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课程体系的优势集锦9篇

时间:2023-09-10 14:50:11

课程体系的优势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1

第一,企业家没有正确分析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企业定位不准确,没有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盲目加大优质资源要素投入,片面注重企业操作执行过程,加大生产力度。结果企业经营日趋艰难,甚至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优势而无趋势”。

第二,企业家能够正确把握未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找准了企业定位,制定了正确的战略目标,但在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却不能站在发展的角度对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诸环节、方面进行整体协调,不善于进行资源整合,没有形成企业发展的整体优势,最后让企业陷入了经营困难直至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而无优势”。

第三,企业家既能够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及发展机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也能够协调企业诸环节、方面的矛盾,整合企业资源形成企业整体优势,但往往容易形成思维定式和企业制度惰性,无视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一旦市场环境发生变化,企业不能随之变革,企业形成的“趋势及优势”因市场环境变化而变成“劣势”,结果陷入破产境地。此所谓“有趋势、优势而无变革”。

以上三点原因在实际情况中往往联系在一起,形成导致企业陷入困境的重要关联因素。因此,在时刻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及市场环境中,导致企业陷入经营困难,甚至破产的三大核心原因是:缺乏正确的战略定位,缺乏优势资源的整合,缺乏变革创新机制。换言之,正确的战略定位、优势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机制是构成企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因素。因此,企业领导者要驾驭企业经营发展,就必须提升以下核心领导力:

・企业战略决策定位能力

・企业系统把握能力

・创业变革创新能力

近年来,培训市场关于领导力提升的培训课程纷繁芜杂,很多所谓的领导力课程实际上讲的是执行力,让参与者不得要领。实际上,领导力与执行力虽然密切相关,但毕竟属于不同范畴,有着不同的层面与内涵,存在本质上的差异。可以说,领导力属于执行层面之上的高屋建瓴,而执行力则属于领导力层面的落地环节或贯彻过程。

对于企业领导者来说,其核心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登高望远、看方向,把握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如何洞察宏观局面、识大局,把握企业经营发展的整体过程;如何观察市场风云、知变化,把握企业变革创新机遇。因此,从思维层面来说,企业领导者最需要的是战略、系统和创新思维等核心思维能力,而这些思维能力又总是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应用过程中体现出来。因此,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成为核心思维能力的具体应用。

为了帮助广大领导干部提升核心领导力,我在总结多年领导力研究与培训成果基础上,开发了旨在揭示领导力思维本质、提供真正有效的领导力思维原理与方法的“核心领导力思维”高端课程体系。

该课程体系从哲学的思维高度,面对企业具体问题,结合企业实际工作,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共同基础、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及其在不同领域和方面的应用。

具体说来,该课程体系由以下几个层面构成。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课程:创新思维基本原理与方法

这是任何领域、任何行业的企业家发挥核心领导力的前提基础。该课程系统介绍了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基础内容,包括领导者对创新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创新思维能力的自觉性;领导者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基础及如何克服心理障碍;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基本原理及其知识根据;领导者应掌握的创新思维的基本方法及其实践经验。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一:战略思维与战略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战略决策定位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战略决策领域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战略决策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战略决策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战略决策思维的含义及特征;战略决策思维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战略决策思维在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领域课程之二:系统思维与系统管理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资源整合、形成整体优势领域的具体展示,也是创新思维在协调企业经营诸环节、把握企业经营全局的具体应用。该课程包括领导者对系统思维功能角色的自我认知,增强提升系统思维能力的自觉性;系统思维的基本含义、特征及其基本原理;系统思维的基本方法;系统思维在企业系统管理领域中的功能应用。

核心领导力思维的应用课程:问题的分析与解决

这是核心领导力思维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综合应用,也是上述创新思维、战略思维和系统思维在分析和解决企业各类实际问题过程中的综合应用。该课程包括企业问题的构成要素、问题形成的基本原因;问题的功能价值及其基本分类;分析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解决企业问题的思维方法与实际操作方法;创新思维与系统思维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实际应用。

以上课程构成提升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逻辑结构,即培训体系(如下图所示):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进行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培训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培训科学有效,培训师还必须加强自我修炼,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形成特定的知识背景。具体来说,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基础。

一是哲学知识。对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进行讲解需要以哲学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思想高度、深度与视野。企业家是观察社会经济趋势、把握企业发展方向的人,需要站得高、看得远、看得深。培训师具备哲学知识基础,有利于在培训过程中赋予课程思想深度和高度。

二是宏观政治经济政策知识。核心领导力思维课程的内容讲解需要以特定的政治经济宏观政策知识为支撑,以保证核心领导力思维特有的趋势把握能力。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市场环境的变化总是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密切相关。可以说,特定的政治经济政策是社会经济形势及市场环境变化的重要根据。因此,不了解宏观政治经济政策,就不可能把握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也不可能进行战略决策思维的科学分析与讲解。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2

关键词: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50-0209-02

我国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起步晚,教学体系大多模仿综合性重点大学,与文科类高校课程设计同质化严重,没有体现出各自的特色与优势。本文梳理了国内理工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路径研究现状,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现有课程体系设置现状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CNKI)中,以“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主题进行检索,共得文献26篇。这些文献主要是对我国行政管理课程体系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而以“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为主题进行检索发现,只有不到10篇的文献,这表明我国学者针对理工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研究较少。代表性的文献,如田舒(2015)提出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学生“学而不精”、教师教得“散而不透”等教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1]。周伟(2011)以海南大学为例,认为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存在误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教学管理和教学硬件亟须加强、师资队伍和师资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2]。归纳起来,我国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大多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课程设置同质化严重。课程设置“同质化”是指不同院校的行政管理专业在课程门类、教学手段甚至课时安排上相互模仿,以致出现逐渐趋同的现象。有学者在分析西部地方性理工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时认为,许多理工类大学的行政管理专业起步晚、发展滞后,难免会以一流名校为榜样来进行设置,造成课程设置趋同化。各高校虽然拥有的资源不一,条件优劣不等,但同一专业所开设课程却是大同小异甚至基本雷同的,同质化现象严重。课程设置不根据地域优势、学科优势做出相应的调整或创新,行政管理专业便难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政治学色彩浓厚。在行政管理发展史上,行政管理最早是脱胎于政治学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行政管理专业包含政治学类课程也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现实的课程设置中,政治学类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比很大。有学者在统计全国11所高校主干课程的开设情况时发现,与政府和政治有关的行政学原理、公共政策、政治学理论这三门课的普及率为100%,可以看出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具有强烈的政治取向性。以海南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为例,单纯的政治学类课程就有8门,约占专业课程总量的1/5。本应开设的其他学科的课程则被大大压缩,导致行政管理专业的综合性、复合性的学科特点被抹杀。政治学类课程如此大的占比,说明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具有浓厚的政治学色彩。

3.重理论轻实践。行政管理专业被表述为:本专业培养具备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从事管理工作以及科研工作的专门人才。因此,行政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但我国现阶段的行政管理专业教学采取“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以教材内容为中心,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学者通过比较10所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情况发现,大部分地方性理工科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更加突出基础理论课程的重要性,而一定程度上缺少对实践技能类课程的关注[3]。轻实践的问题,不仅是存在于理工类高校,在文科类甚至重点高校也普遍存在。

4.理工特色不明显。如前所述,理工类院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借鉴国内一流名校,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偏重于政治学类、公共行政管理类及管理类课程。理工类高校培养的学生应具有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将解决方案付诸实践的应用能力,而现实中理工类高校在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方面缺乏结合自身特色培养学生定量分析能力的课程教学与实践。理工类高校的优势是具有众多的实践基地、技能操作平台以及优势专业,如何依托自身的优势学科、实践平台设置特色课程,成为各理工高校应该优先考虑的问题。

二、课程设置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一般认为应从课程结构、突出特色优势和实践教学等方面优化课程体系,具体如下。

1.课程结构。行政管理专业涉及学科领域多,内容庞杂,而且学时有限,因此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显得尤为重要。选修课与必修课、专业课与基础课、理论课与实践课的比例,既要分配平衡又要有所侧重,尤其是要适当删减政治学类的课程比例。而且,重整那些过时、重复、理论与实际相脱节的课程,削减公共基础课程所占比例,增加有助于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与逻辑思维方式的实践性课程所占的比例。

2.突出自身特色优势。行政管理专业课程设置虽涉及诸多学科,但也要正确处理博与专的关系。理工类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设置多样化课程,以突出自己的优势课程和办学特色,更好地顺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趋势。这一点国外高校相对来说做得比较好,比如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政策规划与发展学院的本科专业侧重于公共政策、管理和规划,而印第安纳大学公共事务与环境学院侧重于环境政策的研究[4]。国内高校也有例子,如成都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政务安全与认定、网络操作系统、政府网站建设与维护等特色课程,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公共气象管理、气象法、气象经济学等气象特色课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土地资源管理、资源环境管理等特色课程。

3.重视实践教学。行政管理专业的突出特征就是实践性、应用性,该专业设置就是为服务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行政管理工作,因此,其课程内容应该来源于实践并付诸于实践。首先,强化实践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理工类高校优势学科、丰厚的社会资源和较多的实习基地,积极与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加强合作,建设自己的实践平台;其次,推动行政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如政策分析情境模拟实验室、电子政务实验室等,增加案例分析及学生讨论交流的课时;最后,加强贴近实际的社会调查,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调查研究能力,而且社会交往能力、策划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一并在调查中潜移默化地得到锻炼。此外,实践教学也须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结合自身实际,促进我国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

三、評论性总结

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研究较多,成果相对来说也比较丰硕,但是针对理工类高校的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不多,而且研究发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如课程设置同质化、政治色彩浓厚等问题。这不仅存在于理工类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中,在其他综合性高校或者文科类高校中也同样存在,不具有特殊性。此外,个案研究较少,国内学者更多的是针对同一类型的高校进行研究,往往是通过综合比较5所、10所甚至更多数量的高校,来挖掘它们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但这种研究方式忽视了每所高校的个性和特点。因此,针对理工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个案研究,应该成为未来研究的一个热点或方向。

参考文献: 

[1]田舒.浅谈工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教学中的若干问题[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0):83-85. 

[2]周伟.行政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以海南大学为例[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9(3):130-135. 

[3]王乐夫,郭小聪,马骏.中西方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比较——兼谈中国公共行政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突破点[J].中国行政管理,1998,(7).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3

目前对物联网普遍认同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装置、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由此可见物联网的主要功能是“全面感知,正确认知,智慧处理”。对于高等教育而言,计算机网络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的成熟预示了物联网在高校教育中的巨大潜力,物联网工程是为满足时展而新兴的专业。

二、如何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

物联网技术具有“新、长、专”的特点。物联网工程专业开办不久,学科建设还不够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在国内外无先例可以借鉴,并且在物联网技术和产业发展过程中,物联网工程学科体系也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深化的认识过程。如何建设物联网本科专业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从下面几个关系入手分析:

(一)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与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关系。物联网工程专业究竟应该归属于哪个学科门类?关于物联网的结构,人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那就是可以分为感知层、网络层与应用层。如果从电子学科的角度出发,体现出电子学科的特点与优势就应从感知层入手,扩展到网络层与应用层,建设“传感网技术专业”。如果从计算机学科的角度出发,从网络层与应用层入手,展开到感知层,建设“物联网工程专业”,也正体现出计算机学科的特点与优势。因此,作者认为,从教学的角度来看,“物联网工程专业”应归属于计算机学科门类。

在考虑新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与课程体系设置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未来毕业生可能从事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的能力需求出发,反过来审定我们所设计的培养目标对课程体系和内容进行取舍。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多多听取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为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与课程体系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防止脱离科研与产业实际,由少数人闭门造车,做出草率决策。

(二)课程设置与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的关系。物联网是计算机技术与电子学科、智能学科紧密结合,并在各行各业更深层次应用的必然产物。从物联网产生的技术背景看,计算机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从学科关系上来说,它的知识基础是计算机学科,所以它的未来发展仍然将倚重于计算机学科。从现在个别申办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学校提出的教学计划来看,完全是另起炉灶,重设新的课程体系,拟开设十几门,甚至是二十几门冠之以“物联网”某种技术的课程,脱离了依托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体系。如果一个学校要在短时间内开设那么多门新的课程,无论在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以及师资准备上,都是不现实的。这样开设一个新专业,失败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计划与专业课程设置上,一定要处理好与成熟的计算机专业课程体系之间的关系。

(三)基本能力培养与不同学校专业办学特色的关系。每一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和发展过程,所以每个学校的强势学科、教学资源、实验条件、师资条件都是各具特色的,其教学资源建设与积累的基础,也都必然有自己有别于其他大学的特色。比如,工科的院校有的在计算机体系结构研究与教学方面具有优势;有的偏重理论研究的大学在软件理论教学与研究方面具有优势;有偏重艺术的大学在计算机网络应用方面具有优势;有的大学在射频应用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在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中,应该考虑不同大学的特色,在满足基本与共性要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和发挥各个大学的优势,扬长避短,形成具有不同特色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

三、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

物联网工程专业实际应用性强,课程建设应该坚持“重理论,强实验”的原则。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包含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计算机专业主干课程作为基础课,另一类是具有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特点的专业课课程。计算机学科的基础课程已经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与《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专业能力构成与培养》中作出了系统的讨论,这里就不做过多的重复和引用了。

在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需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在设置课程体系时,要注意从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中体现出对设定的培养目标的支撑作用,以及课程内容之间的先继与后续关系,防止教学内容低层次重复与顺序颠倒的缺点。第二,这几门课程该是本专业最基本的课程,各个大学可以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科研优势, 设置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第三,对于一个前期基础较差的新建专业,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如果从现有教师的组成、教师知识结构的现实出发,因人设课的话对于长远的学科建设是非常不利的。我们应该从新专业的培养目标出发,让教师通过进修以及教学与科研实践来积累经验,以适应教学的需要。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应用型”人才,必须高度重视与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服务于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环境的建设,需要教师对某一门技术的深入理解和自身能力的修炼、积累,同时还需要有相应的实验室建设经费的投入。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4

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使“健康第一”、“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成为了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主旋律。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构建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是培养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中学体育教学师资的重要环节。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目前就业的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学生去往了县镇级的中学任教。由于独立学院缺乏适合教育对象实际特点的专门体育教材,绝大多数都是沿用举办高校普通本科体育教学大纲,因此,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体系中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模式等与举办高校没有较大区别,教学内容未有针对性,教学过程无差异性,教学效果与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大大影响了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就业。如何根据地区特点,构建彰显独立学院特色,针对三本学生的优势和劣势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并遵循基础体育课程改革建设规律的课程体系是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面临的又一困惑。

2独立学院应对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2.1强化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师范技能,提高学生从师任教的综合素质独立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基本能力主要有:口语表达技能、专业运动技能、书面表达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竞赛训练能力及裁判工作能力、体育科学研究能力、教材分析能力和个体教育技能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和训练学生教师职业技能,将专业技能和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与实践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第一、教育实习应采取集中实习、顶岗实习、分散自主实习等多种方式,并适应延长教育实习时间,独立学院体育系和教学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实习工作的辅导和督查力度,把握好实习工作方向,确保教育实践取得实效和健康发展。第二、要在学生入校后,不断培养学生的专业认同感,逐步增强学生对中学体育教学的认识,及时了解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独立学院可以定期分批组织学生到当地中学观摩优秀体育教师公开课,也可以将优秀的中学体育教师邀请来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请他们将公开课的舞台搬到校内来,让学生在理论教学和教学实践之间初步建立起一种功能性联系,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转化能力。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5

[关键词]互联网;全域旅游;旅游管理;课程体系;优化

一、前言

“互联网+全域旅游”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深刻改变着世界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全球旅游业正经历全新变革,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发展,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全域旅游”是在特定区域以旅游业为优势产业,带动促进全区域、全要素、全产业链的理念和模式。使旅游从半军事化、拉练式、追求多看景点的观光旅游转变为追求“舒适静谧”的休闲度假旅游。

二、现阶段高职旅游专业课程体系错位分析

(一)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旅游岗位能力需求变化

“互联网+”模式带来了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出现了旅游电商、定制旅游、智慧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和销售方式;互联网信息搜索、预定、结算的便捷性,已完全颠覆传统旅游企业的营销模式。“全域旅游”起源于游客的多元化需求,突破传统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方式,实现消费升级。现有旅游企业热切需要既拥有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物联网、自媒体平台运用的复合型人才,而现有课程体系基本没有涉及这些最新知识,无法满足岗位能力要求。旅游业对人才岗位能力的需求变化见表1。

(二)课程体系断层和重复问题突出

课程体系设置的合理性直接关系到教学进度、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高职旅游课程设置涉及到营销知识的课程只有《旅游市场营销》1门,课程体系的断层不能适应“互联网+”背景下营销手段多样化和营销方式智慧化的需要;部分知识点在不同课程的机械重复描述,跨学科属性导致的对同一知识点的多角度分析等教学内容的重复,导致学生思想变得僵化,厌学情绪严重,教师负担增加。以《旅游学概论》部分知识点为例,重复情况统计如表2。

(三)理论和实践操作课程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大多数沿袭了本科学科教学体系,涵盖了基础理论、经济管理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基础理论、旅游学科专业理论等几个层面。这样“厚基础”的课程设置占据了大量的理论教学学时,使实践实训课时大为缩减。很多院校虽然制订了实践教学计划,但出于实训场地不足、经费支出高、技能型师资匮乏、担忧学生安全等多种因素,很多院校的教学实训学时开出率严重不足,这和职业教育提倡的“轻理论、重实操”的初衷是背道而驰的。

(四)课程设置缺乏时代感和前瞻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全域旅游的推进,对旅游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旅游产业涉及面广、职业岗位多,社会所需的是复合型人才。课程设置过于单一,在线旅游体验、在线旅游企业运营分析、旅游行业大数据分析等教学内容基本空缺,人才培养难以应对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势必造成毕业生就业口径狭窄,用人单位评价较低。

三、“互联网+全域旅游”视角下课程体系优化对策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支撑,决定着人才能力培养的高低。现有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内容表现为:人才培养目标模糊、学科定位不明确、课程设置冗杂等。以专业课程内容知识点重复为例,可将《导游业务》内容整合到《模拟导游》课程中,《模拟导游》课程中增加智慧景区的应用,注重导游员角色的转变与能力的提升,实现从知识本位到能力本位的转变;在“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如《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要充分融入新媒体营销的内容,增设网络营销、移动APP等内容;将智能停车、景区容量控制、环境监测、电子票务等智慧景区管理方面的内容充分融入《旅游景区服务与管理》课程中.

(二)重构基于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的课程体系

鉴于“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旅游工作岗位发生了变化,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要求,在对典型工作任务进一步分析基础上,构建新的行动领域和学习领域来优化课程。依据以下7个行动领域,遵循认知学习和职业成长的规律,将其转换为岗位基本领域课程、岗位核心领域课程、岗位拓展提升领域课程三部分,并按照工作任务的逻辑关系设计、序化学习领域,进行课程设置

(三)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实现“线上+线下”体验式教学

教师作为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者,应改变传统观念束缚,充分利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的优势,重新组织教学资源,力求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建设教学云平台,给师生提供另一个交流学习、交流互动、共同提升的平台,巧妙地将课堂交流时间延伸到课下,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记载学习过程,提高学习的效率;利用学生网络学习痕迹,汇总出大数据,掌握学生学习薄弱点,在教学中加以改进,实现知识结构完整性。

(四)利用校企合作丰富课程教学,实现工学耦合

企业的经验主义制约了专业知识转化为教育资源,现有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所需人才能力脱节,加强校企合作势在必行。课程建设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如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共同参与开发岗位课程,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如职业标准、技术标准、教学文件、数字化教材、虚拟教学软件、教学课件、业务流程、企业案例、实训视频、习题库、试题库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学生校内实训一律按照工作岗位工作要求,将学校学习和工作岗位深度结合,可将企业文化融入教学、实训、管理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通过系统化地设计学习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和企业见习、工作过程参与、企业顶岗等方式,在真实的职业场景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现工学耦合。

(五)课程设置融入地域特色文化元素

高职院校作为地方性高校,办学宗旨一般是“立足当地,辐射周边”,服务地方经济成为其重要职责。把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知识和内容纳入课程体系之中,深刻挖掘其内涵,可起到强化当地旅游品牌形象的作用。如民族聚居地可在课程体系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课程、丝绸之路沿线省份学校可加开有关“丝路文化”课程等,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四、结语

“互联网+全域旅游”时代的到来,是高职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提升的一次重要契机。通过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努力,加大课程体系改革力度,优化课程体系,方可实现旅游职业教育的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方磊.岗位群视角下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J].职业技术教育,2016,37(2)25-27.

[2]罗丽丽.高职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理念研究[J].经济师,2014(3):243-245.

[3]马静.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创新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5(12):74-79.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6

关键词:工科院校;财会;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266-02

1 工科院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意义

1.1 顺应高校实施教学质量与教改工程的需要 随着教育部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推进,各高校掀起了一场精品课程建设热潮。学校对遴选出的精品课程和立项建设精品课程等建设项目给予经费资助,从而有效地形成了以校级为基础,以省级为核心,以部级为导向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建设体系。遴选校级精品课程,积极争取省级、部级精品课程,是各高校积极响应并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进一步推进教育创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从目前的建设成果来看,已有36门财会类本科课程获得部级精品课程,但从其构成来看,基本是由财经类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建设而成,鲜见由工科院校建设的课程项目。这主要是由于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财会专业大多由财经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创办。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绝大部分工科院校均创办了财会专业。总体而言,我国大多数财经院校的本科财会专业以理论研究见长,而工科院校则是以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立足应用型人才培养。因此,开展工科院校财会类精品课程建设,对转变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工科院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加快推进教育强校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2 符合信息化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要求 21世纪是信息化的社会,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各国都把信息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投入巨额资金进行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和信息产业发展水平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激烈的竞争,我国正积极融入全球信息化的大潮之中。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和渗透,教育信息化进程也在日益加快,为教育资源的共享提供了有利条件。对于高校来讲,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开发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以及教育的公平与开放,正在成为信息化时代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本文结合江苏科技大学会计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情况,就基于工科院校财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2 工科院校财会类精品课程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教育部吴启迪副部长将精品课程内涵高度概括为“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即5个一流)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因此,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其中包括教学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建设、机制建设以及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内容,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必须有着明确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目标。

2.1 立足专业特色,确立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作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工科院校,更加注重的是创新素质教育和学生适应能力的培养,每所工科院校均应根据其自身的专业优势确立特色培养模式,因此,工科院校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思路就是使课程建设服务于自身专业特色建设。江苏科技大学是一所以造船为主要特色的工科学校,近年来,正在实施的由世界第一造船大国向世界第一造船强国转变的国家战略给学校的快速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我们凝练工科院校财会专业特色为会计电算化、会计国际化和现代成本控制,这三大特色正是为了适应自身学校的办学定位——面向船舶工业和海军建设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会计电算化的特色培养是由于计算机的广泛使用而应该体现时代的要求,会计国际化的特色培养是由于我国船舶工业日益增长的国际贸易环境的需要又是我国对外开放日益国际化的宏观经济环境的需要,现代成本控制特色是由于打造我国船舶工业等低成本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求。

2.2 依托优势领域,构建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我们认为工科院校财会专业培养目标是立足工科院校,以自身优势领域为特色,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既通晓国际会计惯例,又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并能解决我国在经济全球化趋势进程中面临的财务与会计理论和实践问题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因此,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就是要结合工科院校自身已有的优势领域,依托专业特色建设,根据会计的发展趋势和用人单位对财会人员素质的要求,坚持教育创新,从而建设出优势全面、特色明显的示范性课程。这些示范性课程能够充分发挥作为精品课程的辐射和带动效应,体现在创新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提升工科院校专业特色建设水平,真正实现与财经类院校在特色定位等方面的错位发展。

3 工科院校财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施措施

3.1 科学设计教学规划,发挥精品课程的引导示范作用 教育部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中明确规定: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更重要的是通过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推动高校建立基于网络的远程学习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在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遵循教学的普遍规律,做好科学规划,围绕工科院校财会类学生的培养目标精心设计培养方案,发挥好精品课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课程体系改革为推动,秉承“质量求生存、特色求发展”的理念,从而满足培养面向信息化社会创新人才的要求。

3.2 构建一流师资队伍,为精品课程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教师是高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推进教学改革,培养有能力的会计人才离不开具有高水平的教师,即具有理论研究和复杂实务操作技能的高层次师资队伍是彰显精品课程优秀教学质量水平的关键。首先,有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引领建设精品课程的教学队伍是构建一流师资队伍的关键。由师德高尚、事业心强、治学严谨、教风端正、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富有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的教师担当精品课程建设的带头人,可以带领相关教师脚踏实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的规划和实施,从而保证精品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和整体性。其次,全方位建设师资队伍是构建一流师资队伍的保证。拥有一支与精品课程定位和目标相适应,结构优化,高素质、具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需要采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建设。我们坚持以“培养+引智”为基本思路,通过“名师+团队建设”相结合、“学位+国外进修”相结合、“引智+国内高访”相结合、“科研+实践锻炼”相结合、“平台+学院文化”相结合等措施,这样既有教学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厚的学科带头人,同时吸收、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突出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骨干,形成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体,由教授、副教授、讲师组成的梯次合理的财会专业学科教学梯队和学术研究团队,充分发挥团队优势来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水平,从而为精品课程建设建立了丰富的教师资源库。最后,开展教师的多渠道对外交流活动是构建一流师资队伍的保障。为防止教学与科研相脱节,我们开展了教学科研师资队伍一体化建设工作,定期选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训,提高现有教师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和其他高等院校聘请一定数量的学术水平高、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组成兼职教师队伍,弥补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和教学环节师资问题;定期选派教师到国外大学进修,建立国际间的校际联系,引进国外高层次的教授、学者来校任教、讲学或访问,或向国外派出高级访问学者,参与国外大学的教学和科研,通过国内外高端访问、境外进修等形式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双语教学能力;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术研讨活动,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学术讨论会,开展学术交流,掌握会计学科的国际发展前沿。通过以上措施,经过多年的建设,才能形成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成果显著的师资队伍,并且在精品课程教学方面发挥作用。

3.3 服务专业特色建设,进一步优化精品课程内容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单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集中体现专业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在安排精品课程内容时,工科院校应紧紧围绕自身特色培养目标精心组织,对课程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合并和重组,加强各章节内容之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处理好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课程体系系统性的关系,本着循序渐进、特色鲜明、由易到难的原则,内容环环相扣,并与其他专业课程的内容互为补充,使整个教学内容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既符合在校学生学习的特点,又有利于发挥本校学科专业优势。同时,在教学内容中积极吸收和反映财会领域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新成果、新知识,及时将教学科研的最新成果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体现教学科研相结合,尤其是工科院校,更应该将自身优势领域的最新成果和最新进展贯彻到教学中去,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有良好的基础,有力地指导课程体系的建设和教学改革,从而将精品课程体系系统地纳入到专业特色培养的总体目标中,使课程建设服务于专业特色建设。

3.4 依托网络教学平台,共享优质的精品课程教学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为教学条件的改进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网络教学平台,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这对于开展精品课程的建设,充分发挥优质教学资源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具有很多优越性。因为,通过开展网上教学活动,可以方便相关课程教学人员开展协同工作,及时更新与调整课程内容,从而创造课程网络建设、学科研究及教学活动的一体化环境,促进课程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共享;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建设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建立起一整套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系统,不仅能有效地整合相关课程的教学资源与网络资源,实现更大范围内的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且对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国际化的财会人才提供有力保证。

目前江苏科技大学采用了全校统一的“课程建设与辅助教学平台”系统开展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和网上辅助教学工作。构建统一、适用的网络教学平台,不仅可以大大降低精品课程的制作难度,提高开发效率,使专业教师摆脱一味依赖专业技术人员的现状,而且能够减轻专业技术人员疲于指导的工作负荷,将主要精力放到进一步优化网络教学平台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各方面的主观能动性,使精品课程收到更为明显的教学效果。

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精品课程网络教学仅有技术、平台和共享机制是不够的,它需要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学术性和非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促进学生创新能力与知识技能的提高。为此,我们在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努力尝试学习支持服务内容。比如:学生可以随时在答疑区提出问题,也可以热心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疑问;教师可以对上述内容进行点评,通过网络记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提供当前专业学科和本校研究领域的新成果、新知识以及相关学术论文,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和知识面。

3.5 加强特色教材建设,构建立体化精品课程教材体系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们借鉴国内外其他大学的成功经验,建设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立体化教材包括主教材、课外参考书、学习指导书、教案、课件、扩展资料等。其中,主教材是基础,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我们采用的是自编特色教材。在自编教材中,考虑工科院校举办财会专业的特点,结合自身财会专业三大特色定位的要求,及时地将自己教研、科研的成果引入精品课程教材,在教材中突出财会研究领域基本原理与工科院校财会专业特色并举的思想,正确处理好基础性与先进性、经典与现代的关系。课外参考书作为补充资料,与主教材相配套,我们选用国家规划教材、教育部推荐教材,尤其是近年来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优秀教材、精品教材、国外原版教材以及有特色的教材,帮助学生拓展视野,深入理解课程内容。

3.6 充实实践教学内容,构建有效的精品课程实践方式 实践环节的教学使得财会专业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缩短实践与理论的距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而且也能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为培养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真正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我们针对建设中的精品课程开展了强化实践环节教学方式的探索。实验教学设计思想采用“传统实验+特色实验”,实验教学体系构建采取“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手工会计实验强调“设计性实验”,电算化会计实验强调“综合性实验”,手工实验以传统实验为主,电算化实验主要是结合运用学校自行开发研制并在船舶行业推广应用的“金舟”会计商品化软件,开展“影子工厂”实验教学系统的使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学习整个电算化帐务处理的流程,让学生在真正接触到企业实际数据的同时,掌握会计信息系统在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培养学生会计信息化和现代成本控制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认为财经院校的财会专业不论是师资队伍还是科研力量等均以财会理论研究见长,而工科院校应以财会专业实务见长。作为工科院校办财会专业应该立足于自身的优势领域,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原则,通过着力打造具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高水平优秀精品课程,提供开放的学习环境和充分的相关资源,将专业特色建设成果全面、系统、深入地向学生推广应用,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素质的、有特色的、应用型财会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7

[关键词]BOPPPS模式;遗传学;学生

[基金项目]2020年度山东大学精品在线课程项目(1070501320002)

[作者简介]吕新芳(1985—),女,山东威海人,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海洋分子遗传学研究;张建民(1958—),男,山东菏泽人,山东大学(威海)海洋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遗传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0-0253-02[收稿日期]2020-07-12

遗传学是生物学、医学和农学等专业本科生的必修课程,掌握遗传学知识对动植物育种、疾病防治、药物研发、个体发育等的研究和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遗传学全面进入分子水平,各种新现象、新机制相继被发现,这些均极大地丰富了遗传学的教学内容[1]。客观上要求遗传学教学从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知识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通过先进的教学模式培养主动学习能力、促进辩证思维发展[2]。BOPPPS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过程分了六个部分,即课堂引入(Bridge-in)、教学目标(Objective)、前测(Pre-test)、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orylearning)、后测(Post-test)、小结(Summary)[3]。本文以《遗传学》第八章数量性状遗传中的“杂种优势”一节为例,探讨基于BOPPPS模式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

1.教学内容分析。动植物的许多重要性状往往都是数量性状,如人类的身高,作物的产量,牲畜的体重等,都属于数量性状[4]。在数量性状育种中,最常用到的方法就是杂交育種,不同性状的个体杂交产生的杂交种由于杂种优势其综合性状显著提高。杂种优势概念理论以及特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未来对数量性状育种的理解。旨在通过对杂种优势概念、发展、特点以及研究方向的介绍,使学生牢固掌握基本原理,可以应用基本原理设计杂交试验、分析杂交结果。

2.思政元素。在2016年12月举行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5],强调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理学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学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学高峰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节课的讲授过程将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7]案例贯穿始终,将思政元素融合到教学内容中。整个课程思政的层次有三:一是人生理想:袁隆平的一生都奉献在杂交水稻上,他的经历证明了信念的强大力量。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树立潜心钻研、报效国家的人生理想。二是薪火相传:介绍我国青年科学家团队关于杂种优势的最新研究进展,既能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还可以体现我国科研工作者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精神。三是造福世界:“授人以渔”让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体现了我国科研工作者的大家风范,将先进技术分享和推广到其他国家,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这部分可以提升学生的科研思维以及民族自豪感。

3.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生物相关专业大三本科生,已经学习了“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细胞生物学”等基础课程,已经了解杂交水稻的高产现象,但对杂种优势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本节重点在于介绍杂种优势的特点,为日后利用杂种优势打下坚实基础。在介绍杂种优势特点的过程中,每一项都通过实际案例进行解释说明,最后通过板书梳理所有内容。本章节的难点为杂交水稻育种方法的改进。这一部分涉及细胞质与细胞核基因共同控制水稻育性,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通过图片、动画的方式介绍控制水稻育性的基因,充分利用板书这种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二、BOPPPS教学模式的实施

1.引入(Bridge-in)。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先生的超级杂交稻导出其蕴含的遗传学原理杂种优势。通过不同年代水稻产量的悬殊差距,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继而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种导入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思考,进入学习状态。

2.教学目标(Objective)。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知识目标:准确描述杂种优势及杂交水稻的定义;熟悉杂种优势的特点。能力目标:通过实例介绍杂种优势的特点,利用这些特点进行杂种优势育种实验设计;鼓励学生查阅文献资料,了解杂交水稻的最新研究进展。素养培养:对袁隆平先生科研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学习袁隆平先生坚持科学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精神,正确树立自己的人生理想,引导学生对家国情怀的思考,增强学生的自豪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3.前测(Pre-test)。通过雨课堂小程序推送判断题,请同学们对一些常见现象是否属于杂种优势做出判断。了解学生对杂种优势的掌握程度,调整讲授内容和讲课节奏。

4.参与式教学(Participatorylearning)。课程以介绍袁隆平先生的杂交水稻开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部分介绍杂种优势的概念及发展,这部分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突破技术瓶颈的方法——雄性不育植株的应用,最后引导学生思考科研过程中如何突破瓶颈。整个过程围绕“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加强互动,培养学生主动思考、分析判断的能力。第二部分介绍杂种优势的特点,在讲授时每种特点都给出1~2种例子,如玉米不同品系间杂种优势的比较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杂交组合的选择。第三部分介绍杂种优势未来的研究方向,引入大量本领域前沿研究成果,将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与应用实践紧密联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研素养。

5.后测(Post-test)。习题测试:分析杂交水稻育种中三系法与二系法的优缺点。通过习题测试检验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理解程度。

6.小结(Summary)。围绕教学目标将本次课的内容主线再次梳理,即杂种优势的特点及利用。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8

1.1教学对象、培养目标定位方面:将教学对象分为大文、大理两个方向,将美术学科教学的目标定位为“提升该专业师范生审美素养,并使之能在工作后以所学的美术技能辅助教学”。

1.2课程设置方面:摒弃“过分强调专业性”的模式、强调实用性美术模式、以“面广、层浅”的思路设置课程内容是普遍观点。

1.3教学手段、方法方面:突出手段与方法的现代化,无具体措施、执行方案论述,如“应该善于利用各种现代教学手段来弥补这一缺陷,如幻灯、影像、多媒体,网络”等(赵相武,2011)。

1.4师资建设方面:强调应用型、综合型师资建设,但小学教育专业的一个美术课程不可能配备多个美术专业方向老师,与课程内容“面广、层浅”所形成的矛盾,仍是当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师资建设与课程建设的矛盾。就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中有如下问题急待解决:美术课程研究、建设中忽视教育环境网络化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偏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美术课程体系系统性较弱;该专业中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等。造成这样的问题原因有二:第一,对教育环境的网络化不够重视;第二,对小学教育专业的深入研究不足——该专业中美术课程的体系性弱。

2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网络环境的影响

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开放性、交互性,为小学教育专业提供了宝贵的课程资源,为构建师生双向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奠定了基础。小学教育专业中建立在视觉基础上的美术课程,需要通过网络提供视频、图像资源的支撑。充分考虑网络环境,深入研究小学教育专业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通过对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分析,充分利用网络美术资源、多元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的教学活动形式、多样的师生交流渠道等优势,一方面可解决由于美术课程内容“面广、层浅”的特点,导致教学效果评估难、教学质量保障难、应用型综合型师资配备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可解决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建设中忽视网络环境的影响,师资队伍信息素养弱、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力差,课程体系系统性差的问题。总而言之,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影响主要包括:学习形式的网络化、自主化,评价渠道的网络化、双向化,课程资源的网络化、公共化等等。

3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应重视条理与次序

3.1弄清研究的前提

在建构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探索与研究中吸收借鉴目前国内外对网络教育环境的研究成果,理清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以下是四点是必要的前提:第一,理清网络对美术教与学影响;第二,分析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并展开实践论证;第三,探索网络环境下师生自主学习美术技能的模式;第四,尝试建立美术教与学的师生双向评价渠道;

3.2明确研究的内容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是立足于当下的小学教育专业,关注教育环境网络化的美术课程体系建构研究。它有别于以下二者:第一,有别于小学美术教师教育专业中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小学专职美术教师;第二,有别于小学教育专业中美术方向的美术课程体系——培养以美术学科教学为主,同时能胜任小学其他学科教学的全科型小学教师。根据这样的定位,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研究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①网络环境下的美术学习环境变化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开设美术网络课程的可行性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美术学科自主学习模式构建研究;4网络环境下师生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双向评价渠道的研究与实践;第二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的影响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内容设置研究;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结构研究;4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活动方式研究;第三部分:1网络环境对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教学效果影响的因素研究;2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估方案研究与实践;3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职后美术教学技能与素养的跟踪调查与研究。

3.3明确可行的实证方式

网络环境下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研究,在通过前期的实践与基础研究后,需通过实证的方式充分利用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可分二个阶段来完成相应的实证研究:第一阶段:确定研究人员,设置调查问卷,分析总结,拟定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建构方案;第二阶段:进行逐步实验和研究。

4网络环境下研究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的展望

通过研究与实践,能从美术学科建设角度,改变当前小学教育专业建设不够深化的现状,并使小学教育专业建设充分体现教育发展趋势。将利用、开发丰富的网络美术资源,以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形式,创建线上、线下,开放与半开放相结合,灵活多元的课程内容、评价方式,帮助教师扬长避短,借鉴他人优势达成教学质量的最优化,帮助学生积极、充分地利用网络环境下的优势最大化地开展学习与自主成长。有效构建与教育环境、社会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目标、终身发展相结合的小学教育专业美术课程体系及课程实施机制。最大化、最优化地达成培养“一专多能”全科型优秀小学教师的目标。

5结语

课程体系的优势范文9

高职高专院校承担着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等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公共体育课程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体育素养提高、适应职业生涯有独特的教育作用。为了更完善体育课程的理论体系,促进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本文结合高职高专院校培养人才的特点,对公共体育课程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1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意义

学生体质不仅关系个人的健康成长和幸福生活,而且?P系整个民族的健康素质,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公共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主要目标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提高就业能力与素养,是促进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方面发展的综合基础课程。因此,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课程建设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价值。体育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离开了这一目标,体育课程建设将误入歧途或舍本逐末。

2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目标与方向

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围绕本校人才培养的中心任务和办学目标,以育人为根本,以体魄与人格并重的学校体育观为指导,加大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力度,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优化体育课程结构和评价体系标准。严格执行国家体育课程标准,不断深化公共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不断优化公共体育课程管理;提高公共体育课教师队伍水平,保障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经费投入;强化公共体育课程建设考核检查,切实加强课程建设的领导工作。

体育教学是实现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目标的主要和最为有效的途径,在保证开齐开足体育必修课的同时,努力拓展体育选修课程开设的空间。体育教学中强化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和兴趣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养,强化实用性和终身性。要处理好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关系,确立多元培养目标,按需设计多种培养规格,建立多途径培养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上课内容、自主选择上课时间、自主选择上课教师,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体育教材。促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掌握2项以上运动技能,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高职高专院校的体育课程应依据高职教育倡导的“能力本位”模式,以“强化职业技能掌握、职业体能储备和终身体育意识”为核心思想,构建符合高职教育特征的教材体系,优化课程体系,发展多种教学模式,实现高职高专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职业化、差异化。

3 坚持“以特色求发展,以质量求生存”的宗旨,发展公共体育课程建设的特色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本身的教育特殊性,在体育教育层面上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育模式,结合本校专业的差异性,以及今后的职业差异性,有针对性地对体育教育进行课程改革建设,强调在体育教育中突出职业特色,并且使学生在高职院校所接受的体育教育能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培养一定的职业素养,为国家社会培养真正的高等应用型、高素质型的综合人才。

3.1建设一支有教育特色的育人队伍

教师是办好特色学校的依靠力量,是创办特色学校最重要的条件,要想形成学校特色,必须拥有一批富有教育教学特色的教师骨干教师,而基于我校特点,只有发掘本校内在教师资源,发现并积极培养有独特风格的特长教师才有发展的可能。为此我们积极贯彻“以人为本,重在发展”的管理理念,在为特长教师冒尖发展创设好环境外,更是加大了师资培训的力度,组织好现代教育理论的学习,通过点点滴滴的积累、筛选、优化组合,使广大教师掌握专业技能,熟悉学校特色工作的发展和落实。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良、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教师队伍。

3.2以活动为载体,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1)灵活组织开展好各类活动,在活动中促进特色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

(2)积极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类活动比赛,争取高层面创出佳绩。

(3)加强横向联系,与兄弟学校联盟,促进切磋交流,共同谋求发展。

3.3拓展学校自身优势的特色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