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意识形态发言稿集锦9篇

时间:2022-06-08 17:50:01

意识形态发言稿

意识形态发言稿范文1

首先,我必须说,版本考证是文本解读、思想阐释的基础和条件。精深的文本研究绝不能面对一部现成的、经过别人编辑而成的著述马上就进行解读,尤其忌讳单纯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便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和评论,首先应做的前提性工作是对文本写作的原初背景和写作过程进行考察,对该文本的原始手稿的各种版本进行甄别,因为我们虽然把文本看成是作者思想的表达,然而同时又必须保持警觉,即文本与原始思想之间其实不可能是完全对应的关系,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未必已经完全通过文本表达尽净了。而文本研究必须尽可能根据文本及其相关文献把文本与作者思想之间的一致或差池作出分析。这样,从文本本身出发虽然最初提炼和抽象的只是文本中的问题和思想,但版本考证的各项细致的工作已经廓清了它们产生的文本语境、原初含义,以及相同问题的内涵演变与当代体征,这就使我们既看到历史延续和累积,也可以把握创新与重构,使文本中的原始思想的当代价值真实地得以呈现出来。

为了呈现一个完整的文本解读基础,对于那些思想深邃而又命运多舛的作品,应当对关乎此文本的所有文献,包括准备材料、先行稿、最初草稿、过程稿、修改稿、誊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关材料进行全面性的收集和详实的考证。作为本书研究对象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正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出,除却写作过程中的特殊情形(如出版形式一直不能确定(即是在杂志上发表还是出版单行本?这一问题能否很快落实直接影响这一著述的行文、选材和篇幅。)、对有的批判对象的有关著作或文章不太了解、另有《政治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英国社会史》的写作计划等等),它没有顺利完成,就内在的思想根源说,一定程度上缘于马克思等人了断与青年黑格尔派哲学及当时德国流行的其他社会主义学说之间关系和因缘的艰难,新的思想的剥离、锻造和建构过程的艰难,因此关乎那些原属于同一阵营、观念互为背景和参照的思想历练过程中那些众多的文献文本都是我们研究《德意志意识形态》必须注意的材料;再从最直接的关系考虑,昭示马克思等人思想进程的那些文本[1]、被马克思喻为“莱比锡宗教会议”的《维干德季刊》第3卷上鲍威尔、施蒂纳等人的文章、施蒂纳的《唯一者及其所有物》、费尔巴哈、卢格、赫斯以及其他“真正的社会主义”者的著述也都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准备材料的范围,因此,也需要对这些著述给予程度不同的关注,甚至详细解读。

而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本身来说,它的写作过程异常复杂,写作之初还没有通盘的框架构思。待确定了批判对象后,先写出一些短稿,这些篇章虽然后来也没有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但实际上是正式写作前的“尝试”或“演练”,因此,可将其视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先行稿”。如果不算《论犹太人问题》、《神圣家族》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那么至少《对布鲁诺·鲍威尔的反批评的答复》是属于这样的“先行稿”,对此我们也就不能视而不见。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最初的草稿、两卷本体系框架的形成过程、特别是《费尔巴哈》章文稿的各不相同的手稿,还有迄今所有版本都没有收录的一些刊印稿、作为原属第一卷组成部分的《“格拉齐安诺博士”的著作》和第二卷遗失的两章,等等这些属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稿、修改稿、誊清稿、刊印稿、失佚稿以及其他相关材料,更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至于《费尔巴哈》章多种不同的编排方案,我们当然需要将这些重要的版本集中在一起进行比较和鉴别[2]。

所有这些并不是“博士卖驴”式的买弄和炫耀,不是搞“烦琐哲学”;相反,可以说,版本考证深入和准确的程度与对作者思想把握和理解的客观程度是成正比的。在这里我不得不特别要表达对国外马克思主义文献学家所做工作的敬意,特别是对他们在研究中所体现的谨慎、严谨的治学态度的钦佩。联想到国内长期以来对《德意志意识形态》,那是一种怎样的情形呢?绝大多数研究者撇开对这一著述的写作过程、版本源流、文体结构的探究,甚至对其内容也不作全面性的解读和梳理,单纯根据通行本中的某个段落甚至一句话就无限演绎、提炼,根据当代现实和流行的观念去挖掘、比附马克思的思想,把马克思的原始思想弄得与当代社会现实和流行的思潮具有比肩而立的地位。现在看得很清楚了,这种没有学术依据、蹈空阐释的所谓“研究”,只有时效性,没有恒定性,从而也就很少有科学性和学术性,以至于包括《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内的马克思文本研究方面的积累是如此薄弱,对马克思本人思想的理解长期没有达到马克思本人所实现了的哲学变革的高度,而是处于一种低于马克思的或“前马克思”的层次和水准。

把版本考证的重要性强调到如此重要的地步,是不是意味着它就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呢?也不是。行文至此,我又不得不表达通近年持续跟踪国外马克思学研究动态、出入《德意志意识形态》各种版本研究后形成的一种感受:话分两头说,在表达对国外同行工作敬意的同时,我又感到需要防止另一种极端的状况。即版本考证只是基础和条件,但它并不是文本研究的全部和归旨,文本研究不能至此止步,孜孜于文本版本的枝节考证而遗忘了对思想的总体关注,与撇开版本、单纯依据文本段落甚至话语就随意演绎、提炼思想一样,都不是完整的文本研究。

就拿《费尔巴哈》章排序问题来说,自从1965年巴加图利亚提出对长期流行的阿多拉茨基版结构和内容的不同理解以来,时间已经过去40年了,国外的文献专家们不厌其烦地在内容的顺序编排上进行考证和重构,特别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工作小组成立以来,陶伯特等人更是在不同方案中爬梳、比较,难下决断。到1997年第2期《mega研究》出版,大致方针本来已经确定,准备启动mega2第1部分第5卷的出版。但在征求包括巴加图利亚等人的意见后,巴加图利亚明确表示不同意他们的方案。这样围绕《费尔巴哈》章内容的顺序编排越来越成为一种排列组合的游戏,局内人乐此不疲,局外人则感到异常琐屑。很多论著置《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其它章节和马克思复杂而丰富的思想于不顾,老在一些枝节和细节上做文章,意欲何为呢?要知道,研究马克思文本的版本,不是为版本而版本,为研究而研究,而是以此为媒介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只停留在枝节和细节上消耗智慧,而遗忘了研究的真正目的和意旨,是不是有点舍本逐末了呢?而且,在一次性提出一个绝对客观、人人认同的永久性方案不太可能的情形下,根据现在的研究成果暂时拟议和创设的范型去进一步探究马克思的思想,如果这种探究能够深入下去,或者遇到了困难,反过来不是可以对这种范型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作出评判、检视和调整吗?

这里我还想对mega2《德意志意识形态》卷的编排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完全放弃内容的逻辑构架而固执于时间顺序的设想,值得进一步考虑。

我认为,在具体文本编辑中,实际上很难单独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二者并不是截然区分、判然有别的。从前面几章的梳理中,我们知道,虽然《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恩格斯生前没有出版,甚至个别章节没有写完,致使就现在留存下来的手稿看,这是一部结构上相当松散的著述。但是,对手稿的研究结果证明,马克思、恩格斯对其中一些部分还是进行了定稿处理,对其内容做了一些编排;就是对《费尔巴哈》章也是如此,只是这一部分留下来的手稿、誊清稿和刊印稿有几份,有的页码和内容上又不连贯,还有则遗失了,致使对其进行逻辑体系编排增添了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放弃逻辑顺序的编排,特别是过分地指责这种努力的必要性,甚至认为“由于缺少足够的线索和根据,那样做的结果将是一种随意编成的结构”[3],是不公允的。“随意”的断语下得太“随意”了,举凡前面历数过的关于《费尔巴哈》章的各种编排,研究者都不是凭空臆想出来的框架。就是对于论者诟病最多的阿多拉茨基版来说,把原文分成三部分是编者的理解,但各个章、节、目所冠以的标题,有的是手稿原有的,其余的则都是来自作者在手稿边写的词语,编者将它们视为相应内容必要的提示。因此,广松涉为了突现他的编排方案的正确而指称阿多拉茨基版“事实上等于伪造”是一种缺乏同情性理解的评判。对于按照逻辑顺序编排的编者来说,我觉得重要的不是放弃这种编排,而是“力图避免将自己的诠释抬高为绝对真理,并因此排除其他有道理的观点”。[4]

如果认为,“把留存下来的手稿和刊印稿编成一部著作,那就意味着要去完成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没有完成的东西”[5],进而主张不按“逻辑顺序”进行编排,那就要按时间顺序编排。但实际上,后一种方案的麻烦一点也不会少。

按时间顺序编排的条件是能够基本上断定各个章节的写作时间,或至少能断定大概的写作顺序。可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和刊印稿并不具备这个条件。就大多数文稿而言,人们无法准确地弄清它们的手稿是何时至何时写作的,它们的样稿是何时至何时完成的;也无法完全断定哪篇手稿或样稿完成于前,哪篇完成于后,即着手撰写内容连贯的文稿的日期很难确定。那些没有流传下来的样稿也是如此。通常只有一些可靠的线索能够说明这些手稿或样稿的写作至早开始于何时,至迟结束于何时:《维干德季刊》的出版,卢格的《巴黎二载》、格律恩的《法兰西和比利时的社会运动》、倍克《穷人之歌》等书的出版,赫斯抵达和离开的时间,魏德迈抵达和离开的时间,恩格斯前往奥斯坦德的时间,等等。为数不多的一些暗示着某些历史事件的说法又往往非常含糊,几乎无法让人信服。这种情况下,编者通常要依靠推测。此外,完全按时间编排也会破坏各篇著作的完整性。譬如,仅从写作时间上考虑,就得分解《三、圣麦克斯》和《一、费尔巴哈。草稿和笔记》的手稿,而这样做是有悖于出版原则的。

其实,对于时间顺序与逻辑顺序并不是截然区分、判然有别的这种状况,那些多年浸润在手稿文献中、对提出一种既符合作者原初意旨又可以获得人人认同的方案之难有深刻体味的学者也意识到了,为此,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工作小组”成员之一的雅克·格朗让提出了“相对”时间排序(relativen chronologie)的原则,这也符合mega2的《编辑准则》规定,即“遇到某篇著作有多篇文稿的情形,可选择较早写成的文稿收录,如果可以明显看出此文稿内容连贯的话。”“所编著作在每一部分之内按时间顺序编排:编排时主要依据完稿(写作)时间,而非准备时间或者发表时间。……若某些著作的写作时间较长,可视其写作过程而定。”[6]

总之,版本研究与文本解读、思想阐释和体系建构是基础与目的的关系,它们之间既是递进的,同时也是相互依存的。缺乏版本研究的支撑,只是凭借由后人编辑而成的现成的文本、把一部未完成的著述俨然视为完整的作品去进行解读,甚至单纯根据其中的只言片语就对其思想进行概括和评论,必然会造成误读和歧解;而离开对文本思想意旨和总体构架的了解,版本考证实际上也不能顺利进行下去,那些散乱的片断、中断了的叙述、失佚稿的内容和逻辑,只有靠文本思想的整体把握,才能得到接续、联系和“复原”。尊重文本原貌、再现原始思想与揭示体系构架只有处于一种相互支持、融通的关系中,真正体现出“三位一体”,文本研究才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准。

注释:

[1]对这一问题的梳理参看拙文《思想的传承、决裂与重构——〈德意志意识形态〉创作前史研究》,《河北学刊》2006年第4、5期。

[2] 因此,我们特别需要在mega2新版外,将这些编排不同的重要版本集中在一起,编辑、出版一本“阅读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

[3] [5] tnge taubert.manuskripte und drucke der“deutschen ideologie”(november 1845 bis juni 1846).probleme und ergebnisse,in:mega studien, s.6,1997/2.

意识形态发言稿范文2

关键词:新闻主播;语态把握;有效措施;

对新闻主播工作进行改革是一直以来我们所探讨的问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课题。可以说对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改革主要是从变革语态开始的,在广播电视改革中最为明显的特征就是新闻主播在语态方面的变化。

一、新闻主播的语态概述

我们可以将语言形态解释为“腔”,其简称就是语态。人们的语言主要分为三种语态,即说、念、播,在这三种语态中没有什么优劣的区别,只是具有不同的特性而已,只要能够选择出和节目内容形式一致的语态,就能实现节目的有效传递,使得群众更加喜爱节目。因此,要想对新闻主播的语态进行有效把握,就应对相关语态特性加以了解。

首先是“说”,说的主要表象特征就是不依赖文字和稿件的提示,来对思想感情加以表达的言语方式。其心理特征为思维在先,言语在后。人在信息的接收以后进行一定的思维,随后进行科学判断,最后再用言语来对思维判断结果加以表达。在这种模式的心理运动下出现的语言具有一定逻辑和感彩,所以更加生动和自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语态经常出现在口头语言的交流过程中。这是在表达愿望驱使下形成的言语表达,其具有一定的主动性,强调的先思维后表达。

其次是“念”,念的主要表象特征为依赖相关的文字和稿件提示,对文字符号所承载信息进行一定的言语表达。其主要心理特征为语言在先,思维靠后。人首先进行的是书面文字的接收,结合书面的文字符号,通过一定的大脑识别,将文字符号变成有声的语言。学生在念课文时就是这种语态,所谓念是主要是依靠外在文字和稿件所进行的言语表达,其语言形态为被动的,强调的念是先用眼睛进行接收,然后用语言加以表达。

再次是“播”,播主要是在广播电视传播方式的影响下形成的一种特殊语言形态。它不等于说,也不等于念,而是将说与念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它在念文字的过程中有效结合心理思考的过程,使得从眼到口的时间变得,以留给大脑进行思考的充分时间,从而便于将看到文字进行一定的理性思考和形象思维,然后再用一定语言进行表达。播是从念到说进行转化的过程,其起点为念,终点为说。所以,它虽然看起来比较像念,但听起来却像是说。播所强调的是眼、心、口的一致。

新闻主播的语态主要是为节目内容进行服务的,所以其应适应节目的内容相,符合节目的主要形式。当前,新闻报道在内容和理念上、传播手段以及方式上都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所以在选择播音主持语态的过程中也应对这些变化加以关注,在一个新闻节目中能够使用单一语态,也能够使用复合语态,其关键是实现语态和节目默契配合。

二、如何对新闻主播中语态进行有效把握

新闻主播员在对语态进行有效把握时,并不是简单的对腔调加以转换,播音语态的主要内容并不是进行这种形似而神不似的模仿。不断变化的新闻能够为新闻播音带来一定的条件和机遇,此外也使得新闻播音遇到一定挑战。所以,新闻播音员应及时对自己进行调整、不断改变播音的方式、使其知识结构丰富,以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的变化和要求。

(一)对角色定位进行转变

长期以来,新闻播音人员都是在学校毕业后就走上工作的岗位,他们没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没有进行相关经验的积累,在外出采编方面的锻炼机会也比较少。这就使得一些新闻主播员无法适应新闻发展变化,在播音过程中陷入被动的情形。要想对这种状态加以改变,在新闻播音的改革过程中就不能只改变播音腔调,新闻主播员还应对自己角色定位进行积极改变,在采编和制作新闻节目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播,应使自己朝着全能主持人方向进行发展,在播音的过程中确保自己处于主动地位。

(二)对播音稿加以改变

在新闻主播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就是备稿。在传统意义上,备稿的主要方式就是对某次新闻稿件进行播音前的准备,其中主要包括将稿件中出现的复杂长句和生字词弄懂,做好停连、轻重、换气等标记,以确保在播音时能够准备、流畅地对新闻信息加以表达。然而,当前的世界是瞬息万变的,这要求新闻主播音不能单凭事前准备,依靠播音经验和技巧来完成播音的任务,这会给观众造成顺畅但空洞的感觉。因此,新闻播音员在平时的生活中就应带着一定的新闻敏感性来观察生活、走进生活,不断进行学习,使自己知识结构得到丰富,在拿到稿子后就能及时发现新闻的价值,从而向观众传达具有内涵和思想的新闻信息。

(三)对传播方式加以变化

在新闻节目的播音过程中,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实现新闻播音员的转型。自长期来,新闻主播是以第三人称的方式来进行新闻信息的播读,从而把新闻内容向听众进行转述,这种传播的方式为单向传播方式,没有互动性。而且如果长期照稿进行播音,那么会使得播音员在语言方面比较僵化,所以,对这种播音方式进行改革是播音发展的必然要求。新闻主播应将自己转变为新闻主持人,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播音,实现单向传播方式向双向传播方式的有效转变,使自己具备进行访问、分析、谈话的多样语态,不断对自身素质进行提高。

三、结语

总之,在新闻播音过程中实现语态的有效把握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工程。在播音过程中,新闻主播还应正确处理自己感情。比如播音员如果采用冰冷的表情和死板的声音来向受众进行信息的传递,那么效果必然是不理想的。所以新闻主播在播音的过程中应进行情绪的合理恰当调整,对真情实感加以运用,同时使用正确的语态,这样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合格的新闻主播。

参考文献:

[1]燕琦.浅论新闻播音中的情感把握[J].社套科学,2005,(9).

意识形态发言稿范文3

只有重视主持意识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的价值,才能积极能动地传达出创作内容的艺术魅力,催生播音语言艺术表达的百花齐放。在播音艺术创作中以主持意识的特点、方式和目的去选择和驾驭一切表现方式和手段,是使作品在表现力上具有魅力和创新的关键,亦是弥补现有传媒教学的缺失、适应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正如张颂老师所言:“播音艺术创造活动的丰富生动、千差万别,都离不开语言主体的创造性、开拓性、群众性、时代性。从人文精神的音声化层面,注重语言主体的研究,也许能冲破‘工具论’的机械性,集结‘文化论’的普泛性,打开语言本质的大门,推动语言活动的科学化、规范化。”以主持意识的视角观照播音艺术创作过程,既能开拓播音主持艺术研究的学术视野,又能为播音主持艺术传播研究提供一种实证,对当前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也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二、主持意识产生的适应性需求

播音是一种有声语言艺术的表达方式,属于创作范畴。在这种有声语言的二度创作过程中,传播主体按照创作要求运用主持意识,积极能动地将文字符号转化为有声语言、创造性地将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张颂认为“有声语言的创作,必须完全符合创作要素(创作目的、艰苦劳动、改变形态、完整作品)的要求,否则就称不上创作”;①创作主体按照播音创作四要素的要求进行语言传播时,需要发挥主持意识的能动性,掌控创作的主动权,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有效地实现个人的艺术梦想。人们的行为总是有着一定目的,播音创作的目的亦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播信息、服务大众。在明确播音创作目的的过程中,创作主体需要在主持意识的统率下,规范创作过程,搞清对具体内容的创作是在规范社会公德还是在痛斥社会陋习,是在宣传家庭美德还是在开掘审美视角,做到心中有数,而不致迷失航向、偏离主题。播音创作的第二个要素是需要艰苦的劳动。播音属于二度创作,是把冷冰冰的文字转化为有声有色的语言的过程,创作主体需要在对文字进行理解感受的基础上遣词造句、表达情感。这时创作主体在进行反复推敲和再三琢磨的劳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挖掘艺术思维中转瞬即逝的闪光点,启发语言表达上的表现力,实现播音创作的目的。在这种创作中,创作主体运用主持意识深钻苦研,提高播音创作的自觉性,增强对播音艺术的创作力。播音创作的第三个要素是改变形态,是创作主体把文字稿件转化为有声语言,把内在思维转化为外部语言进行传播的活动,完成了语言艺术由静态到动态、由无声到有声的形态转变。这个过程并不是简单的念字吐词而是把文字转化为创作者自己的语言,亦不是漫无目的闲谈性的聊天,而是在理解与升华基础上的以理服人、以美愉人。这就要求创作者在改变形态中发挥主持意识的潜在的主观能动性、遵守播音创作的规律、呈现创作高潮,从而使主次关系明晰、表情达意贴切。播音创作的第四个要素是需呈现出完整的作品,可以是一档完整的节目也可是多人共同完成的诗歌朗诵作品等。作品的“完整性”体现出创作者调动自己的主持意识的重要性,因为“完整性”不仅是形态的有头有尾、有始有终,还是作品内容中的“不可重复、不可模仿”。这就要求创作主体以主动性的思维对语言内容进行不同形式的具体感受,引发不同思想情感的深化,传达出具有个性印迹的艺术作品。这个完整的作品包含着创作主体与众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趣味,更融入了个人在生活道路和艺术历程中的体验、触动、思考与启发。

三、主持意识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主持意识是建立在对主动性思维的理解和主动性语言表达方式的创作把握上。所以,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的每一部分(内在感受、有声语言的组织特点及创造表达等)都是来源于对主动性思维的理解和把握上,以主动性语言的形式特征和艺术轨迹进行思考,是使有声语言在表现力上具有魅力的关键。良好的文化基础和学习储备,对于有声语言创作的完成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这种创作的准备就是广义备稿和狭义备稿,有这一点作为基础,可使创作者更为集中地抓住稿件的精神实质,更为恰当地把握表达技巧。但不善于运用主动性的思维方式开掘播音创作的表现力,便无法使播音创作有的放矢。创作主体也只有在较高的政治觉悟和丰富的艺术素养的广义备稿、较为广博的知识和较为扎实的播音技能的狭义备稿的基础上,才可以更为主动驾驭稿件的主次关系,恰如其分地运用表达方法,吸引和感染受众。文字稿件是将静态的文字呈现给读者,而播音艺术的创作必须把静态的形态改变为动态,改变成一串串鲜明生动的语言符号以丰满受众的想象力。播音艺术创作是把文字的东西转变为创作者要说的话,所以不能被动地“播”、被动地念字出声,要理解、感悟,激发播讲愿望,以积极的心态进行声音意象表达,以主动性的方式思考节目的内容形式、选择语言表达手段,从而使播音鲜明深刻,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持意识在播音创作的每一环节中的呈现。“音”是播音艺术创作的表现形式,“播”则是这种创作的趣味核心,更是播音之所以称为“艺术创作”的意义所在。播音艺术创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重视个人的具体感受和情景表现的自由,使文字稿件里的任何一种对象都可以通过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表达技巧打通情感动脉,赋予其生命;作品的生命在创作主体的调度和发挥中,充满灵性,富于韵味。创作主体发挥主持意识的主导作用,能动地运用表达技巧,把技巧转化为表达工具,为传播服务。创作主体通过停连的回味想象、节奏的抑扬顿挫、语气的拟人夸张等技巧的运用,使有声语言创作串联起听觉微妙的感受,描绘出富于情节的精彩画面;作品的内在韵味基于创作主体主动积极的内在感受过程,也只有主持意识所引发的主动性思维运用方能将文字内容的原汁原味解读给受众。电影、电视等艺术作品,因其是实物的呈现,所以在创作上的表现力是相对写实的,这就限制了受众的接收空间;但播音艺术创作则不是,作品中创作的所有对象可通过多姿多彩的表现手法赋予其灵性,让受众意念自由挥发、任意驰骋。这就是有声语言创作表现出来的自由性所带来的优势,这也正是有声语言创作在表现力上无可比拟的一个特点。所以,播音艺术的创作意义不是简单的“播报”与“发音”,而是创作者在以负责、掌管的主持意识的运用后所给予受众多姿多彩的意境空间;重要的是在语言的组织方式和表现力上怎样以主动性的思维、主动性的目的进行创作,充分运用播音语言的“主持”优势营造魅力声场。运用主持意识所进行的有声语言的创作对受众进行吸引与统领,具有鲜明的目的性。播音艺术的创作,不是自娱自乐,亦不是漫无目的胡侃,而是吸引受众,让受众获得信息,得到启发,感受到生命的真谛与生活的价值。所以当受众感同身受时,创作者必然会对受众的潜意识进行统领,以“催人向上”为目的,知善恶、辨美丑、明是非。以主动性的方式与主动性的目的去思考、设计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是在播音艺术创作中灌输的内驱力,是播音员由内而外生发出来的前进力,使播音员的语言创作拥有了生命力,凝练着感召力。这种与受众在情感上所达到的心理默契充满了人文关怀,可以在创作中营造沟通的氛围,疏通交流的渠道,在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中达到一种情感共鸣,以承担起广播电视媒体“教育和鼓舞”受众的职责。

四、主持意识在播音主持艺术教育中的培养

意识形态发言稿范文4

在面对当今多元化的艺术发展、传统艺术观念随之变革的趋势下,传统的雕塑学院教学面临的问题日益显现。首先,雕塑专业的基础教学强调对学生基于物像内在关系和形式美感的能力培养,这种单一的传统美学标准正逐渐在多元艺术环境中失去原有的地位。其次,雕塑专业的教学存在偏重于技术性传授的现状,如何在坚持自身教学特点的同时,逐步将技术传承向培养当念转化,同样是教学面临的突出问题。另外,雕塑专业的传统教学训练模式,使学生对于创作有一种天然的距离感,学生很难在创作中培养独特的个性和表达真实的情感,空泛和流于表面的“学生腔”随处可见,这就要求雕塑创作教学尝试适度调整,从基础训练与创作思维的关系入手,使之达成统一。

现代的西方艺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将启发学生的创意作为教学核心。使学生对于艺术观念的拓展、形式语言的表达有了新的诉求。与此同时,教学中对于创意的追求也使原有教学中的传统技术性因素不断萎缩,使得其逐渐在美术学院的教学中销声匿迹,转而向观念性方向转化。这种教学理念在影响现代西方教学体系的同时,也带来另外一个的结果:学生对技术的传承失去兴趣,传统日渐流逝。如何在教育中体现应有的文化积累、精神传承值得思考。相反,俄罗斯的现行教学模式强调传统性、传承性。其现代艺术教育始于18世纪,至今仍在坚守西方古典主义的教学方式,并结合自身的现实主义传统,推崇教学的科学性,技术性和系统性,体现出俄罗斯对于古典精神的坚守和本土文化的自信。但相对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势必会造成艺术形式的趋同和创造力的匮乏,问题同样显而易见。

中国的传统学院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面临的问题,基础教学已从照搬国外教学方式,转变为针对自身特点和实际问题调整教学模式。近年来,国内各大美术学院都在积极的尝试具有开放性,实验性的教学课程,针对雕塑专业的基础教学也呈现出更具针对性和多元性的学术倾向。众所周知,国内现行的学院教学体系大都以上世纪苏式教学为主体,以大量的泥塑写生为基础的教学系统使学生对于创作的认识趋于狭窄,急待解决造型基础训练如何培养创作思维的转换,单一的训练方式如何应对艺术多元化等问题。

反观雕塑创作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基础训练目的不明确。学生往往更关注技术层面的学习,忽视观察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培养;第二,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清晰。学生没能理顺基础与创作的逻辑关系,片面、孤立、习惯性的看待问题,导致学到的东西用不上,不能把所学合理转化为所得;第三,基础训练无法有效的提高审美修养和判断力。基础训练的内容相对单一,传统学院教学内容无法应对复杂的当代艺术语境,学生容易盲从和跟风,在缺乏系统认识和学习的情况下建立了简单、感性的价值判断;第四,基础训练没能使学生自觉的建立对造型本体语言的追求。学生在创作中更关注“话题”而非“语言”。创作中话题式的表达往往流于表面,很难进入本体语言的表达层面。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创作基础教学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和新的尝试。

雕塑基础教学的任务除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造型规律,专业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自主认识和独立思考,培养其艺术自觉和反思能力。雕塑创作教学需着重培养学生对于思维方式的构建,形式语言的推敲、材料的运用以及观念的表达。这些创作的基本功将直接的影响一个雕塑家的艺术品位和判断力。让学生懂得如何正确,有效的看待形式,关系等基础造型问题;如何认识空间与材料,语境与叙事等基本创作问题;如何认识材料、造型、题材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是雕塑创作教学的重要任务。正如亨利・摩尔所说:“艺术家需要懂得每一种观念都有一个适当的物质尺寸。”让学生掌握创作的基本规律并展开思考,让创作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而非闭门造车、苦思冥想的结果。

二.基于雕塑草稿的创作教学理念

众所周知,雕塑家大都有在创作构思阶段和创作初期绘制草稿,制作小样的工作习惯。这并不是偶然的选择,而是由诸多因素促成的。首先,草稿是雕塑家收集素材,内省反思,形成创作动机的阶段;其次,草稿是雕塑作品正式完成或正式发表前的各种尝试,作品仍存在变化发展的可能性;最后,草稿可以直观,有效的呈现创作意图,是创作推进的有效途径。不难看出在创作实践阶段,草稿是创作动机形成的初始形态,并伴随创作行为始末,雕塑草稿饱含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非理性的因素,是创作的源点。所以,我们希望在创作教学中以此环节作为重点,使创作的每个阶段清晰可见。

以雕塑草稿为核心的创作教学具有几方面的优势:第一,创作草稿的构思阶段实际上经历了创作信息的收集,创作动机的形成,创作观念的显现几个层次,它很好的整合了创作教学中思维训练的环节;第二,创作草稿的构建阶段学生需要对造型本体语言进行推敲和探索,这也是创作教学造型训练的重要环节;第三,学生可以在创作草稿练习中养成随时记录想法,尝试多种方式、反复对形式语言推敲的创作习惯。

《雕塑创作实践》是清华美院雕塑系基于雕塑创作草稿训练开展的创作基础课程。在坚持自身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借鉴欧洲和俄罗斯的教学方法,积极地进行教学创新。继承造型传统并扩展当代视野的教学理念是在多元化艺术环境下的一种新尝试。清华美院雕塑系的现行教学体系为单元制教学,其教学特点使学生能够接受多种的教学方式和不同的学术观点,在教学单元的差异和关联中发现课程设置的用意。我们的创作基础教学核心理念:立足于雕塑本体研究,建立当代视野的创作观。

课程遵循“四个多”的教学原则:多观察、多思考、多尝试、多推敲。“多观察”可以提高对周遭事物的感知力并培养独特的观察角度;“多思考”是对事物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梳理,进行当代观念的合理思辨,切中要害“多尝试”即在创作意向初步形成之时,尽可能的寻找出最佳的形式和媒介;“多推敲”是在作品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大量的针对形式语言、空间、媒介等方面的苛刻推敲,使作品逐渐成熟的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在充分研究和继承传统造型规律的同时,对造型语言、物质媒介以及观念传达等雕塑创作的核心问题大胆尝试,让学生自觉、诚恳地思考,在实践中体会创作的规律。

三.以雕塑草稿为核心的创作课程设置

《雕塑创作实践》课程由形式语言和物质观念两大部分组成,下设4个教学模块。形式语言部分包括具象形态、空间构成;物质观念部分包括材料实验、观念表达。教学模块的层次划分基于雕塑形式和观念的发展脉络。这种多层次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不同雕塑语言形成的脉络,体会雕塑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课程为期一年,贯穿两个学期,每周一次,给予学生较充足的消化时间和课下创作时间。教学形式包括创作原理讲授、研究报告展示、主题单元讨论、创作思路分享和草稿创作推敲等几部分。课堂上强调师生互动,突出课堂的开放气氛,给予学生独立思考、自由交流和提出不同见解的机会;课堂下学生自主研究、创作草稿,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1.形式语言教学部分

此教学单元以“形式语言”作为教学切入点,并非要求学生直接进入当代艺术创作的复杂语境,而是立足于雕塑本体,从一种狭义的“形式语言”入手,以形式和造型为主要探究内容。本阶段的教学重点是梳理造型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的逻辑关系,通过创作草稿练习深入研究造型规律、形式美感和空间构成,提升学生的造型修养。让学生深刻体会雕塑草稿在创作推演的过程中,从基本的体量、空间处理,到构图的基本势、态,再到作品的造型意味。形式语言能否与创作思路达成统一,决定了作品内在逻辑的严整性和外在形式的独特性。

具象形态、空间构成两个教学板块,以古典主义、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几个时期作品的形式和观念作为剖析对象,比较其造型与形式、审美与观念的差异性。学生可以在此范畴内根据自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追求进行自主性的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课上学生展示创作草稿(平面草图和泥稿模型两部分)并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创作体会,教师根据实践和研究成果启发并组织学生进行互动式讨论,最终提出推敲及修改意见。让学生充分体会创作是在不断尝试、推敲、调整的过程中实现的。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也根据实施过程和阶段结果对最初的教学设想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适当的取舍。由最初将不同艺术时期的形式审美追求逐一分析尝试,调整为在分析比较的前提下强调自主选择,突出培养学生的个人化经验,强调创作语言的独创性。

对学生创作意识的培养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通过对创作草稿造型语言、推衍过程的实践和认识,学生逐步体会到造型意味和形式特征既是雕塑家灵感(非理性因素)的物质载体,更是理性推敲并将造型规律合理化呈现的结果。每一件杰作的诞生都是经过无数次推敲甚至是推倒重建才最终完成的。让学生习惯这样的创作过程,使其对造型的苛求成为自觉,寻找恰如其分且独到的形式语言成为创作的目标,当学生真正体会到在小稿中推敲造型的作用和乐趣时,才能够“苦尽甘来”。

形式语言教学总结:

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创作热情也被激发出来。课程开始阶段学生总是有太多想法要去“讲”,而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做”,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会,每个人都试图从自己创作的细微变化和真实体会中寻找深入推敲的可能性,并在主动挖掘自我的同时,将雕塑的本体语言作为了重点研究的对象。在学生找到自己专注的方向并推进造型方式时,他们完全投入到自我的创作状态之中。有一位学生在课程总结中回忆道:“我开始进入了状态,不再为了交作业而去做草稿,因为创作这些东西太让我着迷了,从无到有,每个部分都是惊喜,我喜欢这种感觉。”

创作基础教学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转化为自主学习式教学,给课堂创造自由、开放的氛围,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将课程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创作课程已经不再是传授某一种套路或方式,而是尽可能地启发学生大胆发挥出自身的独特潜质,使创作教学更具有生命力和活力。

2.物质与观念的教学部分

如果说现代艺术发展的成果是视觉形式的拓展,后现代艺术则是把艺术变为无所不在的“生活一感觉”状态,这是从“形”到“态”的演变。雕塑作品突破了原有的以造型语言、形式美感为主的结构框架,转而将“物”的概念集中地体现在对于客观物象的尊重和观念性表达上。

在创作教学中可以从3个层面对“物质”的属性进行剖析和引导。首先,作为媒介的“物”,它包括物质材料自身的各种物理及化学特性。其次,“物质”所承载的社会属性,如文化、情感、时代符号等。第三层维度是“物质”所存在的时空和占有的场所,是物质与场域的动态关系,即“时空的物质”。本阶段的教学是从物质的3个层面进行思辨性拓展,培养学生关注物质材料本身,体悟材料是观念的物质载体,并将造型本体与材料观念有机契合。课程以“物的属性”作为切入点,从物质认识,材料处理和创作思路整理这3个创作环节入手,进行视觉思维训练和创作小稿基础训练。

发现“自然的物质”。此教学模块要求学生对物质材料以“物”的概念进行认识和思辨。引导学生尊重、发现并有效利用物质的自然属性进行创作,实现更多的可能性。启发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对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进行多方面的探索。这一单元要求学生进行材料收集,通过其物理属性、存在形态、作用力下的形态变化、化学性状、机械运动性等,对材料进行从感性信息的收集和理性分析研究。

承载“社会的物质”。语境和叙事角度是作品成立的重要因素,也是物质属性的社会化外延。物质材料体现着社会性的一面,包括其历史、文化价值、社会化语境等。在创作中要对其加以利用,产生一种物质化的语境与艺术家个人化叙事的微妙关系。在教学中要特别提示学生在利用材料的社会属性时避免空泛、俗套、牵强和符号化的使用。

占据“时空的物质”是物质所处的时空、场所的关联性。包括物质的时间性、物质与空间、环境的场域关系。时间性在创作中体现出更广的维度和更多的可能性。这种更加综合化的“剧场化的呈现”使时间、空间、观众、周遭环境都成为作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需要作品与现场完全融为一体或全面占领。在教学中强调草稿、草图的全面性,草图中对现场的要求、作品与现场的比例关系、如何利用场域表达观念都需要仔细考虑。

物质与观念教学总结:

随着课程的推进,学生在创作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材料、造型、题材三者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的问题。此时可以从雕塑的创作方式进行分析,抓住问题的核心。雕塑的创作方式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种:其一,创作从想法和题材出发。这时艺术家所用的雕塑语言一定是其想法的最佳代言,其他媒介无法取代;其二,创作从雕塑语言出发。艺术家直接从处理材料出发,把对材料的兴趣发挥到极致,观念在创作过程中被具体化,并与雕塑语言自然结合。材料、造型、题材三者相互催化,才能促成作品的成熟,忌讳任何一方的迁就和随意。

物质与观念为主题的创作教学单元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因其所体现的是当代雕塑思想意识的扩展,从材料性状的研究到观念化的物质呈现,这种建立在逻辑性和感官相互作用基础上的表达体现出当代雕塑形式语言的多样性,也是创作基础教学中不可忽视的。

四.以雕塑草稿为核心的创作教学总结

如本雅明所说“巨大的革新必将改变各种艺术的所有技术,并以此影响创意本身,最终或许还会魔术般地改变艺术概念”,随着新技术、观念的革新和转变,使得当代雕塑创作形式、媒介不断丰富和拓展成为客观事实。有别于当代艺术媒介、技术、观念的快速发展变化,美术学院的教学体系需要一个相对稳定、适度调整、逐步寻求适合自身教学模式的发展节奏。避免“”式的主观调整和盲目发展,这样或许才能勾勒出具有自身特色、符合时展艺术创作路径。

意识形态发言稿范文5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

一、三部著作对共产主义的表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到:“共产主义是扬弃私有财产的积极表现;开始时它作为普通的私有财产出现。共产主义是从私有财产的普遍性来看私有财产关系,”“对私有财产的最初的积极扬弃,即粗陋的共产主义,不过是想把自己作为积极的共同体确定下来的私有财产的卑鄙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为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一文中是这样对共产主义定义的:“共产主义对我们说来不是应当确定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比如你们要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已主义者呀等等;相反,他们清楚地知道,无任利已主义还是自我牺牲,都是一定条件下,个人自我实现的一种必要形式”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中,马恩第一次运用唯物史观,从主体与客体、历史与现实等不同角度,分析了资本主义、资产阶级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文中突出“两个必然”“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二、三部著作中共产主义理论的联系与区别

当我们将《手稿》中的上述思想与公认的马克思主义著作相对照,我们就不难发现,《手稿》中关于共产主义的观点,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萌芽。如《形态》中指出:“我们称之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及以《宣言》结束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这些思想都可以在《手稿》中找到其萌芽,这说明,《手稿》中有关共产主义的思想观点,确实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前奏。

《手稿》可以说是马克思青年时代思想进程的总结,同时是走向成熟阶段的起点。在这之前,马克思的批判矛头主要指向德国封建专制制度,从这一手稿开始主要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这是马克思第一次对共产主义的本质特征所作的表述。

《形态》一改《手稿》对共产主义的抽象玄思,伴随着实践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正式确立,把共产主义彻底感性化和现实化,从不同的视角开辟了实现共产主义的实践途径,其终极目标就是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马克思在《形态》中对共产主义的描述更趋现实和合理:共产主义已不囿于异化的消除和人的本质向人的回归,而是以消除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弊病为底蕴,是通过革命实践能够达到的全新境界。

其次,共产主义是“世界历史”性的事业,要在世界历史中完成。马克思说:“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无产阶级只有在世界历史意义上才能存在,就像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可能实现一样。”这样,马克思就不仅把共产主义从天国拉向人间,而且从实现条件上指明“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马克思这个设想的意义不在于它的现实可能性,而在于它已经关注共产主义的实现条件和途径,这与《手稿》相比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第三,共产主义是永无止境的实践过程。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了共产主义消灭异化、使人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本质和最终解决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崇高使命,但就人的现实存在来说,这个使命很难完成。所以,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的这个高远的目标只能伴随人类同行,在全部人类无止境的历史中才能实现。这就与共产主义的现实维度形成悖论:现实维度指明只要达到必需的条件,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而形上维度却说共产主义只能在“历史的全部运动”中或“在现实中将经历一个极其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才能实现。针对这个矛盾,马克思在《形态》中提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这段名言一方面澄清了将共产主义囿于可以企及的平台的简单理解,另一方面指出共产主义是一种运动,是在消灭现存状况中的现实生成过程,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实践过程。

意识形态发言稿范文6

语言常识,职场应备

语言常识,职场应备。这是因为语言表达是与职场活动相伴的工作形式:口述分析信息、工作汇报交流、电话答复咨询、业务培训讲课、参加演讲活动、主持工作会议等等。你的语言表达质量,对于工作成果、工作质量和个人综合素养来说,有着非同小可的“折射”作用。

(见“职场视频1”)

职场音频:

××区统计局(调查队)领导在科所长半年工作会议时的“开场”讲话:

今天的会议从现在开始到下午六点,共计四个多小时。

大家针对半年来的工作,盘点成果、分析得失、提出思路。我下面做两点提示:

第一,把握汇报重点。把握汇报重点,就要克服一个误区:“8分钟的时间我说不了什么”。其实,汇报发言有没有思考含量,是不是突出了重点,不是用时间长度来测度的。突出的成果、深刻的感悟、独到的思路,几句话就能概括、提炼、归纳出来;而两可的套话,众所周知的工作过程,没有表述意义的絮絮叨叨,就是给你再长的时间,也体现不出发言质量。

第二,注意时间长度。注意时间长度,就要算清一笔账:会议发言的总人数将近40人,如果每人超时3分钟,就是120分钟,两个小时;如果每人超时5分钟,就是200分钟,将近三个半小时。这超出来的两个小时或三个半小时,我们没地方去找啊!

观(听)后感:

在上述视频和音频的情境中,参会者以语言为表达方式进行工作成果的盘点展示和工作思路的梳理交流。面对8~10分钟的发言时限和领导提示,给我们的思考、借鉴是什么呢?

第一,交流、汇报最好脱稿。如果发言时段不是很长,你最好不要“照本宣科”,因为呆板念稿会使仪态、眼神等交流要素缺失,更谈不上语气、语速的恰当控制,展示与表达效果会大打折扣。建议用卡片(或发言稿)做备忘索引,或用幻灯内容做纲要提示,一人读稿另一人操作幻灯的方式尽量别用,那样等于告诉观众,你既不会当众讲话,岗位技能也不是很高。

第二,演讲文稿需要设计。用作语言表达的文字稿均应称作演讲稿,而演讲稿绝不是文字总结和文字汇报稿的照搬。它要根据语言表达特点,在结构、详略、句式、时限等方面进行必要的设计。简言之,要善于在有限的时长说出精彩、充实、深刻、独到的内容。

上述视频和音频告诉我们,在统计职场当中,语言表达(演讲)常识是需要随时使用的,包括演讲稿的写作和设计,也需知晓一二才行。请你切记:汇报交流、口语表达,既是展示工作成果、工作亮点、思维质量的平台,也是展示你职场形象的平台。

(见“职场视频2”)

观后感:

对统计调查对象进行业务培训和工作布置,是统计部门常态的工作内容,“讲课”也就成为统计人必演的职场节目。讲课不是死念制度、不是照读方案,讲课是面向特定受众、针对特定内容进行的演讲活动,是释义、是说明、是解析、是点拨,它贵在一个“讲”字,贵在表达质量。请记住:当你走上讲台的时候,也是你走上展示台的时候——

展示你的表达水准:请注意开场白的设计;语气、语速的控制;强调、提示的技巧;手势、仪态的把握;方言、语病的规避;音量、口齿的分寸……

展示你的业务水准:统计制度的理解程度;岗位技能的熟练程度;基层实际的知晓程度;相关知识的储备程度……

展示你的职场风度:与人沟通(培训受众)是否谦和;工作态度是否认真;工作作风是否严谨;服务理念是否具备……

幻灯制作,岗位常用

幻灯演示是配合语言表达的重要辅助工具,也是重要的展示载体。它承载着文字精华、表述要点、视图资料、工作亮点、重大成果、课件解说、例证强调等直观的表达和展示功能,也折射着幻灯片制作者、包括制作者所在单位的工作技能。

(见“职场视频3”)

观后感:

在上面的视频当中,两个处室制作的演示文稿出现了技术上的严重不足或不得要领等问题:色差不够,字迹不清;模板背景图案与演示内容极不协调。其实,类似这种低水平的表现和毛病常见于我们的职场当中:讲稿照搬、版面失调、字迹不清、颜色混乱、图表失态、动画无度、美感缺失,这些都会使演示效果大打折扣。

无论从表达角度,还是从展示的角度,制作幻灯片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自修课程。建议你多学、勤练、常思、深悟。当高质量的幻灯演示出现在受众眼前时,被展示的不仅是汇报或讲课的内容,还有幻灯制作者的综合素养。

展示技法,多修为佳

身处职场,展示相随,相关技法,多修为佳。假若技法不足,不仅淹没了工作亮点,演示效果打折扣,还会使你的职场形象或多或少地“丢分”。

(见“职场视频4”)

观后感:

上述视频中有一个细节,授课老师用Photoshop画了一个“美女”头像,来强调讲课内容的表达意涵。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用Photoshop加工的配图,授课效果会大打折扣,授课内容不会给参训者留下深刻印象。由此可见,Photoshop是需要掌握的“展示”技术,因为这个技术,给加工图片、绘制图像提供了多元的表现效果和空间。优化展示效果的技法除Photoshop外还有很多,如电脑“画图”工具、幻灯片“图片工具”、摄影技法等等。

为了优化表达和展示效果,除了掌握一些技法外,你还应该涉猎一些美学和艺术常识。

意识形态发言稿范文7

关键词 真心倾听;真诚待人;真心服务;真知博学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3-0026-02

一本图书的顺利出版,离不开编辑和作者的有效沟通。我从事编辑出版工作20余年,接触过形形的作者,遇到过各种各样的情形,我把与作者的沟通归纳为四“真”法。

1 真心倾听

在与作者的沟通中,编辑一定要学会“真心倾听”。尤其对于主动“找上门来”的作者,切忌居高临下的态度,也切忌漫不经心的态度,更切忌冷嘲热讽的态度,对待作者,要以礼相待,以诚相待。

在倾听的过程中,要耐心、仔细听取其诉求,做好笔记,甄选信息,抓住要点,理清思路,形成初步的意见或建议,并及时反馈给作者。

在与作者的初期沟通中要重点甄选出以下信息。

1)该书是教材,专著,还是市场书?是公开出版还是内部出版?

2)作者的编写目的是什么?是评职称用,教学用书,还是科研成果的总结,抑或以赚取稿费为目的?

3)作者的职称、学历,之前是否编写过图书?

4)作者需要出版的周期。在平时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作者由于评职称或春秋季选用教材等原因而着急出版的情况,这时需考虑在保证图书质量的情况下,能否按时出版。若不能按时出版,需如实地告知作者,并婉转地拒绝作者。

以上这些情况将影响到图书定位、出版条件、图书设计风格、后期推广策略等。

2 真诚待人

“真诚”永远是与人相处的王道,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原则。“作者”是一本图书的灵魂,是影响图书质量的核心因素。对待作者应敬如师长,诚若亲朋。与作者的坦诚相待,可以体现在以下方面。

1)目前,图书出版要求作者包销或补贴已经成为常态。但不是说所有的图书都需要包销、补贴,也不是让作者包销或补贴越多越好,更不能只要有包销补贴,就无原则地什么书都可以出版。尤其当作者经费有限或者购书困难时就要多考虑图书本身的质量,以及作者的专业水平、写作水平等。如果图书质量较好,内容新颖、前瞻,选材精良,编排合理,作者有丰富的教学及实践经验,学术水平较高,写作态度严谨,以及作品有一定的读者群,这时可以要求少补贴、少包销甚至不补贴、不包销。在实际工作中,不包销不补贴却销售很好的图书比比皆是。而这些图书往往是作者实力较强,写作态度严谨,专业水平较高,图书定位准确。而有趣的现象是,那些一味追求包销、补贴的图书,反而销量一般。所以编辑组稿时要考虑实际情况,多在图书特色、图书质量、图书制作等方面给作者提供宝贵意见,多从出版社的营销方面想办法、谋点子,多挖掘图书本身的“硬实力”,而不是一味地依赖作者的包销补贴。编辑处处为作者着想,日久见人心,作者也会不胜感激的。

2)稿酬支付要诚信。对于合同上签订支付稿酬的,要主动、及时地给作者开具稿费。目前大多出版社稿费采取版税形式,版税是跟图书销售数成比例的,对于实际销售情况,作者是无法了解的,这时就要求编辑做事诚信,图书卖出去多少就应该给作者开具多少册的稿费,绝不能偷滑耍奸。

3)在策划组稿过程中要了解清楚作者要求的出书时间,如果估算不能按时出版的,就要跟作者解释清楚并果断拒绝选题;如果答应作者出书时间的,就要全力以赴、不遗余力的努力按时完成,绝不能找各种理由

“食言”。

3 真心服务

作者与出版社一旦达成合作协议,作为出版社的代表――责任编辑就要全力以赴地做好服务,与作者一道把图书出版好、发行好、宣传好。

1)做好图书的定稿和编辑加工工作。作者交稿后,先大概地审阅全稿,然后提出自己的建设性意见,比如图书的篇幅要适中(因为这会影响图书定价,进而会影响图书销售情况)、内容讲解要通俗易懂(可配有丰富实例)、层次体例要统一等,帮助作者做好改稿和定稿工作,直至达到出版社收稿标准。收稿后,要逐句、逐字、逐标点地仔细审读,力争把瑕疵降低到最低。图书质量是一本书的灵魂、核心,出版社一定要严格遵守三审制。

2)监督图书封面、版式设计和校对工作。要安排一流的设计人员设计封面及版式,不能敷衍了事,马虎应付。设计时要跟作者密切沟通,充分争取和尊重作者的意见。监督校对环节,认真审读清样,必要时把清样寄给作者审核把关。

3)做好图书的印制工作。选择责任心强的有丰富经验的印厂印制, 在纸张上,不能偷工减料,降低规格。对于有特殊制作要求(如精装书)的要跟印厂交代清楚,并密切跟踪和监督。在印制周期上要千方百计满足作者的需求,答应作者出版期限的一定要按期出版。

4)做好图书出版后的扫尾工作。比如,及时给作者寄送样书,开具发票,开具字数证明按时、诚信地开具稿费,给读者发送配套课件等。

责任编辑作为出版社的“代言人”,要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尽量满足作者的需求,为作者服好务,给出版社创立一个良好的口碑,也为今后与作者的进一步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真知博学

1)对于一名科技编辑,除要关注政策法规,更要关注科技动态,才能与时俱进地策划出新意选题、前沿选题。要多关注行业发展动态,了解专业技术最新的发展情况,多参加一些学会、协会的专业学术会议、年会、展览会等。多浏览一些专业报刊,以便掌握和了解国内外的科技发展情况,使策划出的选题,如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等不落后于当前社会实践,符合科技发展需要和读者的需求。

2)加工稿件是一名合格编辑的基本功。在科技稿件中,有很多科技名次术语、公式、符号等,要求编辑不仅有扎实的理工科功底,还要有广博的知识,才敢负责任地下笔去改。所以一名科技编辑平素要不断地学习、总结,丰富自己的知识面。

3)平时与作者的沟通应不仅仅限于服务式的沟通,或朋友式的沟通,还应该具有更深层次的沟通DD同行式地交流,只有这样,编辑才能运用专业的知识,在更深层面上给予作者指导性建议,作者也才能对你充满信任。平时多关注、多积累专业知识,这对于提升图书的策划能力也大有裨益。

5 结论

编辑与作者的沟通是一门艺术,很多感受和经验只能意会,不易言传。但万宗离不开一个“真”字,只有与作者真诚相待,彼此信任,并不断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才能策划、制作出优秀的图书,才能让出版之路越走越宽阔……

参考文献

意识形态发言稿范文8

关键词:播音主持;工作状态;播音技巧;养成;方法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3)06-0124-02

一、引 言

无论我们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工作状态的好与坏非常重要,他影响甚至决定着我们工作的成败。播音主持工作尤其如此,因为,播音主持工作者从事的是一种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通过各种传播媒介传播信息的一种创造性工作,这就要求播音主持工作者必须充分调动自身的情感、运用所学的技巧以及广博的知识积累,把无声的文字创造加工成为具有艺术美感的有声语言,所以,播音员、主持人工作状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其播音质量的优劣,保持良好的播音主持工作状态,正是每一个播音主持工作者所努力寻找并追求的目标。

二、良好的播音主持状态的养成方法

(一)在口腔控制上要有一个积极的状态

加强口腔控制是保证播音发声质量的关键。对口部的控制也就是对字的控制。口部控制讲究的是“立”和“力”。“立”即站立,指的是吐字归音;“力”即力量,主要指唇舌用力。

1.“立”字的要求。无论是评书、戏曲还是歌剧等等都讲究字要立住,以达到字正腔圆。立字的过程即成枣核状的过程,用半打哈欠、半吃苹果的状态把后口腔盖打开,找中间“ā”的位置(也就是发“ā”音延长音时,中间一段最稳定的口腔打开状态)。对于“字头”要做到出字叼住;对于“字腹”要做到立字拉住、饱满;对于“字尾”要做到成字迅速弹出。

2.力量的训练。首先是口腔“打开”的训练。有的播音员在播音时口腔没有完全“打开”,唇、舌、齿、喉、腭等瘫软无力,吐字归音不够准确、集中、清晰。要克服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加强对口腔各部件及相关肌肉群力量的训练。让口腔具备灵活性,使字音具备集中性,加强半咬苹果或半打哈欠的“口部操”练习效果会非常明显。此处为什么要加个“半”字呢,是因为我们的口腔打开状态不是张的越大越好,而是要讲究科学、适度的开与合,主要是提起上腭,同时放松下腭基本不动,上唇齿抬起,然后垂直往下一口一口地切苹果。通过口部操的练习可以适当地加大口腔的容积,为字音的拉开立起创造条件,同时让我们的口腔记忆住这种打开的状态,在以后的播音发声时口腔就能自动打开了。

其次是唇舌力量的训练。口腔打开了,紧接着就要加强对唇、舌力量集中的训练。我们可以将嘴唇收拢撮起,注意要把力量集中到唇的内缘,大概是唇舌三分之一处用力,也就是“ü”音的用力点,然后按顺时针或反时针方向绕圈,速度可以由慢到快,幅度越大效果越好。我们还可以经常性的练习伸舌、绕舌、转舌、顶刮舌面等运动。在做舌的力量训练时要注意让我们的舌头保持收拢的状态,不能瘫软无力,要让力量集中在舌的前后中纵线上,然后让舌头做相应的运动。通过对唇、舌力量坚持不懈的锻炼,以后在播音时字音就能叼住弹出,就不容易散了,听起来才会更加准确、清晰、圆润、集中、流畅。

最后是其他咬字器官间的配合训练。在形成字音的过程中唇舌的动作最积极,起的作用也最大,但是其他咬字器官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我们可以通过朗读大量的绕口令,来加强各个咬字器官之间的配合,从而达到口腔对字音控制的灵活性。

(二)要掌握科学的发声状态和自如的呼吸控制状态

播音发声要解决两个问题,即腹部的控制和声音的位置问题。

1.腹部的控制。腹部控制的关键在于呼吸控制的处理,而呼吸控制主要是解决“呼”的控制,气息怎么进来就怎么出去。做到稳、持、挂、变化。稳即丹田拉住;持即气柱要持久的徐徐地出来,像吹口哨、吹灰(别一口气吹的到处是)等等;挂即气要控制在唇舌上;变化即灵活性,将灵活的气息控制与灵活的语言变化结合在一起,根据语言的走势起伏变化。

2.声音的位置

(1)声音的位置概念。声音的位置是解决发到哪里的问题。即由气息冲击声带,产生振动,经过共鸣体的润色,沿着软腭、硬腭、前腭前行,最后和字揉为一体,使声音集中,有弹性地打出来。声音靠后容易形成声包字,声音靠前字容易瘪、容易散。

(2)正确的用声方法。用声方式、呼吸方法不科学会造成发声时喉部发紧、用力过度,挤、压嗓子播音,造成声带疲劳,声音过紧。如一些播音主持工作者往往在备稿时状态松弛,一到话筒前或是摄像机前喉部就容易发紧,挤压着声带播音。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找到自己最放松的用声状态。可以试着做叹气练习,即叹口气后紧接着发单元音延长音的方法,然后逐步过渡到一个单词或一个短句,感受并找到自己松弛的声带状态。但是要特别注意要的是,喉头的放松是相对的,绝不是越松越好,因为过松会使气息压力过小,致使声带运动迟滞、松懈,发出的声音极易散、沙、暗,给人以有气无力的感觉。所以,播音发声时,喉部积极而又放松的状态,才是喉部控制最佳的状态,也就是要让我们的声音像一条具有弹性的带子,这条带子应该保持“两头紧中间松”,即在加强腹部对气息的控制的同时,调动气息垂直向上,至口咽腔,沿上颚中纵线前行,同时把喉部放松,加强唇、齿、舌、颚对字音的控制,最后让字音好像被“吸着”而“挂”在硬腭前部,再由上门齿处弹出,流动向前。

(3)正确的用气方法。找到喉头放松的状态之后,在呼吸控制上还要掌握换气要领。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长句气息不够用、句与句之间气息急促或喷话筒的情况,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没有掌握换气要领。

播音发声是采用胸腹联合式的呼吸方法,我们的气息应该持久、均匀、稳劲而富于变化,应该有控制地快吸慢呼,吸气时,气流从口鼻同时吸入,两肋向两侧扩张,肩部要呈放松状态,腰带感觉渐渐收紧,小腹控制渐渐加强,吸至八成满。呼气时,气流要缓缓地呼出,小腹逐渐放松,但仍要有控制的感觉,两肋逐渐恢复到自然状态。我们应该加强闻花香的吸气练习和吹蜡烛的呼气练习。注意在吹蜡烛练习时要让气息持续30秒到40秒,让火苗保持一定的方向运动并不被吹灭。此外,还要根据稿件表达的内容及情感变化的需要,实时地运用补气、偷气、抢气、就气的换气技巧。做到句首换气无声到位,句中小量补充,句子之间从容换气,句子结尾用余气托送。呼吸是美的声音产生的关键,只有控制好了呼吸,才能控制好声音,灵活的声音赋予语言于生命。

(三)要领会文章主旨,把握播颂基调,形成正确的播音感受,实现优秀的语言表达

一个优秀的播音作品一定是言之有物的,在语言表达上面一定是准确的、优美的、生动的。这就需要我们在播音创作过程中明确对谁说、说什么,让我们的语言富于逻辑,语流语速起伏变化,用饱含情感的语言感染受众、打动受众。

1.实现优秀语言表达的步骤:(1)对拿到的文章(稿件)首先要有一定的认识,明确其主题和播出目的是什么,便于我们把握语言分寸,一个播音员或主持人,他对于稿件的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受众对内容的接受程度。(2)了解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创作的,可以激发我们的播颂情感。(3)熟悉作品的结构和情感走势,可以让我们很好的把控作品。(4)运用丰富的播音技巧,如:情景再现、内在语、对象感、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等等,对稿件进行艺术加工,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内在运动的感受线,最后形之于声,就是用我们的嘴巴把它说出来。

2.听、读与模仿是实现优秀语言表达的重要方法想要快速抓住文章主旨还可以通过多听多读的训练。“听”是一个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学习能力,从接受过专业的语音语言训练之后,进入工作岗位,如果没有一副好耳朵,就像被蒙住双眼,止步不前,听不到党的最新政策、措施,听不到别人的优点长处,也就看不到自己的缺点不足,所以会听才能会说。没有良好的听的习惯,将会极大地影响“说、读、写”能力的发展。所以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播音主持工作者,有一副好耳朵也很关键。我们可以通过长期地“听”并“模仿” 优秀的播音主持作品,学习不同类型稿件的播颂基调、感彩、语流语速,从而逐步找到并确定自己的播音风格。

(四)具备广博的知识积累、过硬的心理素质以及彰显个性魅力的形象造型来包装完善自己

1.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些播音主持工作者在工作时常出现错别字满天飞、丢字落字时浑然不觉,还有些播音员面对很多专业术语时束手无策,这些都是由于其文化修养不高,知识积累不够丰富,以及不注重对政策、时事的学习了解所造成的。所以加强对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做一名杂家,才能从容地应对五花八门、内容浩如烟海的稿件。

2.提升过硬的心理素质。有的播音主持工作者心理素质不够过硬,容易产生顾虑、紧张状态,导致思维短路、表达受阻,无法正常工作。要克服当众害羞的心理,需要用实战锻炼与积极的心理暗示来逐步减少胆怯心理,即使十分恐惧也要表现出十分自信的样子,相信自己是最棒的。自信是形成魅力的基础,也是自我感觉良好的一种心态,它是成功的动力,也是播音主持工作者应具备的重要心理素质之一。

3.通过形象包装塑造良好形象。形象包装是电视整体信息传播的组成部分,包括自然的妆容、大方的发型、得体的服饰以及优雅的形体动作。好的形象包装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有举足轻重作用。(1)首先,它可以突出主持人的个性,增强主持人的个人魅力,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使得人们对其所传达的信息的接收度也积极起来。(2)良好的形象包装也会增强主持人自身自信心的提升,产生兴奋和激情,进入到最佳的工作状态。(3)形象造型的准确定位,可以帮助播音员、主持人去适应各种节目的需要,在自身可塑范围内,挖掘最大潜力,强化正确的自我意识。

三、结 语

良好播音主持状态的养成从来就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通过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全身心的不断探索,以及运用科学的方法训练而成的。期望此论文能够成为播音主持工作者在创作道路上的一个多快好省的方法。

参考文献:

意识形态发言稿范文9

〔关键词〕新闻播音 发展方向 技能提升

中国人民广播播音事业始自1940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播,至今走过了七十多年的光辉历程。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播音专业,新闻播音员大多是由记者兼任。播音专业是中国特有的,它展示了我国播音员优质的音色和标准的普通话。新闻传播,在播的同时要兼顾传的特质,而当今中国播音员更多注重的是播,传的任务则是由媒介来完成。播音员过于讲求字正腔圆,会造成播音过程中缺少对象感和交流感,变成形式化格式化的播音,专业性反而成为了制约中国电视新闻发展的枷锁。

近年来,中国的新闻播音开始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播音方式寻求专业突破。国外的电视新闻播音栏目,大部分主持人较为轻松地将新闻事实播报出来,有时候还配上一些肢体动作。我国的海霞凭借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亲切适度的播报方式在众多的新闻播音员中脱颖而出。本文以海霞的播音特色为例,分析新闻播音员的技能提升方向。

一、彰显个性魅力,与众不同

电视新闻是一种特殊的大众传播媒介,以其特有的传播方式为受众提供各类资讯,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电视新闻播音员是各类信息的传递者,是保证电视新闻收视率的重要因素。播音员在整个新闻节目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影响着新闻播出的质量。播报新闻不只是将稿件一字不差的读出来,而是运用一些播音技能技巧,让新闻更具有感染性,从而让观众能清楚、明白新闻信息。播音员在传递这些信息的时候,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要在播音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这样才能对新闻信息进行更好的阐述。

从外形上看,海霞与传统播音员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发型也与李修平相似,但刻苦努力的她在新闻播音中面带笑容透露着知性的魅力。她的专业能力非常强,语速最快可以一分钟读360个字,播报的内容清清楚楚,朗诵时状态十分积极。2013年1月26日,海霞以出镜记者的身份登上了1955次列车。在这次出镜报道中,海霞表现出了其出色的记者特质。在整个过程中,海霞保持了播音的优质音色,在咬字时趋向生活化,同时加入儿化轻声,使得整个过程轻松欢快,贴近人心,直接将其感情传递给了受众。这,正是新时代播音员应该追求的方向。

二、丰富播音专业理论知识

新闻播音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播音员播出的节目涉及面非常广,其知识是否丰富将决定播音员表述作品内涵的程度。新闻播音员不仅要多了解掌握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还要掌握新闻学、逻辑学、语言学、播音学方面的知识、技能。平时注意学习积累,不断拓宽知识面。同时,要做善于观察生活的有心人,多走向社会、观察社会、观察生活,不断丰富自身阅历。

播音员,学习他人的长处固然重要,但不能刻意模仿,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形成独特的播音风格,做到“声如其人”,“闻声知人”。

三、提升播音专业素养

(一)充满工作热情。播音工作不只是用声音工作,更是一项包含声音色彩、衣着、肢体语言的全身心的工作,使自己说出的话富于想象、有感染力和现场感。播音存在的较大问题是播音员与新闻事实的割裂。播音员格式化的播报方式让受众主动接受,主动挖掘,更多的还是需要画面和采访传递。新闻,在第一时间带给受众的不仅仅是书面文稿的简单复述,更多的应该是充满新闻态度。传递新闻态度,需要播音员饱含新闻热情,以积极向上的态度投入工作,在播音时真正想到传播的使命,去挖掘新闻的内涵,通过自己的处理直接传递给受众。汶川地震时,海霞深情的报道在第一时间就能将新闻中蕴含的情感带给受众。

(二)积极探索播音方式

1、《新闻直播间》栏目积极进行着电视新闻播音国际化的探索。从《新闻直播间》中我们看到了新闻播音员将专业技能加以改进的成果:主持人坐姿的前倾,稍微灵活变化的语速都使得传统的偏严肃压抑的新闻播音模式得到改善。海霞在《新闻直播间》中恰到好处的运用了面部表情,她运用自己的笑容拉近了受众和播音员的距离,使观看电视新闻栏目的受众从单纯的接受新闻事实过渡到在新闻栏目中以放松的心情去接纳新闻。从被动到主动,正是新的播音模式所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也成为之后李梓萌、欧阳夏丹等人努力的方向。

2、在电视新闻播音中,播音员的角色感非常重要,且他们形象端庄大方、朴实自然,符合新闻真实性的要求。他们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和副语言传达新闻信息。电视新闻播音比广播新闻播音语速稍快,在语言表达样式上多采用播报式,以体现准确和及时的特征,体现出时代感和庄重感,要求语言节奏明快,声音纯正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