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舞蹈期中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1-13 19:33:26

舞蹈期中总结

舞蹈期中总结范文1

 

关键词: 舞蹈行业 创新 发展模式

一、前言 

舞蹈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它起源自英国,发展于美国和欧洲,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手段和方式,是文化艺术的体现方式,是国际一流的运动方式,它集音乐创作、技巧、体能锻炼、表演性为一体,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特点,是世界性交流与分享的手段。是让人们可以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之一。我国80年代初,美国杨伯翰大学的舞蹈团来华访问和表演,打开了我国舞蹈业的门户,让我国大多数人认识到舞蹈的文化气息,理解并接受舞蹈的含义和本质,了解舞蹈是绅士和淑女社交和交流的一种形体方式。在后来发展的30年时间里舞蹈便以独特的魅力发展壮大,在全国开展普及和交流学习,舞蹈发展遍及全国,成为我国除奥运会项目中最受欢迎和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1991年成立中国舞蹈协会,从成立那年开始舞蹈运动被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1999年在宁波举行的首届全国体育大会上,体育舞蹈就列为正式参赛项目,并吸引了大量的参赛者和观众以及单位参加,超过了体育局班当局和国人的预期。随着舞蹈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壮大,我国的舞蹈事业不能光依靠本国发展,还需要与国际化接轨,在一定程度上要提升运动技术性和技巧性,普及舞蹈教育,在一些单项舞蹈项目中,在接近国际水平舞蹈事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进行学术和实际操作的交流,保持舞蹈事业发展的规范与创新,增强国际间的交往,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中国舞蹈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舞蹈发展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交谊舞是第一个进入我国的舞蹈种类,我国30年代后期,交谊舞在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广泛流行。解放初期,我国国内盛行单位内部舞会,通常由每个地区级别政府举办,组织本地的工会、共青团组织、妇女联合会组织、国家领导和地方干部与群众交流密切,大家一起通过舞会形式交流与学习。1956年交谊舞陷入低谷发展时期,1979年2月,人民大会堂春节联欢会后,交谊舞重新发展壮大,从此交谊舞的发展奔腾不息,交谊舞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近一步深入,舞蹈事业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外国专家及优秀选手纷纷来华讲学、表演、交流、培训,我国舞蹈事业迅速从北京、广州向全国推广。1989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正式成立了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发展到90年代后改名为中国国际标准舞学会,并于1987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发展至1993年12月,举办了中国上海——北京世界杯体育舞蹈锦标赛,这是我国首次获得世界体育舞蹈职业总会和世界体育舞蹈业余总会认可的世界性公开赛,也是中国最具规模的舞蹈大赛。与此同时,中国体育舞蹈协会和中国国际标准舞学会每年聘请英、日等国,及台、港地区的专家、教师,来华传授体育舞蹈技艺并考核部级、省级教师和裁判,有力地推动了体育舞蹈的开展。 舞蹈艺术事业面临当今咨询的发达、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挑战,正迅速的接受创新性的变革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导致了舞蹈发展变革,这种发展不容否认和质疑,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这并不能解释舞蹈事业缺乏观众的原因。在我国未来发展舞蹈事业和舞蹈艺术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前形势做好总体的分析和认识,利用国际化的标准和信息技术发展好我们国家的舞蹈事业,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宣布我国自己的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向世界人民展示她无穷无尽的魅力与价值。 

三、中国舞蹈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舞蹈事业的目标不明确。这个问题的产生最大的因素是欠缺正确的引导和综合素质培训,对未来的预期不明确导致舞蹈个人发展目标与组织发展目标和国家发展目标不能一致。推动舞蹈事业发展,从政府的出资到社会人的参与,必须形成共识,我国各个层面和范围的舞蹈艺术工作者对目标没有明确认识,对事业比较冷淡,发展舞蹈艺术的观念在大家心里无法形成共有价值观,长期以往导致了氛围的缺失。 

2.舞蹈队伍专业性不够强。在国内大多数高校中没有舞蹈课程和平时的参与式练习课程,在小学,初中,高中教学中也没有相应的舞蹈教学辅助课程,没有相应的舞蹈艺术文化的培养,无法为国内舞蹈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我国在资金方面给与额度

[1] [2] [3] 

的扶持还有欠缺,对于残疾人舞蹈事业的扶持力度也相应较小,组建的艺术创作群体需要大量的艺术信息汲取,这需要经费的支持,专业性的培养需要经费和资源,需要聘请外籍教师,这些都是影响我国舞蹈队伍专业性差的根本性因素。 

.高水平多的舞蹈人力资源稀缺。我国在培养方面投入的经费和资源有限,所以在高水平的舞蹈学习者和艺术创作者组织内部,培养出的精英较少,高水准舞蹈人员比较稀缺。因为我国教学环境与体制的限制,导致艺术创作型的教学无法开展,大多创作性的思维与灵感被削减殆尽,学科教育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大大削减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对于新时期的舞蹈人才培养十分不利,应该运用较强的,较好的方式,发动学生积极性,利用主体式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 

四、针对中国舞蹈行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一些对策 

.加强我国舞蹈事业的发展力度。增强我国体育事业系统性整体发展目标的确定以及各项改革政策和制度的创新和出台。国家体育总局明确提出,要与国际化体育事业的发展进行接轨,向国际化标准靠拢,改革我国体育制度让体育事业发展向职业化,社会化相适应,这样做可以推动舞蹈事业积极发展。我国十一五规划期间有提案是关于增加艺术工作者的工资和国家补助的,我国政府应该加强对舞蹈事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扩大舞蹈人才的培养队伍,增加师资力量,兴办民间舞蹈教学机构,设立相关的舞蹈培养基地,政府和舞蹈机构组织出面与国外舞蹈文化机构进行沟通和联系,加强互相往来,增进舞蹈和文化的沟通,加强人民友谊发展。以国外先进的舞蹈艺术为目标和方向,学习先进的教学模式,增强我国的舞蹈事业内部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帮助我国舞蹈事业健康发展。

.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扶持力度。对外高薪聘请高水平的舞蹈专业人才政府每年在财政预算中要切保一定资金作为舞蹈事业发展基金,并按一定比例逐年提高,保证舞蹈艺术事业的正常发展。外聘人才可以长期性和临时性相结合,长期性就是让人才融入我国文化事业中,直接参与我国的舞蹈教学、编导、表演全过程;临时性就是在重大活动之前让人才到我国开展短期指导,让我国的每一项重大活动的舞蹈节目都能做到原创性和地域性的有机结合,以提高我国舞蹈的整体水平,提高在世界舞蹈大赛中的获奖率。多形式开展舞蹈艺术交流活动,整合舞蹈人才资源,扶持舞蹈教学机构与全国乃至国外的一些舞蹈社团取得长期合作,每年邀请专业性较强的舞蹈艺术家和学者,以及舞蹈团体到我国讲课或者演出,同时也让我国的舞蹈团体外出观摩和学习,开展多元化的舞蹈文化交流和合作。对我国现阶段的人才培养,进行一次彻底的摸查,通过计算机录入数据,建立档案,加强组织管理。对有潜力的舞蹈人才实时培养、进修、拓展视野、提高水平。依托舞蹈专业机构和培训中心扶持开展规范系统的舞蹈教学工作,从小开始舞蹈教学和舞蹈人才筛选。  

.加强艺术与企业文化的联系,实现双赢 

我国经济总体发展迅速,出现了一些较大规模的企业,但企业文化建设方面一直较弱。笔者认为让大型企业和单位建立业余舞蹈队伍是一种尝试,一方面可以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加强乐趣,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自身素质,通过一个统一平台宣传企业文化和品牌的打造,企业文化建设可以提高企业形象和企业知名度。舞蹈教学机构和舞蹈人才要进一步进行沟通和整合,加强联系,促进舞蹈业的发展和创新,加强联盟多的同时可以深入生活,掌握第一手的创作素材,又为舞蹈艺术创造了新方式。同时, 还要积极利用体育舞蹈良好的社会吸引力进行创收, 实现经费来源多元化, 达到以舞养舞的目的。增强企业与舞蹈事业的联系,是为了更好的保障企业内部员工的内部交流和往来,加强内部联系和往来。 

五、结束语 

舞蹈期中总结范文2

 

关键词: 舞蹈行业 创新 发展模式

一、前言 

舞蹈是一种文化交流的方式,它起源自英国,发展于美国和欧洲,是国际文化交流的手段和方式,是文化艺术的体现方式,是国际一流的运动方式,它集音乐创作、技巧、体能锻炼、表演性为一体,兼有文化娱乐的内涵和体育竞赛的特点,是世界性交流与分享的手段。是让人们可以陶冶情操,锻炼身体的运动项目之一。我国80年代初,美国杨伯翰大学的舞蹈团来华访问和表演,打开了我国舞蹈业的门户,让我国大多数人认识到舞蹈的文化气息,理解并接受舞蹈的含义和本质,了解舞蹈是绅士和淑女社交和交流的一种形体方式。在后来发展的30年时间里舞蹈便以独特的魅力发展壮大,在全国开展普及和交流学习,舞蹈发展遍及全国,成为我国除奥运会项目中最受欢迎和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随着现代化进程,我国1991年成立中国舞蹈协会,从成立那年开始舞蹈运动被列入正式的比赛项目。1999年在宁波举行的首届全国体育大会上,体育舞蹈就列为正式参赛项目,并吸引了大量的参赛者和观众以及单位参加,超过了体育局班当局和国人的预期。随着舞蹈事业在我国的发展壮大,我国的舞蹈事业不能光依靠本国发展,还需要与国际化接轨,在一定程度上要提升运动技术性和技巧性,普及舞蹈教育,在一些单项舞蹈项目中,在接近国际水平舞蹈事业发展的同时还要积极进行学术和实际操作的交流,保持舞蹈事业发展的规范与创新,增强国际间的交往,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中国舞蹈行业发展概况 

我国舞蹈发展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交谊舞是第一个进入我国的舞蹈种类,我国30年代后期,交谊舞在天津、广州等大城市广泛流行。解放初期,我国国内盛行单位内部舞会,通常由每个地区级别政府举办,组织本地的工会、共青团组织、妇女联合会组织、国家领导和地方干部与群众交流密切,大家一起通过舞会形式交流与学习。1956年交谊舞陷入低谷发展时期,1979年2月,人民大会堂春节联欢会后,交谊舞重新发展壮大,从此交谊舞的发展奔腾不息,交谊舞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的近一步深入,舞蹈事业在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外国专家及优秀选手纷纷来华讲学、表演、交流、培训,我国舞蹈事业迅速从北京、广州向全国推广。1989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正式成立了中国国际标准舞总会,发展到90年代后改名为中国国际标准舞学会,并于1987年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国际标准舞锦标赛,以后每年举行一次。发展至1993年12月,举办了中国上海——北京世界杯体育舞蹈锦标赛,这是我国首次获得世界体育舞蹈职业总会和世界体育舞蹈业余总会认可的世界性公开赛,也是中国最具规模的舞蹈大赛。与此同时,中国体育舞蹈协会和中国国际标准舞学会每年聘请英、日等国,及台、港地区的专家、教师,来华传授体育舞蹈技艺并考核部级、省级教师和裁判,有力地推动了体育舞蹈的开展。 舞蹈艺术事业面临当今咨询的发达、社会变革和经济发展的挑战,正迅速的接受创新性的变革和国际化的发展趋势。是国际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导致了舞蹈发展变革,这种发展不容否认和质疑,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但这并不能解释舞蹈事业缺乏观众的原因。在我国未来发展舞蹈事业和舞蹈艺术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当前形势做好总体的分析和认识,利用国际化的标准和信息技术发展好我们国家的舞蹈事业,用中国特色的方式向世界宣布我国自己的舞蹈艺术的生命力,向世界人民展示她无穷无尽的魅力与价值。 

三、中国舞蹈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舞蹈期中总结范文3

关键词:体育舞蹈市场营销,模式

前言

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市场规模已接近千亿,以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为首的众多地域性的体育舞蹈培训中心已步入规模化的发展道路,越来越多的体育舞蹈赛事及体育舞蹈经营项目营运开来。通过对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营销模式的分析,未来体育舞蹈的营销趋势是多元的。在制定其营销方案时,应更多地关注3P(人员Personnel、服务流程process和服务有形化Physical evidence)。只要把握好3P,就能实现体育舞蹈在市场营销中的战略意义,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让体育舞蹈产业在市场中不断发展、壮大。

1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及营销方式

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创建于1998年,位于深圳市罗湖区南湖路庆安大厦负一层,是中国乃至亚洲国标舞界最知名最具影响力的舞蹈文化品牌之一。港龙舞蹈主席王永刚先生是唯一一位担任世界三大国标舞赛事其中两项评审的中国人。港龙舞蹈文化机构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广中国国际标准舞的发展,通过举办国际国内大赛、舞蹈用品开发、舞蹈培训中心及国际标准舞俱乐部、舞蹈健身会馆的经营等,成功地打造了中国国标舞第一品牌。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期刊网上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论文,并广泛阅读有关艺术文化产业经营、体育产业方面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书籍,为本论文提供理论支持。

1.2.2 专家访谈法

通过对以往研究成果的分析,结合体育舞蹈产业的实际情况,设计出市场营销访谈内容。电话采访直接回答。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得到的结果进行数理统计并进行必要的图表绘制。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营销机构的基本情况

2.1.1 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经营项目

作为中国体育舞蹈营销机构的龙头企业,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经营项目主要由五大分支机构来运营。这五大分支结构分别是:拉丁舞健身会馆、体育舞蹈俱乐部、舞蹈培训中心、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在2005年至2009年各部门的盈利调查中,不难发现,在体育舞蹈营销中,体育舞蹈俱乐部的盈利金额占总盈利金额的40%,其次是拉丁舞健身会馆和舞蹈培训中心,分别占总盈利金额的17%和20%,值得一提的是,舞蹈用品商城和赛事演艺事业部的盈利金额存较大差异,只占到总盈利金额的15%和8%。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各部门盈利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也是普遍现象,很具代表性。一般来说,健身、娱乐与培训机构是针对于广大群众的,只要完善广大群 众的认可度就可实现此机构的长期、稳定运营,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户群。然而舞蹈用品 方面的销售存在一次性购买持续时间较长的弊端,若进一步推进舞蹈用品的广告力度相信会有不错的效果,而演艺事业部的发展与壮大也会推动舞蹈用品的销售。。演艺事业部 的盈利金额占到总盈利金额的8%,究其原因,其作品创作过程中投入的成本及进入市 场等其他活动投放的成本较高,这就造成了其自身价值的贬值;第二点原因仍是关注力度不够,赛事和商业性表演数量较少。。

2.1.2 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业务比重及目标对象

据调查显示,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的拉丁健身会馆的业务量占到总业务量的25%,其主要内容是以健身为主要目的并具有娱乐性质的健身活动,目标对象以25岁至50岁的有稳定工作的都市人群居多;体育舞蹈培训中心的业务量占总业务量的15%,其主要目的是培养有潜力的参赛选手或教师队伍,着重培养青少年人群,同时会组织一些专业的集中训练以此促进体育舞蹈的学术与文化交流;体育舞蹈俱乐部,这是以娱乐和丰富大众生活为主要内容的业余培训,面向各个年龄段、企业和个人,可根据企业或个人的不同需要帮助策划表演以及比赛等,具有灵活性强,服务性专,覆盖面广等特点,占总业务量的35%;演艺事业部门占总业务量的5%,其主要职能在于可以策划、组办各种赛事、演出,调动专业选手和具有专业水平的舞蹈演员参与其中,以及配合各种类型的商业演出活动;舞蹈用品商铺占总业务量的20%,这是专以舞蹈用品为经营产品的销售部门,包括舞鞋、舞蹈服装、舞蹈饰品、舞蹈教材以及舞蹈服装订制等经营项目,目标对象针对于体育舞蹈人群。

2.1.3 体育舞蹈的营销特征

第一,根据经营项目不同,交易行为对象也有所不同,演艺事业部的营销对象是艺术作品,它以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对人们生活的作用和改善往往是间接的。第二,体育舞蹈的作品本身具有创作和文化价值,它和市场需求之间有时会有一定的差距,而这种差距会造成演出收入无法抵消演出支出,甚至严重亏损。第三,一般认为,营销是消费者导向,故表演节目应迎合观众的欣赏口味和娱乐需求;而体育舞蹈是产品导向,追求的是自身的品味和创作价值,故体育舞蹈本身不能因附和市场而降低品质,从而使体育舞蹈与营销之间出现脱节的现象。

2.1.4 体育舞蹈营销的合作范围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合作范围包括:时尚舞会、客户派对、公司年会、楼盘开张、节目策划、演员特派、活动承办等。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育舞蹈前景发展

据有关部门估计,至2009年全国有3000万体育舞蹈爱好者,而这个数字在未来的三年中会增加一倍,这使得体育舞蹈市场前景一片光明,这是实现体育舞蹈产业化的基础,在此基础上才可以建立体育舞蹈的市场营销模式。

3.1.2 体育舞蹈潜力所在

必须在现实操作上,有意识地填平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间的鸿沟。通过商业化操作和大众文化式消费,体育舞蹈市场营销具有很大的市场价值和潜在力量。

3.2 建议

3.2.1 借鉴国外经验,走自己的路

在充分重视我国体育舞蹈市场营销的同时,还要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才能确保我国的演艺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也才能真正终结横亘在中国体育舞蹈与营销间的鸿沟。。

3.2.2 策划经营

深圳港龙舞蹈文化机构经营成功的经验主要有三: 一是建立了初步的演出经营模式。二是与相关企业加强合作,互利互惠,使服装展示与体育舞蹈表演紧密结合。三是积极公关,争取社会资金赞助。这样,体育舞蹈与营销的距离越来越小,也因此获得了市场认同,体育舞蹈交流与碰撞也才因市场经济的推动而更加频繁和深入起来。让我们以崭新且独特的营销策略,来终结体育舞蹈与营销之间的鸿沟。

参考文献

[1] 科特勒(Kotler,P.).市场营销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76-108

[2] 佩罗特(Perreault) 麦卡锡(McCarthy).基础市场营销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8-147

舞蹈期中总结范文4

关 键 词:中国舞蹈 历史发展 娱人 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据《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就是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乐舞,该乐舞共分为《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八个乐段,每段都表现鲜活的主题,表现了先民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三、既“娱神”又“娱人”的双重发展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的相继建立,舞蹈也逐渐地告别了它的原始形态,如果说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最初舞蹈是生命形态的原始记录的话,那么,到了奴隶社会,先民们不自觉地从原始时期的那种神秘崇高的生命形态中走出来,并从全民性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政治活动。至此,中国舞蹈就在“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纵深发展。这类舞蹈主要表现在周代的巫术舞蹈、傩舞蹈和汉代的百戏类舞蹈。

巫术舞蹈是巫术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是原始宗教信仰的产物,舞者和祭祀者希望通过祈祷、献祭等行为,求得与神灵的相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商代的《隶舞》,就是为求雨而作的一种祭祀行为。傩舞也是一种以驱鬼逐役为目的的祭祀仪式,历经历史的洗礼至今也盛行在我国民间,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傩戏”。

在汉代,“百戏”是一种包含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戏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民间舞蹈成为宫廷乐舞的主要内容,舞蹈通常融于“百戏”中表演。主要有《巾袖舞》《剑舞》《刀舞》《棍舞》《建鼓舞》《巴渝舞》等。舞蹈过程中的以舞说戏、依戏作舞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早期戏曲艺术形式的源头。

四、舞蹈发展的程式性与专业性特征

唐代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具有很高的历史成就,以其宏大的演出规模,纳多国、多民族的舞蹈演出模式,以及雅俗共赏的姿态赢得了世人的喜爱,从宫廷的最高统治者到民间的老百姓无不好之,达到了一种顶峰时代。宋代舞蹈在历史的转折面前,独辟蹊径,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舞蹈的划时代历史,那就是具有程式性特征的“队舞”,绘制了一个新的舞蹈形式。王建《宫词》有云:“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就是有关队舞的历史文献记载。由于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舞蹈作为戏曲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戏曲表演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舞蹈表现的舞姿身段的固定性,形成了宋代戏曲舞蹈的高度程式性和综合性的美学特点。

自远古到明清,中国舞蹈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承传着舞蹈的精髓和内涵,融合在当代的社会火炉之中,中国舞蹈从明清戏曲舞蹈综合性的形式中走了出来,直接凭借人体身段去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情感,将中国舞蹈推向了新世纪的辉煌。中国当代舞蹈是以专业性的舞蹈作品和专业舞蹈表演而著写舞蹈历史的,先后出现了裕容龄、黎锦辉、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著名舞蹈家和一系列的舞蹈精品。专业型的舞蹈家和专业性的舞蹈作品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并壮大的,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蓬勃发展的,以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1978年改大学)的成立为标志。

总之,中国舞蹈自先秦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女乐舞蹈和雅舞、汉代的道具舞和舞象、唐代的燕乐舞蹈、宋代的“队舞”、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当代的专业舞蹈和舞蹈教育。所有这些在表现形式的演变上,都是一个渐次演进、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北达.民间舞蹈[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年9月版.

舞蹈期中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国舞蹈 历史发展 娱人 娱神

作为古老文明的多民族国家,中国舞蹈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国舞蹈的起源以人类社会之初的原始社会为滥觞,其生成和发展经历了从图腾舞蹈文化到巫术舞蹈文化、百戏舞蹈文化,再到独立的舞蹈艺术文化几个不同的历史阶段。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其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历史发展的社会形态意识从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我国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和舞蹈艺术的形态。本文在梳理中国舞蹈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过程中,对中国舞蹈历史发展中的一些特征加以阐释。

一、中国舞蹈早期的“娱神”特征

任何艺术的起源和发展都具有不同的历史轨迹和规律,中国戏曲作为中国艺术领域最为辉煌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最初的形态就具备“娱人”与“娱神”的双重功能,与中国戏曲不同的是,中国舞蹈最初的形态只具备了“娱神”的单项功能,其原形结构则为原始的“宗教礼俗”。这些特征从我国目前发现的古代崖画舞蹈图中可以略见一斑。

原始社会时期,舞蹈是原始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并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原始生活的需要,那时的舞蹈主要表现在“图腾崇拜”“祭祀祈神”“生殖崇拜”“狩猎仪式”等领域。图腾是原始先民氏族神的标记,每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崇拜和图腾信仰,图腾崇拜渗透到原始先民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在图腾崇拜下的原始先民,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图腾仪式中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如彝族“十二兽神”的舞蹈记载:“舞蹈伊始,男女巫列为一行,各执一柄扇形羊皮鼓,为首女巫击鼓起舞时,笙乐吹奏虎啸声,群巫按笙乐节拍舞蹈,舞蹈的主要情节是由为首的女巫带头表演仿效十二兽的声音和动作,以象征祭日十二兽的降临……”我国各民族之所以有众多的模拟鸟兽的舞蹈,与原始图腾崇拜的文化基因是密切联系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也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的,从这里可以寻求到其文化原形结构。

二、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形态

远古时期,音乐和舞蹈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并肩发展的,乐和舞密不可分,“乐”时必有“舞”,“舞”时必奏“乐”。在《诗经》时代,随着民间诗歌的兴起,乐、舞又和诗歌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文化特征和文化传统。对于这类中国舞蹈题材来讲,发展到唐代以至顶峰,主要有《阴康氏之乐》《葛天氏之乐》《云门大卷》《大咸》《大韶》《大夏》《大镬》和《大武》、唐代的《立部伎》《坐部伎》《十部乐》等古代大型的综合性艺术。

据《吕氏春秋》记载,《葛天氏之乐》就是远古时期一个部落的乐舞,该乐舞共分为《载民》《玄鸟》《遂草木》《奋五谷》《敬天常》《达帝功》《依地德》《总禽兽之极》八个乐段,每段都表现鲜活的主题,表现了先民们对丰收的祈求、对天地祖先的崇拜以及对人类的赞美。

三、既“娱神”又“娱人”的双重发展特征

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不断前进,奴隶社会制度和封建社会制度的相继建立,舞蹈也逐渐地告别了它的原始形态,如果说原始社会先民们的最初舞蹈是生命形态的原始记录的话,那么,到了奴隶社会,先民们不自觉地从原始时期的那种神秘崇高的生命形态中走出来,并从全民性的活动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和宗教政治活动。至此,中国舞蹈就在“娱神”与“娱人”的双重纵深发展。这类舞蹈主要表现在周代的巫术舞蹈、傩舞蹈和汉代的百戏类舞蹈。

巫术舞蹈是巫术祭祀仪式中的舞蹈,是原始的产物,舞者和祭祀者希望通过祈祷、献祭等行为,求得与神灵的相通,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如商代的《隶舞》,就是为求雨而作的一种祭祀行为。傩舞也是一种以驱鬼逐役为目的的祭祀仪式,历经历史的洗礼至今也盛行在我国民间,后来逐渐发展成今天的“傩戏”。

在汉代,“百戏”是一种包含音乐、舞蹈、杂技、武术、滑稽戏等多种民间技艺的综合性的演出形式,民间舞蹈成为宫廷乐舞的主要内容,舞蹈通常融于“百戏”中表演。主要有《巾袖舞》《剑舞》《刀舞》《棍舞》《建鼓舞》《巴渝舞》等。舞蹈过程中的以舞说戏、依戏作舞的表演,成为了中国早期戏曲艺术形式的源头。

四、舞蹈发展的程式性与专业性特征

唐代舞蹈在整个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史中具有很高的历史成就,以其宏大的演出规模,纳多国、多民族的舞蹈演出模式,以及雅俗共赏的姿态赢得了世人的喜爱,从宫廷的最高统治者到民间的老百姓无不好之,达到了一种顶峰时代。宋代舞蹈在历史的转折面前,独辟蹊径,以其独特的方式创造出新的舞蹈的划时代历史,那就是具有程式性特征的“队舞”,绘制了一个新的舞蹈形式。王建《宫词》有云:“青楼小妇砑裙长,总被抄名入教坊,春设殿前多队舞,朋头各自请衣裳。”就是有关队舞的历史文献记载。由于明清时期戏曲艺术的发展,舞蹈作为戏曲艺术表现的手段之一,戏曲表演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舞蹈表现的舞姿身段的固定性,形成了宋代戏曲舞蹈的高度程式性和综合性的美学特点。

自远古到明清,中国舞蹈在新旧世纪交替的过程中,承传着舞蹈的精髓和内涵,融合在当代的社会火炉之中,中国舞蹈从明清戏曲舞蹈综合性的形式中走了出来,直接凭借人体身段去表现现实生活和人们的精神情感,将中国舞蹈推向了新世纪的辉煌。中国当代舞蹈是以专业性的舞蹈作品和专业舞蹈表演而著写舞蹈历史的,先后出现了裕容龄、黎锦辉、吴晓邦、戴爱莲、贾作光等著名舞蹈家和一系列的舞蹈精品。专业型的舞蹈家和专业性的舞蹈作品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发展并壮大的,专业性的舞蹈教育也是从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蓬勃发展的,以1954年北京舞蹈学校(现北京舞蹈学院的前身1978年改大学)的成立为标志。

总之,中国舞蹈自先秦以来,历经几千年的变化,先后经历了先秦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女乐舞蹈和雅舞、汉代的道具舞和舞象、唐代的燕乐舞蹈、宋代的“队舞”、明清时期的戏曲舞蹈、当代的专业舞蹈和舞蹈教育。所有这些在表现形式的演变上,都是一个渐次演进、符合艺术发展规律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北达.民间舞蹈[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袁禾.中国舞蹈[m].上海外语出版社,2004年9月版.

舞蹈期中总结范文6

摘要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现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校体育舞蹈选修课的教学内容、措施、器材、场地以及体育舞蹈师资力量的配备和体育舞蹈意识培养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不断优化体育舞蹈教学的师资队伍;努力改善教学环境;积极营造校园舞蹈文化的艺术氛围;规范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以期为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健全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发展对策分析

为提高云南青少年健康素质,推进阳光体育活动,丰富学校大课间内容,由云南省教育厅主办、云南省学生体育协会承办的学校体育舞蹈大课间展演已于2011年6月在云南省全面展开。十几年来,体育舞蹈在云南省高校迅速发展并随之步入高校课堂。但目前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发展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影响云南高校体育舞蹈课程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改革对策,旨在为高校体育舞蹈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云南省28所本、专科院校的体育舞蹈教学开展情况为研究对象,这些学校涵盖了云南省属及教育厅本、专科院校,基本能够代表云南省高校的实际情况。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体育舞蹈的学术研究,以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专门设计了高校体育舞蹈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问卷,分为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分别就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情况、教学的现状、教学师资队伍的情况及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在问卷发放前,就问卷的信、效度问题征求了相关专家、领导的意见,在做了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后,进行了12人的问卷效度检验和评价。结果表明问卷效度较高,具备了进一步研究的有效性。共发放学生问卷800份,回收748份,回收率93.5%,有效问卷735份,有效率为91.8%;发放教师问卷50份,回收46份,有效问卷4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2.0%和100%。

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做推断。

二、体育舞蹈开展的现状

(一)开课情况

体育舞蹈是一项新兴的体育项目,集娱乐、健身、艺术于一体,适应高校多层次学生的锻炼,是一项参与性较强的体育项目,非常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避免了高校教学内容单一和男女长期分班制的弊端,为高校体育教学增加了新的教学内容,但是所有这些也给高校体育舞蹈课教学带来了一定难度。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28所本、专科院校中,开设体育舞蹈课程的院校共有14所,占被调查总数的50.0%。在开展体育舞蹈的这14所院校中,有超过60%的院校开设了体育舞蹈普修课,还有一部分院校既开设了普修课又开设了专项选修课。这说明体育舞蹈已在云南省高校开展起来,总体上来说开设情况较好。从体育舞蹈开设年数来看,开设体育舞蹈课程2~3年的院校居多,其比例超过了60%,而开设时间在10年以上的院校是少之又少。

(二)课时安排

开设体育舞蹈的14所高校其授课内容只选取了摩登舞或拉丁舞的部分项目,这个现象的出现和高校体育课的课时安排有关,调查统计:各高校每学期的体育课课时都在32~36之间,体育舞蹈课程的开设大都安排在第2或3学期。总课时量也不超过36课时,体育舞蹈教师只能教一些基本的概念和动作。要使学生真正全面系统的掌握体育舞蹈技术,为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及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还需要保证充分的教学时数,这是今后提高体育舞蹈教学质量的条件之一。

(三)场地器材情况

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舞蹈教学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它影响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调查统计:目前体育舞蹈教学在室外进行的高校占调查总数的45%,在无其它设备的室内进行的占调查总数的25%,室内设备比较简单的占26%,室内设施齐全的占4%,从以上数据看出,目前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学所需的场地设施比较差,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教材的选用情况

教材是教学的物质条件,在教学系统中处于教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和考察的地位,对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起着中介和对象的作用。课程内容和教材是相互联系的,是构成完整教学过程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调查结果显示:有本校统一的实践教材的占40%,有统一的音像或有文字及图解的教材的占10%,没有本校统一的实践教材的占50%。可见,云南省普通高校还没有统一标准的体育舞蹈课程的教材,有教材的部分学校,实际教学内容与教材内容也不相符合,教师在上课时随意性比较大。另外还有些统一的自编实践教材内容陈旧,没有及时更新,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技术动作上都没有跟上当前体育舞蹈发展的时代步伐。因此大部分教师建议有关部门尽快编著适合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材,最好是根据选修课、专修课和普修课专项素质训练的不同要求来编写的教材。

三、师资队伍的现状

(一)师资培训情况

据了解,云南省教育厅学生体协已将体育舞蹈向学校推广,通过各种不定期培训及比赛,但调查发现培训时间较短,间隔时间也较长,教师基本没有学会,回去无法正常教学。举行的比赛参与的学校也不多。体育教师加强自身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参加培训或学习。调查结果显示:在大学时专修体育舞蹈的教师只有4人,占总调查人数的14.3%,而超出55%的教师都是在工作后通过短期培训获得体育舞蹈技能。在调查中还发现,教师在工作后获得外出培训的机会较少,培训时间因工作的原因也较短,而且间隔时间较长。不定期或没有机会再培训的教师比例分别占到了39.5%和30.5%。可以看出,目前我省体育舞蹈教师再培训状况存在着严重不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云南省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二)学历结构

从调查的28所高校体育舞蹈教师的学历结构来分析,得出35岁以下的体育舞蹈专业教师有具有本科学历的达标率是83.5%,高于云南省35岁以下组体育教师81.4%的平均达标率。由此可见,青年教师为体育舞蹈课教学正常进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14位35岁以下的中青年教师中只有2位是研究生学历,占到35岁以下体育舞蹈教师的14.3%,作为高校体育舞蹈教学的主要力量,对中青年教师进行继续教育提高学历层次,丰富教学经验,也是当务之急。有40%的教师感觉自己的专业水平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反映外出培训的机会并不多,培训的时间因各种原因较短,而且继续学习的途径较少,信息比较闭塞。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体育舞蹈项目在云南省高校的开课率较高,已成为高校体育课中的热门课程,而其发展趋势也呈现出上升态势。目前高校从事体育舞蹈课程教学的教师,绝大部分是从体操、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其他专向转教体育舞蹈课程,所以师资力量相对来说显得比较薄弱。目前高校尚没有适合体育舞蹈选项课统一标准的教材,因此,绝大部分高校体育舞蹈的教学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在体育舞蹈教学中,绝大部分高校没有有效利用电视教材对学生所学内容进行补充和深化,教学手段单一,有些学校因扶持力度不大,经费投入不够,致使学校体育设施较落后,大部分学校还在室外或没有固定场地进行授课,还有部分学校借用篮球场进行授课。

(二)建议

1.创造条件对现有的体育舞蹈教师进行长期的专业技术培训,而且培训时间要稍长一点,有关部门要编出几套适合在高校开展的简单套路,有条件的院校应尽快引进体育舞蹈专业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体育舞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2.各高校的体育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加大对体育舞蹈运动的扶持力度,增加投入,改善教学设施,增加教学设备,逐步改善教学条件,满足学生的学习欲望,跟上时代步伐。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择符合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内容,不能仅以基本动作或自编的套路内容进行教学,而应以二者有效地结合。这样既能满足大学生追求美和时尚的要求,同时也使所学内容更具实用性,成为大学生步入社会以后一种有效的交际手段。

4.建议各高校间积极协作,在有关部门指导下,尽快完成体育舞蹈教学的教材编写工作,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完善教学体系。

5.建议各高校可适当地定期举行高校之间的体育舞蹈比赛或表演,以赛促教。以及成立各体育舞蹈协会、俱乐部,这样更有利于体育舞蹈活动的普及和提高。

基金项目: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普通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的研究”(项目编号:2009Y0230)。

参考文献:

[1] 邬凤.体育舞蹈在全民健身运动中的价值[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2] 姜小平.我国体育舞蹈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2).

[3] 胡素霞.普通高校开设体育舞蹈课的必要性探讨[J].中州大学学报.2005(2).

[4] 丰萍,李卫民,刘建国.体育舞蹈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4).

[5] 林琳.我国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现状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2).

[6] 李鸿.高校体育舞蹈运动开展的受制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6).

[7] 白建超.体育舞蹈的基本特征及其体育教学价值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

[8] 姜桂萍.体育舞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6-11.

舞蹈期中总结范文7

一、乐感促进学生对舞蹈的掌握

教师在教授舞蹈期间,必须加强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可以运用乐器的辅助,让学生掌握一定的乐感才能够更好的促进舞蹈的教学。音乐一边能充分表达舞蹈传递的情绪变化使人醉心其中,另一边音乐伴奏发挥出舞蹈迷人的魅力。舞蹈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显然表现于舞蹈专业教育特点上,塑造舞蹈形象时添加合适的音乐,使得音乐深化学生对舞蹈创作的理解,透过舞蹈更好的向观众展示同时也能够给学生带来丰富的乐感。音乐与舞蹈是相伴相随的,教师要将节奏感传授给学生,舞步合上美妙的音乐节奏,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情感完成舞蹈动作,不断的提高学生掌握动作的能力。加强对学生乐感的培养,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一些基础的知识,而且要提高学生对乐感理解的能力,这光靠一些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在讲解过程中搭配音乐,透过音乐的旋律合上舞步动作的快慢,从中激发学生想象的再造力,为了加深对不同风格舞蹈的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来感受舞蹈魅力十分重要。

二、舞蹈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

教师想要提高舞蹈教学的质量,透过优秀的舞蹈教材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形体美。舞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征,根据学生的身体特征,围绕教学目标来选择合适的舞蹈教学内容。舞蹈教材的选择要具有针对性,舞蹈风格种类丰富多样,技能技巧有要难度适中,不仅要能体现舞蹈训练中的知识结构和学生掌握舞步的能力结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舞蹈教学积极主动性。教师在选择教材内容上要针对学生的形体训练和协调性训练安排教学内容。突出舞蹈内容的覆盖面广,和舞蹈潮流的时效性。在教学方式上,应突出参与性与创造性。教师要通过良好的动作示范、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中经过反复的练习,用心去感受、去领会舞蹈的感觉。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教师自身的动作示范也要体现出舞蹈的美,而且要放大这种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此外,教学气氛一定要和谐、融洽,不能对学生太过严厉,更不能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因为宽松愉快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放下思想担子,更好地体会舞蹈的美,在课堂上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我想象力,根据舞蹈形体动作与课本相结合,大胆发挥,使得课堂生动有趣,不仅加深学生对舞蹈动作的印象还提高课堂的舞蹈教学质量。

三、衡量舞蹈教学

舞蹈期中总结范文8

【关键词】舞蹈教育;音乐素养;调研分析

一、研究背景

据文献查阅,当前国内外舞蹈教育中融入音乐元素的背景如下:首先,从横向来看,美国的艺术教育是开放、多元、综合、全面的,为了适应时代要求,美国改变了过去的艺术教育方式,反思了过去注重自我表现的弊端,调整了学科结构。而在中国,将音乐素养的培育纳入舞蹈教学内容,尚未得到足够重视,与之直接相关的理论研究亦显不足。其次,从纵向来看,在古代的艺术教育中,舞蹈与音乐也是相互配合与协作的。例如,在原始舞蹈中,舞蹈动作都是通过简单的哼唱或是乐器的击打声来呈现的。又如唐代宫廷乐舞中的坐部伎、立部伎,都是通过乐手的乐器和舞者的舞蹈配合之下展示出来的。音乐结合舞蹈的古代舞蹈艺术实现了古代人们对艺术审美的需求。而到了近现代,社会对教育科目的要求更高,划分更细,对舞蹈的专业化需求也越来越高,舞蹈教育更多地强调对自身技术能力的教学和训练,却忽视了其他艺术教育对舞蹈教育的辅助或协作作用。因此,艺术科目中的舞蹈与音乐逐渐独立化,尤其是舞蹈这门科目作为艺术教育常常会脱离综合艺术的范畴,去寻求专业的突破和发展。最后,通过对舞蹈课程设置的相关信息查阅,我们可以得知:在上海市各类中小学、舞蹈教育机构或教学团体中,只有少数一些学校开设了音乐类课程,以提高舞蹈生的音乐素养。音乐素养可以帮助学生在舞蹈创作、表演与审美欣赏等方面有所升华。总体而言,在舞蹈教育中开设音乐素养类课程的学校或社会舞蹈教育机构的数量并不乐观。同时,至今未见到具有足够可信度的调查报告或数据统计与分析,以及据此而展开讨论的研究文献。因此,本文立足于上海地区的实地考察、调研与实践,针对音乐素养融入舞蹈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与分析,以期对未来舞蹈教育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二、调研概况

本次调研以上海地区为例,主要针对十二岁至十六岁具有一定音乐接受能力的中小学生以及中专生。在此次问卷的设计中,调研问卷围绕本主题共设计了18个题目,分为多选、单选与简答三个类型,通过网络、社交平台以及学校、机构等地现场分发并回收等多种方式,汇总有效问卷共计89份,取得了理想的调研效果,具有较高的信度。笔者以上海市十二岁至十六岁有一定音乐接受能力的中小学生以及中专生为研究对象。之所以选择这一群体,主要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普遍较强,且受环境因素影响比较明显。过小的儿童学习能力尚且不足,而过于年长的人群已经形成固有的定势思维且和一定的舞蹈学习习惯。由于此次问卷的主要目的是探讨音乐与舞蹈是否要采用相结合的形式来进行教育,因此抽取的调研对象都是有一定舞蹈学习经历的。调研的对象主要划分为三类:素质舞蹈、社会舞蹈和专业舞蹈教育。原因是通过不同程度舞蹈学习的调研,可以鲜明地对比出舞蹈学习程度较浅的和较为深入的、音乐舞蹈全面发展和只偏重于舞蹈的人群的差异。不同教育背景的孩子对于节奏和音乐的把控掌握能力有所不同,可以更好地进行课程开设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此次的调研分布在上海各中小学和各教育机构之中,所以此次调查对于上海的中小学及其上海专业类院校的音乐与舞蹈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有着显著的作用,也希望对未来的舞蹈教育改革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调研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调查问卷等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接受调研的舞蹈教师与舞蹈学生普遍重视舞蹈教学与表演中的音乐要素,其中94.38%的被调研者认为有必要在学舞的同时注重培养音乐素养,95.51%的被调研者认为较好的音乐素养对舞蹈学习与表演具有积极意义。其次,相关舞蹈教育机构中,同时辅以相应音乐素养类课程的比重仅为40.45%,不足被调研机构的半数。再次,被调研者在跳舞的过程中,对音乐的关注多在于节奏(94.38%)和旋律(82.02%)方面,对音乐色彩等其他方面的关注度较低。最后,84.27%的被调研者表示对舞蹈音乐感兴趣,然而,只有49.44%的被调研者具有音乐学习经历或认为自己具备一定音乐素养。综上,通过对有效数据的统计和初步分析,可以看出相关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显著矛盾——供远远小于求,也基本反映了当前舞蹈教育的现状,本文希望能够通过调研出的现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相关成因与影响分析

总体来看,有91.01%被调研者赞成在舞蹈教学的同时开设音乐素养类课程,但从调研数据上看,被调研者的主观愿望与当前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距离。由此可见,目前在大多数舞蹈教育机构中设立音乐素养课程的单位远低于预估比率。同时,被调研者对音乐素养类课程的开设具有普遍的期待并认为其会带来积极意义,由此凸显出主观期待或需求与相应的客观供给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因此,在上海地区,与舞蹈息息相关的音乐元素并没有像大众所期望的那样普及,也没有受到足够重视。(一)成因。笔者认为,造成音乐素养类课程的供求矛盾主要有以下两方面原因:从历史与客观层面来讲,首先是由于上海教育的大环境所造成的。如今的上海教育升学压力大、竞争难度大,因而导致艺术学科与各学科之间存在壁垒。所以,我们应该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并进行整合,把舞蹈与相关的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次,又因为教学课程体系与分科教学的历史习惯、教学组织者及师生对分科教学的思维惯性与行为惯性导致各门学科的老师各司其职,学校也通过每门课程的教学成果来评价老师与学生,这并不符合新时代综合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最后,在中考、高考的艺术类评价机制有所缺失,学生们往往为了应试去突击学习舞蹈,将一个应试剧目练得炉火纯青,但对其他的却一概不知,实际上并不具有基本的舞蹈素质,也不关注乐感、舞感和对身体的敏锐力。其次是现实与主观层面的原因。通过调查问卷的结果得知,有91.01%被调研者赞成在舞蹈教学的同时开设音乐素养类课程,但被调研者的主观愿望与当前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差距。首先是由于办学条件的专业化要求与评价,以及教育机构的成本考虑,学校和机构不愿再“多此一举”,特别是教育机构,如此很可能会流失很多学生,无法盈利。其次,对于家长们而言,音乐素养类课程大多改变的是学生的乐感、舞感和对自己身体、对音乐的敏锐度,都是一些循序渐进的改变过程,而家长更希望看到直观的教学成果,每节课要学会一些新的动作、新的舞蹈或者是新的技术技巧,这也就要求教师要将一些专业的、有难度的舞蹈动作提前搬上日程。最后是由于社会对艺术功能与学习目标的误解、对正确艺术与美育观念的缺失。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的家长都是有目的性或者功利性地让学生学习舞蹈,甚至有速成的教学要求与学习需求。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小小年纪就已经把考级舞蹈考到了最高级别,但是在舞蹈各个方面的素质都有所欠缺,甚至一些基本的身体要求都无法达到。大家都一味追求技术技巧,但是忽略了舞蹈的本质而失去了舞蹈原本具有的美感。(二)影响。根据对上述诸多原因的分析,这些成因难免影响上海地区舞蹈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总体上看,大家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或观念仍然相对传统或保守,很多人对艺术的鉴赏还停留在“踢得真高”、“弹得真快”、“唱得真高”、“画得真像”的层面,导致社会过于追求所谓的“专业”,却常常适得其反。因此,要将正确的艺术与美育观念传播给大众,将音乐素养课程逐渐融入舞蹈教育中,将大众关注力逐渐往舞感、舞乐融合上转移。通过数据反映出的当前舞蹈教育中相应层面的现状,不难看出大众对音乐素养的需求已经大于供给,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被调研者的主观愿望与当前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距离。这样长期下去,将导致受教者与施教者的不满,尤其是在这个主张综合素质教育的新时代,已经有不少学校选择“STEAM”或是“STEM”课程,开始淘汰“中国式”的旧式课程,就连上海的高考制度也开始改革成一试多考而非一考定终身。因此,艺术教育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综上,无论是在素质舞蹈教育或者社会舞蹈教育中,大多学校、教育机构以舞蹈教授为主,家长们更注重的是教学的效果及呈现,对学生直观学习效果的期待与评价,因此忽略了音乐素养的培育,所以乐感及节奏感明显较弱。因此,都需要增设课程或拓宽学生音乐知识领域,并督促学生在艺术领域全面综合发展。通过课程的增设,可以让孩子学习到更多单一学科以外的知识和更丰富的艺术体验,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也可以普及其他学科的知识,让孩子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同时也能为舞蹈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五、结语

总之,通过数据反映出的当前舞蹈教育中相应层面的现状,不难看出大众对音乐素养的需求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状态,被调研者的主观愿望与当前舞蹈教育的现实情况具有较大距离。因此,舞蹈教育的改革更是迫在眉睫。基于此,笔者认为,我们要反思如今的舞蹈教育现状,树立新时代要求的全面的舞蹈教育观,传播正确的舞蹈教育理念,使得全民共享综合艺术教育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吕艺生.素质教育舞蹈[M].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2]朱静.初中舞蹈教学中融入音乐教学的意义[J].才智,2010,(26):144.

[3]王渝璇.中国舞蹈音乐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4.

舞蹈期中总结范文9

[关键词]舞蹈教学 培养音乐感

一直以来,音乐和舞蹈是联系非常密切的两种艺术,音乐可以激发舞蹈者在跳舞时的灵感。作为一名专业的舞蹈学生,更要注重培养音乐感。

一、舞蹈和音乐

在舞蹈的发展历程中,音乐的作用无可替代。在适合和优美的音乐配合下,舞者的激起充分燃烧起来,这样他的舞姿将会更加优美动人。音乐在舞姿的表达下,也更容易让人们理解和享受。作为一名专业的舞蹈学生,在学习舞蹈的时候,从简单的基础课程到最终的舞蹈,都不能离开音乐的陪伴。假如能够很好的体会音乐中的节奏和旋律,舞者在学习和表演的时候是非常有帮助的。有些的舞蹈表演,舞姿和音乐完美结合,让人陶醉不已。

(一)舞蹈和音乐紧密相连

首先,舞蹈和音乐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节奏,也是舞蹈和音乐相结合的基础。舞蹈的节奏感需要用音乐来强化。原始的舞蹈和音乐结合的根本原因便是节奏。站在深层的角度来看,人的动作节奏需要音乐来配合伴奏,所以历代都有不同节奏的集体劳动口号。舞蹈是一种具有感情冲动的动作表现,这种表现是有节奏的,因此更要音乐的结合。然后,和舞蹈结合的音乐并不是随便的,而是那种节奏感鲜明的音乐。音乐一直以来和其他艺术有配合,电影、戏剧和诗歌等。音乐和舞蹈的结合是必然的,也是最容易的。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一样的节奏。其次,抒情性也是它们的共同点。它们都能直接表达情感,不同的是,音乐的情感表达更具有抽象性,不仅不会对舞蹈的情感表达产生冲突,还可以配合的游刃有余。

(二)音乐在舞蹈中的作用

1、能够配合舞蹈,利于情感的表达和气氛的烘托

音乐可以激发和强化舞蹈。没有音乐的帮助,舞蹈很难表达出真实的情感。音乐具有深入人心的特点,所以听着会将音乐中的情感来当作自己的情感来体会。舞蹈者对自己的作品则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感受。这些理解和感受都是来自于舞者的内心,只是通过他的外在动作。有了音乐的帮助,情感将会更加浓厚,舞姿会更有魅力。

2、推动舞蹈的剧情发展

因为舞蹈和音乐有着一样的节奏和情感,还可以同步展示。两者必须保持一致。舞蹈音乐有两种采用的途径:1.采用现有的音乐。2.根据舞蹈的情节和主题来创作音乐。舞蹈的一般做法是根据音乐来编舞。但是,也并不是让舞蹈来服从音乐。舞蹈要先选择音乐,因为不是所有的音乐都与舞蹈适合。

二、在舞蹈的教学中培养音乐感

1、培养节奏感

在技术的角度看,音乐感包括了很多方面,有调节感、节奏感和和声感等等,这些都构成了音乐的感知能力。同时也说明了获得音乐感的基础是具有良好的技能。但是仅仅技术方面是不够的,还需要在良好的技巧和审美能力的基础之上。如:音乐的通顺感、乐句和乐段的完整性等,都属于乐感的范围。因此,乐感在根本上来说就是美感,人类在审美音乐是围绕着乐感来展开的。

针对舞蹈专业的不同来开设乐理、钢琴等一些基础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音乐方面的感受力,不断丰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理解不同的音乐风格,这样对音乐才有更加透彻的认识和理解,在表演时有一个新的突破。

在基础训练时,应该加强音乐和舞蹈的节奏配合。主要是多听,这样音乐的情感才能通过他的动作来表达。在训练过程中,不能使用僵硬的方法,而是需要一些具有生命力的方法,这样舞蹈的特点和真正的意义才不会失去。

2、培养旋律感

为什么舞蹈的音乐能够表达舞者的情感,旋律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欢快的旋律可以让人有动力,缓慢的旋律可以让人感觉稳重,中速旋律则让人从容。

舞蹈者可随着音乐旋律来练舞,比如中速的旋律可以中跳,这样可以利用他们的听觉来刺激练习,舞者可以在旋律中得到舞姿的延伸。

舞者应该把握好舞蹈的旋律,并不是越强的音乐越好,越弱亦是如此。只有一个在情绪和气息都适合的音乐,在可以让舞者在音乐的带领下充分展示肢体美和旋律美。因此,舞者在训练动作的时候,培养音乐感是不容忽视的。

3、培养审美感

人们一般会依据音乐来想象,舞者则是通过动作将这种想象表达出来的。所以,音乐感要全面表达音乐的本质,将舞蹈的表现力得到提高。

在舞蹈是教学过程中,不仅仅要传授基础知识,还需让他们通过想象和自己的切身体验,充分感受音乐,让舞姿和音乐除了主题和情感一致,还要达到旋律和节奏一致的目的。

需要经常观看舞蹈的名作,让学生自己体会乐感,并学会掌握乐感,从而塑造一种完美的舞蹈形象,这样在舞蹈中才能达到很好的整体效果。经常引导学生注重音乐和动作的结合,真正用心去体会音乐。让自己充满激情去表演,使得作品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种柔和的音乐氛围,从舞蹈的情境和情感上来展示舞姿动作,为完美的舞蹈形象和审美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三、总结

总而言之,加强音乐和舞蹈的统一,音乐可以帮助舞者产生灵感。舞者的完美形象是通过听觉和视觉的完美结合展现出来的。没有了音乐的结合,舞蹈的生命力就消失了。和谐的音乐可以唤起舞者的激情,尽情展示舞蹈的情感。培养音乐感实质上是培养艺术素质。所以我们要重视舞蹈教学的乐感培养,在这样的积极作用下,学生才能真正的了解音乐和舞蹈,才能做到音乐舞蹈的完美结合。这样,舞蹈可以充分表达音乐的情感,音乐可以展示舞蹈的魅力。人的情感在音乐和舞蹈的完美结合下展现的淋漓尽致,形象动人。

参考文献

【1】黄桂连;;在舞蹈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内在情感及表现能力[J];科技信息;2009年27期

【2】欧光艳;音乐节奏在舞蹈教学中的作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