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旅行社年终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2-10-30 20:26:10

旅行社年终总结

旅行社年终总结范文1

作为公司导游部的一份子,在领导和全体各部门经理、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今年的个人工作取得了一个新的台阶,作为今年初到公司到现在与公司全体同仁共同经历的这个不平凡的20xx年,我深深感受到公司大家庭的温暖,领导的关心,同事的帮助与支持,使我的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自己也在不断的实践当中取得了个人的工作上的突破和成长。

这是和全体同事的共同努力所不能分开的,当然面对工作当中出现的一些压力和工作上的失误,我深刻的意识到,只有正视自己的不足,勇于开拓创新,发挥全体同事的聪明智慧,才能解决工作当中的一些疑难,和不必要的困扰,回顾20xx年,是不平凡的一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也是充满挑战和压力的一年,作为个人来说,我总结了一年来个人业务的,出差共计12次,参与大小会议共计8次,带团共计3次,接待1次。希望自己在新的一年里,工作顺利,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到公司的各个大小会议,旅游接待当中去,为公司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对于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我想作为老员工更有发言权,我仅就作为一名新员工,对于公司一年来的情况,发表一下个人的感受和想法,我觉得2012年公司的业务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公司的经济效益也趋于一个相对稳定上升的趋势,尤其是在20xx年的七月至九月公司的运营情况较为顺利,并且在公司上至领导下至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一年来,公司的运营良好,但是在资金周转这一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大的,并且带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影响,比如出去办会遇到资金不足的问题。

旅行社年终总结范文2

自197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作为旅游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旅行社也从发展初期的寡占行业发展成为现在的垄断竞争行业,行业规模已经基本形成。然而,正如许多学者和业内人士所注意的那样,与我国旅行社市场结构变迁过程相伴而生的是我国旅行社业的发展渐入困境,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与此同时,《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的最终达成和我国政府对加入包括《服务贸易总协定》在内的世界贸易组织的坚定态度,决定了我国旅行社业终将夸直接面对由外国旅行社的进入而对我国旅行社的发展所形成的挑战。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旅行社行业特征和现行经营体系的系统分析,提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以使我国的旅行社行业未雨绸缪,更为有效地迎接挑战和参与国际竞争。 一、我国旅行社业经营体系剖析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

旅行社年终总结范文3

一、允许员工入股

对于自愿入股的员工,报经江西南昌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同意后,可出让一定比例的股份给员工,即每股人民币1000元,集团公司将按出资额1:1的比例配置相应的责任股,所配责任股仅有分红权,没有所有权,且不得转让。但集团公司配股金额不超过10万元,按先后顺序配股,配完为止。

二、个人收入和绩效考评挂钩

凡是应聘到旅行社工作的人员均为旅行社员工,其工资将由两部分组成:基本工资+绩效工资。基本工资因岗位而不同,绩效工资:按照所做的业务(以资金到帐为准),扣除经营成本和必须缴纳的税款之后,计提其中的30%,每季结算一次。

1、应聘员工的个人收入组成:元/月/人的基本工资(由旅行社统一交纳社保金)+绩效工资。

2、在编员工的个人收入组成:现有的档案基本工资+绩效工资。

三、考核晋升及奖励办法

1、应聘员工A、聘用员工半年或年终完成万元毛利的,可以经过绩效考评后直接晋升为部门副经理(业务副经理、外联副经理),同时开始享受新的工资待遇,基本工资元+岗位工资元+电话费补贴元。如第二年半年考核未完成万元毛利任务的,从考核之日开始拿普通员工的基本工资。B、聘用员工半年或年终完成1万元毛利的,可以经过绩效考评后直接晋升为部门经理(业务经理、外联经理),同时开始享受新的工资待遇,基本工资元+岗位工资元+电话费补贴元。如第二年半年考核未完成万元毛利任务的,从考核之日开始拿普通员工的基本工资。C、聘用员工和部门经理(业务经理、外联经理)半年或年终完成万元毛利的,可以经过绩效考评后直接晋升为业务总监,同时开始享受副总经理的工资待遇,基本工资元+岗位工资元+电话费补贴元。如第二年半年考核未完成万元毛利任务的,从考核之日开始拿普通员工的基本工资。D、聘用员工和部门经理(业务经理、外联经理)半年或年终完成万元毛利的,可以经过绩效考评后直接晋升为副总经理,同时开始享受新的工资待遇,基本工资元+岗位工资元+电话费补贴元。如第二年半年考核未完成万元毛利任务的,从考核之日开始拿普通员工的基本工资。E、旅行社计调人员的个人收入元/月/人,为保证工作顺利进行,努力降低成本,确保工作准确无误并赢得时间,成绩优异者给予奖励,每人计提作业费元/人,待团队行程结束后计提奖励。如因计调操作失误给旅行社造成了经济损失,损失费由计调全部承担。F、经过年终测评,聘用员工在测评结果公布后即日始自行解除聘用合同。

旅行社年终总结范文4

我国旅行社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并在行业法规、行业制度和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下形成了自身的特征:从我国旅行社业的类别结构[1]来看,三类社占压倒优势;从我国旅行社业的规模结构来看,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从地理分布情况来看,我国旅行社在全国的分布基本合理;行业利润逐年下降,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步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

我国旅行社业现行经营体系是行业政策法规、传统经济体制和现行市场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尽管这一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就我国旅行社业发展的实践和趋势而言,其最大弊端是造成下述一系列问题的存在和不断恶化:

(1)大型旅行社没有实现规模经济,其规模优势得不到发挥。

大型旅行社在经营中具有旅游产品开发、旅游服务采购、旅游市场拓展、旅游接待以及资金、信息、人才和抵御风险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易于实现规模效益,而在我国旅行社行业中,大旅行社的规模效益并不明显,优势也远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我国旅游业近几年一直保持着较好的发展势头,市场持续扩大,旅游收入尤其是国际旅游收入增长很快。而在此情况下,一些大型旅行社的业务发展缓慢,在竞争中面对众多新的商业机会,自身却处于保市场或无奈于市场份额下滑的困境之中。②大旅行社未能在旅游市场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即未能平抑市场的过度竞争,未能起到引导和稳定市场的作用,致使市场的混乱无序成为困扰我国旅行社业发展和造成旅行社资源浪费的顽症,大社自身也未能避免这种市场混乱所带来的负面效应。③在旅行社的内部管理方面,一个突出现象是一些大社内部普遍实行部门承包或变相部门承包,强化部门权益,使得部分大型旅行社实际上成为一些业务上相对独立的小旅行社的集合体,在这种格局下,大旅行社当然发挥不了应有的优势,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2)中小旅行社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发展可谓举步艰难。

就目前我国中小旅行社的总体情况而言,其特点集中表现为有限的接待数量和低下的利润水平。在接待数量方面,近年来我国许多小旅行社处于发展无望而又能勉强支撑的境地。自1995年1月国家旅游局在旅行社行业实施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以来,很多小型旅行社不堪重负,纷纷退出行业。这种现象一方面反映了众多小型旅行社的经济实力和经营状况,另一方面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业主对行业和自身未来发展的理性预期。在利润率方面,我国以经营国内旅游业务为主的众多中小旅行社多为二类社和三类社。根据国家旅游局提供的资料,1994年这两种类型旅行社的平均利润率不足8%,1995年约为5.4%,而为数众多的三类旅行社1995年的平均利润率更是下降到4.24%。这些资料反映的还只是税前利润,如果再扣除所得税,则这些旅行社所剩净利润更是微乎其微了。

有限的接待量和低利润率现象的并存充分说明了当前中小旅行社经营的艰难局面。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而从旅行社自身因素来看,绝大多数中小旅行社人、财、物力有限,而其经营活动却涉及从产品设计开发到旅游接待的各个环节。这种经营的多环节必然造成每一经营深度的不足。浅层次的产品开发直接影响其对旅游者的吸引力;促销的乏力使得很多国内游客对旅行社的服务缺乏了解,对利用旅行社能获得的价格实惠及其它便利半信半疑,最终使得国内旅游者对旅行社的利用率偏低,市场范围狭小;接待的不周更是造成或强化了社会公众对旅行社的不良印象,减少了回头客和其它顾客来源。旅行社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求生存,必然举步艰难。

(3)旅行社业恶性价格竞争盛行,市场秩序混乱。

国家旅游主管部门1985年对旅行社类别的划分和对旅行社业务范围的规定,其初衷或许在于通过这种形式的分工来起到规范市场和保证产品质量的作用,而在我国旅行社业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一、二类社比例失调造成二类社业务量明显不足,致使许多二类社为谋求生存而违反国家规定超范围经营,直接在海外招揽客源。在此期间,国家主管部门在执法方面的乏力,使得这种现象迅速蔓延,而部分一类社贪图蝇头小利,通过为二类旅行社代办签证通知赚取不义之财的做法无疑对此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终致使许多三类社也开始从事外联和国际旅游接待业务。除此之外,这种现象的出现和普及无疑也包含着旅行社实业界对我国以水平分工为基础、以各种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的旅行社人为市场分工模式的否定。1996年10月国务院颁布了《旅行社管理条例》,对我国旅行社管理制度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调整,但单就对旅行社类别进行的调整而言,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或许可以说这只是一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即只是取消了曾经对我国旅行社市场秩序干扰最大的二类社,然后根据剩余两类旅行社的业务分工情况更名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水平分工的基础和特许经营权的特征并未改变,其未来的运转结果很可能会重蹈历史覆辙。如此看来,人为的市场分工模式未被也难被业者所接受,行业中某种有效的自然分工体系又难以形成,加之为数不多的几个行业组织极其有限的约束力及其在管理权威方面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出现当前这种市场混乱的现象自然也是难免的。

旅行社市场混乱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以削价竞争为主的旅行社之间的恶性价格竞争。削价竞争是行业市场机制不成熟、同时行业内缺乏有效的规范准则的集中反映,它使参与者大伤元气,非参与者经营更加困难。竞争的结果不会刺激产品质量的改进,而是导致质量被忽视,无意保证质量或无力保证质量,使旅行社卷入另一种形式的恶性循环。

除以上几个问题与我国当前旅行社的经营体系直接相关之外,行业内许多其它问题的存在也与目前的经营体系有很大的联系。如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旅行社促销能力尤其是海外促销能力薄弱和旅行社总体接待能力低下等。其中,旅行社产品的重复雷同是我国旅行社业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旅行社产品由于缺乏诸如商标权、专利权这样的进入限制[2],又无太多技术障碍可供保留和垄断,使得一些有开发能力的旅行社一旦开发出某种能够迎合市场需求的新产品,众多中小旅行社便一哄而上,竞相模仿或参与经营,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有实力的旅行社向深度开发和促销产品的积极性,而一些既缺乏必要的硬件设备,又不具备藉以保证接待质量的“软件”基础的中小型旅行社的存在必然会降低旅行社的总体接待力量。

二、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目标模式

如前所述,我国现行的旅行社经营体系造成了众多难解的问题,而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也已经得知,目前我国旅行社业的行业特点是以三类社为主体的小规模旅行社占绝对多数,但我们并没有否定少数大规模旅行社的存在。事实上,正是为数有限的大规模旅行社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上升,但它们却不能改变行业利润率逐年下降和我国旅行社业正逐渐成为一个低利润行业的事实。此外,我国旅行社行业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其基本合理的地理分布特点。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势在必行,考虑到行业当前的现实,同时考虑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旅行社业将要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我们认为我国旅行社经营体系调整的方向是通过对现有旅行社的改造、分化、组合以及增设等方式实现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通过制形成网络化的目标模式。

(1)大型旅行社集团化。

在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中,大型旅行社所要解决的重心问题是规模经济问题。根据这一构思,我们应使目前约占旅行社总量1%强的规模较大的旅行社通过合并、兼并或其它方式重新组合,形成一定数量人、财、物一体化的紧密型旅行社集团。旅行社集团的构架可以承袭现行一些大社采用的总社和各热点地区分支社的形式,但总社和各分支社在人、财、物等资源上应是一体的,组织管理采用集团企业的管理方式。从微观角度讲,这种旅行社集团有利于真正发挥其在采购、预订、营销、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优势,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获得规模经济;从宏观角度讲,这些有限的大型集团企业的存在可以引导和稳定市场,克服旅行社市场因过度分散和紊乱造成的问题。

在我们讨论建立的目标体系中,大型旅行社在实现集团化之后,其基本业务包括3方面,即产品(特别是适合大众旅游市场的标准化旅游产品)开发、市场开拓和旅游接待,而销售业务(这里限指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则主要由数量众多的中小旅行社。这些举足轻重的旅行社集团把全部资源集中于三块相互联系的旅游业务中,势必会提高自身和整个行业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的力度,提高总体接待质量,同时还会因为避免了很多分散的重复劳动和相应的不规模竞争而减少资源耗费。

(2)中型旅行社专业化。

大型旅行社在整个市场内通过重新组合实现集团化之后,市场上一些中等规模的旅行社(不排除一小部分小型旅行社)应相应调整其经营方向,避开其在经营标准化产品方面的比较劣势,实现专业化经营,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特定细分市场旅游者的需求。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所经营的产品上。与旅行社集团凭借自己实力通过经营标准化产品达到规模经济的指导思想不同,中型旅行社应针对某些细分市场,对某些产品进行深度开发,形成特色产品或特色服务。在我们的目标体系中,中等规模旅行社的专业化发展是一种必然的理性化选择:专业化经营集成本优势与产品专业化优势于一身,解决了这类旅行社因规模较小形不成规模经济、因而也难以直接与旅行社集团竞争的问题。而对行业来说,专业化的特色经营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中型旅行社的专业化开发会使旅游产品更加多样化,从而增强旅游产品的总体吸引力。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专业旅行社可以采用连锁经营的方式实现联合。联合以前,各单体连锁社可能规模不大,但连锁经营是把这些中小规模旅行社的力量集中起来,使其可以像旅行社集团那样拥有在产品开发、采购和促销等方面的优势,这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规模经营,符合利用规模经营提高低利润行业经济效益的原则。当然,由于受单体旅行社规模的限制,连锁社所经营的产品类型不可能太多,而只能是专业化和特色化的旅游产品。

(3)小型旅行社通过实现网络化。

与大型旅行社实现集团化、中型旅行社实现专业化和连锁经营相适应,我们设想的目标模式对众多小旅行社的调整是通过内部改造或增设的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网络化,成为旅行社业面向旅游者的窗口。旅行社的网络化实际上是由旅游需求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旅游需求在我国也将日益普及,其结果是旅游需求可能在任何一个地方产生,为了便于消费者的需求和购买,旅行社营业的场所必须广泛设立于消费者便于购买的所有地方,即所谓的网络化布局。

我国旅行社的网络化可以借鉴国外的经验,与制联合起来,即通过制来实现网络化(这里的网络化还包括旅行社之间的业务联系这层含义)。制的实现要求将绝大多数的小旅行社改制为社,社不从事产品开发,也基本不拥有其它接待设施,其业务是专门从事旅游产品的销售,因为网络化的意义实际上等同于旅行社把销售触角伸向产生旅游需求的每个角落。前述高度集中的集团化经营方式无疑会满足这一要求,因为旅行社集团如果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实现广泛布点无疑会大幅度提高其经营成本,而且会加大控制难度和经营风险。

现有众多小旅行社如果能够实现向社的转变,就可以避免原先“小而全”的建制和业务上面面俱到而又面面不到位的矛盾,使其彻底摆脱举步艰难的局面。与此同时,社销售旅行社集团和专业社的产品还可以让那些被的旅行社集中资源,专心致力于产品的开发、促销和旅游接待业务,进而达到通过这种专业化分工和更深层次的合作实现旅行社业规模经营的目标。

社可以只销售某一旅行社集团的产品,但更常规的做法是社根据自身和市场情况选择销售多个旅行社集团和专业旅行社的多种产品,这实际是一种超级市场式的销售方式,它便于旅游者的充分选择和购买。这样,除了在佣金和销售提成的制度下社本身具有较高的销售动力之外,还可以有效促进被社之间的竞争。

综上所述,我国现行旅行社经营体系存在许多难解的问题,众多的旅行社在这种经营体系下呈经营维持状态,已挣扎了多年。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步伐的加快,旅行社将面临更为成熟的竞争者和前所未有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旅行社的经营体系向着更有利于竞争和发展的模式调整已成为必然。另一方面,我国现行旅行社业的基本特点,即大、中、小旅行社并存,大型旅行社数量少而规模和市场份额大,中小旅行社数量多、比重大而又有着合理的地理分布,为旅行社经营体系朝着大型旅行社集团化、中型旅行社专业化和小型旅行社网络化的目标模式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注释:

旅行社年终总结范文5

【关键词】中共领导人;军旅文化思想体系;层次;构建

军旅文化是军队群体在一定军旅生涯基础上,在一定历史时期所形成的以军旅精神为核心,军旅制度为依托,军旅形象为标识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的总合。

一、革命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核心层次

(一)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改造中国与世界”是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青年时期所处的时代是辛亥革命的前夜。1927年,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创立了井冈山精神。经过浴血奋战,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之后,领导着中国人民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并领导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无论是人民战争还是现代化建设,无不贯穿着“改造中国与世界”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

(二)邓小平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发展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结束后,邓小平一直在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难题进行思考。这一理论的根本点,就在于将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三)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要求,增加了“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容,则使其思想理论体系更加完备,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更加饱满。

(四)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科学发展观”是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内核。“科学发展观”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指导方针,而且是党建的根本指导方针。党的十六大之后,以科学发展观的精神,狠抓了党建工作,并以党建作为经济科学发展的龙头。翻开党的历史,以党建促发展的例证很多。

二、革命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层次

(一)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组织广泛的人民战争”是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自1919年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之后,便在研究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开始选择并确定了中国革命的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二)邓小平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引进市场经济机制”是邓小平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建国以后,我党苦苦探寻中华民族强国富民之路。邓小平认真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我国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革开放的总方针。他利用自己晚年在党内的崇高威望和强大影响力,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入了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极大增强和人民生活的显著改善。

(三)军旅精神培育思想体系的支撑。“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是军旅精神培育思想体系的支撑。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指导思想的同时,经过探寻,终于寻找到了对人民负责、整治社会的着力点和突破口——“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1997年,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全面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2001年,他又明确提出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的治国方略。

(四)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继承和发扬“两个务必”是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支撑。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面对新形势、新环境、新挑战,一部分干部甚至于党的少数高级干部的私欲开始膨胀起来。党的十六大闭幕不久,就带领中央书记处成员考察了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西柏坡,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强调提出要牢记同志当年所倡导的“两个务必”。

三、革命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外显层次

(一)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外显。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战略思想,创立了完整的人们革命战争的战略战术,并同时创立了自己军旅文化的标识和形象。在红军长征途中,指挥红军“四渡赤水”,与敌人巧周旋,以极大的智慧摆脱了军队的围追堵截;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他提出了“分兵以发动群众,集中以应付敌人”的作战方针,使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抗日战争时期,他提出了人民军队基本的作战方式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在解放战争时期,他提出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形式,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

(二)邓小平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外显。“猫论”、“摸论”是邓小平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外显,是坚持“务实”、勇于“探索”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猫论”是邓小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坚持实事求是精神的一贯思想,也是革命军人耿直性格的生动写照。只有将国强民富问题彻底解决了才算是真本事、硬道理。而“摸论”是邓小平在改革开放时期坚持实践观点、“打一仗进一步”军旅语言的生动写照。邓小平用生动、幽默的军旅语言,诠释了他的改革开放总思路和总过程,形成了他的军旅文化思想的总特征。

(三)军旅文化思想体系的外显。“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既是军旅文化的外显,又体现了中华民族文化传播的方式。认为,部分干部腐败问题的根源在于社会风气的不端。他认为在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治国方略的同时,要大力整治社会环境。

旅行社年终总结范文6

[关键词]旅游客流;变化特征;伊宁市

[DOI]10.13939/ki.zgsc.2017.02.111

1 引 言

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形成了旅游流,旅游流以旅游客流为主体,[1]研究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是研究旅游者各种旅游行为的基础,对旅游目的地建设及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具有重要意义。[2]伊宁市位于新疆西北部,是伊犁河谷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和工业中心。2015年,伊宁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3∶20.4∶76.3,第三产业占比较高。伊宁市旅游业发展迅速,2015年,旅游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31%,在第三产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为40.54%,成为伊宁市的支柱产业。

2 伊宁市旅游客流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根据《伊宁市统计年鉴(2007―2016)》、伊宁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2006―2015)获得伊宁市年接待游客量、疆外游客人数、疆内州外游客人数及伊犁州游客接待人数,旅游收入及宾馆旅游收入、旅行社及其他收入、景区(点)收入等统计指标(见下表)。

2.1 伊宁市旅游客流时间变化总体呈“S”形

伊宁市旅游客流量时间上表现为波浪式增长的特征,以2009年为分界点,2007年客流量略有减少;2008年略有回升,但仍低于2006年;2009年出现最低值,这与2009年特殊事件有关,使得伊宁市旅游客流量出现最低。但2009年以后,伊宁市旅游客流保持稳定增长。2013年以后,增长速度有所减缓,年接待游客量基本稳定。2009年以前,伊宁市旅游处于起步阶段,2009―2013年,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13年以后,伊宁市旅游处于稳定发展阶段。

2.2 伊宁市旅游客流主要来源为伊犁州内部

根据伊宁市游客的来源,将其分为疆外游客、疆内州外游客及州内游客三个部分。从伊宁市旅游客流流量及流向看,伊宁市旅游客流主要发生在伊犁州内。2006―2015年,伊犁州内游客量始终高于伊犁州外游客量。其变化趋势与伊宁市游客总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呈“S”形。2007年,疆外游客量高于疆内州外游客量,2008―2012年,始终是疆外游客量低于疆内州外游客量;2012年以前,伊宁市客流量主要为伊犁州游客,疆内州外游客与疆外游客人数的和始终小于伊犁州游客人数;2012年以后,伊犁州外游客量超过伊犁州游客量,伊宁市旅游客流量主要来自州外。这与伊宁市旅游景区的建设及南京对口支援伊宁市等国家政策有关,随着《远方的家》边疆行等一批节目的陆续出现,为伊宁市提供了良好的旅游宣传、营销平台,[3]使得伊宁市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疆外游客。

2.3 旅游资金流呈“S”形特征

2006―2015年,伊宁市旅游收入与旅游接待人数变化趋势基本保持一致,呈现波动增长态势,基本符合“S”形变化特征。从游客人均消费水平看,除2006年外,游客人均消费水平较低,在100元左右,其余年份,游客人均消费水平均保持在150~200元,且有不断增长的趋势。原因主要为:2006年,游客构成主要为州内游客,消费水平相对较低;2007年以后,疆内州外游客逐渐增多,尤其是2012年之后,疆外游客增多,两者总量超过了州内游客量。但人均消费水平仍然较低,总体人均不超过200元。

旅游收入首先主要流向宾馆;其次为景区(点);最后为旅行社。主要原因为火车、私家车、旅游大巴等的便利程度逐渐升高,乌鲁木齐游客或以乌鲁木齐为中转的游客在乌鲁木齐住宿的比例增加,在伊宁市住宿的比例逐渐减少,与伊宁市星级宾馆的数量较少关系较大。伊宁市酒店专业工作人员较少,酒店服务质量较差,疆内州外游客选择一日游、疆外游客选择返回乌鲁木齐的比重增加。

3 伊宁市旅游市场开发对策

对伊宁市旅游客流流向及旅游资金流向的分析显示:伊宁市旅游客源主要为州内游客,疆内州外游客是第二客源,疆外游客是第三客源市场。疆内州外游客的比例不断增加,疆外游客的比重也有不断增长趋势。基于此,提出伊宁市未来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3.1 做好景区(点)维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稳定州内旅游市场

伊宁市作为伊犁河谷旅游集散中心及伊犁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对全州的辐射效应较强。但州内游客大多是一日游游客,对宾馆、旅行社服务的需求较小,对伊宁市富含文化底蕴的喀赞其旅游景区、林则徐纪念馆等,孕育伊犁州人民的伊犁河等景观的需求较大,可以适当增加旅游商品、购物品的开发,使伊宁市成为州内居民的主要购物点,稳定州内旅游市场。

3.2 借力“爱家乡,游新疆”活动,大力开发疆内旅游市场

“爱家乡,游新疆”活动是新疆针对冬季旅游低迷开展的一项活动,这为伊宁市旅游发展、旅游市场开拓提供了重要契机。伊宁市气候条件较好,冬季较为温和,以乌鲁木齐为代表的北疆城市,冬季气温较低,伊宁市成为“暖冬”,是躲避严寒的绝佳去处。伊宁市要发挥自身优良的气候条件,推出针对乌鲁木齐市的旅游活动,与乌鲁木齐市旅行社等开展合作,努力开发疆内旅游市场。城际列车的开通对伊宁市开辟客源市场具有重大意义。

3.3 充分利用“对口援疆”政策,开拓疆外旅游市场

伊宁市的对口支援城市为南京市,在城市发展历程中,伊宁市与南京市颇为相似,南京市对口支援建设的喀赞其民俗文化旅游区已经初见成效,具有稳定的客源市场,尤其是对台湾游客吸引力较大。2016年暑期及中秋节对喀赞其旅游客流的调研发现,疆外游客中南方游客占比较高,其中大部分为广州、台湾等地区的游客。

3.4 完善宾馆等接待设施及服务水平,提高游客满意度

根据市场调研得到的游客满意度分析结果及伊宁市e馆在旅游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未来伊宁市需要不断完善宾馆基础设施,借助智慧旅游建设平台,建设智慧酒店,[4]满足游客不断增长的需求。尤其是要不断通过培训、引入酒店管理人才等方式提高宾馆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业务能力,酒店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是游客选择停留与否的关键要素,尤其是面对不断成熟的游客,酒店更需要不断提高接待能力和标准,用良好的设施与服务提高游客满意度,进而提高游客住宿率及回头率。

4 结 论

伊宁市旅游业正不断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其旅游客流流量经过起步、发展阶段,正在步入成熟稳定阶段。游客为主、疆内州外游客次之、疆外游客占比较小的态势,旅游的资金流主要流向旅游景区(点)及旅游宾馆,流向旅行社的资金较少。本文按州内、疆内州外、疆外的游客空间分布格局研究了伊宁市旅游客流的变化特征,后续将继续研究伊宁市旅游客流的网络分布特征。

参考文献:

[1] 唐顺铁,郭来喜.旅游流体系研究[J].旅游学刊,1998,13(3):38-41.

[2] 彭红松,陆林,路幸福,等.基于社会网络方法的跨界旅游客流网络结构研究――以泸沽湖为例[J].地理科学,2014,34(9):1041-1050.

旅行社年终总结范文7

关键词:旅游发展总量;旅游收入;旅游人次;线性回归

中图分类号:F59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01-0138-03

旅游发展总量(主要包括旅游收入和旅游人次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由于旅游业属于在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产业分类中找不到的产业,因此,旅游发展总量数字的科学性总是受到业内外人士的质疑。传统的旅游发展总量预测属于需求函数预测模式[1],该模式受传统经济学的影响,认为旅游业是提供消费品(服务)的产业,提供消费品的产业应该选择居民收入、居民可自由支配时间等变量作为自变量[2],然后采取一定分析方法,建立旅游需求函数模型,对旅游发展总量进行定量评估。上述方法用于预测某地的出游情况(外出旅游需求)较为合适,但对预测该地的旅游发展总量却没有意义。

文章从供给导向建立生产函数模型(主要包括旅游总收入的预测模型和旅游总人次数两个模型),从而达到预测旅游发展总量的目的。

1 研究的具体过程

1.1 指标的选择及数据收集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到性和有效性,从构成旅游业的支柱产业中选取了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交通的相关指标,主要包括旅行社总数x1(个)、国际旅行社数x2(个)、国内旅行社数x3(个)、旅行社职工人数x4(个)、国际旅行社职工人数x5(个)、国内旅行社职工人数x6(个)、涉外饭店总数x7(个)、旅客周转量总计x8(亿人公里)、客运量总计x9(万人)作为自变量(上述指标尽管存在相关性,由于模型采用逐步回归法,因此,不影响最终建模效果)。以旅游总人次数y1(万人)、旅游总收入y2(亿元)为因变量。详见表1。

把我国1995―2005年的旅游统计资料分为两段,1995―2002年的数据用来估计模型参数,用2004年、2005年数据对模型预测的科学性进行评价(由于2003年我国旅游业受非典影响严重,作为异常值剔去,而我国1995年以前的相关旅游统计只有入境旅游统计,故也剔去)。

1.2 模型的建立及检验过程

首先,想到C-D生产函数,以我国旅游总人次数y1(万人)、旅游总收入y2(亿元)为因变量,以其他指标为自变量(见表1),并应用SPSS11.5软件,对因变量、自变量求对数,然后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然而,在模型检验过程中,由于选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发现建立的多元回归模型表现为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接着,为了解决多重共线性,方法采取了剔除不重要的自变量的方法。最后,发现只含有旅行社数一个自变量时,模型才能够消除多重共线性的要求,并且能够达到最好的拟合效果(与我国旅游总人次数y1、旅游总收入y2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02和0.9897)。

1.3 最终模型的确定

由于步骤(2)中确定预测模型只需旅行社总数一个解释变量就能够达到较好的预测效果,因此,在一元回归模型的确定过程中,考虑了线性回归和曲线回归两种拟合情况。尝试了拟合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b0+b1*x)和曲线回归中的复合曲线模型(y=b0*b1x)、等比级数曲线模型[y=exp(b0+b1*x)]、对数模型(y=b0+b1*lnx)、三次曲线模型(y=b0+b1*x+b2*x+b3*x)、乘幂曲线模型(y=b0*xb1)。最后联系实际情况,考虑到参数的实际意义,确定一元线性回归模型(y=b0+b1*lnx)最为合适。根据相关数据,应用SPSS11.5中的线性回归求法,得出如下模型,见表2。

1.4 实证分析

在求出的模型中,把2004年和2005年的我国旅行社数代入模型,得出旅游收入与旅游人次数的预测值,把它与实际的2004年和2005年的旅游收入值和旅游人次值比较(见表3),得出旅游收入的预测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小于5%),因此,建立的旅游收入预测模型效果较好。而旅游人次数的误差较大(大于5%),因此,旅游人次数的预测效果较差。

并且,把本文研究思路应用于山东省旅游发展总量的预测,建立以山东省旅行社数量为因变量的山东省旅游发展总量预测模型,也能得到较好的预测效果(相关过程及结果将以其他文章论述),由此得出本文提出的建立模型思路的科学性极强。

2 相关结论

2.1 模型的经济含义及作用

2.1.1 经济含义

本研究得出了中国旅游发展总量预测的经验模型,见表2。

y1=53517.2238+3.4862*x中,回归系数含义为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新增加的边际旅行社给我国带来的旅游人次数的增加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旅行社直接接待的人次数,另一部分是间接导致其他部门增加的旅游人次数);y2=789.6524+0.4140*x中,回归系数含义为我国旅游发展过程中,新增加的边际旅行社给我国带来的旅游收入的增加量(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旅行社直接的旅游收入,另一部分是间接导致增加的其他部门的旅游收入)。

2.1.2 作用

(1)预测作用。可以根据我国或某一个省区某一年旅行社数量及其变化规律,对其旅游发展总量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

(2)评价作用。可根据模型中的回归系数的大小来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行社经营水平的高低。回归系数大,旅行社数量扩张对当地旅游经济发展总量增加效果明显,反之,效果较差,应限制旅行社过量增长,进行调控,提高其效益水平。

2.2 模型建立中得出的重要结论

2.2.1发现了当前我国旅游发展总量预测的唯一决定性影响因子――旅行社数量。

我国的旅游发展总量,特别是旅游收入的预测,可通过我国旅行社的数量进行较为精确的预测(二者相关系数达0.9897,误差小于5%),模型外推效果良好。对旅游发展总量中的旅游人次数的预测,外推效果不好(误差大于5%),但二者相关系数达0.9802,因此,可以确定二者关系密切,尽管线性模型不能达到有效预测,但通过建立曲线回归方程进行预测。

2.2.2 定量实证了当前我国旅游发展水平的低层次性

尽管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相关统计见表1),但多数学者认为发展质量不高。本研究通过建立相关线性模型,从定量角度证明了上述观点。本研究中得出我国近十年旅游业发展总量水平与旅行社总量的扩张高度线性正相关,可以得出旅游人次数、旅游总收入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旅行社数量的扩张,因此,我国的旅游发展仍处于简单的数量扩张阶段,有待于向质量提升型转变(这种现象在美国从二战后到20世纪90年代之间也存在[3])。

2.2.3 定量实证了当前我国旅行社经营水平的低层次性

本研究中得出旅游发展总量与旅行社高度线性相关,对模型的两边求导,则得出我国边际旅行社的旅游产出为一常数(等于回归系数),说明尽管我国旅行社总量在不断增长,但没有产生应有的规模经济,也说明我国旅行社规模经营水平有待提高。

2.2.4 从另一个反面定量实证了旅行社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影响因子

首先,从旅游发展总量与旅行社数量高度线性相关(与我国旅游总人次数y1、旅游总收入y2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0.9802和0.9897),就可得出上述结论。

其次,从相关经验也可得出上述结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旅游发展水平越高,其旅行社水平也较高;而一个地区旅行社水平越高,也越有助于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以山东省青岛市为例,其旅行社效益为山东省之最,总量也为山东省之最,其旅游产值也为山东省之最(以2004年为例,其旅游收入约占全省收入的1/3),其他旅游发达城市如深圳、上海、北京也有类似情况。

再次,就旅游业四大支柱产业[4~5]――旅行社、饭店、交通和景点说起,真正直接并专门为游客服务的包括旅行社和旅游景区(点),而旅行社是游客和景点联系的中间纽带,它与游客接触时间最长,它的服务质量和信誉直接影响到游客到景点的可能性。而饭店和交通仅是部分面向游客,因此,旅行社应为旅游业中当之无愧的核心产业。

3 相关政策建议

3.1 要转变传统上对旅行社的偏颇认识。我国以及地方应消除以往对旅行社的偏见,认识到旅行社的作用绝不是“只会画画线路,做个景点导游”。要充分认识到旅行社对国家和区域旅游发展起到的重大经济产出效应、经济发展拉动效应和地方形象宣传效应。

3.2 要把加强旅行社的管理和指导作为地方旅游经济工作的重点,努力提高各旅行社的服务水平,增加其信誉度,有效拉动与之相关关联产业、基础产业的发展。

3.3 国家采取相关政策和措施,提高旅行社行业的进入门槛。这样有助于提高我国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避免各旅行社间的恶性竞争。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各旅行社的经营效益和经营水平,增加我国旅行社自身竞争力的提高,以应对加入WTO后带来的世界范围内的旅行社业的竞争。

参考文献:

[1] 林南枝.旅游经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2] 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 张辉,魏翔.对中国旅行社业的经济分析与再定位[J].旅游学刊.2004,(5):71-76.

[4] 张涛.旅游业内部支柱性行业构成辨析[J].旅游学刊.2003,(4):24-29.

[5] 李天元.旅游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旅行社年终总结范文8

实习目的:通过这次实习对旅行社的具体营运与操作.管理等方面有了了解,丰富社会实践经验。

实习时间:2008年2月15日—2008年5月15日

一、xx旅行社总体介绍:

xx旅行社成立于2000年5月,是由一批优秀的管理人员和高素质的导游队伍组成,以现代制度运营的旅游企业,在总经理周海鸥的领导下和淮安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连续两年(2003、2004年)旅游业务销售总额位居全市首位。本社多年以来一直以“服务创品牌,满意在东方”为立社之本,以“诚誉、守信、兑诺、前瞻、安全”为服务宗旨,热心为新老客户服务。

二、作为一名合格的导游,必须对自己的工作认真负责。这段时间的旅行社实习,对我来说受益匪浅,这次实习也让我发现书本上的知识与实际问题的差距,对旅行社这一行业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实习期间我体会到旅游这个行业中旅行社,社与社之间的竞争、人与人竞争的激烈程度。在旅游业业这样的服务性行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是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还需要你懂得如何为人处事和接人带物,以及对旅行社顾客的耐心以及责任心。着实更为重要的在实际的过程中我才真正发现自己学识的浅薄,经验的缺乏,真是学到用时方恨少,我感觉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和自己在工作中实践其实并不是一个概念,我想这也是学校之所以让我们在最后一个学期实习的原因,让我们进一步的巩固和理解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我认为实践环节重要的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了我们调查研究,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培养在校大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及能力,在实习期间所学习到的社会经验和团队精神将会使我终身受益。

实习期间我了解到以下几点:

1、了解旅游地的内外交通、旅游地的环境保护等。

2. 了解旅行社的服务规程及管理要领.。

3. 了解旅行社的性质,经营业务与管理模式。旅行社是为人们旅行提供服务的专门机构。旅游活动的发展是旅行社得以生产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从行业性质来看,旅行社属于服务业。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的六方面服务。从20世纪20年代我国第一家旅行社创立,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开放与完善,旅游景点的不断开发,我国的旅行社的数量快速增长,并且服务质量也不断提升。我国的旅行社按照经营业务范围划分为:国际旅行社和国内旅行社。国际旅行社经营入境旅游业务,出境旅游业务和国内旅游业务;国内旅行社专门经营国内旅游业务。

4. 旅游资源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旅行社的经营.生态旅游地收入障碍可以是下几种: (1)经济与环境的矛盾,这集中体现在门票收入与可容纳游客量的矛盾上。大量旅游者的介入必然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威胁,控制游人数量又使经济收益受限。

(2)经济水平和产业结构的向限。即在经济发达地区,旅游业促动其他行业部门而产出的间接经济效益远远大于旅游直接收入,而生态旅游地通常位于生态条件优越,人工干扰程度低的地方,这些地区大多经济落后,交通不便,生态旅游地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产业结构的局限,对于旅游的强拉动力的反馈水平低,最终间接收入低.。

(3)旅游收入漏损。由于旅游地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不完善,对旅游经营所需要产品的数量、质量供给能力不足,需要大量向外购买产品和服务,致使旅游供给市场为区外经济实体控制。世界上优秀的生态旅游地多位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由于自身的局限,旅游收入的漏损现象尤其普通.。

(4)生态旅游环境污染,旅游地乱收费等现象阻碍着旅游业的发展,生态旅游地的诸多收入障碍必然导致分配障碍,造成各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任何一方利益得不到保障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对经营者服务者分配不足会导致决策不合规范,服务质量下降,欺诈宰客行为增加,败坏旅游地的形象等,对景区分配不足会造成资源环境保护得不到物质保障,进一步的开发建设无法实施,社区居民参与分配不足,旅游地达不到预期的经济发展的目标,而旅游者进入旅游地对自然人文生态的干扰,造成居民与旅游者之间的矛盾纠纷增加,此外,由于生态旅游地居民生活水平低,可能出现伐木,偷猎等现象,造成对旅游资源环境的压力。 关于旅行社发展的几点思考:全国旅游及旅行行业最具领导地位的组织-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积中国未来10年旅游及旅行行业前景十分乐观,预计到2013年旅游及旅行业年增长率为10.9%旅游业在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2013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贡献为8400余亿元人民币。据中国旅游局预测,2020年全国旅游业总收入33000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国内总产值的8%,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虽然中国旅行社有着美好的前景,但是中国旅行社的现状并不客观。这主要表现在我国旅行社的业务范围目窄,多为经营团队旅游,观光旅游来充分挖掘市场潜力,国际旅行社的自主能力差,其国际业务多为接待外国旅行社发来的团队,而且虽然旅行社的数量很多,但是却表现出散而弱的现象。

以下是我在看的一些材料后,对于中国旅行社的一些想法,首先是完成旅行社在市场中的定位,从而更实际的认清现状与前景然后根据定位确定旅行社发展的主要客源,根据客源的特点创立具有代表性的品牌。巩固旅行社的核心产品的位置,当品牌开始生效后,逐步有规划的拓展旅行社的业务范围,在这一过程中决定成败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因素:网络化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科学的管理方法。

旅行社年终总结范文9

摘要:酒店的发展与旅行社的发展是彼此依赖的,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利益冲突。本文对酒店与旅行社之间的合作进行了探讨,模型中考虑了双方的缺房损失、酒店客房的订单取消、超额预订及旅客客房次日续房等因素,结果表明:在集中决策下,酒店与旅行社之间可通过调整他们之间的中间价格即折扣率,实现共赢及整体收益的最大化。

关键词:酒店;旅行社;收益最大;协作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12-06

作者简介:周世平(1982-),男,江西吉安人,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运输物流管理系教师,研究方向:产品与服务供应链管理及绩效测评、库存优化。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编号:11YJA630063;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项目编号:13Q2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学科共建项目,项目编号:GD13XGL44;院级重点培育项目,项目编号:GTXYP1305。一、引言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追求精神享受在人们生活中显得越来越重要。旅游作为一种既能满足游客精神享受又能缓解游客工作压力和竞争压力的有效生活方式,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整个旅游市场上,旅行社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据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暨普查局关于旅行社2010年调查数据显示,2010年有营运的旅行社共177间,较2009年增加8间。受惠于随团旅客及居民外游持续增加,2010年旅行社的经营状况取得显著的升幅。其中,营业额及其他收益、支出总额、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及增加值总额较2009年分别大幅上升327%、338%、550%及104%;同时,2012年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1月-6月选择旅行社服务来澳旅游的游客共4 082 895人次,同比增长259%,说明随着旅游市场业务的不断扩大,旅行社运营商呈递增趋势,旅游者选择旅行社为其设计安排旅游也呈增长趋势,这一现象在大陆同样存在。与此同时,作为旅行社上游供应商之一的酒店业也在不断发展。有外媒报导称,近几年五星级酒店在我国增加很快,但入住的顾客并不是很多。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的前9个月,酒店的入住率在中国大陆只有61%,而新加坡和香港均超过80%。作为旅游服务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酒店的发展与旅行社的发展是彼此依赖的,然而双方的利益却又存在着一定的冲突。一方面,在旅游淡季时,对于酒店而言,希望旅行社能为其拉拢更多的旅客,而在旅游旺季时,旅行社担心的是酒店房间的供应量;另一方面,对旅行社来说,其希望交易的价格尽可能低,而酒店的想法却相反。由此可见,酒店与旅行社之间既相互依赖又相互冲突,这种关系使得酒店与旅行社之间的协作显得非常重要。良好的合作不仅可以解决上述现实背景中存在的问题,而且可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基础上的各自收益最大化。目前,关于服务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机制研究甚少。Caccomo和Solonandrasana (2001)在上下游企业间信息不对称条件下,针对位置不同且旅客具有不完全信息的旅行社建立了价格竞争模型,结果显示价格的不完全信息导致游客将面临价格差异[1]。Fariba(2002)对欧美亚一些大型航空公司销售策略进行了分析,认为虽然网络的应用促进了游客与航空公司间业务往来,但由于航空公司与游客之间信息的不对称,导致双方仍然是离不开旅行社这一中间服务集成商的帮助。因此,航空公司必须加强与旅行社的协作,旅行社也应以新的方式与航空公司协作,为旅客提供新型的服务产品[2]。Bastakis、Buhalis 和 Butler(2004)使用非对称信息的讨价还价模型,研究了大型旅行社与中小酒店之间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大型旅行社通过与中小酒店讨价还价,能够影响甚至控制中小酒店的经营运作[3]。Wachsman(2006)运用纳什博弈模型对航空公司和目的地酒店之间的定价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者间的合作可降低价格,使游客受益,但多个酒店和航空公司间合作将出现囚徒困境[4]。陈剑等(2004)采用经典的报童模型,建立了旅行社与航空公司之间的机票折扣模型,发现通过对机票折扣价的调整,可使双方收益得到改观[5]。杨树(2008)针对旅行社与公园之间建立了Stackelberg博弈模型,并分析不同协调机制下博弈方的最优服务质量和最优价格策略[6]。本文在已有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同时考虑缺货、订单取消及超额预订情况下酒店与旅行社之间的利益协调问题。总第444期周世平:合作模式下酒店与旅行社的协作研究 ••••商 业 研 究2014/04二、模型的建立本文主要以一家酒店(H)与一家旅行社(T)为研究对象,研究范围为酒店未来某特定时间普通标间销售分配情况。这里假设酒店的固定容量(即房间数)为C,C>0;酒店自身向市场销售的房间价格与旅行社向市场销售的房间价格一致,设为v,其他参数介绍如下:X:旅行社T的市场需求,非负随机变量,假设近似为连续分布,分布密度函数为f(x),累积分布函数为F(x);Y:酒店H的市场需求,非负随机变量,假设近似为连续分布,分布密度函数为g(y),累积分布函数为G(y);D:酒店向旅行社提供固定折扣的房间价,D=rv,其中r表示折扣率,r∈(0,1];ST:旅行社因缺货而造成的单位损失;SH:酒店因缺货而造成的单位损失;QT:旅行社希望向酒店订购的房间数;QH:酒店希望卖给旅行社的房间数;Q:酒店与旅行社间的实际交易房间数,Q=min(QT,QH);u:酒店自身销售过程中,顾客退订房间时酒店向顾客收取的退订房价费率,u∈(0,1),这里假设旅行社销售出去的房间全部入住;B:酒店自身预售出去的房间最终入住的旅客数,假设最终的入住率为α,酒店自身预售出去的房间数为q,则B=αq;K:续房旅客数(假设旅行社提供的旅客不存在续房现象),每个入住酒店的顾客第二天续房是独立的,设其概率为p,则K=pB=αpq;ΔC:酒店房间最大的超订额,则酒店预订出去的房间数上限为:C-Q+ΔC-K,假设旅行社不能进行超订;v0:酒店超售房间的单位成本。由于销售房间时所产生的可变成本非常低,本文认为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同时,假设双方在决策过程中都是理性的,都以期望收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记酒店提供给旅行社Q单位房间时的期望收益为∏H(Q),而旅行社的期望收益为∏T(Q),两者的总收益记为∏(Q)。(一)旅行社收益的最优决策旅行社在与酒店合作过程中,希望能确定一个最佳房间预定量QT,以使自身收益达到最优。由上述分析可知,在酒店与旅行社成交量为Q时,旅行社的期望收益为:∏TQ=v∫0Qxf(x)dx+v∫Q∞Qf(x)dx-rv×Q-ST∫Q∞(x-Q)f(x)dx

=vQ+v∫0Q(x-Q)f(x)dx-rv×Q-ST∫Q∞(x-Q)f(x)dx(1)旅行社以收益最大化为决策目标,通过对(1)式求极值,可以推出旅行社的最优预定量存在且唯一:F(Q)=1-[SX(]v[]v+ST[SX)]r QT=F-11-[SX(]v[]v+ST[SX)]r[JB))](2)当Q=QT时,将其代入(1)式,即可得到旅行社最大期望收益值∏T(QT)。根据(1)式,可以容易得到:d∏T(QT)dr

α[SX(]C-Q+ΔC[]1+αp[SX)]y[SX(]C-Q+ΔC[]1+αp[SX)](4)1. 最佳超售量上限的确定按上述分析,酒店与旅行社交易量为Q,次日续房旅客数为K=αp(C-Q+ΔC)/(1+αp)时,酒店实际能销售出去的房间数应该是C-Q-K。为能确定最佳超定额上限ΔC,本文分以下两种情况来讨论。(1)当C-Q-Kα(C-Q+ΔC-K),即ΔC[SX(]1-α[]α(1+p)[SX)](C-Q)时,最终入住酒店的旅客数超过了酒店的实际容量,超售现象发生,此时酒店的期望收益为:EY[∏H(Q,ΔC,K,y)]=∫0(C-Q-K)/α[αv+(1-α)u]yg(y)dy+rv×Q+∫C-Q+ΔC-K(C-Q-K)/α[(C-Q-K)v+(1-α)yu-v0(αy-C+Q+K)]g(y)dy+∫∞C-Q+ΔC-K[(C-Q-K)v+(1-α)(C-Q+ΔC-K)u-v0[α(C-Q+ΔC-K)-C+Q+K]-SH(y-C+Q-ΔC+K)]g(y)dy(5)一阶必要条件为:[SX(]EY[∏H(Q,ΔC,K,y)][]ΔC[SX)]=[SX(]-(v+v0)αp[]1+αp[SX)][G(C-Q+ΔC-K)-G[(C-Q+ΔC)/α]]+[-[SX(]vαp[]1+αp[SX)]-[SX(]α(1-α)u[]1+αp[SX)]+(1-α)u-αv0+SH]×[1-G(C-Q+ΔC-K)]0(8)式子(8)说明,当ΔC[SX(]1-α[]α(1+p)[SX)](C-Q)时,酒店期望收益将随着ΔC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当ΔC取最大值即ΔC=[SX(]1-α[]α(1+p)[SX)](C-Q)时,酒店的期望收益最大。 结合上述两种情况可知,当酒店提供给旅行社的房间数为Q时,为避免酒店发生实际的超售现象,造成酒店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为能使酒店的期望收益最大,酒店的最佳超定额上限应该为:ΔC*=[SX(]1-α[]α(1+p)[SX)](C-Q)(9)通过(9)式可以看出,当酒店的入住率为100%时,即α=1时,ΔC*=0,酒店的最优策略是不超售,这与实际情况一致。同时容易得到:[SX(]dΔC*[]dQ[SX)]=-[SX(]1-α[]α(1+p)[SX)]

由(11)可以得到:[αv+(1-α)u+SH]1-G[SX(]C-Q*[]α(1+p)[SX)]>[αv+(1-α)u+SH]1-G[SX(]C-QH[]α(1+p)[SX)]=α(1+p)vr (22)

则(20)式与(21)式矛盾。同样,若Q*r,使得双方的收益都有所增加。所以,当QT≠QH时,可以通过调整酒店给予旅行社的折扣率r的大小使酒店的房间资源得到最优的分配,提高系统各方及整体收益。

三、结论本文分析了酒店与旅行社之间的合作,模型中考虑了双方的缺房损失、酒店的订单取消、超额预订及旅客客房次日续房等因素。分析表明在集中决策下,酒店与旅行社之间可通过调整他们之间交易的中间价格即r(折扣率),使得客房的有限资源在酒店与旅行社之间得到最优分配,同时充分保证双方各自的既得利益,即实现共赢及整体的收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Caccomo J-L., and Solonandrasna B. Tourism Activities and Price Differences: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Asymmetric competition [J].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Industrial Economies, 2001, Aug.30-Spt.2, Dublin, Ireland.

[2] Alamdari, Fariba.Regional development in air lines and travel agents relationship[J].Journal of Air Transport Management, 2002,8:339- 3481.

[3] Bastakis C., Buhalis D., and Butler R. The Perception of Small and Medium Sized Tourism Accommodation Providers on the Impacts of the Tour Operators’Power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J].Tourism Management, 2004, 25:151-170.

[4] Wachsman Y. Strategic Interactions among Firms in Tourist Destinations [J].Tourism Economies,2006, 12(4):531-541.

[5] 陈剑,肖勇波,刘晓玲.航空公司与旅行社的协调机制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04,12(3):107-114.

[6] 杨树.旅游供应链竞争与协调[D].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45-47.

Research on the Collaboration between Travel Agency and Hotel based on Cooperation

ZHOU Shi-ping

(Department of Transportation Logistics Management, Guangzhou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Guangzhou 51043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