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机械发展

时间:2022-04-09 09:34:25

摘要:机械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效率,也是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生产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各项设备的使用技术,还需要树立创新观念,适应机械化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 农业机械 农业 机械

农业机械发展

农业机械发展:农业机械管理农业发展论文

1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农村出现了许多无证的农业机械设备维修个体户,对于正规的维修站点带来的较大的冲击,且技术水平不佳,不能够完全达到设备的使用要求。由于该类个体户的情况复杂,使得管理较为混乱,影响到了农机维修行业的规范化发展。

2相应对策分析

2.1做好农业机械的推广工作

大力推广农业机械设备,能够显著提升机械设备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效果。首先需要构建农业机械推广机构,完善农业机械推广模式,并将其作为农业发展建设的重要部分。该类机构的人员需要将机械推广作为工作的核心,要全面掌握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包括主要农作物、农作物的分布、气候条件、自然环境、经济实力等,山区或者偏远地区还需要充分考虑交通条件,制定合理的工作规划,以实际情况为立足点,选择适当的机械设备及技术进行推广。另外,国内外先进农业机械设备及技术,如果条件适宜,可以积极引进,提高设备的技术含量。

2.2强化农业机械管理意识

农业机械的管理不仅是机械设备正常使用,发挥出基本功能的重要保障条件之一,也直接关系到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因此需要深刻的认识到农业机械管理工作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促进作用,强化农业机械管理意识,积极解决管理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农业部门需要积极引导基层农业机械设备管理工作,从农业发展资金中专门拨款作为专项资金,用于设备的日常维护、维修、保养、管理等工作,保障设备各项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在基层开展相应的宣传工作,使得农民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机械管理的重要性,强化管理意识,积极参与到设备的管理中。

2.3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维修机制

农业机械设备的维修是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其对于设备的正常使用、生产效率、生产安全性等,均有重要的意义,需要建立健全农业机械维修机制。农业部门可以将企业引进到农业机械维修机制中,引导企业合理的设置维修站点,保障分布的全面性、均匀性及合理性。由于农业机械的使用量极大,劳动强度大,且运行时间长,容易出现各类故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员进行维修,而现代教育体制中对于该类人才的培养没有予以足够重视,不仅人才数量不足,技术实力不佳,且缺乏实践的经验,需要联合教育部门即相关的技术学校,强化农业机械维修人员的培养,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引进先进的维修技术,提高技术水平。

3结语

机械设备越来越多的应用到了农业生产中,其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业的生产效率,也是我国农业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生产人员不仅需要掌握各项设备的使用技术,还需要树立创新观念,适应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在农业机械的应用中,设备的管理机制不完善,管理效果不佳,使得机械的使用效果受到较大的限制。本文仅从一般的角度分析了农业机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管理建议,实践管理中还需要管理人员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将其落实到位,使之能够有效的发挥出最大的效能,优化农业的生产水平,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也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

作者:施廷斌 陈诺 单位:姚安县栋川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工作

农业机械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1夯实平安农机工作

河池多年来对“平安农机”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对“平安农机”示范县、乡、村建设在思想认识、工作方案,方法、步骤和措施,各部门任务职责方面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机制。2012年,河池市农机局被评为全区农机安全生产工作先进单位,南丹县、金城江区分别被评为全国、全区“平安农机”示范县(区),环江县被评为全区“为民服务创先争优”示范窗口,南丹县吾隘镇同贡村被评为全区文明交通示范村等。截止2012年底,全市农机拥有854329台(套),且年均增幅5%以上。大数量的农机耕作于广大乡村田间地头,保障机手和村民安全,不能半点松懈。各级农机管理和服务部门需强化安全意识,落实安全责任,不断创新管理和服务工作,采用“人盯人、人盯机和人盯路”的办法,强化农机安全生产检查,提升群众尤其是拖拉机驾驶员的安全意识,力保农机安全生产稳定;以深化“平安农机”创建活动、深入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为抓手,多渠道开展农机安全生产宣传教育,深入宣传国家、自治区、市人民政府关于安全生产的重大决策部署,使农机安全知识全覆盖,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农机事故的发生。

2多渠道强化队伍建设

抓好农机管理人员、农机维护技术人员、农机操作人员培训,三者缺一不可。各级农机部门严格管理,定编、定岗、定职责,强调其专业性。同时,要有计划地从高校、社会招入专业人员充实队伍,保持农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建立县级农机推广、科技培训、政策咨询等公益型事业机构,安排农机化专业技术人员从事公益型服务工作。以乡镇农机站(或农业服务中心)为载体,配备1-2名技术人员,专职从事农机公益性服务工作。通过组织职业技能培训和进入农机生产企业培训,以提高其安全意识、农机操作和维护技能,用政府力量助推过去只重视农机购置而轻维护情况的好转,提高农机具的完好率;对农机操作人员采用主管部门定期培训与农机具生产(销售)企业组织购前专门培训相结合,对具体农机具的安全注意事项、操作技术进行必要的强制培训,努力提高机手的综合素质,确保农机使用安全、农机作业质量和效率。

3健全农机管理和服务体系

以县(市)级农机行政管理部门和农机推广机构建设为抓手,创新基层农机管理和服务体系。行政管理部门做好农机化发展规划、农机安全生产管理、信息服务网络建设,组织农机社会化服务、建立良好的农机服务市场秩序、执行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建好各种农机服务组织档案,对农机服务组织实施动态化管理,为农机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市、县级农机推广机构,在做好新农机具、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常规工作外,创新工作方式,与乡镇农机技术人员联合开展送技下乡活动,将农机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强化对农机化知识和技能培训、为农民和机手提供跨区作业信息、维修服务信息、指导机手合理使用农机,不断提高农机使用效率。

4实施农机购补动态监管

为确保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公开、规范、高效、廉洁实施,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效应,让农民增收获实惠。该市各级农机管理和服务部门制定详细的工作方案,从购机指标申请、资格审查、自主购机、登记备案和验机、公示、拨付补贴资金到结算补贴公布全程公开,用科学严谨的农机购置补贴工作流程落实“全价购机、县级结算、直补到卡”的补贴方式,确保了资金使用安全。农机购置补贴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惠民工程,政府重视,农民关心,社会关注。因其资金量大、涉及面广,保障资金安全是社会各届十分关注的问题。仅靠农机行政管理部门自查自纠显然力度不够,需进一步加大农机购置补贴专项治理工作力度,确保补贴工作规范、阳光。加大县际交叉不定期或突然检查力度,重点检查各地农机购置补贴实施情况,“三个严禁”、“五项制度”、“八个不得”落实情况。除采取听取汇报、档案查阅、电话抽查、进村入户检查购机农户、证、机三合一的状况,听取农户意见等方式外,设置群众举报热线,充分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对农机经销商是否存在虚假宣传、冒用农户名义申请购机补贴指标、套取补贴资金和购机补贴实施情况实行动态监管。

5做大做强农机专业合作社

农机专业合作社对推动农机资源的有效整合、提高农机作业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具有积极作用。该市对创建农机专业合作社进行十多年探索,共建成130多个合作社,2013年全市拟新建22个。但数字并不能说明问题,相当一部分合作社因生产服务单一,主要集中水稻的育插秧和机收、机耕;组织程度不高,稳定性差。合作社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服务功能不强,应对风险能力差;内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社员大会、理事会、监事会的管理运行有待规范,收益分配和监督保障等机制不完善;农机管理部门没有出台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在发展过程中不能及时得到有效支持等问题,合作社发展并不顺利,不能适应农机事业发展的新要求。各级农机管理和服务部门通过加大宣传,强化扶持引导、提高购机补贴率、积极协调有关部门支持,购机优先提供小额贷款和优惠贷款,积极引导社员到工商部门注册登记,帮助解决农机作业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做大做强一批农机专业合作社,促进农机化可持续发展。

6大力推广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

河池年种植水稻150多万亩,农户基本都购置有小型旋耕机或中耕机,对农田进行耕耙,没有购置的一般也请人用机械犁耙,在收割方面多以人力或半机械化为主。2011年以来,罗城县实施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以点带面推广效果明显,在龙岸、小长安、乔善等乡镇建立了10个机插示范点,带动全县水稻机插作业面积12045亩。2013年7月自治区推广总站到罗城检查水稻育插秧项目实施情况,对项目给予高度评价。今后河池将以实施农业部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为契机,重点推广水稻机械育插秧技术提升水稻生产机械化,带动玉米、甘蔗和桑蚕等主要农作物生产的机械化,对提高全市农机化水平至关重要,更是帮助农民增收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韦美清 单位:宜州市农机局

农业机械发展:管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1)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国家重点关心的问题,而农业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将会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所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比如,农村实行联产承包制以及允许农民自行购买经营农业机械等政策。自从政策出台后,我国农业机械的销售总量迅速上升。而且,农机装备的总量和种类也一直不断增加,因此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对于我们河南是小麦主产区,目前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

(2)由于农村的生产规模比较小,组织管理不方便,不可能每家每户都购买农业机械,但是购买的机械如果只在本区域使用,就大大降低了使用效率,因为一年中播种和收获的时间非常短。由此,农民朋友探索出了跨区域作业的服务模式。比如,我们河南省内,南方作物成熟比较早,北方比较晚,那么在进行收割的时候就从南方的信阳开始,随着时间推移,到达北方安阳作业结束的时候,基本上河南省内的作物已经收割和播种结束。这样就提高了农业机械化的利用率,增加了农机经营者的收入。

(3)随着农机服务市场化的发展,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不断的扩大,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发展,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比如,水稻插秧机、食用菌生产机械、薯类收获机、药材挖掘机畜牧水产养殖机械类等。这些农业机械的运用,大大节约了劳动力,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了农村、农业、农民的经济发展,为实现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4)随着现代化机械技术的发展,为加快农机化新技术的开发和制造,农机科研机构专门成立了从农机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完善体系。重点还是粮食经济作物方面的技术装备的完善,对于其它优势经济作物也积极开发。目前我过生产的农业机械类产品种类繁多,对于河南省内的农机产品,2013年农机购置补贴机具种类范围共有12大类、38小类、104个品目。包括耕整地机械、种植施肥机械、田间管理机械、收获机械、收获后处理机械、农产品初加工机械、排灌机械、畜牧水产养殖机械、动力机械、农田基本建设机械、设施农业设备和其他机械等。对于我国总的农机产品种类目前有3000多种,这些种类繁多的产品满足了农民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求,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于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也越来越完善和壮大,有力地促进了农业机械化快速健康的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趋势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提高了农业综合能力,但是我国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农机产品种类和技术还有待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将朝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1)今后农业机械化继续发展小麦、水稻生产产品,目前小麦基本上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在机械化的基础上,还要开发产品,为粮食稳定增长服务,着重在提高粮食品质,为此要在粮食生产环节机械化的基础上,要注重产品后期的烘干、精深度加工等机械设备,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对于技术不够完善的设备,要积极开发研制,像玉米收割机,有些只能把玉米棒收下来,有些只能收剥过皮的,近两年的才能收玉米粒。应该在前两种不完善的基础上研发一种产品直接收玉米粒。这样可以节约资源。

(2)对于蔬菜产业的发展,像移栽机具、土壤消毒设备以及无土栽培设备都将会较快的发展。畜牧业的机械发展,利用粉碎机把秸秆打碎作物牲畜的饲料;畜产品采集加工机械设备有:挤奶机、贮奶罐、冷藏罐等比较先进的机械。畜牧业方面的机械产品也将有很大的发展,

(3)中国农业经济在发展的同时,要积极倡导走节约型、绿色化的道路。保护环境也要放在重要的位置。要大力推广有利于减轻污染、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机械设备。要注重农业机械的再利用,因此,环保的农业机械技术应大力增加。农业机械达到环保要求和具有节约能源的性能,这将是未来我国农业机械大力发展的一个方向,这样农业机械才能更好地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服务。

(4)随着市场的需要,目前我们缺乏的是大规模的实用性很强的机械,像小型机械非常多。但是,随着人们生产要求的提高,那些小型设备以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对于那些不利于生产的设备要坚决淘汰。大家需要的是实用性更强、科技含量更高、操作更方便的机械。这些要求将会促进农业机械更好的发展。

3结论

农业机械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研发制造更先进的农业机械将会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这样使我们的农产品生产的更好,相信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

作者:李志国 单位:郸城县农机局

农业机械发展:漫谈农业机械的不足及发展趋向

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

1.农业机械门类品种有一定的缺陷

我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均有下降趋势,主要原因就是我国水稻机械化的水平明显落后和南方的部分土地存在抛荒的现象,棉花目前还没有机械化的能力,而玉米机械化在少数地区也还是刚刚起步,一些节种节肥节水性能较好的机具普遍都存在着水平低、数量少的问题,所以始终都无法大面积的推广使用。

2.农业机械使用中的问题

农民之所以愿意购买农业机械产品,就是要在省时省力的同时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而在我国的很多地区的农民的经济条件不允许他们购买农业机械,或是他们用不好这些产品,这也就制约了农机水平的提高。具体表现为:一是“买不起”。我国农田机械产品的价格基本都在1-10万元之间,最小型的产品也在5000元左右,即使各地都出台了购买农机产品的补贴政策,但补贴的力度较小,对于普通的农民来说,价格还是无法承受的;二是“不会用”。在农民购买了这些产品后,各地的农机管理部门对于农机具的引进、推广以及使用技术的培训等工作都还无法有效、顺畅的开展;三是“效益差”。因为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所以在他们使用农机产品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问题,设备也容易出现故障,也没有形成完善的农机作业市场,很多农机具都处于闲置的状态,无法发挥出农机产品应有的经济效益,这也就降低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机产品的积极性。

二、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和趋势

1.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策略

首先,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应更加重视对高科技的投入和应用,我国的农业机械装备技术应与信息技术、仪器与控制技术、现代液压技术以及现代微电子技术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机的融合,同时应朝着机电一体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其次,应继续研发和生产与我国农业生产的实际特点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认真分析和研究我国农业的生产规模、农业资源、经济实力以及农艺制度等现状,结合我国农业生产的自身特点,研发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技术设备;第三,应逐步提高农业装备产品的质量,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生产农业装备产品的企业应建立一套完善的产品质量保证和质量管理的体系,提高农机产品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可操作性和舒适性,进一步的改善使用人员的作业条件,从而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2.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智能化以及自动化将是我国社会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也是我国发展高效节约农业的最重要措施。

(1)应用农业传感器技术

要想真正的实现农业机械的自动化控制,首先我们必须能够实时的监测农业装备的工作状态,发现问题及时改善,其次就是要能够准确的评价农产品的生物学的活动和性状,所以应用农业专用的传感器技术就显得尤为关键了。现阶段,农业传感器的应用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比如采用谷物湿度传感器可以对谷物的湿度进行实时的监控;采用温度传感器能够准确的测量粮食烘干和储存过程中的实时温度等等。

(2)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应用

在农业机械装备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将进一步的促进我国农业机械化技术的发展,小型化、微型化的芯片的出现也为农机产品实现完全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提供了可能,比如说在农机装备上安装电子监控装置,这样农民就可以实时掌握装备的工作状态,提高作业质量,其可靠性和耐久性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3)农用机器人技术

作为机电一体化的实例,农用机器人集合了人工智能、自动控制以及机械电子计算机等多种高新技术,农业的作业对象和环境的复杂多变性对农用机器人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虽然现阶段农用机器人技术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是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这项技术也将越来越完善。

(4)建立更加精确的农业体系

核心思想就是要及时的获取农作物的产品并掌握影响生物生长的环境因素的有关信息,分析研究其原因,从而制定出经济上有效并且技术上可行的改善措施,根据实际的需要进行调控,主要的支持技术有智能化农业机械技术、决策支持系统、3S技术以及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等。在我国工业上人工智能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已经越来越广泛了,所以,在我国农业机械装备上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和信息技术也将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者:郭建华 单位:江西省机械高级技工学校

农业机械发展:农业机械管理创新与发展探究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也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逐渐步入现代化发展的行列。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出现,帮助农业生产实现了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农业模式,有利于粮食的增产。所以,创新农业机械管理策略,对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为粮食增产创造良好的保障条件。

关键词:农业生产;农业机械;创新管理

通过创新与发展,能够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机械管理制度,并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传统的农业机械管理模式,往往依靠个人的感觉或经验,具有不稳定性,也无法保证管理质量。文章针对农业相对落后的地区,通过分析研究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内容,保障农业经济健康稳定的向前发展。

1农业机械管理的数字化

所谓农业机械管理数学化,即通过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采用远程控制、网络等方式,加强农业机械的管理。例如,农机管理人员可将一些基础性农业机械故障的解决办法、诊断设备故障的方法等,通过网络进行共享,并纳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为农户能够快速诊断农业机械的故障,提供准确的理论依据;充分利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数据,将农业机械日常环境状况做成表格,统计并记录到计算机系统中,农机管理人员就能通过计算机快速查询到农业机械当日的环境状况,以便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农业机械,能够大力提升现代农业机械的生产效率,有效地节约农业机械的应用成本。

2农业机械管理的系统化

我国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都具有明显差异,农业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1)各地因自身经济条件有限,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业机械设备经济投入;(2)部分农户因自身认知水平有限,尚未认识到农业机械应用的重要性;(3)部分落后地区未使用农业机械,因而无法理解使用农业机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除此之外,缺乏科学、合理的管理系统,也让农业机械管理处处受制。所以,相关部门应加强农机管理工作,促使农业机械工作更加系统化、规范化,逐步建立完善的管理系统,全面提高农业机械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3建立农业机械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机制

创新与发展农业机械管理。(1)应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相关管理部门应明确农业机械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其中,农机管理部门作为我国现代化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重视农业机械现代化水平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生产效率,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村生产需求。(2)相关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养,采用定期培训等方式,逐步提升自身的专业管理水平。应熟悉农业机械的基本操作规范,懂得维护知识,并熟练使用现代化的智能管理系统,从整体上提升农业机械的管理效率。(3)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相应的目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为我国农机管理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全面增强农业管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协调性,以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激发农机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4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

积极运用现代先进的信息技术,加大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是发展我国农业的重要推手。作为农机管理部门,应积极应用并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及新设备。近年来,国家在推广机械化保护耕作技术同时,为提高推广力度给予了专项补贴,农机管理部门应加大宣传并推广新技术,深入剖析和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深入群众开展农机管理工作,以实效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综上所述,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农业生产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我国农业生产的正常发展,应摒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积极引进国内先进生产方式,并革新传统的管理思想,积极促进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加快我国农业改革进程,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杨志清 单位:吉林省梅河口市农业机械管理局农机科

农业机械发展:农业机械新技术应用与发展

摘要:通过阐述农业机械中的几种新的技术手段,比如计算机技术、网络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液压技术等在农业机械中的应用情况,对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为农业机械设备的智能化发展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农业机械;技术手段;应用;发展前景

我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正在逐渐提高,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是分不开的,经济的发展需要基础的支持,农业就是我国的基础,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随着近几年我国农业的发展,很多高新技术也被运用到农业的机械设备中,使农机设备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有效地提升了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在农业的生产中使用高新技术还能够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保证农机相关机械的正常运作。

1农业机械技术的应用分析

1.1计算机技术

这里所说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指的是计算机视觉技术,这一技术最早被运用在农业机械上是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主要运用的是计算机技术中的视觉技术,利用这一技术的主要目的是可以对农产品的品质质量进行分级别检查。计算机视觉技术是以图像处理为基准,随着图像处理以及视觉模拟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不仅可以用来检查农产品的品质,而且还可以用来对农产品进行播种、收割。虽然计算机视觉技术在我国农业技术领域的应用时间还不是很长,在实际的使用中还有很多的问题出现,但是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视觉技术必将会改变传统的农业作业模式,为现代化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上的支持。

1.2网络信息技术

网络信息技术在我国农业机械上的应用是非常成功的,信息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为农业的生产提供高精度的监控,而且还能够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病虫害的情况进行及时的检测,然后根据定位系统来进行田间作业。

1.3液压技术

液压技术主要依靠的是微电子技术和工业传感技术,在数据的采集上,运用液压技术主要完成的是能量的转换和匹配,其目的是为了让农业机械的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提高,让机械设备的相关系统特征可以得到完善,让机械设备的可靠性能够得到提升,这也很好地符合了环境保护的相关标准要求。而大部分的农业机械都是采用内燃机作为原动力,所以很多时候都会出现工作负荷,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通过电液控制手段来完成负载与原动力之间的匹配情况,尽可能地减少功率传输过程中出现的损失,从而提高农业机械系统的工作效率。

1.4人工智能技术

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深入,高端技术不仅在大型的企事业单位中被运用,在农业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比较有成果的就是美国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出激光拖拉机、机械的内部导航装置,等等,这些装置可以对拖拉机的运行方向及所处位置进行实时的测定,在了解地区土地信息之后,再制定合理的土地种植方案、农药及种子的数量,等等。

2农业机械技术的发展趋势

2.1推广农业机械产品的技术发展

目前在我国的农业机械发展上,已经开始运用机电智能化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这使得农业机械化设备的科技含量有了极大的提高,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作业效率,而且也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

2.2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了提升

只有提高了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率,才能够确保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为保护生态环境奠定基础,如回收农业生产的废弃物,普及无害化的处理设备,运用无害化技术来处理废水可以有效地达到保护环境的作用。而在农业种植的过程中,使用有机肥料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除此之外,大力发展节能型动力机械设备可以有效地避免出现资源浪费,从而提高农业资源的整体利用效率。

2.3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监督水平

要想提升农业的机械化水平,还要从规范设计的基本要求出发,全面提高农业产品的质量。在质量提升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农业产品的整体造型和外观,农机设备的耐久性也要经得起考验。选用与农机设备相配套的发电机及元件,能够最大程度上提高农业机械产品的质量。在农业机械设备完成安装之后,还要对其进行试运行,只有保证了设备各项指标都正常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的投入使用,这也是提高农业机械产品可靠性的前提。

2.4加大政府的补贴力度

各级地方政府要加大农业机械的技术推广,做好农业机械的培训工作。国家还要将拖拉机、插秧机等农机具作为农具购置补贴的关键,普及农业机械知识。这样也能够更好地提高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

2.5确保农业机械技术的安全生产

关注安全监督管理及装备的创建工作,加大农业机械的安全投入,以便更好地满足农业机械工作安全监督管理的需求。除此之外,最重要的是,要将农业机械的安全检验工作纳入到各级县市政府的财政预算当中。

3结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些高新技术正在逐渐地被运用到农业的机械设备中,这些机械设备的出现不仅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生产水平,而且还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生产效率,很好地实现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今后的农业发展过程中,农业机械也必定是智能化的,所以要求操作人员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全面推广农业机械新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实现我国农业机械的智能化。

作者:徐家亮 刘晓鹏 单位:黑龙江省克东县农机安全监理站

农业机械发展: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农业机械化发展

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农业机械化的简介

(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简介。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农业的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产生变化时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概念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它们的重要区别在于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并不会因为经济层面的数值增长而消失,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改变,一些问题仍旧十分严重,放在我国的农业经济来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数值上的增长,还要进行质量上的改变,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单纯地依靠生产要素的增长转变为效率更高的科学发展的增长,这种带有经济结构转变因素在内的经济增长才能被称为经济发展,这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农业机械化的简介。

农业机械化是指使用先进并且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来对农业进行优化和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对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各种效益都有一定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是体现在农业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它通过机械的装备和技术和农业劳动力、农业特点的结合,对农业中的大部分作业都有提高效率优化效果的作用,所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农业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

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整体的发展,并且促进农业由生产力的推动模式转向科学技术的推动模式发展,而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模式的发展又势必会为农业的机械化做出贡献,所以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与必然结果,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农业机械化能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利用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产权的流转以促进农业活性的提高。

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是我国当前的农业土地制度,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耕地较为分散、产权无法转让的限制让当前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业的活性,农民过度追求短期的经营利益使得农业发展处于一个长期的不健康的阶段,所以促进农业土地的产权优化和产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更加有效率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的活性,从而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二)提升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农业机械化的重要保障,在农业机械化的进行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对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有着一定的要求,否则农民不仅从心理上无法接受机械化农业的设备和思想,在行为上也没有办法对机械化的农业进行熟练的操作,所以在推行机械化农业的时候增强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就显得极为重要,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政府要对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引起足够的重视,具体采取的措施比如将发展农村的教育女入政府部门的考核指标,在相关的教育政策方面进行一定的强化认识,国家在出台教育政策的时候也应该对此进行倾斜。另外还要注重对于该方面的宣传,对农村的科学文化教育要从最能打动农民的地方开始说起,和对农业机械化设备进行的使用方式培训等,但是使用方式培训知识临时增强农村机械化的手法,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加强对农村的科学文化建设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宣传和鼓励。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两者虽然是农业领域内比较大的问题,但是在分析和处理的时候却不能分开看待,要用统一的眼光来看待这两个领域的问题在相同的中国农业前提下的互相促进、互相协调的作用,并且要使用较为合理的措施对农业机械化进行促进,从而使得我国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速度增加、转变的效率也有一定的提升。

作者:张敏杰 单位:松原经济开发区兴原乡农村经济管理服务中心

农业机械发展: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科学理论、科学技术可以带动社会生产,这是不可否认的,农业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内容,同时科技的发展对于农业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最为关键的就是农业机械化的实现,农业机械化指的就是在农业的生产活动中,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从而代替人力或是蓄力,提高农业生产工作的工作效率,保证农业生产工作的质量。我国积极的解决三农问题,而农业机械化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诸多影响也越来越显现出来。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1、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有很多的工作环节,其中包括翻耕土地、种植作物、除草、施肥以及农作物的收取,这些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蓄力,同时工作效率不高,对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但是采用先进的农用机械后,工作效率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本多农业生产地区由传统的一年一收的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年两收,甚至是一年三收。提升了农业用地的生产效率,增加了我国每年的农作物产量,使得我国农业经济大幅度增长。在以往的农作物种植过程中,因为人力工作效率低,从而导致错过了最佳的农作物种植时间,导致农业产量受到影响,而农用机械可以帮助农民在相应的时间内完成种植工作,使得工业种植生产工作更合理、更科学,同时还节省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科学技术带动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增长农业经济收入的主要路径。

2、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以往传统的农业种植生产工作中,人们只能够进行一项农业作业,但是先进的农业机械设备可以在同时间内进行多项作业,极大程度的提高了农业工作效率。同时还能够有效的降低农业单位生产活动的机械损耗量,从而更好地将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生产活动的规模效益联系在一起。通过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应用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可以有效突破我国传统的以家庭的农业经营规模为限的小农生产模式。通过大型的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实现规模化的农业生产活动运作,进行农业规模化的生产,进而能够有效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单位规模的成本。农业机械化的采用势必与农业的规模化生产相互促进,通过先进化的农业机械化设备工具进行规模化的农业生产,能够在规模化的条件下,更好地配置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各种要素,通过农业机械化规模化的生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获取农业机械化的规模效益,进而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

3、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在农业生产活动中推广农业机械化,势必将大幅降低农业生产活动对于农村劳动力的需求,进而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降低农村劳动力对于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为农村生产力提供从事其他工作的机会,进而有效地为农村劳动力增加收入,促进农业经济整体的发展。通过农村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活动中的推广,有效地解放农村生产力,这些农村生产力可以脱离土地,在农村内部从事养殖和培育等高附加值的非种植类农业活动。这些农村生产力也可以转移到城市中去,参与城市建设,既能够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又能够促进城市建设的发展,最终不仅起到了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更好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

1、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政府必须出台相关的政策,将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农业机械化。深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理念,充分调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鼓励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体系工作人员,在充分结合实际农业机械化需求的基础上,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发与推广工作,进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自我研发与技术引进共同发展,不仅实现农机企业与科研机构的有效合作和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入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先进的科技,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有突破性的进展,促进农村经济取得突破性的发展。积极开展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性项目,促进农业机械化设备水平的提升。升级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和装备规模,利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科学技术手段,推进农业机械化设备和科技水平的整体优化升级,最终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近些年来,农业机械化在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起到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仍旧很多偏远的农村区域没有充分实现农业机械化。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来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政府和有关部门必须要加大对于农业机械化的投入力度,让广大农村都能够充分地实现和应用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村地区土地的生产能力和劳动力的产出效率,进而促进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政府应当在财政政策上,对于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采取一定的政策倾斜,成立农业机械化的专项基金进行运作,给农业机械化以一定的资金支持,为广大农民购置农业机械,提供切实有效的国家和地方政策保障以及资金减免和补贴。

作者:杨东城 单位:萝北县江滨农场场直社区

农业机械发展:自动化发展农业机械论文

一、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应用现状

(一)常见农业机械中自动化技术的使用。

在2000年到2008年。农用拖拉机可谓是风靡一时,家家户户都将此当做宝,它是采用机械油压式三点联结的位调节和力调节系统装置,随着社会的变迁,为了使其效率更大化,对其又进行了系统的完善,比如播种机使用了根据检测产量来规定其行驶速度,保证高产不浪费,还有就是谷物干燥机可以自动维持自身温度,当温度过高时,可自动断开电源等装置。

(二)微灌机械中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自从2008年之后,我国自然灾害不断,包括旱灾,涝灾等,为了更好地预防旱灾带来的土地产量不高,我国从2010年开始研究灌溉技术,并且在下半年将此技术进行分批试点,取得了可观的成效。随之,灌溉管理自动化技术成为发展高效农业,我国先后对自动化生产进行改进,将流量滴灌设备、微喷灌设备、微灌带,孔口滴头、压力补偿式滴头等先进设备与其融合,组建了心性试验示范基地。

二、制约我国农业机械自动化发展的瓶颈

(一)机械制造水平不高。

机械制造属于工业,由于我国早期是一个农业国家,所以,在农业机械制造这一方面大大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主要表现为我国农业机械制造水平不高,机械制造产品质量很难保证,而且所生产的机械生产率普遍较西方发达国家低,人处于仿造阶段。进口机器昂贵,限制了农民的购买力。因此,开发我国自己的机械品牌成为目前农业发展的前提条件。

(二)精准农业技术不成熟。

由于我国在第一、二、三产业上面都落后于西方国家,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兴起,以及我国对网络技术的应用都很难其作出很充分的评估,这不仅影响我国人民最基本的生活,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而且还影响我国在国际中的地位,所以这就需要农业主管部门组织相关人员加快对精准农业技术的研究,自主开发或者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来弥补当前农业精细化方面的差距。

(三)市场主体培育不够,农机服务产业化程度不高。

目前,我国农业市场的前景广阔,但是没有形成特色服务化,社会化,产业化市场,包括各种农机服务组织还不能全方位对农业机械做全方位的使用和维修指导,而且推广、宣传力度不够,使之还处于一种滞留状态。

(四)农机补贴资金不足。

农机补贴资金是发展农业的一项很大的支出,首先,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次,当下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所以,国家近几年加强对农业和农村、农民的保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政府的扶持远远不够,还需要农民自主来发,市场加以引导、政府积极配合,实行更大规模的农机生产。

(五)经销商监管不够。

经销商作为政府与农民“打交道”的中间环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政府在对农业扶持的同时,应对经销商数量进行控制,因为经销商的数量多少直接影响该行业内部的秩序,包括要是经销商数量过少,会导致农机供给不够,如果经销商数量过多,会形成联盟而产生垄断现象,这样对农民和政府都会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农业主管部门应该以此制定相关管理办法,规范他们不法行为,加强监督,保证农民权益,为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康庄大道。

(六)对农业机械的维修和报废工作不够重视。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转型,农业机械也会更新换代,这也就出现了旧机器以及坏机器如何正确处理的问题,目前许多农户因农机报废和维修经费高,或者是有些商家对农机的三包证明不充分为由,不予承担维修费用,二农户自己又很难负担得起这批费用,导致双方矛盾激化,因此影响农耕,农收进程,导致农业减产等。所以,农业主管部门应该加强对农机维修报废方面的管辖,保障农民可以安全、便捷的使用。

三、结论

就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形式以及我国产业结构的转型,我国应该尽快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机械现代化水平,为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但是,不能盲目的追求效率和产量。需要认清制约发展的影响因素,才能突破重重困难,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

作者:周晨龙 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农业机械发展:经济发展下农业机械论文

一、农业机械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具体作用

农业的机械化极大的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首先表现在农业机械化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进而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播种施肥、抗旱抗涝、翻整土地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农业机械化用先进的设备替代畜力和人力,不仅解放了生产力,而且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复种指数,从一年一熟升级为一年两熟甚至一年三熟,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播种、喷洒药剂和施肥的准确率,从而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间接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化提供了基础,有利于高科技技术手段应用于农业生产活动,进而促进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率。其次,表现为农业机械化能够使农业生产活动呈现规模效益,进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的机械化提高了农业单位生产的机械作业量,把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生产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农业生产机械化,将先进的机械应用于农业生产,这将可以有效的改变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由粗放型经营模式向集约型模式发展,促进了农业规模化发展,从而降低单位生产的成本,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农业的机械化发展和农业规模化生产相辅相成,农业生产要实现规模化生产就需要采用农业机械化,而农业的机械化的发展优化了配置了农业生产中的各个要素,从而又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的发展,从而获得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效益,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最后,农业机械化能够有效解放农村生产力,进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把农村生产力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减小了对农村土地的依赖程度,从而使得农村劳动力可以有机会从事其他行业工作,增加农民收入。同时,由于脱离了农业土地生产,农村劳动力可以从事农业附加值更高的非种植农业活动和养殖业,增加了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闲置的农村劳动力也可以到城市工作,这既能够促进城市的发展,又能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而且还可以解放农村劳动力的思想和增加农村劳动力的知识,这样就变相的促进了农业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

二、通过农业机械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措施

首先,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政府作为社会发展的中心环节,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农业机械更好的融合当前的先进科学技术。使农业机械化的科技创新发展理念不断深化,更大程度地调动农业机械化从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在充分结合农业机械化实际需求的基础上,鼓励农业机械化从业创新体系人员,做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研究开发与宣传推广工作,从而起到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作用。要坚持农业机械化的自主研发创新与引进技术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农机生产企业与相关大学、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及共同研发,更要适时引进和吸收国外农业机械化方面的先进技术,推动我国农业机械化科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推进农业机械化装备和技术水平的整体转型升级,最终实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其次,加大农业机械化资金投入力度。近年来,农业机械化对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还有很多偏远的农村地区没有大规模实现农业机械化。如果想要通过农业机械化以更好地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广大的农村地区都能够更好地推广和应用农业机械,提高农村地区劳动力的产出效率和土地的生产能力,从而促进整体农村的经济发展。政府应当对农村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出台一些倾斜政策,可以成立农业机械化推广专项基金,给农业机械化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为广大购置农业机械的农民给予补贴,提供稳妥可行有效的政策保障和资金支持。也要从我国农业发展的不同区域格局和不同生产特色出发,结合当地农业机械化的现实情况,下大力气提升农业机械化的资金投入力度,最终提升我国各地的农业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村各地经济平衡协调发展。最后,要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引发了农村社会的技术水平、社会发展态势劳动力等方面的变化,并提高了农业生产活动的生产效率。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广泛推广农业机械农业生产活动中占的比重,这样才能通过农业机械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同时,因为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导致农业对农村劳动力的需求大幅度下降,因此要考虑建立起完善的劳动力输出机制,防止农业机械化引发的农村劳动力剩余的问题。农村剩余劳动力输出后,能够在原有的农业生产基础上,增加农民的收入。管理和规范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生产推广过程,建立规章制度,解决当前农业机械化管理的混乱状态问题,从而提高提升农业机械化服务水平的社会化程度。目前,我国农村农民的对于农业机械化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机械化的重要性认识存在很大的问题,农民的知识水平也有待提高,这就需要加大对农民机械化知识的培训,建立定期培训制度,从而提高农民的农业机械的操作水平和认识程度。

作者:李小卫单位: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办事处

农业机械发展:农业机械状况分析及发展

一、宿州市农业机械发展特点

1.发展持续上升,总量增长。2009年底,我市农机总动力达到688万千瓦,拖拉机27.8万台,联合收割机总量达13253台。农机化装备水平在全省领先。2009年全市机耕7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99.9%;机收面积755万亩,机播面积914万亩,分别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65.3%和79%。全市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3个百分点。

2.需求持续旺盛。随着我市农业产业集中度加快提高、产品结构加快调整,经济作物、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初加工机械等各类机械化装备需求持续上升,对农业机械创新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市农机需求热点集中在大中型动力机械、玉米收获机械、技术先进的新型农业机械等。

3.发展机制不断创新。农机合作社和以农机作业为主体的农业公司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不断涌现,服务领域拓展、服务形式多样化、总体经营效益提高,实现了农户与农机经营者利益以及社会效益多赢。2009年,全市农机合作组织发展到52个,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服务专业户达1.8万个,固定资产20万元以上的农机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272个,全市农机服务总收入达27亿元。

4.政策环境向好。随着农机化推进工程、保护性耕作工程、农机培训阳光工程"三大"工程的实施,中央和地方在农机化科研、教育培训、购机补贴、作业补贴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将持续加大。其中农机具购置补贴是强农惠农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到位,进一步改善了宿州市农业装备结构,促进了农机具的推广应用步伐,激活了农机市场,提升了我市农机化综合水平。2010年,我市落实农机购置补贴资金5620万元,同比增加15.9%,重点补贴耕整地机械类、种植施肥机械类、收获机械类、动力机械类、田管机械类、排灌机械类、农田基本建设类、设施农业机械类等农业机具。

二、我市农业机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市农机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与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要求、新任务还不相适应,农机化的快速发展还面临诸多矛盾和问题。

1.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装备和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农机业装备水平较低,我市农业机械的拥有度仍较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生产的需要,对跨区作业机械的依赖仍很大,在农忙时节,仍会出现抢机事件。

2.农机农艺融合不够紧密,一些适用技术推广普及受到制约。

3.农机化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公共服务能力不强。

4.农机化发展基础设施不配套,农机作业运用条件较差。

5.五是农机作业服务的组织化程度有待提升,作业的质量效益还不够高;六是老旧农机更新报废速度慢,设备存在部分老化,大多以小型机械、田间作业机械为主,技术含量和生产效率较低。

三、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

要解决我市农业机械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农机行业升级转型,必须要以调整优化装备布局结构、主攻薄弱环节机械化、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为重要任务,加强农机农艺融合,落实完善政策,培育发展主体,促进技术创新,建设人才队伍,强化公共服务,加快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科技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

1.充分发挥购机补贴的引导作用。2011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还将进一步扩大农机补贴规模。要积极争取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组织实施好农机购置补贴项目。把我市重点推广的先进适用大型农机具作为购机补贴的主要选型,积极引导农机装备结构调整。

2.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坚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进一步大力培育有带动性和影响力的农机大户,形成更强的带动作用,做出品牌。积极发展农机合作组织,引导和鼓励农民通过走合作之路推进农机化发展。选择一些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农机服务合作组织作为典型,争取扶持政策,进行规范管理。加强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的规范化管理。通过规范和发展,逐步形成以农机合作组织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社会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农机化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延伸农机跨区作业领域,继续加强小麦跨区机收工作的组织协调,积极组织好玉米跨区机收作业。同时,把农机跨区作业向耕、种等其它作业环节上延伸。

3.广泛开展培训技术。各级农机部门要采取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印发技术培训资料等方式,对农机户进行广泛深入培训。

4.加快农业机械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做好农机新机具新技术的推广工作,让新技术新机具更好为新一轮高产攻关服务,在提高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和质量的同时,重点应用“两深、一精、一还田”等农业机械化技术,即:土壤深松、化肥深施、精少量播种、秸秆还田等机械化技术。围绕种植业结构特点,加快花生、薯类收种机械化技术和水果蔬菜生产、设施农业等机械化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提高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水平,由粮食生产机械化逐步转向经济作物和牧草生产机械化;由单一生产环节的机械作业向全过程生产机械化转化;在发展产中机械化的同时,进一步向产前生产资料的准备、产后农产品加工增值和农业废弃物加工利用延伸,提高农机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

农业机械发展:云南农业机械化发展策略

1云南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云南发展农业机械化面临的任务非常艰巨而漫长。由于政府的重视,农机部门的努力,农机购置补贴惠民政策的实施等,云南农业机械化已进入新一轮发展时期。

1.1农机购置补贴逐年增加

2004年以来,中央实施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每年拨发补贴增幅很大,极大地提高了农民购置农机具的积极性。2008年云南省农机化投入资金总额是163599.21万元J,其中中央农机购置补贴10060.00万元,占6.1%;地方财政12927.50万元,占7.9%;农民个人投入136196.20万元,占83.2%。政府投入资金逐年增加,对农机扶持力度不断增强,不仅使农民得到了实惠,而且推动了农机推广与管理系统工作的发展,激励农机生产企业、农机经销商和农机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促进云南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

1.2设施农业设备发展迅速

由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与气候条件,花卉、蔬菜和反季节农作物种植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手段,并形成了规模化与产业化。2008年云南省拥有温室9515.90hm,其中连栋温室101.69hm,比2004年增长25.2%,年均增长6.3%;日光温室有8.61hⅡl2,比2004年增长533.0%,年均增长133.0%;塑料大棚有9405.60hm2,比2004年增长154.5%,年均增长38.6%L2],可见,以花卉和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迅速。

1.3农业机械拥有量快速增长

截止2008年末,云南省农机总动力2013.92万kw,比2004年的1608.00万kW增长25.2%,年均增长6.3%。联合收获机2537台,比2004年的817台增长210.5%,平均每年增长52.6%。农用大中型拖拉机175087台,比2004年的91483台增长91.4%。大中型拖拉机机引农具有19081部,比2004年的9002部增长112.0%,大中型拖拉机与机引农机具配套比为1:0.11。2008年农用小型拖拉机295727台,小型拖拉机机引农具222962部。农业机械保有量的提升为实现生产机械化提供了有效物质保障。但该区绝大多数农用拖拉机被用作农村的运输工具现象,说明云南农业机械化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1.4农业机械化作业面积不断增加

2008年云南省机耕面积114.95万hm2,比2004年的94.01万hm2增长22.26%,平均每年增长5.57%。机收面积l0.58万hm,比2004年的4.56万hrn2增长131.83%,机收面积增长强劲,平均每年增长33.00%[4J。2008年云南省总播种面积595.36万hm2,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09.59万hm,机耕面积占总播种面积19.3%,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8.1%;机收面积占总播种面积1.8%,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6%。机耕面积和机收面积总量在逐年增长,但所占总播种面积的比例仍较低,因此,综合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空间还很大。

2云南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诸多影响和制约因素,但主要因素还是云南经济水平低、农民增收困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滞后、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待提高,适合本地土壤特性的农机产品严重缺乏等。

2.1经济水平低,缺乏农机投入资金云南农业经济不发达,农民收入低,到2008年云南农民人均纯收入3103元,远低于全国4761元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山区农民收入更少,农民的多数资金用于维持生计,绝大多数家庭不具备独立购买机具的能力。山区地方政府财力弱,用于农机购置补贴不足,导致农机装备差、数量少、分布散,进一步造成农业生产率低,阻碍农民的增收致富,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2从业人员文化程度低,影响农机化发展2006年末,云南省农业从业人员1843.81万人,按文化程度分,未上学占15.27%,小学占56.35%,初中占26.04%,高中占2.18%,大专及以上占0.16%J。云南省是边疆多民族地区,山区农民受地理、历史、经济等因素影响,受教育层次普遍较低,高中以上学历还不到3%,主动接受新科技意识差、能力弱。对农机新品种、新技术的运用观念淡薄,从而制约了农机的推广。

2.3农机科研落后,缺乏适合本地的农机产品由于云南的地理地貌和土壤有其特殊性,因此,对农机具有特殊要求。而云南省农机工业水平不高,本土农机企业屈指可数,农机产品及其质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求,究其原因是农机研究经费严重不足、技术人才缺乏,农机研究、开发与生产相对落后。农业生产用的农机具主要从外省购进,不能很好的适应当地土壤和农艺要求,从而也影响了农民使用机械的积极性。

3云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对策

3.1加大农业机械购置补贴力度,宏观调控农机结构政府应加大补贴力度,提供长期优惠贷款,发挥政策调控功能,以调整、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适应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为了避免出现云南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与机引农机具配套比、小型拖拉机与机引农机具配套比的严重失衡现象,应对农户进行政策引导,多购买配套的机引农机具,达到投入少、提效快的目的,促进农机推广及应用。应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机引农机具的价格比拖拉机低,因此,大幅度提高机引农机具的数量,大力发展机引农机具是可行的。

3.2加强农机培训,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面向农村和农民,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农机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应用的宣传工作,引导农民将农艺与农机结合、科学使用农业机械,适时组织农机化新技术信息会、农机展销会等。充分发挥各地农机推广站和农机化学校的作用,加强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机推广、培训工作,让农户真正掌握如何正确使用、保养、维修农机具。建立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提高农业新技术和新型农机具的推广速度,使农民理解农艺与农机结合的科学性,提升农民文化素养。

3.3因地制宜发展适合该区使用的农机具针对云南地势、土壤和农艺特点,开展农机新技术的开发和适应性试验工作,研究生产适合山区、半山区作业的小型、便携式农机具和具有云南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和加工机械。关键要加强科学研究,主要靠农机研究、推广部门与农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对接,实施联合攻关,研制生产适合当地条件的农机具,提高农业生产率,促进农民增收。

3.4结合长远与现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云南自然条件差,山地占全省总面积的94%,绝大部分耕地地势不平整,耕地面积小,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为了更有效地发辉农机化的作用,需要政府投入资金,对山区、半山区自然村进行中长期规划,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既进行道路(包括机耕道)、灌溉与排水建设,又要把面积较小的中低产田改造成面积较大的高产农田,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实现农民增收。

4结论

云南农业机械化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期,在经济效益较高的设施农业和烟草行业可实现突破,但从整体情况看,云南农业机械化仍面临诸多的困难,发展水平还相当低。农业机械化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政府部门要高度重视,加强农机科研立项和投入,发挥农机推广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鼓励农民使用农机,提高农机的作业面积。政府因地制宜地制定农村中长期发展规划,进行政策扶持,加强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为云南省农业机械化的长期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农业机械发展:新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思路

一、农业机械化是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保障

首先,农业机械化是“生产发展”的有效途径。新农村建设把生产发展作为先决条件,农业机械所引发的农业生产方式的根本变革,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为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商品化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农业机械化是“生活宽裕”的强大保障。“生活宽裕”必须增加农民收入。农业机械化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替代农业劳动力,节省劳动时间,促使农村大量的劳动力解放出来,把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农业机械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不仅代替人力直接创造财富,而且它的载体功能、改造功能、开发功能都能直接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业机械起着基础性、主导性、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面对新形势可喜的发展态势,农业机械化在“十一五”期间要确立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采取有效的措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地为农业、农村服务。

二、新形势下农机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坚持以“三个代表”为指导,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以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为重点,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大力推行土壤耕作制度改革,加快农机作业标准化建设进程,提高农机化先进技术开发与应用水平,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促进畜牧业、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面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充分发挥农机作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向质量效益型发展。

三、农业机械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1.转变观念,提高对农业机械化的认识

农机化是服务于农业的产业。农机化的发展,必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机化既是一项技术过程,同时又是一项经济活动过程,农机化实施系统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生产服务行业。农机化是广义的农机化,涵盖了农、林、牧、副、渔各业,不仅包括生产,而且应当包括储运、加工、销售等全过程,因而应在更广阔的领域里发挥机械化的优势。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增强农机自我发展的活力,实现农机化工作的“三个转变”:一是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要从传统的农机观念转变为服务大农业,发展大农机的新观念上来;二是实现运行机制的转变,要从旧的管理、经营机制转变到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新机制上来,继续深化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改革;三是实现投入方式转变,要从过去单靠国家投入的方式转变到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投入方式上来,完善和发展农机服务体系。

2.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充分发挥农机作用

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中出现了结构性矛盾突出和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机动力多,配套机具少;小型机具多,大中型农机具少;小麦、大豆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化水平低;机具严重老化,技术状态差;更新投入不足等。这些已不适应农业和农村结构调整的需要,制约着农机化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今后农机装备更新的重点是性能好、耗油低、适合质量效益型农业发展的大马力农业机械。今后要充分利用大中型农业机械的作用,促使土地规模经营,努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要进一步完善以深松整地为主的土壤“三三”耕暄制度,建立健全土壤耕暄档案和土地耕暄图,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壤轮耕规划,做好典型引导和技术指导工作,加快节本增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农机作业标准化的进程,认真贯彻执行《黑龙江省农业机械田间作业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各级农机作业质量监督机构,实现作业质量标准化。

3.加大推广工作力度,推动农机化技术创新

在新的形势下,必须加大农机化科技推广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依托“科教兴农”、“国内外技术引进”、“农机化示范园区建设”、“农业节本增效工程”、“大豆振兴计划”等科技推广项目,适应农业结构的调整,探索农机化推广的新路子。今后农机化科技推广的重点是:全面实施中低产田的改造、生态农业发展、机械化旱作农业技术、绿色农业生产、保护性农业耕作等。研究推广作物少免耕技术、有机肥的利用、抗旱播种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土壤复式耕作与动力选型。普及推广深松联合整地、全方位深松整地、机械深施化肥、机械精密播种、水稻机械插秧、水稻稀植深施肥、水稻钵育摆栽、水稻、玉米机械收获、作物秸秆、根茬机械粉碎还田、大豆密植机械化技术、畜禽饲养及饲料加工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机械化新技术,同时要利用“科技之冬”和农机复训,加强农机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

4.加强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服务网络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服务体系要在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产业系统,农机服务必须坚持为农服务的方向,按着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项目多样化、经营管理规范化、经济效益多元化的发展思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强化优势项目,进一步增强服务功能,不断创新经营机制,构筑起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要利用国家加大对农机化投入的有利时机,加强农机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规模化、组织化程度,有效降低生产成本。一是健全投入机制,要广辟渠道,形成以政府扶持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支柱的相对稳定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坚持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优化投资结构,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培植农机专业大户、种植大户,鼓励农民投资入股,联合购机,或者采取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形成土地规模经营,实现土地的良性运转,更好地发挥大型农业机械的作用;二是强化农机中介组织队伍,成立农机服务协会,通过服务内容和价格吸引农机户和用机户加入协会,从而把分散的农机户组织起来,既提高机械效率,增加了机手收入,又方便了农民用机。农机协会本着不以赢利为目的、重在服务和会员自愿的精神,民主制定章程,会员既有权利又有义务,形成自我约束、互助发展的机制。协会的基本形式为:由当地农机站牵头,逐步发展会员;农机站只保留政府行政职能,协会则开展经营I生社会化服务;协会接受县以上农机管理部门的指导。

5.适应新形势,建立农机化信息网

现阶段由于我们的农业生产规模小,人员素质低,没有市场经济的经验,农机户在参与农业和生产的过程中还没有摆脱自然经济的束缚。在农村由于受地域空间、市场信息的限制,生产的盲目性、被动性还很大。通过我们的有效管理、信息引导、宏观调控,把分散的、千家万户的农业机械信息以及农业生产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在网络信息技术支持下,按照灵活、自愿的原则,组织农业机械参加专业化的市场化作业,以市场为导向,以价值规律为准则,充分发挥现有机械的潜力,提高现有机械的利用率,避免重复投资带来的资源浪费,用市场配置资源,用正确的市场信息来引导农民的投资方向,促使投资、配置、运用逐步进入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促使各级农机管理部门真正承担起组织社会化、专业化大生产的职责。

6.加大农机管理力度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及国家和政府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进一步转变、明晰、落实农机管理职能,压缩农机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增加透明度。建立政府行为与农民行为相结合,政府行为作主导,农民行为为基础,科技示范为表率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机制。依法依规整顿农机市场,维护农民的利益,做好农机产品质量跟踪调查和行业职能鉴定工作,实行农机产品市场准人制度和农机技术岗位资格认证。创建“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的示范窗口,全面加强农机安全技术监督管理,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保障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农业机械发展:农业机械化在发展中的定位与价值

一、农村环境现状

(一)耕地表土流失带来严重危害

耕地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而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同时,耕地也是农村生态和自然生态中一个关键要素,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耕地利用率已经很高,垦植率已经达13.7%,超过世界平均数3.5个百分点。但是,我国人均耕地仅为世界人均耕地的40%,而且这一数据还在减少。据资料统计,我国耕地表土流失量每年为33亿吨,加之建设占地、灾毁、生态退耕等因素,全国耕地总面积已经下降到l8亿亩警戒线。

1.耕地面积减少。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人口大国,解决吃饭问题是首要问题。国家已经将粮食问题提升为“粮食安全”国家战略,提出要坚决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因此,解决耕地面积减少问题刻不容缓。

2.耕地质量下降。在传统耕作方式下,耕地表土的大量流失,造成耕层变浅,沙石裸露,特别是东北黑土层越来越薄,越来越少,耕地质量明显下降。

3.沙尘天气增多。据统计,土地荒漠化,土壤的大量流失是沙尘天气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大风将裸露疏松的土壤刮走,形成风蚀。大风不仅刮走土壤中细小的黏土和有机质,而且还把沙子带来,沉积在土壤中,使土壤肥力大为降低。特别是近年来,北方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强度和影响范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极大地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城乡人民生活。监测分析,其中70%的尘埃来自于不合理开垦的土地和过度耕翻的农田。

(二)化肥农药施用过量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1.农产品品质令人堪忧。人类在日益贫脊的土地上“无限耕耘”,还要多打粮,年年增产,就采取大量施用化肥农药的作法,尽管取得了“立竿见影”的增产效果,但却是暂时的,破坏性的。一是给农作物的生长环境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违反了作物的生长规律,谁能保证SARS、禽流感、HlN1不会在植物中流行开来,这并不是杞人忧天。二是农作物品质明显下降,这一点无须多言,人人都品尝到了今天的五谷杂粮、蔬菜瓜果、鱼肉禽蛋的“不香无味”。

2.环境严重污染。由于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造成空气、河流、地下水、大地的逐级连环污染,给人类的健康带来危害。今日农村,河流消失,鱼虾灭迹,蛙声难闻;昔日绿水青山,如今已是“满目疮痍”,再不采取措施,人类将走向何方?

(三)玉米秸秆焚烧给环境带来污染

目前,由于玉米机械收获水平低,玉米收获后大量秸秆滞留地里,春耕前农民为了倒地,就采取燃烧的办法处理,这给空气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给航空安全带来隐患。

二、农机化突出作用——保护性耕作综合效益明显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裸露休闲耕作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目前在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义,通常以秸秆残茬覆盖量为标准。2002年我国农业部将其定义为“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为农业机械化领域一项新型耕作制度在美国等西方国家已经普遍应用。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改革传统耕作方法,发展保护性耕作”,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我国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保护性耕作能够在稳产增产的同时,更能够带来社会效益。

1.通过保护性耕作,机械收获后直接将秸秆残茬粉碎后覆盖于地表,就有效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防止水土流失,这样就从根本上保护了耕地,对于守住“18亿亩红线”意义重大;而且还切断了“沙尘暴”的起源,对于提升我国北方空气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通过保护性耕作,机械收获后将秸秆残茬粉碎还田,避免了焚烧带来的空气污染。通过覆盖地表,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对于缓解我国淡水资源紧张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逐步减少直至最终停止使用化肥。农作物的生长有它的自然规律。传统耕作过程中,人们发明的“化肥”是起到了增产作用,但对农产品品质特别是对大地、空气、河流、自然物种造成了极大的“杀伤”。河流、地下水源严重污染,直接危及到人类健康,给蛙类、昆虫、鱼类造受灭顶之灾,自然生物链受到破坏等等。而通过保护性耕作,利用秸秆残茬覆盖,改善土壤结构,自然增加土壤肥力,同时,通过农业机械加大天然粪肥施用,让“循环经济”在农业生产中循环起来,逐步减少直至最终取消化肥的使用,这样既解决了农村环境治理问题,又保证了耕地的高效可持续利用。

4.加强机械中耕管理,控制杂草,减少农药施用。通过减少化肥农药施用,让自然生物链“重新链接”,用生物工程的方法来控制虫害,这在国外和我国都有过成功案例。

5.通过机械深松整地,建立“土壤水库”,接纳天然降水,减少径流,实现“旱能解、涝能排”,这是解决我省乃至全国旱作农业的一种有效途径。

6.树立“绿色耕耘”观念。现在人们常说的一个词是“绿色消费”,可是如果没有绿色的“源头”,绿色消费就无从谈起。可以说保护性耕作是农机化发展到今天的一个成熟阶段,农机化已经不单纯要增产增收,更要保护环境,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保护性耕作可以说是“绿色耕耘”。我们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量的安全,但“粮食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我们还要保证国家“粮食安全”中质的安全,不能再过度追求产量,而应逐步改变我国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耕作制度,大力推广保护性耕作,推行“绿色耕耘”,推进科学发展,从源头上彻底改变并最终解决化肥农药大量过量施用现状,从而提升农产品品质,让“粮食安全”实现“质与量”的双重安全。

三、农机化推进措施——推进保护性耕作

鉴于对上述保护性耕作在发展现代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科学发展中的突出作用,我们在农机化进程中,应以这样一种战略的高度和发展的角度,大力推行农业保护性耕作。

1.提升认识高度。将保护性耕作作为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保障人民健康、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推进落实,在全社会形成共识。

2.纳入发展大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以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和发展可持续农业为核心,以我省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工程为契机,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增收为重点,通过试验示范基地建设和项目带动,建立、健全保护性耕作技术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省保护性耕作技术水平。

3.机械化技术是实现保护性耕作的重要手段,鼓励科技创新,加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性耕作装备研发力度。

4.将保护性耕作机具纳入农机具购置政策性补贴范围,扶持引导农民购买先进适用、节能环保、使用安全的保护性耕作机械。

5.广泛开展实验。保护性耕作作为农业机械化的一种新兴耕作模式,其试验模式和测试分析需要的周期性相对较长,但从其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而言,即使在经济效益上受到损失,也应着力开展实验,进行推广。从我省来看,各地(市)可选择基础条件好的村屯整体推进,也可结合各类农业示范园区开展,比如牡丹江就可以沿201、301国道农业科技示范带开展保护性耕作实验,积累经验,以点带面,事半功倍。

6.设立专项资金,鼓励引导扶持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推广起步阶段,在资金、技术、思想观念上都将存在困难,需要政府、社会和农机主管部门提供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技术支持。

7.加强宣传引导。要尽快推广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必须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尤其是要在广大农民和农机户中,在各级主干线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中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宗旨,开展保护性耕作技术与精准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研究,大力宣传保护性耕作的长远好处和综合效益,唤发出他们的保护意识和自觉行动,推行保护性耕作,实现农业生产的又好又快发展,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农业机械发展: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探究

1阶段划分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马克思把生产工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一个以现代先进的农业机器逐渐代替传统的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进行生产的新陈代谢过程[2]。有关专家研究认为,农业机械化的整个转变过程大体可分成3个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和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提出了以农机作业为基础、能力为保障、效益为核心的3个二级指标和10个三级指标组成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参考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用2个指标来作为阶段划分的主要标志:一是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二是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这2个指标反映出机械化生产方式与传统生产方式在农业生产中的力量对比变化,显示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3]。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指农业机械已在某些农业生产环节开始应用,但总体上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人畜力作业仍占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小于4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大于40%。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已在大多数农作物的主要生产环节中应用,总体上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了较大转变,机械作业在农业生产中已开始居主导地位,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为40%~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为40%~20%。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已经实现了机械化,总体上农业生产方式已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机械作业已在农业生产中处于绝对主导地位,并向更高水平、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发展,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大于70%,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小于20%。

2评价指标体系、指标权重及各指标标准值

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的划分主要依据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来进行综合判断。本文借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方法》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以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作为辅助指标。考虑到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更全面准确地判断研究对象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发展程度,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环境条件作为参考指标,如产业结构、经济水平、文化水平、规模水平、保障能力、效益水平。根据《农业机械化水平评价方法》的研究成果、国际农业机械化发展经验和我国发达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实践,以及我国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时农业机械化应达到的水平。

3发展阶段评判模型

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而言,可谓灰色系统的运动过程,对其过程的进展程度很难用常规的方法进行判断,而在这类问题的处理上,模糊数学的办法有着其特有的长处[4]。从指标体系的建立中,可以知道,对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的评判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因此,本文按照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在定量划分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时,主要用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来进行判断。同时考虑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将影响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些环境条件作为参考指标[5]。由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过程及阶段划分可知,对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的评语有3个,即评语论域:V={农业机械化初级阶段,农业机械化中级阶段,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

3.1确定决断集合

根据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进程分为初级、中级、高级3个阶段,确定决断集合为V=(v1,v2,v3)式中v1,v2,v3分别为农业机械化的初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级阶段。

3.2确定评判因素和评判因素权重

根据评判农业机械化发展阶段的指标体系,将耕整地机械化程度、播栽机械化程度、收获机械化程度和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4项指标作为阶段划分的主要评判因素,构造评判因素集合U=(u1,u2,u3,u4)经过专家对各因素重要程度,凭理论和实践经验,按照因素间的相对重要性进行评分,重要性大的相对于重要性小的分数要高,最后汇总,每一因素所得分数的总和占同一层次所得分数总和的比重即作为该因素的权重,因此得到因素权重集。第一层次因素权重:A=(0.70,0.30)第二层次因素权重:A1=(0.4,0.3,0.3)

3.3构造各评判因素的隶属函数

由各因素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趋势分析,选择相应的函数形式后,借鉴国内外比较划分标准,利用直线阶段函数给出。

3.4计算频率矩阵

为较全面地反映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阶段性,尽量消除短期外部因素的影响,可以若干年为一时段,计算出指标的隶属度,并统计各指标隶属于各阶段的频率,得到频率矩阵R。

3.5求综合评判矩阵

综合评判矩阵为B=A*R=(v1,v2,v3)根据评判农业机械化各发展阶段的隶属度范围和总大隶属原则,可以确定在某一时间段某一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所处的阶段。

4我国及各省区农业机械化所处发展阶段的判断

利用上述评判指体系和已经取得的2001年我国及31个省、市、自治区的统计资料(见《农业机械学报》2005年第9期刊登的《中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不平衡性研究》),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综合评判结果如表3所示。(1)从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综合评判的结果分析,我国农业机械化正处于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发展时期;2001年总体上还处于初级阶段。(2)北京、天津、黑龙江、新疆4个省市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发展阶段。(3)上海、江苏、河北、辽宁、山东、河南、山西等7个省市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中级阶段。(4)内蒙古、安徽、西藏、吉林、浙江、青海、宁夏、陕西、湖北、湖南、广东、甘肃、福建、江西14个省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处于从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的发展阶段。(5)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6个省市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从分析结果看,总体上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实际情况,评判结果具有科学性和现实性,反映了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同阶段的发展状况。总体上,北方地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北京、天津、黑龙江、新疆代表了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水平,也反映出我国农业机械化处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期的发展状况。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6个西南省市区反映出我国农业机械化难度最大、水平落后地区发展状况。同时,可以看出,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的地区,如北京、天津,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低,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低,人均GDP、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农民文化水平较高,保障能力较强,效益较好。反之,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的地区,如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农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较高,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较高,人均GDP、农民人均年纯收入、农民文化水平较低,保障能力和效益较差。

5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目前农业机械化水平总体上处于较低的初级阶段,正在由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过渡,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农业国际竞争力强的发达国家早已经过了这一发展阶段。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发挥了重要作用。有研究表明,在19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小麦劳动生产率的60%来源于机械化。可见农业机械化对美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1840年就开始了农业机械化的起步阶段。而目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尚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竞争能力弱,已成为影响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制约农业国际竞争力提高的核心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