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2-09 23:29:08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论文选题;研究生

作者简介:王长坤(1970-),男,陕西长安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副教授;闫颖(1987-),女,陕西户县人,西安理工大学思政部硕士研究生。(陕西 西安 710054)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1BY29)、西安理工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XGY0918)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092-02

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至关重要,它不仅是研究生学习思考的产物,也是研究生学术研究的开端,不仅代表了研究生导师研究的方向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所在学院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一个好的论文选题是论文成功的一半。笔者综合分析了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2008~2011届的学位论文选题情况,以供后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时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设置和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大讨论,1987年被正式列入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1988年又被列入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设立在师范类高校,近年来随着高校的综合化发展,许多理工科院校也设立了此专业。

1993年10月8日国家教委颁布并实施了《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其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人们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形成、发展规律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一门应用学科,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实践性和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总的规格要求是: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掌握马列主义、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有相当的哲学、社会科学和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面,熟悉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以及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必备的各种技能,体魄健全,德、智、体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管理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1]

鉴于上述培养规格要求的多样化,各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方向设置上几乎没有两所是相同的。如2011年研究生招生简章中华中师范大学的方向为:01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02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03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04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05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西安理工大学方向为:01道德与法律教育研究,02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03中西德育比较研究,04组织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方面与导师的研究方向紧密相关,同时也反映了此专业在方向设置上的多样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原则和要求

作为文科研究生,在学位论文选题上应注意如下原则:

第一,学术性。学术性是研究生学位论文区别于本科论文或是一般论文最大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位论文选题必须具有学术前沿性及理论和实践意义,即必须突出新意(新材料、新观点、新方法)。

第二,方向性。就是要认清自己专业方向所在,不能偏离学科的专业方向。选题应在本学科专业的范围内,如偏离了学科方向就不适合拿本学科的学位。

第三,结合性。自己的兴趣和导师的研究方向相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将研究生的兴趣、研究思路与导师的思路、观点和学说结合起来,通过反复讨论和论证,往往能产生创新性课题,容易取得新成果。[2]再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翔实的实践资料是支撑选题观点的最有利武器。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来说,还有它的特殊要求。这就是学位论文选题不应偏离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重视学位论文选题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同时还要注意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传统和经验。

西安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研究生专业设立于2005年,2008年为第一届毕业生。经CNKI搜索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论文共72篇,这里主要选取其中专业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的10篇(见表1)。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从以上选题来看,好的选题主要在于紧扣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主题,如“德育实效性方法论及路径研究”、“延安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的形成动因研究”等,不好的选题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没有体现问题意识,学术性不强。研究生学位论文最大的功能在于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能给后人以什么样的启示。如2007届的选题“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发展观的演进”,只是简单地罗列了几代领导人的发展观,未能深入分析之间的关系和内在的逻辑,问题意识不鲜明。2008级的“高校党风廉政建设长效机制研究”,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没有太大的新意。

(2)方向性不明确。如“《论语》人学思想解析”,人学思想是一个偏重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问题,在专业设置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明显有一定的界限。还有2008届的选题“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这个问题很值得研究,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选题就不太合适。

(3)选题偏大或偏小。2007级的选题“高校和谐师生关系创新研究”就比较大,而2008级的选题“陕南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以陕南某地方高校为例”则有些过小。

(4)有些论文虽然选题和立意都很好,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或材料很翔实,但是理论分析部分显得较为单薄。如2008级的选题“治理学术失范的制度伦理探析”、“大学生人生观现状分析及教育对策研究”等选题,纯理论叙述较多,但涉及的实践材料并不多,没有很好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鉴于此,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学位论文选题有几点建议:

(1)选题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方向。要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和发展、思想政治的管理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理论方面展开选题,这样就保证了选题的专业方向。如“网络环境下增强研究生德育有效性研究”、“延安红色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选题就紧扣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方向。

(2)选题应大小适合。大量事实表明,对于刚刚开始从事理论研究的研究生来讲,由于知识储备特别是社会阅历的局限,研究大题目、撰写大文章常常是力不从心、捉襟见肘,很容易导致眼高手低、大题小做、无的放矢、空洞无物等不良现象,这对于人文学科研究生的培养极为不利。[3]

(3)要有问题意识。论文选题主要针对的是什么问题、前人到现在为止已经研究到什么程度、还存在哪些不足、选题主要针对的是哪一点、有哪些创新和突破,这些都是问题意识的体现。

(4)选题应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建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除了运用图书馆、网络资源之外,还要经常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思想理论教育》等比较专业的杂志;还有杂志类的《半月谈》、《望》、《求是》及报纸类的《中国青年报》等都比较好,可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的视野。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要注意对学科专业方向的把握,体现问题意识,一定要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领域内,但绝不能忽视其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导向的根本政治标准以及以全体民众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提高为目的的社会标准,[4]达到以上要求的就是比较成功的选题。

参考文献: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10.

[2]刘润进,陈玉珍,宋希云.关于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几点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28-31.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青年教师 专业素养

[作者简介]戴小江(1965- ),女,重庆人,重庆交通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教授,硕士,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庆 40007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重庆市“十二五”教育科学规划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调研及培育策略研究”的最终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2-GX-13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6-0078-02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是为承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任务而组建的,政治性、学术性和师范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既要按照教师专业化的一般标准来建设,又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特点和教学规律制约,尤其要重视教师专业素养的培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有具备了坚定的信仰、高尚的品德、精良的业务水平,才能正确教导学生,做学生成人成才的引路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以一种整体结构形态存在的,由专业精神、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三个方面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专业精神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高校其他教师的不同之处,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精神包括坚定的政治信仰、较高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三个方面,它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原动力。专业知识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精通的相关专业知识,包括学科知识、课程知识、教育知识和实践知识等。专业技能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事教学和学术工作所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包括组织教学的能力、教学和学术研究的能力、解惑释疑的能力等。这三个方面集政治性、学术性和师范性为一体,较好地体现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特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关键环节。

一、加强专业制度建设,提升专业的社会吸引力,巩固青年教师的专业意识

虽然自“05方案”实施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有了依据和目标,但与数学、土木、历史、中文等专业的教师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的时间不长,专业制度成熟度不高;加上有些高校领导并不真正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占用课时多,任何人都可以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谈不上专业化建设;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对青年学生产生消极影响,造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有待提高。这些因素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的社会吸引力减弱,严重影响了青年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评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偏低,在学校的地位不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的过程是教师专业素养培养、教师专业制度建设和教师专业社会吸引力提升相互促进的过程。教师专业素养的培养既要依靠教师积极进取,实现专业自主,又要依靠专业制度的建设和专业社会吸引力的提升来保障。特别是在教师专业意识薄弱的情况下,更需要通过一系列的实际行动来推进专业制度建设,进一步提升专业的社会吸引力,巩固教师的专业意识。从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出台了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本科课程设置、教师队伍建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研究生课程设置、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标准、教师队伍培养规划等相关的文件,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走上了专业制度建设的轨道,教师的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与过去相比有了较大的改善。

但与高校其他专业相比,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制度的成熟度和专业的社会吸引力仍有待提升。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机构根据文件精神形成的各项制度能否得到长期有效的执行,直接影响青年教师形成稳定的职业荣誉感和归属感。有关部门必须督导各项制度的执行,使专业制度建设走上常态化发展的轨道。要贯彻落实《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在教师培训、项目资助、宣传推广等方面形成制度化安排,为激励教师专业发展,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搭建更多平台,使教师成为受人尊敬的群体。

二、加强专业精神培育,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

专业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坚定的政治信念又是专业精神的首要因素,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区别于一般高校教师的重要标志。随着高校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青年教师的思想理论素质和道德修养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对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也有一部分青年教师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责任感未能达到应有的要求,特别是在理想信念方面,有的青年教师虽然具有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还有些犹疑;有的青年教师在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冲击下,已经放弃信仰马克思主义,转而信仰其他主义;有些青年教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看成单纯的技术工作,认为只要提高教学水平就能上好课,与是否信仰马克思主义没有关系。甚至有一些青年教师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课堂上散布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专业精神培育,要通过教育培训、制度约束、奖励惩罚等措施来提高青年教师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特别要注重解决青年教师缺乏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没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就不能理性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也不能进一步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谈不上很好地解释和论证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讲授马克思主义,才能下功夫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因此,切实解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问题,是强化专业精神培育的关键。一方面要强调政治纪律监督,对于个别在课堂上宣传错误价值观的青年教师一定要将其调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岗位;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引导青年教师学习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典文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让教师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当然,“各级领导带头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真诚信仰,并带动整个社会形成尊重并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树立正确信仰不可缺少的条件。”①

三、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这里的“知识”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实效而应具备的知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是什么和为什么”的知晓。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具备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教育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但现在有些青年教师虽然拥有文史哲、经政法等学科背景,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一些青年教师虽然拥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背景,但仍然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理解和掌握较肤浅的问题;大多数青年教师拥有硕士、博士学位,接受过系统的学术教育,但从师范学院毕业的教师较少,师范技能较弱。这些因素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该具有的政治性、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综合知识大打折扣。一些青年教师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较弱,对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的解读有限;一些青年教师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特点,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够,这些都是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差、教学教育知识弱的体现。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决定了教学说服力,但现在很多担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青年教师连《选集》《邓小平文选》都未通读过,根本谈不上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质的深刻理解。不少青年教师缺少历史学、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其知识储备难以应对当今独立意识强、质疑精神强的大学生。

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学科知识,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必然要求。一方面要通过绩效考核机制使青年教师学习理论知识,青年教师自我发展的愿望迫切,完善的激励机制能激发青年教师不断学习的潜能。另一方面应从组织管理的角度,适当减轻课程负担,使其有一定的自学时间。同时还要强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学历提升、课程进修、教材培训、思想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对于拥有文史哲、经政法等学科背景的青年教师,要将所学学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相结合。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教师必须围绕自己讲授的课程重新整合和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并将这种知识体系转变为符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的专业知识体系。

四、加强专业能力提升,提高教学水平

这里的“能力”是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高教学实效而应具备的技能,是教师对“怎么做”的知晓。大多数青年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课程教学的能力,但教学效果就要另当别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启迪大学生思想、塑造大学生信念的课程,除了传授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外,还要对大学生解惑释疑,使他们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这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课程不同的地方,这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技能就不能停留在顺利组织教学的层次上,还必须具备提高教学实效的技能,如对教材进行“二度创作”,将晦涩的理论话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等。另外,虽然大批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生力军,科研逐渐成为高学历青年教师的自觉行为,但他们往往存在重视科学研究,轻视教学,对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研究远远少于对学科内容的研究,导致他们的教学手段单一,难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深入实践,了解学生,提高教学能力是当好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基础性工作,也是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举措。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能够恰当地运用教学手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既生动活泼、有吸引力,同时又有透彻的理论分析,有说服力,给学生以启发和思考。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是要有真学问,要透彻掌握所教课程的主要内容、基本理论;二是要读懂学生,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困难、思想问题;三是要有好方法,要运用教学艺术手段,使学生欣然接受教学内容。这三个方面缺一不可,好的教学方法尤其重要,一方面要不断总结长期教学实践经验,另一方面要努力进行教学研究,以获取好的教学方法。青年教师大多刚参加工作不久,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教龄更短,而且很少进行教学研究,所以高校要调动青年教师参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可以采取完善教师评价体系,将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教学研究成果与教师职务晋升、职称评定及表彰奖励挂钩,通过制度引导,推动青年教师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注释]

①葛仁钧.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8(3):60.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专业 队伍建设

1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的现状

(1)队伍人数不断扩大,队伍素质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来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正在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也加入了这个队伍,尤其是高学历人才的引进。高学历、高职称比例呈上升趋势,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2)教学条件不断完善,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和教学改革。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教学条件不断的得到完善,体现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的运用,教育实习基地的广泛拓展,书籍种类的不断增多,使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与社会接轨,达到信息共享。同时,在专业建设中始终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初步实现了教学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发展机制日趋健全。教育部2008年工作要点中就有多项涉及队伍专业化建设和职业化发展的内容,其中包括加强骨干示范培训,加强首批培训和研修基地的建设和管理,组织专家编写培训参考教材,指导培训和研修基地开展多层次培训,开展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博士学位。

1.2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角色定位模糊。很多高校都存在着由新教师、兼职教师或者是外聘教师担任“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的问题。比如,存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混乱的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师作为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主要培养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生的政治理论课,要严格区分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对本专业学生政治理论的培养。而目前学术界对此研究的很少。实践中,大部分高校也并没有加以严格区分,大量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教师代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现象屡见不鲜。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本身专业意识不浓厚。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现今社会要求教师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和对国际一体化带来的各种文化、环境和社会问题的充分认识。但在现实中,一部分教师思想境界不高,职业情感淡漠,事业心责任心不强,在学术上表现出来的作风浮躁,急功近利等现象较为严重,缺乏专业自信、学科自信和学术自信的现象更是大量存在。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马列主义理论水平不高,面对形势发展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情况在学生中产生的困惑和疑虑,不能科学的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立场、方法和观点对学生进行因势利导的解释和说服。没有创新意识,做不到与时俱进,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效益无法体现,更谈不上体现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色。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现实工作条件不完备。受教育投入不足的影响,许多学校还不具备吸引一流人才的物质条件,补充真正高学历同时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比较困难。而且受传统教育知识面的局限,许多教材观点陈旧,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本身缺乏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无权参与课程的编制与开发,无权自主安排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就极大的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教师本身的积极性、主体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长期处于一种被动状态而不能自救。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面临着年龄结构不合理,学科梯队建设中后备人选不足,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高龄化等突出问题,相对年轻的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紧缺。这些问题都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长足发展。

2 学术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设置方案的顺利实施,切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加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专业化发展进程。

《改革开放30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发展》(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一文中提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发展过程,实现了从“思想政治工作什么人都能做”到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转变,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与兼职思想政治工作者紧密结合,在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道路上阔步前进。

《浅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葛根宝、朱久宾)一文中提出社会环境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年轻人愿意学习理工、经济、法律等热门专业,不再喜欢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再把懂得马克思主义当作一种荣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流失和后备人才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顾海良)一文系统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改进进程,认为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是历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的重点。我们应当从“05方案”中“确立一个意识、融合两类课程、涵盖三个层面、把握四个统一” 的要求来把握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的理论内涵和要求。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三大建设”》 (复旦大学顾钰民)一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内容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思想观念建设、教学能力建设、科研能力建设。坚强思想观念建设,就是要使教师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增强事业感;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增强责任感;真正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科学性,增强使命感。

3 研究的必要性及发展趋势

3.1 必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历来是党的经济工作和其他工作的生命线,是团结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党和国家各项任务的中心环节。在《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的德育专职人员是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这支队伍建设,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家和教授。”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明确的是专业教师,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摆到正确的位置上。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具有更广泛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力,在学生中的人格权威和知识权威形象是可信服的,对于学生价值观念的传递与教育更容易成功。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问题不仅有研究的必要性,而且研究迫在眉睫。

3.2 发展趋势

(1)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准入机制。落实专业教师的准入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前提和基础。要坚持严格的标准、精心挑选、全面考核、确保队伍的质量。要把学历层次高、综合素质好、有一定的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和奉献精神,热爱德育工作的专业教师选拔到队伍中来。

(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保障机制。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管理,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形成党政领导与学院结合,齐抓共管的新局面。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3)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良性运行机制。所谓良性的运行机制,就是要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建设良性的循环发展下去,使队伍建设的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为了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必须积极从国外和国内引进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重点学科的人才和紧缺的人才。

(4)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的激励约束机制。对专业教师成绩突出者,政府和学校要予以表彰奖励,并在教师职务评聘晋升、出国进修、学校梯队选拔和各项评优选好等方面优先考虑。加大对专业教师先进事迹的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形式,推出先进典型,加以重点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作用,鼓励专业教师之间的竞争与约束。

4 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主体,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践者,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全面协调发展与定型的导航者。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的建设,是适应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是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师的发展是一个时代命题,它必须通过整个国家教师整体的专业化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教师的个体化发展这两个方面的共同发展才能实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自身要用深厚广博的专业知识来支撑自己的专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队伍更要立足现实,探索具备特殊专业意识和职业精神,建设一支注重效益、发挥特色的专业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参考文献

[1]孙雅雯,韩斌,王福春.高校师资队伍的现状浅析及培养对策[j].理论界(双月刊),2002(1).

[2]张筱璐.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现状及对策[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3(1).

[3]葛根宝,朱久宾.浅谈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j].商业经济,2007(12).

[4]闫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08(11).

[5]张欣.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平原大学学报,2008.2.25(1).

[6]王佩珍.略论发挥专业课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导作用[j].湖北中医学院学报, 1993.3.1(1).

[7]龚民,粟用湘.构建高校专业课教师育人长效机制初探[j].怀化学院学报,2006.11.25(11).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4

1.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1996—2005)

199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许征帆教授开始领衔挂靠科学社会主义学科招收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博士生。这是全国首家、也是当时唯一一家。1995年国务院学位办委托专家组到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校进行调研,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和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情况作综合评估。准备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调研组建议:将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合并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设置博士点。

1995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发《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在新目录的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中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相应的硕士点、博士点,代码为030205。

首批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全国只有三家: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与华中师范大学合作)、清华大学(与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合作)。1997年首次招收博士研究生。本科层次的政治教育(师范)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名称统一为思想政治教育,设置师范与非师范两个专业方向。既可授法学学位、也可授教育学学位。从此,形成了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研究生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上的不一致。

2.思想政治教育(1984—1995)

设置本科层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是因为改革开放初期全国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才奇缺;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讨论,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

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的《国营企业职工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指出“:中央和地方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现有的全国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要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在全国形成一个初级、中级和高级的政治工作干部的教育训练体系”“,努力造就一大批思想政治工作能手,一大批精通思想政治工作的专家”。

教育部于1984年连续发出三个文件,布置在部分高等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办本科班、第二学士学位班、大专起点本科班的工作。1984年正式设置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一级学科。全国首批办学点共13家。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经过几年本科层次的办学经历、经验积累以及社会需求,党中央、教育部、各高等学校和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可以进入硕士研究生培养阶段。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指示“有关院校要认真办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好第二学士学位班,并创造条件培养这方面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为造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人才开辟一条新路。”

198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修订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目录,在政治学一级学科中增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军事学一级学科中增设军队政治工作学专业。经过严格审批程序,1988年全国10所高等院校获准首批招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1990年学科评议组正式通过相关学校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3.思想政治教育(2006—)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2005年12月23日的学位【2005】64号文件指出:“为了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推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等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指导地位,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经专家论证,决定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

从此,思想政治教育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二级学科中的一个。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名称在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得到统一。2008年4月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共包括6个二级学科。

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点拥有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硕士点7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13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52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26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47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22个,思想政治教育66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二级学科硕士点842个,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04个,马克思主义发展史100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189个,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96个,思想政治教育253个,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待设;本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点大约300个。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什么能够在短短24年间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壮大?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今后怎样才能实现又好又快地发展?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党中央高度重视、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继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1.党中央高度重视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前提条件

第一,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事特办、重点扶持。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以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以为总书记党中央,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表了许多重要指示,颁布了中央16号文件等一系列重要文件,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

第二,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贯彻特事特办原则。从1984年设立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1988年招收硕士研究生,1996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到2005年设置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2006年批准21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都是中央文件决定的,无一不是特事特办,没有其他如何一个学科享有这样的规格;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纳入其中,在设立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规定和要求等,都是中央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具体举措。

第三,加强组织领导确保重点扶持得以落实。教育部先后由政教司、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研究与思想政治工作司、社会科学司等一个甚至两个司局领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专业,各省市自治区、各高等学校也都有相应的组织机构管理这一学科和专业。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幸运之处,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快速发展的组织保障。

2.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客观基础

第一,设置、建设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另一方面,中国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需要确保证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需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克服和清除各种消极落后现象和不良社会思潮,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需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与发展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二,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有利条件,也面临严峻挑战。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够适应,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极为紧迫的重要任务。解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存在问题,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和现代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依托和支撑。

第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具有理论性和应用性两个特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的宣传与传播,需要正确的原则和方法。设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适应了这一重大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成果为此提供了理论、原则、思路与方法。

3.专家学者共同努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内在动力

专家学者是个广义的概念。教育部、各省市自治区和各高等学校的很多相关领导同志,他们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专家学者,有的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专家学者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离不开专家学者辛勤努力、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同仁申请和完成了一批高层次科研项目,出版了众多著作与教材,发表了大量高水平学术论文,获得了包括国家、教育部和各省市自治区奖励;在学科理论创新、完善学科体系、学位点建设和培养高层次人才等各个方面做出杰出贡献。

第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及学术委员会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方向、理论研究、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专业化、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以及沟通信息、总结交流经验、团结队伍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研究会在、教育部领导下,1984年2月在上海成立。至今已拥有31个省区市、军队院校系统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团体会员33个。研究会举办学术会议、举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专著与论文的评奖、出版论文集、创办学术性刊物《思想教育研究》、成立学术委员会,加强与有关学科专家学者的联系,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2007年春开始,学术委员会就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及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践两大专题进行研讨,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分别承担两个系列共22项专题研究,预定于2008—2010年分批出成果。

第三,报刊杂志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都定期设有思想政治教育版面;《马克思主义研究》、《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求是》等都设立思想政治教育专栏;《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思想教育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思想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等刊物的办刊质量都有很大提高;最近,《北京教育》出版了《北京教育(德育)》版。报刊杂志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发挥了媒介平台作用,也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提升了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刊物品位。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

新时期最显著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与和谐社会建设必须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也是改革开放的生命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对顺利推进改革开放事业、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为改革发展稳定、市场经济与和谐社会的“生命线”工程提供理论、学理和人才支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结论提供学科依据。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关于思想政治工作是不是一门科学的问题就引起了争论和讨论。如1980年8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文章。1982年,、教育部联合召开政治理论教育座谈会,一致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但在一些人的心目中,一直存在疑问。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置、建设与发展,才从学理和学科层面解决了这一问题,结束了一些无谓的论争。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生命线提供理论基础。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提法可以追溯到红军时期,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被党中央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所确认。但从理论与学科、历史与现实等角度科学论证和系统证明生命线结论,使之建立在理论和学科之上,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充分发展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加强和改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人才条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创办以来,培养了数十万优秀人才,大量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奋战在思想政治工作第一线。他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岗位上发挥着骨干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内涵和基本原则更加明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在2004年中央16号文件中得以确立,不再存在其他概念和说法,避免产生歧义和造成混乱。16号文件也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上述6条重要原则的确立,既是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结晶。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与发展,明确和规范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与内容。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课程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深入开展社会实践;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努力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等,实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内容与效果的有效结合。上述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和内容取得的共识,得益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成果,是建立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比较充分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立,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奠定学科基础。新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中国近观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由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六个二级学科支撑,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和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四门课程分别具有直接对应关系。要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强有力支撑。

3.设置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学科体系更加完善

第一,先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后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具有重要作用。1996年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两个大方向中的一个,而且是学科体系相对比较成熟的学科。在2005年底设置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思想政治教育独具特色、兼有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方向,也是中国大学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的重要保障。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设置,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在目前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的12个学科门类中,虽然在哲学、经济学等门类中有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等学科,但始终缺少从整体性上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思想政治教育等六个二级学科的设立,填补了从整体上系统研究、把握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学科空白,使中国高等教育学科体系得以进一步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春天已经来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进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共同努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又好又快地发展。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自1984年至今,经历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三个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梳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简要历程,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主要原因,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必将对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5

论文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

建国以来,基于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需要,高校曾经设立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等本科专业。其中前六者的学科基础是单一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分行分类的研究和教学,后三者的学科基础是综合性的,主要对马克思主义进行整体性研究,有鲜明的教育性。随着学术的发展,前六者逐步从高校本科招生目录中淡出,后三者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把后三者整合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符合学科发展的逻辑,也是高等教育经济原则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就要体现这种整合精神,既要培养社会各界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又要培养中小学的德育工作者,并在此基础上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一、为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

1983年6月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提出,为了提高思想政治工作干部的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要筹办以培养思想政治工作领导干部为目标的政治院校。综合性大学、文科院校,各部委、总局所属的大专院校,有条件的都要增设政治工作专业或政治工作干部进修班。同年7月中共中央下发了批转该ⅸ纲要》的通知,认为纲要》是现代化建设时期加强和改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个很好的文件,其基本精神、原则和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为了贯彻落实该文件,1984年4月,((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提出,为了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高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采取正规化的方法培养大专生、本科生和第二学士生等各种规格的思想政治工作人才该专业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这是我国第~次采取正规化的办法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1993年l0月《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办学的意见》规定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级专门人才”。从这个文件看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员”扩展到“党政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随着该专业的发展,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把培养目标扩展开来,主要为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社会各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专门人才。

1.高等学校

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第一个服务对象。1984年设置该专业的当年主要为高校培养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同年6月《教育部关于在高等学校举办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班的意见规定其培养目标是使高等专科文化程度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干部”提高马列主义理论水平和政策水平,毕业后继续从事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招生对象为“在高等学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三年以上的现职思想政治工作人员”。1986年,国家教育委员会关于试办思想政治专业在职第二学士学位班的意见规定,为了给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专职人员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以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从1987年起试办思想政治教育第二学士学位班。1987年9月《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实施意见》仍然强调其培养目标主要为高等学校及党政机关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

2.党政军机关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的优良传统,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着重从思想上建设党是我党的一大特色。但近年来,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影响,加上有些地方党组织对思想政治建设重视不够,许多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宗旨观念淡薄、价值观念扭曲。面对这种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建设,充分发挥党的思想政治优势。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服务于党建,为党务部门输送专门的政工人才是本专业设置的重要使命。行政机关以及立法、司法机关是国家的权力机关。立法机关是民意表达机关,行政机关是法律执行机关,司法机关是法律监督和裁判机关。在这个系统中,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而思想政治工作是党实现领导的基本手段党组织和政工部门就是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使国家权力系统得以有效运转。

军队政治工作是党在军队中的思想工作、政治工作和组织工作,是为军队建设和完成作战任务提供政治保证、精神动力和其他服务的工作。政工人员主要由军事院校的军队政治工作专业来培养,但不能完全满足需求,还要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专业培养的人才来补充。因此,有不少地方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把为军队培养政工人才包括在内。

3.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

企业单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独立核算的法人或非法人单位,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等。事业单位一般是国家设置的带有一定公益性质的机构,它履行一定的管理和服务职能,宗旨是为社会服务。企事业单位一直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领域,工人运动首先发生在企业领域。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进入关键时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加强和改进企事业单位思想政治工作。而提高政工干部队伍的素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要求专业化的政工人员来充实队伍,使思想政治工作摆脱经验形态,向科学形态迈进。社会团体是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全国性社会团体近2000个,其中有行政编制或事业编制的社会团体近200个,其中,全国总工会、共青团、全国妇联的地位特殊,中国文联、科协、侨联、作协、残联、红十字会等也有重要影响。这些社会团体是党团结和联系社会诸行业的群众性组织,思想政治工作是党领导这些组织的基本手段。正是通过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促使社会各行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社会主义道路。

二为中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中小学德育对青少年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1998年3月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规定,学校党组织的负责人、主管德育工作的行政人员、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教师、班主任、共青团团委书记和少先队辅导员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为中小学培育德育工作者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基本职责。

1.为中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为中等学校培养政治理论师资是政治教育专业设置的初衷,1952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培养高等、中等学校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师资的指示》提出,“各大行政区应选择具备适当条件的高等学校··设立政治教育系或政治教育专修科,培养中等学校的政治理论师资。”按照这个指示,1953年北京师范大学首开政治教育专业,逐渐铺开,全国设立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很多,这一模式延续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8年4月,原国家教委下发((普通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征求意见稿),针对专业设置存在过细过窄的现象,拟将“政治教育”专业改名为“思想品德和政治教育”专业,1990年6月正式定名为“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1991年4月原国家教委印发了关于高等师范院校本科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改革的意见,针对该专业只培养政治理论课教师,而不培养德育工作者的状况,明确规定其培养目标为“中等学校合格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和德育工作者”。这是一次重要改革,培养目标拓展到全部中学德育工作者(思想政治课教师也是德育工作者)。1993年7月调整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将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师范类)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非师范类)合并,统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保留中等学校政治课教师(师范生)和培养思想政治工作者(非师范生)两个培养目标。1998年公布改革开放以来第三次修订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仍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分为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师范类的培养目标是“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非师范类则培养“能在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专门人才”。

从以上梳理看出,初始的师范类“政治教育”专业中间经“政治与思想品德教育”专业最终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与非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合并,其培养目标一直有中学政治课教师,现在演化为中学德育工作者,这是一个逐步走向全面的过程。中学德育工作者的骨干力量主要有以下几类人员:第一,分管德育的副校长。中等学校一般设一名副校长分管德育工作,主要职责是组织德育队伍,审定德育工作计划,督促检查班主任工作,检查政教处工作,协调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等部门的工作。第二,政教处工作人员。政教处(有的称教导处、德育处或教育处)是在校长领导下实施德育的职能部门,具体组织安排学校的德育工作。第三,班主任是班级实施德育大纲的具体组织者,班主任工作做好了,学生德育工作就落到了实处。第四、思想政治课教师是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专业人员,是学校德育队伍的重要骨干。他们扮演双重角色,既要做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播者,又要做思想品德的示范者。第五,团队干部。共青团、少先队作为青少年的群众性组织,是青少年学习共产主义的学校,是党和政府进行德育工作的有力助手。

2.为小学培养德育工作者

长期以来,为了满足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我国建立了三级师范体制,即中师、师专和师范大学,分别培养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其中,中师培养的是全科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在当时的情况下满足了普及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弱点是不利于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社会上并不太认同小学教师职业是专业性工作。原因是多方面的,学历低是原因之一,这就要求提高小学教师的学历。近年来设置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就是这种努力的结果。1997年4月教育部“培养本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专业建设研究”立项,1998年秋,原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与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率先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本科学历的小学教育专业,随后,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东北师大相继开设此专业。该专业的设立解决了我国小学教师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又为师范教育由三级向二级师范过渡提供了新思路,但仍然不能解决小学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培养的仍然是全科教师。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学校设置文理两个方向,但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因为文理分工不是真正的学科划分。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陷入了困境。

正在发生的教师教育改革为小学教师的专业化提供了出路。教育部2003年工作要点》提出提高办学层次,推进师范院校改革,鼓励综合性大学开展教师教育。新世纪以来,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基本上是循着综合性大学的思路进行的,在综合性大学开设教育学院,在师范院校开设非师范专业,一些师范院校改制成综合性大学。这种改革符合国际教师教育的发展趋势,便于同国际接轨。从1998年始,一些综合性大学和师范大学进行了教师教育模式的探索。有的学校在前3年中开设普通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综合课程融为一体,不分专业。第4年,除开设少量的专业选修课外,综合性大学着重对学生进行教师教育理论和技能的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师范性素养。此乃“3+1”模式。有学者主张探索“4+1”模式(本科四年加一年教育专业课程)和“4+2”模式(本科加两年教育硕士)等。师范教育向教师教育的改革是国际潮流,也符合我国的实际,既解决了小学教师的高学历化的要求问题,也解决了小学教师的专业问题。

小学德育工作者培养可以采取教师教育的模式,“3+1”模式、“4+1”模式和“4+2”模式均可探索。前几年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不分师范类和非师范类,通过几年的培养,能够胜任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然后让那些愿意从事小学德育的学生继续修教师教育课程,取得小学教师资格,成为高学历、专业化的小学德育工作者。

三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

高校本科不但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还要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一个专业为哪个学科输送生源决定于这个专业主要接受的是哪一个学科的规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调整充实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合格生源。

1.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孵化器职能

1984年ⅸ教育部关于在十二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规定的“专业必修课程参考目录”提供了3类理论课程: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基础课主要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共党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基本问题等,专业基础课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法学等课程,专业课主要包括马列原著、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党团工作等。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构成一个体系,该专业主要接受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规训,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中共党史等学科输送生源。而这些学科又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不但跨一级学科,而且跨门类。这说明当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不成熟,没有自己稳定的学科基础,接受的规训来自多学科,也为多个学科门类输送生源。正是由于它的不成熟,使它成为改革开放之初学科恢复时期其他学科和专业的孵化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衍生了哲学学科门类,有些学校在此基础上申报哲学本科专业;在政治经济学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整个经济学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设立了经济学本科专业;在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以及中共党史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政治学相关学科,在此基础上设立了政治学本科专业;许多学校的法律专业本科也是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法学概论课程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发挥得很充分,很多高校正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有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科群以及文科专业的专业群。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调整充实

2005年12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终结了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孵化器职能,为本专业提供了属于自己的一级学科,该专业从此有了自己的学科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五+--级学科,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思想政治教育。2008年,又增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二级学科,置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就有了六个二级学科,形成了学科体系。值得注意的是2005年l2月64号文件的一段话:“建立马克思主义教育与教学体系。在本科教育中,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培养政治素质好、思想品德优良、具有较好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大学生。在研究生教育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政治素质高、理论方向正确、具有比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素养和理论功底、并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研究当代现实问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梅荣政教授主张在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之外另起炉灶,设置马克思主义基础专业,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生提供本科生源。对此学界有不同看法,但并未引起广泛关注,讨论不多。此问题关涉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值得深入思考和讨论。是另起炉灶好,还是依托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调整、充实其培养方案好呢?笔者认为,后者更好。主要理由如下:

第一,这是规范和改造现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需要。该本科专业学科基础混杂,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运、中共党史等学科分别属于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门类,学者分别属于不同的学术共同体。这些围绕一个本科专业来转,给人的印象是该本科是个大杂烩,学生是“万金油”式非专业学生。报考研究生时,学生流向不同的学科门类,有的从哲学进入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领域,有的从政治经济学进入西方经济学领域,有的从科学社会主义进入政治学理论领域,有的从国际共运进入国际关系领域,有的从党史进入史学领域,这种现象在其他本科专业中绝无仅有。第二,这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提供本科生源的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点很多,但只有思想政治教育二级学科有本科生源。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素质不高,不能满足研究的需要。学位论文选题不规范,遵循本科路径进入马哲、政治、科社、党史领域,造成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空壳化。如果用该一级学科所属六个二级学科作为主干课程改造现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问题迎刃而解。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困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困境就能同时解决。第三,这种调整符合教育经济原则。如果在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之外另起炉灶设立马克思主义基础本科专业,两专业同时并存,两班人马互不交又地从事本科教学,这是学术资源的浪费。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实现方式,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贯通。两个专业同时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团队建设都将是十分尴尬的事,一所大学如果搞两套这样的建设,资源有限,无能为力,搞一套建设则与两个专业的名称不符。只有合二为一,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调整、充实、改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才能名实相副,有利于建设和管理。

四.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的明确对于高校和大学生双方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高校明确学科定位,整合学术资源

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与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多数学校都是分属两个部门,一个归属于政法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一个归属于社科部(或马列部),两支队伍分别进行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如果按照上面的论述,修改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优势明显。原因如下,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一个培养目标是党政军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者,而高校党政部门、各院系党务工作者、辅导员都是从事思想政治工作,二者具有一致性。这样,高校的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都可以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承担一定的教学和管理任务,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教师资源将是十分丰富的,根本不存在缺少专业教师的问题。这些从事实际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给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上课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党的书记讲党建课,团的书记讲团的工作课程,太恰当不过。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二个培养目标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公共课教学部门进行大学生德育教学,根据整体构建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要求,中小学德育与大学德育是纵向衔接、螺旋上升的一致性关系,故思想政治教育本科课程与大学生公共思想政治课的课程要求具有一致性,这样,两支教学队伍可以整合。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的第三个培养目标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生输送生源,而思想政治教育本科教师、公共政治课教师、广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学科归属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这三支队伍是思想政治教育本科生专业成长的引路人。

2.为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建设提供基本思路

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保障条件,也是反映高校综合水平和竞争力的一项主要指标。特色专业因其所具有的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决定了它必然是高校品牌创建的重要因素。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由教育部统一确定,全国趋同性较强。

如何在不违背专业性质的基础上办出特色是个普遍问题。思想政治教育特色专业,首先要求是思想政治专业,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精神实质,其次是如何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需求和本校资源状况提炼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的三个培养目标为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了思路,不同的高校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分别在某一培养目标上下功夫。第一,综合性本科院校可在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培养上下功夫。1984年设置该本科专业的高校,开设此专业之初培养目标就定位在思想政治工作者上。这类高校应利用其历史资源进一步凝炼特色,课程设置要向思想政治工作者方向倾斜,比如党的建设、团的工作、社会调查等课程应得到重视。不同的学校还可在部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体现特色,如党内思想政治教育、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农民思想政治教育、军队思想政治教育、公民教育,等等。第二,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发挥其师范教育优势,在中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着力。原来的师范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德育工作者为主,且几乎所有高校雷同。而新思想政治教育本科培养目标之一是中小学德育工作者,小学德育工作者是一个亚目标。有些学校可以在小学德育工作者的培养上定位,开设小学德育、少先队工作等方面的课程。第三,全国重点大学可以把特色定位在为研究生输送生源上。重点大学学术资源丰富,本硕博学位点齐全,本科生素质较高。这类高校的课程应向理论性倾斜,如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专业英语等。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思想政治教育 课程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人才的重要基地,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在新一轮中学思想教育课程改革、思想多元化的背景下,探究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不合理的一面具有重要意义。

1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状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直接目的在于走入课堂、深入学生头脑,进而不断提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以此来衡量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成效固然是显而易见。然而,有些弊端却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最典型的表现在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失去兴趣。这就对要实现“要我学”向“我要学”的教育效果的转变提出了挑战。然而,教师如此称职,学生又为何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呢?根本症结在哪里?

问卷调查结果值得关注,从调查问卷的报告中,总结出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如今存在以下几个弊端:

(1)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不合理、针对性不强,缺乏对学生进行独立探究能力的培养。82%的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中,最需要加强的是社会交往和组织协调能力;其次,71%的学生认为还需要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最后,有52.9%的学生认为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还应加强计算机和外语等实用技能的培训,以及54.9%的学生认为还应加强专业理论素质的教育。这就表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存在知识结构安排不合理的问题,且已经阻碍了学生获取知识、独立探究学习能力的提高。

(2)理论课多实践课少,课程内容陈旧,缺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理论教育和专业技能的有效培训。调查中中发现:只有9.8%的学生认为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能有效提高自身的技能,而分别有30.2%和53.3%的学生认为基本能和一般能。而在问及目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却有高达96.5%学生认为是理论课多实践课少。其次才是课程内容陈旧、学科课程多综合课程少。这就表明,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能力,就要求教学内容必须要有所突破和创新。

(3)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未来就业存在相脱节的一面。调查中发现:11.4%的人认为现有的思政课程设置益于就业,而只有34.1%的学生认为是比较有益的,可却有48.6%的学生处于不清楚的状态,远远高于有清楚意识状态的学生的比例。同时,有83.1%的学生认为,理应依据就业形势确定课程设置。70.6%的学生认为,社会关系是影响就业的最大因素。这就表明,要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觉悟,达到学生自主明确自身的目标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就需要与时俱进改革课程设置,主动与社会要求接轨,以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端人才。

(4)忽视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调查中有大部分学生认为,除去必修的专业课程,可供选修的课程太少,尤其是一些社科类型的课程。社科类型的课程诸如:历史、宗教、古籍、军事等课程,目前不论在主修课还是选修课程中,都极少涉及。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要着力加强对民族院校思政专业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同时多增开一些如:法律、历史、社交礼仪等方面的人文知识课程。以此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塑造。

2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探究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成分,对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思政专业课程向合理、科学化方向的发展具有重要性:

(1)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是思政专业学生树立现代科学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从对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思政专业的学生问卷中调查得知:有近96.5%的学生认为,如今思想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理论多于实践,课程陈旧。而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是要在结合当前教育现状下开设的,是为向思政专业师范生传授现代科学教育理念,这对民族地区思政专业师范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在面对思政专业课程设置表现出来的这一弊端的情况下,这就不免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一个传统且具有前瞻性的专业,其课程的科学设置,就成为了树立学生现代科学教育观念的重要途径。

(2)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的科学设置是提高民族师范生职业教育技能的重要途径。在问卷调查的数据中显示,目前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思政专业的课程设置中还存在课程需求与就业相互脱节的一面。面对此问题,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其课程设置中也存有系统提高师范生技能的方法。例如:说课的技能、编写教案的技能、教学的艺术、评课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在介绍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安排一些实践环节促使民族师范生获得相应的职业教育技能。而作为富有时代性、前瞻性的专业,更应该适时不断地调整课程内容的设置,这才能为提高师范生技能提供更全面、可靠的保障。

(3)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的科学设置是民族师范生养成高尚职业道德的重要途径。思政政治教育专业作为师范类专业,培养的大学生在毕业后,绝大部分奔赴民族地区的各个岗位,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有部分成为民族地区抑或是边远地区的中小学老师、基层乡镇干部的重要力量。通过科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可以学习并了解一些典范教育思想家、优秀教师的成长成才故事,从中领悟教师职业道德素质,并不断向高尚的职业道德靠拢。

3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内容的设置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的主干课程有:政治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政治思想史、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在关注主干课程的同时,我们理应注重学生对其它性质科学的需求。因而,调整的课程内容可设置为:

(1)增加法制教育课程的设置。在调查中发现,有42%的学生要求要开设相关的法律知识课程。而目前我们开设的相关法律课程就只有法学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社会是一个法制的社会,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我们都需要法律来维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途径有限,仅仅是一两门课程的学习,法律知识匮乏,不能满足学生对法律知识的需求,所以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理应增加对法律知识课程的开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

(2)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开设就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对于民族地区师范生了解当前就业概况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对学院思政专业的学生进行调查中得知:有近55%的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就业岗位选择表示迷茫。即使学校开设了就业指导课,在选任教师上,他们大多是年轻的老师,缺乏一定的经验,致使教师大多只是做理论的指导,缺乏实践指导,这使学生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缺乏信心和正确的就业观。而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这就使得作为具有较强时代性的思政专业,理应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每学期不断地开设就业指导课。

(3)开设民族特色课程。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作为一所民族院校,如何展现本地区民族性就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因而,思政专业课程设置中开设一些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课程,显得格外重要。利用宣传本地区特有的民族文化和人文优势,在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的同时,也体现我院校具有民族性、创新性的高品质办学特点。如:自编教材,增开一些关于展现民俗文化教育课程。具体自编教材可设有花山文化映象、骆越民族的发展史等课程。这些颇具人文色彩和民族特色的课程,可以极大地吸引学生学习的眼球,这就为思政专业开设的课程中增添了极富新意的一笔。

4 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分析

4.1 深化理论课程建设,开拓实践课程新局面

在新形势下,只懂理论的人才已不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要优化思政专业课程的设置必须“兼顾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让学生既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技巧、基本方法;又要科学设计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验证和丰富理论,加深对社会的认识。”①获得实践能力就如获得了“点金术”,“在高校里,社会实践要与专业教育活动相结合,突出专业特色。只有与专业相结合,才能使广大学生通过系统的实践活动提高专业技能、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②才能使广大学生更好地适应并服务社会。因此,无论是在教材编写,课堂设计以及教学方法上,都不应忽视课程设置的实践性。

4.2 深化职业技能和创新课程的设置

面对知识、科技快速更新换代,民族地区高等师范类院校,应更着重培养能更好地服务于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优秀毕业生。因此,对学生进行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研究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举办各种学术讲座、学术沙龙或大学生科技报告会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术活动,涉猎不同领域的知识,着眼于综合性较强的跨学科训练。从而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善于学习和富有创造精神。

4.3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要体现地方性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56-02

医生是关乎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职业。医学生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其思想道德状况,很大程度上影响今后我国卫生行业整体的医德医风水平。因此,如何提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成为一个重要的医学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内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指教育主体对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行为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契合程度,是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遵循医学生思想品德养成规律,科学、合理地对学生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尤其是医德规范有意识地灌输给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使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医学职业精神、道德素质和法制观念等得到显著提高,为他们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疗卫生人才提供强大而有力的思想保证。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只有达到了预期效果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才称得上具有实效性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手段与方式的有效性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结果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研究所应涉及的重要方面。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有效性应该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与广大医学生的职业追求和现实需求、与现实社会医学发展相契合,能够帮助医学生理解和回答自身成长以及医疗卫生领域的现实问题。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性是指思想教育工作者在安排教育内容和调动医学生学习积极性时所采用的方式方法要合乎医学生的需要,受到医学生欢迎。作为专业特色鲜明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必须具备与专业领域相符合的特殊内涵。首先应该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信念,以此作为自己从事医学学习和工作的第一使命和责任。其次,要领会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作为自己的从事医学工作的道德规范。最后是使医学生树立中国社会主义法治的理念,掌握医学相关的法律知识,以此作为约束自己医务工作言行的基本准则。

二、当前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医学院校历来非常重视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出大量合格的医学人才,但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学校教育中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医学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素质的影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问题,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发挥。具体表现在以下诸方面。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缺乏鲜明的医学特色,脱离医学教育的实际

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本科院校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4门必修课,另外每学期开设“形势与政策”课。这些课程侧重于政治理论的灌输,就适用于全国本科院校的统编教材而言,它不可能照顾到专业特色。加之绝大部分专职政治理论教师是文科院校毕业,本身缺乏必要的医学专业知识。教材和教师两方面的因素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缺乏针对性,在政治、道德知识与医学知识之间没能找到结合点,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设计过于理想化、整齐化、单一化。

(二)课程体系重医学技能教育,轻人文素质培养

受到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和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医学院校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与西方国家医学教育相比,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教育明显缺失。美国、德国的医学院校人文课程占总学时的比重在20%—25%之间,英国、日本也达到10%—15%,而我国人文课程占总课时比仅为8%,且大部分为政治理论课程,这些课程只重视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课程体系,使得目前我国医学生整体人文素质不高,直接表现为部分医生的人文素养不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

(三)教育主体重视发挥政治课教师和辅导员的作用,忽视医学专业课教师作用的发挥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整个教育的课程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医学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完成政治引导、道德培养的基本功用外,还应通过文化熏陶、能力培养,完成对医学生的健全人格塑造。而实际情况是,思想政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强调政治理论,授课内容与医学专业精神和专业内容联系不够紧密,缺乏社会科学与医学学科间的互相渗透和互补强化;而医学专业教师往往只注重知识教学和技术传授,忽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事情,与自己无关。从而造成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脱节,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特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8―03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校普遍开办的一个专业。据统计,我国目前已有二百多所院校开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概括起来看,可分为三种情况:一是综合性大学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二是师范类院校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三是理工科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其他院校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显然,不同类型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方式等,既有一些共同点,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如综合性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要培养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专门工作人才。民族地区师范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打造国家特色专业的过程中,只有结合地区实际,形成和凸显自己的专业特色,才能在全国众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中脱颖而出。笔者以为,民族地区的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应凸显三大特色,即马克思主义的专业性质、“师范”性的培养方向、民族地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特色。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学科专业特色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实质在于搞清楚该专业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绝大多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定位人才培养目标时都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一个口径宽、适应面广的专业,学生毕业以后可以从事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社会工作或其他工作等。但是无论如何,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体现本专业的性质和学科的基本要求。

2005年5月11日,和教育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而思想政治教育又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的一个二级专业,必须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专业的性质要求。例如,《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0版)》明确规定:“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技能与方法的基本训练,掌握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六个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能力:一是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二是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科学分析方法;三是具有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能力;四是了解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五是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业的理论前沿、发展动态;六是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作为省属师范大学的福建师范大学,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是:“本专业培养具有马克思主义素养、有良好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具备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和教育学等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科研,以及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教学技能和科研写作等方面的基本技能的训练,具备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教学与科研以及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无论综合性大学还是师范大学,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马克思主义学科方向和特色。

2008年,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被批准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拥有五十多年专业建设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其国家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扎实、思想政治素质与人文素质好、知识广博、师范技能扎实、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强调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具备一定的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具备意识形态教育和宣传能力。

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突出地方特色

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专业人才服务社会的职业领域和岗位是什么?这是专业定位问题,也是专业建设的重大问题,又是追求专业特色的基础。国家实施“质量工程”,进行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目的和要求就是,要适应国家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引导不同类型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发挥已有的专业优势,办出专业特色,推进高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同类型高校相关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人才培养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这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也是高校如何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必然选择,同时还是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提高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要求。如果社会不认可,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那么,特色专业建设和发展的动力就无从谈起。

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实验)》。新课程改革提出,教育要“以人为本”。要改革教育和培养人才的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新课改对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2012年秋,广西将正式全面启动新课改。然而,与发达地区相比,“民族地区的新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受动性,这是由于其地域与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与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制约的结果。我国民族地区多分布在边疆地带,大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经济相对落后,这无疑会影响相关课改实践的尝试,也影响新课程改革所需的硬件更新。因此,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一定的依赖性,需要国家加大资金投入,适度倾斜课改政策,也需要教育先进地区的帮助与合作。但是民族地区的教育群体既要立足现实,又要勇于超越,充分发挥主体性”。

民族地区复杂的地域条件、独特的民族文化、特有的民族心理等,都是影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如风俗、语言等对课程内容的影响,民族关系对师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影响,民族心理对学生学习心态与目的的影响等,这些都是影响新课程改革成效的关键性因素。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自治省区,现有十二个世居的少数民族。民族地区本身拥有自己灿烂的本土文化,其中许多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都能为当前新课程改革服务,需要我们努力去挖掘,最终实现民族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要适应广西乃至整个西部地区中学政治课

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成为引领广西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因此,国家特色专业建设必须反映民族地区新课改的要求和特色。在国家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从育人理念、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手段与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实现新课程改革与民族文化相结合,努力开发多样化的地方课程和教材,以满足民族地区新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满足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明确学校办学定位,突出学校办学特色

特色不同于特点。特色代表的是事物的特长和优势,即质的优越性。学校的办学历史和办学特色与专业建设的特色是紧密联系的。例如,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本专业培养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方面基础扎实、政治坚定、知识面宽、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够在党政军群机关、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和思想政治工作。”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基本培养目标是:“培养人格健全、知行合一、德才兼备的现代型普适性人才。在此前提下,按照学生的专业兴趣把他们培养成有一定学术水准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其培养要求是:“要求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理论思维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要求学生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有强烈的现实关怀精神。要求学生有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有积极开放、乐观向上的人生理企”。

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看,这两所重点大学都不强调师范性,而是强调普适性。原因在于,武汉大学是国家“985”和“211”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办学传统和办学定位决定了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目标和特色不在于培养师资。北京师范大学虽然是师范大学的老大哥,然而,它目前正在朝综合性大学努力,争取打造成为“综合性、有特色、研究型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因此,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人才的培养也逐步趋于强调学术型的综合性人才。而广西师范大学作为省属师范大学,主要承担着广西中学师资的培养任务,是广西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因此,“师范性”培养方向是广西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的内涵和优势。

广西师范大学创办于1932年,原名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曾六次更名,八次迁址,四度调整。1936年与广西大学合并;1941年,重建广西师范专科学校,1942年更名为省立桂林师范学院,1943年升格为国立桂林师范学院,开始独立举办本科教育。抗战时期,与西南师范学院、昆明师范学院一起,成为抗日大后方著名的三所高等师范院校,并被誉为“西南民主堡垒”。1946年迁址南宁并改名为国立南宁师范学院;1950年迁回桂林,再次与广西大学合并;1953年全国院系调整,广西大学奉命撤销,在原广西大学文教学院、理学院的基础上组建广西师范学院;1983年更名为广西师范大学。从1943年到1978年,是广西唯一一所培养本科学历教师人才的高校。

思想政治专业论文范文9

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丰富,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理论、经济、道德和法律等各个方面,与社会现实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其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也应该是多种多样,以便于实施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提高认识,通过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

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以下方面的问题。

(一)忽视思政课对于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近年来,高职院校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一种重智育、轻德育、重科技、轻人文的倾向,过多地注重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忽视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它们不能深刻认识到: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活是否顺利,是否成功,既取决于个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取决于个人的人文素质。致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削弱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际效果。

(二)部分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涵缺乏认识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是让学生用反映客观真理的理论去认识、检验、影响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过程。因此,教师传授理论的目的并不是让学生知道理论是什么,而是让学生在知道理论是什么的基础上对他们的人生有什么启迪。但是很多教师对此认识不足,教学水平仅限于让学生知道理论是什么的层面。这样的教学水平最多使学生只掌握了理论而触及不到他的思想实际,所以,不可能达到转变思想,提高认识的目的。

(三)理论教学与理论研究脱节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应该是以科研引领教学。但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发展快等原因,思政队伍的专业化水平较差,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从事思政课教学的占有较大比例。他们根本不具备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更谈不上具备科研能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可能带领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看清现实生活中各种问题的实质,从而不能对真善美与假恶丑做出正确判断,以至于不能正确而有效地进行自我修养。

(四)教学内容需整合

现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老师教学大部分是从书本到书本,缺乏鲜活的实际案例,特别是严重脱离社会与学生实际,必须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社会为目标,以能力本位为宗旨”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书本只能是老师教学的“纲与目”,实际教学中要紧扣学生职场就业要求、社会实际需要、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培养等来灵活安排。

(五)考试测评需要改革

思想政治课长期沿用的是教师出一张试卷让学生考试,结合平时到堂上课的考勤情况给予学生一个分数。这种考试评定简单方便,学生也容易过关。毫无疑问,一方面没有真正达到考试测评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没有达到改善与促进教学的目标。测试考评环节是教学全过程的重要一环,不但要反映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要成为促进“老师教”与“学生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出试卷学生作答,方便省事,但对教学不能起到多少促进作用。应该采取符合思想政治课学科特殊性与实现教学目的要求的“考试测评”方法。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守旧

教学方法方面。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长期采用的是“课堂讲授法”,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一方面缺乏双向沟通与交流,老师讲什么学生就只能听什么,学生丧失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另一方面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无法得到培养,学生几乎没有参与学习训练的机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生学习消极被动是不争的事实。必须改变这种纯粹的“讲授教学法”,采取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七)学生缺乏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

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心态强于事业心态,更加看重具体知识和技术,对品德和自律等方面的要求不高,认识不到人文素质对于人的行为的主导作用。所以,他们普遍认为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没什么用处,从而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致使思政课教学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改革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

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优化课程结构.整合教材内容,重建教学体系。

(一)整合教材内容

按照和教育部关于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关要求,自2008年起,全国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普遍使用国家统一新编教材。新教材在权威性和科学性等方面是毋庸置疑的,但具体到各个学校,在讲授相关教材内容时应密切结合本校实际,注意加强教

学内容的现实性与针对性。

我院作为一所师范类高职院校,紧密结合自身特点,根据师范类类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的定位与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整合,采用模块式教学方法,突出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具体做法是:将教材中的十五章内容划分为三个模块,每个模块下又设若干子模块。教师在讲授具体章节时,注意课程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培养学生整体思维能力和意识;注意选择与传媒类高职学生培养目标相关的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其他内容则略讲,甚至不讲而由学生

自学。例如,对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创业与就业等内容,传媒类高职学生比较感兴趣,任课老师应当多花一些时间,按照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进行讲授,使学生既在理论上对以上问题有较深刻的认识,又在实践中能运用所学 理论分析传媒实践中发生的问题,培养学习的职业道德,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专题教学

为了更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思政课”各门课程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结构,理论课的改革势在必行。我们将针对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和教学目标,把教学内容进行组块和专题讲解,大力开展专题教学,所有课程都配备全套多媒体课件,精心准备每一堂课,精心讲解每一个知识点,理论联系实际,增加信息量,扩大知识面,以求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施认课教师分段讲解的模式。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全部采用讲授结合专题的方法,主要开展以下十一个专题教学:大学生与成才专题、理想信念专题、爱国主义专题、人生观专题、心理健康与人际交往专题、社会主义荣辱专题、提高道德修养专题、社会公德与网络文明专题、婚恋人生与职业道德专题、法律修养专题、自觉守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