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时间:2022-07-10 04:22:18

摘要: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地理

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之我见

【摘要】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键词】 高中地理 新课改 小组合作学习 方法和策略

"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率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如今小组合作学习课堂缺的不是活泼有余的教学情境,不是热热闹闹的教学气氛,也不是表面的小组合作形式,而是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率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和策略。合作学习对学生而言,是一种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它则是一种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中的"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组成若干学习小组,通过自由组合、合作探究等形式,解决地理问题,使学生的地理知识、地理素养、学习方法、学习潜能、情感体验等都得到较大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关于合作学习,新课程理论认为:1.无论是什么方式的合作学习,都必须以学生扎扎实实的独立学习为基础,合作学习不是以尖子生做小老师,中下学生做听众的学习方式,而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人人贡献出思维成果,人人既是老师,又是学生。2.教学中,合作学习可以是同桌议论,也可以是四人小组讨论,还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合作对象,三四个、七八个都行,只要有利于合作学习,应当有多种选择:内容简单的题目,可以同桌合作;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的内容不一样,应当选择相同学习内容的伙伴合作。3.合作学习在安排上必须遵循"宁少勿滥、宁短勿长"的方针,做到可有可无的不安排,不适当的不安排,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时间可短些,有半数小组结束讨论时,应当及时打停,转入新的学习。4.小组学习后,同伴讨论得出的结果,用于集体,每个学生都有所有权,在全班学习汇报时,应当由小组推选一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来补充。在评价时,教师应肯定的是这整个小组的学习成功,而不是某一个尖子生的成功。

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正确实施讨论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个中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合作学习的成效。是课堂教学对话中教学环境最为宽松自由、学生参与度最高的互动行为方式。在讨论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在积极的互动与交流中获取新知,拓展思维,发展能力。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讨论内容,把握好讨论时机,组织好讨论过程。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合作学习。

在讨论过程中,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探讨的时间。如果不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学习",这时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更谈不上设计小组活动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要么组内优生一言堂,要么使讨论流于形式,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问题提出后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或出现思考障碍,或出现答案不一,此时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好时机不可问题一抛出就小组合作。

有效实施评价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保障。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与课堂上在小组中的表现作深入的了解和仔细观察,对合作较好的小组,组织能力较强的组长,积极参与学习的成员都要及时评价、表扬和激励,让他们充分体验合作的乐趣,充分享受成功带来的喜悦,教师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要注意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还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激励。

有效实施学生的主体意识策略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现在的中学生独生子女多,多数在家里处在"小皇帝"的地位,娇生惯养、我行我素、我优越感强,缺少合作意识,往往"合"而不"作"。师要善于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沟通,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和彼此鼓励支持,学会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学会在集体中共同学习和提高。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品质,不会倾听,不善讨论,"合作学习"也就无从谈起。建构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让学生学会尊重,帮助别人,乐于倾听别人的意见,但不盲从。要学会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教师要适时变换角色,参与其中的学习、合作、交流,做个平等的参与者,耐心的引导者,热情的帮助者,积极的鼓励者,让学生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观念。

由于学生性格、爱好、情趣、知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因此,我们在提醒学生适当注意成绩的前提下,允许学生自由组合,组建成学习小组。每次活动前,推选一名学生来主持。实践证明,让学生"自组"有利于合作探讨,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让学生"自组"。 课堂教学一开始,教师就把课程目标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再让学生自由阅读,规定每组至少提一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地理问题。这样,既纠正了过去教师主宰课堂的现象,又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自读"。 尽量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鼓励质疑,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要经常鼓励学生把所思所想说出来,尤其是那些性格内向、比较自卑的学生。这样,教师的教学能有针对性,让学生"自说"。 新课程的基本目标之一是为学生减负。为了检验教学效果,又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我们根据教学内容,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能体现层次梯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纠错,既落实了知识,又激励了学生对成功的追求,让学生"自练"。 "问题研究"、"课后活动"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地理素养,我们根据"问题研究"和"课后活动"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设计,让学生自我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自探"。

高中地理"分组合作自主学习"这一模式对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积极的意义,改变了传统学习方式中学生的依赖心理;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心理和人格得到健全;学生获得了人生体验,激发了活力;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这是"以人为本"的一种教学模式。同时,在实践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还有许多问题与困惑,有待我们进一步实践与探索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激发了学生创新思维的积极性。

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探讨

摘 要: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是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在今年的高中地理课堂中有意识地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小组中各个成员互相取长补短,集众人之智慧对各种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进行研究,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而且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使我们受益匪浅。

关键词:高中地理 小组合作 自主学习

依据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我们将各班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小组,在地理学习中既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色,又加强彼此的合作,经过将近一年的实践,我发现要想搞好合作学习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合理确定小组数目和组内人数

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必要的组织形式,是合作学习展开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是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小组的组建应遵循一定的原则,并且要保持各组之间的平衡,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者认为,小组的组建应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进行编组时应考虑以下因素:1.学业成绩;2.个性差异;3.性别比例;4.小组人数:多采用4人或6人组,这样既能起到合作的效果,又便于实际操作。

二、明确成员职责,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通常情况下,需要一个组长主持,需要一个同学记录,需要一个同学负责材料选取与整理,到完成合作探究后还需要确定一位同学向全班同学报告小组探究的过程与结果。这样在组长的组织下就可以开展有序地探究活动,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一个一个地发表意见,最终完善计划并参与实践,达到理想地合作效果。另外,在提出问题后,可先不急于讨论,允许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有了自己的想法后再参与讨论。这样既养成了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又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看法的机会。

三、恰当采用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应是在所学知识具有一定难度,学生个体完成有困难时采用的一种方法,不能流于形式,随便使用。

1.在课堂教学中,一般在学生对重点和难点问题难以把握和理解或出现意见不一致时,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从而攻克“教与学”的重难点问题;或者在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整理复习、构建知识体系时,可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对比交流、发表意见、争论、辨析等发散思维碰撞火花,得出合理的结论。

2.在问题探究和研究性学习中,一般多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新课改下的高中地理必修课本中每一章后面都有一个“问题研究”,这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可或缺,怎样才能把“问题研究”利用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们认为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因为在问题研究中学生要查阅大量资料,或者做大量实验与实地调查,单纯靠某个学生是很难完成的。

四、教师是学生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调控者,要认真准备,精心设计

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自主学习的地位,但并不能将合作学习理解为一种在教师组织管理下的集体自学。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合作学习是否能成功,同教师的引导与参与是分不开的,因此,教师不是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管理和调控职责。所以要做好以下一些工作

1.教师要创造小组合作学习条件

物质条件:教室的布置要力求美观、灵活,有利于学生在组内或组间交流与互评,便于教师的巡视辅导,有助于信息的流通、互动。我把教室的座位按小组排列,并在教室里设计一个可以灵活变动的发言席,为师生共用。

心理条件:师生通过培训和学习从思想上对合作学习有认同感。我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性行为;不仅赞赏学生的大胆猜测,而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的错误有高度忍让精神,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学生,使他们敢于、乐于合作探究。

2.教师要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

太简单了,没有合作的必要;太难了,学生解决不了。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并结合实际。同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问题的数量要适度,确保小组成员的任务能够分解,不宜太多、太散,要避免随意设计。

问题的难易要适度,做到“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小组合力”的原则,要有一定梯度和层次,注意小组各类学生的学习需求。

问题之间要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注意组内学生之间的互相依赖,只有互赖,才有合作,也确保了学生所学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问题的可操作性要强,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或讨论或调查即可获得。

例如,我们在“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的问题研究中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便提出了以下这么几个问题:

你选择住在哪里?为什么?

你的家人选择住在哪里?为什么?

住在市中心的优点与缺点。

住在郊区的优点与缺点。

住在郊区需要什么条件及给城市带来怎样的影响。

闻喜县城各居住小区的房价及人群状况调查。

十年后你的家在哪里等,学生结合自己所学关于城市的相关知识,或网上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与访问就可得到答案。

3.教师要适时点拨调控

在开展合作学习中,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往往阻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必须对各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观察和介入,为他们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当个别学生不认真参与交流,或个别小组不认真时,教师应及时加以引导,提出明确要求;当小组讨论偏题时,教师应及时发现予以指正;当小组讨论遇阻时,教师应及时予以点拨,为他们开启思路,保证小组讨论能继续进行;当个别小组提前完成任务时,教师应检验他们是否真正完成任务。

当小组学习活动开展得非常顺利时,教师应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性的评价。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地理教师的我以后将会继续在这些方面认真实践,争取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实现新课改的目标。

作者单位:山西运城闻喜中学

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论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常见问题及策略

摘要:高中地理新课程注重对地理问题的探索,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新的观念、新的角色,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改革。针对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就其常见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地理新课程

一、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的概要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将一个班级的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如学习能力、组织能力等)划分为不同的小组,在班级内部形成地理学习的小单元。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充分发挥个人特色的基础上各成员之间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研究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而其可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提高他们团队合作的能力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常见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的优越性和广泛适用性已得到公认。但是,当前高中地理课堂上的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在落到实处、追求实效上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思考,亟待解决。

1、盲目实施,流于形式

由于新课程改革注重学习过程的小组合作方式,个别教师“课必合作”,完全不管教学内容是否有合作的必要、讨论的可能,一声令下,学生就迅速展开“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公开课,不管什么教学内容,都成了“讨论+问答课”,只求形式上的花哨,表面上的活跃,学习效果反而达不到预期目标。

2、分组随意,分工不明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展开和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但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中,合作学习小组的分组往往随意随机形成,一般座位近距离的4―6人组成一个小组,这样虽然有利于保证正常的座位秩序和学生的近距离交流,但往往忽视了小组成员内部的合理配比,无法使每个小组合作学习最优化。更有的地理课堂由于人数太多,或所分小组数目少,每组成员太多,或小组成员人数相差甚远,使合作学习课堂不够有序有效。

3、独立思考,时间不足

笔者曾经在上“外力作用”课题时,给学生抛出了12个问题,没有留够让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便让其早早地进行小组讨论,由于缺少知识铺垫和独立思考的时间,讨论难以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只停留在表面,很难深入,教学目标难以达成。最后教师不得不越俎代庖,将知识点讲完了事。也有些地理课堂,教师让学生合作讨论的次数多,但每次才进行了1、2分钟,教师就让学生回答合作讨论成果。实际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透彻,这种重数量轻质量的合作学习让人甚感遗憾。

4、评价总结,单一片面

教师对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不能很好地予以点评和总结。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或只重视对合作学习成果的评价而忽视对合作过程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和方式均很单一。

三、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策略

1、进行有效的分组与分工

高中地理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合理的分组之上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要注重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这一重要原则。所谓“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是指小组内部之间每个成员对于高中地理所掌握的程度要有不同,也就是说有的成员地理知识掌握得较好,有的同学掌握得不够理想。同时,对于组间要求每个组之间的总体水平大体相当,这样才有利于小组间开展有效的竞争,从而更好地达到课程目标。

2、明确组员职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般来讲,每个学习小组需要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工作,一名同学负责记录工作,一名同学负责材料的选择与整理工作,最后还需要一名同学负责向全班同学报告本组学习探究成果,所有的活动在组长的计划指导下进行。这样以来,学习小组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地理学习探究活动,逐步地思考问题,逐个地发表见解,最终加以总结,形成学习成果。另外,小组内的分工并非一经确定就一成不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小组内成员经协商后轮流负责相关工作,使每一位同学都能得到锻炼。

3、注意发挥教师在地理合作小组学习中的作用

教师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整体调控者,要做好精心准备、适时调整工作。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扮演者调控者、组织参与者的角色,要担起更多的职责,主要体现在:第一,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合作学习条件。主要包括两点:物质条件和心理条件。物质条件即教室的布置力求便于学生组内、组间的交流,便于教师到位辅导;心理条件即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可合作学习方式,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对学生进行耐心辅导。第二,为学生精心界定合作学习的内容。在教学中,遇到适合合作学习的内容时教师要提前做好学习架构的设计工作,设计力求具有开放性、探索性以及启发性。要求学生合作学习什么,主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也必须明确。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注意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限制,以免束缚其思想的活跃性。第三,学习过程中注意适时指导。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若某些问题未得到及时解决,那么将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整体进程,因此,教师必须保证自己积极地介入到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为同学们提供有效的指导:当个别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时,应予以指正;当小组讨论遇阻时,应予以点拨,引导他们开启思路以保证小组讨论能继续进行;当个别学生或者小组不认真学习时,应予以引导,提出要求。

4、及时总结,多元评价

教师应及时对学生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评价结论是否正确或合理,着眼点是认知的正确度、深度和创新度,以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必须着重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将学生在合作过程中参与的频率、态度、习惯、方式、能力等纳入到评价内容中。同时也必须兼顾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尤其是每位同学发言后,教师应用一两句话进行即时点评。

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除教师评价外,还可采用学生自我评价、组内、组间、师生互评等形式,以总结合作学习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分析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找出改进的办法,达到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目的。

四、结束语

教学实践证明,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精神,还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最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

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地理课堂中的应用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再单纯地使用讲授式教学方法,不能以教师为主体进行“填鸭”式教学,而应以学生为主体,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本文以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为例谈谈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并得到能力的提升。

一、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新课程理念的逐步深入,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填鸭”式教学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它们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素质教育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更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于高中地理教学而言更应如此。高中地理学科综合性很强,它不仅涉及自然科学,还涉及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知识。比如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就是高中地理知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直接将导致环境问题的原因等知识讲授给学生,应该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找到答案,在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获得能力的提升。

二、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模式的课堂实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指导思想和理论依据

地理学理论是对地理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系统反映,是地理教学设计最直接的理论来源。地理学的两个特征——地域性和综合性思想为课堂教学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进步和对新知识的认知是要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建构而成的。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新的知识,就应当让他们能够将新的知识融入到自身已有的认知结构中,使新旧知识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主体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载体,按照“直观感知—讨论探究—思辩论证”的认识过程展开。

2.教材分析

教材中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一节讲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的基础上展开阐述的。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认识到地理环境是在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四大圈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共同形成的,本节内容进一步从气候、水文、生物、土壤、地貌等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地理环境的形成过程和地域分异规律,是对之前所学过的自然地理知识的归纳总结。本节主要包括地理环境的空间差异和空间差异的规律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并将空间差异的分异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归纳为“纬度地带分异规律”“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垂直分异规律”。

3.学情分析

地域分异规律主要表现在自然带的差异上,而自然带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土壤和植被的差异上,究其原因就是不同地域水、热及其组合状况的不同,也就是由气候的差异导致的。通过前面对“气候类型”的学习,已经为本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基础,但是学生仍然缺乏对自然景观的感性认识。此外,学生主动迁移和重组整合知识的能力较弱,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中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呈现方式,创设问题情景和教学情景,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去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4.探究活动

(1)课前准备

教师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搜集有关我国南方、北方、西北、青藏的自然景观图片(包括地貌、植被、动物、河流等),分析喜马拉雅山南坡和北坡自然地理特征的差异。最后将主要图片制作成幻灯片,并自己组织材料准备在课堂上给所有同学作介绍。

通过以上活动可以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面,提高收集、整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并为参与教学准备了丰富的素材。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也认识到了地理学科的使用价值。此外,通过活动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在形象感知与意境的体验上为本节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探究的情境。学生会留下一个疑问:为什么不同的地域会存在自然景观的差异?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课堂角色扮演,分组探究

教师布置分组探究任务,如下:

第一组:从漠河到海南岛,沿途自然景观有哪些变化(主要以植被为主)?

第二组: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哪些变化(主要以植被为主)?

第三组:从珠穆朗玛峰南坡到北坡山麓,沿途自然景观有哪些变化(主要以植被为主)?

每组同学都需要观察在这些线路上的自然带大体沿什么方向延伸,什么方向变化,并分析沿这些线路上自然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此教学活动的设计将学生的探究行为与所授知识密切结合,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课堂表现的机会,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读图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与归纳总结能力。

探究活动后教师列表“比较三种地域分异规律”,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并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便于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涵。

(3)活动探究、巩固知识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条植被观赏线路:可以是从赤道向两极,也可以是从沿海向内陆,并分析沿设计的线路植被变化的规律、成因,最后比较与导致我国植被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否一致。

5.教学反思

在课前准备阶段,大部分学生表现积极。在图片展示阶段,学生积极踊跃,但是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所以只能由个别学生上台展示。从学生的表现来看,他们准备充分,语言表达很顺畅、简洁。通过课堂反馈练习,大部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了充分的认识,能够将课堂练习快速完成。本节课总体来说,比较成功,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他们在自主探究活动中获得了能力的提升,同时也理解了本节主要的重点和难点知识。

总之,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作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地理技能和能力”。所以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地理教师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获得学习的乐趣,得到能力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

高中地理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浅谈如何提高高中地理课中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摘 要: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非常适合高中阶段学生学习。实践证明,通过学生主动参与、通力合作、共同探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加深学生对地理学科的深入理解和认识。笔者在地理教学中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有益探索,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

关键词:小组合作;高中地理;有效性

一、教师细化分工,明确学生职责

地理科目虽然划为文科,但是同时又有很多理科的特征,比如读图、计算等。其实地理跟其他科目一样,也有自己学科的特点、规律,我们在学习时尤其要注意学习方法,只有掌握好学习方法,才能化难为易,学得扎实而灵活。进行小组合作能够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

笔者在地理课上是这样做的:首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6人,组长一名,负责组织工作;副组长一名,负责协调、记录工作。组长为1号,副组长为2号,其他组员依次为3、4、5、6号。这样做既可以保证小组学习有序有效进行,又能为全班交流提供方便。比如,教师检查学生掌握知识时,可以直接说:“请某个小组的4号来读。”这样做利于不同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避免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否则,学生很容易产生挫败感或者失去信心。

二、建立良好秩序,提高合作效果

1.课前提出具体要求

地理预习是十分必要的,带着问题上课有利于解决预习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充分预习后,课堂上组织小组展示和全班交流。为提高学习效率,笔者要求组长在组织学习时,每次都先由小组里的6号同学发言、质疑,因为相对而言,他在小组里学习较差,提的问题也较简单。所以小组交流的基本顺序是:6、5号质疑,3、4号解疑,2号补充,1号总结。依此类推,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在交流中学到知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2.学会倾听他人

小组合作交流,是按序交流,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时刻注意倾听。否则就会变得被动吃力,达不到学习目的,影响合作效果。比如,5、6号提出一个问题,3号如果没有注意听,就解答不了;2号要是走神了,又怎么能对3号的解答进行及时补充呢?所以,有序交流在一定程度上“逼迫”每个学生都学会关注别人,倾听别人的发言。

3.注重课后复习与再质疑

通常,小组交流完毕后,副组长要及时对小组成员的发言进行整理,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予以总结,并交给组长,准备在全班学习时进行交流。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把关,能保证小组学习的时效性。

三、通力合作,协同进步

1.灵活调换序号

为了提高小组成员的参与积极性,笔者把小组成员序号的命名权放手交给了组长:即序号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组员的表现随时调换。如果一段时间6号的学习劲头足,课堂表现好,就可以晋升为5号;反之,如果2号表现退步,小组成员对其不满意,则可以把其降为3号,组长也可以调换,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采用激励表扬制度

激励是最好的方法,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上课听课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各小组打分。展示表现好得多加分,展示率高的多加分,小组合作情况好得多加分。后来笔者又把各小组的上课纪律,单元测试,作业上交等纳入到小组考评之中,效果还是不错的,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促进合作习惯的养成。

3.适时导入资料引用

众所周知,兴趣在学习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往往只注重一节课开始时的导入过程,却不知学生的兴趣一般是不会持久的。如何能够让学生始终保持持久的热情,这是在每一节教学学案的编制过程中应该特别需要反复思考的问题。一节课需要解决多个问题,对于每一个问题,都要设计一种激发兴趣的引入方法,让学生乐于探究,进而乐于学习地理知识。

地理教学学案中引入激趣的方法很多,例如,利用日常的新闻时事引入,利用生活实例、身边的现象引入,利用名人诗词、民间谚语、漫画引入等等,但是都要讲求科学性、针对性、适当性原则。比如,学习常见天气系统时,可引用“凤凰”台风过境时对我国的影响,提高学生关注天气变化的兴趣,从而理论联系实际,说明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讲述生活中水污染的时候,可以结合太湖绿藻事件、吉林石化厂爆炸事件引起的水污染事件引入,让学生学会关注生活,爱护和保护生存的地理环境;在有关水循环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先思考“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是否有科学性的错误来引入本课学习,在疑问和好奇的心理作用下,学生的探究思维必然得到触动,进而激发兴趣,投入课程的学习等。

4.多样化的学案评价机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持久动力

教学学案是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之间的中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案”代替教师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由教师提供必要的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信息辅助学生合作学习,必然会大大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