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艺术设计研究集锦9篇

时间:2022-04-15 12:47:38

艺术设计研究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1

[关键词]设计艺术;形式美;形式美法则;运用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5-0051-02

1 形式美概述

对于美,自古以来尚无定论。庄子曰:“各美其美”。我们说,美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我们无法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给美定性。那么,形式美是不是难以来定义的呢?美的根源是自然的人化――社会实践。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发现和总结了一系列符合自然规律的有序的客观事物,形成了初步的形式美的意识。我们认为形式美应该具有以下特质,或者说形式美应该这样理解:

(1)形式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体。这是设计的本质的需求。设计是为人的造物活动。人们在生活中使用的产品,不仅要求有用,而且还要求美观。这里所说的内容是指事物的全部组成部分,是其特征、内部过程、联系、矛盾运动和发展的统一。形式是指内容的外部的表现形式,是为人的直觉感官可以感知到的。

(2)形式美是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的有规律的组合所表现出的美。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如形状、色彩、线条等,当这些质料以一定的规律组合,变形成了形式上的美。这些规律包括了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

(3)形式美是独立存在的审美对象,有独立的审美特性。一个产品,它所体现出来的独特的形态、独特的结构、独有的色彩,对于这个产品来说是专有的、是独立的。因而,形式美的审美对象是独立的,审美对象有专有的审美特性。

2 形式美的产生

形式美的产生本质上是源于艺术设计的最本质的目的。美,形式美是源于社会实践的,设计同样是在生活实践过程中萌生出来的,设计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设计反映的是社会现实存在的现象,只是艺术家们用自己的方式,融进了自己的思维,通过艺术的美的方式表现出来。设计是为人服务的,是能够反映一定社会现实的。

形式美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不断地熟悉和掌握各感性质料的特性,并对其形成的联系进行抽象、概括和总结得出来的。可以说,形式美源于现实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

3 形式美的法则

(1)变化与统一。这一法则体现了自然和人类的生存原则。大千世界,没有变化就没有发展和生命;而没有统一就没有一定的规律和秩序,所谓变化就不可能存在,最终只能导致混乱与衰亡。在艺术上人的艺术感受是有统一性的,艺术作品也必须具有变化和统一性,才能更好地为人所理解和欣赏。

(2)对比与调和。对比与调和是变化与统一的具体化。对比是变化的一种方式,调和是形的类似,是形体趋于一致的表现。对比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对立性,它使得各部分的特性更加突出,而调和是对比的一种内在的制约。

(3)对称与均衡。对称和均衡是自然力和物自律的综合体现。对称,是一种等量等形的组合形式,体现出一种稳重端庄的美。均衡,是一种等量却不等形的组合形式,是一种视觉力度所能够达到的平衡。

(4)节奏与韵律。这是“任何物体的诸元素成系统重复的一种属性,而这些元素之间,具有可以认识的关系”。节奏,是画面中同一种元素运动所形成的运动感;韵律,是有规律的节奏经过扩展和变化所产生的流动的美。节奏与韵律本质上是一致的,他们首先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在形式上,韵律和节奏具有对视觉和听觉强烈的吸引力,他们服从于一般的审美形式规律,是内容的形式;在本质上,他们又具有内在性,是形式的内在秩序和结构。因而,节奏和韵律的设计又成为一种方法,它能够把人的视线和意志引向一个预设的方向和目标。

4 形式美在设计艺术中的运用

(1)产品设计中的形式美。产品设计中,我们更加地关注材料和性能,造型和功用也是吸引人们眼球的首要要素。在产品设计中,新材料的运用,新的造型,新的形式运用,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创造一种新的造型形式来表现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是依据产品特有的功能,设计师平时的审美素养和设计技巧,现代、时尚的审美趣味,现代先进的制造技术、人机工程学的原理。不同的经营理念导致产品个性异样化与风格统一化并存的状况。”这便是对产品设计中体现形式创作的解释。

丹麦设计师雅格布森设计的三种不同风格的椅子,它们各具风格,形式简单,在造型上都是在现实原有事物的原型的基础上进行变形加工处理的。层压椅在材料上给人很严肃、沉稳的心理感受,在线条的处理上主要运用直线,坐垫的设计适当地运用了曲线和折线。蛋椅给人舒适、赏心悦目的感觉,运用曲线较多,很好地运用了人机工程学原理,是形式与功能完美的组合的设计作品。壶椅同样是结合了消费者的审美感受和审美心理。

沙里宁的郁金香椅,简洁大方,现代气息浓郁。动静感的对比和红白色彩的对比运用,体现了形式美的法则。还有他的扶手椅也很有特点,材料给人温馨的感觉,在形态上像一个张开的嘴巴,极具韵律美。那蝴蝶椅,不仅在形式上运用了自然生态事物的特性,而且充分运用了材料的材质美,充分运用了材料的纹理,有一种直观的形式美。

保罗•汉宁森设计的PH灯具既充分考虑了光的折射等方面的规律,考虑了功能的需要,在形式上,层层叠叠的像盛开的花瓣一样,极具美感。

(2)建筑设计中的形式美。建筑艺术设计中设计的材料、造型、建筑设计的风格集中体现了设计的形式美的法则。建筑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段包括空间、形体、比例、均衡、节奏、色彩、装饰等许多因素,正是它们共同构成了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形式美在建筑艺术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建筑家帕拉第奥在谈到建筑的形式美时,甚至认为“美产生于形式,产生于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的协调”。

希腊帕提农神庙,它距今已经有2400年的历史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在形式上具有造型端庄、比例匀称的特点,千百年来的建筑设计师们在对希腊帕提农神庙进行了研究后一致认为,希腊帕提农神庙之所以这样美,就是因为他的长、宽和高都符合形式美的法则。

米拉公寓的设计曲线的运用较多,柱子和门窗的设计都比较独特。本来应该静的建筑,却给人以动的视觉感受。这便是节奏和韵律、变化与统一的形式美的体现。

图中所示为设计师伍重设计的悉尼歌剧院,这是一个极富创意的建筑设计作品。整个形式张扬又富有内聚力,像盛开的花朵,像展翅欲飞的鸟。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对称与均衡运用得很好。

(3)雕塑与绘画中的形式美。雕塑是一种重要的造型艺术,雕塑与建筑一样属于带给人一种静穆感觉的艺术类型,然而,在一些雕塑作品中却蕴涵着无限动感,无限的力量。运用到了形式美的节奏和韵律、对立和统一等形式法则。对于绘画来说,在艺术家的手中,线条、色彩、构图也融入了艺术家独特的兴趣、爱好个性以及审美特点。同时,形式美可以使得绘画艺术具有生动的美感,使画面活起来,具有灵动的生气。这才是绘画艺术想要带给人们的心理感受和感情需要。

大家都熟知的雕塑《自由女神像》,其整个形象充满了动感的力量。原本静的雕塑因为她在线条上运用得细致、生动,赋予了神像以生韵。在动与静的处理上,恰到好处,体现出一种均衡与和谐之美。女神高昂的头颅、上扬的手臂,给人一种向上的积极的感觉,是一种刚正的力量之感,与柔美的线条形成了对比,可是整个基调却是阳刚的,充满着生气和力量的,这是其主的韵律。因此,形式美的法则在雕塑上也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而我们中国的极具意蕴之美的中国画,从整个构图和线条的运用上讲,重心平稳,画面简洁生动、透气。画面上有大块面的留白,大面积的空白与或浓或淡的墨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恰恰使得画面更灵动,更气韵生动,而并没有感觉到空。国画讲究“形神兼备”的意境美。注重情与景的融合,注重物我、自然的和谐统一,讲究含蓄。这无不体现了形式美法则当中节奏与韵律、对比与调和的原则。国画不仅美在墨色的淡雅古香,美在意境的虚无深沉,更在形式,简单的墨色,简单的线条,简单的书法文字,简简单单的画面处理,简洁优美的形式表现,却能够传达出创作者的心境、思绪。可见,形式美在绘画中的运用非常重要。

5 小 结

形式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艺术创作中都有着广泛的体现,形式美渗透到了设计艺术的各个领域,我们研究形式美往往在设计艺术作品中得以体现,目的还是为了指导我们在将来的创作中,合理地运用好这种形式美的法则,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它。我们今后的设计创作过程中,要客观地、能动地运用这些形式美的法则,以便创作出更美、更有用的、赋予形式美的佳作。

参考文献:

[1]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2]托伯特.哈姆林.建筑形式美的原则[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2.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2

1.艺术设计的定义艺术设计与其他艺术学科的服务对象不同,它是一门综合性的独立的学科,艺术设计在进行的过程中涉及到很多的方面,例如政治、社会、文化、经济等,有极强的综合性。艺术设计的目的表现艺术的美感和形式。在进行艺术表现的时候,要注意对艺术美的形象体现,注重对艺术美的使用功能,也就是说,艺术设计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是精神与物质的结合,艺术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

2.艺术设计的特征艺术设计有两个特点,分别是广泛性和主观性。艺术设计的广泛性表现在: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学科,有很广泛的研究对象,艺术设计的研究内容涉猎各个方面的因素,例如社会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所以艺术设计要应用到非常广泛的知识。艺术家要具备非常专业的相关基础才能更好的发展艺术设计,保持艺术作品的生命力。艺术设计的主观性表现在:艺术设计是以人为主体的,人的审美具有非常强烈的主观性。艺术设计是来自于人的思维与实际的生活,是艺术家综合素质的体现,例如艺术家的表现力、感知力、创新和想象能力等。艺术设计中除了对专业的体现,还有对美的感受,所以艺术设计在展现主题和美的过程中是带有主观性的。

二、艺术设计中艺术美的表现手法

1.对比对比就是指将两个具有强烈反差的要素合理搭配,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强烈的特殊效果。例如在色彩学中,最经典的搭配是黑白配;在音乐上,通常会用长短音搭配在一起;这些搭配会给人带来特殊的感受,营造出特别的效果和气氛。

2.对称对称是很容易被理解的,特别是在视觉上。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对称设计较为普遍,从心理学上来说,对称能够传达给人稳重的感受,对称美经过历史沉淀逐渐也运用到很多的科学领域中。在对称中,还存在较为特殊的反演形态,由于不存在绝对对称的东西,所以每个艺术想象的对称是相对的,而不对称则是绝对的。这两者的结合就像多与少、美与丑一样会带给人们不同的体验,将不完美和完美结合起来创造特殊的艺术体验。

3.比例比例的手法通常运用在绘画的美感表达中,例如画家徐悲鸿就说过,比例准确是绘画的要点。在美学研究上,黄金分割是非常重要的比例,数值比为1.618:1,黄金比例应用于众多的实际生活中,例如高清的屏幕比例是16:9,摄影中的九宫格原理等。黄金比例可以给人协调的视觉感受。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3

1.1.通过将民间艺术融入到艺术

设计教学中,可以拓展现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现阶段,国内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很少开设与民间艺术相关的课程,一直以来对民间艺术缺乏认真的挖掘、收集、整理,任由我国的民间艺术自生自灭,时间一长,导致许多有有价值的民间艺术失传,纵观现阶段我国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开展中都充满了西方现代艺术的影响,这些盲目追逐流行艺术的现象已经使大量学生失去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意识。总之,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只重视对时代、市场文化的追求,忽视了本土民族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其次,民间艺术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符号也可以应用到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去。民间艺术作为几千年文化发展的沉淀,体现出来我国古代人们的造物思想和审美意识,更具有民族审美广泛认知性和应用的普及性;民间艺术创造贴近现实生活,既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具有物质性的实用功能价值。

1.2.其次,民间艺术是对艺术设计

专业教学内容的重要补充。民间艺术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其反应了我国古代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即民间艺术其自身带有浓厚的韵味和情感,与表现形式有机的联系在一起。民间艺术活泼亲切的人情味,能够缓和、化解现代设计教学中以形成的模式化和乏味感,同时它自身的趣味性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积极性,其次,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提倡的是人性化设计,与现代素质教育下的教学理念相吻合,因此,在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加入民间艺术内容,可以推动传统满堂灌教学模式的瓦解,有效提高艺术设计专业课堂教学效率。

2.对民间艺术融入艺术设计实践教学的研究

2.1.针对现阶段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与民间艺术割裂开来的现状

我们高校艺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做出及时的调整和更新,即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民间艺术,同时教研部应该加强对民间艺术理论知识内容的研究工作,让民间艺术的基础地位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真正发挥实效。其中要求我们在专业课程内容设置上,多增加一些民间艺术的相关知识内容,修订艺术设计教学大纲,提高艺术设计教学的含金量,同时教学课时上设置一些民间艺术课程,如传统绘画、传统建筑装饰、陶艺造型、民间剪纸等与设计专业有关的课程。同时立足民间美术特点鲜明的资源优势地位,加强具有民族性、地方性民间民族美术教材讲义建设是至关重要的措施,在现代性、前沿性的基础上撰写具有民族性、地域性的本土民间艺术教材。收集整理相应的教材图书资料应用于基础图案、色彩构成、平面构成、立体构成、环境艺术、室内设计、平面设计、展示设计、包装设计、磨漆画、版画、陶艺等专业课程教学。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补充探索构建艺术设计学科理论体系和建立相适应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在艺术设计课程建设实践中培养一批具有相当学术水平的教育者。高校可以定期聘请一些民间艺术家走进校园,为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深深的体会到民间艺术的博大精深。同时,学校还应定期组织一些学生到民间艺术的发源地进行采风,欣赏民间艺术的原味,了解民间艺人,之后将实践所得的经验应用于艺术设计创造中去,实现升华。

2.2.其次,从艺术设计的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将民间艺术与艺术设计教学相融合

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曾经说过,“我曾经能像拉斐尔那样作画,但我却花了毕生的时间去学会像儿童那样作画。”其实从色彩、造型、构图等方面看,农民画跟儿童画有着极大的相似,因为不管是农民还是儿童,这些画作者都在用自己最真实的方式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对生活的理解和美好的想象,这是一种没有功利性的朴实的自由创造性的表达。在色彩的运用上喜好高明度、高纯度、强对比度,这种积极奋进的画面色彩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在构图上带给我们更多的震撼与思考,透视构图、物中有物,不强调“基线”的存在,在形体塑造上二维三维、混合空间同时并存,这种造型、构图方式利于设计教学中对学生设计视角多角度的培养。

3结语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4

为满足社会及就业所需,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专业学生在重视实践技术学习及实践技能提高的同时,不应忽视对艺术理论课程的学习。主要原因如下:

1.实践应该与理论相结合。虽然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应该以实践课程为主,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就要只学习实践知识,而忽略理论知识的摄取。实践来源于理论,理论能够指导实践,这就像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一样,“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每一次认识都比上一次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同样每一次的实践也都比上一次实践得到提高。如果只重视实践技能而忽略理论的获取,那么实践技能就会停滞不前,停留在原地,得不到发展。因为理论知识并不是只用于指导实践,相反它可以使思维方式打开,并有利于形成独立的思考方式。

2.艺术理论能够促进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审美能力、鉴赏能力、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等方面素质的提升。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类专业开设艺术理论这门课程,其目的并不单单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艺术、艺术风格、艺术思维等这些抽象理论,而是通过这些理论的学习,通过老师课上结合实例的讲授过程,以逐渐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只有在提高艺术素质和艺术修养的同时,才能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在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其专业素养技能,如在室内装饰设计时,使室内装饰的配色、布局等方面更加协调,满足业主的多方面需求;在设计一个商品包装时,由于外观新颖,使商品更加醒目,让购买者在一瞬间便被商品所吸引,从而增加商品的销售率及市场覆盖率,以达到商品宣传,刺激消费的目的。

3.如果只会实践而不懂理论,那么设计出来的作品也只会变成空洞的设计,譬如:设计者要掌握艺术史上各个流派的特点以及设计风格的演变。只有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才能使设计不显得乏味,不与他人雷同,并且能够将艺术史上各个流派的特色,及各个风格的不同之处在设计作品中进行合理地运用,再结合自身的体会感受使作品具有自己的风格,与众不同,独具特色。这样的作品才会显得富有内涵,充分显示出自己的风格特色。

二、艺术理论课的教学改革

在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的课程中,安排一定的艺术史论内容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但在具体艺术史论教学中,决不能就史论讲史论,而应该从学生自身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的角度,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确定方法、具体实施。所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艺术设计类专业中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改革十分重要。

1.艺术理论课程的当代性和实践性。“当代性”这就需要我们在讲授艺术理论课程时,要做到“与时俱进”。即从选取的材料到讲述的理论观点都要瞄准和跟上当今艺术前沿的步伐。要做到便于学生设计眼界的开阔以及设计理念的更新,使其设计思维与当今世界范围内的设计主导观念同步发展。尽管增强课程的实践性在实际操作中会有些难度,也会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究其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基础缺乏信心以及对自己所学专业领域接触的不够,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需要老师耐心地进行引导,让他们能放开自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在自信心提高的基础上可以更大范围的融入到专业领域。举例来说,可以针对学生的求知需求举办一些讲座,还可以模拟拍卖会的形式,让学生用直接参与的形式理解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艺术市场,亦可根据课程内容,让学生自己编组,做一些专题类的辩论或专题片,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自己所学专业的技能知识,充分利用所学专业优势,比如讲述艺术风格的课程时,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可以偏重于平面设计领域中他们所熟知的设计师来讲述何为艺术风格等,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学生深入其中,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活动中找到自己知识的不足,激励他们去获取所需知识。又可以通过活动,加强他们的实践能力,加深他们的专业技能及学识,促使他们在实际任务中提高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另外在相应的时机,根据需要也可采取传统型教师传授的形式,这种形式在设计实践课程上更为常见,即由老师带领学生完成实际的设计工程,涉及到艺术理论的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参与策划艺术展览之类的活动。

2.艺术理论课程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特点即少使用一些教条主义的知识框架,不从既定的各种原则框架及既成的艺术理论定义出发,更多地使用作品来解释概念,使概念不再深奥晦涩,更加浅显易懂。并且还要多联系些学生熟知的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创作的实际,多利用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及作品,通过学生直观上的感触,动员他们自己去寻找艺术形式的内部规律,且进行深入地研究,这样他们既把艺术学当作一门科学来对待,又能够因为找到自己的熟悉点,从而对艺术理论的探索产生兴趣。不仅如此,在讲授艺术理论课程的同时,还要注意一层层深入、一点点地渗透,不能简单直接地讲述一些概念性的理论,而要具有一定的系统性。这就要求讲授艺术理论课程做到条理清楚,层层递进,从易到难地深入传授。在系统地传授中,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同时,有利于他们的记忆。只有做到熟记于心,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当中,才是真正地实现开设这门课程的目的。

3.艺术理论课程的开放性和国际性。实际上,艺术理论是一门范围和领域都很广博的学科,这就促使我们在教学中尽量不要拘泥于教材的桎梏,应该打破束缚,给学生讲述更多艺术前沿的艺术理论。并且在教学中应该加有对国内外及现代各种艺术流派、艺术理论学派研究成果的介绍,用来丰富我们的艺术理论。这样才能让打开学生的知识范围,并不只是单一地了解本专业小范围内的知识,而是具备广泛领域的知识储备,在艺术实践中可以做到相互融合,相互补充,触类旁通。这样才能使得设计更具有内涵,能融入与世界的潮流之中。具体涉及到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们接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比如给学生们看一些现代艺术的视频,在观看视频中,给学生们讲解现代艺术的学派和艺术家创作现代艺术的出发点和理论根据。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5

一、图形语言的两种传达手法

图形语言的表述形式是指图形的传达手法而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倾向于创意思维的逻辑类图形,是力求表现内容与形象相结合,其效果指向感情、趣味和意义,表现图形创意的思考。在此类图形中,大多要通过一个形象同另一形象的某些联系来使人产生联想(例如本体与喻体)。而且另一形体本身具有某种象征性,代表某种含义,能引发某种联想,通过这两种形象的组合来产生联想,生发出新的意义。这种组合常常通过某种组构形象的方法,主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采用何种方法把不同的形放在一个画面中进行艺术地组合,或者是画面只有喻体,而本体用文字在标题或说明中体现出来。这种情况下文字语言的作用是引起形象指涉,而不是表达逻辑。而且文字和图形并非同指一意,此种方法在画面中虽看不到明显的图与图的蒙太奇,文字起到图形代号的作用,由图和文的装配剪接、形和意的剪接,“装配”以及“镜头组合”而成的,文字语言也属于广义符号,所以图文组合也是一种潜在组构方式。另一类是倾向于视觉表现的形式效应类图形,主要是注重图形表达的形式规律的表现,把形式规律作用于视知觉,主要体现“样式”的新奇性,图形大多借用现代艺术中的研究成果,在表达形式上下功夫,概念隐藏在视觉表现中。例如在海报中,以形式感见长,注重视觉效果和视觉感受的立体主义、未来主义、风格派、构成主义、欧普艺术、波普艺术、达达主义等。这些艺术流派的出现使图形不必必须拘泥于“严谨的思维逻辑”的表现,为思想的表述从外在形式上提供了一种可能,大大加强了图形设计的表现力。

二、符号的结合功能在逻辑类图形设计中的作用

与语言表达类似的是,现代图形语言往往靠形的比喻,象征,借代等手法来阐述思想,表达概念。在画面中往往要出现例如喻体和被喻体等元素。这二者之间发生关系,形象上可能截然不同,但要出现在一个画面当中,所以如何协调或设计二者之间的关系,达到画面的美观、协调,便成了设计师的一个要解决的重点。苏珊•朗格认为符号具有一种构形功能。符号的这种功能,朗格称为符号的“接合”功能或逻辑表现功能,因为符号可以把种种思想连接在一起,这种功能在图形设计中表现的最为明显。经过设计师的不断研究,在图形设计中便出现了不同形象的组构方式,这些组构方式方法主要应用于具象图形中,方式较为单纯、严谨,意义目的明确,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往往采用各种方法来进行拼接组合进行图形表现,如现代图形设计中的许“正负形、影子效应、元素替代、同构图形、相似型联想、解构图形,变异图形,解构重组……”等多种组合方式均属于此。设计面对的是大众消费者,这些组合语言没有破坏物体形象的整体性,视觉语言艺术而单纯,大多针对具体形象,具有传达逻辑概念的功能。

三、联想、通感、移情在形式效应类图形设计中的作用

1.“想象”“联想”在图形设计中的作用

设计师保罗•哈里斯认为所有的图形交流都是通过我们对其的联想以及通过联想建立联系来实现的。联想是由此及彼地想到其他的相关人或事物,它使形象的并置或组合产生了因果联系。蒙太奇式组合与绘画拼贴组合的视觉效果不同,在图形中的组合必须是有意义的连接,需要依靠逻辑思维来进行加工和完善。想象是一种观念上的再造和创造形象的心理能力——也就是想象力。想象力是人类运用储存在大脑中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推断、设想的思维能力,它是由思维调节的。在思维过程中,如果没有想象的参与,思考就无法良好进行,特别是创造性想象。图形设计中的想象是人在脑子中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加工,从而产生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也就是人们将过去经验中已形成的一些暂时联系进行新的结合的行为,它是人类特有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想象是创意的原动力,图形设计也不例外,只有通过想象,才能使自己的思维超越自然的限定,进入理想化的设计境地。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图形设计的想象是一个广阔的心理范畴,各种视觉元素,包括抽象元素都是可以通过想象加以完善的,现实中的形体通过想象可以变异、错位、交替、融合,构成超视图形,各种客观现象也可以通过想象转换成多种意象。因此,想象是艺术的源泉,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想象”与联想有所不同,“联想”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因为联想是有关的事物之间产生的思维连接,所以在图形设计中,联想是想象的最主要形式。联想是在审美感受中的一种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审美感受中的所谓见景生情,就是指曾被一定对象引起过感情反映的审美主体,在类似的或相关的条件刺激下,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这是联想的一种表现形式。一般分为近似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和欲望联想四种。他们在审美感受的想象活动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联想在图形设计中应用的更为直接,更为广泛,它架起图形形象之间的桥梁,使视觉表现成为可能。

2.通感在图形中的作用

通感又叫“联觉”。简单的说,通感是人的各种感觉的彼此沟通,是相互交织,交互为用的感觉基础。用语言来描述形象感受,与利用视觉形式表现感受有所不同,前者只需要表述抽象性质,后者则需要借助具体可视的形象或者形式特征。对于图形艺术来说,比喻和联想不是形式表现的实质,形式表现的关键是要找到与各种感受想关联的特征,以可视的形式特征传达较为准确的意向,形成特定的心理感受、风格情调、感彩。例如如何在画面中表现“噪音”?噪音是一种刺耳的,另人烦躁不安的声音,是一种听觉感受,如果能够在美术的形式上形成类似的形式特征,如在表现上使整体关系趋于对比和波动,大量采用锯齿状短线来表现,有意使形态变化较为动荡,就会在视觉上给观众以噪音的感受。图形设计中的通感表现就是把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各种感受转化为视觉的过程,往往需要调动各种形态、色彩等视觉元素的心理感受。在图形中选择的形象或者符号必须具有普遍人认为的通性,因此,受众群体的定位是及其重要的。创造性的想象需要付诸具体的艺术构思,最终的目的还要落实在表现形式上,必须借助某些视觉能够看到的媒介、形态、方法使想象得以具体化、形象化,这是艺术创造中最基本的问题,而通感的手法则使一些抽象题材有了更大的表现空间。

3.移情在图形中的作用

寄情于物就是移情,也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艺术对象之中,达到物我同一的境界,产生人和物的共鸣。移情现象是一种外射作用,即把“我”的情感变成事物的属性。“移情说”是西方现代美学中影响最大的流派之一,德国的心理学家和美学家立普斯是审美心理学中“移情说”的代表,他说:“移情作用所指的不是一种身体感觉,而是把自己‘感’到审美对象里面去。”“它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的价值感觉,而不是一种设计对象的感觉。”立普斯把移情分为四种:视觉移情,给普通对象的形式以生命,如线转化为性格;经验或自然移情,如风在低吟;氛围移情,如色彩产生情境和表现力;生物的感性表现的移情,如人的表情外貌的意蕴。移情作用侧重于主体心理功能和体验,离开了人的主观感觉,就不存在美。中国古诗是最注重移情的,诗人以物咏志抒情,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人体会到含蓄之美。审美情感不能脱离完整、具体、生动的对象,而对于对象的背景、意义、题材等的理解是极其重要的,正因为人作为高级动物所拥有的联想机制的作用,有着通感和移情等审美机制,才使作品的表达多样而又感人并且易于解读。在图形中可以用具体的物代人,也可以用抽象的点线面、色彩、肌理质感来表达人的各种情绪和感受,也可以此物来表现彼物,通过物与物,物与人的相互关系来表达抽象或具象的内容。移情使表达形式更丰富,也使抽象艺术作品更易理解、更亲切、更生动。

四、结语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6

【关键词】艺术设计;民族性;传统文化;国际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但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增多,大量西方设计观念和设计作品涌入我们的视野,相当一部分人一味的推崇西方现代设计流派,漠视中国传统文化,轻视本土文化资源,做一些肤浅的形式上的挪用、拼凑甚至抄袭,使我们的设计丧失了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个性。这对于中国当代艺术设计的发展是有害无益的。艺术设计国际化不等于美国化,也不等于欧洲化。它不以某一国、某一地区的艺术样式为标本,它同样处于发展之中。任何一种所谓的“国际化”的艺术设计,都不可能脱离其赖以生存的民族文化土壤和根基。所谓“民族性”是指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设计者应有意识地挖掘民族文化的精华,应将民族文化放在全球的背景上,以全球的视角来俯视民族文化,这样才能设计出为全球所认同的精品来。“民族性”是艺术设计的灵魂,继承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超越。没有民族灵魂的设计作品最终是无法矗立于世界设计之林的,大民族才是真正的国际化。

对于中国设计的发展方向也要注意如何正确理解“民族性”与“全球性”的关系。“民族风格”的形成并非简单的模仿,而是一个创新的问题。这种创新必须依赖全球性的视野,对其他民族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反思传统,以提取传统中的神韵。“全球化”也不等于盲目引进西方潮流,而应认识到本民族是全球所有民族中不可缺失的部分,树立自己的信心,避免在学习和借鉴中迷失自我。面对先人留下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我们在此基础上,将如何努力发掘传统文化,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进行提升、利用和重构,创造性的理解民族文化精神,创造出既具有鲜明的中国气派,又具有国际性的中国当代设计,是摆在当下艺术设计及艺术设计教育面前的重要课题。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先辈在漫长的岁月中向往美好、追求光明而上下求索的精神沉淀,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生命线。传统的文化价值对于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度来说是一种巨大的资源,不仅体现为一种对过去历史的怀旧情节,对传统的历史记忆,一种可以安慰、表现和确认自身历史性的东西,而且也体现为一种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价值体系及展示某种能够体现自我、民族和国家身份的文化形象。其范围广而丰富,如中国的哲学思想、古典文学、艺术精神、审美境界、书画篆刻艺术、民间艺术、汉字、园林、建筑、陶瓷、雕塑、木刻以及音乐、诗词、戏剧、典故、传说、民间故事,另有中药、针灸、武术、围棋、饮食、茶道……这些都是我们当代设计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的文化资源和中国元素。纵观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国家,如德国、意大利、日本、法国、英国、芬兰、美国以及中国香港的设计风格和在国际上有影响的设计大师作品,在他们所谓的“国际化”设计语言中都不难窥探出其所透射的社会文化背景和传统文化根基。

德国是现代设计诞生的国家,对世界各国的现代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世界设计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德国的现代设计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和风格,其设计风格受其严谨的哲学思维方式影响,赋予理性设计的传统特征,这与德意志民族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德国设计大师冈特.兰堡的设计风格被设计史家称为“视觉诗人”,他那极具震撼力的独特风格的形成,正是他热爱德国古典诗歌、戏剧以及作风的严谨所致。

意大利视艺术设计为一种文化和哲学。在现代设计和“国际化”风格时代,他们坚定自己鲜明的文化立场和民族传统,不盲目抄袭,强调设计与传统的关联,强调设计中人文主义的重要性,专心地发展自己的设计体系,被称为“意大利路线”。因此,意大利现代设计具有异常鲜明的民族特色,在国际现代设计中独树一帜。意大利的这种设计精神和经验是值得那些一昧追求所谓“国际风格”而丧失自己民族特色、民族传统的设计者好好学习和研究的。

日本的艺术设计用30年的时间走完了西方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其设计融汇了大量的日本传统视觉文化因素,同时又带有强烈的时代感,形成了独特的“日本风格”。他们在吸取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弘扬本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性,如强调平面性,注重留存空间,追求平淡内敛的阴柔美的意境等。因此,日本设计既有强烈的国际语言和时代感,又蕴含着深邃的东方文化精神。我们从日本设计大师龟仓雄策、福田繁雄、田中一光、五十岚威畅、一川屯仓、荒田矶崎那里可以清晰的感受到其深厚的日本民族传统文化底蕴和民族人文精神的火花。他们在国际上设计地位的奠定一方面依赖于自身的天赋及对新材料、新工艺、新科技的深刻理解,另一方面也得力于他们注重设计中发掘日本民族最具深远意义的传统文化。

法国的艺术设计呈现着一种融设计与艺术精神于一体的鲜明特色。我们从法国设计大师的作品中也可以明显的感觉到法国的人文精神以及幽默、风趣、自由、浪漫的传统文化气息。从芬兰、瑞典、丹麦等北欧国家的设计作品里我们同样可以看出其社会、历史、人文思想、传统文化、民族特色等在作品背后振荡的涟漪。

中国香港设计大师靳埭强,对中国文化有着深厚的感情,非常注重延续中华人文精神的文脉,他挖掘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韵致并巧妙的运用于现代艺术设计中,使用中国传统水墨与现代几何纹形产生独特的韵律,创造出了极具中国精神和现代感的优秀作品。

分析以上各国以及设计大师的成功案例,对中国当代设计的定位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随着现代主义观念的崩溃,设计更强调人情味和幽默感,设计也由标准化转向追求个性化、多样化,传统又被重视,民族风格再次得以强调。中国当代惟有放眼世界,把握自身的民族特色,将传统文化注入现代设计中,才可能创造出富有中国民风的又具时代精神的好的设计作品。中国的设计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并在国际设计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

众所周知,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吸收了东方乃至非洲原始艺术的精华,但西方艺术没有被东方艺术淹没。我们今天吸收、借鉴他民族的艺术精华,必须具有明确目的,即为了促进本民族艺术的发展。艺术世界的缤纷多彩由无数不同民族、不同艺术个性的艺术家组成。我国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缔造了个性鲜明、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这些不正是构成设计丰富内涵的独特资源吗?因此,对传统文化认识越深,设计才越有深度和魅力。

同志曾指出“近代文化,外国比我们高,要承认这一点。艺术是不是这样呢?中国在某一点上有独特之处,在另一点上外国比我们高明。……中国文化应该发展。……要向外国学习,学来创作中国的东西。……我们接受外国的长处,会使我们自给的东西有一个跃进。中国的和外国的要有机地结合,而不是套用外国的东西。……外国有用的东西,都要学到,用来改进和发展中国的东西,创造中国独特的新东西。”艺术设计并不反对有益于设计的借鉴和模仿,但也仅限于在学习阶段,长期倚靠必将抑制创造能力的生成。因而,“借”要借的适时,对设计初级阶段而言,要学会创造首先要学会借鉴和模仿,它是人类一种重要的自学能力,是一种认识规律的有效途径;“借”要借的适当,并非生搬硬套,削足适履,否则就如“东施效颦”;“借”要借的适度,这里所指借鉴和模仿不是抄袭或克隆,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模仿,借鉴过程中的再创造。

艺术设计要做强做大,光靠虚心学习和甘为绿叶的谦虚态度是不够的;光凭一腔热情高呼口号,只说不做也是不行的;安于现状、不谋发展,在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垄断攻势下,我们只有坐以待毙。现代艺术设计的母体原型是文化,富有生命力的设计作品必须是建立在文脉的基础上的,否则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感染力和竞争力。随着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人们对艺术设计民族性认识的深入,只有在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发展民族艺术,才能使艺术设计作品具有真正的民族性。

设计具有民族性,更具社会性,它是人类活动的精神延续。设计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特征与价值诉求。当代艺术设计已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消费标准化、人性化,而是在此基础上对设计本身所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所以设计所创造的物品,不但体现了生活方式的全部,更体现了这个时代赋予它的特殊的人文主义民族风韵。在全球走向一体化之前,设计语言来自民族内部,因而民族风格非常鲜明,比如中国传统的建筑设计大都是木架结构宫殿式的风格,供君王居住;其他民族如希腊神殿、伊斯兰建筑、哥特式教堂等,主要用石质材料,供养神灵。这种民族风格的形成,都是由中华民族的实践理性精神决定的。

面对这个现代化、数字化的时代,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造性的设计人才,中国当代艺术设计高等教育,应充分重视和加强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努力构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课程设置和教学体系,以便创造出更具中国元素的国际性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2]柳冠中,王明旨.设计与文化[M].国际商报社,1987.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7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艺术设计;影响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85-01

一、民间美术的特点

民间美术从广义来说,包括城乡大众的美术;从狭义来说,即指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美术,涵盖人们的衣食住行和节日习俗等各个方面。民间美术继承了原始艺术的精华,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再创造。民间艺术家极富想象力,不受具体事物的限制,创造出来的作品大多造型夸张、表现性极强,极具装饰性。此外,民间美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点,不仅表达了地方人们群众的深厚情感,同时也渗透着古朴的审美观念和美好的理想愿望等。

二、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我国现代艺术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发展壮大。目前,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总体来看,全球化的影响使得艺术设计越来越趋向一致。加上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现代艺术设计的要求越来越严格,逐渐倾向于西方的工艺设计。这使得很多设计工作者片面追求国外的设计理念,一味模仿国外的设计风格,在与国际接轨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自己的特色,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得设计工作者越来越依赖电脑,很多时候只是从网上搜索一下,稍加整合,就成了自己的设计作品,从而失去了创作动力,失去了创新的能力。因此,为了阻止上述现象继续发生,我们必须好好利用民间美术的特点,改善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三、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关系

(一)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发展的源泉。我国的民间美术遍布各地,并且深受人们喜爱。从艺术形式来看,我国民间美术看重色彩、肌理、点、线以及面在多维空间的秩序化处理,将零零散散的内容组合得整整齐齐,这就使具有自然形态的物象有了一种和谐统一的秩序。对这种优秀的形式美感进行借鉴与再创造,对于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的构成无疑会有极大启迪。另外,我国民间美术中将抽象化为具体的艺术,正好与现代艺术设计中以“图形的象征意义”传达真正艺术思想的方式相类似,给欣赏者留下充足的想象空间。这些都为我国现代艺术设计灵感的获取提供了丰富的源泉。

(二)现代艺术设计是对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经济和人文背景都有所改变,再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现代人们在生活方式、生活节奏和审美标准上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对于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继承与发展而言,无疑构成了严重威胁。而将民间美术融入到现代艺术设计中,使民间美术通过与现代艺术设计的融合发展,实现新时期的再创造,重新赋予其新的发展内涵,这对于民间美术而言,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继承与发展的机会。

四、促进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结合的措施

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财富,现代艺术设计则是现代文明的表现形式,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是一件互利互惠的事情,一方面可以使民间美术焕发新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现代艺术设计更具特色与内涵。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措施来有效促进二者之间的结合发展。首先,要充分保护和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美术,激发民间美术的创造力,使之能够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灵感源泉。其次,在现代艺术的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融合民间美术的元素,将传统的形式内容整合成具有现代气息的作品。两者相互促进。最后,应注重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在加大民间美术人才传承、优化艺术设计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促进民间美术界与艺术设计界之间的活动交流,促进人才的跨界交流与合作学习。

五、结语

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凝聚着民族的情感。现代艺术设计虽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性,但是在时展的浪潮中,面临着逐渐丢失自己特色的危险。所以,我们必须积极促进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结合,这样才能使我国的现代艺术设计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浩鑫,肖宇窗.传承与超越――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教育的几点启示[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2]方怿.民间美术中的“隐喻”思维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4(03).

[3]李承华,董德丽.谈民间美术对中国现代平面设计的几点启示[J].美与时代,2004(08).

作者简介: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8

(一)一流中央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中央高校属于国务院部门直属高等学校,简称“中央部属高校”,是指国务院组成部门及其直属机构在全国范围内直属管理一批高等院校①。我国中央部属高校共117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共36所,B类3所,包含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共33所。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要求学生们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出问题并制作出拥有设计感和美学形象的理想模型和解决方案,最后提交论文论述。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形象联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相互结合,自然科学理论和人文关怀情感相互交融,由此可见,艺术类专业是一种既富有美学性、实践性,又拥有科学性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几乎都设立了艺术类专业。一流中央高校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总结理论为主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创新性和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角度的新颖性、创造性、理论水平和现实意义、综合知识与技能的运用、写作水平、学术水平和格式的规范化都会有较高的要求。例如,江南大学作为江苏省教育部直属的一流中央高校,对各类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在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评分标准中,指导教师评分占30%,评阅教师评分占20%,答辩评分占50%,毕业论文(设计)总评分折算成五级计分的方法见表1。

(二)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地方高校是指隶属于各个省份、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普通高等学校,这些高校大部分都是由地方财政或地方行政部门提供资金支持,在我国共有2500多所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主体部分②。地方高校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的实力没有那么强劲,学科特色相对较弱,但是省级政府为了使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来推动地方发展的软实力,极力支持高校教育。因此,在上海、江苏、广东等高等资源集中的省市,涌现出了一批可以与一流中央高校想媲美的高水平大学,例如,苏州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大学等。这类高校的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评分基本都采用统一的“334”标准,成绩采用的也是五级计分方式。相较于一流中央高校,地方高校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艺术性、创造性、合理性、表现手段的完整性、规范性和制作效果的要求相对减弱③。艺术类的毕业设计(论文)涉及到美学上的艺术性评判,因此,个人的主观性在其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从指导教师的角度来看,学生能否熟练地综合运用到所学的艺术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对所研究的问题能否提出较为深刻的分析和独特的观点,是指导教师评判学生基础知识掌握能力的主要条件。其次是设计(论文)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和科学素养。从评阅教师的角度看,学生将艺术理论和设计实践结合,在通过模型或图纸等表达理念的时候,逻辑性和理论性要明确。其次是考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创新性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答辩小组的角度来看,学生的回答要具有现实的艺术理论根据,思路清晰,论点明确。

(三)贫困偏远地区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贫困偏远地区的高校艺术类专业并非高校的主力专业,在带动地区的教育水平和经济能力方面并不能起到领头作用,因此非艺术类专业的高校并不会投入过多的经济支持或教育资源在此方面。例如,广西大学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成绩的判定以指导教师为主,占据45%,评阅人和答辩成绩分别占20%和25%,剩下的10%为格式的判定。在此情况下,指导教师的评价具有很大影响。再如,较偏远的内蒙古大学,在艺术类毕业设计(论文)评分标准中,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术水平和使用价值,再次是格式,学生的答辩成绩即为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相对来说,这种毕业设计评价体系和评分标准并不完善和详细,在答辩过程中去考察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度、质量、以及撰写的水平和规范程度等,显得较为急促。

(四)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民办高校是指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工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面向社会依法举办的学校或其他教育机构④。然而,民办高校因为录取分数线相对较低,在艺术类专业中更是明显,因此民办高校的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理论基础薄弱,且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都不是很强。同时,由于民办高校的教学能力有限、投入资源过少、管理人员稀缺等原因,因此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中,还是多以教授理论的传统授课方式为主,实践训练不足,使得学生比较难以兼顾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这一方面。在这种背景下,民办高校艺术类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可以说是四种高校类型中最低的一个了。在字数要求上,艺术类专业的毕业论文不得少于2500字,论文论点鲜明,论据充足,有实用性和创新型,整体语言流畅。基本上只要满足以上的要求,便可以通过毕业答辩。

二、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述评

(一)美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国内美术类专业院校在艺术理论培训和专业技术知识训练上,都拥有一套相对完整且独特的教育系统,美术类院校主要将专业分为设计类专业和艺术类专业。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本专业的毕业创作(设计),并且结合自身毕业设计实践来撰写毕业论文,重点是强调出对本专业的毕业创作理性依据的表达,或对创作的创新性和原创性做出陈述分析。以中央美术学院为例,央美具有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在传播艺术审美和引领学术构建中处于重要的地位,追求的是学生自由意志的发挥和求索精神的培养,希望学生能够多注重身边的环境,加强自身的自觉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上,篇幅的大小不做硬性规定,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展现出大学四年学习过程中对于艺术的认知和审美的理解。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开题阶段,需要考虑选题的学术意义和社会价值性,以及选题研究完成后的可行性。创作的价值评判以对艺术传统的继承性和传承性来作为一定的标准,在此基础上,凸显出学生专业上的特性以及专业深度。

(二)音乐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解读

所谓音乐学位论文,与一般音乐学术论文的定义如出一辙,“是指针对音乐某一领域中的某些现象和问题进行系统考察、分析与研究后所撰写的文章”⑤。在我国对于音乐类院校的毕业设计(论文)并没有明确的文件规定,而且各个高校对于音乐类的论文写作重视程度不同,部分院校虽然设立了“音乐论文写作”课程,但并未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更多的是讲解论文的写作格式规范和文献的查阅方法,这也使得音乐类院校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参差不齐。一般情况而言,毕业设计(论文)需要凸显出创新型和原创性,对于已经被进行过细致研究的论题,一般不会有更新颖的阐述,相应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评分也不会很高。其次,学生的学术敏感度和对问题的理解程度也是重要的评判标准,很多学生的毕业选题大多是对某个研究点的粗浅认识,很少有能够为学术发展提供借鉴成果。最后,毕业设计(论文)的逻辑论证和解释说明相互参证的过程也是作为评判论文的参考标准。逻辑论证的过程如果只拥有理论而缺少富有层次的解释,论文的整体结构就会出现空洞感。同样的,只有简单的解释描述而没有足够的逻辑理论支撑,论文的文化内涵就显得十分浅薄。只有将两者兼容并蓄,贯穿于行文之中,才能使得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清晰,逻辑严谨。

三、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标准差异分析

(一)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的差异

综合性大学的教育资源和师资力量差异性较大,可以分为一流中央高校和普通高等学校来进行分析研究。一流中央高校在发展过程中,不仅保证本学校一流学科的独特优势,同时带动学校院系共同进步发展。因此,艺术类专业在一流中央高校中同样得到了重视,学院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在不断学习艺术类学院教育系统的过程中,结合本校的优势和特点,形成了完善的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因此,学生受到的教育系统同艺术类院校的学生并无太大差别,在毕业设计(论文)的内容要求上,设计的规范性、设计的创造性、选题的范围和毕业论文探讨性深度上都有很大的相似性。普通高等学校与艺术类院校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教育偏重方向不同,综合类大学的教育以理论研究和科学竞赛为主,大多采用的理工类的设计管理模式。在毕业设计(论文)内容的要求上,艺术类专业院校根据不同的专业,要求学生通过创作实践出一份具有体量感的作品,设计类要求多以解决现实性问题为主,包含人文关怀性;纯艺类要求展现学生自身的艺术性和审美想法,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同时,要求设计实践及创作实践和毕业论文结合在一起,以毕业设计的作品入手,或深入解析创作实践所涉及的专业知识,或分析问题现状,论述创作作品所蕴含的深意和未来的可行性等。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专业的论文常常和创作实践作品脱节,没有起到创作和理论相互交映的作用。

(二)毕业设计(论文)展示方式的差异

首先,由于综合性高校的特殊性,使得学生的毕业设计受到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大多数的高校在进行学生毕业设计展览时,都将展览置于校园展馆内,主要面向校内师生进行观展,观展人数和群体狭小。其次,学生在毕业季的作品对于学生的工作和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而校内布展限制了学生和社会资源的结合,使师生缺乏对行业内人才需求的有效认识。与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艺术类学院每年都会进行专业性的毕业设计展览。例如,自2010年开始,九所重点美术学院便开始联合举办“‘千里之行(全国版)’活动,敏感、真实地反映出当代背景下中国学院艺术的教学水平和成绩;为我国美术教育研究提供了一个学院与学院之间,学院与社会艺术生态之间比照的平台”⑥。迄今为止,“千里之行”已经举办了10届,每一届的学生都展示出了自己对于艺术的独特想法,虽然无法同“大师”作品相比,但仍然具有自己的生长空间和艺术创作空间。

(三)毕业设计(论文)答辩方式的差异

综合类高校因为专业的不同性,毕业设计(论文)的创作结果各有特点,但答辩形式基本上还是采用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没有按照不同专业的形式特点进行设计,产生了一刀切的现象。学生无法在答辩时完整地表达出自己对毕业设计的理解和看法,同老师的在思想和专业上的交流大大削弱。而艺术类院校每年都会举办毕业设计展,给予了学生充分的空间和平台进行展示。针对不同的专业,设立不同的展厅,答辩小组可以现场观摩学生作品,听取学生对于作品的解读。涉及到交互形式的毕业设计,教师也可以进行互动体验,更好地了解学生创作的内容。整体的答辩过程以学生的毕业设计作品为主,以学生对创作思路的分析,整体设计概念的阐述为辅,两者紧密结合,互相映现,保障了在毕业设计和学生答辩评分的专业性和公平性。

(四)毕业设计(论文)培养目标的差异

综合性高校艺术专业和艺术类院校在培养学生的目标上,有一定的相同之处,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艺术素养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艺术理念意识的培养,都是两者进行教育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这也是学生在毕业之际所应该掌握的基本能力。然而,和综合性高校不同的是,美院所担负的传道授业解惑之重任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自身和周遭环境的感知认知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实践转化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各个学科领域的相互交错,使得艺术领域也延展出了新兴学科,对于传统的延续和现代的发展的把握,使得艺术类院校的教育理念有了新的变化。在错综复杂的文化交织网中,导师要在教学中清晰地把握学生的发展方向,尊重学生在毕业设计中的思考和探索。

结论

综上所述,国内高校受教育资源、地理位置、富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艺术类专业上展现出来的教育成果也是良莠不齐,因而毕业设计(论文)的标准也会因此产生差距。另外,艺术类的学科不同,所针对的标准也不同,美术类要求有实践成果和理论分析,并且二者相互交织,而音乐类由于学科的特殊性,成果展示形式不同,并不能一概而论。通过对综合性高校艺术类专业与艺术类院校毕业设计(论文)内容要求、展示方式、答辩方式、培养目标的差异研究,针对艺术类教育的特点,综合类高校应该开始思考如何根据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新型育人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田湘.合并,还是另谋出路?[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4(06):66-67.

[2]陆莹,乐晓丹.江苏省地方高校教育经费投入结构对绩效的影响研究[J].教育财会研究,2013,24(06):16-21.

[3]代福平.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教学的新定位[J].纺织教育,2011,26(02):123-125+134.

[4]吴庆.民办高校艺术类大学生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0.

[5]王建朝.高等院校音乐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和写作的问题透视与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7(12):24-28.

艺术设计研究范文9

关键词 包豪斯 关键性 艺术设计 影响

中图分类号:J1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的的飞速发展,现今的工业产品不仅仅只是基本满足人们使用需求的具有功能性的物质载体,而是逐渐变成了满足人们功能性、舒适性、审美性、文化传承性等多重需求及多重含义的载体,艺术设计产品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设计者乃至使用者的喜好、思想内涵及品位。设计的艺术性和文化附加值进一步加深。艺术设计作为国际竞争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反映及影响着国家工业的发展水平,也反映出国家经济、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更可以作为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在这种形势下,提高艺术设计的整体水平, 对于提升国际竞争力是很有必要的。

包豪斯是世界上第一所敢于打破常规体现某种特定的程序原则的艺术学校,该原则的理念就是研究工业时代的外在学习条件并且确定其内在的主要规律,是现代主义设计运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主张以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为前提,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及实用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本文以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作为研究对象,对包豪斯艺术设计思想的形成、发展、意义、影响,以及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与我国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标准工业化的大机器生产时代已经过去,但其对随即而来的信息化社会仍起到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天的艺术设计中继承和发展20世纪艺术设计发展中的文明成果,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发达国家的工业发展引领者世界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速度加快,世界经济格局格局发生变化,发达国家的工业设计逐渐庞大起来,其工业产品占据着大部分的国际市场,中国在工业发展及国际分工中扮演的是“制造工厂”的角色,但是其自身的工业设计发展确实落后于自己的生产的,目前中国的工业生产产品很像20世纪初德国工业发展的状态,仅仅局限在大生产当中,至于工业设计层面的例如产品的功能性、审美性都处于模仿欧美和日本的工业设计的阶段,在国际中竞争力差,给人盲目模仿、价格低廉的印象,以至于造成当前中国的设计无法满足生产水平,无法满足人们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对于产品艺术性的逐渐增长的需求的现状。

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工业设计的民族文化体现是必然趋势,工业产品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业设计的竞争,而工业设计的竞争归根结底是工业设计理念和风格的竞争。

20世纪初包豪斯的设计理念和实践对德国产品品质的影响、构建和提升并使之形成世界领先的态势,这一事实表明,对设计理念思想的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研究不仅是设计学科自身不断完善的基础,而且也影响到了整个社会经济层面和文化层面的发展前景。包豪斯时代距现在近一个世纪之遥,然而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的影响却是极其深远的,那么,时至今日,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对当今的工业设计是否有现实指导意义,在我国发展的现阶段,我国的工业设计应该如何改变现状,实现大的突破,这也是包豪斯工业设计对今后工业设计的价值所在,也是研究包豪斯理论的价值所在。

1 研究现状

根据查找和分析后,发觉当年关于包豪斯的研究数量不小,但是多数研究多是针对包豪斯历史的著述和包豪斯单个成员作品的艺术价值分析,或者是仅仅对包豪斯教育体系、课程设置的介绍,很少有文献从美学专业角度分析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的论述,更谈不上将之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联系,从中汲取对于中国艺术设计有知道意义的理念精华。

2 研究要求

要想全面系统地研究包豪斯工业设计理念,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是包豪斯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这就要求研究其历史背景。其次,包豪斯艺术设计的内容及其特征是什么?这一部分我们所要了解的是不同时期,不同的代表人物的作品风格及艺术设计理念是什么,对世界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最后,研究我们应该如何从包豪斯艺术设计你理念中吸取精华,为我所用?这就要求研究分析中国艺术设计理念的发展现状和包豪斯艺术设计与我国的艺术设计关,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对我国的艺术设计有何启发性。

3 研究方法

(1)资料广泛收集与重点标注:通过广泛收集和阅读包豪斯的相关著作,理清资料的类别,从中筛选出符合自己论文要求的信息标注,为自己的论文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分析研究:在对其他资料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对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加深理解,提炼出对自己的理论有论证意义的思想精华。

4 研究目的

以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作为研究对象,对包豪斯艺术设计思想的形成、发展、意义、影响,以及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和风格与我国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探讨如何结合当今的社会状况从包豪斯艺术设计中吸收精华,为我所用。

包豪斯艺术设计理念主张以遵循自然和客观的法则为前提,以理性主义为出发点,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强调设计的功能性及实用性,达到艺术与技术的统一。中国在当今社会状态下,只有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合社会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经济学等等相关学科的精华知识与当前的社会大环境来创造产品,才能构建即符合当代艺术设计发展需要,又符合我国民族工业特点的艺术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3.

[2] 杨先艺.设计史.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3] 奥夫相尼柯犬,拉祖姆内依.简明美学词典.冯中,译.知识出版社,1982.

[4] 弗兰克·惠特福德.包豪斯.林鹤,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5] 邵大箴.西方现代美术思潮.四川美术出版社,1990.

[6] 卡梅尔·亚瑟.包豪斯.颜芳,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7] 钱竹.包豪斯——大师和学生们.陈江峰,李晓隽,译.艺术与设计杂志社,2000.

[8] 约翰·伊顿.包豪斯基础课程及其发展——造型与形式构成.曾雪梅,周至,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0.

[9] 王建柱.包豪斯——现代设计教育的根源.大陆书店,1982.

[10] 许沛君.走近大师——康定斯基.人民美术出版社,2002.

[11] 梅琦.包豪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包装世界,2003(4).

[12] 钱安明.包豪斯对中国设计教育影响浅谈(设计在线).

[13] 阿德里安·海斯.西方工业设计300年.李宏,译.吉林美术出版社,2003.

[14] 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