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诚信政治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4-30 19:51:32

诚信政治论文

诚信政治论文范文1

一、社会诚信体系共识的形成:从“口号宣示”到“法律主张” 

社会诚信体系理念共识的形成,伴随的是政治现代化和文明化的进程。在最初的观点形态中,诚信有两个鲜明的发展阶段,从隐蔽暗示到鲜明主张,是革命话语向政治话语转变的过程。直至社会诚信体系理念被官方所认可,政府治理失信才进入正式的议事议程。 

(一)革命与改革话语体系中的诚信观点 

诚信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之中,同样,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也渗透着诚信的理念,构成法治诚信的思想基础。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政治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发展,这本身就是诚信理念的体现。在具体实践进程中,特别是在“革命”向“改革”主题转变过程中,诚信理念得到真切体现,这也是我党认识问题的重要方法,是保持生命力的重要砝码。 

在革命年代,诚信观念主要体现于革命的立场与策略之中,主要是革命理论与具体情况的关系问题。毛泽东在《反对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1](p.109)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也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教导我们认真地研究情况,从客观的真实情况出发,而不是从主观的愿望出发;我们的许多同志却直接违反这一道理。”[2](p.797)在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则强调:“以往革命的发动者,往往是起初用欺骗的手法骗得民众信任,随后革命成功,掌握政权,后来又逐渐让人民认清了他们的本来面目,丧失了民众的信任,‘盗贼之行……为虎作伥,惟利是嗜,又焉有丝毫计公益,恤民隐之心?以此欺人,夫谁信之!’”[3](p.459)除此之外,《反对党八股》、《为人民服务》等众多文献也不乏诚信的思想。正是在实事求是精神的指引下,取信于民,依靠人民的支持,革命才走向了胜利。诚信成为引导革命胜利的重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诚信在政治理论体系中越发受到重视,贯彻到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特别是在推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邓小平的诚信思想对于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积极意义。1991年,邓小平视察上海时专门提到了“经济与信用”的关系问题,“只要守信用,按照国际惯例办事,人家首先会把资金投到上海,竞争就要靠这个竞争”[4](p.366)。在具体经济工作中,邓小平反对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要求“一切企业事业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和行政司法工作,都必须实行信誉高于一切,严格禁止坑害勒索群众” [4](p.366)。在解决香港问题时,邓小平阐明了中国坚守诚信的立场:“人们担心中国在签署这个协议后,是否能始终如一地执行……要告诉全世界的人:中国是信守自己的诺言的。”[4](p.102)邓小平的诚信思想得到了贯彻和继承,后来的领导人对此多有论述。江泽民指出,“互信”是安全之本,“互信就是以诚相待、言而有信”。胡锦涛也要求以诚信的态度对待政绩,否则“势必严重削弱我们党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的战斗力,损害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影响党和政府的公信力,最终妨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sup>[5]</sup>。则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这在本质上都是诚信理念的体现,推动着诚信由隐蔽走向明确,成为独立的政治主张。 

(二)社会诚信体系共识的形成:从“观点”到“体系”的变化 

从语源角度考察,诚信释读的文字表述在古今维度并不存在较大差异。然而,精神内涵已大相径庭,以阶级和身份为标志的熟人诚信已逐步发展成为以平等、民主、法治为基础的陌生诚信<sup>[6]</sup>。与之相随的是政治话语的流变,在中国的官方文件中,诚信已成为重要的价值理念,并以此筹谋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的重要策略。 

诚信政治论文范文2

当前,“诚信”问题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需要一个充满诚信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由于社会处在转型时期,社会上存在着许多失信行为。政府的诚信就是政府的公职人员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的诚信行为。政府的诚信缺失分为集体诚信缺失和个人诚信缺失。集体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是朝令夕改,行政决策不讲科学,执行时随意变动。个人诚信缺失的主要表现是政府官员腐化堕落,官僚主义严重,脱离群众,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在了脑后。这篇论文将主要探究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以及对策。

2.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现状:

诚信政府的构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政府信用的好坏对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政府失信将导致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无法建立。因此诚信政府的建立十分有必要。

万.诺伊研究了西雅图为实现选举的诚信,如何在立法和执法方面降低金钱对选举和政府行为的影响。他认为公共财政实现制金钱影响唯一成功的工具。

姆斯.柯林斯在《企业不败》中提出,诚信的背后是人与人交往关系的平等原则。但相当一部分公务员没有这种诚信理念,对担负的工作从未想过还应该向人民承诺,还要负违约的责任。

冯伟在《诚信政府》中提出,诚信政府体现了以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郑新政府更进一步地体现了政府的合法性。

王开莉在《论政府诚信》中提出,当前,政府失信主要表现为政府外部失信和政府内部失信。政府的内外失信不利于最大化的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利于巩固政府合法性的基础、维持政府形象、不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不利于社会诚信体系的构建。

林活力在《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提出,新闻媒体应为政府的诚信建设大声疾呼,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宣传,使“诚信应成为政府根本的准则”和“成也道德、败也道德”的真理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通过对中外相关文章的研读,不难发现,中外或多或少都存在着政府诚信缺失的现象,因此做这一研究十分有必要。要真正找出解决适合我国的对策就要结合国外经验,并立足于我国实际情况。

3.指出课题难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等:

课题的难点在于如何深入分析政府诚信缺失的原因,关键问题是找出政府诚信缺失的解决办法。

采取文献分析法、文本细读法、比较法、综合分析法等方法进行研究。

做这个课题研究时要多精读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细化,比较国内外的不同之处,再利用综合分析法,找出适合我国的对策。

4.参考文献:

[1]冯伟、论诚信政府、硕士论文、2004

[2]闫尔宝、政府诚信论纲、北方法学、2008、04、66

[3]罗建文、政府制度选择的道德核心范畴、广东行政学学报、2004、02、03

[4]黄敬林、政府诚信与诚信政府、经纪人学报、2006、03、11

[5]赵杨、论地方政府诚信建设、商业研究、2006、16、12

[6]卢汉桥、地方政府行政诚信建设研究论纲、求索、2003、06、45

[7]林活力、以德治国与公务员的行政道德建设、中国行政管理、2001、47

[8]姆斯.柯林斯、企业不败、新华出版社、1996、33

诚信政治论文范文3

关键词:“中庸”思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中庸”思想与主流价值体系具有内在一致性,“中庸”思想塑造出的“至诚”、“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至高境界与价值取向,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是思想政治工作中应当品鉴的珍贵思想资源。①“中庸”思想的精髓内核就是立德、立功、立言之道,在“中庸”思想的观照下践行“中庸”之道、追问“中庸”之道的应然价值,从而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目标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认知模式、价值导向、目标选择上的耦合重叠,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效的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培养人的高尚思想道德品质、塑造完善的人性,达致育人、育德、育心的价值期许,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目标定位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赋予受教育者社会道德意识与社会责任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完整建构是思想政治工作目标与任务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价值是诚信、善良、责任等维系社会秩序、实现自我发展的道德准绳,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政治理想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包含着道德形而上的内蕴与道德践履的内在要求。“中庸”思想在政治哲学中包含两重性,既含有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识,也有相当成分的局限性认识。“中庸”思想曾遭遇了全盘否定的的对待,被曲解为乡愿先生的折中主义、顽固派的保守主义,因此对“中庸”思想的借鉴要去伪存真、去粗取精。②在道德、哲学、政治等层面阐发“中庸”思想的合理之处以及现代价值,从而为目标选择、价值取向与哲学思维方法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与重要借鉴。“中庸”思想既是道德践履的原则规范,也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如《中庸》所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中庸”思想阐发了立诚的思想政治教育旨归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者引发人性至诚之道的应然素养与价值追问,思想政治工作即是明诚,在求诚致诚上狠下功夫,塑造完整独立的人格,光耀不息,普照四方。“中庸”思想作为珍贵的思想资源具有永恒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积极挖掘的文化宝库。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廓清思想迷雾就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的宣传教育,以“中庸至诚”作为目标选择建构共同的价值观,使社会群体普遍的把“中庸至诚”奉为待人处世的圭臬,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在“点点入地”中凸现实效。

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追寻上具有内在一致性。社会主义道德具有现实批判性力,是反思、批判社会转型期诚信缺失、道德沦陷现象的价值判断,是拯救道德危机的良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要义与关键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着力点与重点是诚实守信,充分发挥诚信在经济发展与政治稳定上的基石作用,为构建共同的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搭建诚信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充分发挥导向功能与凝聚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深入人心、融入血液,夯实构建社会主义道德的文化与人文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应在诚信建设中发挥转化功能和挖掘功能,把诚信价值原则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转化为受教育群体的意识与行为,彰显构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与现实价值。与“过”与“不及”相较,“中”就是均衡的意思,即相反相成、和谐共生,是万物处于协调与均衡状态的理论表征;“庸”在儒家的诠释范式中与天理融合在一起而被赋予了平常之理的涵义。因而儒学意义上的“中庸”即是“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中庸”本身的涵义具有两重性,含括本体论意义上的“中道”与方法论意义上的“时中”。“中庸”之道就是至诚至德,诚是“中庸”思想的核心范畴,诚的道德形而上意义的申说奠定了儒家道德本体论的基础,正如《中庸》所言:“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中庸”的思想结构阐发了道德的普遍性意义以及道德践履的非凡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结构是庞杂的,是包含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法纪教育、心理教育的大德育。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道德问题日渐显化,道德教育日益紧迫,道德教育理所当然的成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以诚信为契合点,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庸”思想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需要根植于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诚信、责任、担当、善良的普遍价值诉求,需要充分挖掘“中庸至诚”的思想宝库,为培养诚实守信的社会集体意识夯实传统文化基础。③

二、“中庸”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在路径原则上的内在契合

思想政治教育原则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铸成的,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与基本准则,涉及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方面面,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所有阶段。坚持和运用正确的原则才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中庸”思想蕴藏的“致中和”、“时中”、“慎独”的路径原则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路径原则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致中和”的思想原则就是求同存异、和而不同、趋向和谐的路径取向,如《中庸》所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致中和”的思想观念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适度原则、和谐原则。适度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处理好刚与柔、宽与严的管理模式,达到刚柔相济、宽严有度的最佳平衡点,实现功效逻辑与情感逻辑的有机统一,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谐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对和谐的追求作为终极价值追求,考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关系的现实状况,尊重个性的发展,达到规避风险、均衡利益的工作境界,建立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为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扫清人为障碍。“致中和”原则可以理解为自主性与社会化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全面剖析纷繁复杂社会矛盾体的前提下对以人为本价值导向的坚持,体现了对人的多样化需求的尊重,顺应了多元化发展趋势,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建构。

“时中”的思想原则就是把握时机、顺应时势、与时俱进的辩证原则,如《中庸》所言:“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时中”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随时而中、圆融变通。圆融变通的前提是唯道是从即遵循相应的原则、把握相应的形势,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客观环境,因人、因事、因地、因时的适应新的变化了的客观环境,灵活变通的运用不同的工作方法、调整习惯性的固化工作模式,成效显著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时中”原则可以理解为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统一原则的凝练表述,是在新形势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夯实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艺术基础的必然要求,深谙“时中”、圆融、变通的的哲学意蕴与实践价值,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进性,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更加注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能的人本回归。

“慎独”的原则就是自我反省、自我监督、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修身原则,如《中庸》所言:“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慎独的原则在思想政治教育原则中的具体体现就是自警、自律原则。自警自律原则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追贤希圣的理想人格为内在要求,严谨自重,自查自纠,不断的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中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言行一致,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遇到的复杂棘手问题要勇挑责任、敢于担当,在与思想政治教育间接关联的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之事或生活作风处彰显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发挥人格感召的巨大教育力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与说服力。“慎独”原则可以理解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互动原则的凝练表述,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主体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立足于自我反省基础上的主体性审视,从而更有效的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格塑造功能,实现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自我塑造、自我完善的理想目标,对于探讨网络社会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有效的引导网络舆论、如何由道德的他律变成道德的自律提供了有益的启发,呈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价值。④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主流思想经受了多元文化浪潮的普遍性洗礼,价值观念多元化趋势与意识形态多样化倾向的日渐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受到了严重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在达成和谐有序的价值期待中具有导向性意义,思想政治工作逻辑与现实变化的契合理路要与时俱进、适时创新。当下思想政治工作的逻辑就是效法唯变所适的“中庸”之道,对社会转型保持理论自觉与批判反思,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正本清源、拨乱反正,筑牢主流价值体系。“中庸”思想是传统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架构,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实践性与超越性的统一。“中庸”思想内涵丰富精深,含括了“中和”理念、“时中”原则、“慎独”精神、“忠恕”思想、“至诚”境界等诸多意义上的境界诉求与践行理念,这些超越时代的真理性认知对于当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

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探讨是每一个思想政治教育者面临的庞大理论课题与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探究这一重要课题的现实路径选择具有多样性,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汲取儒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品鉴“中庸”思想蕴涵的要义精髓对于实现“中国梦”的价值目标、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具有极为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意义。⑤

引文注释

①时琳.《中庸》思想关照下的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14):22.

②刘宏伟,王圣宠.重新审视“中庸”―兼论思想政治工作对中庸的借鉴[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1(3):59.

③秦琳.诚信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作用[J]. 前沿,2013(8):112.

④倪娜,张澎军.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特质[J].思想教育研究,2011(7):19.

诚信政治论文范文4

关键词:诚信道德教育;高中思想政治课;实践

诚信,让人感到信任和愉悦,让生活变得精彩和充满欢乐。诚信是人生的一盏明灯,它照耀着我们的成长。作为高中生,我们要加强诚信教育,让诚信带领你起航,走向成熟。

一、加强高中生诚信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诚信,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乃至整个人类所公认的一种美德。诚即真诚、诚实;信即守承诺、讲信用,诚信就是诚实守信。孔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r,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 孟子:“至诚而不动者,未知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荀子:“养心莫善于诚。”民间也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的佳话。总之,无论是古代的圣哲还是民间的老百姓都把诚信作为美德加以颂扬。在今天,我们要继承优秀文化传统,加强高中生的诚信道德教育。

2.学生生活的大环境――社会诚信缺失严重

近年来,不断揭露出一些假冒伪劣事件,表明诚信缺失行为在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中学生在这种“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的社会环境中应该如何应对呢?如何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这就需要在教学中加强诚信教育。

3.学生身边的小环境――部分中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

在学生中存在着以下现象:平时抄作业,考试时为了得到较好的成绩去作弊;口是心非,言不由衷,如,有老师在时能遵守课堂纪律,而老师不在时讲话、看课外书、玩手机、睡觉的都有;同学之间交往不能真诚待人,以谎言欺骗同学等。这些都是中学生在诚信方面存在的问题,由此可见中学生诚信道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加强诚信教育。

二、加强高中生诚信教育的现实可能性

1.针对高中生思想具有可塑性的特点进行诚信教育

高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这一时期人生观、世界观还未形成,他们在体验、比较、思考、探索,因而思想多变,具有不稳定性,但这也说明他们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可塑性。中学生接触的社会面不断拓宽,能够看到社会的复杂性,同时又受自身学识和社会阅历所限,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因此,在看到社会上或身边的一些诚信缺失的现象时会有一些偏激的观点,容易片面化和表面化,但他们朝气蓬勃,易于接受新事物,如果及时地加以引导,就能够形成正确的诚信观,所以要充分利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加强诚信教育。

2.根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特点进行诚信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具有思想性、学科知识和生活主题的统一性、德智共生性、实践性,其中思想性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特性, 高中思想政治课在中学德育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诚信道德教育的知识既体现了政治课的德育功能、学科内容目标,又体现了其教学内容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学科特点,所以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务必要凸显其德育功能,加强诚信教育。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功能,加强高中生的诚信道德教育

诚信的形成并不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和自我教育才能转化为自觉的行动。高中思想政治教材是学习诚信道德的主要材料,是落实诚信教育的基础,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诚信教育的内容,强化学生对诚信教育的理解。

1.学习诚信的知识

在学习《政治生活》“政府要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时,要让学生明白:要建立诚信政府。就一个国家、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基。政府是否有诚信是整个社会诚信的关键,它会影响公众的诚信观念,会影响社会诚信的程度。政府失信会损害政府的公信力,破坏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从而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所以要加强政府的诚信建设。

在学习《经济生活》“企业要诚信经营”时,要让学生明白:塑造诚信企业。诚信是企业的立业之本,信誉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要参加者,企业要生存发展,实现盈利的目的,必须诚实守信,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取得成功。

在学习《经济生活》“信用工具”时,要让学生明白:培育诚信公民。诚信是个人安身立命之本,《论语》:“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在孔子的思想中,诚信是为人处世的基本态度,离开诚信,个人无法在社会立足。个人诚信是构成社会诚信体系的基础,政府、企业诚信最终还是取决于个人道德信用,因此要下大力气提高公民的素质,培养诚信公民,而中学生应该从现在就培养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

2.树立诚信的观念

在学习《哲学生活》“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时,要让学生明白:树立诚信的观念,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取得实践的成功。在学习《文化生活》“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我国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知识时,要让学生在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风气和舆论氛围中,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和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

3.诚信贵在实践

在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可以进行学生诚信道德体验教育。诚信本质上是一种内心信念,它是在道德实践中形成的,教师既可以创设道德情境让学生体验,也可以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主动寻找自我诚信角色,从而由接受教育转化自我教育,在自觉的行动中做到诚实守信,将知识经过主体的内化、体验、反思成为内在的思想和精神。诚信必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小抓起,从日常生活抓起。诚实守信贵在积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去小恶而从善,积小善成大德,这是提高学生诚信水平的必然之路。

诚信是人生的一盏明灯,引领我们成长,让我们一起把诚信变成一种时尚,努力去追求它吧!

参考文献:

[1]周中之.伦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魏佐国.孔子诚信思想及其现代意义[J].南方文物,2007(02).

[3]彭末名.交往德育论[M].山西出版社,2005.

诚信政治论文范文5

关键词高校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Concerning How to Strengthen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ZHONG Zheng

(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The university is an important base of talent training, the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hould establish the educational ideas of "People-oriented, on-demand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requirement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t. This paper start with the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analyses current problems with it, then raises some suggestion for strengthening that work.

Key wordscolleges; college stude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使得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异常活跃,他们在心理状况、接受能力、欣赏水平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等也随之发生变化。这无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大学生对国家来说是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优秀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我们要努力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长久持续、代代相传。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前沿阵地,要切实承担起这重任,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从而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平台和水平。

1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

目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比较健康,他们坚决拥护党的政策,高度认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学生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缺乏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学习,法制道德观念淡薄,缺少社会认知能力,个性较强且自我倾向严重,人际关系紧张,心理素质较弱等等。在此情况下,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学生受西方文化影响较大。随着国际交往的不断加强和深入,各种不同的文化理念开始发生碰撞,中国的主流文化逐渐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最快的大学生,其心理还处于萌芽期,对各种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导致西方文化逐步进入到他们的生活,传统思想和现代思想、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碰撞,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缺乏对外来文化的认知、选择、思考和判断,往往认为个人利益高于一切。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实用主义思想进入到他们的思想领域后,对他们产生了极大吸引力和诱惑力,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以自我为中心。

(2)教育体制的弊端逐渐显现,影响较重。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育体制和管理体制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步实行的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造成学生对班级的吸引力下降,凝聚力削减,集体观念和集体荣誉感淡化;管理方式则逐渐走向开放式的多元化。虽然这些新的模式对学生而言可以让他们更专心于专业素质的培养,对高校而言能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教学上,但忽略了其弊端,学生在提高了专业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同时却降低了人文素质的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即重技能轻德育,从而削弱了思想教育的功能。高校在提升了学生管理效率的同时却降低了学生管理的范围,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改变了,对我们来说就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才能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3)高校学生受网络影响较深。网络是现代化社会的技术标志,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互联网、多媒体、计算机远程教育等高科技的网络技术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新的模式,在带来诸多方便和丰富课余生活的同时,也深刻影响了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态度和价值取向,网络的虚拟世界给他们带来无数新鲜和刺激,信息的多样性和多变性让他们没做出思考和判断时就已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使他们沉溺其中,严重影响了他们适应环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身心健康等等。

(4)社会因素等严重制约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目前来说,竞争压力、经济压力、就业压力、贫富差距等造成了高校学生的很多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性格、行为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不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心理的沟通,学生和学校的矛盾就会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严重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2 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议

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就是育人为本、构建和谐教育环境。我们一定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利益出发,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确保学生在舒适的精神和人文环境下进修学习。

(1)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指导。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因此,“为谁服务、如何服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本质、最核心的工作任务和内容,也是我们最根本、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工作职责,它需要我们明确教育指导思想和教育对象状况,把握人才的成长规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既是整个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也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要求。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来看,他们经受了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和自然灾害,在这种严峻考验下足以证明他们已经迅速成长起来,是有希望值得信赖的新一代,能够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与此同时,也存在少数大学生政治和理想信念不坚定、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匮乏、奋斗精神的缺失、心理素质较差等问题。总之,要实现育人为本、德智体全面发展就必须着力解决学生德的问题,对此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出发:其一是进行系统有效的理论教育。现在的大学生对时事政治和学习政治理论不够关心,关心专业课程内容比较居多,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老师和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交流,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问题和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问题结合起来分析和解决。其二是深入仔细开展学生党建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党建工作是一项首要且重要的工作,加大党员发展力度,严格党员教育管理,做好做实党支部活动,广泛开展争先创优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先锋带头作用。实践证明,大学生的信念决定了他们的志向和所为的事情。从目前来看,部分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目标不明确、好高骛远、患得患失、学习积极性低落、缺乏意志力等问题。因此,我们要构建完整有效的教育体系,以多样化的教育形式、多元化的教育主体、多样化的教育活动,引导大学生树立起坚定的理想信念。

(2)着重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随着社会化进程加快,当代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也经受着各种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他们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便是诚信的缺失。部分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弄虚作假、上课迟到、旷课、考试作弊、故意拖欠学费等现象屡见不鲜,甚至毕业论文都要从网上直接下载而不加任何更改,诚信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如果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缺乏诚信,以后走入社会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我们要把诚信教育纳入高校德育教育体系,从入学到毕业,从日常活动到重大活动,都应把诚信的理念加进去,让诚信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首先,我们要提高自身的诚信意识。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仅要贯穿于教育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从细节着眼,从小处入手,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实质上就是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们的诚信意识。其次,加大对不诚信行为的惩罚。大多数的大学生还没有意识到失信带来的严重后果,惩罚作为一种手段,目的在于除了让他们认识到不诚信的后果外,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明白诚信做人的重要性。最后,加大对诚信宣传力度。各高校可通过各种方式宣传诚信的重要性以及典型案例中由于不诚信所导致的严重后果和惨痛教训,使他们形成以诚信为荣,以不诚信为耻的良好氛围。

(3)强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化管理。在对高校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始终贯彻和实施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开展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管理模式,促进其德智体的全方位发展。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服务。我们要认真解决好引导大学生的思路方法和成长、成才发展环境问题。特别是对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平时沉默寡言不愿意和别人交流的学生要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引导、沟通,并给予实际的帮助,要时刻以学生为中心,以生活为中心,尊重学生,关心学生,深人到学生中,倾听学生的呼声,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积极组织和引导大学生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活动。

(4)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建设。要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精湛、作风过硬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关键和基础,要让这支队伍朝着专业化、专家型、稳定性的方向发展。其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提高进入队伍门槛,加强职业培训,强化实践锻炼,注重业务考核和考评,朝着多元化、知识化、专业化专业队伍方向发展;第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理论水平,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习。第三,提升现代化的思维方式。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坚持辩证的教育观,体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主导作用与大学生主体地位的辩证统一。对人才的质量评估要体现德、智、体、美全方位的评估,力求建立一支组织有序、不断创新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推进高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确重点,结合高校发展的实际,建立起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从而实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超越。

参考文献

诚信政治论文范文6

关键词:法学教育;诚信教育

     自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之后,社会对法律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对法律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对法律诚信的缺失,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诚信教育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认识到诚信教育在法学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一、诚信教育的研究意义

随着社会的多元发展,“诚信”的内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一方面联系这诚实守信、重信守诺的传统诚信美德,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契约思想和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诚信是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发展的基本要求。市场机场的快速发展不仅快速积累着社会财富,另一方面“金钱至上”的腐朽思想也冲击着社会的道德底线,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首先要求由一个诚信的交易环境。同时诚信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石,法治的不断深化就是国家对公民最直接的诚信体现,没有了诚信那法治也无从谈起。

    诚信教育应当属于传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范畴,是教育者在实施教育过程中,采取符合教学规律的思想教育方法,贯穿诚信的基本原则,加深受教育者对诚信的理解和认识,从日常行为中培养其诚信的品质,养成诚信的良好习惯,促使其主动践行诚信道德。诚信教育就是将诚信内化为人的心理品质的教育,是对人世界观和人格的双重教育。法律行业本身就是一种讲求诚信的行业,对于未来的法律人----法学专业学生来说,诚信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   

二、法学教育中诚信教育的现状分析

现阶段法学专业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仍然存在着很多不足,主要是学校的诚信教育还没有形成专门的课程体系,部分学校仅仅是对学生的诚信行为提出要求,而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来引导学生。

法学专业的思想政治课程仍然是以传统的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课程为主,而涉及诚信教育的内容,老师往往是稍微提及,甚至基本未涉及到,可见诚信教育在法学专业课程体系中仍然处于一种弱势的地位。

在少部分法学专业学校,对于诚信教育满足于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诚信要求,而没有具体的行为规范来引导学生的行为,诚信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当前一些高校的诚信教育在方法上存在忽视学生教育主体,重理论、轻实践,重灌输、轻引导,重“知”、轻“行”的现象,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不能很好的协调起来,对受教育者只是一味的讲大道理,而忽视学生的生活细节和身边小事的教育,忽视学生的道德实践,学生的诚信水平并未提高”。①

三、加强法学教育中诚信教育的对策思考

面对新的法学教育环境变化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法学专业的学生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面对这样复杂的形式,作为法学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要吸取以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更要与时俱进地改进诚信教育的教学方法,联系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改进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为法学教育的诚信教育开辟新的道路。

(一)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②将诚信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设置科学的课程、丰富的内容,以优秀的诚信文化来塑造大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下大力气形成一套有法学教育特色的诚信教育教材、教程体系,充分发挥诚信教育在法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二)注重法学教育诚信制度的构建,提高法学教师的诚信素质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要求学生讲诚信,首先老师要做好榜样。我们可以建立起一套关于法学教师的诚信档案。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诚信表现为重要依据,来作为教师年终考评的重要依据。相信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诚信素质,塑造良好的师德形象,从而为学校范围内的诚信教育树立标杆,为学生的诚信教育树立一个榜样。

(三)开展法律行业相关诚信教育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我们要特别重视法学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教育,特别是相关法律行业的诚信实践教育。鼓励法学专业的学生到律所、到法院、到检察院等法律行业去实践,深入了解各行各业的诚信要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真正认识到诚信教育不仅仅是口头上的教育,更重要的实践中的践行。使广大的法学专业学生在诚信的实践教育中获知识、做贡献,培养法学专业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和社会行为习惯,使通过法学教育的学生真正成长为法治社会的栋梁之才。

① 黄蓉生主编.《当代大学生诚信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16页

诚信政治论文范文7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我们新的发展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与实践勇气,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的战略构想。党的十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尤其强调:“深入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诚信建设。”[2]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高度理性的社会,同时也是需要道德文明与道德建设作为支撑的理想社会。

一、和谐社会的伦理意蕴

如果我们从一种伦理视角来看待和谐社会之和谐概念,那么,在最宽泛的意义上,和谐社会之实质可以表现为一种与伦理相关的社会,抑或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这主要体现在,和谐社会之和谐,首要的主旨是强调在社会领域内诸要素的融洽整合和和谐发展。它更多地是要表达不同事物之间的统一,具有中和之意蕴,提倡和而不同之间的性状,此其一。其二,既然和谐社会是诸要素的融洽整合与协调发展,那么,整合和发展就必须依据一定的价值原则或价值标准,并且这一价值原则或价值标准能够具有充分的正当性说明。 其三,要使得社会在一定价值原则或价值标准内达于要素间的和谐作为一种通达实践的路径选择,就必须建立一套基于关系之协调方式的社会秩序与制度规范体系。这是一种具有价值规定性的实然操作,是和谐社会面向和谐的作用方式和操作指南。其四,如果我们秉承一种“以人为本”的社会价值原则和指向,那么和谐社会之和谐旨趣必须围绕人作为逻辑起点和价值圭臬而展开。换句话说,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目标始终是为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他应该成为具有主体性的人的一种德性表达。总而言之,以上所阐述的和谐的四维是和谐社会的实质所在。此四维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道德积淀和道德介入的正当性理由。等而言之,和谐社会是一个需要道德和道德建设的作为基础和条件的道德化的社会。社会主义道德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并能发挥重要作用。

在和谐社会诸要素的融合和协调发展中,道德作为一种关系协调的规范秩序是一种重要的和谐资源。他提供了一套在普遍价值原则基础上的具有层级性和多样性的要素组合方式和作用形式。一般来说,人类社会的关系总是可以大致分为这样两种:一种是作为自在的客观关系,它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的作用带有自发性和无目的性;另一种是自为的关系,经过社会主体的实践而达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后一种关系态势是社会领域内所独有的。它的特质就在于具有主体意识的人的介入。和谐社会之诸要素的关系和谐,就是这种关系的性状表达。在这个意义上,“和谐社会”在诸要素的融洽与协调中尤其必须关注这样两个方面:一方面,必须对现阶段道德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有客观的认识,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各种关系进行全面的梳理;另一方面,必须明确社会关系的和谐在具体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是依据何种道德价值取向为支撑的,主体应该在多大程度上依据这种道德价值去把握各种矛盾和关系,如何在正确地解释世界和合理地理解世界之间建立一座现实的桥梁。这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所不可或缺的价值之维。它牵涉到社会诸领域内的人际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融洽完善和协调发展。因此,道德介入的正当性在于,社会主义道德明确了具有普遍价值意义的和谐基座。它在社会主义的道德取向中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进步的价值坐标。无论是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先进文化、社会管理,抑或是和谐社会始终是着眼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价值理念而进行总体协调和联合构建的。

由此可见,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很高价值追求的社会理想目标,它不仅包含着对社会外在生活整体的规范秩序“良序化”的严格要求,而且也包含着对社会内在生活品质的精神“和谐化”的高度伦理理想。这一理论显然大大超越了比如罗尔斯等人所提出的建立普遍的公平正义或政治正义的社会理想。更准确地说,和谐社会所蕴含的价值目标不仅是要实现普遍的社会公平正义或是罗尔斯所说的政治正义,而且还应该要求现实深度的社会精神生活的伦理和谐,因而所谓和谐社会首先是一个政治伦理的概念,而不仅仅是一个社会政治形态的概念。 [1]从政治伦理的角度来理解和把握“和谐社会”的概念可能是一个比较恰当的和全面的视角,但与此同时,却给我们带来了双重理论承担,即:我们不仅要合理充分的解释和谐社会这一概念的社会政治内涵,而且还要充分合理地解释其社会伦理意蕴。从社会政治或政治哲学的层面来看, 和谐社会当然首先必须是一个正义的社会,缺乏最起码的社会公正秩序,所谓和谐社会就无从谈起,和谐社会就只能是一种社会乌托邦现象。然而,和谐社会所包含的远不止是正义社会所要求的。 这也因此意味着,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需要的社会条件――甚至仅仅就社会政治条件本身而言――也远远多于或高于一个正义社会所要求的。

就此而言,和谐社会所需要的社会条件就不止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公正安排,也不仅仅是社会经济的一维发展,即是说,和谐社会需要社会运作过程中养成并保持较高的社会道德水平。具体而言,要建构社会既需要作为一定的上层建筑的政治理论或政治道德与之相适应之外,还需要作为一定的职业道德水准与整体公民道德水准。

二、诚信:构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价值与意义

和谐发展是先今社会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题,发展作为更高层次的社会存在的动因,是在更高层次上和谐社会之和谐存在的价值正当性所在;而和谐社会以其固有的现实基础构成了所有发展阶段的超越,没有发展的和谐很可能是历史的倒退和社会的停滞,没有和谐的发展则往往是历史的盲动和社会的偏执。当前,我国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实际上就是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和谐安定的现代化形态的社会。它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从总体上我们把这一和谐性质大体上可以作这样的表述:其一,在当今时代,作为发展之强势主体形态的经济发展虽具有优先性但并没有绝对的宰制性。社会发展依托的是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包括道德文明)的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价值优先性并不能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而取代其他领域的发展价值和标准;其二,和谐社会的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历史环节,是对实现小康社会的一种现实表达。这不仅是对以往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过分追求单极经济化以及其他社会各自领域建设各自为政的一种纠偏,同时,也是社会主义主体基于现实和理想而对历史社会发展的自主把握和认识的升华。其三,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战略性构想,它和科学发展观构成了一枚硬币的两面,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所产生的价值双向性使得两者的存在价值互为依据和支撑。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而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表现形态,和谐社会也必然会体现出这一价值维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不仅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念支撑和价值目标,同时它以秩序化的规范要求协调各种社会关系,并引导人们行为的价值取向。并且,全面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其本身就是实现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标志。因此,和谐社会不仅需要道德的支撑,它自身就是一种道德化的社会形态。

作为一种道德化的社会,和谐社会是物质生产、民主法制、利益分配机制、人际交往方式、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等与不断实现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相一致的理性社会。和谐社会既是社会发展的一种理想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一种价值取向,更是渗透着道德精神所具有的生机和活力的社会。

和谐社会首先必须是一个诚信的社会。社会的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原则集中的体现,也是和谐社会之和谐的道德价值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的必由之路。毋庸置疑,社会经济坚实和经济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然而,面对中国当代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遵循什么样的社会价值目标,以什么样的方式、且在多大程度上实现社会的经济发展,将始终是社会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经济发展的首要价值必然是经济效益,但作为社会整体发展的前提,诚信是经济发展、政治发展以及社会整体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中所必须服从的价值原则,同时也是发展、完善市场经济的道德约束机制。与此同时,诚信也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原则之一,作为市场经济最重要的道德原则的诚信与作为最基本的社会伦理原则的诚信具有内在的逻辑的一致性,两者的逻辑接洽性就在于市场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人”,也是社会生活中的社会人,道德作为人的道德,人是道德的主体,因此,“经济人”、社会人与道德人是历史的必然的逻辑的统一。

由此,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看,诚信道德无疑是实现和谐社会价值目标最为基本的文化价值资源。其积极意义就在于:其一,伦理道德两大本质就是指向人际关系的和谐和人的自我完善,作为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伦理道德通过协调各种人际关系以及不断提升、完满人的存在价值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在和谐中达到辩证的统一。诚信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原则,倘若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加以坚持和践履,必然能够净化、纯化处于社会转型期和市场经济建设时期有些异化的人际关系,扭转社会风气,提升人的存在价值和完善人的生存意义,创造人的生存境域,从而更美好地建设和谐社会。其二,伦理道德是一种应然性的文化价值追求,它既然是对实然性的现实存在之确认,也是对其之超越。

市场经济呼唤现代诚信。构建和谐社会更需要诚信。如前所述,诚信问题已经成为人们关注和议论的一个焦点。人们呼唤诚信,因为不诚不信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已较为严重,诚信缺失已成为一种危机;在政治生活中,一些官员虚报瞒报数据,热心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投机取巧、欺上瞒下、弄虚作假。

在政治生活领域,诚信的缺失:首先,破环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社会道德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建立在一定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固然,诚信缺失在先还是社会失序在先似乎难以说清楚,但是伦理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一种特殊的规范调节方式,以及人类把握精神的实践方式,无疑属于一定社会的上层建筑,一旦形成或者恶化,必然会反作用于整个社会。诚信的缺失,带来社会秩序的紊乱,人们道德水平的滑坡,会使社会发展失去道德基础。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如果不守诚信,而且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反而因此得到了好处,即当谎言的虚伪在一些时候总比真实诚信更适合某种环境并且有更大的生存优势时,那必将导致更多的人在等大的范围内不守诚信。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畸形,那将是一种可怕的局面。诚信是社会进步的必备条件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备条件。如果在社会之中,急功近利、言而无信,导致人与人之间相互猜疑,相互欺骗、利用,扭曲了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关系,使人们陷入怀疑一切的境地:人人不可信,相互之间缺乏信任感,就更谈不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构建和谐也就无从谈起,抑或成为空中楼阁。现代社会在运用法律的权威和强制性来规范社会成员的内在自律意识,从而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对于任何一个社会,道德都是不可或缺的。诚信属于道德范畴,它不是道德的全部却是道德基础。

诚信政治论文范文8

关键词:儒家思想;特征;局限性;转型

儒家传统思想中,诚信是重要的伦理规范,学者们对此作了颇多研究,多从诚信的历史渊源、历史背景、基本内涵、当代价值、儒家诚信文化的转型等几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儒家诚信思想的内涵及其特征

关于诚信的基本内涵,不同学者有不同理解。许慎认为“诚”“信”互训,他在《说文解字》中提出了“诚,信也”,“信,诚也”的观点。当代学者陈根法就认同这种观点,“诚”即是“信”,“信”即是“诚”,无需作出分说。[1]P77此外,大部分学者从“诚”与“信”两个德目来探讨诚信的含义,认为“诚”主要强调个人内在的品质,“信”则主要强调个人在人际交往中所表现出的品质。在儒家诚信思想体系中,普遍“重诚轻信”,认为“‘诚’与‘信’相比较,是更为根本和基础的东西。在一定层次上,‘信’始终要受‘诚’的制约。”[2]P179儒家重视内在之诚,而轻外在之信,认为内在诚是评判个人道德好坏的标准。诚的含义包括“真实无妄”、“诚实无欺”。“真实无妄”指“诚”坚持客观存在、符合实际,表现在人性上,则是真诚向善,不参杂任何私心杂念;“诚实无欺”指为人处事内不自欺,外不欺人,表里如一。[3]P42,45而信的含义包括“言出必行”、“言行合一”、“信守诺言”、“互相信任”。诚信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诚是天人合一的本体。“天人合一思想是儒家对诚信问题探讨的基础和逻辑出发点……传统儒家认为诚信是天道与人道的合一,是天道的自然法则和人道的当然之责的合一。”[4]P102按照儒家诚信思想,诚是宇宙的根本,是宇宙运行的客观规律,即天道。

第二,诚是人的本性。在儒家看来,诚是合乎人性的规定,诚既是天之道,又是人之性。“作为人道之诚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质,尊重、认同和遵循客观天道,按照人的本性生活和行动,就会令天然的德行化为自然自觉的行为。”[5]P31将天道之诚赋予人,说明了人性本应诚,也道出了诚信的本源。

第三,信是一种社会规范。儒家多用“信”来规范相对平等的朋友交往,“信”是朋友一伦应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则,要求朋友之间要“交而有信”。“信”也常用来调整官民关系以维护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诚信还是儒家修身修业之道,诚信是个人德性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个人品质高尚的重要标志,也是建功立业所必备的基本道德。

二、儒家诚信思想的当代价值

1.儒家诚信思想的政治价值

传统的儒家诚信道德在调整官民关系中曾起到了重要作用。当下,执政党借鉴儒家诚信思想,在社会治理中坚持公开、公正、透明的原则,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可促使政府规范施政行为、建设自身的执政品格,推进政务诚信建设。[6]P21

执政党诚信执政有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助于党正确政策的出台与贯彻;有助于改善党群关系,巩固执政党的地位。执政者践行诚信道德,为全社会树立良好的道德楷模和行为典范,使诚信成为人们共同的价值取向,有利于带动全社会良好道德风尚的形成。

2.儒家诚信思想的经济价值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济主体来看,经济主体在经济活动中保持诚信品质、规范经济行为,在交易和竞争过程中采取公正公平的手段,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经济损失,提高交易效率,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促进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7]P26

从市场经济的秩序维护来看,经济主体在市场中自觉遵守诚信道德,加强自我规范,可以有效避免唯利是图、恶意竞争等不良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良性的市场经济环境又能促进诚信意识的发育和完善。

从企业发展方面来看,史少博等认为诚信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不仅可以给企业带来实际利润,同时诚信作为一种无形资产有助于提高企业信誉,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8]P104

3.儒家诚信思想的社会价值

第一,有助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达成“信”德的途径上,儒家先哲们主张通过慎独、反省、学习、践行以加强自我修为,做到身心和谐。个人身心和谐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平和的心态,对他人诚恳认真,彼此之间互相信任等,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减少不必要的误会和摩擦,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状态。

第二,有助于人与社会的和谐。诚信这一道德规范应用在社会治理中,从政治、经济、文化、法制的角度共同发力,创造平等、公开、有序的社会环境,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社会安全。诚信是社会的黏合剂,有了诚信观念并自觉践行,人们会自觉地团结在一起,形成强大的向心力,促进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面发展。[9]P47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用儒家诚信思想引导个体正确的求利行为,有助于提高个人道德境界,对拜金主义的现象能够起到纠偏作用。[10]P87个体在社会活动中保持诚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全民达成诚信共识,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维护人与社会的和谐。

4.儒家诚信思想的教育价值

第一,“信”是教育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内容。孔子在教育内容中,指出“诚信”对学生成长成人的关键性,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也应当保持诚信品质,起到良好的表率作用。[11]P26儒家诚信道德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钱益民认为,儒家诚信观是立身之本、交友之基、秩序之源、为政之宝、修身之道,高校工作者理应重视儒家诚信思想并将其贯彻到大学生诚信教育之中。[12]P107石秀杰也认为在校大学生诚信现状令人堪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传承儒家诚信教育,并加强相关制度建设,可以改善这一现状。[13]P61第二,有助于推动学术诚信。孔子诚信的学术态度为历代学者树立了光辉典范,他对如何在学术活动中遵循“诚”提出具体要求:做学问要保持诚实严谨的态度,在学术活动中辨别真伪、躬行实践,在学术评价中保持客观公正,力求中肯公正。[14]P155

三、儒家诚信思想的局限性

1.理论基础:封建主义伦理纲常

“信”虽然是儒家先哲们所提倡的社会规范之一,但并不是最首要的社会规范,在具体的社会行为中,“信”往往要让位于“忠、仁、义、礼、孝”等社会规范,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诚信第一要义就是要对封建王朝的‘忠’”,[15]p27使得被统治者必须绝对服从统治者的权威,从而使得“信”这一社会要求让位于“忠”。在诚信是否从于“孝”这一社会规范时,有两种不同看法,谢桂山认为,孔子所言“父子互隐”,表明诚信从于“孝”[5]P32。但张树业认为,儒家所说的“亲亲相隐”从人性天伦角度承认并且尊重“诚”,是从本原处坚守诚信道德。这些论点明显带有封建伦理纲常的思想和成分,必须合理继承和

扬弃[16]P56。

2.理论假设:个体道德自得和道德自觉

有学者认为儒家诚信思想主要依托个人修养、道德教化、社会舆论的压力来发挥作用,更多的依靠个体自律,缺少他律性约

束。[17]P29在诚信的来源问题上,孟子由天道之诚引出人性之诚,混淆了诚信的必然与当然,把人们诚信行为的当然之责看成天道之必然,把诚信看作是不用通过学习和实践就能得到的天然秉性,不可避免地陷入先验论和道德宿命论,带有唯心主义倾

向。[18]P57

3.理论范围:适用于熟人社会和道德标准高

在儒家诚信文化的适用范围上,鄯爱红认为诚信原则局限在熟人、朋友之间,缺乏普适性,[19]P30但也有学者对此提出不同看法,李景林认为,虽然儒家对“信”这一概念常有狭义的使用,多强调“朋友之信”,但并不意味着“信”局限于朋友之间,也可以理解为普遍的交往原则。由于古人对概念的使用比较灵活,“信”同“仁”、“敬”一样是一种普遍的道德要求,是处理人伦关系的普遍原则,具有普适性。[20]P30有学者认为,儒家诚信思想还存在道德标准太高、脱离现实的局

限。[17]P29刘永安指出:《中庸》中“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知前”的说法夸大了“诚”的作用,超脱了道德范畴。[21]P230沈永福认为,儒家天人合一的诚信观虽然不可避免地带有唯心主义的倾向,但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一提法,使得人们对“诚”有了敬畏之心,有益于人们诚信观念的树立。[4]P103

四、儒家诚信文化的现代转型

在儒家诚信文化是否可以实现现代转型的问题上,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如:张树业认为,儒家信德不应迎合世俗进行现代转化,而应从本原处持守自身。[16]P59李颖认为,当代我国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是传统文化缺少诚信,传统文化中缺少规则意识和自由意识,儒家“人性善”的道德假设和“爱有等差”的道德标准不利于当前社会诚信规则的建立。[22]P53

1.培育公民现代诚信意识

鄯爱红认为,在儒家诚信转型过程中,首先要培育当代公民平等互利的意识,否则,诚信原则很难建立并得到贯彻;其次,将传统诚信思想中的“信”与当代市场经济中的“利”相结合,转变传统思想中“信及不利”的思想,通过诚信原则规范大众的求利行为;同时,培育当代公民的责任意识、契约意识,将其与内在心诚相结合。[23]P16,19尚b指出,建立新的诚信文化应该培养公民公德意识与法制意识,公民自觉遵守社会规则、维护法律权威有助于诚信社会的建立。[21]P179

2.加强诚信制度与法律建设

冯淑慧认为,社会诚信秩序的建立离不开信用体系的建立,信用体系建立之后,诚信标准才具有一致性和稳定性,有助于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自觉遵守诚信规则。诚信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相关法律保障,对失信者给予惩戒。[25]P23苗润田指出,现代社会中,仅仅靠道德自律已经难以建设诚信社会,诚信制度建设势在必行,个人诚信品质的提高和社会诚信制度双管齐下,才能有效发挥作用,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都无助于诚信社会的建设和维持。[26]P15

3.正确对待儒家诚信文化

在对待儒家诚信文化的态度上,刘永安等建议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儒家诚信文化,保持其精华,剔除其糟粕。[29]P231儒家诚信思想的价值需要我们继承发扬,对于儒家诚信思想中的局限因素应进行适当改造以顺应儒家诚信思想的现代转型,使诚信社会的建设既不陷入思想上的无根状态,又能顺应时展建立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诚信观。

儒家诚信思想是儒家先哲留给后代的宝贵精神财富,梳理儒家诚信思想的脉络,厘清儒家诚信思想的利弊是完善当代诚信思想的理论前提。丰富儒家诚信思想的内涵和实践路径并赋予其时代特征,是传承儒家诚信思想和建设诚信社会的基础,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值得我们付诸努力去探索研究。

[参考文献]

[1]陈根法.儒家诚信之德及其现代意义[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2,18(1).

诚信政治论文范文9

【1】对党绝对忠诚专题讨论发言稿

三严三实是党员干部的修身之本、为政之道、成事之要。严以修身是前提,是基础。《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严以修身贵在养德。做事先做人,做人先修德,德是立身之本,也是从政之要。党员干部的德,既包括在政治方向、政治立场上的表现,也包括思想道德品质,即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

在德的内涵中,对党忠诚是严以修身的第一要务,放在党员干部道德修养的首要位置。忠诚的理念是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忠诚是党员干部的天职,入党誓词中明确要求党员要对党忠诚。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忠于我们的党,忠于我们的国家,忠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这是一个共产党员必备的政治品质,也是一个共产党员政治上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邓小平同志说过,一个自觉的革命者无论何时何地,在何种情况下,都要做到忠诚老实,对党要忠诚,要老老实实说话,老老实实办事,老老实实做人。自以为聪明,不忠诚老实的人,也许会得到一时之利。但最终往往没有好结果。面对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和长期执政的环境,党员干部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和考验越来越多,只有时刻保持对党忠诚,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

现在有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信仰迷茫、精神迷失,犹如身体缺钙,不仅会得软骨病,整个身体都可能垮掉。一些落马官员在检讨违法违纪的原因时,都会提到理想信念的松懈是陷入腐败漩涡的重要原因。理想信念的松懈就是对党不忠诚的重要表现,而腐败更是对党的背叛。如果说消极工作是原地踏步的话,腐败则是彻头彻尾的倒行逆施,是对党的事业的逆流行为。

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身为党员干部,脑海中必须始终绷紧理想信念这根弦,锤炼坚如磐石的党性,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做到政治信仰不变、政治立场不移、政治方向不偏,始终保持革命理想高于天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浩然正气,做一名忠诚于党的事业的合格的党员干部。

【2】对党绝对忠诚专题讨论发言稿

对党忠诚是每个党员的基本政治品格。在各个历史时期,无数的先烈先辈,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什么是对党忠诚。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以先辈先烈为镜子,时常照照自己,自我修偏、自我完善,坚决做对党忠诚的好干部。

要始终坚定理想信念。首先,要不断加强党性修养和锻炼,补好精神上的钙,要用的系列讲话精神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的头脑,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其次,要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做到对党绝对的忠诚,一心一意,表里如一。

要始终践行为民宗旨。对人民的忠诚,就是对党的忠诚,要做到对人民的忠诚,就必须践行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首先,要把群众当亲人。要始终敬畏群众,视群众如父母,不断练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做到与群众说得上话,下得了地,帮得上忙,办得成事。其次,要干为民之实事。要从实处着手,从群众期盼的小事入手,按照亲、敢、会的要求,真真正正到一线,办实事,取信于民,坚持每年梳理出几件实事,一件一件的落实,积少成多,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要始终坚持务实苦干。对党忠诚,关键要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要紧紧盯住工作目标,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拿出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工作上争先进、创优秀,用认真的态度,干出实绩。要脚踏实地的做好基础工作,不能急躁,更不能浮躁,要扎根基层,不绕开问题,不回避矛盾,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绝不做劳民伤财的空事,更不做弄虚作假、好大喜功的糊涂事。要牢固树立起功成不必在我的理念,多做一些打基础、利长远、作铺垫的实事,用经得起时间、历史和人民群众检验的实绩来体现对党的忠诚。

【3】对党绝对忠诚专题讨论发言稿

通过前期的一系列理论学习,我对对党忠诚有了更深的理解,我认为, 对党忠诚不是一句口号,对党忠诚的标准,是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的。具体来讲,可以用以下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句话是:对党忠诚,就要做到党叫干啥就干啥。党叫干啥就干啥看似简单,实际上是我们每个党员最基本的政治觉悟,是对党忠诚最朴素、最实在的诠释和理解。如果一个党员做不到党叫干啥就干啥,就会变成墙上草和多面派,很容易丧失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最终也将必然导致其热衷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甚至沦为腐败分子、蜕化变质者。做到党叫干啥就干啥,核心和重点要解决好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的问题,只有我们有坚如磐石般的三个自信,才能把对党绝对忠诚铸入思想的骨髓、融入灵魂的深处、见之于行为之中,做到政治上同心、情感上同融、行动上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