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

时间:2022-05-23 05:40:25

摘要:当“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创业即就业”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就必须更新就业思路,创新就业模式,开辟多元化就业渠道。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就业的必然趋势,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选择和有效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创业 就业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重大意义。十七大报告中所提出的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就业 创业 大学生 创业能力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大学生成功就业,这是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希望。应认真贯彻十七大报告中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这是是缓解当前就业难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之策。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据教育部统计,2001年大学毕业生115万,2002年达145万,比2001年增长26%;2003年大学毕业生增至212万,与2002年相比增幅达46%;2004年达到280万,比2003年又增长32%。2002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在80%左右,有近30万毕业生未能就业,2003年就业率在70%左右,有64万毕业生找不到工作[1]。2004年实际需要就业的毕业生达300万,2005年达340万,2006年已达413万,2007再创新高,达到495万人。[2]从总体上看,大学生就业供过于求的局面将会长期存在,可见就业形势的严峻。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表现在:一是冷门专业就业难;二是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三是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社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的要求提高,这就增大了就业的难度;四是没关系的就业难;五是女大学生就业难。长期以来社会认知对女性的偏见,加之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对女学生就业的制约,导致在就业工作中存在“性别歧视”。

(二)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社会就业形势及国家就业政策的影响

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中国的劳动力市场面临来自约1400万国企下岗失业人员、1.5亿农村富余劳力和近1000万城镇年度新增劳力的巨大压力。据权威预测,中国未来3-5年,每年城镇需安排2200-2300万人就业,即使经济保持 7%-8%的增长率,仍会出现每年上千万的“工作缺口”。在社会就业市场的吸纳能力没有相应增长的背景下,我国毕业生就业问题显得更加突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劳动就业也逐步向市场化配置方式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统包统分”的就业制度成为历史,“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登上了舞台,这就要求大学生自谋职业、自主创业。

2.高校发展的影响及教育指导的不足

高校通过实施连年扩招,总体规模持续扩大,高校扩招直接致使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使就业市场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情况,造成毕业生就业难的局面。并且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滞后,专业调整力度不够,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不能根据市场需求来科学地设置专业;学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从人员构成到结构功能设置未能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不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服务,致使大学生就业难。

3.大学生自身因素

当今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造成“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两种矛盾并存。大学生的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较大,部分毕业生过高估计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不能满足用人单位要求。传统的就业择业观制约了大学生成功就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等”、“靠”、“要”等思想,缺乏创业精神和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存在许多不良就业心理,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则产生了各种不健康的心理,如就业不满情绪、悲观焦虑等。

二、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意义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把创业作为带动就业的核心动力,这对于对缓解当前就业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提供就业岗位,减轻就业压力

据世界银行统计,中国仅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9.4%的资本资源、1.85%的知识技术资源和1.83%的国际资源,为世界上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这给中国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新增劳动年龄人口进入高峰期,“十五”期间峰值将达到2200万人左右,但城镇实际吸纳新增就业人员只有300万人左右,平均每年约有35大学毕业生不能按时就业。在社会直接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鼓励创业,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但可以直接解决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同时也由于创业产生了新的就业岗位,从而减轻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

(二)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首届世界高等教育会议发表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鼓励大学生创业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可以强化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大学生创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这将大大有助于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创业引领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创业教育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思路,使大学生能够适应各种社会环境,成功就业。

三、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建议举措

(一)国家优化创业环境,提供创业政策保障

第一,营造创业文化氛围。宣传、普及有利于激发人们创业热情的财富观、信用观和成败观,努力营造“千方百计想创业、一心一意创大业、齐心协力创成业”的浓厚的创业文化氛围,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宏观环境;第二,需重视和推进社会就业,理顺大学生就业体制,提高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在户口、档案管理和劳动保险等方面给予相应配套的社会保障。同时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第三,应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步伐,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加快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鼓励各种资本对毕业生新创高科技实体进行投资,设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并为创业大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二)社会应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

社会必须摆脱长期以来固存于人们头脑中的人分五等、官分九级等封建思想的束缚,真正认同劳动者无高低贵贱之分的观念,形成行行出人才的社会意识。应实实在在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服务,完善就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需求预测研究和报告,为大学生提供到位的就业服务。大学生就业应适应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因此,应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诸多影响因素,研究和构建以市场为主导的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服务体系。

(三)学校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在“就业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专题访问中谈到:“大学生就业难反映了中国大学教育存在着某些不足,甚至有一些重大缺陷。我觉得我们的教育缺少创业意识的培养。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性机能,而且要着重培养非知识性机能,这样才能使大学生自立。”因此,面对大学生就业难的严峻形势,学校不能仅限于培养能找到职业岗位的大学生,更要培养能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积极开拓就业机会的创造型人才。

1.学校应注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

第一,培养大学生形成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是大学生创业的基础。在设置创业课程时,既要注重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还要注重专业横向拓宽和纵向延伸。哈佛大学在大学本科核心课程中,强调要教给学生在未来大千世界中获取有用知识的主要方法,认为方法与策略是能力的基础,能使学生具有很强的思辨能力。而且要“坚持创造性思维训练”,达到殊途同归的育人效果,这正是哈佛杰出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的及大学教育成功的关键。

第二,培养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意识。要提供一个真实、有价值的创业外部环境,使学生为个人的成功和实际工作做好准备;用成功企业家的创业实例和精神激励学生创业,但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创业的艰难,而不要陷入创业误区;增强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创业认识,使学生产生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

第三,让大学生积累创业经验,提高创业能力。鼓励学生开展创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创业知识、技能。这样会使大学生积累经验,不仅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也开辟了就业新渠道。

2.学校要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的就业指导体系,建立完整的就业指导目标、指导内容,形成有效的就业指导方式手段,逐步推进就业指导。高校共青团组织应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和创业工作中发挥作用,应发挥共青团的组织优势、资源优势,为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构建就业平台。

四、结语

综上所述,当“毕业即失业”的危机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创业即就业”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要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就必须更新就业思路,创新就业模式,开辟多元化就业渠道。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知识经济时代就业的必然趋势,是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选择和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陕西西安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与就业研究

【摘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具有重大意义。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文章阐述了创业能力、就业的概念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提出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关键词】 大学生 创业能力 就业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使大学生成功就业,这是高校和大学生共同的希望。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以创业促进就业是解决当前和今后就业问题的重要方向和重大举措,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业。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方针,这是是缓解当前就业难的重要途径,是高校大学生就业教育取得成效的重要举措。

一、创业能力和就业的概念

创业能力:一种能够顺利实现创业目标的知识和技能。它除了具有能力的一般含义外,还有自己的独特内涵。首先,创业能力是在创业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促使创业实践活动顺利进行的主体心理条件。其次,创业能力与其他能力相比具有更强的综合性和创造性。再次,创业能力是知识、技能经过类化、概括化后形成的,表现为复杂而协调的行为动作。就业: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参加某种有报酬或收入的社会经济活动被称为就业。

二、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1、大学生创业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

大学生创业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创业有利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社会提供财富。

2、大学生创业能很好地实现自身价值

在国家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时代,对于处在最佳创业年龄时期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是很好的选择[1]。大学生创业可以增强大学生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另外也在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选择上,更能体现一个人的能力,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动性与创造力。

3、大学生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社会体制转型和全球教育变革的大背景之下,当代中国的教育正面临着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等挑战。在整个教育体制中,就业是教育质量的导向,它决定着高等教育发展的方向。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引起了各方关注。为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提倡和鼓励大学生创业成为解决就业难问题的重要突破口。

4、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方向的创业和就业教育可以有效地带动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提高。大学生创业教育是高校以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精神等素质为教育内容,以培养能够把握和运用就业市场规律的学生为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的创业素质普及教育以及面向部分学生个体开展的企业家专业教育。

5、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体系,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成功的创业者应具备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包括社会经验与人际关系、创业激情与创造力、团队意识与风险承受力、机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市场洞察力和营销能力、管理技能等。创业能力培养,是创业教育的关键所在。

三、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

(1)提高大学生的专业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高校的创业教育应该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灵活地结合不同专业开展,同时在创业教育过程中引入与专业相关的项目,增加专业知识强化课程和专业技能培训课程,使大学生具备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非专业知识,以及相关的商业知识、法律知识和一定的管理知识。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是学生的学习能力,未来社会竞争的焦点也在于学习能力。创业教育要以大学生“学会学习”为目标,通过探索新型教育模式,树立科学的学习观,把学习创新落到实处,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业教育应该大力开展实践教学、社会实践、创业素质类竞赛、勤工助学、创业类社团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缩短与社会的差距,积极促进实践能力的培养。创业教育应该把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最核心的内容,通过开设创业课程、设立创新创业基金、建立创新教育实验基地、配备创业导师、实行学生创新创业学分认定等系列措施,激发大学生创新热情,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深化大学生创新能力[2]。

(2)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开展创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开拓、创新的意识。成功的创业教育更应该是通过学校教育,使学生具备创业的基本素质,具有自我就业意识,有创业能力,有社会责任感,在机会来临或时机成熟的时候能够把握机会,进行创业。高等学校要改革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建立一个有利于创业人才成长的校园文化氛围,构建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建立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将创业融合于课程教学。高校要与有关企业建立更多的实习基地,组织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以便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3)社会各界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首先,各级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列入社会就业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并进行就业培训,提高就业技能。落实大学生创业政策扶持工作,解决创业资金问题。针对大学生创业政策的不完善,政府行政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增加新的创业政策,真正能够对创业者有所帮助。 其次,针对实际需求,开展创业指导工作。高校要利用社会各界的资源建立一套全面的创业培训体系,通过系统的培训给创业者提供全方位的支持,避免创业误区,准确定位创业方向。高校有必要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高校的课程,设立相关课程,引导大学生从多角度看创业,帮助大学生调整心态,为创业打好基础。请有实践经验的人士与大学生经常交流自身创业经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与主动精神,使高校毕业生耳濡目染,不断提升创业意识。再有应建立创业支持体系,营造创业氛围。政府部门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健全的法制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多方面保护大学生创业者的合法权益[3]。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高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心理探索

1.高校创新创业与学生就业心理的关联性分析

1947年美国的哈佛商学院开创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先河[4]。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教育为基础,以创业教育为最终实现方式,主要通过素质教育课程、科技活动、各种创新竞赛等形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将学生从单纯的谋职者变成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以减轻和缓解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美国的“硅谷”是世界上创新和创业教育最成功的地方,很多大学毕业生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在这里转化为商品,孵化出许多世界知名的高科技公司,如苹果、因特尔、惠普、雅虎等,为社会提供了120万个就业岗位,聚集了数千亿美元的财富,促进了美国经济的高速增长。美国“硅谷”的创新创业文化鼓励每个大学生勇于冒险、不断进取、善待失败、乐于合作等,锻炼了很多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大学生创企业求生存谋发展,培养出许多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因此,各国政府和高校都十分重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注重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仅可以灵活就业,还能自主创业,提高自身的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实现其身心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高校创新创业与就业心理指导教育的实施方案

2.1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创建一套系统的因材施教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使之适应高等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不断改革学科专业结构,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努力营造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教育环境,注重锻炼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丰富创业知识、健全创业心理、培养创业技能、培育创业精神。

2.2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在学校内以创业园为平台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创业计划大赛、创业项目等,锻炼学生创新创业的实战能力;同时在创业园基础上,引入校企合作办学机制,增加学生企业岗位实习机会,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研究,熟悉企业的生产环节和流程,可以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胜任能力。

2.3建立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团队

目前学校内教师学历比较高、缺乏实践创业经验,可以从教师队伍中选拔部分教师进行系统的创业知识培训,并到企业挂职锻炼,经过几年锻炼,可以形成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同时可以引进成功的商业人士、职业规划师、优秀的企业高管作为学校的客座教授,为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讲座和指导,提高创新创业师资力量和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效性。

2.4丰富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创新创业的课程要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依赖于公共基础课提供的知识来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的知识,要求学生广泛涉猎政治学、市场营销、财务税收、法律、管理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多学科的知识储备,同时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有效融合,鼓励学生进行交叉学科课程的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并注重理论课程在实践课程环节的应用,提高学生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2.5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根据社会人才需求状况,分析就业形势,转变学生就业观念,多给学生提供就业渠道。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求职面试技巧、求职心理辅导、面试实际场景模拟训练等,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目标,做好职业规划,提高大学生专业素质与主动展示自我的宣传能力,帮助学生谋求适合个人发展的职业岗位。

2.6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大学生心理尚未成熟,容易受到课程多、学习难度大、就业压力大等因素影响,造成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引发抑郁、焦虑、精神分裂等疾病。因此高校应该广泛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心理自我调适、自我防范与自我完善的能力,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建立自我调适机制,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人格全面发展。

作者:陈雪 张玉峰 王鹏 单位:北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关于民办高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研究

【摘要】目前在国内的整个高校建设中出现3种概念,一个是国家扶持的重点公办高校,一个是普通公办高校,另一类就是民办高校。然而由于国家在整个宏观政策和教育改革大趋势下再加上毕业生基数的庞大,高校毕业生将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在民办高校中其中教育集团式的民办高校、股份制民办高校、民办教育家与政府资助相结合等类型民办高校背后都会有一个强有力的、稳定的支持系统,或是企业、组织或是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所以民办高校为国内外的各个领域输送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力量不容小觑。

【关键词】民办高校 毕业生 创业 就业 技能应用

据央视网消息:“在2016年,全国各级各类民办学校17.10万所。其中民办高等学校742所,本专科在校生616.20万人。”在教育发展总体鹇匝芯糠矫妫其中最为说服性的代表作之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的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再加上2014年总理在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中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概念后产生的新形势背景下对于技能实践型培养占据主导地位及强有力的企业组织的专注支撑力量的民办高校在一定时期内是否成为国家就业创业方面的主流力量,将是全社会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的差异点与特色分析

(1)在1977年恢复高考后,中国高考制度化的巨轮就开始了转动,到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我国对内的教育改革事业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前景。所以说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民办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民办教育经过近40年的发展,结合我国古代及近现代的办学经验后在资金、师资结构、学生管理方式、生源等问题进行大胆探索,不断总结,为后期在“十二五”期间对实现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0%的目标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二部分第十三章(三十八)中提出的决议:“明确各级各类学校办学的权利和责任,形成适应不同类型教育和人才成长的管理体系与办学模式,避免千校一面”,这就侧面要求提高各个高校的竞争优势,产生属于高校自有的培育特色,从而实现个性化的高等教育,但由于民办类型的生源问题、基础设施、师资配备和资金周转等差距,使其要求在培养学生过程当中根据学生的教育经历、学生自身的特点优势、未来职业的前景规划及人才市场需求进行对点式发展的方向。

(2)民办高校以在校生及毕业生充当备用人才资源,企业或组织在处理社会事务问题上利用高校这一文化集中地,可以很主动并有效的对社会问题进行避免和解决。而企业与毕业生是一种顺接关系,这也很大程度提高了普通高校学生就业率,对于缓解国内严峻的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有着重要并深刻的意义。

二、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与就业方面出现的问题

(1)社会人士主观传统观念的影响及高校本身在招生过程中录取控制线较低,使得该校学生在对于影响力较强的公司进行职位竞争中显得较为被动的一种状态。无论是创业问题还是就业问题都是以社会环境所现有的状况为基础而导致的。而创业与就业本身就是两种不同的定位,在日趋浮躁的当今社会,学生本身就业能力的欠缺、就业素质的不高、专业扎堆再加上每年大学生整体的毕业基数的庞大使得在就业方面显得尤为被动。而在民办高校中突出的最大问题就是该校学生在心态上的不平衡和不夯实,是导致“生存难,前途茫”状况的重要原因。

(2)目前有一部分民办高校对于职业培养方面自身定位模糊,分不清应当是技术学科的定位还是教育学科的定位,我认为应该在两者兼具的基础上对技术学科进行侧重点考虑,况且在民办高校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当中没有调节好学生生活素质、身心素质以及专业素质,不能够做到全方位,致使很多毕业生对于应用技术方面或是在理论阐述和处理生活或工作的事务方面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落实,从而造成在创业或是在就业过程中没有形成属于自身的特色竞争优势,创新能力弱,没有真正的脱离“大众化”的概念。

三、怎样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在创业与就业中出现的问题

(1)根据因果论,应该明确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才能选择好采取处理问题的方法。实际上,在民办高校的教育体制中,其竞争优势就在于应用技能实践型人才的培养,这在整个教育系统当中是非常突出的。应该将这一优势作为一种机制融入到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方向中去,在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种社会号召的背景下,我认为最能体现的就是在生产和制造领域中的自动化和机械化这两种“双化”概念,在民办高校中对于这两项技能的培养能力又是理想的,以此解决民办高校毕业生在自主创业和就业方面被动的局面。

(2)民办高校也要坚定不移的注重复合型、实践型人才培养。这样不仅在上能够胜任管理层,而且在下能够保证基层,具有实现双向流通的作用,在保障教育质量的前提下,形成以创新思维,以就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

(3)严格贯彻落实中央的政策与号召,注重引导学生在实践当中的兴趣和学生在创业与就业方面的创新思维与大胆创新的魄力,对于创业意识较强学生,注重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以及注重培养其市场调研能力和同行业内的竞争能力。在民办高校资金局限性高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民办高校背后的企业、组织、社会团体等社会力量保证学生在高校在校期间的技能实践,熟悉理论知识,为毕业后在自主创业和就业方面打下坚实基础。

四、总结

纵观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历程,从一开始计划经济体制到现在的探索市场效率与社会公平相统一的阶段。再转移到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中来,其中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改革办学体制,改变政府包揽办学的格局,逐步建立以政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办学的体制”其中不难发现两者的共同点,那就是逐步的从政府层面到社会公众层面进行过度。由于政府对于创业政策的引导和社会观的悄然转变,高校应该对于目前在整个大学生创业的真实的准备情况和在校大学生创业状况进行系统的整合分析,有效的去指引和帮助民办高校学生的自主创业。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心理特征分析

摘要:2014年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旨在通过创业拉动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历来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关注点,随着近年来“史上最难就业难年”形势的刷新与愈演愈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更加受到广大社会人士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关注大学生就业心态,把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心理特征,对于指导大学生实现创业与就业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将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心理研究

一、总体形势

2014年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旨在通过创业拉动就业,提高收入水平。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历来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关注点,随着近年来“史上最难就业难年”形势的刷新与愈演愈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更加受到广大社会人士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工作者,更能深刻体会到大学生准备创业时的艰辛与面临就业时的压力。笔者在《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不同专业、班级的学生进行课堂调研发现:98%以上的学生对创业不感兴趣,同时95%以上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所以关注大学生就业心态,把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心理特征,对于指导大学生实现创业与就业有着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心理特征分析

大学生在创业和就业的过程中,由于心态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常见的有逃避心理、矛盾心理、从众心理、自负心理、攀比心理、依赖心理、急于求成心理等。本研究从以下几个特征结合案例进行分析。

(一)创业心理意识的明确性

在大学生创业的案例可以发现很多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创业信息非常敏感,可以从中得到积累并受到启发,这类大学生创业的心理意识明确,创业动机强,有很高的创业行动力与执行力。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这样的案例:创业大学生小辉学习管理类专业,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积累以及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发现互联网行业与APP开发的市场前景,结合其所在地区的整体情况,寻找到了创业商机。于是小辉利用寒暑假和其他课余时间专门到北京进行学习,前期投入近两万元学习互联网和APP开发技术,经过一年多的辛勤学习与积累,小辉终于在毕业前顺利的成立的自己的科技有限公司,并且在毕业时以创业带动就业,与相关专业的同学签订了就业协议,帮助同学实现就业。从这个案例中可以发现,小辉的创业心理意识很强,通过前期的专业知识与经验的积累,以及主动的学习,为创业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所以才能顺利的创业。这种类型的学生主要是通过自身的学习和积累,较少的受到外界引导与影响,创业意识明确。

(二)创业心理意识的模糊性

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在创业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方面很强,但是创业意识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创业理念与动机,单纯的从事一些与创业相关的活动,这就需要一定引导才能实现创业。在实际工作中也存在这样的案例:大学生小贾是一个很勤奋的学生,并且她的家离学校也很近,所以她平时就会利用课余时间回家做一些家教工作,前期是通过邻居、亲戚等介绍生源,小贾进行上门家教。因为小贾考取了教师资格证,对教学有一定的认识,同时性格有亲和力,教学方法运用灵活,她的家教工作效果显著,得到了一定的好评。后来她在自己家旁边租房开班授课,生源一直很好,她开办的辅导班在她家附近小有名气,与此同时也出现人手不足的情况,她开始让自己的表妹和妈妈帮忙代课,最后仍然人手不足,她便在附近高校招聘在校大学生来她的辅导班代课。小贾的辅导员老师得知这些信息后对小贾进行的引导,小贾受到了启发,最终创立了自己的教育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小贾这种类型的创业大学生在大学生创业案例中并不少见,这种类型的学生行动力与执行力强,善于经营与创造,但是在创业意识方面较为模糊,没有明确的创业理念与意识,所以这种类型的大学生需要一定的外界引导。

(三)就业心理的自卑性

随着更多的九零后学生进入大学校园,特别是近两年迫近零零后的学生进入大学以来,大学生群体整体心理特质发生着变化。这些接近零零后的大学生生活条件与成长环境从总体上要优于较九零左右的大学生,而他们的遭受挫折与失败的机会也低于之前的大学生。所以他们的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遭受挫折,容易出现就业自卑心理现象。实际案例:小李是一名优秀的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连续获得学校奖学金、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同时作为班级的团支书,也身为一名共产党员,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也很扎实。可以说各方面发展都很顺利,但是当她到了大四年级时候,面对就业却乱了阵脚。她参加了很多企业的面试,也考过公务员、选调生等工作,但是接连碰壁,都以“失败”而告终。小李的心态开始变得消极自卑,不敢找工作。而在辅导员得知了她的境遇后,对小李进行了指导,从她投递简历、面试、考试准备等细节方面进行沟通,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以及对小李心态的引导,帮助小李逐步的树立自信,慢慢的小李从自卑心理中走了出来。经过三个月的努力与一层层的选拔,小李与一家心仪已久的国企证券公司签约,顺利就业。通过小李的案例可以发现,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发现有很多这种类型的大学生,这类大学生在校期间通常学习、工作都很优秀,成长过程中也都很顺利,没有遇到过像找工作这样的问题或挫折,所以他们在一路“顺风顺水”的环境中成长起来,所以在遭遇就业问题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要对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加强就业指导与心理引导,帮助他们战胜就业自卑心理,以有利于他们调整状态顺利就业。

(四)就业心理的明确性

在大学生群体中,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对就业目标非常明确,就业心理具有明确性。随着信息和网络的快速普及与发展,很多学生在中学时就明确了自己的专业需求以及职业方向,这种类型的学生对就业目标很清晰,就业动机强,对自我的认知与把控也比较好。所以在他们的就业过程中,各方面准备会比较充分。实际案例:小冯是一名管理专业的大学生,她开学初就跟辅导员老师聊过就业方面的想法,她之前在网上查过往年公务员招聘的公告,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的管理专业,而公务员招聘公告中也有相关的要求,所以小冯学习目标和就业目标十分明确。四年中小冯通过扎实的专业课学习、参加活动锻炼自身能力以及充分的复习备考,最终顺利的考取的公务员。从这个案例可以发现,当大学生就业心理具备明确性时,对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做好日常的教育引导,特别是对就业具体问题的预设与解决,有助于大学生树立自信心,从容的为就业做好准备。

三、结论

(一)提高大学生创业技能,做好创业心理准备

大学生在创业方面的技能和知识都比较匮乏,所以引导大学生储备充足的完整的创业知识结构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创业基础与就业指导》等课程的设置可以使大学生获得创业全过程的体验与知识储备。在日常工作中,作为一线辅导员要针对有创业意向的大学生进行专业指导,使大学生做好创业的心理准备与知识储备。

(二)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

随着近年来“就业难”问题越发凸显,在校大学生通过网络、媒体报道等渠道听到“就业难”的报道,所以大学生往往对就业存在压力。作为高校的辅导员,应该通过就业的大数据对所谓的“就业难”进行分析,使学生消除压力,同时通过完整的就业指导体系,使大学生明确就业目标,调整就业心态,从而更好的实现就业。

(三)关注大学生就业心态,做好日常教育引导

作为高校辅导员,要在日常工作中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做好相关的创业、就业指导,尤其是对存在就业心态问题的大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的指导,必要时寻求学校招生就业处或者心理中心专业老师的帮助,从而为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大学生顺利就业。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研究

摘 要:经济新常态下,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通过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调查,深入了解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探讨分析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存在问题,并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政府政策资金支持,校企拓展合作空间和学生个人能力提升等方面提出完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 就业 指导服务 体系 对策建议

大学生创业就业难是社会问题,也是现实问题。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举措,是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毕业生创业就业的重要措施。当前,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指导服务工作已经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热点问题。针对目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如何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新体系,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形势分析

经济新常态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下的客观存在的状态。经济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运行发生一系列新变化,基本特征是经济增长速度发生变化,经济结构优化发生变化,第三产业主体发生变化。2016年,受到国内经济影响,大学生创业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作为高校毕业生这一就业群体,这将对大学生就业产生很大压力,大学生创业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我们通过组织对广州地区有关高校和招聘单位的专题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创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创业意识较低,调查结果显示,39%学生认为高校创业教育宣传工作开展不够广泛,大学生创业意识缺乏,而且,创业实践基地少,没有机会参与创业活动;创业激情较高,有24%大学生有创业欲望,而且表现比较强烈,大学生创业激情逐年增多,创业人数不断增加,但实际参与创业的比例还是很低,统计创业人数不到2%;创业环境欠佳,目前,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完全认可和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还没有得到高校、地方政府和家长的大力鼓励和足够的资金资助;创业资金短缺,调查数据显示,38%的学生认为自己想创业,但没有资金支持。处于创业期或准备创业的毕业生,资金短缺是创业重大问题。地方政府出台了相关的资金资助政策,帮助大学生创业融资,但整个资助效果并不理想,很多政策在实施过程中没有得到落实。二是在就业方面就业困难主要体现在:工作经验缺乏,调查显示,有51.2%学生认为工作经验欠缺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没有得到企业的认可,平时也没有机会参与实践活动,动手能力较差;专业能力不足,有31.4%学生认为个人专业能力不足是求职过程中主要障碍;缺少求职技巧,数据显示,有25.1%学生认为求职技巧的欠缺对就业面试时很不利;冷门专业困难。调查结果有25.4%学生认为社会需求量饱和,对一些专业相当不容易就业;毕业学校歧视,专访中发现,36.7%学生认为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很多大型企业在招聘时,一定要985、211工程院校毕业生,这些要求对大学生就业创业影响较大。

二、当前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学科专业调整力度不够,创业就业指导服务水平较低

1.高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不合理现象。有的高校在教育教学中存在很多比较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科专业设置方面改革力度不够,未能做到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去设置学科和专业。

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能得到全面开展。主要体现在高校的创业指导课程设置不明确,对创业指导课程理论研究还不够成熟,还没有形成一种科学理论体系,有些高校未开设相关课程。创业指导服务观念落后。有些高校还是被动,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第二课堂活动,缺乏对学生创业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难以满足学生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就业创业指导内容单一。面对创业就业指导服务问题,学生最需要的,就是学校给予指导服务工作是多样化、全程化的指导服务,这些内容主要包括创业就业政策与形势、创业就业技巧、职业生涯规划、以及创业就业需求信息、职业适应能力、就业创业心态调整等等内容。但从目前有的高校的情况看,指导服务内容比较少,这显然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二是创业就业指导队伍较弱。高校创业就业课程指导老师,有的是学生辅导员、有的是行政管理干部,或者兼职教师,这些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缺乏实践经验,综合能力不强,比如很多老师都没有懂得最基本的教育学、法律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又没有了解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所具备的创业就业知识,很难保证创业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效果。三是创业就业服务形式落后。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指导服务老师,受到工作要求和专业知识局限,在全程化的创业就业指导和咨询服务上,确实存在着较大的困难和问题,造成指导工作和服务水平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

4.高校创业就业实践基地未能满足学生需求。目前,高校都能通过各N方式和形式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基地,比如: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但有的高校仅仅是形式上的做法,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而且,基地数量也不多,仅能供一部分学生实习或实践,未能满足大学生的各种专业学生的需求。

(二)创业政策落实程度较低,创业就业环境未能得到较大的改观

1.产业转型升级不合理。从经济社会角度分析,通过发展经济特别是地方经济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是解决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创业就业难与经济转型升级速度缓慢有着密切关系,地方经济产业层次偏低是导致对大学生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

5.提升创业就业指导服务质量。高校创业就业指导老师必须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发挥指导和服务作用。因此,一要提升指导老师专业水平。加强指导老师的专业培养和培训,组织他们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更新知识结构。二要做好兼职教师聘请工作。邀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创业理论专家、创业企业家担任学校兼职教师,进校指导学生就业创业工作。三要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方式。高校要建立校园创新创业QQ群、微信群,搭建创业信息网络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就业”新模式。加强创业信息交流,建立创业项目指南库,提高学生创业工作服务与指导的有效性。四要加强个性化创业就业指导。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个性化指导和服务,是做好毕业生创业与就业工作的重要举措,高校要深入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残疾学生、农村生源学生、以及少数民族学生、边远地区学生等创业就业困难群体,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做好他们的个性指导和服务工作,切实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全力帮助他们充分就业,实现创业愿望。五要做好学生就业心理调适工作,为大学生自觉树立良好的创业就业观,自觉调适在创业就业选择中的不正确的心态,树立务实的创业就业理念,顺利实现创业就业。

6.开拓学生创业就业渠道。高校要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挖掘发现各个领域的创业就业岗位的就业机会。高校要落实好“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大学生村官”和“农村教师特岗计划”等基层项目岗位,切实做好鼓励毕业生到农村基泳鸵怠⒌街行∥⑵笠稻鸵倒ぷ鳌M时,要发挥农业院校的优势,引导大学生到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研发和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创业就业,真正实现学有所用。

7.扩大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高校要建设和利用好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等创新创业平台。加强产学联基地建设,加强与企业协同发展,加强产学研教学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实习见习实践活动场所,为大学生做好创业就业准备和实训提供发展平台。高校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培育指导工作,大力促进产、学、研等多方面紧密结合,采用多样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以及实习实训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以提高毕业生创业就业质量。

(二)完善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体系,建立健全良好创业就业环境

1.加强创业就业法律法规建设。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建设落后问题,国家要加强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法律法规建设,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法律保障。构建比较系统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法律体系。针对我国大学生创业就业领域的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问题,加强创业就业法律法规建设,比如创业就业市场中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问题,对暂时失业大学生给予提供失业保险救济、职业指导和职业培训等相关指导与服务问题,都要通过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提供法律法规保障构建完善的创业就业体制机制,加强宏观调控责任,逐步扩大创业就业需求,创造更多的为大学生创业就业机会和平台。运用政策倾斜、鼓励投资兴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以达到扩大地方创业就业需求。进一步完善企业补贴制度。大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为调动大学生见习单位的积极性,政府要提高给予企业适当补助资金,并根据企业单位接收毕业生实习人数及实践基地设施建设、职业培训指导的情况在财政与税收方面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资金资助,保障大学生实习顺利进行。

2.加大创业就业政策宣传力度。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大学生自主创业宣传,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通过网络或电视等多种渠道,及时帮助大学生或企业深入了解和掌握国家及地方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引导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创业信心,更好地开展自主创业,实现创业梦想。同时,通过创业就业政策的宣传,让社会和家长都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形成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大力宣传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典型经验以及大学生创业就业典型,树立典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促进大学生创业就业工作的良好氛围。

3.解决创业就业困难学生实际问题。政府部门要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目前大学生创业就业困难的根本情况,出台一些符合地方实际的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着力解决困难学生的实际问题,到达精准扶助创业就业困难大学生,增强他们创业就业信心。提高创业资金资助标准,增加优惠政策补贴和低息贷款,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就业。对于一些家庭经济特别困难的毕业生,要扩大对他们的经济资助力度,提供未就业大学生社保补贴,增加财政资助资金。在大学生就业落户方面,各级政府要消除毕业生流动限制政策,比如取消高校毕业生毕业后跨省跨市区域创业就业限制和取消户口指标限制,以及一些不合理行政管理收费,让高校毕业生扩大创业就业选择的发展空间。

4.加快企业产业结构升级。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和充分就业提供基础条件。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要推动企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引导企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掉落后产业,发展新兴产业。通过企业产业行业的供给侧改革,能增加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就业。

(三)着力拓展学校企业合作空间,强化用人单位社会责任意识

1.加强校企协同创新工作。加强企业与高校创新协作,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措施,有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促进企业发展,为企业培养人才提供人力资源。校企双方给学生提供到企业实习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提升能力与见识,同时,能够增长大学生的实际工作经验。通过协同机制可以促进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形成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也可以为企业产出一批标志性的创新成果。

2.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目前,在大学生实习见习环节,有的用人单位不愿意为他们提供实习见习机会,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过多的实习生会影响他们正常的工作秩序,或者担心商业机密泄漏,或者认为学生理论水平虽然较高,但实际经验确实缺乏,帮不上什么忙,在实习见习中会增加工作成本,不肯接收实习生。在这一点上,用人单位应把向在校大学生提供一些实习岗位作为自己的社会责任,积极地为社会培养储备人才,以增强大学生实践经验和提升实际工作能力。

3.消除单位选人偏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进行监督,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招聘行为。公开招聘信息,规范招聘程序,杜绝灰色招聘、公示录用结果等程序,为毕业生树立正确就业价值取向营造公平、公正、安全与和谐的创业就业环境,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保障机制。

(四)学生个人做好职业规划准备,不断提升创新创业就业能力

1.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高校大学生要提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对影响个人职业目标的因素和能力需求进行分析,初步明确个人将来发展目标,并在大学学习期间根据个人的发展和兴趣情况对规划进行不断比较、修改个人的目标要求,重新审视自己,结合经济社会实际情况,给自己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符合实际的创业就业定位。这有利于今后的创业就业目标的实现。

2.转变创业就业观念。毕业生要明确高等教育已不再是过去的精英教育,要面对现实,以正确的态度去对待现实,在创业就业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不要退缩,要正确认识理想和F实的问题,做到客观公正地认识社会,适时适度调整创业就业目标,对就业期望值要有一个准确的估算,做到心里有底,积极主动寻找机会,实现创业就业意愿。在创业就业领域方面,不要将创业就业范围局限于少数行业领域里,要拓宽创业就业范围视野,坚持多元化创业就业理念,积极主动地去迎接激烈的市场竞争。

3.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在当前毕业生创业就业困难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对招聘大学生的条件要求越来越高。毕业生也要相应提高自己的能力水平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要,培养和塑造自身的综合素质,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参加专业实习和技能实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升开拓创新创业思维,培养自身的创业就业竞争力。

4.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从进入大学读书起就要有意识进行创业就业规划,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为将来的创业就业做好必要准备。积极主动参与校内和校外的社会活动,比如社会企业兼职活动、校内勤工助学活动、参与老师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加强各类社会实践活动,熟悉各项事务和项目工作流程,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提升个人创业就业能力有很大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广东广州 510225)

(作者简介:刘宏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教研究,农业经济;柯锦泉,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就业;吴小玲,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就业;袁永平,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创业就业;通讯作者:刘任,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就业,农业信息。)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与对策分析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得到普遍关注,大学生创业是大学生通过自主创办服务项目、企业或从事个体经营实现就业的重要形式。高职院校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重要场所应该着力加以解决,定量研究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促进社会就业的增加。文章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进行研究,对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就业;效应

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是指通过大学生自主创办新企业来提供相应的工作岗位,在实现自身就业的同时带动更多大学生(或其他人员)就业。不论是针对正在接受大学教育还是已经完成教育的大学生,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倍增效应又称乘法效应,可吸收更多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使其获得就业机会,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通过新成立的企业雇用更多劳动者,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新创建的企业会从原本单纯就业的人群中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创业主体,有效改进从而实现就业者的持续增加。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进一步提出创业带动就业的影响因素和加强创业教育、完善创业体系、改善创业环境等措施来促进大学生创业等对策,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紧张的现状。

1对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效应问题研究

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的一个社会问题,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各级政府和各个高校都在实施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各高职院校也都致力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千方百计地挖掘就业岗位,以期为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提供参考思路。针对建立和完善机制方面阐述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创业带动就业问题,有效改进从而实现就业者的持续增加。统计分析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方面的影响因素,实时发现创业薄弱环节。

第一,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需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但当前高职院校的大学生的创业思想较为保守并且创业的积极性不高,大学生创业氛围不浓厚。大学生创业可以很好地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改善学校教育的弱势与学生传统的思维模式。在构建创业带动就业效应评价体系基础上,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利用其知识和技能开创事业。针对高职院校的相关指标进行研究,改变很少有学生愿意投入到大学生创业的浪潮的现状,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方向。就可以通过由点扩大成线、由线扩大成面的方式吸纳一部分大学生进入到相关岗位,从而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进展,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和氛围。

第二,通过动态地创业观察,对大学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存在大学生创业的素质和知识匮乏的现状。就业观念不开放,无法发挥创业带动就业效应。无法利用知识和技能在经济、文化等领域进行创新并开创事业,对创业的认识还是比较片面。对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创造就业岗位的办法,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加上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覆盖面不够和力度不足,无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社会经验的掌握不足,创业知识更是缺乏。导致无法开展创业带动就业行动,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进展。

第三,大学生创业缺乏系统的服务平台,无法更好地缓解就业压力。加上当前各地设立的服务大学生就业人才的交流中心较为虚设,无法帮助大学生找到工作的方向。服务平台的相对较少、相关服务人员素质也普遍不高,更加没有办法促进大学生创业的进展。难以对大学生创业进行相关指导,缺乏更深层次的认识。当前服务平台难以发挥作用挫伤了社会服务平台建立的目的,影响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进展。没有解决就业问题的大学生数量逐年累加的问题,无法增加创业拓展就业机会并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限制了大学生创业工作的开展,创业支持力量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

2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对策实施

创业者通过自筹资金、自找项目、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创办企业和开展个体经营,通过加强政府的支持并出台相关的鼓励创业的政策等改善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局面。通过创业活动实现劳动者自主就业,并付诸实践。创业拓展就业机会并吸收更多的劳动者就业,改善以往创业支持力量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的问题。通过增加企业数量或开辟新的行业来增加就业岗位,加强政府创业支持的核心力量。不仅仅把鼓励创业作为一个口号,还形成“扶持一个大学生创业,带动一批大学生上岗”的效果。

2.1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带动就是指劳动者创办新企业(包括合作组织、个体经营和项目)能促进就业,因此需改革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创办的企业越大,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机会越多。创业改变就业格局,在大学生在校教育中要把大学生创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学板块。创业和就业之间存在函数上“一对多”的关系,可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逐步摆脱死板的课堂理论教学。在一定范围内,特别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承担起创业教学的任务,开展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鼓励相关教师进行系统的学习并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动脑能力。使创业带动就业的效果越来越明显,有利于对创业教育工作的开展。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此基础上,专门为学生设计一些创业计划大赛和企业调研活动等。促进大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实践活动中。

2.2提高教学团队中师资人员的素质

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从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入手,提高教学团队中师资人员的素质。提高师资队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有利于发挥大学生创业的就业倍增效应。在实践中增加阅历和经验,从有关部门或者企业以及成功人士中聘请专家组建创业导师队伍。在专门课程的开设过程中系统地对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创业教育核心力量。增加实训课的比重,选择高素质的教学团队进行教学。创业导师在进行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创业前景分析,分析当前大学生创业面临的困难。把团队建设、公司结构、市场分析和预期以及风险评估等整合成为一套体系,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容易掌握企业的基本结构和框架,帮助其建立创业的信心。从而保证学生在今后创业的过程中有章可循,吸引学生更多地参与到创业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从而掌握创业的动态。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教育结合起来,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调研和学习。保证教师能够充分了解一线信息,进一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研究。

2.3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立

高职院校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创业带动就业的教育体系、核心价值观需要学校不断推进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建立来实现。这种服务平台应该有助于为大学生提供一些就业和创业的指导,鼓励学生参与导师的项目。创业教育教学科研机构和师资是创业教育的核心力量,可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真正切实开展相关工作,在老师的带动下组建创业团队。结合国内创业教育的形式和现状进行分析,需要深刻了解和掌握其特有规律。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切实感受组织的作用和力量。服务于大学生创业和就业压力的缓解,帮助学生培养一些创业者的素质。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在数量和质量上的成倍增长,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搭建创业活动载体和平台,保证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创业。使高职院校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投身各种创业理论和创业实践培训活动,并且自愿投身到创业的实践中去。在加强自身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锻炼的同时,缓解就业压力。

2.4重视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

为进一步提高创业成功率,需重视创业教育理论的研究。扩大创业对就业的带动效应,结合国内外最新理论和成果。强化全民的创业意识,提高创业教育的效果。从过去消极被动的对待转变为积极去推动,把优秀的理论和方法编入到教学课程当中。加大创业宣传力度,及时进行内容的更新。建立数据库资源和信息共享平台,保证学生所学知识的前沿性。转变关于创业的教育观,充分改革教学模式。将创业教育真正融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对一些成功的创业案例进行分析和整合。完善创业服务和培训体系,建立校友数据库。构建包括创业理论、创业实训、创业文化在内的课程体系,提供创业团队进行学习和参考。完善鼓励创业的扶持政策,加强与成功创业校友的联系。除此之外,通过培训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创业导师,邀请成功校友进行讲座。鼓励大学生创业,认真钻研和分析正反案例。积极与政府、企业实体做好协调工作,从而激发学生的热情和创业的意愿。不论是针对正在接受大学教育还是已经完成教育的大学生,主动学习创业的各项法律法规。注重案例教学,深刻了解和掌握其特有规律。进一步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工作研究,充分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

3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展望

创业带动就业中的倍增效应是指创业者通过自主创业,有效改进从而实现就业者的持续增加。通过新成立的企业雇用更多劳动者,从而缓解大学生就业紧张的现状。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发挥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把鼓励创业、支持创业摆到就业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吸收更多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学生。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但当前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至少需要从政府、高校和学生三大主体做工作。随着大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加,政府方面首先需转变观念。解决社会创造的就业岗位难以承受数量巨大的有就业需求的大学生的问题,做好顶层设计。高校方面建立创业师资队伍,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在校外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途径。学生方面转变观念并树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识,通过大学生自主或以其他合作形式创业,形成“一人创业带动多人就业”的良性循环,创造出更多的工作机会来,解决一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双轨制创业带动就业,广西高职院校经贸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是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之一。全院教职工团结奋进、齐心协力打造国家骨干示范院校。经贸系在校生2300多人,为该院最大的系部。该系所承担的课题《广西高职院校经贸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被列为学院重点项目,经贸系实行实体店创业和电商淘宝创业的“双轨制创业”。该院被评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优秀”单位,该院大学生创业园基地基础扎实,发挥了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功能。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报告显示,该院2013届毕业半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4.3%,比本校2012届(3.6%)高0.7个百分点,比全国高职院校2013届(3.3%)高1.0个百分点。

一、项目实施的背景

(一)在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广西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就业创业工作的高度重视。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教学〔2013〕14号)要求,“激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加大创业基地建设和创业资金扶持力度”。因此,高职院校如何落实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广西高职院校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课题。

(二)目前,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大学生自主创业率高达15%,国内大学生创业率仅为5%,据麦可思公司调查报告显示:2012届该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仅有2.9%自主创业,高职院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带动就业的上升空间依然很大。

(三)该国创业孵化基地现行的主要运行模式(即政府为主导的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科技工业园区)都是对创业项目的支持方式,并没有最大限度地普及、惠及想创业的大学生,没有一整套科学地指引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激情和创业目标的完整体系。因此,这个培育大学生创业人才的责任自然会落在高校的肩上。

(四)广西“十二五”经济新发展的战略需要创新创业型人才,而广西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教育相对滞后,传统的创业教育已无法满足新形势对大学生创业实践的需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创业教育的有效实践载体,广西高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势在必行。

(五)国内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出现本科院校较强、高职院校较弱的现象,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案例不多,广西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还未形成规模。

二、项目主要改革目标

(一)预期成果

2010――2015年,围绕学院国家骨干创业园建设项目,完成经贸类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实现校企合作创业,建立校内外创业孵化基地,形成良好的学生创业环境,探索校企合作创业的运行管理有效机制。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为立足点,建立完善一套切实可行的创业课程教育体系,建立大学生创业管理运行机制,设立大学生创业基金。培养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创业教师队伍,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专业化的指导和支持。

以“创业教育+创业模拟+项目孵化+创业扶持”为模式,培养扶持一批批学生创业典型;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机制,推出商品销售创业、电子商务网络创业等创业服务项目,如创办成立达芙妮淘宝专营店、营销实体店、电子商务创业实训基地、营销与策划创业指导实训基地等。

(二)项目创新之处

1.提出多种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模式,探索经贸类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的有效运行管理机制。校企合作创业,共建创业孵化基地仍是一种尚在探索阶段的新型校企合作模式,对广西高职院校而言,仍是薄弱环节。按照“创业教育+创业模拟+项目孵化+创业扶持”的模式,可形成校企合作创业主体多元化、筹资方式多样化、运行管理市场化、创业教学实战化、创业人才实践化,就业成果化等高职教育特色,真正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一步促进校企深度合作。

经贸类校企合作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模式主要有:

1.1电商淘宝创业孵化模式。结合经贸系电子商务专业平台,零售、批发、批零兼顾、、淘宝、天猫(淘宝商城)、速卖通、敦煌、阿里巴巴1688、中国供应商、eBay、拍拍,供货物流结合,虚拟实体结合,厂店结合,企业淘宝物流联手。经贸系成立的大明山茶叶天猫旗舰店、达芙妮淘宝等电商创业班,学生从零资金开始创业,教师跟进指导,已经涌现出一批批淘宝创业之星。

1.2连锁代销实体创业孵化模式。生产企业为学生提供货源,由学生团队自主经营,开办连锁性质的代销店,学生可从代销中获得销售利润,学校可象征性地收租,厂家的产品也得到较好的销售,实现多赢合作。例如,经贸系学生自主创办的左手右手DIY精品店、弘能健康生活体验馆、大食堂、源生堂养生店等企业,都有较好的收益。

1.3任务驱动型创业孵化模式。“企业+教师+学生”组建合资公司。教师在实训教学过程中,主动收集和获取企业的商业信息,如把企业的案例拿到课堂上来,由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策划和宣传,学生完成策划书后,由企业进行评选、认定并实施商业化运作。如该院经贸系营销教师带领学生一起组建的“三十六计工作室”,每年都有多项策划方案被一些企业购买采用,师生得到锻炼的同时,也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4优势互补型创业孵化模式。由学校、企业共同提供设备或师资,共建共用创业实训基地,实现优势互补。由企业提供电脑、打印机、传真机等办公设备,校方提供场地和师资,学生负责日常管理和经营,除对本校师生营业外,该创业实训基地还同时面向社会营业。例如经贸系的百信乐呼叫中心实训基地。

1.5校企共同出资经营创业孵化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出资建设和经营校内创业孵化基地,基地可以企业的名字冠名,主体建筑由学院建设,内部装饰及设备均由企业出资装修和提供,企业提供商品货源,学生遵循企业管理制度负责管理和经营,经营所得收入由企业、学院和参与实践的学生按一定比例分成。例如该院的南城百货超市创业实训基地、广西和桂集团的“和桂创业班”等。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探索

【摘要】阐述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创业与就业教育中的有益探索,提出高职院校加强创业与就业教育的措施: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构建科学有效的创业与就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业与就业教育探索

随着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各高校对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探索出形式各异的教育方式。近年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大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教育引导工作中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本文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高职院校的创业与就业教育进行探讨。

一、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与就业教育的有益探索

(一)全员参与,在教学中加强创业与就业教育。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创业与就业教育,在专业课和基础课等课程的相关内容中加强创业与就业教育,个别老师进行创业专题研讨会或把团队合作完成创业计划书并进行实践纳入学业成绩考核中。在课堂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不同内容的就业前心理和职业精神指导。同时,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还开设了有利于提升学生创业素质的系列选修课程,如2006年以来开设有大学生心理素质训练、社会性别与人生发展、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管理、市场营销管理、通用管理能力等课程,对有创业愿望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这些课程均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素质。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学校也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相关专业岗位的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教育,希望学生在教学中接受就业素养的熏陶。

(二)自主开发课程,形成比较完善的创业与就业教育课程体系。2006年以来,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每年开展数场创业论坛、营销训练等培训活动,既激发了一些学生的创业思想,也营造了良好的创业文化氛围。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与招生就业处合作,拟请校外职业顾问及职业培训师及企业家共同研发“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新的实施方案并在2009级部分学生当中实施,课程的教学团队由校内老师和校外专业人士共同组成。这样的实施方案要比随便从市场上所选择的教材针对性强。

在金融危机压缩就业市场的新形势下,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立项课题的形式加强对如何开展创业与就业教育的研究工作。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不断完善每年的创业教育体系,探索了以下模式:一是举办系列创业讲座和通用管理能力、创业技能培训(3月份开始实施,12月份形成一套完整的实施方案)。二是成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基金(5月份开始筹划,开始筹集资金,12月份成立)。三是建立10个高职学生创业见习基地(5月筹备,7月份部分投入使用,12月份完成)。四是鼓励引导高职学生创建高职学生各种类型的创业工作室,建立高职学生创业中心,为进行创业的高职学生提供各方面的服务(4月下旬月份开始筹建,6月份部分开始运营,12月份完成一批创业工作室,争取初步建立高职学生创业中心并开展初期工作)。五是进行创业计划比赛(5月份开始宣传实施,12月份评比)。六是职业风采展示比赛(5月份开始宣传实施,12月份评比)。七是高职学生创业素质拓展训练营(暑期开始分批进行,11月份结束)。八是创建高职学生营销实战训练营(4月底启动,12月份结束)和举办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比赛(10月初举行,12月份完成)。期望通过一系列活动构建合理的教育体系,提高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

(三)举办创业与就业专项技能竞赛,提高学生创业与就业意识。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技能竞赛,为学生提高创业与就业能力提供服务。通过综合性的素质和技能竞赛,在校大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得自身素质得到了全面发展。

2008年,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首次举行学生职业技能竞赛,其中有主题为“设计未来,实现梦想”的创业技能竞赛和就业技能竞赛,为有着创业梦想大学生们提供一个锻炼和实践的平台,作为培养自我的创造性、创新性意识、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团队精神的一个载体,以及培养学生如何更好地面对就业相关问题,提高就业技巧。学校每年的创业和就业设计大赛都会如期进行,锻炼了一批批有志创业的学生,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创业竞赛还邀请了企业的专业人士作评委,如中国职业策划网、广西南宁四维空间文化传播公司、南宁东方智胜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南宁沛祥企业管理咨询公司、广西家装网CEO、南宁天盛餐饮管理公司、广西亚健康科学技术研究会等企业的专业人士。比赛结束后,广西南宁四维空间文化传播公司对其中两个项目的投资合作感兴趣,并与学生洽谈,推动优秀的商业计划书能够获得投资的机会,努力把商业计划书变为现实。该公司愿意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合作,长期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提供长期的职业规划、社会实践和创业辅导。竞赛活动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后加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每届学生创业与就业技能竞赛,组织严密,科学分工,工学结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促进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引进企业参与的技能竞赛方式,对于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推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而言,具有深远的启迪意义。

为了传播职业生涯发展的理论知识,增强大学生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的思想意识,引导广大学生自觉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择业观和就业观,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技能与实践能力,进一步推动高校就业工作的深入开展,每年6月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都会启动两个比赛项目――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挑战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和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希望通过创业计划大赛进一步培养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意思维、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引导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激发大学生科技创业、实践成才的热情。

(四)进一步完善创业与就业指导和服务体系。以创业教育为抓手,培养高职学生的创业能力,激发创业热情,提高创业技能,大力营造支持鼓励青年创业的浓厚氛围。聘请社会知名专家、学者、青年企业家、成功校友组成高职学生创业专家指导团,组织有创业愿望的学生骨干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按照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针对新生开展“新起点、新目标、新发展”人学教育活动;针对二、三年级学生,举办“职业指导进校园”宣讲会;针对临近毕业的高职学生,举办“商业・职业・创业”高职学生创业专题讲座,形成连贯的创业与就业服务体系。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社会各培训机构合作,建立8个高职学生创业培训基地。

各系部针对不同专业要求,邀请刚刚毕业和已成名的校友返校做就业专题报告,通过他们的宣讲、学生的提问,更能使学生在校期间做好相应准备,提高自身的就业能力。

当然,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在创业与就业教育方面的探索时间不长,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方面的师资力量不强,被迫把一些非专业教师充到这个队伍中;二是对创业与就业教育的宣传力度较弱,有些学生因为信息接收不到而无缘参加各项创业与就业的活动;三是对学生的创业与就业引导和培训过少,有的学生对创业的概念模糊不清就参加竞赛角逐。

二、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的措施

要更好地为学生创业与就业服务,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和完善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教师是保持良好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和不少兄弟院校一样,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专职的创业与就业教学团队尚在建设阶段,且表现出人才缺乏的状态。因此,尽快组建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是紧迫的任务。当前,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与就业教学任务分别归各系部管理,在师资力量缺乏的形势下,有的系部把没有经过任何专业培训的辅导员也纳入了创业与就业教学团队。创业与就业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一支专业的教学团队作保障。学校应尽快采取有效方式,把非专业的教师培训成为专业的教师。在当前形势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应是创业与就业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二)构建科学有效的创业与就业教育培训体系。科学的教育培训体系有助于学生有效地获得创业与就业技能。没有系统的教育培训,学生的创业与就业能力很难得以明显提高。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除为学生开设创业与就业课程外,还定期邀请企业家到校开展相关讲座,拓展有志者的创业与就业素质。理论提升之余,还需要具体的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创业与就业技能锻炼提供平台。这是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创业与就业教育培训体系中最难解决的问题。只有少数创业设计方案吸引企业共同开发,获得创业实践机会。就业实践往往模拟就业情景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以及鼓励学生(未到毕业时期)提前参加各类人才招聘会。

(三)加强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实践训练。实践可以促进知识的转化和知识的拓展。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意识和社会技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才能和组织才能,提高学生修养、完善个性品质,能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积累丰富的创业经验,培养创业能力。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施展创业才能的舞台。教育部大力推荐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加强创业与就业的实践训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众所周知,我国许多高校在创业教育实践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如清华大学的创业计划大赛已经成功地促使一些创业小组成立公司,引来巨额风险投资;浙江大学的“创业论坛”经常邀请一些专家、教授和企业总裁,来校介绍创业经历和经验,介绍创业必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定期举办“创业沙龙”,成立“创业俱乐部”,创办“人才论坛”等。从更高层次的目标看,高职院校应博采众长,吸收其他学校的成功经验,更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培养创业与就业素质,提高创业与就业技能和应对挫折的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创业与就业意识和激发创业热情,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创业与就业成功。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浅谈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

摘 要:我国自扩大高等学校招生以来,招生数量逐年增加,学生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就业”则逐渐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创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创业促就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提高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业能力,是高校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课题。

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是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新增长点,也是扩大就业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鼓励和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对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改革以及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先导,创业基地为支撑,创业指导服务为保障,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

创新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实践性,因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性、实践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期以来,我国传统的教育主要是知识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创造性,普遍出现了高分低能的现象。

二、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我们力图通过教学来提高和增强学生的素质、能力、创新性、实践性,但却没有系统地加以培养和强化,大学生毕业后要在社会实践中获得成功,更应注重能力、创新性、实践性。

三、我院人才培养的定位主要是培养应用性人才,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我们实现这样一个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激发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对于所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实用性更加关注,并且能激发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进行创新创业的热情。

四、根据我院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在新时期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办法。

(一)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激发师生创新创业兴趣

1、增设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丰富学生创新创业理论知识。采用创业案例进行教学,展示成功创业者的创业精神、创业方法、创业过程和规律。可以定期请创业成功人士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帮助学生分析创业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聘请社会上成功的创业人士或校友为老师做创新创业专题客座,带领教师学习创新创业相关理论和技能知识,使教师首先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以便在向学生传授创业知识时,能够有的放矢,从而增强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有效性。

3、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建立全面的素质教育观念,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内涵,注重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将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与其他方面的思想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创新创业氛围

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通过大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形成创新创业的文化良好氛围。

在校园文化中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教育专题活动,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有机地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来,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如参观创业成功的企业,请创业成功者介绍创业的奋斗历程,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大力营造创业光荣的氛围,带动更多的学生勇于创业。

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以技能竞赛为依托,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依托校园各种技能竞赛,充分发挥创业计划大赛、室内设计作品竞赛、大学生就业创业论坛、设计论坛等大学生创新创业课外活动,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的课外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搭建实习实训平台,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通过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与企业联姻,企业走进高校,共同探讨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从而不断提升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除了进行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基地外,还必须树立起由创业导向模式向培养具有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模式转变的新理念。只有将第一课堂课程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从深层次不断唤醒、启发和挖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团队训练、岗位见习、创业实践等实践活动,逐步培养出创业领军人物,才能在大学生中塑造创新创业理念,从而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整体水平,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

(四)重视就业指导与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五)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建立就业与招生的联动机制,用就业水平调整各专业的招生规模,形成招生与就业的良性循环。

(六)广开就业渠道,大力开辟毕业生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

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建设工作一直是学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今后,我院将在现有基础上,以学生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市场开拓力度,追求细致、周到的就业服务,不断探索就业工作新思路。

业教育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新形势下,创业教育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大学生可以成为创业的主体,也应该成为创业的主体。创业教育不仅有助于优化个体素质,激发青春能量,而且有助于把知识转化为国家的实力、社会的财富和人民的实惠。高校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主阵地,必须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推进授业、创业、就业的相互渗透和整体优化;必须树立“大创业”的理念,引导学生强化创业意识,敢于创业、勇于创业,能够创大业;必须进一步注重学用一致,培养学生依靠专业打基础、依靠创业打天下,通过创业牢牢把握就业主动权,提高社会贡献力。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浅析当代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题与解决途径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深入开展,高校学生能接受到更为广泛、且更为专业的优质教育。现如今,接受高等教育学生数量与日俱增,同时愈来愈多高校毕业生的未来发展问题也显得更加突出与棘手。如何才能在众多创业就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当下学生最为关心的话题。本文将对当代大学生面临的创业就业形势、遇到的难题以及解决途径等内容做出分析,旨在为广大毕业生提供正确的创业就业指导与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 创业就业难题 解决途径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

预计69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毕业人数最多的一年。而历年数据表明,大学生毕业人数创历史新高已不是新鲜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复杂严峻,工作任务将更加艰巨。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更是新时代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总的来说, 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劳动力资本水平, 理应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我国整体劳动力发展水平的提高, 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更全面、更能满足新经济发展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可能成功就业。但是,现有高校教育培训体系仍比较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 缺乏对学生创业就业行为的深入研究, 因此,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二、大学生创业就业难题及产生原因

“创业”与“就业”的抉择

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会有产生一个矛盾的问题:究竟是要工作还是要创业?对于广大大学生来说创业即意味着向社会上其他企业发起竞争,而就业则意味着将在浩浩荡荡的人才竞争市场展开角逐。在这看似进退维谷的局面下,不少大学生都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中。

首先讨论创业,大学生创业一向被列为国家重点课题,不少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创业,但大多数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在于:

1、大学生创业路形单影只

大学生创业往往是一个或者几个大学同学共同经营管理一家公司,依靠彼此

之间的默契合作与努力工作将公司维持发展下去,较少大学生创业团队能得到同行业其他竞争对手的帮助与合作。在复杂的行业竞争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显得势单力薄,市场的过度挤压与竞争者的强力竞争都十分容易造成稳定状况的破坏。有些即使能维持正常运营,也未必从中获得利益。

2、眼高手低的创业项目

大学生创业存在的另一个重要的通病就是盲目选择创业项目。部分大学生创

业计划缺乏对实际及未来情况的规划,凭着对从事创业行业获取利益的可观估计便盲目下手,最终草草收场。也有的尽管对前期规划与市场预期做了较好的分析,但在项目可行性上却大打折扣,往往产生眼高手低的情况。

其次是就业,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显得更为普遍。正是因为大多数学生对复杂的创业模式感到惶恐,他们便会选择更为直观的就业模式。但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便一直是困扰国家和政府的难题。面对庞大的大学生毕业人群,究竟应该怎样安排岗位、安排多少岗位。从另一方面说,要想获得良好的职位不能只靠国家,更得靠自己,试考虑大学生不能笑傲职场的原因又何在?

3、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脱节

据了解,80%的毕业生认为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未来的就职毫无关系。其实,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都是为未来就职做铺垫的,理论知识都是为实践打基础的。正是因为不少学生缺乏对实践知识的积累,才导致学生在踏入职场时觉得与专业对口的职位少之又少,同时入职门槛却高之又高。

4、阅历少,心气高。

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的高学历能带来竞争上的优势,因此应当在岗位选择以

及薪资待遇上从优。因此,部分大学生对自身的就业定位较高,不愿意从基层做起,不接受低薪待遇,通常成为降低大学生就业率的两大杀手锏。此外,大学生对本专业的一味依赖让大学生失去了接触其他岗位的机会,例如有些管理学学位的大学生就很难接受从事基础工作的行业。

5、就业规划的盲目性

当代大学生中,很大部分缺少对自己未来的就职规划,思想一直停留在校园

学习的进程中,导致对自身就业方向的极度缺乏规划。不少学生到了毕业都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如此盲目如何对自己未来从事事业准备,从而导致就业时的巨大压力,促使就业不顺。

大学生就业的另一大问题就是父母干预。由于学生自身的规划不慎,导致无法就业,此时父母往往扮演救星的角色,不少学生最后总是在父母帮助下“被就业”,而如此这般学生究竟是就业还是帮助父母完成任务就成了最大的问题。若仅仅是为了就业而就业,相信是得不偿失的。

三、创业就业难问题的解决途径

1、端正态度,制定规划

想要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水平,必须从大学生本身入手。所有大学生都必须

在大学期间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十分重视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大学生对创业就业的规划并非一朝一夕完成,而是要进行日积月累的修改与完善才能实现。学生应当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为日后的就业做准备。而想要创业的学生则应当提前制定创业计划,了解市场信息,尝试模拟经营,收集创业信息。

2、注重实践,拓宽视野

高校学生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学生必须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项社会实践。在达成课程目标的前提下,制定实践目标。对每一次完成的实践经历进行总结,从而寻求正确的适合自身的就业方向(或者创业方向)。若学校无安排,则需要自身对市场信息始终保持敏感度,一有实践机会就需要积极出动,只有掌握社会动态,培养职业实践能力,方能在日后就业竞争中运筹帷幄。

3、放平心态,开辟新径

学生在初入社会时一定要放平心态,切不能心高气傲。凡事从基层做起,不断积累经验。勇于尝试,不局限于本专业,开拓多条就职道路。此外,新时代高校学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利用互联网等现代途径进行求职申请,增加就职机会。一旦有机会时应当努力工作,体现自身价值。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文化创意产业与大学生创业就业

【摘 要】创意产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群。创意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创意产业需要大量有知识型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关键词】文化创意 大学生 创业

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困扰政府和社会的一大难题。大学生毕业没有就业,一方面是人力资源的浪费,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培养出的人才,没有发挥使用;另一方面,大学生在读书期间,也花费了大量成本,许多甚至是举债读书,如果毕业后,没有就业,必然使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毕业生陷入更深的困境。如果,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势必影响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必须开拓大学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渠道,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更好地把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一方面,我国每年有上百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出路。另一方面,创意创业这个新兴行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知识型、有创新意识的人才。国家文化部文化市场司一名官员指出:“尽管近两年国内开设动漫专业的高校院系有近百个,在校人数近万人,但还是供不应求。当前我国动漫界缺的不是技术人员,而是有创意的编剧、导演、策划以及营销人才。这也是国内许多动漫产品无法吸引观众的根本原因”。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就是架起一座桥梁,引导大学生在创意产业领域就业创业,这样不仅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同时,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当然大学生创业面临着许多困难,专家分析认为:大学生创业难主要反映以下问题。一是知识的限制。二是缺乏经验。三是心态问题。四是创新能力不强。五是资金缺乏。要引导促进大学生在创意领域中创业,必须解决好以上问题。

文化产业就是大学生创业的一个广阔领域。传媒、卡通、影视、娱乐、游戏、旅游、教育、网络及信息服务、音乐、戏剧、艺术博物馆等都是文化产业璀璨的一分子。文化产业是投资回报最好的行业之一。当代社会各种产业利润主要靠领先的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来实现,而文化产业正是自主创造和技术含量高的一个门类;加上政策因素和市场因素的作用,文化产业的资本盈利率比较高,文化产业领域投资热将会长期存在;最后从消费角度看,文化产品是与日俱增的消费热点。大学生的创意将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外国人可以将猫和老鼠不断拍下去,可以将功夫熊猫这类中国文化传统的动画拍得引人入胜,为什么我们的创意思维就不能突破西游记、聊斋呢,为什么就不会创造出新的市场文化品牌?

文化创意产业门槛相对较低,收益较高,适宜大学生和创意人群创业和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矛盾突出,大力推动智慧型创业,通过建立全国网络创业创意平台,推进形成创新成果转化应用模式,能有效解决青年创业就业问题。目前各种网络应用商店、数字商品超市如雨后春笋。近年来,我国网络游戏市场规模扩大了100多倍,网络音乐市场规模增长速度年均超过50%,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2010年年底日销售能力超过350万次,远远超过传统唱片行业的规模,用户达4亿,收入超过60亿元。同样,创新工业设计,提升产品设计研发能力,是改变中国“全球制造工厂”角色的关键。目前通过互联网运营平台,直接利用肢体来完成人机互动、在线互动及竞技健身的体感游戏,正是创新设计的代表,并且也正成为虚拟生活与现实世界相结合的新潮流。未来体感技术将逐步从游戏领域、娱乐领域全面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给生活带来无限乐趣,应该成为发展战略性新兴文化产业的重点之一。

与欧美、日韩等网络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是一个网络消费大国,还不是一个网络生产大国,也不是网络文化强国。据了解,网络文化产业是全球经济中融合度最高、潜力最大、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已成为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美国其年产值已高达7000亿美元,成为美国第一大出口产业,在欧盟年产值为4300亿欧元。网络文化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将对整个文化产业产生深刻影响。通过采取政府推动,企业联动,社会互动的方式,做大做强网络文化产业,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和创造的良好环境,同时吸引人才到浙业,掀起浙江培育和形成创新的氛围和文化。杭州于2012年1月首次“大学生创业企业发展指数”显示,与以往盲目跟风创业相比,杭州市大学生创业更趋理性,65%的大学生在创业前有相关行业工作经验。大学生创业类型也更加丰富,除了传统行业外,IT软件业占18%,文化创意产业占17%,电子商务、网络游戏产业占22%,零售业占20%,另有11%其他个性化行业。与此同时,大学生创业企业在发展中也普遍受到资金、场地、经验不足等瓶颈问题约。

创意产业创造了不少中国财富神话,而且都是创新意识非常强的年青人。像分众传媒、上海盛大网络游戏公司等一批国内比较有名气的公司,都是年青人创办的,并且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创造了惊人的奇迹。分众传媒从2003年创立公司到现在,印有“分众传媒”字样的液晶广告屏,已经在全国40多个城市,两万多座商业楼宇,每天不断地播放广告。短短地几年时间,分众传媒的CEO江南春的身价,超过了搜狐网络公司的董事局主席张朝阳;上海盛大网络游戏有限公司也是在短短的五年时间,发展拥有1亿多注册用户,资产从50万元增值到100多亿元,成为国内最大网络游戏公司。创意产业市场前景广阔、经济效益诱人,是有知识、有创新意识、敢于创业青年人展现才华的地方。

创意产业是知识创造性型的产业。其特点有:一是需要大量高学历的从业人员。二是经营方式灵活。具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和它在职的人士也可以兼职工作;三是知识密集型,所需的资本少。创意产业是知识型的产业,它的资本是知识资本。没有太多资源的创业者,只要有好的创意,就能够获得所需的资金和人才。四、企业规模大多为中小企业和个人企业。

综上所述,创意产业是一个充满活力并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群。创意产业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领域。创意产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发展创意产业需要大量有知识型的、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大学生创业带动就业的效应与对策

摘 要 本文主要是依据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结合我国社会就业的现状、各大高校生的心理以及实际生活的例子,围绕电脑维修分析创业带来的巨大前景,并给出相应对策,鼓励我国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拉动经济生产活动。

关键词 就业难 创业 对策 电脑维修

一、我国大学生就业遇阻的主要问题分析

当今社会,看病难,住房难和就业难这三大难题难倒了多少人啊,而对于大学生来说,就业是我们即将面临的一大难题。

我国自从1999年高等教育市场化改革以来,各大高校的招生人数和毕业人数都在不断增加,但是,用人岗位的数量却没有因此增加,反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很多企业破产,各种单位精简机构,大量的工作人员下岗,以致造成现在广大大学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还有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学生和家长的择业观了,以为上了好大学就等于以后工作有了“铁饭碗”,很多人抱着老观念不放,一心想要稳定和保险。还有的大学生虽然自身条件不错,但是除了公务员外的工作都不要,没有考上公务员,他宁愿呆在家里也不出去就业,另外一部分学生向往大城市,宁愿在繁华都市过着碌碌无为的日子也不愿回老家工作。

目前很多高校在不断地倡导学生毕业后自主创业,这样不仅可以解决大学生自身的就业问题,还能为更多的人提供就业的岗位。一名大学生创业可以带动六名大学生就业,同时还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把就业的压力转换为创业的动力,由于大学生对于自己创业这块感兴趣,还可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去为社会创造价值。

现在人们生活的水平不断提升,几乎人人拥有电子产品,办公自动化也不断普及,电脑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而现在,买电脑容易,修电脑难,特别是在中小城镇,从事电脑维修业务的店并不多,在我国这样的城镇还有很多,由此可见,电脑维修行业的前景巨大。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展的社会,电脑维修行业也正成为维修行业的一大潜力股,绝大部分拥有电脑的人对电脑的认知程度根本不高,一旦电脑的硬件或是软件出现问题,自己就束手无策,只有拿到市场维修,而维修这块的费用是活的,它是依据维修者来定的。根据中国维修协会的调查报告,在整个维修市场中,电脑维修创造的收益已达到400亿元,并且每年按照30%的速度往上增长,这样巨大的利润吸引了不少人,并刺激着整个维修市场。

二、实际生活例子分析

邱水强就是自主创业成功的表率。他在大学里面是主修电脑专业,没有专业课时,他就喜欢待在宿舍,做一些有关电脑方面的事情,大学毕业时,他积累了很多有关电脑的知识和经验,他满怀信心去一些大公司应聘相关职位,要么对方看不上要么自己觉得不满意,在盲目找了几个月后,他决定自己创业,把那些在大学里积累的知识发挥出来。他发现在电子市场上人们的需求是最大的,所以在大型电脑城附近租了一间规模不大的店面,整理完店里,就准备做宣传工作,在电脑城附近发传单,做活动。店面刚成立的时候,生意很冷淡,很少有人光顾,后来他和电脑城相关部门一起签订合同,双方互惠互利,对方买电脑,而自己负责善后工作。随着他的努力以及过硬的技术,生意逐渐的好了起来。现在他已经有了几家连锁店。

社会上有很多这样的事例,不管是什么行业,只要有恒心就会有收获。

三、相应对策

创业同时需要社会、政府和高校三者的结合,而现在大学生创业最困难的问题就是启动资金的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完善大学生的融资渠道,联合银行提供资金,支持那些有发展潜力的创业活动,保障大学生创业。

大学生创业必须具备经验、资金和技术。这三者缺一不可。首先得有过硬的技术,为创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很多投资人就是因为看中大学生的技术与创新能力,才会愿意对他的创业计划进行投资,因此,特别是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很重要,以自己独立的知识产权来吸引投资商,想要创业的大学生还要积极的进行创业培训,接受专业的指导,不要进入纸上谈兵的误区,最后就是资金问题了,没有资金,再好的创意也不可能转换为现实,除了银行贷款以外,大学生还可以多渠道进行融资,如风险投资与天使投资等。总之,以创业带动就业,提升市场活力。

三、结语

我国的大学生越来越多,而就业的岗位一直未变,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就业薪资和环境期望很高,而事实又与自己的想象出入很大,一大部分学生都是高不成和低不就,这很大程度就对就业问题起到阻碍作用。加之在我国,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很薄弱,很多的大学生毕业以后希望对口就业,有份稳定的工作和一定的收入就行了。虽然大学生创业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但也不可盲目创业,这与高校的就业教育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要把创业教育这门全新的课程带入课堂,鼓励更多的人去创业,增强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学校还可与具有创业经验的人一起进行创业的教育,为学生的创业提供平台,真正把创业从理论转到实践。

(作者单位:金肯职业技术学院)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大学生创业与就业博弈探究

摘 要:大学生就业成为政府、社会关注的焦点,就业问题的客观分析成为关键;“以创业促就业”上升为国家意志,推动大学生创业发展;创业型经济的提出为解决就业提供了一个新视角。考察创业、创业型经济与大学生就业问题联系,提出了就业是市场经济普适性命题,创业不仅推动就业,而且引领就业,从就业与创业的博弈导出大学生职业取向。

关键词:创业型经济;创业就业博弈;职业取向

近几年,我国大学毕业生连年增加,尽管增势减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最近美国和欧洲的就业统计报告透漏了不容乐观的信息。我国经济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十二五”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把我国经济确定在7.5%的增长态势,对就业又是一个挑战性信号。国家提出“以创业促就业”的战略构想,为解决就业问题提供了更具战略性的全局性的新视角。一些专家提出了经济转型,发展创业型经济的设想,也为创业促就业提供了实施载体与发展平台。本文考察创业、创业型经济与大学生就业问题联系,提出了就业是市场经济普适性命题,创业不仅推动就业,而且引领就业,从就业与创业的博弈导出大学生职业取向。

一、就业、创业与创业型经济

(一)鼓励创业是一项积极的就业政策

创业笼统来讲就是创建基业、开创事业、创办企业等。目前大多人所谈的创业,是基于创造就业岗位而派生的一系列活动。如杰弗里·A.蒂蒙斯(JeffryA Timmons)认为:“创业是一种思考、推理和行为方式,这种方式是机会驱动、注重方法和与领导相平衡。创业导致价值的产生、增加、实现和更新,不只是为所有者,也为所有参与者和利益相关者。”宋克勤等提出:“创业是创业者通过发现和识别商业机会,组织各种资源提供产品和服务,以创造价值的过程。”无论国内国外,所有这些有关创业的概念,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创办企业而展开论述的,严格来讲都属于狭义创业的范畴。基于以上所述,我们认为创业是指一种以相关知识为基础,以资源整合能力为重点,以创新、创造为鲜明特色,以企业家精神为重要标志,以社会经济发展为舞台,以生产经营等商业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方式。创业可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岗位型创业,立足岗位,研究工作,不断创新,创造一流业绩,岗位的转换将会加快其发展进程。第二种是实业型创业,能够创办企业和经济实体的,以开拓市场、创造经济效益为目标,以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的实现为动力,具有企业管理、市场开发能力等经营管理型人才。第三种是社会型创业,就是以整个人生发展和社会发展为基点,创造出具有长远经济效益和社会战略意义的新兴行业或产业以及新的理论体系或思想学说等,其特点是走出一般的精神层面,跳出经济视野,以引领行业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为首要目标的创业。本文所指的创业型人才主要是指实业型创业。

就业对大学生来讲是生存之本,创业就是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动的、积极的举措。鼓励创业是一项积极的就业政策,其关键是创业引发就业“倍数效应”。创业乘数效应必然放大创业促进就业的倍数效应。创业乘数效应是指一个国家所有单个创业主体的创业活动所引致的经济增长发生的倍数。创业乘数效应主要体现在科技化程度和产业化程度两个方面,尤其是高产业化程度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更加显著。

在国家层面上,世界各国纷纷采取创业促就业的国家政策。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制定并实施各种战略,让世界各地的青年真正有机会找到体面的、有产出的工作。其中4个E战略: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就业机会平等(Equal Opportunities),创业精神(Entrepreneurship),创造就业机会(Employment Creation),通过创业教育,积极推动发展中国家青年就业。韩国在20世纪80年代出台“就业支持计划”,该计划高度重视工作创造与就业稳定,其核心目标之一是为16~36岁的青年人创造工作和就业。欧盟委员会2003年发表了《欧盟创业》绿皮书,2004年又了欧洲创业行动计划书,并出台了《小企业宪章》等法规提出建立和改善初创和新兴企业税收和监管环境等一系列具体可行的措施来促进创业,力争到2010年创造1500万个就业机会[1]。

对个人来讲,创业在增加自己单位投入的产出外,往往伴随着巨大的、难以预测的风险。创业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同时也为更多的人带来就业岗位,具有更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可以理解人创业是就业的高级形态。鼓励创业是一项积极的就业政策。

(二)创业是价值层面的就业工程

德鲁克(PeterF.Drueker)在20世纪80年代,经过对充满活力的小型企业的研究提出创业型经济(entrepreneurial-

economy)这一概念,同时德鲁克先生也认为,是创业型经济破解了美国近20年所面临的巨大的就业压力。在欧洲,创业企业仅以5%的年轻、快速成长型公司就创造了77%的新的工作岗位。

从创业型经济与管理型经济相比,企业家精神作为继劳力、土地、资本、技术之后又一重要的经济元素。把创新及创业精神作为创业型经济体系的原动力。创业型经济的特征是小企业成长快,经济交往活跃。根据GEM(全球创业观察)研究,我国创业活动十分活跃。但创业活跃并不等于创业型经济。必须把创业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加以培育、扶持和发展,也就是把分散的、无序的创业活动上升为创业型经济,就业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鼓励自主创业,在于大力发展创业型经济。创业也是价值层面的就业工程。

二、创业与大学生就业

(一)就业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适性命题

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生存问题,要生存必须就业,即获得生存资源的场所或位置;自从有了社会分工,就业问题就改变了原始时期自给自足的就业形态,就业逐渐成为社会问题。尤其经过工业革命、世界大战、经济危机等重大的社会变革,就业问题成为各国政府的施政纲领,还吸引选票纳入总统竞选纲领。西方几百年的市场经济始终伴随着就业与失业问题,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人力资源配置的调节器,就业问题是市场经济的一个普适性的命题。

在我国实行计划经济时期,就业是分配制,大学生就业实行的是派遣制。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大学招生就业制度经历了派遣制——双轨制——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等过程,使大学生就业问题凸显,尤其随着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国家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给本来就严峻的就业问题带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待业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待业导致个人与家庭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带来一些社会问题。但是,待业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促进人力资源配置层次的提升。客观面对就业问题,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准确认识就业的普适性,才能把就业问题常态化、经常化,而不是突击性、权宜性所谓的“工程”。我们应该学会运用市场规律解决就业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的多维思考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成为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家2007年颁布了《就业促进法》,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与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2012年元月,国务院批转人力资源部等7个部委的“促进就业规划(2012—2015)”,有的地方政府还把大学生就业问题列入重要日程,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工作来抓。如大学生村官政策,大学生在基层工作几年后享受副科级待遇等。这一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同时也对公务员法以及国家行政体制的改革形成了挑战预期;当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缺少系统的顶层设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同时又对相应的其他待就业群体形成更大的压力,形成新的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情况宣传定位不准,由于统计口径、统计时效等问题无形中放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实际。如,毕业一年以上就业的大学生或者自己创业的大学生无法进入官方统计系统。因此应把就业问题作为市场经济的经常性的、持续性的工作来抓,而不是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短期行为。

第一,从宏观上把握就业的基本内涵。根据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来看,就业就是人们依托某一岗位,从事一种有效劳动,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获得比较稳定收入的行为。根据这一表述,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就业率应该超过90%。我们在课题的调查中也证实了,目前我国大学生是高就业率,低签约率的实际情况。很多大学毕业生都有比较体面的工作,相对比较满意的工作岗位,同时收入基本达到心理期待水平,但这些大学生没有考虑签署就业协议的问题(但多数签有劳动合同)。由于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边界划分的模糊性,折射了当前的就业率与实际出入较大,就形成了所谓统计意义上的“就业概念”,并放大了目前的大学生就业问题。

第二,体制性的问题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性问题。目前,我国大学缺乏包括招生自主权在内的众多办学自主权,现在高校的招生每一年各高校都要编制招生计划,而最终招生数量的确定有待上级主管部门的核定;宏观教学管理上,本科院校的专业严格按照教育部设置的学科及专业进行,尽管加有“W”字样的目录外专业和985等院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本科教学评估实行标准化管理,这与市场经济的就业问题形成强烈反差。因此,解决办学的计划性与就业的市场性的矛盾,必须从体制上进行顶层设计与推动,才能事半功倍。

第三,应该把就业环境的治理与监管以及构建就业的保障性机制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国的就业环境问题很多,尤其是就业歧视。尽管近几年在媒体等监督下改进很多,但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如就业歧视的法律制裁等宏观层面的法制建设问题;政府应该构建就业的保障性机制,加大对失业的救济力度,拓宽救济渠道等。比如职业转换空档期的救济问题,劳动纠纷处理期的救济问题等。

三、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博弈

(一)创业与就业的价值博弈

大学生对创业与就业的选择,是一种异常艰巨的任务,不但涉及当前的利益,还要关注将来的发展,既要考虑自身的个人条件,又要考虑遇到的政策、体制等创业环境问题,因此,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选择实质上是一场价值博弈过程。选择创业极有好处,也充满了挑战。创业能使自己处于领导地位而不是跟随,但又很难找到合适的创业伙伴;创业能够实现自己的想法,同时也要承担更重大的责任;创业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也要承担与创造相伴随的风险;创业有获得无限收益的潜力,但也面临着收益不稳定甚至没有保障,也没有额外福利;创业能够掌握主动,但必须时刻学习以解决新问题;创业能够控制工作环境,但总是被面临的财务问题搞得焦头烂额;创业能够下达命令,但创业结果常常依赖于创业团队或雇员有效行为;创业有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往往工作时间较长且不定时。

就业与创业相比,具有明确的(固定的)责任,但必须执行上级命令,缺乏充分自主权;就业具有稳定的收入,但其能力难以得到认可,经常出现投入产出失衡;就业虽然有额外福利,但整体收入有限;就业工作时间固定 ,加班也有加班费,责任有限,同时权利也有限;就业具有相对确定的未来,却往往干着自己不愿干又不得不干的事情,难以实现个人的想法等等。正如 “网景”(Netscape)的创始人麦克安德森将创业价值归纳为五点:拥有掌握自己命运的机会;拥有创造一个全新东西的机会;拥有给这个世界带来冲击的机会;可以创造理想中企业文化和自己组建起来的梦幻团队一起工作;拥有成功创业并赚钱的机会。这是创业者价值的典型写照[2]。

(二)创业与就业的效益博弈

创业是一个创造并增加财富的动态过程[3]。在创业还是就业的抉择过程中,经济因素往往处于重要的地位。有的学者根据创业动机的差异将创业者划分为生存型创业(necessity-pushentrepreneur)和机会性创业(opportunity-pull)[4]。生存型创业者是由于没有别的更好的选择,所以才选择创业;机会型创业者则是由于拥有抓住现有机会的强烈愿望而选择创业。生存型创业的最初动机一般很简单也很现实,就是要解决当下的生活与生存问题,或者更进一步解决生活质量提升问题。机会型创业,创业初期的比较效益是其开始创业的起跑线。

创业与就业相比更注重长远的利益选择。创业初期由于投入和市场等因素保持微利或略亏是正常的,一旦进入创业成长期利益的回报呈现高增长趋势,实现创业者快速积累财富的愿景。由于创业促进了经济增长,提高了生产力,发明了新的科技、产品和服务,会产生较大的行业影响力和社会效益。这些社会效益扩大了创业者社会资本和人际资源,成为新的利益增长点,实现创业扩张和持续。

就业一般来讲,都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收入。由于受既有财富分配模式的限定,这些收入的增长不可能完全体现就业者所创造的价值,尤其是在成为单位中坚力量的时期,这种报酬与价值的反差越来越大。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反差恰恰成为创业的动机。创业同时也必须面对失败带来的投资风险、收益的不确定性,精力的过度消耗和毫无规律的工作时间等极其复杂的问题。但是,这一切的外部性就是学习,就是给自己增加能力的过程。

(三)大学生的创业选择

当前大多数人对具体政策的敏感性大于对于整体时代趋势的判断,对短期利益的分析优于对中长期走势的判断,而这个特征所造成的唯一后果就是当一个潮头打来时会显得措手不及,被动应对。大学生选择创业是一种主动出击的人生态度,尽管还存在着诸多障碍,个人心智模式的差异,社会资源的多寡,工作阅历的深浅,行业发展背景的熟悉程度等。大学生选择创业更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必须对创业过程有基本的了解,同时也必须明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要舒适的工作,还是永不停息的奋斗;想要按部就班的服从,还是把自己的想法变成社会现实。古人尚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21世纪的青年大学生必须有所作为。随着创业型经济的兴起,未来社会一定是创业者的社会,只有创业者才是创业社会的引领者和主导者。创业,为自己创造岗位;创业,为他人创造岗位;创业,为社会创造岗位,成为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

大学生创业与就业论文: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关系研究

[摘要] 当前,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让大学生成功就业,已经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科学合理地理解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内涵和特征,实事求是地认识创业教育与就业的联系和区别,与时俱进地厘清创业教育与就业的辩证关系,切实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关键词] 创业教育;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前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如何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让大学生成功就业,已成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党和政府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着重强调:“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要切实改变大学生就业难、难就业的现状,实现大学生成功就业,高校必须积极开展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大学生全面的创业知识结构,积极塑造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意识。大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明显增强,必能带动大学生就业率的提高。因此,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充分运用创业教育缓解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就业问题。

一、创业教育与就业的相异

1. 内涵相异

“创业教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第三本教育护照”,即除了学术、职业教育之外,还有一本着眼于培养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创业教育护照。创业教育是指以创造性和创新性为基本内涵,以课程教学与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以开发和提高受教育者综合素质为终极目标,培养其未来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品质等的素质教育。[1]笔者认为,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传授大学生创业知识,这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础。所谓创业知识,是指创业者在创业过程中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经营管理知识以及法律等综合性知识。创业知识是教会大学生“如何创业的问题”,是大学生创业过程中所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②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这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前提。所谓创业意识,是指贯穿于创业实践活动始终、对人起动力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具体包含创业需求、创业动机、创业兴趣、创业信仰和创业世界观等典型的心理因素。创业意识是解决大学生“为什么要创业的问题”,决定着大学生是否敢于投身创业实践活动。③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这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保证。所谓创业能力,是一种以智力为核心的具有创造特性和较高综合性的,能影响创业实践活动效率、推动创业实践成功开展、保证创业目标得以实现的特殊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学习方面的能力如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等、管理方面的能力如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交际方面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等。

关于“就业”的涵义,人们普遍认为是指“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相对稳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相应的社会报酬的过程”。[2]这体现出了就业的社会性、经济性和相对稳定性。根据就业的定义,笔者认为:大学生就业是指完成学业的大学毕业生(包括普通高等教育的本、专科毕业生和博士、硕士毕业生)根据国家有关政策,按照一定的程序,在社会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人生价值的活动。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特征包括四个方面:①知识水平高。大学生的高等教育经历使其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养,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有着特殊的意义。②群体形式广。大学生就业是以群体形式出现的,成群的大学毕业生进入社会,不仅仅是社会的巨大财富,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③择业时间长。大学生就业本来是有一个集中的时效期,即毕业之前要找到工作单位,但随着“双向选择”就业机制的建立,使得择业时间相对延长。④政策要求强。大学生就业会受到国家政策和地方政策的双重影响,大学生要适应就业政策的变化。

2. 地位不同

(1)创业教育是实践手段,就业是目的归属

目的和手段,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经常提到的一对相关联的哲学范畴。“目的”是主体依据外界情况和主观需要而提出的行动目标,即事先存在于主体头脑中实践之后的结果;“手段”是为达到目的,主体所用的工具、操作方式、方法。作为提升大学生就业力和创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创业教育有四个突出特点:第一,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创新型人才。高校必须解放思想,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学校的商业和科研资源,给大学生创业教育搭建一个最佳实践平台。第二,创业教育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完备体系。创业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是着眼于全社会的完备体系。高校的积极努力和大学生的勇敢实践只是体系中的两个环节,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让创业教育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三,创业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从某种层面上而言,创业教育是一种提升民众素质的教育形式,大学生在校接受创业教育其实是在培养一种创业素质。第四,创业教育重在提升就业力和创业素质。通过接受创业教育理论及实践,大学生能进一步提升就业力,更具市场竞争力和就业竞争力。

(2)创业教育是推动量变,就业是实现质变

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逐渐的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一切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可能有质变发生。通过层次分明、全面系统的课堂教育和实践教育,让大学生充分掌握自我创业的方法和途径,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摒弃被动的就业观念,造就主动的创业思维,积极勇敢地迎接社会的挑战,这应该是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际效能。同时,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培养学生的事业心、创新和创业精神,推动学生成功就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之一。在我国,从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以后,创业教育的内外部条件逐渐形成,许多高校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开展创业教育,支持创业活动,推动以创业带动就业,帮助大学生成功就业。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就业率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对于整个大学生群体而言,创业教育的就业效益还有待于进一步突破,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已经步入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阶段。创业教育实现的是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和创业经验的累积,使大学毕业生普遍实现成功就业应该是其最终的质变。如何完整地实现这一飞跃,运用创业教育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就业率,将是未来中国高校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最大课题。

二、创业教育与就业的相通

1.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的主体一致——在校大学生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照这一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面:最低的层面是满足生存的需要,最高的层面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需求;当较低层面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就会往最高层面发展,希望自己的人格尊严与自身价值得到认可。无论是创业教育,还是就业,都是为了满足主体——大学生——的不同层次的需求。创新的本质实际上就是人的主体性特征的充分拓展,没有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的发挥,就没有创新。主体教育理论认为,主体教育的过程必须把受教育者当作主体,唤起受教育者的主体意向,激发受教育者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教育成为主体的内在需要,成为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高校在实施创业教育过程中应该坚持主体教育原则,充分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创业带动就业。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正好解释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和就业工作的主体自主建构的实践活动。首先,高校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将要跨入社会的大学生,在进入社会时,毕业生不仅需要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基本技能,更需要系统专业的创业知识的培养和富有针对性的实践计划。这一切都需要一个合理的、高效的高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其次,大学生之所以选择就业,是为了满足生存的需要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大学生就业首要渴望的是就业带来的报酬,解决生存需求;当生存需求得到满足后,大学生就业的目的就会指向更高层面的需求,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可见,对于大学生个体而言,创业教育和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的过程同一——创业带动就业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世界性问题,众多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都在寻找解决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优先行动框架》明确强调,“高等教育必须将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基本目标,以使高校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而且首先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3]在我国,大学生就业突出表现为“两多一少”的典型特征,即毕业生人数多、待就业人数多,而成功就业人数少。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大学生群体不仅具有较多的专业知识技能与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而且具有较高的创新意愿和创业热情。在这种背景下,通过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就成为了当前创业教育的重要任务。大学生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后备军与生力军,也必须不断完善和提高就业能力,这样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高校通过开展创业教育,可以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开发和锻炼大学生的竞争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等,真正使大学生成为理论基础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标。由此可见,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过程,不仅是自我锤炼的过程,更是就业实现的过程,是大学生的社会价值实现的过程。

3. 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的目标一样——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人本身具有“先天的自主意识”、“创造意识”、“创造潜能”,这三方面的因素决定了人必须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也是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石。高校培养的“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三个方面,也就是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与周围事物的和谐发展和大学生的创造力的发展。由此可知,让大学生的创造力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既是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旨归。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活动,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有其教育目标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就在于通过系列的教育培养和实践锻炼,让大学生具备丰富的创业知识,并激发其创业意识,增强其创业能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2010年7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教育规划纲要的落脚点,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这就要求高校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学校创业教育和就业工作的目标。就大学生就业而言,其目标不仅在于生存的需求,更在于发展的需求。由此看来,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的目标一致,都在于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创业教育是成功就业的最有力支撑

1. 创业教育丰富了成功就业的观念内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时展和社会需要的产物,也会随着社会的需要不断丰富其自身内涵。作为一种新式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能够实现大学毕业生的社会角色的转变,即使得大学毕业生由单纯的求职者向就业岗位的创造者成功过渡。创业教育必须要通过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提高大学生的创业综合素质,使其具有创业的必备精神即首创精神和冒险精神、创业的必备能力即创业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创业的必备技能即技术技能和管理技能,为成功就业奠定理论基础。惟其如此,高校才能培养出具备开创性能力的人才。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之一,让大学生充分掌握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系列知识是其基本要素。但是,以创业带动就业,是高智慧的活动,需要较强的知识运用的能力。这也就要求高校履行另一项职能,即服务社会的职能,让大学生把掌握的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要成功实现这一转化,关键因素在于加强创业教育,高校必须对大学毕业生进行全面的技能培训、系列的创业训练,使之掌握完备的操作技能、系统的创业能力和相关的法律知识。创业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使其形成正确的创业思想,推动他们逐步向成功就业迈进。高校通过实施创业教育,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创业教育的积极意义、全面了解培养开拓性创新人才的现实作用,其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大学生明确自主创业是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行之路、是社会进步的现实需要、是人类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真正理解创业是更高层面上的就业,实现思想上的转变。思想决定行动,态度决定高度,大学生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的创业思维和正确的创业思想,会促使他们勇于创业、敢于创业,实现成功就业。

2. 创业教育拓宽了成功就业的有效路径

创业是一项实践活动,更是一项经济活动。积极发展创业教育,持续带动创业经济,也是高校教育的应有之义。创业教育就是要让大学生获得更多更完备的技能,培养大学生创业式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激发大学生创业式的进取心、开拓心和冒险心,塑造大学生创业式的识别商务投资价值的敏锐眼光、抓住商务发展时机的超常胆识和实践商务活动的勇敢魄力。从某种意义上而言,高校创业教育有着其独特的经济效益,是经济意义上的“对人的投资”。发达国家开展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以培养大学生事业心和创业技能为核心的创业教育,通过创业课程、创业模拟与创业实践等多种形式,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推动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从而衍生出更多新的就业岗位,解决社会部分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大学生便由劳动者的角色变成创业者的角色。正源于此,加强高校创业教育,通过创业带动就业,成为了我国新时期就业工作的新增长点,也成为了扩大就业、提高就业率的重要阵地。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激情和潜力,鼓励大学生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进行创业,实现生产的创新和经济的突破,这是我国当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加快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现实要求,更是实现大学生乃至全社会充分就业的必然路径。创业教育不仅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岗位,而且能够创造出大量的企业和实体,通过自主创业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由此,创业教育也被认为是解决社会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是经济发展的助动器。

3. 创业教育提升了成功就业的境界品格

解决就业问题,不应是一个被动安置现有大学毕业生的过程,而应是提高大学毕业生素质,充分将我国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的过程。21世纪是知识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世纪,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在知识经济时代,用知识创业是全新的模式,更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必然趋势。它是以知识生产者的智力的充分发挥为支撑,以信息化和网络化为基础,通过企业持续、全面地创新,最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促进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产业日新月异的今天,优秀大学生完全有可能借助于创业教育所接受的相关知识,凭借其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和成果,创办高新技术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全面促进社会经济科学发展。创业教育是实践创业、成功就业的基础和核心,高校应该通过创业教育教会大学生如何创业。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高校既要加强创业教育相关理论的课堂教学,也要加强实践教学,既要丰富学生的创业知识,也要指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创业、学会就业、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构建自身的复合型知识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而且能够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境界品格,进而全面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家需要更多的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善于创新的创业者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解决民众就业问题。大学生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是国家发展知识经济的主力军。在充分认识就业教育与就业关系的基础上,高校通过有效的创业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大学生创业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减轻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