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旅行社管理思想集锦9篇

时间:2023-09-06 17:05:30

旅行社管理思想

旅行社管理思想范文1

旅游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绿色环保行业,整个行业的社会发展态势越来越好,旅游活动也逐渐出现了社会大众化局面,人们也逐渐接受了这个行业的从业人员,改变了过去从事服务业低人一等的观念,因而学习旅游服务与管理这一专业也被众多家长所授受,也被部分初中生所看好。 在上述社会背景下,中职学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招生和就业就不成大问题。然而,我自身从事旅游教育的十多年中,从往届毕业生跟踪情况中,就发现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一、毕业生一到毕业时间,尽管社会、企业需要众多旅游人才,但是真正去旅游企业就业的学生大约只有七八成的样子,再待后二三个月的样子,很多企业又来学校要毕业生,再去找这些专业学生时,很多已经从事了其他行业,导致企业招聘不到毕业生了。 二、在旅游企业工作一段时间的学生,不久之后有不少学生转到其他行业,就算到了其他行业里也出现频繁跳槽现象。 在分析这些现象时,我们可以理解学生的思想不成熟,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原因啊,问题究竟出在哪里?真正问题不是出在社会企业身上,我个人认为问题的关键应从我们的教育方面着手,去查找原因。毕竟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正值青春年少,具有很大的可塑性。从初级中学的未懂事的孩子到中专学校,这一个年龄阶段,思想还未定型,在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具有很大的引导价值,然而毕业走向社会出现了让人担忧的局面,这就说明我们的德育思想工作不到家。就此现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或许可改变我们这些困惑。 一、在入学教育中,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我们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中的大部分学生在选择这一专业时,很多都是认为这一专业“好玩”,可以游遍祖国的大好河山,缺乏对该专业的准确认识。到了学校之后,老师在进行专业思想教育时,也只停留在专业介绍的表层,缺乏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努力:1、让学生知道旅游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做好为人民服务的准备;2、对自己的职业作为中长期规划,对自己的工作目标及发展前景有所构想。 二、正确认识旅游行业,加强服务意识的培养 从入学的第一天开始,学校就要告诉学生:我们旅游业区别其他一些行业,我们从事的是第三产业,不像工业面对的机器设备或可观实物,而我们未来从事工作是面对有血有肉的“高级动物——人”,我们服务意识必须到位,才处理好我们和我们的上帝——旅游者的关系。我认为在校生服务意识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对旅游者服务。通过我们的教育,让学生知道旅游者是我们从业的根本,没有旅游者也就没有旅游业,也就更没有导游人员的存在。换句通俗话说,旅游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 2、角色意识的培养。在以往的毕业生中发现,有部分学生在毕业后的不久的从业时间里,很容易把个人情绪带到工作中,缺乏自控能力。这种情绪化的工作方式在工作中遇到阻力时,如客人的投诉、同事的指责或领导的批评,他首先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认为“现在的游客真是不好‘对付’,单位的同事怎么这么不友好,当今的领导就不能理解员工”。故要让学生在校期间,就应培养学生的角色意识,身在何地都要明确自己的角色,在学校你是一名学生,你要服从学校、老师的管理,明确自己作为一名学生的职责;在社会企业里,你是一名员工要服从企业的规章制度,做好一个员工的分内工作,否则就会有同事的指责或纠错言语,领导的批评;作为一名导游人员,客人是你的上帝,你的角色是一名服务人员,你工作职责就是服务你的客人。一旦拿到旅游接待计划,踏上旅游车,你就要进入状态,心中装有旅游者,好好地为游客服务。 3、正确认识别人的批评。部分毕业生在就业后,不久就开始出现频繁跳槽,分析原因我们发现大多是因为在单位干得不开心,主要是同事指责、领导批评、游客抱怨。其实是他们没有正视这个现象,他人的指责和批评,说明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好,自己要努力才对;其次是自己要去寻找自身错在什么地方,向别人请教自已的错因,从错误中学习专业知识或工作技巧。自己也要明白“人非圣贤,熟能无错”的道理,知错能改就是一大进步;再次,正视别人的批评,如果自己在公司里做错了事情就没有人说他或批评时,一来没什么长进,二来就是他可能犯更大的错误或换来更上一级领导的批评,甚至老板炒他的鱿鱼。只有认识到这一点,当面对别人批评时,才不会带情绪去服务,如果游客不当面对你批评或指责,那就是把这些意见带回去投诉,这将换来更大的麻烦。 4、换“位”思考意识的培养。在旅游职业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当今九零后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比较缺乏团体意识,比较少为他人着想的意识。作为当今职业教育的教师,就承担起学生这一意识培养的责任。 三、“从基层做起”意识的培养 在与企业进行交流时,发现很多当今的中职生或者大学生都有那种“高不成低不就”的思想,在校期间专业知识或操作技能不甚熟练,缺渴望一出来就做管理者。我们常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反过来说,如果没有做过士兵的将军,就不可能能当好一个将军。只有从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学起,从最底层做起,才能真正让自己更好地为客人服务。 四、正确的择业观 在往届的毕业生中,旅游管理专业同学在就业时总会只往少数几家接待业务较好的旅行社去“挤”,认为那些接待业务薄弱的旅行社就不理想,这就导致一旦面试失败就对本行就业失去信心。其实任何一家旅行社都有经营模式,都有其业务特点,都有其生存空间,我们到任何一家旅行社都有你发展的空间,关键是自己如何去把握。包括去酒店就业也一样,不一定非五星级酒店你就不去,只要是专业对口的企业你都可以考虑去,就算去的时候工资起点不高,最起码你能到那里学到东西和赚取企业工作经验,为自己的下一步工作打下扎实工作的基础。亦即要有一种“骑驴找马”思想,因为任何一个人的事业都不可能一蹴而就。#p#分页标题#e# 五、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学生在校学习的过程中,老师除了要教育专业理论知识亦要教导他们为人处世的方法。所有教师都应有加强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责任意识,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思想。在以往的毕业学生中,很多学生之所以适应社会比较慢,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在社会中学习的能力,具体一点就是缺乏从企业的老员工、同行的其他合作伙伴(如导游服务集体的司机、全陪等)、周边的客人中学习的本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尤其是从事旅行社工作的导游人员,其行业需求决定其自身要像一个“杂家”,只有从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物学习,才能丰富自己的业务知识。只有在校养成了这种学习意识,走向社会时才会有那种勤学、好学的良好习惯,才能短时间地适应社会。 六、从“被管理者”的角色中学习为将来成为管理者做准备 从自己的的上司身上学习,学会决策、学会管理,为自己以后的成为打下管理思维基础。但是在未成管理者的时候,应该要从一名好员工做起,必须具备服从意识、充满热情的对客服务意识、主动工作意识、团结协作顾全大局意识等,这能为自己以后成为管理者打下良好的人际关系基础、业务基础。

旅行社管理思想范文2

摘要:针对传统导游培养模式与社会要求的脱节的问题,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系统理论为基础,以技能型导游人才为培养方向,从社会需求、教学模式、教师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了技能型导游人才系统改革与实践的方法。

关键词:导游人才;旅游管理;教学模式;改革

职业技术学院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其培养人才的方向以实用型为主。[1]但在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中,这一理念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导游专业毕业的学生往往理论知识丰富,而技能欠缺。职业技术学院如何按市场要求,培养与岗位无缝对接的导游人才,仍值得探索。我们认为职业技术学院技能型导游人才的培养,应以导游人才的能力为中心,从确定培养方向、整合职业教育思想来构建技能型导游人才的知识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从优化知识体系、合理开设课程、构建教学模式、优化教师队伍等几个环节入手,进行系统的改革与实践,以达到培养技能型导游人才的目的。其过程如图1。其中,导游技能的确定是关键。这需要从岗位需求和职业教育思想出发,以确保培养方向的准确。课程优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和教师队伍的培养是导游技能形成的外部条件,确保学生向特定的技能方向发展。

以调查为基础,确定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

岗位需求调查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我国发展旅游已经从部门战略上升到城市整体战略。近年来,基于安庆市丰富的风景优美的自然旅游资源(如部级风景名胜天柱山)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人文旅游资源,安庆市旅游业发展非常迅速。在解决劳动力就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在“十一五”期间,安庆市政府已将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发展,旅游收入要突破200亿元,并将安庆市建成安徽省重点旅游经济区、华东地区主要旅游目的地和著名生态旅游经济区。而与安庆市旅游业发展形势相比,安庆市旅游人才明显不足。安庆市规模较大的旅行社大多只有1~2名拥有国家导游证的导游人员。在旅游人才培养方面,安庆市导游教育也相对滞后。目前,只有几所职业中学和高职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很难满足市场对导游人才的需求。综合以上调查信息,安庆市职业技术学院决定将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重点专业来发展,并以最稀缺的导游人才作为专业方向,力争快速创出品牌,创出特色。

导游技能调查为实现导游人才与旅行社无缝对接,需要从旅行社对人才的实际要求出发,确定导游人才的技能。在导游人才培养的改革之初,安庆市职业技术学院非常重视旅行社对导游人才的要求,安排人员走访了多个旅行社。从旅行社反馈来看,旅行社急需大量一线导游人才,并要求导游人才具有渊博的文化知识、即兴表演能力、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健康的体魄、较强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尤其是应具备风趣、幽默、妙语连珠的讲解能力。这正是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导游人才的基础。

其他院校课程设置调查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达到实用型、技能型导游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在形成导游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过程中,我们注重横向调查研究。在调查中发现,现行的课程体系与实用型、技能型导游人才要求相差甚远。其主要表现在:(1)开设课程雷同,缺乏特色。(2)课程体系重复,造成课程之间内在联系性差、系统性差,教学内容重复。(3)课程体系缺乏严格的科学性,课程开设先后的逻辑性不强。(4)实践课程少。忽视了旅游服务实践和管理实践,导致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而实际动手能力较差。特别是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使旅游管理纳入工商管理大类下的子专业。这种调整使得旅游管理专业的吸引力下降,课程实用性进一步降低。[2]

整合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思想是指导职业技术学院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我国职业教育思想大致经历了工农教育思想、半工半读教育思想、职业教育产业化思想、能力本位教育思想、终身教育思想等几个发展阶段。[3]其中对现行职业教育影响较大有:(1)职业教育产业化思想。其主要特点便是强调职业教育的经济功能,即职业教育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的功能是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的核心内容。(2)能力本位教育思想。这种教育思想以强调岗位能力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注意课程的实用性。所谓“岗位能力”,是指在岗位上所表现出来的实际操作能力。(3)终身职业教育思想。从人本主义出发,认为职业教育应与社会发展对接,终身学习,并不断发展,因而使人们的职教观从被动适应转向主动学习,并将职业教育与人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人本主义色彩。与传统职业教育思想相比,终身职业教育思想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可变性,但也正是这个特点,使得它难以被人们全面、正确地理解与操作。基于以上对职业教育思想的分析,在导游人才系统改革与培养中,我们认为:(1)职业教育是典型的社会需求推动型教育。要从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出发,对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予以充分关注。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新闻会上的讲话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培养“服务+技能”型人才,也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2)职业教育也是对人的教育。过分强调职业技术人才的实用性和技能性,会把职业教育推向功利世俗教育的危险边缘,会把职业教育的对象看成仅仅是一种使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工具的危险。因此,导游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很强的实用性,还要有发展性。注重培养学生乐于学习,不断更新知识,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教育学生热爱导游职业,献身导游事业,以避免产生职业枯竭感。

确定我院导游的培养方向基于以上的调查分析,可以确定我院导游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向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终身发展为目标,培养具有安庆地方特色的导游为主,满足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立足安庆,面向全省,辐射全国旅游行业,培育技能型导游人才。

能力结构分解

为达到技能型导游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导游人才各方面的能力。技能型导游人才的能力是多方面的,总的来讲可分成三大类能力,即导游基本能力、导游交际能力和导游业务能力。导游能力分解图如图2。其中,业务能力是核心,基本能力是基础,交际能力是关键。导游能力的分解是构建导游知识的基础,只有建立在能力分解基础上的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才是合理的、科学的。这是减少课程体系混乱和知识体系混乱的关键一步。

优化知识体系,合理开设课程

以技能为本位优化课程内容能力的形成需要以知识为基础。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理论知识,一类是实践技能。这两类知识是互补的,共同构成一个人完整的知识体系。传统的教育模式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能力的培养。而技能型导游人才的培养核心是培养导游能力,注重技能型知识的传授,理论知识传授以“够用”为原则。因此,我院摈弃了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内容,采用“能力本位”选择课程内容。在课程优化过程中,较少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理论的严谨性,而以培养学生导游技能为核心,以发展学生技能来组织课程内容。这样既减少了传统开设课程内容的交叉,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又解决了导游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面广与能力强之间的矛盾。

以技能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技能型旅游人才培养方案应以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对课程内容进行归类、整合,形成能力脉络鲜明、清晰的课程结构,以真正有利于实际能力的培养。在完成能力课程体系的建设中,按照实际工作岗位的要求(能力的分解如前文所述),逐项分析确定关键能力要素和一般能力要素,并依此制定专业教学计划付诸实施。这样以培养导游人才的技能为中心,并将必修课、选修课、自修课、实践课等课型有机结合,形成富于弹性和活力的现代课程体系,从而实现因材施教的目的,在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的同时,培养具有实用型和创造型的导游人才。

主要的课程设置基于导游能力分解,我院导游方向专业理论课程分为四大模块:(1)基本素质模块。开设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国文化概念、实用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旅游英语口语、旅游日语等。(2)旅游专业素质模块。开设旅游美学、公共关系学、旅游文学、旅游规划与设计、民俗学、管理信息系统、旅游市场学、旅游心理学、旅游经济学、旅游营销学等。通过这一模块的学习使学生具有对本职工作热爱和尽职尽责的职业道德意识,有较强的敬业精神以及从事旅游教学和旅游行业工作所需的仪表仪态。(3)饭店服务技能模块。包括饭店管理概论、前厅客房管理、餐饮管理、饭店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学生学完这些课程,通过实训和星级酒店(四星级以上饭店)实习,参加省劳动厅职业技能鉴定中心举行的旅游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合格者获得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资格证书。(4)导游技能模块。包括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旅行社管理、客源国概论、导游业务、旅游景区管理与服务、旅游生态学、旅游法规等课程。学生修完这些课程,通过到旅行社实习,积累带团经验,可参加国家旅游局举行的“全国导游人员资格考试”,合格者获得国家旅游局颁发的导游等级资格证书。

构建立体循环教学模式

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获得最终需要通过教学环节来实现。技能型导游培养教学环节针对导游培养的复杂性,优化教学各个环节,以提高学生导游技能为中心,我院提出了立体循环教学模式(如图3)。所谓立体循环模式是以培养导游技能为中心,吸收现代教育理念,针对导游培养的特色,在传统教学模式上优化而成。从内容上看,具有迸发性,方式上具有多样性,教学资源利用上具有广泛性,学校的一切教学资源都为培养学生的导游技能服务。[4]

从上图看,立体循环教学模式由教学支持系统、导游素质促进系统、导游技能培养核心系统和导游知识获取系统组成。教学支持系统主要由学校的后勤、教务组成,保证学生稳定的学习环境。导游素质促进系统由班组活动、团委活动和艺术协会活动组成。学生通过参加各种活动,来获得组织能力、表演能力、演讲能力、协作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导游知识获取系统主要由课堂教学、专家讲座和模拟导游组成,这是学生获取导游知识的主渠道。这一系统中,我院以模拟导游为重点,在新校区建立了模拟导游实验室,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对现场导游技能分解,分节练习,微格教学,确保学生在实习前对导游有感性认识。立体循环教学模式的核心部分是导游技能培养系统,其核心是通过现场导游来促进学生获得导游技能。由四个环节构成:学习导游知识、制定导游计划、实施导游计划和对实习效果的评价与反思。通过这四个环节的反复循环,促使学生导游技能的不断提高,既达到以技能培养为目的,又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5]为使立体循环教学模式能顺利实施,我院与安庆市旅游局达成了全面合作协议,每个学期都安排学生到旅行社、风景区实习。每一次实习都能使学生技能得到培养,认识到知识、技能上的欠缺,从而使学生的导游技能循环上升,并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这种模式比传统的集中学习、集中实习(三年最后一学期),直线式教学模式效果要好。

优化教师队伍

合格的教师队伍是保证培养技能型导游人才的关键,为此,我院从组建教师队伍和加强教师队伍培训两方面入手。

组建旅游管理教研室技能型导游的培养涉及的教学内容、课程和技能非常广泛,综合性非常强,不是一个专业的师资所能胜任的。为此,我院召开专门研讨会,组建了一支学科互补、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学科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文化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心理学等。从而,保证技能型导游人才的培养。

教师培训组成旅游教研的教师尽管都是各学科的优秀教师,但对导游专业还是比较陌生,需要进修或培训。为此,我院采用“多层次培训、梯队式发展”的策略,使不同年龄层次的教师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对于老教师,鼓励他们向研究型、专家型教师方向发展;对于中青年教师,鼓励他们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向“双师型”教师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金霞.高等旅游教育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88.

[2]陈肖静.关于高等旅游教育改革的思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0,(4):73.

[3]何应林,宋兴川.我国当代职业教育思想初探[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2):32.

旅行社管理思想范文3

在2009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与旅游行业快速发展相适应,高职院校也大力发展旅游类专业,积极输送专业性、技能型人才。仅以江苏省为例,截止到2010年底,设置有高职旅游管理类相关专业的院校共计52所,2010年全省录取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5924人。然而,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却出现与市场需求不对接的现象:一方面旅游行业人才匮乏,另一方面毕业生们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或选择从事其他行业。这些主要是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都存在不适应产业竞争需要的问题。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提高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学生具有更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独特的创新能力,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1.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现状

1.1文化素养和人文知识欠缺。

旅游业是应用性、综合性很强的行业,它既是一个重要的经济产业,又是一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文化事业。wWw.133229.cOM因此,它所需的人才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和实践知识外,更需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与良好的艺术修养,以为游客提供更高层次的服务内容。而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通常文化基础较为薄弱,对文史哲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本身就知之甚少,同时,面对巨大就业压力,以及社会上功利性价值取向,许多学生更注重专业技术、技能的学习,而对于理论、人文科学等课程及相关活动不感兴趣。

1.2就业观念陈旧,专业思想淡薄。

目前,在旅游管理专业高职生中仍普遍存在就业观不科学,对专业存有偏见的主观思想。许多学生认为,旅游业属于服务业,是吃青春饭的,专门伺候人,尤其一些城市孩子的父母更是不愿意孩子学习旅游、酒店等专业。同时,部分学生存在就业准备不充分、期望过高、定位不准确等问题,只愿意从事一些管理类的工作,而不愿意在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的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岗位工作,这使学生的就业现实与理想产生了较大的偏差,表现出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职业素质令人担忧。

1.3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功利性明显。

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利益的再调整及经济的全球化,新一代的高职学生在道德观、价值观取向上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目前高职学生多为“90后”,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性格上自信又脆弱,敏感又自私,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做事往往只考虑自己而较少考虑他人、集体的需要,有强烈的反叛意识,喜欢通过各种方式来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之处。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容易斤斤计较,重索取轻奉献,想问题做事情过于追求功利化,不愿意学习或做一些不能带来实际经济利益的事情。

1.4学生能力单一,学习及创新能力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师资,在专业及课程的设置上,只能适应传统旅游业态,对不断呈现的旅游新业态反应迟滞,适应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新专业、新课程的开设几乎处于空白状态。在教学方法上,仍然以教师讲述,学生记录为主,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灵活地运用知识来解决一些突发问题。在对学生的考核上,只注重考证等职业技能的训练,对学生交际能力、管理能力、协调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往往流于形式,效果不理想,这些情况都限制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1.5身心健康问题突出。

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全是高职学生进入社会的必要条件。但现实情况显示,高职学生的身心素质仍存在不少问题。在身体素质方面,大多缺乏锻炼,部分学生的身体素质完全无法达到旅游行业的从业要求。在心理素质方面,多份有关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材料均显示,有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近30%,其问题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不健全,不能正确面对挫折,自我调节能力较差,人际关系敏感。

2.加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对策

2.1注重道德引导,加强思想道德素质。

大学期间是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观的关键时期,因此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任务极为重要。在对高职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既要坚持利用“两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的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又要注重改进教育方法,通过形式多样的教育载体,例如社会公益活动、文化艺术表演、道德知识竞赛等更为贴近学生、更平易近人的手段,让学生从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事中领悟做人的道理,使教育成效更为显著。

加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还体现在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上。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文明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不甚理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固然有学生家庭、社会等外来因素的影响,但更多的是学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不能切实考虑高职院校学校的特点,脱离学生实际,从而形成立意很好,形式不错,效果不佳的局面。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一点对于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2.2优化课程结构,突出职业素质的养成。

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教学是人才培养的最基本最有效途径,也是加强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重点。目前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坚持专业素质、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辩证统一的原则,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高技能人才,这就要求在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上,既要强化学生专业知识的实践运用能力,对基础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的安排上确定不同的比例,又要进一步拓宽专业范围,淡化专业界线,即做到“宽基础,广复合”和“一专多能”。

同时,还要针对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有关职业素质方面课程的比例。一是把工学结合作为职业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切入点,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促进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进;二是加强学生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技能,积极推进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的创新,鼓励学生以创业带动就业;三是增设选修课,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平、职业理想和学习兴趣选修适合自己需要的课程,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发挥能动性,全面、系统而又有重点地掌握知识,切实提高综合素质。

2.3注重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课堂只是传授文化知识的途径之一,优秀的校园文化是人文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有利于开发智力,提高文化素养,完善知识结构,对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力度,在硬件设施上,创造文明、整洁、优美、有序的育人环境,加大经费投入,增加教学设备和相关图书资料,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提供更加有利的环境氛围。在软件设施上,可以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和兴趣爱好,定期举办各种人文讲座,组建人文社团,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用积极向上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感染教育对象,使广大学生在各种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陶冶情操,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2.4加强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

加强实践教学、突出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本科教育的根本特征,也是高职教育的优势所在。旅游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够吸收理论知识,而且要强化对学生专业能力培养方面的训练,使学生会做,会灵活地做。要会发现、发掘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潜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改变传统老师教、学生记的授课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进行独立思考和提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通过学生做、老师评来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要着力培养学生应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和素质,应该允许学生在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中提出质疑,也允许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犯错误。

此外,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也是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社会实践可以帮助学生完成社会化,树立基本的社会意识,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有着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职院校一方面可以选聘一些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一定教学能力的一线专业人员为兼职教师,以便于学校及时了解社会需求发展状况。另一方面应该主动与旅游企业联系,加强校企合作,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岗位上检验知识,强化技能,展示才华,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2.5重视情感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心理是学生为社会服务的基本前提,也是他们适应社会和战胜自我的基础。首先,要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身体素质要求较高,以导游工作为例,这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高度结合的工作,流动性强,体能消耗大,没有健康强壮的体魄是无法适应工作需要的。因此,在教学中可以突出学生耐力、意志力、坚持性等意志品质训练,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可以通过各种文体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其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着重培养他们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以及对挫折、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老师应以表扬式教育代替批评式教育,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各种困难和失败,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去实现理想和价值,在激烈的竞争中受挫不惊、进退自如。

3.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旅游业对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把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作为自己的重要任务,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独立的见解,提高竞争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我国旅游服务的质量,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旅游管理和服务人才。

参考文献:

[1]屈曙光.高职旅游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6).

旅行社管理思想范文4

摘要:

旅游产业作为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稳步发展,人们思想意识的觉醒,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在此其中,可持续发展思想与低碳环保思想的共同作用,促使社区生态旅游成为旅游产业中最炙手可热的新星。然而,纵观现阶段社区生态旅游产业发展,其管理模式中仍然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本文以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改革为基础,思考现阶段生态旅游产业管理模式发展,认知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问题,并拟定有效的生态旅游管理体系。

关键词:

旅游产业;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

在旅游产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可持续发展及低碳环保思维的科学融合,确保了现代旅游产业发展逐步趋向于低碳化、持续化、人性化及发展化。其中,社区生态旅游作为高级的人文化生态旅游模式,其拥有更为良好的发展空间与更具效果的发展价值,这对越来越注重生态品质与人文环境,又有意发展地区旅游经济的社会集团而言意义重大[1-2]。对此,面对尚在起步阶段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探究科学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保证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科学、稳定,将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所在。

一、社区生态旅游概述

(一)社区生态旅游的含义

社区生态旅游,其是生态旅游因人需而生的一种更为高级且极具人性化思维的生态旅游方式。探究社区生态旅游含义,应从社区生态旅游定义角度出发,其是以利用且发展地域自然资源、人文文化为目标,将自然与地域风俗及文化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站在地区居民的利润收益及文化习俗的高度上,确保以社区为整体进行生态旅游开发的行为[3]。社区生态旅游的概念将社区与生态旅游巧妙结合,强调了社区在生态旅游开发中的集体性与作用。可以说,在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中,社区既是生态旅游的承载体,又是生态旅游的开发体,其既需要在生态旅游中获取利润收益,同时其也要保证生态旅游开发具备低碳性、可持续发展性及人文文化的保护性。综合而论,社区生态旅游科学开发应注重旅游开发的生态性,并保证地域文化的纯正与延续。在此基础上,利用社区生态旅游开发,才能保证社区生态旅游开发者获取旅游发展收益,并推动地域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优化。

(二)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

了解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应先着眼于生态旅游产业的诞生。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第一届环境会议召开之时,经过工业革命而高速成长的人类文明逐步意识到环境健康与生态健康的重要性。面对之前一味追求技术进步而荒废的环境保护,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中资源的破坏与消耗,生态环保理念营运而生。改变原有经济发展思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树立可持续发展思维,确保降低大气污染、环境污染,以便还绿色以未来,给后世以绿荫。在此思维的引导下,现代产业发展正逐步趋向于低碳化、可持续发展化,而作为第三大产业的重要支撑,旅游产业也摆脱了传统旅游概念,逐步向生态旅游化发展。可以说,相较于传统的旅游模式,生态旅游模式的开发充分迎合了现代社会的环保需求,其将可持续发展思维与低碳环保思维巧妙融合,提升了旅游体验与旅游质量[4]。在生态旅游发展的基础上,旅游产业发展逐步创新思维,不断探索生态旅游与现代社会的结合模式,望借助生态旅游发展思维,保证现代社会整体的生态化、发展化。其中,在地域生态旅游开发中,社区这一全新的旅游承载主体逐步走入人们的视野,以社区为生态旅游发展中心,以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旅游核心理念,将旅游产业经济效益与居民区的整体利益挂钩,从而形成的新型生态旅游模式,便是社区生态旅游模式[5]。可以说,社区生态旅游模式不仅强化了生态旅游发展的人文性,同时也为地域内居民增添了经济收益,并确保社区居民以绿色、低碳、环保为发展思维,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社区环境,进而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区生态旅游的管理模式现状

众所周知,旅游产业于我国社会经济中已经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而社区生态旅游作为新兴的生态旅游产业,于我国经济发展中更是拥有无限良好的前景。只是,具备良好机遇的社区生态旅游,其在我国旅游产业落实与开发上仍数创新尝试阶段,因此难免仍存在一定发展问题。但就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来看,其现状所表现出的具体问题如下: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社区生态旅游在秉承可持续发展思维及低碳环保思维的基础上,将生态旅游与社区发展放在同一思考点之上,从而促使地区经济与人均收入均能得到有效提升,从而保证了社区生态旅游的良好发展前景。只是,无论是生态旅游发展,亦或是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在我国旅游产业发展中均属于较为初期阶段,因此其在发展过程中并未形成统一的、完整的管理体制,以至于现阶段社区生态旅游产业开发存在一定问题[6]。按理来说,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应注重旅游、环保、社区生活的科学融合,借助彼此促进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环保效益的增大。但是,未健全的管理体系却造成现阶段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面临统筹规划缺失,资源分配不科学,经营管理不规范,基础设施建设与维护不科学,并造成旅游、生态、社区三方间矛盾产生,社区与旅游不能保证生态环境,从而丧失了社区的生态性。

(二)管理思维商业化

管理体系缺失的基础上,现阶段社区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又一问题则是管理思维的商业化。当前,部分旅游投资者将社区生态旅游当成赚钱的工具,注重社区生态旅游的商业化价值,凡事均以商业标尺衡量,有利于商业开发的项目便尽力打造,不利于商业开发的项目则不注重投资与养护,由此造成社区生态旅游虚有其名,商业气息浓厚,生态价值缺失。其实,社区生态旅游开发的本质是确保地区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望借助经济发展来优化生态环境,并利用生态环境进一步敦促经济发展[7]。但是,过分注重利用旅游投资者与投资集团,却扭曲了生态与经济间的协作关系,将利益摆在旅游发展的制高点,造成有生态景区却无人欣赏,或者打着生态景区名义,内在却脏、乱、差,完全不合生态之名,也未有发展价值。

(三)利益分配不均衡

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具备良好的商业价值,同时也是生态环保发展的关键所在。其中,与生态环保造福子孙不同,商业价值是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功在当代的实际体现,因此,科学的利益分配是现阶段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中的重点。只是,详细了解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不难发现,其朝气蓬勃的发展之下是隐含的巨大利益链条,具体包括了当地居民、社区、政府与投资企业等多方。如此众多的涉及主体,将不可避免的造成利益分布不均的现象出现。举例来说,在社区生态旅游的游客接待环节,真正提供优质服务的是当地社区居民,但是利益链条中其的收益却并不高。可以说,在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开发中,处于项目底层的受益主体所获得的利润是最少的,因此这一层级的服务主体的服务意识并不高,社区生态旅游建设的情绪也不积极,甚至有部分人员因收益过低而排斥社区生态旅游开发,从而造成了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阻力[8]。

三、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主因

当前,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的主要因素包括地方政府因素、旅游经营因素与试产环境因素。其中,地方政府与旅游经营二者相结合,构成了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的内部因素;相对的,市场环境则因其广泛性与客观性,因此构成了影响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外部因素。

(一)地方政府因素

地方政府因素是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的政府性因素,该因素与旅游经营因素中涉及的旅游企业、社区团体及当地居民一起构成了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内部因素。作为整个管理模式中唯一的政府性因素,当地政府在旅游生态管理模式中具备着良好的典范性与引导性,其拟定的相应策略将决定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走向,而其所给予的支持政策与指导意见也将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逐步完善。可以说,作为唯一具备制定、编辑、推行规章制度的部分,当地政府应在整个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中起到积极的、良好的、具有创建性的作用,以此来确保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科学与稳定及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实效化与精准化。

(二)旅游经营因素

相较于地方政府因素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起到的指导与定向作用,旅游经营因素作为管理模式的执行与推动主体,其有效落实与开展管理模式内容十分必要。可以说,即使管理模式是经由政府机构制定,但是能否有效落实,能否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科学发展,则取决于旅游经营者的努力与行为。其中,作为旅游市场中的运营主体,旅游投资企业具备十分良好的执行能力,其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执行人,可借助自身丰富的旅游管理经验与旅游发展视角来推动并敦促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落实并实践。可以说,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有效应用,旅游企业的主导不容忽视。无论是生态环境建设、人文资源开发,还是经济与自然相相融、社区与旅游相结合,都需旅游企业的正确指导与合理引导,才能促进旅游专业技术的社区落实[9]。由此可见,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中,旅游企业具有当仁不让的执行者地位。相对的,社区团体作为各方利益者综合而成的团体,其在参与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建设中,起到的主要作用是监督、调控、推动各方利益区域平衡,以此来确保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具备利益性且存在环保价值。综合而论,社区团体是利用监督、调控等方法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的科学经营、合理管理与综合质量提升,从而保证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科学。最后,社区居民作为社区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利益的直接关系人,其既是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管理主体,同时亦是该管理模式的被管主体,因社区生态旅游与社区居民息息相关,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在建设与推行过程中与当地社区居民间也存在必然联系。保证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的人性化与科学化,才能保证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更富有地域特色,当地社区居民所提供的旅游服务也更具有人文特色。

(三)市场环境因素

与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内部因素不同,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外部因素与市场因素息息相关。社区外部利益者以及相关环境因素皆将影响社区生态旅游管理工作,社区生态旅游主要营销对象为生态旅游者,因此生态旅游者即是生态旅游管理的需求者,也是生态旅游业消费的主要对象[10]。因此社区生态旅游管理不仅仅是社会责任,更应结合非政府组织,向社区群众宣传保护生态重要性,通过开展生态教育,不断提升群众生态意识,激发社区群众参与到生态管理之中。此外,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还应结合社区实际发展水平,运用经济建设为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提供物质基础,使其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创建。

四、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发展

(一)政府科学管理

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构建中,政府科学管理的作用十分显著,正如影响社区生态旅游模式构建中所言,政府是制定及修正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政策与制度的重要部门,因此政府科学管理在社区生态旅游模式构建中,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主导地位。就我国现在局势而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政府的公信力毋庸置疑,作为中国特色的政治职能机构,政府拥有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并可在政策扶持、思想指导上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由政府主导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可将更多的资源协调入社区生态旅游建设中,并能有效凝聚社区生态旅游各方利益者,打造科学的社区生态旅游环境。对此,政府在拟定社区生态旅游管理规则时,不仅仅是做权衡各方现实利益的工作,同时应将生态旅游发展与生态旅游保护贯彻到社区旅游发展之中,以便实现社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政府应了解开发者的诉求,了解社区团体的诉求,了解社区居民的诉求,在此基础上,合理分配手上可利用资源,给开发者相应的优惠政策,协调社区团体与地方居民,为三者的利益平衡做出努力;与此同时,政府应根据历来的管理经验,察觉社区生态旅游建设中存在的陋习与怠惰,借鉴旅游类管理条例、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打造适合社区的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细则,敦促各方了解管理细则,实际应用管理细则,以便科学建设与维护社区生态旅游[5-6]。综合而论,在政府的努力协调与积极敦促下,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基础规则将有效建成,并对整个社区生态旅游发展构成良好的促进作用,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科学发展。

(二)第三方委托管理

在政府的积极主导下,第三方委托管理作为企业入驻社区的典型代表,将确保企业以承包、租赁等形式成为社区生态旅游发展中的管理人员。可以说,利用企业入驻形式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无论对社区生态旅游本身,还是对社区、企业、乃至政府创收都有巨大帮助。众所周知,企业本身具备良好的经营能力与管理意识,因此令企业以第三方委托的身份入驻社区生态旅游,将有效促进社区生态旅游的整体服务专业化、素质化。当然,详尽了解第三方委托管理后不难发现,于第三方委托管理之下,项目的经营权与项目的所有权显现分离状态,即项目所有权归属国家,而项目经营权却落实到企业本身,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企业拥有项目的绝对领导权,而在政策扶持与项目建设中却可以得到政府的扶持与帮助,只要严格按照政府的规章制度办事,便能充分发挥自身经营潜质,推动社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3,8]。可以说,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为企业经营带来了更大的便利与空间,使其可以更为顺心的按照适合社区生态旅游发展的方向整衡步调,确保社区生态旅游发展蒸蒸日上;如此同时,国家具有旅游项目的所有权,在整个统筹规划中则更能利用有效资源,扶持社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建设,并为企业经营开拓前进。只是,在第三方委托管理之中,应注重政府所委托企业的经营思维,严禁其借助政府权力而形成市场垄断,政府在采取第三方托管模式时,需对企业的各个环节制定科学的限制政策,以便保证社区生态旅游的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优化。

(三)社区自主管理

与第三方委托管理相对应的,是社区自主管理,该管理模式主要确保社区居民自主管理社区生态旅游项目,并在社区生态旅游项目中获取所需利益,从而增加其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可以说,相较于第三方委托管理,社区在管理水平与管理能力上存在薄弱性,不过其在整个社区生态旅游环境及项目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是确保社区生态旅游中人文性、地域性特点的关键,确保社区在整个社区生态旅游建设中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将可确保社区生态旅游的人文化发展[2]。对此,社区居民与社区团体应根据政府需求,认知自身在社区生态旅游中的重要地位,并逐步认清生态旅游入社区的生态价值与商业价值,站在二者的共同发展的立场完善自身,并组建社区的综合管理体系,以便社区居民产生当家作主的意识,在社区生态旅游中发挥管理作用,推动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并实现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的多方共赢。

五、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生态旅游的科学发展,对现代社会环境、旅游产业发展而言均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了解社区生态旅游管理模式的影响因素,来引导社区生态旅游发展,将保证社区生态旅游的发展科学,从而实现社区环境、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郑玉梁.生态旅游中社区参与的有效性探析[J].管理观察,2014(9):122-124,126.

[2]王瑾,张玉钧,石玲.可持续生计目标下的生态旅游发展模式———以河北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王家寨社区为例[J].生态学报,2014(9):2388-2400.

[3]杨主泉,白鹭.国内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研究进展述评[J].旅游纵览,2013(4):182-185.

[4]杨文琪.生态旅游景区的社区管理研究[J].市场论坛,2011(3):71-72.

[5]潘少兵,刘峰.基于社区参与的生态旅游模式研究[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27-30.

[6]乔宇静.社区生态旅游管理研究[J].北方经济,2010(22):31-33.

[7]成凤明,钟永德,周美芳,翟光华.社区居民对生态旅游开发的态度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9(6):201-205.

[8]侯一边.生态旅游管理系统框架构建研究[J].思想战线,2014(1):81.

[9]田世政.社区居民“整体搬迁”模式对生态旅游景区管理的影响[J].林业经济,2014(6):66.

旅行社管理思想范文5

【关键词】海南经济特区 旅行社 管理办法 立法研究

《旅行社条例》背景下,海南省旅行社管理立法的意义

2009年1月21日,国务院颁布了新的《旅行社条例》,2009年5月1日起施行。有人认为,《旅行社条例》较之1996年的国务院《旅行社管理条例》更加完善,已经基本解决了目前我国旅行社行业的所有问题。在已有国家较为完备的上位法的情况下,海南是否仍然需要自己的《旅行社管理办法》或者《旅行社管理规定》?答案是肯定的。

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要求。2009年12月31日国务院批准海南省建国际旅游岛,了《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定位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世界一流的海岛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①

《意见》对海南旅游业提出:“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推进旅游服务标准化和国际质量认证,在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景区、旅行社、导游、购物及应急管理等方面,加快建立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旅游服务标准体系。加强旅游行业诚信体系建设,整治‘零负团费’、虚假广告等,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强化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这些正是中央政府对海南省旅游业和旅行社行业“试验田”的具体要求。

海南这样的特殊地位和情形,是全国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所没有的。例如,《意见》中关于“要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旅游”的规定。特殊的情形必然会出现特殊的问题,当然也就需要特殊的方式来解决,而这些只能通过制定具有国际旅游岛特色的地方立法来实现。

落实国务院《旅行社条例》的要求。《旅行社条例》属于全国旅行社管理的上位法,而上位法的规定相对比较宏观、抽象,因此,必须有更具体的细则来加以配套,否则上位法中的某些规定难以落实。例如,《旅行社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旅游、工商、价格、商务、外汇等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旅行社的监督管理,发现违法行为,应当及时予以处理”。现实中,上述主管部门或者相关部门如何具体实施对旅行社的“监督管理”和“及时处理”?这些都需要地方立法来配套落实。

综上,在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下,结合《旅行社条例》的精神,总结海南过去旅行社管理的成功经验,制定出一部完备、科学、创新的《海南经济特区旅行社管理规定》正当其时。

海南省旅行社管理立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海南省旅行社管理的相关立法主要体现在2001年12月海南省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海南省旅游条例》(简称《省条例》),2000年9月《海南省旅行社管理暂行办法》(简称《暂行办法》)以及《海南经济特区旅行社管理规定》草案(简称《规定草案》)中。

立法指导思想上侧重“管理”,忽略“扶持”。通观海南省旅行社管理的几个法律文件,几乎都是针对旅行社的监管、义务、法律责任等,基本上没有旅行社的权利条款,更没有鼓励和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的具体规定。

笔者认为,目前海南省旅行社行业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旅游产品陈旧,缺少开发、创新;二是旅行社的不守法、不诚信经营。前者表现为旅游产品单一、低端化、老化,缺乏后劲;后者主要表现为:“零负团费”顽疾,旅行社与导游、旅游车之间管理关系的分离,从而直接导致旅游服务质量降低,旅游者不满意,严重影响海南岛旅游形象的后果。上述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根本上还是一个利益问题。

首先,旅游产品的创新需要人力和财力的投入。旅游新产品在设计、生产和流通过程中要花费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旅行社本身的流动资金相对其他行业的企业来说是比较少的。如果说政府不从法律的层面对旅行社予以经济上的支持和鼓励,旅行社必然缺乏创新产品的动力。其次,“零负团费”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经济支持。因为现实中,有的旅行社大搞“零负团费”获益,守法经营的旅行社反倒吃亏。

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一是堵,二是疏。对不守法诚信经营的旅行社要狠狠打击、震慑;对开发、创新旅游产品作出成绩,对守法诚信经营做得好的旅行社要给予鼓励褒奖。对此,海南省政府应当考虑在“土地出让”、“地税”、“相关费用”上给予适当优惠、减免甚至补贴。

有的规定与国家立法冲突。《省条例》和《规定草案》中有好几处与国家立法冲突的内容。例如,《规定草案》第三十六条规定:“违反本规定,旅行社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旅游行政管理部门责令改正,处2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原发证机关依法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营业执照。(一)委派、聘用未取得导游证或者领队证的导游、领队人员的;(二)要求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接待不支付接待和服务费用或者支付的费用低于接待和服务成本的旅游团队;(三)要求导游人员、领队人员为接待旅游团队向旅行社支付费用、垫付旅游接待费用及其他不合理费用;(四)旅行社、其他旅游经营者账外给予或收受佣金,或者向导游、领队等旅游从业人员直接支付佣金的。”照此规定,如果旅行社在经营活动中出现上述行为,有可能被吊销营业执照。

然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一条规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显然,地方性法规不可以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处罚,顶多也只能是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省条例》第七十一条和《规定草案》第三十八条还有类似内容。

没有解决“零负团费”问题。“零负团费”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现实普遍存在的挂靠或变相挂靠经营,导致旅行社数量远远超过实际数目。众多的没有资质、不受监管的主体同处海南不大的旅游市场,结果肯定是恶性竞争。其次,在“零负团费”的运作下,导游和司机没有工资,要想挣到钱,或者收回之前自己倒贴的费用,就带游客到下面景点、购物点拼命宰客,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旅游者和海南的旅游市场。“零负团费”现象是一个法律问题。虽然海南省相关立法对上述现象明令禁止,但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这与现有法规不完善,打击力度不够,不能形成有效震慑有关。

监管机制不完备。众所周知,再好的法律,要想实现其立法目的,最终还得落实到法的实施上。法的实施离不开法律监督。《省条例》第四节专门规定了“管理与监督”。

通观第四节的规定,我们发现:对旅行社的监管内容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定期检查机制;对旅行社的监督不是积极、动态的监督,而是坐在机关里等候“游客投诉”;没有建立科学的投诉机制,比如说“有奖”举报,因此,很难激发人们对旅行社的诸如“挂靠承包”、“零负团费”等顽疾举报的积极性;没有规定新闻媒体的监督。

缺乏创新。通观现行的海南省旅行社管理立法以及《规定草案》,总的说来,在创新上有所欠缺,基本上是在国家上位法的框架内,进行的细化和解释性工作。《意见》将海南国际旅游岛定位为“我国旅游业改革创新的试验区”。既然是“试验区”,就应该积极创新,大胆试验,有所突破。只要不与国家上位法明显冲突,海南都可以尝试,为全国的旅游业改革提供经验。

制定《海南经济特区旅行社管理规定》的立法思考

删除与国家上位法冲突的内容。海南省拥有全国人大授予的经济特区立法权。但是,运用这种立法权制定的法规和规章不能与上位法相冲突。有鉴于此,应组织力量,对海南省现有的旅行社方面的法规、规章进行清理,查找出与上位法相冲突的规定,为制定《海南经济特区旅行社管理规定》做好前期工作。

严厉打击旅行社的“零负团费”行为。对于零负团费这一顽疾,笔者建议:在《规定》中明确界定旅行社的经营成本以及成本构成,凡低于此成本者,均为“零负团费”倾销;明确规定:禁止旅行社向导游收取出团费,禁止旅行社向景区、景点、酒店、旅游车、购物场所等索取不当利益。斩断旅行社“零负团费”赖以生存的基础;根据国务院《旅行社条例》的精神,对上述违法者处以最高50万的罚款;一旦出现上述违法行为,一律吊销经营许可证(所谓的一次性死亡);对被吊销许可证的旅行社相关责任人,给予终身禁业处罚。

完善旅行社的监管机制。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旅行社的监管机制:

建立积极、动态的监管机制。首先,规定主管机关对旅行社定期与不定期的检查,深入基层,总会查处某些旅行社违法的蛛丝马迹。其次,尝试建立类似“110”、“120”的旅游投诉和举报平台,以应对旅游纠纷和旅游事件“突发和急迫”的特点;再次,经常性深入到旅行团、旅游途中、旅游景点、购物场所,明察暗访。最后,经常性检查旅行社的业务往来文件;密切关注旅行社与其所谓的“分社”、“销售部”之间的财务关系。

建立面向全社会的有奖举报、投诉制度。如同公安机关破案时的悬赏一样,很多大案要案的侦破,都是在这样的激励机制下突破的。

有所创新。笔者认为,目前至少应当考虑在以下几个方面创新:

立法指导思想上的创新。确立“管理”与“扶持”相结合的立法指导思想,对开发、创新旅游产品作出成绩的旅行社,对守法诚信经营做得好的旅行社应大力扶持。

鼓励旅行社开发西沙群岛和无居民岛屿的旅游项目。《意见》中有“要积极稳妥开放开发西沙旅游,有序发展无居民岛屿旅游”的规定。《意见》的这一提法,体现了国家在南海政策的微妙变化,很有积极意义。同时,它也是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之一。

对未取得旅行社经营许可证但通过网络从事旅行社中介业务的其他市场主体进行规范。现实中,旅游市场存在大量未取得旅行社经营许可证但通过网络从事旅行社中介业务的其他市场主体,它们的行为一定程度上也扰乱了旅游市场,因为它们的这部分业务处于“黑市”状态,无法监管,且对正规的旅行社形成不当竞争。

遗憾的是,对这类现实中大量存在的市场主体,国务院《旅行社条例》没有进行规范。海南省的立法应当正视这类市场主体并予以规范。建议立法规定:未取得旅行社经营许可证但通过网络从事旅行社部分中介业务的其他市场主体,应当持该主体原有营业执照到省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登记,缴纳相应的质量保证金,领取《网络旅游经营者许可证》,方可从事相关网络旅游中介业务。

应当对口头旅游合同进行规范。国务院《旅行社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旅行社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应当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并载明下列事项”。条文上,看不出是否一定要签订“书面”合同。笔者认为,这是《旅行社条例》有意为口头合同留下的空间。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没有针对旅游合同的专门规定,也就没有书面合同的硬性要求。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旅游关系是旅游者与旅行社的网点甚至他们聘请的个人之间发生的,其中相当部分是根据口头约定产生。这就存在对口头合同的规范。海南的立法对口头旅游合同进行明文规范,对现实中的旅游合同纠纷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建议海南省立法规定:旅行社及其分社、网点与旅游者之间订立的口头旅游合同具有书面合同同等的效力。依法订立的口头旅游合同受到法律的保护。当事人双方因是否存在旅游合同产生争议的,由旅行社承担举证责任;因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产生争议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在旅行社与导游、旅游车的关系上创新。目前,在海南省旅游行业中(全国大同小异),旅行社、导游、旅游车公司三者之间隶属不同的部门。通常,旅行社组织到旅游团,向导游公司临时聘用导游,然后再向旅游车公司申请用车。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民事合同约定,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实践中,三者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经常纠纷扯皮,结果是,导游甩团、司机拒绝开车,而作为旅游活动组织者的旅行社对此却鞭长莫及,最终的受害者还是游客。

建议鼓励旅行社拥有自己固定的导游、领队等人员和旅游车队,并将这些要求作为旅行社资质评定的条件。

在旅游保险方面有所创新。国务院《旅行社条例》只规定了旅行社责任保险(第三十八条),实践中,仅有旅行社责任保险远远不够防范和分散旅游活动中的风险。国家上位法并没有规定旅行社为旅游者购买意外保险和意外医疗保险的义务,是否购买这类保险,由旅游者自己决定。笔者认为,将游客意外保险和意外医疗保险纳入强制性保险范畴,是未来旅游业发展的方向。建议海南省立法规定:旅行社组织旅游,应当为旅游者办理旅游意外保险和意外医疗保险;费用由旅游者承担。

旅游创新产品的保护。旅游产品的创造有难度、有投入,但复制极其容易。具体如何保护暂且不论,但《办法》中应当有原则性的条款和保护机制。

建议在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来统一行使旅行社产品的管理权。当旅行社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发一个新的产品后,旅行社可向旅行社产品管理机构递交书面申请,请其评定新开发的产品并授予其经营使用权。如果符合相关规定,便授予该旅行社在一定期限内(比如5年)的经营使用权,保证其经营使用权具有明确性、排他性、可转让性、强制性和可实施性,并将被申请的产品注册在案。

在法律责任形式上有所创新。作为上位法的国务院《旅行社条例》在法律责任的形式上规定了:责令改正、停业整顿、罚款、没收违法所得、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主要责任人一定年限之内(5年)不得担任旅行社业主要负责人等。笔者认为,还应当增加终身禁止从事旅行社业务的法律责任形式。虽然《条例》没有终身禁业的规定,但《旅行社条例》也没有排除地方法规作出类似规定,且这样的规定并不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抵触。2010年7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中规定:“对重大、特别重大生产安全责任事故负有主要责任的企业,其主要负责人终身不得担任本行业企业的厂长、经理”。显然,创设终身禁业的法律责任形式符合行政法的发展趋势。

这种责任形式应适用于严重违反旅行社管理法规的行为。例如,由于旅行社的过错,导致发生重大旅游事故的;转让、出租、出借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零负团费等行为。(作者为海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旅行社管理思想范文6

关键词 旅游管理 高校 校园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1高校旅游管理院系校园文化活动的特点

高校旅游管理院系要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创建多元文化氛围。旅游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要求旅游管理院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地融入当地文化因素,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培养符合当地旅游行业需求的人才。同时旅游管理院系还要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以国际性标准来培养学生,创建一个多种文化和谐并存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和多元发展。

高校旅游管理院系要突出服务文化建设。许多院校开设了礼节、礼仪课等,突出对服务文化的重视,希望通过训练使学生在校园里和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用优美的姿式、得体的仪态举止,融入为宾客的日常服务中。

2旅游管理院系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校旅游管理院系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品牌活动,但在实际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2.1缺乏国际化视野,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元化不够

在旅游管理院系校园文化活动策划与实施中,地域性和民族性相对受教育者重视,而国际化方面做得相对差一些,同时,多元化活动开展和学生自由选择与多元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旅游管理院系缺乏“对外开放”的态度,不去主动跟当地社会主流文化接触,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在某些方面脱离了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轨迹。

2.2缺乏校企合作,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有待提高

有些旅游管理院系学院派思想严重,使得校园文化联系企业不够紧密。校园文化由于与旅游企业缺乏有效地交流和对接,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熏陶培养比较弱。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无法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导致就业磨合期延长,或出现专业就业率、专业就业稳定率和业内发展率急剧下降的现象。

2.3缺乏行业认知,活动的思想引领作用需要加强

旅游管理院系办学目标应该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和输送深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建立优势专业群,以铸造行业化、专业化的教育品牌。但目前我国部分旅游管理院系在策划实施校园文化活动时,缺乏行业认知,忽视了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文化性,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出现低端重复现象。

3多途径创新旅游管理院系校园文化活动

近年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在工作中能根据大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进行思想教育,积极去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发展,注意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为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积极努力,较好地克服了旅游管理院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战略方向明确,即把握好活动的思想性,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迟淑清教授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方面,而应主动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教育者来有计划、有目的地贯穿于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自我接受并自我内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一直秉承这种理念,创建了多个大学生喜爱的社团。其中,太极协会和国学社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团,这两个社团从强健学生体魄和提升内在修养入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相互碰撞和融合,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3.2做好校企战略合作,即利用校企互补作用,实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企业无缝对接

多年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一直十分注重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与北京昆仑饭店、凯宾斯基饭店等十多家五星级酒店建立了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导游专业与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等十多家企业建立了固定的长期合作的关系。2005年至今,学院的“导游大赛”由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独家冠名承办,每年数十名学生在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前三名的学生还有机会到新马泰、韩国、朝鲜等国家体验旅游带来的快乐。在现场,企业老总还会与表现优秀的学生签订实习或就业协议,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3做好活动的协调统筹,即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打造国际化、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一直在“五大育人工程”的框架下积极开展,即博览群书工程、百家讲堂工程、英语强化工程、读专业书刊工程、精品活动工程。五大精品活动包括:导游大赛、辩论赛、英语话剧节、学生专业技能大比武和快乐清晨文化广场活动。导游大赛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导游知识和提高导游能力所设计的;英语话剧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所设计的,突出了专业的国际化;专业技能大比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所设计的;大专辩论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所设计的。

这些活动的设计保证了主题鲜明,内容独立,同时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增强文化育人的功效,保持了活动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旅行社管理思想范文7

关键词:旅游管理教学;茶文化;改革模式

茶文化乃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珍珠,它根植于中华民族这块沃土,与中华民族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广泛地融入了中华传统文化如儒家、道家、佛家及诸子百家、中医学等诸领域的精华,逐渐形成为今天集健身、修身养性及防病祛病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体系。

1茶文化在我国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1.1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对维系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茶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在自强不息、无私奉献、团结统一、勇于胜利等精神的共同鼓舞下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力量。新时期,弘扬茶文化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弘扬茶文化精神传承茶文化,首先必须牢牢把握茶文化精神的深邃内涵。茶文化精神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的决定了茶文化精神的传承性,茶文化精神能够随时展而刻入中华民族的肌体里,成为中华人民共有特征与内在本性。所以新时期在教学中引入茶文化,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而且还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力和生命力。

1.2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提升我国的茶文化软实力茶文化基因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是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与于一体的全方位建设,激活茶文化基因,就是发扬优秀的红色文化,就是进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时展的规律表明,当下国家的强大与否还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建设,“软实力”是除军队、武器等硬实力之外的包括文化建设在内的一个国家建设的实力,茶文化包含了精神文化、优良传统、作风等在内的国家制度、文化、精神等方面建设的吸引力与凝聚力。激活茶文化,必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凝聚力、创新力和生命力,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的精神面貌,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所以,茶文化基因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也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1.3有利于实现伟大中国梦,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

“中国梦”不仅是中国人的富强小康梦、美丽生态梦,同时也是中国人的文化强国梦,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内在要求。茶文化基因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基础,进行旅游管理教学必须继承党的传统,发扬党的精神。综合国力是包括文化在内的一个国家所有力量的总和,激活茶文化基因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建设的同时有利于提升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此外,茶文化还有利于旅游思路在中国的大众化传播,有利于加强、完善国民文化基因具有强大的文化功能,新时期加强茶文化和旅游管理教学结合的内涵与功能研究是“功在当下,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2茶文化在旅游管理教学改革模式中的作用

茶文化不仅是中国古代君子追求的一种高境界的道德思想,也是中国古代统治者期望建立的人人都遵守的理想社会规约。茶文化中蕴含着十分卓越的为人处世智慧,直到今天还在引导大学生积极向善塑造理想人格。茶文化是关于人和人的修养的文化,交给大学生做人的道理和处事的学问,并教育大学生怎样由内而外修身养性最后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可见,加强文化和思想教育,促进人们自觉地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是多么地重要。诚然,我们的民族曾经饱尝过“东亚病夫”的骂名,难道我们现在应经忘却了那段历史吗?

2.1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旅游管理有别于昔日传统旅游,它虽然脱胎于我国传统竞技旅游,但却是中西方旅游的“杂合体”,带有更多的文化符号和更高的辨识度。为充分发挥茶文化的健康效能,提高我国高等院校教职员工的身心健康水平,本课题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20所普通高校的教职员工参与茶文化健身的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结果表明:高校教职工参与旅游锻炼基本与本省的全民健身运动主基调相同步,并在增进高校教职员工身心健康中发挥着较为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表现出许多尖锐的问题,具体表现在:1)缺乏统筹管理,教职工健身运动系自发组织;2)参与旅游健身教职员工多为退休教职工,老龄老化现象明显;3)缺乏专业指导,训练方法极度简单;4)练习形式单一,缺乏科学性;5)茶文化理论知识贫乏,健身效果不明显等等。同时,笔者结合自己对茶文化旅游教学的认识及自身从事旅游管理教学的实际情况,对这些存在问题进行了较为认真细致的分析与研究,找出了其问题的根源,提出了自己的对策与建议。即:1)充分发挥高校旅游协会的作用,加大投入,强化管理;2)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吸收在职教职员工投身到茶文化与旅游教学的应用中来;3)提高教职员工茶文化理论水平,提高茶文化旅游健身效果;4)配备专业健身指导员,加强训练控制;5)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旅游领域在职教职工的对茶文化思想的热情。该课题研究成果为相关部门制定全民健身发展战略及高校茶文化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持,为各大旅游院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借鉴。

2.2加强学生修身与自律的内在统一

在结合茶文化的旅游教学中,道德信念、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培养是三者合而为一的,在教育过程中,他主张知、情、意、行循序渐进的道德教育,并突出四者之间的关联性,接着确立好学、笃信、立志、躬行的培养方式,以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中国的改革开放离不开健康的身心,中华民族的崛起更离不开坚强的体魄和刚毅的灵魂。旅游教学在学校中的活动几乎都是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进行的,即使在道德体制健全的情况下,执行起来也十分困难。现代社会具有全球性、匿名性、开放性的特点,加上道德监管不到位,从而导致大学缺乏道德责任感,引起了大量不负责任的大学行为的发生,同时也助长了大学生侥幸心理。茶文化思想注重修养自身,这就强调教职工在旅游教学中过程中,提倡“三省吾独”,要求“内向用功”,将美好的品德由外而内升华成为人所具有的品德,从而完善自我,即“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茶文化追求修身养性,而现在旅游集健身、强身、防身和医疗保健等诸多功能于一体,追求延年益寿,两者都是强调阴平阳和等是其“立身之本”,这一点正好符合当今我国和谐社会和小康社会的理念等等。学生实际上有什么样的想法,表现出来的就是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所以即使是仁人君子在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规范自己。“慎其独”的含义就是,当自己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要谨慎对待,不可胡作非为。所以,如果大学生期望达到共享现代文明,规范道德社会秩序,就必须通过知情意行的内在统一,只有大学生从内心深处自觉遵守大学规范,才能不违同的道德社会的契约,才能建立旅游社会的良好秩序。

2.3树立学生正确的义利观念

在旅游管理教学中,自由使学生能够发挥最大的创造力,也使学生失去约束而不顾别人的利益,大学当中的义与利的矛盾比任何时候都更加尖锐。1959年总理在北京旅游学院会见日本友人松村谦三时所概述的一样:“茶文化和太极拳是中国的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充满哲理,与中国传统医学有着血缘关系”。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健身运动,可以强身健体,可以防身自卫,也可以陶冶情操。这是对中华茶文化精髓最好的解读与概括,同时也是茶文化得以“万古流芳”的秘诀。我国传统文化是以我国传统的太极思想、阴阳五行学说和天人合一论为自己的哲学思想编撰而成,符合广大民众族的审美情趣,这一点与茶文化暗合,两者都是以传统文化中的“和为贵”为立足点,因而能够赢得更多的参与者。与茶文化结合后,旅游管理的练习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其不受任何时间、场地、季节、气候和年龄、性别的限制,适合各类人群,因而备受世人的青睐。茶文化学说的义利观要求大学生“舍生取义”、“重义轻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节之以礼,先义后利,见利思义”,茶文化也是儒家思想的延续,如孔孟提到“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提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警示之句,对义与利的两难之境做出取舍———虽然都是我们所追求的,但是物质带给我们的短暂的享受与美好德性带给世人的精神追求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追求美好的德性惠泽的不止是一两个人,这种高尚的情操会带来更大的益处,这点与旅游管理教学追求的是一致的。

3结语

基于茶文化的旅游管理教学不但以其文化底蕴深厚、功能卓越、健身与养身效果明显、成本低廉著称,而且不受年龄、性别、时间、季节、气候与场地等约束等优势,首当其冲地成为了我国旅游教学之首选项目,并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其文化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上文的分析,茶文化与逐渐显露弊端的现代旅游思想存在的诸多互补之处,刚好可以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弥补旅游管理教学中的许多不足。

参考文献

[1]杨岭,全.超越技能的文化表征———旅游教学的文化品格追寻[J].教育研究.2014(10):69-70.

[2]闫雪锋.茶文化传承与创新视域下旅游教学改革策略[J].福建茶叶.2016(9):191.

[3]王健,潘凌云.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旅游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旅游科学.2013(11):276-277.

旅行社管理思想范文8

关键词:教学质量;校风建设;学习能动性

一、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猛发展,旅游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市场对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各大高校纷纷设立旅游专业来弥补市场缺口。但是,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新兴较晚,教师队伍在整体范围上资质浅,都缺乏相应的实战经验,纯理论的教学比比皆是,而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以经济直接联系的物质观念、实用主义成了旅游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高校为了快速产出“使用人才”,不断进行扩招,教师教学观念落后,“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知识记忆上,将考试作为评定学生是否成才的最终手段,学生眼高手低,极富有功利性也造成了在旅游教专业学过程中,学生人浮于事,“分不在高及格就成、学不在深毕业就好”的思想。

二、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低下的原因分析

(一)旅游企业对旅游人才的重“量”不重“质”

旅游专业是一门社会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社会性门槛低,旅游企业在发展上,管理理念落后,对人才的培养不到位,没有给高校旅游专业毕业生合理的职业发展规划,使得市场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出现重“量”不重“质”的现象,极大的打击了在校学生的积极性,相应的加大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上的难度,学生认为学而无用,毕业后在旅游行业没有前途,很多都选择了“升本”、“公务员”等等方式来规避毕业后的就业风险,在这样严重的消极情绪下,教师还有何教学质量可言。

(二)高校对旅游专业定位不准确

高校对旅游管理专业的定位不准,旅游管理专业在教学方面,相应的配套设施得不到很好的完善,就算有也只是餐厅、客房或者其他以操作性为主的实训室,而这种认为教学成本低的思想成为高校对待旅游专业的根本认知,在教学中以理论知识为主,枯燥而乏味。也有许多院校认识到了这一点,和旅游企业进行联系对旅游专业高校生进行实训,这种实训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学生实地感受到了旅游专业的社会实用性,可恰恰是这种社会实践,摧毁了旅游专业学生最后一点专业兴趣,一方面高校对实训的学生管理、评估、实训教学不科学;另一方面旅游企业方用学生主要的目的是价格低廉,特别是在旺季,更是变相的让学生成为廉价劳动力,在培训岗位上都是一些低级的服务生,旅游管理专业的“管理”没有得到实践。

(三)教师教学方式陈旧

旅游管理学科在我国起步晚,旅游管理专业的教师队伍,大多是在各大高校出来后直接进入工作岗位,教学能力有待提高,在教学观念上很难突破以往,而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思想,压制了学生思维的拓展性,让学生本来应该在“象牙塔”的净土里“百花齐放”、“百花争鸣”,变成了墨守成规的好学生,然而,旅游专业学生成才的最大难度不是技能的难度,也不是知识的宽窄,就是这种积极向上的人格品性和自省自学的生存能力。

三、旅游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途径

(一)加强学风建设

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学生在自由的天地让思想自由翱翔的翅膀,学风同时也是高校建设的永恒主题,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学风能够以一种潜移默化的力量,时刻熏陶和感染着学生,激励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针对学风建设,高校必须全员共同努力,形成上下同抓学风建设,在上课、自习,作业,考试,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共同监督和努力,并且要做好学风建设的专项调研工作,特别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调查,以学风建设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专题活动。严格考风考纪,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在教、学、管上全面展开。

(二)积极促进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的本质是教育思想的转变,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改变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以前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授人鱼,共一餐之用;授人渔,则享用不尽”如今,知识日新月异,科技迅猛发展,教师是不可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也不能仅仅是知识,最紧要的是学到能够进行自我教育的学习方法。新课程改革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正确定位师生角色,,主张把教学的主体从教师转向学生,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而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

旅行社管理思想范文9

高校旅游管理院系要以地域文化为基础,创建多元文化氛围。旅游文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要求旅游管理院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地融入当地文化因素,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培养符合当地旅游行业需求的人才。同时旅游管理院系还要注意吸收外来文化的长处,以国际性标准来培养学生,创建一个多种文化和谐并存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和多元发展。

高校旅游管理院系要突出服务文化建设。许多院校开设了礼节、礼仪课等,突出对服务文化的重视,希望通过训练使学生在校园里和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够用优美的姿式、得体的仪态举止,融入为宾客的日常服务中。

2旅游管理院系校园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校旅游管理院系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多年探索和实践,涌现出一大批深受大学生欢迎的品牌活动,但在实际中,主要还存在以下问题:

2.1缺乏国际化视野,校园文化活动的多元化不够

在旅游管理院系校园文化活动策划与实施中,地域性和民族性相对受教育者重视,而国际化方面做得相对差一些,同时,多元化活动开展和学生自由选择与多元发展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有些旅游管理院系缺乏“对外开放”的态度,不去主动跟当地社会主流文化接触,使得校园文化活动在某些方面脱离了社会主流文化发展轨迹。

2.2缺乏校企合作,学生服务意识培养有待提高

有些旅游管理院系学院派思想严重,使得校园文化联系企业不够紧密。校园文化由于与旅游企业缺乏有效地交流和对接,使得学生进入企业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素养的熏陶培养比较弱。毕业生在走出校门后,无法适应企业的管理方式与方法,导致就业磨合期延长,或出现专业就业率、专业就业稳定率和业内发展率急剧下降的现象。

2.3缺乏行业认知,活动的思想引领作用需要加强

旅游管理院系办学目标应该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和输送深受企业欢迎的人才,建立优势专业群,以铸造行业化、专业化的教育品牌。但目前我国部分旅游管理院系在策划实施校园文化活动时,缺乏行业认知,忽视了活动的思想性、教育性、文化性,导致校园文化活动出现低端重复现象。

3多途径创新旅游管理院系校园文化活动

近年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在工作中能根据大学生特点和成长规律进行思想教育,积极去引导学生、影响学生和感染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发展,注意培养学生服务意识,为学生获得优质教育积极努力,较好地克服了旅游管理院系校园文化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战略方向明确,即把握好活动的思想性,不能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迟淑清教授认为,“校园文化活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娱乐性、消遣性和商业性方面,而应主动把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通过教育者来有计划、有目的地贯穿于精心设计的各项活动中,使学生在无意识的心理状态下自我接受并自我内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一直秉承这种理念,创建了多个大学生喜爱的社团。其中,太极协会和国学社是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社团,这两个社团从强健学生体魄和提升内在修养入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学生的思想观念进行相互碰撞和融合,从而达到内外兼修的目的。

3.2做好校企战略合作,即利用校企互补作用,实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与企业无缝对接

多年来,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一直十分注重校企合作。酒店管理专业与北京昆仑饭店、凯宾斯基饭店等十多家五星级酒店建立了固定的,长期的合作关系,导游专业与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等十多家企业建立了固定的长期合作的关系。2005年至今,学院的“导游大赛”由丹东中青国际旅行社独家冠名承办,每年数十名学生在活动中脱颖而出,获得前三名的学生还有机会到新马泰、韩国、朝鲜等国家体验旅游带来的快乐。在现场,企业老总还会与表现优秀的学生签订实习或就业协议,活动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3.3做好活动的协调统筹,即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打造国际化、多元化的校园文化活动

辽东学院旅游管理学院的校园文化活动一直在“五大育人工程”的框架下积极开展,即博览群书工程、百家讲堂工程、英语强化工程、读专业书刊工程、精品活动工程。五大精品活动包括:导游大赛、辩论赛、英语话剧节、学生专业技能大比武和快乐清晨文化广场活动。导游大赛是为了丰富学生的导游知识和提高导游能力所设计的;英语话剧节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所设计的,突出了专业的国际化;专业技能大比武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服务技能所设计的;大专辩论赛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所设计的。

这些活动的设计保证了主题鲜明,内容独立,同时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锻炼自身的能力,增强文化育人的功效,保持了活动的长期性,连续性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迟淑清.论蕴含于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2):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