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组织心理学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7-21 06:21:01

组织心理学论文

组织心理学论文范文1

紧抓一个学习龙头,带动各级领导干部学习

抓好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是加强领导干部理论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职学习的重要组织形式,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途径,也是指导和带动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搞好理论学习的关键环节。

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率先垂范,理论学习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为全区各级理论学习中心组的龙头,在规范化建设方面坚持有组织机构、有学习计划、有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有学习纪录档案、有严格的考勤考核,充分发挥区委理论中心组示范导向作用,带动全区各级党组织中心组的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在集中学习时能积极畅谈学习体会,交流学习心得,促进相互提高。为确保理论学习成果及时转化为科学发展新动力,多年来,中心组成员始终带头下基层,就全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集中调研和指导。今年,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三解三促”集中走访活动,并形成了有价值的调研文章40多篇。

基层理论学习中心组联系实际,理论学习工作重实效、促发展。区、镇、村各级中心组根据区委要求和区委中心组全年学习计划,结合镇村实际,开展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提高了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素养和科学执政水平。为了规范基层中心组学习,2008年通州区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全区三级党组织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围绕《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全区各级党组织结合全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和各部门、各单位的实际,展开学习调研,使中心组学习成为领导干部找问题、理思路、促发展的有效形式。

开展双送学习活动,推动广大干部群众学习

为了使宣传思想工作更好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真正实现理论武装下基层,近年来,通州区扎实开展了“送理论下基层、送党课到支部”的“双送”活动,拓展了理论武装工作的覆盖面,推动了基层广大干部群众理论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送理论下基层,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鉴别认知能力。区委组建了一支理论宣讲队和宣讲志愿者队伍,长期深入镇村社区基层一线,针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广大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疑点问题,结合工作实际,用科学的理论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有针对性地进行宣讲,帮助干部群众释疑解惑、提高认识、统一思想。近年来,宣讲人员围绕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四中全会、十七届五中全会、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开展宣讲360余场次,深入浅出的宣讲活动受到广大干部群众欢迎。

送党课到支部,提升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结合党员干部教育重点,每月编辑一期《党课参考》下发到基层支部,指导基层上好党课。同时,以组织部、宣传部、党校等单位理论骨干为主体,成立了“流动党校”,送党课下基层,开展全方位基层党员教育培训,促进了基层党员干部素质与能力的提高。近年,连续开展了“党旗在建筑工地飘扬”党课教育万里行活动,有效促进了前方党组织建设和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建立三大学习载体,促动理论学习不断深化

做好理论武装工作,必须要有实实在在的载体,才能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学习理论的兴趣,才能增强工作的群众性、实效性和感召力、说服力,才能吸引更多的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主动参与到理论学习中来,从而促动理论学习不断深化。在工作中,通州区着重抓“举办学习论坛、提供菜单选学、打造交流平台”三大载体建设。

举办学习论坛。围绕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举办通州发展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作客通州,就通州当前和今后发展开展研讨,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区委、区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2010年第二届通州发展论坛,来自国内重点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多名专家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题畅所欲言,为通州科学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围绕普及市民社科文化知识,通州区还举办了社科大讲坛,邀请国内知名学者来通州就《水浒传》、《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里的人物展开探讨,与群众互动。

提供菜单选学。在党员领导干部层面,主要开展菜单式选学培训。每年根据形势任务和工作需求编制培训菜单,学员依据菜单自主选学,全年每名学员听课不少于5次。近年来,菜单式选学集中培训共围绕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十二五规划、经济转型发展等热点开设了35期讲座。同时,还要求全区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参加“在线学苑”网络选学,拓宽学习渠道、丰富学习内容、降低学习成本、缓解工学矛盾。

打造交流平台。新闻媒体是理论宣传的主阵地,每年通州区都要求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积极开辟学习专栏、专版,刊播理论文章、理论解读以及科普知识,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积极创办《通州社科论坛》会刊,该刊本着“服务决策、推动发展”的宗旨,已成为服务领导决策的平台、总结基本经验的园地、交流社科成果的载体和宣传地区文化的窗口。

构建四类学习组织,联动整个社会全员学习

创建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主要内容,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工程,是党员干部学习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养的重要形式。通州区结合实际,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过程中,将全区党组织分成机关、镇村、企业、社区四类创建主体,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打造各具特色的学习品牌。

在机关党组织中,由机关工委扎口牵头,主要以机关党员领导干部为重点,通过更新学习观念、丰富学习内容、创新学习载体,带动机关党组织和党员学习能力的整体提升。在镇村党组织中,由农工办扎口牵头,主要通过激发学习内动力、科学设置学习内容、强化学习保障机制等途径,进一步推动镇村党组织和党员教育学习的规范化、常态化。在企业党组织中,由组织部企业工委扎口牵头,主要通过延伸学习网络、丰富学习内容、培育企业文化、搭建服务平台、促进转型升级等途径,进一步推动企业创业创新。在社区党组织中,由民政局扎口牵头,主要通过优化整合学习资源、统筹开展学习活动、提高学习组织化程度等途径,进一步扩大社区党组织学习的覆盖面。

组织心理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组织文化 理论 作用

[中图分类号]C9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1-0040-0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组织文化渐渐成为西方组织理论学家们关注较多的、同时也是引起激烈争论的问题。作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主流问题,其已成为当今管理学的热点研究之一。“组织文化”的不胫而走要归功于四个“最优秀的销售者”:大内的《Z理论》(1981),彼特和沃特曼的《追求卓越》(1982),狄尔和肯尼迪的《企业文化》(1982)及帕思咔尔和阿嗦斯的《日本公司的经营艺术》(1981)。

一、组织文化的兴起与发展

正如斯蒂芬•罗宾斯所说:“组织文化是一个描述的概念,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更多的是表达一种“理念”、一种“认知”。组织文化作为一个整体,是组织管理活动有机的组成部分,是不可割裂、肢解的。在霍桑的实验中,组织文化的概念被最早提及,在那时被称作工作小组文化。然后,在上世纪70年代,组织文化这一词才被正式提出。1970年的时候,波士顿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S.M在其《比较管理――组织文化展望》一书中,率先提出了组织文化这一概念。接着1971年,德里克在《管理组织学》一书中,把管理和文化明确联系起来,表明“管理是一种文化,它并不是‘价值观’的科学”。此外,1979年Pettigrew在《管理科学》发表了“组织文化研究”一文,组织文化一词正式进入美国的学术界。此后,在1980年,美国《商业周刊》杂志则以醒目的标题报道了“组织文化”这一新兴内容。同时,《司隆管理评论》《哈佛商业周刊》《加州管理评论》等美国的权威杂志先后用大量篇幅来讨论“组织文化”问题。

二、组织文化的相关理论

(一)文化差异理论

美国管理学会的管理心理学家厚弗斯德在1980年提出了这一理论,他在40个国家进行了长达7年的调查问卷得出的结果,发表了《文化产生的结局――工作的国际间差异》一书。他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即对组织管理者产生影响的民族文化差异的四点内容,即:“权力的距离”“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差异与女性差异”。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民族文化的四个维度。他认为,管理中的领导方式、组织的结构和激励的内容与民族文化中的这四个维度之间有着巨大影响。首先,“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及“权力的距离”对管理中的领导方式影响最大。另外,组织结构受到不确定性的避免和权力的距离这两个维度的影响。因为组织的主要作用是权利的分配和减少或防止管理中的不确定因素。第三,组织的激励方式及手段受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及男性差异与女性差异的影响。

(二)Z理论

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管理学院的教授欧迟在1982年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是怎样迎接日本的挑战》一书。该书中的理论说明了日本和美国的成功经验应该相互的融合。他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象征,能把公司的价值观、思想观体现出来去影响员工。此文化有几个特点:可以保障员工的职业安全,是一种长期利益;可以使员工看到长远的绩效而不是短期成绩,在评估和晋升中相对缓慢;注重培养员工的多方面技能,以使其适应环境的变化;寻求明确和含蓄之间的平衡;要有明确清楚的价值观念。在Z型公司内部,理念是矛盾的焦点,并不是市场获利的多少;注重集体的决策。Z型公司的决策需要集体做出,并尽量征集全体的意见和想法;激励员工在工作中积极沟通,学会自我控制及平等对待。Z型公司常常把对于下级和同事的广泛关心作为工作关系的自然内容之一,并注重保持一种强烈的平等和谐氛围。

(三)7S管理框架

1981,帕斯卡尔和欧绶教授合作发表了《日本管理的艺术》一书。在该书中他们把组织文化界定为:组织制定员工和顾客政策的宗旨,并提出了组织文化的7S框架结构,即组织在管理中要注重7个管理要素,分别是战略、结构、制度、人员、技能、作风以及最高目标等。在这7个因素中,前三者是硬件管理因素,后面四个是软件管理因素,同时,它们之间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关系。此外,他们认为任何企业的成功,都必须紧紧抓住这七个要素。

三、组织文化的功能

(一)规范作用

组织文化一旦发育成长到习俗化的程度,就会像组织的规章制度一样对组织中的每个成员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一种约束和规范作用。在这种文化的规范作用下,可以产生强大的使个体行为从众化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使组织成员产生心理共鸣。同时,这样的组织文化还可以形成一种评价标准,以制约员工的感知、判断、态度和行为。

(二)导向作用

组织文化能对整个组织以及组织每个成员的价值取向与行为表现起到引导的作用,使之符合组织所确定的目标。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对组织整体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起导向作用;第二,对组织成员个体的思想行为起导向作用。

(三)鼓励作用

创造出共同的价值理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是要让每个员工都能感受到被尊重。一个和谐的文化氛围,会产生一种激励的机制,让每个员工所做的贡献都能体现出来,并受到领导的夸奖。这可以激发他们勇于实现自己的价值观,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不断地积极进取,为企业勇于奉献。

(四)发散作用

一个企业的形象体现在组织文化上。一个优秀的企业,有着好的管理和组织形象,企业的员工是一个优秀企业的标志之一,它可以激发企业员工对本企业的自豪感、责任感,同时也能增强员工的满意度和组织承诺,提升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持,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绩效。

(五)协调作用

优秀组织文化的形成促使企业员工之间产生共同的价值观念,能让员工对众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统一,增强他们的信任感,增加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在一个好的文化氛围中使大家进行沟通和交流,让大家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亲密,减少矛盾和摩擦,给企业带来好的发展。大家一起共同努力,为企业服务。

(六)提高质素作用

员工的素质也影响着企业,它是企业素质的核心之一。在一个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下工作,员工的素质也能大幅度提高。具有良好文化的集体是一所“学校”,它给人们带来了好的学习环境,创造了实践环境和工作条件,可以提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使员工具有价值观、思想观,学会生活,提高能力,磨练意志,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组织文化作为组织心理学的一个研究概念或范畴,与早期的工业与社会心理学中的“组织氛围”、后期的“组织绩效”和现代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有思想逻辑上的连接,是组织心理学发展必然的选择。由于对这一问题的历史考察,使我们可以透过纷繁热闹的表层研究,进一步理清组织文化研究的传承未来的发展趋势,从而对以后的研究具有前瞻性。为了获得竞争优势,获得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国企业必须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弄潮中,建立我们自己的企业文化观。此外,对于组织文化的量化测量,由于研究者背景和各国之间存在文化的差异,因此关心的主题与使用的方法各异,所以在对组织文化的测量还有待进一步的整合与发展。同时,在对组织文化的研究方法中,可以试图结合质的研究来进行。

【参考文献】

[1]徐长江,时勘.组织文化的变革及其领导策略.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7.

[2]何立.组织文化与组织效能研究综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8.

[3]樊耘.组织文化与组织变革关系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西安交通大学博士论文,2002,5.

[4]罗仲伟,黄群慧,张承耀.21世纪组织文化论坛观点综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0(5):61-63.

组织心理学论文范文3

【论文摘要】通过对知识与企业核心竞争的关系以及知识管理的内涵分析,剖析了传统知识管理激励机制,探讨了组织理论对知识管理概念的贡献:对传统知识管理激励机制与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激励机制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了学习型组织理论通过人本管理思想、改善组织结构、构建和谐企业文化等举措。实现了_组织的知识管理激励机制的创新。

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核心内容就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认识高度,借助于激励机制挖掘组织所拥有知汉的资源价值。迄今为止,国内外的学者和公司在知识管理的激励方面的一些研究和实践。多是基于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假设的激励理论的。本文拟将传统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进行比较研究,以期揭示学习型组织在知识管理激励机制上的创新。

一、知识管理的核心内涵思考

中外学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都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综合学者对知识管理的认识,可总结为:两个角度。两个层次两个角度:一个是基于企业层角度的|j虽调知识作为一种新型资源对企业的重要性,注重于知识管理的可操作性,倾向把知识管理看作是一种方法和技术;另一个角度则是抽象掉了企业层面,将知识管理视作为一种思想,一种管理哲学来理解。

两个层面:一个是知识管理的硬件层面.诸如知识收集、传递、检索、共享等这些技术与方法都来源于传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即显性知识之间的相互借鉴与运用:另一个是知识管理的软件层面。即如何通过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方法将人的内在能力充分显现出来。

由于显性知识容易沟通和共享,因此也极易被竞争对手学到。对于组织来说,核心能力的知识是建立在隐性知识基础上的。

二、传统知识管理激励机制

建立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就是为了突破隐性知识显形化的障碍,对这一理论,学者的研究多数还是建立在传统激励理论基础上,并没有走出对个人物质、精神、目标、期望和公平奖惩机制的范畴。在这一领域,国内外都有着眼点不同的研究成果。瑞典学者通过调查发现外在激励只能促使10%至15%的员工积极参与知识管理,而内在激励可以促使7%至8%的员工积极参与;率先开展了知识管理探索的实验室通过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来促进知识交流。具有代表性的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包括:知识运行机制、知识明晰机制、知识绩效机制和知识奖惩机制。这个体系后来被国内很多学者和文献借用成激励体制的模板,四个层面实现了分别达到促进知识创新、共享与应用.将组织知识管理的目标和员工的知识成果明晰化,对员工申报的知识管理成果进行审查和评定并确定其业绩和效果,以及将员工的绩效具体化为员工愿意接受的收益,建立限制知识垄断的效果。

三、学习型组织知识管理的激励机制创新

1.组织理论对知识管理的概念贡献知识管理这门学科吸引了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和实践者,而知识基础的差异导致在知识管理研究中不同的研究领域,并带来跨学科宽度问题。统计文献引用率有助于理解学科的知识结构,发掘出学科内的研究主题。即通常说的同被引分析。’

2002年,美国学者率先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4—1998年间知识管理相关论文的引文进行相关分析。2003年,波士顿大学的两位博士subramani和以nemr为检索词,通过和检索了1990—2002年作者被引用的情况,挑选了其中43位作者进行的分析,结合两者结果表明知识管理的知识结构主要是战略理论(特别是资源基础理论)、进化经济学、组织理论(组织行为学,学习型组织)、教育理论等几大领域

由此从学科问的关系可得出知识管理和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关系:组织理论,尤其以组织行为学理论为基础的学习型组织理论是知识管理的基础知识结构,特别是单环学习、双环学习、系统思考、组织学习等概念对知识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一定基础。

彼得·圣吉在《第五层修炼》的第四层修炼团体学习中,认为通过形成团体知识共享,产生新知识和新智慧使团体智商大于个人智商’进而取得更高层次的共识.其实就是隐性知识显形化的过程。

2.学习型组织理论探析哈佛大学的和英国学者最早提出了组织学习的概念,并讲组织学习区分为单环学习和双环学习。

《第五层修炼》的作者彼得.圣杰以系统动力学为基础,拓展了双环学习、心智模型等概念,正式提出了学习型组织的概念。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在层次扁平化、开放、咨询化的系统上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组织.组织成员通过信息的交流和共享,不断相互学习,增强学习能力,形成新的思考方法。实现共同愿景。

其他的学者对组织理论的知识管理看法。知识管理先行者派得乐(1991)认为:学习型公司是促使公司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努力学习,并不断改革自身的组织。加尔文(1993)指出学习型组织是指善于获取、创造、转移知识,并以新知识、新见解为指导,勇于修正自己行为的一种组织。马恰德(1996)指出:系统地看,学习型组织是能够有力地进行集体学习,不断改善自身收集、管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以获得成功的一种组织。科姆(1993)~j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那些有意识地激励组织学习,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不断增强的组织。

综上所述: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知识是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学习型组织的真谛强调组织的学习力,学习型组织的核心理念就是知识创新。

3.学习型组织隐性知识显形化的激励机制

研究认为:学习型组织隐性知识显形化的激励不同于传统的知识管理的激励,可以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来达到隐性知识的显形化。

(1)人力资源管理机制人本管理思想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使其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理论,而学习型组织理论正是人本管理思想发展的最前沿的理论。在学习型组织中,从战略的高度建立科学的人员考核机制、激励体系、合理公正的晋升制度和公开的人才竞争机会:以及职内外培训等人力资源管理手段都是提升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

(2)组织结构体制改善组织结构来推动知识传递、吸纳和创新可以消除组织体系对隐性知识显形化障碍。

(3)企业文化培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爱德加.沙因认为企业文化是在企业成员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是可用来教育新成员的一套价值体系(包括共同意识、价值观念、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正因为文化是员工工作氛围的共同价值取向,所以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导向、激励作用。

四、结语

通过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的分析,可以看出其交集与差异。交集:学习型组织和知识管理都强调激励、发掘隐性知识,并通过对知识的有效管理,促进知识的共享、沟通和创新。

差异:知识管理更多是建立作用于个人的激励机制和规章制度;而学习型组织不同于传统的知识管理的激励,是基于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来达到。

组织心理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多维度分析

作者简介:荣文婷(1980-),女,江苏常州人,江苏理工学院商学院团委书记,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管理;张纪霞(1973-),女,江苏南通人,江苏理工学院化工与环境工程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2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高校‘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基于社会工作视角”(编号:2012SJDFDY019),主持人:张纪霞;2014年度江苏理工学院社科基金(思政专项)“发达地区大学生志愿服务文化建设实证与对策研究”(编号:KYY14542),主持人:荣文婷。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8-0049-04

高职院校团组织是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青年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团组织建设也是大学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但高职院校因其培育目标、办学模式、生源结构等因素,在团组织建设方面也存在许多问题和误区。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团员青年中存在的不愿从事团工作、团干部业务能力不强、团组织活动参与率不高等问题,需要从教育理念更新入手,立足“团”字,倡学习促发展,以青年为本。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团组织的学习能力?彼得・圣吉的论著《第五项修炼》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分析框架。本文从他提出的“共同愿景、系统思考、团队学习、自我超越、心智模式”这五个维度出发,将学习型组织理论融入高职院校共青团建设全过程。

一、基于共同愿景的目的论分析

所谓目的论分析,就是从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的工作目标来分析,其目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保持思想理论的先进,二是保持实践技能的先进。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共同愿景的确立将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的遵从[1]。当前,部分学生团员意识淡薄,正是共同愿景的缺失。

高职院校共青团组织的共同愿景就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为党培养合格的生力军和接班人。因此,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的建设要不断充实和丰富学习内容,带领全体青年团员努力实现共同愿景。第一,学习内容要把学习思想政治理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放在优先地位。团结带领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信念,树立“三个自信”,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深入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入学习贯彻中共十、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系列讲话精神,进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第二,学习内容要体现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建设,要按照专业型、创新型和专家型团组织目标建设,学习型团组织内的团干部就必须想学习、勤学习、善学习,成为一名学习好的团干部。因此,在学习内容上要充分体现学习型团组织学习力、竞争力、创新力的优势。学习内容的设计就是要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内的每一名学习型的团干部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用先进的团工作理论作指导,紧扣业务知识学习。

共同愿景对于学习型组织至关重要,只有建立了共同愿景,组织才能变“适应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2]只有充分了解共同愿景的深刻内涵,并能自觉统一认识,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意义才能得到彰显。

二、基于系统思考的系统论分析

所谓系统论分析,就是从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系统建设的角度出发,运用学习型组织理论中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建立学习型团组织的“系统基模”(archetype,系统的基础模型)并加以分析。系统思考体现了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价值,如何更加有效地建设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必须要对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系统运行情况加以分析。作者试以“成长上限(Limits To Growth)”和“舍本逐末(Shifting the Burden)”这两个最常发生的基模来分析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建设。

(一)“成长上限”基模

“成长上限”的基模,包含了成长或改善的增强环路。运作一段时间之后,最后碰上一个抑制成长的调节环路,改善的速率因而慢下来,或甚至终于停止。[3]“成长上限”基模把组织发展形成瓶颈的过程模型化。就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发展而言,组织的发展离不开团员自觉自主的学习,通过团员个人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提高团组织整体学习的能力,能力的提升对共同愿景的实现具有增强作用,共同愿景的凝练无疑又促进学习型团组织的发展,形成一个从个人到组织,从局部到整体,微观到宏观的增强环路,但事实上也会遇到令人尴尬的情形:一方面学习型团组织的快速发展带来团组织活动的激增,另一方面团员对于团组织活动疲于应付,容易产生心理懈怠,加之活动时间冲突于学习时间,造成实际学习效率低下,从而阻碍学习型团组织的发展(如图1)。

在“成长上限”基模中增强环路和调节环路对于高职院校学习型组织发展有着系统地阐述。高职院校团员青年提升自觉学习能力空间较大,因而在构建以学习自觉为要素的增强环路中往往见效较快。增强环路的构建是发展学习型团组织的核心路径,而学习自觉又处于增强环路的发端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就学习型团组织的学习系统而言,有学者提出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成员的自我学习;二是团队的领域学习;三是组织的集体学习即共同愿景。这恰恰形成了增强环路的三个方面。在这个学习系统中,学习自觉是根本,成员的自我为学习是基础,团队的领域学习是关键,组织的集体学习是保障。然而,在系统中也应注意到调节环路和滞延因素的作用,在提高团员青年自觉学习能力,增强团队学习能力的同时,适度组织团组织活动,切不可流于形式主义,确保活动的效果能够正向于学习型团组织的发展,避免团员青年产生心理懈怠和时间冲突。

(二)“舍本逐末”基模

“舍本逐末”基模由两个调节环路构成,两个环路都试图解决问题。上面的环路代表快速见效的症状解,但只是暂时的,下面的环路包含了时间滞延,它代表较根本的解决方式,但其效果要较长时间才会显现出来[4]。就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建设而言,培养优秀的学习型团干部,用先进带动后进,能够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并没有改善团员个体的能力问题,最后团员学习的根本问题还是没有得到解决。而学习型团组织建设者通过团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得团组织建设更依赖于优秀团干部的协同管理;同时,团干部也因业务熟悉,执行效率更高。然而,当部分团干部临近毕业陆续离开团组织时,组织管理队伍后继不足,组织建设能力反而退化。在不知不觉中使组织建设掉进舍本逐末的陷阱中(如图2)。

可见,要想改变学习型团组织建设中“舍本逐末”的困境,需要在强化治本环节的同时弱化治标的环节。显然,治本环节的强化离不开一个长期的“共同愿景”。团组织如果忽视愿景的重要作用,则会被当前工作和问题所缠绕,短期目标极有可能和长期愿景相背离。从该系统基模中不难得出通过培养优秀的学习型团干部来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有其必要性,但必须认清那只是为了在短时间内提高组织建设进程,帮助团员青年发掘自觉学习的能力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从上述两个基模的推演可见:共同愿景、团队学习、自觉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构成学习型团组织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自觉学习能力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作者根据学习型组织理论的组织结构将其内涵界定为“自我超越”与“心智模式”,具体内容将在下面两个部分加以论述。

三、基于团队学习的方法论分析

所谓方法论分析,就是从开展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工作方法的角度来分析,如何开展学习型团组织工作或者说怎样开展学习型团组织工作。

团队本身就是一种组织形式,团队学习则是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应有之义,团队学习力也是发展学习型团组织增强环路上关键的一环。学习型团组织的建设需要不断优化学习方法以保障学习效果的取得和共同愿景的实现。优化学习方法就必须坚持团队学习为基础,团队学习是团组织成员在坚持共同愿景的基础上,基于成员独自学习和思考,通过共同学习、互相讨论、交流看法等方法,激发思想火花,深化认识的过程。高职院校团组织与其他普通高校团组织相比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5]为此,高职院校的团组织建设要充分理解高职教育的特殊性,把握职业教育的特点,把团队学习思路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结合起来[6]。

团队学习的方法是学习型团组织重要修炼工具之一,它追求团的思维力、创造力与管理力,采用系统思维方式,通过自我反思机制与团队讨论机制的融合来重新认识学习。团队学习不仅是成员个体能力不断成长的过程,也是其团队整体表现出来学习层次上的提高,在建设学习型团组织中,整体团的发展要高于个人的发展,只有整体团组织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才会推动个人的发展和集体的前进,这就是建设学习型团职的必要的要求。[7]这就要把团队看成一个系统,每个成员都被视为系统的组成部分,通过优化学习方法来调节分工与合作,提高学习效率,不断推进团组织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形成系统内部成员相互学习的机制,又要积极吸纳系统外部知识,提升团组织管理工作水平和业务知识学习能力。

四、基于自我超越的存在论分析

所谓存在论分析,就是从高职院校团员个人发展的视角来体现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价值。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自我超越是不断反照个人对周遭影响的一面镜子,缺少自我超越的修炼,人们仍将陷入“压力一反应”式的结构困境[8]。上述提及自我超越是团员青年自觉学习的内涵之一。那么,团员青年如何实现自我超越,学习型团组织将建立何种机制帮助他们实现自我超越,体现其自身价值。

要提升团员青年自觉学习能力,就必须以个人发展机制为目标,以自我反馈机制为促进,以评价激励机制为保障。一是个体发展机制。高职院校开展学习型团组织本质上是为了谋求团组织成员的个人发展。因此,必须充分调动团组织成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自我创新和自我发展,做到以个人的成长带动团组织的发展。在发展中做到“四个融合”,主要包括个人与团组织的发展融合、团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的融合、团员意识和示范引领的融合和“导学”与“助学”的融合等四个方面。二是自我反馈机制。学习型团组织的一项重要法宝就是通过组织和组织内容成员的自我反思、自我反馈来及时调节自我。高职院校团组织应灵活运用该机制,建立信息反馈和预警机制,将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过程与结果、监督与评价、组合与个人相统一,不断增强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实效性。加强资源整合、信息畅通、民主评议等三个方面自我反馈机制的建设,进而确保学习型团组织形成长效的学习机制。三是评价激励机制。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团组织的管理能力是推进学习型团组织的目标所在。因此,完善的评价激励机制是高职院校保障学习型团组织建设得以更好创建的动力。团组织要以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为切入点,不断激励引导团员青年立志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从而进一步调动团员自我的主观能动性。高职院校开展学习型团组织的评价激励机制建设,必须建立健全量化考评机制,明确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标准,界定学习内容,完善考核制度。

只有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因此,自我超越既是个人的修炼,也是组织的修炼,自我超越既是关乎团员青年自觉学习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也是学习型团组织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

五、基于改善心智模式的发展论分析

所谓发展论分析,就是论及个体在成长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伴随着发展的关键词必然是改变与创新。高职院校的目的是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如何将团员青年的发展同培养目标结合起来,是学习型团组织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改善心智模式,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为此指明了方向。

心智模式是指深植我们心中关于自己、别人、组织及周围世界每个层面的假设、形象和故事,深受习惯思维、定势思维、已有知识的局限。改善心智模式将专注于以开放的方式,体认我们认知方面的缺失。指出,要变“要我创新”为“我要创新”。这就要求学习型团组织首先要推进学习创新,谋划科学发展,要求团员青年要牢固树立创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结合团工作新情况,加强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学习,实现角色创新,争当创新型团员青年。其次要加强管理创新。不断增强自身管理能力和执行能力,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要静的下心,沉的住气,检视自我的心智模式;三是加强方法创新。上级团组织在面对新形势、新问题的时候,已经形成方法多样、灵活多变的应对措施,高职院校多为基层团组织不能因循守旧、照本宣科,应积极围绕上级团组织的工作思路,不断学习和领会新的工作方法,敢于尝试,敢于突破。通过改善心智模式,加强创新能力的培养,重新定位角色,一扫高职生学历低、能力弱、缺乏朝气等社会负面评价,以崭新的风貌面对时代的主旋律。

高职院校团组织推进学习型团组织建设是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推进团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借鉴学习型组织的先进管理理论。毫无疑问,系统思考是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理论的核心思想,它把其他四项因素紧紧的串在了一起,并相互影响,在加强系统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共同愿景、推进团队学习、实现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等方式和方法,在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目的、系统、方法、存在、发展”等五个维度上体现其价值,不断增强团组织在高职院校事业发展中的贡献度,不断增强团组织对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3][4][8](美)彼得・圣吉(Peter M.Senge).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第2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9,12,103,112,113.

[2]蔡雪敏.“第五项修炼”理论在高校学习型团组织构建中的运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11( 6):135.

[5]黄刘婷.依托党建带团建加强高职院校“学习型”团组织建设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2(13):231.

组织心理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学习型组织 系统科学理论 建构

由于学者们对团队学习研究的深入,其运用的效果也逐渐表现出来。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教师们都经常使用成立学习小组、学习团队的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但是,建立怎样的学习团体能更好地发挥团体整体的智慧及作用呢?以下我从系统科学理论的角度来探讨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一、学习型组织与系统科学理论

学习型组织是在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彼得・圣吉正式提出的。他将学习型组织描述为是一个“不断创新、进步的组织。在其中,大家得以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的上限,创造真心向往的结果,培养全新、前瞻而开阔的思维方式,全力实现共同的抱负及不断一起学习如何共同学习”。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圣吉提出了构建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系统思考。[1]

系统科学理论是指“三论”(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和“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和突变论)的总称。“三论”以系统论为核心,“新三论”是系统论的新发展。系统科学成为了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指导着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各个学科的发展。[2]

我在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上,探讨了如何建构学习型组织,以使学习型组织在现实的实施中更具有可操作性。

1.自我超越中改变心智与耗散结构理论。

自我超越指的是一个不断突破现有水准的自我实现,也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通过自我超越改变我们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改变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打破原有的水平,提升自我。耗散结构理论告诉我们,系统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于:必须使系统开放,有信息交流。一个人是一个系统,一个组织是一个大系统,无论作为个体的人还是作为集体的组织都只有以开放交流为重要手段,才能走向进步,走向有序,实现超越。

2.共同愿景下的团队学习与协同理论。

共同愿景是全体成员共同发自内心的愿望和意愿,是通过共同的意愿、价值观、使命紧紧地将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逐步突破组织成员个人能力成长的上限,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团队是学习型组织的基础。所谓团队是指为了达成共同目标彼此分工协作相互依存的人群。团队学习是发展团队成员相互配合实现共同目标的能力的学习活动及过程,突破了“单个人”学习的封闭状态,组织成员互相协调、共同进步。

3.系统思考与系统论。

系统思考是以系统动力学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思考方式,它要求人们树立全局的观念,形成整体的动态的搭配能力和思维模式,将问题置于系统中来思考,从动态发展的各种要素中寻求新的动态平衡。系统思考要求不孤立、片面地看学习型组织自身和其他组织之间的联系,把学习型组织活动的各个环节看成相互隔离的状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系统论的本质在于按照事物本身的系统性把对象放在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始终着重从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整体与外部环境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中进行综合的、精确的考察,以期达到处理问题的最优化。它的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综合性、层次性、最佳性和目的性。

二、学习型组织的建构

1.不断学习激活个体超越自我,改变心智。

学生要超越自我,就要打破原有知识和观念的有序状态,远离原有的平衡状态,通过与外界的信息交换,达到新的有序的平衡状态。

学生应该不断地向经验世界、语言文字世界和虚拟现实世界学习,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校的教育和个人的学习方式带来了重大的变革。在学习型组织内的学生要超越自我,应该利用好虚拟现实世界的桥梁作用,向这三个世界学习。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学生从小就应该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学生通过学习形成新的心智,从整体上理解知识,对知识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会从知识网络中理解新的问题。

在学习型组织内,小组内成员可以通过小组其他成员吸取知识和思想,互相支持超越自我。

(1)成员之间的感情投入。学习型组织的建立,使学习者有了一个情感交流和相互支持的小环境,从一定意义上弥补了个别化学习的情感缺憾,使各成员处于一种友好积极的氛围,形成一种突破自我的需要。

(2)营造学习氛围。学习型组织的建立,营造出了学习者之间相互支持和影响的环境氛围,学习过程所形成的特定的人文环境和感染力,可以有效地维持学生学习的信心和积极性。

(3)知识的交流。学习小组的建立,使学生间相互解难答疑、知识的互通有无以及学习方法和心得相互取长补短成为可能,对教学过程的支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不断地学习是超越自我,改变心智是基础。不断地学习既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也是耗散结构理论的要求,必须不断从外界吸取能量。主要含义:一是强调“终身学习”,二是强调“全员学习”,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四是强调“团体学习”。

2.在协调、修正中确立共同愿景,确保学习团队建设。

以协同理论为基础,通过共同的愿景来凝聚学习的团队。通过树立共同目标,增加系统有序程度的参数,实现系统内部的协调,促进个人和团体远离原来的平衡态达到新的平衡,实现新的突破和新的进展。

个体的学生也有自己的愿景,确立共同的愿景也是学生之间协同的过程。共同愿景是由个人愿景汇聚而成的,通过汇聚个人愿景,共同愿景才能获得能量。必须不断地鼓励成员发展自己的个人愿景,然后把拥有强烈目标感的成员结合起来,可以创造强大的综合效果。

在学生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热情,组织必须持续不断地激励成员发展自己的愿景,并为个人愿景的分享提供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有明确的目标,使学习型组织的理念成为全体学生的共识。

在课堂学习中,协作学习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七种,分别是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设计和角色扮演。

3.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把握系统思考。

学习型组织建立以后,组织的一切行动都要从系统的角度来思考,主要就是在于看清复杂事物背后结构的形态。

圣吉给出了它们的基本模型,称为系统基模。不断增强的反馈,反复调节的反馈,时间的滞延是系统基模的三个主要方面。在系统论的指导下,更有利于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和团队学习这四个方面的顺利完成。

系统学科从整体上把握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从方法论上对学生给予了学习型组织建构的指导。通过学习型组织的建构也将会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第二版)[M].上海三联书店,2002.

组织心理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中小学;学习型组织;建设;综述

自199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一书发表后,社会上就掀起了一股研究探讨组织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热潮。学习型组织理论一经提出,就成为了全世界组织建设的焦点。也受到了教育界和管理界的高度关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小学学习型组织建设问题也应适应时代的变革,转变教育理念和方式,不断推进组织的创新与发展。

一、学习型组织的定义

“国内学者中对学习型组织的定义中,比较典型的是郭咸纲的定义,他认为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培养弥漫于整个组织的学习气氛,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的,扁平的,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组织。”①

二、中小学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内容

(一)中小学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影响因素研究

方国才、蔡守龙在(2003)《营造学习型学校》中分析得出有三大问题影响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首先,“学校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重机构、重权力、重章法而没有从根本上真正重视人的问题。”②虽然也有不少学校倡导“以人为本”,但教师的潜能、积极性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其次,“学校管理与文化建设相脱节的问题”。指出,“忽视管理中人文取向,实际上就是没有意识到管理不仅要讲究秩序、追求效率,它更是和文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再次,“教师专业发展与学校现行组织管理、运行机制相冲突的问题” 。教师的专业发展更多的应该与新课程的改革相联系。“提高课程的实施水平、课程的二度开发能力,这需要学校提供相应的保障机制”。“而目前仍有不少学校在组织管理、运行机制方面存在着与教师专业发展要求相冲突的地方,存在着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学习障碍如管理理念落后、组织结构死板、工作方式缺少灵活性”,“教师之间相互合作和学习的研讨的氛围不浓厚等”。

孔宏、吴岩在(2005)《构建学习型学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中,把阻碍学习型学校组织构建因素称为构建障碍。并通过设置调查问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处理与分析,将当前构建学习型学校存在的障碍分为五种即“自我超越层面的构建障碍”③。表现为“工作方式缺乏创新;工作与学习分离,对于教师职业的认同度不高;个人愿景、个人现况不能厘清”等。“心智模式层面的构建障碍”。如“思维方式固有化”;“高层管理者对教师的评价缺乏实际检验”等。“共同愿景层面的构建障碍”。如“学校共同目标形成方式缺乏民主;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分歧较大”等。“团体学习层面的构建障碍”。表现为“学校各团体中隐性知识比如个人教学经验、科研经验等被看作私人财产,不能与别人分享;人们仍然普遍存在习惯性的防卫心理”等。“系统思考层面的构建障碍”。如“学校作出工作方针与政策的依据过度依赖于经验和惯性;学校不同部门缺乏有效合作”等。

前者认为影响中小学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管理机制、文化建设及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后者还论及了评价机制、团队建设、组织内有效合作的问题。共同分析了学校组织建设的微观因素的影响,没有考虑到影响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宏观因素,如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法律、法规的干预,社区环境的影响等。而且也没有指明哪一因素对于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影响最为显著。

(三)中小学学习型组织建设的对策研究

张英、张民选在(2005)《学习型组织和学习型学校》中还提出要加强外在因素建设。增加政府和社会对学校的人、财、物的直接和间接投入,以“促进社会对教育的关心”。④“学习型学校不仅要促进全学校的学习氛围,促进学校和社会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要让社会了解当前的教育现状,让全社会的人都明白教育的重要性,让全社会的人都知道如何为教育事业作贡献,以促进社会对教育的关心为己任”,实现教育的社会发展。

程水栋在(2006)《探析学校学习型组织构建的基本思路》中倡导还要加强学校组织的可持续学习能力。包括“开展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性学习”。⑤努力“让学生真正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形成学习方式变革和持续学习的能力,从而“使师生不断突破自己的能力上限,实现自我可持续发展”。

综合上述观点,研究者认为,学校应施行“以人为本”的民主管理机制;做好领导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构建学校发展的共同目标;转变评价机制;加强文化建设;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开展研究性学习,致力于学生的可持续学习;促进社会对教育的关心。可谓见仁见智,论及的较为具体、全面。

三、反思与展望

关于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大多采用查阅文献和编制问卷调查等方式进行研究的。从研究关注的对象来看,关于乡镇、边远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的较少。应采用多种方法从多角度和维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经研究表明,学习型组织理论在中小学学习型组织建设中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总之,这些关于学习型组织的理论和中小学学习型组织建设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系统、科学的理论基础,有助于中小学校更好地明确学习型组织建设的方向。中小学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不仅是学校和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事业,而是社会各界共同关心和支持的一项事业。抓好学校的学习型组织建设,将会更有益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8.

[2]张淑萍. 解读学习型组织[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彭赓,李敏强,寇纪淞. 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研究[J]. 中国软科学,1999,(12).

[4]陈颖文 ,杨军民 ,魏海军. 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J]. 中国电力教育,2003,(Z1).

[5]张声雄. 学习型组织理论概述[J]. 中国人才,2003,(2).

[6]黄爱玲. 彼德・圣吉学习型组织理论的内涵与特征[J]. 教育评论,2003,(5).

[7]鲁威,徐彬. 高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J]. 新西部(下半月),2009,(12).

注解

①张淑萍. 解读学习型组织[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6,(2):6-8.

②方国才,蔡守龙. 营造学习型学校――学校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构想[J]. 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1-5.

③孔宏,吴岩. 构建学习型学校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05,(32):14-15.

组织心理学论文范文7

今年,×××党总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及省委十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集团公司党委的安排部署,紧紧围绕开展“×××”活动及中心提出的“1265”工作思路,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确保中心各项教育培训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具体来说,要重点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及形势政策教育,统一思想认识,树立发展观

今年,×××党组织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及省委十届九次会议精神,加强形势政策教育作为党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精心组织,加强领导,狠抓落实,突出效果。

1、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教育要做到“五落实”。

中心各级党组织要及早召开专题会议,修订完善中心组学习制度、党员理论学习制度及职工理论学习制度,并对学习任务作出具体安排和要求,做到组织制度落实。党群工作部要在每月初以表格形式分层次对学习的内容、讨论重点及具体要求进行安排,并配发有关学习资料,做到学习内容落实。各支部要充分利用中心组学习会、党员“三会一课”、教职工政治理论学习会等形式组织学习讨论,并做好考勤记录,做到学习时间及人员落实。对学习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专题辅导、党课教育、学习心得交流等方式,做到学习效果落实。中心党总支将定期或不定期对各支部理论学习情况进行检查指导,并适时组织理论学习考试,党支部书记全年批阅教职工理论学习笔记要达到两次以上,做到检查指导落实。

2、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教育要抓好四个层面。

一要抓好中心组的学习,树立科学发展观,每次学习前要明确学习内容,讨论专题,带着问题参加学习,学习要联系实际,解决问题;二要抓好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主要抓好党员“三会一课”和职工理论学习制度的落实,中心党总支成员及各支部书记要定期为党员进行党课及形势政策辅导。今年内,中心领导要辅导4次,总支委员辅导2次,支部书记辅导1次。三要抓好教职工的政治理论教育,每月要有新内容,教育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前瞻性,要注重教育效果,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四要抓好学员的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学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理论学习,形势政策教育要做到“四个结合”。

今年,中心的政治理论学习及形势政策教育必须做到四个结合,即:要与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相结合,增强广大教职员工面对新形式、新任务、新要求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凝聚力量,鼓舞干劲;要与开展“×××”活动相结合,以“抓管理、夯基础”为主题,引导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强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切实增强抓好管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与促进培训工作的快速发展相结合,引导广大职工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转变培训理念,树立市场意识、发展意识,集思广益,拓展培训业务,做大培训事业;要与宣传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充分发挥宣传思想工作教育引导、激励感召的功能,引导职工珍惜矿区重组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

二、加强党组织建设和班子建设,提供组织保证,体现先进性

中心各级党组织要全面推行党建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坚持党建工作与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同向、思想同步、任务共担的原则,把党建工作任务目标融合渗透于“×××”全过程,把集团公司提出的党员先进性“四个六”及中心提出的党建活动“六六七”要求贯穿于党组织的各项工作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把抓好党员的理论教育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要深入有效地开展理论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党员干部头脑。组织中心党员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政策理论水平,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增强中心班子和全体教职员工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中心的各项工作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

2、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作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根本。党员是党的细胞,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必须首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今年,在党员队伍建设上要抓好五项工作:一是要抓好党员干部的培养。大力创建学习型支部,培育知识型党员,采用多种培养形式和途径,通过个人自学与组织培训相结合,理论教育与实际锻炼相结合,提高党员素质,特别是业务技术素质。二是要抓好党员干部的管理。要认真落实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建立良好的工作机制、考核机制、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三是要围绕中心教育培训开展党建活动,各级党组织要结合中心工作实际,广泛开展“创先争优”、“双培双建”、创建党员责任区、争当岗位能手等活动,中心班子争创“六好班子”、支部争建“六好党支部”、全体党员争做“七好党员”,充分体现党组织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四是要注重党组织的发展工作。要认真贯彻“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原则,加强对岗位能手进行党的基本理论的教育,下功夫做好把岗位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的工作。同时,对已确定的3名培养对象,要严格按照发展程序培养考察,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不断增强党员队伍的活力。五是要抓好思想稳定工作。教育党员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树立大局意识,拥护改革,拓展培训业务,积极做好广大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甘当维护矿区稳定的减压器。

3、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作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关键。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应该是团结协作,求真务实,乐于奉献,发展意识强,创新意识强,战斗能力强,整体合力强的班子。在班子建设上,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一是抓好班子的政治建设。要坚持和完善中心学习制度,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班子成员的头脑,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把班子成员的思想统一到中心整体发展思路上来。二是抓好班子成员的能力建设。要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要进一步提高班子成员和中心科级干部在错综复杂的环境下辨别是非的能力和驾驭全局的能力。三是抓好班子成员的作风建设。要着力抓好班子成员的整体教育,提倡求真务实作风,克服工作飘浮、做表面文章的不良风气。四是抓好班子的制度建设。坚持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要对班子成员和科级干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科学决策,不断增强领导班子整体功能的有效发挥。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自律教育,落实责任制

中心各级党组织要按照中央《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和省委《关于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认真贯彻落实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及省纪委、集团公司党委关于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奖罚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反腐倡廉的教育管理机制和制度,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发生。

1、要坚持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教育。要认真组织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认真学习贯彻中纪委六次全会精神及公司党委关于廉洁从政的有关规定,牢固树立坚定正确的理念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利益观,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筑牢反腐防变的道德防线。要组织党员认真学习《党章》,深刻理解《党章》,自觉遵守《党章》,切实贯彻《党章》,坚持维护《党章》,掀起学习贯彻《党章》的热潮。要加强广大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坚持“两个务必”,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严格遵守“四大纪律”、“八项要求”和“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促进各级党员干部抵御各种腐朽落后思想文化的侵蚀,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2、要全面贯彻落实党员廉政建设责任制。中心党政组织的负责人要肩负起党风廉政建设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全面抓好党员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中心党总支要与各支部、部门签订党员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一级抓一级,一级促一级。中心各级党组织要坚持对党员及领导干部进行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要认真落实责任追究,切实维护责任制规定的严肃性。

3、健全反腐倡廉监督机制。要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自我监督、党内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作用,促进领导班子及党员干部认真贯彻执行党风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要加强政务公开,实施阳光工程,要坚持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承诺制度和民主评议领导干部制度,从源头上防止腐败问题的发生。

四、加强精神文明和企业文化建设,塑造良好的形象,奏响和协曲

中心各级党组织要继续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两个成果一起要”的要求,认真落实精神文明责任书,按照集团公司党委的总体部署,结合中心实际,认真抓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到与×××及各项管理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确保取得良好效果。

1、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今年,中心要把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中心文明程度,保持和谐稳定局面作为中心的大事来抓,主要做好三点:一是要在巩固、保持集团公司授予的“文明单位”称号上下功夫,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二是要开展中心“十创建”活动上下功夫,进一步完善各文明主体的创建目标和考核办法,做好原有文明主体的保持和新的文明主体的创建工作;三是要在加强内部管理,提高×××质量上下功夫,充分发挥教育培训职能。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中,要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做到及时安排,定期检查,年终考核,实行奖罚兑现。

2、要做好宣传思想政治工作。一是要加强对政研会的领导,组织政研人员深入调查研究,针对矿区及中心实际,探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新途径、新方法,在年底要召开政研论文会一次。二是要针对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做好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职工正确认识国企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干好本职工作。三是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教职工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四是要做好对内对外的宣传,发挥各种宣传阵地和媒体的作用,大力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报道中心工作动态,先进人物和事迹,营造氛围,振奋士气,鼓舞人心。全年要办好中心内部刊物《×××》和党校《×××》,要及时更换宣传栏、报栏、黑板报,同时要积极向《×××》、×××新闻及外部报刊投送稿件,全年要达到60篇以上。各支部、部门每月提供报道稿件3篇以上。

3、要抓好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要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和中心《职工道德建设实施办法》安排,在中心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在师生中加强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精神教育,实施公民道德建设的“二十字”方针,建设“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教职工队伍。

4、要加强中心企业文化建设。要在全中心开展企业文化理论知识的宣传学习活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结合中心实际,确定能体现中心个性特色的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在培训理念、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科学的独特的精神风貌,要把企业文化建设与中心的各项管理、教育培训工作相结合,通过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加强对工会、共青团工作的领导,发展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

中心党总支要围绕中心“×××”工作目标,进一步加强对工会、共青团、武装、综合治理工作的领导,支持他们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中心的发展及和谐矿区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工会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做好民主管理、政务公开,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寓教于乐的演、展、赛活动,努力把工作组织建设成中心离不开,职工信得过的群众组织。

共青团工作,要深入开展增强团员意识教育活动,全面提高团员青年的思想素质,要积极组织团员青年开展青工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发挥生力军的作用。同时做好团组织的发展工作。

武装工作,要认真做好国防教育展室的接待,广大师生的国防知识教育,做好兵役登记。

统战工作,要认真学习贯彻统战工作政策制度,团结党外知识分子和少数民族职工及各方面政治力量,凝心聚力,促进各项教育培训工作。

安全教育工作,要认真落实国家关于安全生产各项法律法规,做好“安全六法”的宣传教育,做好特种作业人员培训等工作。

组织心理学论文范文8

【关键词】 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党的创新理论;对策

边境地区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低,人均受教育年限短,民族和宗教问题相互交织,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和“禁毒防艾”工作的严峻让这一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相对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党组织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影响力和号召力。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再通过村级党组织建设来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增强党的凝聚力与影响力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列宁指出:“只要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都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列宁深刻的阐明了党的创新理论对党的建设的重要性。

一、云南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所取得的成绩

云南省委从2003年实施的云岭先锋工程及2007年4月份针对边疆、民族、山区等欠发达地区实际情况,启动“强组织、建阵地、聚人心、固边疆”为主要内容的边疆党建长廊工程,是省委在云南边境地区探索基层党组织建设新途径、新方法的重大战略决定。自开展两项工程以来在边境地区出现了“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堡垒,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可喜局面,进一步夯实了党在边境地区的执政基础,提升了党建工作水平。

一是边境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改善。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是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不断向前的基础性工程。边境地区的文山州富宁县田蓬镇和木央镇就依靠兴边富民工程,加强了交通、通电、教育、饮水、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完成农村畅通工程,实施农田水利工程、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实施广播村村通工程的同时,还重点新建油茶基地3.4万亩、产业基地道路8条28.2公里、油茶基地蓄水池24口、科技培训10期1000人。目前,完成油茶新植3.4万亩、道路建设8条28.2公里、蓄水池建设24口、科技培训2期 200人。

二是边境地区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经济建设是党的建设的中心任务,是开展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经济建设能为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曼打火党支部就始终把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来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利用本地气候优势发展热带作物种植,目前,全村香蕉、橡胶的种植面积都比原来翻了一番,种植面积明显扩大,全村人均收入比以前有明显增加;并发展以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傣家乐”服务和边境口岸贸易,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三是社会稳定得到进一步巩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要让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不断向前发展,没有和谐的社会环境就只是空谈。近年来针对境内外敌对势力采取多种手段对藏区进行渗透,挑拨是非,扰乱人心的情况,德钦县升平镇阿东村结合实际,基本上实现了党支部的全覆盖,消除了党支部空白的局面,积极发挥党基层组织在维护稳定中的作用,实现了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健全的党组织,进一步扩大了党组织的覆盖面,筑牢了藏区发展稳定的坚实基础。

四是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建设确实得到加强。活动阵地是村级党组织成员进行学习、宣传和活动的重要场所,是给党员源源不断提供知识养分的主要渠道,通过不断加强村级党组织的阵地建设才能为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实践提供活动场所,也是发挥党组织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泸水县老窝白族乡崇仁村党支部想方法筹措资金来改善党组织的活动阵地,崇人村多方筹集投入对村两委办公楼、会议室进行了修缮和新建,让全村11个党组织中9个有了自己的活动室。”

二、云南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存在的问题

云南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还存在一些问题。了解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的在边境地区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为深入了解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存在的问题,调查组进行了问卷调查 ,对收回的问卷进行整理、分析,对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

1、基层党组织成员对党的创新理论认识不到位

“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对理论的认识是一切工作的基础,只有让理论深入党员干部的内心才能够推进党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问卷分析显示:其一,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仅有14%,从数据可以看出处于村党支部书记这一重要位置的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了解是远远不够的,基层党员干部是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的推动者,他们只有全面系统了解马克思主义才能用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其二 ,系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内容的仅占2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只有全面系统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其内容才能更好的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其三,在党员人数占94%的受访者中对马克思主义重要理论品质和世界观、方法论及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比较认同的比例仅占40%,基层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主要理论品质的认同是有问题的,加强基层党政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十分必要。

2、党员队伍结构存在问题

“党员是党的肌体细胞和党的活动主体,党员队伍建设是党的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党员队伍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党的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1]发放问卷进行调查的对象是村党总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这一村级党政干部,他们中党员人数到达了94%,在受访者中男性占到了90%以上,而女性则只占了10%,这是严重的男女比例失衡。其一,从受访者的学历水平看:大学本科以上仅有2%,大学本科的仅有5%,大专的有26%,中专水平的有14%,高中水平的有18%,高中以下水平的竟然高达34%,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当前基层党员干部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其二,从受访者年龄来看30岁以下的只有4%,31到39岁的占到了31%,40岁以上的竟然占到了65%,从这一数据可知当前党员队伍结构是偏老龄化发展的。党员队伍男女比例失调、党员文化水平偏低以及党员结构老龄化是当前基层党员队伍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3、党组织成员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单一、培训时间不够

党组织对党员的培训是党员干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只有加强党员的培训力度才能够提高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目前党组织成员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渠道和党员培训都存在问题。问卷分析显示:其一,受访者中30%的基层党政干部是通过政府宣传了解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27%的受访者是通过电视了解的,通过广播来了解的仅占了9%,各级政府部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宣传不够,要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就必须牢牢抓住舆论宣传的主阵地和传播方式。其二,对于党员“”的开展情况仍然有25%的党支部虽然按时开展但都流于形式,“”是党员不断进行理论学习的主要方式,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效果。其三,关于党员干部的培训时间,半年以上才培训或不培训的占50%以上,对党员的培训力度远远不够,党员干部的培训教育,是基层党员获取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的主要途径,如若不参加培训就不懂理论真谛,也就不能很好的加以运用。

4、影响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问题呈多元化发展

党组织建设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影响党组织建设的问题也是方方面面的,只有全面了解影响意识形态安全的各项因素,才能更好的推进党组织建设。问卷分析显示:一方面,关于党组织建设存在突出问题,15 %受访者认为机制体制不顺,18%认为上级部门重视不够,11%认为是党务干部不能有效参与重大问题决策,20%认为党务工作机构不健全,还有36%认为是因党务干部队伍素质不高,后继乏人,这就需要基层党组织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自己薄弱的地方不断加强党组织建设。另一方面,党建工作最大的困难是什么,29%认为是没有钱办事,10%的人认为是没有场地和人办事,43%认为是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不高、能力不强,18%认为组织活动缺乏有效载体,党组织缺少吸引力和凝聚力。从数据可以看出党员队伍素质的高低及能力的强弱是影响党组织建设的最主要因素,当然也不能忽视场地、财力和组织活动载体的影响。

三、云南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的对策措施

基于问卷分析得出影响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再结合调查者给出的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方法,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选择:

1、加强村级党组织思想建设,夯实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的思想基础

“党的思想建设就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全体党员,统一全党思想,不断用无产阶级思想克服和改造党内非无产阶级思想,永葆党的先进性。”在边境地区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的前提是要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武装头脑才能推进党组织建设。指出:“6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和干部教育的中心内容,党的理论每前进一步、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就必须跟进一步。”在边境农村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建设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提高党组织“”的开展情况。“”是党员干部学习党的理论的直接途径,边境地区的村级党组织要确实做到定期开展、丰富内容,不要让这一重要举措流于形式。其次,要加大对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党员干部的培训是提升党员自身素质和理论素养的重要途径,村级党组织应该依托各级学校、村级文化阵地、电教室、远程教育、电视广播,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党员培训力度。再次,加强农村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活动阵地是村级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集中学习、开展培训课程、宣传国家政策、进行科普、进行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是提升党组织联系群众能力、提高党群素质的课堂。最后,以边疆党建长廊和云岭先锋工程为平台,使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成为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系列讲话精神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施者。

2、优化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为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提供人才支撑

村级党组织干部队伍状况和能力是事关农村各项事业成败的关键,村级党组织党员干部业务素质的高低、党性修养的强弱对党和国家政策的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会产生重要影响,会影响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相融互进的进程。列宁同志曾明确指明:“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这一论述深刻的指出了党员干部的重要性。当前,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边境地区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一是要拓宽干部来源。通过外部引进、内部选用、机关下派的方式把那些拥护党的方针政策、知识文化水平高、创业能力强,具有奉献精神的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科技带头人、专业大户能人、优秀大学生村官选进领导班子,不断改善村党组织书记队伍的素质结构。二是加强教育培训。采用分级负责、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培训,切实全面提高村干部科学文化素质、社会管理能力和带头致富能力。三是建立健全村级党员干部的激烈保障制度。1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关心党员干部的待遇,要从政治和经济上关心长期在边境工作的党员干部,合理确定村干部的报酬,推行村干部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离任补偿制度。四要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受访者中有20%认为清除党内腐败是把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这就要不断建立和完善廉政制度建设、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加强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推进党务公开、加强民主法治教育等等。

3、结合民族文化加强党组织建设,为党的创新理论实践提供活动载体

云南是全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在云南边境地区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就要因地制宜,用民族文化创新村级党组织建设。民族文化体现着民族心里,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在边境民族地区农村进行党建工作,必须在尊重、融合、发展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把民族文化与党的建设融合起来,从而把党的理论、方针、政策宣传给少数民族群众,获得少数民族群众的支持,党建工作才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边境民族地区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实践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党员队伍培养,建设一批国家意识强、党性观念强、组织领导能力强、善于做民族工作的村级少数民族党员队伍,提升党在民族地区的号召力。二是坚持贴近群众生活、贴近少数民族文化,在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双语”教育,利用少数民族干部向群众讲解国家民族政策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并将其制作成民族语言课件组织广大群众进行学习。三是要大力加强民族文化队伍建设,为民族文化推动党组织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少数民族干部的宣传教育要与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习惯、接受能力、文化风俗与思维方式结合起来。四是借助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民俗文化活动、民族节庆、民族团结主题活动宣传党建理论知识、国家路线方针政策,让理论的传播寓教于乐。

4、加强党组织带头致富能力,为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实践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基层党组织的根本任务,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好村级党组织建设来促进经济发展,紧紧抓住党建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结合点,服从服务于经济工作是加强边境地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对民生经济问题的关心程度很高,达到了受访人数的70%,对政治、文化问题的关心程度则只有30%,当前党员干部都把重心都放在经济发展上,只有经济得到发展人们才会去关心政治和文化生活。列宁同志指出:“在人民群众中,我们毕竟是沧海一粟,只有我们正确地表达人民的想法,我们才能管理。否则共产党就不能率领无产阶级,而无产阶级就不能率领群众,整个机器就要散架。”加强党组织带头致富能力应做到:一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动党建工作与经济发展深度融合。依托专业市场设置党组织;依托产业分布设置党组织;依托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设置党组织;依托龙头经济设置党组织;依托致富能人、带头人设置党组织。二要发展支柱产业。立足各地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立足边境地区山林、水利、矿产资源优势带动经济发展;利用民族传统工艺发展民族工艺事业。三要加大党员干部的科学技术培训力度。党组织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大对党员的培训力度,让每个人都学习掌握1-2项养殖、种植、病虫害的防治使用技术,以便更好的带领当地群众发展特色经济。四要强化典型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先进典型具有强大的说服力,好典型、好榜样对广大群众来说,是非常现实和直观的教育引导,是激励人们不断进取的直接动力。

综上所述,村级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是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得到落实的关键。恩格斯说:“我们党有个很大的优点,就是有一个新的科学的世界观作为理论的基础。”以新的科学世界观为基础的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指导实践的重要理论,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云南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研究是维护云南边境地区民族团结、边境稳定、构建和谐边疆的重大举措。对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才能更好地推进边境地区村级党组织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实践,对和谐边境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注 释】

[1] 2015年4月12日-18日、19日-25日。来自云南25个边境县区的78名村党支部书记和78名村委会主任来到云南农村干部学院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在此期间调查组就党的建设与党的理论等相关问题采取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56份,收回有效问卷145份,有效率到达92.3%.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4.

[2] 中共云南省委深入学习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岭大地党旗红――云南省深入学习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基层党建典型经典荟萃,[M].2010.257.

[3] 中共云南省委深入学习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云岭大地党旗红――云南省深入学习科学实践科学发展观基层党建典型经典荟萃[M].2010.257.

[4] 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23.

[5] 研究部署新形势下党员发展和管理工作[N].人民日报,2013-01-29.

[6] 黄小军.云南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29.

[7] .关于新中国60年党的建设的几点思考[N].学习时报,2009-09-01.

[8] 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

[9]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695.

[1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8.

组织心理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 新管理理论 丛林 协调内核

一、引言

现代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以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导致企业管理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对这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的探讨与研究,新理论层出不穷,新管理理论丛林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实践证明,新管理理论丛林是对传统管理思想的继承发展,构成了当代管理思想的基石,指导当代企业管理的实践。本文将着重分析新管理丛林中主要理论体现的协调思想,为日渐增多的协调问题的管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新管理理论的协调内核

1.学习型组织理论

学习型组织理论从系统观出发,认为学习型组织是通过“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五项核心修炼将各项要素聚集成心整体,以寻求最大综合效应,这五项修炼相互聚集和影响,共同演变学习型组织这种创新。“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包含了个人心智的协调,具有个人修为的特征;“建立共同愿景”是以组织的共同目标、价值观和使命感整合协调组织成员的行为,而这种协调通过“团队学习”实现,可以充分有机调动个体的工作努力程度,发挥集体智慧,提高组织应对环境改变的能力;“系统思考”有助于掌握学习过程中各种资源和行为道德动态搭配。显然,作为传统系统学派的继承者,学习型组织不仅接收了系统学派的协调观,而且更进一步提出学习型组织的及其五项修炼都显著的具有协调功能。

学习型组织理论为理解组织发展提供了一种学习机制的思考方式。事实上,科学管理倡导工人通过掌握科学方法、标准工具提高生产率的思想就是这种组织学习机制的一种具体体现。确切的说,在学习型组织理论看来,个人学习和组织学习是协调组织各种资源最佳匹配和解决组织发展问题的有效方式。而且,在其他理论的相关文献中,例如对于企业技术能力积累、流程再造、知识管理等,都可以看到类似的观点。另外,学习型组织作为一种组织形式(具有健全的学习机制),涉及组织变革,因此,根据五项修炼的内容,对于一个具体组织来说,构建学习型组织,是一项战略管理、组织变革、企业文化变革、智力资本和人本管理等理论相互作用、融合的过程和结果。

2.企业能力理论

企业能力理论作为战略管理研究的主流,包括“核心能力观”和“整体能力观”两种典型观点。前者认为核心能力是(组织)竞争的根基,不仅包括沟通、跨组织边界的任务承诺,而且包括各层级的员工和任务,是组织中积累性的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多样化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的知识,同时也协调工作的安排和价值的传递。通过这种协调,是组织的核心能力最后转化为核心产品。后者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强调组织价值链中的整体优势,人为整体能力主要表现为组织成员的集体技能和知识以及员工相互交往方式的组织程序。很显然,实现这种整体优势的关键是组织内部各种能力、知识和资源之间必须相互配合并保持协调比例。

企业能力是协调与整合通过市场提供的通道获取的各种资源获得的,因为作为企业能力基础的知识和技能,必须首先与企业人力资源或其他资源结合,在组织协调机制的作用下,得到积累的并改变取之能力增强方向。由此可见,企业能力获得是组织学习的过程,来源于经验规范和价值观的传递和整合,以及组织成员的相互适应,是组织局部协调和整体协调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组织建立核心能力,便可将其与不同的相关创新结合,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进而促进企业的整体可持续发展。

3.新企业组织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新环境下,通过重新整合组织要素、提高组织适应性、建立有生命力的组织机体实现企业组织变革,表现为组织结构扁平化、分权化、柔性化、横向一体化和开放化。这些表现都是组织对劳动分工日益复杂、市场环境变化迅速的一种适应和调整。实践表明,这些适应和调整更重要的是组织价值观和基本经营理念的改变。企业再造正是实现这种改变的途径。

企业再造要求企业彻底重新思考已经形成的分工思想、等级制度、规模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官僚体制,具体体现为经营目的、企业文化、流程和业绩的变革,以及以人为本理念和人力资本管理实施,在包括技术、知识、管理者的任务和角色、组织权力和职能等方面都将发生深刻变化。根据文献[5]提供的大量再造实例可以知道,企业再造并不是可以简单而任意实现的,它是建立在组织发展与环境变化必须协调匹配的理念指导下,根据具体组织面临的具体条件和因素变化,采取与之匹配的技术、人员配备、方式等的一系列彻底变革。

这些变革的最直观反应是组织结构形式的变化,代表性形式为网络型组织、中间层组织、团队、供应链等形式。大量研究表明,这些形式都具有协调职能特征。

(1)网络组织是一种资源共享的组织安排,通过层级、市场、对等伙伴、等协调方式管理其中的依赖关系。

(2)中间层组织作为介于科层企业和市场之间组织形式,包括虚拟型组织、战略联盟等形式,以信任和契约为协调机制,通过数据、知识、技术共享等方式协调行为,能够产生比直接的市场或企业交易费用更低的协调成本。

(3)团队是一群有特定目的、被委托予足够权力解决一定问题的人相互合作的组织形式,没有层级制度的约束和限制。因此,团队成员合作完成团队任务的过程必然是一个不断协调的过程,除了正常的沟通和交流之外,组织认同、社会表现的心理机制以及任务协调活动也是团队管理的重要协调方式。对于从事创新的研发团队来说,日常细微的调整、改进和协调,都非常有可能成为组织创新成果的重要来源,但是一个限制性前提条件是团队成员认同的氛围、有高的忠诚度和好的合作关系。

(4)供应链是基于“竞争――合作――协调”机制的网络,包括一个企业内部的各种环节联系,也包括不同个体之间的各种业务联系,是典型的需要协调的系统,协调是其稳定运行的基础。因此,一个供应链中存在两种层次不同的协调机制,从而采取的协调手段和协调技术也不尽相同。供应链管理就是从垂直和水平两个方面协调和控制供应链成员间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使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4.知识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是通过知识共享、运用集体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这种管理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以公共和私有的知识和隐性知识为管理对象,通过构建知识库,促进两类知识之间相互转化、吸收和整合等知识的运动,从而带动物质、资金和价值的流向。由于知识的可编码性、可获得性,以及私有制使得产权问题,因此存在建立促进两类知识转化的协调机制,包括在技术、制度、知识存储模式等方面。另外,由于私有知识向公共知识转化的过程中存在个体资源外在化的问题,对于组织的知识管理来说,开放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也是一个有效的协调方式。

在个体知识转化成为组织知识之前,常常以隐性知识和技能的形式依附于人力资源而存在,并以智力资本中的人力资本表现出来。根据智力资本理论,必须对这种资本进行管理,像泰勒科学管理那样发挥个体潜能,例如通过学习、交流和相互共享知识,才能够发展、更新和利用个体的这种隐性知识。而这种管理,在众多的协调管理研究文献中被认为是一种非正式的沟通协调机制。

组织知识管理的一个显著的技术要求是信息、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等的发展,包括人工智能、决策技术、人机交互模式、数据仓库等的广泛应用,通过这些技术搭建不同知识相互接触和彼此整合的平台,例如,在技术创新过程中,这种平台就协调了不同创新人员和阶段的问题解决和知识开发的步调。由此可见,知识管理并不是简单地采用信息技术,而是一种综合了开放的文化和价值观,有利于知识传递的技术、制度和组织结构渠道,以及高质量人力资本的管理模式。对于传统企业来说,采用这种模式是一种战略决策,并且需要协调新旧模式之间的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