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财政审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2-09-24 11:06:20

财政审计论文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1

(一)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内容

大力开展审计工作要符合社会科学发展的要求,以人为本,满足广大人民的基本利益,审计工作主要应该关注财政专项资金资金的使用、管理、以及项目完成情况与取得的效果。其中,资金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立项的时候是否存在虚假立项现象,项目款是否全部用于此项目,无浪费无截留。资金的管理情况主要包括,资金分配是否合理,拨款的手续是否有效,审计单位是否在有效的进行控制。审计工作的完成情况主要包括项目是否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设计效益情况主要包括,项目对于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否有利,能否满足广大人们的需求,有无损坏自然资源,是否有资金损失或浪费的情况发生。

(二)专项资金绩效审计的方法

在财政专项资金审计的过程中,首先,审计人员应当带着疑问去实施,在通常情况下,项目的各个环节都会存在一些问题,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要质疑每一个环节可能发生的问题,从而寻求真实的结果。其次,审计人员要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找到一些知情者来揭露出一些违法事件和违法动机。除此之外,审计人员应当追踪资金流向,检查是否有不合法的资金流出,使得资金的使用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在审计过程中,可以利用计算机软件等一些信息化的辅助工具来识别项目的异常情况。在对项目的审计工作中,应该综合运用以上各种方法,以此来提高审计的效率。

二、开展审计工作的建议

随着我国逐渐对地方财政支付力度的不断提升,财政资金的下发确实为地方发展带来强有力的资金后盾,但是,在支付方面,财政资金在管理审计上却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包括审计不到位、资金大量沉淀、资金使用不明、缺乏监督管理等。因此,加大对财政专项资金审计力度,将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功能最大化,方能够提高我国政府财政性资金的总体使用和效果。文中提出几点建议如下:资金审计和项目审计相结合,既要关注资金流向,又要审查项目完成情况与效果,避免有小项目大资金的现象发生;要从会计账目开始着手,检查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管理情况和使用的效果。调查过程中,调查程序应当简化,涉及面广,保证审计资料完整、统一;审计分析时应该分层次地进行分析,不同性质的项目要从不同的层面论证,要从自然环境是否损坏、人民群众的利益能否满足等方面来分析社会效果;在进行绩效审计时,要以各个项目为对象,看此项目的社会需要程度,是否按时完成以及完成的效果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另外,从宏观效果来看,此项目是否符合国家的发展方向,有无存在重复项目。

三、结束语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2

(一)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立项的决策绩效审计

首先,看专项资金是否进行了正常的研究,以及使用的决策是否恰当,立项是否具备科学性,背景是否真实等;其次,要看使用的决策上有没有虚假立项,重复申报的错误;最后,查察项目的预算情况,看是否存在不合理的情况,有没有遵循节约的原则,实际的决算中是否超出预算等问题。

(二)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绩效审计

要看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在分配上是否影响了资金的效益发挥。在资金安排问题上,项目设置是否很多并且存在交叉重复的现象,资金在投资上有没有零零星星、没有形成强大的合力的问题。

(三)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

审计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决定着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对于使用情况的审计是极其关键的。主要审计的内容是,是否按照预算对于资金进行了使用,是否有某些人利用职务之便对专项资金进行了克扣、挪用等情况;检查资金使用的过程是否存在随意扩大项目的现象;更重要的是对于每个项目的质量以及结果进行最终的审查,并且对于一些个项目最终的效益进行评价,提出改进的建议。

二、通过审计发现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目前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大科技专项资金的预算基础组织工作不到位

预算的功能是通过事前有预测性的对未来有相对清晰地认识,并且借此发挥控制作用,将钱“用在刀刃上”以避免不必要的支出,但是广东省的财政科技资金预算却不到位,专项资金分配不符合程序,没有在主要的项目上投入大量的资金,造成资金分配不均衡,在重大科技专项上没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导致项目最后的流产,影响了科研的发展。

(二)在专项资金的管理过程中控制意识淡薄

财务人员在专项资金的管理中只是承担了部分基础简单的服务性工作。对于专项资金的概念模糊不清,没有了解专项资金的收支应当与经常性的收支区别开来进行核算。导致专项资金的支出没有按照规定专款专用,餐费以及差旅费的支出过大,没有对于科技专项资金的使用建立独立的账单,最终导致专项资金转化率很低。

(三)财政部门对于专项资金缺乏监管力度,进而导致科研创新太少,个别的资金被挪用现象严重,有的甚至直接购买他人的科研成果。

三、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加强财经纪律的严肃性,切实加强对于专项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规范化。

(一)强化部门预算管理

对预算编制方式进行改革,推广新的预算编制办法,切实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准确度。要分清科研项目的轻重缓急,合理分配科技专项资金,加强部门和部门间的沟通,根据财力情况核定预算。依照预算定额的标准,建立新的收支分类体系,对专项资金的分配进行约束,不断增加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强化专项资金控制意识

准确定位财务人员角色将财务的职能定位全面参与资金的使用决策与控制。要对于财务室内部的岗位职责进行合理规范化的分工进而保证财务的职能得以有效的实现。在这样的基础上,财务人员应该对应于整个项目的建立到实施进行全过程的参与,要对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本着资金到哪,管理到哪的思想,加强对资金支出方面的管理,保证资金充分发挥作用。财务人员随时了解课题的进程,了解项目的进度,有效的安排付款,这个过程需要整个科研小组对于财务人员全程的配合。

(三)完善课题的管理体制

财政办公室要严格审核所立项目,组织一些科研专家对项目进行可行性的评判和研究,提出可行性的评论报告和评审报告。并且严格遵守程序进行申报,建立滚动的部门项目库和财政项目。加强预算的编制,各个资金使用的课题都要在申请的过程中对于项目做出较为详细的预算,并且在项目开展的过程中要严格按照预算标准进行。注意信息的传递。各研发课题小组在使用资金的过程中应该加强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的交流,让财务人员对于项目的进度有较为清晰地了解,从而进一步安排课题资金。财政部门也要秉公执法,不能随意克扣专项资金,保证课题能在规定的时间里成功完成。课题结束后经办人员要及时进行项目的报销,并且对于课题的研发过程进行细致的分析总结,之后交付审计部门对于此次课题研发过程进行审核,提出相应的修改意见。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要求,对于剩余的资金,要及时进行返还,不得自己扣留用在它处。

(四)实施专项资金评价

控制专项资金的支出当前使用绩效评价的方式很多,对于专项资金的绩效评价使用哪一种方式,应该根据不同的课题来制定。如:科研的方向在于医学研究上,对于其绩效的考核不仅要看他的完成情况,更要看在医疗应用方面做出了哪些贴合实际的事情。根据课题的不同特点立不同的评价指标,用科学的方法对专项资金的使用进行评价。

(五)加强专项资金项目管理

优化专项资金支出结构加强资金项目管理是不断提高专项资金利用效益的有效方法。财政办公室首先要对专项资金的申请进行严格的审核和筛选,再根据项目的重要程度分主次进行拨款,并递交预算部门。避免先预算资金后论证项目的荒谬之事出现。

四、总结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

引言:当前理论界对于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方式有两种观

点,其一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审计对象的模式,其二是以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得拓展模式。笔者认为,第二种审计方式只是当前的权宜之计,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最终落脚点还是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之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就如同资产之于资产负债表。所以,探索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是及其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的路径导图,并提出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的路径导图

本文在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路径导图,设计此图的目的在于理清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之间的过渡关系和审计路径,为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模式探索提供试行思路。

本文路径设计图的精髓在于:

(一)明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此路径图基于政策解读的基础上,非常清晰地阐述出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使读者一目了然。从框架体系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综合财务报告包含了资产负债表(国家层面)、收入费用表、附注、政府财政经济状况章节、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状况章节等内容。

(二)厘清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离任审计之间相关关系。本文在查阅相关制度文件和理论文献后,厘清了相关思路并制定出上述路径图。此路径图由上而下,清晰地厘清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四者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即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类资产负债表仅仅是国家资产负债表下的一个“元素”,自然资产负债表详细资料只能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附注中列示。国家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成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定量审计,属于离任审计的重要部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作为国家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集大成者,必定成为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创新性地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两种审计方式融合,定性定量结合审计。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离任干部资源责任审计的方式都是割裂开来看待的,或是出于当前现实情形所困而提出的权宜做法,或是出于理想化的标准理论探讨。但实际上两者的并不能割裂对立。本文的路径图创新性地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这两种审计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基于定性和定量的审计模式。一方面,这是当前实际情形形式所致,另一方面,脱离了定性的定量审计无法阐述宏观的绩效环境,脱离了定量的定性审计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说服力。

二、建议

(一)加快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研究和编制工作。本文探索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虽然是大胆的假设,但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是预期可实现的,同时本文的理论探索侧面说明了其编制的必要性。

(二)加快研制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审计指标体

系。仅仅依靠传统指标是无法客观地判断一个地区干部施政和治理的状况,如果企业能建立起一套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反映企业高官的受托责任,那么,理论上也能建立起一套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考核指标体系。

(三)审计工作按照“试点先行,成熟优先”的原则开展。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是一蹴而就的,核算内容也不是同时满足核算标准的,就目前务实的做法而言,本文建议以“试点先行,成熟优先”的原则开展离任审计工作,试点先行指的是挑选审计试点的地方选择一定要是自然资源市场成熟的地区。成熟优先指的是能够准确核算的自然资源应当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优先纳入离任审计范畴。之于那些市场不成熟,尚未达到核算要求的自然资源,应当在附注中详细列示,暂且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审计,比如大气资源按照污染天数考核等。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4

一、“免疫系统”理论下审计与财政的关系

财政,既是我们国家审计机关审计监督的对象,又是我们服务的对象。在“免疫系统”理论下,如果说审计好比人体的免疫系统,发挥着保护、清除、修复、预防等功能,那么财政就好比人体的循环系统,发挥着向人体各个器官输送养分的作用。循环系统缺少了免疫系统的保护,病毒就会入侵,造成循环系统功能纹乱;免疫系统缺少了循环系统供给的养分也不能正常工作。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审计与财政之间是一种相互服务、相互依存又有机统一的关系。

二、“免疫系统”理论下财政审计的目标

财政审计是国家审计的永恒主题。财政审计要在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国家财政管理、健全财政制度法规、提高财政绩效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如果仅仅把查出多少违纪违规问题作为我们的审计目标,显然是不够的。近年来,虽然财政审计的组织方式有所改变,审计的重点有所调整,而且目前财政审计还面临着审计力量不够、资源分散、层次不高等问题,但是,在“免疫系统”理论的指导下,我们仍然要把维护财政安全,防范财政风险,促进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规范财政管理,促进国家财政政策得到有效落实作为财政审计工作的根本目标。

三、“免疫系统”理论下财政审计的着力点

一是以提高对财政审计重要性的认识为着力点。目前,财政审计存在这样一些现象:查出的问题越来越少、审计报告越来越短、揭露的问题不同小异,年年同级审,年年老一套,在思想上产生了厌战情绪,有的甚至对年年进行财政审计的必要性产生怀疑。这些现象都说明有的人对财政审计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进一步加强财政审计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廉洁政府、责任政府、效能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民主法治建设、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提升我们国家审计地位和作用的重要工作。

二是以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为着力点。要构建财政审计的大格局,一要整合审计计划,实行科学管理,明确审计目标;二要整合审计人力资源,统一组织,打破业务股室界限,统筹组织实施审计项目;三要将不同的审计项目进行有效结合,做到互相配合,减少重复审计;四要从财政体制和财政绩效的高度整合审计信息,充分挖掘、利用审计信息,揭示财政体制深层次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是以提升财政审计质量和水平为着力点。财政审计不是以查错纠弊为目标,在思想观念上必须以维护财政安全,揭示和防范财政风险为着力点,审计过程中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线索,一手抓揭示和反映财政体制性的缺陷,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全面提升财政审计的质量和水平。

四、“免疫系统”理论下财政审计的重点环节

一是关口前移,延伸触角。传统的财政审计大都是事后审计,重点是查错纠弊,是对既成事实的认定处理。在“免疫系统”理论下,财政审计仅仅搞好事后监督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主动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监督。一要积极参与预算审查,确保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合法性;二要提前介入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审计专业支持;三要加大政府投资项目的事中监督,全面掌握工程质和量的一手材料。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5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方法探索

财政转移支付作为财政分级预算管理体制的组成部分,其功能和作用逐渐凸显。特别是“营改增”税制改革以后,地方同中央财政收入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地方政府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水平更多的需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来支持和提升。但与此同时,财政转移支付规模大幅扩张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新出现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最应当重视的无疑是财政转移支付真实合规性与效益性的问题。也就是说,财政转移资金能否切实到位,并且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对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必须要关注的两个问题。在这两个问题上,目前的政府审计模式更侧重于对于财政资金真实性与合规性的审计,对于财政资金效益性审计侧重不足。特别在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审计方面,更需要在真实性与合规性的基础上重点强调其使用的效益性。不过在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审计中,由于欠缺相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财政转移支付本身由于涉及范围较大而造成绩效审计实施难度较大,成本也相对较高。因此,本文尝试针对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综合相关影响因素,结合国际经验,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审计方法进行探索,以求能为该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思路。

一、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概述

(一)财政转移支付的含义与类型

财政转移支付简单来说,就是以均衡政府间公共服务水平为目的,而通过财政体系产生的资金纵向与横向的平衡运动。国际上对于转移支付具体形式的分类不尽相同,但一般有为两类:一是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二是收支均衡模式。目前在理论界对于我国转移支付构成的分类有很多种,归结一下大致可分为一般性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税收返还及其他转移支付。

(1)一般性转移支付。一般性转移支付资金是在支付过程中按规范和均等化并适当照顾老少边地区的原则而进行分配,参照的主要客观因素是各地方标准财政收入和标准财政支出的差额及可用于转移支付的资金数量等,按统一公式计算确定。

(2)专项转移支付。专项转移支付是指利用财政资金服务于中央宏观政策目标及事业发展战略目标,及委托地方政府事务而支付的补助资金,例如用于增加农业、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扶贫等方面的专项拨款。

(3)税收返还。在我国,税收返还主要包括消费税和增值税税收返还以及所得税基数返还。

(4)其他转移支付。主要包括体制补助(上解)、民族地区转移支付、县乡财政奖补资金、调整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年终结算财力补助、其他转移支付等。

财政部所列举的转移支付类型与理论研究中的分类有所差异,本文以财政部所界定的转移支付类型为主进行探讨。财政部对财政转移支付的分类,详见本文第二部分。

(二)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含义。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是指:专门的独立机构,依据特定的审计与评价标准,利用专门的审计方法,对被审计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评价,并将其成果作为政府实现职能的评价指标和监督手段。它是以检查和判断各级政府对于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计划、使用及结果和效益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以及立法或财政机关确立的转移支付目标是否适当为主要目标,绩效审计的客体主要是各公共部门及各类项目、事务等的财政转移资金流动与使用。

二、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的现状

目前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有以下三个特点:

1、转移支付总额呈上升趋势。从2009年到2013年的中央公共财政预算情况来看,转移支付总额总体呈上升趋势,转移支付总额5年将近翻一番。

2、转移支付结构不断调整。在近5年转移支付中,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均有所增长,数额均呈上升趋势。但在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长速度总体大于专项转移支付增长速度,表现出转移支付资金向一般性转移支付倾斜。

3、税收返还比重减少。近5年内,税收返还的绝对数额基本保持不变,维持在5000亿元上下。同时,在财政收入和财政转移支付同步增长的情况下,税收返还所占比重逐年下降。

三、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安排不完整。目前由于上级政府在安排补助下级专项补助资金时的预算不细化、用途较模糊,而且预算管理不透明、资金分配随意性较大, 在年初的预算安排中也无法准确编入上级补助的收入和支出,造成预算不完整,致使一个地方的财政总体情况得不到完整反映。

(二)滞留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上级财政部门下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时,必须逐级拨付,才能到达用款单位, 在这转拨过程中,就容易发生滞留的问题。

(三)挪用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上级政府拨付专项资金都有特定的目的,使用资金的项目大都事关国计民生, 只有资金使用到位,做到专款专用,才能真正的雪中送炭,解燃眉之急。 然而有的部门仍有挪用专款的现象,其具体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四)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低。专项资金在下达到具体项目后,由于种种原因易形成“半拉子”工程、“烂尾楼”,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专项资金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方法的设计

针对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要在政府绩效审计一般方法的基础上,对财政转移支付自身的特点加以考虑,制定出符合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特点的审计方法。下面,就结合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特点,对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方法进行探讨。

(一)审计目标的制定。在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审计目标方面,是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经济性、效益性、效果性进行审计。同时,制定审计目标还需要考虑具体审计环境和审计对象。在目标制定阶段,也需要考虑这两方面的因素。

(二)绩效审计标准选取。当绩效审计目标制定后,就需要设定一定的标准,以便进一步实施审计方法。在绩效审计的标准选取方面,对于财政转移支付来说,需要首先考虑绩效审计标准的选取因素,而选取因素最主要是依据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影响因素。选取因素确定以后,就需要制定相应标准。标准的制定可以分为量化标准和定性标准。在定性和定量标准中,应当有一般标准和补充标准。一般标准的设定应当考虑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

(上接31页)的普遍性和通用性,能在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领域广泛适用;补充标准的设定应当具有灵活性和个别适用性。

(三)审计方法的确定。由目标出发,确定相应的转移支付绩效审计标准体系之后,就需要采取相应的绩效审计方法,来通过标准体系实现绩效审计目标。审计方法因素考量之后,需要进行方法的设定选择。在这一过程上,主要是对于绩效审计对象素材的加工方法,也就是审计资料的收集方法。在资料获取后,就需要对资料加以分析,来确定所获取的审计资料是否达到了所设定的审计标准,从而达到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目标。

五、建议及总结

(一)完善法律法规。当前,对于财政转移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亟待健全与完善。特别是在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审计方面,缺乏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约束,离透明、规范、科学、有效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

(二)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加强对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理论研究,从理论上充分认知当前的转移支付制度和绩效审计的实际,是相关学科理论研究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完善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财政转移支付绩效评价标准体系,是联系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理论与实务方法的重要纽带,绩效评价标准体系越完善,绩效审计工作就越能符合需求。因此转移支付审计应采取合规性审计和绩效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尽快建立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绩效审计指标体系。

(四)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审计部门需要加强对审计人员财政、市场经济、法律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审计系统对财政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能力。

(五)注重与合规审计更紧密结合。合规审计是财政转移支付审计的基础性审计,任何与绩效有关的审计都需要建立在真实可靠符合规定的审计资料的基础上。所以合规审计是绩效审计的基础。但绩效审计的工作成果反过来也能影响合规审计。绩效审计同合规审计更紧密的结合,能提升转移支付绩效审计的总体审计效果和审计质量,也可以有效降低审计成本。

财政转移支付的绩效审计是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转移支付正常有序运行的监控机制,也是财政转移支付效能与效果保证的有力工具。转移支付制度的发展,需要审计工作的适时转变和发展,并且良好有效的绩效审计对绩效审计制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转移支付审计的研究,转变转移支付审计模式,完善转移支付绩效审计制度,推动转移支付制度效能的提升,从而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的进步,这是转移支付制度对审计模式的内在要求,也是绩效审计研究的根本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政府审计;产权法律制度;公共财政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以来,我国财政制度进入快速变革阶段,国家水平不断提高,产权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由此,社会各界对政府财务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政府审计的地位与作用也因此突显出来。政府资金的违规、违法使用行为在“政府审计风暴”之下不断浮出水面。然而,在经历了多次的“审计风暴”后,“政府审计疲劳”随之出现。针对新时期我国的经济与政治情况,如何发展我国政府审计事业成为理论研究与实践部门必须面对的课题。

西方国家也曾经因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水平、政府管理制度的变革而改革其政府审计,研究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变革有利于吸收经验教训,从而为我国政府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启示。19世纪末,美国进行工业革命,西方各项制度再次处于活跃变革时期,政府审计就此进入了现展阶段。而现代西方政府审计可分为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前和之后两个阶段。新公共管理运动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它不仅深刻地改变了西方国家的公共行政管理,而且深刻地影响了西方政府审计。本文随后安排:第二部分介绍新公共管理运动前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状况,第三部分是关于新公共管理运动后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变革,第四部分是现代西方政府审计变革对我国的启示。

二、新公共管理运动前,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的状况

近现代西方国家政府审计组织类型已经发展成“议会型”、“司法型”、“行政型”三种,其中“议会型”、“司法型”政府审计组织类型具有较高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有利于解决委托与关系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然而,不论是西方的发展还是公共预算制度、政府会计制度、政府审计制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重要的分水岭。在20世纪之前,西方国家财政制度并未完整地体现出“公共性”、“法治性”、“归一性”、“非营利性”等特征。这就决定了,在20世纪之前西方国家政府审计是接受了议会的有限“受托责任”,政府审计的范围受到当时政治、法律的限制,故其“法治性”也是有限的。

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开始前,西方政府审计是什么状况?一是英国的情况。英国国会在1866年颁布《国库及审计院条例》,1921年对《国库及审计院条例》进行修订,扩大了审计院长的职权范围:凡国家的一切收入与一切开支都要接受国家审计部门审计监督。直到1983年《国家审计法》颁布,英国的政府审计一直没有太大进展。期间,英国国家审计署也曾经进行少数的绩效审计,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而未普及开来。二是法国的情况。法国在1807年设立“审计法院”,政府审计因此具有较强的权威性与独立性。进入20世纪后,法国审计法院的审计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在1947年因其工作人员被普通法承认为法官而实际取得司法性审计组织地位。三是美国的情况。美国从政府审计产生开始,其政府审计机构就处于政府内部——财政部之下。由于财政部对国会负责,尽管政府审计机构的设置一开始缺乏独立性,但政府审计已经具备“立法型”特征。1921年,美国国会通过的《预算与会计法案》强调了国家审计总局的权威性以及其直接对国会负责。1946年美国国会通过的《立法机构改组法案》使审计总局脱离总统机关,从而加强其独立性与权威性。

三、新公共管理运动后,西方政府审计的变革

20世纪70年代西方兴起了新公共管理运动改革。新公共管理运动改变了政府审计环境从而改变了政府审计理论、政府审计目标、政府审计假设、政府审计方法、政府审计对象以及政府审计人员素质的要求等。

(一)政府审计理论的改变

20世纪70年代以前,西方审计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刻、系统的经济理论的支持,尤其是政府审计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促使人们对政府审计的受托责任的本质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国内外不少文献从制度经济学理论入手分析了审计(政府审计)活动的实质,比如利奥.赫伯特(Leo.Herpert,1979)认为,审计行为的关系是被审计人为了表明自己的受托责任已经履行而接受审计人的审计,而审计人是得到委托人的授权;瓦茨和齐默尔曼(1983)指出,会计审计都是产权变化的产物,是为监督企业契约签订和实施而诞生的。审计理论研究的发展支持着政府审计理论的改变。

(二)政府审计目标的变化

从审计史角度看,审计目标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即查弊防错的审计目标阶段;查错弊和证明财务状况真实性的审计目标阶段;从查错弊过渡到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的阶段;以验证财务报表的真实公允性为主要目标,查错弊为次要目标,同时非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也被拓展为审计目标,效益目标的审计逐渐受到关注的阶段。政府财务收支合法性与效益目标并重是出现在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之后。正是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对追求产出与效果导向的预算导致了政府效益审计大行其道。

(三)政府审计假设的变化

西方关于审计假设理论研究起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莫茨和埃及的夏拉夫。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效益审计推动理论界关于经济效益审计基本假设的研究。目前关于经济效益审计基本假设研究已经有不少成果,比如受托经济责任中存在经济效益方面的因素的假设;经济效益审计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有效手段;经济效益审计人员对受托经济责任履行的有效性存在正当怀疑的假设;受托经济责任的效益方面的因素是可以验证的假设;经济效益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与胜任能力的假设。效益审计假设使政府效益审计活动成为可能,因此关于效益审计假设的研究还需要不断完善。

(四)政府审计方法的变化

传统审计方法是针对财务审计的,主要是账表核对法、盘存法、调节法、函证法、查询法、顺查法、逆查法以及一些统计方法。由于政府经济活动的非营利性,传统政府审计使用的方法比上述的还要简单。西方政府会计制度“企业化”的变革使得政府审计活动复杂化。不仅如此,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对政府审计方法的影响还表现在效益审计方法上。西方政府效益审计方法比如文件检查、访谈、二手资料评价、问卷调查、行为观察、与被审计单位交流、与基准(内部)的比较、国际比较、案例、统计技术、向第三方或外部专家咨询、讨论、数据分析、专业鉴定、摄像等等。效益审计方法的特征体现出政府效益审计的复杂性,也反映出政府效益审计对公共行政管理的规范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五)政府审计对象的变化

传统的政府审计对象受限于审计目标——查错防弊,其审计对象范围很有限。新公共管理运动后,西方各国审计对象虽然各有差异,但效益审计促使政府审计范围扩大,比如美国效益审计对象是对每个政府项目的资金流向和政府运作的高风险领域进行实质性的监督检查,并监督联邦政府的财政管理,开展范围广泛的效益审计和项目评估。英国效益审计对象主要针对四种类型:效益低下、浪费严重的领域;特定部门、重大项目、工程;管理活动;其他较小规模的检查。

(六)对政府审计人员素质要求的变化

传统政府审计人员只需掌握财务会计方法、技术、制度以及相应审计方法就具备最基本的职业道德素质。新公共管理运动后,效益审计对政府审计人员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效益审计不仅要对政府财务收支活动记录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还要对政府经济行为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对政府活动是否达到预定计划目标做出评价,对政府工作效率、服务质量进行分析,提供改进政府管理质量的相关建议等。这些都需要政府审计人员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与更强的综合素质。

四、现代西方政府审计变革的启示

现代西方政府审计经历新公共管理运动前后的两个阶段,其发展受到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政府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影响,其变革对我国政府审计事业的发展启示如下:

(一)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

进入20世纪后,西方国家政府审计的发展主要是以提高其独立性与权威性为主。这主要是当时西方国家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水平所决定的。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经济全球化的程度不断加大,我国产权关系、产权法律制度、财政制度、水平都表现出明显的“国际化”趋势,为了提高我国政府审计的工作效率,我们认为提高政府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很有必要。其中首要的事情是定位我国国家审计的机构类型,从国情来看,我国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更适宜采用“司法型”而非“议会型”政府审计机构类型。

(二)完善财政制度与政府产权法律制度,提高传统政府审计工作的效果

从西方20世纪上半叶的政府审计史可见,公共财政制度的不完善致使政府审计未必有很好成效,比如美国在20世纪初才有公共预算制度,英国议会直到20世纪初才真正控制公共预算收支,财政收支缺乏完善的立法规范等。我国自1998年正式提出建设公共财政制度以来,入世后我国公共财政各项制度改革快速发展。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尤其是政府会计制度改革滞后,因此政府审计业务一直效果不佳。完善政府产权法律制度是提高传统政府审计工作效果的前提。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推动公共预算管理的深刻改革,政府产权法律制度也因新公共管理运动深入而不断修订与完善,政府效益审计因此得以长足发展。我国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绩效预算改革与完善的产权法律制度基础上。

(三)努力做好理论研究,促进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

在20世纪60、70年代,西方会计理论与制度获得快速发展并取得相当成就,这为即将到来的西方政府会计革新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理论与实践经验。而此时,西方国家私有企业在经营管理方面的创新也为新公共管理运动提供大量可供参考、引用、借鉴的理论、方法、制度。新公共管理运动促使人们对政府审计的受托责任的本质进行更为深刻的研究。政府会计理论、政府审计理论、政府管理理论的发展极大推动政府效益审计的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也表现出“国际化”特征,从2001年开始政府会计理论的研究广受关注并取得不少成果。为了推动我国政府效益审计发展,理论研究工作还要不断深入。

(四)政府审计工作,需要更高素质的政府审计人才

西方国家政府效益审计的崛起极大改变了政府审计“受托责任”本质的内涵,改变了政府审计的目标、方法、审计对象、程序以及对审计人员组成与素质要求。现代政府审计的目标不再是简单的政府财务收支的合法性与真实公允性,还包括了效益审计目标。政府审计人员必须由具备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士组成,必须拥有更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我国政府审计人才素质有待提高,特别是效益审计人才的培养与储备是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郭道扬.会计史研究(第一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2.靳玉波.20世纪美国政府腐败及其反腐措施[D].山东师范大学,2002.

3.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4.冯均科.审计关系契约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5.石爱中,胡继荣.审计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6.彭华彰.政府效益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政府投资项目 审计监督 探讨

近几年来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各级政府在城市建设和公益事业等一大批政府投资项目中投入了大量的财政资金,政府投资项目已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要素,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制定一系列相应的法律规章,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的同时,也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督管理,以有效提高项目资金使用效益。然而在对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尤其涉及到政府投资项目工程竣工验收、造价确认和决算审核等方面,政府审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工作产生了交叉重叠,呈现出“工作交叉、各自为政,多头管理”的局面。本文拟从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方面,就审计部门在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中的职能定位、程序环节以及与政府其他管理部门的关系等方面作一些探讨,以供商榷。

一、审计监督的设置不应成为另一个政府部门行使正常工作职能的前置条件

根据《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规定:“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进行审计监督。”其审计的内容应该是国家建设项目本身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性,其审计对象则应该是项目财政财务收支的主体即建设单位,其审计程序具有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的限制,也没有对其他部门行使职能设置限制条件的。因此,审计机关对国家建设项目的审计,应该是以建设单位为审计对象主体,以审计评价项目的预算执行或者决算包括其真实、合法和有效为目标进行审计,具有独立性,不受其他部门的限制。然而,在一些地方出台的规章制度中,却设定了“国家建设项目未接受审计不得进行工程竣工验收,也不得工程竣工决算批复”的条款,将审计的工作职能提前到工程竣工验收和工程竣工决算批复之前,这不仅给政府其他部门行使正常的工作职能设置了限制条件,而且也给审计工作带来了被动局面,造成了审计部门与政府其他部门的职能交错:一方面国家建设项目的工程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的时间都是当地政府或上级部门决定的,特别是一些政绩工程、为民工程的竣工验收和交付使用时间往往只会提前,不可能做到先审计后验收再交付使用;另一方面审计机关受到人员和业务的限制,也难以做到对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这里提到的审计是指审计部门的直接审计或委托审计,不应该包括财政部门的工程审核(或称审价),因为财政部门在工程竣工决算批复之前都要进行工程直接或委托审核(或称审价)。如果审计已经包括财政部门的工程审核(或称审价),就不会存在有未经过审计的项目;如果不包括财政部门的工程审核(或称审价),那么所有的政府投资项目在工程竣工决算批复之前审计部门都要进行审计也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

二、审计的监督职能不应与政府其他部门的管理职能相混淆

根据《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审计机关主要对建设项目预(概)算执行过程中财务收支情况进行审计,包括对与建设项目直接有关的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采购、供货等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从而保证项目建设所需资金通过正常的渠道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并合理分配到建设项目的各方面;根据《预算法》、《预算法实施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财政部门负责编制与国家财力相适应的基本建设财政预算,并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在项目预算、工程重大变更价款方面,遵照“按计划、按预算、按合同、按进度”的原则实行政府投资项目工程款直接支付;在竣工决算方面,负责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概、预、决算的审核(或称审价)和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财务决算的审核批复,确认、审批政府投资项目竣工财务决算,核定新增资产,监督新增资产及时移交与登记;对政府投资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评价与考核。

从行政监督的角度看,审计部门主要履行行政监督职能,即监督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本身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有效性。其监督的对象是项目财政财务收支的主体即建设单位;从行政管理角度看,财政部门主要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即管理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本身的资金使用的合法性和有效性。其管理的对象也应该是项目财政财务收支的主体即建设单位;从分工职责角度看,审计机关除了对建设单位和建设项目本身的审计外,还有延伸审计的职能,可以对财政部门已审核过的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但这种审计监督不能干涉其他部门正常的行政管理职责。目前有些地方的审计机关直接(或委托中介机构审计)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价款(即造价)进行确认审计,并将审计结论作为最终结论,不仅在程序上不符合行政管理与监督的有关规定,容易造成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监督缺位,而且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概、预、决算的审核(或称审价)结论和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财务决算的审核批复若以审计结论为依据,还容易出现审计与财政职能的“错位”,产生以监督代替管理的现象,混淆了监督与管理的职责,导致审计机关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形成事实上的“越位”。一方面审计机关直接或委托中介机构审计得出的工程竣工决算,不可能有另外的政府监督机关进行再监督,会造成政府投资和以政府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的监督缺位;另一方面财政部门对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概、预、决算的审核(或称审价)结论和政府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工程财务决算的审核批复若以审计结论为依据,还会产生审计与财政的职能“错位”。这种混淆监督与管理的程序,往往容易造成管理部门难以管理,监督部门缺乏监督,还容易滋生腐败。因此,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工程竣工决算的确认管理应以财政部门为主,审计部门应保持其独立的审计监督机制。审计和财政部门作为政府综合经济监督管理的行政职能部门,二者有各自的职责范围,财政属于管理类的行政职能部门,审计则属于监督类的行政职能部门,不能混淆,更不能替代,否则会造成政府部门职能混淆,职责不明,进而出现政府投资项目监督管理的越位和缺位现象。

三、审计工作的前移容易造成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秩序的混乱

根据《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的规定,审计机关主要是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审计,也就应以事后审计监督为主。按照正常的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建设单位竣工决算完成以后再提交审计。可是,近年来各地审计机关在国家建设项目审计中,较普遍地提前介入,开展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价款(即造价)的确认审计,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审计确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工程结算价格。有的通过对建设单位下达关于工程价款的审计结论,有的还对施工单位下达审计结论,由此也经常引发了施工单位对审计结论的诉讼,而且已有审计机关败诉的案例。这就涉及到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尚未完成,如何能提交审计?既然建设单位对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竣工决算还未完成,审计如何能得出竣工决算结论?二是审计(或委托审计)得出的竣工决算结论是否正确如何判定?建设单位对自己的建设项目竣工决算都没有得出结论,审计机关如何能判定建设单位是否违反规定,犹如工厂生产的产品,自己都未检验是否合格,更没有提供市场去销售,质检部门如何能判定产品是否合格呢?处罚依据又如何确定?三是审计机关是政府综合经济监督的行政职能部门,一般不会再有政府其他的部门进行监督,又如何能监督审计(或委托审计)得出的竣工决算结论是否正确呢?可见,审计机关直接作出关于工程价款的审计结论的做法已经超出了审计权限,审计机关就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双方合同存在的争议作出审计结论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审计法》也没有明确审计机关具有这样的权力。更重要的是,审计机关直接作出关于工程价款的审计结论的做法,也失去了自身作为监督者的身份。审计工作的前移,只会打乱基本建设项目的管理秩序。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8

摘 要 政府监督的问题由来已久。在现代社会,资源相对稀缺,同时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政府在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中所承担的责任和发挥的作用日益扩大,政府支出在国民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增大,支出形式也是多样化。政府在履行其受托责任时,如何利用有限的公共资源,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是各国政府和国民共同关心的问题。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得到大力发展。在进行政府绩效审计研究时,有必要对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概念进行界定,因此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相关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其与几个相关概念进行比较,明确其含义。

关键词 绩效 政府绩效 政府绩效审计

政府监督的问题由来已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它伴随着国家和政府的产生而产生;从世界范围的角度来看,各国都在积极地推进政府监督。进行政府绩效审计则是进行政府监督的有力手段之一。在此背景下,政府绩效审计的研究得到大力发展。本文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相关定义,提出了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并将其与财务审计、绩效审计、绩效评价等进行了区分。

一、绩效的概念

“绩效”一词首先在企业中被广泛使用,按照我国最新《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绩”表示功业、成果、成绩,“效”表示效果、功效、有效。按照这一解释,“绩效”是效果、成果的统称。

什么是绩效?目前审计理论界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主要是有以下三种观点。第一种是“结果观”――把绩效定义为结果。如英国学者John Bernardin等将绩效界定为在特定的时间内,通过进行特定的工作活动、行为等产生的产出记录,这种观点将绩效等同为行为、活动的结果。第二种观点是“行为观”――将绩效定义为行为。如Katz等人的绩效理论认为,绩效的内容应包括一个过程,首先是员工加入组织中并能够留在组织中,然后在此基础上员工能达到或超过组织对员工所规定的标准。绩效不是行为的结果,而是行为这一过程。随着对绩效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发现无论是将绩效定义为“一种结果”还是“一种行为”,都是不完整的。于是,更多的学者认为绩效所指的含义应该更加广泛,提出第三种观点“综合观”――将绩效界定为行为和结果的综合。如Brumbrach认为,绩效的内容应同时包含行为和结果。行为由从事某项工作的个人或组织进行实施。而行为不仅仅是实现某一特定结果所付出的活动,行为本身也是一种结果,是为达到特定目的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活动,在这种描述中,要求行为与结果能够分别进行评价。

本文认为,前述的结果观和行为观都不能全面、完整地描述绩效的含义。当我们对个人、组织或某一项目进行绩效审计时,不仅要考虑实施的行为,也要考虑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即将绩效看作是行为和结果的综合。

二、政府绩效的概念

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行使者,依法向公民和企业组织征收各种税费,汲取财政资源,并通过政治权力机制,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公共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

简单的来看,政府绩效就是政府行为与其产生的结果的综合。对于什么是政府绩效,国外更多的是沿用“3E”来定义,即经济性(Economy)、效率性(Efficiency)和效果性(Effectiveness)。其中,经济性是指政府为获取物质和人力资源的所付出的成本和代价,简单的说就是是否能够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所需的产出,即维持低成本。经济性的目的主要是评价在政府的支出过程中,是否存在浪费现象。效率性是指政府所提供的产出与所付出的代价之间的关系,是否以最少的代价获取最多的产出,即最好地利用资源。效率性的目的是评价政府的支出是否是值得的,是有效率的。效果性是指政府行动的结果与目标或行动的既定效果相匹配的程度,即提供人们对政府的需求。

目前,部分学者认为“3E”标准存在其局限性,将其标准拓展为“5E”,在原有标准的基础上增加了环境性和公平性,而且这一拓展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合以上的分析,本文认为,政府绩效是指政府管理活动中付出的行为及其所产生的结果,包括政府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管理公共事务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环境性和公平性。

三、 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

作为政府财务管理系统中的重要环节,绩效审计在政府审计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相关理论研究文献看,“绩效审计”往往与政府审计联系在一起,对其含义表述的主要内容基本一致,即对政府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例如,2003年6月修订的《美国政府审计准则》将政府绩效审计的概念描述为:“客观、系统地检查证据,以实现对政府组织、项目等进行独立的评价,从而增强公共责任……审计的内容包括项目的效益性、经济性和效率性”。张继勋等人认为政府绩效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及其部门、其他组织所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查和评价。”

在已有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中,更多的是将政府绩效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体系,很少探讨政府绩效审计传统财务会计审计的关系。笔者认为,政府绩效审计作为现代审计体系中的一部分,与传统的财务会计审计不可分割,不能成为独立的形态。因此,本文对政府绩效审计的定义如下:政府绩效审计是指以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审计主体,在对政府等公共部门和公共项目进行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对其业绩和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四、 绩效审计与其他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

什么是政府绩效评价?中外学者对其含义的界定也是不统一。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Hatry给出的观点:他认为府绩效评价可以界定为对特定服务或者项目的结果、效率的所进行的评价。通过进行政府绩效评价,可以提高政府行为的效率。这一定义得到了广泛认可。

通过对两者的比较可以发现,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从目的来看,两者的存在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促进政府部门履行受托责任,揭示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措施,以期能够提高政府行为的质量;从标准来看,在进行政府绩效审计时,国内外理论和实务界大都将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作为其标准,“3E”标准中也体现了评价的观点;从职能来看,两者的职能都是对政府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监督和评价,等等。

尽管两者存在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它们之间的区别也是不容忽视的。如:从执行主体的角度,实务经验表明,政府绩效审计的工作多是由国家审计机关组织执行的,如国家审计署等,而进行绩效评价的主体可以是国家审计机关、政府内部专设的评价委员会或者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也可以是权威的民间机构、公众等,也就是说,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的范围更为广泛,是多元化的;从立项的角度,绩效审计通常是针对公众比较关心、或者具有社会影响、与时事接轨等的项目进行立项审计,如中国某市福利公益金绩效审计,而绩效评价通常是针对某个被评价对象在某一段时间内而进行的评定,具有很强的周期性,等等。

总结以上内容,政府绩效审计与政府绩效评价作为两种不同的监督评价手段,尽管在某些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绩效审计的实施侧重于当前重点项目和热点问题时效性较强,而绩效评价则是一个长期性的过程。

(二)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

由于各国的做法不同,翻译不同和约定俗成或习惯等原因,绩效审计在各国的具体表现存在差异,形成不同的术语。在我国,绩效审计术语正式出现之前,使用更多的是效益审计。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可以发现国内有许多审计文献将绩效审计与效益审计混同使用。关于两者之间是否能混用?国内学者的意见并不统一。例如,彭华彰等认为“‘绩效’与‘效益’并没有本质的差异,Performance可以翻译为效益,Performance Audit应理解为效益审计”。蔡春认为,“统一使用绩效审计术语比较规范”,并认为使用这一术语更能体现与国际研究的一致性。齐国生认为,相对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所包含的内容更为广泛。效益一词的含义是指效果和利益,但是对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来言,它们不是营利性的组织,谈不上效益的好坏,所以对其绩效情况的审计若简单使用效益审计术语显得有些牵强。从我国开展政府效益审计的实际来看,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效益问题进行的审计,“政府效益审计”的提法是有其特殊背景的。所以对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开展的绩效型审计使用政府绩效审计这一术语更合适。

1992年出版的《会计审计大辞典》首次将“经济效益审计”与“绩效审计” 分别进行了定义,并指出经济效益审计是主要针对企业单位开展的,绩效审计是对非营利机构进行的以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中心内容的审计。虽然正式将上述概念进了区分,但是目前在我国的审计实践中,却与上述概念并不统一,如深圳市对福利公益金项目的审计中称之为绩效审计,审计署社会保障审计司、审计署京津冀特派办对失业保险基金项目审计中称之是为效益审计,同样是对政府相关机构管理的公共资金进行的绩效型审计,却使用了不同的叫法。这种背离会让人们误解,这两者是可以通用的。本文认为有必要对我国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绩效型审计的术语加以规范,统一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比较规范。一方面,使用绩效审计这一术语符合国际惯例;另一方面,绩效审计包涵的内容更为广泛。

(三)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主要关注是内部控制是否能够令人满意地发挥作用,审计范围主要是在财务收支领域,而且有一套专门的会计准则。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相比,既存在差别,又相互联系。

两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从审计关注的内容来看,财务审计关注的内容是经济活动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情况。而绩效审计的内容是政府在使用公共资金、进行业务活动和开展管理工作方面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从审计的范围来看,财务审计审查的主要是会计资料,绩效审计审查的不仅仅是会计资料,还涉及其他的业务资料,并根据需要进行实地考察。从审计的标准来看,财务审计有一个用来测试财务报表和相关内部控制数字的有效性和准确性的标准化的方法,而绩效审计则是在利用已有财务审计成果的基础上,对业绩和效果的评价,在一些情况下,可能没有已经制定好的标准,如有些项目需要依据某一领域或行业的技术参数和标准,甚至权威技术专家的参考意见也可以作为绩效审计的标准等等。

尽管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在许多方面存在不同,但作为现代审计体系的组成部分,想要进行全面、完整的的绩效审计,离不开财务审计,并且要依靠财务审计的成果,因此,绩效审计与财务审计之间存在必要的联系。同时,“传统财务审计的很多技术和方法也可以大量应用与绩效审计的实施过程之中,并作为构成其方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王光远.管理审计理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2]刘秋明.现代西方公共受托责任研究述评.国外经济与管理.2005(7).

财政审计论文范文9

1.1995年12月至1997年5月任福清市审计局财政金融审计股长,担任大中型审计项目主审8次,主要有:

(1)负责编制1995年度、1996年度预算执行审计总方案,起草审计结果报告,审计可增加财政收入3031万元。福清市委宋书记作了重要批示,市人大常委会高度评价,市政府做出审计工作专题会议纪要,各部门认真落实审计意见。

(2)1995年度财政有偿使用资金审计报告被福州市审计局专报福州市委,福清市委宋书记对福州市委办公厅《福州信息专报》作出批示,督促各部门落实整改,市政府下发了《加强财政周转金回收工作的意见》文件。

(3)1995年度乡镇财政决算审计调查报告在福州市审计局和审计学会会议上交流,获“优秀论文”二等奖。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关于加强奖金补贴发放工作的通知》文件。

(4)1996年预算外资金管理审计调查报告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出台了《福清市本级预算外资金管理暂行规定》等三份文件。

(5)1995年农行、中行、人民保险公司资产负债损益审计,查出违纪金额356万元,受到福州市审计局表扬。

2.除担任主审大中型审计项目外,还组织实施并参加乡镇财政决算和镇长、书记任期经济责任等大中型审计项目17次,查出违纪金额1068万元,处理上缴市财政470万元。

3.1997年5月至年12月任福清市审计局副局长,分管福清审计师事务所,1997—1999年组织承办委托业务3534项,实现业务收782万元,跃进全省20大审计事务所行列。分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科、行政事业审计科和经贸社保审计科,主持并组织实施行业审计或专项审计调查28次,审计发现管理中存在问题153个,提出审计建议107条,均得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对全市经济和财政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取得显著成效。其中:

(1)组织实施全国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11次,主要有:

1999年度养老保险基金审计成果发表在《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和《福建审计》,获福州市审计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市政府下发了《调整机关事业养老统筹金比例的通知》。

年度、年度企业养老保险基金审计,市政府十三届第40次市长办公会议研究审计意见,作出提取代管业务费的决定。

年农网改造项目审计在福州市农网审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市供电公司书面反馈整改审计意见13条。

1998—1999年度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财务收支、年度普教经费、年三峡库区移民安置资金、年度世行贷款—沿海资源可持续开发项目和公安系统财务收支、年度世行贷款—结核病项目审计和调查所提出切实可行建设性建议和意见,促进了单位规范财政财务管理,为宏观决策提供了服务,得到福州市审计局、福清市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

(2)组织实施省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9次,主要有:

1997年清展花园工程竣工决算、1998年度排污费收支、1999年度机关社保基金、农村社保基金、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收支、1999—年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年度环保资金、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审计和调查所提出切实可行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得到福州市审计局、福清市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为加强内部控制、堵塞漏洞、提高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3)组织实施地市级行业审计或审计调查9次,主要有:

1997年度环保行业审计、1998年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及开工前审计,被福州市审计局基建投资审计处评为优秀奖。

1997年海城公路工程竣工决算、1999年融侨管委会道路工程竣工决算、1999年度水利建设基金、年度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和土地出让金、年度农村教育附加费、年度机关社保基金审计和调查所提出切实可行建设性建议和意见,得到福州审计局、福清市有关部门采用和被审计单位采纳。

4.承担重大专案审计11次,主要有:

1996年海口镇财政所会计贪污案,1999年市绿化队会计撕毁“小金库”凭证案,年市城镇开发公司私设“小金库”案,年市林业公安分局滥发“红贴”,私设“小金库”案,年市进修学校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案,市华侨中学乱收费,私设“小金库”案,年市外贸公司私设“小金库”案,年市体委违规担保案,年渔溪粮站国有资产流失案,年市进修学校违规支付工程款造成市园林绿化队干部贪污案。上述案件审计定性准确,结论正确,移送纪检司法机关后,成为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被立案审查8起,追究刑事责任1人,党政纪处分4人。

5.审计方法创新与经验总结主要有:

(1)年,制定和实施建设项目审计“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社会服务承诺制度实施细则20条。该项审计创新办法和经验总结材料被《中国审计报》采用。

(2)1997—年,组织投资审计科实施建设项目工程竣工决算审计155个,审核造价11.22亿元,核减造价1.01亿元,核减率为9.01%。该项采取深入施工现场审计和强化交叉审核等新方法和经验材料在年全省投资审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市政府年发出了《关于对我市国家建设项目审计的实施意见》,年省政府《今日要讯》和年省电视台《昂首阔步一路歌》专题片中也有报道。

(3)年6月,为适应福清市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由分散改为集中统一核算的需要,组织行政事业审计科采取改变审计方向和改进审计操作方法等新办法。该项审计经验材料在年全省行政事业审计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