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程结束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18 05:51:45

课程结束总结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1

关键词: 生物课堂 结束技能 有效运用

一堂好课,开头引人入胜;中间波澜起伏,开合有度;结尾余音不断,回味无穷。好的结束不仅能给学生以情感上的激发、认知上的升华、艺术上的享受,而且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想象,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因此,设计好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对于帮助学生总结重点、理清脉络、巩固知识,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1]。目前,介绍结束技能方面的期刊文章很多,很多一线教师根据教学经验对实施结束技能的方法做了较多的论述,但没有从理论的高度来充分地认识和理解结束技能的重要性、艺术性和迫切性,而且介绍有关结束技能的理论书籍也寥寥无几。因此,从理论的高度来探究结束技能在生物课堂里如何具体地实施和有效运用就成为实践的需要。

一、对结束技能的认知

课堂教学的尾声就是课堂教学的结束。表面上是课堂教学的终结,实质上是本课堂的总结、升华和延伸,又是后继课堂的基础和准备。结束技能是教师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时,通过反复强调、概况总结、完成活动等,对所教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巩固和应用,使新知识稳固地纳入学生认知结构中去的一类教学行为。结束技能的基本任务是教师指导学生对知识巩固和应用,促进学生将初步获得的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形成新认知结构的教学行为的总结和概况,即促进知识的保持,知识的不断分化和融会贯通[1]。

二、结束技能的功能

(一)归纳新知,整合旧知。

我们通常会在一节课的开头告诉学生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以及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以便使学生带着目的和方向来学习。那么,一节课的末尾,就要让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脉络,以及会理解和运用新知识、整合旧知识,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知识体系当中。利用结束技能对新知识进行巩固运用之后,就能逐渐把知识转化成为学生的能力。

(二)创设知识联结,导入下节课。

一节课的结束意味着时间上的暂时停顿,但内容方面却是下节课的开始。所以,好的课堂结束就是使学生具备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能力的课堂艺术环节。教师在这一环节里不仅要联系本课知识,还要为下节课的导入做好积极的准备工作,才能算是成功的课堂结束。

(三)训练学生思维和学习技能,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课堂结束环节是检测学生学习情况和反思教学效果的最佳时间,故教师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方法的引导和训练就能促进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发展和学习技能得到提高。长期有针对性的训练会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和发展,从而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四)评价教学效果。

课堂的结束环节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而且是教师了解、测试、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最佳时间。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的这一环节,通过细心地察言观色和用心总结,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就能更好地测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了解并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五)总结、反思与进步。

课堂的每一步骤都是教师总结、反思和进步的时间,但课堂的结束环节却是最好的总结和反思环节。只有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充分地进行总结和反思,才能在接下来的课堂中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和设计教学方法,最终取得更大的进步。

三、结束技能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各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使得今天的这个世界如此多彩。”课堂教学的“收口”处也是这样,各个教师的结束方法异彩纷呈。下面简要介绍几种在生物课堂中比较实用的方法。

(一)评估教学效果法。

在初中阶段生物每周为2课时,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多,故每一堂课都必须是高效率的,不仅在趣味性上,而且在知识上,都要达到最佳统一,才能高效率地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这一结课方法技既能让学生学习和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又能使教师更好地了解到教学的实际效果,让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达到最佳的统一。

(二)总结归纳学习法。

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故在每一节的课堂结尾处,都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不仅学会归纳和总结本课的学习知识,而且学会分析和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及适于学习生物的学习方法,从而才能在实际的学习中学会实际的操作,并能从中受益。

(三)故事趣味法。

长时间平淡的教学会让学生感到厌倦和失去学习的激情,故有心的教师会在课堂的结尾处根据生物课程的特点恰如其分地导入一些充满悬念和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小故事,让课堂的结束在流连忘返的故事情境中结束。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在故事的魅力吸引下自主学习下一节的课程知识,而且在无意识的熏陶下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种轻松的学习美感,让他们能自主地进入热爱生物教师,从而热爱学习生物课的轨道,古语“亲其师而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

(四)竞赛结果法。

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富有激情,喜欢冲动和幻想,热爱比赛,思维活跃,喜好活动性思维的课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教学进度有意识地组织一些知识竞赛,让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布置下对每一阶段的知识在课外主动地进行自学或预习,然后巧妙利用课堂结束环节,达到不仅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而且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成效的目的。例如:在《动物的行为》教学中,为了避免形成教师讲,学生听,机械记忆的教学方式,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概念的建构,可采用学生抢答知识的竞赛结课方式,即教师说出动物的不同行为,各组学生按规则抢答该行为属于何种行为。最后优胜组获得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竞赛知识如下:①狮子钻火圈;②牧羊犬帮助牧羊人放牧;③海豚转呼啦圈;④蚂蚁搬家;⑤狗在树边留下标志性气味;⑥婴儿饿了会啼哭;⑦蚕吐丝结茧;⑧小狗一生下来即会吸乳汁。这样的竞赛活动,不仅能使课堂的新知识得到及时的运用,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也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节课更有针对性地教学做好铺垫。

(五)“小先生”讲授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充分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学习潜力,教师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任务和表现的机会。故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的结尾之时,利用4—5分钟的时间,抽学生进行“小先生”的讲授比赛活动,给予学生表现自我、激励自我及认识自我的机会。经过教师长时间有意识的课堂训练和培养,久而久之,每节课就会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人人有任务的课堂,就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和主体地位,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将起到长远的积极引导作用。

(六)美术、音乐结合法。

课堂是教师教学生涯中的每一个细小单元。只有做教育的有心人,不断挖掘生活的元素,不断包装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教学工作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生物是一门认识身边世界和自身身体的科学,教材上图文并茂。如果能有效地利用地理和音乐学科的学习方法,充分把图画和课本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把一些知识点编成美妙的歌诀或绘成栩栩如生的图画,就能达到极好的学习和记忆效果。美术和音乐结合法比较适于生物复习课的运用,不但能促进学生充分运用各种感官来进行学习,而且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让他们在老师的言传身教下快乐地学习和掌握生物知识。例如:《绿色植物对有机物的利用》,教学结束时,为结合本节内容并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缓解紧张情绪,体现人文情怀,可在学生整理实验用品的同时播放歌曲《深呼吸》,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结束本节课的教学。

(七)优势聚集互补法。

能让学生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和有效保持,以及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的一切方法都是好的教学方法。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学习方法,生物教师应该博采众长,充分学习各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充分根据学生和自身的特点,把各科适于生物的学习方法运用于生物课堂的结束环节中,从而丰富生物课堂教学,让生物课堂的结尾达到“课虽尽但意犹长”的至高境界,让有序的生物课堂深入无限的学习世界里,不断拓展和延伸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思变能力,使学生对生物知识具备高度兴趣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四、总结和建议

课堂的结尾是判断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如果拥有良好的导入,以及精彩的教学组织过程,但没有好的课堂结尾,就是一种极大的遗憾。在课堂的结束要给学生以启发,要“点而不透,含而不露,意味无穷”,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起思维火花,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收效良好,回味悠长[1]。教学方法要努力贯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主线”的理念,学法指导时要做到:导趣,引导学生“乐”学;导思,引导学生“活”学;导法,引导学生“会”学。

参考文献:

[1]林万新.结束技能训练[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14-31.

[2]王永胜,沈雁.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教学设计[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16-117.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收尾原则;收尾艺术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64-02

从本质来看,课堂教学就是教学的实施过程或者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它是学生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体力,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它一般包括下面几个环节:导入新课、教学过程、课堂小结、结束语――即课堂收尾几部分。因此,课堂尾巴,是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和导人新课(头)及教学过程(躯干)共同构成课堂的完美形态。一堂优质课,恰如一部优秀的影片,始自引人入胜,经过曲折起伏的情节,嘎然而止又余味无穷。但是,一节课如果拖上一条病态的尾巴,这“小辫子”会给人留下非常持久的坏印象。那感觉正像吃一包香喷喷的花生米,最后一粒恰恰臭在了嘴里!正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不好的结尾,却是失败的全部!那么,课堂收尾有什么要求呢?一般来讲,收尾需要精心设计和反复酝酿,一般设计课堂收尾必须遵循下列原则:①言简意赅,具有概括性。总结的过程就是去粗存精的过程。因此,要求收尾做到重点突出、切中要害,只用少许几句话简明扼要的把这节课传授的知识条理化、规律化。②科学准确,具有肯定性。课堂收尾一定要设计好结束语,所做的结论要态度明确、恰如其分且肯定无疑,万万不可信口开河,东扯西拉,把一节课冲淡的没了兴趣。③意味隽永,即有探索性。课堂收尾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材内容,提出有一定难度、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探索。引导学生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锻炼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几种结束语的设计特点

1.总结式结束语。在设计总结式结束语时,要尽力摆脱那些现成的、枯燥的和抽象的概念语言,而代之以新颖的、具体形象的且有特点的个性概括,要特别注意语言的直观性,直观教学对学生的记忆力、理解力、创造力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一堂课的内容、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或用提纲,或画表格,或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等方法加以强调,使学生对整堂课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一节课,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体系,从备课、书写教案、实施教学过程,再到课后复结,等等,可以说是环环相扣,节节相连,如,“生物的进化”,从形态学证据、结构证据、功能证据到分子生物学证据、遗传基因证据,等等,老师只有对知识有系统的、全面的理解和把握,才能把课讲得有声有色,富有逻辑性和系统性,特别是收尾恰到好处,学生方能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2.探索式结束语。设计好探索式结束语,能激发学生对一门课的持续兴趣和爱好,培养他们的探索品质。如,一位老师对“动物的迁徙”一课的结束语是:“鸟类迁徙的奥秘还没有全部揭开。我希望同学们立志当个生物学家,进一步探索其中的奥秘”。这话语亲切温馨,既有鼓励,又有期待,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甚至会影响到以后学生的职业。

3.悬念式结束语。好的电影、电视都是善于设置悬念的,中国古典小说、戏剧更是悬念重叠,唯此,情节才能引人入胜。这种结束语是在一节课的结束时,通过教师的布阵设疑引出下一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串联式结束语。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知识都有系统性,这就要求老师在设计课堂结束语时,要注意语言的关联性。即在课堂教学将要结束时,教师把本节课与前几节课的知识衔接起来,或把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过程贯穿起来,给学生整体印象。例如,一位一年级数学老师,教完10以内的数字后,为了使学生便于记忆,在结束时就根据每个数的形状编成了如下儿歌:1像铅笔细又长,2像小鸭水上漂,3像耳朵听声音,4像小旗随风漂,5像秤钩来称菜,6像哨子吹声音,7像镰刀割青草……既能唤起学生的直接兴趣,而且将旧知识串联起来形成整体。结束语的方法多种多样,除上述方法外,还有旁敲侧击式、开门送客式、提问式、举一反三式结束语等。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必须为深化教学内容服务,为教学质量服务,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恰当选择,切不可为翻新花样弄巧成拙,为结尾而结尾,犯了形式主义的错误。有言道,成功的事物都是相似的,失败的事物各有各的原因,下面谈谈失败的课堂收尾的一些情况。

二、失败的课堂收尾,常见下列类型

1.虎头蛇尾。开始时有板有眼,一切均按教学计划展开,后来时间逼迫草草收场。重点未强化,难点未释开;下课铃声一催,不了了之。一些课堂经验少、知识面窄、备课又太充分的新老师易生此尾。

2.有头无尾。有的课堂缺乏整体设计,层次不明晰。处处皆重点,要学生“注意”……下课铃声既是尾巴。这类课,平白如水,黏黏糊糊的,恰如无抑扬顿挫的诗朗诵,又常在一些枝节问题上“拍拖”起来没完没了。常开此课,表明老师确实老了,患了“职业倦怠症”或者责任心不强。

3.尾大不掉。课堂的某一个环节(如提问、释疑、联系实际等)节外生枝,未能按老师的预定方案展开,教师缺乏应有的教育机智;展开去,收不拢,终至尾大不掉,课堂尾巴患了“肿大症”,常把课间休息时间也占了去,对“拖堂”老师,学生意见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4.假尾巴。不同时期课改主题不同,如,有时要求体现德育教育、素质教育,有时要求反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等。为迎合这一要求,一些教师只得给课堂放“添加剂”,塞过一些史料轶闻,最后思想感情升华,把严肃的课堂弄得味道不正,牛头不对马尾,让人啼笑皆非。

三、成功的课堂收尾,也有一些常见类型

1.蜻蜓点水式。此类收尾,一线串珠,头呼尾应,浑觉一体。如,“马的进化”,某生物老师先摆出“神创论”、“上帝造物论”等多种世俗异论的观点和理由,然后,重点指导学生按解剖学证据、古生物学证据和分子生物学证据等去分析生物进化,最后是一个提问:“同学们相信神创论还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呢?”全体同学朗声作答“进化论!”,以科学的理直气壮收尾,有力!

2.凤凰展翅式。教育是艺术,艺术的高潮常在谢幕前的瞬时出现。如,一位园林老师讲“花卉的上盆与换盆”中的换盆内容时,概括为要诀:“换盆先念上盆经,干透倒取手要轻;剔土修根去旧枝,新土新盆新前程。”前三句是课常重点,简明易记;后一句借花喻人,一语双关,诗意盎然。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下课了。

3.小猫埋伏式。又称悬念式。上一节课的尾,常是下一节课的头。搞好课间衔接,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某一科学体系,牛顿三定律是分割在三节课堂上的,但是这些定律又是以其内在的必然联系统一在经典物理学的大厦之中。任一节课,都可以用打埋伏、设悬念的方法收尾。此法。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学生,能诱发其好奇心和继续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3

健康与疾病是现代医学最为重要的两大概念,从生态学来看,所谓健康就是人同周围环境两者保持着正常动态平衡的过程,一旦这个正常动态平衡过程被打破,这就是所谓的疾病。如何防止这个平衡过程被打破?以及如何修复这个失衡的过程,使人同周围环境的正常平衡过程得以恢复,正是预防医学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按照人体所处的健康、临床前期与疾病三种状态,即未病、欲病、已病分别采取一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的办法,防止疾病发生,阻止或延缓疾病进展,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一级预防即病因预防:主要是针对疾病发生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防止疾病发生。如降温对中暑的预防、预防接种对传染病的预防等都属于防患于未然这一类;二级预防又称临床前期预防,即采取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三早”措施,将疾病控制在萌芽状态,防止疾病进展,为临床治疗争取更多的时间。如定期健康体检、普查、筛检等都属于二级预防的内容。三级预防又称之为临床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病痛,延长寿命,以及预防并发症,预防疾病复发,预防肿瘤转移等。现代医学的专业越分越细,对于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要有以三级预防为核心的预防为主的思想,不论其将来走上何种医学相关工作岗位,在工作中面对健康人或病人都能在预防为主的思想指导下开展工作。因此,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目的是,以三级预防为核心贯彻预防为主的基本思想与理念。

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实践

任何学科的课堂教学都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原则,而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也是如此。为了说明某种环境对人群健康的影响,而在教室内或在实训室内借助案例分析进行实践性教学与理论教学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预防医学主要涉及“五大卫生学”内容,具有广泛的实践性与现实性,单纯进行理论教学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充实并加强实践性教学在预防医学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要。在实际操作中,必须亲临环境现场,通常采用的是现场调查法。通过现场调查法充实并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除了“儿童少年卫生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教室内可以完成实践性教学之外,其余内容的预防医学教学实践,必须进入各自的环境现场,通过现场调查法加强课堂教学的实践性,而切忌照本宣科作案例分析,否则很难取得成效。环境卫生学中家庭环境卫生实践内容,可以进入社区并走进家庭,进行现场调查;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参观饭店、餐馆、食品厂,可以通过体检、化验与膳食调查反映个体或群体的营养状况;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的实践性教学,可以通过参观工厂、矿山工人现实的劳动生产环境,感受各种生产性有害因素对工人健康的影响,以及到职业病防治院(所)去见习,见识各种常见的职业病,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病的认识,尤其是可以加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将来在实际临床工作中鉴别职业病的能力,以减少误诊。

三、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

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可以划分为开始、中间和结束三个阶段,即开场白作为开始阶段、以新课进行为中阶段、以结束语为结束阶段。课堂教学的开始阶段能否吸引住学生,关键是看能否设计出一个好的开场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导入新课、引人入胜的作用。通过开场白导入新课常见的有旧课导入式、事例引入式、问题导入式、情境导入式几种常见的形式,通过这些形式开展师生之间的教学互动,一个好的开场白能得到学生的关注,只有学生关注了教师,倾听教师的讲课,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课堂教学的两个基本条件:教师在讲,学生在听,否则,就是无效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中间阶段即主体内容设计,包括教学时间分配、教学重点与难点处理、案例的应用,以及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等。课堂教学结束语是课堂教学环节与形式上完整性的体现。一次授课内容结束之前,进行结束语的设计,使所学知识更加条理化、系统化,方便学生理解、记忆,直到最终掌握并应用该知识,以及促使知识向技能的转化,这都需要通过课堂结束语的设计来完成。前苏联教育家尼洛夫•叶希波说:通过总结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堂课是很有好处的。教师通过总结教学过程中研究问题的思路,帮助学生认识本学科思维方式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结束语的常见形式有解惑式结束语、归纳总结式结束语、传道式结束语、留置悬念式结束语等。

四、预防医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4

一、一目了然,画龙点睛

这种总结方式是最直接最简洁最有效的方法。一节课结束时,教师用简单的三言两语把本节课的知识要点概括出来,并且要刻意强调教学过程的重点和难点,这样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了解和总结,并且对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一目了然,铭记于心。这种方法虽然看似简单,但做好却并不容易。不仅需要教师对自己所讲解的课程内容了如指掌,更加需要教师对知识有着良好的知识体系和强大的总结概括能力,这种课堂总结并不是对课本知识点的简单重复,而是需要教师在原有的知识点上进行总结升华和再创造,这就需要教师平时多下工夫,多注意总结,这样才能灵活掌握这种总结方式。如在学习专有名词的利用率这一课时,对于许多的名词学生都不熟悉,但这些名词的计算方法和公式却有一条主线可以进行总结,所以在课堂结束的时候,面对许多的名词公式,可以快速的进行总结,这些计算公式怎样才能一下都记住,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有什么规律。这样就能引导学生总结出求谁的百分率,就用“谁除以相关的总数量”的规律。这样不仅总结了本堂课的知识,而且减轻了学生大量的记忆过程,使学习的过程简便易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自主总结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画龙点睛。

二、巧设悬念,引人思考

数学课的课堂小结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巧设悬念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数学的兴趣。这种总结方式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有着宏观上的把握和理解,对知识之间的联系十分清楚,这样才能联系上下知识点,巧妙设置疑问。例如,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教学中,可以用这样的设疑方法,“咱们班有一共有50人,那么你想知道咱们班占年级总人数的比例是多少吗?那你想知道在咱么学校占的比例是多少吗?在中国占的比例是多少?”。这样的总结不仅有简单到复杂,刚开始的问题可能会有很多人知道,但随着数字的增加,悬念的设立,就会有很多学生不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样就激发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他们会在课下积极查找出学校的人数,世界的总人数,然后根据课堂上学习的公式,算出最后的结果。

悬念就是让学生怀着疑问去学习,用悬念的课堂小结就是要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和疑问,让他们不仅可以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而且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一节课结束后,教师用悬念的总结方法给学生提一些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课下去自行解决,以造成悬念,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有助于自主获取知识能力的养成。

三、趣味总结,快乐学习

数学虽然是一门逻辑性很强的学科,但在小学的数学教育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逻辑性不够健全,对很强的逻辑性的知识不能彻底的理解和掌握,因此要适当的在教学活动中运用趣味教学。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将知识点的讲解趣味化,还要在课堂小结上有趣。课堂总结如果过于一般,形式呆板,只是单纯的对知识进行总结和回顾,往往易使学生感到乏味,对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印象不深刻。所以需要教育者设计一个有趣、耐人寻味的课堂总结,这样不仅能使学生调节疲劳感,保持学习兴趣,还可以以饱满的热情进行下一节课的学习。比如在学习圆柱和圆锥这一单元时,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拿一些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实物模型,这样就会比只是单纯的讲解而没有实际的模型更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通过学生的自由讨论和分析,总结出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根据这些特点指出生活中有哪些圆柱体和圆锥体。在本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做出如下的总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找出了圆柱体和圆锥体的特点,大家都能区别它们了么,那么我们用一句话来总结一下它们的特点吧。”从而经过学生的讨论,说出一句有趣的规律,比如“圆柱体是一个上下一样的胖子,而圆锥体是一个头小身子大的胖子”,这样有趣的课堂小结使学生乐于接受,并且将知识点形象化具体化,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还可以把一节课知识的重点、关键编成押韵欢快的歌诀。这样不仅使知识点更加方便记忆,并且使课堂生动有趣。比如大家熟悉的“外移几,里移几,方向一致要注意;里缺补‘0’莫忘记,上下点点要对齐。”除此之外,课堂总结要注意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不必拘泥于形式,只要是合理的,有趣的,能帮助学生的总结方法都可大胆进行尝试。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5

【关键词】排课;数学模型;算法;教务管理系统

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全国高中院校普遍在教务管理的过程中运用到了计算机技术,其中运用状况良好的有学籍管理子系统、成绩管理子系统以及教学评估子系统等.但是智能排课子系统的应用还不广泛,并且在具体的应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一些高中院校在进行排课的过程中往往还采用常规的人工排课模式,其不仅浪费大量的人力资源,还无法有效解决教务管理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矛盾.这也就要求相关的高中院校管理人员能够进一步优化自身的智能排课系统,并且取得一个良好的教学管理效果.

一、进行智能排课的应用现状

排课作为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其需要充分考虑到教师、教室、实验室以及课程分布等多方面的因素,并且会受到单双周与教师要求等各个方面的约束,因此,现阶段的高中院校急需一种应用良好的智能排课子系统来进行工作,并进一步提升高中院校的教务管理能力.现阶段一些学者在进行排课系统的研究过程中,多采用了随机散列方法、拓扑排序方法以及遗传算法等方式进行研究,但是总体获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本文就在此基础上,借助于一种新型的排课数学模型与算法来对高中院校的排课系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对现阶段智能排课过程中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与矛盾进行有效解决.

二、排课的数学模型以及算法

现阶段我国高中院校多运用学分制来进行教务管理,而这种模式中的排课就需要根据指导性教学计划来生成教学总任务,并需要在各类课程教学班总人数的要求下来进行教学任务的生成,并将其传递给各个教学部门里,教学部门在接收到教学任务之后,就会根据实际情况来对教学班进行适当的调整,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任课教师的合理安排,而一些对于场地或者时间具备特殊要求的教学任务,则需要由专门的管理人员进行安排,并需要在教务处进行统一的调整,并形成排课总任务.在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过程中,就需要将定量资源分配给各个不同的需求主体,具体说明如下:1.需求集:需要进行时间与地点安排的课程,其特征设置为课程名称、上课人数、授课教师.按照年级专业来处理排课任务,具体流程为:确定年级专业设定开课数为N,即位A1,A2,A3,…,An找出开班数最大的课程,设定为M建立M×N.课号.2.资源集:即教学时间的集合以及所需教室的集合.3.进行条件约束群的建立,具体包含映射约束以及软约束.其中映射约束值需要在M×N矩阵中,M为需求集中的元素个数,而N则为资源集中的元素个数,M≤N,而Pij即为资源I分配给需求集J的满意程度.软约束则是需求集中的元素以及资源集中元素特征具有多维性,并且受到不定型的约束.4.解集:解集一般就是排课的结果,并且需要按照相关顺序来进行时间以及教室的分配.5.排课过程:对于一些拥有着特殊约束条件的需求集首先需要进行人工排课,然后将时间资源与教室资源分配给需求集,完成具体分配之后,还需要对一些没能够满足的需求集来进行人工的调整.在进行资源集的分配过程中还需要对需求集的算法做如下说明:设定在资源分配的过程中需要回溯层次数Hs,并建立M×N阶映射约束矩阵A,如果将该矩阵中的各个元素设置为0与1,则其满意度为一个二元选择,在此基础上按照需求集的优先级别进行排序,就能够获得元素个数为M的需求向量B;进行资源集合的排序得到向量C,元素个数为N;检验是否都满足映射约束以及软约束,若不满足则需要分配C中的第j+1个元素,如果C中所有资源均进行分配之后依旧无法满足B的约束条件,则将该状态确定为回溯点,并运用变量YD来对I进行标示,将B中的第I个需求进行标识,并且对其进行人工分配,然后回到第5步.分配B中的下一个元素,直到需求B中的所有元素均已经合理分配完成,该算法结束.

三、智能排课系统的功能

1.排课初始化:该功能是排课前的准备工作,首先需要对每天的上课节数进行设置,然后将教育总任务初始为排课总任务,并将所有的排课总任务根据其优先的级别来进行排序工作.2.人工固课:在进行自动排课之前首先需要对一些有着特殊时间要求以及场地要求的排课任务进行人工排课,并对进行完成人工排课的因素进行标识.3.自动排课:按照所设定的条件以及算法来进行自动排课,并且在排课的过程中还需要进行交互信息的提供.

四、结束语

排课数学模型———资源的分配模型能够进行多维约束矩阵的建立,并且可以较好地解决资源集以及需求集两者之间的冲突问题,并且能够有效提升智能排课过程中的资源利用率,从而达到优化整个排课过程的效果.此外建立在资源分配数学模型算法基础上面的功能模型拥有结构清晰以及便于实现的优点,并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与适应性,因此,值得进行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彭勇.遗传算法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3.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6

【关键词】小学生;英语学习;学习兴趣

小学英语教学目的就是以培养小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为主,从而获得英语的感性知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又该如何激发和培养小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呢?在教育实践和阅读大量教育著作的过程中,我认为游戏在培养学生英语兴趣的教学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游戏教学无疑是一种激发并保持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把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时,按照给定的程序和要求,规则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学习重点及课堂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使之在游戏中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的游戏活动应让每个学生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的活动,要尽量安排集体游戏,特别是那种需要集体配合体现协作精神的游戏,这样既可操练语言,又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如在教玩具单词:doll,car,plane,boat,balloon一课时我用了猜一猜游戏导入:Christmas is coming.Christmas Father has many gifts to us.Guess,what are they?学生被吊足了胃口,纷纷猜pencil,crayon ...我通过大口袋一一亮出,一边复习旧知,一边自然导入新词。学生就能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在游戏中集中注意力,从而创造师生共同学习的良好契机。

不过在使用游戏活动教学法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游戏的规则要明确化

在游戏前应把规则,要求向学生介绍清楚,以免引起混乱。而且教师总的规则应该是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情景中更多地练习和运用所学语言,不宜过于注重学生猜得对与错。因此教师应确定范围。例如,让学生猜“what’s his job?”时,可以预先告诉学生所猜的职业范围“teacher,doctor,soldier”等。

二.游戏必须要有目的性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精心设计教学游戏,使游戏为语言知识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服务。也就是说教师设计的每个游戏都必须有目的、有计划,要让学生的什么技能得到锻炼,学生要达到什么水平,这些都必须做到心中有底。教学目的不同,游戏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而不是盲目的为了游戏而做游戏。

三、游戏的设计要富于创造性

俗话说“把戏不可久玩”。游戏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时时刻刻处在变化中的。小学生都喜欢新奇的事物,有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原有的学习热情急剧下降,原始的兴趣正不复存在,这也引起了我们的反思。再好玩的游戏,玩过几次学生也会失去兴趣,所以必须不断的设计新的游戏以满足小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新鲜感。同一个知识点的突破,在不同阶段可以用不同的游戏。

四、要明确英语课堂游戏的使用时机

组织游戏,要看准时机,针对学生的实际安排合适的游戏形式。“单词接龙”、“吊死鬼”、“寻找共同点”等游戏,不仅能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而且能提高他们课后记单词的兴趣。当学生的“玩性”到五六成的时候,我们的游戏就该结束了。因为如果游戏结束太早,学生才刚进入游戏状态,熟悉游戏规则,结束游戏,一来扫兴,二来游戏“运用语言”的目的也没达到;如果游戏结束得太晚,学生会越来越无聊,下次再玩这类游戏就没有了热情。

五、游戏活动中必须注意师生的关系

当今社会对教师的素质越来越关心,素质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也应遵循“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游戏活动的主体,成为游戏活动中的参与者、组织者,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地活动”这一原则。在游戏的过程中,如果遇上一些问题,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要多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问题。游戏是为整个课堂教学而准备的,并不是为某一群人而准备的。教师应该平等的看待每一个学生,尽量让每一个都参与到游戏中。这样游戏才能发挥它应有的效能。

游戏结束后,教师应注意总结。总结往往只需要几句话,但是总结的作用却不容忽视。首先,它可以对刚才的游戏起总括的作用,游戏不能白玩,是有目的的玩;其次,游戏的总结可以承上启下,对上面的游戏内容进行总结,对接下来的新授内容进行开启;最后,总结可以将小学生的思绪拉回课堂现实中,让他们知道游戏已经结束。总之,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学生的需要和英语学习上存在的问题,英语课堂上抽出一定的时间有目的、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英语教学游戏,是非常有意义的。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游戏在教育及小学英语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琳,王蔷,程晓堂:《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7

关键词:生物课;结课;功效

一、生物课堂的新授和结束

课堂结课就是新授结束时,以精炼的语言,通过归纳总结、实践活动、转化升华和设置悬念等方式,对所学知识和技能及时地进行系统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的认识结构中的过程。完善、精要的结尾,可以使课堂教学锦上添花,余味无穷。它有很多作用,比如:1.加深印象,增强记忆。结课可以将本节课的中心内容加以“画龙点睛”,总结归纳,提纲挈领地加以强调、梳理或浓缩,使学生将学到的新知识技能理解得更加清晰、准确,抓住重难点,记忆更牢固。2.对知识系统承前启后。知识间有严密的逻辑性和系统性,新旧知识有必然的内在联系。通过结课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在总结中为新课创设教学意境,埋下伏笔,使前后内容衔接严密,过渡自然。3.指导实践,培养能力。新课结束后,有针对性地做一些练习或提出具体的课外实践活动,对提高知识的运用巩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4.质疑问难,发展智力。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结课时结合教材内容提出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和一些技能训练,让学生课后观察思考探讨,既可以扩大知识视野,又发展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和观察力。5.及时反馈教学信息。教师设计一些练习、实验操作、回答问题、改错评价等活动,从中及时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和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以便改进教学。等等。

二、生物学课堂教学的结课方法和功效

结课方法有多种,不论哪种方法都必须以调动学生积极性,集中注意力,把学生思维吸引到结课环节上来为主要目的,要能使他们能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常用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总结归纳,理清思路。

新授内容结束后,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有条理地、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来。这样既能理清学生纷乱的思绪,构建知识网络体系,又能点明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使学生把握学习的侧重点。具体操作时可根据课程情况由教师完成,也可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或师生共同完成。

2.布惑置疑,再起波澜。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这是北宋哲学家张载的一句名言,作为一名现代的教师,只会“解惑”是很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会“布惑”,并以此激发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使由难变易的教学过程再起波澜。课程结束时,布下疑惑,就会更好的引导学生深入学习。

3.首尾呼应,升华主题。

生物课堂教学,应使首尾衔接自然,前后呼应有序,力争达到首是首,尾是尾,不偏不倚,浑然一体的境界,从而可使授课主题得到升华,也能给学生以不小的惊奇。另外,还应处理好这堂课尾与下节课首的衔接与呼应,以便只是的有效衔接。

4.讨论比较,加深印象。

将新学知识与原有知识通过分析进行讨论比较,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点和不同点,找出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相同点,可使学生对新旧知识的理解更准确深刻,记忆更清晰牢固。

5.达标巩固,及时反馈。

课堂结束或部分教学内容结束时,都可以适时安排学生的实践活动。这样既可使学生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强化和应用,又可使课堂教学效益得到及时反馈,从而获得下面或下节课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的调整信息。达标巩固包括实验操作、习题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讨论比较、做题组测验、解题竞赛,也可以让学生上讲台练习。

6.设置悬念,引发欲望。

好的悬念设置能诱发学生的求知兴趣,能激发学生思维想象的浪花,能使学生产生急于知道下文的迫切心理。为此,教师要仔细分析上下两节课间的联系,在某些课之结尾,设计好富有启发性的问题,造成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7.妙设歌诀,适当激趣。

达标巩固练习或布置作业,是生物课堂常用的“收尾”方法。久而久之,学生会厌倦。如果教师设计出富有哲理性、新颖性的歌诀、谜语,则同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收尾”练习使学生产生一种新鲜感,会即刻激发学生探求每句歌诀所蕴含的知识内容。

8.冶情励志,培养理想。

在某些课堂“收尾”时,引用与教学有关的名人生平事迹,赞扬名人的思想品质或推崇名人的治学精神,给学生树立起学习和模仿的样板,巧妙地寓政治思想教育于本课“收尾”教学之中。如讲“探索生物的奥秘”时,联系我国明代杰出植物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辉煌事迹:他常常是头戴斗笠,肩背药筐,“东西南北中”,江湖田野山村处,搜罗百氏,访采四方,用了27年时间付出大半生心血,完成了令世人瞩目的巨著——《本草纲目》。还可简介我国现代水稻育种专家袁隆平的业迹。又如讲“生物进化的证据和原因”时,简介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生平事迹:他从小就活泼好动,喜欢采集昆虫,制作生物标本,对动物进行解剖、分类,作观察记录,特别是在“贝格尔”号上长达五年的环球科学考察,收集大量有关生物进化的资料和证据,经大量观察研究分析,终于成功地用“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并于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这部巨著,在世界上引起极大的反响,被恩格斯赞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通过实例,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从古至今,任何一项成就的取得都必须付出辛勤劳动,从而激励他们奋发学习,报效祖国。

三、生物结课应注意的问题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8

好的课堂结尾,费时少,收效大。好的课堂结尾可以使学生对整堂课留下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好的课堂结尾可以使学生把新旧知识有机地进行串联,条理清楚系统化;好的课堂结尾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为下一课的学习打下伏笔,承上启下;好的课堂结尾还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钻研,勇于攀登。如果一堂课有良好的开头,生动且有效的教学,最后却草草收场,这难免让人有“虎头蛇尾”之嫌,甚至还可能产生前功尽弃之弊。因而,我们很有必要研究一下的课堂结尾的教学设计。

1.设计物理课堂教学结尾的原则

1.1.灵活性

正所谓“教无定法”,课堂教学的结尾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对象,一般有不同的结尾方法,并无确定的规律。各种方法都有它的特点,也有不足之处。所以,教师要灵活多变地选择最优方法。也可以把多种方法综合运用,讲究实效。防止总是使用固定的、单一的形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1.2.学生主体性

教学活动中无论怎么结尾,都必须把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作为主要目标。因为只有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作用,才能发挥结尾的功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1.3.内容求准,手段求新

“准”指的是结尾要紧扣教学内容,要注意所选用资料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新”是指随着多媒体设备的普及,要充分发挥丰富多彩的视听手段相结合的作用,并不断创造和总结结尾的新形式、新方法。

2.物理课堂教学结尾的常用方法

2.1.总结归纳式结尾

前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和叶希波夫认为:“通过总结学生在课上所学习的主要事实和基本思想来结束一节课是很有帮助的。”总结归纳式结尾,一般用于新知识密度大的课堂小结。为了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的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统及一定的结构框架,在课堂结尾时利用简明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经常且科学地小结知识,将有力地促进由感知向理解的飞跃,小结可用简述、提纲、图表等形式,用来突出重点,了解本质,便于记忆,使学生对整堂课有一个完整清晰的印象。例如,牛顿第三定律一课的结尾可小结为: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一反、两物、四同”的特点,即方向相反,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同大小,同作用线,同性质,同存亡。又如在“楞次定律”这节课结尾时,用“增反减同”四字简明形象比较性地描述了穿过某一闭合回路中磁通量的变化与感应电流方向的关系。

2.2.练习巩固式结尾

有些教学内容,物理概念的引出、规律的建立并非难事。但让学生透彻地理解、掌握并能灵活地运用却非易事。练习巩固就是针对学生理解和应用某些知识时常出现混淆是非的现象。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解题练习。在新课结尾时,通过提问、板演、小测验等手段实施训练,以达到完善、巩固和深化知识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练习,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反馈教学信息,切准学生的“脉搏”以利调控和把握教学进程。如摩擦力教学时,学生一看公式f=μFN便会感到计算摩擦力如此简单,若此时教师仍用总结归纳式结尾的方法,单纯强调公式的重要性及各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则不易被学生很好地接受。此时教师需将要强调的内容巧妙地化为富有思考性的同题。如可通过对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练习,弄清物体对斜面的压力FN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这样有效地防止学生将物体的重力和物体对斜面的压力混为一谈的现象。

2.3.悬念式结尾

此种结尾就是前面的课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伏笔,后面的教学为前面的释疑提高。如果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时,更适用于悬念式结尾。作为教师,我们都深知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下课是一节课的结束,但最忌讳的却是真的结束了。”所以,在教学结尾时常常使用设立悬念的方法,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时却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数,激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欲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学习期待。

例如,磁场对运动电荷的作用一课将结束时,用洛伦兹力演示仪演示,当无磁场时电子束轨迹是直线,当电子束的初速度方向与磁场方向垂直时,电子束轨迹将发生偏转,增大磁场,偏转加剧。到最后轨迹竟是一个圆周,学生惊叫起来,最后提问:这是什么原因?如此结尾使得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圆周运动引起了学生兴趣与思考。

2.4.首尾呼应式结尾

有些课是采用提出问题,设置悬念的方式导人课题。这样简捷明快,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但是如果问题总是悬而未决,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受到极大的挫伤。因此,课堂结尾时,应指导学生用新学的知识消除引课时的悬念,使导入和结尾互相呼应。这样既巩固了知识,又使学生享受到运用新知识的乐趣和心理满足。例如在“人造卫星”一节,若采用设疑的方式导入:我国的同步卫星,为什么不发射在北京的上空,而在印度尼西亚的上空?这不是舍近求远吗?学生都觉得很新奇,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共同分析研究了天体运动的规律,在结尾时又分析了同步卫星的运动情况。总结出了同步卫星为什么不发射在北京上空的原因。这样首尾呼应效果很好。

2.5.发散式结尾

目前,许多学生有个很不好的学习习惯,认为课上完了,学习过程也告以一个段落。我认为,物理课上完后,不应是学习的结束。因此,我们在课堂结尾时,可以有意识地将话题向课外引申,把结尾作为联系课内外的纽带,鼓励学生走出课本,探索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真正实现“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例如,上完“电阻定律.电阻率”一节,我介绍了超导体的形成和实际应用情况,又简要地介绍了磁悬浮列车。最后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在高速磁悬浮列车的工作原理中,哪些是我们学过的物理原理,请大家课后查阅有关资料,或者有机会去上海时,亲自体验一下磁悬浮列车。这样的课堂结尾,能很好地成为联系第二课堂的纽带,将课内求知过程发散,指导学生自觉去课外寻求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

2.6.比较式结尾

这种结尾是将新知识与学过的知识进行对照,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方法,也是进行识记的有效方法,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辨别记忆对象,抓住它们的不同特征进行记忆,也可以帮助我们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来记忆对象。比较式结尾,一般用于表达形式非常相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或学生常易混淆的概念、规律的教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完右手定则后,我们可以将它与左手定则进行比较,使学生找出两者的“分界点”,加深对安培力和电磁感应现象的理解,从而有效地避免知识的负迁移现象。

2.7.探索活动式结尾

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与本节课所学的知识点有关的问题。在师生间或学生间展开对话讨论。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和兴趣,敏捷、细微、情感等多种非智力品质。例如,为了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课堂结尾时,可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下列说法哪个对,哪个不对?为什么?.①物体的速度大,它的加速度越大。②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大,它的加速度越大。③加速度是物体增加的速度。④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它的加速度越大。⑤物体运动的速度随着加速度的减小而减小。⑥物体的运动速度为零,加速度一定为零。

2.8.自由复习式结尾

课堂教学,重在45min的效率,为追求效率,许多教师首先便从讲课内容上进行扩加,想着让学生在一节课上接受高容量的知识。基于这个目的,课堂上必然分秒必争,更不用说在课堂结尾时留一点时间让学生自由复习或总结了。实践证明,适当加大点容量,在学生基础、情感适合的情况下,课堂效益的确会较大提高。而那些不考虑学生和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大容量方式只会起到负效应。在课堂结尾这一环节中,从知识的理解识记的规律上说,应该适当安排一点时间让学生自主整理这节课的内容,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需要强调的是,理科忌死记硬背,但理解也离不开记忆。与其抢着在后几分钟讲一个例题,不如将这几分钟给学生,让学习的主体们针对自己这一节的学习情况去活动、调整,让这一节课建立在大脑皮层的知识表象更清晰深刻,以尽量减少在接下来其它学科的学习中淡漠本节所学的知识。

3.结束语

课程结束总结范文9

关键词 英语;教学评价;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3-0094-02

评价是课堂实施的保障,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英语教学中,评价所揭示的就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是否促进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学生学习行为的变化是否促进了其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评价方式是否能够促进教学行为和学习行为的改进,是否能够评价应有的语言应用能力等。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学评价必不可少,当然对于教学评价的设计以及实施也成为教育者需要探讨的问题。

1 教学评价的内涵

根据评价的内容以及目标的差异,课程中的评价分为学习评价和教学评价。学习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判断学习者是否具备了应该具备的能力。而教学评价以改善教学、促进学习、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标,指通过对教师教学行为有关资料的分析对教师教学所做的价值判断。

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教学评价主要指教学汇总对学生学习行为、教学效果、课程目标达成情况的评价,而不是专指对教师行为的评价。具体到课程教学,教学评价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效果、目标达成等方面进行的评价。

2 英语教学中教学评价的主要形式

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1)形成性评价设计。形成性评价设计从以下5个方面进行考量。

①评价标准设计。要实施形成性评价首先必须明确形成性评价的标准。形成性评价的标准是变化的,是过程性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评价标准是不同的。要设计形成性评价的标准首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教学分成几个阶段,然后确定每一个阶段计划达到的目标。这样,形成性评价标准就有诊断性评价标准、形成性评价标准和目标达成评价标准。这若干标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评价阶梯。

②评价过程设计。在英语教学中,评价过程没有固定的时间段,它可以出现在学习之前,也可以出现在学习中和学习之后,它也不是指具体一次评价的过程,而是根据教学的设计在合适的阶段就可以。

③评价内容设计。根据认知发展规律,评价的内容可以是从知识到理解,从理解到应用,从理解到分析和综合,最后再到评价。听力如此,阅读如此,词汇语法也应该如此。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评价时一定要分解课堂教学的过程,根据教学过程的要求设计评价内容。

④评价方式设计。教师要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来选择正确的评价方式。侧重于理解能力的内容可采用选择、判断正误等方式,侧重于应用能力的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等。这都需要根据评价的内容来进行相应的选择。

⑤评价反馈设计。关于反馈基本上有两种形式:一种为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的评价形式,即定性形式;另一种为通过问卷或调查方式获取数据的方式的评价,即定量形式。同时,反馈的时间也分为即时反馈和延迟反馈。反馈可以来自学生,也可以来自教师。因此,在设计时必须明确如何获取评价信息,获取什么样的评价,如何呈现评价信息,由谁向谁呈现评价信息。

2)形成性评价的实施步骤。

①制定评价计划。评价是有效教学的保障,要实施有效的评价首先必须制定评价计划。教师应该首先具备评价的意识,将评价纳入自己的日常教学之中,在学期开始就必须明确如何开展日常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如何开展课堂教学的形成性评价。计划要明确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内容、评价的方式,明确评价的具体安排以及反馈方式。

②构建评价机制。形成性评价计划的实施需要评价机制作为保障。这就要求学校构建评价的管理系统,组建评价共同体,形成评价制度,拥有一个完整的评价体系。缺乏良好的评价机制,课程就难以健康发展,难以保证科学的教学设计,难以开展有效教学。

③形成性评价之元评价。元评价即“评价之评价”,是对评价的结构、过程、结论及其反馈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以修正评价结论、改进评价活动的过程。根据元评价与被评价活动之间的关系,元评价可分为过程性元评价和终结性元评价两种。过程性元评价与被评价活动同期进行,而终结性元评价发生在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评价活动之后。要保证形成性评价的有效实施,就必须对形成性评价进行评价。

总结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1)总结性评价的内容。总结性评价是一种结果性评价,是在某一相对完整的教学阶段结束后对整个教学目标实现的程度做出的评价。总结性评价通常发生在课堂教学结束、单元结束和学期结束,以及学业结束时进行,用于确定教学目标达成的程度。

2)总结性评价的形式。总结性评价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判断正误、选择、匹配、填充图表、真实性任务、建构性问题、项目等。

①判断正误。判断正误可以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一种形式,一般用于评价信息技术辨认能力和信息理解能力。判断正误不只是让学生判断所给陈述是对是错,也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等的方式呈现。

②选择。选择不是不能用于总结性评价,只要是能够评价所评价的内容,就可以采用选择的形式。在设计选择问题时要考虑到现实生活中是否有可能通过选择的方式呈现对某种信息的应用。比如,如果听力是有关公园约会的对话,当约会方去公园时就会面临判断所看到的环境是否与电话中一方描述的一致的问题,就会面临在众多的环境中作出选择的问题。这样,对理解能力的一种评价就可以设计让学习者从若干图片中选择对话所说的约会地点的形式。

③匹配。匹配可以评价的内容很多,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理解;可以用于听力、阅读、词汇、语法。可以匹配的内容很多,可以将段落与主题匹配、段落与大意匹配,可以将论点与支撑细节匹配,可以将人物与其经历闪配,也可以将人物与其观点闪配。但是在设计总结性评价活动时要遵循真实性原则,也就是说,这种匹配的形式在现实生活中有无发生的可能,匹配是否是评价的唯—方式或者是最佳的方式,否则没有必要采用匹配的方式。

④填充图表。填充图表属于信息提取问题,评价的是学习者获取信息和转述信息的能力。根据不同的资料,图表的表现形式很多,可以是流程图、地图、表格等。

⑤真实性任务。真实性任务是评价一个学习者语言应用能力的最直接的方式,通过学习者在任务中的表现,可以推断其完成类似任务的能力。

⑥建构性问题。建构性问题指需要学习者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观点态度的问题。根据问题所设计的内容,建构性问题可以是信息辨认问题、态度判断问题、信息分析问题、信息利用问题、观点评价问题、策略应用问题等。

⑦项目。项目同样可以作为总结性评价的一种手段。与其他活动不同,项目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现实中的任务,并且做出某种产品。

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机结合 实际教学评价中,大部分评价都是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的结合。当评价数据用于调整教学以满足学生的需求,或是学生用于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时,评价就是形成性的;如果评价数据用于学位证书或问责,那么评价就是总结性评价。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要取得理想的评价效果,形成性评价就必须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

1)在形成性评价中开展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的内容很多,其中之一就是阶段目标达成的评价。从目标达成的角度出发,评价就具有总结性。因此,在开展阶段性的目标达成评价时可以采用总结性评价的方式。在开展听力、阅读、交际、任务和写作教学之前所开展的诊断性评价也属于总结性评价的范畴,因为所评价的是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和技能。要在形成性评价中实施总结性评价,首先必须明确阶段性教学目标,根据目标需要设计评价活动;其次,由于发生在教学过程之中,评价所采用的方式一般情况下不同于常见的总结性评价,尤其是不可能采用测试的评价方式。多数情况下所采用的是与教学过程吻合的教学活动。

2)总结性评价借鉴形成性评价的操作。发生在不同阶段的总结性评价操作方式不同。虽然课堂结束时的评价是总结性评价,但是相对整个单元教学,相对整个学期的学习,却属于形成性评价的范畴,一般不能采用测试的手段,而是把课堂结束时的最后一个活动,或者是最后阶段的某个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目标达成评价活动。根据课堂目标的不同,评价可以是对知识掌握的评价,对概念理解的评价,对技能运用的评价,也可以是对情感态度等方面的评价。单元评价以及学期结束时的学业评价是传统意义上的总结性评价。但是,要保证总结性评价的正面促进作用,而不是负面的反拨作用。总结性评价不能机械地模仿目前存在的各种考试体系,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考试体系能够评价课程应该达到的所有目标,也没有任何一个考试能够真正评价一个人的综合应用能力,尽管平时教学都在培养这些能力。因此,要保证总结性评价的效度,就必须采纳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和形成性评价中的活动形式。

3 结语

总之,教学评价以改善教学、促进教学、促进教师的发展为目标,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以上原则和方法,从而全面地促进课程实施,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王秀英.新课标下初中英语教学多元评价探析[J].教学与管理,2012(27):10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