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06-28 03:12:03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1

关键词: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011-04

近年来,中职学校招生数量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面对中职学校招生难的趋势,增加中职学校的吸引力,提高中职学校的认可度与中职学校的教育质量迫在眉睫,而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增加“双师型”教师数量,造就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强调为中职学校教师提供接受继续教育的条件,促进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变化总体情况分析

(一)教师年龄结构较为合理,基本呈现梯队结构

年龄结构反映了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活力和发展潜力,其结构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中职学校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一般来说,学校老、中、青教师的理想年龄结构比例为2∶5∶3。依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的统计结果,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布局较为合理,基本上形成了教师年龄的梯队结构。2005―2012年,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比重呈现下降趋势,到2012年达到42.79%。伴随着青年教师比例的下降,具有丰富经验的中年教师所占比例呈现上升的趋势,到2012年达到54.57%,大于当年青年教师的比重。2005年老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3.55%,之后呈持续下降趋势,到2012年下降到占2.64%。可见,近年来中职学校专任教师基本以中、青年教师为主,老年教师比重较小,以后可能延续这一趋势,如表1所示。

本研究把35~55岁的教师定义为中年教师。

(二)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偏少

从下页表2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统计情况可以得出,2005―2012年,拥有正高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量的比重均在0.80%以下,并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除外,2011年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为0.71%,小幅度回升)。拥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拥有中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相对稳定,从2005年到2012年,比例均在40%左右。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比例也呈现持续下降趋势,2005年拥有初级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为32.56%,到2012年下降到28.05%。未定职称的教师比例相对稳定,从2005年到2012年均在8%左右。拥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下降是由于国家对于中职教师职称评定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包括毕业学历、毕业年限、发表科研论文的数量等标准。总体来看,我国中职学校专任教师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三)教师类型结构相对稳定,专业课教师与实习指导教师数量偏少

一个运行良好的中职学校,必定拥有类型结构稳定的教师队伍,即文化基础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在总数量上达标,相互比例适中,这也是保证中职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专业课教师是保证中职学校教育质量的根本,如果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将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及其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实习指导教师是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指导者,实习指导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将直接影响到毕业生的质量,这要求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掌握本专业的全部内容,更要有娴熟的操作技能。教育部2001年11月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量中的比例达到60%左右,每个专业至少应有3~5名专业课教师。”2005―2012年中职学校教师类型结构情况见图1。

从统计数据得知,2005―2012年,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而文化基础课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呈下降趋势。到2012年,专业课教师在教师总数中占53.69%,距离《意见》对中职学校专业课教师比例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严格等原因,2005―2012年,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偏低,稳定在0.3%左右。

(四)专兼职教师队伍稳步发展,但兼职教师队伍发展缓慢

教育部、财政部在《关于实施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意见》中就提高教师素质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提出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选聘高级技术人员兼职任教,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的素质结构。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比例适中对于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充分利用和整合教学资源,达到学校与企业双赢具有重要意义。2005―2012年中职学校专兼教师结构情况见图2。

由图2可知,中职学校教职工总数呈上升趋势,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与专任教师所占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兼职教师选聘难度以及管理难度较大、工资待遇较低等原因,兼职教师所占比例上升缓慢,2005年仅为8.47%,到2012年占教职工总数的10.37%。专任教师作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的主干部分,在2005年至2012年间,专任教师比例呈上升趋势,2005年占教职工总数的60.60%,到2012年,达到教职工总数的66.55%,上升了6个百分点。

(五)中职学校教师学历水平总体偏低,具有高学历的教师偏少

教师学历达标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职学校教师的总体质量。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中职教育要求不断提高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的比重,这也是评价中职学校师资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由表3得知,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偏小,但基本呈上升趋势,兼职教师从2004年的4.87%上升到2012年的7.77%,专任教师到2012年达到5.15%;拥有本科学历的教师是中职学校教师的主体部分,到2012年,具有本科学历的兼职教师达到71.51%,具有本科学历的专任教师达到81.80%;具有专科学历的兼职教师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于兼职教师相比专任教师稳定性较差,2009年、2010年小幅度回落。具有专科学历的专任教师呈直线下降趋势,在2004年至2012年期间,下降了15个百分点;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兼职教师在2004年至2008年期间呈下降趋势。由于近年来对兼职教师聘任要求的变化,重视兼职教师的实践经验,聘任部分拥有工作经验和熟练技术的技术工人,2008年之后小幅度回升,但所占比重较小,到2012年达1.50%。具有高中及以下学历的专任教师呈直线下降趋势,到2012年仅占教职工总数的0.60%。

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一)教师结构不尽合理

一是职称结构失调。通过上述分析发现,到2012年,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0.59%,具有副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占22.39%,具有中级职称者占40.57%,具有中级以下职称者占36.46%。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太小,具有中级以下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过高,这说明中职学校普遍缺少专业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不利于中职学校的长远发展。二是具有高学历的教师数量少,学历水平总体偏低。表3显示,虽然在2004年至2012年间,中职学校教师学历不断提高,但无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所占比重偏少,到2012年,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兼职教师达到7.77%,拥有硕士及以上学历的专任教师仅占5.15%。可见,我国中职学校中不论是兼职教师还是专任教师,都是以本科学历者为主,缺乏高学历的教师,甚至部分教师学历不达标。

(二)专业课教师数量不够,特别是实习指导教师亟待增加

专业课教师的数量是保证中职学校专业发展和教育质量的必备条件。根据教育部加强中职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规定,目前很多学校专业课教师数量不足。但不少学校却盲目招生,无奈之下,有的从社会上聘请一些没有教学经验的人来代课,有的则由文化课教师任教。除此之外,还存在文化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比例不协调、文化课教师比例过大等问题。相对于文化课、专业课教师而言,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较少,从2005年至2012年,实习指导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偏低,稳定在0.3%左右。这主要是由于对实习指导教师的要求严格,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适应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懂得如何开展教学。除此之外,实习指导教师还存在管理困难等问题。这都造成了目前中职学校实习指导教师数量过少、比例偏低的现状。

(三)兼职教师数量不足,学历偏低

中职教育是为社会培养一线技能型人才的教育,应建立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师资队伍,这样才能真正使职业教育服务于社会,紧密联系企业、产业的需求。《教育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到2015年,专任教师中兼职教师的比例占到30%,全国中等职业学校专兼职教师总量达到135万人左右”。建设熟悉生产一线、掌握最新技术的兼职教师队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使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优势互补,弥补部分专任教师实践动手能力不足的缺陷。但是,由于兼职教师聘任制度不健全、管理难度大等原因,我国中职学校兼职教师存在数量不足、学历偏低等问题。

关于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兼职教师聘任机制,壮大兼职教师队伍

教育部等三部委联合颁布和实施的《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对职业学校兼职教师任职资格、聘任程序、专业身份、权益保障、经费来源、企事业单位职责等进行了明确规定,把职业学校聘请兼职教师与校企合作有效地统一起来,通过聘请兼职教师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建立紧密合作的关系。采取有效措施吸收企业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工人,经过教育教学方面的短期培训使其具有从事中职学校教育教学的能力,把企业作为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培养基地之一,打造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而如何吸引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从事职业教育呢?首先,可以聘任企业高级技术工人作为兼职教师承担中职学校的教学工作,享受学校教师应有的福利待遇;其次,学校可与企业建立起长期合作的关系,共同培养企业所需要的人才,调动企业参与学校教育的积极性,为学校提供高素质的职教师资;再次,可对从企业聘请的兼职教师实行多元化的激励机制,在科学考评的基础上对兼职教师实行效率优先、优劳优酬的激励原则。例如,提高兼职教师的薪金及福利待遇;允许具备条件的兼职教师参加学校教师的职称评定;适时开展一些娱乐活动、交流会,及时给予兼职教师心理上、情感上的认同和接受,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等。

(二)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实习指导教师管理

实习指导教师是我国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职业教育质量有重要影响。实习指导教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适应生产技术的不断发展,更要懂得如何开展教学,实习指导教师培养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决定着职业学校专业建设的水平。为此,必须加强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实习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包括思想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激励。思想上,可以通过思想教育促进实习指导教师对工作的热爱与激情,鼓励其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物质上,可以提高实习指导教师的待遇水平,增加实习指导教师这一岗位的吸引力。例如,把实习指导工作作为年终评优的硬件之一,把实践教学质量作为教师晋升、评优的依据,并与教师的薪金挂钩。其次,应对实习指导教师实行岗前培训制度,严把实习指导教师入口关,确保实习指导教师具备合格的业务水平和理论素养,胜任实习指导工作,在提高数量的同时保证实习指导教师的质量。再次,要完善实习指导教师定期考核与培训制度,对实习指导教师进行定时考核,对业务水平及理论素养不达标的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培训,确保实习指导教师能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

(三)完善教师职称评定标准,优化教师职称结构

中职学校教师职称评定必须具有职业教育特色,体现中职学校教师工作岗位特点及要求。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包含教师能力、业绩等众多方面,而每一方面的比重也应有所不同。为了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在完善标准时可以考虑教师的类型:专业课教师要较多考虑其专业实践情况,文化课教师则较多考虑其调研情况,而实习指导教师则要多考虑其实习教学质量。总之,教师职称评定标准应多元化,同时又有所侧重,使教师职称晋升名副其实,优化教师的职称结构。

(四)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针对目前我国中职学校教师的学历层次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的实际,必须保证职教师资队伍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职业教育在对职教师资的培训提高上应从职业教育实际情况和教学工作实际需要出发,采取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实行脱产培训与在职培训相结合,长期培训与短期培训相结合,提高学历与提高专业水平相结合,提高专业理论水平与提高实践技能相结合。根据中职学校教师的专业结构、学历结构等情况,开展不同层次的培训。对学历未达标的教师抓紧学历补偿教育,可以通过专接本、自学考试等形式,提高学历达标率。同时,鼓励教师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攻读相关专业的硕士学位,在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完善更新自身的知识储备。

参考文献:

[1]周鸿敏.我国职教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措施[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4):29-33.

[2]孙雅玲.中职实习指导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机械职业教育,2009(8):20-21.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2

关键词: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

一、问题提出

关于职业发展的定义,百度百科把它定义为组织用来帮助员工获取目前及将来工作所需的技能、知识的一种方法。实际上,职业发展是组织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的知识、能力和技术的发展性培训、教育等活动。有关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不多,衡量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维度主要包括:女教师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女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女教师中高层次人才的数量等等。

近年来,研究者从不同维度、在不同层次上探讨了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状态。高耀明以上海市为例,从女教师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女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五个维度研究了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1]宋媛以北京市为例,通过分析女性高层次人才的职业发展,挖掘了女性高层次人才在职业发展中存在的障碍因素。[2]秦桂秀围绕“广西高校女教师发展障碍”问题,以广西部分高校869名在职教师为调查对象,了解了对女教师发展障碍的认识和感受,探究了女教师发展受阻的原因。[3]杨扬对河南省高校的学术水平状况进行调查,发现高校女教师的整体学术水平低于男教师,但差距逐渐缩小。[4]程芳等以在十种管理类期刊上的2824名作者为样本对我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表明, 相对于男教师,高校女教师在我国管理类学术领域仍处于劣势地位,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男女教师职业发展的差别增大。[5]张建奇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女子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认为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女教师人数占高校教师总体人数的比例较低。[6]

这些研究初步总结了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特点,揭示了近年来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取得的进步。这些研究样本的选择多集中在某个地区或城市,多采取单变量分析的形式,通过对变量的描述分析,理论推导出我国高校女教师的发展特征,容易出现以偏概全的情况。多变量交叉分析研究和比较研究还比较少。省属高校相对于研究型大学层次稍低,省属高校的女教师职业发展有什么样的特征?不同类型的省属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有何不同的特征?研究省属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研究还非常少。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女教师的人数不断增加。高校女教师队伍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如何?她们的职业发展状况如何?在高校管理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本文以位于广州市的6所省属高校为例,通过对6所高校男女教师所占人数比例、年龄结构、学历结构、专业技术职称、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纳入高层次人才数量、出国进修情况等数据的分析比较,概括出我国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基本特征。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样本

本研究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广州市6所公立高校的专任教师作为研究样本。所谓专任教师,即专职教学研究人员,不含行政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这6所高校分为3类,每一类2所。第一类为教学研究型大学,选取了两所拥有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地方重点大学;第二类为教学型大学;第三类为高职高专院校,即以专科教学为主的广州市地方高职院校。在各兄弟院校人事处的支持帮助下,我们收集了这6所高校2013年度专任教师(不含行政和教辅人员)的人事统计数据。样本总体共计6053人,其中男教师2965人,女教师3088人。样本的具体分布情况见表1。

(二)数据处理

我们选取了6所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的原始人事数据中的性别、年龄、学历和专业技术职称、担任领导岗位和纳入高层次人才数量、出国进修情况7个变量,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上述7个变量进行了多维度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教师的性别分布

如表2所示,2013年广州市6所高校教师总体的男女性别比例分别为48.98%和51.02%,男教师总体人数比例稍低于女教师2个百分点。不同类型高校的男女教师人数比例有所不同,但差异并不显著。高职高专的女教师人数比例最低,为46.35%;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男女教师人数比例分别为48.23∶51.77和47.28∶52.72,女教师的人数比例已经明显超过男教师,达到了52%。这与以前的研究不同,以前我国高校女教师的人数比例总体上明显低于男教师,说明从整体上看,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到高职高专,女教师人数的比例近年来大幅度提高(见图1)。

(二)高校教师性别与年龄分析

由表3可见,广州市6所高校男女教师的年龄分布存在着一定的不平衡现象。总体上看,女教师人数比例随着年龄段的下降不断上升,从56岁-60岁年龄段的29.29%一直提高到了30岁以下年龄段的61.48%。41岁-45岁年龄段是一个由男教师占多数转为由女教师占多数的过渡阶段(见图2)。可推断,未来5年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人数比例有可能达到或超过60%。

(三)不同类型高校教师性别学历分析

男教师的学历层次高于女教师,在博士后出站人员中,男教师人数占84.38%,女教师人数占15.63%;在学历为博士研究生的教师中,男教师人数占62.54%,女教师人数占37.46%;学历为硕士研究生及本科生层次的男女教师人数比例稍为接近一些。与男教师相比,高校女教师的学历总体上仍然处于劣势。不同类型的高校男女教师学历差异不显著。无论是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和高职高专,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男性教师人数比例都超过女性 (见表4和图3)。

(四)不同类型高校教师性别与专业技术职称分析

高校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目前主要是通过专业技术职称层次这一指标来衡量的。根据表5所示,2013年广州市6所高校女教师中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只占31.35%,与男教师差异显著,女教师呈现出较明显的劣势地位。拥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男女教师比例接近1∶1,差异不显著。中级及以下专业技术职称中,女教师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教师。不同类型高校的情况有也有显著的差别:教学研究型大学和教学型大学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女教师人数明显低于男教师,教学研究型大学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男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2.15%和27.85%,教学型大学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男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70.55%和29.45%。但在高职高专院校,拥有正高及副高专业技术职称的男女教师人数比例差异不显著(见表5和图4)。

(五)高校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分析

现代大学是一个大规模的、复杂的、多维度的组织,不仅承担着传统的教学科研任务,还同时承担如经济开发、专业咨询、卫生保健等社会服务性工作。维持高校的运行发展离不开学术权力,同样也离不开行政权力。学术地位和行政地位是衡量高校教师在高校地位作用的重要指标。女教师在高校决策层中的地位和参与度控制度等是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表6显示,总体上校级女性领导人数仅占16.28%,二级学院领导中女性稍多,占28.32%。相比男性,目前女性参与高校决策和管理的程度还相当低。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三种不同类型高校女教师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有较大的区别,教学研究型大学女教师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最小,校级领导占5.88%,院系级领导占23.53%,而高职高专女教师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最大,校级领导占36.36%,院系级领导占34.78%(见表6)。

(六)高校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纳入高层次人才的情况分析

高校高层次人才是指知识层次较高、在某一学科或领域具有较深造诣、创新能力强、在学科发展及学校教学科研活动中发挥统领或骨干作用的高层次脑力劳动者。他们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力量,其数量和质量决定着其所在院校的国内和国际竞争地位,因而也是各个高校人才引进的重点。从表7可看出,2013年广州高校男性和女性纳入高层次人才的比例分别为69.69%和30.31%,可见男性还是我国高校高层次人才的核心力量。不同类型高校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纳入高层次人才的差异显著。教学研究型大学高层次人才中男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85.29%和14.71%,差异非常显著。教学型大学高层次人才中男女教师的比例接近1∶1,差异不明显。高职高专高层次人才中男女教师的比例分别为65.22%和34.78%,差异也比较显著。

(七)高校男性教师和女性教师出国进修的情况分析

出国进修培训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出国进修时的体验对其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水平的提高都有较大的帮助,同时对教师自我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出国进修和访学或将成为年轻教师成长的必备条件。从表8可以看出,女教师参与出国进修访学的积极性很高,从主观上也渴望在更高的平台上发展并提高自己。

四、结论与讨论

通过上述七个维度的数据分析,可见在总体上,我国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人数的比例与男教师已经完全达到了平衡。未来5年内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人数比例有可能达到或超过60%。前些年,高校还是男性的天下,男性教师占绝对优势。目前,数据统计分析表明,高校教师队伍的性别结构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与高耀明以上海市为例,从女教师的数量及所占比例、女教师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的情况五个维度研究的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所得出的结论相似,广东省属高校女教师的学历层次也明显低于男教师,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数明显低于男教师,担任高校重要领导岗位的女性教师人数也少于男教师。[7]可见,尽管目前我国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进步与改善,但是男教师在纳入高精尖人才及担任重要领导职务等方面仍然占绝对优势地位,男教师仍然占据高校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核心地位。关于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研究,还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

1.从数量上来看,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男女平等已经完全实现,平等程度相当理想,但高层次人才队伍中女教师与男教师的差距悬殊,如何鼓励女性高精尖人才脱颖而出?如何提高女性高精尖人才队伍的数量?

2.高校女教师的总体学历层次低于男教师,主要是具有博士学位的女教师人数。可见目前工作岗位上的女教师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的热情和动力均低于男教师,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3.拥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男教师在各种类型的高校中比例都占有绝对优势。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中女教师人数少的原因是什么?阻碍女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女教师在教学科研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障碍是什么?该如何为女教师的教学科研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4.从担任高校重要领导岗位这一点看,目前我国高校仍然是男教师为中心的社会组织。随着高校教师队伍中女教师数量的不断增加,女教师在高校管理和决策中的地位是否会不断提高?

5.广东省属高校女教师队伍的数量与层次近年来有较大幅度的提升,男女教师职业发展状况的主要指标差距越来越小,差异越来越不显著。省属高校层次相对较低,是否省属高校有更有利于女教师发展的平台?研究型大学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状况又将如何?省属高校有哪些更有利于女教师发展的条件?

6.与教学科研型大学相比,教学型大学的女教师在数量、学历层次、担任重要领导岗位、纳入高层次人才的情况等方面都更胜一筹。这是否说明,教学型大学更适合女教师的职业发展?

总之,广东省属高校女教师的职业发展状况随着女教师人数的增长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善,但高校女教师在职业发展的路途中,还存在很多困难和障碍,这些困难和障碍成为阻碍高校女教师职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参考文献:

[1][7]高耀明.高校女教师的生存状态分析——以上海市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08(8):75-80.

[2]宋媛.高校女性高层次人才的职业发展——以北京市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4):5-8.

[3]秦桂秀等.关于广西高校女教师发展的障碍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12):120.

[4]杨扬.河南省高校女教师学术水平状况分析[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0(4):110.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3

摘要:我国技工院校现有教师评价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本文认为应从

>> 技工院校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技工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改革与实践 对构建技工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评价体系的探讨 技工院校基础会计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评价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部队院校教师评价体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论技工院校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技工院校理论教学质量分层评价体系中学生评价的研究与构建 技工院校重点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技工院校实习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多元智力理论下的技工院校评价体系 技工院校文化课分层教学评价体系探究 技工院校英语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 高职院校干部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绩效评价体系初步研究 推进教师评价体系改革与建设研究 浅谈技工类院校物流实训体系建设 浅谈技工院校教师队伍建设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技工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技工院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郑振凯")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我国技工院校现有教师评价体系存在重大缺陷,本文认为应从现代人才评价理论入手,对现有教师职称制度从评价观念、评价策略、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从而建立基于岗位聘用和工作实绩并融“评价、使用、开发”三位一体的教师职称评价体系。 关键词:技工院校 教学人才 职称改革 评价体系 三位一体 人才评价是一种对人的素质、能力、业绩、贡献、发展性及其价值进行认定、区分与促进的过程。目前,我国对于人才评价的制度与方法有很多,例如人才认定、职业资格制度、职称评审制度等等。其中,职称评审制度是做好专业技术人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2014年3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新机制”;2014年6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明确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本文以职称评审制度改革为研究基点,提出建立和完善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价体系应从现代人才评价理论入手,对现有教师职称制度从评价观念、评价策略、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改革,建立人才“评价、使用、开发”三位一体的教师职称评价制度。 一、建立评价观念新思维 职称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激发教师工作积极性和提高教师职业发展水平。但实际上,当前教师职称制度已背离了制度原本的功能和目标定位,成为了称号评定和待遇分配机制。《国务院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探索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新机制”,即职称评审要向人才评价转变,建立基于评价过程和人岗匹配理论的人才开发和管理的人才评价制度。因此,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新制度应把人才特点与职称评审紧密对接起来,通过岗位分析,设计融工作能力、工作潜力、工作过程、工作业绩等的全面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机制,建立基于岗位聘用和工作实绩并融“评价、使用、开发”三项功能于一体的职称评价新机制,从而使职称评审从关注教师静态“成果”评审向关注人才评价、人才使用以及人才开发全过程的观念转变。 二、建立评价策略新模式 1.终身评审。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技术更新日新月异,这就要求不断提高和更新自身专业技术和综合职业素质,但当前的职称评审制度本质上属于“一评定终身”的一次性评价,缺乏对职称评审的后期聘用管理。虽然普遍实行聘期管理,但几年一次的聘期考核工作基本流于形式,从而导致许多教师一旦评上高级职称,便“马放南山,刀枪入库”,不愿多上课,不愿当班主任,不愿搞教科研,甚至把精力放在工作以外的事情上。因此,必须加强聘后管理,把一评定终身转变为逢聘必评,建立健全教师岗位考核制度。新评审制度以日常考核为基础,把聘期内每次日常考核结果作为聘期考核结果,把聘期考核结果作为是否续聘的决定依据,发挥评委会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续聘考核评价工作中的积极作用,避免重聘用轻聘期考核的管理现象。由此使职称评审由一次性评价转变为终身评价,突出职称评审服务于教师职业发展的积极作用。 2.服务发展。职称评定结果主要服务于人事管理。一方面,通过职称评审,深入了解教师的工作水平和工作业绩,为“选贤任能”提供参考依据;另一方面,通过职称评审结果,授予教师相应专业技术职务等级,为岗位安排提供参考标尺。但在该过程中,评审专家对于教师的评价过程不予公开,仅最终公布评审认定的结果,缺乏公信力。新评审制度应从服务教师职业生发发展的角度出发,构建专家评审意见反馈制度,即要求每位评审专家对参评人所呈现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指导意见和建议,学校综合参评人所在部门全方位评价后,形成反馈材料,正式向将每位专家的评审意见反馈给参评人,以利于教师形成对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综合思考,促进教师综合职业素质的提升,从而达到通过评价服务于发展的效果。 三、建立评价标准新格局 1.突出业绩指标。当前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价标准普遍存在重资历轻实绩的情况。从评价标准的构成来看,“资历”内容占居重要比例。所谓“业绩”,则主要指学术研究成果,其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主要为的数量和期刊等级、出版著作情况等,而作为技工院校教师主业的“一体化教学”相关指标则规定的甚少。基于人的趋利本能,申报人往往为评职称而实施突击考证、发文等短期行为,出现了学术期刊发文版面费节节攀升、论资排辈之风盛行等现象,最终导致评职称变成了一种形式主义。教师评价不是看参评者说了什么、发表了多少论文,取得什么证书,而是要看参评者做了什么,效果如何,效益如何。因此,职称评审对教师业绩的评价必须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在一起。新评审制度应从技工院校教师的工作实际出发,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的评价指标,一是优化职称评审刚性标准,淡化论文、职称外语、计算机、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评价指标;二是量化职业特性指标,如为教学竞赛及技能竞赛获奖、教学设备研发获奖、指导学生参加竞赛获奖、专利、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等单独设立评分项目;三是强化日常工作表现,对申报人的师德、日常工作业绩、工作业绩考核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并加大业绩考核结果在量化考核中的评分比重;四是增设职业加分指标,如对长期担任班主任、参与技术开发、专业建设等情况给予加分,使量化考核评分表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从而建立起人才评价与人才职业生涯发展相结合的技工院校教学人才评价标准。 2.合理设置指标结构。传统职称评审条件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导致专业技术人员“千人一面”。传统职称评审七大条件实质上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的“独木桥”,有且只有符合七大条件的人员才能通过评审,不仅无视不同岗位对人才的差异性要求,更不利于专业技术人员形成“技术专长”。二是严重阻隔了人才流通。以某省高级讲师资格条件设置为例,获得高级讲师职称,必须“实际从事讲师工作5年以上”、“平均学年授课时数400学时以上”、“担任班主任工作3年以上”等等。而在国家提倡积极从企业吸纳高技术技能人才任教的背景下,试想,企业程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到学校任教,其工资待遇需要通过职称评审来实现,如何达到“5年以上”、“3年以上”的条件要求?从本质上而言,职称制度已经成为技工院校引进高端技能人才来校任教的“坚实壁垒”。三是导致利益链条的产生。由于条件设置过于僵硬,导致不少教师为评职称,被迫购买“条件”,市场的产生就是典型事例。因此,新制度应改变原有“条块分割”的评审条件设置方法,采用结构评价表的方法,设置多样化评价标准及分值,以拓宽教师参加职称评审的路径,打通具有不同专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路径如一些教师擅长学术研究、一些教师擅长教学、一些教师擅长技术开发,无论擅长那一项技术或岗位工作,只要结构化评价达到合格分数线均可被评为高一级职称,从而真正达到克服人才评价中重学历、资历,轻能力、业绩的倾向,起到鼓励教师走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四、建立评价方法新体系 1.强化量化评价。从评价指标的评判标准来看,仍然存在较多模糊性评价指标,如某省技工学校高级讲师职称评价标准中规定了“需熟练掌握相关的技术规范、技术规程和技术标准的背景材料”、“解决过本专业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并取得良好效果”等指标,但什么样的情况属于“熟练掌握”、“良好效果”却没有特定的指向性标准,同时也没有明确该项指标在评价标准所占权重。评价指标设置的模糊性往往容易导致“人情评价”、“指标无效”、评审结果与实际情况误差大等情况,最终导致难以评价出申报人的真实专业技术水平。但如何做到量化评价呢?一是精心提炼指标,即通过深入分析技工院校教师的岗位职责与职业发展特点提炼评价指标;二是分类设定权重,即将评价指标分为实绩评价指标、综合评价指标并设定相应比例权重,如将实绩评价指标设定为占总指标的70%、综合评价指标设定为30%,既突出实绩导向,又避免走偏;三是量化指标,即将评价指标按比例量化为具体分值,如业绩指标合计十项,则按业绩指标总分值的十分之一进行量化;四是比较调整,即按照具体指标的“含金量”对分值进行调整,如获得五一劳动奖章的“含金量”显然高于,则加重获奖分值而减少分值,以此达到评价指标衡定分值的正态分布。以此实现人才评价与量化考核相结合的目的,既提高了可操作性,也为教师指明了努力方向。 2.强化多元评价。当前技工院校教师的职称评价主要由政府部门组织的教育专家进行评价,是一个相对封闭的评价体系。从教育教学的角度出发,教育专家能够对申报人的专业教学水平做出正确的评判,但一方面,对于合格的技工院校教师而言,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教学能力,同时需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操作能力,仅有教育专家的评价显然不足以对申报人的专业教学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另一方面,职业教育本质上是就业教育,评判职业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是学生的就业情况,即毕业生是否达到市场标准。要求学生达到市场标准,首先应要求教师达到市场标准。因此,教师是否被市场主体所认可理应成为教师职称评价的重要指标,引入企业技术专家参加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是完善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制度的内在要求;其三,教师是学校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聘用应当符合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需求,人才评价专家参与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将有利于保障教师职称评审的正确方向;其四,教师作为学校一线工作人员,其直接上级对其最为了解,将基层管理人员的评价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必要环节,将有利于保障教师职称评审的真实性和可信度。为此,新评审制度应组建由教育专家、企业技术专家、人才评价专家共同组成了评审专家委员会,作为职称评审的专业机构,并在评审过程中,增加了参评者所在部门评审的环节。通过合理搭配评审专家结构、组织多元化评价主体,突出同行专家的评价主体作用,切实发挥同行专家在职称评审中的作用,落实真正意义的同行专家业内认可评价机制。 3.强化动态评价。当前技工院校教师职称评审表现为静态评价:一是从参评过程来看,申报人主要是通过报送纸质材料和业绩成果参加职称评审;二是从评审环境来看,评审工作在“封闭式”环境下进行;三是从评审方法来看,评审专家主要通过“评材料”的方式进行评审;四是从评审效果来看,主要是对申报人过去的、固化的“成果”进行评审。这种评价方式,难以适应发展中的人才评价标准的需求,如过去要求教师为“高素质型”,而现在要求教师为“双师型教师”、“一体化教师”。在封闭的、纸面化的评审机制中,难以全面了解申报人真实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能力,很难对教师做出准确的评判。因此,新评审制度应改资料审查的静态评价机制为资料审查、现场考核、公开课评议、面试答辩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机制。建立动态评价机制的目的就在于不改变申报人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对象等真实环境的情况下,对申报人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进行评价,并在并交过程中采用“双向互动,现场评分”的方式实施,实现评审专家与评审对象“面对面”评价,变静态评价为动态评价,确保教师专业能力水平评价结果的真实性。 4.强化评审监督。从评价过程来看,对职称评审的监督主要来自于两方面:一是在申报人所在学校对申报材料审核,该项审核的目的原本在于切实保障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而实际工作中,审查工作往往由人事部门负责,但真正最了解实际情况的是申报人所在部门的教职工,人事部门往往只能做形式审查。二是评审结果的公示。由于上述原因,除申报人所在部门外,其他部门的教职工也不了解申报人的实际能力、实际业绩等真实情况,难于真正发挥监督作用,而申报人所在部门的同行,虽然对申报人的实际水平与实际业绩“了如指掌”,但碍于要长期在一个部门共事等压力,出于人情考虑,往往也不会在后期公示环节公开提出质疑和举报。从实际效果而言,两种监督方式难以起到实质性的监督作用。新评审制度应构建“三审核一承诺三公示”的监督机制:“三审核”,即实行自我审核、部门审核以及学校人事部门审核的三级审核制度。“一承诺”,即凡参与职称评审的人员必须做出诚信承诺,签署诚信申报承诺书,对自己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三公示”,即部门公示、评前公示及评后公示。部门公示,即将申报人的所有申报材料在其所在部门公示,以便于部门监督和部门同行评价;评前公示,即人事部门审核合格后,将全校所有申报人的申报材料在校内公示,以便于全体教职工监督;评后公示,评委会评审结束后及时将评审结果在全校公示,以便于申报人与全体教职工对职称评审全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建立健全实质性监督制度,保障确保职称评审工作始终在“阳光”下运行,确保评审过程的公平公开和真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熊岚.人本取向的高校教师评价的价值追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0(10) [2]宋广文,李建惠,何文广.高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几点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5) [3]马延军.论高职教师评价的宏观尺度[J].辽宁高职学报,2006(1)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4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 师资队伍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C-0099-02

南宁学院历经28年的艰苦奋斗,实现了“万人、千亩、本科”的奋斗目标,实现了从高职高专到本科院校的转变。作为新升本的高等院校,南宁学院走什么路、怎么走,成为了学校重点考虑的问题。经过学校不断地论证,南宁学院决定走应用技术大学的发展道路。应用技术大学是教育部力推的区别于学术型、基础型的本科新类型,也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处于职业教育的高端位置,引领职业教育发展。它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特别是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应用技术大学较之传统的本科院校而言,它对师资队伍的素质及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除具备相应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外,还应具备过硬的专业职业技能及掌握培养从事生产、服务、管理等各种应用型人才的本领。而要建设这样一支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相适应的教师队伍,就目前南宁学院的师资队伍现状来说,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南宁学院师资队伍的现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应用技术大学对师资队伍的要求,提出相关的对策及措施。

一、南宁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师数量不足,教师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比率低。受自身历年办学条件、办学规模及办学经费等诸多因素限制,南宁学院的师资队伍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在结构层次的发展上均相对滞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这些问题日益凸显:教师数量严重不足,尤其是建筑、轨道交通、会计等热门专业教师缺口相当大,个别专业生师比严重失调;同时,呈现出年龄、职称、学历层次等结构均不合理的问题。教师结构不合理,中年人才断层,“双高”即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双师型”教师的比率低。

1.从教师数量上看,南宁学院现有教师600余人,学生规模13000人,生师比为21.67∶1,离教育部对生师比17∶1的要求尚有较大的差距,呈现出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

2. 从教师年龄结构上看,年龄在35岁以下的年青教师占教师总量的61.8%,而年龄在36~45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队伍仅占教师总量的20.5%。呈现出中青年教师人才断层的问题。

3. 从专业技术结构、学历结构以及“双师型”结构上来看,具有副高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18.64%;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含在职研究生班学历)的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20.58%;“双师型”教师仅占教师总量的5.30%。呈现出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双师型”教师比例严重偏低的问题。

(二)教师队伍教学水平不高,整体科研能力不强。受教师不足的限制,老师忙碌于繁重的教学任务而无暇于学习提高,难以开展研究工作,呈现出教学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的问题。教师获得教学成果、省部级科研项目很少,而部级项目更是未有零的突破。的数量和质量都有待提高。自2010年以来,南宁学院省部级科研项目共计仅47项,获资助资金总额仅67.7万元,可见,南宁学院教师的整体科研能力十分薄弱。

(三)师资队伍中缺乏学科带头人,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南宁学院拨尖的专家、学者稀少,学术梯队还没有形成。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特别是缺乏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为适应迅速扩大的招生规模,学校近年来招聘了大量应届本、硕士毕业生,而这些毕业生从高校直接走进了高校,他们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没有行业、企业实践经验,不了解市场的需求,无法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

南宁学院师资队伍存在的以上问题,将成为它走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道路的瓶颈,因此加强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刻不容缓。

二、对策

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有其独有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教师的知识应用能力、技术操作能力、实践组织能力、协调合作精神和应用创新能力等方面。学校应紧扣应用技术大学对教师的这一素质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学校可从改变引进人才的方式和完善相关制度入手。

1.在引进人才的方式上,由“被动等待”转向“主动出击”。改变学校原来只通过各种媒体手段招聘启事后等待应聘者来应聘的做法,变“被动等待”为“主动出击”。学校根据学科专业建设的需求,组织相关人员走出去,到国内高校聚集的地方,参加当地的人才招聘会,特别是研究生专场的招聘会,广招人才;并有针对性地深入到高校中招收人才。同时,抓好“骨干教师”引智工作。主动在同类院校或社会各企事业单位中招纳学校急需的人才,并通过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或充分利用南宁市批准学校使用10个人员事业编制这一政策,将这些人才吸引到学校中来,以充实学校的人才队伍。

2.建立柔性引进人才相关制度,柔性聘请各类人才。作为民办高校,柔性聘用各种人才既是弥补学校教师队伍不足的有效办法,同时也是促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和出台柔性引进人才的相关制度,柔性聘用各类人才加盟到学校中来,从而促进应用技术大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首先,充分利用威宁公司及东盟投资区等大型企业、行业的有利资源,聘请这些大型企业中专业职业技能强, 实践经验丰富、熟悉广西、南宁地方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学校情况的, 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专门技能人才到学校来担任兼职教师。其次,根据专业设置及课程结构的需要,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政府部门聘请有关人员,以兼职的方式来校担任兼课教师、兼职教授,让他们讲授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知识。再次,聘请一些离退休的高层次人才来校任全职或兼职教师,让他们积极配合学校开展学科专业建设及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培养等工作。

(二)立足内涵发展,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力度,努力优化教师结构。针对学校教师队伍呈现“双高双低”(即年青教师、本科学历比重高,高级职称、“双师型”教师比例低)的情况,学校应大力培养现有的青年教师队伍,在学历层次、职称层次、专业职业技能等各方面各层次上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地培养青年教师,着重启动并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工程。

1.启动青年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层次培养工程。把35岁以下青年教师提高学历层次的工作放到教师培养的首要位置。学校出台相关支持政策以鼓励教师在职提升学历层次,如考虑给教师提供一定的学费津贴等,各教学单位应根据学科专业建设及本单位师资队伍的实际需求确定好培养计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派送青年教师在职攻读硕士或博士研究生学历学位,从而有力地推动青年教师的培养,逐步改善学校教师队伍的学历结构。

2. 启动青年教师“导师制”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入校后,在对他们进行岗前培训的基础上,对所有新聘教师实施“导师制”,即为新教师安排指导教师,由指导教师指导他们听课、备课、讲课, 带领他们开展各项教学科研活动, 帮助他们尽快成长,使他们成为促进学校发展的有生力量。

3.启动“职称申报重点帮扶对象”工程。学校根据教师的学历、教学、科研成果及论文情况,并结合教师自身工作的实际表现,确定职称申报的重点帮扶对象,特别是对扎根在一线工作、甘于清贫、热爱学校、干实事、有成就、业绩多的教师采取重点帮扶措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其展开培养,推动其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他们尽快成长,确保他们能尽快晋升到更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

4.启动“双师型”素质教师培养工程。一是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行业或校外实训基地参加社会实践锻炼。让他们在参与企业相关专业技能实际操作中掌握新技术,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专业职业技能水平,进一步了解社会、市场的需要,从而真正做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更好地培养社会需要的人。二是加强校内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充分利用校内实训基地的有利资源,对教师开展实际操作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实操能力和技术水平。三是鼓励各教学单位按学科专业相一致的原则,加强与企业合作,如与企业联合申报横向课题研究,使产学研得到有效结合;再如指派相关教师到企业,协助企业开展技术开发研究等,为教师提供良好的社会实践锻炼机会,同时使教师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市场需求的前沿。四是鼓励教师参加劳动部门或社会培训机构组织开展的各类专业职业技能培训,并参加相关专业职业技能考试,学校则从政策上给予有力支持和保障,从而调动教师参与培训及考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教师的专业职业技能水平。

(三)狠抓教学与科研工作,努力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和水平。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是高校的三大基本职能,没有科研的教学,只能满足于从书本到书本,无法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的人才;没有教学的科研,就会脱离高校教师的根本职责,无法完成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会偏离办学的终极目的。为此,学校要营造“全员参与教学科研”的良好氛围,制定与学校实际相符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科研激励政策,与此同时,帮助教师们在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促使他们力争做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效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进而增强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

(四)深入开展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相适应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加大改革力度,促进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为适应学校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要求,学校要深入开展人事制度改革研究,加快改革的步伐,努力创新相关制度及机制,为建立一支良好的师资队伍提供有利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师资队伍的全面发展。加强人事管理、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制度建设,并将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岗位意识、岗位职责等纳入绩效考核范围内,以此将教师的思想统一到应用技术大学的建设上来。

总之,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是孕育高校灵魂的过程,它是实现学校发展战略目标的根本,学校应充分认识师资队伍建设在学校全局工作中的主置及其紧迫性,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路子,为建设一支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道路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学校师资队伍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广西、为南宁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实现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叶立青,吴晓燕.应用型本科生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构建[J].吉林工学院学报,2002(1)

[2]凤鹏飞.新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探讨――以安徽三联学院为例[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1上)

【基金项目】2012年度南宁学院(原邕江大学)校级科研课题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12018)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5

20xx年山东教师职称改革方案最新消息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按照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和要求,建立与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相衔接、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为中小学聘用教师提供基础和依据,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有利于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有利于中小学人事制度改革配套推进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分类管理的原则,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坚持重师德、重能力、重业绩和重贡献的原则,统筹规划,稳步推进,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全面完成各项改革任务,逐步建立完善新的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

二、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实施范围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在以下范围内进行:

(一)普通中小学、职业中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工读学校的教师。

(二)设区的市、县(市、区)教学研究、电化教育、少年宫等校外教育机构的教师。

民办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可参照本实施方案及有关规定参加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三、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重点围绕拓展教师职业发展通道,完善评价标准,创新评价办法,形成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以社会和业内认可为核心,覆盖各类中小学教师的评价机制,建立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相衔接的职称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健全制度体系。改革原中学和小学教师相互独立的职称(职务)制度体系,建立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制度。统一后的教师职务分为初级职务、中级职务和高级职务,初级职务名称为三级教师、二级教师,中级职务名称为一级教师,高级职务名称为高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与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的对应关系是:原中学高级教师(含在小学中聘任的中学高级教师)对应高级教师;原中学一级教师和小学高级教师对应一级教师;原中学二级教师和小学一级教师对应二级教师;原中学三级教师和小学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三级教师。

统一后的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分别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岗位等级相对应:正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一至四级,高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五至七级,一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八至十级,二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一至十二级,三级教师对应专业技术岗位十三级。

(二)完善评价标准。适应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要求,着眼于中小学教师队伍长远发展,修改完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小学教师职业特点,注重师德素养,注重教育教学工作业绩,注重教育教学方法,注重教育教学一线实践经历,引导教师立德树人,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不断提高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三)创新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同行专家评议制度,完善评审委员会工作程序和评审规则,建立评审专家责任制。改进评价方式方法,关注育人,注重教学,鼓励教研,综合评价,继续探索社会和业内认可的多种评价方式。全面推行公示制度,增强职称工作透明度。

(四)实现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的有效衔接。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评聘工作在有岗位空缺的前提下,按照个人申报、单位推荐、专家评审、核准公布、按岗聘用的基本程序进行。鼓励中小学教师跨校评聘。发挥学校在用人上的主体作用,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

四、方法步骤及时间安排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大体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1月至10月)

成立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领导机构及办事机构,抽调精干力量组成工作班子;深入调查研究,摸清底数,掌握了解情况;研究制定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经省政府同意后,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审批。

(二)实施阶段(20xx年11月至20xx年3月)

1.动员部署。印发实施方案及配套文件,召开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工作会议,对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目标任务,提出工作要求。

2.人员过渡。按照原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与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以及现聘任的职务等级直接过渡到统一后的职称(职务)体系,并统一办理过渡手续。对于已经取得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资格但未聘用到相应岗位的人员,资格予以保留,待相应岗位出现空缺时,可按规定程序参加竞聘上岗。

3.竞争推荐。学校(单位)教师岗位出现空缺的,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推荐数量,按照《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组织开展竞争推荐工作。通过竞争推荐且已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由学校(单位)直接聘用;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须按规定程序和要求参加职称评审,通过评审的,再由学校(单位)聘用到相应专业技术岗位。

4.组织评审。对已通过竞争推荐但未取得相应专业技术职务资格的,按照《山东省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办法》及有关规定组织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

5.岗位聘用。根据岗位设置和人员聘用制有关规定,对通过职称评审的,组织按岗聘用,兑现工资。

(三)总结阶段(20xx年3月)

按照改革实施工作要求,认真组织自查和检查,进行全面总结,形成改革工作总结报告,总结经验,提出进一步深化完善改革的意见建议。

五、组织领导

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是贯彻落实国务院重要决策,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动义务教育和基础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大力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经济文化强省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单位)要高度重视,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认真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成立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改革工作的领导。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改革工作的组织实施。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6

论文摘要:近年来,国家对本科高职的发展特别重视,随之需提升的实训教学师资队伍建设也受到重点关注。从人才引进政策和制度的制订、实践教学教师结构的完善、竞争激励机制的建立、实践教学教师成长环境的培育等方面,对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进行了探索研究,以解决困扰本科高职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难题。

论文关键词:本科高职;实训师资;探析

从历史看,高等职业教育专科层次的办学定位是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特征相适应的。但从长远看,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的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此过程中,如何提升与本科高职相适应的实训教学质量,最重要的是要有一支一流的实训师资队伍作支撑。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其特殊作用,探讨这支队伍的建设要求及一系列可行性措施,切实提高实训教学质量,在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作用。

一、中国高等职业教育中应适度发展本科层次教育

(一)中国发展本科高职是历史的必然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将是社会的必然趋势。首先,高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不是一个教育层次;其次,发展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第三,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高职院校和广大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中国高职本科教育的主要特征

强调“能力本位”的本科高职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具有较强技术理论基础、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并服务于生产、管理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如果我国普通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工程师为培养目标,大专层次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生产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那么本科层次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技术基础理论和实践操作技能兼备的技术工程师。

(三)中国举办高职本科教育的主体

目前,中国举办高职本科的主体主要分为四类:一是由办学特色鲜明、行业背景厚重的高职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试点班,二是由部分示范性高职专科升格为高职本科,三是由办学条件好的优秀独立学院举办高职本科教育,四是由地方优势本科院校举办高职本科教育[2]。这些都是对我国举办本科层次高职教育的新探索,并增强了高等教育的凝聚力和吸引力。

二、在发展本科高职背景下,目前实训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现状

(一)思想认识不足

很多高职院校虽然提出要发展本科高职,但在思想上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实训师资队伍在本科高职建设中的重要性。很多院校都把大批资金用于实训室装修、先进仪器设备的引进,而几乎没有任何资金用在实训教师的培养上,结果出现一些实训室有先进的设备,却缺少使用先进技术的人才,缺少能驾御本科高职学生实训课程指导的教师。

(二)实训师资缺乏

调查发现,各高职院校认定的双师型教师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获得的,他们缺乏真实的企业实践;另一个方面,虽然各院校从企业引进了一部分技术业务骨干充实到教师队伍中,但这部分员工普遍缺乏教育理论背景,在教育、教学技能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综上所述,实训教师数量根本达不到所需要求。

(三)学历偏低待遇不高

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实训教师学历结构偏低。据调研结果显示,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21.28%,大专及以下占5.32%。学历的整体提升是当前本科高职实训师资建设面临的难点;长期以来,实训基地是高职院校的辅助教学单位,实训教师的劳动强度与被认可的工作量之间存在着不相称的问题,造成与专任教师在收入水平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四)职称结构不合理

职称较高的教师多年来从事理论教学的较多,而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训课程由一些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担任,或由有经验的老师带队主持,几名青年教师辅助配合完成。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能吃苦,但综合比较起来教学经验不足。实训师资队伍的职称状况与专任教师队伍的差距十分明显,表面上看是职称的差异,实质上是教学水平的差异。

(五)职称评聘存在空缺

建国以来,我国对高等院校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系列(含实验系列)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和管理有一套相对成熟的做法。但是由于高职教育属于高等教育的新兴领域,特别是实训教师没有符合自身实际的单列职称系列,使得实训教师资格和水平无相应评定标准,造成职称无法科学评定,岗位难以准确聘任,应有待遇无法落实。

三、本科高职发展中实训师资队伍建设的可行性措施

(一)对实训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

1.构建“双师型”实训师资要求。本科高职建设中,对实训教师的要求实际上应该是多年来一直提倡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这些教师一方面应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和相应的职称证书,另一方面还应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并有较丰富的工作经验。这类实训教师应具备教学基本能力、职业岗位专门知识及实际操作能力、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

2.合理的教师数量和职称分布要求。根据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要求,生师比18:1为合格,16:1为优秀;实践表明,较为合理的职称分布应该是教授3%、副教授27%、讲师70%。显然,合理的教师数量和正态的职称分布,能够以老带新,老中青相结合,增强活力,保证高职的教育教学的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3.符合本科及以上学历层次要求。诚然,学历高并不意味着能力强,但高学历者在瞬息万变的知识中,养成了一种宝贵的自我学习能力——以知识为本,拥有知识和更新知识的能力。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在我国现有的本科以下的教育中是很难养成的,因此针对特殊的实训教师岗位,必须至少要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

4.实效平衡技能等级结构要求。实训教学不只限于技能教学,技术应用也占有相当比例。由于当前高技能人才比较难于获得,许多学历较高但技能等级不高的教师也承担了相当数量的实践教学,因此,在考虑实践教学教师技能结构时,要从实际出发,综合考虑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一般而言,初、中、高级实践教学教师的比例以2:3:5较为适宜。

5.落实专兼结合队伍建设要求。专职实训教师有利于学校实训教学的稳定,而保持一支有较高质量和适当数量的兼职实训教师队伍,能够较好地将社会技术最新成果、教学方法及时引进到教学中。这部分教师通过教学培训及锻炼后,能够比较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工作实际联系起来,不空谈原理,不照本宣科,往往使学生感到实训知识“管用”,特别能够很好地互补满足实训教学的需要。

(二)建立合适的实训师资建设制度

1.建立高效的人才引进制度。鉴于我国目前人事、劳动两条线的用人机制制约着高职院校师资引进,高职院校应多变通、突破障碍,为企业一线优秀技术人才的引进“开绿灯”、想办法。对于不能引进的高级技术人才和企业退休人员,可聘为学校兼职教师。同时,也应对企业引进过来的实训教师进行教学能力培训,使之能够胜任本科高职的实训教学工作。

2.建立稳定的中青年教师培养制度。师资引进只能作为一种解燃眉之急的辅助和暂时手段,师资培养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根本途径。本科高职建设中,应从制度上保证实训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建立实训教师,特别是中青年实训教师要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制度,至少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

3.建立实训教师管理、考核制度。本科高职应建立严格的实训教师管理制度,做到按需设岗,灵活使用,严格考核。可根据实训教师教学特点确定出实训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等五个方面的质量评价指标,建立严格的教学质量考核制度;并根据教学反馈信息,逐项评分,综合评定,依此建立人员流动与淘汰机制,优劳优酬,合理调配与使用实训教师资源。 转贴于

4.建立科学合理的激励制度。可设立一定数量的奖励基金,对教学成果、科研成果突出的实训师资实施奖励;可由业内专家对实训师资的教学能力、职业实训能力进行评估打分,对分数较高的教师,在职称评定、工资待遇、外出进修、学习交流等方面给以倾斜。此外,还可以考虑给一些优秀的实训师资团队(个人)提供专项科研经费,鼓励他们在实训教学、专业技术等方面做出创造。

(三)构建新型的实训教师职称系列

1.职称系列级别设置。高职院校的实训教师职称级别可设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实训讲师、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实训教员、实训助理教师为初级职称,实训讲师为中级职称,实训副教授、实训教授为高级职称。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高职院校应该设立教员职称。因为高职院校担任实训课教学工作的多是实际教学及技术能力较强的教师,而他们普遍学历低,所以设立实训教员的职称可以解决相当部分教师的实际心理问题,对于稳定实训教师队伍意义重大。

2.专业系列归类设置。实训教师专业应该按照高职院校的专业、紧贴职业技术人才市场的实际需求进行设置。目前高职院校实训教师专业系列的车工、铣工、磨工、木工、钳工、电工、电焊工等技术系列设置,应转变为高职院校所设的专业,如机械、电子电器、汽车维修、计算机应用、烹饪、工商管理、园林、广告制作、建筑工程等专业,进行进一步归类设置。

3.申报评审条件设置。实训教员技术职称的评定条件:一般应具备相应行业的技术认证证书,并且实训教学效果优良。实训教员以上技术职称的评定条件主要考虑三个因素:一是与高校理论课教师职称的学历、年资条件相近,以达到同类教师之间的平衡;二是应该注重体现应用能力、技术能力的水平要求;三是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年限,以保证实训教师自身必要的实践积淀。同时,三个因素之间的权重关系还必须综合考虑设置。

4.职务(职称)评定条件设置。一是专业资格,即从实训教师的准人条件人手,包括学历、身体条件、岗位考核三方面;二是应用技术能力,即从事某项技术工作的能力水平,其具体衡量标准是技术水平等级证书;三是教学质量,在评价教学质量时,评价方法可有多样性,满足其中一项要求即可;四是教学效果,其衡量可以借鉴学生评教法,根据量表酌情评定,得出一个量化的评价。

四、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实训师资建设的案例分析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自2001年起就开始试办3个四年制本科高职专业,2011年,深圳综合教育改革试点方案获国家批准。方案中提出:探索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开展本科及以上层次应用型技术教育,构建起中等、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层次齐全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这对中国的高职教育乃至中国的高等教育来说,都将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8]。

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二级学院---汽车与交通学院(以下简称汽车学院)为例,随着发展本科高职的需要,汽车学院从各种渠道引进了14名实训教师。其中实训正副教授各1人、实训讲师(高级技师)3人、实训助理教师(技师)5人、实训教员4人,全部具有中级以上汽车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或技能证书。经过多年的努力,汽车学院已打造出一支“双高”(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结构)型的实训团队。主要开展的工作有:

(一)制定个性化方案、实施师资发展战略

汽车学院根据每一位实训教师的具体情况与特点,制定个性化的师资培养方案,其中取得实效的做法有:

1.对来自企业的技师、高级技师,要求他们获得本科或相当于本科以上的学历;对来自普通高校的教师,则要求他们获得高级工以上的技能证书。

2.给予实训教师一定的专业时间到企业调研、培训或参与企业生产,向学院汇报企业状况、人才需求。

3.实行指导教师制,由具有较丰富职教经验的老教师1对1指导新引进实训教师。

4.实行培养成效与年度奖励相挂钩制,将实训教师的技能水平纳入年度人事考核方案,形成实训教师提高技能水平的动力和压力。

(二)引进培养高层次、高技能实训教学人才

通过引进高层次、高技能实训教学人才,使汽车学院内部产生相互协作,又各有侧重的学术群体。汽车学院通过行业协会引荐、校企交流等方式,先后从企业引进了具有1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实训教师10名,占专任教师总数的1/3。通过这种方式,将企业理念传授、职业素质教育融入课程设计与教学,有效地提升了实训课程的工学结合内涵。

(三)注重技术能手效应,培养技术型实训教师队伍

通过出台技术能手奖励政策和组织实训教师参加各种技术竞赛机制,凡有实训教师技术竞赛赛事,学院在竞赛指导、赛前训练、参与竞赛等方面给予专项资金的倾斜。开发实训教师职业技能,提高实训教师素质,在全院营造尊重技能、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这在实训师资的建设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样就使得实训教师乐学爱教,主动利用业余时间,给自己“充电”,学技术、当能手、考技师成为实训教师们追求的时尚。

(四)注重科研项目驱动,培养创新型实训教师队伍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7

关键词: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1-082-03

一、前言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教育的特色所在,创新所在,也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所在。建设一支数量充足、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学校教学改革、实现我国职业教育科学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在国家出台有力政策的支持下,在现有的软硬件基础上如何有效推进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而培养出更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查阅“双师型”教师相关研究文献基础上编制“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调查问卷”,按照大连市教育局网站公布的2012年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目录,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确定大连市20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份,回收有效问卷19份,有效回收率95%。调查问卷数据通过SPSS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理统计。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足且各校发展不平衡

抽样调查大连市19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共483人,占专任教师总人数36.1%,不足五分之二,与《教育部关于“十一五”期间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到2010年,专业课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中持有相关专业技术资格或职业资格的人数达到50%以上有较大差距,存在“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足的问题。

调查显示不同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存在较大差异。在19所学校中,有6所“双师型”教师比例大于40%,有4所小于20%,其余9所学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介于20%-40%。过半数的学校间差距超过一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大连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程上存在发展不平衡性。

“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是反映“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大连市教育主管部门近年来一直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但调查得到的总量数据并不乐观,问题出在学校层面可能性较大。不同职业教育学校对待“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态度将直接影响到本校教师获取“双师型”教师资格的积极性。如果职业学校没有针对“双师型”教师的相关激励政策,该校“双师型”教师数量必然增长缓慢,一方面影响到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总量的增长,另一方面也与积极推进“双师型”教师建设的学校差距越来越大,造成大连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二)“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呈现单一化

调查数据显示,大连市19所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中学校毕业直接任教352人,占“双师型”教师总人数的72.9%;由企业调入41人,占“双师型”教师总人数的8.5%;由其他单位调入90人,占“双师型”教师总人数的18.6%。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总体呈现出来源单一化的特点。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的教师人数比例占到70%以上,而这部分教师群体的显著特征是专业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专业实践能力相对比较欠缺。

来源单一反映出另一个问题是具有企业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数量偏少,调查显示由企业调入人数占“双师型”教师总人数比例不足10%。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最能体现“双师型”教师这一称谓的内涵,总体数量不足必将制约这一类型教师积极作用的发挥。

具体分析“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单一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之间缺乏灵活的流动机制。中等职业学校属于事业型单位,事业型单位入职标准相对于企业而言更注重学历等硬件要求。这种事业型单位的用人机制更适合正规高校毕业生,却不利于那些符合中等职业学校用人需求,具备实际工作经验和实践技能,但学历等硬件不达标的求职者。

(三)“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养机制仍需完善

完善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程序和聘任政策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制度保障。调查显示有8所中职学校的“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程序和聘任政策比较完善;有10所学校相关规定仍在建设中;有1所学校尚无相应规定。另一组调查数据显示,6所学校有“双师型”教师培养制度或培养计划,占31.6%;13所没有“双师型”教师相关培养制度或培养计划,占68.4%。这说明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管理和培养机制方面仍有待完善。

此外,有待完善的不仅是制度的建设,还包括制度的执行。调查数据显示,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一定成果,有17所中等职业学校已经建立了专业教师到企业对口实践制度,占调查学校总数的89.5%,但实际上真正实施了相关制度的学校只有11所,不足总数的60%,因此各学校在制度执行上更有待加强。

造成目前部分学校“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训机制不完善的主要原因是学校没有真正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纳入学校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这部分中等职业学校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态度往往取决于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策文件等硬性规定。只要教育主管部门不将“双师型”教师比例作为中等职业学校评估的硬性指标,那些“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训机制尚不完善的学校就可能会一直维持现状。

(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配套政策

目前,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职称结构总体偏低。调查数据显示,具有中级及以下职称的“双师型”教师比例为72.3%,“双师型”教师年龄40岁以下的比例为67.1%。横向比较这两个数据不难看出,40岁以下的大多数“双师型”教师仍然是中级职称。

调查显示,仅有3所学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对“双师型”教师有加分或其他优先政策,占15.8%;其余16所学校没有加分或其他优先政策,占84.2%。职称评定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既是对教师教学科研能力的肯定,也是教师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如果大多数学校能从职称评定这一环节加大对“双师型”教师的政策扶持力度,既能有效调动现有“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干劲,也能促进非“双师型”教师尽早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

目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缺少配套政策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中等职业学校职称评定政策上缺乏对职业学校教师,尤其是“双师型”教师工作特性的考量,中等职业学校的职称评定标准往往参照普通中小学,但普通中小学教师群体间差异不明显,评职标准对同一学科的教师相对公平。而职业学校的教师群体间差异显著,与非“双师型”教师相比较,“双师型”教师的教学负担及自我提升知识技能占用的精力都要远大于其他教师,无形中削弱了竞聘高级职称的竞争力。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策略

(一)树立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思路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人才资源是一所学校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人才培养是学校与教师的双赢。针对目前大连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总量不足且各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双师型”教师人才培养应从普及与提高两方面入手。

“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的学校应侧重于“双师型”人才培养的普及。普及指的是针对学校全体专业教师的人才培养。学校创造条件让所有专业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得到普遍提升,如加强校企合作,安排专业教师到生产一线进行专业性实践。通过实施专业教师到企业对口实践制度,在提升专业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同时,也为非“双师型”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打下了良好基础。

“双师型”教师比例已经较高的学校应侧重于“双师型”人才培养的提高。提高指的是针对学校现有“双师型”教师的人才培养。学校在“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上不能只重视发展“双师型”教师的绝对数量,更要注重对“双师型”教师质量的培养。学校应建立专门的“双师型”教师档案库,鼓励“双师型”教师提升学历,在“双师型”教师队伍中培养高水平学术带头人。

(二)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实现跨越式发展

人才引进是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针对目前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来源呈现单一化的问题以及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特殊要求,应积极拓宽人才引进渠道,以利于制定科学的人才引进政策,做好中长期人才引进规划,实现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跨越式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就是教会学生一技之长。通过学校的悉心培养和自身的勤学苦练,个别在专业能力上特别突出且表现出一定教学天分的优秀毕业生具备成为“双师型”教师的潜力。这类人才的最大特点是熟悉学校教学环境,培养周期短,年龄优势明显。

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也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引进目标之一。优秀的高职毕业生同时具备较强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欠缺的往往是综合教学能力。通过岗前培训和职后进修等形式有助于提高其教育教学能力,较快融入到教学团队,实现自身价值。

应届本科毕业生或研究生是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引进的主要群体。其优势在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深度和广度,劣势在于生产实践经验相对较弱。在人才引进政策的制定中应设置考查生产实践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的项目。避免一味追求学历达标,只重视专业理论教学能力而忽视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由企业调入具有生产实践经验的技师或工程技术人员任教可有效提高教师整体的专业实践能力。这类人员一般都具有相应专业技术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缺乏的仅仅是教育教学能力和经验,通过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获得教师资格证的同时也自然取得了“双师型”教师资格。

职业学校由于其人才培养的特点,专业设置必须适应社会对用工人群的需求。随着社会职业分工的不断演变和分化,职业学校的专业也需要不时做出调整。这种教学特点需要由其他单位调入相应人才补充到学校现有专业教师队伍,而调入的教师既要考察其专业理论教学能力,也要考察专业实践教学能力。

(三)建立阶段性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养机制

大连市中等职业学校由于发展轨迹并不一致,各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也处于不同阶段。整体看来,确实存在“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养机制仍需完善的问题。在对国家及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政策文件统一学习贯彻的基础上,具体到中等职业学校层面的“双师型”教师管理及培养机制的建立还是要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对处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发展不同阶段的学校采取不同管理机制,发挥各校的主观能动性。

对于正处于推进“双师型”教师制度初期的学校,可考虑适当提高“双师型”教师的福利待遇,比如,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授课酬金。“双师型”教师福利待遇的提升一方面是对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的物质奖励,同时也会激发其他尚未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专业教师积极努力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使学校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上得到快速增长。

对于推行“双师型”教师制度已初见成效的学校,“双师型”教师绝对数量的增长已经不是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目标,数量和质量的协同增长才是这一阶段的建设方针。因此在“双师型”教师的管理上应把各类培训及进修作为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重点。可考虑建立“双师型”教师培训进修基金,为有志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教师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并给予经济补贴学校。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机制不仅有利于提高“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质量,更便于针对性的培养学校急需的专业人才。

(四)教育主管部门“双师型”教师认证及评职政策支持

能否取得专业技术职称是专业教师取得“双师型”教师资格的关键,中等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在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应从政策上给予中职学校专业教师必要的支持。教育主管部门在制定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政策上应对申报相应专业的第二技术职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与其他人员区别对待,适当放宽对在专业技术岗位上任职年限等条件的要求。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8

一年一度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开始了,怎么样写好专业技术职称总结?是大家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伤脑筋的问题,为了让大家顺利通过专业技术职务评审,特请一位长期从事职称改革工作的同志,谈一谈这个问题。

专业技术工作总结,应该属于总结类的文章,与一般的总结类文章差不多。但也有独特的特点,是职称评审重要组成部分,是评委评价自己的重要依据,也是自己水平、能力、成果的展示,同时也是任职以来重要经验总结。总结写得好不好,影响到专家对你的评价,也会影响到自己能不能通过。所以写好专业技术总结很重要。

如何写?

一是先简要介绍自己是基本情况,如现任职称、任职时间、毕业学校、政治面貌、现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担任那些社会职务。

二是自己政治思想,工作态度,履行岗位职责情况。

三是详细地叙述自己任职以来从事的专业技术工作。即主持那些课题,课题进展,有那些创新,取得那些突破,通过那类鉴定,获得什么奖励,专家对此评价。

四是发表那些论文。

五是获得的奖励。

总结,就是把某一时期已经做过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进行一次具体的总分析、总研究;也就是看看取得了哪些成绩,存在哪些缺点和不足,有什么经验、提高。

(一)基本情况。

1.总结必须有情况的概述和叙述,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详细。这部分内容主要是对工作的主客观条件、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工作的环境和基础等进行分析。

2.成绩和缺点。这是总结的中心。总结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绩,找出缺点。成绩有哪些,有多大,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取得的;缺点有多少,表现在哪些方面,是什么性质的,怎样产生的,都应讲清楚。

3.经验和教训。做过一件事,总会有经验和教训。为便于今后的工作,须对以往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行分析、研究、概括、集中,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来认识。

4.今后的打算。根据今后的工作任务和要求,吸取前一时期工作的经验和教训,明确努力方向,提出改进措施等。

(二)写好总结需要注意的问题

1.总结前要充分占有材料。最好通过不同的形式,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了解有关情况,或者把总结的想法、意图提出来,同各方面的干部、群众商量。一定要避免领导出观点,到群众中找事实的写法。

2.一定要实事求是,成绩不夸大,缺点不缩小,更不能弄虚作假。这是分析、得出教训的基础。

3.条理要清楚。总结是写给人看的,条理不清,人们就看不下去,即使看了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就达不到总结的目的。

4.要剪裁得体,详略适宜。材料有本质的,有现象的;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写作时要去芜存精。总结中的问题要有主次、详略之分,该详的要详,该略的要略。

5.总结的具体写作,可先议论,然后由专人写出初稿,再行讨论、修改。最好由主要负责人执笔,或亲自主持讨论、起草、修改。

会计业务自传简历

姓名: 沈 德 书 性别: 男

地址:财政局

经历:

1977.7——1979.7 在**小学读初中

xx.2—现在 在财政局工作。从事会计核算工作。

学历:

* **农业学校农学专业毕业(中专)。

* **财经大学会计系会计专业自考毕业(大专)。

* **师范大学政法系经济管理函授毕业(本科)。

教师职称专业技术总结范文9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动手能力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有一批“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本文从“双师型”教师的特点着手分析了“双师型”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并结合我校的现状和设想来阐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需求日益旺盛,中等职业教育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日渐扩大。如何向社会输送合格的劳动者,保障劳动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人们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而教育的关键则在师资。教师在教学环节中起主导作用,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具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已是中等职业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加强“双师型”师资建设是职业学校加强职业技能教学,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十分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由于专业要求的特殊性,使卫生职业教育相对其他行业的职业教育凸显明显的“个性”特征。本人从事临床教学22年,仅就“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问题谈一下初浅的体会。

1 “双师型”教师的含义和特殊要求

1.1“双师型”教师是对职业学校非文化课教师的素质要求。职业学校通常将课程分为文化课和专业课,根据所教学科不同,又将教师分为文化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所谓“双师型”教师是对专业课教师(非文化课教师)而言的。目前对“双师型”教师含义在职教界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双证书”。WWw.133229.COm既取得普通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又取得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证书;二是“双职称”。即取得教师职业技术职称,又取得其他职业的技术职称;三是“双素质”。既要求具备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又具指导专业实践教学的素质;四是“多素质”。既要求具备教育家的素质,又要求具备工程师、技师的素质和能力。这些观点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特征,但有些观点如“双证书”、“双职称”过于简单化。有的观点如“多素质”又过于神秘化。笔者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在教学中,能够把专业理论和临床实践有机结合的教师。他们应该具有在本专业临床一线工作的经验,有能够胜任专业理论课教学和实践课教学的能力。

“双师型”教师的核心在于教师的“双素质”。“双师型”教师最显著特征是把专业理论与临床实际结合起来,高效率地教会学生。按照上级的教学要求教师要达到让学生“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这不是获得证几个证书或几个职称就能解决的问题。证书或职称只表明具备某种单项职业资格或能力水平。“双师型”教师所追求的是各种单项知识、能力、经验结合和综合表现,体现出来的是教师的“双素质”。应该说证书或职称是“双师型”教师的必备条件,但绝不是证书或职称的简单叠加。道理很简单,单项素质的简单相加,并不能完成综合性的任务。

1.2“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特殊要求。我国《教师法》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教师法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这是《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作为职业学校教师除符合《教师法》对教师的一般要求外,还应该有以下特殊要求。

1.2.1具有一定的操作能力。操作能力是指履行生产岗位职责的实践能力,是任职顶岗所必需的实用性职业技能、专业技术和技术应用能力。包括熟悉技术工作的内容和操作流程,掌握职业技术规范,熟练的专业技术操作能力。基本的实验能力和设计能力等。

1.2.2具有综合职业能力。职业教育通常采用以横向为主的模块式课程体系,要求教师具有知识、技能的横向联系和综合运用能力。“双师型”教师既能在教学岗位完成教学任务,又能在生产岗位完成生产任务。他们是教学行家,也是生产能手,能将各种知识技能相互渗透、融合和转化。

1.2.3具有本专业临床一线的工作经历。亲身经历的临床案例和书本上有着许多区别,只有在本专业一线的经历。才能获得本专业实践经验。成为“双师型”教师应该具备这样的经历。

2 “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及其培养对策

2.1“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

目前,虽然从国家、省、市,包括中等职业学校都非常重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实践能力的要求,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由于办学机制和人员调配机制的制约,致使教师比例、结构不合理。“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仍然不高,整体素质不强。据有关部门统计2007年,辽宁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2.4万人,其中“双师型”教师0.36万人,占15.4%。由于对“双师”的理解有岐义,统计中有拼凑的因素,实际情况未必达到这个比例。以我校比例,学校建校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现有专任教师196人。其中专业课教师100人,占教师总数的50%。绝大多数为大学毕业后(有很大部分是成人本科)直接分配到我校工作。没有在医院工作经历的教师。且35岁以下青年教师占到了50%,这些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技能,缺乏职业教育教学基本素质。按上述标准统计,我校有“双师型”教师73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l%,离辽宁省“十一五”师资培养计划提出的“到2010年,“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总的比例应不低于60%”的目标还有不少差距。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归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2.1.1“双师型”教师行业经历普遍不足,“双师型”教师来源单一。以我校为例,约95%的“双师型”教师是医学院校毕业后直接从事教育工作的,来自临床一线的专任教师凤毛麟角。并且,职后锻炼的机会少,有临床实践经历的教师只占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左右,绝大多数教师的行业经历呈空白状态,实践能力普遍不强,导致专业课教师从教时间越长,临床实践能力越弱,尤其是与行业动态接轨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当匮乏。导致只会按课本内容“讲疾病”而不会真正看病、治病、护理病人。

2.1.2“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不够健全。职业学校专业门类繁多,参差不齐,组织“双师型”教师的专门培训操作困难,运作成本高,且培训专业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完全适合学校需求。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往往教学任务较多,专业课教学的替代性差。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多数专业课教师外出培训与交流的机会很少,部分教师从未外出参加过培训学习,参加“双师型”教师专门培训不足,导致教师不了解新的职教精神,缺乏现代职教理念。

2.1.3“双师型”教师的人才调配机制尚未建立。目前,职业学校人事分配体制仍然建立在传统的师资配备观念与模式上,没有充分体现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资源的独特性。卫生学校一直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教师定期到关系医院进修学习制度在主管局(卫生局)未形成政策性文件,教师只是进修生的身份,这种年年进修的状况不光增加了学校的费用,对“双师”的影响也很大,某种程度降低了双师,特别是高级职称教师参加临床实践工作的热情。(况且我校高级讲师占专任教师的46%)

2.2“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对策

2.2.1开展师范类学生和医学院校学生的“双证书”教育。就目前来看,卫生学校教师的来源仍然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和医学院校毕业生。因此,作为职业学校培养师资的工作母机——高等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和医学院校应进行“双证书”教育,即学生在毕业时既获得学术性证书又获得职业技能证书,这样既缩短了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周期,又能从源头上解决“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问题。

2.2.2建立灵活的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在学校财力允许的条件下,建立灵活的学校用人机制,充实壮大“双师型”教师队伍是解决“双师型”教师短缺的措施之一。其次,吸纳高职院校的初步具备“双师”素质的本科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现在的许多毕业生在高校已取得了高级和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在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当今,把他们接收到职业学校中来还是有一定吸引力的,然后在工作岗位上再对他们进行培养和培训,使他们较快地成为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

2.2.3对专业教师进行在职培训是培养“双师型”教师的重点。

2.3教师拟订个人的双师素质的培训提高计划专职教师都要定出个人的双师素质培训提高计划。计划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要写明:每学期在什么时间进行技能技术的学习和实践;争取在何时考取何种技能技术证书。计划经教研室讨论,上级部门审核,严格执行,每学期检查。

2.4利用没课的时候或寒、暑假安排专业教师到医院、科研单位进行专业实践。以往教师进修都是以医生的角色,随着我校以护理专业为重点的转变,面对着新的教材模式、新的思维语言环境,应在进修时以医生、护士的双重角色,来身临其境,适应教学。因为没有自己的附属医院,只能依托关系医院进行合作,由于医院对学校师资的渴求度不同、以及教师的层次不同,所以在“双师型”队伍建设中,迫切需要卫生行政部门的具体政策(如:主管局的某个科室专门有人管理学校“双师型”教师和医院所属科室的协调关系,保证双师教师能和临床很好的衔接,是主人而不只是进修生)和周边医院的大力支持。

2.5加强进修培训。学校要积极组织专业教师参加省级或部级骨干教师培训,为教师继续深造学习创造条件。通过培训,拓宽了专业教师的视野,提高了他们的“双师”素质。同时,鼓励青年教师继续学习深造(报考研究生等),提高学识水平和专业能力。

2.6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搭建平台。根据办学实践,校各科多组织多参与教研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参加各类教学基本功(如护理技能大赛、专业课的操作比赛等),以此直接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2.7通过教师间“拜师结对”,以老带新等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提高。

3 畅通医药类教师执业资格证书考试报名的渠道

目前,我校医药院校的毕业生,也参加临床实践,但还无法直接报考执业资格,报考的教师必须通过非正式渠道才能通过卫生行政部门的审核报名考试,但注册就没可能了。这成了制约卫生职业学校“双师型“师资队伍构成的瓶颈;上级要求“双师型”的百分率,主管局就应该开通绿色通道,上下达成一致。

4 建立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机制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