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8-23 14:59:13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1

关键词:快递企业;素质模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mpetency model for express delivery enterpris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xpress delivery enterprise and feature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n discussion of the theory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from training objective, curriculum design and the teaching model design.

Key words: delivery enterprise; competency model; talents cultivation

员工素质又称能力素质、胜任素质,是指能将绩效优秀者与绩效平平者区分开来的个体深层次特征,包括员工态度、自我形象、社会角色、动机等。但是不是员工具备的所有素质都能达到某项工作的胜任素质要求,员工要在该项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与所处的组织环境、岗位特点密切相关。只有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相适应才能创造出好的绩效。不难看出企业要提炼出最佳员工素质,关键的一点是要把员工素质特点、岗位任职要求和组织环境特点结合起来,尽量提高三者的契合度。

素质模型是要把某一特定岗位所需要具备的素质特征加以提炼形成集合。该集合包括不同的知识和技能、不同的态度和价值观、不同的个性和品质等,并且这些素质要素是与工作绩效最密切相关的内容,是具体的、可描述和衡量的。为某企业制定的带有该企业特色的素质模型,称为该企业员工应具备的核心胜任素质。

1 快递企业员工素质模型的构建

1.1 快递企业员工类型

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与实践对人才分类的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1)四类法:领导者、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

(2)三类法: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其中管理人员包括领导者和管理者。

(3)两类法:服务人员和生产人员,其中服务人员包括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

根据上述分类方法,研究快递企业生产运作及经营方式,结合邮政业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的人员分类以及工种分类,综合考虑后,将快递企业员工分为四类: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营销人员和生产人员。管理人员是指快递企业领导班子成员,各分公司及各部门领导者,主要从事对行业内政策、方针、规范的理解和贯彻执行、生产运作的现场指挥以及工作组织及部门关系协调等方面工作;专业技术人员是指快递企业中掌握某类专业知识或专业技能的人员,例如快递企业中信息技术开发人员、系统维护人员、财会人员等;营销人员包括专门从事地区快递业务市场营销战略、策略方案策划的决策人员;从事营销管理工作的人员、负责大客户营销及大项目营销人员以及与客户产生直接互动作用的营业或推销人员,包括快递企业揽收派送员和电话服务人员等;生产人员是指主要从事快递后台运作,包括快递运输、分拣等工作的一线操作员工。

1.2 快递企业员工素质要素

对快递企业的分析,得知快递企业具有很强的行业特征。对于该行业的理解以及特殊的内部管理和外部运作方式,对于员工的素质要素需求都有着具体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对快递行业知识的学习、理解;快递业务的学习、操作;同时,快递行业属于服务性质的行业,因此对于客户导向的服务意识及市场能力都要体现出这些特点来。

依据快递企业四类员工的工作职责和工作内容,结合快递企业的特征及存在问题,将快递企业员工素质要素分为三类:管理素质、业务素质及自身素质。其中管理素质即是素质分类中的领导力素质,业务素质即是专业能力素质,自身素质即是核心基本素质。

1.3 快递企业员工素质模型

根据上述原则,提出快递企业员工素质模型如图1所示:

在这些素质当中,企业内部不同岗位的员工应具备不同的素质,以达到自身与所在岗位所要求的素质完全匹配,其中:

管理人员需求级别较高的素质要素,包括管理素质、自身素质以及业务素质中的市场分析能力。

专业技术人员需求级别较高的素质要素,则包括自身素质、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营销人员需求较高的素质要素是自身素质及市场能力。

而大量的生产人员需求较高的素质要素,则主要包括自身素质、对业务的熟悉、了解以及操作能力。

2 基于员工素质模型的高职人才培养设计

2.1 培养目标设计

我国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面向生产、技术、管理和服务第一线,掌握职业岗位(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同时,目前快递企业从业人员中,从事快件收派和内部处理的员工占该行业员工80%以上。因此,《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标准》主要是针对这两类人员制定的,并在国家职业标准框架下设置“快件收派”和“快件处理”两个相对独立的职业模块,均设定了5个技能等级,分别为初级、中级、高级、业务师、高级业务师。因此,为满足快递行业准入、持证上岗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及快递业务员职业标准的“高级”等次要求,可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递行业实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界定为:主要面向邮政企业、快递企业和其他企业快递服务部门的一线岗位,培养具备快递揽收、派发,快递市场开发及维护,快递信息汇总分类及统计分析,快递跟踪、查询及清关处理,快递客户服务与管理等技能,并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快递行业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

2.2 课程设计

课程体系是教育培养体系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描述。它回答的是需要什么方向的课程,必须明确课程类别划分及培养目标设定、定义所有课程方向,以及寻找课程间的逻辑关系。依据上述基于员工素质模型及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分析的结果,建立针对高职特点的教育培养课程体系。课程设计的关键在于课程内容要具有全面性、多层次、多覆盖的特点,既要具有层次性的系统课程设置,又要涉及到需要提升的素质要素。

根据快递企业员工素质模型中各素质要素的重要程度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配置出相应的课程。如表1所示: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2

关键词 物流 人才培养 法律意识

中图分类号:D9222.29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Cultivating Legal Consciousness of Logistics Talents

TENG Shuangchun, FANG Congfa

(Haikou College of Economics, Haikou, Hainan 570203)

AbstractLogistics talents cultivation is an inexhaustible force of develop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Improving logistics talents' legal consciousness is the key to the legal environment. Cultivating legal Consciousness is not a spontaneous process, which needs positive training and education. We should improve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law courses and regulate professional qualification system. Only in this way can we improve the legal environment of logistics industry.

Key wordslogistics; talent cultivation; legal consciousness

世界资源可以分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信息资源和人力资源。其中人力资源是最为重要的资源,被公认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之所以宝贵,是因为任何物的因素都要通过人的因素加以发挥和利用,因此,人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因素。社会上各行各业,都需要建设一支职业道德高尚、业务素质精良、遵守行规和法纪的人才队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时期,各行业的发展都要受到法律法规的约束,物流行业也是如此。进行物流行业的法治化建设,一方面要加强行业立法,提高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还要重视物流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培养,改善行业法律环境,促进物流行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法律意识与物流行业发展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于法(特别是现行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是一种观念的法律文化,对法的制定实施非常重要。它表现为探索法律现象的各种法律学说,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解释,人们的法律动机(法律要求),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识(法律感),对法、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法律知识),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①

物流人才法律意识的培养对物流行业法治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方面,物流法律意识是完善行业立法的基础条件。随着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经济的飞跃,物流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历史发展机遇。据2011中国物流发展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和物流业增加值,分别达125万亿元和2.7万亿元,与“十一五”末期的2005年相比,双双实现了总量翻番,我国物流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7%左右,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约为16%。然而,虽然物流行业经济产值在近些年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相关立法还不完善,大量配套法规缺失,导致行业仍处于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盲目发展状态。这种不重视行业法治环境建设的粗犷式发展问题与整个行业法律意识低下、职业群体法律意识淡漠不无关系。因此,增强物流人才的法律意识,能够有利于及时发现行业发展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提出符合行业发展的立法建议,推进行业立法的有效开展。

另一方面,法律意识是推动物流行业从业人员自觉守法的重要思想动力。物流行业的法律环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行业法律意识的整体水平。法律的运行,是立法、执法、司法以及守法各环节的有机协调和配合,有法而不予遵守,则无异于纸上谈兵。以快递行业为例,国家邮政局关于2011年上半年度快递服务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快递服务总体满意度为68.2分,较2010年降低0.5分。其中,公众满意度为73.0分,较2010年提升2.1分。实地测试满意度为63.34分,较2010年降低3.1分。8月消费者对快递业务申诉的主要问题是快件延误、快件丢失及内件短少和收投服务问题,占快递业务有效申诉量的83.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快递行业整体守法水平相对较低,现有行业法律法规的执行能力较差,快递人员的法律意识还没有全面形成,阻碍了整个行业法治化发展的步伐。因此,培养物流人员的法律意识,使他们从心理上接受法、熟知法、遵从法,按照法的要求塑造自身的行为,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实现秩序、效率、安全的法律价值,促进物流行业更好更快发展。

2 物流人才法律意识培养现状

中国科学院《中国物流业发展回顾与2007年展望》报告指出,中国物流教育与广大物流企业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高级物流管理人员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供不应求。据统计,全国物流人才缺口达600万人,其中最缺乏的高级物流人才,每年还在以15%左右的速度增长。物流人才已成为我国12类紧缺人才之一。②因此,为适应物流业的迅速发展,加大物流人才输送力度,短时间内解决物流人才匮乏的问题是目前物流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的统计:2011年,全国已有378所本科院校、824所高等职业学校和2000多所中等专业学校开设了物流专业,在校学生突破100万人。到2010年底,已有超过20万人参加了全国物流师职业资格培训,其中12万人通过全国统一考试,取得了高级物流师、物流师或助理物流师资格证书。”可见,我国物流人才培养贯彻学科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的方针,非常重视物流人才专业技能的养成。然而在专业化教育的同时,物流人才法律意识培养却相对缺乏。主要表现为:

(1)物流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缺乏法律能力的要求。我国现有物流人员很大一部分是由原来传统的运输、配送、仓储、装卸等人员改变而来,其物流技术和物流管理的知识结构难以适应现代物流要求。现代物流发展中亟需能把握市场信息、设计物流方案、熟悉物流业务的物流人才。②因此为满足专业技能人才的输送,在培养目标定位上各高校和社会培训机构更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提高,忽视学生法律意识及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法律能力要求缺失,不能满足物流行业法治化发展的要求。

(2)物流法律课程开设范围较窄,教学效果欠佳。在全国开设物流专业的高等学校及中专中,仅有部分院校正式开设了物流法律课程,相关法律课程设置的普遍缺失严重影响了物流人才法律意识的培养。然而,在仅有开设法律课程的学校中,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差强人意。主要原因是:一方面,物流法律教学和培训使用的教材内容与物流行业特点相脱节。现有的物流法律教材主要是整合了相关部门法律,比如《公司法》、《合同法》、《保险法》、《海商法》等,内容上多是简单交代各部门法的基本内容,并没有深入的结合物流行业各环节的主要特点;另一方面,物流法律课程缺乏案例教学的实践指导。由于物流法律教育开始时间较晚,缺乏相关法律案例的收集和整理,还没有形成完备的案例教学体系。因此,课程开设主要以理论讲授为重点,与实践脱节,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3)物流行业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不够彻底。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人才,我国现已颁发的物流行业职业资格证主要包括物流师从业资格、快递业务员从业资格、国际货运职业资格以及报关员和报检员职业资格等。在这些职业资格的考核中,都适当比例的包含了物流法律法规知识的考核。然而,由于目前我国物流行业人才严重匮乏,并没有在全行业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比如,《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第七条第三款规定:有符合《快递业务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并通过资格认定的快递业务员,经营同城快递业务的,快递业务员中具备初级以上资格的不低于30%,经营省内异地快递业务的,快递业务员中具备初级以上资格的不低于40%。可见,在我国物流行业,还有一部分从业人员达不到职业资格考核要求,法律意识的欠缺,影响了全行业法律环境的提高。

3 物流人才法律意识培养的策略分析

随着国务院《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实施,我国物流业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国已成为物流大国,物流业通过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服务于国民经济各主要产业,对于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③要实现物流大国向物流强国的转变,实现物流行业科技化、信息化、法治化的发展,不但要加强物流人才职业素质的教育,也要重视物流人才法律意识的养成,实现物流业从外延到内涵的转变,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物流强国。然而,法律意识的增强并非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还需要通过积极的培养与教育,才能形成、发展和强化。物流人才法律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制定全面、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熟悉、掌握、运用物流法律法规应该成为物流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培养目标作为人才教育的根本指导方针应该全面而具体,由于传统物流教育偏重专业知识的培养,只强调物流人才专业技能的重要性,造成了法律素质要求的缺失。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物流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法律素质的培养要求,促进物流人才全面发展。

(2)进一步扩大物流法律法规课程的开设范围,注重提高课程教学效果。加强物流法律课程建设,在课程教育体系中强调物流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将法律课程提升为人才培养的必修课程。另一方面,在教材的编写上,注重物流行业知识与法律知识的有机结合,使教材的内容更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另外,积极收集整理典型教学案例,完善法律理论课程的辅助教学材料,全方面优化课程内涵,提高物流法律课程的教学效果。

(3)严格物流行业职业资格准入制度,深化物流法律素质的考核机制。根据教育部《物流行业调整和振兴与加快物流人才培养》的要求,要进一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清理规范各类职业资格相关活动的通知》精神,将职业资质认证工作纳入国家统一管理,向社会公布并接受社会监督。随着物流人才数量的提高,逐步实现全行业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进一步提高行业法律知识的考核标准,全面普及物流人才法律教育。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全行业的法律意识,从根本上改善物流行业法律环境,促进物流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金项目: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物流业发展的法律基础问题研究”编号HJ2009-151)

注释

①法律意识.baike.省略/view/37510.htm.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3

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中,明确提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样一个核心理念,加强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根据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我们提出高中信息技术课分层复式教学的探究这样一个课题,提出选用分层教学法作为我们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教学方法,利用分层复式递进的方式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一、根据学生的基础情况划分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

针对学生之间的信息技术素养差异,起点高低不一、层次较多、差距较大等现象,我们提出根据各班学生原有基础情况,对各班学生分为两个层次的学习小组。其中,甲组学生为计算机操作水平相对较好或熟练的一组,乙组学生为操作水平相对较差的一组。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设计不同的学习内容或同一内容不同难度的教学方案,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的新课程要求。

二、在学习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提出不同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照顾到这两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在学习过程中提出不同要求,给每个层次的学生的任务要难易适中,对两个学习小组的学习进行分别的指导,主要包括:

1.让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学习不同或不同深度的新知识;

2.给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指导不同或不同难度的上机操作练习;

3.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分层指导完成不同或不同难度的任务。

三、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分别进行过程及效果的评价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学习过程及效果的评价提到了一个新的要求和高度。《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评价体系要体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形式的多样化,评价应关注学生综合知识运用能力的发展过程以及学习的效果,采用对学生学习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使对学习过程和对学习结果的评价达到和谐统一。”因此,在对不同层次的学习小组,我们提出分别评价和检查其学习过程和效果。更进一步,因学生基础层次较多,虽然对各班学生分成了两个层次的学习小组,但同一层次学习小组内部实际又包含了许多不同差异的学生个体或团体,因此在对同一学习小组的评价过程中,也要考虑到上述这些因素对不同学生个体提出不同的评价标准。

四、分层复式递进的教学方式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对不同的学习小组不仅要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及难度,而且对教学方式也要进行相关设计,教学过程中不能让学生长时间在一种学习状态下进行。因此,我们提出分层复式递进的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利用分层教学理论分割安排教学活动,在不同学习小组分别交替递进推动,通过这样的模式,把学生从思想、行为开小差的边缘引导回课程教学内容的学习。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4

    1.组织保证。重视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如成立物流快递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及各项目负责人,并建立物流管理专业教研室、物流工作室、校园物流快递公司,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来抓管理,与专业负责人一同研究实习实训基地建设问题。

    2.政策保证。为了向全体师生提供优质的校园快递服务,避免各快递公司在高校校园内无秩序混乱竞争,学校免费提供场地组织建立校内物流快递公司,该公司与邮政和各个快递公司签署合作运营协议,统一接收各快递公司的快件和包裹,然后进行配送,按照协议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该公司接受校方和快递公司的双重监管,同时接受各协议快递公司的业务统一培训,更好地保证服务质量和快递效率。

    3.制度保证。我院为促进校内物流快递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做到科学管理、规范业务流程。物流快递公司建立了严格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和完备的业务操作规范,有健全的安全保障制度和措施,制定了一系列业务操作规范,建立了统一的服务标准并有效执行。

    4.激励保证。根据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加大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资金的投入,从而保证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同时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实训基地建设和运作的政策,对取得优异成果的教师及物流快递企业兼职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提职、晋级的重要依据。

    二、物流快递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与成效

    (一)物流快递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实施

    1.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适应经济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要求教学设备有鲜明的现场性、技术应用性、综合性和可供技术研究与开发和训练的特点。因此,我校物流管理学院非常重视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根据高职人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重点建设了2160m2物流技能综合实训基地一栋、多媒体教室一个(物流企业文化及技能培训)、物流信息技术教学中心一个、物流工作室一间(运营校内物流快递公司)。

    2.在校园快递公司信息化建设中,吸引快递企业的投资,配备必要的计算机、扫描枪、外网连接、柜台、储物柜等设备。同时我院充分整合和利用教学教研资源组织物流管理教研室、电子商务教研室、计算机应用教研室开发了校内物流快递收发存管理平台。学生可及时查阅相关快递信息,实现快递收发件信息的及时传递、处理与存储。

    3.在校园物流快递公司组织建设中,校园物流工作室主要在校园内运行物流快递公司,为学生提供校内配送等一系列物流实战。公司可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专业教师和物流快递公司兼职教师担任董事会成员,由学生总经理、学生管理层及学生员工独立运营。创建真实的物流快递企业环境、依照物流快递企业员工规范考核学生,通过“顶岗实习”进行生产型实训。并按照物流快递企业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校园物流快递公司员工日常行为规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思想(意识)和职业行为习惯。

    (二)物流快递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成效

    1.引进了真实的物流项目、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我院以物流快递企业运营为载体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模块。以物流快递企业的真实工作过程和项目为教学载体,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和真实的物流工作过程调整专业教学设计和课程教学体系,突出了每个知识点的技能训练和技能操作。

    2.有助于专业教学计划及任务的有效落实。通过创建校园物流快递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增加了高职学生的实践教学课时量,注重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考核;增加了教师下企业的机会,加大了对双师素质的培养。

    3.拓宽了高职学生的实习就业渠道。通过实训教学,使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使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训练,如职业道德确立,协作精神培养,意志力锻炼,工作环境了解,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等等;使学生的专业素质获得全面提高,使毕业生的就业渠道大大拓宽,而且增强了学生自身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如我院近几届毕业生在物流快递企业工作受到一致好评,不少学生已走上管理岗位。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5

关键词:五年高职 物流营销 行动导向

为了适应快速发展的物流行业需要,国内很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办了五年制物流专业,但作为新学兴科,物流专业教学水平总体上还处在实践与探索的阶段,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和成熟。高职院校如何能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五年制高职物流人才,是很多学校探究的一个课题。在五年高职物流课程中《物流服务营销》作为物流专业的必修课程,是一门以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为理论基础,将市场营销学科应用于物流领域,并以研究现代物流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知识和原理的专业基础类应用学科,是从生产实践中发展成长起来,同时又直接为生产服务的专业基础课,所以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基于此本文对于五年制高职课程中的《物流服务营销》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一、五年高职物流专业目前现状

1、五年制学生现状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入学时多为初中毕业生,虽然经过两年的基础课程学习,但因基础知识大多比较薄弱,所以存在以下问题:

(1)对于学习专业课程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调查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由家长做主选择的专业,基本上入校前对所要学习的专业一无所知,更不明确今后的学习目标。

(2)对于整体学习的主动性不够强。学生以前的学习从形式到内容,都具有强制性,因此造成了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被动性。他们通常可以完成老师布置的机械性作业,但自己很少学结。

2、物流专业现状

物流专业的教育在我国起步相对比较晚,所以在教学中目前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方法单一,课程教学以教师讲解为主,教师机械地忠于教材,甚至照本宣科,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这种方法比较乏味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与前沿性不足,教师主要在教学上以教材的内容顺序来讲解,学生以固定思维模式来学习。

(3)课程教学的实践环节薄弱,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流服务营销》课程中的应用

1、行动导向教学法

“行为导向教学法”是在近几年从德国引进的现代职业教育模式,目标是培养人的行为能力。也就是这种教育以行为为目标,教学以行为为导向,教学是学生积极参与的全面的教学, 学习过程是学生同时用脑、心、手来进行学习的过程。行为导向教学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是以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工作”为目标而开展的教学活动。使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最终达到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教学目标。

2、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内容设计

成功的关键是确定合适的任务,任务的选择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结合生活实际与行业特点,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水平,不仅要有一定的难度,同时要有可操作性,以课程中的物流市场调研内容为例:

(1)任务背景。某快递公司位于××路,其周围300米内的距离分布着三所学校,有在校生5000余人的某高中学、3000余人的某职业学校和万余人的某综合大学。为了充分利用好优势,快递公司决定与一个快消品公司联手打造校园快消品快递业务。但销售哪些种类可以取得更好效益,学生能接受的快递费用范围为多少呢?

(2)任务内容。为该快递公司制定合理的调研方案,内容包括调研的对象、时间、地点、目的;采用的有效调研方法;调研的内容等;根据调研结果提交完整的调研报告。

(3)考核方式。与传统教学考试不同的是,行动导向教学法提倡形成性考核,各任务的完成情况、口头表达能力、平时表现等都列入考核的范围。对于任务成果展示与评价要提高透明度与参与度,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竞争的精神与自主意识。

3、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实施中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过程中,市场调研任务耗费的时间较长,不能在上课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去实践。所以,应在前一个任务结束的时候就将其公布出来,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课上只做成果展示和评价。小组分工时要求将任务分解到各活动小组的每个成员,做到取长补短、分工协作。实施任务前由各组制定工作的步骤和程序,便于管理和控制任务实施的进度。这是活动成功与否的一个决定性环节。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转换为引导者,学生则为活动的主角。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以及相互间的讨论,指导其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相关信息,对学生分进行层次辅导,并且对相关知识点、技能点最后进行总结。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在《物流服务营销》课程教学中实施建议

1、选择合适的任务,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2、充分调动所有学生参与任务的积极性。

3、尽可能的采取情境教学,并设有主题。

学生在行动导向应用的课程中不仅会主动参与、探索创新、自主协作, 同时还能够解决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任务。这样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也注重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的发展, 同时能面向社会实际需要让学生学到有价值的知识,也能获得必要的技能, 可以更快实现职业教育的“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郭兰. 浅议项目教学在物流人才培养中的运用[ J] .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2007, ( 14 ) .

[2]徐涵. 行为导向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换[ J] .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 ( 4 ).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6

【关键词】 高职;会计实践教学;三段双轨递进式

当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各方的共识,同时也对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实践性教学,尽快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与技能型人才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理念,在构建适合会计专业培养目标需要的、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上,作了一些积极的探索和有益的尝试。“三段双轨递进式”会计实践教学模式就是一种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以综合素质为基础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全方位实践教学模式。

一、“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所谓“三段”,即按照项目课程的开设,实现从单项实训到岗位实训到最后综合模拟实训的阶段性实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全面,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所谓“双轨”,即以一个典型的制造业发生的主要经济业务为实训资料,要求学生既能手工操作,又能运用计算机完成从填制凭证到编制报表等一整套账务处理操作。通过双轨运行,强化技能,总结提高,以形成职业岗位综合能力。所谓“递进式”,即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紧密结合,指导学生开展实习,撰写岗位实习报告,从而顺利完成由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真正胜任企业工作。

二、“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层次分明的阶段实训

第一阶段:单项实训

该阶段的实训主要是根据《基础会计》、《财务管理》、《税收》、《会计电算化》、《审计》等课程开设的随课分散实训。如《基础会计》课程中会计凭证的填制和审核,账簿的设置和登记,简单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单项实训;《会计电算化》课程中针对工资子系统、固定资产子系统、总账子系统等进行的单项实训。这些实训都需要老师体现在每门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可与理论教学同步进行,注意前后的连贯性,边讲边练,讲练结合。

第二阶段:岗位实训

即在专业技能教学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根据岗位技能和课程的特点,适时地将有关会计岗位的实践信息进行传授。这一阶段的实训主要通过对专业主干课程《财务会计》与《成本会计》的整合而设置的针对会计基本岗位进行的实训,具体可包括:出纳岗位实训、往来结算岗位实训、固定资产岗位实训、存货岗位实训、工资核算岗位实训、成本费用岗位实训、资金岗位实训、财务成果岗位实训、总账报表岗位实训等。

岗位实训实施教学时,对业务举例要彻底颠覆文字表达经济业务、会计分录讲解账务处理的模式,按理实一体化的构想,先给出相关岗位涉及的原始凭证,再分析说明如何识别这些原始凭证,如何根据这些原始凭证确定应借应贷的会计科目,然后用记账凭证填写会计分录。此外,课后所附实训题中的原始资料也应以证、账、表等会计载体或辅以文字表述。该阶段的实训必须提供给学生一定的场所和模拟材料(各种形式的账证表),采取个人独立完成的方式,使学生既能全面地熟悉和掌握不同岗位的业务内容、工作职责及其操作方法和技巧,又能促使学生运用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去思考、分析、判断经济业务,把握会计工作的实质,从而提高职业判断能力。

第三阶段:综合实训

综合实训应当包括分课综合实训与毕业前的专业综合实训两部分。

1.分课综合实训

这是对会计专业主干核心课程《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审计》等相关课程结束后进行的系统实训。实训时间可安排在各自课程结束后,一般情况下,基础会计实训、成本会计实训、会计软件操作各为期一周,财务会计实训为期两周。如基础会计综合实训可选择常用的账务处理程序进行,使学生不仅系统地掌握“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这一整套会计工作的技能和方法,同时也掌握了会计工作的基本规范,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

2.专业综合实训

专业综合实训是在会计专业学生全部课程结束之后进行的一次专业综合实训,其内容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等课程,可安排在学生实习离校前。专业综合实训包括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ERP沙盘对抗模拟实训等会计专业技能训练。在此阶段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则为学生设计情境,组织、指导、监控、考核学生的学习活动。

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的具体做法是:首先,熟悉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相关的财经法规与制度;其次,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代表一个财务科,在组内对学生进行岗位分工,设置出纳、记账、成本、主管等不同的会计工作岗位,并明确各岗位的任务与职责;然后,按照会计核算流程采用真实的账证表等进行规范化会计业务实训。每一循环结束后,将岗位进行轮换调整;接着对编制的财务报表从报表结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从中找出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措施,编写出财务分析说明书;最后,将手工会计核算资料运用会计核算软件进行电算处理,并与手工处理结果进行对比。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业务实训将学生置于会计、主管等不同的岗位,进行全部业务及全过程的会计处理,为顶岗实习和今后从事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ERP沙盘对抗模拟实训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式的互动学习模式,它不同于一般的以理论和案例为主的课程,该课程涉及整体战略、产品研发、生产、营销、管理、物流、财务、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个方面,企业的组织结构和经营管理操作全部展示在模拟沙盘之上,每个学生都能直接参与企业的模拟运作,亲身体验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和完整的企业管理流程。ERP沙盘模拟对抗实训课程的开设,不但培养和考察了学生综合各单科知识并运用于工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团结协作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磨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难题,为学生就业和未来成才构建了平台。

(二)相互验证的双轨实训

“双轨实训”法是针对一套数据,同时采用手工和电算化两种实训手段,并将其紧密结合的一种会计实训模式。具体地说,就是使用同一套模拟数据,让学生先手工完成会计循环的全过程,然后利用现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进行上机操作,从记账凭证的输入到自动登记账薄和生成会计报表,合理地将手工核算的方式与方法运用到电算化实践中。如此,实验内容相同、实验步骤和进度均相同,最终的实验结果应该也是相同的。这一过程体现在财务与会计一体化综合实训中,学生一方面可以将两种不同的会计模拟实训中生成的会计资料进行互查对比,以检查其正确性,比较两者操作的异同点;另一方面还可在实践中感受到两种会计数据处理方法的转化是怎样实现的。

“双轨实训”法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学会使用现代化的设备。同时也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顺利地开展会计电算化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拓展延伸的递进式实训

高职教育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培养出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就必须将校内模拟实训拓展延伸至校外,呈现递进式的飞跃。而认知实践、社会调查、毕业实习等都是校外实习的有效形式。

校外认知实践是组织学生参观企业经营现场、会计机构,了解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和组织结构情况,初步了解企业财会机构的设置,认知会计的基本资料,使学生在对专业岗位进行实质性接触之后,能了解并热爱专业,树立对本专业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获得对会计的感性认识。认知实践的开展,通常可安排在第一学期。

社会调查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的机会实地从事一些专题调查,调查完毕,让学生根据调查目的、调查内容和调查结果并结合自己的观点撰写调查报告。社会调查可以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毕业实习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参加会计实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涵盖了几乎所有的专业课内容。学生进入毕业实习,要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工作,学会分析企业会计、财务管理现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形成实习报告,由学校组织统一考核确定成绩。为了保证校外专业实习的质量,应聘请企业相关人员担任实习导师,全程督导学生的实习过程,保障实习效果。通过校外实习,锻炼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提供真实情境下的技能演练机会,实现技能运用的“零距离”。

三、“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保障措施

“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其合理建设和有效实施,必须强化以下三个方面的建设:

(一)加快会计实训教材的建设

会计实训教材建设要根据实践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依照实践教学逐渐扩充的内容体系和梯次提升的层次体系的要求进行研制与开发,鼓励本专业教师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特点自主开发实训教材,以保证每个实践环节有实用教材,且随着实践内容和设施的更新而不断修订完善。同时引进国内外优秀的职业教育教材,结合教材的编写与引进,重新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使培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具体来说,单项实训教材可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程模块设计实验,尽量选择实务型、设计型的内容;综合实训教材则应将手工模拟实习和电算化实习相结合,选取实务中发生的一个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建立模拟业务部门,以经济业务相关的内、外部经济联系、会计核算程序等为模拟实训对象,使之“再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建设专兼职结合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随着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学体系的重新构建,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的身份界限在不断模糊和弱化,组建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显得尤其重要。

会计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可以采用以下途径:第一,建立教师定期校外实习制度,鼓励和组织教师到企业挂职或顶岗锻炼,让他们参与企业会计工作的具体操作过程和实践活动;第二,可聘请企、事业单位的高级会计师、财务总监等会计人员来校进行案例讲座和实践指导,也可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来校兼职,承担一些模拟实习课程的指导任务;第三,鼓励教师参加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取得岗位职业资格的职称证书。

(三)建立稳定、高质量的教学实训基地

会计基地建设应注重数量和质量并重。在数量上基本满足实习及实训的需要;在质量上达到优质标准。会计实训基地包括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尽可能贴近生产实际,注意校企共建,可以从校企合作单位请财务部门负责人,按各岗位工作流程设计实习环境,形成真实或仿真的职业环境。另外,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尝试成立会计公司,对外提供服务,对内提供实践机会和场所。

在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中,要十分注意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赢”发展。实习基地要体现先进性、配套性和实用性,在选取实习基地时要兼顾各个行业,为学生提供一个不同于校园环境的、直观的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提供专业技能训练所需的现场、师资或其他条件,为学生提供就业前企业实际工作全方位的预演。

总之,“三段双轨递进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实施,将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使抽象的会计理论在实践中得以消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和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也可以提高毕业生参与人才市场竞争的能力,从而体现出高职会计教育的特色,使高职会计教育具有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李玉珍.会计“三维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3).

[2] 侯丽平.高职高专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7)下.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7

大纲对本节课的要求:理解计算机的功能和应用。这也是本课的重、难点及关键所在,依此确立了三个目标体系,分别为:(1)知识目标:知道网络功能、应用及其对应实例;(2)能力目标:学会对信息进行处理;(3)发展目标:自主学习、团结协作。

首先是说教法

我制定为“任务驱动法”为主,创设情境法、指导法为辅的教学方式。为什么以“任务驱动法”为主要教学方式?在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知识及技能的传授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结合教材设置任务,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学生愉快学习。

其次说学法

本课教给学生的学法是“接受任务――思考讨论――完成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故本课教学过程中巧妙设计,让学生带着任务进行课堂讨论、自主学习,除此之外,学法还有想象法、练习法。

再次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计算机课程特点,设计教学流程:(一)放大冲突,产生问题;(二)解决问题,导人新课;(三)逐步引导,合作探究;(四)顺口溜总结,完成建构;(五)练习+作业,知识延伸。

首先在“放大冲突,产生问题”这一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冲突。 ,冲突1:多媒体演示(甲乙两个小朋友同桌,甲橡皮不借给乙,乙尺子不借给甲,两个争吵,各自说道:“哼。有什么了不起,自己再买一套。”桌子中间一道明显的“三八”线)。

冲突2:多媒体演示(一古代女子思恋远方丈夫,书信已寄出半月多仍不见鸿雁归来,赌气、哀怨)。冲突产生了,自然要解决,这样就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解决问题。导入新课。 依照两个冲突的产生与解决,根据上节课对网络定义的学习,从而引出计算机网络最主要的两个功能:资源共享和信息快速传递。对于这两个重点内容,我着重进行了举例讲解。

讲资源共享时,我化用了萧伯纳的一句名言给学生举例子: “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合在一起就是两个苹果。这仅仅是一个量的累积,而有的时候不单单是量的单独累积的问题,涉及到一个质的变化。比如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合在一起就不只是两种,而是衍生出许多种思想来,这就是一个质的飞跃。联系到我们的信息也会有这种效果。”利用萧伯纳的名言教育学生看问题要站在一定高度上,并且有广度,不囿于这种“1+1,’只能等于“2”的思维方式,使其思路更为开阔。

在讲信息的快速传递时,我由古代快马加鞭传送紧急公文,需十几天甚至更多时间,讲到现代邮政的五六天、快递的一两天,一直到最为快速的电子邮件。讲电子邮件时,我说: “即使我在祖国大陆,你在宝岛台湾,利用电子邮件,我们之间的联系也可以在分秒之间完成。”在这其中渗透给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和祖国统一的认识。

除这两个功能外,还有四个功能。如何解决?我采用了“逐步引导,合作探究”的方式。四个功能分四个小组讨论,讨论题目:结合教材,利用日常生活实例,说出网络的功能。学生自由发言,组长最后归纳其功能。在讨论过程中,我深入各组,提供并给予相应的帮助。利用这种分组合作,符合学生意愿,提高了合作的默契程度,使功能这一部分的内容很顺畅地完成。

在计算机应用部分中主要是INTERNET的应用,由我设问:上过网的同学平时都利用INTERNET做什么呀?有的学生说:看网页、读新闻、电子邮件、QQ聊天;也有学生小声说:打游戏。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首先肯定了前面的几种做法,而对于后一种,我说: “任何一种新生事物,它的出现必然有利有弊,我们计算机网络也同样。老师希望同学们利用它好的、积极的方面,增长我们的知识。”在这里,我没有完全否定学生的某些看似不好的做法,而是正确地引导,并且教他们如何辩证地看待问题。 但由于学生对计算机网络认识有限,一下子很难记住这么多功能应用,并且实例与功能、应用也不能很好对应。怎么办呢?我突发奇想,利用顺口溜这种语言形式做个总结,来完成建构。琅琅上口的顺口溜,既让学生方便了记忆又有情趣,使他们在乐中听、趣中学。

那么,怎么才能让学生巩固对网络的认识,深入探究网络呢?我精心地设计了练习和作业。

练习:发挥想象,你希望将来的网络是什么样子?

作业:你想利用计算机网络做点什么?并且设计―个方案,可以让你的朋友、同学协助你,也可以向老师寻求帮助。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8

关键词: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智能自提柜;网点集合

一、引言

电子商务和物流行业的的发展推动网购成为目前消费的主要方式之一。影响其网购顾客的满意度的因素中,快递服务质量一直是顾客关注的重点。而在其整个物流过程中,最后一公里的配送是最直接影响其顾客满意度也是最需优化改进的一个环节。顾客的满意度直接关系到物流成本的高低。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对物流配送问题有着直观的感受和较高的要求。为了更有效的解决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的配送问题,本论文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深度剖析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地优化方案。

二、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现状及存在问题

1.现状

截至2014年6月统计,安徽财经大学有蚌埠市交通路校区、龙湖西校区、龙湖东校区,占地总面积1014050平方米。在职教职工1428人,在校本科学生21185人,硕士研究生1663人,成人教育生12627人。占地面积较广,尤其东校区较大,分为南苑和北苑两个生活区,相隔较远,约十五分钟步行路程。而快递点多在北苑,故南苑学生取快递来回需近半个小时,极为不便。在校教职工和学生较多,附近也没有大型的购物商城,网购需求大,快递数量多。校内快递点较多,分布分散,取件耗时等问题尤为突出,亟待解决。

2.存在问题

(1)取件时间较长

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聚美优品、京东商城已经渗入到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和日益增长的购物欲望,使得大学生网购对快递的需求量猛增。安徽财经大学校内大学生约两万多,订单量大,快递数量多。校园内虽有大大小小的快递点七八个,但每个快递点的快递数量都很多,快递点采用原始的分类方法,将快递按照手机尾号分类摆放在货架上或者按堆堆放在地下。学生领取快递时,需在几十个快递中逐个翻找,查看姓名,最终找出自己的快递,取件时间较长。

(2)快递点分散

目前,申通、中通、圆通、汇通、天天、韵达、邮政等快递均在该校设有快递点。但各家快递点分散在各书店、营业厅、报亭等代收点,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快递服务中心。学生需根据短信到各个店取件,取件效率低下。尤其快递代收点集中在北苑生活区,南苑学生收取快递需去北苑,来回时间较长。经常造成快递滞留、无人取件现象,增加了物流成本。

(3)快递点服务时间不合理

据y计,校内快递点营业时间大致都在上午九点到晚上七点,恰好是学生上课的时间段。学生取件只能集中于下课的时间段,经常造成快递点拥挤、服务人员不足、取件时间长等问题。而某些并没有在校内设立代收点的快递,比如京东自营快递,虽然送货速度快,下单后第二天即能送达校园。但其时间不确定,有时在午休时间,有时在上课时间,但快递员只在校门口等待半小时,所以这种取件在时间上就给学生造成很大困扰和麻烦。

(4)服务质量差

快递从业门槛低,对于学历、素质整体要求不高,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物流培训,快递人员服务意识淡薄,观念落后,服务水平低下,导致很多快递人员服务态度不好。据调查,学生反映快递点经常出现取件速度慢被工作人员大声催促、快递找不到无人搭理、双方沟通不畅等问题。其次,由于工作人员的随意对待,容易出现快递破损和丢失现象,让学生服务满意度直线下降。综上可见,校园快递整体服务满意度差,校园快递亟需整合优化以提高快递服务满意度。

三、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优化方案

1.加大智能快递柜服务

智能快递柜,是一个基于物联网的,能够将物品(快件)进行识别、暂存、监控和管理的设备。配送员将快递送达服务点后,只需将快件存入智能快递柜,系统便自动为用户发送一条短信,告知用户快件已到达并提供取件码。用户在接受短信后可凭借取件码随时去快递服务点自行取出快件,方便而快捷。

“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一直是快递发展的瓶颈。智能快递柜这种服务模式较好地满足了学生随时取件的需要,提高了取件效率,优化了取件环境,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欢迎,为解决校园配送“最后一公里”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安财快递服务中心在2016年也已经引进了一定数量的“丰巢”智能快递柜。在刚开始就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反映,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很快就习惯这种自助式取件方式。截至到2017年5月,安财已有15列智能快递柜,不仅节省了空间,优化了取件环境,还减少了人力成本,提升了学生对快递服务的满意度。

但是,校内智能快递柜并没有达到普及,只是安财快递服务中心一个快递点拥有快递柜,其他各个服务点依然是传统的“地摊式”摆放,需要学生按手机尾号逐一寻找。并且,安财的智能快递柜达不到24小时的自助服务要求。快递服务中心每天19:00关门,智能快递柜也无法取件,必须在快递服务中心营业时间内去取件。智能快递柜集中在北苑生活区,南苑生活区的学生依然需要来回半小时去取件,耗费时间。

所以,需要在加大智能快递柜服务,购买更多数量的快递柜,加大规模,分别放在南苑和北苑生活区。提供24小时自助提取快件服务,取消时间限制,让智能快递柜在解决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2.开展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既保证校园安全,又更好地解决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我们可以开展校企合作模式。校方和各物流公司进行协商探讨,确定一个合理有利的合作模式。由校方组织,各物流公司集资建立一个完整的快递服务点,分为南苑和北苑两个点,方便各生活区就近取件。达成协议,物流公司派件时间灵活安排,派件车可进入校园,提高派件速度。快递点的日常运营和管理还可以交给我们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老师,聘请一定数量的相关专业的学生作为工作人员。将课堂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提供了自我锻炼和勤工俭学的机会,达到一个平衡点。

3.集中快递点

目前,据统计,安财共有8个快递代收点,快递点分散。还有京东自营快递和部分聚美快递没有代收点,需要到校门口自取。快递点营业时间不同,短信通知不同,提取快递方式不同,这都加大了“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复杂程度。为了简化配送,可以集中分散的快递点,形成完整的快递服务中心,并分为南苑和北苑两个片区,方便大家就近取件。集中也更利于统一管理,完善服务,提高学生的取件满意度。

4.延长快递点服务时间

安财的各快递点营业时间略有差异,但大多集中在9:00-19:00这个时间段,晚上一般都不营业,无法取件。但学生大部分白天有课或者有活动,不方便取件。所以快递点应适当延长营业时间,配合学生的作息,为大学生提供更为便利的取件。

5.提高服务质量

快递行业从业人员的学历要求不高导致服务质量难以控制。为了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的优化更好地实施,还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岗位培训和素质培养。在介绍一般基础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其对客户服务的真诚度和耐心。

四、结论

本文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通过对校内快递服务点的现状调查,总结出了当前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其问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地优化方案。当前,校园快递存在取件时间长、快递点分散、服务时间不合理、服务质量差等问题。其主要是由于校园物流管理的分散性,学生消费额的变化性,取件不及时和学校安全管理的限制造成的。建立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地优化方案。加大智能快递柜服务,让智能快递柜在解决校园“最后一公里”配送问题上更好地发挥作用。开展校企合作模式,y一管理,为学生提供更多地锻炼机会。延长快递点服务时间,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地取件。加大对快递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智忠.中国大学校园快递发展趋势探讨[J].现代商业,2012,(30):17~18.

[2]谢卓君.校企合作快递项目实施可行性分析[J].经济师,2013,(1):147~148.

[3]常青平.校园快递存在问题及新模式探讨[J].物流科技,2014(11):136-137.

快递实务课程总结范文9

关键词:职业学校学生;专业课;学习主动性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致使厌学现象较为普遍。为改变这一现状,笔者拟从教学实际出发,探讨专业课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教学目标应合理定位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如果只注重认知目标的实现,过分强调学生通过感觉、知觉、思维、想象、注意和记忆等方式进行学习,显然是片面的。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目标应由认知目标、情感目标、行为—操作目标三部分组成。因此,专业课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教学目标定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实施专业课教学时,教师要把本节课的具体要求和应该达到的程度告诉学生,以便于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导向和调节。专业课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是实用性原则。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懂得如何做好某件事,要比使其懂得做好某件事的道理更加重要;其次是可行性原则。过难过易的教学目标都不会使学生对专业课产生学习兴趣,对于不同能力的学生,应该给他们提供不同的发展空间;再次是适应性原则。专业课教学要满足学生需要、满足企业需要、满足社会需要;最后是全局性原则。要将每节专业课与该门课程联系起来,将各专业课程与整个专业模块联系起来,将专业课与文化课联系起来,将教书与育人联系起来。

教学形式应以学生活动为主在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是常见的教学形式之一,教师讲课的时间约占90%左右,剩下10%的时间才属于学生,整个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师展开的,客观上限制了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笔者认为,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讲课以占30%左右的时间为宜,主要用于讲授知识点、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评价等,剩下70%左右的时间,全部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某项作业或任务。整个教学过程应围绕学生展开,教师的大部分时间应是在学生中间,引导学生通过课堂上的活动串联各知识点和间接经验,形成直接经验。考虑到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专业课教师应提供不同层次的作业或任务,供学生自主选择,切不可“一刀切”。只有将获取知识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消极、被动的地位。

教师的作用应以引导学生为主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毋庸置疑,是不可替代的,但是,教师作用的体现方式可以不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师不能将知识的传授作为唯一的任务,更重要的是设置教学情境、营造学习氛围、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专业课教师固然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但更多的时候应通过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努力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使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和谐、自然,师生之间密切配合,在愉悦的气氛中实现教与学的优化。当学生任务完成得很好时,教师应及时给予鼓励,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耐心地给予具体帮助,专业课教师应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信息传递应以双向互动为主教师讲,学生听的专业课教学形式在信息传递方面是单向的,教师在讲台前授课,学生是听,还是没有听,是认真地听,还是不认真地听,教师往往很难判断。通常可以发现,既没有讲话又没有睡觉的学生,不一定都在认真听讲。所以,单向的、没有反馈的信息传递是不可靠的。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在专业课教学中实现双向的信息传递。教师要根据学生活动的成功与否得知其接受教师信息的多少与深浅,教师还要对那些掌握信息较少或较浅的学生采取措施,帮助他们补充信息,直至学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为止。只有双向传递的信息及不断得到反馈的信息,才是真正有效的信息。

激励手段应以体验成功为主专业课教师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个鼓励的眼神、作业本上一行激励的话语,都会激起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但是这些外在的激励只能维持一段时间,不会持久。专业课教学应更加注重让学生体验到成功,因为学生完成一项任务之后发自内心的喜悦,是他们从不会到会的心理感受的充分体现,这种成功后的喜悦将激励学生主动探究下一项学习任务。在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做实验、完成某项任务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也可以适当地引进竞争机制,设计安排一些带有竞争性的活动,同样可以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总之,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目标中所确定的学习结果的类型以及不同的学习阶段,合理地设计最恰当的教学方法,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不断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