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

时间:2022-07-19 10:56:06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关键词: 中职 计算机 教学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转移教学研究

一、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

根据调查发现,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程度越深,对知识的概括性就越强,迁移的速度也就越快,所以,迁移是在对知识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中职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有效地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

1.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概述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知识进行概括时,通常会对知识中所包含的信息做进一步的加工,不仅强化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容易实现对知识的迁移。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单纯的模仿实现教师布置的任务,但是对计算机的相关概念和原理却很模糊,从而导致学生在实践中不能更好地对知识进行迁移。因此,教师在讲解了相关知识后,可以要求学生对知识进行概述,进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为学生讲解Office的操作程序后,让学生在电脑上进行实践操作,并且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陈述或者是默写出Office操作的程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为知识的迁移奠定了基础。

2.运用变式的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变式教学方法就是指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对问题进行合理的转化,使学生能够透过现象抓住问题本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通过变式教学,使学生学会了如何从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计算机相关概念、原理的理解,而且也防止了固定的思维模式所带来的思维变迁。例如,计算机中被删除的内容通常都会存在回收站中,如果需要还可以还原。如果教师仅仅为学生讲这些内容,学生就会认为任何内容被删除后都可以保存在回收站中并且还可以还原。但是当移动硬盘、软盘等和电脑连接时,被删除的内容就无法保存到回收站中,并且也无法还原。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变式的教学方法,打破学生固定的思维模式,从而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

二、加强对学生迁移心向的培养

迁移心向就是指一种积极的迁移思维和迁移意识。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引导学生做好迁移的准备,帮助学生构建起知识框架,在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迁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通常,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能力的提高都与教学密切相关。所以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吸收新知识,了解先进的教学理念,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从而实现较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将迁移理念融入到备课和授课等各个环节,通过设置情境、有效评价、合作交流等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迁移意识和迁移的能力。其次,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已经运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人类发展的必备工具。因此,在中职计算机应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将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通过在现实生活中运用到计算机的各种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了“学以致用”的思想,积极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进而最大程度地实现了知识的迁移。最后,重视计算机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随着计算机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已经成为其他学科学习的重要工具,同时其他学科的学习又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补充。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是传授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的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培养,为学生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了基础,从而使学生树立了对计算机学习的信心,进而培养了学生的迁移意识。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迁移教学方法对中职学生产生了重要影响,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有效地促进了职业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作者:薛峰 单位:江苏省东台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微课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微课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传播的多媒体课件,将其应用于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可以延伸课堂教学的空间与时间,同时把教学重点和难点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微课;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

计算机辅助教学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无声阶段,主要是幻灯片、投影;第二阶段是多媒体阶段,主要是计算机课件,内含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第三阶段是网络阶段,通过网络和计算机、智能手机等,实现异地、实时、互动教学。第三阶段中微信平台作为新兴传播媒介,已经被学生广泛接受,成为一个崭新的学习平台。微课具有时间短、主题鲜明的特点,特别适合学生在课外进行碎片化学习。将微信与微课结合起来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

1微课的特点与类型

微课具有3个主要特点:一是“微”,每节课控制在5~10分钟[1],力求做到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二是易于传播,微课通过微信平台能够及时传播,学生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很方便地通过网络终端进行学习和互动;三是可重复性,课堂教学是一次性的,而通过网络传播的微课没有观看次数和时间的限制[2]。微信平台上的微课辅助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包括课前预习、重要知识点讲解、交流和答疑3种类型[3]。

1.1课前预习

课前,教师在微信平台以微课形式将下节课学习内容和知识点出来,主要包括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等,供学生预习。学生可以随时反馈疑难问题,教师及时解答。微课还可以涉及一些课本上没有的内容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进展。比如,最新的电脑操作系统Windows10,具有多任务分屏和多个虚拟桌面的功能;虚拟现实技术是当前多媒体技术最热门的发展方向,能让使用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1.2重要知识点讲解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多,授课时间非常紧张。微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针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扩展讲解,并对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重点讲解。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借助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进行微课学习,并及时反馈不理解的问题,与同学、老师交流。

1.3交流和答疑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交互性。一是搭建丰富的微课资源库。教师每次的微课都可以存储起来,方便学生随时查找。二是搭建师生、生生互动平台。通过微信平台传播微课,师生、生生之间既可以一对一私聊,也可以几个人组成一个小组讨论,还可以由全班或者几个班的学生组成一个网络学习社区。当一个微信群人数较多时,教师可以让课代表任管理员,辅助教师进行管理工作,比如通知和作业、收集反馈信息等。

2微课制作及

2.1硬件与软件

硬件:计算机、摄像头、话筒、音箱或者耳机。软件: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Studio8.0中文版、PowerPoint2003中文版[4]。

2.2制作过程

第一步,打开PowerPoint软件,根据选定的教学内容准备教学材料,制作演示文稿。第二步,用摄像头录制教师头像和讲课的片头、片尾视频,并把视频插入演示文稿,还可以插入背景音乐。第三步,打开CamtasiaStudio软件,连接话筒、音箱或者耳机,并打开“录制屏幕”功能,一边播放演示文稿,一边进行讲解,直至放映结束。第四步,导出视频文件,重新播放,检查效果。

2.3常用的微课

传播平台是微信公众平台。第一步,教师需要登录微信,注册一个公众号,并让班级学生关注这个微信公众号。第二步,上传微课到微信公众号,需要注意的是,图片文件大小不能超过5M,语音文件大小不能超过30M,视频文件大小不能超过20M。如果视频文件大小超过20M,可以先传至腾讯视频网站,然后在微信公众号添加地址链接。第三步,把微课信息推送给学生,推送方式有两种,分别是群发和自动回复[5]。群发方式是所有关注该微信公众号的学生都可以看到微课,自动回复方式是学生回复特定信息才能看到微课。第四步,统计分析,微信公众号具有统计分析功能,教师可以在后台看到哪些学生打开了微课等。

3结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XP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处理、PowerPoint演示文稿、多媒体技术、Internet应用技术7部分,涉及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具有内容繁杂、相关性差、教学设备与教材更新滞后的特点。由于城乡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一些农村学生接触电脑机会较少,计算机基础知识薄弱;加之学生还未成年,具有活泼好动、自制力较差、缺乏学习兴趣的特点,一部分人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会遇到很多困难。课堂教学只能使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知识而无法熟练运用,这就需要其在课后进行二次学习。实践发现,基于微信平台的微课应用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能够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满意度,具有推广价值。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依然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方式,微课只能起辅助教学作用,是给传统课堂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喧宾夺主。

作者:杨春燕 单位:威海市卫生学校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思考

游戏教学法就是通过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的竞赛中,甚至是在刺激和“上瘾”中,不知不觉地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本文以课堂教学过程为轴线,通过对各教学环节以及实例的分析,探讨游戏教学法在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教学导入

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导入阶段并不起眼,但由于其承上启下的作用和开篇名义的地位,使其变得不可忽视。“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就应该快速展现“亮点”,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否则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进行Excel常用函数教学的时候,笔者先与学生进行了“猜数游戏”,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学生带着“谁最理智”的好奇心开始新课的学习。教师把学生在游戏中猜到的数字记录下来,便形成了工作表的原始数据,而游戏的要求——求出大家猜数的平均值,则被用来引出本课的教学内容。笔者认为在教学导入阶段,设置游戏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以游戏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二是通过游戏来导入所要学习的内容。考虑到本阶段的作用和特点,在此设置的游戏要简单易操作,还要能紧扣教学内容或能直接启动项目。

二、教学实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重视教学实施过程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此阶段是学生从了解到掌握、从掌握到运用新知识的重要阶段。相对于导入阶段,教学实施阶段较为漫长,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成了该过程的重点。而现实情况是,因为课本内容都是按照项目教学法编写好的,并且寻找合适的游戏用于教学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所以大多数教师习惯于照本宣科。这就导致一旦项目不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他们刚刚被激发的热情就会迅速减弱,教学质量也得不到保障。因此,在教学实施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运用游戏进行教学将成为优秀教师的“撒手锏”。在本阶段实施游戏教学法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游戏项目化和项目游戏化。具体选择哪种方法要考虑教学内容(知识点)和项目设置的实际情况。总的原则是:如果教学内容相对简单,学生已经有所了解或掌握;或者,如果项目设置较为简单或脱离学生实际,那么优先选择游戏项目化。前者是因为游戏项目化需要保持游戏进行的流畅度,而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熟练程度是制约流畅度最主要的因素;后者是因为项目不适合进行改编,即便是项目游戏化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例一,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演示文稿中的背景和插入图片的相关知识点虽然不一定都掌握但也决不陌生,笔者用“我的心情谁知道”作为游戏训练的内容,并且稍作点题,让学生由简单到复杂,自由地选择背景和插入图片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和状态,这样设计能很好地保证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例二,在学习演示文稿中的超级链接这一知识点的时候,笔者仅做简单介绍,而后要求学生设计一个“走迷宫”的游戏,并看看谁能设计成功,谁制作的最复杂。通过设计游戏,促使学生把之前所学的知识用超级链接这一知识点综合运用起来,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既学习了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笔者认为教学实施阶段是游戏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融合的主要阶段。在这一阶段游戏项目化需要注意以下两点:一是游戏内容和形式设置要合理,与知识点要尽可能做到无缝链接;二是游戏步骤或者难度要注意循序渐进。项目游戏化也需要注意两点:一是良好的游戏体验是成功的关键,项目的改编要贴近学生实际;二是要重视项目实施的流畅度,教师的参与要尽可能少,时间尽可能短。

三、教学评价

在这一阶段教师会对项目进行集中点评,并为归纳总结埋下伏笔;学生在这一阶段会比较彼此完成项目的优劣,为提优补差打好基础。虽然没有刻意地运用游戏教学法的理念来进行设计,但由于此阶段固有的特点——竞争性,使教师在不经意间就完成了游戏教学法的运用。然而,这种不经意间的运用最多能保证本阶段的教学效果,并不能提升教学质量。教师需要结合本阶段的特点,有目的地完善游戏教学法的运用。例如,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习Word中的图文混排时,笔者把游戏设为“我要上‘封面’”,即为自己制作一张个性十足的杂志封面,并在教学评价阶段评选出最佳封面。这样设计不仅贴近学生实际,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完成作品,更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全神贯注,在激烈的竞争中牢牢掌握知识。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学评价阶段的设计重点就在于凸显竞争性,要把课堂设计为不同的竞技场,把游戏或者项目变成比赛。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几乎所有的项目教学法都能通过此阶段的设计以比赛的形式展开,但这种方式并不是万能的,因为教学评价阶段是前两个阶段教学设计的延续。从总体上看,这一阶段的成功只能是锦上添花,不能达到雪中送炭的效果。

四、归纳总结

“行百里者半九十”,成功的教学要到归纳总结结束后才能下定论。由于归纳总结阶段的形式大多是教师讲解,或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形式的单一导致几乎所有的教学技巧在这一阶段都难以实施;同时也会使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激情不再。教师需要通过一定的技巧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Excel中的数据筛选时,笔者用“猜猜我是谁”这一游戏导入新课,通过对游戏原理的分析来展开任务,而后用“警察抓小偷”的游戏来巩固所学知识点。到了总结归纳阶段,通过把游戏过程中“猜不出物品”环节的情景进行再现,总结归纳出自动筛选和高级筛选的步骤、注意点、适用场合;通过对学生完成游戏情况的分析,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出自己的收获和不足。分析上面的例子,笔者认为在归纳总结时要注意利用好之前设计的游戏的“剩余价值”,往往能取得不错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一方面在教学设计时能有计划地为总结归纳阶段预留空间,另一方面要根据游戏进行的实际情况,抓住学生感兴趣的环节,为总结归纳阶段留有丰富的素材。

五、布置作业

布置作业阶段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简短的阶段,从教学过程来看,在进入这一阶段的时候,教学过程实际上已经结束了;从作用上看,通过布置作业使学生在课后练习中对知识点的掌握能达到熟能生巧的程度。由于这些原因,此阶段也就容易成为教师忽视的阶段。事实上,教师还忽视了布置作业的另外一个作用——预习知识点。例如,在学习Excel中的公式与图表之前,笔者布置的作业就是“创建一张表格——我的零花钱”,按学习、生活、娱乐等大类,记录自己一个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而后把表格发给其他同学,自己则接收其他同学发来的表格数据,最终形成全班同学一个月零花钱的使用情况统计表。这一作业不仅帮助学生复习了之前学习的相关知识,还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准备了素材,同时也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预习。通过实践,笔者认为教师在帮助学生复习的同时要使用一点小“伎俩”。如果能通过作业为下一节课做好铺垫的同时促使学生主动预习,那么将会使学生对新知识点的学习游刃有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无论是设计游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还是借助游戏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或是利用游戏帮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都能通过合理运用游戏教学法来实现。通过游戏教学和项目教学的巧妙结合,通过对游戏进行项目化改编和对项目进行游戏化改造,教师必然能创设出形式多样的教学过程,形成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全新样式,最终实现教学质量的新突破。

作者:董琰 单位: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研究:关于提高中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效果的思考

如何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好、更快地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具备在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

二、教学方法探讨

(一)分层次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弱的同学,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老师。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譬如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易”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同学们在完成较易任务的基础上应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作用,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既调动学习基础好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二)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上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譬如说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解记忆,且枯躁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努力将枯躁变为有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再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兴致昂然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举办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举办“电子板报设计大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观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发问,为他们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特点,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突出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发挥空间,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例如,在学习演示文稿课程时,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的基础,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了幻灯片的制作、图形对象的编辑、插入各种对象、设计幻灯片放映效果、放映演示文稿等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学校宣传片的设计,时间为6个学时,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幻灯片结构、样式、内容自定,重点要突出个性,规定不能抄袭、剽窃。每人设计的宣传片要进行评比,并链接在一起制作成大型学校宣传片。因为此前很多同学上课已接触过幻灯片,对演示文稿很感兴趣,五花八门的演示文稿课件也看了不少,所以一接到这个任务,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他们忙着收集资料,借书、买资料、请教老师、上网浏览、下载……,忙得不亦乐乎。等素材准备齐后,就开始着手设计,包括录入文字、编辑排版、插入图片、背景、动画、音乐、设置链接等等,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还涉猎了许多课外知识,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U盘等数码产品的使用、媒体播放软件超级解霸的使用以及从网上浏览下载资料的方法等等。这时的学习已经完全被兴趣所主宰,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由于任务明确、驱动性强,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演示文稿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很好地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修改,一幅幅精美的幻灯片出炉了,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标准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立足企业实际需要,围绕教学大纲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落实教学目标,目的是与社会需要接轨,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