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考试状态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8-09 00:53:18

考试状态总结

考试状态总结范文1

1某型发动机加减速试验实例

某型发动机为全权限数字电子控制不带机械液压备份的涡轴发动机,发动机试飞时,按照国军标的要求进行发动机加减速性鉴定试验,具体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如下:

1.1台架试验在地面台架条件下,以不大于0.5s的时间移动负载杆,被试发动机从慢车状态加速至95%中间功率状态。结果表明,发动机加速时间符合要求,加减速过程中发动机工作正常,未出现超温、喘振等不稳定工作情况。

1.2装机地面试验在不同大气条件下,将“飞行慢车”状态设置为发动机状态下限,发动机状态上限设定为直升机不离地的典型扭矩状态,在1s~2s内迅速提放总距杆,进行发动机地面单、双发部分加减速性试验。图1为地面双发加减速试验结果曲线,图中主要列出了总距杆位置wf﹑双发燃气发生器转速ng、双发动力涡轮转速np﹑双发动力涡轮输出扭矩mn﹑双发涡轮后排气温度T45等参数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可见,由于地面试验时没有采取直升机配重或者系留等措施,为了保证直升机不离地,加速试验时迅速提距,双发输出扭矩最大值只能达到45%左右,动力涡轮转速也没有明显的变化。试验过程中,发动机工作稳定,发动机无超温、超转、喘振、熄火等异常现象。

1.3飞行试验飞行包线内选取3个试验高度,速度选取相应高度下的最有利速度(发动机功率较小状态对应的速度),直升机平飞,在0.5s~1.5s内快速提收总距杆,双发由较小功率稳定平飞状态至发动机进入“起飞状态”之间进行加减速试验。图2所示为某型涡轴发动机在高度3000m进行加减速试验时,发动机关键参数变化曲线。由试验结果可见,进行双发加速性试验时,初始状态选择高度3000m以最有利速度稳定平飞时对应的功率状态。此时,发动机扭矩Mn为40%左右。以1s左右的时间迅速提总距杆,发动机状态迅速增大,发动机涡轮后温度T45和燃气涡轮转速ng迅速增加,其中任何一个参数到达发动机起飞状态要求的范围就认为达到起飞状态,此状态就是目前进行加速性试验提距的最大状态,此时对应的发动机扭矩最大值不到90%。发动机减速试验与加速试验相反。由图可见,发动机加减速过程中,动力涡轮转速np(与直升机旋翼转速对应)出现了5s左右的下垂和超调,并且下垂量和超调量均在3%以内,符合发动机控制系统的设计要求。但是,此项内容的考核要求并没有在现行的国军标中有具体的要求和说明。从某型涡轴发动机加减速试验方法安排和试验结果可见,发动机的试验方法是参考国军标要求进行的,试验方法比较简单,试验的区间也比较小,与国外试验技术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国外涡轴发动机加减速试验技术

美国考核涡轴发动机加减速性能时,是依据ADS-1B-PRF(AERONAUTICALDESIGNSTANDARA)航空设计标准和(ROTORCRAFTPROPULSIONSYSTEMAIRWORTHINESSQUALIFICATIONREQUIREMENTS)旋翼机动力装置资格审定要求中发动机/直升机匹配性条款所要求的内容[3]进行的。通常,匹配性包括结合了传动系统和旋翼的发动机和发动机控制系统的稳态和瞬态响应特性。

2.1试验方法及技术要求航空设计标准中要求,地面进行加减速试验时,需进行飞机配重或系留,加减速试验的功率范围通常从飞行慢车至发动机中间功率,或最大可接受功率。地面试验应记录发动机瞬态特性,获取稳态和瞬态下垂特性。飞行试验要求,发动机加减速试验分别在有/无压气机引气,分别使用自动和手动发动机动力控制,至少需要从海平面到实用升限高度的3个高度,以及至少需要到最大平飞速度的3个空速条件下进行的。每一次试验,飞行员都要以一定速率提放总距,以提供发动机允许的最大加速燃油流量或转速变化率和最小减速燃油流量或转速变化率。高空的燃气发生器加速度,加速前的空速应该至少包含最小和最大下降率条件。燃气发生器减速前的飞行速度应该和最小的数据分散度是一致的,这是由飞行员操作技术决定的。增加或减小动力的操作方法应该是规定好的。在试验执行之前开始记录数据,并且一直持续到发动机到达稳定状态。在记录加速时间和减速时间时,还要记录总距位置、燃油流量和气压高度。具体试验应包括:(1)加速试验功率状态从自转(发动机飞行慢车)到发动机最大额定状态。(2)减速试验功率状态从发动机最大额定功率到飞慢状态。(3)从地面慢车到发动机最大额定状态的功率增加。若有需要,在保持使用限制范围内增加功率以获得最大瞬态扭矩限制。

2.2T700涡轴发动机加减速试验方法及结果分析上世纪80年代,美国将T700-GE-701A发动机安装于UH-60AS/N77-22714直升机进行飞行试验。发动机在进行加减速试验时,采用的试验方法[4-6]如下:(1)发动机加速性:双发﹑单发加速。从设定的初始功率状态加速到95%IRP(中间功率状态)功率状态。设定的初始功率状态范围从80%扭矩到0扭矩(自转)。提距时间从5s到1s。(2)发动机减速性:从初始功率状态放距到自转,初始功率状态范围从80%扭矩到95%IRP功率状态。放距时间从5s到1s。(3)推拉杆加减速:稳定平飞进入,拉杆减速之后立即推杆增速,增速至超过进入前的速度。试飞结果如下:(1)发动机加速性:双发加速时扭矩匹配性好,双发精度在1%之内。以1s到2s的时间提距,从零扭矩加速到90%及以上扭矩时,旋翼转速的瞬态下垂量接近90%(最小为91%)。从20%扭矩加速到IRP时,旋翼转速的瞬态下垂量不低于95%。旋翼转速低于95%以后,会有声光告警。告警伴随着航向摆动,会使得飞行员将注意力集中于座舱,从而忽视外部的垂直山脊或侧向障碍物。发动机的加速性差以及旋翼转速下垂降低了直升机的攻击机动能力,如快速下降隐蔽、掩护/重新掩护、消速急停。当总距杆从发动机零扭矩提至50%及以上扭矩时,发动机加速性差是该发动机的固有缺点。当总距杆从发动机零扭矩恢复及攻击机动时(如最大平飞速度消速急停),旋翼转速下垂量大,下垂至低于95%,这些问题导致的直升机响应也是一固有缺点。(2)发动机减速性:在攻击状态,2s内移动总距杆,使发动机从IRP状态降至零扭矩,旋翼转速仅有4%的超转(12s内允许超过107%)。但是,当双发恢复时从零扭矩往上提距30%时,旋翼转速下垂低至96%。当单发恢复时,从零扭矩往上提距37%时,旋翼转速下垂低至93%(最低到91%)。发动机减速性满足要求。(3)推拉杆加减速:旋翼转速和Np转速的变化量在±2%之内,推拉杆加减速时发动机和直升机的匹配性好。分析T700涡轴发动机加减速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发现,国外要求的试验区间大得多,试验技术要求也比较严酷,并且更注重在加减速试验时检查直升机旋翼转速的下垂量和超调量。试飞中及时暴露出发动机加速性差的问题,有利于及时改进和调整发动机,在试飞中加强关注,使问题及时得到改善。由以上国内外发动机加减速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对比可见,国内外加减速试验方法基本类似,提放距时间相当,但是国内加减速试验区间较国外小得多,并且未进行单发加减速试飞,试飞方法过于保守。如示意图3所示,国内做涡轴发动机的加减速试验,一般都是以最有利速度所确定的最小功率为下限,以最大连续或起飞状态作为上限,进行快速提放距。而国外,下限都是零扭矩(自转状态),上限都是中间功率状态,而且双发、单发都进行,试验区间非常严酷。

3结论与展望

考试状态总结范文2

学习处于初级阶段者,用最快的时间看完与老师讲课相关的知识,做完老师布置作业中简单题目和基本题目,其他东西不要理会。然后,赶紧开始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处于中级阶段者, 先完成老师要求的学习任务,再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习处于高级阶段者,完成老师布置学习任务中的有难度、有挑战性的东西即可;简单的、重复性的东西,不必理会。然后,再执行自己的学习计划。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心态、身体、学习状态、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往往不同,不同的人,要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

制定学习计划,要从四个方面下手。

一、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每天学习时间。

二、总结考试,制定中、长期学习计划。

三、根据自己学习上的漏洞,制定学习计划。

四、从快速、准确、灵活性的方面,制定学习计划。

根据自己的身体状态,确定每天学习时间

有一次,赵凝润感到身体极端疲惫,于是就躺在床上,想通过睡觉恢复身体活力,可是想起自己必须完成的学习计划,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于是他对自己说,“管它什么学习计划,以后不学习了!”于是,他就睡着了。睡足之后,他身体活力恢复了,又可以全力以赴学习了。

制定学习计划,首先要从自己的身体状态出发:

身体状态差时,少学习;身体状态太差时,就不学习;身体状态好,就要提高学习状态、超越“极点”。这样,才能把身体的潜力充分发掘到学习中。

提高学习状态、超越“极点”

只有提高学习状态,你每天有效学习时间才能更长、每次最长学习时间才能更长、学习强度才能更大、大脑才能更清晰,你才能更好得完成学习计划。只有超越“极点”,你才能最好得完成学习计划。

超越“极点”,是指超越心理的“极点”,而不是超出身体的极限,超负荷学习。只要你足够“狠”,就没有完不成的学习计划。

提高“狠劲”,今天能做到的事情,绝不能拖到明天。能干好的事情,就一定要干好。

做事情,贵精不贵多。做题,就把能做出来的题目做精;看书,就要把能掌握的知识点搞清楚。

总结考试,制定中、长期(每周、每月)学习计划。

根据考试中出现的某些现象,找出平时心态、身体、学习状态上的缺点和漏洞,然后,找出解决这些漏洞的方法,确定解决这些漏洞需要的时间,制订出每周、每个月要解决的学习漏洞。

通过分析考试试卷,找出学习上的漏洞和弱点,你就知道下一步该学习什么。如果分析考试试卷之后,你找出的漏洞不够多,你要自己做模拟考试题,找出学习上的漏洞。

通过分析考试试卷,你就知道哪门课程学习好、哪门课程学习不好;每门课程哪部分学习好、哪部分不好;试卷上做错的题目,是因为某些知识点没有记住、还是思考能力不行、没有形成知识体系,还是考试技巧不行。

这样,你就知道如何选择学习方法,然后才能确定每天学习时间的比例。根据自己学习上的漏洞,制定学习计划,补弱项还是增强项?

考试状态总结范文3

    的教师喜欢在考试之前加大训练程度,觉得练得多才能保证成绩。实际上,如果在考前随意加大运动量,就会造成学生长时间内都是疲劳状态,从而产生关节、肌肉劳损或者是过度疲劳,降低神经体统兴奋性,还会降低动作的爆发性及肌肉的收缩速度。此外,如果考生在考前进行了大量的重复性低质量动作练习,只能是浪费时间,还不利于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都调整到较好的状态。所以,教师进行考前训练的时候,应注意提高选连强度,重视进行课后肌肉牵拉运动,从而有效促进肌肉进行舒张,加大肌肉弹性,快速回复肌肉疲劳,确保学生可以以最佳体制状态、最佳技术状态、最佳心理状态进行考试。

    (二) 有效进行心理疏导,提高学生信心

    每年考试之前,一些体育考生就会出现心理茫然、情绪低落、患得患失的心理状况,这是学生没有足够自信心的表现,尤其是在平时的专业及文化课考试中成绩都很好、非常希望考上大学的考生身上更容易出现。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这样几种方式对其进行心理疏导:①同学生进行深入的谈话,促使其正确看待自身成绩及状态,用往届学生与其比较相似的状况最终获得成功的例子激励学生,让考生产生希望,提高自信;②选择恰当的实际进行考试模拟测试,测试过程中可以智慧的降低难度,或者谎报测试结果,这样就会稳定学生的心理,更加充满希望,从而提高训练激情;③高考之前应强化模拟实战训练,在组织方面尽量接近高考,不因天气的变化而变化,严格按照高考要求进行测验,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应试能力。完成测验以后,应针对个别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从而加强学生的应试技巧;④确保生活规律及休息时间的基础上,考前教师应全面考虑考试期间学生的作息时间,然后进行调整,如果条件允许,可以提前10天进入相应考点进行相应的适应性训练及测试,让考生充分熟悉考试程序及场地,而使其生活规律慢慢适应高考安排,这种方式能够很好的降低学生心理压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 科学增加营养,尽量避免伤害事故

    高考之前的训练期间,应科学增加学生营养,促使学生疲劳感的消失。考前考生应多吃一些鱼、鸡蛋、豆制品等高蛋白实物,科学减少食用脂肪,不能使用太多肉类,避免增加体内酸性。多吃一些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适量的服用一些维生素B及维生素C。适量的增加一些水分,可以和一些淡盐水或者白糖水,从而有效补充水分及矿物质,保持充沛的精神及体力。

    高考之前,必须对考试场地进行认真细致的检查,特别注意避免在训练时发生一些伤害事故,科学预见在训练当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避免。如果在训练中发生伤害事故,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 考前一周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调整与指导

    在考试前一周的时间当中,教师应积极对学生在各项运动技术当中的问题进行拾遗补缺,力求各项技术都能够达到完美。在训练的强度及量度上尽量“小”,这样才能充分保证考生们在考试的时候能够具有充沛的体力。考生到达相应的考点之后,应选择距离考点比较近,住宿环境比较安静的场所,严格要求学生遵照考试时间进行作息,并按照考试时间安排相应的训练项目。将住所安排好之后,教师可以带着学生们熟悉场地,快速适应考试拍到的软硬度、起终点、篮球、折回跑、专项场地等等。奔赴考点之前检查学生相应的考试证件,生活用品、明确考试安排,从而使学生能够不被其他因素影响考试水平。

    结论:

    组织学生参加高考活动是一项非常特殊和复杂的工作,体育考生的考前调整及指导直接关系到学生在考试中的心态及成绩,因而相应的老师必须在身体及心理两方面都对其进行科学的调整及指导,这样才能让考生以最佳状态进入考场,最终取得良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健身气功·八段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考试状态总结范文4

[摘要]本文运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对北京7所高校的81名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问卷采用了SCL—90生活状况自评量表,对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本文研究发现44名考研的毕业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的症状痛苦水平高于37名不考研的毕业生。研究结论是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心理健康状况比较差,影响到他们的情绪、行为、和身体健康等诸多方面。

[关键词] 大学毕业生 考研 心理健康

一、 引言

近年来,心理健康,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还做了如下定义:一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二是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三是有幸福感;四是对待工作和职业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很多心理学方面的学者做了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人们了解到,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人的情绪,还会影响人的行为,更会通过生物、心理和社会等诸多途径或方式影响人的身体健康,综合起来就会影响着人的生活。相应的,针对幼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是在考研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方面还鲜有涉足。如今,考研已经成为社会上的一种潮流,特别是这几年大量的大学生从学校毕业,而社会上的工作岗位却在减少,从而就业压力不断增加,致使许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考研的毕业生每年递增,随之出现的问题也不断增加,不容忽视。所以本文想通过考研与非考研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的调查与比较来了解考研压力给考研大学毕业生带来的心理健康的不适。其实考研也是一种考试,在考试压力方面的研究,国内外专家都做了比较全面的研究,涉及考试焦虑、考试抑郁等,但是大多数只是涉及考试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一个方面。而本文则是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在研究生考试前夕通过对考研大学毕业生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的测量、比较与分析,试图发现一些考研大学毕业生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心理健康整体方面的差异和引起这些差异的原因,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考研大学毕业生出现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建议。希望可以帮助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和身体健康状态,避免受到不利因素的影响,考研取得好的成绩。

二、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在中华女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七所高校中100名2003年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作为被试,回收有效问卷81份其中考研大学生共44名19名男生25名女生,非考研大学生共37名25名男生13名女生。

(二)调查方法

运用的是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法。采用的是《心理卫生综合测定量表》的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SCL-90)的生活状况自评量表。量表共90道题目,分成10部分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一个附加项目。量表分五级评分(从0-4级),0=从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总分是90个项目的总和总症状指数(总均分)是将总分除以90,阳性项目指数是评为1-4分的项目数,阳性症状痛苦水平是指总分除以阳性项目数。(1) 本次施测的信度是,内部同质信度是0.9096,分半信度是0.9369。本次调查首先收集问卷其次在计算机上用SPSS10.0统计分析。

三、 调查的主要结果

(一)总体调查结果

从问卷的数据中得出考研的毕业生的阳性痛苦水平是9.16比非考研的毕业生的5.56要高,而且总症状指数(总均分)也相应的要高很多。这说明了考研和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总的生活状况上是有明显差异的。而且从性别的角度来看可以发现,女生的阳性痛苦水平普遍比男生要高。

(二)具体结果分析

图表1、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状况T检验

躯体化 强迫症状 人际敏感 抑郁 焦虑 敌对 恐怖 偏执 精神病性

考研(44)的均值 9.14 10.86 8.70 15.34 9.42 6.75 3.20 5.07 7.64

非考研(37)均值 6.03 6.84 5.65 7.59 5.03 3.51 2.68 3.62 4.92

T检验 2.298* 3.220** 2.718** 4.289***3.675***1.987*()2.484* 3.559*

* =P<0.05 ** =P<0.01 *** =P<0.001

由表1可以看出除了恐怖这一项,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精神病性这8个方面的症状高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

焦虑

考试焦虑是学生常见的一种心理障碍,不仅影响考试结果,而且往往对考生的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一般认为,考试焦虑是一种由于整个考试情景引起的精神紧张状态。利伯特(Liebort,1967)等人对考试焦虑测量进行因素分析表明,考试焦虑包括两种成分,一为忧虑性,主要是对将来的考试评价、预期以及由此产生的担忧、不安,包括较多的认知成分。二是情绪性,主要指的是与之相伴随的情绪体验及身体反应,如恐惧、焦虑和植物性神经活动失调有关的身体症状。

图表2、

从图表1,我们得出考研大学毕业生的焦虑是十分明显的,P<0.001所以焦虑与考研是有着密切的联系。从图表2,我们可以看出我们得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之间焦虑差异显著的。

2、抑郁

抑郁是一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它是遭受挫折,面对巨大压力等之后的沮丧的失望。抑郁心理的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1)问题从消极悲观处着眼,结果对生活兴趣减退,对前途悲观,甚至有厌世感,严重的会有自杀倾向。

(2)对待事物过分认真,缺乏灵活性,易自寻烦恼。

(3)一些细微的小事就能引起忧愁和苦闷,常常愁眉不展、长嘘短叹。

图表3、

从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抑郁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要高出很多,P<0.001。图表3,更是直接的显示出考研大学毕业生在抑郁方面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要高出很多。

3、躯体化

考生在考研期间的躯体化状况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肩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调、免疫机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记忆减退等。

图表4、

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也是高出很多的,P<0.01。图表4,可以直接显示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躯体化方面之间的差异显著。

4、人际敏感

人际敏感是指对人际处境的敏感、紧张、排斥和害怕等。人际敏感会阻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分的人际敏感还会防碍人的社会交往功能。

图表5、

从图表1,上我们可以看出考研大学毕业生比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人际敏感这一项上的痛苦水平(GSI)要高出很多,P<0.01。从图表5,可以直接显示出考研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在人际敏感方面之间的差异显著。

5、相关症状

当考研大学毕业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焦虑、抑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而且还承受着生理上的病变:如躯体化、强症状等。同时还会产生其他方面的偏差如偏执、敌对、人际敏感等。这是一系列的恶性循环,它们严重危害考研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四、 讨论分析

为什么考研大学毕业生出现的焦虑、忧郁、躯体化、人际敏感等现象?笔者认为这是受社会压力、家庭和自我意识的膨胀等方面的影响。首先,就业压力的增加。由于工作岗位逐渐减少,就业人数相对递增,大学本科生的就业率不断下降,而研究生就业情况总体上看供不应求,形势比较乐观。所以越来越多的本科毕业生选择考研。随着考研人数的增加导致考研竞争的加剧。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准备考研期间心理上会感到汲汲可危。其次,家庭的影响。现代家庭中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在子女身上的注意力更多,对子女的要求也更高。(7) 他们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各方面出类拔萃。这种关注往往会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压力。再次,自我意识的膨胀。现代社会对自我的重视是前所未有的,与此相对应,社会对个人的成功与失败的重视也是前所未有的。(6) 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欲望,而物质欲望在得到满足的同时又激发了无休止的物质欲望。(6) 本科毕业生可以找到工作,但不一定能找到理想的工作,而在现今的社会中研究生可以比较轻松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所以致使许多毕业生不选择就业而选择考研。但是有时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这种高期望、高要求往往不能得到满足,取而代之的就可能是失望与低落。这种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带来了个人的心理抑郁,同时也造成了社会意识的薄弱。这些原因造成了考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对压力的不适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分不同程度、不同表现的复杂的心理状态,如紧张、恐惧、低落、自卑、焦急、焦虑、恍惚等这都是考试焦虑和考试抑郁的不良反应。

当然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研究显示考试重要性程度的估计越突出其考试焦虑就越明显。(16) 所以激烈的考研竞争与考生的考研压力是息息相的。研究还显示学生的干扰认识与考试焦虑之间也存在显著正相关。学生认为自己面临的社会、学校、家庭、同学等方面的干扰越强烈,其考试焦虑的程度也就越强烈。从现在的情势来看,社会的压力是巨大的,特别是就业压力逼迫着很多大学毕业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这座独木桥。其次就是学校,很多学校为了自己的名誉也不断的给学生加压,从刚进大学就给学生灌输考研的理念。当然家庭教育的失误也是导致考试焦虑的原因之一。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无形中也给考研的学生施加了巨大的压力致使他们过度的紧张焦虑。还有一个考试焦虑的原因就是学习生活都在一起的同学的相互影响,同学之间情绪是会相互影响的。青年社会学中显示,青年是有从众行为倾向的,他们的情绪和生活会受周边的人的影响。(8) 考研的学生们在一起学习,如果有些人出现了考试焦虑,那么这种考试焦虑很有可能会在同学间蔓延开,所以这种后果是比较严重的。考研大学毕业生在准备考研期间每天都渴望成功而惧怕失败,考研的失败对个人是严重的打击与心理威胁,容易产生抑郁情绪。父母对子女的过度关注给子女造成压力,使他们容易产生抑郁的情绪。

焦虑、抑郁的心理状态会产生一系列不良的生理反应,如肌肉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增高、出汗、手足发冷坐立不安、头昏脑胀等。(2) 这些不良的生理反应会使考生出现躯体化状况。考生在考研期间的躯体化状况是非常明显的。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胸闷肩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调、免疫机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记忆减退等。(11) 这些状况并不是短时间的现象而是贯穿于整个考研期间的。在张智君和霍燕的研究中发现,考生考试期间最显著的躯体化就是睡眠状况差。由于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前要进行系统且全面的复习所以他们要抽出大量的时间来复习考试,导致睡眠时间不足。其次就是考试期间的精神状态。考研大学毕业生在考研期间心理上的焦虑、抑郁是造成他们心理不适、精神情绪差从而导致睡眠质量差的原因之一。其次躯体化的不良表现就是消化系统紊乱。由于考试期间时间紧张,用餐时间不仅不规律而且还非常的紧迫导致学生吃饭不按时而且过于匆忙。同时再加上各种心理压力,许多考研大学毕业生会出现食欲不振或肠胃不适。头晕头痛,心慌胸闷也是考研大学毕业生经常出现的躯体化症状。所以考研大学毕业生躯体化症状明显高于非考研大学毕业生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注意到考研大学毕业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但是从分析的结论可以得出人际敏感在考研大学毕业生中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以前的研究发现人际敏感是与羞耻感、自信心相关联的。(10) 缺乏自信是考研大学毕业生之所以会焦虑、抑郁的原因同时也是人际敏感的原因之一。考研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自信导致人际交往的敏感,使他们在人际交往方面产生障碍。使原本就心理压力过大的考研大学毕业生无处述说自己的内心舒解压力,同时还会造成人际紧张导致一种恶性循环,更加不利于考研大学毕业生的身心健康。

如何对待考研?首先,考研大学毕业生要端正自己的考研态度积极复习考研,提高自己的技能、增强自信。消除消极的自我意识培养积极上进的生活态度,丰富课余生活,保持良好的身体精神状态。其次,父母要和子女要多进行深层次的沟通,尊重子女的意愿。家庭还要为考研的子女做好后勤工作,全力支持他们。再次,学校要尽可能的为考研的毕业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考研环境。最后,社会舆论应该报道一些正面积极的消息,而不是一味地吹鼓高学历,让用人单位盲目“人才高消费”,让毕业大学生不得不选择考研这座独木桥,而是应该多建议一些正确的人才消费观念。国家也应该多关注一下这批未来建设祖国的生力军,给他们多一些关注、多一些关怀。

参考文献:

(1)向东、王希林、马弘编,“症状自评 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心理卫生杂志社出版发行,31-35页。

(2)张全和,“考试焦虑预防及治疗”。《社会心理学研究》,2002年第三期:9-10页。

(3)肖凌燕、邹泓,“二十世纪特质焦虑研究述评”,《社会心理学研究》2002年第2期:50-54页。

(4)宁小华,“毕业生就业状况与考研关系”,《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1期:57-58页。

(5)章红,“把握大学毕业生心理特点提高思想教育工作实效”,《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3期:26-27页。

(6)殷方敏,“忧郁症的社会心理分析”,《四川心理学》2002年第1期:32-35页。

(7)王欣、王岩等,“父母教育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四川心理学》2000年第4期:344-345页。

(8)孔燕等编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

(9)陈俊、张积家,“大学生成就动机和成功恐惧研究”,《心理学》2002年B4:50-53页。

(10)李波、钟杰、钱铭怡,“大学生社交焦虑易感性回归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年第17卷第2期:109-110页。

(11)乔建中、王云强,“情绪状态与身体健康研究的新进展”,《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0期:704-706页。

(12)王永新、王松波、杨育林,“870名考生高考前焦虑及相关因素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1期:799页。

(13)张弛、刘鹏,“择业期间大学生焦虑水平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第16卷第11期:779-780页。

(14)洪明、王洪礼,“家庭教育失误导致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分析与对策”,《心理科学》2002年第25卷第6期:735-736页。

考试状态总结范文5

A型人格作为人固定的一种行为模式,是指有着较高的时间匆忙感、时间紧迫感且做事快、并争强好胜、怀有戒心或敌意、缺乏耐性,相反,没有发现这些相关特征则被称为B型人格。其中时间匆忙感、紧迫感和做事快等特征会对个人的考试临场发挥造成影响。同时,个人对考试的态度也可能影响到其形成A型行为模式。医学生这个特殊群体由于课程量大且课业繁重、学制时间长,我们应该对他们所面临的考试焦虑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图从探讨A、B不同人格类型医学生与考试焦虑程度的关系出发,为我校开展有关应对考试焦虑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及实践参考。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本市一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上心理学公选课的学生,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4份,有效回收率为93.04%。

(二)研究工具

1.考试焦虑调查表(TAI)

2.A型行为量表(TABP)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 22.0在个人电脑上对数据进行整理。

二、结果

(一)医学生考试焦虑的特点

1.医学生考试焦虑的总体特点

医学生考试焦虑各因子得分的总体状况来看,医学生的考试焦虑表现呈现多样性。

2.医学生考试焦虑的性别差异

可以看出,男、女生TAI 忧虑分和情绪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总分有显著差异,女生的总分显著高于男生。

3.医学生考试焦虑的城乡差异

可以看出,医学生三组的TAI总均分及情绪和忧虑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医学生考试焦虑与不同性格类型之间的关系

采用方差分析分析考察医学生考试焦虑与不同性格类型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考试焦虑测试得分与A、B两种不同的性格类型存在显著相关。考试焦虑总分与A、B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从考试焦虑各个因子得分来看,考试焦虑的因子忧虑性和情绪性与A、B两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A型者比B型者在忧虑性和情绪性上表现更加明显,其对考试焦虑的体验程度更加强烈。

三、讨论与结论

(一)讨论

高职高专医学生考试焦虑总分上显示出了男女性别差异看,但总体上不存在城乡差异;这些因素对高职高专医学生考试焦虑分量表的影响不显著。

考试状态总结范文6

心理层面是高难度的层面,越是离高考时间近,在决定高考成绩的因素中,心理素质就越重要,它是影响高考成绩的最关键因素,此时学习实力反而退居其次,因为实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本文从一些常见考生心态出发,试图给莘莘学子们一些心理层面的建议,以建立良好的应试心理。

案例一:越临近考试,越觉得自己漏洞太多,信心全无。

女生小娟是一所普通中学的高三学生,到高考前最后冲刺的一个月,常常觉得英语有如在大海中游泳,永远看不到边;数学有如攀登珠穆朗玛,怎么爬也只是在半山腰。她看着厚厚的各学科的练习册,自觉其中会做的题目还不到一半,感到高考日就好像是自己的“审判日”,内心惶恐。

【建议】:树立信心,给自己加油,首先要改变思考问题的角度。以一个经典的例子来说,悲观者面对半杯水说,只剩半杯水了;乐观者则说,还有半杯水呢。在复习过程中,面对知识和能力点的缺漏,有的同学为找到自己了弥补方向而欣喜,有的同学则越来越惶恐不安,前者随着高考的临近越来越有信心越来越有状态,后者将心里的石块堆放得越来越重,压得自己喘息不过,信心荡然无存。其实,改变思维的角度,不断地肯定自己,认识到所有高考前发现的缺漏都会为高考的成功增加筹码,心中的阴霾自会一扫而光。心理学上有个“预言的自我实现”说法,有时人们过多地担心某一问题,担心的结果就可能发生。反之,积极的暗示自己,不断想象自己将要取得的成功,就可以有助于梦想变成现实,因此考生要多想自己曾取得的一些引以为豪的荣誉、成绩,这有助于将心态调节到正常积极的状态。另外,考生不要过于看重模拟考试和平时考试的挫折。模拟考试的试卷往往在难度、效度、信度等方面不如高考,很多考生的高考成绩远比模拟成绩好得多,这种情况相当普遍。

案例二:越临近考试,睡眠越差,整天昏沉沉,严重影响效率。

男生小涛自幼睡眠一直很好,但这种良好状态到了高考前半月时被打破,在他身上其实并没有发生什么特殊的事,一切正常,偏偏他开始睡不着觉,无论午休还是晚睡,以往一沾枕头就呼呼大睡的他无论如何也进入不了梦乡,这使得他的复习效率急剧下降,他非常担心高考期间也出现这种状况,这种忧虑使得这个一直开朗的男孩心思重重。

【建议】:对待睡眠最好的态度就是以平常心对待,顺其自然,不去多想。在临考前,每天的午休很有必要,这一点大家都清楚,但要注意两点:一是午餐后最好安静的等待一刻钟左右再进行午休;二是午休并不是时间越长越好,以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为宜,切莫超过一个小时,否则不容易立刻进入良好的精神状态。笔者建议考生应从高考前一周就应该调整睡眠,切忌再“开夜车”,最好晚间十点左右开始睡眠,每天早上准时起床,有规律的睡眠可以让你在考试的两天更好的入睡,对于保证考试当天的精力很有帮助。有些人担心到时候睡不好,事先睡上几天以补充精力,留到考试那两天应激,殊不知睡眠严重过度对身体反而不好,不但不会有精力充沛的感觉,反而会觉得浑身没劲,精力不佳,哈欠连天。另外注意临考前一天,不要提前睡觉,而应该和平时的作息时间一致。有人认为考前一天晚上早点睡吧,结果由于睡得早,在床上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又滋生焦虑情绪,焦虑情绪反过来又影响入睡,结果可想而知。

案例三:亲友或自己对高考期望过高,非某名校不上。

男生小刘是一所重点中学的高三学生,成绩非常优秀的他一直是所有亲友共同的骄傲,自己也对某名牌大学信心十足,但越是临近高考,看着班上几位原本成绩不如自己的同学逐渐赶超自己,想到父母亲友们对自己的殷切希望,他突然感觉心里没了底,就担心自己临考失常。

【建议】:通常情况下,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在高考中有超长的发挥,这是一个完全正常的念头,但是,如果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太高的话,结果往往会引起考试焦虑。所以,考生要根据自己平时的学习实力和自己心态的情况,实事求是地确定自己的高考目标。如果给自己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自己一定要考个什么分数或上个什么学校,这是在给自己施加无谓的压力,对高考有害无益。每个考生的学习实力与心态状况不一样,确定的高考期待值也不一样。有的考生盲目与比自己学习实力强的同学攀比,这样只会挫伤自己的信心。每个考生只要冷静分析自身实力,适当降低高考期望值,内心定会豁然开朗。对考生来说,只要在高考中发挥出自己平时水平就是成功。

案例四:总是担心考试时间不够,或者遇上难题。

女生菲菲一直以来就怕在考试中遇到难题,老是觉得考试时间不够,因此她的成绩总是跟试卷的难度成反比。她常常在睡梦中梦见考试,考试中总有几道难题她做不出来,这成了她一直挥之不去的噩梦。眼看高考一天天逼近,她急得每晚睡前都要向漫天神佛祈祷许愿,希望今年考卷不要太难。

考试状态总结范文7

论文摘要:采用教育部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4个心理量表,对昆明大学2007级1917名新生进行了心理健康水平测评并将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我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不同人口变量因素的学生心理状况存在差异。

为准确了解和掌握2007级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筛选、排查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机干预工作,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采用教育部研制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4个心理量表《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中国大学生健康量表》、《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和《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对昆明大学2007级1917名新生进行心理测评,以便及时发现和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并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测试基本情况

(一)测试对象

昆明大学2007级全体新生。本测试发放问卷1 917份,有效问卷1 832份,有效率为95. 6% ,学生的平均年龄为19. 59士1. 18岁。其中经济系520人,旅游系428人,艺建系460人,电机系332人,社科系92人;男生953人,女生879人;汉族1362人,少数民族466人,民族缺失4人;独生子女470人,非独生子女1 350人,是否独生子女缺失4人;理工类632人,文史类1 036人,文体艺术类164人;来自大城市182人,来自中小城市256人,来自小城镇298人,来自农村1 096人,家庭所在地缺失10人。

(二)测试方法

测试工作是在昆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老师的指导下,由经过培训的测试者主持,采取团体测试的方式,按照统一的程序组织。施测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在90分钟左右完成。问卷和答题卡均当场发放,当场收回。

(三)测试时间

新生人学后半个月至一个月内。

(四)关于《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的说明

教育部制定的《中国大学生心理测评量表》,是我国首份本土化的大学生心理测评表,包括四种心理健康相关量表。

《中国大学生生活应激量表》,利用这一量表可以测量一个人在一段时期内所承受的精神压力,也可以用来筛查出那些可能需要给予特别心理关照的学生,该量表共85个项目,包括学习、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家庭和发展等领域常见的压力源,包括各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日常琐事。

《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用于测量心理困扰症状,可以作为主要筛查工具,用来发现可能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以便给他们提供必要的心理帮助。量表共104个项目,包括躯体化、焦虑、抑郁、自卑、社交退缩、社交攻击、偏执、强迫、依赖、冲动和精神病倾向十二个维度,要求被试对各个项目从(1)“没有”到(5)“总是”进行主观评价。

《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该量表从适应的角度来评估个体心理健康所达到的水平。量表共有60个项目,从人际关系适应、学习适应、校园生活适应、择业适应、情绪适应、自我适应和满意度适应7个不同的维度来评定大学生的适应情况,要求被试对各个项目从(1)“不同意”到(5)“同意”进行主观评价。

《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该量表用于测量人格或性格特征。量表共68个项目,从活跃、爽直、坚韧、严谨、利他、重情和随和7个维度来评估大学生在人格上的差异,要求被试对各个项目从(1)“非常不符合”到(5)“非常符合”进行主观评价。

(五)统计T具

统计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测试数据进统it分析。

二、《中国大学生心理应激量表》测试结果

(一)本样本被试在各个分量表及总分的描述统计及与全国常模的比较

经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昆明大学新生在各分量表以及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

(-)各系、全校和全国常模在各分量表上的平均数比较

1.昆明大学和常模在各分量表上的平均数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昆明大学学生在各分量表上的得分以及总分均高于全国常模,说明昆明大学学生感受到来自学习、生活、社交,家庭和发展方面的压力均大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其中,来自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较大,来自家庭的压力相对全国常模来说比较大,应激事件所引起的压力主要在生活事件上,并且对事件的评价认为是负性事件的分值较高。

2.各系总分和全校以及常模总分的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校2007级新生所体验到的压力均高于全国常模水平,而其中旅游系总分最高,艺建系次之,其他三个系的筛选比率相差不大,只有不到8%的学生体验到了较大的压力。说明在过去的一年里旅游系承受了较大压力的学生多,来自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和家庭的问题对

这些学生产生的心理影响较大。

(三)标准分总分各分数段的频次分布

按照中国大学生常模的标准,我们也把样本被试按照总分标准分分成六个压力水平,各压力水平的T分数区间及被试人数分配见表2。从表中看出,昆明大学学生压力水平的T分数集中在41分以上,说明在过去的一年里受测者承受了较大的压力;来自学习、生活、发展、社交和家庭的问题对受测者产生的心理影响较大。

(四)本样本总分的总体分布状态

为了考察本样本被试总体的一个大致分布情况,我们考察了其分布状态,结果发现该样本被试的总体分布呈正偏态趋势。

三、《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且表》测试结果

(一)本样本被试在各个分一表的描述统计以及与全国常模的比较,见表30

经单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除躯体化维度外,昆明大学新生在各分量表以及总分上的得分均显著低于全国常模(P < o. 001),说明昆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全国大学生的平均水平,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二)各系、全校和全国常模在各分一表上的平均数比较

1.昆明大学和常模在各分量表上的平均数比较.见图30

从图中可以看出,除躯体化维度,我校大学生在其余各维度,特别是在攻击、偏执、冲动、抑郁、自卑等纬度上的得分均比全国常模低,说明我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全国常模;我校学生在躯体化维度上的平均得分高于全国常模,这个结果说明我校学生普遍存在躯体方面的症状,自我感觉身体不适感居多。

2.各系总分和全校以及常模总分的比较,见图40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躯体化维度上,经济系的得分最高,说明经济系学生的躯体化症状最严重,而电机系学生的最轻;在焦虑维度上,五个系学生的得分都比较高,说明o7级新生的焦虑水平都比较高,而经济系学生和社科系学生的焦虑水平又更高;在抑郁维度上,艺建系学生和旅游系学生的抑郁水平最高;在自卑维度上,电机系学生的自卑感最低,其他四个系学生的自卑感没有太大差异;在社交退缩维度上,艺建系学生的得分最高,说明艺建系学生在人际交往中不够主动;在攻击性维度上,社科系学生得分最低,可能与他们比较注重人文气息有关;在性心理障碍方面,我校学生的总体得分均不高,说明我校学生的性心理比较健康;在偏执维度上,经济系、旅游系和艺建系学生的得分较高,社科系和电机系学生得分较低;在强迫维度上,我校学生的总体水平都高,说明07级新生的强迫症状很明显;在依赖维度上,我校学生的总体得分也比较高,说明学生们的依赖思想比较严重,以后应该加强独立性方面的教育;在冲动维度上,旅游系学生的得分最高。总体来看,我校学生的精神病倾向不明显。

四、《中国大学生适应量表》测试结果

(一)本样本被试在各个分量表及总分的描述统计,见表4。

结果表明,我校学生的适应能力比较好,特别是对人际关系和择业方面的适应均比较好。

(-)不同院系学生在各个分量表及总分的平均数,见图5。

不同系部之间,电机系学生的总体适应能力最好,经济系次之。但经济系学生在校园生活的适应以及满意度方面的得分比较低,说明在这两面的适应不够好;旅游系的学生对校园生活以及学习均不太适应,总体适应度也不好;艺建系学生的适应能力最差,在各方面的适应都不太好,特别是校园生活和学习适应;社科系学生总体适应还可以,但对大学生活的满意度最低。

(三)标准分总分各水平的频次分布

按照中国大学生常模的标准,我们也把本样本被试按照总分标准分分成四个适应水平,各适应水平的T分数区间及被试人数分配见表So

(四)本样本总分的总体分布状态

为了考察本样本被试总体的一个大致分布情况,我们考察了其分布状态,结果发现该样本被试的总体分布呈标准的正态分布,说明本样本被试总体适应能力的分布比较理想。

五、《中国大学生人格量表》的测试结果

(一)本样本被试在各个分里表的描述统计,见表60

(二)被试在各个分量表的平均数和标准差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在人格量表各维度上的得分情况都比较好,说明我校学生在人际交往、为人处事等方面都比较好。其中,随和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说明我校学生总体与人为善,灵活热

清。在严谨维度上的得分较高,说明我校学生做事认真,遵守规矩和自我克制,同时有追求新异的倾向。在利他纬度上得分较低,说明我校学生注重成功和成就,同时也注重方式和手段的正当性。五个系之间学生的情况区别不大,只是社科系和经济系在严谨方面得分比其他系略高,社科系在爽直和重情两个维度最低,但在严谨和随和方面又是全校最高,说明社科系的学生与人交往平和、处事坚持原则。电机系学生在活跃方面得分比其它系略高,说明他们与人相处更平和、自然,但不够主动。

六、结论与建议

考试状态总结范文8

学习篇

新年开始,初三生基本完成了新课的学习,进入总复习阶段。北京汇文中学老师李红艳提醒,初三生新年要制订一个总的复习计划,对每一科有一个细致的安排。

偏科的初三生要在新的一年及时纠偏,针对自己的强势和弱势合理安排时间。在这个寒假,初三生可将课本按章节复习一遍,确定薄弱环节,以便制订复习计划。学有余力的考生还可尝试做几套模拟练习题。

复习时,不管考生学习成绩如何,都要强调基础,尤其是平时成绩较好的考生,更不能忽视基础知识。初三生还要学会思考,对学习方法进行分析总结,每做一道题,要仔细思考解题过程,归纳解题方法,不要只顾埋头做题。

心理篇

期末考试后,寒假将至。在这段时间里,一些初三生的心理、学习状态容易出现变化。对此,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心理教师陈晨说,初三生的心理状态和学习效果会互相影响,比如有没有学习的信心、恒心,能不能抵御玩的诱惑,承受学习压力,正确处理青春期问题等,这些都是心理方面的实际问题。

陈晨说,安排好学习计划和目标,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态。放假过年时,初三生容易放松,开学后有些人会发现自己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成绩下降、心情容易郁闷,若把这种状态持续到初三下学期的学习中,会形成压力更大、成绩不理想、挫败感加重的不良循环。因此,在寒假这个缓冲期里,考生要做好复习计划,从而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身体篇

5月,初三生将迎来中考体育测试。从测试项目中可以看出,中考体育测试重点考查考生的耐力、速度和力量,这些都不是一朝一夕能练就的,需要考生长时间、有计划地坚持锻炼。

北京三中体育老师邓莹说,现在距体育测试不到半年时间了,各项测试水平较低的考生,要及时为自己安排一个短期有效的锻炼计划,找出体育成绩不好的原因。如果是因为平时锻炼少,就要加强练习。

考试状态总结范文9

关键词:心理理论,失言任务,说服任务,儿童

分类号:B844.1

1、前言

心理理论是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的需要、信念、意图、感觉等心理状态的认识,并由此对相应行为做出因果性预测和解释。心理理论自产生以来,研究角度主要有两个:一是关于心理理论的获得与发展的研究,另一是关于心理理论使用方面的研究。

已有的关于心理理论获得与发展方面的研究表明。心理理论在4岁左右开始形成,其标志就是成功地完成了“错误信念任务”(WeUman,2001)。4岁以后,儿童的心理理论开始由复制式心理理论进一步发展为解释性心理理论,这是一个主动建构和解释信息的过程,不同个体对相同的信息会做出不同的解释(Carpendale et al.,1996)。Apperly和Robinson(2001)与Beck(2001)的研究都发现,6岁左右是儿童对两可信息形成多元解释的关键时期。王彦和苏彦捷(2007)也考察了5-8岁儿童解释性心理理论的发展,结果表明,8岁儿童具有比较稳定的解释性心理理论。也就是说儿童在6岁左右时心理理论已经基本成熟。拥有了“成人般”的心理理论,并能够像成人那样对比较复杂的心理状态进行推理。

而关于儿童在获得心理理论以后何时及以何种方式使用心理理论,也有了多项研究成果。例如,Keysar(2003)的研究表明,成人在推断自身和他人的错误信念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因此认为个体即使掌握了各种心理状态,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存在。也就是说个体对于心理理论的获得与使用是有差别的,个体获得了心理理论表明其能够正确地预测他人的心理状态,而心理理论的使用是个体在解决问题的时候,先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然后再根据自己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来判断如何解决问题(高秀苹,2005)。Bartsch等人(2007)采用说服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进行研究,发现3—4岁儿童在以故事形式的说服任务与错误信念任务的表现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并认为3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发展使用信念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出现是伴随着信念理解的获得而产生的。陈健芷和李巍巍(2009)的研究显示7岁是使用心理理论能力的关键期,9岁以上儿童已经基本具备使用心理理论的能力,而且认为心理理论的获得要早于儿童使用心理理论的能力。

分析以往采用说服任务开展的心理理论使用研究不难发现,这些研究中的心理状态信息仅包括信念信息而缺乏其他心理状态的内容,而且在说服任务后对被试的提问都是二选一的迫选问题,这种提问方式可能会低估儿童心理理论的使用能力。且杜丹和苏彦捷(2009)采用失言任务研究发现7-11岁儿童在心理理论三种成分上(信念、情绪和意图)的发展趋势不完全相同。因此,对说服任务中包含有情绪、意图等心理状态信息的心理理论使用能力的研究非常必要。

此外,以往的研究发现,错误信念任务和说服任务有不一致性(Bartsch et al.,2007),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说服任务会使儿童处于一个更加互动的情境中,而标准错误信念任务则不是:二是说服任务需要儿童考虑两个人物的心理状态,而错误信念任务则仅仅需要考虑一个人物的观点。

鉴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选用失言任务(考察个体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和说服任务(考察个体心理理论使用的发展),并对说服任务进行改进,将失言任务中的故事人物(失言者,即说服者;失言听者,即被说服对象)引入说服任务,将两个故事人物和情景联系起来,使失言者试图去说服具有一定信念、情绪和意图状态的失言听者从事某项行为。然后呈现开放性的问题,要求被试根据被说服对象的心理状态(信念、情绪和意图)想出说服策略。

因此,本研究的目标是探明:7-11岁儿童在使用信念、情绪和意图这三种心理状态信息开展说服活动时所呈现的发展特点:7-11岁儿童对于三种心理状态的理解和使用之间的关系。

2、方法

2.1 被试

从河南省驻马店市某小学一到五年级中选取了7-11岁儿童共153名,被试的基本信息见表1。

2.2 实验材料及环境

两张分别绘有失言任务和说服任务内容的A4纸:带录音软件的IBM笔记本电脑一台。在小学一个安静的、被试熟悉的房间,对每名被试单独施测。

2.3 实验任务

2.3.1 失言任务

采用图片——故事法单独施测,给被试讲故事的同时呈现与故事内容相关的图片,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失言故事梗概:晨晨送给好朋友果果一只玻璃杯作为生日礼物。果果当时收到很多生日礼物,她都不记得哪件礼物是谁送的了。几天后,晨晨再次来到果果家玩,一不小心把他送的那只玻璃杯打碎了!果果说:没关系,反正我也不喜欢这个玻璃杯,这是人家在我生日时送我的生日礼物。

主试讲完故事后呈现4个测验问题和1个控制问题,问题1:故事中有没有人说了不该说的话?(失言信念理解1);问题2:是谁说了不应该说的话?(失言信念理解2);问题3:为什么她不应该那么说?(果果这么说,晨晨是伤心还是开心呢?——失言情绪理解);问题4:为什么她会这么说?(果果是不是故意那么说的呢?——失言意图理解);控制问题:晨晨送给果果的是什么生日礼物?

本研究参考了王异芳(2006)对失言任务的计分方法,具体是:被试正确回答问题1、2分别记1分:问题3,在没有任何提示或追问的情况下被试回答“玻璃杯是晨晨送的,果果这么说晨晨会很伤心”记2分。若追问被试“果果这么说,晨晨是伤心还是开心呢?”后。正确回答记1分,不能够回答记0分:问题4。在没有任何提示或追问的情况下被试回答“果果忘记玻璃杯是晨晨送的了,不是故意伤害晨晨的,或者果果想安慰晨晨,无意伤害晨晨”记2分。若追问被试“果果是不是故意那么说的呢?”,正确回答记1分,不能够回答记0分。我们认为。以往失言任务的计分方法没有提示和追问,提问后儿童不能够回答即记为0分,可能会低估低年龄儿童的实际理解水平,无法将低年龄阶段与高年龄阶段儿童的失言理解水平加以区分。提示、追问的提问方式和计分方法可以区分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失言理解,更客观地反映儿童失言理解的水平。若被试在实验中先说了一种答案,想想后又说了另一种答案。主试会就答案不一致的问题再次提问,以被试最后给出的答案为准。控制问题不计分。因此,失言任务的得分范围是0-6分。

2.3.2 说服任务

说服任务梗概:晨晨有个滑板车,他非常喜欢这辆滑板车。果果很想借晨晨的滑板车玩一玩,但晨晨不愿意借给她。测验问题:你认为果果应该怎么说,晨晨才会把滑板车借给果果玩呢?

测验问题考察被试运用心理状态信息来说服他人的行为,为开放性问题。参考Weiss和Sachs(1991)的方法,为激发被试思考,主试要拒绝被试5次,目的就是引导被试陈述更多有说服力的理由(如:儿童回答:我不会把你的滑板车弄坏的。主试追问:如果晨晨听到你这么说还是不愿意把滑板车借给你呢,除了刚才说的,你要怎么再跟晨晨讲呢?)。

被试若回答与信念相关的说服理由,如:“我会很爱惜,不会把滑板车弄坏”,“我如果弄坏的话,我会让妈妈给你买新的,赔你新的”,每条记1分,没有说服理由记0分:重复一种意思的与信念相关的理由,如:“我会爱惜”,“我不会把车子弄坏”,不重复计分。与意图有关的说服理由,如:“你其实觉得滑板车很好玩,因为不想借我所以才说滑板车不好玩”,“那样说是借口,因为不想让我玩”,“那是骗我的。其实很好玩”。记1分,与意图无关的理由记O分,意思重复的说服理由按照一个理由记1分。与情绪信息相关的说服理由,如“我们一起玩都会很开心”,记1分,无情绪相关的理由记0分。若陈述中包含其他心理状态信息。如愿望,“我想要玩一会儿你的滑板车”,或从其他人物的角度陈述说服理由,如:“我会跟你妈妈说,她会让你把滑板车给我玩的”等等,这些相关的说服理由每条记1分。若被试的回答与心理状态信息无关,记0分。

说服任务总分最低为O分。因为是开放式的问题,没有提示或选项,要求被试自由思考作答,分数不设上限。

两个任务由两名评分者独立评分,意见不一致时双方讨论达成一致判断来计分(注:本研究的实际结果为。两名评分者对于失言任务各问题回答的评分一致性为96%-100%:Kappa系数为0.94-1;对于说服任务问题回答的评分一致性为96%-99%:Kappa系数为0.91-0.97)。

3、结果与分析

3.1 儿童在失言任务中对心理状态理解能力的发展

7-11岁儿童失言任务的总成绩(该任务4个问题得分之和)与对失言信念(失言信念理解1和2之和)、失言情绪和失言意图这三种心理状态理解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见表2。

以被试的年龄为自变量。以被试的失言任务总分、失言信念理解、失言情绪理解和失言意图理解成绩为因变量。分别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失言任务总分而言,年龄主效应显著,F(4,148)=23.93,p

对失言信念理解而言,年龄主效应显著,F(4,148)=13.21,p

对失言情绪理解而言,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4,148)=13.02,p0.05)。这表明儿童对失言情绪的理解在7-9岁时发展迅速,9岁以后趋于稳定。

对失言意图理解而言,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4,148)=11.76,p

综上。7-9岁是儿童失言任务理解能力(主要是对信念、情绪和意图的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9岁以后这种能力趋于稳定。

3.2 儿童在说服任务中使用心理状态能力的发展

儿童在说服任务中使用心理状态信息的情况见表3。

以被试的年龄为自变量,分别以被试在说服任务上使用心理状态信息的总分、信念、情绪、意图和其他心理状态信息使用的成绩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对说服任务总分而言。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4,148)=22.85,p

对信念使用的成绩而言,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4,148)=8.37,p

对情绪使用的成绩而言,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4,148)=9.81,p

对意图使用的成绩而言,年龄的主效应显著,F(4,148)=4.37,p

对于其他心理状态信息使用的成绩而言,被试年龄的主效应不显著,F(4,148)=1.53,p>0.05,η2=0.04。

3.4 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与心理理论使用能力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失言任务和说服任务分别考察了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和心理理论使用能力的发展。将儿童这两个任务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4。总体看,儿童的心理理论能力的发展与心理理论使用能力的发展之间为中度相关。

4、讨论

4.1 失言理解的年龄发展特点

本研究表明,儿童的失言理解能力(包括对信念、情绪和意图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7-9岁儿童失言理解能力迅速发展,9岁以后趋于稳定。Baron-Cohen等(1999)对7岁组、9岁组和11岁组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在9岁时才可以通过失言任务。王异芳(2006)对7-9岁儿童的研究发现,儿童在8岁时已经能够探测和理解失言。本研究结果与Baron-Cohen的结果基本一致。本研究借鉴了王异芳所采用的失言任务计分方法,对7-11岁五个年龄组儿童的失言理解进行了研究,也得出了与王异芳相似的结论,而且发现儿童的失言理解能力在8岁以后还有提高,这也验证了Kuhn(2000)提出的心理理论毕生发展观。

4.2 儿童在说服任务中使用心理状态信息的特点

本研究采用改进的说服任务,在说服故事中添加了被说服者的情绪信息和意图信息。本研究发现,儿童使用心理状态信息进行说服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儿童在7-9岁之间心理理论的使用存在质的飞跃,9岁之后基本趋于稳定。这与Bartseh和London(2000)的研究结果存在一致性,他们认为三年级(8岁5个月)和六年级(12岁6个月)儿童能够稳定的使用信念信息进行说服行为。与陈健芷和李巍巍(2009)的研究结果也存在一致,他们对5-9岁儿童在说服行为中使用心理理论状况的研究发现。9岁组儿童(9.47岁)在说服他人时能够较一致地使用他人的信念信息。但是本研究在方法和内容上与Bartsch等及陈健芷等的有所不同。本研究采用的是开放性提问方式,研究内容涉及信念、情绪、意图等心理状态信息。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这反映出儿童心理理论使用能力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8-9岁是儿童心理理论使用能力发生转变的一个重要年龄段。

本研究在预测验时发现,儿童主要依据故事提供的信念、情绪或意图信息进行说服行为,但在本研究采用的提问方式下,各年龄组儿童述说的说服策略不局限于信念、情绪和意图这三种心理状态,各年龄组都有儿童会考虑到角色的愿望、特质等方面,如:我很想借你的滑板车玩一会儿;你是很大方的;等等。还会引申到故事以外人物的愿望(如并未出现在故事中的说服对象的母亲)等心理状态信息,如:你妈妈会希望你借给我的。这一现象在正式实验中也得到了验证,每个年龄组中总有小部分儿童会在说服中提及他人的愿望等(信念、情绪和意图之外的)心理状态。为了客观、全面地反映儿童使用心理状态信息的情况,我们将儿童使用的除信念、情绪和意图之外的心理状态(主要包括愿望和特质)命名为“其他”。见表3。由表3可见,8-11岁儿童在使用其他心理状态信息的平均成绩呈现逐渐提高的趋势,但是因为在每个年龄组中,都是仅有一小部分儿童会讲述信念、情绪和意图之外的心理状态信息,所以这5个年龄组儿童的“其他心理状态信息”使用成绩的方差比较大,离散度较高。

4.3 儿童失言理解与心理状态信息使用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7-11岁儿童的失言理解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总分存在显著正相关,信念理解与信念使用存在显著正相关,情绪理解与情绪使用存在显著正相关(但意图理解和意图的使用之间相关不显著。对此的解释。可能是本研究两类任务中关于意图问题的定义标准有差异造成的。)研究结果发现失言理解和心理状态信息使用之问存在密切关系,二者有中等程度的相关(r=0.46)。这一结果与Bartsch等人(2007)的研究结果相似,他们使用说服任务和错误信念任务进行研究,发现3-4岁儿童在这两种任务中的表现有显著正相关,并认为,3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发展使用信念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出现是伴随着信念理解的获得而产生的。从本研究的结果看,儿童心理理论的理解能力与使用能力发展的转折点年龄也基本一致(基本都是8-9岁,9岁后基本都是趋于稳定),因此可以推断。这两种能力的发展几乎是同步的。

除说服任务外,一些对儿童社会交往行为的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刘明等人(2002)发现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要以心理理论的发展为基础,只有能够认识到他人的意图、情绪、信念等心理状态,才可能正确认识各种社会情境,并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反应。胡金生等人(2007)对3-5岁幼儿的情绪认知和助人意向的研究发现,情绪认知对幼儿的助人意向作用显著。但是,是否获得心理理论的理解以后就会在社会交往中使用呢?Astington等人(1995)研究发现错误信念理解与移情、受欢迎程度和攻击之间无显著相关。也就是说理解他人行为不代表会做出相应的行为。Cuming和Repacholi(1999)研究发现没有朋友或朋友较少的学前儿童在错误信念理解上的得分要高于那些有很多朋友的儿童,这表明心理理论能力高并不能保证他们有大量的朋友。Sutton等人(1999)研究表明。7-10岁欺负人的儿童的首领在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得分高于那些追随着、被欺负者及保护被欺负者的人。这些结果表明有些儿童利用自己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理解来从事欺负等行为。Sutton等人(1999)指出,儿童的心理理论应该被理解为一组“中性社会工具”的集合,心理理论只是一种工具,不存在任何价值倾向。心理理论在社会交往中会发挥什么作用,并不是由它本身决定的。而是由使用它的个体决定的。Keysar等人(2003)研究表明成人在推断自身和他人的错误信念的过程中会出现错误,因此他认为个体即使掌握了各种心理状态,在使用的过程中还是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存在。

因此可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理解他人心理状态信息能力在逐步发展,社会交往范围不断扩大,对他人信念、情绪、意图的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这种能力又促进了他们的社会交往技巧,例如能更加熟练地使用他人的心理状态信息开展有针对性的说服行为。当然。也有的儿童即使具备了心理理论的理解能力和使用能力,但是并不代表他们就一定会在社会交往中使用或正确使用,心理理论的使用可能还依赖于一些情境因素,如人际熟悉度、自我和他人等。这些都是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热门文章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