的论文

1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统一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教学管理论文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院校教育的中心工作,教学管理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保证。严谨而高效的教学管理是教学工作正常运行的基础,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并直接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然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开展至今,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教学计划分类管理缺乏保障条件

教学计划管理是医学院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教学计划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文件,是培养人才的总体设计和实施的蓝图,也是安排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活动及有关工作的基本依据。在临床医学专业学位教学管理实践中,虽然针对不同类型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制定了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等一系列教学计划。而在实际情况中,由于两种类型的研究生都是在一个相同的学习和实践环境中,他们面临着基本相同的师资条件,培养方案的实施也普遍类似,无论是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还是医院的科教部门,很难真正针对不同的学位类型做到分类培养与管理。

(二)“考教不分”影响教学质量管理效果

教学质量管理是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学习后所达到的教育目标的程度。教学管理的核心就是质量管理。抓教学质量管理,就是要通过管理工作的全过程(包括质量控制、质量反馈),动员全员,进行全面质量控制。加强临床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的重点与核心,如何客观、有效地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进行考核与评价是保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目前大多医学院校都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种类繁多的临床技能考核体系,但随着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院校往往只能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交由培养医院组织完成,作为质量监控的关键手段的临床技能考核也往往由于“考教不分”而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管理需要合理配套

教学资源管理,其范围大致包含:一是教学基本设施,如教室、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馆等的维护与管理;二是计算机、网络资源等现代化传播技术资源的维护与管理;三是临床教学基地的管理。临床医学专业学位以培养技术精湛的高级临床医师为其目标,因此在其培养的整个过程中,必须突出临床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培养医学生关爱病人、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然而,随着医疗纠纷的不断激化,面临无法较好地安排学生临床实践的实际困难。

(四)师生对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理解存在模糊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应着眼于临床能力的提高。但是多数导师甚至学生未能意识到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的特点,这些导师大多身兼医生和老师的双重身份,基本上科学型、专业型研究生一起带,在繁重的临床任务和科研压力下,很难真正区分培养,难免存在“重科研,轻临床”的现象,研究生一起被派到实验室做实验以发表高质量的文章。而对于医学生来说,在读期间有好的科研成果对其评奖评优、以后就业、晋升都有利,因此他们也希望减少临床实践和临床轮转,埋头搞科研,做出与科学学位研究生水平相当的论文。这类学生并不理解专业学位的真正含义,图一时之利,把专业学位作为获得学位的一种捷径。

二、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管理模式优化设计

(一)做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分类管理与分层次培养

严格分类培养,建立针对临床能力培养的教学体系。根据岗位胜任力制定更加明确的分类培养方案;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一方面利用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开展跨专业学院选课,加强人文教育,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为将来更加适合复杂的临床工作打下基础;另一方面压缩学生在校理论课上课时间,突出临床实践,加强临床教学;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

(二)注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过程管理其一,抓临床轮转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严格要求在相关科室的轮转,通过轮转科室的出科考核,达到一定的目标水平。作为教学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教学检查制度,通过定期检查,对不符合培养要求的部门或违反有关制度的研究生,要及时反馈信息,及时纠正不足。其二,抓论文开题。培养方案应明确指定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论文选题应为临床实用型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一定要结合临床,在临床中寻找课题,解决临床中的实际问题,以提高临床的诊疗水平与技术手段为出发点。管理部门通过挑选高水平的专家组成考评小组对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选题的科学性、应用性、可操作性进行审核。其三,抓临床技能考核。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技能考核工作应由学校统一组织、管理,按学科抽调出医德高尚、医术高超的临床专家组成临床技能考核委员会,具体负责考核的相关事宜。考核可试行一定的重考率和不合格率使临床技能考核落到实处。其四,善用教学督导,检查临床带教情况。教学管理部门要挑选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工作认真负责,有责任感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的退休及部分在职的资深教授组成教学督导组。通过教学督导定期检查,掌握临床教学的全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因素之一,要搞好临床教学工作,必须充分调动临床医生的积极性。首先,建立教学奖励制度,引导临床教师重视教学的投入;其次,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强对青年临床教师的培养与提高,挑选一批临床经验丰富、乐于教学的高水平临床医师加入到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中来;再次,逐步规范专业型指导教师和学术型指导教师的队伍,以便使承担不同指导任务的教师可以在不同的专业领域内提高各自的指导水平,使不同的导师群体具有更加专业化的水准。

(四)完善临床实践配套建设,建立临床技能中心

完善的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将大幅度地改善临床医学技能的训练教学条件,有利于开展符合临床实际的技能训练及考核,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作者:李瑾 唐靖 沈苏南 单位:南京大学医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高校生就业论文

一、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现状

高校持续扩招,医学生的教育由“精英化”转变为“大众化”,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用人单位找不到人才,而医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工作的两难局面。

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医学生的就业也因医学教育发展规模的不断扩大,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和用人单位需求层次的不断提高而受到影响。大多数医学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往往偏离自身实际,没能客观定位好就业期望值。就业时,他们往往将目标定位于大型综合医院。与此同时,大型医院的用人标准也应社会服务的需求在逐步提高。其次,由于医学专业性比较强,医学生在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等非专业能力方面稍有欠缺,致使大多数医学毕业生在面试技巧、应变能力等方面明显弱于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他们在求职时虽然具备了很好的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但往往由于面试表现不佳而失去了就业机会。这样就容易造成专业能人的流失和用人单位难寻能人的矛盾局面。

据医疗机构反映,一些聘用的医学生进入工作岗位时连基本的临床常识和操作技能都没有熟练掌握,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多次都没通过。不难看出,许多医学生的能力尚达不到职业要求。现如今高校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大多是应试型学生,严重缺乏实践性,这就导致了我们的医学毕业生临床实践能力不强。根据调查显示,用人单位相对于学历要求来说更加看重求职人的临床实践能力。从当前的临床实习状况来看,很多学生的实习效果较差,查体基本功及外科手术基本功不扎实。

大多数医学生不能对自己进行合理分析并正确定位,导致在选择就业方向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自负或是自卑,在求职面试中不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导致错失很多就业机会。另外,职业素养不足也有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技能和礼貌,在人际交往中不善于交流,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诚信观念不够等等。

二、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分析

(一)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内涵分析

就业竞争力即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能找到适合自身才能发挥和可以实现自我价值的工作岗位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学生应对社会就业压力,让自己在某些领域胜于他人,在职场竞争中更有优势的一种综合能力,不仅包括素质修养等内在能力,还包括一些外在的环境因素和条件。

(二)临床医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缺乏的原因探析

影响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弱的因素既有高校毕业生人数增加,高校教育模式有待改进,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要求提高等外在因素;也有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缺乏,择业观念偏离实际,综合能力欠佳等内在因素。其中,大学生自身就业竞争力的缺乏是造成就业困难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学生就业观念的局限性。刚刚脱离高校这一模拟社会环境的大学生们,往往带着“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较高就业期望值去择业,目标定位过高,不切实际。大多数毕业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定位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综合医院,片面认为只有在大城市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其次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据调查,不少医疗服务单位反映新参加工作的毕业生在科研和人文素质方面普遍不高,甚至缺乏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高校在不断扩招的过程中,大学生起点不一,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有的高校甚至盲目扩大办学规模,忽略了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模式的合理改革,导致了学生学难以致用。

再者是学生就业准备的不够充分,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就业的过程其实也是生活技能的体现过程,包含了许多的知识和技巧,需要学生全方位地打基础,做准备。如果基础不牢,准备不充分,他们将无法及时调整好心态,产生不良心理,很可能走上极端的道路。医学生在就业中面临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如果学生自我定位不合实际,极易产生理想与现实、独立与依赖、积极选择与消极待业、选择与放弃等矛盾。就业准备不充分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缺乏对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深入了解,不能正确规划自己的择业方向,错失适合自身的就业机会;二是对于面试技巧掌握的不全面,没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甚至缺乏一定的人文知识和法律意识,忽视了医德和内在品质的养成;三是大学生的抗就业挫折等心理承受能力不强。

最后是学生专业理论功底缺乏和临床实践能力不足。现有的医学教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过分看重考试分数,缺乏临床思维能力,不能将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能对症下药,活学活用。有些学生甚至以“60分万岁,多一分浪费”为学习标准。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热情,最终受害的还是学生自己。就连询问病史、书写病历等基本操作技能都不能熟练掌握,更不用说临床实际工作能力和动手能力。此外,医院对求职者学历要求的提高,导致本科生较研究生来说,实践机会减少。加之医患关系紧张造成的负面影响使有些病人不积极配合实习医生的工作。

三、促进临床医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综合院校提升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心理教育和就业指导等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因地制宜,立足实际,提升医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综合院校的整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所在。

(一)加强医学生的思想教育,指导其合理规划职业生涯

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择业行为。高校应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合和了解职业环境的机会,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就业观,建立符合实际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以市场的发展和需求为主要导向,以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设计为主线,通过开展模拟面试、社会实践、生涯指导等形式,使他们对未来就业环境和就业形势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科学定位自身的发展方向和职业方向,能够初步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职业规划。与此同时,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我们还要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将个人梦与国家梦、民族梦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二)加强素质教育,优化医学生的择业就业心理,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风尚

择业就业心理是影响医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在医学生求职过程中常常出现因高估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心等不适宜社会的心理状态而导致就业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说,适应社会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反映,其高低表明一个人的成熟程度,是这个个体融入社会,接纳社会能力的表现。传统的教育片面重视专业知识技能的的灌输,从而导致医学生人文素质薄弱,思考和处理问题不够全面。医学生的学习成才离不开实践活动,实践是学习成才活动的载体。高校可通过开展医学生素质拓展、朋辈式的心理调适等方式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要有意识地把学生工作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机结合起来,使教育效能最大化来实现学生能力发展最大化。

(三)拓宽就业渠道,为医学生做好就业服务工作

综合院校要充分挖掘、整合各方面的校内外资源,为医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供支持和帮助;把握好新形势下的就业方向,与时俱进,掌握最新社会资源,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创业信息,帮助医学生掌握更多的临床技能;深入实际,积极开展社会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医学生就业过程中所遇的新问题。

作者:蒋梅 李俊丹 洪银修 李思臻 单位:大理学院临床医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论文

1调整教学内容

由于《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内容较多,包括诊断学、治疗学、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内科学常见病、外科常见疾病、妇产科常见病、儿科常见病、老年常见疾病等内容,教师备课需花费大量时间及精力;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调整教学内容。课堂教学重点应侧重于“诊、内、外、儿、妇”的理论及实训课的教学,部分执业助理医师考试涉及内容少或不考的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形式讲授,如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等。

2调整教学方法

《临床医学概论》教学以前均以传统的教学方法(LBL)为主,调整后根据不同科目内容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内科学、儿科学、妇产科学、外科学在“LBL”教学基础上增加了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PBL)和以“病例”为引导的教学法———CBS教学法。CBS方法不仅强调理论知识,而且更强调结合临床病例深入地掌握理论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2]。PBL代替以往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被动听的封闭教学模式,变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发挥出最大潜能[3]。部分涉及执业助理医师资质技能考试、操作性强的内容,如诊断学体格检查部分,应当改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此方法不仅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能力,而且节省了上课学时,同时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而对于难度较大的心肺腹部听诊部分内容则直接利用现代化仿真模拟听诊系统进行教学,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水平。为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提高学生临床思维水平,本课程教学应当增加24学时的医院临床实践见习课。

3调整教学资料

本院《临床医学概论》师资队伍由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组成,校内教师以青年教师居多。限于本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及师资的差距大,根据调整后的教学大纲,课题组成员进行深入探讨,通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教案、讲稿、课件、教学重难点,最后形成“六统一”的教学光盘以便资源共享,并在2012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班实施教学。教学过程中每周四下午课题研究组进行集体备课交流,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得到快速提高,其对《临床医学概论》教师团队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起到较大促进作用。

4实施效果

我院目前所开设的非临床医学专业有口腔医学、口腔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医学检验技术和康复治疗技术,分别为普通高职和五年制高职两个层次。基于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统一教案、统一讲稿、统一课件和统一教学重难点的“六个统一”,缩小了因学生层次不同、专业类别不同而形成的教学效果的差距,有利于顺利开展本门课程的教学督导、同行评价和教学互评三级教学评价。高职院校应围绕“三贴近”教学理念,在本课程建设的“六个统一”的基础上,大力培养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快速提高教学效能。其有利于本门课程校内专任教师与校外兼职教师的沟通与交流,缩小专任教师和兼职教师的教学差距;有利于内科学教研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临床医学概论》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和实践。总之,高职院校通过对《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探讨,使其更加适应高职非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和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4]。

5结论

我院通过对高职院校非临床医学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围绕执业助理医师资质考试大纲建设的“六个统一”研究,建立了一支由内科教研室独立承担《临床医学概论》教学的师资队伍。统一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解决了该课程以往由不同教研室教师任教造成的教学安排繁琐和学生为适应不同教研室教师教学风格和方法而形成的困惑;同时为培养新型实用型、技能型医学生及帮助学生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朱前超刘芳王祥钱旺单位:昆明卫生职业学院临床学院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论文

一、正确认识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生入门课、基础课、必修课,学好人体解剖学可为后续的医学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宝鸡职院于2010年招收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现在使用教材为《人体解剖学》(罗秀成、王志荣主编,世界图书出版社出版)。按照我院教学计划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教学时间为108学时(不含组织胚胎学),其中理论66学时,实验42学时。实验教学课时数占比近四成。可见实验教学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实验课学习,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思考能力,还可以解开学生心目中对人体结构的种种迷惑。有效激发了学生对学习人体解剖学的兴趣,同时提高了学习效率。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良好的实验技巧和技能及耐心、细心的职业素质。为今后的实验临床操作及工作奠定基础。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引用伦理学思想来规范学生,引导学生,爱护解剖实验标本,尊重解剖尸体。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树立珍惜生命,感恩生命的观念,强化学生的医德认知和医德情感教育。由此可见,对刚入门的医学生来说,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非常重要。

二、结合专业特色合理安排实验内容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高技能实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而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正是侧重动手能力的培养。如果缺少这个环节,为学生以后的医学临床知识学习带来隐患。例如:在讲解运动系统骨骼标本实验时,人体全身骨性标志是临床医学专业的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如胸穿、腰穿、心内注射及血管神经走形描述等都要用到。还有消化系统讲解阑尾在人体的体表投影点,是脐与右髂前上棘连线中外三分之一交点处等。这是重点,以后临床工作中经常要用到。这些基本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实验教学上重点讲解和示教,并要求学生利用自身活标本,找到准确位置,把知识活学活用。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深切体会到基础医学知识的重要性。由此巩固了学生的专业思想,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为今后的临床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三、采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实验教学效果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应用的日趋成熟,多媒体教学成为实验教学必不可少的一种新补充教学手段。解剖学的多媒体课件可以把相关教学内容通过丰富的素材(如活体、标本、模型、动画、录像等)融为一体,巧妙的结合使抽象难理解的内容变得直观、形象便于理解,有效弥补传统实验教具和实验教学的不足。例如:在讲述心脏的各腔室时,心瓣膜的形态在实验标本上难以观察到。多媒体软件中模拟瓣膜的形态,应用动画展示瓣膜的活动,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瓣膜是如何关闭房室口和动脉口,从而防止血液逆流。还有讲述神经系统传导通路时,教材中所示都是平面图。而多媒体软件可将感应器官、神经元及传导通路由浅入深一一串联起来,把平面结构还原成三维立体结构,把一些抽象的、复杂的内容简单化、直观化,便于理解与记忆。然而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能取代老师的讲解。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取长补短,才能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四、建立合理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以前解剖学实验成绩占总成绩比重小,只有10%。而且评分也一般是根据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和实验标本辨认来做为实验打分的依据,这样所得实验分数缺乏客观评价体系。学生重视程度不够,对学习解剖实验兴趣不高。为突出解剖实验的重要性,我们依据教学大纲,改革实验考核内容,包括基本知识、实验标本辨认、考核方法多样化、计算平时成绩等形成多方面立体评价。增加了与临床专业有关的判断、理解、应用知识的考试比例,加大实验标本识别成绩的比例,对实验技能考试成绩进行综合评价。由每次实验态度、动手能力、模型标本描述的条理性组成。例如:在实验操作考试中先将实验考核内容编号,学生采取抽签形式决定实验操作项目。首先简要书写实验报告中的实验目的、实验标本、实验方法、实验讨论和分析等内容,然后进行实验标本识别。最后根据书写实验报告,实验标本识别准确性综合打出成绩。这样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要提高高职临床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培养理论基础扎实,操作技能熟练,动手能力较强的应用型高等专科医疗卫生技术人才,除以上方法外,还有许多需改进,如教材的建设,实验指导的编写,实验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实验室设备的更新等。还需遵从医学教育的规律,理论和实验一体化教学,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总结,从根本上形成一套真正适合临床医学专业人体解剖学实验教学模式,为培养应用型高质量医学人才打下扎实基础。

作者:师哲 单位: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为适应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培养高素质专科临床医学人才,应创新培养理念,着力培养学生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结合具体岗位需求自主开发的教材,具有实用性和先进性,可以提高学生岗位适应能力。

关键词:全科理念;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公共卫生课程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 丹 杨柳清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在职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论文

1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背景

1.1教学内容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特色和临床实用性

成人临床专业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迫切要求理论知识能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自己的临床业务水平。但长期以来,由于生物化学是医学生第一学期的课程,他们还末接触到临床知识,所以无论从教材的编写、教学大纲的制定、教学计划的执行,还是教学内容的安排都是针对普通的医学生,即我们一直在将在职临床专业的学生当作初入大学的没有临床知识的学生一样在培养。所以在调查中发现,在职临床专业学生普遍感觉生物化学学习内容偏多、偏深、偏难,与专业课和临床实践联系不紧密、不实用。不能满足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需求,缺乏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

1.2生物化学教学方法陈旧

在职临床专业学生不同于普通大学生,他们脱离课堂时间比较久,年龄偏大,记忆力减退而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同时他们大量的时间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也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生物化学的学习上。所以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只能使课堂气氛沉闷,影响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生物化学教师缺乏临床实践经验

目前的生物化学教师均毕业于医疗专业或化学专业,没有系统地在医院进行临床实践,不能很好地了解临床医疗活动的新进展,在教学过程中难以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知识紧密结合。使得生物化学与临床的联系被淡化,教学内容空洞化,纸上谈兵,降低了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

2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教学改革思路及方法

2.1突出学生特点,重组教学内容,适应岗位需求

根据在职临床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生物化学教材内容应与普通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有所不同。为此,我们邀请了临床专业课教师和临床专业一线医务人员共同分析研究课程内容,结合生物化学基本理论知识和临床疾病,合理地调整了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比重,如在讲物质代谢时,忽略复杂的结构式和反应式,抓住反应特点、生理意义、临床意义等与临床相关的内容重点讲解。注重知识的更新,搜集整理本学科的研究热点、新成果、新发现、前沿动态以及每年诺贝尔奖的成果,将其融入到授课过程中,丰富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拓宽他们的视野。同时增加案例教学,讲解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先推出一个案例,让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加强该课程与临床的联系,促进理论联系实际,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我们在实用和够用的原则下改革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增补和完善与临床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突出实用性,减少理论性,以保证生物化学的教学设计符合在职临床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2优化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增添教学活力

生物化学的理论性强,内容比较抽象,同时在职临床专业学脱离课堂时间较长、用于生物化学学习的时间有限,并具丰富的临床专业知识,所以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我们根据各个章节的教学需要及学生的特殊需求,选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同时引导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发掘学生积极讨论与研究的能力。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老师为导向的小组讨论式教学法。国内很多探索和开展PBL教学的医学院肯定了其积极性的作用和效果,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我们运用PBL教学法,在每节课开课前和结束后,均会结合本章节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其在临床上的应用给出思考题,同时针对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建立生物化学的教学QQ群,学生在课后可以以该问题为中心查阅一些资料,并在QQ群中进行讨论,在下一周的课上老师再进行归纳总结。这使得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变为以学生为主的探索性学习,提高了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为他们提供了一个讨论平台,获得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在职临床专业在临床一线岗位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单一的生物化学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可以在教学中使用CBS教学法,让他们应用生物化学知识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治疗原则。如在讲完脂类代谢后,列举一个高脂血症病例,要求学生对该病例作出初步诊断,分析该疾病形成原因,为明确病因应做何检查,如何治疗疾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通过病例分析,不仅使学生增加了对疾病的了解,掌握了脂类代谢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将糖、蛋白质、脂类三大物质代谢结合起来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这种教学方法使得原来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成为了实际应用的手段,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原本被动记忆变为了主动探索,提高了教学效果。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相对普通院校学生而言年龄较大,记忆力相对较差,同时他们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及精力在工作、家庭、生活上,所以用在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对于很多生物化学知识点学习起来枯燥乏味,较难记忆的情况,可采用歌诀、归纳总结、列表比较等方式来提高学习兴趣。如我们在讲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有8种,我们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记:携一两本淡色书来(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蛋氨酸、色氨酸、苏氨酸、赖氨酸)。又如在讲三羧酸循环时,对该反应过程中的底物、中间产物和产物可进行如下的归纳:乙酰草酰成柠檬,柠檬又成α-酮,琥酰琥酸延胡索,苹果落在草丛中。让这些复杂、枯燥的理论知识用歌诀来记忆,使学生当堂就能记住,提高了学习效率,节省了课后的复习时间。

2.3提高教师素质、增强与临床的联系

为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的联系,我们不仅要求教师精通生物化学教材,还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有3个月时间在临床一线实践,一方面加强临床基础知识的学习,密切与专业课老师的交流;另一方面加强临床实践,密切与临床医生交流,为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的紧密结合奠定基础,确保在授课时,生物化学知识和临床知识能相互渗透。

3结语

总之,对于在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教师要充分了解在职临床专业学生的特点,体现临床专业的特点及要求,增加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知识联系的意识,提高自身素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作者:石刘霞单位:启东市卫生进修学校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人文教育的功能探讨论文

摘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高等教育和医学教育的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生的德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医学生则是以学习医学知识和医疗技能为主的学生,但仅是医学技能也不能保证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学生。所以,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是其成为合格的医学者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之一。

关键词:医学学生人文素质教学作用

人文教育有着自身规律与特点,是提高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环境、社会、家庭、个人等很多因素决定着的医学学生的人文素质。一个医学生的人文素质高低,直接反映了一个医学学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水平。在我国,全国高校已经开展了加强人文、文化素质教育的工作已经近二十年之久,在取得了一些肯定的成绩的同时,当然也存着一定的问题。下面则对人文教育对I临床医学生的作用分析如下:

一、人文教育可促进医学生的健立高尚的人生观

医学人才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疗技术,而且要具备高尚的思想道德和人格品质,具各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审美意识,具备有亲和力的交往和沟通能力,具备能决策和管理的能力。WHO在20世纪90年代正式提出了培养五星级医生的要求,这就是: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心理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及组织的管理者。其中决策、交流、领导和管理的要求都需要加强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他们成为合格的医学人才。

二、人文教育可引导医学生树立崇高的人道主义精神

在中国医学界,很早以前就重视医德。为医学生提供人文素质教育之目的,就是为了学生通过人文知识的学习,树立与加深学生的人生观与人文信念,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这就需要老师在教学中,积极的、主动的为学生讲授人文素质的相关知识,更要处理好正确的培养关系。不仅仅是局限的传授知识来完成将教学目标,更应该做到多元化的引导学生树立好人生观、关爱人性、关爱生命、尊重人权的观念,切实的达到引导学生树立医学生的人道主义精神,全力让学生的人道主义观念提升。

三、人文教育可以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我们知道,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本质上的不同,但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政治理论课也是重要的人文教育内容之一。虽然二个科目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都含有使学生树立健全的人生观、道德观、世界观与价值观。但却在教育内容上来说,人文素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将弘扬爱国主义思想、集体主义观念与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二者成互补态。但人文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又有不同之处,但人文素质教育在不同的程度上更加侧重于人文知识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塑造,具有艺术性,还包括社会性与道德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以政治、思想、以及道理教育为重点,其内容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等。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有基础性,人文素质教育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所以,对医学生进行人文互素质教育不仅可以使学生具有健全的思想观念,更可促进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公务员之家

四、人文素质教育有利于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

人文素质教育事实上除了以上作用之外,还可以促进医学生的两大方面能力,一是医学生的智力,其主要包括医学生自身的大脑意识的形成的思维能力,更能决定学生对新生事物的观察力、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等。二是医学生的能力,即基于学生的在对事物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之上所观察的结果,形成的意识的体现,也包括着学生的动手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等。因为,在临床医学生的专业领域和工作过程之中,经常对会其病人进行观察、询问、倾听等方式,来确定病人之病情。这就要求我们医学生有着敏捷的思维能力、细致的动手能力等。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仅可以提高医学学生的智能,更是医学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中以及人生道路之中,必要的课程。

参考文献:

【1】汪行舟,陶钧。试论文学作品对医学生的影响。2006

【2】王贵勤。医学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研究。2009

【3】孙英梅。人文课程建设与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2006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教学论文

[论文关键词]五官科教学教学手段整体观念

[论文摘要]临床医学专业五官科教学应突出专业特色,强化操作技能,注重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和整体观念。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仪器设备,让学生紧跟教师的教学思路,在短时间内掌握好本学科知识点。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中医的教学思考

1.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不统一

国家明确了大专层次人才培养的目标是:以培养面向农村、社区医院的助理执业医师为主要目标,即“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但在目前专科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是教材使用不一,教师各执其教。其次,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讲解,忽视技能提高。目前各专科院校针灸部分安排少量的实验或见习课外,基础部分无实训课,临床部分无见习和实习机会。再次,重点难点不突出。许多院校教师对中医学教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

1.2教学目标与教学时数不匹配

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五性”、“三特定”、“必需、够用”原则。随着各院校近年来教改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计划不断修改,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课时数多少不一,最多72学时,最少36学时。而中医学包含中医基础、中药、方剂、中医诊断、针灸、中医内科、其他临床各科等7门主干课程为一体,要完成如此大量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显然不够,篇幅与课时不相吻合,教师只能走马观花式教学,大大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完成。

1.3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不一

各院校担任中医学教学的教师基本由老中青三个梯队组成。由于从教时间不同,教学经验及职称、学历有所不同,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不断补充,教学经验不足,教法欠佳,对教材的着眼点和把握能力不同,在具体授课时对讲授内容、重点难点、深度把握、技能突出上理解不一,教材内容取舍处理不当,由此产生了教学计划与进度安排不一,教学内容不一,没有起到真正培养技能的目标作用。

1.4学生层次不同致掌握知识不一

以平凉医专为例,临床医学专业招生学生分高中起点普通大专和中职起点三校生两类,前者没有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后者虽然经历了中职医学教育,但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参差不齐,加之使用教材不同,教师教学水平差异,最终导致学生对中医学知识的学习效果和能力提高出现偏差,对下一步进入临床开展中医诊疗造成差距。

2.改革课程结构

以注重学生学习中医的兴趣为先导,以注重提高学生应用技能为目标,按照“先进性、实用性、针对性”的原则安排教学内容,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将中医学教学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即中医学总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学临床。按照1:2:3的比例安排计划、学时及进度,是理论与技能教学基本保持1:1。通过总论部分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医学的思维特点,中华医药的伟大渊源和杰出贡献,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中医学的兴趣;通过中医学基础部分的学习,使学生熟悉中医认知及思辨理论的核心,为下一步临床技能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通过中医学临床部分的学习,使学生完全掌握中/!/医基本技能,为临床中西结合诊疗常见病、多发病做铺垫。要求每部分内容依据教学时数精细编写,详略得当,达到学而致用的目的,为学生毕业后更好地开展临床工作服务。

3.改进教学模式

3.1明确定位目标

根据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统一规划教材内容,明确层次目标、专业目标、技能目标,确定授课内容,以便更好的指导教师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2加大授课时数

许多院校对中医学重视不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轻视中医,偏颇中医,安排学时时只是为了完成部颁大纲的教学任务,而忽视了毕业生在今后的临床应用,对教学时数能减则减。按照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改革和基层医疗卫生发展需要,专科层次中医学强调“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五性”(即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适用性)、“三特定”(即特定目标、特定对象、特定限制)、“必需、够用”原则,临床医学专业的中医学教学,应当至少安排96(理论60学时,实践36学时)学时数来完成整个教学内容,方能达到学以致用的培养目标。

3.3加强实践教学

3.3.1多种教学手段并用

在中医学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内容,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采取多媒体教学法(课件或影像资料)、病案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讨论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抽象的中医理论简单化,转化为学生易懂、易学、易记的实际技能训练。对于绪论、中医学发展史等章节的内容可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对于中医学基本特点、病因病机可采取问题教学法;对于治则可采取讨论教学法;对于辩证、方药知识可采取病案教学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相结合

;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等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 3.3.2多开展在校实训

在中医学教学过程中,对于四诊、针灸基本知识、毫针刺法、艾灸法、拔罐法、推拿手法可采取实验实训教学,利用中医实体脉象仪、舌诊模型、针灸模拟人等诸多实训器材反复进行实训,也可同学之间模拟四诊诊疗。

3.3.3加强临床见习

中医的实践性教学,只有通过早临床、常临床、多实践,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加强中医基本诊疗技能的临床锻炼和培养,才能对疾病有感性认识,并将感性认识与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对疾病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根据不同的临床见习特点,采用参观法、实践法、病例讨论法和精讲复习法等不同教学方法,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不断提升临床见习效果。

3.3.4抓好生产实习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中医临床教学更是如此。对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生产实习,要安排一定时间的中医门诊、中医科、中西医科、中药房生产实习,要以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思维能力和临床实践操作技能为目的,强化临床技能培训,使学生在毕业时具有初步的中医辨证论治和处理常见病、多发病的本领,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能力和临床诊治能力。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建设的探讨

1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

1.1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我国政府指示,医疗卫生的工作重点应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医疗卫生队伍的人才建设,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应将专业目标定位面向社区和农村医院的助理执业医生。基于此,高职高专临床医学的专业培养目标应是能够为基层医疗机构服务,并且能够积极应对多发病和常见病。同时,还需保证其能够长期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应定位为应用型人才。

1.2人才培养模式

在临床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在科学分析学生能力结构和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确保其能够适应岗位的需求,还需确保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与其医学继续教学和再教育相符,为学生创造出与基层卫生工作相符的氛围。结合通科培养、全科理念和院校一体等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专业应用水平。将学生的学习分为三个学年完成,第一年主要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和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并在周末安排学生到与学校合作的医院实习,让学生熟悉临床的常规操作;第二学年应让学生到附属医院进行专业临床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和患者多接触,在此基础上提升专科技能和综合应用技能;第三学年的学习主要在于提升学生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操作能力,应让学生到城乡医疗机构实习,进而让学生尽早熟悉工作环境,确保学生熟知群体卫生知识和全科理念,促进其康复、护理、药事和理疗等各方面技能的提升,保证其能够满足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用人需求。

2课程体系的构建及改革实践教学

2.1课程体系的构建

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首先应注重课程体系的优化。结合我国对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教育要求,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进而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其次,应注意学生全科能力的提升。农村和社区的卫生网络建设的重点在于掌握全科医学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的构建。为此,应将全科教育作为主线,而将通科的培养作为基础,可适当将基础医学课程压缩,并在原有的医学临床课程当中,加入适当的全科医学概论、中医学概论、临床常见急症处理和康复与保健等课程,进而将医学流行病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和营养与膳食等内容相结合,对学生的保健、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和医疗等各方面的综合能力进行提升,确保其能够适应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人才应用需求。注重学生的人文教育,目前的医学模式已被转化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该模式强调疾病的产生是生物、社会和心理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诊治过程中,不能单纯采用传统方法,应结合社会和心理因素。医疗模式的转变,要求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不仅学好自然科学知识,还应注重人文社会科学的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应加入该方面的课程,通过选修和必修的课程形式,加入医学美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技巧等科目。并在每个学期开设中外名着赏析、中国传统礼仪、中外名医之医德医风和中西方价值观评价等讲座。

2.2实践教学的改革

为促进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需注重实训考核和实习带教,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切实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具体的操作中,应注重学校实训基地基础设施的完善,进而对实训时间进行安排。在校外实习基地,应结合实习医院和附属医院的实际。尤其需注重城乡基层医疗机构的实习,确保学生的实习能够真正面向农村、社区的基础医疗活动。同时,为提升实习效果,还应让校内的教师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定期辅导。

2.3促进教师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提升

在医学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之下,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更新。学校可结合引进和培训,进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应结合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要求和建设规划,制定教师培养方案,包括青年教师的培训、双师素质和学科带头人等方面的培养方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

3结束语

高职高专临床医学专业的建设,对于临床医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结合课程改革要求,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完善和改进,以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升。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核心,而课程体系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将课程按照其所承载的学科知识及实践技能遵循一定的逻辑顺序和比例关系进行排列组合后而形成的知识系统。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体系来完成,课程体系决定人才培养的目标、质量和水平。本文结合我校临床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探讨。

1 构建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医学理论体系

应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尊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将医学理论知识由学科体系的横向联系变为纵向拓展,在对农村及社区基层医生岗位胜任力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将临床诊治疾病的工作过程序化成为教学内容,以系统为主线,以脏器为基础,以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与治疗作为问题中心,按照结构、形态、机能、病变、诊断与治疗的架构形成知识体系框架,体现了系统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存性。医学基础将学科体系中的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学、组织胚胎学、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药理学中的部分内容,打破学科界限,按照个体的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形成,人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及其病变的框架,形成新的医学教育知识体系,分别为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的反应和人体的病变。

2 强化临床医学专业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时,我们重点对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强化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的知识和能力,增加全科医疗的诊疗思维模式和社区基层医疗服务“六位一体”的工作模式课程,强化了对社区常见慢性病的预防、康复、健康教育宣传,特殊人群保健能力的实践。使学生毕业后具备从事农村及社区基层卫生工作的基本素质。

3 打造综合素质培养的“立交桥”

在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我们打造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立交桥,将医学有关的社会科学方面的交叉学科知识纳入课程计划中去,通过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及学生的社会实践、名医讲堂、医德大讲堂、生命教育课程实践等形式涵盖了医学伦理、心理、人际交往与医患沟通、团队协作、医学相关法律、医院管理等知识和能力。同时充分发挥了以校训“医道天德”为引领的校园文化在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隐性教育功能。普通教育课程中的“两课”、外语、计算机技术、体育等课程内容,但本课程体系中通过教学内容改革,改变了传统的普通教育课程的教学理念,使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学习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准专业课程学习为他人、为患者、为职业生涯服务的技能。 并且由我校教师主编的以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教学改革系列教材已经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4 全科医师培养的实践类课程的建设

在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中实践类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4.1 培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诊治能力相关的实践课程,包括临床基本技能实践课程、临床辅助诊断技术如检验报告单阅读、心电图诊断、影像图片阅读等实践课程以及各种临床应用技术的实训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在未来职业岗位中的核心技术能力。

4.2 培养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相关的实践课程,包括社区卫生及流行病学调查、社区常见疾病的宣传教育实践、特殊人群保健指导等,旨在培养学生服务于基层的“六位一体”的技能。

4.3 培养医学人文素质的实践课程,包括生命教育实践、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公共卫生项目的课间实习,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流、医患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教学计划中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达到43%。

4.3.1 以岗位胜任力为根本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使学生的学习完成了从记忆式学习到形成式学习再到转化式学习的转变,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以患者和人群健康为中心的初级卫生服务工作。

4.3.2 打造特色专业,为全科医师培养提供平台 围绕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特点、专科层次的培养目标及教学改革的总体设计,培育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积极开展相关辐射课程的建设。

4.3.3 在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注重教材建设,针对新的课程体系自编的校本教材已由人卫社出版。

4.3.4 在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将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到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尤其是把爱的教育、医德教育渗透到两课中,把《中国传统医德》、《医学法律常识》、《医学伦理学》具体到日常岗位中。

5 改革成效显着,获得广泛认可

2009年我校成功申报吉林省高等职业学校示范学校,作为示范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医学专业成为试点专业,通过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器官系统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双师素质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优质教材开发应用等方面的大力改革和积极建设,夯实了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基础,提升了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社区医生岗位能力的培养,并在2011年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组织的省级试点专业的验收工作,成为吉林省示范专业。同年12月临床医学专业群(中医学、口腔医学、针灸推拿学)被吉林省教育厅评为吉林省特色专业群,使得临床医学专业的改革成果在专业群中得以广泛应用。2012年初,临床医学专业又通过了中央财政支持发展专业项目的评审工作,是对临床医学专业建设和改革过程的又一次肯定和认可,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充足的准备。2012年10月,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通过了吉林省教育厅的评审,再一次为临床医学专业的改革和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分析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教学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它研究的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态,物理学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物理课属于公共基础必修课,它对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和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某些较自觉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肯下一些功夫外,其他的大多数学生对待物理课的学习就只是为了通过最终的期末考试,甚至有一些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应付考试。这类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的物理在学生的心里变得更加恐怖和难学,所以不少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学习物理。他们对课堂讲过的课程内容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将课堂没有弄懂的问题继续钻研,抄袭作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浅析物理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揭示物理学和医学“相融”的历史整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在教学具体医学知识的同时,可先讲解与这些医学知识相关的物知识,例如:生物、护理、生理、生命等学科的知识,然后把这些学科中的一些知识和医学联系起来。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一是,每个学科之间都有交叉和浸透之处,这是科学整体化的表现和趋势。二是,让学生把医学知识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更好的认识医学知识。三是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其他学科。例如:物理实验派创始人伽利略年少时是一名医学生。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发现了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为光的波动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伦琴发现X射线,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活体骨骼影像,从而开辟了医学影像学。居里夫人第一次将放射线引入到治疗中,开创了放射疗法。

12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解剖水平提高到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提高到亚细胞水平;X射线衍射技术、波普技术的应用,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医学史上的飞跃。

2课堂教学重概念、稳基础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采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五章,包括力、热、光、电等普通物理学及原子物理知识。书中涉及的内容广泛,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每周四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述如此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的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推理演算。在教材中钻难度,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只能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望而怯步。

21在教学中就简避繁,倾向医用物理在教学中应把与医学有联系的物理知识讲透、讲清。例如《液体的流动》一章中先向学生讲述连续方程与伯努利方程两个关于液体流动的基本规律,然后分析血液流动时流速及血压的变化。伯努利方程的推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教师演算即可,而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是方程中所叙述的内容,以及在医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22教学中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为了让学生在医学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应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例如人的神经传导、心电、脑电、肌电等生理过程与电现象的联系,体温调节与热现象的联系,人的机械行走与机械运动的联系,眼的成像原理与光学知识的联系,听觉与声学知识的联系。

23教学中注意介绍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新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一些新信息、新进展,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超声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激光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等。这些内容新颖,贴近现代医学水平,颇受学生欢迎。

3注重学前预习

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预习是为了学生在学习前做好准备,对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时候,选择性的听取,有助于学校效率的提升。同时,作为教师,还可以安排适当的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找出本次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课堂教学时,重点讲解和解答。从形式上来看,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亲身感受和学习新知识。从功能上来看,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医用物理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逻辑性强,预习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有预习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会提前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思考,带着问题来听课,就会有利于提高上课效率。

4组织好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课堂教学,采取较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包括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入新的物理知识之前,引导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提出问题的时间,鼓励留学生质疑教师、质疑课本内容。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大家在交流中掌握正确的物理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夯实了学生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了生用物理方法解决医学上的相关问题,为学好医学奠定了基础。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教学

医学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的生命科学。它研究的是最高级、最复杂的物质运动形态,物理学与医学有密切的关系。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开设的物理课属于公共基础必修课,它对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有着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它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和医学之间的关系。在实际教学中,除了某些较自觉的学生在学习物理时肯下一些功夫外,其他的大多数学生对待物理课的学习就只是为了通过最终的期末考试,甚至有一些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根本就没有能力去应付考试。这类学生由于没有学习物理的动力和兴趣,使得本身就有一定难度的物理在学生的心里变得更加恐怖和难学,所以不少学生抱着消极的态度学习物理。他们对课堂讲过的课程内容不愿意复习,更不愿意将课堂没有弄懂的问题继续钻研,抄袭作业是十分普遍的现象。针对上述情况,浅析物理教学中的一些想法。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1揭示物理学和医学“相融”的历史在教学过程中,应循序渐进地打开学生们的思维。在教学具体医学知识的同时,可先讲解与这些医学知识相关的物知识,例如:生物、护理、生理、生命等学科的知识,然后把这些学科中的一些知识和医学联系起来。其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三个道理:一是,每个学科之间都有交叉和浸透之处,这是科学整体化的表现和趋势。二是,让学生把医学知识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更好的认识医学知识。三是作为医学研究、工作人员,应详细了解其他学科。例如:物理实验派创始人伽利略年少时是一名医学生。英国医生托马斯·杨发现了光的双缝干涉现象,为光的波动学说提供了有力证据。伦琴发现X射线,让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活体骨骼影像,从而开辟了医学影像学。居里夫人第一次将放射线引入到治疗中,开创了放射疗法。

12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在教学中向学生介绍物理学研究成果对医学发展的推动,让学生了解物理学对医学研究的重要性。例如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解剖水平提高到细胞水平,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提高到亚细胞水平;X射线衍射技术、波普技术的应用,使医学研究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的双螺旋结构,实现了医学史上的飞跃。

2课堂教学重概念、稳基础

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物理课采用的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共有十五章,包括力、热、光、电等普通物理学及原子物理知识。书中涉及的内容广泛,教学时间为一学年,每周四学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给学生讲述如此多的知识,教师在教学中应有计划的选取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应注重概念的讲述,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一味的推理演算。在教材中钻难度,对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数理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而言,只能让学生对物理学习望而怯步。

21在教学中就简避繁,倾向医用物理在教学中应把与医学有联系的物理知识讲透、讲清。例如《液体的流动》一章中先向学生讲述连续方程与伯努利方程两个关于液体流动的基本规律,然后分析血液流动时流速及血压的变化。伯努利方程的推导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教师演算即可,而学生应重点掌握的是方程中所叙述的内容,以及在医学和生活中的应用。

22教学中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为了让学生在医学知识的学习中打下良好的基础,教学中应注重讲述人体内部的生理过程与物理过程中的密切关联。例如人的神经传导、心电、脑电、肌电等生理过程与电现象的联系,体温调节与热现象的联系,人的机械行走与机械运动的联系,眼的成像原理与光学知识的联系,听觉与声学知识的联系。

23教学中注意介绍一些与医学相关的新知识为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不失时机的向学生介绍一些新信息、新进展,拓宽学生的思路。例如超声原理、核磁共振技术、激光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等。这些内容新颖,贴近现代医学水平,颇受学生欢迎。

3注重学前预习

由于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数理知识较为薄弱,而预习是为了学生在学习前做好准备,对不能理解的内容进行标注,这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讲解的时候,选择性的听取,有助于学校效率的提升。同时,作为教师,还可以安排适当的预习作业给学生,让他们找出本次学习的重点、难点,然后课堂教学时,重点讲解和解答。从形式上来看,课前预习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在没有教师具体指导的情况下亲身感受和学习新知识。从功能上来看,则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自学能力的舞台,医用物理教材的特点是知识性、逻辑性强,预习时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教材,无形中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从教学效果来看,有预习的学生对教学内容会提前有一定的认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学生通过思考,带着问题来听课,就会有利于提高上课效率。

4组织好课堂教学

对学生的课堂教学,采取较为灵活多样的方式,包括教师讲授、师生讨论等多种形式。通过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入新的物理知识之前,引导留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提出问题的时间,鼓励留学生质疑教师、质疑课本内容。这样,一方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有利于大家在交流中掌握正确的物理相关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索精神。

通过以上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夯实了学生的物理学基础知识,让学生学会了生用物理方法解决医学上的相关问题,为学好医学奠定了基础。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一、 培养目标分析

下面表1是某985工程大学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由解放军驻校军选办和学校国防生管理办共同制定国防生总培养目标和分目标,主要体现在军政方面的要求,然后由教务处医学办确定专业培养方案,下面是该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的描述。

(一) 对培养目标的分析:

一般来说,作为某一专业的培养目标的理论依据是有关课程理论或教育政策,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而作为一个专业培养目标是执行对我国教育方针的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至少要体现为谁培养人才(性质)怎样培养人才(途征),培养什么规格的人才(定位)。在以上两个培养目标中的描述,一是文字的描述不够精炼;二是为谁培养人才专业目标中未见体现;三是培养规格上既不统一又定位不准。医学办的是高级医学人才,军选办的是合格后备军官;四是培养途征未体现。培养目标的准确定位是课程设置的重要方向和行动指南,可以说,如果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就会影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就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而言,毕业后主要从事临床工作,也有从事医院和军队卫生事业管理的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的。因此,本文对国防临床医学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以下梳理流程。

(二)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梳理:

为国防现代化建设需要、为军队卫生事业服务(培养目的),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方式)培养德智体美军全面发展的、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经身学习能力,优良人文素养和军人素质的医学专门人才(规格与定位)。目标中是为国防建设培养人才为目的,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培养途征中注重实践部分;人才规格上,五年的学习只能说是初步临床能力。毕业后需要工作2-3年的岗前教育或岗位实践才能成为一名独立工作者。目标中的人文素养和军人素质一词,因为医学工作特别是临床医学要求人文性很强的工作,而军人素养一词,涉及到军人的特殊性,所以在培养目标中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为课程设置提供方向和要求。

二、 课程设置分析

课程设置一般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评价四个部分,课程目标上面已述,此处重点阐述课程内容,实施和评价在此休述。下面表2是某大学国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计划(不包括军政课程)。

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一) 课程内容明显缺少军需医学专业知识

从课程设置的内容中没有考虑军队卫生事业之特色,如军人的常见病、战伤救护、军队流行病、生物与化学防护、高原病、航天、航海特殊环境下所致的疾病。为军队培养医学专业人才,在五年的学习中对以上军需专业知识至少要有了解。究其原因是课程资源或教师缺乏。

(二) 课程理念宽基础、薄专业

经调研多所学校多年的课程设计规律,临床医学生的公共基础和普通基础从未有过这么多课程,而本文研究对象的公共和普通基础课大约21门,如果加上军政课程15门,共有36门课程。比过去独立医学院多出20余门课。全部课程中必修课有58门,必选课34门,军政课15门,该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事业达107门课程,如果四年八学期平均分配,每学期有13.4门课程,作为医学生每学期承担这么多课只能囫囵吞枣、走马观花。因此,本文认为公共和普通基础课过多,有待优化。

(三) 重理论、轻实践

从上述课程计划表中的92门课程中只有5-6门的实验或实践课程,其他的都是理论课,基础医学院的课程中,某些讲座和进展性课程,比如生物学讲座,完全可以融入主干课程中去。哪些讲座、进展类课程是研究生或博士生课程,至于本科有没有必要设置值得讨论。如果需要,在主干课程中花1-2学时概要性的讲一讲即可。

三、讨论与建议

(一) 加强学术交流,进一步完善国防临床医学生的培养方案。

至今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培养临床医学国防生已十二年,据电话调查几所大学医学院,国防临床医学生的培养和普通生一样,只是加了些军政课程,因此,建议加强学术交流,完善国防生临床医学培养方案。

(二)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加军需专业知识的内容。

据调查,很多学校开不出防化、战伤救治、军队卫生和有关军需专业知识课程,普通高校需要加这个方面的师资培养和引进。

(三) 压基础,厚专业

临床医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最多的专业,如果公共课或普通基础课程太多,意味着挤压了专业课程。因此本文建议压缩部分通识中的思政、英语、数理化等学时数,或把部分设置为任选课,同时培加军需的战伤救护,军 队流行病学、军队卫生课程为必选课。而防化医学、防原医学、高原医学、航天航海医学、防核医学为任选课。

(四) 重实践,压理论

从课程设置中可知,在选修课中要求学分太多,对某研究或进展性课程可作为任选课程,同时压缩军政理论和公共、通识基础课程,让多数学生节省更多的时间学习临床医学,加强实践能力。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统筹考虑学科、个人和社会(军队)三个价值取向:首先站在大医学学科的视角,侧重军队临床医学的特殊性;同时要考虑国防生的个人发展;有的理想当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有的可能成为军队卫生事业管理者,有的可能成为一名军队科研工作者,还有的可能要从事医学教育工作;在课程设置中,以医学课程为中心,增设个人发展的相关课程。设置的原则:要遵循协调、发展、灵活原则。首先要考虑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来设置课程、以专业为主线进行纵向和横向组织课程内容,同时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志向的差异性来组织选修课;在课程设置中一定要尽可能的处理好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个性教育与共性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大学教育管理部门和二级学院中,有相当一部分缺乏教育学和课程理论知识,应加强对这一部分人员的教育理论培训,才能提高各专业课程设置水平。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谈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

随着社会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就业压力、工作压力、家庭压力、社会压力日益突出,心理疾患逐年增长,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将会有更多高新技术应用到医学领域,要求医生不但要掌握人体科学,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掌握治病救人的本领,还要了解新设备新技术的运行原理,具有捕捉分析不同病人心理变化能力,善于沟通正确处理医患关系能力。医学双学位教育为培养这种复合型人才提供了新的途径,但由于医学院校专业单一,专业性较强,教学资源不足,双学位教育开展相对滞后,甚至有些单独设置的学校尚未开展,不利于培养医学复合型人才,本文就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的意义、组合形式及注意事项做简要阐述,以期促进医学院校双学位教育的开展。

1、开展双学位教育的意义

1.1 开展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医学双学位教育就是结合社会对不同医学人才的需求,培养英语能力强,计算机知识丰富,掌握法律、心理、管理学等知识的复合型医学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但专业技术好,知识面广,且知识结构合理,有利于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高人们健康水平,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1.2 双学位教育是彰显学生个性、就业的需要

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专业流动性非常小,学生一但被录取到什么专业学习,一般是不能够改变的,这种做法虽有利于稳定高校教学秩序,但极大的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1]。加之很多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时由于对社会的了解不够,不明确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随意性比较大,到学校后专业又不能够改,只好硬着头皮学,导致很多学生产生厌学,不通充分发挥学生的专长,制约了学生个性发展。双学位教育开展使学生有了选择的机会,可以学习自己喜欢的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掌握主修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了更多知识。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约2100万,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空间和自由度很大,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再是他们的唯一,他们更喜欢实践能力强,善于沟通,团队精神好,知识面广的复合型人才,具有双学位的学生无疑更容易获得他们的青睐,就业机会显着提高。

1.3 双学位的开展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随着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大学教育竞争越来越激烈,学校除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外,应注重内涵建设,双学位教育以其灵活性和实用性越来越被高校领导重视,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而且根据相关精神收取一定费用,弥补学校硬件建设资金不足,促进学校的发展。

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的几种组合形式

双学位是指在校本科学生在修读主修专业(第一专业,即指学生入学时所选专业)获取学士学位的同时,又修读其他学科门类专业(第二专业,即指学生入学后兼修的专业)而获取的学位。结合现代医学的发展及市场,需要懂管理、通法律且具有较强外语应用能力与高科技术能力的复合型医学人才[2],本科临床医学专业辅修学位常见有以下几种形式。(1)临床医学专业+卫生事业管理专业:通过对管理学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学习,具备管理学知识,管理基本技能得到较好锻炼,这种组合有利于提高医院管理水平。(2)临床医学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疾患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特别是有些心理疾病是无法通过药物治愈。这种形式为医学人才解决人们心理障碍提供了有利条件。(3)临床医学专业+英语专业:就目前而言,西方国家医疗水平较高,能够阅读外国文献的医生就多一条信息来源的渠道,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先进技术先进理论。(4)临床医学专业+法学专业:通过法理学,宪法,法社会学,中国法制史,民法总论,刑法总论,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经济法,劳动与社 会保障法,刑法分论,物权法,债权法,合同法,刑事诉讼法,行政法,知识产权法,国际经济法,民事诉讼法的学习,掌握相关法律知识,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更好地解决医疗纠纷,保护医生的合法权益。

3、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达到本科双学位教育目的,培养出高质量的复合型医学人才目,应做好如下几点。

3.1 大力做好双学位的宣传,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双学位政策已不是新生事物,早在80年代很多综合性大学已开始实行,至今已有30多年了,但对刚入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就是新鲜事物,他们对这方面的了解太少,甚至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双学位”。为保证双学位教育质量,学生真正受益,一方面要加大双学位的宣传[3]。可以通过专题报告,现场解答,印制宣传单,师兄师姐介绍经验,邀请刚参加工作同学做报告等形式进行宣传,使每位学生了解双学位制度,了解各个辅修学位情况、作用和意义。另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一经确定,就是学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学生根据职业规划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修读学位,更能够实现双学位教育的目的,同时避免因随意选择而导致中途退出,无法获得学位等情况的发生。

3.2 合理安排工作,优化师资结构,充分调动教师的教学热情

辅修学位的课程除和主修学位课程相同的外,一般安排在晚上或周末进行,这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导致有些教师产生抵触,而且有些教师正常情况下课已经很多,根本就没有精力在业余时间再教学,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教师难以承受。为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双学位课程精心安排,尽可能的安排教师教学相对较松的时候开展,要优化师资结构,让年轻的教师多承担些任务。除课时酬金外给予适当的补助,在外出进修、职称晋升等优先安排等,充分调动教师教学热情各积极性,确保授课质量和效果。

3.3 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

由于双学位是各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开展的一种教育形式,国家没有对其提出相关管理制度[4],这就要求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建立相关制度,确保经费投入,加强教学管理和监控。一方面要加强学生管理,做好修读学生的筛选,设立课堂签到制度,督促学生学习。另一面要加强考试管理,不能因为是辅修学位,或学生另外交了双学位修读费就放松考试制度,要按主修课程一样对待。第三,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加强对课堂的巡视,对教师备课情况不定期检查,对双学位教师实行竞聘上岗。第四,通过网络教学,教师答疑、定期辅导等多渠道为学生自学提供条件和便利

开展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双学位教育,有利于培养知识结构优化、综合素质较高的医学复合人才,有利于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思考以及建议

近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使医学影像学日新月异。医学影像学已经成为包括传统放射诊断学、超声成像、CT、MRI、介入放射学、核医学成像等诸多门类的综合性学科。它不再局限于单纯的形态学诊断,随着介入放射学的发展,其已[1]经发展成为诊断、治疗并重,着眼于功能研究的学科。医学影像学涉及的知识范围既包括临床知识,又包括基础知识,但是,目前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中,存在学时偏少、内容较浅等不足,学生常常无法顾及如此繁多的知识,课时较少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能粗略地讲解,学生也只能走马观花似地学习,从而认为医学影像真的是一门“辅助”学科,作者通过实践结合思考,做出以下的思考及建议。

1 医学影像学在临床医学专业中存在的教学问题

1.1基础知识薄弱

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医学影像学的知识范围既涉及临床各个学科,也涉及基础医学,包括生理学、病理学、病理生理学、系统解剖学、断层解剖学等。比如在讲解肺结核这一章节时,教师往往需要从临床表现、结核的分类、病理生理基础以及解剖讲起,最后才会重点讲解各型结核的影像学表现,而这些基础医学的知识在前期应该由基础的教师重点讲过,但是由于当时学生缺少临床基础,对这些知识缺少形象的理解,从而死记硬背,到真正需要这些知识做铺垫时,部分学生会遗忘这些知识,所以需要教师进行重复地讲解,从而浪费了一些时间。而且,经笔者调查,绝大多数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并未开设断层解剖学这门课,从而使得学生在毕业后无论是直接从事影像科的工作还是继续攻读医学影像学的硕士研究生,都会感到吃力。

1.2教学内容滞后

现代的医学影像学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以设备为例,平均4~5年换代一次,因此,我们的影像学知识的“半衰期”越来越短,但是从课堂的所教授的内容来看,并没有及时跟上更新的“步伐”,随之产生的问题就是学生无法适应影像科的临床工作。比如在最新的第7版医学影像学教材中,有关能谱CT的一些新技术只是简略地提及,在第6版以及之前的教材中更是未涉及。有关肺结节的一些概念,比如磨玻璃密度影(ground glass opacity,GGO),肺结节的密度的成分划分(纯磨玻璃密度结节,混合磨玻璃密度结节,实性结节),教材中也未提及,但这些概念对于肺癌或者良性结节的鉴别诊断在临床上早已使用。

1.3实践教学不足

由于影像学科本身的特点以及影像学的飞速发展使得学生要花很多时间来进行专业学习,从而忽略了临床技能的培养,导致临床实际操作技能低下。我国的教学模式(基础、专业、实习)仍在影像学教学中使用,而欧美等国家的教学模式为基础、专业与实习,除基础课外,专业理论与专业实习课程的比例几乎是1:1,而国内是4:1,医学影像学的教学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读片的技能。笔者在国内的教学中发现,相当数量的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尚可,但一旦面对图像进行分析或者诊断,往往不知所措,说明我们理论与实践的教学是脱节的,从我们的考试评价中也能发现,理论知识的考察占了很大的比重,而真正的“影像诊断”的考核是不足或者缺乏的。

1.4师资、人才力量匮乏

在师资力量方面,我们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主要表现为专业课任教教师和实习指导老师方面。以我院为例,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不足尚不足50%,还有相当部分中级职称的教师只具有本科学历,博硕士生导师占副高及以上职称的教师的比例不足30%,总体来说,这样的师资力量并不能很好地满足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再者,我们的教师制度多为终身制,使教学改革缺少动力。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本科的教育多为具有教授职称的教师,在临床实习医院与指导教师的选择上,也有严格标准,正是基于这一严格的管理制度,才保证了优秀的影像学医师的培养。

相比临床其他学科,具有高学历的影像学人才数量明显不足。经笔者调研,以江苏省为例,具有影像医学与核医学博士点数量的医科院校或者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屈指可数,其中超声专业的博导只有1名,至今为止尚无核医学专业的博导。这与飞速发展的医学影像学与对相关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显然不符。

2 临床医学专业中的医学影像学教学改革

2.1引入循证医学与PBL教学模式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模式的转变,一种全新的模式正在进入今天的医学领域,即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 )。EBM是临床医学与日益完善并走向实用化的信息学、计算机技术和信息传输技术、网络技术等学科交叉融合的产物,循证医学影像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imaging)是循证医学在医学影像学领域的具体实践,即根据EBM的理念进行医学影像学的诊断、介入治疗的试验设计和文献评估[4],将现代的科研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中,使科研与教学、医疗同步,从而更好地服务临床。临床医学的学生在进入影像实习阶段中,带教老师不仅仅要注重其基本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临床思维的培养,传统的影像教学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强调传授经验、知识和技能,而对影像学方法的真实性、可靠性缺少合理的评估,采用这种培养模式的学生可能有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显然不足],对影像学的方法学也缺少理解。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 ba

sed learning,PBL)也是当今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Howard Barrows在1969年创立,其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指导[6],其特点是以临床或研究问题为中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讨论以及自主学习,从而使学生掌握学习的内容,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社交能力与相互协作技巧[1]。这样的理念比较适合运用于医学影像学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充分掌握各个系统的知识后,分别通过思考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等过程,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得到巩固。而EBM和PBL模式的引入,可以使得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索,促使他们在学习中发现新的问题,以适应医学影像学的不断发展。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浅论高职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

随着现代医学新知识的大量涌现,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将更广泛地运用于医学领域,世界范围内医学知识的共享和交流程度的加大,对医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医学生接受国外最新医学信息的需求也日益迫切,“双语教学”应运而生,并已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标志之一,越来越引起各国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双语教学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必然要求,它是我国高等教育适应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必然趋势。教育部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专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校必须积极推动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教学,提出在十年内,开5%—10%的双语课程。然而,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现浅谈我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双语教学如下。

1 双语教学的涵义[1]

所谓双语教学,是指以母语和一门外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用语的教学模式。在世界各地区因母语不同而有所区别,在我国双语的教学的具体定位是汉语和英语,并在此基础上兼顾其他语种。

基本的双语教学模式包括以下三种:

1.1沉浸式双语教学

要求用外语进行教学,母语不用于教学中,使学生完全沉浸于弱势语言中。

1.2过渡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在前一阶段,部分或全部科目使用母语教学,但过一段时间后,则全部科目使用外语教学,其最终目的仍然是向沉浸式过渡。

1.3保留式双语教学

要求学校刚开始时使用母语教学,再过渡到部分科目使用外语教学,部分科目仍用母语教学。

基于我院高校师生的英语水平层次及语言环境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医学专业采取的仍然是保留式双语教学。随着教学环境及英语水平的提高,下一阶段开展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具体采用英文专业教材,教学课件采用英文,学生作业采用英文,教师课堂讲解采用中英文混合的方式,只在专业重点和难点部分给予中文解释。由于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先进的医学专业知识,不能因为英语水平而限制专业知识的学习,因此过渡式双语教学模式是我国目前大多数医学院校采用和行之有效的双语教学模式。

2 双语教学的意义[1]

2.1双语教学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高等医学教育是国际公认的通用性、可比性较强的专业教育领域,对医学工作者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基本一致,因而,世界各地的高等医学教育也存在很多共同之处。过去封闭式的传统医学教育拉大了我国同世界一流医学院校的距离,中国留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动手能力均较强,但其语言能力却往往不如第三世界国家的学生,就是一个例证。入世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各个环节都亟待与国际接轨,各学校师生都在重视外语的学习。西医主要发源于西方,医学院校则更应该重视外语的教学工作。目前我院校招收的临床医学中澳班学生迫切需要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的教师。可以说,双语教育为此提供了一个平台。

2.2医学事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双语复合型人才

面对越来越多的公众健康问题和越来越严峻的全球疫病防疫形势,人们逐步意识到了跨越国界的国际医疗合作的重要性。这对我国医疗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科,其相关工作是一般外语人才无法胜任的,因此,社会迫切需要医学院校培养一大批既懂专业知识,又具有相当外语水平,能从容进行国际交流的复合型医学人才。

2.3双语素质的形成对医学人才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4]

当今世界,英语已经成为一门科学的语言,大部分学术期刊、书籍都是用英文出版的。一方面,高校教师参加国际会议,进行国际交流,需要熟练运用英语对话;另一方面,医学生要增强了解世界最新医学进展、用英语思考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双语教学课堂为老师和学生都提供了一个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锻炼机会。

3 开展双语教学的建议

3.1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

一是利用现有师资中听、说、读、写能力较好的教师定期进行英语培训,多与国外来访者进行交流,有条件的还可以让教师参加短期出国培训。二是充分利用归国学者这一宝贵资源。医学院出国访问者较多,而近年来归国学者也日益增多,他们不仅能讲流利的外语,而且掌握了一些国际上医学领域的先进知识和技术。这些归国学者是最理想、最具潜力的双语教学执行者。

3.2学生的课前预习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学生课前预习对提高双语教学课堂效率很重要。三年制一年级的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本来就较生疏,要求他们用英语思维、并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完全理解老师用英语传授的医学专业知识,难度可想而知,学生必须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融入到双语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堂预习、理解并记住一些关键的医学专业词汇,课堂上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用英语进行提问,这对掌握知识很有帮助。教师可在课后提出几个与下节课内容相关的问题,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做好了预习准备。如此,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可以得到很好的双语教学效果。

3.3关于教材问题

目前国内尚无完全统一的三年制普及型双语教材,在没有专用教材的情况下,应根据教学大纲,利用近年来出版的经典临床医学专着和核心医学期刊拟定提纲,选定一套目前国内外公认的权威原版教材为蓝本,参考其他同类教材,并注意与中文版教材相配合来编写教材,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

教师应注重分层次教学。一般的高职院校,双语教学难以一步到位,应根据教学实际,采取分层次、分阶段、由易到难的教学方式,从讲授专业术语、定义、小结,到部分用英文授课、辅以英文解释,逐步过渡到全英文教学。双语教学遇到的一个很明显的问题就是时间不足,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备课时必须有更多的投入,对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比难懂的内容,最好通过图片、录像等视觉传媒手段来完成。

目前我院校双语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包括师资力量的薄弱、教材、讲授方式、学生本身对双语教学的理解以及学生自身的英语理解能力,这些都影响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总之,医学双语教育是我国与国际接轨、医学教育改革发展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必然趋势。我们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和改革教学方法,总结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我院实情的、实用的医学双语教学方法和模式,还需要努力。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课程建设的思考与研究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不断扩大,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人数也不断增多,留学生教育工作逐渐成为高校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2007年我院招收了首批南亚地区的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在近年的留学生教育工作中,我们不断对临床医学专业来华留学生的课程建设进行思考与研究,并根据留学生教学特点合理建设留学生课程。

一、科学合理地设置课程

科学合理的培养临床医学留学生是我院开展国际化办学、促进师资建设及提高医学教育国际影响力的重要途径,留学生课程设置既不能完全根据本国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安排留学生的教学工作,又也不可以完全单纯以学生考取本国医师执照为目的授课。经过一段时期的探索调整,我院临床专业留学生教育将两者有机融合,制定了科学合理的培养目标,即在达到国际化医学要求的前提下,开设了汉语、临床医学汉语等中国文化课程,同时加大了临床见习力度,增加了临床见习学时数,将理论学习与临床见习相结合,使留学生更好地深入和胜任临床实践学习。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授课

为了能够了解国际上医学发展现状与成绩,鼓励来华留学生个性化发展,满足留学生不同的学习要求,我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为留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辅助授课。1.邀请国内外境外教师、客座教授等专家学者为留学生开展医学讲座等内容,使留学生面对面与专家学者在专业知识上沟通、交流。2.组织留学生参加学校各种形式的国际医疗学术会议。在学校和附属医院召开国际研讨会期间,积极组织留学生参加。例如:国际遗传工程与生物技术中心(ICGEB)2011肿瘤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讨会;中美加齐齐哈尔医学国际学术交流研讨会暨腹腔微创和妇科宫腔镜技术继续医学教育会等国际会议等。定期为留学生开设医学讲座,拓宽留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提高留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课程管理与考核相辅相成

针对来华留学生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考核方式的调整,要做到两手抓,相辅相成。主要体现在:1.在课程考核内容上,要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以我国医学教育体系为基础,尽量保持与南亚地区国家职业医师考试科目和要求一致,与国际接轨顺利衔接。2.考核中,注重日常学科知识的训练与积累,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做到笔试与实践相结合。3.试卷答题形式上,改变以选择题占大部分分数的考试形式,加大论述、病例分析、口试考核比重,以此实现留学生课程考核的科学性。

四、严把临床见习、实习关

临床见习、实习是来华留学生走上医师岗位前的关键学习阶段,我院在临床医学来华留学生教学工作中,自留学生大二时期加入了大量的临床见习课时,分别在学院三所直属附属医院见习、实习,学习效果和秩序情况良好。在留学生见习、实习期间,要制订带教方案和安排留学生岗前培训,指派临床教师指导,制订留学生教学讲课计划和留学生导师指导记录册;配合留学生见习医院有针对性地加强对留学生见习生的管理,另外,对留学生见习和实习进行中期检查,强调带教的规范性与示范性,为提高留学生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临床医学专业论文: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高职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建设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1 调查的现实意义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和结构层次,是培养新世纪医学人才的必要条件[1]。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农村、城镇社区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出业绩”的从事综合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优秀高端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但是,临床医学教育课程设置老化,普遍存在内容陈旧、实践课和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薄弱、忽略学生自学能力培养,造成医学生实践能力差、知识结构不合理、缺少创新性思维、欠缺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差等问题[2]。大部分高职院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仍采以“学科范型”为主的课程模式设计教学方案、实施教学,教学管理形式化、教学方法传统化、学习活动课堂化、教学评价试卷化,既存在医学教育的普遍问题,也存在高职教育的普遍问题。高职教育改革顺应时代并逐步深入,教职成【2011】6号文件指出突出重点,在行业指导下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五个对接:即专业——产业、企业、岗位及课程标准——职业标准、教学过程——生产过程、学历证书——职业证书、职业教育——终身学习等五方面对接。本课题组开展高职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班学生对教学计划、课程需求、教学效果等方面的调查,目的是了解当前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在学生眼中的含金量,收集第一手资料,为后续开展“以职业竞争力为导向”的基于工作过程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调查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分院2009级毕业班164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习结束返校、毕业考试之前,以班为单位发放自设调查问卷,下发164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率97.56%。课题组成员对调查问卷进行认真核实、分类、归纳。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有关专业教学计划方面

3.1.1 对专业教学计划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5.21%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非常合理,29.17%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合理,54.17%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较为合理,11.46%的学生认为教学计划不合理;且有有4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6门以下课程较为合适,44.21%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7~8门课程较为合适,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9~10门课程较为合适,5.26%的学生认为一学期开设10门以上课程较为合适。可见毕业生对本专业的教学计划的认可度比较低,认为开设课程较多,负担过重;同时认为需要增加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精神病学、影像学、检验学等课程,也认为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外科学等课程需增加学时。由于学制短、课程多和学生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较差,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已不受学生青睐。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指出:“医学毕业生必须具备坚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并且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医疗实际问题;医学生必须懂得医疗决定和行动的各种原则,并且能够因时、因事而宜地做出必要的反映等”。因此,教学计划必须从高职教育的主要任务、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学生的基础和本专业就业及所对应职业岗位的需要出发,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和重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课程顺序和分配学时,重视实践环节,加强人文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

3.1.2 对各课程授课计划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10.42%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非常合理,

34.38%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合理,40.63%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较为合理,14.58%的学生认为授课计划不合理。毕业班对课程授课计划的认可度比较低,说明以知识为目标、以教师为主体、以逻辑为载体、以应试为基础的授课计划没有唤起学生的兴趣。授课计划是一门课程教学的整体规划,是专业教学计划的具体实施,必须体现课程特点和整体性、顺序性、连续性、相关性、操作性、互动性、实践性、时间性,其制定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现状与职业教育的任务和特色,教学目的瞄准人才培养目标,重点难点符合职业能力需求,课时分配不能平均而要突出实践教学,教学方法宜切合学习内容、学生特点和职教特色,评价方式应多维多元。

3.1.3 对理论与实践比例的合理性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6.25%的学生认为比例非常合理,38.54%的学生认为比例合理,33.33%的学生认为比例较为合理,

21.88%的学生认为比例不合理。毕业班认为理论与实践教学比例分配非常合理和合理的人数均未过半,“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既不能被学生赞赏,也不符合高职教育特色和医学的学科特点。医学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上的实践性学科,院校融通、工学结合、突出实践是高职教育的特色,只有在教学的各环节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通过各阶段、各类型的实践教学才能培养学生的以临床基本技能为核心的临床职业能力,以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3.2 课程设置需求方面 从表1可以看出,毕业班普遍赞赏的一线课程为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急救医学,二线课程为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生物化学、遗传学、医学心理学、中医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这一结果与现有教学计划基本吻合。然而,现有的课程设置仍受“学科本位”观念的桎梏,但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主的教育,人才培养要突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的需要[3]。因此,应以能力为本位来设置课程,重点培养医学生本文的采集病史和书写病历能力、系统规范的查体能力、运用辅助检查的能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初步诊断和处理能力、临床思维和表达能力、临床基本操作能力、一般急症的诊断处理能力、选择临床技术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对临床问题的查证用证能力、社区卫生服务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卫生宣教能力、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

3.3 教学效果方面

3.3.1 对实践教学的收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30.85%的学生认为很有收获,55.32%的学生认为有一些收获,13.83%的学生认为没多少收获。对实践教学的满意度显然不高,说明实践教学存在诸多问题。造成学生实践教学收获甚微的可能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单纯性验证实验过多,综合性、分析性实验偏少使学生对实验课的兴趣减少;二是实验设备落后、教学方法单一,使教师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学习单调乏味。积极开发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创新使用智能模拟人、大力开展动物实验和学生间互动操作、院校合作实施临床见习和实习、师生互动交流等有益探索对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是大有裨益的。

3.3.2 对教师授课内容的掌握程度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11.58%的学生认为完全能掌握,62.11%的学生认为能掌握大部分,24.21%的学生认为掌握很少,2.10%的学生认为根本没有收获;学生普遍感到焦虑的课程有:

35.19%的学生对内科学感到焦虑,16.67%的学生对外科学感到焦虑,11.11%的学生对解剖学和妇产科学感到焦虑,7.41%的学生对病理学和药理学感到焦虑,5.56%的学生对组织胚胎学、微生物免疫学、儿科学感到焦虑。这一结果提示,教师应该随时通过多种途径如实了解教学效果并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而不能单凭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几张幻灯片和一张考试卷纸上谈兵。

3.3.3 对课程教材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有

5.26%的学生认为教材难度太大,36.84%的学生认为内容广而不精,24.34%的学生认为基本满足学习需要,5.93%的学生认为内容不新。结果显示,内容广而不精、内容不新等问题与学生基础欠佳、学制短、职业标准高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课程教材的选用和编写显得至关重要。

3.3.4 对教学方法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只有16.67%的学生赞赏传统教学,而19.44%的学生赞赏校内实训、29.17%的学生赞赏临床见习、13.54%的学生赞赏情境教学、14.93%的学生赞赏顶岗实习,6.25%的学生赞赏网络教育。这就说明目前实践教学依然薄弱,学生呼唤与工作过程无缝对接的临床见习、校内实训、情境教学、顶岗实习,这也是课程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3.3.5 对教学效果决定因素的评价 2009级毕业班学生中对决定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认识:11.66%认为是稳定的教师队伍,11.92%认为是教师的积极性,14.25%认为是学生的积极性,11.92%认为是教师的知识领域,

11.92%认为是课程的合理安排,9.33%认为是授课方式和教学艺术,14.25%认为是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14.77%认为是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述结果显示,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互动交流、体现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积极性和知识领域、授课方式和教学艺术等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综上所述,本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的教学计划、授课计划、教学效果、实践教学、课程教材等方面评价不高,课程设置需求、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决定因素等方面调查结果对后续课程建设将产生抛砖引玉的建设性启示,对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建设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刻不容缓,为此,我们应该顺应第三次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潮流,探索以提高毕业生职业竞争力为目标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以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最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职业竞争力。转贴于论文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