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中药学的基础集锦9篇

时间:2023-07-31 17:01:05

中药学的基础

中药学的基础范文1

1卫生类高职开设“基础药学服务”的背景分析

卫生类高职课程改革的做法表现为:基于广泛问卷调查,邀请连锁药房、三级医院主任医师以上的专家召开座谈会,对基础药学专业岗位工作任务进行讨论,并对相应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最终根据工作任务表,制定基础药学服务课程。由临床一线具有丰富药学服务经验的药师辅助药学专业骨干教师进行设置,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药学信息服务、临床血药浓度检测、药学计算知识、药学服务道德与利益、药物咨询服务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等,其中药物咨询是基础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之一,由药师根据患者的个体化差异,制定科学、合理的用药指导。因为药学的专业性非常强,许多患者并不具备全面的医药知识,药师的职责就是运用自身的专业医药知识为患者提供相应的药物咨询,帮助患者了解药物治疗的效果和禁忌等。为了能够让学生在教育阶段能够在“虚拟职业环境”体验“准药师”的感受,需要在进行实际教学过程中采用角色模式的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够获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2角色模拟法的概念

角色模拟教学法指的是在课堂上模拟真实的场景,将角色扮演、情景教学与对话练习结合在一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将学习和兴趣有效地结合起来,被广泛推广和应用在语言类课程教学中。角色模拟教学法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由教师为学生布置相应的情景,由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并按照教师设置的情景和编写的脚本,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表演,是一种参与性、仿真性与互动性的模拟演习。角色模拟合作学习教学法是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模拟相应的社会角色,在模拟过程中熟练掌握该社会角色的行为和技巧,并且通过相互协作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基于上述理论,基础药学服务的药物咨询教学,应用角色模拟合作学习法,能够显著提高教学水平和效率。

3角色模拟法在卫生类高职“基础药学服务”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3.1角色模拟法在基础药学服务教学中的应用步骤

文章以某卫生类高职院校2014级药学三年制2班40位学生为例,探析角色模拟教学法在基础药学服务的药物咨询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应用步骤表现为:

3.1.1角色模拟设计

药物咨询教学中应用角色模拟教学法,首先围绕药物咨询为中心进行角色模拟设计,提前2个星期布置任务,让所有的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然后由学生根据药物咨询、疾病等相关信息,选择合适的药物咨询题目,自己设计相应的模拟情景,并将设计好的药物咨询“剧本”交给老师,由老师对“剧本”进行指导和修改,再由学生在课堂上按照既定的“剧本”进行药物咨询情景的模拟,其他的学生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该种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题,以药物咨询模拟为核心人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到图书馆或者上网查询药物咨询的信息,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角色模拟体验,在虚拟的情景中亲身体验“准药师”的工作任务,这样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药学人员的礼仪、着装以及交流等众多方面进行综合、全面的训练。具体的模拟场景表现为:模拟镇咳药物咨询场景,将5名学生分为一组,两个学生模拟药师,一个学生模拟医生,另外两个学生模拟病人,构思的场景表现为:两个“病人”到医院看病,“医生”为“病人”开了处方—氢溴酸右美沙芬片,“病人”拿着处方去拿药,由于“病人”不了解药物的使用,向“药师”咨询药物的具体使用方法。在此之前,学生们为了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会提前主动预习镇咳药物的使用方法、配伍禁忌、合并用药、药物不良反应以及镇咳药物适应证等知识。同时,在回答病人咨询问题时,还应该注意询问病人的情况,根据病人的个人情况给出合适的回答,在此过程中需要药师具有良好的沟通和交流能力,这样才能够顺利完成药物咨询的整个活动。当角色模拟完成之后,由其余的学生进行点评,指出在模拟过程中出现的我问题,例如,没有说问候语,在回答病人咨询的问题时,没有提醒病人重复用药,没有关照病人合并用药时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等。然后再由教师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改正自身存在的问题。通过角色模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为了完成自身角色的任务,会主动的查阅和学习与角色相关的知识,并且在模拟的过程中掌握药物咨询的技巧、重点以及相关注意事项。

3.1.2角色模拟教学法效果评价

当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应该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全班学生进行调查,总共发放问卷40份,回收40份,统计结果表现为:(1)锻炼专业知识表达能力,好31人(77.5%)、一般7人(17.5%)、差2人(5.0%);(2)提高药学信息查询能力,好35人(87.5%)、一般5人(12.5%)、差0人(0%);(3)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好29人(72.5%)、一般5人(12.5%)、差6人(15%);(4)培养礼仪意识,好20人(50%)、一般15人(37.5%)、差5人(12.5%);(5)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好30人(75%)、一般5人(12.5%)、差2人(5.0%);(6)提高学习兴趣,好35人(87.5%)、一般5人(12.5%);差0人(0%)。根据评价结果,学生们对角色模拟教学法持肯定态度,并且许多学生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例如,在进行药学信息查询能力训练时,可以利用PASS系列软件、临床用药指南等;血药应该建设模拟药房,并且按照药房的药品排放顺序进行各种常用药品的摆放,这样模拟的场景更加真实,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练习机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综合能力。

3.2角色模拟教学法的应用优势

药物咨询作为学生基础药学服务工作岗位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采用角色模拟教学法进行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训,能够快速实现学生学习主体的转变,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显著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和效果。药物咨询工作任务的本质就是药师根据自身掌握的专业药学知识,根据病人的实际状况,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递给病人,这也就要求学生具有非常强的综合应用能力。在角色模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验“准职业环境”,并要求学生需要按照既定的“剧本”进行,在准备以及模拟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分工合作,任何一个组员不认真或者出现差错,都会影响整体模拟效果,这就要求学生在模拟的过程中必须具备团队合作意识。当然,有一部分学生性格内向,语言表达能力相对较差,但是为了团队或者小组荣誉,小组各成员都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教学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为“工作关系”,学生们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这种教学模式忽略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角色模拟教学法的应用,学生们在模拟“剧本”和点评其他学生表演时,教师都会在旁边指导,增进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教学任务,能够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4结语

综上所述,角色模拟教学法是一种综合性、全面性的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模拟的场景中进行模拟训练,提高学生的药物信息查询能力、专业知识表达能力以及药学服务礼仪等,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值得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作者:惠春 单位:长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向敏.角色模拟法在卫生类高职“基础药学服务”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11(3):164.

中药学的基础范文2

 

一、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伴随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必将对中医药类相关学科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同时也会加剧职业的变动性。[1]改革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医药教育中医药学相关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2]《中医学基础》课程知识内容相当繁杂,与很多学科关联度大,除了指导疾病治疗和药物开发外,还可以应用到绿色养生、预防保健、文化修养等诸多领域。高职医药院校的生源主要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学生都是被动地学习并进行知识积累,而《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理论体系辨证思维性强,需要学生通过理性的思维来主动地学习和积累知识。

 

二、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一)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导向,确定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中药、中药制药技术、中医保健康复技术、康复治疗技术、医学美容技术、护理等专业的学生,课程设置主要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导向,在此基础上确定各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其教学目的主要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和必要的基础。因此,《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必须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既要把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同时更要关注和竭尽全力地服务于学生所学的各个专业,合理优化学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结构,进而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学习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需求。

 

(二)把握课程整体性,有针对性地选择具体教学内容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和学习平台,长期以来,中医学基础课程一直选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规划教材,有统一的教学大纲,有统一的授课时数。由于学生所学的专业不同,涉及的学科特点也不同,基于这种情况,必须结合专业的特殊实际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合理恰当地选择教材内容,变教材内容为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和专业涉及的相关课程,有序确定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层次和逻辑关系,充分反映课程的整体性。同时还要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必须要有所侧重。

 

(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

 

在总结传统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育教学评价经验的基础上,对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改革,要注重课程教学的过程评价,改革以往期末的一次性评价和一卷定终身的不科学考试方法,要科学建立课程考核体系,依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可采用课程论文、课堂发言、分组讨论、阶段性小测验、课后作业、实验课成绩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教学和课程考试改革中来,从而保证每个教学环节都能顺利实施。这项考核方式改革彻底打破了千人一卷和千人一面的严重弊端。

 

三、高职医药院校《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

 

(一)学生学习效果明显,学业考试成绩突出

 

在《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专业,学生考试合格率明显提升,优秀率比重明显提高,考试平均成绩总体呈上升趋势,这充分说明《中医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在期末学生评教对教师授课的满意率测评中,《中医学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的优秀率达到了95%以上。绝大多数学生对教学改革非常满意,每个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地学习,进而顺利地完成了学业。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结合专业学习中医学基础知识

 

由于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改革,学生的学习模式也与时俱进,他们能够结合所学专业多角度多维度地去领会知识、掌握技能,注重专业契合度,紧密围绕专业积极撰写《中医学基础》课程的论文,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力求书写认真、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据充分,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了学生的良好写作能力以及对一些问题上的灵活思辩能力。

 

作者简介:

中药学的基础范文3

【关键词】PBL教学法;医药院校;医学基础课程;应用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605-02

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法”(Problem Based Learning,PBL)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的McMaster大学首次引入医学教育领域[1],已经成为国际上较为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目前世界上欧美及澳洲等国家80%以上的医学院都不同程度的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进行教学[2]。它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受欢迎的三大教学法之一[3]。该法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开始被引入我国,目前许多医学院校的多门医学基础课程如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化学、微生物免疫学、和病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医学统计学等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都采用此法,并已取得不少进步,为此,就其应用现状进行概述。

1 PBL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1.1 优点

①学生由以往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去探索学习,培养了他们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习的主动能动性和自觉性,有利于综合素质的提高;②小组讨论可使学生不明白的问题及时暴露并得到解决,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协作和人际沟通能力;③培养了学生文献检索、归纳总结、口头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④PBL教学法问题提出和解决是逐层深入的,这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科研思维的培养。

1.2 缺点

①学生学习要花大量时间进行资料收集和文献检索;②学生所学知识不够完善和系统;③学生学习没有现成的教材可供参考;④病例编写没有现成的体例,只能依据各位老师自身的理解,差异较大;⑤由于PBL教学每组仅6-10人,大班化教学如开展,教师工作量会成倍增加;⑥评价体系尚未有确切的标准等。

2 PBL教学法在医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2.1 人体解剖学和组织学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组织学是研究机体细微结构和功能的科学。目前解剖学和组织学都存在知识点多而散、不便记忆,学生只能死记硬背。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感觉枯燥无味,失去学习兴趣。另外,在课堂上缺少主动思考的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但解剖学和组织学各个章节看似零散,实则相互关联,表面上是介绍形态学,实质上是为理解相关的功能打基础。在采用PBL教学法后,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以形态学特点为中心,以其生理功能甚至临床表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使学生在查阅资料及课堂讨论时把零散的知识系统化,既强调了具体的器官、组织结构特点,又不过度关注临床疾病。

李联祥等[4]探讨了解剖学教学方法,在临床专业五年制学生中尝试PBL教学和传统教学,采用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表明PBL教学法在脉管解剖学教学中可获得良好教学效果。潘学兵等[5]在神经系统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该法就学生单纯机械记忆方面和传统教学法相比,没有本质的区别,而在思考推理、分析问题、人际沟通、团队合作、创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2.2 生理学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及其器官、组织等的生命现象或生理功能的发生机制、条件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是一门很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的必要基础。但其内容抽象、逻辑性强、难以理解,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传统教学法,效果并不理想,并与提高教学质量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教学目的相左。为此,潘丽等[6]在生理学教学实施PBL教学,并认为该法可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个人综合能力的培养,可有效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也能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李建华等[7]应用行动研究方法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理学PBL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教学模式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核心思想。

2.3 化学

生物化学是一门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并在分子水平阐明生命现象的化学本质的科学。李志红等[8]认为传统生物化学实验教材注重对学生进行系统性和规范化的实验操作训练,但引导学生思考不足,而采用基于 PBL 模式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余文静等[9]认为PBL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将临床实践与基础知识结合起来,达到培养基本功更扎实,学习技能更强的医学人才的目的。

无机化学是药学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对无机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化学课程及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无机化学课程“杂、乱、多”的教学内容及课时有限的现实使师生们深感烦恼。采用PBL教学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达到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目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综合素养[10]。李琴[11]认为医学化学教学中可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的能力,扩展了学生的知识层次;但由于师资力量的限制,不能大范围的实行PBL教学法。

2.4 微生物和免疫学

微生物和免疫学教学内容繁多,缺乏整体性,知识点零散,容易混淆,对临床实际问题缺乏综合分析,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不足,很难适应现代化医学素质教育的需要。PBL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和启发式教学,它强调以生主动学习,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涛等[12]在微生物学采用PBL教学法后,发现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刻苦钻研和奋发进取,拓展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研讨能力,培养其团队协作精神。张洁等[13]对医学免疫学理论教学采用PBL教学,发现该法可是培养创新型医学人才的一个可行的教学手段。杨继文等[14]在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实验教学中心经过4年多的探索与改进,以病例讨论的形式将PBL教学法应用于病原生物与免疫实验学的教学中,发现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更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值得进一步探索。

2.5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病理学是一门联系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桥梁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适应本科教学的要求。齐妍等[15]将PBL和双语教学法结合,并探讨其在病理教学中的应用,将病理学基础与其它学科知识进行重新整合,打破了学科界限,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提高了其解决问题的技能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病理生理学是基础医学中一门重要的理论性及实验性学科。其实验教学主要通过复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使学生逐步理解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机制、功能代谢变化以及有效防治原则和措施,为今后顺利进入临床课程的学习和实习奠定基础。然而,传统的教学观念仅仅将实验教学定位为验证和巩固课堂理论教学的附属或辅助工具。这种定位的实验教学存在诸多弊端如验证已有知识有余而探索未知领域不足,学生主动获取不足,旧实验新技术引进不足,限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主动学习能力的发展,明显违背当今社会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16]。

2.6 医学统计学

医学统计学是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学科,强调理论基础,更注重医学应用。其概念抽象难懂,实际应用复杂多样,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学习中过分依赖教师,缺乏主动性和创新能力,加上当前课程改革中基础课时受到不同程度压缩,其教学的时效矛盾较为突出。采用PBL教学法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的,使学生在问题中思考,在理解中记忆,从而减少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学的能力[17]。胡冬梅等[18]认为PBL是克服传统医学教育弊端、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前瞻性参与学习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而值得提倡。

结语

综上所述,PBL教学法因其自身优势,已逐渐被应用于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化学等多门学科的教学中,并已取得一定进展。相信,随着对该教学方法研究的不断深入,PBL教学法及其理念将在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RHEM J.Problem-based learning:an Introduction[J].The National Teaching Learning forum,1998,8(1):1.

[2] 李晓丹,韦莉萍,李伟峰.PBL教学模式改革对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现实意义[J].现代医院,2005,5(11):4-6.

[3] 史俊岩,王斯,王美莲,等.PBL在病原生物学理论教学中的开展与体会[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8,3 (11):873-875.

[4] 李联祥,董振龄,韦立顺,等.PBL教学法在脉管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 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28(1):93-95,105.

[5] 潘学兵 涂腊根 林小珊,等.PBL教学法在神经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2010,5(18):88,50.

[6] 潘丽,涂腊根,阳小雅,等. PBL教学模式在神经生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 2010, 18(5):996-999

[7] 李建华,刘国辉,涂永,等.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生理学PBL教学模式的试验研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2):119-120,142.

[8] 李志红,肖方祥,肖 莉,等.基于 PBL 模式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编写的探索与实践[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994-995,1009.

[9] 余文静,肖斌,邵军,等.PBL教学法在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探讨[J]. 现代医药卫生2011 ,27 (15):2391-2392.

[10] 刘艳菊,杨怀霞,王霞.PBL教学法在无机化学配位化合物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 中国西部科技 2011,10(15): 79,58.

[11] 李琴.PBL 教学法在医学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 2010,(19 ):560

[12] 张涛,陈艺林,徐萍萍.PBL 教学法在临床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J]. 基础医学教育,2012 ,14 (1): 3-6.

[13] 张洁,汪晓莺.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免疫学教学中的实践[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 2010,12(8):770-771.

[14] 杨继文,赵勇,杨宗琪.PBL教学法在病原生物与免疫试验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2,(9):141-142.

[15] 齐妍,赵瑾,曹玉文,等. PBL-双语教学法在本科病理学中的应用[J]. 西北医学教育2012,20(2):366-367,406.

[16] 王爽,高捷,苏兴利,等. PBL法在病理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1,24(4):1880

[17] 邢海燕,王建华,谈荣梅,等.PBL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教学中的SWOT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0,(7)124,135.

[18] 胡冬梅,马英,马月丹,等. PBL 教学法在《医学统计学》中应用探讨[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46,48.

作者简介:

宋莹莹,女,硕士,教学研究实习员

刘品见,男,中西临11级6班

中药学的基础范文4

【摘要】 中药现代化研究是促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重要途径,制约中药现代化研究的瓶颈之一是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迄今仍然没有一个方剂、甚至没有一味中药能被阐明药效物质基础,阻碍方剂药效物质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研究策略和方法,我们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新观点,即“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在此方法的指导下研究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希望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的应用能进一步阐明药效物质基础,对中医药现代化及天然药物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

0 引言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以药物化学与药理学为基础,分析方剂有效部位及有效成份,建立对其质量控制的方法和标准;并且为提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优化处方组成、改进制剂工艺、提高质控标准提供依据,为阐明中药及其复方的作用机制和代谢过程奠定基础.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目的是以实现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中药新药、促进中药临床疗效为新靶标,为推动中药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奠定基础. 现对已取得研究进展的思路、方法及学说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药效物质的新思路:“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

1 取得一定进展的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和学说

1.1 方剂整体研究 罗国安[1]提出中药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应采用“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的理论研究体系. 结合现代科学方法和先进的分析仪器阐明中药作用的物质基础. 具体方法是将中药方剂作为一个研究整体,采用现代分离技术,分离性质相近的化合物群(如皂甙类、黄酮类、生物碱类等),这些化合物群即有效部分,是方剂所有药物含某类化合物的总合. 刘建勋等[2]研究认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是中医证与病相结合的有效成分,其研究思路是在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医药理论的共同指导下,以临床疗效为基础,建立动物、器官和细胞模型深入研究,最终阐明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目前对单味中药的物质基础尚不明确,故复方研究较为缓慢.

1.2 方剂的拆方研究 方剂拆方研究目的在于精简方剂、寻找发挥增效减毒作用的最佳药物组合及确定方剂中主要药物或活性物质来源. 刘永刚等[3]对麻黄汤进行拆方研究,考察各配伍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抑制作用,采用体外实验观察致敏小鼠抗原攻击后肺灌洗液(BALF)和外周血中的嗜酸性粒细胞聚集反应,采用离体试验观察致敏大鼠抗原攻击后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 结果显示: 麻黄汤及拆方减少BALF和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的浸润不完全相同;麻黄汤及拆方也不同程度抑制致敏大鼠腹腔肥大细胞脱颗粒反应. 说明麻黄汤对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具有抑制作用,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最佳. 给大鼠腹腔注射糖原诱导中性粒细胞聚集,分离中性粒细胞,以花生四烯酸、实电解质钙刺激离体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再用HPLC法测定中性粒细胞中白三烯量,并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研究麻黄汤及拆方的抗炎作用. 结果发现: 麻黄汤及拆方不同程度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和中性粒细胞释放白三烯. 拆方分析显示麻黄汤全方效果最佳,初步验证组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 拆方可以验证方剂配伍的一定合理性及优缺点,优化组方,为寻找真正的药效物质提供相应依据.

1.3 方剂有效部位药效物质研究 方剂由多味中药组成,即有多种药用部位,一种有效部位中有多种药用成分,同样可以利用各种现代筛选模型和筛选技术,发现2~3种不同作用的有效部位和每种有效部位中的2~3种有效成分. 以此为基础,可以进一步在有效部位和有效成分2个层次上以一种药理作用为主要因素,研究部位间或成分间或部位与成分间的相互促进或相互抑制的协同关系,初步阐明现代中药不同与西药而发挥综合治疗作用的机制[5]. 黄兆胜等[6-7]用极性由小到大的4种有机溶剂依次萃取当归补血汤水煎液,所得各部位给饥饿性气虚模型小鼠灌胃,以T淋巴细胞百分数为指标,探讨发挥益气功效的有效部位;给急性失血性血虚模型小鼠灌胃,以Hb为指标,探讨发挥补血功效的有效部位. 结果证明全方益气的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存在正丁醇与水层的极性区间,可能主要是黄芪多糖、苷类及当归水溶性物质;补血药效物质基础主要存在于正丁醇与醋酸乙酯的极性区间,可能主要是黄芪的苷类、苷元及当归的酚性物质等. 此方法揭示了一些中药的药用部位,药效物质研究尚处于探索之中.

1.4 中药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研究 中药血清药理学主要针对中药及其复方复杂多样的化学成分特点,用含药血清代替煎剂或粗提物进行体外实验研究药效物质基础. 莫红缨等[8]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研究方法,观察含双黄连及其拆方的大鼠血清对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抑制作用. 结果显示双黄连复方具有明显抗RSV的作用,并优与各拆方;复方及拆方的体外和血清药效学结果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知双黄连组方合理,并具有多环节抗RSV的作用. 血清药物化学主要是发现并观测血清中外源性生物活性物质以及这些物质的作用和代谢规律. 王喜军等[9-10]建立了六味地黄丸及其大鼠口服(po)后在血清中的HPLC指纹色谱,分析比较六味地黄丸、缺味处方、单味生药以及各组分给药后所得血清样品,鉴定po六味地黄丸后大鼠血中移行成分、来源生药及其代谢产物. 结果显示po六味地黄丸后从血中发现了11个入血成分,其中4个为新产生的代谢产物;7个成分为六味地黄丸所含成分的原型,其中有一成分虽为地黄中所含成分的原型,但其他两种药材也能代谢产生,对其体内的量变有共同的贡献,在此基础上成功分离8个化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这些都将有助于阐明六味地黄丸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制. 血清药理学与血清药物化学是日本学者20世纪提出的方法,对于研究药效物质有积极意义,对于我们提出新的研究方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1.5 中药“药效团药性假说” 李爱秀[11]在李石生等人的中药“分子药性假说”基础上提出“药效团药性假说”,主要论点是: ①分子具有药效,其药性是有规律的. 药物分子的药性蕴含在药物分子的特定结构中,“特定结构”指药物分子与某个受体产生相互作用时所具有的“药效团”;②中药所含有效成分具有分子多样性和药效团多样性特点. “分子多样性”指中药中所含化学成分的多样性,众多化学成分中作用相近或相同的分子具有相同的药效团,作用不同的分子具有不同的药效团,分子多样性是产生药效团多样性的前提;③中药药性多样性及其多靶点作用机制. 中药有效成分所含药效团的多样性,决定了中药对肌体作用的多靶点作用机制. 中药“药效团药性假说”的意义在于从分子水平上揭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产生疗效的作用机制.

1.6 “分子中药组学” 马增春等[12]提出“分子中药组学”学说,认为中药复方是通过化学成分组合影响信号分子组合,使紊乱的信号分子网络恢复平衡,从而起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作用和效果. 研究路线从构建证候本质图谱“证候作用通路信号分子分子网络”出发,考察中药复方、作用部位、有效成分、成分组合等不同水平对证候本质图谱的影响. 分子中药组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中药疗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使传统中药从宏观认识向微观世界接近. 李鹰飞等[13]应用“分子中药组学”策略研究四物汤,结果发现: 四物汤补血的物质基础是多糖、川芎嗪、阿魏酸和芍药苷,补血作用的分子机制是影响造血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 此种方法有一定成效,但对于中医证候信号分子认识目前尚没有明确定论,而用“分子中药组学”来探讨中医机体的证候,从而确定药效物质还处于初步研究阶段.

1.7 方剂组织药理学新假说及方剂代谢物组学新假说 唐文富等[14-15]方剂组织药理学以期阐明病变靶组织内不同中药或方剂的主要成分谱及其浓度与靶组织病理形态学和疗效的关系;方剂代谢物组学是在运用代谢物组学理论的整体性特点和系统性思想,以中药方剂的治疗机制、作用靶点、疗效标准、药效和毒性模型的鉴别和确证、疗效和毒性的化学或生物标志物的科学. 方剂组织药理学和方剂代谢物组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药理学方法研究中药(方剂)有效成分对病变靶组织的影响及其作用原理的科学. 运用HPLC, LCMSMS和NMR等分析方法研究不同中药方剂在不同疾病病变组织内的成分谱、浓度变化、作用位点或受体、有效成分与组织的相互作用及量效关系,以阐明中药方剂作用的物质基础和过程,寻找中药归经理论的客观证据. 上述方法对于我们提出的新方法有一定启后作用.

2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方法: “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

以上论述了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方法及学说,主要有: 以方剂全方、拆方来研究有效成分或有效部位的方法;“药效团药性假说”、“分子中药组学”、血清药理学及血清药物化学、方剂组织药理学新假说及方剂代谢物组学新假说等方法. 以上方法均能从有效部位、药效团等方面揭示一定的方剂药效物质,对于进一步研究中药复方和天然药物药效物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们在借鉴以上多种方法的优点以及对国内外大量文献追踪和检索的基础上,结合十几年中药药动学研究经验提出全新研究方法: “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 我们认为当中药在对证机体内产生药效变化时,机体血清中化学组分数相应的变化差中必定最小范围而最大程度的包含着真正的药效物质基础. 该策略首先借助色谱法建立中药对证产生最大药效和最小药效时血清中的化学组份物质谱,然后以差示的方法表达且初步分离出该组方的体内药效物质,并将分离产物用于对证模型,以药效验证结果反馈性调整差示色谱条件,直至确认药效物质;最后结合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动态定性、定量中药体内药效物质的变化,并与相应的药效结合研究,进一步确认中药的药效物质基础. 此方法是借助血瘀证模型基础上,以红花为工具药,以缓解心肌缺血、改善冠脉血流等指标为药效,以红花在对证机体产生最大和最小药效时血清中物质谱的变化差为导向,以色谱、波谱等方法追踪分离和鉴定红花的药效物质. 提出“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的意义在于以红花研究为基础,以实现中药现代化为目标,利用现代药理、药化、分析等多种新知识、新理论,从研究机体血清化学组分数相应变化差中,寻找药效物质基础,从而为真正揭示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为研究创新中药、中药国际化进程奠定基础.

3 展望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一项非常复杂且庞大的工程,涉及中药、药理学、数学、分子生物学等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相信只要中医药科研工作者齐心协力、相互配合,将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与中医理论研究相结以实现中药现代化为目标,应用“药效差示血清色谱法”的方法,利用现代药理、药化、分析等多种新知识、新理论,从研究机体血清化学组分数相应变化差中,寻找药效物质基础,从而为真正揭示中药和天然药物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开创了一个全新局面,能够开发出一批能控制或治愈当今世界上重大疑难病证的新药,让中药真正走向世界,为全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罗国安.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思路[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0,13(7):1456-1459.

[2] 刘建勋,任钧国.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探讨[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12):8-11.

[3] 刘永刚,罗佳波,吴 忠,等.麻黄汤拆方对过敏性炎症的抑制作用[J].中草药,2005,36(4):563-566.

[4] 刘永刚,罗佳波,贺 丰.麻黄汤及拆方抗炎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05,28(5):413-415.

[5] 李小娜,张兰桐,殷 玮.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途径与方法[J].中草药,2006,37(6):801-805.

[6] 黄兆胜,危建安.当归补血汤益气功效及其物质基础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9(1):5-7.

[7] 黄兆胜,危建安,吴利.当归补血汤补血功效及其物质基础研究(Ⅱ)[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3,19(5):10-11.

[8] 莫红缨,赖克方,江永南,等.双黄连及其拆方抗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药效学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3):194-196.

[9] 王喜军,张 宁,孙 晖,等.六味地黄丸的血清药物化学研究[J].中国天然药物,2004,2(4):219-222.

[10] 王喜军,孙文军,张 宁,等.六味地黄丸血中移行成分的分离及结构鉴定[J].中国天然药物,2007,5(4):277-280.

[11] 李爱秀.中药“药效团药性假说”的提出[J].天津药学,2007,19(2):41-44.

[12] 马增春,高 月,谭洪玲,等.用分子中药组学研究四物汤补血的作用机理[J].世界科学技术: 中医药现代化,2005,7(3):24-28.

[13] 李鹰飞,佟 丽,梁乾德,等.四物汤化学成分组合对人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细胞增殖及造血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草药,2005,36(3):386-389.

中药学的基础范文5

>> 中药物质基础“组分结构”理论的创新与实践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及思考 延胡索物质基础研究 中药及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概况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方法探析 针对斑点免疫印迹法中药药性物质基础的研究分析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方法学 关于中药寒热药性物质基础研究几个问题的讨论 中药复方制剂物质基础研究思路及方法之我见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继承、发展、创新的关键科学问题 方剂药效物质基础的复杂性特征及其研究思路 石菖蒲益智作用的物质基础及其机理研究 八珍汤物质基础及其药理学研究进展 基于现代电子舌技术的传统苦味中药黄连的苦味物质基础研究 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探索研究 “遗传的物质基础”复习重点与拓展 不同厂家丹参注射液物质基础“组分结构”分析及质量比较研究 利用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芪桂痛风片的药效物质基础与分子作用机制 基于体内外相结合的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物质基础研究思路 用于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Caco―2细胞胶原包被6孔转运板体系的构建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19]高观祯,周建武,汪惠勤,等.地黄炮制过程氨基酸组分分析[J].氨基酸和生物资源.2010,34(3):52.

[20]刘振丽,李林福,宋志前,等.何首乌炮制前后高效液相图谱的变化[J].中草药,2005,3(11):1644.

[21]刘振丽,李林福,宋志前,等.何首乌炮制后新产生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J].中药材,2007,30(12):1505.

[22]Liu Z L, Chao Z M, Liu Y Y, et al. Maillard reaction involving in the steaming process of root of Polygonum multiflorum[J]. Planta Med ,2009,75(1):84.

[23]何晓燕,刘玉杰,黄永亮,等.槟榔炒制过程中不同炮制品的指纹图谱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3,19(17):44.

[24]郑文华,许旭.美拉德反应的研究进展[J].化学进展,2005,17(1):123.

[25]吴松,秦军.Maillard反应的机理研究[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4(4):18.

Thinking and practice of study on material basis of parch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nd their quality evaluation

LIU Yu-jie, ZHONG Rui-xue, YANG Tian-jun, WANG Ru-ru, WU Chun-jie*

(Chengd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engdu 611137, China)

[Abstract]Though parch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contain less effective or index components, their pharmacological actions do not reduce or even become improved to some extent. However, the current studies related to material basis could not explain the changes in property, flavour and efficacy of parch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Meanwhile, due to the lack of objective and specific evaluation indexes, the quality evaluation could not reflect features of parched Chinese herbal pieces. Therefore, how to break the bottleneck for the studies on parched Chinese herbal pieces, make further innovation and conduct in-depth studies on the material basis of parch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are common problems that medical scholars are facing. According to the findings in the previous studies, the author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material basis of parched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by studying Maillard reaction and establish specific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es according to the features of parched Chinese herbal pieces, and conducted relevant studies.

中药学的基础范文6

中药学的现代化

中西药学结合的前提是中药学的现代化。中药现代化,包括多方面内容,如采收加工、炮炙及制剂生产、质量控制、中药基本内容等的现代科学化。中药基本内容的现代化是中药现代科学化的核心,是其他方面现代科学化的基础。中药基本内容包括中药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等内容,这些内容的现代科学化,其标志是在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方面给予现代科学的阐述。如从物质基础方面阐明哪些化合物结构类型具有寒性,那些化合物结构类型具有热性,分别会影响那些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标。如中药利水渗湿的功效,是哪些化学结构类型作用于机体后的必然反映,改变了哪些生理、生化、病理指标;药物的配伍会有哪些化合物间的化学、物理化学变化,配合使用的化合物又是如何协同影响机体的生化反应过程,进而发生生理、病理等变化。中药若能达到上述程度的科学阐述,就可根据物质基础和生物活性两大方面,选择合适剂型和给药途径,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要求。质量控制也可根据化合物的组成和含量为依据,亦可以相应生物活性为依据。新型药物学应能体现和包括中药学之优点,同时又具体体现和包括西药学之优点。应能体现不断发展的现代技术水平。就具体药物使用而言,结合和统一后的药物,应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亦具西药的基本内容,从而能按现在两种医药学理论和用药规律来使用。

西药的中药化

中西药学结合的另一途径是西药的中药化。西药学的内容包括原料药的生产、制剂的制备、质量控制、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等,药物本身的基本内容即性能、功效和使用规律的表述,构成西药学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是以现代科学知识相关术语和指标表述的。通过对比不难发现,现代西药所缺的是中药的基本内容。如果使其具备中药的基本内容,那么就成了现代科学化的中药,即成了中西药学结合后的新型药物。在此基础上可使中西药学达到结合和统一。有人认为可的松,具阳性,能资助脾肺肾气化功能,对阳虚证效佳,因此对现代西药放到中医药学体系中进行研究,根据其临床作用,而总结他们的中药基本内容而成中药。如四环素为苦寒之品,阿托品用后使人口干、面赤等,这些为热性的表现。至于具体做法,均可通过临床进行。即按中西两种医药学诊断,如给西药,再按中医药学总结用药前后机体变化情况,据此而确定西药的中药基本内容,使之成为中药。这条途径,可能是中西药学结合的较快途径。因为现有中药的现代科学化较难,从物质基础的研究看,若将每味中药的化合物组成、比例、性质、变化等均研究清楚实非易事。仅物质基础方面的研究就不是短期内可以完成的,更不要说生物活性方面了。此条途径不如西药中药化来得快,西药已具现代科学内容,仅缺中药内容,这方面内容的确定,从中医药学讲,是有很多方便之处的。

仅用西药学知识和技术,并不能彻底实现中药学的现代科学化,只有充分利用包括西药学知识和技术在内的现代多学科知识,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取中西两大医药学之优,互补不足,方可处进中药学现代科学化,早日实现中西药学的结合和统一。

中药学的基础范文7

关键词: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发展;中药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R9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10-001-02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是目前中药研究领域中的热点之一,许多研究机构和单位都积极申报此类课题,国家也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鼓励并资助了不少相关科研项目。但由于中药作用的整体性、中药成分和作用机制的复杂性,使得中药物质基础的阐明一直进展缓慢,成为制约中药现代化、产业化和国际化进程的瓶颈。本文从分析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过程出发,结合医学科技哲学知识,对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发表浅显的看法。

1 中药物质基础认识的发展

何为复方的物质基础,目前已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如全成分论、多成分论、有限成分论等。罗国安等认为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应是广义的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及生物大分子三大类。说清中药复方中全部成分目前尚无可能,而且无此必要。结合药理研究,找出其起药效作用的那些有效化学部分、有效化学成分,即可基本说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1]。而结合化学成分研究,从药效和作用机理方面就可说明各有效化学部分和有效化学成分所起的有主次的多靶点、有机整体协同的治疗效果。杜冠华提出了有效成分组学的概念,认为中药复方中所含有的所有与该复方临床应用目的密切相关的药理活性成分就是复方有效成分组。武孔云等认为中药复方中能实现该方功用并起主治作用的所有化学成分构成了该复方的物质基础,即有效系统,有效系统中的化学成分互相联系,具有不可分离性、相互制约性,表现出整体取效的特征。刘建勋等认为对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认识必须与中医药理论紧密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中药复方本身所含的化学成分是固定的、绝对的,但其药效成分是变化的、相对的,要以动态的观点结合中药复方具体的应用环境来认识[2]。凡是能治疗中医证与病(中医的病或西医的病)的化学成分就是中药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

2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模式的发展

传统的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模式不能全面反映中药多成分、多靶点和整合作用的,于是,新的中药及复方物质基础研究模式不断的产生和发展:

(1)研究中药复方制剂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动态变化与药效的关系。

(2)研究中药复方中有效部位。

(3)系统分离方法研究中药复方。

(4)系统分离方法结合药效学实验研究中药复方。中药复方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其进行研究时,应对整个复方进行研究,而不能局限于其中的某一个单味药。在探讨复方治疗作用的物质基础时,应采用物质分离与活性分离同步进行、采用活性跟踪分离的方法和原则,尽可能采用多种活性筛选指标进行评估,以免漏掉活性成分或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与活性无关的分离工作。

(5)中药复方的组合化学研究。该研究是以中药复方为天然的组合化学库,具有多靶作用机理特征为依据,采用能够反映复方疗效的药理学指标,通过组分或单体成分的组合筛选,找出其活性最强的组分构件,即确定方剂有用分子的构成。

(6)研究中药复方体内代谢。化学成分中药口服经消化道吸收后,绝大部分有效成分以原形或代谢产物的形成进入血液,并产生临床治疗作用。由于血药浓度低,检测比较困难,而尿液中的成分来自血液,且尿液易富集,有效成分相对含量高,因此可以通过对尿液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确定体内的代谢产物。

3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手段的发展

(1)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现代色谱、光谱及其联用技术等实验方法学的进步为快速、灵敏和准确的分离、鉴定复方多成分化合物体系提供了可能。特别是HPLC-MS、HPLC-MS-MS和HPLC-NMR等是攻克中药复杂体系中分离、分析问题的最有力的手段。

(2)分子生物学技术:利用基因芯片技术和蛋白质组相关技术研究中药复方对基因表达谱和蛋白质表达谱的影响,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将复方多组分、多靶点、多途径作用特点于基因表达、蛋白表达关联起来,比较各自不同的表达差异谱、表达的器官特异性及表达水平、阐明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和配伍规律。这种研究思路是从还原走向整体,从单一趋向系统,从结构到结构与功能的统一,从一个靶点到复杂网络,与中药复方存在着哲学相似性[3]。通过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得到的蛋白质组学指纹图谱,对于在分子水平上阐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药效活性的相关性具有很高的说服力。

(3)高通量技术:是将以上两项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等相结合的高度自动化的研究方法,其技术基础包括高通量筛选技术、高通量分离技术和结构鉴定的色谱-波谱联用技术。

4 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发展的前景及思考

关于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发展,也曾引起过学术界的争论,研究中医理论界学者认为在中药现代化的道路上, 因为中医学理论的现代化远未完成, 所以中医药物学不能藉此形成自身独有的、成熟客观的科学研究方法。鉴于不管中医、西医, 其观察对象与观察内容都是共同的人体、疾病,其医学理论就应该有一定的共通之处等一些认识, 中医学开始将相对成熟的西医药物学的研究方法引进到自己的药物学研究中来。而作为药物学进行药理、药代、毒理、制剂等研究的前提, 药物成分的明确是必需的。关于药效物质的研究, 从其研究的设计阶段开始, 即时刻面临着一个关乎到研究成功与否的关键问题――筛选这些物质的病理指标。因为中医学理论的特殊性, 这些病理指标一定完全是西医学的, 而非中医学的。这样这个命题就变得危险起来, 因为这需要一个先决条件, 即中西医学在理论上必须能够完全彻底地重叠匹配, 互相证明;也有学者认为,要让世人重新认识和接受中医药理论是要从认识和接受有效的现代中药开始。因此,中医药界应该欢迎源于中药而研究开发的任何形式的有效新药,这也是中医药学博大精深、科学内涵的体现[4]。我国已加入WTO ,中医药的宝藏已不再是中国的“专利”,巨大的市场正在“诱惑”着任何一个其他国家和外国公司,我们不去“开采、挖掘、提炼”传统中药,别人就会以各种方式迅速“掠夺”。认为中国以外的国家在研究开发中药时,首先考虑的是物质基础上的治疗性,而不是中医理论基础上的合理性。虽然存在争论,但对中药现代化问题学术界已形成原则共识,即“搁置争议,全面实践”,而现代中医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一定是源于科学实践。中药现代化物质基础研究即是科学实践的途径之一。

综上所述,中药物质基础研究顺应中医药发展的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开拓,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研究基础,按照科学认知的本质特性及医学认知的特殊性,现代中药物质基础研究应结合中医理论的价值体现,既不禁锢于传统认识,又不囿于西药模式,勇于创新和实践,真正解决这一制约中药现代化、国际化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德森,吴水生.组合西药治疗急性消化性溃疡反证中药复方多靶点效应实验研究[J] . 海峡药学,2011,23(8):43~45.

[2] 陈晓萌,陈畅,李德凤.中药有效成分辨识的研究进展[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2):249~252.

中药学的基础范文8

护理(三年制高职)

一、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医学、预防保健基本知识及现代护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具有中医特色,能在护理领域内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预防保健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解剖组胚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中医护理学基础、护理学基础、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妇科护理学、儿科护理学、急救护理学、护理管理学、社区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心理学等。

三、修业年限:三年

四、就业方向:在各级各类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从事临床护理、预防保健等工作。

五、职业资格:本专业毕业生可获取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保健按摩师中级职业技术证书、养老护理员中级职业技术证书。

市场营销(药品营销)(三年制高职)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药学和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药品营销业务与管理实践能力,能在各类医药工商企业、药品监督管理及相关机构从事有关药品、生物制品营销业务与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 实用药物学基础、药剂学、药品市场营销学、中医药学概论、临床药物治疗学、药品经营企业管理学基础、市场调查与预测、医药营销技术、药事管理与法规、商务谈判与礼仪、物流管理学等。

三、修业年限:三年

四、就业方向:在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医药外贸企业、医院药房及社会零售连锁药店等部门从事医药行业市场营销业务,药品经营、保管、养护及管理工作。

五、职业资格:本专业毕业生可获取高级营销员、物流师、电子商务师、营销师、市场营销经理助理。

药物制剂技术(三年制高职)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药物制剂技术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医药行业从事药物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生产工艺改进及其企业管理与药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二、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医学基础、中医药学概论、实用药物学基础、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制剂技术、药物检测技术、药物制剂设备、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药物制剂辅料与包装材料等。

三、修业年限:三年

中药学的基础范文9

从2001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著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著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著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著作

1.丛书系列

1990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个分册。2001~2006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年和2007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材

1998~2000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著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年谢竹藩编著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年ChenChiuHseuh编著《Acupuncture:AComprehensiveText》。1999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年金义成、彭坚所著《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年李鼎原著,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年陈慰中著,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著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著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著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著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著作:中医药英文著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著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著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