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时间:2022-05-23 05:32:09

摘要:学校要不断的提高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能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以就业市场建设与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对现有工作项目的整合力度,构建包括意识培养、观念转变、素质拓展、技能提高、实践锻炼等环节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 创业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高校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

1.高校为培养实用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近几年创业教育的兴起,高校越来越多的创业大军涌入到变化的市场。一方面高校的专业设置愈加具有实用性,注重专业的可操作性和使用性,紧跟市场需求,专业的创业易操作、易起步。一方面学生能够在校就掌握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尤其是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实践机会。不断证明了在高校中实施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立足于将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效融合的长远发展。

2.行业领域发展为专业人才创业提供更多机遇

专业领域的行业发展为高校创业教育发展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这种推动力是长期和有效的,专业的发展离不开行业的发展,行业发展的新趋势带动专业的发展。以商务英语专业为例,电子商务领域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更多该专业学生的创业机会,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创业,从事淘宝或是微商等进行在线交易,创业成本低、风险小、收益快,都为高校贫困大学生带来机遇和挑战,也是运用专业知识创业的最佳选择。

3.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创业型专业人才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产业层次低等问题,需要创业的融入,以激活市场化意识,改变传统产业,发挥区域特色优势。如旅游英语专业的一位贫困大学生利用地域旅游和专业优势,自己创业开设家庭小旅馆,通过网络渠道为预订房间和景点,接待外来游客提供一条龙服务。

二、高校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路径

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越来越重视,单一在教育中融入创业知识和理念会使教育空洞,在教育理念、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等方面都要探索结合创业教育。实施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将成为必然,融合的路径方式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理念融入到培养模式

高校专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本专业领域的高级人才。创业教育理念的建立是学生掌握创业知识和提高创业能力的前提条件,让学生吸收创业知识拥有原始创业活动出发点。构建创业教育理念,需从思想上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拥有创业激情和创业原动力。

2.创业教育融合到专业培养计划中

专业教育培养计划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蓝图。在专业教育培养中,高校各专业需要如何教、怎么教、教什么都是一个系统工程,高校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注重培养计划的全面和整体设计,把实用型人才培养和创业型人才培养放在同等高的位置,逐步探索适合高校自己专业特色的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

3.课程设置增加创业创新教育

创业教育的重点在于课程体系的设置和改革,主要将创业教育课程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以培养大学生具有创业精神和能力为导向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立足于成功创业校友和行业顶尖企业合作创业课程,投入到精品创业课程的建设与投入,并将新理念的创业教育引入课堂。

4.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入创业教育理念

由于高校教育的专业化培养只专注本专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传授,其结果是导致学科之间孤立学习,形成知识和技能结构单一的人才,制约了本专业与其他领域的联系。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需要引入到创业教育中,更注重学生和市场的需求,帮助大学生建构择业和就业的主动性。

5.实践平台的搭建

校内要把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开展创业大讲堂、创业比赛、创业社团等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培养大学生在校内的创业热情。同时要加强创业基地建设,给予学生创业实践空间,如建设大学生团队“创业园”,学生不但可以获得创业知识和理论,体验创业实践过程,增加创业成功率。校外与企业合作,带动创业项目,如导师指导学生参与创业课题和创业项目,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实践拓展项目,从而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6.电子商务平台的搭建

借用现代新型销售和创业的网络途径,使用电子商务工具,搭建Internet互联网为学生创业搭建商业经营平台,操作采购、销售、产品展示、信息等经营活动。并在实践操作中,是学生依据个人特点成为贸易型网商、技术型网商、服务型网商等。时代的飞速发展和进步,对人才的要求不但具有实用性,更应具有创新性,以满足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创业教育是新型的教育方式,需要与专业教育的有效融合,才能培养学生创业意识、丰富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

作者:闫愆仟单位: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创业教育论文

在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高校中,将创业教育引入到学生的日常教育体系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并已经形成了符合其本国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成为为世界性的教育理念。在我国,首先出现的是由清华大学在1999年举办的意在提高大学生创业兴趣的全国第一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随后几年的创业大赛,逐渐在大学生中掀起了创新、创业的热潮。在不断地推进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逐渐意识到,未来大学生就业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如何使就业工作产生的“倍增”效应,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学生共同就业。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意见的通知》,文件中明确了政府未来会大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生呈现出跳跃式的增长势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相关产业结构升级,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原有的大学生就业模式不再是单一的途径,以学生自主创业为主要导向的就业模式已经成为当代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新途径。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成功,不仅会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其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是相当可观的。其次,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还能锻炼学生的综合适应能力。通过打造学生的创业人格、提升学生的创业能力、磨炼学生的创业技巧、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大学生的个体自我追求与自身价值的实现方式也从“权为本位”转变到了“能力为本位”。在如今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已成为大学生增加其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要求:

一、关注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

由于我国的传统观念,大学生中能真正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业,自主创业的必竟是极少数人,多数的大学生即使要创业也会选择在毕业后。因此,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以创业意识的唤醒、创业知识的掌握为工作重点。并充分利用校园文化活动、网络宣传平台等,宣传大学生成功的创业事迹及国家对于大学生创业的各种扶植政策。另外,还要锻炼学生的创业能力,并鼓励在校大学生虚拟创业或在各高校的科技产业孵化园真正创业,增加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

二、关注学生抗挫折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在校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个性张扬善于表现,对于自主创业他们多怀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些独生子女也存在思想较为不成熟,心理抗压能力差,遇事愿意依赖父母等问题。因此,借助创业教育这个平台,引导大学生勇于接受挑战,敢于面对挫折,独立的去发现问题、面对问题、解决问题。

三、关注重教育内容的创新性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面对的是不断涌现的新行业、新事物,众多的创业机会为大学生的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高校的创新教育在其自身的发展中要不断地探索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教育内容和适合大学生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善于把握新事物、勇于发现新机遇、坚决抓住新机会,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虽然创业教育在逐步推进过程中有一些理论、方法、实践环节等问题还需要不断探索,人们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看法也并不一致,但这些只能是创业教育这一新鲜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必然遇到的问题。我国“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都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实践者。通过对大学生开展创业教育,不仅能部分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还将为国家培养更多符合时代要求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姜柳单位:长春师范大学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创业模式下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湖北师范学院就业创业工作采取的主要措施和方法

(一)就业指导“专业化”湖北师范学院注重就业创业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现有高级职业指导师、创业咨询师、职业指导师40人,大多拥有副高以上职称,学校的就业指导课程2013年被评为湖北省示范课程。通过培训、集中备课等形式提升就业创业指导人员教学水平,打造专业化就业创业师资队伍。学校以职业意识提前培养来推进学生就业择业观的建立,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建设,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帮扶,完善管理机制,改革教学模式与方法、丰富教学形式实现就业创业指导的多层次、多角度的立体指导体系建设。学校一年级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三年级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树立一年级明确职业目标,二年级目标经营与管理,三年级职前技能培训,四年级实习就业的途径。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院紧紧依托职业发展协会和创业协会和各学院学生组织中设立的就业指导部,开展就业指导活动,如企业家进校园、大学生创业知识竞赛、创业沙龙、求职经验交流、考研交流、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求职争霸赛、“挑战杯”大学生创业大赛、大学生创业教育SYB培训课程项目和KAB创业培训项目等活动,有效推进学生对于课程教学知识的理解与吸收,转化为实际就业力。

(二)就业市场开拓“全员化”就业市场建设是直接推进学生就业的重要途径,学校在原有就业工作校院两级管理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了校园两级领导就业工作包保责任制,确立了就业工作在年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实施“有重点对待”,对于特殊群体毕业生(学业困难、心理困难、家庭贫困、残疾毕业生),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向用人单位直接推荐、提供就业信息,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增强了就业工作的针对性;进一步完善了院系就业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落实就业状况月报制度、就业统计核查制度和就业统计联动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了全校相关职能部门和教学院系的工作积极性,健全机制,使就业工作“四化”进程落到实处,责任到人。在就业市场拓展方面,学校把“两访两创”、“创先争优”等活动与就业市场建设结合起来,要求机关部门、教学院系全员参与,充分挖掘全体教职工资源,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主动联系用人单位来校举办招聘会。在师范就业市场,学校加强编制应考能力的培训,在非师范就业市场,学校积极与政府合作、与人才市场合作、与校友合作开发有形就业市场和网络市场。招聘会形势丰富多样,有招生就业处牵头组织的大型综合招聘会(500家单位以上),周五双选会(将每周前来联系招聘的用人单位集中在每周五集体面向学生招聘,单位数目不等),企业专场招聘会,以及院系组织的专场招聘会。

(三)重点基层项目“精细化”就业服务体系学校作为省属师范院校,紧紧围绕湖北基础教育改革发展需要,始终坚持“面向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的特色定位,大胆探索,积极实践,加快内涵发展,强化办学特色,积极融入并服务于地方基础教育事业发展。对于重点基层项目,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新进教师”、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等国家重点基层就业项目,精心组织,重点引导、组织过程中注重程序规范化与人性化的结合,广泛宣传,多层动员,确定院系计划分解制、机关部门结对联系院系制、报名应考包保责任制、综合考核制和报名进展日报制等工作机制。为推进工作落实,学校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工作并解读政策。通过短信、传单、QQ群、户外电子显示屏等方式,营造宣传氛围,各院系也组织动员会引导学生。学校还组织专家举办各类考试备考指导讲座,开放现有教学资源如微格试讲室、职业咨询室,辅导学生顺利通过招考笔试和面试。

(四)创业领域形成“多级动态孵化”模式目前,学校在探索适合发展的特色创业模式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多级动态孵化创业模式,即创业团队经过在院系、学校和市区政府三级动态过程进入社会市场,团队在各级独立孵化成长,通过严格竞争与选拔机制,以运营优劣进行评估,逐级发展。通过多级动态孵化,一批优秀的团队从院系走进了学校创业孵化基地,又从学校走向了社会。学校还积极利用地方政府、企业共建大学生船业基地,分别与黄石港区政府、黄石市团市委共同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各1个,入驻团队同时享受政府给予的各种创业优惠政策和奖金扶持。在开展创业教育过程中,学校系统规划、重点突出,实行“五个结合”的创业教育体系,即将创业教育与全员育人相结合,与专业教育相结合,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与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协同推进创业教育工作,逐步形成了以校园文化开展创业意识培养,以创业基础课程开展知识普及,以职业培训定点机构开展系统知识补充,以创业基地开展创业实战技能训练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限制太多,高校自主办学权有限,高校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难度重重,造成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不匹配。

(二)90后毕业生就业观念有所转变,区别于80后毕业生就业。90后毕业生因成长价值观的影响,较80后毕业生直接追求经济独立,更多90后毕业生选择自我价值实现,岗位薪酬要求退而求其次,择业选择周期延长成为普遍现象,要加强90后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化。

(三)学生接受创业教育热情较高,但低年级培养锻炼不够,国家政策在今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只针对毕业生毕业年度,如果能够辐射低年级大学生创业培训、创业项目扶持,对促进大学生创业帮助更大,亟待政府职能部门予以扶持。

(四)学校与地方人才培养对接研究停留在政策执行上,缺乏方法创新研究机制。毕业生就业见习与地方见习基地对接不够,毕业生就业实习、见习与实际就业脱离,期盼有关部门能够加强高新就业实习、见习岗位的开发与对接,有利高校与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对接,促进人才培训与使用的良性循环。

三、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创业模式的建议和思考

(一)以黄石市两所高校湖北师范学院和湖北理工学院为试点,加大高校创业培训扶持制度,开展“全员化”创业培训,拓宽创业扶持界限,创立高校创业扶持创新机制,介绍引进黄石创业先进典型来校讲座交流,鼓励引导毕业生留黄创业,为黄石全国创业型城市地位多做贡献。

(二)加强就业、实习、见习岗位与高校对接新模式,推进产学研与就业的相互促进,遴选高校就业创业教师进入实体企业,人社部门将高校创业就业师资培训纳入人才培训计划,分层分批培训专业化就业创业指导讲师,提高高校就业创业实战水平。

(三)将高校就业市场建设纳入黄石市人社就业市场开拓新体系,积极开展地市人才市场与高校就业市场对接服务,为毕业生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引导更多毕业生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大力开展就业见习实习基地的开拓与维护工作,组织在校大学生分层分批进入企业实习学习锻炼,提升学生就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推进毕业生职场适应能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关系到广大学生切身利益,关系到学校的稳定与发展。学校要不断的提高大学生自主就业创业能力,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以就业市场建设与大学生创业基地建设为重点,不断加大对现有工作项目的整合力度,构建包括意识培养、观念转变、素质拓展、技能提高、实践锻炼等环节的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工作体系。

作者:刘琼芳单位:湖北师范学院招生与就业工作处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高校大学生就业自主创业论文

一、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劣势

第一,社会经验不足。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不足,而且时常会自信心爆棚,所以很多时候盲目地向一个目标一个劲冲,导致走了弯路,白费力气却没有结果,长时间的努力没有得到回报往往会打击一个人的积极性,这就导致大学生自暴自弃,在创业的道路上止步不前。第二,急于求成的心态。大学生往往耐心不够,急于求成,迫切地想在短时期内就干出一番成绩来,在很多行业中,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取得明显的成果,这就有可能让大学生丧失耐心,失去了继续努力的斗志。第三,缺乏职业经历。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职业经历,对国家政府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不熟悉,很容易在社会上被欺骗,也容易在工作中犯错误,而总结经验教训和在跌倒中爬起来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第四,往往纸上谈兵。很多大学生喜欢纸上谈兵,因为大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学习的大多是理论知识,遇到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往往力不从心,不能将自己学习到的知识和实践好好结合在一起,导致问题依然不能解决。此外,很多企业和公司包括国家职能部门还是不太信任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信任使得许多大学生的才华不能得到施展,在创业过程中屡屡碰壁,找不到一展身手的机会,导致心灰意冷,半途而废。

二、发挥高校、高校教师在大学生自主创业中的作用

虽然目前我国政府积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大力提倡“以创业带动就业”,但由于大学生身处校园,与社会接触较少,对国家出台的有关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并不熟悉,因此就需要高校、高校教师充分发挥作用,鼓励学生踊跃投身到自主创业的大潮中去,全力地帮助大学生自主创业,让更多的大学生实现他们的创业梦。第一,充分挖掘大学生的潜能。有的大学生的家里人经商,这些学生从小耳濡目染,自主创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而更多的大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这就需要高校教师去发现和挖掘大学生的潜在创业优势,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潜能:具有什么特质的人最具有创业潜能;哪些技能特长最适合创业;什么样的创业意识最能转化为创业商机,等等。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识和潜能一旦被充分挖掘,就能大大提高创业的成功率。第二,搭建创业平台。高校教师应为有创业梦想的学生搭建一个平台,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各种服务和帮扶工作。比如请本专业创业成功的校友来作报告,这对想利用自己所学专业自主创业的大学生来说,更具有说服力,更值得他们信赖和效仿。第三,利用用人单位的创业资源。用人单位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用人单位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而且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学生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可以提前让大学生进入企业实习,让他们亲临生产一线,及时发现书本知识和实际生产的差别,及时发现问题,这对大学生产生创业灵感,找到创业点是非常有帮助的。第四,创业培训。高校应该定期进行有关创业方面的培训、讲座。可以请校外导师、知名企业家、投资人、本校创业成功的校友等来校做报告,还应该定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信息、提供资金需求、信息,等等。创业是一项充满风险、挑战的事业。数据表明,大学生成功创业者往往不到两成,这和他们的自身原因和社会原因有诸多关系。所以,需要指出,大学生一旦创业失败,不要灰心,依然要充满热情,保持越挫越勇的斗志,即使创业不成功,也可以先转向其他工作岗位,力求在工作中磨练自我,积累经验,将来重新回到自主创业的舞台,开辟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

作者:赵丽梅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创业实践大学生就业论文

一、创新与创业的概念

要创新当代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实践活动形式,前提条件要清楚创新和创业的概念。创新是指人类为了发展,运用已经知晓的信息,不断的突破常规,发现或者产生某种独特、新颖的有个人价值或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事物的活动。从经济学中来讲,创新立足于经验和技术的相结合。步入二十一世纪,科学界对技术的创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将技术创新认为是包含组织、商会、金融和科技等活动的一系列综合过程。而创业是指创立集体、社会、个人的各项事业,创业是人们通过发现、识别商业机会,组织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来创造价值的过程。所以,创业和创新既相联系又有区别。创新是创业的本质基础和前提,创业则是在创新基础上发展的以产生经济利益。

二、大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的就业现状近年来全国大学生规模扩大,就业形势严峻,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现状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

1.从培养院校角度。我国大多高校热衷于培养学术型人才,而当今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综合发展的综合型人才。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实践经验,理论知识虽强但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因此,难以适应满足市场的需要。而且由于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该工作的开展无法跟随就业的形式变化和制度改革的需要。

2.从用人单位的角度。随着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企业的发展进入了较稳定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减弱,国家提倡发展的是高新型产业所需的是高精专人才,而大多毕业生属于应用型人才。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多中小型企业面临巨大市场压力与生存困境,为降低成本维持企业运转,大多数中小企业一般都会缩减人员,进一步加深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3.从毕业生自身角度。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认为到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大公司企业工作才是最佳选择,而在私营机构、中小企业工作只能当做过渡。对于自身能力过于自信,宁可一直在家待业也不愿去中小企业工作,而且有些毕业生想获得高收入却不又不愿从事需要高付出的工作。

(二)大学生的创业现状虽然以高校为依托,我国大学生不断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实践活动,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的创业还是比较落后,创业现状同样不容乐观,影响大学生的创业发展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意识落后缺乏必要的教育引导。受历史和现实条件的制约,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还较为落后,毕业后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少,付诸实践的更少。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主要还是高校的创业实践教育不到位,缺乏必要的创业教育引导。

2.创业能力不强。创业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创业者的综合素质,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一味注重课本知识,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高。“高分低能”的现象较为普遍。

3.创业的社会环境不好。当前我国的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给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机会和平台。

三、对实践形式创新的建议

(一)创业计划竞赛实践的形式通过竞赛形式来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在我国高校算是最为可行的一种就业创业实践活动形式。学生在参加竞赛的过程中,能够促进正确成才观的形成,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实践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的重要性。其次,通过开展创业竞赛活动,能够促进学生的科技队伍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若是创业计划竞赛能和一些社会企业联盟,让创业计划比赛项目能够真正实施,则更能增强学生参与创业的能力和信心,有些优秀项目还能够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因此,应该鼓励高校、地区和全国性创业计划赛事的发展。

(二)择业就业实践的形式择业就业是一个大学生,认识和评价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择业就业问题也是每一个大学生,毕业时即将面临的问题。因此,开展大学生择业就业实践活动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要重视学生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社会的需求为导向,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就业创业实践锻炼,例如:举办各类岗前培训实践活动;举办校园招聘会。多组织学生参加面试模拟实践活动,让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了解面试技巧为应聘做准备。

(三)自主创业实践的形式自主创业,是大学生就业中最为提倡的一种形式。可以从创新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的形式着手,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充分利用学校内的场所和资源,建立创新实践基地,开办虚拟创业公司、工作室,或者是学校提供实体店面和资金资源,让学生开办创业实体。譬如:服装店、文件店、家教中心等,使得学生在真正的实践经营中,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学校还应与服务企业加强联系,多组织学生去企业见习和实践,这种实践形式能够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的实际工作情况,了解企业的管理和经营。

作者:吴敏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关于高校勤工助学对大学生就业创业推进功能的探讨

论文摘要:高校勤工助学作为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提升大学生就业和创业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通过考察贫困大学生群体就业创业难的现实因素,进行勤工助学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相关性分析,寻找在当前就业创业形势背景下,勤工助学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的实现途径。

论文关键词:高校;勤工助学;就业创业

勤工助学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勤工助学是一项有偿性的社会活动,为广大学生尤其是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身才华、培养自身能力的空间,它可使大学生获取经济上的帮助,也能让他们锻炼相应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培养品格。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生获得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在高校大规模扩招而社会就业岗位供给不足的情况下,特别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后的社会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而高校?庸ぶ?ё魑?幌钐厥獾纳缁崾导?疃??蚱溆谐バ浴⑹导?浴⒔逃?缘忍氐悖?唤龀晌?笱??航饩?美?训闹匾?揪吨?唬?苍谔嵘?笱??鸵岛痛匆的芰Ψ矫娣⒒幼胖匾?饔谩?nbsp;

一、贫困大学生就业困难原因分析

(一)就业期望值过高。从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生已经从“天之骄子”变为“大众化劳动力”,然而十几年的学校教育的成本太高,高额的学费对于困难学生和家长来说是极为沉重的负担,因此,贫困大学生及其家长都期望毕业后能够“走出农村”,找到一份薪水较高、地域较好、单位性质相对稳定的工作。但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却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期望值,更多的毕业生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只能进入社会的一般岗位或者边远地区就业。过高的就业期望值与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之间的差距,成为贫困大学生就业的一大障碍。

(二)家庭经济条件受到限制。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化发展越来越深入,大学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更多机会,大学毕业生必然要制作精美的简历、打造良好的个人形象、频繁参与各种跨地域甚至跨省市的招聘会。而这些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来实现。贫困大学生由于自身经济条件限制,往往无法获得与其他学生相等的机会。

(三)综合素质欠缺。由于教育经历和家庭背景的差异,许多贫困大学生在入学时的知识面比如英语能力、计算机水平、文体特长等方面比较薄弱。笔者了解到不少贫困大学生在入学前甚至没用过电脑、u盘等物品。在大学期间,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更加注重书本知识的学习和学业成绩的提高,反而忽略了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际交流等方面,贫困大学生往往缺乏自信,不善言谈,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很少参加校园文化活动,从不主动担任学生干部,往往失去很多锻炼自我、获得认可的机会。这些都阻碍了他们能力的培养。由于综合能力的欠缺,该群体学生往往容易表现出自卑、消极、悲观的心态,很难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四)社会关系薄弱。在当前紧张的就业形势下,不少家庭都是各尽所能、各显神通,为子女的就业寻求各种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对于毕业生就业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贫困大学生由于家庭背景简单,很多都是来自农村、山区、偏远地区家庭,他们在社会上所能获得的帮助极少。在自身能力无法做到突出的情况下,获得理想就业岗位的机会要比家庭背景好、社会关系多的学生少得多。

二、勤工助学在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方面的促进作用

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是在大学阶段通过各种途径循序渐进培养的,在这个过程中,勤工助学作为一种全方位、多类型的实践活动,对大学生品德素质、智能素质和身心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途径。

(一)勤工助学与大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大学生通过参加勤工助学,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便于深刻地认识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尽管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巨大进步,但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不够高,地区发展还不平衡,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各项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从而使得大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国家对人才、对知识的需求,主动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实用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影响,而通过勤工助学,通过切身的社会实践可以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勤工助学对于学业的保障,促进了学生顺利地就业创业。笔者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学生勤工助学的数据调查显示,有86.7%的学生参与勤工助学是为了缓解自己大学期间的经济困难,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勤工助学,每月可以获得200—300元的劳动报酬,加上国家奖助学金等各类形式的助学金,经济困难学生每月能够有足够的生活费保障生活。学费可以通过国家助学贷款和生源地贷款解决,完全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的基本生活要求,做到生活上经济的“自立”。这有助于学生减轻思想压力,为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保障,是学生未来良好就业创业的基础。学生通过参与勤工助学实践,可以真实地体会参与劳动、管理和获得报酬的过程,能够更实际地面对以后的就业,同时,在确定就业期望值的过程中,他们能够更多地考虑到自身家庭条件的现实因素和社会需求的实际,从而确立自己合理的就业期望值。

(三)勤工助学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要是以书本知识为主,获得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很多理论知识往往难以直接运用于现实生活之中。而勤工助学是一个特殊的社会实践过程,它可以使大学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实现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使所学知识得到检验和发展。同时,大学生走出书本学习,参与勤工助学,乃至于走出校园,不仅丰富了社会阅历,而且能够学到社会礼仪、经营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加强了学生敬业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学生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这些能力的提高都符合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需求。

(四)勤工助学对大学生身心素质的锻炼。从学校勤工助学管理角度看,大多数高校所能提供的勤工助学岗位数无法完全满足学生的上岗需求,学校会采取岗位招聘面试、召开勤工助学双选会等形式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来确定各岗位的参与学生,这就给广大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了一个“竞争上岗”的机会,让他们在校园内就体会就业竞争的压力,进而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另一方面,在学生参与勤工助学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以及工作关系中的压力需要他们去处理和协调,这对锻炼学生在工作中的心理承受能力非常有利。很多高校不断提升勤工助学层次,加大了“助教”、“助研”、“助管”等智力型岗位的开拓,这对大学生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他们必须要勇于面对困难、接受困难挑战,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另外,大学生适当参加社会劳动也有利于身体素质的提高。

(五)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勤工助学作为一种较规范的有偿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同的岗位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各岗位的负责人会根据参与学生的王作表现,对他们进行考核。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体会到真正工作的感觉,并在参与中逐步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和岗位责任感,为学生日后适应就业岗位提供经验。勤工助学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增强做事的责任心。

(六)勤工助学对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参与学校勤工助学的管理中培养的学生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也是学生创业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各高校在安排学生勤工助学时,很多的勤工助学项目如校园超市、校园物业、校园报亭等都是在让学生自主管理,学生项目负责人作为老板的身份在管理着这些岗位,从管理到经营,大大提高了学生创业能力。同时,不少高校还设立了学生勤工助学创业区,有意识地用勤工助学的资源鼓励贫困大学生创业。

理论和实践证明:勤工助学工作的开展对于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在现有基础上不断完善勤工助学工作体系,逐步提升勤工助学工作的层次,努力拓宽岗位的设置,积极保障相关经费的落实,从而确保勤工助学工作良好开展,切实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率。

三、勤工助学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竞争力的途径

(一)积极转变勤工助学工作理念。在组织实施勤工助学工作过程中,还有不少高校存在将勤工助学仅仅作为贫困生解困的途径的落后管理理念,大部分大学生参加勤工助学的目的也仅仅是作为缓解经济压力的途径,还没有全面锻炼自我,提升自身素质和意识。因此,高校应首先提高对勤工助学的认识,充分发挥勤王助学的育人功能,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素质与能力,不断完善规章制度,科学规范勤工助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建立健全勤工助学的组织管理机构,将勤工助学作为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常规工作来抓,贯彻以生为本的理念,关注大学生发展的需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参与勤工助学对自己成长、成才和就业创业的帮助,并使他们在观念上从单纯的在经济上助学,向“提高素质助发展,获得能力促就业创业”转变。

(二)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建立勤工助学实践基地。从目前的勤工助学岗位看,大学生勤工助学活动的层次较低,多停留在劳务型上。这种助学活动虽然能增强学生劳动观念和务实精神,但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促进不大,与职业发展相去甚远。因此,学校的管理部门,应利用多种渠道,充分发掘和利用社会资源,与企业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不少企业在用工成本提高的前提下,也希望聘用大学生社会兼职,既可以缩减用工成本,也能物色优秀的学生人选,可以毕业留用。高校资助中心可与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合作,主动了解企业用人信息,与学生的专业实习相结合,利用专业实习比较固定的基地和专业上对口的优势,作为专业实习时间上的补充和延伸,进行勤工助学的总体策划,进而达到推进就业的目的。

(三)抓好勤工助学实施环节,加强个性化就业创业指导。近几年,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工作,但许多高校只能通过上课、讲座等形式使就业创业指导停留在大众化阶段。其实不同学生在自身的条件及需求上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因此,作为就业创业实践的勤工助学环节可以实现让学生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应该作为实现就业创业指导个性化的重要环节,这样,就业指导也就更能贴近实际,更有针对性,也更能收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勤工助学管理部门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并及时向用人单位了解勤工助学学生存在的问题,结合学生在勤工助学过程中获得的实际体会,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出问题和不足,提出建议和帮助,指导学生进行能力的重新学习和完善,同时可以对职业规划及时进行调整。

(四)设立勤工助学创业区,为学生创业创造条件。高校在设立勤工助学岗位时,要努力开拓以学生自主经营、管理的勤工助学岗位,如在学生生活园区内设立勤工助学生活服务中心(勤工助学学生超市和勤工助学洗衣房)和学生文化服务中心(校园报刊亭和学生书市)等作为学生勤工助学的基地,在学校资助中心的指导下,由学生直接负责对这些设施进行经营、维护和管理。设立勤工助学创业区,整合校内的资源,免费对学生开放,鼓励贫困大学生用招标的方式进行创业,积极为学生创业提高条件。这些岗位的设立不仅可以服务广大学生,在校内为学生生活提供便利、满足学生们对各种文化知识及各种文化用品的需求,还为贫困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今后踏上社会创业打下了良好的实践基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自力更生、自立自强的正确观念,而且还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为培养外向型、复合型的新世纪优秀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大学生就业创业难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就业创业能力的不足是大学生就业创业难的一个根本原因。因此,如何有针对性、有实效性地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是实现学生充分就业的途径。而勤工助学则实现了由经济解困向解困与育人并举发展、由贫困生向全体学生发展、由单一型向多样化发展、由普通型向专业型发展、由校内向校外发展、由“输血型”向“造血型”发展的趋势。各高校应积极地推进勤工助学事业的发展,通过勤工助学全方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努力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教育课程建设论

一、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

作为对非法律专业学生开展的就业创业的课程,法律教育课程应有明确的教学目标:通过传授基本就业创业法律知识,帮助大学生树立就业创业法律思想观念、使之在就业创业实践中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完善法律知识体系、培养法律能力、提高守法意识、抵御法律风险、维护合法权益,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创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要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去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作为合格的毕业生,必须掌握相当的法律知识,作为培养人才的高校,必须传授给学生必要的法律知识,这也是减少学生就业创业风险,构建和谐社会、保证社会稳定的客观要求。当然因为法律的博大精深,且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的复杂中,我们并不要求培养出就业创业法律专门人才,而只是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在就业创业过程中遇到复杂的法律问题还是得咨询专业法律人士。

二、依托多媒体技术以案例教学法对大学生就业创业

法律教育课程进行设置

1.案例教学法历史及作用

“案例分析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的形成和运用,是在1920年代出现在美国的哈佛大学。案例分析教学被运用到商业和企业管理学(以美国的哈佛商学院为代表)中,并使其内容、方法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完善,使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形成了在世界上被广泛推崇的一种商学院案例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比传统的课堂授课式的教学方法更能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学校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工作岗位。国内对于“案例分析教学法”的研究和借鉴比较晚,20世纪90年代之后才在教育界展开。从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教育课程自身的性质分析。由于就业创业相关法律内容较多、范围较广且有多杂细散的特点,学生学习起来也不要求全面掌握,主要内容是在就业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法律。运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这种系统的讲授下来,无法完成教学目标,其中大多数学生对此没有兴趣。同时一般情况下,在相关的就业创业法律纠纷中,问题比较集中,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能够将这些问题直观的表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且自然而然在思维中树立相关的法律意识。

2.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中的案例选择原则

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选择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

(1)典型性原则案例教学法实施的首要条件是具备权威性的典型案例,选择与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必然会碰到的事件,例如围绕劳动者权益的工资、福利、假期、加班、劳动合同解除条件等劳动纠纷;围绕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违约责任的合同纠纷等。在有限的课时选取典型的案例涵盖必要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教学,是保证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课程案例教学成功的关键。

(2)综合性原则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教育课程的教学课时一般有限。教师要讲授公司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民法、经济法、行政法、以及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等法律知识。在这有限的课时中如何将就业创业过程中必然遇到的法律进行教授,就要求教学中选取的有些案例蕴涵知识的覆盖面要广,能涉及更多的知识点,达到多个教学目标。同时,在日常经济生活中,每个活动都不是独立存在,各项经济行为都是交叉在一起。例如在公司的履行合同时,会涉及到合同的相关履行问题,原材料的购买问题、商标的使用问题、工人的工资问题、会否产生污染问题、发生安全事故等特殊情况。这种现实给综合性的案例提供创造了条件。

(3)真实性原则案例教学的优势就在于以现实直观的案例来诠释相关法律,让学生学习后应用于生活。这就要求教师在就业创业法律教学中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尽量选择与学生的切身利益和未来需要息息相关的真实案例,尤其是社会热点、焦点案例、校园周边案例。这些案例在教学中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让学生感同身受,使教学收到预期效果。例如可以采集学生就业创业经历,汲取他们的典型案例。例如,A、B、C、D四名同学准备创业,开一家机械制造方面,A比较有钱,家里提供他500万做资金,B家里支持他10万块,C有一项产品专利,D家里贫困,但是经营能力比较强。于是四人合议由A、B出钱,购置厂房、设备生产C发明的产品,由D主管营销。

(a)这四名同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怎么处理?

(b)你建议他们可以成立哪种形式的企业,有何优势?(c)企业成立后,招聘了技术工人E、F、G生产产品。E、F、G和企业之间要办什么手续,可以享受哪些权利。有个他们的学弟在校生J要到他们企业里兼职,这要签订什么合同,他有什么权利?他们之间如果产生纠纷,怎么处理?

(d)企业成立后,他们为产品申请商标,申请商标有什么要求?

(e)商标注册后,他们将产品向很多客户进行宣传。其中有一个客户H看到了,比较有兴趣,于是和D进行了联系,询问价格。D将产品的价格和具体数据告知了H,H比较满意,同意签订购买合同。请用合同订立的过程分析上面各个环节的性质。

(f)因为是H订货量比较大,企业需要大量购买原材料。因为资金需要,企业决定将厂房和专利进行融资,向银行贷款,这要办理什么手续?如果银行不贷款,他可以向其他生产企业借钱吗?

(g)后来,企业因为经营经验不足将有所亏损,于是决定不做企业了,那接下来要走那些程序,资产怎么分配。这个简单的案例中一系列的企业行为,涉及了公司法、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商标法、担保法等一系列的内容,直观的展现了我们创业的学生和就业的学生将遇到的法律问题。

3.多媒体教学的普及

为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教育案例教学教学效率提供条件。案例教学的关键一步是陈述案例,一般情况下案例内容比较多,都要几百个字以上;案例教学中设计的知识点跨度可能比较大,同时可能涉及多个知识点;通过案例延伸到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更要提供给学生一个直观可见的内容;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课程的教学目的是普及法律知识、提升法律素养。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声音、图片、文字、视频大量的信息很好地整合在一起,直观的展现。这样就可以大大增加案例容量,增大信息密度,提高教学效率,丰富案例的的学习层次,能在有限的课程中展现尽量多的知识点。

作者:朱晓武 金凤 王凯 单位:浙江海洋学院东海科学技术学院 浙江舟山第一初级中学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

提要:目前,由于各种原因使得我国的应届毕业大学生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本文简要论述目前高校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素,进而对国内外大学生服务体系进行分析,并总结他们的特点及优势,最后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的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学生就业

一、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依然比较困难,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多个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的因素。高校不仅仅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同时也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需要肩负起为企业和社会输送合格人才的重任。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就业的影响。课程设置的内容及课时的安排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学到的专业知识、具备的能力等等都是从课程中进行学习的。因此,高校的课程设置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高校就业指导的影响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高校还应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就业观,进而不断学习相关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成长为企业需要的人才,找到适合学生自身的工作。

(二)用人单位的影响。用人单位是学生未来的工作场所,其对大学生就业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很多用人单位存在错误的人才选拔理念,认为人才的学历越高能力就越强,所以很多岗位的学历要求都比较高,因此可能会使得企业错过很多能力较高的人才;第二,企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影响。企业在发展快速的阶段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大,在发展平稳期对人才的需求量比较少,这些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三)毕业生自身因素的影响。毕业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对于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毕业生专业能力方面的影响,在学习期间是否掌握企业要求的专业知识,是否能够符合企业及用人单位的要求,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的影响;第二,毕业生其他综合素质方面的影响,如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团队意识、职业道德素质等,都对大学生就业有着重要影响。

二、国内外大学生服务体系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不仅仅是我国大学生面临的问题,在其他国家(地区)中大学生依然面临着相似的问题。所以,很多国家(地区)都开始构建大学生服务体系,经过本文的总结和分析,认为这些服务体系的特点如下:

(一)美国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美国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就业指导始终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能够使得学生学习到更为全面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同时,在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对于学生进行不同的就业指导,让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全面和具体;第二,就业指导的支持力度较大,美国的很多高校都认为对学生开展就业指导非常重要,并且加强了基础设施的相关建设,例如:很多高校建设了就业指导基地,并且为学生安排了专业的就业指导人员,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完善。

(二)德国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与美国相比,德国大学生服务体系有着不同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政府为主导。德国政府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教育工作,因此在建立大学生服务体系的过程中,政府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例如:政府制定完善的就业政策,进一步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同时,积极主导企业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更好地解决高校的人才输送问题;第二,大学生服务体系更加具有信息化的特点。主要是利用了互联网的优势及信息社会等相关的背景,从而使得大学生服务体系能够方便地建立起高校、企业、大学生之间的信息通道,使得各方能够方便地获取信息,从而满足自身的需求,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三)日本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日本大学生服务体系也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构建的,但是除了这一特点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就业指导机构更好地贴近高等院校的自身特点。例如:在日本,公立大学与私立大学有着不同的就业指导体系,相关的教学内容也存在较大的差别,但是都对大学生的就业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第二,就业指导工作是从小学开始的。所以可以说日本的大学生服务体系比较完善,而且就业指导的开展形式比较多样,能够使得大学生适应不同的工作。

(四)香港大学生服务体系的特点。香港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区,在推进大学生就业方面,其服务体系也有着显著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参与人员比较广泛,不仅包括高校、政府、大学生等,还包括企业人员、学生家长、专家学者等,从而能够通过各方的共同参与,更好地完善大学生服务体系;第二,注重对大学生服务体系的宣传工作,使得相关人员能够更好地重视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积极配合政府或者高校的相关政策,为完善大学生服务体系提供条件。

三、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策略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我国大学生依然面临着较为严峻的就业形势,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就业问题也在其他国家中存在,国内外的高校通过建设大学生服务体系,为促进大学生的就业提供相关的服务。本文对这些服务体系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找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启示,进而总结出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策略,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发挥作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肩负着发展国家各项事业的重任,所以政府必须要充分重视起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并且积极地参与到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中,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为此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政府需要完善相关的就业政策,积极引导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不断促进高校与企业之间地交流,使得高校能够全面地把握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从而制定更加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第二,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目前很多大学生都选择创业代替就业,而创业过程是非常艰难的,尤其是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讲,所以需要政府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更好地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扶持;第三,进一步规范人才市场的相关行为,营造公平、公正和公开的就业环境,从而更好地建立起用人单位和学生之间的桥梁,使得学生和企业能够处于更加平等的位置。

(二)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高校作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引导者,需要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才能够更好地对大学生的就业进行指导,并且提供相关的服务。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高校应该不断发挥自身优势,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就业服务,可以为企业推荐更加适合的人才,并且对人才的各方面能力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从而取得企业的信任,并且愿意与高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第二,不断优化人才的培养方式,更好地面向企业和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专业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完善,从而使得培养出的人才更好地符合企业的需求;第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成立专门的教师队伍,对学生进行更加专业的指导工作,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树立良好的就业意识,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另外,需要对国家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地分析,让大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优势,更好地享受相关的政策和支持,从而能够不断促进自身的就业。

四、小结

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是很多高校都需要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高校不仅仅需要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而且高校作为社会重要的人才培育机构,也必须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帮助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与其他单位一起做好毕业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相信,在高校、政府和社会各个部门的共同努力之下,能够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作者:初春兴 单位: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中国梦与大学生就业及创业价值观引导

摘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里,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利用集体教育的氛围,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价值观。笔者认为,高校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就业与创业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就业与创业的教育元素,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融入就业与创业价值观的引导。

关键词:中国梦;大学生;就业;创业;价值观

中国梦,是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重大的历史意义。当代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如何在就业与创业过程中融入中国梦,值得高校教育者们研究和探讨。就业与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也是大学生们走出象牙塔,迈向社会大舞台重要的教育环节。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历史性原因,高校就业与创业教育,尤其是价值观的导向方面,起步晚,且没有收到足够的重视,出现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价值观淡薄的现象,一部分大学生甚至存在价值观不合理的情况。近年来,各大高校陆续加大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面的课程与投入,立在争取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就业及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就业及创业价值观,体现着大学生的思维活动和价值取向,并不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存在,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价值观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的,在逐渐发展的漫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对大学生们进行启发和引导。高校教育工作者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里,将健康向上的价值观灌输给学生,利用集体教育的氛围,引导学生形成积极良好的价值观。笔者认为,高校应依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在就业与创业课程中融入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和理念,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就业与创业的教育元素,在大学生实践活动中融入就业与创业价值观的引导。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教育的核心是教师,尤其是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师,自身没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没有良好的作风和技能知识,无法满足大学生对知识渴求的需要。笔者认为,高校应加大力度对就业及创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一方面,需在工作中培养人才;另一方面,需吸引和建立一支专业从事就业与创业工作的师资力量。现今由于师资力量的紧缺,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就业课程由思想政治部或是其他专业的老师当担,专业从事就业与创业课程的教师资源十分有限。作为就业创业价值观教育工作者,所需要的素质包括正确的政治立场和观点,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还要有专业的、广博的创业知识和技能,以上几种素质结合起来,结合教育工作者基本的教育技能,才能从事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

二、结合中国梦的思想内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个人本位主义、功利性和诚信意识的缺失是当今大学生就业与创业价值观面临的三大挑战,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迫在眉睫。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理论知识的枯燥无味和灌输式教育,学生们接收知识过于被动。中国梦以“梦想”的方式激励大学生勇往直前,贴近实际,亲切有力。中国梦的内涵力量的宣传也使得大学生们明白,自身肩负着的历史使命,感染着大学生们在就业和创业实践中外化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归根结底,中国梦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想,其本质是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民族复兴,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幸福。高校在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到就业和创业不能仅停留在解决个人的就业问题和经济效益上,而是要充分意识到就业和创业是自身精神追求与价值追求的表现。

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就业及创业能力

就业不是一句空话,创业更是需要大学生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技能。单纯的依靠课堂上吸取的知识,在就业的实践过程中只能是纸上谈兵。要想成功的就业与创业,需要大学生们深入社会,把握现实动态,了解目前市场供需和形式,找准定位和方向。因此,在校期间,大学生们应积极参与社团活动,多参与社会实践。在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尤其是在集体活动中,正确的协调好个人与集体,以及团队成员之间的关系,感受集体力量带来的荣誉和喜悦。同时,高校应鼓励学生多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活动,支教助贫、社区服务、社会调研等社会活动都是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志愿实践活动,能增强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的了解,增强服务于奉献意识,实现个人与社会的共同进步,共筑中国梦。高校社团活动中也可设立与就业及创业相关的活动与赛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职业技能大赛,在校园小舞台上模拟社会大舞台,提供大学生接触社会,锻炼就业技能的平台。社会是培育精英的大课堂,鼓励学生走出去,开拓视野,丰富知识,学习经验,寻找差距,进一步提升就业及创业能力。

作者:严雁 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摘要】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21世纪,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大学生就业压力也随之而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希望通过教育模式的改变能够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创业;就业力;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一直是受到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近几年来,随着毕业生人数逐年快速增加,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今毕业后的大学生都希望能够找一个高收入、高福利、高稳定的工作,希望能够进入到大中城市工作,希望能够有一个好的工作环境,然而随着发达城市人口饱和度越来越高,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使毕业生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因此,大学生仍然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就业压力。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高校制度的改革深化,越来越需要高校采取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对于培养新时代人才和社会国家的健康平稳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状况调查

本次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受过创业教育与没有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就业结果的分析,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而发现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所在。问卷主要采用网络调查法与实地调查法想结合,共发放411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392份,有效率为95.4%。

1、大学生创业调查。

我们首先通过发放问题,对受访的学生进行意向调研,提问是否有过创业的想法,汇总的结果显示87%的学生有过创业的想法,说明学校在顺应学生愿望的形势下是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的。另外,从调研数据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就已经在学校里有过创业经验。大部分的同学有过兼职实习的经历。少部分同学什么都没有做过。综合起来,说明现在的大学生还是有一定的自强独立意识。

2、大学生创业领域调查。

此次调研,我们提问到了大学生感兴趣的创业领域的问题,从汇总的数据,可以看到,有26%的学生选择的贸易、零售批发业,23%的学生选择的互联网、通信、电子类,而选择最少的行业一个则为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与技术壁垒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制药业。这种现象对应了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也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方向给予一定的帮助。

3、大学生创业教育重点调查。

可以看出大学生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课程一是创新思维的教导,说明大学生对创新的重视;而是对相关技能的重视。但是相对而言价值观的重视程度不够到位,不到一半的学生认为需要在价值观方面接受塑造。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情况分析。

现在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已经超过了600万据调查,每年毕业选择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大概有5%左右。而进行自主创业的大学生中能够存活下来并成功的只有2%-3%。创业作为能够有效解决我国劳动人口就业压力的一种方式,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根据问卷的实际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大学生中期望得到创业教育的同学有85.2%,有过创业想法的大学生更是几乎有87%的人群。说明了大部分的大学生对创业有着强烈的向往与想法。可是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却只有三分之一左右。根据调查问卷还可以得知,对于大学生的创业目的是为了赚钱并过上好的生活的达到了70%以上,而抱着崇高的目的想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则不到20%,相差悬殊,说明了大学生创业目的更多的是集中在物质解放的层面,对自我进步与社会价值方面考虑很少,人文精神欠缺。综上所述,根据创业的大学生折射出的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有(1)创业教育覆盖高校的大学生受众不够多,大学生分创业意识还是比较淡薄。需要开设更加密集完善的创业教育课程。(2)缺少对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创业价值观方面的教育,使其一味的追求物质。动机单一且缺乏高度。日后想把企业做大做强时难免遇到瓶颈。(3)重理论,轻实践。很多大学生都有想创业的愿望,但是如果一旦真正实施起来,就会因为遇到的各种困难而退缩不前,导致创业失败。总而言之,在如今的大学生课程体系中,加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势在必得,因为从学生的主观愿望,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两方面来看,在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贯穿有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能够增强毕业生的创业能力,推动学生多方位就业,缓解国内的就业压力。

三、高校推行创新创业教育建议对策

高校的创业教育目的是培养大学生创业的综合素质能力,可以使大学生在毕业后自主创业实现自己的个人理想与促进社会发展。无论是自主创业还是其他单位就业,从广义上来说都是创业:创建自己的事业。所以,如果把视野放大到宏观的社会国家的层面,需要高校培养大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能力,才能提高创业成功率与就业力。根据我国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的教育状况与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力的要求,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一些措施提升高校的创业教育,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力。

1、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1.1把创业价值观灌输进大学生的思想当中。

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业精神。教育理念则会形成大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的理性认识,对自我理想的追求,和行事做人的准则判断。所以高校的创业教育理念应着力于引导大学生对全新价值的追求。他的实质是以人为本,在挖掘人类最高活动的本质基础上,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的创新能力这样一种全新的理念与行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做到这三个方面。一是在日常的行政管理中与专业的教学计划要让大学生形成创业意识的培育,监督帮助大学生在创业意识上的学习,努力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技能的融合。二是利用相应的教学手段树立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培养他们的自我创业与就业意识,使他们有胆识,有魄力,有眼光,有社会责任感与领导能力,组织能力外化为良好的创业行为。在即将创业的路上做好充分的准备。三是要重视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对待。这样才会形成不同特色的创造性人才的大学生。同时也才能保持他们创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1.2激励不同的创业动机,健全创业人格。

创业动机是人的内在驱动力,激发人的积极行动力。对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活动来说,创业动机的关键因素是激发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发端与持续性。物质需要对人的刺激是基本需要,虽然低端却直接。而精神需要对人的刺激作用最持久。他们一个决定了大学生开始自主创业的原始动力,一个则决定了大学生走向创业成功的长久持续性。两者互补,缺一不可。所以高校教师应注意利用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激励大学生的创业思想的变化,增加大学生创业的内在动力。创业教育要让大学生意识到,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自己的就业问题,同时能够带动国家就业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满足被人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

2、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2.1在主渠道教育的第一课堂上增加创业教育有关内容。

据统计,我国高校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大学生接受过创业教育,而想要学习创业教育课程的却有85%以上的大学生。之所以只有三分之一左右学生接受过创业教育,是因为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以第二课堂辅助教育为主,在主渠道的课程中尚未设置跟创业教育有关的教学内容。鉴于我国专业从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基础还不够雄厚,为了扩大创业教育的覆盖范围,可以在日常的课堂教育中,对学生灌输关于创业哲学,创业管理,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课程,完善大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学生创业积极性,为大学生的创业价值观奠定基础。

2.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完善教学课程体系。

如果要完成既定教学目的的创业教育,加强大学生的就业力,则需要达到一定数量和质量要求的教师。对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体现在:一是以人为本,善于发现新的教育理念。这是创业教育的前提;第二,综和的知识结构、专业品质、最好有企业和机构的商业经验,这样我们才能有很多教学经验去传授给学生。所以这就需要建立一个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除了构建这样一支教师队伍外,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紧密结合教学与实践两大板块。首先确立创业教育的教学目标。创业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具有合格的乃至优秀卓越创业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大学生。而根据该总目标,创业教育的课程可以从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课程,创业知识培养课程与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三方面结合。而设置创业教育的正规教学课程则可以从专业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两种方式的互相结合来做。根据创业素质中的一些必备条件设置必修课程,同时根据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专业背景,特长来选择选修课程。

3、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创业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除了理念知识的教学传授以外,在加强学生的实践性上,高校可以建立一个创业与就业教育研究机构,全面协调教学与实践的活动管理。可以多开展一些创业沙龙活动,互相分享,丰富大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成立专门的创业社团组织大学生开展一些小型的创业项目;搭建大学生创业平台,建立创业孵化基地,导师支持与专项资金扶助创业项目。尽一切可能推动大学生把教学理论应用于创业实践当中。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则需要高校与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进行通力合作。

3.1高校创造良好的创业文化。

高校方面在营造创业氛围上的推动主要在于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文化,通过增进创业观念与制度保障两方面来落实。观念文化的建设在于高校转变教学理念,宣传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创业教育的校风等突出创业教育的思想。同时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创业文化活动,开展创业有关讲座、论坛……在一个有创业文化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影响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与创业素质。

3.2政府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

大学生创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高校本身营造创业氛围的职责外,对于政府来说,也要加强并完善帮助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服务。做好社会方面的宣传教育工作,开展创业宣传,引导人们对创业教育的重视,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及时给与创业大学生在创业政策、资金扶助、市场咨询、法律援助等方面的帮助。各级政府部门协同配合,设立创业启动资金,简化审批手续,发放小额贷款,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创业的路子走得越来越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同时带动就业力的提升。

3.3企业与大学生创业项目对接。

除了政府与高校在创业氛围上的努力,企业也是必须借助的平台。观察国外的成功经验其中之一就是企业积极的参与到了高校学生的创业项目,取得双赢。企业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在这里最能接收到市场前沿的最新信息与动态。而我国高校以往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在发展上无法与时俱进。应本着开放与合作的原则,可以通过邀请校外企业专家创办讲座现身说法,引进企业资金入股,同时带领大学生参观企业的生产办公,直观感受一下企业的运营过程,达到企业与高校及学生的双赢。

作者:戴丹 徐格 单位:浙江农林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探讨

【摘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加强高校教育品质以及扩大招生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了我国现阶段的主要就业问题。在现代社会就业形式环境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且受到部分社会私人融资机构鼓动,有不明真相即开始投入资金进行创业的也不在少数,这就导致了社会发展情景多变的环境出现。为应对这一事件的发展变化,在应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适当添加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促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进度,就成为了当下的重要目标任务。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创业指导 就业服务

伴随着我国现代教育的不断推进,人力资源的发展也逐渐出现了饱和情况。在大量的高校毕业生开始进入社会事业服务的期间,就出现了大量的人力资源利用不协调情况出现。从20世纪的毕业即就业到现在就业市场的毕业不等于就业的情况来看,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不容乐观,而即便在学校获得了较好的推荐,在社会上仍不能受到较好的经验。现代社会不仅需要拥有专业知识的储备型人才,还需要吃得了苦的有经验有胆识的人才。下面从现代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基本发展情况进行简要分析。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伴随着我国的教育扩招计划推进,高等教育的规模逐渐的大众化。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介入社会就业,而社会的生产需求也逐渐饱和,这就是导致我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最重要根源。为分析这其中的就业形式,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就业歧视

大学生在就业时,经常受到冷漠,且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自身对行业的认知不足。虽然这个属于自身的不足,但是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学校与社会之间原本就存在较大的脱节,这一情况也就导致了大学生在工作经验上存在很大的漏洞。对于不同的用人单位,其对985、211类院校的学生都十分的热衷,因此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存在歧视就能够理解。

(二)就业能力较差

大多数的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就业能力较差,于是跟着市场进行创业,对市场一无所知,就导致了在市场调研中出现了较大的漏洞,最终导致其创业失败。从社会的供应需求情况来看,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根本愿意就是大学毕业生的个人创业能力较差。对于事业单位对学生的要求过高的问题,是我国现阶段毕业生供大于求导致的。而这一影响也直接地影响了社会的正常发展。

(三)就业观念不明

从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来看,在很大程度上还存在偏见,这就主要集中在对自己的就业区域不够明确。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大学生来看,大多数愿意留在经济发达地区,对西部地区往往看不上眼,这导致了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员聚集密集,而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就业人数则无人问津。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的一大问题。

二、加强对大学生就业创业管理上的具体策略

根据现代高校大学生的流量正面信息分析,并促进其积极乐观的市场经济思想,从根本上促进现代多元化的社会观念进展,并通过人生观念冲击上完成对消极思想上的替换。而为满足以上要求,就需要从以下几点进行战略上的教育改革。

(一)推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进度

在现代大学教育中,高校普遍进行了在职教育教学能留培训。这种形式,能够让大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实际能力,并根据自身的个人能力发掘所要发展的方向,通过自我肯定,从而走上正确的途径上去。在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如何去就业创业规划的同时,也做到了对学生个人信心上的肯定。在深化自我认识的改革上,结合自身的性格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就能够通过能力以及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上确定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从而确保自身知识结构体系的素质能力培养。

(二)调整对就业观念以及就业心态

针对现代大学生的就业目标,以及发展定向上,应当树立一个正确的思想反斜杠,让其能够在发达的东部地区进行经济发展贡献,同时也能够预估到自身能力与就业行情上的调整,从而转变其自身的观念,并投入到西部大开发的进程中。在现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上,树立一个正确的认知观点,就能够更好地确保就业工作目标上的就业性质转变,同时通过福利上的自我习惯,从而真正地实现妒忌就业创业心态上的正确改变。

(三)培养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

为推广现代大学生的创业行为培养,应该在学校时期就培养大学生对商业市场的自我认知调研,在毕业时能够正确的根据市场情况选择合适的创业方向进行组合创业。

(四)创建完备的创业培训基地

以上所有的策略,都是建立在高校自身完备的创业培训能力上的,因此通过自我的生产实习社会调研,从而认识到市场的实际生产现状,并根据这一就业行情进行自我评定,最终实现对自身能力上的有效提升,同时通过能力上的个人培养,从而实现在毕业后的创业是符合常规社会发展需求的。

作者:邱向英 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创业转变分析

一、变应急式教育为持续性教育

高校教育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毕业班学生的就业问题,与毕业班相关的工作几乎都与就业有关。各种关于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新闻、文件、报告会、培训会、招聘会、技能大赛等铺天盖地而来,大有席卷校园之势。在各类名目繁多的就业创业教育中,许多是“救火式“的应急教育,其中一些教育或活动不免有造势作秀之嫌。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教育,忽略了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是一个渐进而长期的过程,是达不到应有效果的。

大学生的就业教育要到毕业班才需要重视吗?显然不是。在欧美许多发达国家,就业教育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以美国为例,早在1903年帕金斯就提出了就业指导的概念,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已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职业指导理论模式和较为系统的就业指导方法。从入学起,学校就为学生提供前期职业指导服务,在选择专业和课程方面给学生以帮助[2]。在我国,对大学生的就业教育在近10年才得到应有的重视,而教育重心往往是毕业生。可喜的是,这种状况正在得到改善,一些高校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已经推出了实质性举措。2002年,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学院、桂林电子工学院等高校,已经把就业指导纳入必修课[3]。2007年,上海市教委下发的《2007年上海市高等教育工作要点》强调,将在大一新生中全面普及就业课,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加大扶助大学生创业的力度[4]。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教育仅仅依靠大四一年的“救火”是很难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业教育应当和其他专业课的教育一样,列入教学计划进行持续性的教育,从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生涯规划、就业信息分析、创业政策导读、求职技巧训练等各个方面的指导,为大学生步入社会,成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变零散式教育为系统性教育

应急式就业教育的最大弊端就在于教育活动的无序零散,“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时至今日,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教育依然处在各自为战、各行其道的状态中,还没有形成相对科学、系统、权威的教程体系,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较大的缺憾。针对这种情况,《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特别强调: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把创新创业教育有效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5]。

澳大利亚对学生的就业教育起点较早,体系完整。他们从初中阶段开始,就将职业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教育培训的重点放在大学阶段。大学毕业生可以参加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学校教育机构与培训机构准备的丰富的预备教育课程和服务。大学毕业生通过参加技术和继续教育部门的STW(Schooltowork———从学校到工作过渡)课程培训,可以掌握具备进入职场的能力,有利于学生的顺利就业。其就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系统性和长期性[6]。

系统科学认为,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整体,它不是各个部分的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整体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状态下所没有的新质。据此,我们应把大学生就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从入学就开始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的素质和能力准备及创业政策、心理调适、就业面试技巧等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教育和指导,以发挥整体教育的功能。在研究和实践就业教育的教学体系时,要特别关注整体的结构,注重教育的阶段性和层次性,构建大学阶段的全程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就业教育理论和实践体系,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使之更具科学性、合理性和系统性。

三、变传统型教育为创新型教育

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是就业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矛盾。部分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不能完全适应社会的需求;而不少企业却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不少企业希望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应多考虑用人单位的需求。在一项对36家企业和289名大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企业所需的人才素质和大学生具备的素质有着较大的差异:(1)企业注重实践和客观化,而大学生注重概念和主观化;(2)企业注重明确职业发展价值观和自信心,而大学生这方面是模糊的且缺乏自信;(3)企业注重执行力和认知水平,而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意志力是软肋[7]。这份调查表明,传统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开展就业创业教育必须注重创新型教育,由此来提升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创业竞争力。

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8]高等学校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摇篮,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高校的就业创业教育,其核心是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择业能力和适应能力,而教育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教育使大学生掌握就业创业的方法和途径,造就自我发展的能力,变被动就业为主动创业。

就具体措施而言,高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变单一人才观为复合通用人才观,培养具备宽泛专业基础、适应多变竞争趋势、敢于独立创新等素质潜能的人才;(2)高校不仅要设立就业创业课程,还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建立一支具有实际创业经验的专职教师队伍;(3)高校可以发挥学校特色和学科优势,推进产学研合作,实现教育、科技、经济的互动发展,从本源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4)高校要构建就业创业教育的平台,完善相关服务体系,如成立创业协会、模拟企业家协会等组织,建立校内开放式实验室、校外生产实习基地、共青团就业实习基地等,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自主创业的尝试,为大学生创业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四、变注重智商教育为注重情商教育

我们强调大学生就业教育要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只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就业能力的智商教育,而忽略学生思想道德、人文素质的情商教育;相反,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和创业观。大学毕业生不仅应具有较高智商,能熟练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而且应具有较高的情商,能适应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和心理压力,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用人的重要标准之一。

武汉大学曾进行过一次“社会究竟需要什么人才”的用人市场调查研究,被调查单位遍布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调查对象包括各种类型、性质、规模的用人单位。调查显示,“敬业精神”是用人单位最为看好的人才素质,占90.1%,“合作精神”(44.7%)、“政治素质”(44.6%)、“身体健康”(43.9%)、“吃苦耐劳”(42.2%)和“心理素质”(30%)依次为用人单位所看重[9]。由此可见,思想素质较高的毕业生普遍受欢迎。各级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管理部门,在选调选聘毕业生时往往会把思想政治素质放在第一位。许多用人单位表示,其对大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就是要把心扑在干事业上,要有与用人单位同甘苦、共患难、荣辱与共的思想。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多元化的意识形态也直接影响着青年的道德素养和情商发展。大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注重功利、期望过高、盲目从众、眼高手低、缺乏恒心等,这些都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绊脚石。究其原因,这是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过程中思想教育和情商发展弱化的表现。总书记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涵盖核心、重点、基础和目标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即“三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10]。在加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上,应注重道德和情商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情商。高校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结合成功人士的经验、实例,转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相统一的理想信念;鼓励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在相对艰苦的工作环境中锻炼自己、发展自己。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探讨

论文摘要:就我校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对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需要的保障条件等进行探讨并提出初步的设想。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模式的完善,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在高校管理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一所好学校的评判标准除了教育教学质量等传统指标外,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也成了人们考量和评价的重要因素。同时,就业与创业素质是人的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就业与创业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更侧重于对学生认识自我、挖掘自身潜能和发挥自己才能方面的教育。开设就业与创业教育,其目的在于指导、启发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全面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意识,从而能正确地选择职业或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这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1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开展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既是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培养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业意识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1.1社会发展的要求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要求也在提高,而且在不断地求新、求变。尽管近年来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方式等层出不穷,但仍难以满足社会消费的需求,社会呼唤创造出更多、更新的高质量的消费品,这就要求社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更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大学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培养更多、更好的从业人员是社会对高等院校的期望,学校要积极探索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以及创业能力的培养。随着就业市场的日渐饱和,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就业难已经成为新的历史时期受人关注的社会问题,做好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解决好毕业生就业问题,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实施大学教育的人才出口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进口之间的顺利对接;另一方面也使得毕业生有可能以创业者的身份进入社会,为他人创造就业机会,扩大就业市场,缓解社会矛盾。

1.2高等教育自身发展、完善的结果

创业教育,即“Enterpriseeducation”的中文表述,综合来看,创业教育可以界定为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或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素质的教古”。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指以开发和提高大学生的基本创业素质为目标,通过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具备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的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等的教育。学校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创业的启蒙教育,并非是创办企业的教育,创业教育重在在受教育者心中播下创新、创业的种子,一旦时机成熟,它就将生根、开花、结果。

目前,我国的就业市场中存在着两对矛盾。其是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与很多需要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招不到人才的矛盾;其二为相当部分的毕业生一时找不到工作而在家待业与大部分大学业毕业生的就业目标和水准居高不下的矛盾。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二,首先是教育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在高校的精英教育时期,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不存在就业压力问题,然而当就业市场发生根本性变化后,部分学生仍受以往国家统包统分思想的影响,对自己缺少认识,对社会缺乏了解,找工作时缺乏主动性和竞争意识,就出现了部分就业难的现象。其次,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毕业生就应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因此,宁愿待业也不愿降低标准就业。要解决这两个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在高校中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就业观、就业目标、就业标准和对社会的认识从进校起就开始进行全程性的、系统化的教育。帮助和引导学生顺利就业,并让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是新时期高等教育的新课题。

1.3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高校招生的扩大和毕业生就业的双向选择。一方面是学生对学校选择的余地和自由度都在逐渐加强,另一方面是就业市场的日趋饱和,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市场评价就成为学校招生的金字招牌,生源的多少和好坏反过来又直接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和社会对毕业生的总体评价,并最终影响到学校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变得象企业与产品的关系一样,产品受消费者接受和欢迎,占有市场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而学生能适应社会,为社会所接受和欢迎、在社会上有影响力也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工作能力、专业技能、人际关系等直接影响到用人单位及社会对学校的评价,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毕业生就业率及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的能力将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指导和帮助学生顺利就业、自主创业也是学校扩大影响,增强自身生存和竞争能力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2主要途径与方法

2.1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

不论是以何种方式开展的何种形式的就业和创业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就业和创业。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而言,他们的专长就是他们大学几年所接受的专业教育,他们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或所创造的事业多数都与他们大学所学的专业相关。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专业能力是对学生进行的最传统也是最根本的就业和创业教育。

2.2开设系列课程。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教育

就业与创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也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因此,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学习。建议在各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系列课程,设置为必修课,每门课程学时为15-30学时,并贯穿整个大学学习阶段,对大学生实行系统的、全程性的指导和培养。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系列课程应系统地阐述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巧,力求全面准确地贯彻和体现我国关于大学毕业生就业与创业的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介绍大学毕业生就业和创业的新内容和新做法。其主要内容包括:①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选择中的自我评价;②择业原则、求职技巧和面试与应聘技巧;③创业基本知识、创业者的素质;④创业品质与就业意识培养的指导;⑤创业能力与就业能力培养的指导;⑥就业准备与职业道德的指导。

2.3加强社团活动的引导和管理

在我校的学生社团中,相当部分是与学科、专业相关的,比如公关协会、农学协会、汽车协会等,这些协会都分别有专业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学校可以在社团管理中创立相应的机制,让学生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前进行职业练习或创业尝试,以社团为基础成立一些相关的实体,社团成员就是实体的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社团活动就是对这些实体进行经营管理,并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长期良性运作,使社团成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实习基地。

2.4开设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论坛

网络是一个自由、平等和开放的交流平台,上网是现代年轻人新的生活和交流方式。我校的校园网覆盖学生宿舍区和教学区,学校从事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工作的部门可以在校园网上设立学生就业与创业论坛,学生在网上对就业与创业进行信息交流、评论和探讨。由学生自己说自己的想法和故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心理;由学校相关部门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引导,提供一些就业与创业的相关知识和信息,比如:创业思路的启发和创业项目的来源、创业团队的组建和组织、融资的方法和渠道、目前创业的外部环境、迈向成功的关键因素等等话题。

2.5设立大学生就业与创业基金会

我校学生联合会设有学习科技部,学校每年提供一定的经费用于资助学生进行一些科研和调查活动。因此,学校可以依托学生联合会的学习科技部,注入一定的资金作为学生就业与创业基金,校团委和学生联合会可以指导学生在经过深入调查的前提下,对某一行业或某一项商业或事业活动进行策划,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模拟运作,并定期举行评比,对优胜者除进行奖励外,学校还可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孵化,帮助学生创业。对于运作不佳者,可以学习企业的倒闭运作方式矛以停办。

3关于开展就业与创业教育的条件保障

3.1思想保障

必须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的重要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各项招生、就业制度的建立、健全,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情况将决定着学校的生存和发展。这要求我们在做好招生工作的同时,必须切实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针对大学生在就业与创业的选择、适应和发展方面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全程性的、系统的帮助和引导,向他们介绍就业与创业的基本知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能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和创业精神,养成健康的就业和创业心理,提前做好就业和创业的心理、知识、技能准备。

3.2人力保障

学生的就业和创业能力不是短时间能够培养得起来的,更不是找一个就业单位就能解决的简单问题,因此,有必要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所需要的素质和能力,培养方案及途径等进行研究,为我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指导。可将学生工作处的“毕业生分配办公室”重新设置为“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中心”,增加编制2~3人,并重新制订其工作职责。将其工作职责修订为:负责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指导服务中心日常的管理和服务工作;本专科毕业生资格审查、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就业与创业服务、就业与创业信息的收集、整理、,就业与创业状况调查及数据统计、就业与创业信息报表的编审等工作,负责全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课程的教学。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究,优化课程内容,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学方法,防止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局限于择业技巧的传授和就业政策的宣讲上。

3.3物质保障

不论是学生的社团活动,还是学校有计划展开的就业尝试与创业活动,或是对学生的就业与创业指导都必须有相当的经费开支。鉴于我国及我校的就业与创业教育都刚刚起步,相当多的基础工作要从头做起,这些都需要有物质保障,因此学校应加大这方面的投入,以人为本,努力创造一个使学生能好好学习,也能顺利就业和成功创业的校园环境。

3.4制度保障

制定切合我校实际的,可操作的和可持续发展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管理制度,并以此为依据,逐步推进我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的展开,保障我校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教育工作的稳步开展。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民政局大学生就业创业意见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市属、驻市有关单位:

为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维护广大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根据《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府厅发[2009]*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促进我市大学毕业生(仅限于近两年未就业的)就业创业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力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大学毕业生就业岗位

(一)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要本着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进一步向大学毕业生倾斜,增加招聘大学毕业生的比例。

(二)清理事业单位在编不在岗人员,空缺岗位用于公开招考大学毕业生。

(三)认真组织实施好“选聘大学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项目,及时为大学毕业生办理相应手续,使其尽早就业。

(四)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城市社区建设,围绕面向基层群众的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生活服务、救助服务等领域,因地制宜地确立一批大学毕业生地方基层就业项目,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

(五)按省定编制标准核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做到“足额核定、足编使用”,由教育部门会同机构编制、财政部门在编制总额内按需调剂,缺额部分主要用于招聘大学毕业生。鼓励民办学校选用大学毕业生。

(六)逐步清退代课教师,对具有相应教师资格和全日制大中专毕业生身份的代课教师,通过公开招考等方式吸收为正式教师。清退代课教师后空出的岗位用于招选大学毕业生。

二、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促进大学毕业生充分就业

(七)强化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和就业指导,开设大学毕业生就业宣传咨询窗口,免费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创业政策咨询,帮助大学毕业生了解就业政策。

(八)鼓励大学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对企业招用非本地户籍的大学毕业生,凭毕业证书和企业出具的证明或用工合同办理入户。

(九)对曾经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并参加了养老保险的大学毕业生,在其考录或招聘到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后,对其养老保险缴费年限合并计算工龄。

(十)对参加过基层就业服务的大学毕业生,在公务员考录和事业单位招聘时实行同等条件优先录用和聘用。在市级机关考录公务员时,进一步加大对具有2年以上基层工作经历的大学毕业生的招考比例;逐年提高县乡机关考录公务员定向服务期满的“三支一扶”大学毕业生的比例;从20*年起至20*年,每年从县乡机关招考公务员职位中拿出一定比例,定向招录在村任职期满、考核合格的选聘大学毕业生。对到基层服务期满的大学毕业生,鼓励他们在服务期满后留在当地就业,并将对应的自然减员空岗全部聘用服务期满的大学毕业生。

(十一)为离校后回到原籍仍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办理《江西省就业失业登记证》,并将登记失业的大学毕业生纳入当地失业人员扶持政策体系,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和人事档案托管等服务。

(十二)对部分由国资委收归管理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培训场所进行改造,建立适合大学毕业生居住的专门公寓,解决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住房问题。

(十三)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原则上应在每年5月份完成招聘工作。自2009年起两年内,免收大学毕业生报名费和考务费。

(十四)对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且与被安置大学毕业生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并缴纳社会保险的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给予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岗位补贴为每人每月200元,社会保险补贴标准按单位为所招人员实际缴纳的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费基数和缴费比例核定,个人应缴纳的部分仍由本人负担。两项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所需资金从当地就业专项资金中列支。

(十五)对当年新招用符合条件的大学毕业生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且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按实际招用人数,在相应期限内定额依次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企业所得税,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十六)新招用大学毕业生达到企业现有在职职工总数30%(超过*0人的企业达到15%)以上,并与其签订1年以上劳动合同且缴纳了社会保险费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可向金融机构申请小额担保贷款。贷款额度最高可达2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为2年。

三、加大培训和扶持力度,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

(十七)加强大学毕业生的技能培训,实施毕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劳动保障和人事部门要根据用人单位岗位要求、毕业生所学专业和就业需求,定期开展大学毕业生专场职业技能鉴定。对初次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标准为国家和省技能鉴定补贴标准的50%。

(十八)建立大学毕业生职业见习制度,选择一批社会责任感强、管理规范的单位作为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组织大学毕业生参加不超过一年的见习活动。2009年全市要提供不少于6000个大学生见习岗位(其中市直单位*00个,30万以上人口县(市、区)不少于300个,30万以下人口县(区)不少于200个),组织大学毕业生参加见习。见习期间,由见习单位和当地政府提供不低于当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生活补助。同时,在当地就业专项经费中拨出资金,对见习单位给予经费补贴,补贴标准为见习单位所在地城镇职工最低工资标准的50%,补贴时间最长不超过1年,并为见习学员统一购买见习综合保险。全额财政拨款见习单位经费缺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足。

(十九)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对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提供政策咨询、开业指导、项目开发、创业培训、小额贷款、跟踪辅导“一条龙”服务。

(二十)对大学毕业生创办的科技型企业,优先纳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的服务范围。对在创业园和创业孵化基地创业的大学毕业生,自其企业创办之日起,1年内减半缴纳房租费和水电费,3年内免缴物管费、卫生费。

(二十一)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大学毕业生,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自其在工商部门首次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按照《转发省财政厅省发改委关于江西省从事个体经营有关人员3年内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的通知》(*府厅字[2009]17号)规定免收26项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十二)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可向创业项目所在地小额担保贷款机构申请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担保贷款,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延期1次;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可根据合伙(组织)人数、经营项目、还贷能力、信用状况等具体情况,贷款规模可扩大到20万元,贷款期限不超过2年,并视其经营扩大和带动就业人数增加情况提供的第二次贷款扶持最高不超过30万元。从事当地政府规定微利项目的,可按规定享受贴息扶持。

(二十三)对已进行就业登记并参加社会保险的自主创业的大学毕业生,劳动保障部门可按灵活就业人员待遇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的缴费基数按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的60%计算,养老保险补贴12%,医疗保险补贴3%,失业保险补贴1%,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四、加强领导、统筹安排,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

(二十四)各地都要成立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机构,明确部门责任分工。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先进典型,树立良好舆论导向;教育部门要抓好未就业大学毕业生档案保管及《报到证》签发等工作;人事部门要抓好已就业大学毕业生档案保管及职称评定等工作;财政部门要抓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经费筹措及发放等工作;其它有关部门也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十五)将大学毕业生就业纳入就业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大学毕业生就业需求台账。劳动和社会保障、人事部门要建立行政事业单位用人信息台账;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要建立国有企业用人信息台账;中小企业管理部门要建立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用人信息台账;银监部门要建立银行业用人信息台账;教育部门要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台账,并将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和企业需求信息进行链接,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信息平台,定期举办就业招聘会。

(二十六)切实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管理,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各级人事、教育、劳动和社会保障、公安、工商、新闻出版等部门要加强对就业信息的审核,防止虚假信息、非法传销及其它违法违规行为对大学毕业生的伤害。在预防群体性事件、保证招聘会安全、防范招聘欺诈、预防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等方面,要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及时排查并消除就业安全隐患,确保大学毕业生就业安全,维护大学毕业生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教育局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管理制度

为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根据《**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市府发〔2009〕26号)精神,我市以行政、企业、事业单位为依托,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以下简称“见习基地”),以帮助尚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参加岗位实习和专业实践,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为用人单位和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的便捷通道,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现就我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管理工作制定以下办法。

一、见习基地的建立

(一)申请条件

在**市范围内,具备下列条件的行政、企业、事业单位均可申请为见习基地:

1.每年能提供一定数量的见习岗位,见习岗位应尽量符合毕业生实际需要,具有一定管理或技术含量,有利于发挥见习毕业生的专业特长。

2.具有良好的见习培训场所和较强的师资培训力量,有较规范的内部管理,能按照有关规定对见习毕业生进行有效管理。

3.具备健全的劳动安全卫生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劳动安全卫生规程和标准,能对见习毕业生进行劳动安全卫生教育,提供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

4.企业申报见习基地的,该企业应具有较高的行业信誉、社会声誉和有较好的经济效益。

(二)审批程序

1.具备上述条件的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经单位自荐或主管部门推荐,填写《**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申请表》,报单位所在地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初审。中心城区部属、省属和市直行政、企业、事业单位报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初审,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复审。

2.各县(市、区)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经县(市、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择优审核合格的,报县(市、区)人民政府授牌;中心城区部属、省属和市直行政、企业、事业单位经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择优复核合格的,报**市人民政府授牌。

(三)申请材料

申请见习基地的单位应提供以下申请材料:1、《**市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申报表》;2、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原件和复印件;3、见习岗位名称、见习人员需求数量、见习时间安排及见习毕业生专业要求;4、见习基地培训条件及师资情况说明。

二、见习基地的职责

(一)负责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组织尚未就业的高校(包括本科、专科及高职院校)应历届毕业生开展职业见习工作。

(二)确定见习岗位,制定见习方案,明确见习要求,安排见习指导老师或具体联系人。

(三)接受毕业生见习报名时,应要求申请人员填写《**市大学毕业生见习申请表》,并提供学历证、报到证、户口薄和身份证等材料。

(四)在**市政府网、**劳动保障网、**教育网、**就业网、各县(市、区)政府网,以及有关高校网站见习岗位需求信息。

(五)负责见习毕业生日常管理考核、思想教育、岗位培训、专业知识传授和上岗实践等。

(六)对见习期满的毕业生进行业务能力考核,填写《**市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鉴定表》,为用人单位录用见习毕业生提供依据。

市本级财政全额拨款单位每年都应提供一定数量的岗位用于大学毕业生见习,并于每年5月底前将本单位见习岗位、见习要求等情况报市教育局就业办。市教育局根据各单位见习岗位情况,做好见习人员的组织报名工作,及时将报名情况通知各见习单位。各见习单位确定见习人员,安排参加见习,签订见习协议书,并将见习人员名单反馈给市教育局开具见习通知单。

三、见习基地享受的政策

见习基地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状况和职工工资水平,为见习期间的毕业生提供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基本生活补助,并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市和县(市、区)根据实际接受的见习人数和实际见习时间,在本级就业专项资金中给予见习基地每人每月当地最低工资标准50%的补助。全额财政拨款见习单位经费缺额部分由同级财政补足。

在市本级财政全额拨款单位见习计划指标内安排大学生毕业生见习的,由所在见习单位先发给每人每月600元的见习生活补助,其中260元由市财政局从就业专项资金中支付,340元由市财政安排拨付。同时,统一为见习毕业生办理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所需费用由市财政统一支付。

四、见习基地申请补贴程序

根据实际接受的见习毕业生数量,由见习基地按月填写《**市大学毕业生就业见习补贴申请表》,报所在地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初审、同级财政部门复审后,按规定程序拨付。

中心城区部属、省属见习单位每月25日前将本月见习人员增减变化情况、见习人员毕业证与身份证复印件、见习通知和见习协议书等材料报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每月底前汇总本月见习人员生活补助和见习综合保险资金申请表,报市财政局申请拨付。市财政局复核后,260元/人.月的见习补助和见习综合保险从市本级再就业资金财政专户拨付给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再由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拨付见习单位,见习综合保险由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统一购买。对市本级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另行拨付的340元/人.月见习补助,由市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汇总申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审核后拨付见习单位。

五、见习期满的考核鉴定

(一)见习基地应对见习期满的毕业生进行考核鉴定,出具《大学毕业生见习鉴定意见》,作为用人单位招聘和选用大学毕业生的依据之一,并送见习毕业生档案保管部门存入毕业生本人档案。

(二)见习基地应及时向当地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反馈见习情况。市政府定期对见习基地进行评选,对优秀见习基地进行表彰。

六、见习基地的组织管理

(一)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县(市、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见习基地的组织工作,市和县(市、区)劳动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见习基地的具体管理、指导和协调工作。

(二)市、县(市、区)教育局要建立健全见习毕业生信息库、见习岗位信息库等,为见习基地和申请见习的毕业生提供双向选择的平台。

(三)见习基地对正在见习的毕业生只签订见习协议书,不签订劳动合同。见习期满或见习期间被见习单位正式录用的,取消见习期,与见习单位签订劳动(聘用)合同,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

(四)见习期满仍未落实就业单位的见习毕业生,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和各县(市、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教育局提供就业指导和推荐就业服务,并为见习毕业生免费保管人事档案。

(五)加强见习生活补助资金管理。见习单位要按月如实申报当月见习人员增减情况,严禁见习单位将与其已建立劳动关系的大学毕业生列为见习人员,将劳动合同的试用期作为见习期,申请见习补助。一经发现,对见习基地给予摘牌,并按套取就业专项资金责任对有关人员进行严肃处理。

(六)为确保市本级财政全额拨款单位高校毕业生见习工作落到实处,建立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市人事局、财政局、教育局相关人员参加的联系会议制度,定期研究和分析大学毕业生见习期间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七)见习基地挂牌期限为3年,3年期满经考核合格的可继续挂牌。毕业生见习期限最长不超过1年。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提升思考

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也是全社会需要面对的问题。创业教育对于提高高校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充分就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创业教育的内涵出发,探索创业教育对提高就业能力的意义。

关键词:创业教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社会经济结构转型化,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需面临的重要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另一方面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原因,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的缺失占很大比重。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促进高质量就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 而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提升学生在就业岗位中自身的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创业教育,是促进就业的有效手段。创业教育与就业能力培养结合,以提高学生的自我就业能力为目的,能促进更多的谋业者变为职业岗位的创业者,能带动甚至是引领区域经济。在京津冀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充分利用京津两地的发达经济与教育优势,探索河北省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就业教育发展的结合路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培养大学生获得知识的能力和未来进行创新、创业所必需的能力素养,实现高校对于发展经济和扩大就业的目的。

一、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

2013年,河北省高校毕业生有35.5万,2014年有36.78万人,再加上离校未就业毕业生,高校求职人数创历史新高。虽然整体就业率不低,但大学生就业的供求矛盾一直存在。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就业总量压力大,另一方面却是结构矛盾性突出,面临产业转型升级、 新型产业的兴起等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就业岗位减少,而大学生的就业价值观未改变,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作,不愿意去经济较为不发达的城市工作,就业期望值与就业能力不匹配,导致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紧张,就业难度增大。就业是民生之本,要改变就业难的问题,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十七大报告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及其在就业岗位中自身的价值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环境下,如何抢抓机遇,改善创业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二、创业教育内涵与发展现状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提出“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这一概念,认为未来的人应有三本“教育护照”:即为学术性的,职业性的和创业的能力。广义上讲,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环境,提高职业技能,以及自我创业的方法与途径。创业教育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得到相当重视与蓬勃发展。在我国,大学生创业活动起于1997年清华大学举办的首届创业大赛,2002,教育部启动了创业教育的试点工作。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政策的推动下,高校创业教育得到了空前的重视与快速发展。

三、创业教育对提升就业能力的现实意义

(一)创业教育有利于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

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所有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与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应该是培养他们积极探索、开拓创新的改革意识,同时培养其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品质,能拥有适应社会生活环境、调节控制情绪、人际交往等能力。创业教育的开展能改变当前一些大学生们眼高手低,不愿意去偏远城市,基层等局面,更多的激励大学生们合理调整就业期望,实现从依赖到自力更生,自我就业。

(二)创业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发展

创业教育注重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更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案例中学习以及真实生活中学习。高等教育需要真正把“课堂学的”变成“工作用的”;同时要根据社会的需求变化和发展趋势,主动设置工程型、应用型专业,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与机会,强化专业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

(三)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宽就业途径,缓解就业压力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从意识、情感、心态以及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夯实了大学生的就业基础,有利于大学生们找到符合自身能力的工作;同时也激发了大学生们自我就业的激情,增加创业的概率,实现自我创业同时,也能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的整体压力。

四、以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对策

(一)改革高校教学模式

将创业教育有效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必要途径。首先,树立适应时展的新的教学管理理念,摒除传统的以学术知识传授为主的理念,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实行“理论课堂”和“实践课堂”相结合,发展与工作相关学习的实现途径;鼓励全体教师树立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推动科研成果进课堂。其次,优化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同时将就业能力培养引入到教学课程中,建立范围宽广的以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的课程体系,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促进从学习到工作的转变,从学校的各个阶段注重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将创业教育的学习全程化、多样化,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最后,构建基于国际先进标准的评价体系,完善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评价的办法,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考核,促进评价的总体性、灵活性、有效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关系到教育的成效。创业教育的开展需要有一支拥有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正确的教师观与学生观的教师队伍。目前,我国创业教育师资队伍薄弱,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少,因此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首先需要加强自我建设,利用一切机会自我学习,成长。突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改革传统灌输式教学,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高校需要给教师创造可学习的条件,对教师要有相应的培训制度,把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作为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鼓励教师自我进修、参与教改科研。同时针对大部分教师缺乏创业实战经验,也少有企业工作经历的现象,与企业开展联合培训,加强教师实践锻炼的能力,同时打造以专职教师为主导、兼职教师为主体的模式,拓宽师资来源渠道。

(三)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创业实践活动

创业教育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一方面需要加大学校的实践教学投入,为学生创造实践条件,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需要加强与相关企业、行业的联系,构建产学研综合创新平台,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推进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着力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要积极邀请企业参与教育教学改革,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校外导师,让他们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参与授课,推进专业和行业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要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到基地参加见习、实习、调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具体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促使学生掌握进入社会所需的知识与能力,增强社会适应力。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创业教育的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高校以及企业等全体社会的共同努力,更需要在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框架下,构建长期发展的体系。

作者:刘祥英 单位:燕山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