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时间:2022-07-16 09:18:13

摘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综合实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与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其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有针对性地打造具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应当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实现理性回归,其中,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内在特征,并适当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自主性、综合性、非科层化等现代教育理念,以构建健康、文明、丰富多彩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高等

关键词: 高等学校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科学发展观与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创建和谐社会的首要条件是科学发展,而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对于高校来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大学生的发展,以提高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人为本”。同时,知识经济条件下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生全面发展。校园文化建设涉及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必须在多个方面都有所发展。高校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长期的、深远的,因此,在进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时还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所以,高校在进行校园文化建设时,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存在基础

(一)深刻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层次,把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和目标

校园文化作为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分支——社会亚文化体系,内涵层次丰富,并体现出多元化,发人深究。简言之,它是弥漫、渗透于高等学校教师与学生之间,由广大师生在教学实践和课余休闲之中创造和形成的环境及氛围。一定的校园文化具有如下两个特征:第一,体现社会文化“历史积淀”的传统性和相对的稳定性,具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特征。第二,反映着校园这一特殊社区的面貌,个性的特征。校园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完善是一个学校长期教育、培养,不断实践、补充而创造的具有本校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大学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个层次:第一,物质文化主要包括各种教学、科研、生产、学习和生活所需的物质设施和物理环境等硬件设施。它是校园文化活动的物质保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他活动的规模甚至质量;第二,制度文化主要包括各种规章制度、教学、科研、生产和生活模式、群体行为规范、习俗等软件环境。它是学校秩序正常运行的保证,对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引导性和规范性;第三,行为文化主要指校园开展的各种活动,它具有广泛的娱乐和审美功能,有助于学生高尚情操的培养和心理的健康成长;第四,精神文化则主要包括校园文化观念、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与信念追求的最高境界。它最能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是校园文化的核心、灵魂。四个层次的育人功能有所不同,其中物质文化层次侧重于服务育人,制度文化层次侧重于管理育人,行为文化层次侧重于实践育人,精神文化层次侧重于教书育人。

(二)校园文化存在的基础

校园文化的存在与发展主要依赖于三点:一是高等学校是人类文明最集中最先进的地方,是多种学科文明的传承和发源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思维科学的每一步发展无不与这块知识的净土息息相关、环环相扣。感受过牛津大学浓郁文化氛围的人无不赞同:对牛津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它周围的生活和环境,大学生正是在所处的文化环境中通过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感悟而学到东西的。大学文化的价值就在于把具有灌输性特征的教育转化为内含着教育意图的校园环境,从而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二是高等学校聚集着社会大部分专家、学者,他们代表着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最新水平;同时又聚集着整个社会最具塑造潜力的青年学生,他们求知欲强,渴望掌握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并把它推向前进。三是校园文化的浓淡厚薄,依赖于高校内部文理渗透的充分与否。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传唱大江南北,文理兼容的百年老校之所以经久不息,正是因为它们校园文化中文理渗透的浓厚氛围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影响。校园文化的形成依赖于每一学科的发展,更依赖于多种学科的融会贯通。由此看来,学科完善、实力较强的综合性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上更具优势是勿庸置疑的。国家教委把发展“211”工程的重点放在综合性大学的战略决策似乎在这里又可以找到一个有力的注释。

二、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局限

当前,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偏离校园文化根本作用的倾向,使目前高校校园文化总体处于低水平状态,校园文化热潮在虚假的繁荣中渐渐透出苍白,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第一,只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一些大学出于对市场利益过分的追求而对文化建设的漠视,使校园文化建设流于形式,这是高校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欧洲的许多世界名校,并没有宏伟壮丽的大门,也没有集中的现代建筑,甚至没有硕大的草坪,不少大学的学院分散在整个城市内,然而一旦走进他们的院落或大楼,无不感受到一种唯有学府才特有的知识殿堂的庄严、肃穆和凝重。那里的每一个廊柱,每一个雕像,每一张布告,都散发出它的历史,它的身份。那就是大学的文化。

第二,把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次上。目前,绝大多数高校都把校园文化建设附属于学生管理部门,着重强调控制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只把校园文化建设看作教育教学活动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并没有把校园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把校园文化建设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师资配备、课程开设等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第三,校园文化建设并未显示出各自的特色。大学必须有自己的个性,一种在传统、过去的成就、价值标准和学术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个性,这正是校园文化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对学校成员具有巨大的号召力、感召力的根源所 在。正如人们总体认为北大人好动、灵活,清华人喜静、严谨一样,特定的校园文化熏陶出特定的群体个性,特定的群体个性中透露和折射出特定的大学精神。就当前校园文化整体发展现状讲,相当一部分学校在推进实体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尤其是促进观念文化的核心即学校精神的形成中,尚未注重体现各学校自身的特点、历史渊源和发展趋势,校园文化建设趋于一般化,雷同化。值得注意的是,我们所提倡和强调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个性创造与主流趋势的统一融合,用一个词来形容,应该是各有千秋,绝非平分秋色。

总的来说,我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误区已经到了需要加以调整的时候,如果传统的指导思想和方式、方法再不调整,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将在错误的泥潭中越陷越深。按照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为实现大学的培养目标服务,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

三、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发展观是对发展理论所蕴藏的哲学内涵,经过高度的抽象和概括而总结出来的内在和本质的特征,它集中体现出人们对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的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影响。关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核心是强调以人为本;其次是强调发展,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就是要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与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以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为突破点,以新时期党的新政策为契机,以新时期高校人的创新思维为理性依托,把科学的发展理念引入高校发展轨道,继承先进文化传统,弘扬特色校园文化!

(一)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拓宽渠道,把握方向,充分调动学生和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在人的作用下,校园文化随着时代的演进和发展,会有不断的更新。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宝贵的资源和财富,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通过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来满足人的需求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所在。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去,就是要将广大学生置于工作的核心,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来激发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广大学生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首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特别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审时度势,考虑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可否认,将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紧密结合起来至关重要,但更毋庸置疑,学校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出发,通过引导来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让学生设计适合自己需要的活动,才是实现这一长远目标的必经之路。在活动的设计上,不要刻意追求轰轰烈烈,过多注重某项活动的参加人数,而活动小型化、多样化、经常化的趋势应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化。

其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就是传授知识,传承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为祖国和人民培养合格人才。教师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以培育人才、繁荣学术、发展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积极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他们立志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栋梁之材。教师要始终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并在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履行自己的职责,百折不挠,奋勇直前。教师应该自觉加强道德修养,率先垂范,既要有脚踏实地、乐于奉献的工作态度,又要有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精神境界,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

(二)校园文化建设要坚持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它要求建立人口、资源、环境、社会与自然的发展步调协调一致。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发展既要满足于当前需要,更要着眼于未来的发展,要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发展能力和发展后劲,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健康、稳定地前进。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物质文化的建设直接地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校园文化建设应从以创建优美校园为主要内容的物质文化入手。优美的校园环境有利于陶冶情操,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春江水暖鸭先知”——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学校,进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品德。

重视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达到无意境界而采取的一种有意识手段,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大学生处于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定型阶段,自制力较差,控制力较弱;为人正直但爱冲动,感性而不理智。健全的规章制度及健康的集体舆论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及思想言行具有规范作用。加强行为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随着分配制度、就业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大学生要想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树立竞争意识,努力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毕竟“机会不会降临在无准备的头脑”。

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是高层次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待于高校各个部门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和积极创造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时代精神

摘要: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有利于增强高校综合实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培养合格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与社会人才培育的摇篮,其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要有针对性地打造具时代特色的校园文化,就应当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并在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中实现理性回归,其中,尤其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内在特征,并适当借鉴西方校园文化的自主性、综合性、非科层化等现代教育理念,以构建健康、文明、丰富多彩并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中国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时代精神;本土化;现代化

高等学校是先进文化积淀、发展和传承的主要社会机构,承担着传承文明、创新理念、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社会的职能,这对促进人类文明进步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然而当下中国的高校文化建设并不理想,旧意识与新风尚的交叠、旧体制同新形势的际遇突显了高校文化建设的困境。有鉴于此,笔者选择以本土化和现代化契合为创新视角,研究新形势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进路。

一、诊断:当代中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问题

高等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在输出精英、供给现代公民上有着不可替代的正向功能。但是也应意识到,高校的这种功能并非仅仅由其专业教育环节来承担,校园文化对于人才的养成同样影响显著,唯有出色的专业教育和良好的校园文化两相结合,人才培养的完整系统才能够形成,进而有效地输出其教育资源和能量。但在现实中,高校对于校园文化这一重要维度往往疏于关注或难以给予回应,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已经愈益突显出来,它集中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总体定位不清晰,文化建设附庸于行政管理

校园文化浸透于高校各主体的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其功能亦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对高校校园主体的价值导向功能、对社会各方面群体行为方式的规范功能、对学生综合思维和专业思维的培育功能、对校外社会秩序的引领和构建功能等等。但是从现实看,目前大多高校都将校园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及行为规范层次,强调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调控功能、激励导向功能,这从某种程度上把文化建设归于校园管理名下,而并未把其放置在办学目标的大视野下。这实际上也反映了中国高校仍处于实现现代化之前阶段的窘境,高校管理体制实际上沿袭了政府模式,实行上令下行的行政管理,每所高校都有一定“级别”,大学俨然成了一级政府[2]。在这种泛行政化的导向下,校园文化难以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个向度的良性互动,教师、学生的参与度遭到压缩,“交往理性”被官僚意志主导的“工具理性”抑制,文化建设所蕴含的自主性近乎消失。而凭借集中意志单方主导的管理型校园文化必然有违文化之本意,并且由于缺少民主性、开放性,它也必然面临理性失灵的风险,进而是文化建设无法反映真实需求而空耗资源的风险。

(二)无力因应和引领社会思潮,主流文化受创

21世纪国内外形势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个时代,整个世界是一个开放的、有机的统一整体,在这个统一体内部,任何组成部分发生变化都不会是孤立实践,文化和社会思潮也不再是静止、隔绝地存续于它的初始载体,其传播和更新业已成为不可阻拒的潮流,任何国家、社会组织和个人都无法置身其外。由于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始终同不断更新的国内外思想文化保持紧密联系,而大学生群体又因其特殊的年龄及心理结构而对新鲜观念意识具有格外的敏感,因而高校及其校园文化必然同种种社会思潮保持十分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球化背景下,高校已经成为因应和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沿阵地,如何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消解思潮涌动中隐含的消极成分以及借助新思潮的推力培养和传播理性的公民意识从而辅助转型期中国社会秩序的重建越发成为当下教育界的一项重大议题。然而当下的高校校园建设却始终未能对这一议题有实质性回应。实际上,在涌动的纷繁社会思潮下,高校教育未能为学生提供包容面对和理性甄别的平台与校园文化环境,这导致学生更容易以偏见代替意见,不经思辨地反对主流并且将一切同主流背反的文化倾向默认为“理性”和“文明”。与社会大环境同时变迁的还有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小环境”,互联网的发展和普遍使用使得当代大学生虽身处校园却也能构建起十分广阔的“生活圈子”,这也使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能够直接同外在的社会大环境勾连起来。这种变化虽然扩展了大学生的视野和思维并提供了学习上的诸多便利,但也加剧了他们所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一些消极内容(尤其是不健康的网页以及相当一部分网络游戏)以隐匿的却又极具渗透力的方式引发了他们思维秩序和心理秩序的紊乱,这同样造成了曾被视为“正统”、“规矩”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遭受侵蚀。而目前高校对于这一棘手问题通常难于应对,传统的管理手段在互联网时代下已经频临失效。

(三)校园文化发展失衡,精神文化建设滞后

通常而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蕴含了三个维度,即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其中,校园文化的精神维度主要是指贯穿于学生及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一种观念意识指引,如价值观念、政治取向、道德观念等。如同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高校精神文化建设对其他两方面具有一定的反作用:先进的精神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其他两方面建设起着积极促进作用,落后的精神文化建设则起着阻碍作用。因此,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的滞后不容忽视。然而,从目前的实践看,高校校园文化发展并不均衡,对于精神文化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疏于发展精神文化而倾注更多心力于物质资源的积累,由此导致高校“校园文化”普遍缺失精神支撑。这实际上是一种本末倒置,高校的物质积淀应当为精神文化建设服务,它是实现丰富的大学精神的一种手段,而非目的。正是由于这种本末倒置,校园文化开始遭遇“物化”的危机,施教者与受教者愈益“把高等教育视为通往良好就业机会、增加收入和社会流动的途径,他们更少关心高等教育的内在价值”[3],教育的本质被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所取代,作为教育“产品”的学生在接受和内化了这种价值判断后又将其带入社会,当这种“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灌注到社会系统,其整体价值取向亦将遭受扭曲。

二、破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时代精神

总体上讲,中国当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着前述三方面问题,它实际上反映着社会转型期中国高校文化建设所面临的路径难题,亦即本土与现代两个向度相交叉所引发的选择及策略考验。所谓现代化,人们一般地把它理解为自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加速发展的社会适应性变化的大趋势[2]。新形势下的现代化应当具备更丰富的含义,它意味着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在校园文化建设的现代化层面,它一方面强调校园文化发展的自主性、综合性与可持续性;另一方面在依法治国思想的指导背景下,也内含了去官僚化的校园行政管理体制建设。简而言之,校园文化现代化是以造就一批符合时代精神、适应时展的人才为目标,全面推进校园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综合发展。本土文化并非单纯地沿袭传统文化,它是各种文化经过本民族的习惯和思维方式沉淀的结晶,亦是经过兼收并蓄、否定之否后的当代表达[3]。新形势下校园文化建设的本土化,从宏观角度看,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吸收和借鉴西方外来的优秀文化并将其整合内化,从而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表现形式。同时,就地方层面而言,校园文化本土化还包括考虑某一所高校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结合该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与环境特色,使该院校与周围社会协调发展,实现校内文化与校外文化间的联动、交流与相互促进。

(一)高校校园文化本土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校园文化非本土化的负面影响

当前高校校园文化的开放性使得多元文化得以迅速涌入校园并呈现出几何式的发展、扩散,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高校校内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价值观的激烈碰撞。例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德治”思想至今仍在大多院校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而现代西方“民主”、“法治”思想的流行则对各高校的文化价值观造成了不小的冲击。同时,东方传统文化所主导的地缘与人情思维也与西方现代文化观中的理性与规范大相径庭[4]。在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价值观的剧烈冲突之中,如若不能将西方文化合理内化、本土化并熔铸于中国特殊国情之中,高校的校园文化便会呈现出两极分化、极度不和谐的状态。就地方层面而言,从社会现实看,高校的精神文化相较于其所处的地方社会文化更为滞后,它往往会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脱节,这使得一些社会性极为突出的专业学科(如法学)和该学科的学生容易脱离社会现实根基,它反过来也制约了高校的长远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本土化的积极效应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自身精神的体现,而大学精神①不可能自发形成,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铸就,这需要历史的积淀、继承和再造。纵观现代高校的发展史,每所成功的院校都离不开大学精神的支撑,而大学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就是校园文化[5]。强调校园文化建设在国家层面的本土化,有利于在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展适宜当今中国国情的校园精神文化。例如,在政法院校的文化建设中,将西方现代“法治”理念与法学教育文化进行有选择、有区分的接纳与吸收,可以使政法院校一方面葆有传统法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同时代的发展与全球化的思潮相协调,促进政法院校法文化的多元发展,形成积极、正面、有着鲜明时代特征的政法院校大学精神。同时,据前所述,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对于其他两方面———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故高校校园文化的本土化,在丰富其精神文化的同时,也可相应推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统一协调的发展以及高校校园文化体系的完善。在地方层面,发扬文化本土化思想,有助于实现高校校园文化与周围社会地域文化的协调适应。由于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与社会大环境文化的影响,高校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严重冲击,造成学生的信仰危机与道德缺失等负面影响。而地方文化的本土化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化本土化后,当地社会文化对高校的校园文化形成良性促进作用,可抵御由于校园自身文化的贫瘠给网络文化、社会负面文化遗留的可乘之机,也减少由此带来的反面冲击。同时,在实践教学中注重与社会的联动,可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与能力更符合社会需求,有助于孕育当今时代所需要的社会精英。

(二)校园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

1.高校校园文化非现代化的负面影响

高校校园文化的现代化维度的缺失,重点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校园文化主体缺乏自主性、能动性。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抽象的精神,其实现有赖于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第一主体的学生。但就具体情况看,当下高校的人才培育模式较为单一,人文社科专业尤为明显,它们往往集中于课堂、书本的理论教育,而轻视了实务经验对提高专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重要性。同时,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缺乏自主性,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学习主体所应当具备的积极精神面貌与学习主动性,往往被动地接收老师的课堂教学、书本上的理论知识。“重理论、轻实务”的非现代化教育思路以及“被动型”的非现代化学习态度难以培育出符合时代精神的现代人才。第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官僚化问题严重。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体制以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为主,以校长作为全校的主要领导者,自上而下地形成完整、体系化的行政管理体制[6]。如果能够高效运行,这种管理体制对于高校的文化建设无疑起着积极推动作用。然而受市场化、功利化等因素的影响,行政管理者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自身问题也随之暴露。具体而言,官僚主义思想在高校的行政管理体系中盛行,行政管理者往往将校园文化建设当作形象工程来完成,未能从实际出发挖掘校园文化对于学生的深刻影响,而是停留在模仿、上传下达的形式主义阶段,造成校园文化建设无法发挥应有作用。同样严重的问题在于,校园里官僚思维的存续本身就为校园文化注入了消极成分,严重背离了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的意旨。

2.高校校园文化现代化的积极效应

高校校园文化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便是体现时代精神,即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俱进,将时展中的先进文化熔铸于高校自身文化之中。这就要求高校将自身的文化扎根于现代文化之中,兼并包容,使之成为校园文化两大主体———学生与行政管理者的观念、价值追求以及行动方式。现代化理念所强调的自主性与综合性对于大学生的专业学习起到了思路上的指导作用。须把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与主动性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核心动力,这就意味着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前提下,积极参与课题调查、积极参加专业性社会公益活动等(如法律援助、医疗知识宣传)。唯有如此,才能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实现个人的全面化、综合化发展,强化学生作为高校文化建设主体的优势地位与影响力。同时,现代化思想中所内涵的“去官僚化”与“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对于当代高校行政管理者的活动有着大方向上的指导作用。“去官僚化”,即要求高校的行政管理应该回归到为师生服务的本位,而不应该继续以严重的官僚主义与官本位的思想单纯地“管理”师生。这就要求高校的管理制度中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贯彻民主发展的原则。行政管理者在运行高校管理过程中,应当发扬现代化人文精神,以校内广大师生为本,去除顽固的官本位思想,促进行政体制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为良好的校园氛围奠定基础。只有当“去官僚化”、“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理念真正践行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之中,并得到了全体师生的认可,校园文化的建设才能真正步入制度化轨道,体现人文关怀的精神。

三、方案: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与路径

(一)与外界联动,拓宽高校文化建设空间

1.因地制宜,加强校内校外文化互动

文化具有外在的社会性,校园文化环境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尤其对于具有强烈社会效应的人文社科院校而言,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推动校内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间的联系,实现文化建设的“地方社会化”与当地高校对于地方社会的文化、价值引领;换言之,加强校内外文化的沟通有利于在进一步丰富高校自身文化的同时,进一步推动地方社会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切实贯彻文化的本土化确有必要,尤其是应考虑到校园环境与周围社会文化氛围的有机融合。此外,“文化本土化”同样体现在立足于本校的具体情况渲染校园文化氛围,使得该特定高校的文化思想能够在深刻地被师生体会的同时,更有效地发挥其对于当地社会的影响力。以政法院校为如,学校或学院可通过展板、橱窗等途径宣传本校法学教授中的先进典型与优秀科研成果创作者,以“身边人”作为切入点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构建政法院校浓郁的法学氛围,并激励更多教职工创先争优、更多法学硕士生和博士生加入到科研队伍中;这同时也达到了向社会展示政法院校强大科研力量与科研能力的效果,将该政法院校的特色文化触角伸向当地其他领域,起到了优良法治文化输出的效果。

2.开拓创新,增进国内国外文化交流

从前面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文化本土化”包含“国家层面的本土化”与“地方层面的本土化”两个层次,它们之间并非对立冲突的关系,而是交叉统一、互相联系的。因此,在高校的文化建设过程中,不仅应当实现高校与当地社会的文化联动,还应当加快国家层面的本土化进程,强调国内文化与国际文化的互动交流。具体而言,促进国内高校校园与国际优秀院校之间的文化交流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例如,许多高校现已与美国、德国、英国、法国等西方先进国家的大学、学院间开展教师、学生的定期交流项目,通过这些交流,一方面向国外输送中国传统文化,并传播中国现代法治进程中的特色理念;另一方面也借鉴和吸收西方先进的文化及经验,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中国国情有选择地将其适用于中国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形成校园文化的良性国际互动。

(二)加强文化建设中的各方主体地位,推进人才培育

1.强化管理队伍建设,树立文化战略思想

在现如今大多高校自上而下、垂直领导的行政管理体系中,校长为高校的主要领导者,主要制定方向性的文化战略方针;其他行政管理人员成为文化理念的践行者与实际运作者。他们都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制度文化的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加强以校长为领导的行政管理队伍建设势在必行。首先,作为领导者的校长要树立长远的战略眼光,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治理理念为基点,结合自身院校的文化特色,制定适合本校的文化发展路径。其次,在具体行政管理运行过程中,应当贯彻“去官僚化”的现代治理理念,使其成为高校体制改革的正确方向与主要目标,排斥行政管理中存在的形式主义、文牍主义,克服脱离师生群体的倾向,以全体师生的切身利益与长远发展为本位,开展学校管理。只有在校长的方针制定与具体管理者的行政活动中都强调“去官僚化”、“以人为本”的现念,高校的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才能够突出该校校园文化的思想性,使得校园文化的建设有组织、有秩序,落实到高校的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之中。

2.调动学生自主性,烘托校园文化氛围

学生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大主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主体作用。结合“自主性”、“综合性”的现代化理念,应当调动学生参加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与完善自我发展的主动性。首先,应当吸纳学生参与大学章程的制定、修改和学习。大学章程是一所学校的“宪法”,是学校发展和内部治理的根本依据,唯有引入民主机制才能使得这部“宪法”获得真正的生命力,也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促进校园民主、理性文化的张扬。其次,通过鼓励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与专业知识的丰富营造和引领良好的文化氛围。就思想道德素质而言,当今现代化思想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有助于培养各学科(当然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站在相对科学而客观的立场上对政治文化、社会事件作出相对合理的价值判断;就专业知识而言,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学生应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追求理论与实践并举,做到全方位发展,以此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政法专业为例,在完成课堂基础法律学习的同时,法科学生应当积极、主动参加诸如法律诊所、辩论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提高自身法学素养;在通过法学专业学习形成一定的法律思维后,法科学生应当通过各类社会调查、社会考察、“送法下乡”、普法宣传等有益的社会实践来了解社会动态、丰富法学知识并宣传法治思想,推动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统筹本土化与现代化,发展独特大学文化

高校的校园文化是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三方面的有机统一。新形势下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当是以现代化为导向的,同时也应立足于中国本土,符合当地社会特色发展路径,并且形成以精神文化为中心的三维度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应当从如下几点着手对之加以落实:(1)立足本土特色,促进文化交融。通过国内院校与国外院校间的项目交流,在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合理吸收借鉴优秀外来文化;与此同时,通过一系列综合性或专业性的社会实践,保持高校校园文化与当地社会文化的统一协调。(2)面向现代化,着力推进文化观念创新。把握现代化思想中“去官僚化”的内核,使之贯彻于高校行政管理体系的建设之中,打造具有先进性、纯洁性的管理团队;提炼现代化思想中“自主性”、“综合性”的精髓,使之适用于学生的教学实践之中,以此培育出主观能动性强、综合素质高的各类人才。(3)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培育文化活力。无论是对传统文化的承继,还是在此基础上对创新文化的发展,激发高校校园文化的活力始终是最终目的。据此,需要在教学科研及相关文化活动中突出大学精神,注重校园文化品牌的形成,如利用辩论比赛、学界大家、政界翘楚等增加高校显性文化的作用,同时加强教风、学风、校风建设,挖掘校园文化中的人文精神与法治精神,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加以延伸和扩展。

四、结语

时代的发展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以创新的方法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构建高校校园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这一方面需要立足中国本土特色、当地社会特色,创新吸收多元文化,以指导大学精神的构建;另一方面需要面向现代化,发扬“自主性”、“去官僚化”精神,以培育具备现代知识、现代意识、现代能力的全方位人才。但同时,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工程[7],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新情况的涌现,仍需发掘出不同的视角,以进一步推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提出解决文化建设过程中新问题的种种对策。

作者:罗丽琳 单位: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 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把大学建成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强阵地,对于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纠正和克服浅层发展,价值缺失,主导价值导向不明、实用主义的倾向。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加强理想信息教育为导向,坚持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

关键词: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 高校校园文化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校园文化是大学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提高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是新形势下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迫切性

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其目的就在于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培育合乎时代要求的大学精神,把大学建成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强阵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灵魂,承载着历史、民族、国家等各个方面的文化内涵,诠释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

1.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知识信息时代的到来,文化的传播愈加广泛,大学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是各种思想、观念碰撞与交融的舞台,其建设面临着复杂的环境。一是以满足大众娱乐消遣为目的的通俗文化在大学校园内不断流行。这种文化往往只注重迎合学生喜好而不顾及学生的健康成长,有时甚至为了满足某些低级需要而不惜以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致使校园文化出现一些不健康的倾向。二是从校园文化的主体来看,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转变,在校大学生既表现出了较强的社会适应力,同时有暴露出了较弱的社会免疫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迫切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引领,以利其健康发展。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有一些突出问题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是校园文化建设缺乏价值成分的发展趋势。一些学院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知识简单的娱乐文化和体育活动或是在科学和技术创新活动上培养学生的技能,而忽略了其内涵的意义,也忽视了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培养。这两点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主要的问题。在部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选择活动完全是根据学生的喜好来决定学习文化活动的形式,完全的缺乏领导价值。我们只有去注重学生的实际需要,而不是去考虑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针对以上的情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要尽量的融入到大学校园的文化活动中,从而来引领大学校园文化建设,这也是现今大学校园所刻不容缓的任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当前,应着重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随着改革的开放,再加上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发展的逐渐深入,增加了各种文化思想交流与交融的频率,思想的领域也就会逐渐变得多样化。因此,要在校园的文化建设中把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内涵与精髓融入进去,在建设校园文化时发挥出它的引领作用并坚持下去,这是新时期的建设校园文化的发展趋势,也将是其必然的选择。首先,要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指导思想,而其重要的途径为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建设。所以,全体的师生都要坚持不懈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只有经过思想文化的逐渐熏陶,才能慢慢地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信念逐渐深入人心,成为教师与学生的精神信仰,也就能体现出其价值。其次,要加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教育的力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的最基本内容。高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就应该把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为主题,开展有关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形势政策等主题的活动,让广大师生积极的参与其中,让他们明确的认识到中国的特色社会主义是把当代中国的发展与进步作为共同的理想,从而加强人民的自信心。再次,是要培养人民群众的民族与时代精神。这两种精神坚定的支撑着中华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动力,还是当代中国奋发图强、不断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通过加强弘扬民族与时代精神的力度,让这两种精神在时刻激励着广大的师生团体,成为建设高校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最后,要通过社会主义的荣辱观来引导广大份师生,并逐渐形成特有的校园风尚。由于校园文化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就成为学习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最佳载体。对于大学的教育必须要把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作为重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性,在设计校园文化的活动时,要重点突显主旋律,并要表现出趣味性,要寓教于乐,设计各种各样、科学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解读“八荣八耻”的荣辱观念。

2.以培育大学生精神为重点,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

一所大学最重要的灵魂与最宝贵的财富就是校风、教风以及学风。因为校风、教风以及学风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文化知识素养以及思想道德水平,与校园的人才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关联。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要“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大学精神是大学在自身存在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价值判断和理性表达,是大学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价值取向以及认知世界的态度和方法的理论升华,是大学校风和学风的本质体现。为此,一要正确认识大学校园文化的功能,避免校园文化建设有形无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一系列有形的具体措施来培育大学精神,并以这种优良的精神环境氛围来侵染大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的品性,使大学生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和饱满的生活热情。二要遵循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并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隐性德育功能。在这一过程中要继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物质文化向精神文化渗透,要逐渐形成以第二课堂为主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模式。

3.以特色教育活动为抓手,实现知行相统一

以培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为目标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促进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知”与“行”的统一。为此,有必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项目建设,采取项目运作模式开展一系列的校园文化主题多动,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空间。一是以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为依托,开展思想文化教育实践,以学生党校、团校、理论社团为依托,重点办好理论研讨会、形势政策报告会,同时深入革命纪念地、纪念馆等爱国教育基地,让学生了解历史、认知社会。二是以职业生涯规划为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实践。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要以价值导向为核心,教育引导学生把个人的选择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对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及素质发展进行全面规划,同时要实施开展创新创业等教育实践活动。三是以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为契机,开展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实践,围绕重要纪念日、重大事件,合理设计教育主题,采取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四是以文明大学生评选活动为抓手,开展道德规范教育实践。通过争创活动的开展,引导大学生从具体事情做起,从一言一行做起,培养良好的道德情操。

总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等学校的一项历史使命和神圣职责,是教书育人的根本要求,我们一定要牢记使命和职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把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使社会主义核心值在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宏伟目标书写新的壮丽篇章。

作者简介:王金生(1947―),男,汉族,籍贯系山西省介休市,1986年7月毕业于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党政管理专业,1973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讲师、政工师职称,1974年至2006年先后任山西印染厂党委宣传部副科级理论教员、宣传部长。2006年8月至今任山西同文职业技术学院党政办公室主任,曾在《中国纺织政工研究》《晋中论坛》《晋中党校校刊》数篇。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

[摘要]新时期,传统大学校园文化和现代大学校园文化的融合已经成为主流趋势。文章提出高等学校应该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融合,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和谐校园。

[关键词]新时期 校园文化 文化建设

[作者简介]赵明家(1973-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学生处处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长春 130118)潘玉环(1974- ),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古代文学。(吉林 长春 130062)李新殿(1981- ),男,吉林长春人,吉林农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吉林 长春 130118)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模式和形态,一直备受关注。高等教育工作者在这项领域中有许多深入探索,历经多年的实践与创新,逐步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不断激励和鼓舞着全校师生共同进步,开创美好的校园生活。校园文化在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等诸多方面均有体现,并且蕴含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和浓郁的学术氛围之中,有着独具特色的理念和别具一格的文化精神。高校校园文化是经历了万千莘莘学子不断追求所传承下来的独有的精神财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时刻都在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我们更需要对校园文化进行充分的认识,加强其建设,使之能巩固其应有的地位,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明确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

校园文化必须具有健康积极向上的文化,必须代表着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发展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不仅是建设现代化高校的需要,也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更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为了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就必须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从思想上树立起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目标,明确校园文化的前进方向。

第一,明确校园文化的根本任务。校园文化的根本任务是“以人为本,教人育人”。“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出校园文化人文化、开放化的特点,同时也体现出其促进学生了解自我、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良好趋势。“教人育人”更加明确了高校所肩负的为社会发展和祖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的根本任务充分展现了校园文化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先进文化。

第二,建设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必须始终不渝地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地位,营造健康、积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融合

建设先进的、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必须充分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同志指出:“要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深入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充分体现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为了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仅仅依靠继承传统文化还不够,要放眼世界,海纳百川,充分吸收各种思想文化的精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促进思想的融合。

第一,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提升高校学生素质的根本需要,是进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资源。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前人智慧的宝贵结晶,它教导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兄弟和睦;它教导学生学会做一个“家国天下”的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它教导学生学会做一个自尊自爱的人,知礼重信,务实践行;它教导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光明磊落,不投机取巧;它教导学生学会自立自强,不断求索,实践出真知;它教导学生学会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在逆境中学会坚韧,不气馁,不退缩,勇往直前;它教导学生懂得追求,不贪图享乐,做生活的强者;它教导学生懂得感恩,心系他人,知恩图报;它教导学生学会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些无一不体现出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

第二,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结合。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结合已成必然趋势。就现阶段而言,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中国梦”相结合,把继承学会做人、学会学习的传统作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切入点与突破口,注重发挥第二课堂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求真务实的品格等渗透在党团建设、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文化活动等环节中,充分挖掘和利用网络媒体平台,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和知识。通过学科渗透、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使之转化成大学文化的一部分。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全面建设和谐校园

第一,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引领,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发扬并继承“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精神,开启人生崭新的篇章。在才华施展、理想腾飞的殿堂里,充分使用校园文化传播媒介,广泛开展宣讲和研究活动,切实提高广大高校大学生自身素质。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开设专题讲座、报告,切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时刻做到与时俱进。

第二,要发挥课题主渠道的积极作用。在教学渗透方面,由于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和引导作用,教师自然而然地成为校园先进文化建设的主力军。教师必须履行其“教书育人”的义务,做到自律自立,做好学生的引导人。在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去影响学生,让学生感悟到校园文化的魅力所在,以此实现校园先进文化的建设。设置主题活动和实践活动,可以组织开展主题班会、团会、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等主题活动,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层次水平;举办“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等校园科技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激发其创造力;积极开展大学生艺术节,培养大学生的艺术素质,让每一位学生都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释放自我的舞台。

第三,全面营造校园文化环境,应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学校的硬件设施及软件设施,保证校园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必须优化学生学习生活的环境,好的环境才能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应建设相应的文化场所,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文化空间,这样才会使广大师生身处于良好的环境文化氛围中,心情舒畅,身心愉悦;应取得广大家长的关注和支持,使建设和谐校园的活动全面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重要性和必然性,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是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新途径,能够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成功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完美结合,能够为把祖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贡献。

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策略:新时期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策略

摘要: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校园文化成为学校办学的特色。发扬和传承校园文化的意图,在于提高学生的社会意识,弘扬他们在生活、思想等各领域的积极精神。本文分析了摆事实、讲道理的逻辑关系,通过剖析目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不足和欠缺之处,采用更加个性化、便捷、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建设策略,以求在新时期,新阶段创造出更美好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建设策略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文化是一种隐型的财富,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校园文化是新兴的名词,更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是时代的造就品。校园文化既包含物质文化,又包含精神文化。校园文化是在历史人文环境和背景下长期熏陶而逐渐形成的。学校是一个社会空间名词,在学校内,教师和学生依存特殊的关系联系在了一起,他们在校园内从事课内外的各项活动,他们共同创造了精神财富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规章制度、组织活动和物质形态。[1]校园文化是一类特别的文化理念,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教育沿革,如孔子,孟子,庄子等。校园文化最早在国外被提出,是在文艺复兴时期被文人学者所提到的。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校园文化概念先后被欧洲、美洲的先进国家教育界所涉及。改革开放以来,校园文化逐渐被国内知名高校所重视,现在已经逐渐被广大学校所应用。新世纪、新阶段加强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党和人民的根本意愿,也是建设社会主义高教事业的前提。提出实事求是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准、定位、过程、实施方法,最大限度地施展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是高等学校办学的重中之重。

二、校园文化建设现状

目前,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在一些方面还存在不足,如思想认识、功能作用、建设方向和参与力量等方面,具体表现如下。

1.思想认识上的错误观念

在思想认识上,人们对校园文化建设一般会有三种错误的观念。首先,在一些地方校园,往往重视校园设施的建设,忽略了校园文化的真正的精神层面,这种现象,在一定范围、一定时期内还是很多见的,在全国校园文化建设中也不在少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相辅相成的,物质是基础,精神是保障,二者如果错了位,就是仅具虚荣、徒有其表了。其次,校园文化不是几种文娱活动模式化的表现,比如现在高校中喜欢举办一些女生节、社团活动、校园巡演等活动,而校园文化并不是被这些节目所定义的,正如哈佛大学不是由于划船比赛而出名的一样。有的高校领导认为,多成立一些社团,多搞一些文化节、艺术节等活动,校园文化就大功告成了,这种认识是浅薄的。第三,不能正确评价校园文化建设的成效,认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成功与否,取决于物质文化建设和娱乐活动开展的表层效果,而忽视了作为校园文化核心和灵魂的精神文化建设。

2.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教育功能弱化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大学生自强意识、创新意识、成才意识、创业意识不断增强。[3]同时,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等问题,这就要求高校努力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但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还存在一些问题。[4]例如,各高校普遍存在宣传栏、墙报更换周期长、信息传递不及时、内容良莠不齐、过分追求形式等问题。除了校内信息外,校外的各类广告、招聘启事等信息接踵而来,在为学生提供校外实践机会的同时,也给校园文化蒙上了一层市井气和商业味”。[5]有些文化宣传粗制滥造,缺乏创新,许多文化活动都受赞助商家制约,直接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传统教育功能。

三、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策略

1.加强“校园”建设

“校园”包括实在的硬件建筑,如教室、操场等,除了这些,还有软件,就是人,就是教师和学生,有时甚至还包含家长。最重要的还包括:教学方法,教学理念。首先,要加强校园硬件设施建设。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校园的整体建设是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础和保障,良好的建筑是突出校园文化的点睛之笔,是校园精神文化的最好表现。而对于校园软件的建设,则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建成的,需要一定时间的积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一批批教师辛勤的工作,需要学生积极的配合,需要家长的大力支持。所以,加强软件的建设,要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不怕小,不怕难,坚持不懈。因此,必须注意校风养成的特点,从一点一滴培养起,持之以恒,反复强化。首先,正确认识校风对学校和校园文化发展的作用,通过引导人们的价值取向,确立高尚的世界观、人生观,用精神力量来为实现学校育人目标服务,更好地体现出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2]第二,要加强教学建设,要为学生努力学习、天天向上打基础。学校的第一教学要务,对于教师而言,就是必须努力引导并加强学生听课的积极性,课下时间要努力备课,在课堂上则要吸引学生的眼球,使他们不走神。教师要始终注重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让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情,而不是累赘和麻烦。要不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就要求,教师要加强学习动力教育。最后,要加强教风建设。应注意首先建立民主性教学关系。尊师重道是千百年不变的道理,学生应当尊重教师,但是教师更要尊重学生,不要打骂学生,不能高高在上,要以平常的心、平等的心态面对学生。还必须强调树立教师的职业道德。这些,都是“教风”建设的重要内容。

2.要彰显校园文化的地域特色。

笔者所在地是一座有着多年历史积淀的文化名城,人文荟萃,底蕴深厚,处处有内涵,处处有哲思,处处有神韵。在发展自身校园文化特色时,需要依托于学校所在地的人物、历史、文化,注意推崇名城、名人故里等因素,尤其是弘扬那些具有时代精神、民族特色、伦理道德的名人轶事,作为创建校园文化的建设策略。

3.要彰显校园文化的学科特色。

每个学校都有各自的办学特色,都有各自的学科优势。清华大学以享誉海内外的理工科优势成就了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精神;北京大学以闻名遐迩的人文科学铸就了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文化风格。所以,每个学校都要抓住自己的办学特点、发挥长处,创造出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校园文化,走在时尚前沿,把握潮流动向,使校园文化既具特色,又不呆板。

4.要彰显校园文化的管理特色。

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管理。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也是一种文化。不同的学校要注重师生的行为、价值观、思想动向,不要总是沿袭管理的老路线,要敢于创新,敢于探索,从教学中找问题,找目标,从学生的成长中找经验,多积累,多沉淀。要提高管理模式水平,让它更加模式化,集成化,系统化。

提升校园精神,美化校园环境,营造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创造出适合于各校特色的个性化模式,努力实现校园文化建设的层次化、系列化、科学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把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到新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