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集锦9篇

时间:2022-05-17 15:48:20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范文1

我们学校行政一班人,十分重视校本研修工作,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认为这是办好学校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我们定期研究校本研修工作,建立校本研修的保障机制。

1、提高认识——树立校本研修的理念。面对当前教育,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校本研修是学校的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是办好一所学校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是以学校为研修主阵地,以学校教师为研修主体,以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修内容,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提高为研修目的,把教师培训、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有机地融为一体的综合研究活动。它既是一种并于教师和教育教学的行动研究,也是一种制度建设,更是一种健康向上的学校文化。学校成立由专职副校长、教务处、教科室、教研组组成的校本研修组织机构,定期召开会议,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对教师队伍建设制订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并积极组织实施。

2、创造条件——做到四落实

经费落实。学校制订了财务支出有关制度和校本研修有关奖励制度。学校对教师全员培训、教师学历培训、教研活动、教师外出取经等必要的经费支出给予保证。XX年年11.01万元,2010年15.35万元。

师资落实。校本研修师资在校内依靠如下人员:学校有高级教师7人,中学一级教师34人,余姚市教坛新秀3人。精心挑选好各学科教研组长、级段学科组长、级段骨干班主任等。在校外主要依靠市教师进修学校、市教研室、并与宁波东恩中学等单位挂钩,充实师训师资。

书籍落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教师学习的需要,学校订有34种教育期刊,19种报纸,并每年给每个教师人手订阅一份杂志和购买二本专著。学校还专门购置了一批教育专著书供教师借阅。

设备落实。学校有微机室、图书室、阅览室、校园网等设备齐全,网络畅通,运行环境良好。

3、开发资源——运行多渠道

上级资源 全员培训选用省、市组编的教师全员培训基本教材。07、10年学校开展的《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指南》。

师资资源 校内以高级教师、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任课组长等为培训辅导员,效果较好。另外用外聘教师来充实培训师资队伍。

网络资源 能充分利用“浙江教师研修网”、“宁波教师教育网”、“教育在线”等网络资源,建立以学科为单位的区域性学习团队,定期开展学习和讨论。

资料积累 学校学科教研组长、学科教学年级组长等学校教学骨干教师,均建有学科教学数据库,内有新课标学习资料、备课资料、教学课件、试卷练习题库、教学经典案例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自编教材 积极开发教师教育校本课程,有自编校本研修教材。学校编有《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班主任全员培训讲义》等,作为学校中教师政治业务培训教材。

外部引入 学校与余姚市教研室、余姚市教师进修学校(宁波教育学院余姚学院)、宁波东恩中学等机构和学校保持联系,促进校本研修的深入开展。开辟“梁中讲堂”邀请外单位的教育教学专家,分专题来校讲座。

二、制定计划制度,加强总结考核,对校本研修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

1、制定计划——启动校本研修工作

学校制有教师长期发展的规划和近期工作计划,不断提出阶段性实施意见和改进措施。学校每学年制定校本研修的工作计划,积极组织实施。对各项专题内容,又制定专项计划来开展各项工作。如2010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培养指导意见,2010学年梁辉中学青年教师“十个一”活动方案等。

2、及时总结——不断反思和改进

在阶段性计划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改进做法,完善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不断取得实效。如每学年有师训工作计划和总结,每个专项内容又有计划和总结。XX年年、2010年的主要专题有《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教师言语表达》等都有单项计划和总结。

3、形成制度——把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

在校本研修开展的过程中,我们把习惯的做法,行之有效的措施总结出来形成制度,使校本研修工作制度化。几年来我校形成的校本研修制度有:青年教师综合考评量表、教师师德考核互评表、梁辉中学年级组考核表、学生问卷调查表、教学质量评估及奖励办法、校级先进奖励办法、集体备课要求、梁辉中学教学工作常规、梁辉中学教职工教育教学工作考核评分细则、梁辉中学晋升一级教师量化评审方案等。

4、民主参与——调动每个教师的主动性

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中,每个青年教师都制定自我成长计划及年度教学业务学习和课题研究计划,确定自我奋斗目标,争取3-5年内成为教育教学的行家。

5、保证时间——使校本研修活动落到实处

学校隔周一次师德政治学习,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内容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按计划布置教师个人自学内容。读专著内容有:《名师—营造课堂氛围的经典细节》、《教师需要什么》、《强化爱与责任,彰显师德辉》等。保证平均每周1小时以上。

6、记录过程——使校本研修工作留有痕迹

校本研修的每次活动过程有记录,人员出勤有点录,必要时拍照留念,完成后有小结和报道。如教研组工作记录册、教师成长记录册都能按要求记好,“梁中讲堂”请专家来校为教师讲座、《教师言语表达》理论考试都能拍照存档。

「 1

7、加强考核——是开展校本研修的推动力

07、08学年教师全员培训《新课程学科教学评价》、《 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都按上级要求精心组织,抓住辅导、讲座、自学、作业、考试等培训环节,达到预期的培训目标,参训率100%。在班主任培训中,采用论坛评优、征文评奖等措施,推动了培训工用的扎实开展。

8、完善档案——反映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在教师培训方面,主要档案工作有:学分记入,培训工作资料等,能分类装订成册。每学年装订一次,内容有:整体师训工作档案、学分管理档案(包括学分粘贴到教师个人)、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一人一档)等。

教育科研、教学研究、学校管理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等方面,各线做好归档工作,以全面反映我校的校本研修工作的面貌和成绩。

三、落实内容,确定形式,认真实施校本研修工作

1、内容广泛丰富

全员培训内容 07、08学年主要有《新课程教学评价》、《教师语言表达》、《余姚市义务段教师学科专题培训》等。

自主培训内容 有“六个一”活动、《青年教师培养工程》、《构建和谐课堂,提高教学实效》。二年来,校本研修内容丰富,效果显著。

师德培训内容 根据上级要求每学期制定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计划,寒暑假对教师的政治学习都作出安排。学校还编制校本教材《梁辉中学教师政治理论学习读本》(每学期一本),安排理论学习时间,扎实开展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和师德教育。

读教育专著活动 在教师中开展读教育专著活动,平时建立教师学习用书借阅制度,要求每个教师每学年读二本教育专著,同时开展读书心得写作和演讲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基本理论水平。

新课标新课程内容 对新课程教学采取集体备课,级段任课组长引领,定期开展小组研讨,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

现代信息技术内容 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培训,由学科教研组长、学科级段备课组长带头,研究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建立学科课件教学库、试题练习库、备课资料库等计算机信息资料,全校总存量达60多g,平均每位教师有1g多。

教育科研内容 学校成立教科室,结合教学科研课题的开展,进行教育科研基本知识、方法培训。

2、形式多样活泼

案例研讨、写反思文章  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能运用案例进行研讨,写案例文章,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文章,三年来在余姚市级以上获奖6人次。在班主任培训中开展班主任工作论坛活动;在青年教师培训中,于2010年4月举行了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主题论坛活动。,通过论坛形式开展交流活动,促进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

校本研修与教研活动有机结合 三周一次教研组活动,采用集体备课、专题研讨、听课评课,请进来走出去,开展教学会诊等形式的培训活动,来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其中两年来,就派教师去东恩中学参加异校教研活动8次,计40余人次。每学期举行校内教研活动各学科7-8次、街道教研活动1-2次、余姚市级教研活动1-2次。教师参与面达100%。

“师徒结对”活动 实行导师制,开展“师徒结对”活动。对分配来我校的新教师,学校都安排师徒结对。近几年校内师徒结对有:黄佳娜与吴伟龙、黄芬芳与方燕莉、王琪与徐一新等。校外结对教师有黄陆亚与鲁国权、陈雪梅与周建波、吴钏与江益新、龚文君与叶潮等;2010年余姚市第二届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跨校带徒活动中又有五位教师结成对子(黄芬芳与邵利群、楼秋林与苏可儿、翁燕飞与邬代红、吴钏与江益新、黄佳娜与马颂行)。黄芬芳老师还与宁波东恩中学毛静娣老师结成对子。青年教师成长迅速,黄佳娜、黄芬芳老师荣获余姚市青年教师比武一等奖。

教育科研活动 课题《“自主规划,同伴互助"式青年教师成长模式的探索》在宁波市立项,目前正在实行中。此课题学校成立课题组,由学校教学骨干与10多位青年教师共同参与。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范文2

——贵州省国培计划项目工作经验交流材料

麻江县教育和科技局

2011年9月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尽快提升教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县教育的当务之急。在资金短缺的形势下,我县教师培训工作迎难而上,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培计划,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对国培计划工作给予了充分的支持。

通过实施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紧缺学科培训、实验教师培训、远程培训、置换脱产研修“国培计划”项目,给我县教师培训工作带来了生机,通过一年的国培工作,我县中小学骨干教师专业水平、教学及教育科研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尤其在置换脱产研修项目中管理到位,特色凸显。现就我县在国培工作中一些做法作简要汇报。

一、健全组织,加强管理,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开展

1.为确保我县“中小学教师部级培训计划”项目顺利完成,成立了以县人民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国培计划”项目实施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教师培训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工作,为顺利推进项目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为加强管理,使项目取得实效,县教育和科技局出台了《麻江县“国培计划”项目实施方案》,对培训原则、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和组织领导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将国培项目培训列为县教育2010年重点工作之一,纳入“十二五”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同时下发了《麻江县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学校必须把“国培计划”纳入常规工作,列入局对学校的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参培教师返校研修过程中必须在所在乡镇进行推广使用,真正起到骨干示范作用;凡培训未合格的教师,一律不得参与各类评先评优。从而在制度上为培训工作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合理选送,协作沟通好,培训有实效

1.合理选送,力求有效。参培教师先由各乡镇进行推选,然后由县国培计划领导小组进行审核,遴选在校本研修中发挥辐射作用的骨干教师参加置换脱产研修。选定8所初级中学和8所中心小学作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学校,并选出优秀教师担任各学科实习生指导教师。

2.妥善安排,解决参培教师的后顾之忧。培训期间,县国培计划项目领导多次到置换研修项目高校了解置换教师的学习生活情况,解决置换教师生活上的困难,使其能够安心学习。

3.信息反馈及时,协作沟通好。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我县“国培计划”项目实施办公室与置换研修项目高校互通有无,随时了解置换教师的学习进展情况,双方及时反馈并解决培训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正因有了顺畅的协作沟通,培训工作得以圆满结束,送培教师全部合格。

三、管理精细,服务周到,实习生安心顶岗。

1.县国培项目领导小组与置换研修项目高校做好对接,共同重视研修顶岗培训工作。对置换到我县实习的大学生,为了保证到我县以后能尽快进入工作角色,县教育和科技局要求所有学校必须安排好相应的工作任务;必须安排好顶岗实习生教学工作;必须安排好顶岗实习生的食宿问题,考虑好安全问题,给顶岗教师提供良好的实习环境。

2.指导针对性强,实习生进步快。各学校给顶岗实习生派遣帮带教师,亲自展开教学实践。同时安排担当实习班主任,了解学生、锻炼他们管理课堂的能力,促进教与学的互相进步。

3.片区互动有特色,参与师生获双赢。2010年12月,在我县谷硐中学开展了“片区互动”教研活动,活动由离岗培训教师、顶岗实习生,未参加培训教师、专家等开展上公开课、示范课、评课及专家点评方式进行。此次活动特邀专家:贵州省教育厅教科所杨主任,贵师大吕教授和贵师大段教授作现场指导。活动的开展使教师与专家零距离的接触和切磋,汇集了智慧,达成了教学上的共识,使师生双赢。

4.注重过程监管,确保培训质量。县国培办成立了考核组,对“国培计划”置换研修项目学校及个人进行了过程性检查与考核。共收集教师离岗研修个人总结或培训心得50余篇,跟岗研修报告48份,并建立了培训档案。

四、通过置换脱产研修,即顶岗实习生的教学实践、离岗教师到高等学校高级研修,达到了双方共赢。

1、提高了实习师范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工作协调能力,独立生活能力,特别是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2、离岗研修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育教学水平进一步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明显提高。

3、48位教师作为“种子教师”,承担了二级培训任务,并在各自的岗位发挥了骨干示范作用,特别在校本研修过程中,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全体教师,使本校教师专业化水平得到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所提升。

4、置换脱产研修解决了教师“工学矛盾”。

5、拓宽了高校培养师范生的渠道,切实解决了实习难的问题。

五、培训工作展望

通过“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项目的实施,解决了多年来教师的工学矛盾,培养了一批“种子”教师,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动和“火种”作用,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实践证明,置换脱产研修效果好,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是一条有利于教师、师范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县将继续加大教师培训经费的投入,进一步加强在岗教师实践学习的指导力度,全面提升我县教师素质,从而促进麻江教育的跨越发展。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范文3

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区校本研修工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发展,不断提高教研水平、教学技能、教育质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打造榆阳教育强区,根据省、市《关于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的意见》精神,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程。

第二条 本规程适用于全区普(职)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和教育直属机构。

第三条 确立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结合的研修模式。

(一)校本研修是以学校所存在的突出问题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选题范围,以学校教师作为研修活动的主要力量,通过一定的研修程序取得研修成果,并将研修成果直接应用于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研修活动。

(二)“联片研修”是以“校本”为基本理念,以促进学校管理人员、教师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以有效实施新课程为工作目标,以校际合作、区域联动、优势互补为行动策略,在校本研修基础上,延伸拓展到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和校园文化建设等诸多领域,为校本活动搭建交流展示平台,它是让众多学校在这个平台上共同研究解决校本中存在的共性或较深层次问题的“大校本”研修工作机制。

第四条 校本研修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全面负责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和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联片研修实行工作组长主持下的片区校长联席会议制,由组长学校校长按照职责主持联片研修工作。

二 教研网络与层级职责

第五条 健全研修网络,搭建工作平台。

(一)成立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健全校本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以校本理念为指导,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抓好校本研修制度建设,建立以课例、案例为载体的“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新型教学研训制度;注重方法创新,组织开展校本研训、合作教学、案例分析、教学反思、结对帮扶、教学观摩、同课异构、教学咨询、教学管理、成果展示等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收集和开发校本研修的各种文本、电子资源,健全校本研修档案,构建校本研修工作发展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保障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

(二)成立联片研修工作组,建立联片研修工作机制。

依据学校区域分布、规模大小、学段特点等原则,将全区中小学划成片区,组建联片研修工作组,联片研修工作组下设学科研修指导组作为业务指导机构;同时健全学校教研(科)室和学科教研组及备课组,成为学校校本研修的执行机构。

榆阳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组划

组 别

片属学校

组长学校

教研员

负责人

备注

城区组

高中组

一中、二中、苏中、华栋、高专附中、九中

一中

贺艳萍

赵媛媛

吴志清

初中组

一中分校、二中、苏中、四中、五中、七中、十二中、华栋、高专附中、九中

一中分校

高岳成

陈文文

常艳珍

小学组

一小、二小、三小、五小、六小、七小、八小、九小、十小、星小、逸夫小学、原榆阳镇小学、特教、民办小学

一小

常秋梅

段 静

谢海雄

幼儿组

一幼、二幼、民办幼儿园

一幼

孙 娥

常艳芳

杜治礼

农村组

南片1组

镇川、上盐湾、鱼河、鱼河峁、清泉

鱼河峁

赵媛媛

张曼亭

谢海雄

南片2组

古塔、余兴庄、青云、刘千河、刘官寨

古塔

杜邦友

常秋梅

贾美丽

赵英炳

东片组

麻黄梁、安崖、大河塔、牛家梁、金鸡滩

麻黄梁

高岳成

张 艳

罗 慧

北片组

孟家湾、小壕兔、岔河则、马合

岔河则

段 静

陈文文

孙 娥

吴志清

西片组

补浪河、红石桥、巴拉素、小纪汗、芹河

小纪汗

贺艳萍常艳芳

杜治礼

联片研修工作组接受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接受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组的业务指导,同时组织指导联片学校的校本研修工作。实行区、片、校三级拉动,行政、业务两线并举,教学、教研、培训一体化互补共生,形成“三级二线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第六条 明确层级职责,提高工作绩效。

(一)以区教育局局长为组长的榆阳区校本研修领导小组是全区教科研工作的领导决策机构,负责全区基础教育科研工作的规划与制度建设,根据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组织开展重大教科研活动和专题攻关,总结推广教科研成果,表彰教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营造浓厚的教科研氛围。

(二)区教研室、区进校、区电教馆是全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的组织管理机构,负责制定全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方案,确定研究课题,健全研修网络,完善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管理办法,策划安排校本研修、联片研修活动,为校本与片区研修活动提供咨询、指导等专业支持。真正把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到学校,贴近校本、贴近课堂、贴近教师、贴近学生,与一线师生共同发现问题和研究、解决问题。

(三)校本研修工作专业指导组是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工作最直接的指导者和引领者,负责督促检查所联片学校校本研修、联片研修组织机构和研修制度建设,按相关规定要求完善管理运行机制和检查评比制度,形成联片研修运行模式和工作流程。积极协调和指导校际、乡镇际联片研修活动,负责评价学校和教师的校本研修工作,促进乡与乡、校与校、组与组以及教师之间合作交流、有效互动、共同提高。

(四)中小学联片研修工作组由片区组长、成员学校校长和联片教研员组成,是片区研修的指挥中枢,负责联片研修活动的计划安排、组织实施和检查评估,对片区所辖学校校本教研、校本培训、校本管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有调研指导和建议督查职能。片区校长联席会议每学期举行一次,学科联片研修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

(五)学校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直接领导和指导学校校本研修工作,使校本研修做到有组织机构、有制度措施、有实施规划、有评价考核、有经费保障、有激励机制。

(六)教研(科)室和教导处具体负责校本研修日常管理。依照学校校本研修制度和方案制定学期校本研修计划与进程表,提交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审议;承担对教师业务能力、教学水平的考核,评选教师的教研成果,指导校内各层次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在校本研修计划实施中加强过程管理,形成教研常规:对各学科教研组的课题、计划、活动、总结、成果等进行检查、记载、评价;学期末对全校校本研修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提出奖励与改进意见。

(七)学科教研组根据学科教研工作计划制定教研组学期研修计划,组织和督促学科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课程标准,研究教材教法,开展同课异构、教学观摩、说课议课、集体备课、教研反思、专题研究、教改实验、撰写论文等校本教研活动,每项活动做到“四定三有”:即定主题、定内容、定时问、定人员(主持人、主讲人、中心发言人等),有记录、有小结、有考评,使预定目标落到实处。

(八)兼职教研员协助区校本研修专业指导组和学科教研员开展咨询、指导活动。带头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积极承担专题研究,主动承担校本培训任务。

三 研修内容与工作方式

第七条 实施“一功五化”,夯实校本研修。

为促进教师理念更新和专业发展,特提出“一功五化”校本研修内容及方式。

(一)锤炼教学底功:三个类型(通用基本功、学科基本功、研究型教师基本功)拾阶而上;三种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后备骨干教师培训、骨干教师培训)次第展开;三种方式(发现新苗、夯实基础、提升能力)整体推进。

研修方式采用“自我研修式”扬长补短、“师徒结对式”同伴互动、“竞技比武式”增强动力等。

(二)转化教学理念:教师确立四个意识(课程意识、学生意识、开放意识、问题意识);强化“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三落实”,落实教学目标(教材目标化、目标问题化、问题要点化、要点练习化、练习应用化);落实“教”为“学”服务(以学生经验为起点、为扩大学生经验而展开、为学生获得新经验和理性认识而结束);落实课后评价与反思(反思教学目标,反思教学策略,反思教学效果,)。

研修方式采用“专题讲座式”提高认识、“以学论教式”转变行为、“评价反思式”长善救失等。

(三)内化课标教材:明确课标要求(课程功能地位及基本理念对课程实施的诸项建议课标设计思路及总分目标);通晓教材体系(教材编写体例及内容体系教材宗旨任务及知识板块单元章节地位及前后联系课时教材内容及设计意图);掌握教材教法(新课程倡导的新教法学习引进的好教法继承传统中的好教法提炼自己的创新教法);组织教师进行课标、教材、教法考试。

研修方式采用“观摩研讨式”对比分析、“分类磨课式”提炼升华、“测查问卷式”考评把脉等。

(四)优化教学过程。教师活动抓三要素(备课、上课、反思);学生活动抓三环节(预习、听课、复习)。对学困生开展“教学会诊”;引导教师以“高质量、轻负担”为目标,构建新的教学机制,努力实现教学过程的优质高效。

研修方式采用“案例剖析式”指导实践、“同课异构式”鼓励创新、“调研诊断式”反馈提高等。

强化教学管理:一是管方向,更新理念,落实机制(以实施素质教育为管理工作基本方向,重点在“三破”、“三建”:破除应试教育的“唯考分是问”,破除妨碍课程改革的陈规旧矩,破除压抑教学民主的权力滥用: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评价制度)。二是管过程,夯实常规,动态调控(狠抓落实,既有规范要求,又留创新余地,力求“管而不死、活而不乱”;着力点在“两个控制”:一是教师的教学流程,二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三是管教师,鼓励拔尖,整体提高(着眼点在“两业”,一是敬业精神,二是专业水平)。四是管学生,勤学巧学,导“星”入“轨”(注重学习品质培养和学习方法指导,把学生学习活动中的“预习、听课、复习、练习、小结”这五个最基木环节分别细化出操作要点,反复要求,强化训练,使之习以为常,在每一个学习时段构成一个相对完整有效的学习周期)。

研修方式可采用“流程控制式”检查常规、“评教评学式”教学相长、“激励策进式”评优树模等。

深化校本教研:树立一种理念(校本教研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增强两种意识(发展意识、研究意识);把握三个要素(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掌握四个步骤(问题、设计、行动、总结);运用五种方式(教学反思、教育叙事、课堂观察、教学案例、课题研究)。校本教研不等同于课题研究,既要积极承担上级下达的课题任务,更应大力倡导紧贴教学实际的小课题、微型课题研究,鼓励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去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去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去实施这个办法,去反思这个办法的成效,依此形成一线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常态。

研修方式采用“课题驱动式”群体参与、“问题转化式”沙龙交流、“成果展示式”比学赶帮等。

第八条 加强校际合作,开展联片研修。

(一)当前我区联片研修工作的主要任务:

1.研究教师全员培训,解决观念转变、教学有效、教研有为等新课改带来的三大基本问题。

2.研究新课程的教与学,破解实施新课程的关键-转变教与学的行为。

3.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破解实施新课程的难题-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的开设。

4.研究新课改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解决学校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问题。

5.研究校园文化建设,解决和谐发展的校本文化构建问题。

(二)校际合作、联片研修的工作方式

1.区级层面加强示范式引领带动。确定“校本研修实验基地校”,构成全区校本研修工作的骨干体系,充分发挥其示范引领和联动辐射作用。

2.片区层面加强主题式联片研修。针对各片、校研修工作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平衡性,以片区内强势学科为龙头,带动弱校或弱科共同提高。

3.学校层面加强点面式联动。以学科教研组为阵地,接受片区学科研修指导组的指导,强化学科研修,重点扶持弱科,实行点面结合式联动。联动方式采用“师徒结对”、“课题合作”、“自主联合”等。

4.学科层面加强跨校式研修。在农村中小学以联片方式开展跨校式研修,将专职教师数量少、难以建立专门教研组的相关学校教师组成一个研究群体,能者为师,兼任组长,主持开展研修活动,以消除学科研修工作的“盲区”与“死角”。

四 绩效考核与结果运用

第九条 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依照《榆阳区校本研修考核办法》,对重点工作任务提出切实具体的目标要求,结合本规程一并实施考核。

第十条 各片区、学校要努力营造“人人参与教研、校校彰显成果”的研修氛围,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工作态势,在校本研修与联片教研方面,除区上统一进行绩效考核外,要切实加强自查自评,重点突出“四查四比”:教师自查,比个人反思的深度;联片工作组自查,比互动引领的广度;学校自查,比发展变化的幅度:联片互查,比互补提升的高度。

第十一条 区教育局将学校校本研修绩效考核成绩按5%计入督导室对校长年度考核之中,个人校本研修学分与评优树摸、晋级晋职挂钩。

五 工作制度与保障措施

第十二条 依据本规程和《榆阳区中小学校本研修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校本管理、校本研修与联片研修相关制度。

(一)工作制度

包括联片研修制度;校本研修制度;绩效考核制度;课题申报制度;论文评审制度;常规检查制度;成果奖励制度等。

(二)档案制度

1.组长学校建立联片研修档案:包括联片研修制度,每学期活动计划,工作组与学科指导组人员名单及分工,每次联片主题活动记录及小结,教师参加联片研修的心得体会,每学年片区交流展示材料及成果等。

2.成员学校(含组长校)建立校本档案:①校本教研档案(校本教研长期规划、学期计划及活动安排;各级申报立项课题申请书、研究过程记录、阶段性成果或结题资料;校本微型课题选定、主题学习内容与研究过程记录、成果及运用;教研组活动的年规划、期计划、周安排及工作总结;汇编教学论文集、教学设计集、教育叙事集、教学案例集、教学反思集等)。②校本培训档案(学校教师阶梯发展培训规划,学年培训计划,学期培训安排及内容记录;教师参与校本培训写实及考评记录)。③校本管理档案(落实“三规一则”及规范化管理的相关制度或要求;教师备课质量检查及综合评价;作业设计与批改质量检查及综合评价;学科素质测评试题及成绩统计表、学情分析资料;学科综合实践活动成果;优秀课例光盘;优质课件;校本课程开发资料)。

3.建立教师个人专业成长档案:主要包括个人信息表;个人专业发展规划;个人在“一功五化”校本研修中的训练计划与纪实;个人现代信息技术学习与应用纪实;个人申报立项课题或校本课题研究的课题资料、过程记录及成果应用;个人听、评、说课记录及参加教研组、片区教研活动的感想、反思、随笔;个人教研论文、教学设计、案例、叙事、反思、总结等。

第十三条 加强领导,夯实措施,构建保障机制。

(一)加强校本研修、联片研修工作的组织领导。区校本研修工作领导小组定期专题研究、布署、检查、总结教育科研、校本与联片教研研修工作。区校本研修工作专业指导组和各联片研修工作组要牢固树立研修强校意识,求真务实抓研修,做到有工作布署、有过程指导、有质量督查、有总结评价。学校校长要切实担负起校本研修的组织领导责任,履行好校长在校本与联片研修中的工作职责。

(二)加强校本研修工作的经费投入。

校本研修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的有效措施,学校领导要树立教育科研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理念,安排必须的经费用于校本研修,为“培师德、练师能、铸师魂”提供有力保障,每年教师培训经费不低于本校当年经费总额的5%。联片研修经费在教科研经费中专项列支。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范文4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区教育工作精神,适应长风生态商务区的建设发展,实现普陀区优质教育“圈、链、点”的战略布局,秉承“博雅教育,精致办学,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强化依法治教,全面加强学校质量管理,聚焦学校内涵发展,认真制定完善学校新三年规划,扎实提高教师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努力改善办学环境,为四附中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为办老百姓满意的学校做贡献。学校将争创市安全文明先进学校、区行为规范示范校、区素质教育优质校、区信息技术实验校、区教师专业队伍建设继续教育示范校、市艺术教育先进校、区艺体工作先进校、区科技工作新进单位、区语言文字先进单位。

二、以规划和规范为引领,促进优质教育持续发展

作为区自主督导评估实验校之一,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依法进一步加强探索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发挥研究成果作用,形成学校自主发展制度和工作机制,增强学校办学活力和动力,促进学校在办学中的自我完善和提升。积极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建立学校教育核心价值观和学校精神,形成学校文化体系,引领学校高水平发展,着力争创优质教育“点”。

1、加强对四附中中长期发展的超前思考。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学校实际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通过深入调研、专题研究、广集众智,认真分析总结2005年以来长风中学发展的成绩和经验,深刻分析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起草制订征询论证学校新三年发展规划。重点围绕博雅、精致、和谐的目标,从德育、教学、课程、师资、科研、信息技术等方面细化,提出过渡时期的主要思路和战略举措,为在长风生态商务开发区内,建成现代化、高标准、质量上乘、办学特色鲜明,在全市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学校,提供行动指南。

2、抓好规划细化及实施。继续贯彻落实好《学校新三年规划》,修订学校各项制度理顺机制,落实好《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三年规划》、《教师继续教育校本基础性实践课程计划》、《学校教学质量改进计划》、《学校课程计划》、《学校数字化教育平台建设规划》等,细化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各项目标顺利完成,为促进学校教育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继续开展“学校自主性督导评估机制建设”的课题研究,逐步形成校内自评、互评和外部评价有机结合的教育督导新模式。

3、抓好规划措施的制定和实施。做好新规划草案修订教职工征询工作,组织教育专家论证规划,通过教代会解读宣传审议确定新三年规划,利用区政府对本校教育督导的契机做好规划的后期修订和论证。对照《关于开展普陀区“素质教育先进校”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创建和评审普陀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先进校)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以标准引领发展,以规范促进优质。

三、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1、推进学校德育建设,构建以“博雅、自信、体验”为核心的学校德育文化

1)深入推进“两纲”课内课外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德育校本实践体验课程,凸现生命教育、环境资源保护教育特色;凸现交通安全教育特色;凸现博雅人文文化气质。

2)推广使用《普陀区中小学生节庆活动手册》,研发集文化、传统、美德和技能研习为一体的龙舟文化教育综合课程,精心设计并实施龙舟文化校内外文化活动,借“端午”节契机,开展校际师生龙舟竞赛。

3)加大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力度,做好市行为规范示范校评估。制定学习执行本校学生手册,重点修订学生奖惩处分条例;

4)推进温馨教室建设,促进民主平等、友爱合作的师生、生生关系的形成。

5)积极开展迎世博主题系列活动,从环境卫生做起,倡导文明礼仪,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志愿服务,建设美好家园。

6)开展红十字精神教育,对师生进行救护培训,提高自救互救能力,

7)参加第二轮市级安全文明校园评比。着力完善工作制度,加强学校及周边环境建设,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提高学生自救自护意识和能力。

8)进一步丰富“伟人教育”内涵,拓展“伟人教育”的新领域,推进科学发展观进课堂活动。

9)提炼德育特色,做好“一校一品”的创建,做好申报评审工作。

10)继续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开展“博雅优师”班主任序列评选,开展学困生诊断和行为干预项目培训和实践,提升班主任工作艺术和方法,规范班主任工作及其队伍建设,积极参与第二轮“十佳班主任”评选活动,促进班主任队伍专业化发展。

11)做好学生先进个人与集体的评优工作和初三学生推优及综合测评工作。

12)精心策划并组织学校艺术节、运动会、男孩女孩节等大型活动,和预备年级新生入学教育、军训和初二“青春营”学农等实践活动。

2、稳步提升教学质量,构建以“博雅、多元、体验”为核心的学校课程文化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强化课程建设,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细化课标、优化课堂、强化练习,继续推进有效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深化“有效教学”的内涵,将减负增效的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聚焦课堂教学改革,贯彻《普陀区中小学各学科教学常规要求》、《普陀区中小学各学科常规质量管理指导意见》、《普陀区中小学部分学科课堂教学有效性评估意见》精神,开展相关学习落实行动。加强教学工作基本常规建设的研究,针对实际,细化教学常规,健全课程管理的反馈调节机制,加强教学自主性督评,由分管校长负责,教务处牵头,组织对课程运行课堂教学进行监控,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信息分析等方法,及时发现问题,适时进行调整,修订教学常规制度,形成适合教学发展的新的工作常规。

2)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为指导,加强教学环节设计管理监控:关注课堂——开展以“有效教学,打造精致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究;关注作业——开展以“个性化作业分层作业设计”的命题研究,教师精编练习代替名目繁多的教辅材料,举行“备课组精编习题评比展示活动”;倡导“听课文化”,组织开展全校性、跨学科的课堂教学视导、观摩活动,继续开展以“主讲共评”为形式,教研组为单位,进一步以“教学有效性”为主题,围绕教材、教法与学法、学生差异,开展校际同行之间各科课堂教学“同课异构”教研活动;

3)继续抓好学校教学质量改进计划的修订与实施,结合校情,编制研发与新教材配套、并落实到章节为标志的教学资源库,并实现网上互享。

4)积极参与普陀区“素质教育先进校”争创工作。进一步推进学校高标准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形成学校鲜明的办学特色。

5)依托华东师大专家专业支持,开展常规教学有效性和教学问题研究,开辟有华师大教师与区域内优师主讲的“博雅教育”讲坛,拓宽师生眼界,提升教师专业发展。

6)丰富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维课程,构建学生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生存技能、生活常识类短期生命科学系列拓展课程,包括:食品卫生、水电安全、交通安全教育、防盗防灾防毒防震与逃生训等安全自护教育、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并组织教材的编写。注重拓展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一批长线、固定课程;以学科延伸、人文修养、艺体活动、动手技能、生存自护、时政教育、分层辅导七大类型的拓展课程;修订学校拓展型探究型课程指南。

3、加强教育信息化,构建“博雅、高效、透明”学校教育信息化平台

1)继续以应用为重点,以转变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为根本,加强对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积极参与“区信息技术实验校”评审。

2)开发学校信息管理平台、各年段的教师教学资源互享平台、学生学习平台、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平台以及图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符合学校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的校园网应用平台。

3)通过“微格教学”技术的应用,对教师进行教学过程录像,提供教师自我观看、自我反思、自我矫正的机会,要求教师通过发现自己教学设计中的闪光点和不足,提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技能和调控能力。同时,利用不断积累的个人教学素材,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促进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4)支持推动部分学科教师进行教育博客试点工作,关注学科研究实效性。

四、以专业化发展为要求,构建以“博雅、激情、共营”为核心的师资队伍建设平台

1、贯彻区教师队伍建设四年行动计划,加强校本研修。

1)制定教研组与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全面分析总结过去几年教研组的建设情况,从课程开发、课堂教学、青年教师培养、梯队建设、教师个性化发展、科研成果等方面反思教研组建设的特点和不足,有针对性地制定新的发展规划。教研组帮助每位老师制定专业发展规划。

2)建立理论学习制度,强化备课组建设。

3)通过“微格教学”技术的应用,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技能。对教师进行教学过程录像,提供教师自我观看、自我反思、自我矫正的机会,要求教师通过发现自己教学设计中的闪光点和不足,提高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技能和调控能力,促动教师的发展性评价。

4)建立“说课制度”,通过教师“主讲共评”,对话反思教学。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主题的教学示范展示交流活动,以推进学校课程改革为主题,以优化教师结构为基础,以骨干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推进教师专业化建设为目标,以推进以提升教学质量破解教学问题为内容,以行动研究为特征的校本研修为重要抓手,组织校学科带头人、校教学能手、校教学新秀带头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作用;开展各层面教师教学研究、汇报活动,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促进教师主动发展。

5)研发校本系列课程,打造“特色”课程和“品牌”教师。

6)发挥本校骨干教师作用。发挥高级指导教师、教学能手在学校教师专业引领、推进学科建设的指导力。

7)畅通渠道,积极招聘选拔引进优秀教师,优化学校师资配置,加强教师校本培训,促进教师合理流动,完善教师评价考核机制。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

1)认真贯彻实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和《华东师大第四附属中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践行“普陀教育精神”规范教师行为,将师德教育和人文素养提升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充分利用各种文化资源,组织教师开展提升人文素养的实践活动,陶冶情操,增强人文底蕴,塑造人格魅力。

2)发挥党员教师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完善正在实施的特殊学生结对活动,建立起学困生帮助干预机制,努力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缩小学习差距。

五、科研先导,课题研究,构建以“博雅、反思、创新”为核心的学校科研文化

以科研为先导,以课题为载体,建立科研自培基地并加强建设;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多渠道、全方位提供教科研信息;加强教科研课题的中、后期指导服务;帮助学有特长、教有特色的教师及时总结经验并进行理论提升;发挥科研“助推器”作用,通过“博雅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及相关子课题的研究,大力推进以实践研究为基础的教育,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制定课题管理评价条例,理顺学校科研管理流程,激发教师参与科研的兴趣,加强课题研究从课题的开题、研究过程到结题的过程指导与监控,年末召开两年一度的学校科研工作年会。

2、做好对原学校“PDCA”总课题的结题和新三年规划“博雅教育实践研究”课题及相关子课题的开题及论证和申报认领工作。

3、启动对“博雅”校本课程的分学科课程研发和试点工作,包括构建学生文明礼仪、心理健康、生存技能、生活常识类短期生命科学系列拓展课程,包括:食品卫生、水电安全、交通安全教育、防盗防灾防毒防震与逃生训等安全自护教育、入学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内容;以学科延伸、人文修养、艺体活动、动手技能、生存自护、时政教育、分层辅导七大类型的拓展课程,重点研发集传统佳节美德传统教育、承载历史人文底蕴和体育竞技教育为一体的“龙舟”皮艇综合德育体验课程;“绿色家园”环保精品课程;优秀影视鉴赏教育课程;管乐艺术特色课程、社会实践考察体验课程等。

六、完善学校管理,构建“博雅、民主、开放”学校管理文化

加强调查研究,促进科学决策;潜心抓好教育教学,提高对课程建设领导;结合教育局的工作基本要求,规范学校办学、传承学校传统优势,整合办学条件,提升办学质量和学校品牌,形成办学特色和社会声誉。

1)通过学习宣传修订新三年规划活动,开展“学校博雅教育精神”的讨论,通过岗位践行活动,使之内化为引领广大教职工立足岗位、勤奋工作的自觉行动,形成推动学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2)我们要在总结归纳的基础上重新修订管理流程。完善校长负责制,加强班子自身建设,完善学校组织架构,推进校务公开,实施民主化、科学化的学校管理。修订编印学校制度指南。

3)完善学校的岗位责任制、教职工岗位任务及考核标准、文明教工及班组的标准及考评方法等制度的制定与完善,使学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责任到人。在修订学校各部门职能部各项常规制度基础上重点修订完善学校新三年见规划、教师队伍三年规划、教职工考核评估指标体系、教职工违纪及教学事故处理办法条例、骨干教师管理实施办法、科研工作管理条例、十室岗位聘用及管理考评制度等。

4)完善各种公开公正的民主制度。完善教代会、学生参与管理学校、家委会等参与决策建议评价制度。

5)制定并完善中层干部培养、选拔、任用制度,新学年开启前,全面试行中层干部岗前竞聘制,实行岗位责任制,和任期结束述职民意测评制。

6)发挥年级组、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功能,明晰管理职责范围、内容,注重分工与合作,服务与指导,逐步形成科学、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

7)建立后勤保障体系。提高后勤工作人员素质,完善后勤工作的育人、保障、创利三大机制。规范后勤工作人员的各项工作程序,明确岗位职责,奖罚分明,树立服务育人的观念。进一步理顺后勤与教学中心的关系强化图书馆、实验室等“五室”的服务功能,完善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计算机房、实验室等“十室”的管理体系,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保障。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范文5

本学期,学校研修工作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切实做到“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做事”,以提升教育质量为中心,以深化课程改革为重点,以全市教师“千人赛课”为抓手,以抓教研组建设为契机,以课题研究为手段,以提升课堂教学效益为目标,以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为根本,落实创建优秀学科组,贯彻“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教师教育八字方针,立足教育教学需要,教师专业化发展需要,紧密结合现代远程教育,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开创我校校本研修工作的新局面。

二、工作基本思路和目标

认真贯彻落实研修工作“三大原则”,即坚持整体性发展原则,我校教师人数较多,教育教学能力、素质参差不齐,学科不配套,教师整体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校发展不够协调,本期和今后更长一段时间,将由教科室牵头,积极开展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的研修活动,最终实现学科均衡发展,教师整体协同提高,学科教学独具特色;坚持研修一体化原则,以教研组研修、集体备课为主要形式,以“四课”(引领课、示范课、汇报课、研究课)活动、课型建设为主要载体,以案例分析为手段,以小课题研究、问题反思和总结为主要内容,以转变教学观念和行为、提高质量为主要目的,实现校本研修的高效务实目的;坚持以教育科研为指导的原则,把握教师教育发展方向,引导教师改革教育工作模式,整合校内外教育科研资源,实现校内教育均衡发展,不断提高研修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教科研工作中,严格做到“三细”(细心、细致、细节)、“三严”(严谨、严肃、严格)、“三实”(踏实、务实、落实)的教学管理策略。

本期研修工作立足于做好以下几项工作:①师资队伍建设工作;②课标研读工作;③师德、师能提高工作;④强化网络研修;⑤州市级课题实验工作;⑥教师个体小

课题研究;⑦探索五种课堂教学模式(早、晚自习课教学模式、新授课教学模式、复习课教学模式、试卷讲评课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⑧研修校园文化建设,逐步形成自主、自觉研修氛围;⑨教研组建设。

通过开展以上九项工作,使校本研修成为教师发展的助推器,成为学校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三、具体工作

1、师资队伍建设

①认真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技能自培自修,组织教师参加新一轮继教培训,力争人人达标。

②组织开展好“四课”活动。“四课”活动在我校长期坚持,形成惯例,对于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期将进一步加强听评课管理,杜绝评课流于形式,只说优点,不说缺点的做法;听课节次严格落实,记录详备,严禁集中在一个时段完成听课学习任务,由教科室负责登记,并纳入继续教育灵活学时审登,凡听课节次不足或集中听课者将予以经济处理并在期终研修考核中予以扣分。新调入教师的汇报课在9月底完成。

③加强学校教学骨干队伍培养力度。为确保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将继续采取“分类培养、典型示范、骨干先行、整体带动”的思路,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同层次的骨干教师确立不同的目标,采取不同的措施,实行分层研修,以提高教师综合素质为目标,期终将评出优秀骨干教师。骨干教师的管理将初步出台管理办法,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将纳入相应管理。

④加强班主任培训工作,创新班主任工作机制。协调、配合政教处做好全校班主任培训工作。强化班主任教育理念更新,抓好案例分析,做好班级德育小课题研究,探索优秀班集体建设模式。

⑤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2008.9-2011.8)启动,对教师的成长规划进行分类,切实落实各层教师的学期成长计划。

2、继续加强课改实验工作

按照课改的总体精神和思路,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建立既具有学校自身特点,又与国家课程相适应的校本课程体系,取得最大化的课堂效益。进一步深化课改,更新观念,在观念上要进一步强化新的教学质量观、师生观、评价观,在行动上要实现“三变五让”(三变: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转变,即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的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五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让学生观察的要让学生观察,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表述的要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动手的要让学生动手,能让学生总结的要让学生总结)。

①继续加强课改工作。各年级组、教研组要紧紧围绕新课改这一核心,结合学科研修活动,开展好新课程研修工作,强化教师新教育理念的建立,强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在教

学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总结,在创新中发展,在反思中成长,并把教学反思形成制度,纳入教学常规检查,成为课改实验工作的基本方针。

②利用“四课”活动,深化新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活动。以课堂研讨形式为主,把课改理论转化为课改实践,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带着问题去学习、探讨,同时为教师提供一些示范性强,操作性强的教学案例,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采用教学圆桌(圆圈)会议的形式把评课引向深入。

③研读新课标。各学科教师,尤其是初三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准确把握课标,在教学中贯彻落实课标,力争做到“不走样,常创新”。重视课堂教学设计:要弄清学生基础,明白教学要点,提升优质课堂教学比例。落实未认真准备的课不上、未细致思考的问题不提、未认真研究的题不做,尽一切可能减少课堂废语言、废环节。未备课却上课的视为教学事故,并与个人年度、学期考核挂钩。

④引导教师自觉反思教学,记录好教师自己在课改过程中的成长经历。纳入学期个人研修考核。

⑤盘活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资源,用管理制度切实引导他们发挥教学示范作用。骨干教师要心系教育,胸怀学生,带出一个学科,带好一批教师,并初步实施各级骨干教师工作学期考核制。

⑥课型研究工作要由教研组长落实,分步实施,集中力量研讨出五种课型的基本程式,并在教师的实践中加以完善。可能的话在期终评出先进个人和优秀教研组。

3、配合教务处抓好毕业班教学工作。要确保我校的毕业班质量明年再上新台阶,完成学校制定的升学目标和质量目标。重点是备课、上课、课后反思。备课做到课前有思考、有思路,利用集体智慧,做到“胸中有课标,胸中有教材,目中有学生,心中有数(学生学习现状、差异有数),手中有法”。上课要激发学生思考、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课堂要体现学生主体,实现能力目标,达到思维训练。年级组长、教研组长实行“走课”,推门听课、学科考点教学指导。

4、强化教育科研工作

①我校教科研工作的任务:抓好州市级课题的实施和管理,及时总结,形成课题成果,确保课题工作化,工作课题化;集体备课有针对性,力争取得实质性突破,为课堂教学提质服务;小课题研究讲求实效;非课题化工作要积极与教育教学实际相结合,大力开展行动研究,把工作课题化落到实处。

②认真开展好立项课题研究,由教科室牵头,认真审阅教师上报的小课题,并筛选出有代表性、有价值的课题立项。以教研组为阵地,学科教师为主研人员,以行动研究和叙事性研究为手段,把研究成果尽快梳理出来,力争今年有课题结题。

③全校教师要积极行动起来,参与教育叙事研究(积极参加校本研究网科研平台)和读书活动,参加读书活动的征文交流活动。

④加强特长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在教师竞教竞技(千人赛课决赛)活动中予以有力指导,力争在今年取得好成绩。

5、强化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工作

在春季培训的基础上,本期将把培训工作范围扩大,做到培训的指向性更明确。严格落实参加远程教育的教师的网上培训,实行定期与不定期检查学时与学分。不仅仅人人要会利用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上课,而且要会制作课件,会熟练运用电子备课系统。要求每位教师要高质量的完成一份电子教学设计(课件、单元检测、模拟训练等)。凡未在e21教育网(省校本研究网)注册的年轻教师要以实名注册,全体教师要积极参加网络研修,每期完成10学时的网络研修形式的学习。全员达到市仪供站对此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并把培训过程和结果纳入教师个人学期考核奖惩。

6、凡参加08年秋季涉外研修活动的教师必须服从学校统一组织和安排,每次活动必须保证时间、保证质量,继教中心安排的所有研修活动都将纳入教师继续教育规范学时登记。

7、不断创新以校为本的教研形式,组织开展网上教研和教育观念网上辩论赛等活动。抓好“四优”评比活动,积极组织参加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的评优活动,力争上档次,出成果、展风采。

8、本期校本研修工作的几点要求:

①完善校本研修管理体制,尤其是评价激励机制的构建。

②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要以负责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完成个人规划表的填写。

③学科教研组建设不能淡化,而应得到强化。以研究课堂教学为中心,以“教研组的专题研究—备课组的伙伴合作—教师的实践反思”三个层面评价教研组工作开展情况。依据《市学科教研组建设指导意见》抓好教研组建设,教研组工作要形成单列计划,计划中要明确本期工作要点、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教研组的研修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重点解决本学科的1—2个问题,集中力量抓好组内教师课堂教学设计、上课、课后反思和小课题研究,并体现学科建设特点和学科建设理念。

④集体备课必须做到以下三点:一是明确集体备课到底备什么:备教学理念、教学重难点、学习方式、作业设计;二是规范集体备课的运作程序:中心设计人提供教学设计讨论稿——集体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中心设计人根据交流讨论的结果,修改设计书——将修改后的设计书分发给组员作为教学执行书——填写课后小结。三是加强集体备课的考评。备课组要组织成员在开学初集中学习课标,规划好本期本年级学科集体备课的重点,依据年级学生学科学情,找到学科质量提升的切入点。

⑤小课题研究的申报与管理将实行教科室与教研组共同负责制,结果纳入教研组考核。

总之,08年秋教科室工作将以务实、高效为工作指针,全力以赴做好以上各项工作,为小渡船民中品牌铸造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育科研工作行事历

九月:01.校本研修工作会(教研组长)。

02.课标学习研读。

03.审批并确定立项小课题研究日程。

04.落实开展本期集体备课工作。

05.制定“四课”计划。

06.继续开展读书活动。

07.安排落实研修活动。

08.年青教师推评后备骨干教师的遴选启动工作。

09.教师专业化成长三年规划。

10.新调入教师见面课(汇报课)。

11.千人赛课组队准备参加市决赛。>12.推普周系列活动。

13.市教育工作会议。

十月:01.开展课改交流课和研究课活动。

02.立项课题实施研究。

03.举办“我与课堂”主题读书征文活动。

04.集体备课月检查考评。

05.安排落实参加市千人赛课活动。

06.读书活动检查。

07.10月上旬参加全市初中化学实验汇赛活动。

十一月:01.教研组建设经验交流。

02.安排落实市研修活动。

03.课题研究交流。

04.初三复习课型、讲评课型研讨活动。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06.学期教师专业成长计划实施阶段性检查。

十二月:01.课堂研讨交流活动。

02.初

一、初二课型模研讨交流活动。

03.立项课题的结题筹备工作。

04.教师优秀教学设计、叙事论文验收。

05.集体备课月考评。

一月:01.“四课”活动总结评奖。

02.立项课题结题、评奖工作。

03.校本研修、自主研修考核。

04.总结学期研修工作。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范文6

论文关键词:进修学校;教师教育:统领作用

对于大连市“十一五”教师教育系统工程而言区级教师进修学校既是承上启下的中转“枢纽”,又是上传下达的指挥“平台”;既担负着解读上级“命令密码”的任务,又发挥着整合信息、传输指示的功能;还担负着自下而上的各种信息的反馈与调控工作。在区域内中小幼教师教育工作中,进修学校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进修学校在区域“十一五”教师教育中发挥统领作用,具体方略包括以下几点。

一、在筹备动员中“统理”思想认识

“统理”的“理”是“调理”“整理”“理顺”“理清”之意。统理思想认识,就是要统一理顺思想认识,统一理清工作思路,统一达成新的工作理念。任何一项新的工作,统一思想、达成共识是不可缺少的。面对全区近百所中小学校(含村小),二百多所幼儿园所,五千多名专职教师,在贯彻落实新一轮教师教育工作中,**教师进修学校配合大连教育学院首先开展进修学校研训教师层面的“动员培训”,接着又先后组织了全区中小学“一把手”层面和“骨干教师”“教师教育专干”等层面的宣传动员活动,通过自上而下的思想沟通和宣传,理顺了大家的思想,统一了全区对“十一五”教师教育的认识,为正式启动“十一五”教师教育工作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教师教育由“形式”建设向“内涵”建设发展深化的过程中,**教师进修学校也是通过层层宣传的专项培训,把基层中小学校校长、专干和教师的思想认识统一起来,形成全区上下步调一致、和谐发展的局面。

二、在规划计划中“统整”工作目标

“统整”的“整”是“调整”“整合”“整体”“集合”之意。统整就是在制订和实施工作规划中,统整区域教育长远目标和年度计划目标,统整预期工作目标和具体工作指标,统整纵向下级、横向行政业务之间的工作目标。作为承担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教育、教育科研、教学教研、信息技术、办学质量的业务指导单位,进修学校不仅接受上级各类业务部门的指导,而且直接受到区委、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此,我们在制定区级“十一五”教师教育五年规划和年度计划时,并没有单纯照搬上级文件精神,而是整合国家、省、市的教育大政方针、工作目标,结合区委、区政府议教会精神和区教育行政工作规划目标、年度工作计划指标,并结合全区中小学和幼儿园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长远目标与近期目标、宏观目标与具体目标、终极目标与过程目标相统一的“十一五”教师教育工作目标体系。

三、在工作任务中“统筹”部门功能

“统筹”的“筹”是“筹划”“驾驭”“共谋”之意。统筹既包括统筹外部功能,形成行政、业务、督导“三套马车”并驾齐驱之势,也包括统筹内部功能,形成进修内部科研、培训、教研三位一体。**教师进修学校一贯坚持和运用“三论”的系统思维和工作方式,在“十一五”教师教育各项工作中,始终坚持“工作任务统筹,人力物力统筹”的工作思路。经过努力,基本形成“教育局行政领导、进修学校业务指导、政府督学室评估督导”“三套马车”并驾齐驱,行政业务一盘棋的区域教育工作格局,为全面实施“十一五”教师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领导基础和环境基础。**进修学校长期以来倡导和实施的“教研、培训、科研”三位一体、研训结合、管用结合的内部工作运行体制,有机地将进修学校内部的教研部、培训部、科研室、信息技术等业务部门的职能和功能整合起来,既有明确的具体任务分工和各自相对独立的岗位职责,又有殊途同归的工作目标,形成研训一体化工作模式和活动范式。经过努力,“十一五”教师教育工作呈现出“行政搭台,业务唱戏”和“学校搭台,部门唱戏,一个部门唱主角,其他部门演配角”的和谐氛围。四、在实施操作中“统导”执行思路

“统导”的“导”是“指导”“引导”“导向”之意。统导就是指在实施操作中,一方面统导区域层面的宏观执行思路,另一方面统导具体工作过程的微观思路。任何一项具体工作的实施和落实,不同的工作思路、工作方式所产生的工作效果和工作效率是不同的,要及时、保质、高效地完成市、区各项教师教育工作,进修学校不能仅满足于“二传手”“上传下达”的角色,而是要首先认真领会、吃透工作任务和文件精神,在领悟的基础上,有机地把来自不同部门、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工作任务及时分解,合并同类项,研究其不同的执行策略、执行模式、执行方法等,有指导地传达给执行部门及执行者。

为此,自“十一五”教师教育开展以来,**教师进修学校已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有指导性、规范性、实效性、可操作性的工作“手册”,如通过“校本研修周”活动,研讨、总结出《区域性以研为主的研训活动实施规程》《以训为主的研训活动实施规程》《以科研课题为牵动的区域研训模式》等;针对基层学校如何开展教师教育“形式”建设,总结、提炼出“校本研修制度建设”“档案建设”,形成文本《指导手册》,并发放至每所中小学校,有效地推动了我区教师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

五、在组织管理中“统辖”步骤过程

“统辖”的“辖”是“管辖”“直辖”之意。统辖就是指在组织管理中,统辖时间管理,体现“同时”有“序”;统辖空间管理,体现“同步”有“形”。“十一五”教师教育增加了网上学籍动态管理、研训活动网上通知、网上互动及时应答等运用信息技术为手段的工作形式,教育学院可直接网上。研训工作指示,进修学校易处于被动局面。为改变这一局面,我区采取从工作时间上、程序上、顺序上对全区管辖内的近百所学校加以统辖。上级指令先由培训部学习、理解、分析,形成区级工作安排,然后通过基层校专干队伍“例会”详细布置说明后,再下发工作指令,形成每项工作统一时间结点、同一过程步骤的有序态势。针对近百所学校的五千余教师的学籍、学分管理,在教育学院还未下发《学分手册》《管理手册》之前,我区就分别自制了进修学校培训部门层面、基层专干层面、参训学员层面的教师教育过程管理手册,及时记录学员参加市、区、校级各类培训班及校本研修的情况,我们定期召开专干培训会、工作例会,及时反馈各种过程信息,并在网上设立了“专干答疑”“学籍管理”窗口,由专人负责解答来自基层专干操作过程中的各种疑难问题。学员学籍的变动,学分的增改,也是统一时间内上报,在区专干统一指导下由各校专干负责更改。该项措施看似有些繁琐和“滞后”,但其过程和结果的质量和效率却在不断地提高。

六、在校本研修中“统摄”服务质效

“统摄”的“摄”包含“摄取”“捕捉”“获得”“兼理”之意。统摄就是指在校本研修工作中,从点、面、条、块四个维度立体地获得和达成服务的高质高效。校本研修是以中小学校自身为主体和主导的教师教育的有效形式和基本途径。对于进修学校来说,不能统得太死,管得过多,于是,我们把工作的着眼点转移到“条”“块”“点”“面”四个维度。

1.从“条”上,分学科专业引领。进修学校研训教师以各学科骨干教师为抓手,以骨干带全面;以常规研训活动为载体,渗透整合市、区教师教育校本研修专题;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课题牵动、任务牵动、教学诊断、教学反思、质量评估、质量分析等多种形式为辅助,统领学科研修工作。

2.从“块”上,分渠道摄取信息。如通过“大视导”以及干训、科研、教研、信息中心、中小教科、人事科、党办等相关行政和业务科室及专干等层面多渠道获得校本研修的信息,掌握基层学校校本研修的总体状况。

3.从“点”上,分专人包干到校。实行进修学校研训教师与基层中小学分工包干制。研训教师要定期深入到基层学校“一对一”咨询服务、现场参与、组织指导、管理;及时上传下达、反馈相关信息,或以几个教师同组联动的方式,共同介入。进修学校为此项工作进行专项培训,并制订《研训教师分工包干基层校校本研修工作指导意见》《月份实施计划》等指导手册,发放至基层学校与研训教师手中,使双方工作都有所依据。

4.从“面”上,分示范、点校层层辐射。由于校情不同,校本研修的主题、内容、形式不宜整齐划一,我区采取以示范点校为先行试点,层层辐射;利用对口校结对子进行传、帮、带,先后召开多次区域综合性、分片、分专题的大型校本研修工作现场展示会,通过展板、实物、电子、文本、专题片、现场演练、经验交流等,为全区中小学提供示范引领的榜样作用。

七、在机制保障中“统调”区域资源

“统调”的“调”是“调协”“调整”“调控”之意。统调区域资源,就是充分运用、有效利用区域人力资源、网络资源和机制保障资源。**“十一五”教师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得益于市教育行政领导和业务指导,而且还得益于区委区政府每年议教会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机制的保障。教师进修学校发挥一系列区域政策、机制的“统调(ti点o)”与“统调(dido)”作用,有效地保障了区域优势资源的合理共享和教师教育研、训、管、用系统工程的逐步深化和完善。

1.统一调配使用国内外培训基地。我们利用北师大、华东师大、东北师大、上海静安区教育学院、闵行教师进修学院,以及中小学名校干部、骨干教师培训基地,拓展“十一五”市、区级各类干训、师训的培训渠道;利用我区在香港教育学院、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国家教育学院建立的培训基地,并先后组织进修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和中小学校长赴东南亚、香港、澳门、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地进行教育考察和专项培训。

2.统一调动应用各项考核、评估、奖励机制。我们把基层中小学教师参加教师教育的学籍、学分管理、过程表现、阶段成果,区教育行政和政府督导实行的“校长职级制”“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学校等级评估”“干部竞聘上岗”“特聘高级教师奖励”“骨干教师专项奖励”“新上岗教师任职资格”,专任教师晋级、评职,以及干部教师评优选模等各项机制有机结合起来,并充分发挥进修学校在上述考核和评估以及奖励机制过程中的专家评委、业务评审、专业引领、参政议政、组织实施作用。

3.统一调控实施分层次、递进式、“超市化”的培训模式,实现纵向分层递进、横向菜单自选的立体研训格局。为避免干部教师培训往复、交叉,进修学校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深刻思考,提出了“四六式”分层递进的干部培训模式,使参训学员各取所需,双向选择。目前,我区实施的“导师制名校长培养工程”“名校长领衔带教工作室”“特级教师名师工作室”“师带徒团队式”“网上博客论坛”等丰富多彩的“菜单式”“超市化”培训模式,凸显了我区教师教育的特色化、个性化、实效性、高效性、开放性的特点。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范文7

一、有效研修与集中学习的收获

首先,通过研修学习,使我在教学管理上有了清晰的思路和明确的方向。作为学校的教学副校长,要有教学领军意识,要全面掌握教育理论知识,熟悉教育规律,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教学工作。结合学校教学工作的特点,认真制定科学的特色方案(规划),制定各种计划和教学管理制度,并认真实施,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其次,引领教师制定提交个人研修计划,做教师研修的表率。工作中有计划、有目标,省时高效,让领导满意,让教师认同。再次,组织邻校共研活动。走出去,请进来,相互学习互通有无。最后,把研修学习的新理念融于学校的教学改革中,为校长做好高参后盾。

二、实际教学管理中的几点做法

(一)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完善,教学工作有序高效运转

1. 制定和完善了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并纳入学校章程。

2. 制定并实施了“教师八星评选方案”,实行年度教育教学奖励津贴制度。(其中教学层面六颗星,教学津贴占75%)

3. 建立健全了“备教批辅考”方面的各项制度与考核细则,做到科学管理、有据可查,规范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4. 建立并实施了符合校情的教师业务档案和校本资源网上资源库制度。

5. 制定了我校“教学事故认定制度和处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教师教学的各项行为。

(二)组织管理机制构建完善,包保责任落实到人

1. 建立科学严密的教学调控管理网络:业务校长-教学指导组-教导主任-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任课教师。

2. 分工明确、层层负责。相关责任人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该怎么做,各项工作在实际中都能较好地落实。业务校长每周末下午组织指导组成员召开例会,总结反思本周工作的得失;按学期计划和月计划制定下周教学计划。每个指导组成员负责一项工作,对教师的业务手续实行随机查、周检查、月检查制度。业务校长抓基础年级和毕业年级,教导主任抓中年级,教学指导组其他成员抓非统考学科,教导干事抓学生作业和业务档案,按制度逐期执行、落实。

(三)常规教学管理力求精细化,常规中求创新

1. 常规管理按部就班,形成惯例有条不紊。(1)开学初,抓计划制定(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平时抓计划落实和过程性管理,期末或活动结束时抓经验总结,评优晋级时注重结果运用。每月对教师的业务手续进行全面检查。作业检查做到了“五查”,即查作业量、查批改数量、查批改质量、查反馈情况、查批阅形式。我们设立了学生作业卡,为的是规范教师行为,减轻学生负担。建立培优辅差跟踪指导检查制度。管理体现“四看”,即看培优辅差记录、看教师的课堂、看学困生成绩提高、活动中看特长生的技能技巧训练。严格执行检测制度。如,考务分层次、监考轮换制、批卷领导深入制。分析会每考必行。月检每查必反馈,落实指导跟踪到人。(2)抓实“备教批辅考”的各环节管理。每周的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在抓好常态课堂的同时,注重加强特色课堂的管理: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包括综合性学习)、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心理健康课和英语等学科的教学,并纳入常规教学,纳入校级督导检查之中,定期检查和随机指导相结合。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上一节综合实践课。几年来我们已形成常规惯例。(3)提倡写教学反思,促教师提高。教师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际多角度解读反思,重构教案,再进行教学实践,形成了“实践——反思——实践”的模式,并能及时把反思发到教师博客当中去,以形成资源共享。我校2009年度仅黄晓焕老师所写的反思博文就达143篇,有3人获国家博客之星,5人获桦甸市博客之星。

教学资料管理规范有序,内容详实,资料齐全,及时归档,各层面形成了电子档案管理网络。

2. 找准教学管理的结合点和创新点进行教案的改革尝试。(1)改革中心校的语文教案“由一变三”。即,把语文教案分解成:阅读教案、写字教案、作文教案,单独设本,独立成系。根据这样的情况,我校重新设计了写字和作文独立的教案本,于本学期开学初进行使用。新版本的教案,无论是写字教案还是作文教案,都注重学期初计划的制定,教学过程设计目标制定要准,教学重点的处理要体现教学方法,学期末重在总结。这样,通过简化教学过程的编写环节;强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与教学重点的确定;明确教学计划。节省教师编写教案时间的同时,增加了教师用于研究课堂教学的教研时间,为促进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成绩提供了保证。(2)改革村小专科教案给教师减负。村小教师一人兼多科教学,导致教师用于编写教案的时间大于研究教材和上课的时间,不仅加重了教师的业务负担,而且影响了教学的质量。针对这样的情况,我校重新设计了适用于村小教师编写的教案本,于2010春使用。教案以提纲式为重点,按常规要求完成,避免了学生少、重复罗列、误工费时的低效做法,同时为教师减负。突出的特点是简化了教学过程的环节,重点体现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的处理,而且增加了教师编写教学反思的数量,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了铺垫作用。

3. 以课程管理为切入点,以课题为依托,有机整合教材内容,达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要求。(1)几年来,我校注重学科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性学习)的管理。每学期都针对不同主题向家长、向老师进行各种展示活动。(2)课题引领,以教研促教学。以集体备课为教研载体。在集体备课中注重个人课题作用的发挥,使课堂教学效果倍增。

(四)更新教学理念,谨遵课标,狠抓质量不放松

依据“三五”工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心理健康教育课有序的开设,启迪了孩子的心灵,教师也树立了正确的质量观。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范文8

(20

—20

学年)

一、学校整体情况

(一)基本情况

XX职业高级中学的前身为1976年创办的“新乐公社五七大学”,随着学校发展,又曾更名为“鄞县新乐公社农业中学”、“鄞县梅墟农业中学”、“鄞县梅墟职业中学”、“鄞县第一职业中学”、“鄞县职业高级中学”。

学校占地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44000余平方米。学校现开设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整车与配件营销、汽车车身修复、汽车电子技术应用、模具制造技术、数控技术应用、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商务英语、物流服务与管理、文秘、商务助理、会计电算化、服装设计与工艺等十三个专业,现有教学班72班,2940余名学生,是区内规模最大的职业中学之一。

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目前有正式在编教职工245名,外聘教师14名,专业课教师122人,双师型教师101人,高级职称教师72人,中级职称教师74人,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241人。

学校在省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1996年学校被评为首批部级重点职高,2013年被确立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第三批立项建设学校,曾先后荣获中国有益于环境的全球性学习与计划的GLOBE学校、全国绿色学校创建活动先进单位、省一级重点职高、宁波市特色专业中职学校,省、市首批中职教育专业课程改革基地学校等称号。

(二)办学理念

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德技双馨,知行合一”。是对原有办学理念“三学一练”(学做人、学知识、学技能、练体魄)的提炼和发展。坚持德育为先、技能并重的育人观,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观,让每个学生在体验式认知和项目化实践中快乐成长,学会做人,学到本领,练好体魄。

(三)总体目标

办学目标:依托行业和区位优势,以社会经济发展新需求为动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把学校建成“一流管理、一流师资、一流设备、一流质量”的现代化中职学校。

培养目标:努力培养学生成为能吃苦、懂感恩、讲诚信、善于合作并掌握一定技能的合格公民。

二、校情分析

(一)优势

1.学校发展有声誉

学校自创办以来,一直朝着良好势头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不断提升,校风建设和德育工作形成优良传统,高职考试和技能大赛成绩斐然。自参加高职考试以来,共计19名学生取得相关专业的全省第一名,本科上线率名列全市前茅。2007年至今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共获19块金牌,并连续多年被授予宁波市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学校在社会上留下良好声誉,赢得了广大老百姓的认可。

2.专业建设有特色

学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与改造专业结构,加大重点专业建设力度,不断推进课程改革,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专业群,即以汽修专业为龙头的汽修机械类专业群,以及以物流专业为特色的财经商贸类专业群。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全国负有盛名,曾先后被评为部级示范专业、市级品牌专业和市现代化专业,是部级、省级和市级示范性实习实训基地;物流服务与管理为省示范专业和市级品牌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为省示范专业。

3.办学条件有改善

过去几年,学校累计投入4000多万元,相继建成了汽修实训大楼、物流实训大楼、宝马实训大楼,并改造了田径运动场,修缮了学生宿舍,构建了校园安全监控系统。学校适应专业建设需求,加大实习实训基地投入,特别是汽修和物流专业,实训工场、设施设备都有了明显提升。学校现有教学仪器设备2500余套,校内实训基地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5万余册,教学用计算机1300余台,能够满足学校师生正常教学需求。

4.师资建设有成效

学校已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激励机制,基本建成了一支师德高尚、专业水平较高、创新意识较强的师资队伍。学校目前拥有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教师1名,浙江省技术能手1名,市首席工人2名,市专业技术能手3名,市优秀双师型教师4名,市骨干教师2名,区名教师4名,区骨干教师9名,区优秀双师型教师3名,市教坛新秀二等奖以上4名,区教坛新秀一等奖9名,在专业和学科业务上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二)不足

1.办学条件受限制

学校地理位置较偏,公交车不能直达,师生进出校园不便。学校占地面积小,部分校舍陈旧老化,基础建设受到限制,师生教学和运动场所不足。区域优势的不足给学校专业建设和学校发展带来一定影响。

2.专业发展不均衡

随着专业结构调整大政策的影响,以及一些传统行业社会影响力的减退,学校部分专业面临招生困难或生源质量不高的情况。学校对重点专业建设投入相对较大,也使一些传统专业发展比较缓慢,实习实训设备设施老化,与同类专业学校相比有一定差距,造成学校专业发展不均衡的现状。

3.学生培养增难度

德育工作一直以来是我校一块品牌,但随着近年来生源质量的下滑和男生比例的增加,对学生形为习惯的培养和学习生活的管理增加了困难。传统的德育活动内容较丰富,但缺乏整体性和特色性,缺少德育课题研究。

4.师资建设遇瓶颈

受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学校传统的敬业奋斗精神有所丢失,教师职业倦怠现象有所出现,部分教师缺少闯劲,奋斗目标不明确。教研组建设与兄弟学校相比有所滞后,未能明显发挥在教师培养方面所起到的作用,专业课和文化课缺少新的教学带头人,优秀中青年教师出现断层现象。

(三)机遇

1.发展的政策环境趋好。

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XX区“十二五”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为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大环境,也为我校规划制定提供了政策保障。

2.国家示范校建设带来契机。

2013年,我校成为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立项建设学校,建设年限为2013年4月至2015年4月,示范校的建设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一个契机。

3.区域经济为专业建设提供发展空间。

近几年,宁波地区经济社会高速发展,车辆拥有量高,汽车维修行业发达,需要大量的汽修从业人员。宁波背靠目前集装箱吞吐量世界排名第一的北仑-舟山港,物流产业成为地方支柱产业。作为重点建设的汽修和物流专业适合地方经济建设需要。

4.新一轮专业结构调整带来新的机遇。

在区域专业结构调整的大环境下,学校可以审时度势,优化专业结构,构建合理的专业体系,使学校办出特色,提高办学层次,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挑战

1.面临区域专业结构调整,学校对发展前景不明朗。

2.区内外兄弟学校的发展,给学校带来的竞争压力。

3.重点专业建设处于高位发展阶段,要考虑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基础上有所突破的问题。

4.受绩效工资等因素的影响,教师的积极性和凝聚力都有所下降。

三、三年发展目标与措施

(一)三年总体目标

在首批部级重点职高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布局,加强学校科学民主管理,继续开展课程改革,创新实践型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建设成环境整洁、民主开放、质量上乘、特色鲜明的部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示范学校。

(二)各领域发展目标与措施

1.学校管理领域

发展目标一:调整学校管理机构,建立一支结构合理、职责分明、协作进取的干部队伍,推进学校科学民主化管理。

发展措施:

1)调整学校管理机构,按需整合原先的四个专业办,划分为“汽修机械”和“财经商贸”两大专业部,推行专业学部制管理,通过边实施边完善,逐步形成一套科学稳固的管理模式。

2)按需设计其他切合实际的管理部门,根据各职能部门工作特点,对各部门行政管理人员进行轮岗调整,培养行政队伍的管理能力,优化管理结构。

3)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能和部门成员的岗位职责,加强各部门的协作能力,注重职能科室与学部间的协调配合,推进学校管理科学化和高效化。

4)进一步加强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坚持校务公开制度,实施行政干部民主评议制,开好每一次教代会,充分发挥工会的桥梁作用,继续开展“我为学校献一计”等活动。

5)建立健全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发展目标二:推进学校信息化管理,形成学校信息化管理机制。

发展措施:

1)改善校园信息化环境,优化硬件配置,实现校园网络的高速稳定运行。

2)实现学校内外网的统一,重新规划各栏目功能,完善门户网站建设。

3)逐步建立数字化校园管理应用平台,提升各部门OA办公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4)建设教学资源库管理平台,逐步推动师生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和学,提高教师信息化教学水平。

5)健全和完善学校信息化管理制度。

发展目标三:通过一系列体现人文关怀的举措,把好事办实,建设教师温馨家园,提升学校凝聚力。

1)建成几个主题式“教工之家”,通过组织开展一系列工会活动,使“教工之家”得到充分利用,积极争创区教育系统先进工会。

2)完善文明办公室评选方案,组织开展文明办公室创建活动,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

3)组建教职工健身俱乐部,开展健身锻炼活动,安排教师每年一次体检,关爱每位教师的身心健康。

4)高标准做好送温暖送爱心、五必访等工作,继续做好退休教师慰问工作。

2.专业建设领域

发展目标四:以国家示范校建设为依托,深化汽修专业课程改革,优化相关拓展专业,深化校企合作,形成稳固而有一定影响力的汽修专业群。

发展措施:

1)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汽修专业指导委员会,在充分开展调研的基础上,完善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构建基于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卓越汽修人才培养模式。

2)在已有汽修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基础上,继续与企业合作开发,推进“汽车底盘”、“汽车电器”、“汽车钣金与喷漆”部分资源库的建设,逐步建立并实施“基于汽修教学资源库的自主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3)通过硬件配置、课程设计、课件制作、视频录制等方式,组建团队打造“汽车维修与检测”精品课程,推进浙江省职业教育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基地建设。

4)根据企业实际需求,通过考察调研、调整课程设置、完善实训设施设备、开发校本教材、培养师资、改进学生评价模式等手段,逐步做强“汽车整车与零部件销售服务”专业。

5)对已有的小型“汽车附件设计与制造加工中心教学工厂”,通过配备模具专业师资、配置模具设计与制造所需设备、与知名汽车附件制造厂家开展的教学与生产合作,扩大教学工厂规模,带动汽修专业群中的机械、数控与模具专业的横向发展。

6)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合作成立“产学研一体化中心”,开展创新型、创业型汽修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营和发展,形成一定范围的影响力。

发展目标五:完成财经商贸专业群的专业结构调整,重点做好物流、财会和服装专业的示范校项目建设,打造物流专业使其成为标杆性专业,并逐步实现传统专业的升级改造,提升落后专业的生命力。

发展措施:

1)联合企业、行业和专家团队,对物流、财会、服装等专业开展社会调研,成立新一轮专业指导委员会,修订各专业的教学指导方案。

2)通过探索和改进教法学法,编写校本教材,建设教学资源库,集体备课研讨,加强学生技能培养等途径,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升各专业品牌。

3)明确物流专业发展方向,初步建立基于自主与合作学习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物流专业投入,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学要求,适时推出3+2学制班,逐步扩大招生规模。

4)制订财会专业技能岗位人才培养标准,完善企业与学校共同培养模式,进一步从企业、行业、高校聘请金融行业高端人才充实到专业建设团队,推动专业建设。

5)加大服装专业实训工场建设投入力度,加强教学教研日常工作,推进校本教材开发,重塑服装专业新形象。

6)逐步探索和引导商务英语专业向国际物流方向发展,文秘专业向商务助理专业发展,保持两个专业招生规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培养师资力量,力求两专业补充新的生命力。

3.办学条件领域

发展目标六:进一步改善师生工作和生活的条件,营造舒适整洁的校园环境,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发展措施:

1)通过与相关部门协调,对校园周边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方便师生进出,解决交通隐患问题,创造良好的对外形象。

2)积极创建平安校园,在校园主干道路和学生生活区安装视频监控,为师生统一办理具有银行借记功能的校园一卡通。

3)对学生寝室和食堂进行装修改造,落实食堂“五常法”操作流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4)对田径场按功能进行重新布局,将原草坪改造成人工草坪,并增建篮球场,以方便师生开展运动和集会活动。

5)在现有条件下,对教职工办公室进行重新规划和装修,改善教职工办公环境。

6)开展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以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为背景,充分挖掘各专业特色,通过策划、布置、落实相关项目,形成具有我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发展目标七: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建设一系列活动功能室,为教育教学活动开展创造良好条件。

发展措施:

1)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微格教室,方便教师开展公开课、教学研讨、教学评比、对外交流等活动。

2)对电子阅览室进行升级改造,为学生提供一个在线浏览、信息查询和网络学习的场所。

3)原计财楼加固后,改造成师生综合活动中心,建设教工之家、心理辅导室、救护技能室、书法室、画室、音乐室、舞蹈室等,为师生提供功能齐全的教学活动室和舒适方便的业余活动场所。

4)建设校史陈列室,记录学校发展和变化过程,积淀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优良传统。

4.教学科研管理领域

发展目标八:加强教研组建设,提升各教研组的教科研水平,增强教研组团队实力,提高各教研组在区内的影响力。

发展措施:

1)加强教研组长队伍建设,组织教研组长参加各类培训、交流和学习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严格规范开展教研活动,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教研组外出考察学习活动;组织落实各教研组“集体备课”活动,编辑优质集体备课教案集;落实公开课的“研课—上(听)课—评课”系列环节,积累每节公开课的相关资料。

3)参照区优秀教研组评选标准,完善校级优秀教研组评比办法,逐一加以落实。

4)依托数字化校园的教学资源库平台,逐步充实教研组资源库内容,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效率。

5)强化教研组团队协作能力,组内教师参加上级各类评比活动,教研组集体做好一系列的备课、磨课、研课工作。

6)以教研组为单位,成立科研兴趣小组,落实科研导师制,推动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

5.师资建设领域

发展目标九:发挥名师引领作用,打造校级骨干教师、优秀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培养青年教师,引导新教师,形成教师梯队结构,促进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有序提升。

发展措施:

1)积极发挥校内市、区两级名师、优秀双师型、学科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组建校级名师工作室,制定运作制度,明确相应职责,形成考核与反馈机制,组织开展各类活动。

2)根据上级部门评选办法,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校级骨干教师、优秀双师型教师评选活动,为冲刺区市骨干教师、优秀双师型教师提供后备人才库。

3)依托示范校建设,各重点建设专业确定1-2名教师作为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对象,有计划地参加各类培训,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课程体系建设能力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4)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教坛新秀、技能大赛、优质课、说课、微课等各类学科技能比武,积极为教师搭建平台,帮助教师成长。

5)完善师徒结对方案,加大对新教师的培养力度,引导新教师快速入门。

6)制订科学管理的教师培训计划,完善教师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建立以教师成长规划为主导的师训制度。

6.德育工作领域

发展目标十:改进日常德育管理制度,培育校园文化,提炼德育精神,争创一流品牌。

发展措施:

1)做好德育工作的顶层设计。明确育人目标,提升德育精神,打造有我校特色的“XX职高青年”、“XX职高诚信实践基地”、“XX职高唤醒德育”等德育品牌。

2)进一步抓好德育团队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加强班主任培训力度,切实做好后备优秀青年、骨干和名班主任的培养与使用,适时成立名班主任工作室。

3)改进日常德育工作方法,提高教育的艺术性。制定并实施教室、寝室的7S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提升学生的文明言行,形成以激励为主、批评为辅的育人氛围。

4)强化班集体建设,培育班级文化,努力打造“一班一品”的特色班集体,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并把班级文化建设情况列入班集体考核。

5)整合德育活动,使之系列化、主题化、科学化。实施德育课题的研究,以课题引领德育,争取1-2个市级以上德育课题立项或获奖。

6)精心布置校园德育环境。充分利用学校的每一个空间,精心设计,突出人文主题,努力创设一个“时时受教育,处处受感染”的育人环境。

7)开辟第二德育课堂,通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习”活动、校内外青志活动拓展德育空间,制订并实施《XX职高“星”级社团评定标准》、《XX职高社会实践“习”实施方案》、《XX职高校内外青志考核机制》,促使第二德育课堂常规化、校本化、特色化、专业化,争取2-3个社团在区域中形成一定影响力。

发展目标十一:民族班教育更加规范化和制度化,突出民族班教育特色,扩大西藏班影响。

发展措施:

1)推进西藏部学生规范化管理,细化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完善奖惩和激励机制,并在德育教学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和安全教育。

2)强化学生文化基础能力,加大汉语教学力度,注重专业技能培养,实施专业技能和普通话考证制。

3)完善班主任团队协作管理机制,加大班主任团队宣传力度,以点带面扩大学校影响。

4)推荐部分优秀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和高职考,抓学生成才典型,有计划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学生成才影响,提高学校培养学生成才机制知名度。

5)总结经验教训,以论文、课题和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形成理论成果,提升教师的德育理论水平,并从理论高度扩大学校知名度。

6)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跟踪,了解毕业学生的就业和生活情况,帮助学校更好地开展工作。

四、发展保障

(一)组织保障

学校要按照XX区教育发展规划确定的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来修订学校未来三年的发展规划,征求各部门及广大教职工的意见,统一思想,明确思路,调整工作策略,共同谋划学校发展。学校成立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规划的制定、论证、实施、评价,各职能部门具体落实规划的实施,做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组织到位、落实到点。

(二)评估保障

进一步完善学校评估机制,加强督导检查。学校将根据上级部门文件要求,确定学校的评估细则,同时建立健全实施教育发展工程的监督责任机制,以确保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学校将对在各项工作中成绩突出、效果显著的部门、个人,给予奖励。

教师进修学校工作计划范文9

Abstract: The Excellent Project of College is to adapt the country's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depth analysis of excellence of elective course faces such as elective courses 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 engineering teacher shortage restrict elective courses and quality monitoring system is not effective to establish realistic challenge, proposed to highlight "engineering, internationalization, dynamic" coping strategies.

关键词: 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现实挑战;对策

Key words: the excellent project of college;elective course;realistic challenge;solution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3-0208-02

1 卓越计划提出的现实意义

1.1 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环境下,国际间的交往和经济贸易日趋紧密。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心未艾,不同行业的工程人才的培养规格也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提高和变化,各行各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类型有服务型、生产型、设计型和研发型等[1],体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参与卓越计划的高校应该积极响应国民经济对于多样化和变化着的工程人才的迫切需求,制订人才培养模式时更要突出自己的特色。

1.2 国家战略层面的迫切要求 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竞争更多的体现在人才之间的竞争。因此,要想推进我国经济在全球经济中的快速发展和占据主导地位,人才是基础,聚集高素质新型工业化人才更是关键,目前,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素质人力资源在国家的工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目前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工业产业升级换代,并且能够掌握先进技术、精通世界经济贸易规则、擅长管理和具有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作为人力资源支撑。

1.3 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存在毕业生缺乏创新精神、缺乏工程能力、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等问题。面对社会和业界的呼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已势在必行。2010年6月,教育部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提出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方向:一是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二是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三是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卓越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

2 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面临的现实挑战

2.1 选修课的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规划 卓越计划实行“3+1”校企联合培养方式,与原来的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明确要求学生前3学年在校内学习,最后1学年在企业学习,目的是不仅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而且要具备一定的工程伦理意识和人文精神。因此,根据工程应用型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各高校开设选修课程要按照分层、分类、突出工程、突出国际化、突出最新前沿的思路,循序渐进的组织教学。但是,目前相当一部分的卓越计划高校对于卓越计划选修课的指导思想、课程设置、分类选修、学生进入企业学习期间的选课形式、课程质量保障等问题,缺乏统一认识和全盘规划,开设的选修课质量良莠不齐、工程性不强,距卓越计划培养人才的要求还有距离。

2.2 工程型师资不足制约选修课的开设 卓越计划旨在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名师出高徒”,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具有丰富的工程经验、国际视野、知识结构完备的教师群体来指导。但是,目前受制于:①高校教师的业绩考核与职称晋升机制,仍然主要依靠科研项目、著作、论文的数量、级别及其获奖情况等要素进行评定,造成教师参与卓越计划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更有些教师出于现实考虑,不重视选修课的开设,讲课的内容较为陈旧,没有将学生真正吸引到课堂上来;②学校与企业还没有真正建立人员交流机制,企业工程师的资质如何确认、教师进入企业后的待遇如何解决、学生在企业能否接触到企业的核心技术等现实问题仍有待商榷,高校开设培养学生工程能力的选修课的质量难令人如意。

2.3 选修课的质量监控体系没有有效建立 目前实施卓越计划的高等学校对于各类专业课程都制订了严格且详尽的教学管理制度,例如期中教学检查、同行听课、督导听课、管理干部听课等,以保证各类专业课程的教学秩序与质量。但是由于卓越计划的特殊性,一是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选修课程的质量缺乏相关制度保障;二是如何有效引导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选好课、上好课,更大程度上消除盲目性,不是将选修课程简单作为取得学分的手段,在企业实习期间真正能够将所学知识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并融会贯通等问题,这都需要高校进一步深入分析和思考。

3 应对挑战的可行对策分析

3.1 突出工程化,建立课程群,科学设置选修课课程体系 《培养2020的工程师:为新世纪变革工程教育》描绘了未来工程师应该具备的品质,包括:①很强的分析能力;②实践才能;③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④较高的伦理道德标准以及职业素养;⑤动态、机敏、具有弹性、灵活地更新并应用知识的能力;⑥良好的沟通能力;⑦商务与管理技能;⑧领导才能;⑨终身学习能力。[2]卓越工程师不仅要具备上述的未来工程师的品质,而且,还应该兼具以下特质:①对局部或整体工程价值的科学判断力;②对权威工程学术或工程技术独到的批判力;③对历史工程文化承载、现代工程文化内涵以及未来工程文化趋势的深刻洞察力;④优秀民族工程文化传承与世界先进工程文化吸收的责任感;⑤工程环境影响的感知与和谐意识的自觉;⑥正确理念的坚持或自我否定的勇气。[3]卓越计划高校选修课的开设必须能够满足上述品质的培养。因此,选修课程设置必须要突出工程化、设置完整的课程体系、科学划分课程模块,通过相关课程群的有效设置来支撑相关品质的培养。同时,不同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选修课程体系应该体现出自身的特色,才能更好地实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3.2 突出国际化,建立新型评聘机制,加快工程型师资的培养力度 教师的国际化视野才能有力带动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建立适应卓越计划教师的评聘机制。学校出台相应配套政策,逐步完善与卓越计划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相符合的师资政策,包括职称评定、岗位聘任、任期考核、公派出国、申请教改项目、企业实习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激励措施,更好的激发教师的积极性;二是着力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目前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根源在于教师远离“工程”。教师远离“工程”现场,他所传授的课程中就很难有“工程”的元素。可想而知,缺乏“工程”的课堂,就培养不出企业需求的“卓越工程师”。[4]面向社会、业界和国内外聘任工程型师资人才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并通过出国考察、同企业交流、参与工程项目研究和到工程现场实践等方式,提升已有教师工程能力素养,强化工程实践背景,尽快建立一支具有一定工程经历的教师队伍。

3.3 突出动态化,加强过程管理精度,健全选修课程监控与评价体系 严格的教学质量监控是提高选修课程效果的重要保障,学校要加强管理力度,建立健全监控与评价体系。首先应制订严格的选修课开课管理办法,对于首次承担选修课程的主讲教师应提交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书,由管理部门在考察全校选修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对单门课程进行审核。其次,学校应制订专门针对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通选课程的目的、性质与内容都与专业课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套用专业课程的评价体系,要根据高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适应于选修课程的评价体系。最后,要加强对教学过程管理的精度,因地制宜,动态化管理,采取实地检查、网上评教、企业反馈、月度报告等方法,定期淘汰授课质量不高学生反映不佳的课程,切实提高授课质量。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4):48-48.

[2]Educating the Engineer of 2020: Adapt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the New Century[M].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2005.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