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城市景观雕塑集锦9篇

时间:2022-07-24 02:04:29

城市景观雕塑

城市景观雕塑范文1

[关键词] 城市景观雕塑;文化与艺术;发展传播

【中图分类号】 J3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202-2

一、现代城市雕塑的发展现状

众所周知,雕塑艺术是一种空间艺术和立体造型艺术,随着现代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它的范围也在不断地进行延伸,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发展的结果。21世纪各艺术专业学科之间越来越强调融合,雕塑艺术也从简单的造型设计发展到了空间的设计,并且加入了很多环境意识,多种多样的艺术语言使得雕塑建立了新的独立的艺术形式。尤其伴随着众多艺术院校开设的雕塑课程,使得雕塑在艺术范围内的表现形式更加多样化,广场、公园、街道甚至是高速路旁,随处可见展现着不同造型的雕塑艺术,它已深刻地融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每一处空间。

就国外一些发达国家来说,他们城市中的景观雕塑都具有着极其鲜明的特征和标志意义。比如埃及的狮身人面像世界闻名;布鲁塞尔的著名标志是撒尿的小男孩铜像;还有哥本哈根的美人鱼雕像和罗马的标志“大皮拖里纳母狼”青铜雕像等等。而在我国的各个城市中,好的高品质的雕塑作品也比比皆是。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属于世界的,充分考虑并发掘出不同民族的地域特征,并对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地理环境以及气候特征等进行研究,设计提炼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族形象,更具民族性的东西,也会越让人们感到归属感和地域的自豪感。

据《中国建设报》的报道,于2001年的粗略统计,我国全国的城市雕塑作品总数已近高达两万座,中国国内城市的雕塑建设已进入到了高速发展的阶段。再根据北京规划委员会公布的一组统计数据,2004年在北京的城市雕塑就共有1836座,一直到2012年增长到2505座。而深圳在2012年的统计数据数共有543个城市雕塑点。于是现在很多媒体进行大胆的估计,在我国的城市雕塑,正以每年一万座的速度增长着。

这些数字是惊人的,可以说全世界的人们旅游和观赏的冲动首当其冲之一的理由就是为了这些著名的城市雕塑。这些城市雕塑作品,屹立于公共场所之中。不仅在高楼林立、街道纵横的城市中,起到了缓解城市面貌呆板、单一的作用,而且也可在空旷的场地中起到增加平衡和增添美感的作用。在我们日益忙碌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城市雕塑已经成为我们城市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甚至已经成为城市人心中不可或缺的精神象征。

二、城市景观雕塑蕴含的文化层面

雕塑作品从古至今在人类发展和文明史上都留下了光辉印记。一座出色的雕塑作品,可以成为这座城市最具有吸引力的标志和这座城市精神面貌和文化发展的代言与象征。就曾有位美国城市规划专家说过的这样一句话:“让我看看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在追求什么文化。”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各个城市中已然新兴了一大批城市雕塑,它们代表了城市公共环境的内涵,因此公共性是景观雕塑实现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拿成都这座城市来说,合宜的气候既适合旅游更加适合人们居住,是一座融汇文化、历史、现代、时尚等代名词于一身的大都市。而该市的雕塑种类繁多,在城市中的显要地域闪烁着光芒,让人们时刻领会着城市的文化底蕴、精神气质,同时感受着历史的传承和现代文明的追求。如武侯祠塑立着刘备、诸葛亮及其一些文臣武将的塑像;天府广场上的雕像、文化公园中的十二桥烈士头像、浣花溪公园里的诗歌浮雕大道和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名人雕像等,都体现着成都的历史底蕴与文化传承。它们在颂扬着历史人物,也在展现着当代杰出人物,既缅怀先人又弘扬时代精神,是一种时代的朝气和精神气概,是一种品格的象征与文化传承的写照,反映了这座城市在不同时代的各种文化特征。

当然景观雕塑的文化层面不止这些,在宗教方面,西方的基督教以及东方的佛教等都是利用雕塑的形式来传播教义的。这种功能在史前图腾就已经开始了,那时的人们认为这样古怪的东西能带来好运驱走灾难。随后历代的统治者们就将这种功能发扬光大,不惜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建造宏伟的雕塑与建筑。但这也给后世的人们留下了非凡的精神与文化财富,如埃及的金字塔和法老的雕像,都是那么的宏伟而威严,显示出无比的震慑力来,而矗立于世界各地的庙宇、石窟和神殿等,也都体现着人类的文化财富,凝聚着创建者们的无穷智慧与艺术才华。

可以说城市雕塑正是城市中人文关怀与境界最完美的体现。城市中的雕塑汲取最显著的人文特征加以修饰和美化,渲染和提炼,终将城市文化得以凸显出来。

三、城市景观雕塑具备的艺术特征

人类在不断创造自身文明的同时,也在不断追求着艺术的发展与进步。从上个世纪中叶开始,欧美一些国家的建筑师和艺术家们提出了一个新的理念“环境意识化”,第一次将人类和生存空间的关系提到了首位。而且近年来,很多艺术家开始注重环保创作,利用绿色植物直接作为原材料进行处理,像这些“绿色雕塑”在一些园林中已开始应用,摆放在公园、绿地等地方是最适合不过的了。这种植物景观雕塑的色彩、形体等方面体现了自然之美,再以适当的尺度和配比,按照四季气候不同变化对其进行裁剪设计,进而保持了景色的协调性。植物景观雕塑这种与四季景色匹配的设计不仅体现了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也为人类生存空间增添了更宽阔的视觉美感。

在我们中国,从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才开始出现城市雕塑,但大多都属于纪念意义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直到90年代开始我国雕塑艺术才真正进入审美的领域。其实中国拥有着许多独特的艺术历史遗产,这些都是博大精深的宝贵财富,作为国内的艺术家们应该要继承和发展雕塑艺术的风格,中西合璧,艺术交融,艺术再造才是城市雕塑艺术的本质要求和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就如我国近几年创作的景观雕塑“世纪之门”。它的基座是由五本书的具象形态组成的,表达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创造与传承。主体的部分是用立交桥的抽象夸张手法建造的,从而呼应了主体世纪之门。同时雕塑的顶端又以具象的车轮来表达我国整体发展速度之迅猛。整个雕塑由具象与抽象手法相结合,既有稳重的一面同时又配以动感的效果,使得整个雕塑雄伟而又富有生气。

所以说城市景观雕塑的艺术特征是有别于室内雕塑或是架上雕塑的,它是一个新的某种观念的表达,它必须具备着高度的公众性,也必须符合公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习惯。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不光能带给人们以美感,同时给人们美得倾诉,让人们360度的欣赏,感受着最纯美的思想风韵和人文精神。调动人们的心绪,触动最新的视觉,启迪大众的思想。

四、景观雕塑文化与艺术的发展走向

大众的审美、文化素质和艺术的修养都直接影响着城市中景观雕塑的审美效果。既然这些雕塑是伫立于城市之中,并以广泛繁杂的社会人流为背景,那么就必须考虑民众对于雕塑艺术的接受能力。因为公众对当代艺术创作有着一定程度上的介入,导致了景观雕塑的创作主体范围也开始扩大,艺术家个体作用在逐渐削弱。所以在对于城市景观雕塑未来的精神文明建设与艺术发展的规划中,首先要做到的是与最广大人们群众形成互动的审美效应,把多元化的审美方式带到景观雕塑的创作当中,实现大众文化与艺术文化的融合。只有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整体文化素质都得以提高,才能营造出具有人文素质的公共艺术欣赏群体。也只有这样,雕塑艺术的终极价值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一座优秀的景观雕塑,可以成为城市中最醒目的标志,它会始终汇聚着文化和人们的真善美,给人启迪和鼓舞以及美的触动和艺术的熏陶。

其次,一座城市凝聚了人类自古以来几千年的文明成果,其中的自然环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宝贵财富。城市中雕塑无论如何的增添,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可持续生态景观的设计。公共景观、城市雕塑融入着自然的气息和浓郁的文化内涵,使人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灵性与韵味。因此城市景观雕塑要服从周边的环境,恰当而和谐的进行布局设计,就地取材,降低造价,有效利用材料自身的属性美感。从而使雕塑与环境之间形成具有个性化的交融与互动。如近些年西湖景观雕塑展就举办的比较成功,它们着力注重于周围环境的结合,每一件作品都和环境产生了联系,形成了一幅幅完整的和谐画面。

可以说城市中的雕塑能够折射出一座城市丰富的历史文化,放映历史进程和变迁。雕塑艺术作为追溯城市发展史的文明承载者,是城市灵魂的铸就者和思想者,进而与城市血脉相连,息息相关。而我国目前许多城市的景观雕塑作品可以说是数量多、精品少,既雷同又缺乏个性特征。不但没有起到美化装饰环境的作用,反而成为了人们眼中的视觉垃圾。要想创造出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就必须弄清自己身处何样的位置和文化语境,深刻研究城市历史发展状况,再结合本民族的艺术创作特点,不要简单的照搬国外模式。艺术是一个民族的产物,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会产生不同的艺术,各个国家之间要互相影响、互相借鉴,杜绝艺术的复制与照搬。我们中华民族的艺术保存着自己独特的表现和突出的特征,是值得我们发扬光大的。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中,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一种被物化了的象征、精神的凝聚,赋予和寄托了人们的怀念、憧憬和创造的力量。当这种公共的艺术营造出来更加舒适美观的公众生存空间,让城市不再变为钢筋水泥堆砌的城堡,而变成心灵可以休憩的场所。这时我们就会强烈的认识到,城市雕塑艺术带给人们生存环境的积极作用是多么的大,同时也展示着城市的品味和人类的追求。尤其是近年来各个城市逐步尝试用低碳材料运用到雕塑的设计当中,艺术家们运用独特的创造力和熟练的制作技法而塑造出来的艺术品,使人们重新开始认识自然。利用可持续生态景观设计既能够保护环境、节约生产成本,又体现了创新意义、新的美学意义和文化意义,越来越多的创新发展方式最终使得城市景观雕塑向着更宽更广的方向继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

[2]温洋.公共雕塑[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城市景观雕塑范文2

关键词:城市雕塑;民俗文化;陕北

一 陕北民俗文化概述

任何一种文化的形成,都与当地的历史背景、民族演化、经济发展等联系在一起。陕北民俗文化的形成亦是如此。

作为华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的陕北地区,既是中国东西部的结合带,又是草原、沙漠和黄土高原的融合区,也是历史上汉族与少数民族频繁往来的交汇地。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独特的既体现一体性,有更多表现在民俗多元性特点的陕北历史文化。这就是陕北民俗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让我们简单罗列以下:

1.1 礼仪文化

礼仪文化包括婚礼、丧礼、祭祀、迁居之礼、贺木之礼、筑屋之礼以及其它的礼仪。其中最重要的礼仪是婚礼、丧礼、祭祀。

1.2 饮食文化

由于地理环境的关系,陕北农作物以种高粱、黍子、糜子、荞麦、小麦、为主,到明代以后马铃薯、玉米也成为主要农作物。受游牧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陕北人也喜好食猪羊肉。

1.3 服饰文化

陕北出土的大量文物都反映出农牧相结合的特征.这也可以在陕北的民俗衣饰居所中找到痕迹.由于靠近北方蒙古族,所以"陕北人喜欢穿光板羊皮袄和白颜色的服饰,头包白羊肚手巾也成了陕北老汉的突出特征”这种衣饰尚白的习俗应与戎狄之俗是分不开的。

1.4 居所文化

陕北窑洞在各地样式略有差别,体现了不同的风格。但就用料而言,大体分四种:土窑、石窑、砖窑、接口窑。土窑是靠山挖的黄土窑洞。石窑和砖窑是在平地上用石块和砖块砌成的窑洞。接口窑是在土窑洞口从底到顶用一层石块或砖箍窑面的窑洞,这种窑洞看起来整洁,结实。在陕北,许多农户住的就是这种窑洞。

1.5 方言和地名文化

陕北方言地名等词汇中明显的留下了异族的痕迹,分音词的出现和大量异族地名的存在,应与陕北历史上民族大交替、大动乱有关,陕北话称父亲为“达”、“老子”,其称呼来源与羌人。说人倒霉叫“倒灶鬼”其来源于稽胡、突厥。地名中更有大量的遗痕存在延长的可也村来源于稽胡族,《太平寰宇记》中记载:“稽胡呼堡为‘可也’”。

1.6 民间信仰文化

信仰习俗的多元性在陕北的集会中庙会最为显著。而庙会实际上是“以庙宇为依托在特定日期举行的祭祀神灵、交易货物、娱乐身心的集会。”

1.7 民间艺术文化

陕北民间艺术,精湛浑厚而又古老,汇集与各族的特色。

例如陕北秧歌,古称阳歌,它起源巫仪,隐含着远在的“太阳崇拜”和“生殖崇拜”的双重含义,后来又发展出现了榆林等地的“社火”,安塞、志丹等地的“腰鼓”,洛川的“憋鼓”,黄陵的“抬鼓”等。

二 城市景观雕塑中民俗文化的应用

既然论文写的是以陕北民俗文化景观雕塑为例,就让我们列举几个有关于民俗文化与城市景观雕塑想结合的实例来简单阐述一下本人的看法:

安塞腰鼓就是一个地道的民间艺术文化,也被列入国家十项民间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当我们一走进安塞地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红色的庞大腰鼓,虽然简单,但是让从那里经过的人们一看就知道进入了安塞这个物产丰富,文化氛围强烈的地方,透着一个地方的民俗文化气息,也让我们入乡随俗了一把。

还有延安各个新型的公园,广场,随处都可以看到能凸显延安风情文化的景观雕塑与建筑,有表现陕北秧歌的雕塑,也有表现服饰文化与生活文化的雕塑,手舞足蹈,每组雕塑都似乎在诉说着一个故事,表情洋溢着欢乐,无不让我们受到地方文化的熏陶。这里让每个中国人为之而感叹的却是那些用石头箍的石窑洞和在山坡上就地凿挖的土窑洞,经过很多年依然延续着他们那个地方特有的住宅习惯,与其说那是建筑,到不如说那些都是一种地方民俗艺术文化。

而这些表现文化的艺术作品不仅仅是局限在某一个地方,在我们960万平方公里的每个名族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表现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他们两者的结合从古至今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共同体。没有文化做基底的艺术品是与环境不相配的,没有文化的艺术品是不能与人们的心灵进行交流的。

综上所述,要想保留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不仅需要国家设置专项的非物质文化保护条例,也需要城市公共艺术设计者将其转化为有形的艺术作品,以增强现代城市居民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沟通交流,同时也加深了游客对城市区域民俗文化的印象,为民俗文化的传播创造有效环境。

地域环境及发展历史的差异,形成我国各城市迥异的民俗文化,在城市雕塑设计创作中要想体现作品的个性,民俗文化无疑是最佳的创作素材。在国内许多城市雕塑作品中都以当地的民俗文化为素材,既体现出城市地域特征,也在景观环境上与其它城市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城市雕塑的设计,不仅要立意于本土地域文化特征,还应具有新的时代特征,要尽可能实现这两者的契合。这不仅能扩大城市雕塑的欣赏群体,也能提高作品的时代特征。城市雕塑只有把握住了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精神,才能在现代都市文明中展现出其新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城市景观雕塑范文3

关键词:景观 雕塑 城市 设计 艺术

一、景观设计

景观设计是指依照特定的思想内涵、审美趋向、社会功能所做的景观规划。“景观设计”(又叫做景观建筑学)是指在建筑设计或规划设计的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要素的整体考虑和设计。景观设计主要服务于:城市景观设计,主要包括城市广场、商业街、办公环境等;居住区景观设计;城市公园规划与设计;滨水绿地规划设计;旅游渡假区与风景区规划设计等。

二、景观雕塑

景观雕塑是景观设计手法之一。根据景观雕塑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分为纪念性景观雕塑、主题性景观雕塑、装饰性景观雕塑和陈列景观雕塑四种类型。纪念性景观雕塑,是以雕塑的形式来纪念人与事。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它在环境景观中处于中心或主导位置,起到控制和统帅全部环境的作用。所有环境要素和总平面设计都要服从雕塑的总立意。主题性景观雕塑是指通过主题性景观雕塑在特定环境中揭示某些主题。主题性景观雕塑同环境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景观雕塑和环境的特殊作用。装饰性景观雕塑是以装饰性景观雕塑作为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经过调整可丰富环境特色。陈列性景观雕塑是指以优秀的雕塑作品作为环境主体的内容。

西方把这一时期称为中世纪时期,它所包括的范围是从古典时期结束起,直到文艺复兴之前。这一漫长的日子被基督教统治着,所以形成了基督教美术。这一时期的雕塑,摒弃了关于自然比例的种种古典法则,而去寻求一种更适合基督教题材的、形式多样的、比例被拉长了的形象。这种用抽象法式来处理的雕塑,使作品每个部分都充满了生机。

三、景观雕塑的基本特征

景观雕塑是固定陈列在各个不同环境之中的,它限定了人们的观赏条件。因此,一个景观雕塑的观赏效果必须事先做预测分析,特别是对其体量的大小、尺度以及必要的透视变形和错觉的校正。人们较好的观赏位置一般选择处在观察对像的高度的两倍至三倍以远的位置上比较适当,如果要求将对象看得细致些,那么人们前移的位置大致处在高度一倍左右的距离,所以景观雕塑的最大特征便是他的大小与比例的关系。

景观雕塑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必须从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文件上确定位置。城市景观雕塑应注意发掘那些可以表现这个城市特色的题材,是否能成为这个城市标志,或者成为城市特色景观。所以景观雕塑最必要的特征要数他与自然风景或城市建筑的协调性。

四、产生的影响

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景观雕塑对美化城市环境、愉悦居民心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雕塑形式与雕塑内容之间的冲突。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的存在方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包含着对方的两个概念,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完全一致的。在成功和完美的艺术作品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完全统一。

雕塑作品创意浅薄、模仿照搬的现象严重。近几年,城市雕塑建设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出现了部分创意浅薄的作品。城市雕塑应该表达独特的艺术形态,应强调和追求其文化内涵。

五、结论

城市是一个集经济、文化、人文、景观、风情等为一体的巨大综合体。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变革、整合城市功能尤其是重塑城市形象迫在眉睫,这就使得城市景观形象设计显得尤其重要。一座优秀的景观雕塑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留下不易磨灭的形象记忆。

参考文献:

[1] 王国彬,刘贯,石大伟.景观设计[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年5月

[2] 潘绍棠 .景观雕塑[M].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2002年7月

城市景观雕塑范文4

1雕塑景观与传播学的关系

城市雕塑是城市环境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它和城市的文化融为一体,起到了记录和传承历史文脉的作用,而且它作为城市文化的外延,充分融入周围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反映特有的城市风貌,因此,城市雕塑与环境的营造既关系到人们对美的传达和追求,又关系到人文思想的传承与发展。雕塑作品作为艺术的存在具有传播功能,适合用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理论阐释和解读。从传播学视角来分析研究雕塑景观,并不是纯粹传统意义上人们所理解的雕塑景观自身的某种功能、材料材质、色彩或者艺术表现形式上的品质问题,而在于它能否感染受众并与之产生心理上的共鸣的问题,是否以传受关系的方式来解读雕塑景观当中的各个要素,把某些操纵大众媒介的方式运用到雕塑景观的建构当中。传播学视角下的雕塑景观建构己经不是单纯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过程,而是体现环境空间、雕塑物质实体及受众三者之间一个有机整体的互动关系。传播学视角下的雕塑景观建构研究,从宏观上可用拉斯韦尔的直线模式5W模式中提出的传播五要素从5个方面来分析城市雕塑景观的传播过程,即传播者(谁),讯息(说什么),媒介(通过什么渠道),受传者(对谁说)和效果(取得什么效果),进一步对应来讲雕塑景观的传播过程完整地包括这5个方面,是一个系统的传播过程,如图1所示。

2雕塑景观的传播者

传播者是信息传播过程的源头,是信息的制作者、发送者,他们的价值取向、制造和采集信息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传播的成败和效率。在雕塑景观的设计制作中,凡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决定其形式的个人或团体都是传播者,雕塑景观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是雕塑家思想情感的表达方式和物化呈现,雕塑景观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是雕塑家所希望传播的一种信息。因此,雕塑家是雕塑设计传播活动中的直接传播者,而雕塑景观的相关法规制定者,具有决策权力的政府官员、投资商、管理者和业主等作为信息的间接传播者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雕塑所承载的信息内容,根据奥斯古德与施拉姆的传播过程循环模式(图2),受众在整个过程中也属于传播者。他们的反馈和认可程度至关重要,在整个雕塑景观的构建中都必须有受众的参与,只有雕塑景观的使用者和受传者认为是好的景观,才可以算是真正设计成功的城市景观。

雕塑景观的传播者通常具有2个基本特点:

1)群体性。雕塑景观的构建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在设计中它需要设计师、规划师、雕塑家、景观师协调与配合才能有效地开展工作。具有决策权力的政府官员和管理者,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雕塑景观的呈现效果。

2)专业性。雕塑景观需要传播者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特性。他们应该具备形象观察能力、对形体结构的理解能力、色彩分析能力、创新能力、想象能力、艺术表现的操作能力及对材料媒介的敏感的驾驭能力等,并且具有景观环境设计有关的知识。

因此,对于一个雕塑景观方案设计,它的内容和形式的最终确立,应该说是整个传播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雕塑景观自然也就成为了雕塑家和间接雕塑家们(政府官员和管理者)思想情感得以充分展现和传播信息的物质载体,最终则由雕塑家通过融会贯通的艺术表达方式来完成传播内容。

3雕塑景观的传播内容

作为雕塑景观中的直接传播者和间接传播者所组成的传播系统形成的最终的设计意图即传播内容,雕塑家将制作雕塑景观所采用的材料材质、表现形式、表现题材和审美趣味等功能作为传播内容,向受众传播一种当下文化、思想情感或价值取向,以一种特殊的艺术传播方式包括功能上的表达、审美趣味的表达和文化内涵的表达等3个方面的内容解读了雕塑景观作为传播载体的价值和意义。

雕塑景观作为传播内容应该和整个景观传播的主旨一脉相承,为整个城市景观系统的功能和发展服务。于是,雕塑景观作为传播内容的主题是和自身的功能密不可分的,雕塑景观的主要功能是通过以下3个方面来体现的。

3. 1雕塑景观具有营造环境空间不同层次变化的功能

把雕塑景观与环境空间联系在一起,其中的景观布局与层次变化构成了城市景观空间,例如,作为城市文化重要载体之一的景观雕塑,由于其特色性、历史性及公共性特征,决定了它有传承和弘扬地域文化的责任。因此,在景观雕塑创作中要充分挖掘蕴含地域历史文脉的题材,定位于当地民俗风情特征、人文历史和本地的自然环境之上,使其既具有传统特色文化的特征,又富有新的时代风貌,要尽可能实现这两者的高度融合,这样才能使景观雕塑与当地人文环境建筑、标识牌、公交候车厅、垃圾箱、景观座椅(坐凳)等城市景观设施完美地结合。它们作为城市景观文化元素符号的一种艺术表达形式,有效地起到了丰富空间层次、组合空间的作用,使整个城市景观空间成为一幅幅凝固的诗、流动的画,给人以步移景异的空间意境。

3. 2雕塑景观满足公众的审美需求

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受教育程度、年龄、性别的不同,人类社会对美的个性化体验和认识千差万别,但对一些规律性的审美认识是有一定标准的,比如健康积极向上的、富有一定文化内涵和充满时代气息的雕塑景观,雕塑家也正是通过雕塑景观规律性的审美认识向受众传播着自己的审美取向。事实证明,人们对于某个雕塑景观中所反映出的文化信息、材料材质、尺度比例、色彩变化、表现形式等要素都有共同的认识,因此,雕塑家正是以和谐的审美原则对雕塑景观设计方案进行构思,他们所传播的审美信息比较容易和受众产生心理上的共鸣。

3. 3雕塑景观的内容具有社会性

将社会历史背景、民族文化、地域风情等要素通过景观作品加以表达,赋予其一定的社会属性,借助一定的环境空间形态、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与城市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从而来丰富城市景观的建构内容,更好地满足现代人对雕塑景观在使用功能、艺术审美、地域特色、本土文化等方面的需求。

4雕塑景观的媒介载体即是主体

雕塑景观本身也是雕塑家可以操作的实体,即是传播媒介。著名传播学家麦克卢汉在他的论著里对传播媒介有精辟的阐述: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人类有了某种媒介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即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信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应该是其所在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技术的改善或新媒介的出现都极大地拓展了视觉艺术生存的空间,同时,也丰富了视觉艺术的表现力。视觉艺术与媒介技术的发展是同步的,受众能够看到不同的媒介具备不同的感染力,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传播效果。用不同媒介的雕塑景观传播同一内容,其传播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5雕塑景观的受传者

雕塑景观的受传者是通过雕塑景观这个媒介所传达的视觉信息的接受者,在雕塑景观制作完成并进行公开展示后,以不同形式接受其传播信息的人都是受传者。雕塑景观的受传者具有数量众多且性质不确定、不断流动变化而相对分散的特点。进一步讲,根据受传者自身的特征以2种不同的形式进行解读:一是从与雕塑景观产生互动的方式不同,可把受传者分为雕塑景观的参与者和非参与者;二是从受传者身份背景的不同,可以将受传者划分为雕塑家和业余爱好者。那么,雕塑景观中的传受双方应如何有效地传播符号的意义呢?在象征性互动理论中讲到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意义,在本质上只有通过思想情感上的交流沟通、互通你我才能成立,才能产生信息交流互动的社会效应。意义的交流互通有一个基础条件,即互通的双方必须具备共通的意义空间。共通的意义空间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传播学中所使用的方法手段、表现语言和图形文字等符号含义的共通的认识理解,另一方面是相似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时代文化背景。由于社会生活的差异多样性,每个受传者的意义空间是不会完全相同的,但意义的互通或互动只能通过共同的部分来进行。因此,雕塑景观要成为大众的艺术,其艺术表现语言就必须符合大众口味。由于大众的喜好程度往往与雕塑家所要表达的初衷背道而驰,有些雕塑家认为是很有意义的雕塑作品大众并不认可,而雕塑家认为品质一般的雕塑景观,大众却反映良好、赞不绝口。这就反映出雕塑家在进行作品创作时思想情感的表达与大众心理上的认识存在差异性,所以很难达成共识,更无从谈起心理上的共鸣。因此,雕塑家在进行雕塑创作过程中应适度考虑大众的审美标准,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以达到求同存异、雅俗共赏的目的。

人有着天然的好奇心,喜欢探索是人的天性。如今雕塑景观单一的表现形式己经很难满足受众的需求,受众对于可听、可闻、可触等综合感知体验有着极大的期待,雕塑不仅是视觉的艺术,触觉、听觉、嗅觉等感觉为雕塑带来的可能性与丰富性也是雕塑景观生命力的一部分,而受众的有效参与才能挖掘和发挥这些可能性与丰富性。通过调查,如表1所示,受众对雕塑景观除了观看欣赏的需求之外,希望获得的体验还有功能性的服务,有触摸、攀爬这样的体验需求或者可在雕塑景观内部活动,希望可以有听声音、闻气味、有声光感应等高科技感受的多种体验得到满足。

受众的参与赋予雕塑景观一种全新的内涵和功能,受众本身及其活动都成了雕塑景观的一部分,和雕塑及城市环境一起相互作用,共同表达着作品精神和场地文化,为整个景观的功能服务。受众对雕塑景观参与的结果,是对雕塑景观的各种体验的需求得到了满足,作品的意义得到了延伸,这是评判雕塑景观设计是否成功的关键,作品的价值在参与中得到了体现叫。因此,在雕塑景观的受众环节上借鉴传播学中的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使雕塑景观更具趣味性和亲和力,更好地实现其文化传播的使命。

6雕塑景观的传播效果

传播效果中需要注意的是在信息量的原则中雕塑景观少即是多的简约主义思想,即认为雕塑景观所传达的信息量的多少关键在于能传达一种什么样的信息和在多大程度上给人以什么样的心理感受。同时,还应该考虑到受众对该信息理解和认识的接受能力的问题,尽量避免强加接受的垃圾信息,让传达的信息尽量满足不同层次的人群,并成为受众喜闻乐见的有效信息。通常认为,雕塑景观所体现信息的可理解性与其特色紧密联系,对受传者来说,信息量越大,新颖度也越大,新颖度越大,受传者由于复杂符号的总量增多而感知越少并导致越发难以理解。因此,应当在雕塑景观的制作中使传播的信息在特色性和认识度上达到最佳状态,要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方式处理传统与创新的关系,要考虑所传达的信息品质高低及最佳组合的问题。

城市景观雕塑范文5

关键词:城市;城市雕塑;环境;艺术;城市文脉

Abstract:The article analy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ity sculpture from the social angle and the environment art angle. First, it pointed out the social factor affected city sculpture is: The level of government instruction in city management and decision, the project of the planning department,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the residents and so on; Second, it studied the questions of the city sculptures from the environment art angle, and proposed the main problem in the Xiangtan city sculptures design at present is: it cannot design based on creating overall image, it cannot combine the sculpture with factors such as spatial environment, criterion, shape, culture background organically. In the subject choice, the spatial laying aside, the color utilization, the material selection, criterion management, idea creation many aspects, it need further enhance.

Keywords:City; City sculpture; Environment; Art; City culture

中图分类号:J3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9)07-084-03

城市是一个集经济、文化、人文、景观、风情等为一体的巨大综合体。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变革、整合城市功能尤其是重塑城市形象迫在眉睫,这就使得城市景观形象设计显得尤其重要。城市景观形象是一个城市的社会文化氛围、物质形体空间及其所形成的运作机制的一种综合空间艺术的表现[1]。它的涵盖面很广,包括建筑、绿化、城市空间、城市道路、铺地、城市公共设施、城市雕塑以及城市色彩等。而城市雕塑是其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它不仅能美化和装饰环境景观,而且能传达其它艺术形式要素不能取代的信息。因此许多城市雕塑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

城市重要交通路口的雕塑可以起到很好的交通导向和城市标志性作用。广场雕塑可以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和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作用。居民小区的雕塑可提高居民的领域感和对“家”的识别性。商业街的雕塑可以为市民增添轻松愉悦的情趣,甚至促进消费。因此,城市雕塑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视的。

如果说城市是一本书,那么城市雕塑就是这本书中精美的插图。好的插图可以为书添色加彩。一座优秀的城市雕塑往往成为一个国家,一座城市,一个时代文化的标志;它既为当代服务,又为未来留下不易磨灭的形象记忆。例如法国戴高乐广场上的凯旋门,门上有激动人心,鼓舞斗志的马塞曲浮雕;我国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浮雕表现了中国人民旧社会,建立新中国的历史画面。

城市雕塑是城市品质的象征,是记录城市历史的画卷,是城市景观中的画龙点睛之笔,是人们生活互动的纽带,是城市导向功能的标志,是建筑与环境的空间补充,是城市的窗口。但是在城市建设飞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雕塑对美化城市环境、愉悦居民心情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给城市环境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就现代城市雕塑现状中发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正确指导城市雕塑建设,避免重复建设、浪费资源具有一定的实际性意义。

根据多方面收集资料、调研,发现现代城市雕塑现状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雕塑形式与雕塑内容的冲突

艺术作品的形式就是作品的存在方式。它包含两个密切联系着的方面:一是内容的内部结构,即题材的各种因素或部分的内容联系和组织;一是形象的外观即形象呈现于感官面前的样式,或者艺术作品所借以传达的物质手段的组成方式。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相互包含着对方的两个概念,二者的辨证关系是:“内容自身包含着形式。没有无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内容与形式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完全一致的。”在成功和完美的艺术作品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是完全统一,不可任意更改的。

我们在评价艺术作品的好坏时,常以其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谓之佳作。雕塑作品也不例外。

2、雕塑内容与环境主题内容冲突

城市雕塑艺术是立体的空间艺术和视觉艺术,它是建筑环境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任何建筑小品环境都应与建筑环境相统一。在传统建筑的周边环境中,其雕塑作品应具有传统艺术的形式;现代建筑的周边环境中,其雕塑作品应具有现代风格。这样,才能使环境与艺术得到整体的协调效果。

建筑艺术与雕塑艺术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雕塑艺术与建筑艺术在形式风格、空间、环境文化等方面互为影响,互相渗透,因此,处于同一环境空间中的建筑雕塑在风格上应该和谐统一,换个角度说,就是雕塑、建筑、周边环境三者应协调统一。

任何一件雕塑作品在环境中的出现,都必须与该环境在艺术形式上产生整体的联系和呼应。否则,就会导致雕塑作品与环境空间形式形成冲突。

3、雕塑体量与环境空间冲突

人是城市景观环境中的主体。如何使环境景观中占据一定空间位置的城市雕塑在尺度上给人以协调、舒适的感觉,让人们在感知雕塑的审美过程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这就需要在使雕塑与环境大小的空间的正确比例关系。环境空间中体量过大或过小的雕塑都不可能给人以最愉悦的心理体验。

那么,雕塑空间与环境空间之间应该拥有怎样的比例才能使雕塑在环境空间中给人们最佳的审美角度?根据人的视距与视域的正确比例,雕塑高度(H)与人的视点到雕塑的距离(S)应该满足以下关系:2H≤S≤3H(如图1所示)为协调。所谓协调就是满足人们自然观赏心理需求。

4、功能冲突

如果城市雕塑的设置影响了原有环境空间的功能发挥,那么该雕塑就与环境产生了功能冲突。

环境空间的功能主要有:交通功能、导向功能、限定功能等。城市中的每一件雕塑作品无论怎样体现其艺术效果,都不能影响环境空间功能的发挥。

例如在某城市小区里,一尊雕塑立在小区入口(图2)妨碍了该区域消防车道的畅通。小区平面(见图3)。从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消防通道的净宽只有2.4m,且受到建筑外挑1.2m,高3m的阳台的阻碍,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87(2005修订版)第6.0.9条规定消防车道的宽度不应小于3.5m,道路上空遇有管架、栈桥等障碍物时,其净高不应小于4m。小区雕塑影响了该空间消防交通功能的正常发挥,致使该居住小区存在不安全隐患,应及时调整或拆除。

每座雕塑都具有以其空间尺寸限定其固有空间的功能。这就是雕塑的限定功能。雕塑限定的空间不能与其他功能空间交叉,如交通功能。否则雕塑将影响其他空间功能的正常使用。

5、文化冲突

城市是人类所创造的最美妙、最高级、最复杂又最深刻的产物。由于它独特的自然(山脉水系气侯)、城市景观(街道、小区、公园、绿地等)、人文和历史背景形成其独特的城市文化。人塑造生存环境,构成不同文化特征的城市,城市以其独特的文化塑造城市居民的品质。

作为城市环境元素之一的城市雕塑,理所当然要尊重城市文化特点。“城市雕塑景观应该反映城市特定的文化、社会和哲学的烙印。因此城市雕塑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设计现象,它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同时也是人的精神需求的映射”。城市雕塑所蕴涵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城市文化特点相统一。

6、材质低劣、制作粗糙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建立了为数可观的城市雕塑,全国各城市的雕塑数量直线上升。这些城市雕塑大部分起到了装扮城市、美化环境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有为数不少的城市雕塑因为材质低劣和制作粗糙而给环境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如某广场的齐白石群雕要表明的主题内容是白石老人光辉而不平凡的一生,为后人提供一个了解和纪念这位伟大艺术家的场所空间。该作品在中国第三届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展上获优秀作品奖。但是该作品选用了不宜用于室外、易老化、变裂的玻璃钢,表面覆盖石膏层。该组群雕落成不久就出现老化、开裂现象(图4)。鉴于此情形,齐白石组雕于两年后拆除,采用花岗岩重新制作(图5)。全国城雕成就展上获奖的齐白石组雕从落成到拆除重建,造成资源浪费的事件,足以让雕塑建设者们深深反思。

7、创意浅薄

近几年,城市雕塑建设的脚步日益加快,但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出现了部分创意浅薄的雕塑。城市雕塑应表达独特的艺术形态,应强调和追求其文化内涵。缺乏思想深度的雕塑创作,只能是浅薄创意。当前,另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是多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雕塑被市场左右,雕塑家大部分创作处在受口号式的主题、时间等条件限制,影响雕塑创作深入的发挥。因此,要避免创意浅薄的城市雕塑的出现,应该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雕塑家自身艺术水平的提高,二是城市雕塑的建设不能受市场左右。

8、模仿照搬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人们只要坐在电脑前就可以了解到国外许多城市的优秀雕塑。这让国人看到并认识到我们的城雕建设与国外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巨大差距。于是部分雕塑家们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创作出一些具有西方风格的雕塑。西方文化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合理的处理继承与发展问题,创作的抽象雕塑作品在环境中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是需要我们建筑师去认真的研究、探索和对待。如果完全不顾城市文化背景,不分场合盲目模仿照搬国外优秀雕塑那就不合实际了,如图6与图7。

9、城市雕塑缺乏维护管理

城市雕塑是装扮城市的高雅艺术,除了在内容、材料、空间尺度、与周围环境都相适宜的前提下,还应在外观上具备它的完整性和美观性。由于城市雕塑常年露天摆放在外,这就意味着城市雕塑要面临着风吹雨打,日晒雨淋。时间长久城市雕塑就会失去其光鲜的外观,并逐步失去美观性。另外,由于某些市民文化品位不高,公共道德意识不够强,他们的攀爬踩踏,都将给城雕造成损坏;更有甚者蓄意损坏城市雕塑,使之失去其完整性(图8)。还有人在交通要道口处的城雕边经营小生意、在显眼的城雕上贴广告、写电话号码,(图9)影响了城雕的观赏性,破坏了雕塑的艺术氛围,污染了雕塑及其周围环境。

当前,以城市雕塑为代表的城市公共艺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为实现城市雕塑的健康有序发展,编制城市雕塑规划成为必须。同时,城市雕塑建设还须依赖于优秀的城市雕塑设计、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以及充足的资金来源。针对雕塑问题存在的原因可采取以下整治方案:

1.组织城市雕塑委员会

2.雕塑创作与城市建设统一规划

3.拆除低质量雕塑

4.加强城市雕塑维护管理

5.持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建设城市雕塑

参考文献:

[1] 过伟敏,史明编著.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2] 陈飞虎.环境艺术设计理论.湖南美术出版社,2004年4月.

[3] 第三届城市雕塑建设成就作品集.全国城市雕塑建设指导委员会编.2005.8.

[4] 段有瑞.建筑雕塑与壁画.天津大学出版社.

城市景观雕塑范文6

[关键词]城市;文化;雕塑;承载

1城市雕塑的属性特征

基于城市、公共空间、人文进行雕塑景观设计)城市雕塑属于公共艺术范畴,但是城市雕塑在公共空间环境中,它的指向性较其他公共艺术是明确的。可以说城市雕塑可以是公共艺术,而公共艺术不一定就是城市雕塑。因此,城市雕塑在公共艺术中是有明确的定位和明确的表达形式与文化特征,这个可以从一些国内外著名的城市雕塑受到人们的关注看得出。例如,布鲁塞尔的标志性雕塑“撒尿小孩”,丹麦的“海的女儿”这些雕塑都承载着历史、人文文化、地域文化及民族文化。城市雕塑的属性是有别于其他公共艺术形式,具有雕塑独有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同时满足公众审美,承载地域文化、人文文化属性的艺术。以城市雕塑的特征属性分类,具体分析城市雕塑的公共空间文化属性,城市雕塑具有六种属性,即主题性与标识性、景观性与互动性、装饰性与建筑性。主题性与标识性雕塑,主题性雕塑主要是带有纪念性、主语性的,纪念性与主语性是需要有文化内容的;主语性雕塑是以主要文化内容表达为主,以叙述主题为目的的公共雕塑形式;标识性也是标志性,是表现明显特征的记号,有些城市雕塑具有很强的标识性,在区域或功能上具有标识、标志、说明、主导和概括的作用;景观性和互动性,景观性雕塑是包括公园、道路、社区、广场、娱乐场所等景观式的以观赏性为主要功能的雕塑类群。互动性雕塑是指雕塑与大众双方相互之间发生联系所带来的影响以及产生的相互动作;装饰性与建筑性雕塑,装饰性雕塑是指附在建筑立面、地面铺装、基础设施(候车亭、栏杆、阶梯、灯柱等)表面起到美化和装饰作用的浮雕、透雕等形式的雕塑语言。城市雕塑又具有以艺术性表现文化的特征,正因为城市雕塑所具有的这些属性也使得它与环境和公共空间的关系更为密切与和谐。

2对承载地域人文文化的城市雕塑案例的分析

滨江公园的景观设计分析,以甘肃的黄河母亲所在滨江公园景观雕塑设计布局进行对比分析。“黄河母亲”雕塑位于滨河路中段,小西湖公园北侧,是目前全国诸多表现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的雕塑艺术品中最漂亮的一尊,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全国首届城市雕塑方案评比中,曾获得“优秀奖”。黄河母亲雕塑由甘肃著名雕塑家何鄂女士创作,北京雕塑厂于1986年4月30日雕成,系一长6m,宽2.2m,高2.6m的花岗岩圆雕,总重40余吨。由“母亲”和一“男婴”组成构图。黄河母亲秀发飘拂,神态慈祥,身躯颀长匀称,曲线优美,微微含笑,抬头微曲右臂,仰卧于波涛之上,右侧依偎着一裸身男婴,头微左顾,举首憨笑,显得顽皮可爱。雕塑构图洗练,寓意深刻,象征着哺育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屈不挠的黄河母亲和快乐幸福、茁壮成长的华夏子孙。雕塑下基座上刻有水波纹和鱼纹图案,源自甘肃古老彩陶的原始图案,反映了甘肃悠远的历史文化。水波纹和鱼纹也反映了黄河流域的先民们对自然现象敏锐的观察力。雕塑前面另立一全国青少年地学夏令营于1984年8月所立“献给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母亲”碑。可以看出,城市雕塑的价值与被人民所接受的成功基础,与来自地域文化、人文、环境承载的多少有直接联系,是可以看得到摸得到的。通过以上对甘肃滨江公园黄河母亲雕塑成功案例的分析,可以得知,鹰潭滨江公园雕塑项目设计应走的方向,是用雕塑艺术的形式表现城市的地域与人文文化,使城市雕塑承载一个地域的人文文化或地域文化,使其成为当地的地域标志和人文标志。

3承载着城市文化的城市雕塑设计

3.1项目概况

鹰潭市滨江公园(二期)总面积23公顷,江岸线全长2.7km,位于鹰潭市中心城区内信江南岸,南接沿江大道,自西向东分别连接鹰潭公园、东湖公园、梅园公园,总体形成“滨江大公园”的格局,与正在开发建设中的夏埠新区遥相呼应,共同构成“一江两岸、一带三园”的信江两岸绿色生态景观环境。园区规划:滨江公园二期工程设计总体定位为沿江休闲开放空间轴、城市绿色生态廊道、滨水景观文化走廊。沿江休闲开放空间主轴将融汇文化、休闲、观光、健身、旅游等功能,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彰显“以人为本”。公园功能:分为老码头文化区、滨水活动区、公园游览区、江滩生态区这四大部分,并通过“理水之道、控温之道、植绿之道、造景之道”让“江、岸、城、人”有机的融合在一起,最终建设滨水景观文化走廊、建立沿江休闲开放空间轴、构筑城市绿色生态廊道。利用连续的滨江步行道作为沿江观景走廊,走廊串联滨江绿带若干重要景观视点。

3.2项目选址及人文地域特色

项目选址是位于老码头通鄱湖风帆托起小乡镇,新抠扭连寰宇妙手铸成大铜都。鹰潭原是一个山区小镇,信江河从它腹地流过,因为有了老码头才有历史上的繁荣,是集商业文化,码头文化的城市文化环境。因此,码头的通商贸易和当地人在码头通商的场景是当地的人文文化与地域环境特色。通过对项目的具体了解,以当地的环境特色以及人文文化为导向,对鹰潭滨江公园雕塑进行具有承载城市文化的创作思路。雕塑设计以码头文化为切入点通过雕塑的形式再现鹰谭当年码头的繁荣景象,做为历史的一个缩影,焕起人们对老码头文化的记忆,每组雕塑无不透露出浓浓的怀旧风。雕塑刻画了信江渔翁打鱼归来的美好生活,担子上落着的芦鹚生动再现了打鱼归来的渔民生活。长河落曰映衬出渔翁的优美身影,透过落日极目远眺信江对岸的美丽风光,宛如一幅美丽抒情的生活画卷展现在游人面前。在材质的选用上采用青铜材料铸造工艺使雕塑艺术表现更具有了历史的厚重和怀旧感。在人物塑造及处理手法上根据人物身份,或细腻或粗犷充分展示了每组人物的特征。雕塑按老码头行走路线依次放置,增加了一种亲和感,和游人形成互动。搬运工人则是当年码头货运繁忙、人声鼎沸的生活场景再现,为滨江公园营造了浓浓的怀旧文化场所,丰富了当地的人文景观并和自然景观相得益漳,在景区中是画龙点睛之笔。选择将雕塑置放于亲水平台处营造了很好的观赏场所和意境,再现了鹰谭海外侨胞事业有成、荣归故里、回报家乡的思乡之情。华侨的气宇轩昂、娇妻透出对新地方的好奇与兴奋的生动塑造独具艺术魅力,是鹰潭人杰地灵人才辈出的真实写照。在滨江公园的雕塑建成后,受到了人民的广泛欢迎,因此上了当地的新闻报纸,从新闻中可以看出,是他们所熟悉的人文场景。

4结语

在滨江公园雕塑景观的设计中运用城市文化作为设计的指导,目的是体现城市文化背景下的雕塑历史、人文价值,使得城市雕塑能够更好地体现当地的人文景观特色,是雕塑艺术美与城市文化的结合体,从而达到理想的艺术审美的本质体现。

参考文献:

[1]林选泉.中外景观[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38.

城市景观雕塑范文7

关键词:城市公共雕塑和谐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整体风格,城市公共雕塑与城市居民,城市公共雕塑与所处自然环境相和谐提出笔者的一些见解。

一、加强规划,保持公共雕塑与城市整体风格的和谐

近年来,国内城市环境建设得到较大的重视和改善,各地城市雕塑的建设也轰轰烈烈、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雕塑形式、题材的雷同和材料的单一,雕塑创作没有统一的规划和管理,雕塑的设计和摆放不在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中,对城市整体风貌架构缺乏理解,对城市的景观造成了负面的影响,出现了新的城市垃圾。有的作品看上去似乎很有现代感和时代感,但实际上脱离了本地的地域特点、人文历史和自然环境,出现了一大批大同小异的“抽象线条、球体、几何体”和清一色、故弄玄虚的不锈钢大杂烩。其中大多数作品只是在抄袭画报、抄袭外国作品,造成一批令人生厌的作品,这与大多数作品脱离地域文化基础,加上急功近利的思想有关。因此,城市管理者与建设者应加强规划,保持公共雕塑与城市整体风格的和谐。

所谓城市雕塑规划,是指在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考察城市历史文化、经济结构、各种社会资源及风土人情、人文景观和城市性格品质,经过全面、系统化的构思、创意设计,形成科学、文化、生态、发展的综合规划体系,形成全局性的雕塑艺术意象组合形式,这一整体上的城市规划区域雕塑群落的形成,须具有高度的历史人文切合性、地理环境切合性与思想主题切合性,要追求城市大空间形态上完美景观效应。

从专业角度来说,城市的环境景观设计,不是某一个专业的专家、设计人员能够全部完成的,必须是多门类的专家共同参与、密切合作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城市公共雕塑设计师应与其它领域的专家们密切合作,共同为促进城市环境景观设计的和谐努力。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主任陈云岗教授认为,尽管数千年来中国城市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但在分割城市空间、功能区划、城市轮廓把握以及具体的建筑风格与技巧等方面,的确创造出了许多屹立于世的不朽之作。如土木材质的运用,斗拱结构的创造,门、牌坊、望柱、塔、楼、台、阁、榭、亭等的建造,同样起到了使城市空间被分别定性、合理划分的作用,而且深含着中国古代营造大师们与中国古典建筑美学理念高度契合的智慧与追求。对于艺术家来说,优秀的城市雕塑设计应学习这种智慧,突出城市的个性,升华城市雕塑的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二、以人为本,促进公共雕塑与城市居民的和谐

放置城市雕塑的公共环境,作为城市居民生活空间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部分,时刻都在作用于观者的感官,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其摆放场所的开放特性必然要求城市雕塑必须以人为本,公众都有参与和共享的权利。

首先,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发展,城市雕塑的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以往的对英雄伟绩的歌颂、对建筑的装饰美化等方面的功能,逐渐转变到丰富城市空间,调节城市色彩,调和行人情绪,展示城市精神方面来,由此引起的是对雕塑主题的选择、创作理念的改变、材料使用的创新等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其次,雕塑的选点布局在定形、定态、定气势上都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确定用地大小、形状、视点距离和空间背景,应以人眼视界为范围,从中、远距离来观赏雕塑的总体轮廓和形象,来达到比较完美的观赏效果。同时,公共空间中人们川流不息,面对不同社会层次、不同教育背景,甚至不同民族、不同、不同国籍的人群,城市雕塑并不一定都要具有观念样式的先进性和前卫性,而应该表达人间恒常的理性与普遍情怀,使更多人群能够与其进行交流和对话。

总之,艺术家创作城市公共雕塑,其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都市人的生理心理和情感文化的需要。作为城市雕塑的审美主体的人,既是物质主体又是精神主体。城市雕塑要处理好雕塑家和城市居民的关系,城市雕塑不能只考虑形体的创造,同时还要考虑城市公众对城市雕塑的理解和欣赏。

三、综合考虑,维护公共雕塑与所处自然环境的和谐

城市公共雕塑是立体的、三维的,它存在于空间里,占据着一定的空间位置。雕塑置于室外就必然与日影、天光、地景和其它城市建筑发生关系,并受其制约。所以,无论是纪念性雕塑还是装饰性雕塑或功能性雕塑,其内容形式都应该是与所处自然环境相和谐,使环境成为作品的组成部分,从而共生出新的景观,这无疑需要艺术家具备敏锐的目光和判断力,必须进行综合的考虑。

首先,放置雕塑必须有适用于雕塑存在的空间环境,如果在放置雕塑的周围是杂乱无章的空间环境,同时又没有相互呼应的空间环境与之形成协调统一的关系,雕塑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一般来说,雕塑的设计与放置应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如纪念性雕塑庄严、肃穆,通常使用大理石材质,并具有建筑性和宏伟性。

其次,在城市环境雕塑的设计中,必须要研究雕塑与环境之间的尺度感,是否与周围的空间环境相协调是作品成败的关键。雕塑尺寸的大小、比例应根据环境空间的需要,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应适合于环境空间整体比例的协调性。

第三,在城市环境雕塑的设计中,要注意雕塑的色彩冷暖、光影效果、静动处理,把握好体量与空间的关系,研究多种角度设置仰视、俯视,近距离、远距离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城市公共雕塑应与城市整体风格、城市居民、自然环境达成和谐、统一,创造出审美愉悦与实用的双重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城市雕塑、人、环境三者之间的良性的互动。时代呼唤艺术家创造出更多的精品雕塑作品,营造以人为本的生活、工作环境,共建和谐城市文化。

参考文献:

[1]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11.

[2]陈辉.环境雕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2.

城市景观雕塑范文8

一、城市公共雕塑的内涵

一般来说,城市公共雕塑是放置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当中的,是一种户外雕塑,是一种重要的公共艺术形式。相对于传统的标志性大楼、博物馆、科技馆、纪念碑等架上雕塑来说。城市雕塑既是一种艺术作品,更是一种视觉传播。传统的只是单纯的表达艺术家思想的作品在当前的时代中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了,现在需要的是可以启迪大众和陶冶情操的需求,需要展示出城市风貌和城市特征,这才是当前和未来城市雕塑设计工作者所需要关注的焦点。

二、城市公共雕塑在环境中的作用

环境景观设计的手法非常的多,而公共雕塑就是其中之一,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有很多有名的景观设计工作者采取雕塑设计手法。每一个城市中存在的环境雕塑实际上就是公共雕塑,同时以公共雕塑来定义这个环境。因此,在环境景观设计中,公共雕塑的作用非常大,许多城市的象征都是由公共雕塑来体现的。

城市公共雕塑在精神文明方面来说,是会对人产生教育作用的。比如:人民英雄纪念碑,比较有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的雕塑像,会让人们的心理满怀感激,珍惜生活。在一个城市当中,公共雕塑在许多方面可以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特殊作用,是相关的文化艺术方式无法取代的。一个雕塑大师曾说,城市雕塑可以弘扬民族文化,也可以装饰环境,更可以纪念先人,会起到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同时还能陶冶市民的情操。优秀的城市公共雕塑代表着一个国家,象征着一个民族,标志着一个城市,既服务了今天,同时也为未来留下了无法忘怀的记忆。一些高品质的雕塑传递出来的信息,通常是非常直接的,也十分的感性,容易让人产生感悟和接受。

三、当前国内城市公共雕塑的现状

伴随着国家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的发展快速进行,城市雕塑也在许多城市非常火爆,这种可以摸得着看得见的艺术作品,用于提升一个城市的形象和品味似乎是很多执政者的选择,但是,大家都这样做的同时,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出现了太多雷同的东西,一个城市到处的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公共雕塑,而且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创新,基本上都是在模仿,而没有真正的去进行创新,许多完全是照搬过去一些经典的雕塑,制作一个较大规模而缺少特点的雕塑安置在城市当中,以为这样就是在为城市提升品质、就是对城市的改造升级,实际上却带来了一种极不好的怀疑印象。比如:一个原本比较有创意的作品,可以是到大家都在无穷的模式的时候,也就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和意义。

当下,国内的城市雕塑现状十分严峻,大多数雕塑的没有创意,光有数量而没有质量,特别是现代意义的雕塑,很多都还处于摸索阶段,质量和体量都十分欠缺,整个布局也还有待完善,艺术风格和题材也还需要继续丰富,有的城市雕塑甚至带来了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浪费,由此可见,城市雕塑的现状非常不令人乐观,应该进一步整治和完善。

四、现代城市公共雕塑设计理念构建

在设计城市雕塑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考虑城市的传统文化,因为每一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积淀。不管是那一座城市,都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产物,都和别的城市存在着不同,都有自身的特殊性,而每一座城市背后都沉淀着复杂的典故和人文历史。作为新建的城市艺术品和城市代表作,要求必须融入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融入这个城市原来的特征,公共雕塑作为一种公共艺术,其对思想内涵和历史文化的要求是不能忘记的。比如上海的东方明珠,是代表着上海这座现代化城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不仅积淀着过去,更照耀着当下。如果雕塑是为了表达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打破传统思想的束缚,引进现代手段和理念来丰富雕塑。

城市景观雕塑范文9

【关键词】城市雕塑 人与环境 人文景观 语言形式

北京,这个被称为中国政治、文化、艺术中心的城市,在它的诸多广场、公园、街头巷尾安置着越来越多的城市雕塑作品(中国大部分经济状况较好的城市也皆是如此)。这是一种在经济得到一定发展,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得到一定满足后而发生的艺术、文化及社会现象。如雨后春笋般矗立起来的城市雕塑既是在城市建设改造的过程中,作为主体的人对生存空间的装饰美化、人文景观,更是地域性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观的体现。

雕塑是人文艺术作品,传达了人的思想情感,若将其安放在城市公共环境里,便多了一份功能:媒介工具――人和自然之间的媒介,人改变自然环境的工具。城市雕塑,进而环境艺术,体现出人和自然的关系,那么,按照季羡林先生的说法,也就是“天与人”的关系。在“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时代性、历史性的问题上,艺术家非但不能置身事外,反而责任更为重大。

一、城市雕塑与环境,与城市新空间

城市雕塑是环境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所谓环境艺术,是基于人类对其生存空间环境有着不断改善的理想而发展起来的,通俗的说,环境艺术作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视觉、心理、行为等多重需要。艺术家以环境艺术方式创造的人工自然,应该是以保护、改善、优化人们现有的生存空间为前提。环境艺术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不仅涉及到建筑、城市规划、空间美学、社会心理学等诸多领域,还关联到人文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等多学科。具体到一件城市雕塑作品,可以最形象、最生动地传递出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居民的精神品位、审美时尚和文化内涵的个性特征。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国民对生存及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逐渐解决了居住问题之后,对于城市现代化的研究,也必然涉及到探讨重新构架都市人文景观及生态环境等问题。公共环境艺术的繁荣,体现了人类对自身生存空间的认知和重视。城市雕塑是文化空间、人文景观、人工自然,它创造艺术化的人工环境,人们参与其中并通过看、听、闻、触摸等知觉活动,同时感受到艺术创作、现代文明与自然精神相交融的审美情趣。城市雕塑是人和自然,人和城市环境之间的媒介工具、情感传达。

作为都市环境中的视觉对象,城市雕塑往往成为了特定空间内的视觉焦点和视觉象征。不论是纪念性雕塑、园林雕塑或是功能性雕塑,当它们处于环境之中时,必然与环境(日影、天光、地景、建筑等)发生关系并切实地对环境产生影响。根据城市雕塑的“质量”优劣区别,这种影响也有积极和消极之分。这里所说的“质量”并非单指作品的加工制作质量,更主要的是指作品的设计内容、精神层面,也就是说包括形而下和形而上两方面。

不同的公共场所,有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背景,优秀的公共雕塑作品必需注重环境意识,它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能作用于环境,并使作品与环境互为组成部分,共生出新的悦目景观,美化人们的生活空间。然而,很遗憾,我们同样能看到许多劣质城市雕塑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公众的视线内,这些“菜雕”(特指设计内容或加工水平较差的雕塑)非但不能美化人们的生存环境,反而会起到破坏作用。劣质城市雕塑一般出自非专业人士或者低水平设计者之手,而投资方的行为目的往往是急功近利、附庸风雅的,他们并不懂得公共环境艺术的设计理论和作用,“菜雕”极其恶劣的破坏了自然、城市环境,丧失了城市雕塑应有的生命力和内涵,同时也伤害着公众的视觉和心理,劣质雕塑只不过是表面热闹实质浅薄的舞台化景观,缺乏深层面的人文关怀和文化内涵。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必然会对这种伪文化现象进行抨击,并协助相关部门组织起开放性的同时又是专业水平的城市雕塑评审机构,目的无非是使人文景观更好的与环境相和谐,尊重公众,尊重自然。

二、城市雕塑的语言形式特征

“从天人合

一、融汇自然并联系受众心理的诸角度出发,环境艺术中的城市雕塑语言形式应具有三个特性,即公共性、文化性与多元化特征”。

1.公共性。 城市雕塑放置于公共环境下,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的生态环境与社会属性,并与之相协调;它是一个开放系统,体现雕塑与人、雕塑与环境的对话;最主要的是体现了一种公众精神。

2.文化性。 城市雕塑通过对一定材料的塑造、加工,表达雕塑家对世界的看法、自己的观念与认知,并融进历史的、传统的、地方的(或反历史、反传统的)因素,体现人对自身的肯定,体现出雕塑家的人格精神与艺术魅力。

3.多元化。城市雕塑对具象、意象、抽象概念的新界定,并存在交叉,多种材料与多种加工手段的复合运用,高科技的引入,静态与动态,实体与空间,硬质与软质并置,雕塑变得可看、可玩、可用。

“中国的城市雕塑发展到今天,不再是艺术家单纯的对环境有所要求,而是更大程度上环境对艺术家的选择与接纳问题,特别是随着城市建设的进程,公共空间及景观设计的一些基础的硬件性的东西已基本到位,势必就要给艺术家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普遍性的方向问题是:共在空间――环境艺术作品与人的共在、与人文环境的共在、与自然环境的共在。

人创造并改造环境,反过来,环境也能影响人,改造人。好的环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提高并完善人的品格和修养,两者的关系是互动的。在我国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城市建设、景观设计,基本仍处于“量化”的阶段,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会走到质的时代。城市雕塑设计者也必将从提供单纯的点缀装饰性的初级审美转变为:努力营造一个具有文化意境、人文关怀,并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高品质的“共在生存空间”。

参考文献:

[1]林振德.论雕塑在公共艺术中的语言形式.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