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10-06 21:10:15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1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相比,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下列特点,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的企业成本管理特点的论述。 论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成本管理理念不同。传统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主题是控制,即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要求,对各项资金耗费进行事前预计,确定控制的标准或目标,然后进行核算,对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并采取相应措施,旨在保证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顺利实现。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主题则是创新,即不断地投入各种资源,尤其是对取得突破可能性较大的专项技术加大投入力度,增加局部压强,使其能够在该点上实现突破,形成领先于竞争对手的优势,并利用这种优势来谋取具有高附加值的经济回报。可见二者的区别是,一个侧重于保证实现经济效益目标,另一个则侧重于保证实现战略经营目标。 二、成本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不同。在传统工业企业管理中,成本管理具有相当重要的战略地位。因为传统工业企业之间,在产品技术和质量方面的差异比起高新技术企业之间往往要小得多,这就决定了传统工业企业不得不把成本作为决定其生存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来对待。邯钢人在对工艺、设备进行技术改造时所遵循的基本准则就是要有利于降低企业的物耗、能耗和产品成本。推行“模拟市场核算,实行成本否决”管理制度也是为了降低成本费用,保证经济效益。这表明对于传统工业企业,选择低成本战略是其成功的基础。而高新技术企业更注重于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和焦点集中战略,旨在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在研究开发方面的优势,以克服其人力资源高成本和销售、研究高费用的劣势。 二、对成本形态核算与控制的需求不同。传统工业企业特别注重对制造成本的核算与控制,甚至将其视同为产品成本,著名的泰罗制和标准成本系统皆源于此。这不仅由于制造成本是企业在材料采购过程和产品生产过程中各项费用汇集的结果,而且还由于它在企业的总费用构成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在决定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决策当中所需求的成本形态也集中体现为制造成本。即使在市场条件、技术水难、管理制度和管理方式已今非昔比的情况下,传统工业企业仍然把对制造成本的核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高新技术企业核算制造成本、期间费用的主要目的是对外编制损益表、评价会计期间经济效益,由于这两项在成本费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很低,所以对其加强控制的要求比传统工业企业要弱。而对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物耗成本以及质量和人力资源成本的核算与控制,高新技术企业对其需求强度日益加大。对于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核算需求强度加大,不仅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的产品更新换代快、寿命周期短而在核算上更具有现实可操作性,而且是由于高新技术企业评价产品 经济效益的模式也要求对其进行核算与控制,因为高新技术企业一方面在产品的研究开发、中间试验和小批试制方面有相当大的投入,另一方面又在产品的售后服务上有较大的投入,同时还要承担比传统工业企业更高的产品降价风险,所以仅仅遵循在很大程度上根据传统工业企业会计实践而制定的会计准则来计算产品成本,就会扭曲产品成本信息,使产品的相关成本内容不全,因而不能正确地评价产品在寿命周期全过程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谋求竞争优势。高新技术企业对物耗成本的核算与控制需求,更多地是出于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方面制度创新的考虑。这个意义是很深远的,不仅对于企业的微观管理是这样,而且对于国家的宏观管理也是这样。党的十五大确认了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原则,国内领先的高新技术企业也在积极探索“知识资本化”和“知识经济”问题,从成本信息服务的角度,需要对此作出必要的响应。近年来时兴的作业成本法和制造资源计划(MRP)等全新的核算与管理方法,都是针对这一变化趋势而出现的。 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工业企业相比,在成本管理方面存在下列特点,下文是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的企业成本管理特点的论述。 论高新技术企业成本管理的特点 一、成本管理理念不同。传统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理念的主题是控制,即根据企业经营目标和经济效益要求,对各项资金耗费进行事前预计,确定控制的标准或目标,然后进行核算,对实际与标准的差异,进行分析、评价、考核,并采取相应措施,旨在保证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2

[关键词]军工装备;工时评价系数;作业成本法;非制造费用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0172

1引言

大型军工装备的研制生产具有高技术性、高可靠性、高精密性、高复杂性、高集成性等特点,生产过程中需要不同作业部门的高度协同。大型军工装备研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各类非制造费用如何进行成本归集和费用分摊是值得研究与探索的问题。无论是内部控制还是外部审计,均对成本管理和费用管理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大型军工装备企业,特别是航天、航空等军工装备企业,在军工装备型号项目外部审计时,审计组均会要求提供年度费用分摊所用的详细工时数据,在审计组审计过程中军工装备的总体单位与协作单位费用分摊的工时比例法往往不够合理,影响到成本归集的准确性。为确保非制造费用分摊科学合理,本文探索研究了基于工时评价系数的作业成本法,有效解决了军工装备企业非制造费用的分配问题。

2基于作业成本法的管理费用分配分析

21作业成本法应用情况

作业成本法是指以作业为核算对象,通过成本动因确认和计量作业量,进而以作业量为基础分配产品成本的成本计算方法。总结近几年来国内作业成本核算的实证研究成果,可以发现:①作业成本理论研究较多,但作业成本核算在会计实务和成本审价管理领域的应用相对较少;②应用研究多为解决制造费用分配问题,对非制造费用分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较少;③在部分实证研究中,虽然涉及管理费用分配问题多采用工时作为成本动因,但未考虑到不同作业工时对非制造费用的贡献率。

22非制造费用分摊的现实意义

现代制造环境下的成本管理要求将非制造费用分配至产品(项目或领域)。无论是中国制造2025还是工业40,现代制造正在从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智慧制造、智力制造转型升级。随着现代制造的转型升级,现代企业产品成本结构逐渐从以材料、人工、能源等实物因素为主转变为知识、智力等因素为主,有形实物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低,而智力成本、信息成本、服务成本、质量成本在产品成本中的比重越来越高,因此非制造费用核算的重要性日益凸显,非制造费用分配的准确与否将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核算和用户审价工作。军工装备制造业一直是现代制造工业中的高端制造引领者,军工装备制造在满足国家安全的国防需求前提下,在军民融合领域带动上下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方面具有重要的辐射作业,因此无论是成本核算还是审计审价,军工装备非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特别是现实意义。

3基于工时评价系数调整的作业成本法改进

31基于工时评价系数的费用分摊公式

工时统计是企业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各类成本核算和审价工作的重要依据。企业在组织生产、核算成本、衡量劳动生产率时都离不开工时。利用工时测算分配率是进行费用分摊的主要方法。但是传统的费用分摊仅仅按照各部门的工时统计数量进行分摊,各个部门对管理费用的实际消耗与按照工时数量进行分配的测算消耗存在较大差异。引入作业成本法对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进行分摊,对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作业动因消耗进行分类统计则具有一定的困难,为简化计算同时提高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分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现引入工时评价系数调整的作业成本法对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进行分配。

设各产品(各型号或各部门)的总工时为T,发生的总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为C,产品(型号或部门)i的工时为Ti,按照一般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分摊方法产品(型号或部门)的分配率Ri和分摊的费用Ci分别为:

Ri=TiT

Ci=Ri×C

设产品(型号或部门)i的工时评价系数为ri,考虑基于工时评价系数调整的非制造费用(如管理费用)分摊方法产品(型号或部门)的分配率Ri和分摊的费用Ci分别为:

Ri=Ti×riTi×ri

Ci=Ri×C

32作业成本中心划分

根据军工装备企业费用发生部门的性质,军工装备企业费用发生部门一般可以分为研发作业成本中心、设计作业成本中心(可细分为总体设计中心和分系统设计中心)、制造作业成本中心、总装作业成本中心、物资作业成本中心、试验检测作业成本中心、运营保障作业中心等不同业务类型的作业成本中心。不同的作业成本中心对资源的消耗与按工时直接分配的资源消耗水平存在差异,因此不同的作业成本中心按照工时比例进行管理费用分摊时,应进行不同的工时评价系数调整。

33工时评价系数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工时评价系数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遵循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操作性等一般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同时结合成本价格管理有关规定,根据军工装备企业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科学、合理、准确地反映资源的消耗情况。完成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后,根据效益型、成本型以及固定型指标特性对各个评价指标的评价观测值进行规范化处理。

指标主要分为效益型、成本型以及固定型指标。其中,效益型指标值越大越好,成本型指标值越小越好,固定型指标维持某一个数值最好。故对效益型、成本型以及固定型的评价指标原始数据分别做如下处理:

34“作业部门―型号项目”二维评价系数矩阵设计

为求解作业部门和型号项目的联合工时评价系数,首先运用T型矩阵表求解作业部门边际评价系数和型号项目边际评价系数。假设评价指标k的指标权重为wk,定义型号项目m在评价指标k下的评价观测值为amk,型号项目m的边际评价系数rpm为rpm=k1amk×wk, 定义作业部门n在评价指标k下的评价观测值为bnk,作业部门n的边际评价系数rdn为rdn=k1bnk×wk。

4结论

本文从不同的作业部门对资源消耗情况的差异性,对传统的运用工时分摊费用的方法进行了改进,引进工时评价系数,构建了基于工时评价系数的非制造费用分配方法,为航天企业合理地分配费用提供了有效方法。

本文的方法不仅可以运用在航天企业非制造费用分摊方面,也可以运用在航天企业预算管理方面。制定预算指标时一方面可以根据上年度预算、决算情况制定初步的预算指标,另一方面可以根据设计、制造、运营保障等不同作业部门的工时评价系数进行预算指标的调整,制定效益最大化的预算指标。

参考文献:

[1]张蕊,饶斌,吴炜作业成本法在卷烟制造业成本核算中的应用研究[J].会计研究,2006(7):59-65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3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各类企业都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原有的企业产品核算制度(以下称旧制度)已经无法满足时展和企业的需求,新制度于2013年,2014年正式实施,经过3年的实践证明,新制度有效提高了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质量,对促进企业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国家经济总体进步有着积极意义,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保证。文章从以下两方面对新旧制度进行分析和论述。

1新制度的主要变化

11使用行业范围不同

原有的旧制度使用范围小且单一,仅从大型国营企业角度出发,没有考虑其他类型的企业,而新制度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同时涵盖了各种类型的企业,例如,农业、建筑行业、交通运输业以及餐饮业、文化业等。此外,新制度业并没有进行“一刀切”,根据金融保险企业的实际情况,针对其在核算对象,以及业务流程,还有企业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特性,做出了金融保险企业不适用新制度的正确认识和决定,使新制度更具针对性,也更加科学、合理。新制度下的行业划分原则,与我国国民经济行业的划分标准大体一致,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行业划分,促进企业对新制度的理解,为新制度的实施提供思想基础。

12产品和产品成本的内涵不同

在原有旧制度下,企业进行成本核算的产品定义狭窄,单一将其定义为以盈利为目的,用于销售的商品以及成品。而新制度对产品的定义进行完善和扩充,将产品定义得更加科学,更具时代特征,将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的服务纳入产品的定义范畴。新制度下,产品成本的界定也有新的?化,将其定义为:企业在产品获得过程中,产生的一切费用支出,但是将期间费用去除。所谓“期间费用”,包括产品的销售支出、对产品进行管理的经济支出,以及企业的资产减值损失等,这样的界定为企业生产费用的确定,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13成本核算对象方面不同

原有的旧制度下,对工业制造业而言,粗略地根据产品的品种,产品的批次订单,以及产品的生产步骤等因素,确定为进行成本核算的对象。而实施新制度后,成本核算以行业为划分标准,对产品成本核算对象进行科学、合理的区分,即使是不同的行业,也可以实现成本核算的统一。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有三种常用方法:一是品种法;二是分批法;三是分步法,除此以外,还有将上述三种方法进行混合的方法,同时,根据企业自身管理的需求,依据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确定进行成本核算的产品。

14产品成本核算项目和范围方面不同

原有的旧制度下,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计算,具体包括五个项目:①原材料成本;②燃料和动力成本;③员工工资,以及员工福利成本;④车间成产管理成本;⑤企业管理费用成本。而新制度则充分考虑不同行业的实际情况和特征,为其设置了不同的成本核算项目,具体而言,企业可以依据成本的经济用途,并考虑生产要素内容,进而确定成本合算的对象,这样的确定方法比原有制度下的确定方法更加科学、合理,同时,成本项目的设置上也更加详细,促使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朝着科学化、系统化方法发展。

15“产品成本归集、分配和结转”方面的不同

与原有旧制度不同的是,新制度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充分利用现代的科技信息技术,通过作业成本法,将不可以直接划分为成本核算对象的成本实施统一的归纳、集中、分配,其中,对于制造费用,根据资源消耗的方式不同,为其制定合理的划分标准,从而对这类成本进行合理、统一的分配。若能够将作业成本法广泛用于成本核算,一方面能够改善原有成本核算方法中的不足和弊端,如间接费用的划分;另一方面,能够切实将难以控制的间接费用,转化为一定程度上可控的费用,进一步实现决策、计划的功能影响,促进企业作业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全面提升企业成本控制的水平。

2新旧制度的变化分析

与原有的旧制度不同,新制度有效地将成本核算的基本原则,以及我国企业成本核算实践两者进行高度的结合,并通过调查研究,对各个类型企业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系统的归纳、分类、梳理和总结,然后,将管理会计理念应用于新的制度当中,使之成为企业加强自身成本管理的指导性文件。新制度的变化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衔接“两大体系”;二是实现“三大突破”。下文对这两部分展开详细的论述。

21衔接两大体系

所谓的“两大体系”,一是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二是管理会计体系。调查显示,当前会计标准体系已经日渐完善,并被广泛应用在各种规模的企业当中,对我国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产生了重要影响,而管理会计体系的应用较少。新制度与旧制度的不同之处在于,新制度在与企业会计标准体系保持了稳定的衔接的同时,对管理会计体系进行整合,主要针对于成品成本核算中不成体系、较为零散的内容,具体而言,①包括存货会计准则中,由于产品加工这一部分的内容;②建造合同会计准则中,有关工程施工成本的一些相关内容;③企业固定资产、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准则中,产品折旧内容;④企业员工薪资福利待遇会计准则中,人力资费的内容。与此同时,上述规定的原则性较强,但是规定的对象和内容不是十分详细和具体,难以满足企业在产品成本核算中的实际需求,因此,新制度在对成本制度进行改进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详细地规范了企业成品核算的对象,以及企业产品核算项目,企业成品成本核算的具体范围,企业产品的归纳、集中,以及其具体的分配,同时,建立了一套规范性操作流程。

除此以外,管理会计体系,已经成为企业会计改革的主要内容,并将其列为会计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这表明了新制度与管理会计体系之间,也具有衔接性,两者的衔接,体现了企业产品成本核算对企业的内部管理的重要意义,新制度明文指出,各个企业要切实依据企业自身的内部管理要求,为企业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成本核算对象,确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核算项目,完成上述工作后,对企业产品获得过程中产生的费用进行统一的归纳、整理、收集,再进行统一的分配与结转,在这一过程中,适当地使用作业成本法,促进企业会计体系的进一步发展。

22实现三大突破

所谓“三大突破”,具体为以下内容:①突破了原有制度下,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使用同一核算制度的不合理性,新制度教旧制度而言,具有的普遍实用性,以及切实可行的操作性;②国民经济分类标准,将我国的企业类型分为20个种类行业,新制度在这一基础上,结合行业会计制度,将我国企业系统地分为11个种类;③为体现企业发展的时代性,将现代企业成本核算的实践与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相结合,让成本信息充分发挥其在企业产品成本核算中的功能,帮助企业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4

关键词:成本会计实务 职业标准 教学做一体化 教学改革

《成本会计实务》是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和规律,为了全面提高《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质量,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出发,依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的要求整合课程教学内容,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有:一是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有待提高;二是缺乏求知欲和上进心,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很差;三是学习消极被动,投机取巧;四是动手能力强。如果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利用学生善动的特点,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技能,实现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教育目标。

从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来看,高职教育应该重点抓好实践环节的教育,改变传统学科型理论教学模式,重视工作技能训练和职业能力培养,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必须、够用”原则,依据“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相对接”要求,改革《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删减不必要的且难度大的成本会计理论知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降低学习门槛和学习难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以提高学生成本会计核算技能,满足成本会计工作岗位的要求。

二、课程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学目标

通过《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应具备会计专门人才所必需的成本会计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的基本理论知识,能灵活运用相关的技术方法,根据企业具体情况进行成本会计核算与分析,完成成本会计核算和分析工作任务;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用好技能、用活知识的职业素质,具有科学的态度和求实创新精神。

(二)课程设计原则

笔者按照“寓教于学、寓学于练、寓练于做”的课程设计理念,遵循以下原则进行课程设计:(1)实践性原则。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堂训练、课外训练、顶岗实习相结合,突出实践性”为原则,突出课程的操作性和实践性。(2)职业性原则。以“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素养养成”为核心,突出课程的会计职业性。(3)开放性原则。以“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为媒介,突出课程的开放性。(4)“教学做”相融合原则。(5)“任务驱动”原则。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由传统学科体系向以“成本核算任务工作过程”为内容转变,成本会计实务的教学过程就是企业成本会计核算过程。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

(三)职业岗位、职业标准与课程内容关系分析

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岗位需要成本会计实务知识。按照“高等职业教育要服务于产业,专业与职业对接,课程与岗位对接”要求,高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内容设计与选取应该满足职业标准的要求。因此,要对传统《成本会计》课程内容进行整合,设计与选取的《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内容应该符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会计职业标准与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的关系如表1所示。

(四)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内容总体设计的思路是:教学应该做到教学过程与成本会计核算过程的统一,按照“知识+技能”思路,以一家典型生产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任务为载体,按照“成本会计制度调查设计生产费用的归集与分配三种基本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其他成本核算方法的应用成本报表的编制与分析”作为成本会计的教学主线,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工作(见表2)。

《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的详细设计遵循“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原则,按照循序渐进的三个教学环节详细设计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内容:(1)参观和调查生产制造企业,访谈企业管理人员,了解生产制造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特点和工艺流程以及管理要求,讨论企业生产成本核算情况,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职业道德意识,提高学习兴趣。(2)精心设计制造企业生产费用的交易。在收集企业真实业务资料和财务数据的基础上,加工整理出典型交易和事项,并精心设计成本会计核算资料,教师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教学。(3)精心设计成本会计核算的程序和计算表格,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和纸质成本核算用“证、账、表”,模拟仿真成本核算工作。

(五)课程教学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在《成本会计实务》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根据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任务的要求讲授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将成本会计知识融合于成本核算任务工作过程中,实现教学过程与成本核算过程的统一,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基于对高职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对知识需求的分析,笔者认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等现代成本会计内容可暂不列入高职《成本会计实务》教学内容。

2.改变教学主体地位,实现由传统学科型教育的“以教师为中心”向现代职业教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主体的转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推理、分析、判断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成本会计知识的深入学习和训练,学生应该具备独立解决成本会计核算工作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传统的学科型成本会计课程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以粉笔加黑板为媒体,以满堂灌输成本会计理论的教学方式来开展教学,不能将所有成本计算表格在黑板演示讲解,学生只能以书本表格来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过程和方法,加深成本会计理论的理解,学习、教学效果都不理想。成本会计实务是一门应用型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注重实践性、操作性,教师在讲解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重点讲授和示范成本会计实务操作。因此,改革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成本会计实务》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

(一)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师生教学相互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手段经历了口头语言、文字和书籍、印刷教材、电子视听设备和多媒体网络技术等五个使用阶段。传统教学手段主要指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几副挂图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指各种电化教育器材和教材,即把幻灯机、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电视机、电影机、VCD机、DVD机、计算机等搬入课堂,作为直观教具应用于各学科教学领域。因利用其声、光、电等现代化科学技术辅助教学,又称为“电化教学”。

根据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实践性、操作性强的特点,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在教学手段配置上,一要选择一家典型的生产制造企业并收集其成本核算会计资料,作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载体和工作对象,帮助学生调查研究企业生产的主要类型、生产特点和管理要求,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选择成本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组织会计人员(学生)完成企业成本核算工作,设计成本会计制度。二要配置教学做一体化教室,确保“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的实施。三是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开展课程或专业顶岗实习,强化和巩固专业理论知识,提升职业能力。

(二)教学方法

改革传统满堂灌的成本会计教学方法,实施案例教学,突出学生“能力本位”。以一家典型制造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为例,采用讲授、演示(示范)、讨论、启发、练习(模仿)、操作(实践)等方法,模拟制造企业真实成本核算情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学生”角色转变为“成本会计员”角色,学生应用电子表格软件和纸质“证、账、表”开展成本会计核算工作,有针对性地开展成本会计核算技能训练,使学生成为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真正主体。

(三)成本核算技能的培养

学生学习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目标是,能够将所学成本会计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实务工作中,完成企业成本会计核算工作任务。因此,学生的成本会计核算能力成为评价成本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唯一指标。学生成本会计核算技能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组织、实施:一是在正式开展课程教学前,教师组织学生对各种生产类型的制造企业进行实地调查、访谈,研究企业生产经营特点、管理要求。在企业实地调查结束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帮助学生确定成本核算对象、选择合理核算方法、设计成本核算程序、组织成本核算工作。通过学生的实地调查研究,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学习兴趣,为成本会计理论知识及其应用能力培养奠定基础。二是进行“教学做一体化”课堂教学和成本会计模拟仿真实训,通过课堂的“教、学、做”和模拟仿真实训,帮助学生应用成本会计知识完成企业成本核算工作任务,加深和巩固成本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成本会计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工作技能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三是课程顶岗实习,学生在完成成本会计实务课程的校内学习后,学校要创造条件安排学生在企业开展为期至少一个月的会计课程顶岗实习,参与企业的会计核算工作,提高学生会计工作能力。

四、教学改革效果分析

教学改革以前,成本会计实务课程主要实施传统学科型理论教学,学生学习完成本会计实务课程后掌握了一些成本核算理论知识,但是在会计实际工作中无法独立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教学效果不够理想、质量不高。教学改革以后,我们以企业成本核算任务为载体,依据成本会计工作过程内容组织教学,应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和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实施“任务驱动+工作过程”教学模式,强化实践教学,教学效果和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成本会计实务课程教学改革效果分析如表3所示。

参考文献:

1.李昌锋,李新萍.我国高职学生群体特点及成因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4).

2.刘慧.高职学生特点分析及对策浅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4).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5

关键词:概预算;审核;意义;特点;质量;对策

中图分类号:K82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要遇到市场、人为因素等的风险,使预期的工程造价概预算超出投资控制,这明显不利于工程整体建设。合理、有效地提高建设工程概预算审核质量是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内容,为此,必须明确建设工程概预算审核的重要性及特征的基础上,采取必要的对策措施,切实提高审核质量。

1 工程概预算审核的重要性

一是有利于加强工程造价的控制及投资计划管理,合理分配投资资金。设计概算的偏高或偏低,都会影响工程造价的控制,也会影响投资计划的真实性,影响投资资金的合理分配。二是有利于促进概预算编制对国家有关规定和费用的严格执行,从而提高编制水平和质量。三是有利于促进设计技术先进性和经济合理性的有机结合。审核后的工程概预算技术经济指标是工程建设指标的综合反映,以此可以看出设计方案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并由此促进设计方案的更新。四是有利于控制建设规模、标准,确保项目投资准确、完整,减少投资缺口,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或者说,办多少事花多少钱。五是有利于为建设资金的落实提供可靠的依据,不留缺口,有助于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六是有利于积累和分析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发现设计中的薄弱环节,找出关键问题,提高设计水平。

2 工程概预算审核工作的特征

2.1 工程概预算审核是委托专业行为,而不是行政、司法行为

工程建设项目概预算审核,是随着工程造价体制改革的发展、建筑市场的不断完善,在工程建设领域中因委托而产生、后来逐步发展的一种工程投资控制专业行为,是一种具有明显中介咨询服务性质的行为,是专业咨询机构向委托人提供的工程造价专业的咨询服务,重点是向委托单位或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一种技术服务或工作,而不是行政、司法行为。不论是政府、普通的业主,还是参与建设的各方,工程建设项目都需要概预算审核工作的中介行为,以确保其公正公平性。尽管有些概预算审核机构隶属于政府机构或由政府机构指定,但为了保证审核的公正公平,概预算审核机构必须将自己尽可能地置于中介的位置,才能客观、实事求是地保证审核结果的准确性,保证项目的可实施性。

2.2 工程概预算审核是一种专业技术工作,其中体现更多的是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

工程建设项目与工程造价相关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建设项目投资策划、编制项目建议书与可行性研究报告、建设项目投资估算及建设项目财务评价;编制或审核工程概预算、竣工结(决)算、项目后评估;项目工程中招投标策划,编制或审核工程招标文件、招标标底、投标报价、施工合同;建设项目各阶段工程概预算的确定、控制及合同管理(含工程索赔的管理),工程概预算的签证,工程概预算的信息及其他相关的工程概预算服务。

2.3 工程概预算审核工作核心是“审”而不是“编”

工程概预算“编”、“审”分离是工程造价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发展方向,是工程投资控制中的两个阶段,是由不同单位在不同的时间完成的。工程概预算的编制与审核工作虽然都是工程造价工作,委托单位(人)都是一个,采用的依据相同,但是,由于其处的位置、角度和出发点不同,其工作重心或工作的核心内容是不同的。

2.4 工程概预算审核人员只是一个执行者,而非决策者

不论工程概预算是编制还是审核,都要严格按照实事求是的原则,按照客观规律,依照法律法规、规范规定进行工作。工程概预算审核人员在其工作中,尽管和编制人员所处的位置不同,尽管要在审核过程中决定一些事情,但是,还是同编制人员一样,都是一个执行者。

2.5 工程概预算审核只是投资控制的一个手段

审核结果只是一个控制目标,不是最后的控制结果,更不是最后工程决算。工程造价控制,是把建设工程造价的发生控制在批准的工程概预算限额以内,随时纠正发生的偏差,以求在各个建设项目中能合理使用人力、物力、财力,保证项目管理目标的实现,取得较好的投资效益。由于工程建设项目的复杂性,在整个建设过程中,不可见因素非常多,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人力、物力、财力的变化,甚至是项目的调整,加之目前我国对投资控制管理还缺少科学性,管理手段、信息交流手段落后,定额也跟不上现代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要求,常会出现投资失控的情况。因此,工程造价控制是一种全过程的控制,其目标值也会随时变化。将一次的审核结果作为最后的控制结果,甚至认为是最后的竣工结算,是非常不正确的。

3 提高审核质量的对策措施

3.1 领导(业主)高度重视,充分理解和信任概预算审核人员

随着建设市场运行机制的建立、建设管理体制的完善,我国已经逐步实行了对概预算执业人员执业行为准则和职业道德行为准则的规范化管理。要求从业人员“客观、公正、合理”和“诚信为本,操守为重”,并对执业操作规程、执行工程合同示范文本等行规行约做了进一步的规范,建立了监督、检查制度。同时,对违反行业行规的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和执业造价师实行行业惩戒或处罚制度。

对于工程概预算审核工作,不论是业主还是审核人员,在工程投资控制方面,目标都是一致的。然而,由于涉及到经济利益的关系,概预算审核工作不仅仅是从技术角度就能解决的问题,还涉及到多专业、多部门、多方面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工程概预算审核中,不论上级主管部门(业主)还是执业部门负责人,都需要充分认识到本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概预算审核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和关心,对概预算审核人员给予充分的理解和信任。

3.2 规范工程概预算审核人员执业道德精神

不断提高执业水平和素质,是确保审核质量的关键。审核工程建设项目概预算公正、准确程度不是取决于工程概预算审核人员行政权利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工程概预算审核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和技术实力,这是保证审核质量的关键。工程概预算人员必须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是要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水准、科学严谨的态度、虚心好学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客观、公正地审核工程概预算。具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能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随时掌握第一手资料。二是具有工程概预算编制及审核方面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备协调各专业之间关系、处理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保证工程概预算审核的准确程度,确保费用的合理组成。三是具备专业工程师和经济师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并有较强的市场观念。其专业知识应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掌握工程计量、计价等知识,还要懂建筑构造、工程材料,要熟悉工艺技术、施工规范和施工程序,要有法律知识等。

3.3 坚持审核原则,制定控制措施,规范审核程序

充分重视工程概预算审核工作,要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建立严格的审核程序,重视过程管理,规范审核程序。对工程概预算审核过程进行层层把关,让审核过程始终处于公开、透明状态。特别是在审核总体原则上把好关,并抓好量、价审核等重点环节。

3.4 确保良好的信息沟通,掌握第一手资料

为概预算审核工作提供最准确的信息,让概预算审核人员充分掌握第一手的资料,是确保概预算审核人员做好概预算审核工作的基础保证。尤其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看,建立公正的信息交流制度,保证信息流通的对等性,对项目的顺利实施,对概预算审核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重要的是,在此阶段一定要明确,到底是根据投资额来确定建设的项目、标准呢?还是按照建设项目内容、标准来确定投资额?

3.5 认真收集、整理资料,确保审核依据充分

完备、有效的资料是得出客观、真实、可信结论的保证。因此,这也是做好工程概预算审核工作的基础。收集的资料主要包括:工程设计图纸、设计变更、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验收记录、现场身份证、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各种补充协议及材料、设备采购发标和加工订货合同、工程预(结)算书、现场勘察记录、会议纪要、适用定额、取费标准及国家有关结算文件等,以及招投标项目的中标通知书、招标文件、经过审查的工程标底等相关资料。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分类。经整理后的各类资料要认真阅读,仔细分析,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并结合工程实际情况,确定可行的审核方法。在采用有关资料时,审核人员除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外,还应本着既要公平合理又要切实可行的原则,尽最大可能再现和反映工程事实及工程概预算的合理。

3.6 强化工程概预算的预审制度,注意审核工作的方式方法

工程概预算的预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审核预备工作,不仅决定正式审核的方向和方法,还决定着设计方案是否需要重新修改的问题,即设计文件能不能达到审核的条件。作为一个合格的工程概预算审核人员,要带着问题去审核,要在阅读和分析完所收集到的资料后,判断出现问题的大致方面。例如:指标是否基本恰当,方案是否基本合理,设计依据是否充分;执行的有关文件是否正确,定额的使用是否正确,价格采用的是否合理;工程量计算有可能重叠的部位,工程类别的确定、物资的市场价是否正确等。

同时,注意审核时的工作方式和方法,注重审核时的语气和态度,一定要对“事”不对“人”,注重依据,注重原则。由于“审”与“被审”的心理差异较大,如果采用的方式方法不妥,甚至用语不妥,都会造成被审核者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将审核引入误区,甚至出现审核结果无法执行的局面,反而造成投资控制失去意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规范概预算审核人员执业道德及审核程序,确保良好的信息沟通和认真收集、整理资料,注意审核工作的方式方法,才能提高概预算审核的质量。从而控制整个工程造价投资,尽量充分利用资金、为投资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6

关键词: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

建筑工程中的预结算工作是确保工程造价合理的关键环节。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中的审核环节具备一定的整体性与专业性,在具体的工程造价预结算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谎报造价,谋取私利的情况,这种现象会增加建筑行业的投资成本,利益受到损害。因此,应该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工作,防止出现谎报的现象,进一步的控制工程造价,充分掌握造价的情况。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及时处理,保证资金的流通方向,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1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内容

1.1建筑工程量的计算审核

对工程量进行计算是建筑企业做好工程造价预结算工作的前提,建筑工程量的工作容量大,而且复杂繁琐,所以很容易在计算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是失误,使得工程预结算工作出现问题。在实际的建筑工程造价中,多少都会有出现一些误差,对于一项工程来说,细微的误差是没有大影响的,但是误差的范围要符合相关规定,严格按照施工图纸施工,尽量缩小误差的范围,在施工中可以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工程量计算时要对建筑物的墙体等分界处进行精确的计算,明确工程量允许出现误差的范围。应该结合实际的施工情况,运用科学的计算方式,节省资金。

1.2套用单价的审核

在对工程造价预结算进行审核时,要对工程造价计算所套用的定额进行严格的审核。对工程造价所套用的工程项目名称以及内容等进行审核,确保与施工设计图纸的标准相同,对定额换算的方法、内容等进行审核。工程造价定额具有法律性以及科学性,在实际的运用中要依据工程的情况进行选用,不得随意使用,工程的造价要严格按照工程定额进行计算。在工程造价预结算的审核中要做好对直接套用定额的审核,对套用定额的项目名称、编制日期等进行严格的审核,使其与施工图纸要求的一致,针对工程的特殊部分,审核其是否进行了重复的套用,比如扫灰水部分,在实际的工程造价中,时常出现工程量的重复套用,尤其是采用综合单价法进行工程结算时;对工程造价中换算的定额进行审核,特别是要注意换算的定额与设计的用量是否可以进行换算,在允许换算的情况下,要明确是部分换算还是全部换算,使用正确的换算方法,确保其科学性、合理性。

1.3费用的审核

工程造价预结算的费用要严格按照施工所在地的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所规定的制度及相关的文件进行审核。在审核时要注意资金的准确性,对变动部分所造成的资金变更进行严格的计算和检查,审核的同时要按照当前的规章制度开展工作,取费表与施工工程要一致。

2完善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工作的具体措施

2.1运用科学、合理的审核方式

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工作涉及的领域较广,而且过程也很复杂。工程造价自身的工作非常复杂,在建筑实施项目中还包含不同方面的计算,而且计算的方法各有不同。因此,在核算的过程中应该运用合理的审核方式,提升核算工作的效率,确保核算的准确。建筑工程造价预结算审核的方式包括以下几种。⑴全面审核方式。按照设计图纸中的施工要求,同时根据工程设计、套用定额与工程造价运算的一系列标准等,展开统一的审核工作,包括建筑工程费用计算、作业量以及定额套用等方面。全面审核方式适宜应用在简单的建筑工程中。这种审核方式能够有效的控制工程造价,然而它所做的工作量会很大,耗费时间较长,容易消耗过多的劳动力。⑵重点审核方式。审核的对象以建筑工程造价的预决算为核心,而且审核工作有侧重方向。这种方式适宜应用在投资成本高、作业量大的建筑工程中。⑶对比审核法。根据同类工程的造价计算方法以及规律,整理出预算目标不同的方面,比如用途、结构形式等,确定工程的单方造价指标,利用这些指标对目标工程进行分析,从而得出不符合投资规律的工程,然后重点对这些不符合规定的子目进行审核。⑷分组计算审核法。将工程造价预结算的相关项目依据其不同的性质划分为多组结算对象,利用每一组的某个数据进行工程量的审核,这样的审核方法加快了工程预算审核的速度,工作量也较小。

2.2重视对工程设计与工程造价的监管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工程设计图纸的招标和投标是关键的依据。设计出一套合理、规范的工程图纸需要花费很多精力。建筑工程造价与工程图纸的设计好坏有直接的联系。不同的施工方案中花费的成本也存在差异性。在开始施工之前,施工企业应该根据工程的特点,选取最佳的施工方案。不仅需要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还应该选取成本低的工程计划,促进获取最大利益。工程造价的审核人员应该具备加强的专业知识水平和丰富的理论知识,具备分析设计图纸的能力,同时应该重视对核算不同流程的检查工作,在需要更改的地方合理处理。按照施工的具体情况,合理的控制造价,管理造价。如果发现故意抬高造价,从中谋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应该予以处罚,严格处理。另外,因为客观因素引起的工期延长等事故,审核人员应该联系施工企业与建筑企业,共同确认。

2.3建立完整的工程造价控制系统

现阶段,我国的施工单位都倾向于利用不同的方式来加强对建筑工程造价的控制,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工程造价的控制能力。但是合理的工程造价控制系统应该落实到施工中的每个步骤。只有确保每一个步骤的造价控制,才能够真正地控制好工程造价。完整的工程造价控制系统涵盖了工程开始前的成本预算,施工过程中对造价的控制,以及工程结束后的研究与考评。在开始施工之前,应该要求专业人员按照建筑工程的特征与施工企业采取的施工技术与方法,来制定预算表,大概了解本次工程中的费用支出;因为建筑施工过程繁琐而复杂,而且又相互影响,因此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应该根据先前的预算表来控制造价。

3结论

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工程造价属于一项关键性的工作。工程造价的高效控制与完善的预结算工作有利于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展开预结算工作,同时审核施工工程,有利于及时发现工程中出现的问题,保证施工单位及时科学处理。同时,在预结算工作中,应该指派专业人员设计施工方案,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陈汉统.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结算作用及控制策略思考[J].现代装饰(理论),2013(01).

[2]董霞.建筑项目预结算管理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04).

[3]黄晶.试论建筑工程的预结算[J].住宅与房地产,2015(S1).

[4]张晶晶.建筑工程施工预结算存在问题解析[J].山西建筑,2015(26).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7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体系内,成本核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需要借助大量的资金来维持相应项目的运行和管理。但是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体系不科学以及规范性不足的问题较为常见,具体的成本监督管理模式和管控流程不能得到有效落实,对后续成本资金管理效率的优化造成影响。

一方面,成本支出项目核算存在完整性较差的问题,少摊、多摊以及不摊的现象较为常见,核算中贷款利息核算资金以及固定资产折旧资金的结构不合理,严重制约整体管理效率的优化。

另一方面,在核算体系内依旧存在内部报账人员素质不达标的问题,相关内容不能落实到位,影响企业成本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因为对成本报账流程不熟悉,就会出现报账填写数据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失衡的现象,制约成本会计核算的准确性[1]。

成本管理意识有待优化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流程中,因为市场经济运行的限制,有部分工业企业对于生产成本和会计核算项目的完善意识依旧存在较多的问题,对成本控制和管理的认知不足,制约了科学化发展进程。多数工作人员认为成本管理工作仅仅是财务部门的工作内容,使其在财务人员进行成本核算时缺乏相关部门的辅助作用。最重要的是,企业成本管理体制不健全,制度监管体系也无法发挥其实际价值,因此会对价格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效果产生影响。

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改进措施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积极建立健全统筹性较好的管控机制,维护管理流程的实际效果,有效维护改进水平。在优化成本核算策略的基础上,企业相关部门要结合实际问题建立对应的管控标准,从内部监管出发,有效强化工作人员队伍建设水平,并且营造出更加贴合企业实际发展需求的管理氛围,为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创设良好的发展空间。

优化成本核算策略

在工业企业发展进程中,要结合企业发展现状来建构系统化管控流程,并且制定更加顺应市场运行的成本核算策略。

第一,企业要针对成本会计管理出现的问题建立对应的管控体系,保证成本核算的科学性和执行效果符合预期,并且积极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的成本核算控制流程。

第二,要充分融合信息技术,改良传统的手工记账方式,利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登记和汇总,并且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对相关问题进行判定,有效结合计算机信息存储来共同完成数据分析,有效优化成本核算信息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2]。

强化人员队伍建设水平

在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中,要想从根本上提高相关工作的基本质量,就要积极建立健全完整的人才培训机制,确保能优化人员队伍建设水平,维护管理工作的实效性。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相关工作能力直接决定了工业企业成本管理的实际水平,需要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推荐阅读《会计学硕士论文:成本会计相关理论论文两篇》

第一,要注重会计人员的创新精神和综合水平,积极采纳相关人员的意见建议,并且借助新方法和新思想来合理性地提高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体系的实效性水平[3]。

第二,企业要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管理人员考核机制,并且建立完整的运行体系,确保能应用合理化的晋升机制来提高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有效维护管理工作的基本水平。最重要的是,要将业务发展、奖惩机制等项目进行明确的规范和管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相关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且确保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基本效率。

营造发展性管理氛围

为了保证工业企业成本会计管理工作的实效性价值,就要从发展性眼光出发,积极整合管控流程,并且创设良好的管理氛围,合理化地提升企业发展水平和内部监管工作的基本效率,为企业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4]。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运行进程不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企业运营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根本动力。

企业要结合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对管控流程和管理要素予以判定,合理性地提升成本管控效果,顺应市场竞争的发展需求,在树立成本效益发展理念的基础上营造良好的经营管理氛围,实现各个部门的联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并且为企业成本投入以及效益回报创设良好的发展环境。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8

【关键词】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管理措施

1.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成本管理意识不强

在项目成本管理中,公司级管什么,项目部管什么,责任不明确,虽然企业要求项目部要做到先算后做,但实际经常是干了后算或边干边算。虽然项目部都配有预结算人员,但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财务、材料、合同、计划统计等部门工作脱节,有预算无核算,大部分无项目经济分析比较,没有具体的节超建议和措施,即使能从结算上反映项目盈亏,但弄不清盈亏原因。尤其是有些管理人员受传统观念影响,成本管理意识不强,缺乏法律意识、责任意识,把业主———总包———分包关系理解为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方友好合作关系,没有合同观念、经济意识,或者因没较大切身利益关系,要钱不着急;有的虽然意识到要找建设单位办理签证手续,但遇到建设单位不愿签或有意拖的情况,无及时采取措施,干完了活甚至多干了活因无完善必要手续和证据而收不回工程款。

1.2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

有部分具有施工管理和组织经验的人,成本管理能力有限,文化水平及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不高;具有理论知识水平的大学生经验又不足;具有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及成本管理经验的复合型人才不多。尤其是项目没有责任制、没有目标成本分解、责权利落实不到人,则更滋长了项目部人员的消极怠工情绪。

1.3材料管理不严,浪费现象严重

材料费用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材料费用的盈亏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盈亏。有些项目部无严格执行领料用料制度,从仓库领料有数,但余料无回收,失窃浪费严重,尤其是计件承包只包工不包料,工人班组只顾出产值,材料、物资过量消耗,机械设备过度磨损;小型手动工具更无人爱护,有时借出有手续,返还无验收;或下料计算不准确,损耗率超标。钢材看管不严,遗失时有发生;材料型号不对,造成闲置浪费,材料供应量与实际不符;监督机制不健全,出了问题往往追不到责任人,这也造成成本失控的主要原因。

1.4成本核算留于形式,指导意义不大

一般来说,每个项目虽配有预结算员,但其所从事的工作也只是按图按现场指令算量,作为结算依据之一,在施工过程中无将成本预算和成本核算结合起来,由于项目没有阶段成本分析,没有分部分项成本分析,没有实际成本与预算成本、计划成本的比较,没有幢号、班组成本分解,因此对项目施工指导意义不大。

2.加强成本控制管理的措施

2.1加强项目部对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意识及观念的转变,建立和完善项目成本核算的管理体制

建立项目经理责任制和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实行项目管理的关键,而“两制”建设中,项目成本核算制是基础,它未建立起来,项目经理责任制就留于形式。项目成本核算又是项目成本管理的依据和基础,没有成本核算,其它成本分析考核、成本控制、成本计划等工作就无从谈起。企业经营核算部门作为一个施工成本管理与核算的职能部门,应当充分发挥其应有的职能,挖拙其内在的潜力,调动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使项目管理人员真正认识到施工成本管理在项目施工管理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抓进度、质量的同时,严抓施工成本核算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对项目的施工成本管理员进行集中管理和统一调配,成本核算员进行施工项目成本核算时,必须具有独立性。

2.2加强施工成本核算监督力度,增强成本核算员自身的素质建设和工作责任感

各工程项目经理部人员应自觉认真学习和严格贯彻执行企业制定的施工成本控制与核算管理制度,并保持自律,不利用职权或工作之便干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使施工成本管理真正落到实处。成本核算员要对施工生产中发生与施工成本相关的工程变更项及时收集整理并办理签证手续,定期向公司经营部门上报审核,以便及时准确地控制施工成本并掌握工程施工情况,防止给工程竣工结算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公司应制定相应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对成本核算员行使职权提供必要的保障。作为职能部门应加强监督力度,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充分发挥他们工作能力。同时,要全面提高核算员的技术业务素质,对哪些无经过专业学习和培训,未按规定持证上岗,业务不熟悉,核算能力有限,无法保证成本核算的质量和工作的人员,要迅速组织培训学习,尽快提高他们的素质。对在业务上敷衍了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得过且过的人员,要注意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水平,提高他们的工作责任感。

2.3抓好成本预测、预控,认真履行经济合同

项目成本的管理,首先必须抓好项目成本的预测预控。工程签约后,公司和项目部同时开展编制施工预算、成本计划,另外编制工程施工任务单和所需机械台班,然后根据上述数据进行对比、校正,再结合现行、当地人工、材料、机械的市场价,测算出工程总实际成本。在项目的各项成本测算出来后,公司与项目部签订承包合同,在承包合同中,对项目成本、成本降低率、质量、工期、安全、文明施工等详实约定。通过合同的签订,确保项目部和公司总部责、权、利分明,双方按合同中的责任,自觉地履行各自的职责,以保证项目施工顺利完成。

2.4选择、使用好劳务分承包方,激励、用活企业操作层

为了满足项目的劳动力需求,必须选择一定量的劳务队伍,选用的劳务队伍要选择一些信誉好的、实力强的队伍进行综合评议,建立相对稳定而又定期考核的动态管理的合格劳务分包方。劳务分包实行招投标制度。公司成立招标领小组,评委由项目经理、生产、劳资、质安等人员组成,制定招标文件,邀请二家以上的分包方投标,根据投标方的标书、资信等确定中标队伍,劳务分包从招标到签约自始至终要在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下运行,杜绝暗箱操作。加强劳务资金的集中管理很重要。项目部每月对劳务队伍的当月完成工作量进行核算,汇总后由项目经理进行审核、签字,报公司施工管理部门,施工管理部门根据劳务完成量与项目部报公司的已完成工作量表进行核对,报财务部门。财务部门根据劳务分包合同核定拔付劳务费用的额度,报公司经理审批,工程发生变更的劳务增加费,如无经济签证,公司不予确认。项目部尽量避免分包合同以外的诸如时工、杂工等费用的发生。通过劳务分包的管理运作,逐步将市场机制引入本企业自身队伍操作层的管理,激活企业操作层的活力。

2.5加强材料管理

制造业成本核算论文范文9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 要素价值论 国民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 劳动生产率

    一、问题的提出

    为了全面反映第一、二、三产业的总成果和总水平,便于同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作经济比较,以及反映产业结构状况及变化趋势,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逐渐放弃了原社会主义国家普遍采用的与社会总产值指标相联系的物质产品平衡体系,简称MPS核算体系,改用与国民生产总值指标相联系的国民经济账户核算体系,简称SNA核算体系。

    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和社会总产值指标相比,其主要优点在于:(1)它只计算了最终产品的价值(或各种产品的增加值),而没有计人中间产品的价值,因而在它里面不包含重复计算的部分,而社会总产值指标把中间产品的价值作了重复计算;(2)它不仅计人了物质生产部门的增加值而且计人了所有服务部门的增加值,因而反映了现代产业结构的变化,反映了教育、科学技术、金融等第三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由于有这两个优点,国民生产总值被认为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水平和整体实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真实和全面地反映了一个国家劳动生产率的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所以从MPS核算体系向SNA核算体系的转变,是我国经济核算领域的一次重要实践创新和理论突破。但是,在我国SNA核算体系的建立,是否意味着我国经济理论基础发生转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及劳动价值论失去了在我国的基础理论地位?是否要用西方经济学的多元价值论或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的指导地位,重建价值理论体系?SNA核算体系能否在劳动价值论的范围内得到释解?这些问题在理论界产生了不同看法和争论。本文提出一些粗浅看法,以求批评指正。

    二、对几种代表性观点的述评

    本文首先对几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简单述评:

    有一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是被实践证明的科学真理,SNA核算体系和劳动价值论是对立的,没有必要为SNA提供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基于SNA核算体系对劳动价值论所作的拓展是对劳动价值论的否定。有作者说:“在我们看来,为了进行国际比较,采用SNA进行国民经济的统计核算是必要的,但是,正如吴易风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给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提供劳动价值论基础。’钱(伯海)先生说吴易风同志把话‘讲绝了,一点回旋余地也没有’,看来,钱先生也好,(钱先生的)20位博士生也好,都是在为找到‘一点儿回旋余地’而努力。但是,因为SNA的理论基础和劳动价值论是根本对立的,要想为SNA建立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就像马克思说的,是‘企图调和不能调和的东西’,还必需指出的是,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经过一百多年实践检验的科学真理,其本身也早已成为一个客观存在,不是想怎样‘解释’就可以怎样‘解释’,想怎样‘改造’就可以怎样‘改造’的。” 

    上述观点是作者在批评钱伯海教授的物化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时提出的。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把马克思主义看成了封闭的理论体系,阻塞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通道,削弱了劳动价值论在发展了的社会现实面前的说服力,正好为劳动价值论的否定者提供了口实。晏智杰教授就说:“如果SNA制度的理论基础不是劳动价值论,而劳动价值论又真如上述作者所言,那么SNA这种制度本身也必定不会是正确的了;既然不正确,当然就应予以否定或取消,并恢复原先的基于劳动价值论的MPS制度,或者,除了‘进行国际比较’以外,不能容许将SNA用于其它方面,等等。但是这样一来还有一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如果这种核算制度的理论基础是不科学的,那么基于这种理论基础所进行的‘国际比较’还能是可靠可信的吗?结论当然也应当是否定的”。

    第二种观点认为,劳动价值论与SNA核算体系是不相容的,说明在新的社会现实面前劳动价值论已经失去了令人信服的解说力,应该用西方经济学的多元要素价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重塑经济学的价值论基础。晏智杰教授认为,从MPS到SNA核算体系的转变,表明我国已经从传统的一元劳动价值论转向同它对立的多元要素价值论,这“无疑于一场思想革命”。SNA制度就是多元要素价值论的体现和运用,“要求现代SNA制度体现劳动价值论的要求,哪怕是扩大的或发展的劳动价值论的要求,不能说决不可能,至少是很不现实的。

    其实,SNA核算体系与MPS核算体系相比,只是拓宽了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把第三产业服务行业也纳人生产性劳动的范围,成为价值创造的源泉,这里只是涉及生产性劳动范围大小的问题,并不能由此导出多元要素价值论,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和资本、土地、自然力等能否创造价值不是一回事。晏智杰教授为了肯定他的多元要素价值论,硬要把SNA核算体系与要素价值论结合在一起,把MPS核算体系与劳动价值论结合在一起,认为即使扩展生产性劳动的范围,也无益于弥补劳动价值论的缺陷和不足,以至得出否定劳动价值论的结论。但是遗憾的是晏智杰教授在他的文章中也并没有拿出多少令人信服的论据,来说明SNA制度与要素价值论一定就是相容的,SNA制度的合理性并非一定就能说明要素价值论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