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

时间:2022-08-02 02:48:56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增加,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并重。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却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就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原因以及提高素质的方法与途径几个方面作了探讨,希求通过研究能有效提高高职人才的素质,为社会输送一批高素质的职业能手。

关键词: 高职院校 素质教育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增加,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并重。但实际上,很多高职院校却忽略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就学生人文素养缺失的现状、原因以及提高素质的方法与途径几个方面作了探讨,希求通过研究能有效提高高职人才的素质,为社会输送一批高素质的职业能手。

关键词: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职业技能

自“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中央和地方的关注与推动下,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办学模式不断创新,我国职业教育获得了超常规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技术人才,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在理解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时存在着显著的功利倾向,忽略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的培养,而片面地去强调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如何将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培养有效地融合,把高职院校的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职业技能人才,这是高职院校当前所应该迫切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作了一点尝试,详叙如下。

一、高等职业院校人文素质缺失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因素。作为接受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的培养,与自身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等密不可分。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而是机械地抄写笔记,或翻拍老师的PPT课件。甚至学期结束时,课本还是崭新的。他们对于学习内容无心思考,临近考试时,死记硬背相关内容,考试结束后,所学知识都抛之脑后。对于历史哲学更是不知所以,几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被忽略殆尽,各种最基本的实用文体写作,在写作时,经常出现格式不对或者语言不通顺等现象。如,学生在毕业前夕,不知道如何书写求职简历,在表达过程中,或表达不清楚,或出现错字、病句。

(二)学校教育因素。作为传授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职业技能培养,轻人文素质教育。很多学科呈现边缘化发展状态,或可有可无,或形同虚设。人们重视理科,强调技能重于一切,而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最终结果就是使得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偏薄偏差。

(三)社会需求因素。目前,许多高职类院校,大力强调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突出专业性,同时,受市场经济的发展驱动,学生的就业压力大,他们更关注怎样能寻求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因此,在学习之余自觉地去品阅人文书籍,用以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寥寥无几,更多地去关注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从而忽略了人文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二、职业教育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必要性

(一)人才培养的必备要素。其实,无论哪一种教育,都必须把“成人”作为首要任务,把“成才”作为指导依据。在培养高职人才时,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的养成与提高,进而形成自觉的职业道德,就是所谓的“成人”;学生职业技能的应用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就是真正意义的“成才”。杨叔子曾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的人。因此教育应以“成人”与“成才”两者为目标。

(二)我国对高职院校人文培养的重视。社会能力的核心是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人文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办学理念上存在着一定的偏差,由于忽视了人文教育而造成了学生人文素质的普遍偏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颁发了相关的意见和决定,说明了我国全面深入实施人文教育的步伐逐渐加快。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机地把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结合起来。

三、职业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路径

(一)加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在设计不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应该注重在专业课堂教学中融入人文素质的培养要求。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开设36学时的《秘书》,护理专业36学时的《礼仪学》。在与企业、政府开展合作办学时,注重加强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建立校中厂实践教学基地,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明晰国情与民情,将校本文化通过师生的社会服务,传递到社会,进而提高学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二)组织人文素质教育与技能教育相融合的主题活动。开展人文素养与技能展示类活动,如:组织学生开展“我的梦———中国梦”系列辩论赛、演讲赛等,在提高学生自身人文素质的同时,也在校园里营造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同时,积极响应国家、省、市号召,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比赛,“爱我国防”演讲比赛,“廉政文化进校园”作品征集比赛,大学生英语技能大赛等活动,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并坚信用职业技能的提升来为自己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三)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开拓人文素质教育平台。现代社会,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QQ、EMAIL、微信、微博成为人们最为常用的交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利用现代通讯工具,搭建网络信息平台,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以趣味化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丰富了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也使得学生更便于接收。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可以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内容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进而达到人文素质的提升。

(四)建立文化教育宣传平台,形成学校文化形象共识。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搭建人文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教育相融合的宣传平台,同时,可以通过学生社团,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宣传。如,建立国学社团,话剧社团,演讲社团,加大对相关社团的扶持力度,扩大其规模,从而使它们成为沟通学校、企业的纽带。综上所述,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同时,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需求早已出现新的趋势,价值、道德、文化等渐渐成为选拔人才的关键条件。兢兢业业,诚信可靠,勇于创新,锐意进取,品德优良等素质比纯粹的业务素质更为重要。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教育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职业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并的高素质专业技能人才,坚决杜绝培养出有才无德的危险。

作者:王畅 单位:吉林工程职业学院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强化深化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人文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之根之魂,目前人文素质教育却普遍被忽视,原因是认识上的种种偏差。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是:要扭转办学中急功近利的倾向,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抓住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点,采取科学的教育方法,提高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人文精神

一、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完善人格的教育,是塑造人、培养人、发展人和完善人的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学习人文知识并将其内化为一种品质的重要途径。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的基础和核心,但目前在高职院校中人文素质教育普遍被简化、淡化、虚化,被忽视。一些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课,除两课外,几乎是一片空白。即使有开这方面课程的,也只是几门选修课,不成体系。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的后果是造成校园人文精神生态恶化,人文精神贫乏。一些学生缺乏人文情感,缺乏人生理想,人文素质低下,人格境界低下,人格存在“残疾”,价值观、道德观混乱,不思进取,黑白不分、美丑不辨,缺乏社会良知、同情心、责任感、正义感,缺乏合作意识,对教师冷漠,对家人缺乏亲情,不懂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学科的常识,缺乏表达能力,写一封求职信错字连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失,给自身造成了致命伤。在21世纪高职院校如何来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是应着力解决的一个重大课题。

高职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认识方面的,有价值取向方面的,也有条件限制方面的。

1.对办学宗旨的认识有偏差

一些高职院校认为,高职教育既然是培养“实用型”、“技术型”人才,就要千方百计使学生掌握一技之长,办学要以就业为导向,课程安排、实践实习都以技能学习为主,一切课程安排的原则是看其是否实用,实用则开,不实用则舍。人文课程毫无疑问地被划在“实用”的范围之外了。学校首先要保证的是实用性的课程,即能使学生拿到饭碗的课程,人文科学内容的课程除了教育主管部门严令所开的“两课”外,其他人文课程似乎可有可无了。出现了“技术至上”的倾向,教育的终极目的被放弃,学校完全成了职业训练场。

2.对教育部关于高职高专改革意见的理解执行是取头去尾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关于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措施指出:“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一些学校简单片面理解文件精神,不进行科学规划,对理论课大加砍削,人文课程首当其冲,成为被削减的主要对象,修改一次大纲,人文课程就减一次,一些文科专业也把课程分为实用型和非实用型,非实用型的课程统统砍去,有的学校的文科专业把向学生介绍怎样步入社会,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人知识的“社会学概论”课也砍去,几乎将人文课程清除殆尽。但教育部这一改革意见的后面讲到:“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些学校只管大砍人文课,对“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要求就不管了,培养人才只求单方面发展,不求全面发展。这种做法对办学是有害的。

3.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较差

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在“双师型”教师和各时尚专业的教师,学校缺乏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仅有少数的人文课程教师无力对全校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在招生时是最后一个批次录取,高中是应试教育,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有限,高职院校录取的高职生文化知识更差一些,他们来到高职院校就读,对人文科学兴趣不大,这也是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开展不利的原因之一。

二、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

1.扭转急功近利的办学心态,摆正人文素质教育的位置

一些高职院校全力抓技能教育,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出于这样的考虑,抓技能教育,可短期见效,可提高就业率,可扩大学校名声,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费时费力,作用却不能立竿见影,人文素质教育的作用是潜在的,后续地起作用,长期才能见效,是软任务。抓技能教育本身是没错的,但把技能教育绝对化,忽视人文素质教育就不正确了,就属于急功近利的行为了。要正确认识技能与人文素质的关系,技能是立世之基,而人文素质是立世之本。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和终生来讲,做人比做事更重要,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素质教育更重要,我们培养学生不仅要有技能,更要有人文精神;不仅要对他们的现在负责,更要对他们将来的持续发展负责;成功的人文素质教育可能影响其一生。如果我们培养出来的是只有技能而无健全人格无人文精神追求的“工具人”,将来在岗位上不会干好,也不能很好做人,这样不仅是对学生不负责,也是对民族对国家不负责,也有害于民族,有害于国家。同志曾说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现代科学,没有先进技术,一打就垮;同时,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没有优秀传统,没有了人文精神,不打自垮。”②能不能成功地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存亡,不可等闲视之。世界上一些科技发达的国家更重视人文素质教育,新加坡教育目标分为“德、智、体、群、美”五个方面,称为五育;美国MIT要求每年本科生必须完成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领域中8门课程,每门课9个学分,共计72学分,诸如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也有类似规定[1]。日本在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中,十分强调人文素质教育,要求学生至少从人文学科课程中选修20学分课程,占学生4年必修、选修总学分(136学分)的15%[2]。这些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我们有雄厚的优秀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受得西方发达国家的推崇,1998年巴黎诺贝尔奖宣言明确指出:“如果人类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向2500年前回首,去吸收孔子的文化。”鉴于此,我们更应该搞好人文素质教育。

2.抓好高职生人文素质培养的几个主要方面

高职生在文化基础、接受能力、毕业后所进入的岗位与本科生有所不同,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要根据上述情况,构建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在培养他们怎样做人时,使其必须具备几方面人文素质,我们认为要牢牢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人文素质的培养。

(1)自强精神

目前社会中一些人对高职教育有歧视行为,高职生易产生自卑心理,要教育他们自强自立,有自强精神,要有自信心,有敢为天下先的竞争意识,奋发进取的心态,对工作和生活抱有乐观态度,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有不懈的毅力,脚踏实地去实现人生目标,以积极心态面对工作和人生。

(2)敬业精神

要使学生懂得要生存必须先敬业,要发展更要敬业。敬业要爱岗。高职毕业生要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工作,就要爱这份工作,立足平凡岗位,不能好高骛远,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要刻苦钻研业务、精通业务,能解决岗位上的技术难题,有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

(3)职业道德

教育的核心任务是育人,育人的重心是育德,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是良好的道德素质,高职生在校要有良好的学生品德,走上社会要有良好的公众道德,走上工作岗位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自己在社会职业活动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对工作有责任感,进取心、协作精神、团队精神,有正确的职业信念、职业行为方式和习惯。

(4)诚信品质

要让学生懂得诚信是健康人格的体现,是立人之本,立业之本,也是立国之本。在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诚信品质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要使学生懂得诚信品质在人的成长、在事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做到做事讲诚信,做人讲诚信,要自觉把诚信认识化为诚信意识,努力把诚信理论变为诚信行为。从现在到将来,在参加考试、申请补助、申报奖项、申请入党,在还贷、求职,在工作岗位上,在生活中都要守诚信,老老实实,实事求是,养成信用至上的习惯,提升个人的品格。

(5)审美能力

这是较高层次的人文素质。通过审美教育,使学生具有鉴赏美的能力,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有辨别美丑的能力,具有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能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追求美,求美去丑。用美来规范行为,指导人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养美的情操,具有美的人格和灵魂,追求美的生活方式。

(6)耐挫能力

在社会中高职生不是稀缺人才,而是普普通通的一线人才。在社会的激烈竞争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所受的挫折也许会更多一些。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应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让学生勇于面对现实,不惧失败,不怕挫折,有顽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毅力,乐观向上的情绪,在面临困难时坚信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通过挫折砥砺自己的意志、在挫折中奋进,百折不挠,成为事业和生活中的强者。

3.科学设置人文素质教育课程

增设哲学、历史、语言、艺术等人文课程,加大人文学科课程的比重,这是强化深化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前提,这是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方式。但高职院校学制较短(大多为3年),实习实训的时间占得较多,因此人文素质教育课又不能开得很多,需要对这些课程的安排进行科学规划,根据培养对象的需要进行科学设置,开设必须开的、管用的课程。课程分核心(必修)课、选修课和系列讲座三个层次,内容上三者相互配合。选修课和系列讲座是核心课内容的扩展和延伸。比如“大学美育”是必修的核心课,围绕这个核心可开出“文学鉴赏”、“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等选修课,在此基础上再开设“唐诗欣赏”、“宋词欣赏”、“中国古典四大名著欣赏”、“中国名画欣赏”、“贝多芬音乐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欣赏”等系列讲座,在每一门人文核心课的基础上扩展辐射出“选修课”、“讲座课”。像这样组合就形成了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系列讲座课不受学时的限制,学生听课比较自由,不与其他课时冲突,学生无考试压力,会很轻松愉悦地接受人文素质教育。

4.选择学生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进行人文素质教育

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用思想政治教育代替人文素质教育,讲一些空泛的大道理,运用单一的灌输方式,效果往往不佳。另外,高职生的文化知识单薄,如教学中给他们讲一些深奥的人文科学理论,他们也难以接受,如给他们开设“中国古典伦理学名著选读”、“中国古典哲学名著选读”课,他们接受起来很困难。需选择他们易于接受的文化载体,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这方面提出一个很有价值的观点,他说好的小说可以改造人,使“怯者勇、淫者贞,薄者敦,顽钝者汗下。虽日诵《孝经》、《论语》,其感人未必如是之捷且深。”[3]他讲好的小说对完善人格、改善道德的作用超过儒家经典,他这一观点对我们高职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很有启发,我们也可以用经典小说来对学生进行伦理教育、人格教育,用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时一首优秀的小诗,其作用胜过一大篇的说教。好的文学作品是读者灵魂的净化剂,心灵的抚慰剂,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道德、人格、心理健康教育,寓教于乐,学生乐于接受,会取得好的效果。

5.多方合力,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

人文素质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养成教育,需要教师的人文科学知识、理论的传授,更需要人文环境对学生心灵的熏陶。因此人文素质教育不是某一个部门某一部分教师所能完成的,需要学校多个部门的人员共同努力,来共同推进人文素质教育。如季羡林先生所说:“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方方面面通力协作”[4]。非人文学科教师应该在所教授的专业课中挖掘提炼人文因素,进行人文精神的渗透教育。宣传部门应利用有影响的校园媒体实施人文精神教育,通过办校报、办广播台、办思政网、办校刊来育人,通过校报、广播台的先进事迹的报道及评论来激励学生的上进心,根据新的形势不断进行专题宣传,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立奉献社会的意识,树立服务社会、造福人民的责任感。通过校报的文艺副刊和广播台的文艺节目,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学工处、团委、各系、部,学校的各社团组织学生举办艺术节、文化节,举行歌咏比赛、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摄影比赛、书法赛等大型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艺术修养,增加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团队精神,提高文明素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来激发学生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和行为。图书馆向学生开列优秀人文学科书目,向学生推荐,开展优秀人文学科书籍导读活动,开展人文知识“读书月”、“人文知识大赛”等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多读书,在读书中获取人文知识,提升人文精神。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可以营造出健康的人文环境,浓化校园的人文氛围,增厚校园的人文底蕴。有利于高职生人文精神的培育。

6.改善人文素质教育的条件

这项工作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针对高职生文化知识基础差的情况,可安排一些课余时间进行适当补课。在讲授人文素质教育课时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式,使他们能接受这门课,乐于接受这门课。对于人文学科的师资的数量和质量问题,要引进和培养这一学科的名师。加强人文学科的课程建设,改变这门课所处的边缘地位,将人文素质教育的核心课程都建设成精品课,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途径

摘要:近年来,高职院校结合经济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以职业化、专业化为取向,培养出一批又一批适应时代要求的高技能人才。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水平落后,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也待进一步加强。加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不仅能培养出专业能力过关的未来职业精英,更要培养出具备社会责任感、文化水平高的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高职院校存在师资队伍建设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差等问题,已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制约了文化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本文旨在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和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对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

自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巨大发展,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但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较西方发达国家而言,起步晚,水平低,且过分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区分开来,过分强调技能化、专业化,对学生的文化素质重视程度低。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必须坚持立德树人基本导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若想大力发展文化素质教育,还需具备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但当前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部分问题。因此,根据我国具体国情和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改革力度已迫在眉睫,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提高综合教学水平,打造一支高素质的高职教育队伍。

1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现状

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一直处于较尴尬的地位,虽然从属于高等教育学校,但又因自身所培养的对象的特殊性,与一般的高等教育学校相区分开来。高职院校自开始创建以来,一直注重培养职业人才,对学生的文化素质重视不足。只有了解当前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1.1大部分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处于青年阶段,但对文化素质教育的观念存在误解。由于其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普通高校的学生有区别,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更加注重对专业化技能的学习,而对文化素质教育则重视程度不够。其次,部分学生选择高职学校是由于高考失败的无奈之举,对学校的教学活动不感兴趣,更有甚者,只是为了能够拿到学历证书,学习主动性差。再次,学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如拜金主义、读书无用论,对所有的教学活动都产生抵触的心理,因此部分高职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偏低。

1.2文化素质类课程及活动数量少

我国高职教育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扩招,发展势头喜人,但由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弊病也逐渐显现出来。首先,与普通高等学校比起来,高职院校对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因而课程设置也有所倾斜,在普通高校里,有较多的且形成体系的文化素质类课程,但高职院校只在近些年来开始设立文化素质类课程,如文学赏析课、音乐通识课等,且这些课程数量少,在所有的课程设置中所占的比重低,也难以满足庞大数量的学生的需要。其次,高职院校文化活动较少,学校鲜少举办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活动,学生自发的群体性文化活动更是少之又少,长此以往,学生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降低,校园文化氛围也明显落后于普通高校。

1.3教学方法落后

文化素质教育与科学教育不同,是以人的主体性和自由性为尺度的教育,更加注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即“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文化教育传授的都是深层次的知识,还涉及的人生哲理,因此,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是必然要求。但在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课堂上,教师采用的仍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鲜少与学生互动,对学生的影响力不足。

2高职院校文化素质低的原因分析

高职院校文化素质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有来自高职院校内部对文化素质的重视程度不足、师资力量差、教学模式存在问题等原因,还有外部功利性因素的影响。因此,必须针对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深刻分析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缺失的原因,才能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2.1社会“重理轻文”的传统功利化思想

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国家缺少科学人才,社会上流传着“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等类似的口号,这原本是应对时代需求,是值得提倡的。但发展至今,社会上部分人士曲解了国家提倡学习理工科的初衷,导致人们对文化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够,一味将理工科摆在优先的地位,这样的观念在高职院校中更是如此。高职院校中的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大都只关注自己的专业学习,因此开展文化素质教育进展困难。

技术类人才一直是社会上的紧缺型人才,因此国家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也是适应时代的需要。高职院校所提供的职业教育为国家建设输送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过度注重职业化教育,使得高职院校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不足。但伴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社会上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高职院校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态度仍未发展根本性的转变,办学理念、培养目标都严重滞后。在高职院校中,职业化教育处于核心地位,其他教育活动只能让位。这样的办学理念影响到学校里的每一个人,无论是老师,抑或是学生,都忽视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2.3专业化师资力量薄弱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一个好的教师,在教学时能因其个人魅力,使得教学活动事半功倍。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也是如此,不仅应有足够数量的专职教师,更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中,学校领导与学生对文化素质教育的漠视,加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都毕业于工科学校,其本身对文化素质教育活动不太感兴趣,且还面临着日常职业教学活动的压力,而专职的文化素质教学工作者由于学校对其工作的不重视和学生的兴趣程度低,也降低对自身的要求,不注重提升业务能力,导致恶性循环,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日益下降,文化素质教育更难取得进展。

3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实施途径与师资建设

3.1转变教学观念,塑造重视文化素质教育的社会氛围

高等职业教育旨在培养专精尖的优秀人才,而这并非仅靠高职院校的职业教育就可以做到的。总理在最新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就是最好的体现。工匠精神既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精神品质。因此,高职院校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文化素质教育,学生本身在日常生活中也应主动加强文化知识的积累,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社会上也需根据形势的变化,加强宣传,塑造重视劳动者的文化素质的社会氛围,提高对职业人才的文化素质的要求,唯有这样,将来必然成为劳动者的学生和为社会培养劳动者的学校才能真正地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3.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建设高水平的专业化教学队伍

高职教育,顾名思义,即为高层次的职业教育,其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师资力量的重要性。与普通高校不同,高职院校的教师应为双师型,即技师型与教师型,但当前的高职院校在聘用教师时,对教师的文化素质并未有较高要求,师资队伍建设也稍显落后,且缺乏相应的文化素质教育培训。因此,首先在教师聘用方面,通过制定政策,吸引更优秀的人才成为学校的专职教师,且从其他学校或者研究机构聘用在其领域内取得卓越建树的学者成为兼职教师,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其次,针对本校的教师,学校应加大政策倾斜,给予更多的财政支持,支持高职院校的老师进行更多的科研活动,积极申报课题,提高学界影响力,鼓励校内教师参加校外的研讨会,采取灵活多样的文化素质教育培训方式,以提高其业务能力。

3.3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样文化素质教育活动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落后的教学方法,即使是再充满趣味性的教学内容,也难以使学生提起学习的兴趣。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则必须担负起培养学生兴趣的重任。第一,专业教师不应仅传授职业技能,更应试图发现职业活动所蕴含的特殊的文化知识,如穿插讲述科学家的经典故事;第二,活跃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既要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创造的能力,不拘泥于现有的知识,强调人的重要性;第三,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等,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如播放外国优秀的文化纪录片,组织学生参观文化馆、博物馆、艺术展览等,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边玩边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4结束语

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出很多的优秀人才。但在教学活动中,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使得职业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脱轨,学生必然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无论是学校、学生、社会,都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将文化素质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提升教学的综合素质,创新教学方法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型人才,使得高职院校能在未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为中国梦的早日实现作出贡献。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分析

摘要: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高级职业技术人才的重任。让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高职院校的培养定位之一。所以我们应当积极认识到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开展相应的研究,努力探索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的方案,促进职业素质教育质量的优化,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服务。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研究

就高职院校而言,其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用人单位反馈意见表明,学生职业素质是其职业发展能力的关键性因素。所以在高职院校积极开展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才能在在高职教育中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这是长期以来被我们所忽略的一个重要课题。面对着新的社会形势对高职教育的要求,我们应当积极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方案开展相应的研究。

1职业素质概述

高职教育政策和利益相关方对职业素质的需要,使得职业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来讲,职业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职业性格特质和职业心理素质不同的职业对于从业人员的性格特质和心理素质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如不具备相应的职业心理素质,将会在具体的工作中,产生不良的影响。比如操作岗位需要吃苦耐劳、做事细致;护理岗位需要心思细腻、具备较强的耐心;管理岗位需要具有全局意识、善于团结人、抗压能力强等。1.2职业技能素质职业技能素质是指从业人员对职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它又体现为两个角度。第一,基本的职业技能。也就是从业人员能否熟练地驾驭本行业的工作流程、操作规程.此乃能否胜任本职工作之基础。第二,职业创新素质。也就是能否在本职工作方面具有充分的创造力,能否运用自己的发散思维,来对工作流程进行改进,促进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提高。1.3职业道德素养即学生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素质。比如能否尽职尽责地完成本职工作,能否以无私的爱心对待自己的服务对象,能否主动为同事、为上级和下级分忧等。

2提高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质的基本措

施要想有效地提高高职院校的学生素质,我们在教学上,应当从信息采集——教育资源——教学组织——实践锻炼——质量监控——信息反馈这个步骤入手,构建完善的教学体系。

2.1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职业素质必然建立在正确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所谓价值取向,是人文情怀在职业行为中的体现。它要求学生一方面努力地钻研职业技能,在工作中做到得心应手;另一方面要培养自己健全的心智,以正确的心态面对工作岗位;一方面需要以自己的个性特质来促进职业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自己的个性特质又必须符合职业行为的需要。在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入手,帮助学生寻求出符合其个性特质的职业发展方向,在职业技能、职业素养方面严格把关,为学生毕业后走入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2.2构建完善的职业素质教育组织体系

职业素质教育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有效地达到这个目标,光依靠院校中的少数部门或少数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意味着院校必须做好充分的统筹兼顾工作,成立专门的部门来负责职业素质教育的实施。具体来说,该工作部门应当由分管这方面工作的院领导牵头,由教务、学工、团委、招生就业部门等部门的负责人参与,制定出有章可循的培养模式和相应的质量监控措施,抓好职业素质教育的开展实施。尤其是对招生就业部门来说,要积极对每年的毕业生展开跟踪走访,及时取得能够体现出就业情况的第一手资料,通过这些资料来总结出该院校在职业素质教育当中,还有哪些不够完善的地方。

2.3构建完善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体系

我们要积极地将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内容,纳入到对学生的教学体系中来。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其次,还要积极地为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当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关于职业素质方面的理论知识之后,就要通过第二课堂来进行专业实践了,来巩固理论知识。要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设置一名素质拓展导师,具体负责对他们的培养。在职业素质教育中,一定要注意突出重点,针对于不同专业、不同岗位的具体需求,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此外,我们还要做好对学生的咨询工作和心理辅导方面的工作,积极为学生答疑解惑。另外还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指导,使学生在职业认知能力、抉择能力方面得到提高,让学生的职业定位更加明确,提高他们的求职择业技巧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2.4积极搭建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资源

对于职业素质教育而言,丰富的资源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以我们要积极搭建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资源,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培养平台。这些资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2.4.1课程资源在课程资源的搭建上,我们要注意课堂教学同远程教学并举,必修课与选修课并举。在课程的知识结构上要体现出不同专业的特色,建立不同的实践项目,不同的专业拓展项目和不同的心理辅导项目。2.4.2师资力量目前的高职院校,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的教师并不多。所以我们可以从校外聘请一些职业素质教育经验比较丰富、工作比较出色的教师,对本校的教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本校教师的职业素质教育能力。2.4.3实训资源职业素质教育自然离不开完善的实训环节。这就要求我们通过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器等相应的机构,为学生提供感受职业发展、感受职场环境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训中,充分了解到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使他们的职业素质得到良好的锻炼,为他们将来的职业发展指明方向。2.4.4积极构建职业素质教育方面的文化体系我们要积极探索校园文化同职场文化的融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感受到职场文化的氛围,提高他们的职业素质。对此,我们除了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向学生传授关于职场文化方面的知识外;还要积极地通过“校园文化墙”的宣传方式,来让学生了解到职场文化。

3结束语

职业素质教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学生将来能否顺利地适应职场环境,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来说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职业素质教育,制定出完善的职业素质教育方案。

作者:勾景秀 张骞 秦月培

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研究: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理念与实践创新

摘要:素质教育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理性剖析当前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整合学校、政府和社会资源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借助于行业企业的力量,运用地方公共文化资源为素质教育体系开拓新领域,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创新

1推进素质教育的历程和重要意义

在我国,素质教育的理念源远流长。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倡“六艺”施教,“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也就是包含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思想。古代最早叙述素质教育观念的著作是《大学》和《学记》,《大学》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而《学记》则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宋代的朱熹、清代教育家颜元、近代陶行知先生、蔡元培先生、徐特立先生都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和阐述在相应时代背景下的素质教育观。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周远清、杨叔子、张岂之、王义遒、胡显章等教育名家的积极倡导下,一大批教育界专家学者投入到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的研究和实践中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制定了一系列开展和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和文件,素质教育的实施已经成为了国家意志的体现,并且迅速成为了全国人民尤其是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识,素质教育的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甚至是幼儿园,都将素质教育纳入课程设置和活动设计中。相比中小学,高职院校没有高考的压力,有更多的时间、精力来研究、实施素质教育,来改革课程和专业建设,可以使素质教育和专业教学更加个性化,更加贴近学生,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大学文化建设,提升大学文化品牌,促进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坚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本宗旨就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关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加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繁荣富强,意义重大,任务艰巨。

2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现状和不足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承载着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大部分高职院校对素质教育高度重视,各自结合实际,不断改革创新,将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思政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校外实践相结合,形成各具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但是,由于当前素质教育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深刻的理论体系,在实践上还不够开阔和多元化。由于地区差异、观念差异而形成的发展不平衡现象也存在。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1)素质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相互游离。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是学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因此,无论是教师和学生都非常注重专业教育。导致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很多学校以尽量不影响专业教育为前提,无论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时间安排等方面多远离专业教育,从而使学校教育分成专业教育和素质教育两大部分,互不影响,互不交叉。事实上,如果不将素质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中去,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职学生将会流于形式。2)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完全等同。许多的高职院校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几乎都是以人文教育为主:设置人文教育课程、举办人文讲座、开展人文活动。固然,人文教育非常重要,影响和陶冶着学生的修养和情操,人文教育是素质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将人文教育完全等同于素质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狭隘的理解,人文文化、自然文化和科技文化对学生成长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3)素质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还有待探索。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已经成为高职教育界的共识,但是如何科学开展,如何形成独特的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的素质教育,并且能一脉相承地传承下去,需要高职教育界共同探索和实践。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把素质教育等同于人文教育、等同于特长教育、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对素质教育的狭隘化理解。同样,认为素质教育是什么都应该学,把所有知识、课程、活动都纳入素质教育的箩筐,则是对素质教育理解的泛化[2]。素质教育不是没有重点,不是样样都通,不是面面俱到,而应该根据每所学校不同的学生特质、不同的校园文化而形成的理念创新,独具特色,自成体系的,有规律可循的素质教育体系。

3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理念创新与实践创新的举措

素质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单独的存在,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教育部门来推进是远远不够的,它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共同来支持和保障。而作为素质教育主阵地的高校来说,要进一步开阔思路,转变传统保守的理念,在加强内部激励机制和创新动力的同时,更加要注重整合和运用学校、政府、社会和家庭的资源来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就更加需要依托行业企业的力量,更要善于运用地方公共文化资源来形成独特的素质教育体系。1)与企业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职业教育要与企业紧密联系,要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环节,要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和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要健全企业参与制度。研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有关法规和激励政策,深化产教融合,鼓励行业和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发挥企业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支持企业通过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培训人才,不断提升企业价值。企业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由此可见,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两者的结合不仅仅体现在培养目标、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科研开发等领域,素质教育体系的建设也同样离不开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将企业的理念、企业的文化和企业精神通过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发展来深刻影响高职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萌芽和形成,从而培养出道德高尚、忠诚敬业、诚实守信、团队合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2)与地方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高职院校作为区域地方教育与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履行传承与创新地方文化的使命,我国在已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指出,高校教育要发挥文化传播的职能,积极传承与弘扬地方优良的传统文化,同时更新与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地方高校传承与研究地方优秀文化更是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将地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为素质教育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扎实的文化基础。人文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地方文化的学习、了解,接受熏陶,甚至能有机会参与到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合作中去,将能使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这种文化精神的渗透,可以贯穿到人的成长历程中,从而促使人格、操守、情感、责任感、人生态度、价值观、理想信念等的形成与塑造[3]。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距今有6500年,人才辈出,明清两代走出了近百名进士,近现代又走出一大批名人,如明中文学大家唐荆川、清初画家唐宇昭、晚清著名书画家汤贻汾、谴责小说家李伯元、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的盛宣怀、著名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中共早期领导人瞿秋白、爱国实业家刘国钧、“爱国七君子”之一史良、当代著名语言学家周有光等。常州文化以谦和坚毅、重学多思、厚德兼容、诚信守仁为内涵。而且有六大特征:重经世,重道德,重文采,重风骨,重创变,重自由。常州地域上的高职院校在构建素质教育体系时应充分运用常州这些历史文化、人文精神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怀、人文素养、文化品位、审美情趣和技术技能,为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所作为。3)运用公共文化资源,为形成完善的素质教育体系开拓新路径。素质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需要借助于各种力量、各种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如何运用公共文化资源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广阔的舞台是教育者需要研究的课题。公共文化资源的外延很广泛,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属于公共文化资源的范畴。素质教育体系中涵盖着品德教育、人文教育、科技教育、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都可以相应地在公共文化资源中寻找到学习和实践的归属地。如博物馆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博物馆本身就肩负着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重任,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质公民的历史使命。博物馆具有的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科技素养教育功能与素质教育的目标高度吻合[4]。运用深厚的博物馆资源充实素质教育体系,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参加体验项目来开阔眼界,了解自然和人类文化遗产,了解社会文明,提升人文情怀;也可以通过参加博物馆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开展社会实践;可以通过聘请博物馆专业人员走进校园,走进课堂,也可以与博物馆共同开展专业教育。总之,博物馆是一所综合性很强的开放性的社会大学,可以作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第二课堂进行深度合作,从而使学生能够切实运用博物馆资源来提高自身的文化需求和实践需求。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不仅仅可以链接着博物馆,还可以拓展图书馆资源,图书馆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便捷的电子书籍,图书馆还经常举办各类名家讲座,如《百家讲坛》特约主讲人郦波就曾作客常州市图书馆主讲“曾国藩的人生智慧”。另外,美术馆和艺术馆可以给学生提供免费培训、辅导、参观、演出、讲座等平台。总之,高职院校要善于整合和运用各类公共文化资源,探索建立与这些组织机构的合作共享机制,使合作双方实现共赢,从而为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开辟新的空间和领域,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多元的、广泛的路径。

作者:梅国英 单位: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