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药学集锦9篇

时间:2022-11-01 21:40:03

中药学

中药学范文1

1.1中药学的基本概念

中药,是中医药学理论体系内的概念,是在18世纪之后以西药学理论体系为基础的西药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医学研究者为区别于西方的医学对民间传统医术的重新定位,是对中国传统医疗药物的称呼。中药是中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的伟大实践,通过前人对草药等药物治疗疾病的药效分析总结的经验,经过代代的相传的医学总结。中药的药物来源一般为植物、动物、矿物等多种的相关种类,其涵盖范围较为广泛,经现代的科学技术证实,中国的中药技术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医学的发展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1.2中药学优势分析

中药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医术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是经过历史沉积和实践证明的医学技术。中药的来源广泛,一般为植物、动物和矿物质,药物的来源都是十分方便且可以重复使用的可再生资源;中药的治疗机理一般以养为主,其主要原理是通过药物增强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自身免疫能力对病原进行清除进而达到对疾病的治疗目的,这一机理的优势在于对人体的毒副作用较少,可以有效的避免药物对人体的伤害和产生其他复发疾病;中药的最佳作用是能够对疾病做到标本兼治,在清除机体的表面疾病症状同时也对疾病的根本病灶做到清除,从而避免了疾病的再次发生,对疾病做到有效的控制。同时,中医药物对一些疑难杂症也有很好的治疗优势。

1.3中药学弊端分析

中药在对疾病治疗时,其疗效较慢,一般都为几个疗程以上服用才能见效,治疗期限的延长大大增加了中医药物的成本,在快节奏生活的今天,通过喝中药对疾病进行治疗时,对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一些麻烦,干扰了生活的正常进行;同时因为中医药物的具体有效成分有待分析,所以在进行治疗时不能针对具体的疾病发生部位进行治疗,只是通过对身体的全方位的控制,这也是增加治疗时间的原因之一。同时中药在进行煎药的过程也较为繁琐,药物服用味道十分的苦涩,也是许多人不喜欢中药的原因之一。

2西药学的相关分析

2.1西药学的基本概念

西药是在18世纪以后,西方各国随着科技术和工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化学、化工业和现代生物学的发展,相继形成的现代西医药学,是在传入中国之后为区别中药而定义的药物名称。其区别于中药的主要特点是利用化学合成的方法从天然产物中提制而成的药物,针对身体的不同病原种类有针对性的合成针对某一种或者几种病毒的药物,有较强的特异性。

2.2西药学的优势分析

西药的产生是有机化学等多种科技学科共同作用的结果,西药在进行疾病治疗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可以通过分析某种疾病具体的产生原因,然后针对这种原因进行药物制备,其产生的西药只对这一种疾病有治疗效果,治疗的范围较为狭窄,但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药效作用时间迅速,在很短的时间内对疾病症状进行缓解。同时西药的种类较多,可以在知道某种治病因素后选用具体的药物进行治疗。同时,西药一般是提纯后的化学药剂,药物的浓度较高,服用的次数明显少于中药。在制作西药时为增加适口性,可以增加甜味剂等添加剂成分,有效的避免了中药的苦味道。西药在携带过程中也明显方便与中药。

2.3西药学的弊端分析

西药的毒副作用是西药在使用时的最大隐患之一,西药在杀死病原菌的同时,也对机体的正常细胞有损害作用,对机体组织和器官也有较大的损伤。所以西药在服用过程中要按照严格的医嘱进行服用,避免因药物使用过量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西药在使用过程中针对疾病治疗作用较为单一,当多种并发症出现时治疗难度较大,药物会产生拮抗作用,同时西药在进行治疗时只能对治病病毒进行杀灭,对机体的免疫能力没有增强作用反而会降低机体的免疫能力。经西药治疗后的疾病复发的可能性较大,对疾病不能够做到根本兼治。西药在治疗使用过程中也会使病毒等致病因素产生抗药性,增加治疗难度,这也是西药的弊端之一。

3中药学与西药学的结合分析

中西药物的分类只是以药物的治疗机理不同和制备的方法不同而界定的,没有国界和地区之分,区分中西只是对药物的名称进行界定。在选用哪种治疗药物进行治疗时要依据具体的疾病发生情况进行选择,也要依据病人的具体身体情况进行分析。现在我国的医学发展形式是以中西医结合的方式进行药物制作和对疾病治疗,充分结合二者的优点,避免二者的不良反应,从而达到对疾病的良好治疗效果,增加对药物的利用率,减少毒副作用,使中西医药物完美结合。中药和西药的结合是当前医学发展的重要课题和重要方向。

4结语

中药学范文2

一、西药中药化论点的提出

近百年来,人们对中药进行着大量现代科学研究,从中获不少新药物,如黄连素、麻黄素、丹参酮、川芎嗪,青蒿素等。它们均具现代科学内容:物质组成成分清楚,质量能够控制,可制成多种剂型;生物活性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和术语表述,治疗西医药学概念的相应疾病。尽管如此,但却不能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仅能按西医药学理论使用。现实摆在面前:若所有中药均被如此研究,则中医临床无药可用。问题提出:对中药进行现代科学研究,到底要把中药研究成什么样药物?笔者之见,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即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

现代科学化中药,正如上述,应具两方面内容,具体来讲,所谓中药基本内容,应包括:(1)药物本身性能得特殊表述,如性味、归经、升降浮沉等:(2)药物功效以中医药学术语表述,如滋阴、补阳、理气、活血、安神、舒肝平胃、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治寒喘或热喘、治实秘或虚秘等;药物配合使用时,各药间关系主次有别,即通称得君臣佐使关系,各药共同构成一个功效整体,施治于人,起到防治疾病得作用。具备如上基本内容的药物,则可按中医药学理论使用,故可称中药。所谓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科学阐述,就是以现代“科学”的化学、物理学、生物学等的相应指标和术语来表达相关内容,例如寒性,到底哪些类型化合物呈寒性作用,寒性作用到底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改变。再如活血化瘀作用,到底是哪些类型化合物作用于机体的结果,又是影响机体的哪些生理,生化、病理等的指标,改变达到的,其它亦然。

根据现代科学化中药标志,令现有中药基本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固然可得现代科学化中药;令现有西药具中药基本内容,亦应得现代科学化中药。问题的关键是,西药能否具有中药基本内容,即西药能否中药化。

二、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论证和基本研究方法

西药中药化的可能性。第

一、理论上讲,中药和西药均由化合物分子组成、作用对象均为人体,故二者具物质和生物活性的同一性,第二,历史上看,中医药学历来有吸收其它医药学理论改革的药物乃至非药物物质的中药的传统,吸收的前提是按中医药学理论研究确定相关药物或物质的中药基本内容。作为西医药学理论体系的西药,同样可被吸收为中药。第三,实践表明,西药确能具中药基本内容。本世纪初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视阿斯匹林为辛凉解表药,用来治疗表热证,六十年代出版的《北京市老中医经验汇编》中,姚正平先生写到:“考的松类西药,似一类阳性药,具有资助肺、脾、肾阳气的功效。”近年来,陆续也有具体西药研究结果发表。如穆达浩等通过临床对阿托品研究结果表明:性热、味辛,具回阳救逆等功效,适合寒证者用,若热证者用,剂量再小,亦易中毒,从而解释何以0.5-1500毫克均有中毒报道,指导临床用药。吕士选等研究利血平,其对阴虚阳亢尤肝阳上亢高血压者具效,痰浊内阻型高血压者不效,综合归纳:性凉、味甘、归肝经,具平肝潜阳、清泻肝火之功效。金亚诚等研究头孢菌素,其对细菌感染之热证患者具效,寒证者不效,综合归纳:味苦、性寒、归肺、胆、膀胱经,具体热解毒、化痰燥湿功效。

西药中药化的基本研究方法,为临床研究。具体方案和作法:对患者进行西医药学诊断,给予相应西药治疗后,再诊断判定疗效及不良反应。在给药前后,亦作中医药学诊断,并判定疗效。根据中医药学诊断所见患者身体变化情况,并结合西医药学诊断结果,归纳确定所用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如细菌感染者选用头孢菌素治疗,结果仅实热证者具效,虚寒者无效或出现不良反应,则其中药基本内容有: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若肺部感染者效佳,表明归肺经。再如利血平、按中医药学适用于ⅠⅡ期高血压患者,结果仅肝阳上亢者具效,其它证型不效或效不佳,表明其具平肝潜阳功效等。如此多类型病例研究,则可确定相应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而达中药化。至于其它研究方法,如动物试验、文献研究等,亦可考虑选用。但文献及动物试验研究结果,仅供临床参考,最终由临床研究完成西药中药化。

三、西药中药化为中药现代科学化捷径的分析

中药的现代科学研究史达百年,但尚难说哪种中药已为现代科学化中药。这固然与以往研究目的相关,亦与研究难度大相关。就物质基础看,中药大多为动植物的组织或全体,由多种化合物组成。现代化学学科发展水平,是可能研究确定内中各种成分的,但实施难度确客观存在。而确定每种成分对具体中药基本内容的贡献程度,难度更大。就生物活性的现代科学阐述者,若将一种中药的基本内容各方面均达以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表述,实施难度很大,尤其现代科学对中医药学的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尚未确定之前,更有实际困难。基于上述情况,以人参为例,尽管已对其进行现代科学研究近百年,确定内中百种以上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报告达数千篇,但仍陆续有新成分,新作用的报告,可见难度之大。

西药中药化而获现代科学化中药的途径,从近10余年研究情况看,尽管尚不能说哪种西药已被中药化,但却明显呈现方便之处。第一,现有西药已为法宝药物,可按前述研究方案和方法,直接由临床进行研究;第二,研究工作在医院进行,病例和病种多,检测指标多,可在较短时间获具体药物对人体作用的更多资料,且资料准确性高;第三,研究者可多方面的配合,如中医间配合、中西医配合、研讨会更广泛配合,故资料和结论可靠性大;第四,现有西药已积累的大量临床和试验资料,可资参考。

上述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等在较短时间取得的研究结果,尽管尚不能说它们已达中药化,但就所确定的中药基本内容,已在很大程度上可指导临床用药了。

现作有根据的设想,一名中医于一位西医配合研究一种西药,决用不了10年则可能使其达中药化。就按10年计,两千名医师研究10年后,则可使药典二部所载约千种西药均达中药化,即获4种现代科学化中药,可见速度之快。加之现有西药多为单练化合物、又以现代科学的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和术语表达其生物活性、将这些内容与中药基本内容再做联系性分析、归纳研究,则较方便地使中药基本内容的共性内容得以现代科学阐述,如寒性、理气、活血化瘀等的物质基础和对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的关系,易得以确定。众多此类单体化合物中药得到后,又可按中医药学理论组成现代科学的复方中药,且利于中医药学组方规律的现代科学阐述。可见西药中药化是获现代科学化中药、实现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捷径。

四、西药中药化研究的误解与澄清

中医药学吸收西药而用,正象西医药学吸收中药而用一样,乃为学科丰富和发展

的正常情况,但目前对西药中药化也存在一些这样或那样的误解。

1、西药不能中药化。此认识源于中药不能西药化、理由是由中药所得西药尤单练化合物西药,不能代表原中药全部功效,且又有西药弊端为不良反应,即未达中药化为西药,同理、西药亦不能化为中药。对此,只要明确中医药学优势在宏观,西医药学优势在微观。则能澄清。宏观包括并统帅微观,微观用来阐述宏观。故中药难于完全纳入西医药学,但西药却可能完全纳入中医药学,即西药能中药化。例如前边举到的头孢菌素,确定其中药基本内容后,并未丢失其对细菌感染的可能应用内容,只是使应用针对性提高,适用于细菌感染的实热证者。再如黄连及其活性成分黄连素,被研究成俱抑菌消炎作用的西药后,置中药基本内容如味苦、性寒、具清热解毒功效等于不顾,应用于细菌感染的虚寒证者,虽抑制了细菌,但亦出现纳呆、腹胀等不良反应。可见,西药中药化与中药西药化不能等同类比。

2、西药中药化是药物研究的倒退。此误解依据是:西药成分清楚,作用明确,已很科学,若再研究确定其性味、补气、养血等模糊不清的内容,实为倒退。若从西医药学如此认识,确可理解,但若从中医药学看西医,连寒热性都不知,简直不科学到不能使用。客观情况却是,对具微观优势的西药,并做到中医药学的宏观认识,只能是被认识得更全而深刻。例如前边提到的阿托品、利血平、头孢菌素,即为明证,提高使用针对性,有意避免不良反应。再者,还可能发现现有西药的潜在作用,例如D860,有人研究其对阴虚阳亢糖尿病者具效,表明其具滋阴潜阳功效,但阴虚者决不止糖尿病,有人试用于阴虚的慢性支气管炎者,男性不育者、同样具效,可见,西药中药化是前进,非倒退。

中药学范文3

【关键词】门急诊;中成药;处方分析;合理用药

1资料与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7-12月每月门急诊中成药处方100张,共计600张处方,由处方点评小组进行点评分析。点评参考资料:药品法定说明书、《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处方管理办法》、《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及国内公开出版的医药学专业期刊。处方点评结果按照《医院处方点评管理规范(试行)》分为合理及不合理处方,其中不合理处方再分为三类,即不规范处方、用药不适宜处方及超常处方。

2结果与分析

600张中成药处方中不合理处方有34张,占所点评处方的5.7%,不合理处方以用法用量不适宜为主,占47.1%,其次为临床诊断书写不全和重复给药,均占14.7%。

2.1不规范处方

我院已实行电子化处方管理,医师在开具处方时,处方前记、后记必须录入完整方可保存处方。电子处方系统必须录入中医诊断、证型方可开具中成药及中药饮片,在开具中药注射剂时,则自动生成单独处方。医师、药师签名均为电子扫描式的手写签名。故抽取的处方中出现不规范处方较少,主要问题为临床诊断书写不全,如处方主要诊断为过敏性鼻炎,开具麝香追风膏缺少相应的诊断。

2.2用药不适宜处方

2.2.1适应证不适宜:处方选用的药物与中医辨证不符判定为适应证不适宜,如正柴胡饮颗粒主要用于外感风寒初起的风寒表证,具有解表散寒、解热止痛的作用。急性扁桃体炎的中医诊断为喉痹,其证型为风热证,处方正柴胡饮颗粒为适应证不适宜。2.2.2用法、用量不适宜:复方南星止痛膏含有毒性成份生天南星、生川乌,故不宜长期或大面积使用,应隔日使用1次。处方每天1次使用,判定为用法、用量不适宜。再如开喉剑喷雾剂用法“雾化吸入”,用法不适宜,应为“喷患处”,医师开具电子处方时,用法选择需谨慎。儿科处方中存在6周岁儿童使用安儿宁颗粒每次3g,根据说明书5岁以上每次6g;再如9岁儿童使用金振口服液10ml每次,根据说明书8岁以上15ml每次,给药剂量均偏小。安儿宁颗粒、金振口服液为儿科专用药,其说明书均有与儿童年龄相对应的详细用药剂量,应严格按国家批准的药品说明书服用。儿童生理发育不成熟,用药时在考虑安全性的同时也应兼顾有效性[4]。2.2.3联合用药不适宜:如诊断为痤疮,证型风热证,使用了丹参酮胶囊、痤疮颗粒、百癣夏塔热片,三种治疗痤疮的口服中成药联合使用,存在口服药联合过多的问题。如果病情需要,皮肤科的病证可选择中成药内服与外用相结合的方式联合使用。2.2.4重复给药:虎力散胶囊与痛血康胶囊均含毒性中药草乌,且功效相近,临床诊断关节炎、风湿病,以虎力散胶囊和痛血康胶囊联合使用,判定为重复用药。再如红金消结片为彝药,中医功效与乳块消颗粒相似,均能疏肝理气,活血化瘀,消散乳块;苗药宁泌泰胶囊与银花泌炎灵片功效均为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以上药物联合用药均判定为重复给药。临床需要多种中成药联合使用时,应遵循的原则为药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如果功效相似,不宜联合使用,尤其是药性剧烈或含有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4]。

2.3超常处方分析

2.3.1无适应证用药:处方诊断为皮肤挫伤使用草乌甲素胶丸,判定为无适应证用药。草乌甲素胶丸的主要成分来源于毛茛科乌头属植物龙头乌头,草乌甲素镇痛作用较强,还具有一定的抗炎作用,因此用于治疗骨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但草乌甲素的急性毒性较大,不适宜用于外伤止痛。2.3.2超说明书用药:急诊外伤、骨折等使用丹参多酚酸盐静脉滴注,判定为超说明书用药。丹参多酚酸盐功能活血、化瘀、通脉,主要用于心血管内科疾病,中医辨证为心血瘀阻证的冠心病稳定型心绞痛,其用于外伤、骨折等病无适应证。此外,急诊外伤为出血急性期,24h内不宜使用活血化瘀类药物。

3讨论

我院是一所以中医为特色的专科医院,近年来开展了针对西医的“西学中”培训,西医师普遍掌握了中医药基础理论,这为他们开具中成药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此次对中成药处方的专项点评,处方合格率为94.3%,略低于规范要求的95%。临床在使用中成药时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容忽视,临床医护人员尤其是非中医专业医师应加强对中成药功能主治、中医药基础知识及《中成药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学习和培训。笔者由门急诊中成药处方点评引发思考,从实际出发,开展中药临床药学。

3.1发挥处方点评的积极作用

处方点评是一种事后行为,但定期、规范的处方点评在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中也能起到积极作用。首先,处方点评小组将发现的问题通过直接与医师沟通,或通过管理部门公示、通报等,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师;其次,处方点评小组对临床用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汇总、分析,提出合理的建议,在内部工作网站及药讯上刊出,从而促进处方总体质量的提升。开展中药处方点评工作,条件限制少,是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切入点。

3.2中药师要转变观念

目前临床药学发展迅速,但中药临床药学方面起步较晚,规范化培训刚刚起步,医院的中药师大多忙于配方、发药或中药的采购管理。中药师应转变观念,将劳作型的药学工作转变为技术型的药学服务工作。药学服务不仅是几名专职临床药师的工作,所有中药师均应认真学习中药临床药学知识,接受专业培训,使自己能尽快转变角色,成为中药临床药师中的一员[5]。

3.3积极发挥调剂药师的作用

药师调配处方时进行“四查十对”是《处方管理办法》中提出的要求。中药师须对中成药、中药饮片处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审核,审核处方用药是否以中医理论辨病辨证为依据,处方药物与诊断是否相符,药物的用法用量是否适宜,是否存在重复用药、配伍禁忌等,发现不合理或不适宜处方,应及时通知相关医师[6]。这就需中药师强化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提升中医辨证用药能力及审方的能力,将事后干预转变为事前干预,促进我院门诊中药的合理使用[7]。

3.4中药药学信息服务

进行中药药学信息服务是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工作的重要方式,我院开设了专门的咨询窗口,面向患者的同时也面向本院的医护人员,从处方的开具、药品的调配、患者的使用等多个方面促进中药的合理应用,发挥中药师应有的作用,增加医师和药师的交流,提高患者对中药的认识及用药依从性[8]。咨询的常见内容有中药汤剂的煎服方法及中成药的用法用量、作用、配伍禁忌、不良反应及饮食禁忌等[9]。

中药学范文4

摘要:中药药理学是近几十年来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它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西医药结合的产物,是中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也是中药学在我国发展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特点是既要遵循中医药理论,又要结合现代医学知识,并用现代医药学研究中药的成果阐明中药防治疾病的道理,因此它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桥梁。但是纵观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有很多仅仅简单选用、借鉴西医的指标来衡量“中药”,逐步走向脱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然药物药理学”。

关键词:中药药理;中药理论;中医药理论

中图分类号:R285

自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学者首先对麻黄的成分麻黄碱、伪麻黄碱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及药理研究,并发现它的特殊药理作用以来,利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已有80余载。时下“中药药理学”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学科,关于中药药理研究的文章不下数万篇,但是纵观现代“中药”药理学研究,笔者提出以下质疑:

1.思考之一:“中药”药理名称思考

1.1中药药理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六版《中药药理学》是这样界定“中药药理学”的: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

它的本义和出发点是在中医药理论体系指导下,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之所以称为“中药药理学”,就应该体现中医药理论特色,如果失去了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就不能称为“中药”,更不能称为“中药药理学”而只能叫做“天然药物药理学”。

1.2中药现代化与现代化的“中药”

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研究“中药”,并不等同于中药现代化。药物本身作为用于治疗、诊断、预防疾病的物质,没有“中”“西”之分,也没有国界之分,更没有好坏之分,关键看如何应用它。中医与西医都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如果一个药物在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应用,可以称为“中药”(同样包括人工合成品);同样,如果一个药物在西医药理论体系的指导下应用,可以称为“西药”(也包括天然药物)。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够谈得上中药的现代化研究。如果脱离了这个大前提,“中药”的现代化必然会失之偏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药物称为中药。这不仅指明了中药的学术概念,还界定了它与天然药物、其他民族药的不同界限。从此看来,是中医药理论赋予了中药的基本特征。

以上基本概念的混淆进而使得某些“中药药理”的研究越来越偏离中医药理论的指导。可以说这些研究已经背离了中医药理论体系,导致中医药的特色越来越黯然,而成为变了味儿的“天然药物药理学”。长此以往,中医药非但得不到发展,反而会走向萎缩。

2.思考之二:中医药特色之疑

什么是特色?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提出所谓“特色”。应是指彼无我有或彼短我长的东西。那么所谓中药特色,应是指植根于中国文化的一种独特的认识与用药治病的思维模式。这种思维模式称之为理性认识、理论思维,具体讲就是指中药理论。它代表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特征,反应其理论思维内容和规律。中药理论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中药理论就没有中药特征,或者说,失去中药理论,中药就不成其为中药。应该承认:中药同其他药物一样,只有用于临床才真正起到“药”的作用;中药如何用于临床,即在什么理论指导下用于临床,其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如果按照西医药理论使用中药,如麻黄素治喘、黄连素治痢、附子苷强心、甘草素止咳、青蒿素截疟等,脱离中医药理论来应用,那就未免南辕北辙,不能视为中药。倘若不分寒热虚实,见喘用麻黄、遇痢用黄连,显然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中药必须依据中医药理论用于临床,才能保证用药安全,产生预期的效果。

3.思考之三:医药脱离之疑

中药是中医用以防治疾病的重要武器之一,它与中医是一对孪生兄妹,同源互根,相互依存,不可分离,互相呼应,互相渗透,密不可分。中药与中医,同时产生,互为存在的条件。中医离开中药,辨证论治就成为空谈,无从选方用药,中医不可能完整;没有中医,中药也就失去了依托,不可能发挥真正的疗效,失去了“用武之地”。没有任何其他的东西可以取代其中的一个。所以历来认为中医中药是一家,不能有此无彼,彼此分离。当前存在的医不知药情,药不知医用,医药分离的模式,不适合对中医药的管理,也不利于中医药的发展,医药结合才是正确的道路。所以,作为中医药战线工作和研究的同志,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扬我中医药之长,发展中医药,绝不能走“医不管药、药不知医、医药分离”的路子。

实际上,中药的作用机理在中医药制论体系中已经阐明得很清楚,包括药性理论。但是借鉴现代药理方法研究中药的手段实际上是完全脱离了中医药的理论体系的指导。那种置中医药理论于点缀,完全按照西药的模式开发应用中药的方法和道路,是不符合中药自身发展规律,对中医药发展有损无益。发展中医药,实现现代化,中药特色不能丢。

中药学范文5

高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因专业而不同,即使相近专业培养侧重亦有别。因此,针对不同非医药专业,教学侧重应有区别。比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市场营销专业,主要是培养系统掌握市场营销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具备一定的医药知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鉴于此,教师在讲授中药学时,应将中药知识与药物市场营销的关联性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生动的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一定程度上学好中药学知识可以提高药物的市场营销量,从而激发非医药专业学生对中药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又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教师若适当侧重对中药传统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描绘,帮助学生理解中药知识存在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进而可拉近中药学课程与学生的专业距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同学们学习中药学的兴趣,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再如,针对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中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若适当侧重介绍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中药发展的影响,并以生动的案例使学生切实体会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广泛渗透并应用到中药多个领域,学好中药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便可促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中药现代化进程中的应用水平。

2授课用语应通俗易懂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药专业,除了中药学(中医方药学•中药学)课程学时少之外,其他中医药相关课程开设时间亦不多甚或不开展,因此非医药专业学生的中医药知识尤其是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相对薄弱,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中药学的学习难度。因此,针对非医药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主,用语做到口语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容易理解中药学知识,最终学好中药学。

3讲授药物数量不宜多,应突出重点

中药学范文6

【关键词】 药师;药学服务;不良反应;报告;监测

现代药学已经从以药品供应为中心,转变为以患者为中心,促进合理用药的临床药学。药学服务是通过为患者制定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方案,保证患者安全合理的用药,达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目标。药学服务是时代赋予药师的使命,同时也是社会发展和药学进步的结果。医院药师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特点,通过以下途径来发挥作用。

1 开展药物咨询,加强与患者沟通

开展药物咨询,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药物作用机制,同时通过药师详细向患者交代用药方法,注意事项,加强患者用药的依从性。开展药物咨询,便于了解患者需求,解答患者疑问,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细致,合理的用药指导。药师与患者面对面的沟通,拉近了医患间的距离,增进了彼此的理解,使患者更加信赖,依靠医院。

2 深入临床,指导临床用药

临床药师应与患者及时沟通,帮助患者更多的了解药物的功效及其他作用;及时和临床医师进行沟通,保证医师临床用药的及时有效。临床药师应定期到临床查看患者病历,了解患者用药情况,对患者用药应从构效关系,药动学,药效学,药物相互作用以及不良反应的预防上提出建议。同时监督医师的用药是否规范合理,担当起审核补充完善医师处方的责任,要在尊重医师诊断的前提下,运用药学专业知识兼顾药物的有效性,安全性,及时向医师提出合理用药方面的建议,调整药物的品种,用法,用量,配伍使用等,通过参与临床讨论,临床药师将药学知识与医师的实践经验相结合,按照“安全,有效,经济,合理”的原则为患者制定最佳的个体治疗方案,使患者的治疗方案更加完善。临床药师对护士的输液配制方法提出专业性建议,尽可能避免因配伍不当产生不良反应及发生药理性拮抗。最大限度地降低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3 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中的作用

现代药物治疗学的发展,不仅要治疗好疾病而且要防止发生可能或潜在的药物反应。不良反应是指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药物不良反应是一个关系到人民生命与健康的问题。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的伤害是极大地,不可逆转的,有时甚至是死亡。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新药,改变剂型后的药品做好不良反应报告和安全监测工作,及时发现有安全隐患的药品,尽量避免药害性事件发生,保障公众用药安全。

药师在接收,审核,调剂处方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发现一些潜在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防范解决。对个别患者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应及时记录,收集,分析,上报。同时药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查阅文献,将最新的药物信息整理,归类,提供药学服务,促进合理用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4 加强社区药学服务

在社区服务中,药师直接面对患者,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专业知识准确地传达给患者,增加患者对药师的信任度。只有这样药师才能更好地针对每名患者,系统介绍药品的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禁忌症,以及对药品如何正确储存;提高患者对药品的认知能力,正确合理服用药物。同时还应提醒患者注意药品与食品,药品与药品间的相互作用,了解药物不良反应的相关知识,以便做出预防和及时处理。

中药学范文7

【关键词】  药理学; 中医中药; 教学改革

我校药理学教学的对象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护理学和药学本科生,主要培养西医医药学人才。目前药理学教学使用的是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十一五”规划教材[1],主要针对西药药理进行讲述,但已有一些教学工作者提到可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一些临床常用的中药,以丰富学生知识面,弥补他们作为西医生对中医中药所知甚少的不足[2]。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也发现有必要在药理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中药内容。以下就其意义和具体实践进行探讨。

1  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的意义

    

在按照大纲要求介绍药理学理论内容的同时,适当扩展知识,引入中药内容具有以下意义。

1.1  有助于国粹的发扬中医中药是我们的国粹,作为中国未来的医药人才,需要对中医中药的精髓进行掌握。在西医医药学人才培养的课程安排上,系统介绍中医中药的主要是《中医学》这门课,但《中医学》主要安排在后期临床专业知识的学习阶段,在前期基础教学中基本没有课程会涉及。但对于医药学生来说,前期基础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至关重要。药理学是一门基础课程,其中也会涉及到一些中药相关的知识。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有利于学生对中药初步印象的形成,培养学生对中医中药的兴趣。而且现在的医药学本科生有很多都会进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而在科研中,中药及有效成分的研究也是热门的方向。现在对于中药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使用西药药理的研究方法阐明中药有效成分的机制,但反过来,我们也可以在西药药理的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有助于今后的学以致用。

1.2  有助于培养适合中国医药市场的专业人才虽然我们主要培养的是西医医药学人才,但他们今后的就业一般都在国内。由于中国的病人很多对中医中药具有深厚的感情,及中医中药在很多疾病治疗中重要的地位,使“中西医结合”往往会成为学生今后实际工作中的方向。比如据2006年医院用药监测数据显示,心脑血管系统用药各亚类中,中药制剂的销量是最大的,位于钙拮抗剂、ACEI等书本上的重要品种之前,如三七皂苷、黄杨宁片、山海丹颗粒、舒心口服液、丹参的多种制剂、脉络宁、冠心苏合丸、复方川芎胶囊、薯蓣皂苷口服制剂、红花注射液、速效救心丸、银杏、灯盏花片及灯盏细辛注射剂等。但很多内科医生由于未对相关中药药理知识进行学习,对一些用药原理,如复方丹参片和丹参滴丸的区别不清楚,而完全依靠经验进行用药。

1.3  有助于提高课堂授课效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怎样增加教学生动性,最大程度地吸引学生注意力是教师努力的方向。很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累积一些中药的常识,如预防感冒会用板蓝根、肌肉扭伤会用红花油,长辈有心血管疾病会使用复方罗布麻、地奥心血康等中药制剂。在药理学教学中适当引入中药内容,能使学生将课堂知识与实际用药联系,加强对同类西药药理的认识,促进知识点的掌握。如在介绍阿托品类生物碱的药理作用时,可以联系学生听说较多的曼陀罗、洋金花、颠茄,比如问学生,曼陀罗是有名的毒药,如果曼陀罗中毒死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阿托品类生物碱毒性作用的理解。介绍东莨菪碱时可以与“麻沸散”中的洋金花联系起来,通过“麻沸散”的小故事加深学生对东莨菪碱中枢作用的理解。

2  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的方法

    

对于怎样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 我们通过几年的实践有以下经验。

2.1  在总论的教学中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提出中药现代化的重要性 在药理学绪论中,介绍药物与药理学发展史的过程中,教材也都是从中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开始讲述的,在这一部分是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提醒学生中药现代化紧迫性最好的时机。比如联系新药开发与研究,介绍现在东洋药以及我国一类新药的研发情况,让学生意识到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必须对西药药理学知识进行深入了解,提高对药理学这门课的重视程度。

2.2  在介绍生物碱类药物时,对其来源中药知识进行延伸药理学中介绍了很多生物碱类药物,如阿托品、吗啡等,其来源中药曼陀罗、洋金花、罂粟等,都是学生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听说过的。在生物碱类药物的介绍中,提及这些来源中药,能帮助学生对生物碱类药物的药理作用、毒性反应等进行理解,加深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生动记忆。如介绍吗啡时,可简要介绍从罂粟未成熟蒴果的浆汁中提取吗啡等药物的过程,以及鸦片在旧中国危害,帮助学生了解吗啡类生物碱的分类和成瘾性。

2.3  在介绍心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时,特别提及临床常用中药 

目前中药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药理学教材上主要介绍西药,但很多学生接触过的病人有用中药的,在教学中经常会有学生问相关的问题。因此可以在介绍这部分内容时特别提一下中药的治疗地位。如在介绍抗高血压药物治疗的原则和新概念时,可以提一下丹参、川芎等活血化瘀中药的有效成分在高血压病及其并发症中的应用。学习常用的三类抗心绞痛药作用机理同时,可介绍一些临床常用的抗心绞痛的中药,如丹参的作用机理也是通过扩张冠脉,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度等方面起作用的。

2.4  在介绍抗微生物药物时,提及临床常用中药抗微生物药物的学习中,往往比较枯燥,而且现在西药抗微生物的应用存在较多问题,如毒副作用、耐药性的出现等,在介绍过程中也可以提及黄连、苦参、连翘、大黄、生地、知母等常用抗菌中药,以及大青叶、黄芪、鱼腥草等常用抗病毒中药,可以结合抗击“非典”过程中中药的贡献,把这些抗微生物中药与西药相比的优势提一下,也有助于学生对抗微生物西药的客观认识。

3  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需要注意的问题

    

由于我们的目的主要是西医西药人才的培养,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也不可影响大纲内容的教学,所以如何处理课程的安排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注意。

3.1  不要占用过多的学时对于西药药理学的学习,引入中药内容是锦上添花,在介绍时不要用过长的时间,很多时候只需简单提及即可。可以通过课后作业、毕业论文等方式,鼓励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综述自学。

3.2  注意引入中药内容应该能帮助西药药理知识点的理解 

在引入中药内容时要注意不要“偏题”,最终的落脚点应该在大纲重点内容的掌握。如介绍曼陀罗是为了理解阿托品、介绍罂粟是为了理解吗啡、介绍抗高血压中药是为了理解抗高血压药物应用的原则。

3.3  主要介绍单味药中药现代化具有复杂性[3],但从知识体系出发,在基础学习阶段的学生还无法理解中药配伍的原理,因此在介绍时主要介绍单味药,避免引起过于复杂的中药知识对学生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提及的最好都是学生熟悉的单味药或其有效成分。

    

我们已经在数届各专业药理学教学中使用此教学法,学生反映良好。当然在药理学教学中引入中药内容这一教学方法的效果还需要更多实践来检验,如果得到进一步肯定,可以建议教材编写者在教材中予以扩充,以培养更符合我国国情,高素质的医药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宝峰. 药理学,第7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0.

中药学范文8

1.1关注疫情变化,保证临床用药

我院药剂科实行工作日早交班制度,在每年5~8月手足口病高发期,每日总结手足口病患者数量及所用中药量,以便为中药房准确备药提供参考。中药房定期与有关医生沟通患者病情,根据临床需要调整备药数量。中药库对手足口常用药进行特殊备药,为应对手足口病提供保障。

1.2保障重症患者的用药需求

手足口病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猛,且个体差异大,中药处方变化快且需要急,每张处方一般为2~3剂且用药量小。中药房对重症患儿用药使用人工小锅煎煮,根据临床酌定量真空包装,并且保证随到随煎。

2开展药物咨询

2.1加强药学干预

我院“地坛一号”(方药组成:金银花10g,连翘10g,藿香6g,生石膏20g,生薏苡仁10g,白茅根15g,芦根15g,桔梗15g,蒲公英10g,玄参5g,甘草5g)为治疗手足口病的协定处方,适用于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证候,具有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功效,已经连续使用6年。其中金银花性甘寒气芳香,清热而不伤胃,芳香透达又可祛邪。既能宣散风热,又善清解血毒。蒲公英、大青叶、连翘均有清热解毒之功效。白茅根、芦根具有凉血、清热解毒、利尿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肺热喘急。甘草气微味甜而特殊,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功效,又可调和诸药。中药师可视具体情况为患者家属讲解所用中药的组方原则。药房将常规处方预先调配煎煮并真空包装,减少了患者等候时间;根据患者多为儿童的特点,将药液由每剂300mL浓缩为每剂100mL,减轻服用难度。按照中医服药思路,对含有清热泻火药的方剂,嘱家属饭后服药,以保护患儿的脾胃之气;且药液温度须适中,过高会刺激患者的口腔黏膜,过低则伤及脾胃。如患儿拒绝服用可加少量白糖调味。

2.2对患儿及家长进行生活习惯指导及心理干预

中医自古医食同源,合理的膳食对治疗事半功倍。患儿应以高热量、高蛋白、清淡的饮食为主,少食多餐,避免食用会引起灼痛或刺痛的食品和饮料,如咸味、辣味、酸性食品和饮料。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忌油炸之品及反季节果蔬。选择软质或不需咀嚼的食品,多饮温开水。鼓励孩子参加室外活动,以增强自身免疫力。因手足口病属于传染病,很多患儿家长会有担心、焦虑等心理问题。患儿因年龄因素和受其他患儿情绪以及环境影响,易产生恐惧心理,就诊时常哭闹不安。因此需要对他们进行心理干预,对有助于临床疗效的提高。

3为患者建立药历

药历是指患者在用药、购药过程中所记载的基本健康、用药情况等相关资讯。药历可以帮助药师更详细地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及动态变化,及时发现问题,协助医护人员给予合理用药,对于保证患者用药安全、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等均具有积极的作用;同时为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药物治疗提供依据,有助于推进全程化药学服务的发展进程。现举药历如下:“杨某,男,4岁半,突发咳嗽。咽痛,微恶寒发热1天来就诊。其手掌、手背、足背、足底、咽后壁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红色丘疹。部分被其抓破,有淡红色的分泌物,经感染科和中医科会诊,诊断为手足口病。辨证:湿热夹毒,弥漫三焦。治法:疏表解毒、凉营透疹、清热利湿。方药:地坛一号方3剂,水煎服,每天服1剂,分数次频服。治疗过程:服上方1剂,热退,咽喉肿痛明显减轻;三日后,皮疹、丘疹明显消退,部分结痂,食欲渐增,二便正常,舌质仍红,苔黄腻稍化,此乃余邪未尽,治宜兼以清化,理脾助运,原方去金银花、连翘,加神曲10g、陈皮10g、淡竹叶9g,再进3剂,病愈,未再复发。”该例患儿,素体湿热内蕴,感受湿热邪毒后发病,咽痛,手足口等部位出现典型的丘疹,采用清化湿热、解毒利咽,以竹叶淡渗利湿。淡竹叶一药,《本草纲目》载其“去烦热,利小便,除烦止渴,小儿痘毒,外症恶毒”。《现代实用中药》认为竹叶可清凉解热,利尿,治热病口渴、小便涩痛、烦热不寐、牙龈肿痛、口腔炎等。此病例整个治疗中所使用的协定处方,是在药师与医生充分考虑药液的口感并由药师亲自品尝后确定的,保证了患儿的服药依从性。因处方中有辛凉药,为了保证煎煮过程中不损失药物有效成分,药房缩短了煎煮时间,延长了浸泡时间。

4对处方及咨询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

在关注重点药历的同时,中药师定期对处方及咨询记录进行分类整理,并做回顾性分析。帮助医师了解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情况,总结个体化给药经验,按照《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1)》总结出本院中医药治疗手足口病的病例主要集中在普通病例,占患儿的绝大多数,临床中采用我院协定处方地坛一号3~7剂,7天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临床实践证实,此方对于不同种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均有效。对于手足口重症病例重型,应根据病情灵活使用解毒化湿、熄风定惊方药,如连翘、生栀子、黄连、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葛根等。脾喜燥而恶湿,入伏后加藿香、佩兰除湿;高热有动风者可加入羚羊粉、全蝎、白僵蚕等。此时该病向心肺传变迅速,应密切观察,必要时使用甘露醇、丙种球蛋白等措施积极救治。对于3岁以下的患儿恢复期仍气阴不足,余邪未尽,可用五味子、麦冬、玉竹、青蒿、木瓜、当归、丝瓜络、炙甘草等加减配伍,合并弛缓型瘫痪的患儿以中医推拿按摩、针灸康复治疗,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5结语

中药学范文9

[关键词] 中成药学;中成药;必要性;重要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7(c)-119-02

The thinking on teaching science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WANG Yan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315100,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are welcomed by more people because of their reliable curative effect, less side effect and convenience. Science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course is set up in a lot of colleges, however, it is not regarded importantly enough. Some colleges don't do their best to construct this course, they set up this course only for increasing the kinds of courses. In this composition, the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and importance of setting up this course, and some announcements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Hope this course will develop well, and do something for training modern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personnel.

[Key words] Science of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Chinese patent medicines; Necessity; Importance; Teaching

中成药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系统阐述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中成药作为祖国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中成药学作为一门学科被明确划分出来则是近些年的事。近年来随着中成药品种的不断增加、市场份额的逐渐提升以及制备技术的不断创新,许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学校均开设了中成药学课程,但这门新兴学科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似乎只是为了丰富课程门类而设置。很多学者认为学了方剂学、中药制剂学,就等于学了中成药学,设不设这门课都可以。笔者在中成药学教学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中成药学是不同于方剂学和中药药剂学的,它有自己的特点和体系,应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中成药学课程的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及日常生活举足轻重,各院校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1 开设中成药学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1.1 中成药的社会地位攀升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中成药以其疗效可靠、迅速,毒副作用小,携带、服用方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据统计,2004年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收载的中成药为1 260个品种,化学药为773个品种[1];《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4年版)》,与2000年版相比,中成药品种由415个增加到了823个,增加了98.31%;西药品种由725个增加到1 031个,增加了42.21%[2]。在国家公布的第1~6批3 292个非处方药中,西药和中成药分别占21.32%和78.68%,比例约为1∶4[2]。2005版药典列中成药799个品种,与2000版药典相比,新增341个品种,增加134.31%。中成药的使用占中药使用的比重由1957年的21.18%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60%~70%[3]。此外,还很多人选择去药店自购中成药。目前天津天士力的复方丹参滴丸、江苏康缘药业的桂枝茯苓胶囊已打入国际市场,中成药在整个医药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1.2 中成药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方剂学是研究和阐述治法与方剂的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学科。其重点是通过一些传统方剂的学习,掌握组方的原理、方解,该方适用于哪些中医证候,介绍的都是传统汤剂及传统中成药。经过几千年的岁月变迁,现代应用的中成药与传统中成药不论是组方、剂型还是制备工艺上都存在很大的区别,目前仍在临床上使用的传统中成药只占到现代中成药品种的5%左右。即使是这5%的中成药,其制备方法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革,运用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其疗效方面也与古代有所不同。因此不能用方剂学差重于来替代中成药学,但在分析中成药的组方原理时是需要利用方剂学知识的。

中成药的制备方法研究是中成药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很多学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和中药药剂学是重复的,学过中药药剂学就不用学这部分内容了,实则不然。中药药剂学着重于研究与讨论具体的制药原理及制药技术,而中成药学则着重于阐述中成药的研究思路、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中成药制备需应用中药药剂学知识。

总之,中成药学课程是围绕中成药的生命线:“选题组方剂型选择制备工艺研究质量标准研究药理、毒理研究临床研究上市”来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要用到中药学、方剂学、中药炮制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药理学、高等数学等学科的知识。中成药学的学习要以以上学科为基础,但这些学科并不能完全替代中成药学,它必须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进行教学,因此设立中成药学课程是必要的。

1.3 中成药学可使学生掌握中成药相关的法规、规范常识

中成药是我国自主知识产权药品。1984年国家颁布了《药品管理法》,而后相继颁布了本行业的《新药审批办法》、《中药品种保护条例》等药政管理法规,2007年10月1日,新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开始实施。这些法规均与中成药息息相关,通过上述内容的教学,可使学生掌握如何进行中成药新药的注册,包括注册的分类、需要报送的材料、需要进行的实验室试验与临床试验,也可提高学生对中成药的认识水平,避免伪劣、假冒药扰乱医药市场。

另外,中成药的制备过程要严格遵循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等,对这些规范内容的介绍也渗透在中成药学的教学中,而这些规范是每个医药行业从业人员在工作中都要遵守的,如果学生能在学校就熟悉这些知识,则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4 中成药学能够帮助学生完成今后的执业药师考试

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有学生向我咨询执业药师考试的事情,其实这也说明了执业药师资格证对医药工作者的重要性,它已渗透到校园中,很多学生在学校就开始为执业药师资格考试做准备了。

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有4个科目:①中药专业知识一(中药学部分和中药药剂学部分);②中药专业知识二(中药鉴定学部分和中药化学部分);③药事管理与法规;④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成药学习对执业药师资格考试的直接帮助:在④“中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考试中,中成药的应用所占分数比重很大,中成药学与其直接相关,因此学好中成药学对这部分帮助极大;关于③“药事管理与法规”,在本文“1.3”中已提到中成药学可使学生掌握中成药相关的法规、规范常识。间接帮助:中成药对科目①、②的帮助体现在中成药的整个研发生产过程中无时无刻不用到中药学、中药药剂学、中药鉴定学、中药化学的知识,中成药学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复习以及巩固以上知识,从而帮助他们今后顺利通过执业中药师考试。

2 中成药学教学中的问题

2.1 中成药学教材问题

中成药学课程目前最主要的问题是未受到应有的重视,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了目前中成药学教材较少。市面上介绍如何合理使用中成药的科普性读物较多,但作为正式教科书应用的只有刘华钢、刘汉清主编的《中成药学》,而且自1998年出版后再未修订过,所以编写有关中成药的教材也成了当务之急。针对这一问题,由笔者所在教研室主任牵头,通过几位教师共同努力,完成了《中成药概论》的编写工作,目前此书已在校内使用,近期将公开出版。

2.2 不同专业的中成药学教学侧重点应不同

中成药学涉及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在很多学校的不同专业中都设置了中成药学这门课程,但笔者认为它们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

2.2.1中药专业是一个大专业,因而涉猎的中药学知识面要宽,中成药的组方原理、剂型选择、工艺设计、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都应详细讲授,务必使学生全面掌握。

2.2.2中药制药专业,该专业的学生就业方向主要是药厂的制药车间,应侧重中成药的制备工艺学习。主要讲授哪些因素会影响中成药药效、中成药剂型的选择、辅料选择、制备工艺设计及优化。

2.2.3药学专业,该专业学生学习的是西药知识,但面对中成药认可度提升、市场份额逐步增加,为了适应新形势也需要掌握一定的中成药学知识,应侧重学习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贮存保管与销售知识。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中成药认可度的提升及中成药市场份额的增加,中成药学的重要性已经不亚于中药学,为提高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的竞争力,开设中成药学课程势在必行,并应受到足够重视,投入更多的力量去建设这门新兴学科。另一方面,中成药学作为一门开设不久的课程, 在教学方面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中成药学的主讲教师,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应不断探索和改进, 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玉,邹延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应突出基本[N].中国医药报,2008-02-25.

[2]林清英.在中高职医药院校对非中药专业开展中成药学教学和中成药学教材修订的必要性[J].海峡药学,2006,18(4):199-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