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茶文化产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2-19 01:03:12

茶文化产业论文

茶文化产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茶文化;内涵;特点;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2

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是世界茶文化的发祥地。陆羽《茶经》开篇:“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中国茶文化集丰富多彩、意境优美、雅俗共赏为一体,促进了我国茶业经济的发展。

一、茶文化

1.茶文化定义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并通过这个载体来传播与茶相关的各种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包含和体现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茶文化是人们在对茶的认识、应用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的形成和发展融汇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成果,还融汇了儒、佛、道诸家的深刻和哲理[1]。

2.茶文化内涵

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国文化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称谓,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赏茶、泡茶、闻茶、品茶等与中华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茶文化的内涵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涉及科技教育、文化艺术、医学保健、历史考古、经济贸易、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学科与行业。早在唐朝,“茶圣”陆羽,就写下了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奠定了我国茶文化大国的地位。茶文化融合了儒家“中庸”的思想观念,也融合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还融合了释家“众生平等”的思想观念。

3.茶文化特点

茶文化包含四个特点,即物质与精神的统一,功能与审美的结合,高雅与通俗的和谐及实用与娱乐的一体。物质与精神的统一是指茶文化的实体是异常丰富的,比如历史名茶,瓷器、茶俗、与茶相关的诗作与画作等,又具精神内涵廉俭育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功能与审美的结合是指茶可以饮用与食用功能,茶器、茶艺可以给人美的享受;高雅与通俗的和谐是指茶文化既有上层社会的阳春白雪的气息,又有下里巴人的气息;实用与娱乐的一体是指茶可以解渴生津,入药治病,品茗可怡情养性。

二、茶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途径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为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内涵和活力,目前,茶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正在不断延伸、创新和发展。新时期茶文化借助现代科学技术、现代新闻媒体的传播,使茶文化价值功能更加显著,茶的价值使茶文化核心的意识进一步确立,国际交往日益频繁[2]。

1.茶市场

茶市场的发展是茶文化繁荣的基础;反过来,茶文化的繁荣也促进了茶市场的迅速发展。目前,全国很多城市都建有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比如北京的马连道茶城、杭州的“茶街”与茶都茗园、成都五块石茶叶批发市场、重庆天月茶城等。走进茶叶市场,茶香扑鼻,茶文化缤纷呈现。很多城市都形成集购物、观光、旅游于一体的茶叶、茶具、茶诗书画集散地,茶市场已经成为弘扬茶文化、促进茶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2.茶馆

茶馆是爱茶者的乐园,也是人们休息、消遣和交际的场所,历史十分悠久。有的茶馆布置古雅、朴实,环境幽美、清静,是茶客品茗休闲的场所,也是文人骚客雅集之处,更是商界人士洽谈生意的不二之选。有的茶馆平易近人,是交流聊天的好去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从过去的老汉饮茶,发展为男、女、老、少齐品茶。茶文化的有力推动,使茶馆也得到迅速发展,不断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3]。

3.茶会展行业

会展业汇聚巨大的信息流、技术流、商品流和人才流,对茶叶发展,产生着难以估量的影响。我国每年在不同的城市举行茶文化活动和举办国际性茶文化节、茶博览会,弘扬茶文化,推介茶产品。不少国内外客人远道而来进行茶叶、茶具、茶诗书画作交易,购买其喜爱的茶商品;而随着茶保健知识的普及,爱茶者、嗜茶者、买茶者的增加,茶叶消费量的增长,给我国茶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茶会展不仅促进茶经济繁荣,也拓展了会展业的发展空间。

4.茶文化旅游

近几年,我国将旅游景点的经营与弘扬茶文化结合在一起,开辟了多条茶文化旅游线路,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茶文化旅游品牌。如,广州国际茶文化节推出了广州茶文化景点一日游和粤北、潮汕、梅州茶文化景点三日游,这些不仅推动了广州地区旅游业的兴旺,也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4]。目前,到实地欣赏茶园风光,到茶园亲自体会做茶,到茶艺馆感受茶文化,已成为城市市民的新时尚,有效地促进了旅游业和经济的发展。

三、茶文化对茶业经济的作用

茶业经济的发展和茶文化的推广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是目前被广大茶业界看好的一个经济增长点[5]。

1.茶文化提升企业品牌文化

“柴米油盐酱醋茶“,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茶文化在品牌经济的发展有引领的作用。以天福为例,我们没有在电视上看见天福的广告,但凡是喝茶的人都知道天福。其实,天福靠的是茶文化的传播。陆羽茶艺中心,举办各种大型茶文化活动,很好的对其进行宣传;天福茶博物院,一批热情、诚信的茶人为游客讲解茶叶知识,弘扬茶文化;天福茶学院,为天福集团培养人才,并为其产生正面积极的社会效应。这些方式构建了茶叶和社会资源沟通的桥梁,通过茶文化的传播,达到了宣传品牌的目的。天福集团的总裁李瑞河希望天福茗茶做“茶叶的星巴克”。我们看到,茶文化提升了企业的品牌价值,促成了茶产业的丰收。

2.茶文化提高茶产品的附加值

以竹叶青“论道”产品的营销为例,“平常心,竹叶青”“与己论道,巅峰已随心”,一语道破天机,《周易》乾卦有云:“亢龙有悔”,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后,能否保持一个平常心,能否戒骄戒躁,是决定能否实现更高超越的重要动因,论道的立意便基于此。因此高视点、高品位、高境界的论道迅速赢得了广大喜茶、爱茶的名人雅士的喜爱。论道竹叶青恪守论道十二法则,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融入人们现代生活的一些理念,使传统与现代结合,使人们在品论道的过程中,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感悟刹那即永恒的真谛,体悟论道的境界。通过茶文化的营销,“论道”产品的最高价格上万元,进而使竹叶青品牌跻身为高端茶叶品牌。

3.茶文化扩大茶产品销售渠道

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可谓相辅相成。文化贫瘠的经济不会有持久发展的内在动力,必然会丧失其存在和发展空间。茶文化扩大茶产品的销售渠道,每届的茶文化节博览会、无我茶会、茶叶论坛等活动都能很好的传播茶叶经济信息、传播茶产品。人的需求的多样性,要精心定位产品,体现茶文化的博睿;在营销茶产品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茶文化的诚心意识;借饮茶创造和谐的感情世界明心见性,沟通你我,发挥茶文化的友好功能[6]。

4.茶文化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

茶文化对休闲产业的发展尤为重要。茶产品是一种健康饮料,也是很多食品的原料,茶文化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

茶艺馆是休闲消费者集聚场所和消费的主要渠道,在休闲时喝一杯清茶,能使人身心愉悦。有文化背景的茶艺馆,是旅游业中一朵璀璨的奇葩。高雅的茶艺和温馨的环境赢得了游客的青睐,缕缕的茶香,可拂去旅途的疲惫,荡涤心中的焦烦与苦涩,“一杯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

茶文化结合旅游业的发展也迅势凶猛。茶文化旅游就是指以茶和茶文化为主题,以达到积极的休息和娱乐、获取茶知识等为目的,而开展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系列旅游活动,是旅游的新兴项目,同时也是茶产业的重要内容[7]。

茶文化旅游让游客不仅能踏青郊游,了解及观赏采、制茶的过程,还有机会亲自参与采茶、制茶、品茶,获得无穷的乐趣,从而深受人们喜爱。茶文化旅游,把与茶相关的景点、景观、购物、餐饮、娱乐等联系起来,带动了以茶文化旅游为核心的消费,提高了茶的附加值,增加了旅游收入。安溪以茶文化旅游、体验休闲游为主打旅游品牌,全力开展系列宣传推介活动,尤其是打出“畅游千年山水茶都・体验假期休闲安溪”、“茶乡文化让旅游休闲更出色”主题,举办“‘山水茶都・假日安溪’生态休闲之旅暨‘紫云山杯’安溪旅游风光摄影赛”,大大提高了安溪旅游的知名度。据统计,安溪在2012年春节七天期间共接待游客64.4万人次,同比增长7.5%;实现旅游收入1.95亿元,同比增长8.3%。石门县现有茶园13.5万亩,是中国禅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和湖南省旅游资源大县,其茶旅游综合收入近10亿元,并每年呈15%以上速度增长。

参考文献:

[1]裘孟荣,张星海.茶文化的社会功能及对产业经济发展的作用[J].中国茶叶加工,2012(03):42-44.

[2]陈熠.论茶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4:61-63.

[3]龚永新.弘扬茶文化推动茶文化产业建设[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04):97-99.

[4]李海平.浙江茶文化旅游开发对策研究[J].特区经济,2008,02:55-57.

[5]杨江帆.茶业经济与管理[M].2008,厦门大学出版社:厦门.

茶文化产业论文范文2

台湾茶叶,长久以来是以外销为主,大约80%~90%以上是外销。自1970年之后,外销市场开始大幅萎缩。内需逐年增加,到了1990年之后,台湾茶叶正式出口的销售量不及总产量的10%,绝大部分提供内需市场,尚且不足。目前,台湾每年茶叶的市场需求量约37000吨,台湾岛内每年茶叶的总产量约16000吨。因此,台湾每年约需进口茶叶21000吨,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如此算起来,台湾每人平均的茶叶消费量是1700克左右,超过日本许多;1980年,台湾的人均茶叶消费量仅约400克,当时日本的人均消费量约1000克。日本茶园将近6万公顷,几十年来。没有太大变动。台湾茶园从4.6万公顷减少到目前1.2万公顷。依观察,台湾茶园将减少到1万公顷以下。台湾茶业不论是产业、商业、工业,甚至文化事业,都有极大的变化,台湾茶产业的衰微是其它产茶地区较少看到的情况。(数据截至2007年)

台湾茶业在不同时代都会有创新文化出现,成为台湾茶文化发展的特色。目前,台湾新茶文化正在形成。

以进口茶叶为消费的发展趋势2000年之后,台湾茶业市场有了新变化,西方的花果茶、草药茶颇受欢迎;下午茶、英国红茶已流行;日本蒸菁绿茶越来越有好感;中国大陆名茶很自然地在精致的场合品尝,大陆茶叶渐渐打开市场,这种情况将继续发展。

以传统创新并陈的营销方向茶业是古老的行业,传统的经营方式仍将保有一定的市场,新式的营销概念已逐步活跃。台湾的茶叶经济进入转手时期。

以商业利益为前提的经营概念台湾茶文化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发展是很大的特色,茶业者为达到商业目的而从事茶文化活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很露骨地上演,茶文化表现浓厚的商业色彩。

以现代科技为茶文化发展的动力茶文化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电壶、微波炉、音响、西装、电子设备,统统派上用场,科技的进步是茶文化发展的动力。不是孤立的一股暗流。

以知识分子为中心的茶艺活动知识分子是茶文化活动的主要参与人,弘扬茶文化是有民族使命感的工作,也是一种落实生活的有意义事业。因此,台湾茶文化以年轻的知识分子参与为主。

以市场需要为导向的生产方式不论是茶叶,还是茶文化,大都以社会的需要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茶叶,就制作什么茶叶;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活动。就举办什么样的活动。

以民族文化为内涵的表现以仿古式的建筑格局,乡土味的室内设计,雅致古朴的家庭布置,浓厚文化传统气息的书画挂轴,插花、焚香等具有民族意趣的景象,强调生活的茶艺,是台湾茶文化发展中的又一特色。

茶文化产业论文范文3

地处豫南的信阳是中国最北的茶区之一,而属于华南茶区的福建则是中国最南的茶区之一。豫闽两地同有着得天独厚的宜茶环境,也有着坚实的茶产业基础。随着近些年来两省茶产业互动和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茶业作为闽豫两地共有的优势产业,无疑已经成为潜力巨大、前景广阔的朝阳产业、生态产业与健康产业。作为中国的产茶大省之一,福建拥有着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精湛的制茶工艺和源远流长的茶文化,这为闽茶产业的长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说,茶产业正在成为福建省的支柱产业之一。

于去年6月13日启动的大型福建茶文化茶产业推广活动“闽茶中国行”,以改革创新的决心和气势跨出省界,通过弘扬茶文化、推动茶经济,以培育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泽及茶乡千家万户茶农,同时为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质、倡导社会的高雅生活作出了贡献。至今,它已经在台湾、上海等地,通过举办新闻会、产品推介会、专业论坛及招商加盟等主题活动,逐步搭建起政府、行业、企业、媒体联合推动茶产业发展平台。4月27日,它又走进中原,来到河南信阳,举办“闽豫茶产业高峰论坛”,以“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为主题,联合闽豫两省的茶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国茶业的合作大计,并围绕茶产业发展开展系列合作,携手开拓闽豫茶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并借助“闽茶中国行”品牌,将闽茶朝更广阔的市场推进,实现闽茶新跨越!

信阳论茶

恰逢第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及茶业博览会期间,“闽茶中国行”今年的首站选择走进河南信阳,与信阳市人民政府、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河南省茶叶商会、河南省茶叶协会共同主办,《海峡茶道》杂志社承办了“闽豫茶产业合作高峰论坛”,联合闽豫两省的茶界精英,共同探讨中国茶叶的发展大计,携手开启闽豫茶业合作的新篇章。

4月27日上午8时许,信阳市百花之声国际会议厅热闹非凡,来自河南与福建两省的各级领导、两地的茶叶协会组织、优秀茶叶企业代表和茶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优势互补・合作共赢”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副会长林万植和信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张继敬在致辞中都表示,近年来闽豫两地的茶产业互动和贸易往来逐渐频繁,希望此次论坛能够加深两地企业对彼此茶文化背景的认识与理解,使两地一脉相承的文化元素成为闽豫茶产业互动往来的重要桥梁。随后,福建省农林大学茶学系主任孙威江和信阳农专教授郭桂义在各自的演讲中从两省茶叶品种和加工技术的角度,向来宾们详细介绍了闽豫茶产业合作的良好基础与未来合作发展的空间;来自福建的优秀茶商代表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会长王文礼、厦门华祥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肖文华、福建坦洋工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小灵和漳平鸿鼎农场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志鸿作为跨区域合作典范的企业代表,从自身的经验经历出发,深度剖析了闽豫两省跨地域合作的可行性,为两地茶产区如何在各领域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献计献策。

来自河南的优秀茶商代表五云集团董事长陈世强、河南省茶叶商会会长姬霞敏、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会长亢崇仁则从企业发展、流通领域和整个产业发展的角度,对福建企业进军中原和闽豫两地的合作表示了肯定与信心。

观点

亢崇仁:我国茶叶生产布局已经呈现出南茶北移,东茶西移,经济发达地区向相对不发达地区转移的大趋势,这为河南茶产业发展带来了十分难得的重要机遇。河南地处中原,区位优越,茶叶品质好,发展潜力大、消费市场广,是茶产业转移的最佳承接区。福建地处沿海,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茶类品种齐全,是全国茶叶生产大省,与河南加强合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是实现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自去年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与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以来,两省交往活动增多,福建的茶企业纷纷来河南开门店,办茶厂、建茶园。我们要逐步把开放合作的范围扩大到东部沿海和南部的其它省区,加强联系与沟通,扩大推介宣传和招商力度,引进人才、技术、资金和项目,高起点引进,高水平承接,不断优化提升茶产业发展水平。

王文礼:河南是全国最大的人口大省,茶叶消费潜力巨大,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也使河南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商家抢占之地。信阳则拥有信阳毛尖、信阳红等名优茶,拥有广大的优质茶生产资源,是我们规模茶企补充资源的宝地。而安溪铁观音茶企的经营理念、销售渠道等优势,可以为信阳的茶企、茶农提供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如今中原市场的崛起,为两地茶企带来了逐鹿中原、辐射全国的巨大商机。在安溪铁观音同业公会的会员企业中,有一半以上的品牌企业在河南地区开设专营店,八马、凤山、华祥苑、中闽魏氏、华虹、日春等国内知名茶叶品牌都开设数十家直营店和加盟店。

肖文华:从去年开始的“信阳红风暴”已经在中国茶市掀起了一股热潮。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发展上升到整个国家的战略,这个地区的发展机遇是茶企需要特别关注的,选择这个机遇可能会对我们的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华祥苑要走向全国,更要看清楚每个阶段在哪里发展会更好。我们选择河南信阳作为华祥苑走出福建的第一站,从茶山建设到产品研发,再到市场推广都集中在一个地区,以华祥苑的品牌把信阳毛尖和信阳红推向全国,逐步实现企业多茶类、全茶类发展的理念。

李志鸿:台湾高优精致农业的发展希望和远景,也是台湾农民的第二春天,主力发展要在大陆,唯有大陆才有丰富多样的土地资源,才有广大的市场,加上政府非常重视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出台很多优惠政策,营造和宽松的发展环境,这是一个良好难得的际遇,现在是地球村时代,任何产业发展除了竞争更强调整合,必须不断整合有利务件和优势才能提升竞争力,才能扩大和永续经营。现在两岸农业发展各具优势,互补性强,若能有效整合,定能实现双赢共富而大有作为。

陈世强:中国每年产茶约130万吨,产茶面积位居世界第一。但茶叶的流通与销售却一直处在困局之中:一方面是茶叶种植环节的产量快速提升,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茶叶消费需求量快速增长而中间的流通环节却并不畅通,二者矛盾的交织又制约了种植环节的升级和消费市场的规范。正在建设中的信阳国际茶城应运而生,并首创性地提出了“茶产业聚集、茶产业升级和茶产业集成”的概念,力求破解世界范围内的茶叶流通与销售困局,从而加快推动茶产业现代物流建设的步伐,最终实现“物尽其用、货畅其流”之目的。

中原劲吹“福建凤”

在河南省信阳市举行的第信阳国际茶文化节及茶业博览会上,来自福建品牌茶叶企业的精彩亮相,在当地掀起了一股“闽茶热”。

4月27日,华祥苑信阳分公司及信阳旗舰店双双宣布开业,香港著名设计大师陈幼坚莅临茶博会现场,为华祥苑信 阳毛尖和信阳红的新品“天子”和“君子”助阵。

4月28日,红、白、乌、绿、花五大茶类的闽茶品牌茶企集体亮相,成为展会最受关注的焦点,115个展位,占总展位数的26%,福建茶企成为博览会上外省第一大展团,并设立了唯一一个外省展区。八马、华祥苑、品品香、元正、安溪铁观音集团等多家福建著名茶企纷纷向信阳市民展示了自家的拳头产品,丰富的茶类品鉴让参会宾客们应接不暇,精彩纷呈的功夫茶艺表演更是让信阳市民流连忘返。 来自福建的优良茶类品种水仙茶也第一次抱团走出福建进行推广。南平、龙岩、泉州、莆田、漳州等地的水仙组成福建水仙茶品牌联盟,集体亮相信阳茶展,让到场嘉宾一次品个遍。联盟的负责人介绍,水仙原本多是作为外销茶,2003年后逐渐转向内销市场。这几年,福建水仙茶品牌联盟以抱团作战的形式,在省内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推广活动,打开了水仙市场,水仙的茶叶价格和品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次信阳茶博会还引来了台商的关注,台湾省茶商业同业公会联合会也第一次组团参展。游济民理事长在接受采时说,河南地处中原地区,认识台湾茶的机会比较少,这次特意组团来参展,就是想来看看中原市场对乌龙茶的接受程度。“通过这几天和当地茶商沟通交流,走访了茶市之后,我发现河南的消费者正在慢慢认识和接受以铁观音为代表的乌龙茶,这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明年开始取消台湾茶叶进入大陆的关税,两岸的贸易政策越来越明朗,我相信以后不管是台湾茶叶还是台商投资都会慢慢向大陆转移,从沿海向内陆发展。”

下午,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亲临会场,在福建馆,卢书记走进一家家闽茶茶企的展位,不断勉励在座的茶界企业家。他表示,福建的茶产业发展已经形成品牌化,闽豫两省在品牌推广和渠道拓展方面要不断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闽茶在展会上的精彩反映出的是近年来福建茶产业通过品牌带动、技术创新和渠道拓展,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逐渐成为全国业界发展的标杆。如今,福建茶企向全国市场输出的已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产品,还有品牌、技术、管理和渠道,承担起弘扬振兴中国茶文化的重任,在与全国茶产区的合作中开始了新一轮跨越发展。

信阳茶产业已有2300多年历史,信阳毛尖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然而,2010年却被信阳茶界称为“元年”,这一变迁与福建密不可分。一直以来,信阳毛尖一年中只在春季采摘,茶业亩产量非常低。2009年,当地茶业界经过分析后认为,茶叶一年可以采好几季,但夏秋季采摘的茶叶维持不了信阳毛尖的品质,可以尝试着做红茶。取经福建,成为信阳茶业界的共识,他们三次到中国红茶的发源地福建学习、取经,结合“闽红”、“祁红”等红茶制作工艺,在2010年研发出了“信阳红”,并在全国迅速走红。“信阳红”的开发,改变了当地只产绿茶的历史,每亩茶园每年增收2000元,全市每年增收20亿元。去年,厦门华祥苑实业有限公司与信阳市口河区签约,斥资1.5亿在信阳建设40D0亩茶叶种植和生产基地,引进先进的茶园管理、现代化生产线,建设实验室、化验室,启动了品牌推广活动,很快提升了当地茶叶的品质和附加值。

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茶学系教授郭桂义说,信阳生态环境优越,茶叶品质优异,但也面临着生产集约化程度低、产品结构单一、深度开发不足等诸多瓶颈,福建茶企的到来,为当地茶产业发展带来良机。福建农林大学茶学系教授孙威江也表示,闽豫茶产业在产品结构调整、产业科技创新与教育、企业产品开发和市场拓展等多个方面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闽茶的品牌和市场推广做得很好,政府助推与企业发展的经验对我们而言是相当宝贵的。本次茶博会能够吸引到这么多家闽茶茶企的参与,相信对两地茶产业的互动会有更好的促进作用。”信阳市副市长张继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闽豫两地茶产业合作表示了坚定的信心。

感受握指成拳的力量

福建作为中国茶产业发展迅猛的产茶大省,无论是茶叶品种的推陈出新还是茶叶企业的营销推广,都走在中国茶业的前列。在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福建茶产业不断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在积极推广闽茶文化的同时,不断地为闽茶企业探寻新的发展渠道和空间。面向更广阔的市场,更美好的前景,福建茶产业大胆地喊出了“做好福建茶、做好中国茶”的响亮口号。

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由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农村工作办公室、福建省农业厅、福建省文化厅、福建省供销合作联合社共同主办的大型茶文化茶产业推广活动“闽茶中国行”应运而生。

去年6月,“闽茶中国行”首站台湾站活动,在台湾南投县举办闽台茶业高峰论坛。

去年8月,“闽茶中国行”借上海世博会之机启动了上海站活动,举办“感受白茶・共享健康”互动式论坛活动。

今年,“闽茶中国行”除了在信阳外,还将在北京举办一系列活动。

“闽茶中国行”的意义在于福建省相关的政府部门、社会团体、科研生产经营单位以及新闻媒体紧密携手,以改革创新的决心和气势跨出省界,通过打造茶品牌、弘扬茶文化、推动茶经济,以培育福建省新的经济增长点、泽被茶乡千家万户茶农,同时为提升人民的健康素质、倡导社会的高雅生活、传承中华的精英文化作贡献。这也是农业主管部门借助媒体平台沟通信息、引导舆论、凝聚力量以促进“三农”发展,媒体探索践行“三贴近”原则,在服务社会的基础上做大做强的有力举措。

除了社会各方的合力协作,福建的茶企在新一轮的跨越发展中也越来越注重行业协会的助推作用,茶企们不再单兵作战,而是积极创新茶产业发展的机制,以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等综合性、权威性的组织为纽带,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协会与企业一起,共同服务于茶产业的转型升级,抱团发展,形成合力,摸索出一条助推产业发展的服务方式。

2010年,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与河南省茶文化研究会签订合作框架协议,两省交往活动增多,福建的茶企业纷纷来河南开门店,办茶厂、建茶园。此次信阳茶业博览会共有82家企业来信阳参展,两省还共同举办了豫闽茶产业合作高峰论坛,两省的茶产业合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形势。

“今年将以河南作为发展重点”、“今年在河南将再开30家店”、“将在河南建立分公司”……在采访中,品牌茶企的负责人纷纷表示,今年在河南市场的扩张速度将明显高于往年。据了解,安溪铁观音集团于今年1月份与河南信阳的龙头茶企――五云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据安溪铁观音集团副董事长王大庆介绍,合作双方在协议中约定,“凤山”安溪铁观音和“龙潭”信阳毛尖、信阳红,将分别进入对方的销售渠道进行销售,全国各地的消费者,在这两家品牌茶叶企业的销售终端,都可以买到顶级的安溪铁观音和信阳毛尖、信阳红。福建坦洋工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小灵也表示,企业将会与河南当地的连锁品牌进行合作,会考虑进行渠道整合,让各自的品牌产品进入彼此的销售终端。

茶文化产业论文范文4

茶是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由于其含有的对人体有益的健康因子,深受消费者喜欢,据统计,以茶叶为原材料生产的茶饮料、茶食品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长。湖北作为“茶祖”神农和“茶圣”陆羽的故乡,种茶环境优越,产茶历史悠久,茶叶总产量仅次于浙江、福建和云南,但在茶叶的质量和效益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缺乏与之齐名的国内外知名品牌,究其原因主要是湖北茶产业的文化含量低。通过对湖北茶文化产业的梳理和分析,以期能够推动湖北茶产业的发展。

一、湖北省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一)茶文化产业的界定

茶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饮”,如今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三大无酒精饮料,饮茶嗜好遍及全球,而从喝茶中衍生出来的高贵、典雅的茶文化精神,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影响超越了民族和国界。因此,近年来,关于茶文化的研究逐渐增多,而茶文化产业也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但由于其作为文化产业的新分支,研究时间比较短等多方面原因,关于茶文化产业的研究还比较少。

根据国内外学者对茶文化产业的定义分析,茶文化产业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茶文化产业主要指的是经营与茶相关的服务与产品的文化行业;广义的茶文化产业既包括茶叶的生产、加工,也包括从生产到消费各个环节的服务及提供与茶相关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茶文化产业作为越来越独立的产业形态,突出了文化的投入,使其通过自身的文化特性产生积极的经济活动,同时也会促进互补性商品和服务类型的发展,延续和传承茶文化本身所包含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价值。

(二)湖北茶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湖北省作为我国的产茶大省,茶园面积、产量在全国20个产茶省中分别居第三、第四位,茶叶的农业产值仅次于浙江、福建,位居第三位,已发展成为全国产茶大省和名优绿茶生产大省。同时,湖北作为“茶祖”---神农、“茶圣”-----陆羽的故乡,种茶、饮茶历史悠久。陆羽《茶经》的问世,探讨了饮茶艺术,首创了中国茶道精神,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宋人梅尧臣说“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新茶”,可见当时茶文化对人们开展茶事活动的重大影响作用。

几千年来,湖北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茶文化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并且随着茶科技、茶产品、茶服务、茶消费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提升,逐步成为推动湖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可以说,湖北无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在我国都属于产茶大省。并且通过多年的努力,已形成了在国内外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和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的名优品牌,如英山的云雾茶、五峰的采花毛尖、鹤峰的绿林翠峰、恩施的富硒茶、竹溪的龙峰茶、保康绿针、谷城的玉皇剑、大悟寿眉、邓村绿茶、赤壁松峰茶等,这些品牌曾在全国名优茶评比和全国农业博览会上多次获奖。但可惜的是其影响力远落后于江浙名茶,离打造产茶强省还有一定距离,茶文化产业的发展还比较滞后。

因此,要将湖北建设成为茶叶强省和富省,应加强对湖北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研究,跳出常规的茶产业经营,通过茶文化的优先发展,聚集、涵养茶产业的后发优势,创立茶文化品牌,确立湖北茶叶品牌在世界上的地位。

二、湖北省茶文化产业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优势

茶发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盛于宋,普及于明清。今天,饮茶风气弥散世界,全世界有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亿人喝茶,茶作为“第五个重大贡献”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湖北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资源,为茶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支持。

首先,湖北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茶祖”神农和“茶圣”陆羽。据《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日遇七十二毒,遇荼而解之,最早说明了茶的药用来源,被陆羽称之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从而也被誉为“中华茶祖”。而根据《史记》记载,神农氏的部族发源于今大神农架区域,说明湖北饮茶文化已有上万年的历史。“茶圣”陆羽,可以说是湖北人的骄傲和荣耀,出生于湖北天门,一生喜茶、嗜茶、精于茶道,其所著的《茶经》作为中国第一部茶叶专著,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不仅详细的介绍了茶叶种植的条件,并创造了一套完整茶学、茶艺、茶道思想,首次完整地概括了茶的自然和人文双重属性,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标志着茶文化的成熟与全面发展,构成了湖北独有的茶文化品牌优势。

其次,湖北省各地市区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浓郁茶文化。如恩施种茶、制茶、饮茶历史悠久。根据《华阳国志・巴志》中记载,恩施种茶历史有三千年左右,明朝以后,所制茶叶作为贡茶供奉朝廷,曾受到明成祖朱棣、乾隆皇帝的盛赞;宜昌县县有茶树,处处有茶喝,历史上留下了许多文人墨客关于饮茶、品茶、咏茶的茶诗佳作,如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生动形象地描述了仙人掌茶的特点,为历代咏茶者赞赏不已。同时,湖北作为中国茶马古道的必经之路,清朝时汉口成为世界茶叶港,咸宁羊楼洞的青砖茶也进入了茶事极盛时期,远销俄罗斯西伯利亚及欧洲等地。

再次,湖北茶俗丰富,内容多样,在三国魏张揖《广雅》中记载了原始油茶汤的做法,现在恩施一带仍然盛行。同时,还有许多著名的传说、神话、丰富的人文景观联系在一起的历史文化资源,在湖北黄梅和阳新一带还存留采茶戏的习俗,茶农一边采茶一边唱着茶歌和民歌小调结合而成的的“采茶戏”。这些茶俗文化都可以融入到湖北茶文化产业建设中。

茶文化产业论文范文5

太多的人对两岸的萘业发展寄予了太多的希望与感情,东岸西岸这一刻饮茶再续前缘,再续佳话。从2007年第一届海峡两岸茶博会开始,到现在已经成功的举办了3届。3年来越来越多的台湾茶人加入其中,促进了两岸茶叶的交流。而此次以“闽台茶缘,合作共享”为主题的闽台茶业高峰论坛是第一次在宝岛台湾举行的大型两岸茶业高峰论坛。正值台湾南投县茶博会召开之际,西岸的茶人也第一次深入台湾本地茶博会体验不一样的台湾茶博会氛围,第一次进行深入的交流。

两岸茶人,互致问候

地处宝岛的中央地带的南投县,由于自然条件佳、气候地形多变,孕育了许多高品质的农特产,其中“茶”就是南投最重要的农特产品,南投县可说是“茶的故乡”,来南投“找茶”,不仅是品味一壶刚沏好的好茶,更要品尝那股厚实香醇、充满茶农辛苦耕耘的韵味,一种来自于土地深处的韵味。

“闽茶中国行”组委会受到南投县政府的热情邀请,集结了闽茶各类茶种的优秀企业代表参加了此次盛会,并于6月21日上午在南投县中心大会堂举办了“2010闽台茶业高峰论坛”,海峡两岸茶人欢聚一堂,畅叙茶韵茶缘,探讨深化合作之路,共同弘扬中华茶文化。

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陈光普表示,两岸茶业经济、贸易、文化、科技往来的日益加强,给两岸茶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此番论坛的举办,将促进闽台茶产业合作先行先试,扩大交流,深化合作,共同开发两岸茶叶共同市场。

南投县农业处处长陈潮旺先生也在论坛上发表了讲话,他表示,近年茶业发展势头良好,在两岸“大三通”实施的背景下,许多台湾“茶农”在大陆圆了属于自己的茶园之梦,而大陆广阔的市场和品种繁多,口感不一的茶叶也让台湾岛上的居民见识了不一样的茶世界。两岸同根同祖。茶缘相连,只有加强扩大两岸茶界的交流与经贸往来,才能让两岸的茶香飘得更远。

随后“2010年闽台茶业高峰论坛”正式开始,两岸茶人就论坛主题“闽台好茶合作共享”发表了自己的论点,台湾中国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先生首先发表了演讲。他在发言中说道,多年的两岸茶叶交流,让他深深感受到台湾茶文化的根在大陆,两岸文化之源相通,作为茶人更应饮茶思源。他以自己超过200次大陆行的经验。指出茶叶是两岸人民共同的生活饮料。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两岸人民饮茶的质量和数量都呈现极大的变化,两岸茶业交流应完全敞开大门。尤其是大陆广阔的市场空间给了台湾茶业广阔的发展空间,未来的台茶出路将在对岸大陆。随后范增平建议,定期举办“两岸茶文化研讨会”、成立两岸茶业信息中心、定期举办“两岸茶叶博览会”、设立长期“两岸茶叶交易中心”、成立“中华茶人之家”等。

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本土文化产业研究发展中心主任罗元宏副教授,以新竹茶叶的发展缩影为背景向“闽茶中国行”代表团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至今台湾茶业发展历程。罗教授指出茶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导向作用,变幻莫测的市场总是让商家、企业与茶农难以把持。只有强而有力的政府作为产业发展坚实的后盾。茶业的发展才能平稳。

茶香飘两岸,茶人一家亲。两岸茶人提出一些富有前瞻性和创新性的真知灼见,针对当前海峡两岸茶产业、茶文化发展的现状、特点、趋势以及两岸茶业如何开展进一步合作等热点问题展开热烈讨论。

论坛上,还进行了两岸经贸、文化合作的签约仪式。《“两岸红”合作协议书》结合福建“金茗红”和台湾“一炮红”,两岸相关单位将共同开发精品红茶“两岸红”。《海峡茶道》杂志社与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则签订了《闽台茶文化研究院合作意向书》,强调以茶为媒,推进两岸民间交流向纵深推进。

闽茶企业人的精彩演说

福建元泰茶业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魏文生是论坛第一位发言者,元泰茶业是福建省最早一批宣传推广红茶的企业,对福建红茶的发展做出了贡献。魏总回忆了去年在福州主办的2009海峡两岸红茶“5+2”系列活动,邀请茶界泰斗张天福和台湾中华茶文化学会创会理事长范增平一起品茗论道,他们在一片和谐、友好、融洽的气氛中展开了对话,提出了一些具有前瞻性、建设性的创见。时隔一年,又迎来了闽台茶业高峰论坛――闽茶中国行台湾站,有更多的业界同仁来共同参与,共同见证海峡两岸茶业交流的盛事,延续了两岸茶人一家亲的悠悠茶缘。

第二位走上论坛讲台的福建茶企代表是八马茶业的副总经理林荣溪。林副总深刻分析了安溪和台湾茶业的历史关联,他说安溪是台湾乌龙茶的发祥地,台湾茶业历史清晰地记载着,200年前,安溪籍的台胞把福建安溪和武夷山的茶叶移栽到台湾;120年前,安溪人张乃妙两度将安溪铁观音移栽到台湾木栅。时至今日,台湾茶企对安溪铁观音的影响是广泛的、深入的,比如台茶精耕细作的理念、台茶立体农业的模式、台茶现代化茶叶加工的技术、台茶紧结的外形、精致的包装和茶叶深加工产品的开发以及茶馆文化的兴起,都不同程度地引领或影响着安溪铁观音企业的进步。

接下来是福建品品香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林健先生为大家介绍白茶的生长环境与制作工艺。首次在宝岛与当地茶人见面的“白茶”自然吸引了与会的台湾代表和媒体的关注。随着林总妙趣横生的演说,在座的参会嘉宾了解到,天然的白茶竟与全岛推行的“低碳健康・环保生活”的主题十分契合,在接下来的发言中,林健先生介绍的白茶的保健功效及两岸茶业交流远景的展望更是得到许多两岸茶人的赞同与支持。林总也表示,两岸茶业交流的密切,是两岸茶业共同发展的基石,双方互通有无、共同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最后是福建坦洋工夫集团总经理林小灵先生上台向在座观众介绍福建著名三大工夫茶之一“坦洋工夫”。从林小灵的讲演中,人们了解到他们和台湾的茶企早有渊源,去年福建坦洋工夫集团与台湾著名的有机茶生产商――瑞穗有机生态农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以其公司精品红茶“金茗红”和瑞穗有机生态农场精品红茶“一炮红”为主打,联手打造极品红茶“两岸红”,得到海峡两岸消费者的青睐。前不久,圣轮法师向先生礼赠“两岸红”,备受马先生的好评。

论坛现场除了能欣赏到茶界人士的精彩演说,还能品尝到芬芳馥郁的顶级闽茶。福建夷源天成茶业有限公司张灿源总经理为现场观众呈上一款由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地武夷山桐木关山泉泡制的“尚韵”大红袍,在接受采访时。他说,台湾茶源于福建,而现在茶产业走在大陆的前面,特别是在茶文化方面及相关茶产业的延伸。夷源天成茶文化会所做的是顶级乌龙茶,作为此次活动的指定礼品茶,主要目的是与两岸业界同行交流取经。福建易安居・古堞斜阳茶道会所的高级茶艺师黄劲榕女士亲自用娴熟的工夫茶艺为客人冲泡武夷茶。茶香飘两岸,茶人一家亲。来自西岸的茶企客人不但带来了自己的礼物,还为台湾茶人们带来了柔美曼妙的茶艺表演和芬芳醇美的闽茶。两岸茶人欣赏着茶艺,品着香茶,其乐融融,共叙情谊。茶情无限,茶缘永续。沁人心脾的茶香,将伴随着两岸茶人的进一步合作与交流得以绵延,再次书写海峡两岸产业的辉煌篇章!

茶文化产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茶文化;旅游业;休闲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41-2

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随着人们对旅游需求的增长,也让旅游资源越来越多样化,旅游方式也在随着这种增长而适应游客的需要。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发现茶的国家,而我国茶业的历史还应当追溯至四川。"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著于尚书……丹、漆、茶、蜜……皆纳贡之"。这就可以证明早在三千多年前巴蜀一带就已经将茶作为贡品了,而在我国其他地方还没有关于茶事活动的记述。

正因为四川茶文化的历史悠久,加之文人墨客、达官贵族的推动使得四川茶业的兴盛。四川茶文化和本土文化的结合让之颇具特色。休闲旅游已成为当今旅游消费热,而有关于茶文化的休闲旅游无疑是人们热衷的方式。这样的旅游热也为后来茶文化休闲旅游资源的开发作下了铺垫,而在四川省的各个旅游区的茶文化旅游开发上也各具优势。

一、研究现状

(一)从休闲旅游的角度体验茶文化旅游

茶叶生长的环境一般是在生态环境较好的地方,而作为休闲旅游的茶文化旅游区来说,吸引游客的首当其冲也应该是环境优势。以四川省老峨山茶文化旅游区为例,老峨山拥有清新自然的生态环境和距离目标市场的适中距离,以及游客旅游需求由传统的3S游(阳光、沙滩、海洋)向3T游(徒步、自驾、登山)的转变,都使得老峨山旅游区成为了非常适合休闲度假及登山游的新兴旅游目的地。这也是所有茶文化休闲旅游区所必须具备的。

茶文化休闲旅游既是经济消费,也是文化消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茶文化旅游这一方式已逐步从以往的观光式旅游转变为集休闲、娱乐、观光体验为一体文化旅游,旅游方式的改变也才能促使游客真正的接触和了解当地的茶文化,以茶为载体,从而带动四川旅游经济的发展,提升当地旅游目的地的知名度。

(二)从茶文化旅游产业角度的探析

茶产业的发展和文化旅游的兴起,使得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进程加快。比如,杭州在发展茶文化旅游的过程中,加快了一堤、一村、一区的建设,并提出了“茶为国饮、杭为茶都”的茶文化旅游主题;安溪县借助铁观音发源的“王说”“魏说”传说,以试验茶园、假日旅游区、生态茶山为场地。用茶歌、茶艺表演、茶菜品尝等形式为游人提供全方位的享受。茶文化作为一种旅游产业,它可以是将茶业资源和旅行相结合的一种旅行方式,也可以是将茶文化作为吸引物让游客去了解、去认识、去接触、去欣赏的主题文化旅游。而最重要的是要让旅游者在一过程中真正体验和感受到茶产区的茶文化的内涵,让旅游者的这次旅行能达到精神和文化上的享受。

(三)从打造茶文化旅游地形象品牌上开发

旅游业已经成为很有文化品味和综合经济效益的产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在四川“深入挖掘茶文化旅游,雅安打造茶家乐”,这就是根据当地的资源特色所做的旅游形象地的设计。落实到某一个具体的地方就需要作出不同的对策,对于在成都这样一个休闲之都,这样的休闲文化旅游更是值得研究和发展。在成都地区的七区十二县,高中低档的茶楼、茶馆、茶园共有一万多家,成为街头巷尾的一大靓点、仅成都的新津县就有500多家,遍及乡村。“四川茶馆冠天下,成都茶馆甲四川”,就是其最好的概括。在四川,则要抓住休闲、惬意、舒适的观念来进行形象地的设计,和泡茶馆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结合起来突出特色。“悠闲”是对其最好的诠释,让人们真正体会到成都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四)从专做茶文化之旅精品线路方面的探析

茶文化之旅可以说是我国具有世界独特性和垄断性的旅游资源,不少茶文化旅游规划相继出台:如中国茶叶、佛教文化及龙井之源(杭州―新昌―宁波)、中国茶叶、瓷器、民俗民居和绿茶珍品之地(杭州―景德镇―婺源―南昌)、中国茶叶、佛教文化、乌龙茶之乡(杭州―厦门―安溪)等。近年内,各地陆续兴建很多特色茶文化旅游项目:如福建漳州天福茶博物院、四川宜宾叙府龙芽科技园、湖北宜昌邓村观光茶园、江苏茅山茶博园等,这些项目的建成无疑把散落在祖国各地的茶文化旅游资源由点而线穿连成面,形成绚丽多彩的茶文化旅游画卷。这也将这些旅游点结合成一条条旅游精品线路,便于游客的观赏与参与,推动了茶文化旅游的发展。而在《茶文化旅游略论》一文中,作者按照地区将中国的茶文化之旅分为几条线也不失为很好的参考作者将其分为:西南探源之旅(西南山区茶树古、茶马古道黑茶浓);华东绿茶之旅(虎跑神泉龙井爽、虎丘石泉碧螺美、皖南美景毛峰醇、茅山秀丽雀舌鲜);乌龙品茗之旅(武夷峻岩红袍奇、安溪茶都观音韵、宝岛高山乌龙香)。这样的划分又开发出了新的茶文化旅游线路,为游客们提供更多的选择。

二、研究评价

在文化旅游迅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茶文化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旅游者需求的多样化也使其获得了很好的发展,在学者们的研究历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了。

(一)研究区域的局限

大多数案例只是针对一些旅游品牌知名度高,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旅游区,而对于那些具有开发潜力的茶文化旅游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也正是这些刚刚开始开发的旅游区更需要合理的理论作以指导。不能只注重眼前人们的需求,应当有长远的眼光,当人们对某一景点的美或是旅行产生疲劳的时候就会寻求不一样的地方。所以应重视有开发前景和潜力的旅游地的开发。

(二)研究开发出的产品单一,吸引力不强

很多的研究只是高谈阔论的一些空对策,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对具体的旅游地作以分析,有些地方甚至没有认清当地的旅游资源类型,而是盲目的开发,一味的照抄照搬别人的经验。开发出的旅游产品不具有当地的特色,也没有切合实际的作旅游目的地的市场定位分析,没有市场就没有发展的前景,也就没有开发的可行性了。

(三)研究方法运用的不恰当

在目前对茶文化旅游的开发研究中,很多已经注意到要涉及旅游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但是却未能真正的融入到开发中去,理论和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在研究成果中,关于茶文化旅游开发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缺乏定量的把握和实证的分析。

三、思考

(一)对于茶文化休闲旅游的思考

茶文化休闲旅游这种方式是一种让旅游者亲身体验的旅游方式。无论是从对茶产区的旅游观光,或是在茶产区的放松逸情,游客的亲身体验是最重要的。而这种体验不仅仅只是表面上观光游览,而是要让游客在旅行中真正体会到茶文化作为一种休闲旅游方式的内涵所在。比如可以在采茶的季节,让游客参与到采茶、炒茶、制茶的环节中来,同时和茶歌、茶舞、茶道、茶艺、茶礼、茶俗结合起来但关键是要突出当地的资源优势和资源特色,提高吸引力和可参与性。

在提高参与性的同时,可以借鉴其他旅游区的经验。如推广采茶戏,采茶戏具有旅游吸引物的基本特征,有观赏性、新奇性和娱乐休闲性,可以满足旅游者进行审美、求知、猎奇和休闲娱乐等需求,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采茶戏是我国评选的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借鉴经验和推广的同时,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开发,同时在移植和开发的过程中要注意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不能用商业化的模式让文化本身的内涵丢失。

(二)对于茶文化旅游作为一种产业的思考

茶文化作为一种产业来发展,应当从两个方面来思考。有利的一面我们要大力的发展和推广,有弊的一面要及时发现并改变。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所创造的收入也是国民经济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旅游的开发无疑推动着当地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最直接的就是提高茶叶的销售量,以及茶文化旅游商品和旅游纪念品的研究和开发,同时还可以带动其他一系列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不好的一面,如过度商业化,在开发茶文化旅游商品的过程中,过度注重经济效益便会忽略茶文化旅游本身的意义。

(三)对四川茶文化旅游地的形象设计的思考

中国的茶业始于蜀,蜀是中国茶文化的摇篮。在对这样一个地方进行旅游形象地设计需要特别关注其文化特色――古老的巴蜀文化。四川的茶文化是平民化、是大众化,也许只要一说到四川一说到成都,大家都会想到泡茶馆,或者用“泡在茶缸里的城市”来形容成都,这就是四川的茶文化,在这里你能品的不仅是茶,更是人生百态,因为茶馆里的人形形,扮演的角色也形形。这里没有任何伪装,它所传达的信息就是告诉来这里的人,这就是我们的生活,但这和“懒惰”二字是绝对没有直接关联的。悠闲和安逸只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也正是这里为什么会吸引如此多的游客留恋于此的原因。

(四)对四川茶文化精品线路的思考

川茶的历史不仅悠久而且丰富多样,可以开发成旅游线路的茶文化资源也是多种多样。重走茶马古道应当是极具挑战性和吸引力的一条探险之旅,茶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即青藏线、滇藏线和川藏线,这三条茶马古道的发展与茶马贸易都有着密切的关系,不仅能让游客历史上茶马互市的背景更能体会到茶马古道上马帮人的艰难。这样的线路具有很大的针对性,适合那些勇于探险和猎奇的游客。而针对于大众游客,范围还是应当放在旅游景区内,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设计不同的线路,如老人和小孩就会是截然不同的旅游需求,针对老人主要是休闲和放松愉悦身心,而对小孩则应当着重于求知方面的考虑。

参考文献:

[1]候仲凯,何卓静.茶文化与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恩施州鹤峰县为例[J].科技创业,2009,(02);150-151.

[2]郭丽妮.安溪茶文化旅游开发研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 ,(06) .

[3]魏丽英.杭州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12).

[4]胡国强.今日的四川茶馆[J].贵州茶叶,2002,(01).

[5]王镇恒、王云、朱世英.四川名茶与四川茶馆文化[J].农业考古,2001,(10).

[6]闻哲.川茶*茶馆*茶馆文化[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5,(03).

[7]谭巍,李欣.茶文化旅游的定位与开拓[J].农业考古,2005,(02).

[8]王京传,赵修华.我国茶文化旅游的发展[J].中国茶叶,2005,(06).

[9]陶宁.茶文化在旅游发展中的应用与研究[J].科技资讯,2007,(17).

[10]刘枫.切实推进中国茶文化事业的发展[J].学会,2007,(01)

[11]王小丹,肖玉蓉.区域旅游发展理论视角下的茶文化旅游研究[J].茶叶科学技术,2008,(04)

[12]李迎军.信阳茶文化旅游开发初探[J].商场现代化,2009,(14)

[13]龚永新.三峡茶文化产业化及其模式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04).

茶文化产业论文范文7

以恩施土家族茶文化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着重分析和阐述了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拓展服务功能的现实意义,提出并构建了高职院校图书馆利用信息资源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具体措施和方案。

关键词:

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功能;土家族茶文化

1研究背景

恩施自治州现有茶园总面积达到137万亩,占湖北省总面积的28.2%;茶叶总产量8.9万吨,占湖北省总产量的31.7%;茶叶农业产值27.6亿元,占湖北省茶叶总产值的21.0%,茶业综合产值达到96.2亿元。面积、产量均居湖北省第一位,在全国地市级产茶区中居第五位。全州80万茶农人均茶叶收入3386元,茶叶对全州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贡献额达到519元。全州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达到68家。其中:州级龙头企业52家,省级龙头企业9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到19家。在市场营销上,企业直销店108个,加盟店1165个,全州398家茶企开通了电商营销渠道,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电商年成交额达到1.5亿元。利川金利、宣恩宣桃、鹤峰鑫农等茶叶企业走出去,到国外办公司、设立办事处和营销网点,茶产业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2015年直接出口额达到2190万美元[1],说明恩施自治州的茶叶生产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新阶段。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市场开发的深入,市场竞争的加剧成为必然,市场对茶叶生产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产品的品牌打造和确立成为各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恩施地区所在清江流域是古代巴人主要的活动区域,也是巴蜀文化形成的早期核心之地,它地处神秘的北纬30度线上属武陵山区,最高海拔3032米,最低海拔66.8米,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物产,造就了恩施地区独特的民族茶文化。图书馆提供茶文化服务尤为重要。

2恩施土家族茶文化追述

恩施土家人视茶为圣物,认为山有山神,茶有茶神,禁忌将茶泼在地上,否则视为沾污茶神。抓茶叶必须洗手,名曰“净手”,这仍是对神灵的尊重。茶不仅用于待客,在特定情况下,还用于敬奉神灵和留存于宗教仪式中。如今,虽然在土家族地区早已没有往日隆重浩大的祀拜仪式,但是,通过渗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民族茶文化各个方面古老而纷繁多彩的茶俗,一代又一代地从混沌初开的原始时代传承至今,故使其茶俗中的古老韵味更为原始浓烈一些。恩施地区的茶文化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046年的周武王时代,据《华阳国志•巴志》记载:“武五伐纣时,巴人以茶叶、生漆、蜂蜜等作贡品晋献给周武王。”说明在西周时期土家祖先就开始种植、加工、利用茶叶。据三国人张揖所著《广雅》一书说:“荆巴间茶作饼……”。荆是指当今的荆州,巴是指巴州,四川东部,是指当今的鄂西恩施地区。又据西晋人撰写的《荆州土地记》记载:“武陵七县通产茶,最好”。据查武陵郡所辖七县,从行政区分来看恩施地区当属“武陵郡”所辖。这些资料说明恩施地区的产茶史历史可追述到公元前后。唐朝陆羽《茶经•一之源》载:巴川峡川有二人合抱的茶树。巴川应泛指鄂西的崇山峻岭,现仅存的恩施市五峰山上的联珠塔建于清同治11年(1872),上书对联“巴山万重入蜀境;夷水千廻接楚天”之句。

3图书馆拓展“茶文化”服务功能的意义

恩施自治州是我国古老的茶叶产区和茶文化发源地之一,这里有优越的产茶条件,悠久的产茶历史,同时还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的名茶、自然淳朴的古老茶礼、多姿多彩的民间茶俗等独特的茶文化。纵观茶叶的发展史,茶叶的普及与茶叶的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企业要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就必须研究自己产品的特色文化,对于一个茶叶品牌来说,没有自己的茶文化作底蕴,是打造不出自己的茶叶品牌的。当下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炒得火热,而半数鄂茶来自恩施,采摘茶叶、现场炒茶、品茶、茶艺表演、开发茶饮料等都是茶文化的一种传播,如今在鄂西生态圈内,各大景点打出茶文化牌,茶叶观光园令游客流连忘返,茶文化成为鄂西生态旅游文化圈的一大亮点。经过我们的调查,关于土家族茶文化的研究已经有前辈做过[2],但对恩施土家族的茶文化做过全面系统的收集、整理和研究的甚少。在对全州部分茶叶生产企业的走访中,所有企业都迫切需要这方面的资料,恩施茶叶要打响品牌,必须挖掘茶文化内涵,发展健康的茶产业,这是提升全州茶叶知名度,打造恩施自治州茶叶品牌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希望我们能尽快地出成果为企业服务,也坚定了我们把这个课题做好、做扎实的信心。高职院校图书馆不仅仅是学校文献信息中心,也是西部民族地区文献资源的集散地,民族地区信息交流中心,是提高西部开发者综合素质的重要场所。随着社会的进步,西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服务职能也将进一步拓宽,图书馆有义务利用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较好的服务设施和稳定精干的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图书馆教育和信息职能,融入社会,参与经济建设,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对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西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4图书馆拓展“茶文化”服务功能的措施

4.1广泛收集与“茶文化”相关的少数民族地方文献信息

由于恩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缘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使其民族文化原生态得到了较好的保留,民族民间艺术更是博大深厚,使整个恩施州置身于民俗的海洋,显现出较强的民族文化深层内涵,同时由于雄奇险峻、高阔博大的自然条件,粗犷淳厚、质朴纯真的土家风土民情,又为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提供了艺术根基和良好的环境土壤。在恩施这块孕育着深厚土家文化的土地上,茶成为土家文化的重要元素,深受土家先祖的喜爱,先后演绎出了“巴东真香茗”、“雾洞绿茶”、“容美贡茶”、“恩施玉露”、“伍家台贡茶”等许多历史文化名茶,成为恩施茶叶历史上一颗颗闪烁的明珠,也给恩施茶叶赋予浓厚的传奇色彩。图书馆就需要对能真实地反映了本地区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自然、人物、艺术、风俗等的资料广泛收集。在收集土家族茶文化资料时,我馆主要从这几方面入手:一是所有记载有关恩施茶的各地方志和茶专著;二是近代恩施茶人,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三是有代表性的名茶以及名茶传人;四是与茶有关的故事、歌谣、戏调、谚语、谜语、歇后语等;五是恩施茶叶原始生产状态下的加工工具、饮茶用具等。想方设法深入少数民族生活地区,进行社会调查、民间采访,拓宽收集渠道,获取珍贵的原始材料。如:走访民间工艺美术大师赵国安,恩施玉露非遗传承人杨胜伟。

4.2深入挖掘和整理“茶文化”等地方文献信息

少数民族的地方文化包含着巨大的知识量和信息量,分散零散,相当部分的文化采用口授的方式传承下来,这些流传极广的口头文学,既高雅又通俗,如:“头茶苦,二茶涩,三茶好吃无人摘”(反映茶的品质及采法),土家人谁都能说唱几句;还有些是通过走访笔记和录制的音频、视频资料,如“土家四道茶”,这就要求图书馆有一支精干的队伍对搜集来的原始数据加工整理和进一步挖掘。少数民族地方文献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图书馆要对收集到的本地区地方志、州志、县志等地方民族文献进行挖掘,如:道光《施南府志》载:“茶、椒俱卫境出”;“茶税银六两七钱五分”;《鹤峰州志》云:“容美产贡茶,茶树遍地生殖,惟州署后数株所产最佳,味亦清腴,取井水烹服,驱火除瘴,散气止并解一切杂症,现生产极饶”。少数民族地方文献真实地反映了本地区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军事、自然、人物、艺术、风俗等一切自然和人文的内容,众多神话传说,民族习俗均可在当地的文献中寻得踪述,求得诠释和注解[3]。在此过程中我馆始终把握传承性、民族性、地方性、针对性、实用性基本原则。

4.3实行企业对接,提供“茶文化”技术服务

借旅游景点来推销茶叶,这并不是稀奇事,当年云南打造“七彩云南”模式就很成功,借云南景点叫响普洱茶,普洱茶助推云南旅游。2015—2016年恩施职院图书馆先后和“罗圈岩休闲旅游区”、“润邦茶叶有限公司”、“宣恩伍家台茶厂”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并为这些企业量身打造了一套《恩施土家族茶文化展示设计方案》,本方案的主题思想是以恩施土家族茶文化的发展史为主线,对恩施土家族历史名茶的产生、发展、现传承人和近代茶叶人物的的图文追述,以及当地土家族的茶叶生产工具、茶具和与茶相关物品的展览,并通过“土家四道茶表演”来最终展示恩施土家族深厚的茶文化。笔者认为西部生态旅游文化圈是西部大开发的一个亮点,而茶又是土家文化的重要元素,因此充分利用当地信息资源促进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是时展赋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图书馆的责任。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民族节日,民族体育活动、民族特色食品等方面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形成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旅游项目,从中找到其与图书馆事业的关联度和结合点,拓展图书馆的服务功能,为开发文化旅游提供丰富的文献考证依据,同时也为本地茶叶产业和旅游业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而利润的增长又将引起地方政府和图书馆对地方民族文献的重视和收藏,从而实现图书馆与地方经济的双赢。

作者:向庆彬 单位: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

参考文献

[1]杨长勇.关于茶产业链建设情况的汇报[R].恩施州农业局,2015.

[2]王庆松.土家茶文化[J].农业考古,2005(11);黎星辉,施兆鹏,等.湘西土家茶文化拾零[J].福建茶叶,2001(9):108-110.

[3]刘勇.论出数民族地区图馆馆对地方旅游业的作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25):311-313.

[4]郭峰.湖北恩施地区土家族茶文化探讨[J].华中人文论丛,2011(2):24-27.

[5]杨胜伟.恩施玉露[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5:2.

[6]张新华.鹤峰茶经[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4:24.

[7]王喜梅.图书馆为藏区提供民族地方文献姿源服务的思考[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2(10):99-101.

[8]吴英姿.图书馆与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J].图书馆论坛,2002(6):16-17.

[9]王月娥.西部民族地方文献与旅游产业开发[J].图书情报工作,2003(5):30-33.

茶文化产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茶叶;生态;旅游;开发

景德镇开展茶叶生态旅游开发可利用的资源可谓得天独厚,随着景德镇茶叶生态旅游开发从无到有,也日益得到重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浮梁茶文化旅游节已经连续举办了九届。但针对景德镇茶叶生态旅游开发途径,并非没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笔者提出几点浅陋的建议。

1 完善生态旅游整体规划

第一,规划中需协调个主题的利益。在生态旅游的实践中,景德镇茶文化生态旅游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开发,各利益主题的声音都要在生态旅游规划过程中体现出来。

第二,生态旅游规划应该服从于旅游开发区的总体规划。在生态旅游规划前应进行可行性调查,对旅游资源价值和市场潜力以及旅游开发将会造成的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专项研究,制定符合生态旅游目标的规划。

第三,加强生态旅游景区、管理部门和生态旅游研究机构的联系。建立合作机制,充分吸收生态旅游研究的成果,把大量的专家和学者纳入生态旅游发展的辅助系统,推动生态旅游的理论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

第四,生态旅游规划要与企业扶持政策相结合。当前,为切实推动可持续发展,部分企业尝试将环境保护目标和环境成本纳入企业目标。对此,政府可以采取有效的政策鼓励、扶持生态旅游企业开发项目。同时政府还可以为企业争取国际机构援助提供便利、这样,降低企业对环境保护的成本,形成开发和保护的良好循环。

2 加强茶文化生态旅游研究

2.1 挖掘景德镇浮梁茶文化的深刻内涵

浮梁有着悠久的制茶历史,开发景德镇浮梁茶叶生态旅游,必须先要解决如何挖掘景德镇浮梁茶文化的深刻内涵,恢复这一优质品牌的历史地位这个问题。景德镇地方学者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研究方法,做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茶史。从茶史角度来研究茶文化的,如黄崇焘《“浮红”史考略》《漫话浮梁茶文化》对浮梁悠久的茶史、名茶以及有特色的茶俗作了论述,《严台茶叶历史与文化调查》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论述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严台的茶叶历史与文化并对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通过茶具演变来谈茶文化的,如黄崇焘《景德镇瓷茶具》和《景德镇瓷茶具初考》分析和探讨了景德镇古今茶具品种,也提到“一瓷二茶”的特征。

第三,从研究地方志入手,程关森著《浮梁四绝》,所谓浮梁四绝,古县经典、瓷都摇篮、名茶王国、陶源仙境,就有对浮梁茶的论述。

第四,茶俗浮梁县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编《浮梁民俗》探讨了浮梁民俗,对采茶歌、采茶戏等茶文化表现形式进行研究的。

第五,茶叶生态角度来研究,如蔡定益《景德镇・浮梁茶文化旅游开发论析》就景德镇浮梁二十多年来茶文化之建设及茶文化旅游之发展作了梳理论述。

但景德镇浮梁茶叶生态文化还有其深刻内涵需挖掘,用独特的文化内涵引领旅游,才能使旅游的发展充满活力,经济社会效益才更加明显。[1]将丰富的茶文化资源和鲜明的地域文化作为景德镇茶叶生态旅游特色,将成为景德镇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帮助打造景德镇“瓷都”和“茶乡”的品牌形象,带动茶、瓷业的发展方面,前景也必定十分广阔。

2.2 打造名茶和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景德镇把握机遇,抓住陶瓷茶具和茶叶文化打造特色生态旅游品牌。“浮梁茶文化”和“浮梁茶”品牌给浮梁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浮梁茶”品牌市场估值和市场影响力得以明显提升。

但是,人们一提起景德镇必提陶瓷,而有着悠久历史的茶叶文化完全被屏蔽了,今后还需旅游主管部门加强宣传,抓住江西省“十三五”规划中打造“四绿一红”茶叶品牌的机遇,在城市形象的对外宣传中也充分注意茶文化元素的运用,[2]提高其在全国茶叶市场上地位和知名度。

2.3 提高旅游参与性,提升茶文化生态旅游内涵

第一,茶叶生态旅游的核心是茶园生态景观,但规模还没形成,旅游者仅是象征性的接触。形成稳定开放的茶园文化景观,对于浮梁茶叶生态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3]

第二,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文化特征,目前多是文人茶,如富人茶、农人茶等部分文化现象已经消失。恢复部分传统茶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旅游者的参与度以及浮梁茶叶文化的推介和宣传。

第三,茶叶生态旅游的开发是不可能把当地人排除在外的。生态旅游者的到来不可避免地会带来环境压力,影响当地人的生活,需为他们提供替代经济来源,以尽可能的消除不利影响,这也是决定生态旅游开发成败的关键。

3 宣传与教育相结合,培育景德镇浮梁茶文化生态旅游大环境

一方面,由于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因此迫切需要加强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宣传与教育,以塑造负责任的旅游者,营造良好的生态旅游大环境。

第一,根据景区总体规划和环境承载力情况,对景区进行分区,设计合理路线以引导游客分流,结合门票等经济手段,以维护景区内生态系统平衡。

第二,充分发挥景区全媒体加强旅游者环境教育,如宣传栏、演播室、旅游手册、解说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系统。让旅游者明确景区生态旅游的规范。

第三,建立生态旅游景区制度,约束旅游者的行为,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

另一方面,培育生态旅游大环境,还需要更多的当地人真正参与到生态旅游中来。但由于生态旅游专业化程度较高,从业人员接受必要的培训就显得特别重要,对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和当地群众广泛开展环保知识教育,努力让当地人接受并形成当地新文化、风俗。这是保证当地人真正参与到改善生态旅游大环境中的重要环节。

景德镇浮梁茶叶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需以茶为媒,通过茶艺、瓷韵把旅游和地方特色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融瓷、茶叶文化、自然山水、民俗民风于一体的旅游文化大环境,进一步通过环境教育,开发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茶叶生态旅游的新途径,以促进景德镇浮梁茶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黄丽萍,王余强.景德镇旅游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究[J].价格月刊,2013(8):87-90.

[2] 蔡定益.论景德镇・浮梁茶文化之建设及茶文化旅游之发展[J].农业考古,2011(5):40-45.

茶文化产业论文范文9

我们今天的茶企已经敏锐地发现到这点,越来越多的茶企打起了文化这张牌,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1 历史传承路线。代表企业:八马、魏荫。他们均获得“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铁观音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是铁观音“王说”与“魏说”的后代。这种得天独厚的历史背景,本身就为他们的品牌文化书写了重重一墨,对他们的品牌宣传起到了事半功倍的作用。

2 专业制茶世家路线。代表企业:天福、华祥苑、鹭岩。他们传承历代制茶工艺,以制茶技艺的高深、精湛著称。

3 儒释道路线。代表企业:般若堂。他们强调的是饮茶的意境,把淡定、优雅、空灵融入茶中,在古色古香的氛围中,放松心灵,与古人对话,远离现实世界的嘈杂。

这些或传统,或专业,或创新的文化营销形式,为我们的茶行业增添了不少色彩。然而,茶行业的文化营销仅仅是这几年才出现的事,还没有形成专业成熟的理论,即便上面所讲的行业翘楚们,也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茶企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好文化营销这把利器呢?

首先,要确定你的目标群体,要深入了解他们、分析他们,挖掘出对他们来讲最有影响力与感染力的文化格调,把基础方向定位好。

其次,要建立文化理论系统。有了方向还不够,还要把它们系统化、理论化,这包括企业的所有文字内容,如企业简介、企业理念、企业文化、产品系列等等。经过系统整合以后,让他们统一、一致地反映出你要表达的核心文化内涵。

第三,建立品牌的形象识别系统。有了理论的文化系统后,还要把它形象化,用有形的世界去表达无形的文化理念,包括VI系统、SI系统等等,所有看得见、摸得着,甚至感觉得到的元素,都要表现出我们的文化特色,要让消费者感觉到进入另一般的文化天堂。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