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6-30 01:19:20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范文1

论文摘要:分析了知何增强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的适应性和跨专业的适应性。要增强学生的这种专业适应能力必须认清社会对于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同时从学校、教师及学生三个方面着手来共同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在开放的过程中,高等学校教育的开放程度也越来越大。在各种专业教育中,国际贸易专业的本(专)科教育与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人世这一事件的关系可以说是首当其冲地紧密相关。在这种大环境中,高校国际贸易本(专)科教育如何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已变成一个非常现实的课题。本文的目的即在于分析当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现状并提出增强其专业适应能力的相应对策。

一、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现状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国际贸易人才,即是培养能够与外国人做贸易的生意人。但是在做国际贸易的过程中会涉及到各个环节,如要开拓市场,要商务谈判,还要履行合同,还要售后服务。面对这诸多的环节,学生的专业适应性显得非常重要。

目前总体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专业的适应能力不强,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学生对于本专业的适应性不强

学生在走向社会时对于专业的适应性差首先表现在对于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岗位适应性不强,具体表现在制单能力不强,翻译能力(其中包括口笔译和口译)弱,面对进出口报关或者商务谈判,缺乏信心。有些学生在毕业一两年后都无法适应国际贸易专业所要求的专业岗位,慢慢地会丧失在此领域发展的信心。

(二)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差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学生对于跨专业的适应性差。这里的跨专业主要是指虽然学生在学校学了很多的国际贸易相关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海关报关实务,商务谈判和单证实务等。但是这些课程都是通用性的,2004年新外贸法实施后。越来越多的企业直接从事对外贸易,外贸从原来的行业变成了一门职业,学生一旦到了工作岗位,他首先面临的是一个企业环境,然后才是这个企业所在行业的外贸环境。因此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首先要适应的不是和国际贸易相关的岗位与技能,而是这个企业所在的行业的专业知识。如学生进了服装企业,为其从事外贸方面的工作,此时学生若不懂得服装行业的一些基本的知识,要从事外贸工作几乎不可能。如外贸易翻译,商务谈到,若基本的服装行业的知识不懂,是不可能开展工作的。其他的一些科技含量较高或专业性更强的行业如化工行业或电子行业更加如此。

目前,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在跨专业的适应性方面很差,很多学生到了工作岗位之后总是很后悔自己在大学期间没有很好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在跨专业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方面几乎是从零开始,感觉非常吃力。

二、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不强的原因

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毕业后专业适应性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本专业适应能力差和跨专业适应能力差,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教学环境看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新的外界环境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提高

人世以来,我国对于外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杨岚研究认为尽管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于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的就业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是随着我国人世的大环境的改善与世界经济从金融危机中的复苏,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学生实际上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方面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给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的就业带来挑战,另一方面是由于大多数企业拥有自主的进出口经营权,但他们又不会像专门的贸易公司那样岗位分工很细,因此他们需要综合素质高并能为他们的外贸业务方面独当一面的人才,同时高层次的外贸人才依然紧缺,但是门槛相对比较高。

因此,新的外贸形势对于国际贸易学生的高素质要求而学生离此要求又比较远是导致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适应能力差的主要外部原因。

(二)学校的实践环节薄弱

学生为什么专业适应能力差,从学校的角度看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在进行专业教育时,在实践环节这一块工作做得没有足够扎实。

王莉,张汝根研究认为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类学生在实践环节这一块感觉比较困难,其原因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实习企业难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外贸企业担心泄露其商业经营机密,不愿意让大量学生深人到其生产经营活动中。其次,难以保证实习企业有能力对学生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有的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甚至什么具体业务也没接触到便返回了学校,实践效果难以保证。

确实,作为一个文科专业,尽管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之一是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现实情况却很难做到,不像工科的专业可以带学生到工厂去进行较长时间的学习,甚至学校自己都可以设校办工厂。

因此,薄弱的实践环节使得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学校其实没有具备真正的动手能力,而学生一到工作岗位上后,又面临着真刀实枪地干的局面,这样学生的专业适应性可以想见是比较弱的。

(三)学生缺少职业规划

对于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差这一状况,从学生的角度看,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学生在大学的求学期间缺乏职业规划。

职业规划对于当今大学生而言可以说是越来越重要,但是很多学生还只是停留在听别人说的层面上,并没有很好地联系到自己的身上加以具体执行。而实际上这个环节却非常重要。

目前,在高校中只有很少比例的学生学习的目标性强,在大一的时候就开始规划,而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学生只是跟着学校走,没有自己的想法。有些学生到了大四的时候,很迷茫,自己学的国际贸易专业不感兴趣,想转行搞会计,可大学期间又没做什么准备,出去搞会计谈何容易。还有一些,到了大四时,感觉找不到好工作,便跟着大流去考公务员或研究生。当然这种无准备之仗很多时候都是当陪客。

(四)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弱

有一定社会经历的人都知道,立足社会必须要有再学习能力,不具备再学习能力,人就会处于吃老本的状态,这种状态对于立足社会是非常不利的。而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不管是什么专业,在大学里面所学的课程都是基本的框架,在面对现实情况时感觉得完全不一样,因此大学生毕业后真正的老本实际上不是所学的知识,而是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一种再学习的能力。再学习的能力弱,专业适应性肯定不强。

三、增强国际贸易本(专)专业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的对策

从以上关于国际贸易本(专)科专业的学生专业智能差的原因分析可知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和内部的学校及学生两大方面的因素所构成。但是外因是我们所掌控不了的,我们能把握的只是内因。从内因的角度,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可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对策。

(一)学校在培养计划中要充分关注专业的适应性

学校培养学生目标是使学生能够在学校获得知识、技能和能力去服务社会。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型学科,因此学校在制定培养计划时,一定要在计划中充分考虑专业的适用性。如所开的专业课程是否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安排的实践环节要想办法落到实处,如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实习的时间可以分段,加长。从大一的寒暑假就开始,让学生从工厂的实习开始接触生产领域,了解基本的生产过程,因为贸易是生产的后续过程,不了解生产,对于落到实处的销售就会感觉没有根底。大二的寒暑假还是要定在工厂实习,可以了解国际贸易岗位,大三的寒暑假则要通过所学的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在岗位上进行实践验证,而大四则是学生补充专业知识以及根据自己前面积累的国际贸易专业的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找工作单位以及定下自己以后努力方向的时候。如有的同学英语好,相关国际贸易专业知识也扎实,则可以胜任多种国际贸易岗位;有的同学性格活跃交际能力强,则更适合于市场的开拓。

另一方面,学校制定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计划时,要落到实处地为学生创造一定的构建跨专业知识结构的平台,这样可以使学生不仅懂得国际贸易,还可以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跨专业知识,以提高学生的跨专业适应能力。

总之,学校培养计划的设计要始终围绕着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能力来安排。计划落实后出来的学生在基本的国际贸易岗位都能站稳脚跟。

(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贯穿专业适应性的理念

高校的任课教师是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者,培养计划出来后,实行的质量如何,任课教师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为了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专业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始终贯穿专业适应性理念。教师教相关课程的专业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要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得学生了解到这门课程在国际贸易专业这一领域当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此手段引导学生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体验该领域,专业课程的教学要使得学生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效果,而不是一种空中楼阁的感觉。

唯有如此,才能从教师这个环节增强学生的专业适应性。而教师要在这方面表现好,无疑要时常与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相结合。到现实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去感受,去思索,再用自己的体会来引导学生。

(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进行规划

增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专业适应能力这一课题的主体是学生。在这一课题当中,学校,教师给出一个大的框架后,最为关键的因素是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以一种开放的长远的心态来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范文2

关键词:人才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建设;新建本科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061-02

一、逐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体现我院特色

1.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山东省广大涉外企业,为企业培养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和外贸跟单员。为培养出符合外贸企业对应岗位所要求的人才,我们聘请来自不同类型外贸企业的总经理、经理、各岗位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委员会,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2.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我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外贸工作任务为主线,对上述三个专业证书考试对应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共同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基于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力争把《外贸单证实务》建成一门工学结合的省级精品课程,把《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实务》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成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把《国际金融与结算实务》、《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基本教学资料齐全的课程包,为以后进一步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1.教材建设。已开课的教材拥有率达100%,所选教材基本适用,既能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体现出该专业的核心理论要求,还能突出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目前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基本使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或自编教材,教材使用率达95%以上,课前到书率100%。所开实验、实习课都有大纲和指导书。争取到2014年完成全部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根据我们的培养定位和生源情况,建设具有核心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注重应用性的适合我们学生的自编教材体系。由专业教研室提出教材编写出版计划,由主编牵头设计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由系教材指导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共同完成专业教材建设的预期目标。

2.教学管理的目标、思路与措施。教学管理应围绕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实现培养对象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提供有效保障。为此,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评价体系”、“现代教法研究评价体系”、“教学过程控制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及奖惩制度”等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并实现预期目标。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核心竞争力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以本科教育的核心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融合能力为突破点,培养涉外企业所需要的,业务技能上手快、职业发展有后劲、具有国际化思维视野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我们初步总结的“能力倒推,知技分解,点线衔接,融会合成”的培养方案,滚动完善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专业综合能力分解到每门课业的相关知识点中,并由后续课程对前期课程提出知识点支撑的必要性要求,由此构成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构成要件并予以严格考核。

2.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线性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其兴趣、自控力及教师课堂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积极推进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实现“教师教”要引导并服务于“学生学”的理念转变,同时,在课堂线性教学中积极推进包括“单元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国贸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技能性强的课程后半段,增加模块教学,着力推进学生实务能力的融合。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在《外贸函电》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中推行全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3.充分利用模拟实训室与情景语言室。国际贸易一期、二期模拟实训室建成后,我们已将《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和《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实务技能课搬进了实训室,将很多进出口贸易的业务流程及其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实现了教师在模拟实景面前形象、具体、有针对性地手把手地教,大大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同时,我们还将《国际商务英语口语》课搬到了情景语言室,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效果。

4.高度重视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是学生毕业前将其所集成的综合能力在实战工作岗位上得以全面检验的最重要的校外训练场所,历来受到我们的高度重视。但是,接收高校应届毕业生特别是不具备作为廉价劳动力使用的大学毕业生,到单位实施为期不少于半年的顶岗实习,不仅增加了实习单位的工作量,还增加了对实习学生包括安全教育、职业教育、纪律教育及生活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实习单位对接受实习生的态度、可接纳实习生的多少以及可提供业务技能训练岗位的多少,直接决定了实习学生实习效果的好坏。为此,国际商学院牵线相关涉外企业与国际商学院深度合作以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拟就了“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学实习基地协议书”。截止到目前,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国际商学院每年投入的建设与维护费用大约在5万元左右,建立起了比较稳固和深度合作的教学实习基地近20家,包括中国外运山东分公司(青岛)、中远报关行(青岛)、中国外运山东济南公司、中国外运山东济南公司运隆报关行、山东新华锦集团(进出口)总公司、山东山孚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网通北京分公司、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光威集团、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山东山拖农机装备有限公司、山东胜邦绿野股份有限公司和枣庄润国商贸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有效地保证了学生毕业实习的基本需求,为学生毕业后到岗上手快奠定了必要的岗位训练基础。

参考文献:

[1]何解定.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研究及实践[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2).

[2]姜书竹,殷红蕾.区域经济与地方本科院校国贸专业特色建设——以湖州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9,(12).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范文3

作者:林文斌 单位:湖北青年职业学院

根据前文所列的对外贸易典型工作任务,可以将对外贸易目前的适应性岗位分为: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外贸会计、外贸文秘等,这些岗位分别对应着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关员、报检员、会计证、涉外秘书等职业资格考试。通过校企合作的职业行动能力分析,明确了各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和工作要素,并据此设置专业课程(设计教学情景),课程与国家职(执)业资格认证考试相对应;在组织课程内容时,侧重于每一个工作任务的有效完成,同时充分考虑职(执)业资格考试的要求,形成“课证结合”的教育模式。因为课程与职业资格证书的直接关联,对学生的就业有直接指导作用,学习目标明确,学习要求具体,可以较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自觉性。教学做一体化,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教、学、做三种教学方式的穿插使用,让学生在老师教的过程中学会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在学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的专业理论和动手操作能力,在做的过程中掌握岗位动手能力,巩固专业知识,强化专业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尤其适于外贸岗位职业技能的培养。对外贸易是与境外客户进行的一种商品、服务或技术的交流活动。从上述外贸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我们可以看出,一名合格的外贸从业者,必须具备外语语言交流能力、国际贸易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具体业务的操作能力、计算机网络的应用能力以及一定的交际、管理和协调能力,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五种能力融为一体,整体植入学生的个体,我们采用了“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首先,在学生入学之初,即对学生进行专业介绍,让学生明白在学校生活的三年时间里要学些什么,专业对应的行业状况如何,让学生对专业和行业有个初步的了解。

在第一学期,侧重学生外语语言应用能力、计算机网络应用能力和外贸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让学生了解外贸行业的专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专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技能要求以及就业前景,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师的辅导下结合个体特点初步确定就业方向,有方向性地制定学习计划,师生共同努力,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教学活动;第二学期,即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培养学生的中英文表达、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应用等通用能力,侧重英语交流、外贸实务基础等专业能力的培养,同时贯穿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团队合作等职业理念。然后,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外贸专业基础以后,通过技能进教室、实务进课堂、企业进校园等方法,将真实的外贸业务引进课堂,以外贸实训中心的外贸操作平台为基础,以真实的进出口业务为背景,采用模拟训练、实务操作、顶岗作业等教学模式,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引导学生完成真实的(或模拟的)进出口业务。这种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网络技术与应用、专业英语应用等通用能力;在突出专业英语应用的同时,强化外贸营销、外贸制单、外贸报关、外贸文秘等专业技能,培养业务操作技巧,同时,通过具体业务的检验,学生对个人在业务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如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理论的不足有了具体的了解,拾遗补缺,有助于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第三,通过企业人员参与、实训中心模块化技能培养和顶岗实习,强化学生诚信敬业、开拓创新、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跨文化交际、外语应用等通用能力,通过项目设计、顶岗实习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外贸项目设计,彰显学生个性外贸项目设计是在学生两年外语与外贸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职业技能融合在一起,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某一具体的业务需求,综合运用本人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以“解剖麻雀”的方式,对整个业务的流程(业务环节)进行可行性设计,在检验学习效果的同时,还能章显学生的个体特性,激发其对本专业、行业的兴趣和信心。

培养并完善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参与者和执行者。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懂实际业务操作的教师是职业教育的基本保证。作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除了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修养,遵守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热爱关心学生等基本素质和良好的专业基础之外,还应具有基本的企业工作经历,具备基于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设计能力、教学研究能力,熟悉所任专业与对应的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岗位)、就业的相互依联程度,熟悉本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及时将企业新方法和管理新理念补充进课程。构建适应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课程是专业建设的基础。高职高专培养的是能服务某种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其课程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岗位职业技能要求为基础。要培养符合上述要求的外贸人才,以对外贸易业务流程为主线,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英语、计算机、实务操作、素质拓展等知识和能力融入到不同的教学模块之中,构建以职业行动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体系不失为高职教育的良策之一。建立与岗位动手能力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必须与理论教学体系的调整相配合,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工作岗位的职业要求为教学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够胜任专业岗位的执业要求。建立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教学管理体系针对“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按照“工学结合”对教学管理的实际需求,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的组织系统、信息反馈系统、评价和考核系统。设立专门的管理部门,由懂行的专业人士全面协调和指导工学结合的实施工作,对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建立适合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管理运行体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根据工学结合的要求,通过完善教职工工作考核、奖惩条例,强化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完善系部二级分配管理办法,充分体现按劳取酬、优劳优酬原则。同时,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监控学生校外顶岗实习的教学质量,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企业专家、指导教师等的反馈信息,不断改进教学与管理。建立全新的评价体系在对学生的考核评价中,引进企业元素,以学生的外语语言、计算机与网络应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执业能力为考核目标,通过书面考试、实习实训、模拟操作、职业资格考试、项目设计等多种手段,建立双重的评价体系,学生、教师、企业共同参与,全面测评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范文4

    1.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主要是面向山东省广大涉外企业,为企业培养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业务员和外贸跟单员。为培养出符合外贸企业对应岗位所要求的人才,我们聘请来自不同类型外贸企业的总经理、经理、各岗位业务骨干,组成专家委员会,创立了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将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有机结合起来。

    2.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围绕着基于岗位职业能力的“课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我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以外贸工作任务为主线,对上述三个专业证书考试对应的6门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和重组,共同设计和开发了一套“基于工作过程”、采用项目教学的优质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具体做法是力争把《外贸单证实务》建成一门工学结合的省级精品课程,把《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跟单实务》、《报关实务》等3门专业核心课程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成体现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促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优质核心课程,把《国际金融与结算实务》、《外贸业务综合实训》等2门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成基本教学资料齐全的课程包,为以后进一步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加强教学体系建设

    1.教材建设。已开课的教材拥有率达100%,所选教材基本适用,既能反映该专业发展的最新成果,又能体现出该专业的核心理论要求,还能突出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目前在已开设的课程中基本使用教育部推荐教材或“面向21世纪教材”或自编教材,教材使用率达95%以上,课前到书率100%。所开实验、实习课都有大纲和指导书。争取到2014年完成全部专业教材的编写出版工作。根据我们的培养定位和生源情况,建设具有核心性、科学性、发展性和注重应用性的适合我们学生的自编教材体系。由专业教研室提出教材编写出版计划,由主编牵头设计教材体系和内容安排,由系教材指导委员会进行统一协调,共同完成专业教材建设的预期目标。

    2.教学管理的目标、思路与措施。教学管理应围绕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科学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实现培养对象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能力提供有效保障。为此,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研究评价体系”、“现代教法研究评价体系”、“教学过程控制评价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价及奖惩制度”等管理措施,切实保障培养方案的有效落实并实现预期目标。

    三、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创建核心竞争力

    1.科学制定教学计划。根据“以本科教育的核心理论课程为基础,以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融合能力为突破点,培养涉外企业所需要的,业务技能上手快、职业发展有后劲、具有国际化思维视野和市场运作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我们初步总结的“能力倒推,知技分解,点线衔接,融会合成”的培养方案,滚动完善我们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专业综合能力分解到每门课业的相关知识点中,并由后续课程对前期课程提出知识点支撑的必要性要求,由此构成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构成要件并予以严格考核。

    2.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以“教师教”为中心的线性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受其兴趣、自控力及教师课堂艺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教学效果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我们积极推进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在让学生明确专业培养规格的基础上,实现“教师教”要引导并服务于“学生学”的理念转变,同时,在课堂线性教学中积极推进包括“单元角色扮演”等多种互动环节,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国贸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技能性强的课程后半段,增加模块教学,着力推进学生实务能力的融合。在《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单证实务》和《报关实务》等课程中推行双语教学,在《外贸函电》和《国际商务英语》课程中推行全英语教学,切实提高学生们的英语应用能力。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国际贸易 专业 双体系融合

一、南通市外贸人才需求状况

国际贸易步入新一轮增长期,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愈加凸显,南通已成为江苏甚至全国的国际贸易增长的新生崛起力量。具体地说,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我国对外经贸高速发展,具体针对南通近年的外贸发展情况,我们在调研过程中作了详细了解,根据资料显示,2007年,南通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27.76亿美元,比去年增长27.4%,高于江苏省平均增幅4.3个百分点。拥有外贸经营权的企业不断增加,大批操作性和服务性较强的金融、保险、电信、信息、咨询、旅游等行业的涉外工作岗位不断出现,这将吸纳国际贸易专业(外贸专业)毕业生,从而促进需求增长。同时,更多的国际性企业看好南通,国际各类投资及其贸易趋向活跃,2007年仅南通开发区新增外商投资396个,其中总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83个,商务部确认资金实际到帐注册外资23.23亿美元,这将产生更多的涉外就业岗位。国际贸易人才将出现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结合我们的调查资料结合南通人事局的预测,在今后的五年内,南通对国际贸易(外贸)专业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在11000个岗位到15000个岗位。

二、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

1.对市场需求的调查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对国际贸易企业的市场调研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调查的企业面比较窄,数量有限,不能反映实际的用人需求情况。部分高职院校在调查时,通常以几家企业或是几十家企业为调查样本进行,最终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是即以此为依据。但是国际贸易企业有着专业贸易型外贸企业和生产型外贸企业,其所属行业也千差万别,因此几家企业或几十家企业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用人需求,导致人才培养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偏差。其次,对用人需求的调查分析的深度不够,不能反映企业用人的规格要求。很多学校在用人的调查表设计时往往注重调查企业用人需求的数量和岗位,但是对于企业某一岗位用人具体需要哪些基本素质、基本技能,以及要达到的标准等调查不够,导致对用人单位的调查结果没有真正为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起到参考作用,人才培养也因此产生了偏差。

2.没有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双赢”机制,导致学生岗位实习欠缺

高职院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是应用性人才,因此校企合作是一条实用、高效的途径,可以对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目前就国际贸易这个专业而言,校企合作缺乏“双赢”机制,首先,从学校角度而言,学校十分希望将所有学生派到国际贸易企业的相关岗位去实习,并在实习中通过企业外贸从业人员的指导,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实践技能。但是学生数量众多,平均一个班大概有30到40人,一个年级大约有100人甚至更多,以每个企业接纳3到4名实习学生计算,一届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大概需要找30到40家国际贸易企业,这对于学校而言十分困难。其次,从企业角度而言,企业接纳学生实习的积极性不高,实习效果普遍不高。其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国际贸易企业普遍对其业务特别是客户资料采取保密的态度,学生参与到实习中去企业担心其客户资料流失给企业带来损失。另一方面,外贸业务环节繁琐,很多细节东西问题需要有丰富经验才能应对自如,企业担心没有任何经验的学生参与其中会导致业务出差错,因此一般只让学生观看,不会让学生上手操作,导致实习学生有时干脆被晾在一旁,实习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鉴定联系不紧密,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参差不齐

目前,对于国际贸易专业而言,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规范,主要有商务部及人事部联合颁证的国际商务师(执业资格)即外销员考试,商务部外经贸企业协会的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职业资格考试,海关总署的报关员资格考试,国家质检总局的报检员资格考试,国际货运协会的国际货运员资格考试,剑桥商务英语初、中、高级考试等。对于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证,很多学校没有重视,仍然沿用以前的学科式教学计划,没有将职业资格鉴定课程和教学计划紧密结合,使学生毕业时手中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贸易职业证书缺乏,实践技能也相对较差,在就业竞争和岗位竞争中处于落后局面。

三、“双体系融合”的基本思路及其实施措施

1.“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基本思路

目前,对专业成功与否的评价,主要涵盖诸如专业的师资力量、科研能力、课程建设、学生就业率等等指标。但是,对于高职国际贸易这一具体的专业而言,真正能够体现其成功与否的应该是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能否被社会和企业认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即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岗位适应性是否强;其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能否有较强的发展后劲,即人才的可塑性是否强。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认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建设应当坚持“双体系融合”的思想。

所谓“双体系”即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与国家国际商务职业资格、职业技能认证体系的融合。“双体系”在重视其职业技能资格培养的基础上,还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力的培养。在我国,所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包含在国家学历教育体系中的,每一个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必须修完的课程才可以获得国家承认的大专学历文凭,所以,我们高职高专的全日制学校首先应当使学生完成教学计划并获得大专学历。同时,基于直接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教育职能,决定了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必须具有本专业的从业或执业技能,而目前我国的从业或执业技能往往通过国家(行业)建立职业资格制度、标准,并通过行业、认证培训机构培训并颁发相关的资格证书来完成。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结合学历文凭教育体系和职业资格、技能教育体系两个方面,这两个体系必须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职高专人才。双体系融合示意图如下:

2.“双体系融合”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实施措施

(1)实施“双体系融合”,需要对我国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理性考证

虽然,国际贸易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相对完善,发证也比较规范,有外销员考试,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国际货运员等职业技能考试,也有报关员、报检员等职业资格考试,同时也有一些含金量较低的所谓的职业技能考试混在其中。因此,在实施“双体系融合”教学时,需要对国际贸易专业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进行研究,引导学生合理和理性考证。因为,这些职业资格和技能的考试在外贸行业有着一定得层次性,对从业人员的个体特性要求也不尽相同,所以国际贸易专业还应该结合学生自身的职业规划,将国际贸易职业资格认证形成体系,并将该体系融合到学历教育过程中,提高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差异性,完成对学生的人性化培养。

(2)改革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将职业资格认证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到教学课程中,构建符合“双体系融合”思想的课程体系

根据“双体系融合”的思想,在构建本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时,首先通过调查明确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资格、技能认证教育体系的模块课程构成,这些模块课程主要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职业领域中的六大职业资格和技能考试而设定的,它们分别是报关、报检、外销、单证、跟单、国际货代,其模块课程构成如下列图所示:

在考查了上述岗位课程后,针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规格要求,结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用人单位意见,将这些课程进行了课程的整合,从能力培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总体结构如下图:

(3)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

在“双体系融合”教学中,“双体系融合”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国际贸易专业素质和技能。但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学生的性格差异、成长环境差异、心理差异等,他们在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事务的工作中其实有着不同的适应性,我们在注重专业技能课程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个体差异,还应当注重学生拓展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拓宽学生的就业面。据调查,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有一部分毕业后会进入营销、管理和会计等岗位,因此,我们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将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国家税收、证券投资、公共关系、电子商务、企业管理、经济应用文写作和推销技巧与商务谈判等课程加入其中,使其毕业后具备与个体特性相适合的岗位工作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

(4)构建“双师”型师资队伍,保障“双体系融合”教学的实施质量

运用“双体系融合”的思想来建设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具有较好的可执行性和预期效果,但是如果要保证“双体系融合”思想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方案的成功,我们还应当建立一支技能和素质水平较高的“双师”队伍作为“双体系融合”教学的实施保障。培养国际贸易“双师”时,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引进加培养的方法,首先,可以直接从企业引进有丰富经验的外贸人员充实教学队伍,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其次,可以将专业教师派驻到企业去,进行下厂实习,在实践中提高学校教师的实践操作技能,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和课堂进行改革,真正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双体系融合”的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符合要求的国际贸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姚志毅.国际贸易专业人才供需失衡原因及对策分析.现代商业,2009.10.

[2]等.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11.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范文6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有许多学者给予了关注和研究。特别是1994年原国家教委全面启动和实施了《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首次明确提出了研究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和改革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任务,带动了对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改革实践的热潮。尔后,我国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反复强调要“改革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模式比较权威的定义是1998年教育部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普通高校教学工作会议文件《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指出: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它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特征并集中地体现了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加大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尽管各大高校都设立了国际贸易专业,但很多高校培养的国际贸易人才已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从企业的用人角度出发,培养能迅速适应岗位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各大高校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企业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分析

(一)外贸企业岗位需求类型及需求量。外贸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国际贸易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货代员、报关员等。(表1)

(二)外贸企业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的要求。外贸企业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能力要求较高,都比较看重学生的技能。比如,进出口成本的核算能力、进出易的磋商能力、函电写作能力、单据制作能力和信用证的审核能力等。从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来看,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知识,做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是从事外贸工作的首要条件。另外,企业对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很多企业认为刚走上工作岗位的应届毕业生主要欠缺的是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虽然掌握了一定的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和知识,由于缺乏一定的交流水平和沟通技巧,导致专业技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工作效率低下。其次,企业对从业人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后续学习能力也比较重视,企业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千奇百怪,大异于书本的描述和老师的讲解,由于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脱节,遇到实际问题刚毕业的新员工不知所措。

三、中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企业需要的是有较强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能力,并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要求大学毕业生一踏入企业就能进行独立的操作,减少企业的培训成本。而我国高校人才的培养是以理论知识为主,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即使有些高校加大了实践教学,但仍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进入企业之后很难独立开展业务,这也是岗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专业教师实践技能较弱。高校教师大多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社会实践经验很少,动手能力较弱,而且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师新生力量较多,教学任务繁重,几乎没有时间进入企业进行实践,在教学中也无法将实践操作技能融入课程,即使想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学生实践能力较差。在我国的高校教育中,大多数学生在观念上都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实践环节,以致在以后的工作中眼高手低,动手能力较差,不能理论联系实践,尤其是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差。

(四)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不强烈。由于国际贸易专业比较特殊,学校很难建立起自有的实习基地,只能校企联合。但国际贸易专业的涉外性较强,企业为保守商业机密,大多数企业参与校企合作以及接受高校学生顶岗实习的意愿并不强烈。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大多数企业认为校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不能成比例;另外,一些企业不清楚校企合作的相关细节,以致没有合作的意向。

四、基于企业需求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设计的基本思路

(一)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高等院校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实施教育而使学生最终达到的人才规格。企业需求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具体要求,培养规格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在知识方面,要求掌握本专业的文化基础知识、相关法律知识和经济、管理、会计等领域的基本理论及国际贸易专业理论;在能力方面,要求具有从事外贸活动必需的专业操作能力,如进出口成本的核算能力、进出易的磋商能力、函电写作能力、单据制作能力和信用证审核能力等;在素质方面,应具有一定的思想、专业、文化和身心素质。结合以上分析,基于企业需求的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在企事业单位从事国际贸易及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它体现在职业岗位的应用性;能力结构的全面性;知识结构的复合性三方面,是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

(二)制定新的人才培养计划。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我们要站在职业岗位的角度,通过对岗位的共性与个性的研究,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和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出与岗位专业技能、专业理论、文化素质完全一致的人才培养计划,以探索人才培养的最佳模式。

(三)改进人才培养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必须改进现有的教学方法。对于理论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采取如下的措施:基本理论、重点难点由教师课堂讲授,较灵活的内容以教师引导为主,带动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研究,课余时间开展前言讲座,将本学科发展的热点问题及时介绍给学生。对于业务类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采用案例教学、内外联动教学和模拟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范文7

关键词: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王宁(1973-),男,山东潍坊人,经济学硕士,讲师,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山东科技职业学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对涉外经济贸易人才的需求量呈现增长的趋势。在这种背景下,大多数综合性的本科院校和高等职业院校(高职院校)都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①。有关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文献主要集中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上。乔庆宇(2008)指出了当前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认为课程体系偏离企业用人的实际,培养的人才不能胜任对应的工作岗位,并提出了基于工作过程构建课程体系;徐晓玲等(2009)提出了实践性教学体系的构建方案,包括课堂实践教学、建立国际贸易模拟实验室、校外实习等。本文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通过调研涉外企业和毕业生,找出国际贸易专业对应就业岗位所需具备的关键能力和素质,并对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进行了探索。

1对国际贸易专业对应工作岗位所需关键能力和技能的调研

1.1研究对象和样本数据的选择

国际贸易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主要是外贸业务员,从事客户的开发和维护、进行商务谈判、履行进出口合同。本研究的调研对象是山东省的进出口企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研究样本选择了102家进出口企业(所在行业包括机械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食品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等),样本选取考虑了企业的代表性、行业的多样性。另外,选择了从事外贸业务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68人,其中,专科生40人,本科生28人。

1.2数据分析和结论

根据对102家进出口企业(所在行业包括机械制造业、纺织业、服装业、食品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等)的调查,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方面,最重要的三个方面如下:沟通能力(88家,占86%),专业知识和技能(73家,占72%),英语水平(71家,占70%)。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结论:用人单位最重视沟通能力,其次是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英语水平。被调研的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认为,影响外贸业务工作业绩的主要因素(按重要性排序):个人努力和坚持(68人,占100%);商务沟通能力(62人,占91%),英语水平(58人,占85%),专业知识和技能(52人,占77%),学习能力(50人,占74%)。通过对涉外贸易企业和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调研,发现:国际贸易专业对应的工作岗位关键能力和技能包括商务沟通能力、专业知识和技能、英语水平。所以,构建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工作岗位要求的核心能力和技能,是学生在就业时能否胜任相关工作的关键。

2构建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

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构建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搭建电子商务创业平台,组织参加技能大赛。

2.1构建专业实践性核心课程体系,使学生具备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国际贸易专业的实践性核心课程主要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策划等。实践性核心课程内容的选取要以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为依据,教学设计要体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突出职业性和技能性的特点。课程应该以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设计,配合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模拟进行,使学生的技能在课程教学中得到提高。以外贸单证实务课程为例。这门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根据合同和信用证进行外贸单证制作的技能。首先,进行企业调研确定外贸单证员的职业标准,以此为依据选取和组织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开证与审证、制作或取得各种外贸单证(发票、装箱单、原产地证、订舱委托书、报检单、报关单、附属单据、汇票等)、交单结汇、单证归档等。然后,选取典型工作项目,以进出口企业中的真实、有代表性的案例为素材,以任务为导向安排教学内容,编写教材。在教学设计上,通过示范操作、学生完成项目工作任务、知识讲解、强化训练的环节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的项目教学。

2.2搭建电子商务创业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创业能力

熟练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来开展国际贸易,是本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为此,可以把电子商务课程的开设与学生实际开展电子商务相结合,为学生搭建平台,提供政策支持,让少数有条件的学生在校期间进行创业实践。学生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如淘宝网、e-bay网等开设网上商店,通过专业物流公司进行配送。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创业,可以让学生把理论学习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习动机,也锻炼了商务活动能力,对今后的就业或自主创业都是十分有利的。

2.3组织、参加技能大赛,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水平

让学生参加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大赛,可以以赛促学,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比如,由中国商业联合会举办的每年一次的全国商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技能大赛,以国际贸易模拟商品展为比赛内容,分为参展计划书、展台布置、产品推介会、现场商务沟通四项。针对比赛内容对学生进行赛前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商业计划能力、展台布置能力、英文表达能力、商务沟通能力,而这些正是国际贸易从业人员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与技能。

参考文献:

[1]乔庆宇.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08,10(9):66-69.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范文8

[关键词] 外贸函电教学实践职业导向工作情境课证融合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笔者将以武汉船院商务英语专业《外贸英语函电》为媒介,提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切入点,结合教学与工作过程,设计“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情境,开发以真实贸易情境为载体,项目为驱动,课证融合的教学探索与实践模式,使学生在模拟实际操作中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专业技能。

一、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分析

《外贸英语函电》是商管类专业的专业模块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性和实用性。既要具备扎实的英语功底,又要具备熟练函电处理技能,这也对《外贸英语函电》的课程教学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2.《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1)课堂教学中单一的讲练译授课方式。一直以来高职专业课程体系都是沿袭以学科体系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标。课堂教学大多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拘泥于语言和文字的读、写、译训练,错误地认定外贸函电学习主要就是熟记商务英语惯用句型和短语,或掌握一定的外贸知识。单一教学方式降低了学习效果,挫败了学习兴趣。(2)缺乏与进出口业务实际相结合的实训项目。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以“课堂”为中心,注重理论知识的系统性,缺乏具体的实务操作,学生很难从课本的案例中体会外贸工作的真实环境。实践证明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具备社会竞争性,与计划培养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从业人员所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存在一定距离.使人才培养规格与行业企业需求产生偏差,不能满足职业人才培养要求。

(3)教师的综合素质不高。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教学团队仍是以校内教师为主,语言知识扎实、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外贸实践经验不足,有时不能准确把握专业知识在实际岗位的作用;聘请部分企业业务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做一两个讲座或上一两次课,只是流于形式。

以上是目前高职院校外贸英语函电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尽快探索出适合高职院校特点的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二、《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思路及实施

1.改变单一的授课方式

《外贸英语函电》是英语写作与外贸实务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读解、处理和撰写外贸实务中不同流程英文业务函件,主要包括:建立业务关系、询盘、报盘、还盘、订货、签约、接受、包装、装运、保险、付款、索赔等。它有约定俗成的通用格式,单刀直入,言简意赅,讲究效率。

笔者对所在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未来就业岗位在企业进行了“外贸、涉外秘书岗位要求调查”,提炼出市场和岗位(群)能力要求,包括沟通交流、表达能力、适应能力、学习能力、细心负责、诚实守信、吃苦精神等职业精神和专业能力。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并妥善地处理好外贸业务中的各种情况,突出和培养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其中的内容划分为一个个的工作过程,每个工作过程又包含一个或若干个工作任务。通过学生模拟贸易公司的建立,起设工作情境,学习情境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后一个学习情境是前一个学习情境的递进,让学生亲历这一情境的各环节,直至所有课程内容结束。

其中教师是总策划和安静的观察者,学生俨然是公司的员工,接受企业的管理,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和职业道德的要求;学生是课堂活动的参与者,甚至是评价者和团队活动的激励者,通过讨论、探索认识和发现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公司”之间的人际关系的处理和沟通、书面来(去)函的措辞和解读、“公司”内的讨论或辩论也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其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能力。进出口流程的各环节的业务信函的样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业务相关知识及用英语写各类信函的要求和技能。力图做到“做中学,做中教” ,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觉地去学习。课程的教学过程更多地突出以理论为辅,以实践为主,以之取代教师讲台上枯燥的独角戏。

2.结合实际业务,增设实训环节

除了在教学课堂上给予学生商务情境的模拟,还要增加具体的实训环节。使用EDI教学系统软件,使其熟悉电子商务的运作方式;通过国际贸易模拟教学软件,使其全面、系统、规范地掌握从事进出易的主要操作技能,以案例教学为核心,围绕着外贸过程中相关函电的收发和各类单据的填写,切身体会商品进出易的全过程,强化动手能力。

3.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为了更好地实施工作情境化教学模式,学校积极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定期到企业去参与实际外贸运作,提高经验储备,增加感性认识。通过书本、通过实践、通过向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在职人员学习,了解和掌握商务活动中每个环节的发展和变化,将各种有效信息融会在函电教学中,带给学生最新、最实用的信息,在教学过程中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建立虚拟社会、虚拟企业、虚拟产品、虚拟项目等仿真教学环境,优化教学过程,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4.课证融合

外贸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要求有实践经验和操作能力的专业外贸人才人员,而“课证融合”使我们的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课证融合”是基于职业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将专业课程与职业考证相融合,使教学内容与职业考证内容、职业岗位要求相融合,是实现充分就业和优质就业目标的一种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例如,外贸业务员等职业证书都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定位、以外贸实务案例为背景开发的,考核学生的外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突出实践理念。

三、结束语

《外贸英语函电》的现有教学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如何探索出一个新的、更好的教学模式,培养符合市场和目标岗位(群)要求的高职人才,还需要每一个外贸函电教师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2]章安平:基于职业导向的“课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践与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 》,2008,11

[3]戴士弘: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外贸岗位工作计划范文9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素质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职业技能,它是高技能人才所应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二是职场应变能力,它是指高技能型人才灵活、适时应对职场要求变化的能力。三是专业创新能力,高技能型人才同样需要具备创新能力。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动态过程,专业建设就是应着重解决毕业生还只是一个“半成品”的问题,通过顶岗实习、订单培养、校内外实训、模拟生产性和生产性实训将“半成品”培训成为成品,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使用的零距离。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是高技能型,标准是高素质,其培养工作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二、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1.明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高职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一定要要符合高职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要求,符合教育部《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在专业人才市场需求调研和分析研究基础上,结合广东省对国贸人才的需求,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掌握国际贸易基本理论、具有较强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瞄准广东尤其是珠三角中小型外经贸企业一线业服务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

2.1在充分进行专业人才需求调研的基础上,确定本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和就业岗位群。

2.2根据专业就业岗位群,确定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包括政治素质、职业素质、基本专业技能等。

2.3针对专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将职业能力分解为基本专业技能和专项技能等构成要素,确定分项专业能力要求,从而确定相应的专业知识结构和要求。

2.4根据专业知识结构和要求,形成课程体系。课程体系首先选择专业课和实训课,根据专业课程对知识的需求选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

2.5根据课程体系的衔接关系和学校资源情况(如实训设施、实训室等),编写专业教学计划表,从而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三、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突出能力培养

1.优化课程体系。

根据外经贸企业岗位设置以及每个岗位对能力与素质要求来优化课体系,同时考虑教育内在规律,正确设置相应的课程、课程模块、教学内容。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哪些课程先开,哪些课程后开,各门课程核心内容是什么?理论与实践学时如何安排?本专业核心课程的确定等。

2.改革教学内容。

大胆整合课程重复内容,按照方向来整合三年中开设的课程及内容。比如:将《国际贸易实务》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合并成《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将《外贸单证实务》与《进出口业务操作》合并成新的进出口业务操作;将《国际商务谈判》与《商务礼仪与谈判》整合。选用高职精品教材,教育部高职院校规划教材。选定的教材内容必须符合课程标准要求,同时能体现和有利实施〝教、学、做〞一体化这个教学方法和手段。

3.突出能力培养。

高职院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问题与高职院校教学中实践教学薄弱是分不开的。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定要改善和加强实践教学,切实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1)课堂实践。教师要调整理论学时与实践学时比例的安排,尽量每门课程都做到对半分或更过倾向于实践教学的学时安排。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增加学生课堂上的动手机会,改善课堂实践教学效果,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整周实训。正确确定本专业整周实训内容和要求。课堂实训与整周实训内容不能相矛盾,也不能相重复。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实训效果。

(3)顶岗实习。加强贯彻顶岗实习。采用灵活多样的顶岗实习。

四、重视职业道德教育

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必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千方百计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从调查反馈中,外经贸企业在引进和使用人才时,对职业道德与素养的要求有时超出了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而企业对员工在职业道德与素养方面的不满也超过了对员工在专业技能方面的不满。我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与管理中,应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培育学生正确的择业观念、吃苦耐劳和良好的敬业精神。

五、加强职业资格考证和英语教学

从事对外贸易工作,英语是重要的语言工具。英语在国际商务谈判和国际贸易实务操作中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所以要加强和提高学生外语水平。

(1)增加教学计划中外语课程的门类与比重,增强学生在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规定一年级一定要过AB级,从二年级开始重点冲击四六级。组织学生开设早读、晚读课、英语角,派得力教师指导。举办英语听力、演讲比赛。

(2)增加英语专业课程的比重,切实加强英语学习,提高英语水平。英语总学分数应为6-8学分;课时数应该为120课时左右。

(3)开展多种形式的英语第二课堂活动,改善外语学习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