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6:33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1

课题名称: 浅论音乐表演中的情感体验

学生姓名:

系 别: 音 乐 系

专 业: 音 乐 学

指导教师:

年 月 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音乐表演是音乐存在的活化机制,无论在任何音乐行为方式中,音乐表演都使整个音乐活动处于激活状态。表演可使作品得到介绍、传播、完善、获得长久的生命力。音乐表演的目的不是引起有声调声觉的声波运动,而是通过内在的情感动态形式的注入,引起深层心理体验,赋予无生命的形式以生命的活力,给人以人性的体验。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就是通过表演者对音乐的理解、投入感情,再次赋予音响的动态结构以生命的形式,即充满着丰富情态意味的音乐运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主要内容:

音乐是一种表演艺术,在表现方式上与非表演艺术很不相同。而音乐表演艺术则不同,他必须通过表演这个环节,才能把艺术作品传达给欣赏者,实现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而音乐表演中根据艺术表现的需要,使表演者的对于投入的情感能做到呼之即出,挥之即去,达到挥洒自如、变化有序的境界,真正成为音乐表演所需要的情感。他有表演的真实情感作为种子,同时它又是经过提炼,升华了的与音乐中的情感内涵融为一体的。应该说,只有这种艺术化了的情感,才是音乐表演所需要的。

主要问题:

1、什么是音乐表演艺术及意义。

2、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3、音乐表演的二度创造本质——情感体验。

4、音乐表演的情感体验——投情。

5、音乐表演—赋予情感以生命。

6、音乐表演中审美情感的体验。

7、对于音乐表演者的技巧与表现统一的要求。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古筝方面的文献和著作;

2?找出有价值的课题;

3?依据论题精确寻找相关资料;

4?论文撰写;

5?在老师的知道下进行修改;

6?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和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文献;

2?真理原有资料;

3?请教知道老师,与同学交流探讨本论题。

进度安排:

1?2005年11月-12月初:查阅相关的资料;

2?2005年12月中旬:确定选题;

3?2005年12月底:写开题报告并准备开题答辩;

4?2006年1月-3月:开始正文协作,完成初稿;

5?2006年3月-4月:修改完善文稿;

6?2006年5月: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王次沼著:《音乐美学通论》人民音乐出版社

[2] 修海平 罗小平著:《音乐美学基础》上海音乐出版社

[3] 苏珊•郎格:《情感与形式》中国社会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签名:

注:此表由学生本人填写,一式三份,一份留系里存档,指导教师和学生本人各保存一份。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2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2003年3月30日至4月6日在北京举行了“亚欧传统音乐保护培训班”,这一项目云集了来自“亚—欧会议”成员国的奥地利、中国、丹麦、德国、法国、希腊等21个国家,40余位资深专家、音乐家共同探讨“全球化”以及新经济环境中传统音乐文化资源保护与发展的切实措施,交流传统音乐保护工作中所取得的经验,并围绕传统音乐的生存空间、价值、当代意义等问题展开了研讨,这是就传统音乐保护主题第一次在国际间进行交流,03年2月25日《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国家中心》落户中国艺术研究院,原生态民歌是我们民族根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阿宝演唱的民歌为何如此受欢迎?

a、他的演唱特点

b、他的语言特点(以一首歌为例来挖掘)

2、原生态民歌的生存背景、生存环境

a、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歌的生存背景,生存环境各不相同,但各个地区的原生态民歌,都是该地区曾经一段主流生活的一种记录和承载的方式,它代表着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原始风貌。

b、现阶段原生态民歌所处空间

西部地区较之东部地区较为封闭、贫穷,生产方式也较为落后,许多地方尚完整地保留游牧经济或小农经济,所以西部地区的传统音乐比东部地区保存得更为完整。

3、原生态民歌保护及传承现状,所面临的问题

国内近几年虽举办民歌节,原生态民歌擂台赛,但所做的还是远远不够,原生态民歌面临的最大危机是“产生的社会环境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

4、怎么保护与传承原生态民歌:在保护的基础上谈传承

a、对一些重要的传统音乐品种进行博物馆式的保存

b、撰写和出版西部各个民族和各地方的音乐志

c、出版原生态音像资料

d、编写中小学乡土教材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步骤:

1、大量阅读关于原生态民歌的文献和著作

2、依据论题更精确的寻找相关的资料

4、论文的撰写

5、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

6、定稿以及准备论文答辩

措施:

1、在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

2、在网上查阅、下载相关的网页和资料

3、整理原有的资料

4、阅读大量相关的著作

5、和同学进行讨论分析,与指导老师进行交流

进度安排:

200年11月——12月 拟订论题

200年12月 写好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200年12月—2006年1月 收集材料 阅读相关的文献和著作

200年1月——3月 整理材料 开始撰写论文

200年4月 完成初稿 进行修改

200年5月 定稿

四、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音乐学 2002

[2] 人民音乐 . 1998 (8)

[3] 原生态民歌集

[4] 中国音乐 2003月刊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3

校庆依据时间进程可分为五个阶段:2006年5―11月26日为第一阶段,这段可视为校庆活动的“引子”,是校庆的启动阶段;2006年12月27日―2007年8月31日为第二阶段,可视为“第一乐章”,这段“慢板”的乐章呈现了校庆活动最初盛况,也为以后的活动打下了基调;9月1日―11月25日为第三阶段,可视为 “第二乐章”,这一“快板”的乐章更为集中地展示学院的优秀成果;11月26―29日为第四阶段,可视为“第三乐章”,这段“急板”的乐章是校庆的主体高潮部分;12月以后为第五阶段,可视为“第四乐章”,延续前面学术气氛,并对校庆做全面地总结。整个宏大的校庆活动围绕着“传承•总结•展示•创新”的校庆主题展开③,为上音的更高发展目标汇集智慧、出谋划策。

一、“引子”:初绽校庆的主题

八十年校庆活动是在2006年5月份的院党委会和行政会议上被正式确定下来的,为此成立了专门的“80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下设校庆办公室。院庆年启动伊始,校庆筹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明确而严密的“章程”和“办法”,为保障这届规模宏大校庆活动的顺利进行铺设了必要的条件。如:2006年10月底制定的“遴选八十周年校庆唱片曲目的办法”中明确规定针对八十年来上音创作成果遴选的总体思路、具体办法和操作方式、出版等事宜;11月底制定的“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筹备工作总体策划实施方案”中详细地规定了校庆活动的原则、目的、工作具体安排等;11月份制定的“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接受捐赠办法”中规定了捐赠的流程和相关的对捐赠人的奖励办法,还制定了“上海音乐学院教育发展基金理事会章程”的实施细则。

筹委会约请了学院元老钱仁康教授撰写了《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校史纪念文章,近代史专家陈聆群教授撰写了《从国立音乐院到国立音乐专科学校的创业十年》的学校发展断代史④,桑桐撰写了《往事琐记――纪念母校成立八十周年》和《解放前上海音乐学院理论作曲专业的历史回顾》⑤,王瑞撰写了《和毅庄诚――上海国立音专校训释介》(《上海音乐学院院报》“校庆专刊”第二期)等与校史有关的文章。还出版了《邓尔敬作品文论选》、“音乐文化史系列论文集”系列学术文集等,展示了学院的学术研究历史。

二、“第一乐章”:渐入校庆年的轨道

2007新年伊始,上海音乐学院就逐渐展开了校庆的系列活动,有学术纪念研讨会、学术交流会、展现学院成就的音乐会等。

这一段的学术纪念报告会有蔡元培、谭抒真等人的相关纪念活动。2007年3月21日,上海音乐学院与静安区文化局联合举办的“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纪念蔡元培先生学术报告会”,会上杨立青、姚全兴、陈聆群等重温了蔡先生为中国音乐教育所作的具有开拓性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及其美育思想、办学理念对当代的启示。2007年6月10日,上海音乐学院为小提琴家谭抒真教授举行了诞辰一百周年纪念会,华天仍总结了谭先生在小提琴演奏、教学、制作以及音响学方面的卓越成就,还着重阐述了他在学院发展方面的不可磨灭的功勋。6月13日,又与民盟上海市委联合举办了“纪念谭抒真教授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还出版了朱永珍撰写的《世纪琴缘――谭抒真传》、《谭抒真音乐文集》等书作(均为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集中展现谭先生的历史及价值。4月18日,上音与其它单位一起还在东方艺术中心的“海纳百川厅”举办了“陆春龄艺术生涯八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对“南派”笛艺代表人物陆春龄竹笛艺术进行了认真总结、研讨、提炼。

在学术交流方面,4月4日~6日,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重点学科联合中日音乐文化研究中心,特邀著名的民族音乐学家、日本大阪大学教授山口修博士来院作了“高峰学术论坛”系列讲座,论坛内容涉及了“应用音乐学”、“日本乐器的演奏及审美”、“日本的‘口唱歌’‘山曲’‘地歌’等传统邦乐体裁”,从地域性音乐体裁的阐述、展演到异文化间的对话、交融,带给听众以形象直观的日本传统音乐享受和“音乐触变”、“文化交融”等学理性的深层次思考。自7月30日后的17天是“第六届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的学术活动,周小燕、廖昌永、约翰•伍兹曼(美国艺术指导大师)等中外专家为来自全国的歌剧工作者传道解惑。大师班对学员们的“声音观念”、“艺术表现”、“演唱技巧”、“教学方法”进行了较大的提高。除此之外,还有定期的学术报告邀请国内外的专家进行学术交流,如音乐学系的“音乐学论坛”、作曲指挥系的“半月谈”以及民乐系、音教系、艺管等系的相关学术交流。这些活动邀请的音乐家以各自特长、特有的视角探索了前沿学术问题,丰富了校庆的学术活动。

音乐会也是这段时间的校庆重要组成部分,共有30余场,涉及音乐学院各系的教学及科研。较重要的有:1月5日的“节奏之夜――爵士迎新音乐会”、4月15日的“陆春龄笛子艺术生涯80周年纪念音乐会”、5月13日的“中外优秀室内乐作品音乐会”、6月7日的“上海音乐学院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等。“节奏之夜”爵士乐作品音乐会是上音大爵士乐团首次亮相,集中展示了这两年该新型学科发展的旺盛态势。“陆春龄笛艺音乐会”是民族音乐系为笛子泰斗南派“笛王”陆春龄从艺80周年而操办的学术性音乐会,音乐会上聚集了陆先生等师徒五代演奏家,演出了陆先生的代表作品,如《三六》、《行街》、《今昔》、《喜报》等。“中外优秀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展演了朱践耳的琵琶独奏《玉》、布列兹的《12首记谱法》、里盖蒂的《古典幻想组曲》等经典现代作品,展现了上音对现当代音乐创作的关注及理解。“上海音乐学院优秀交响乐作品音乐会”集中展现了自黄自以来上海音乐学院在交响乐创作方面的成就,有黄自的《怀旧曲》、贺绿汀的《晚会》和《森吉德玛》、何占豪、陈钢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丁善德的《长征》之五“会师”、何训田的《梦四则》等中外驰名力作。这期间展演的音乐会从选材到表演都进行了精心的策划与准备,展现了上音丰硕成果与灿烂的历史,为后面校庆系列音乐会的展演定下了基调。

在此期间,上音还于4月5日举办了首届“帕拉天奴杯”钢琴作品作曲暨演奏比赛,产生了作曲、演奏一、二、三等奖各1名,中国风格作品特别奖1名等奖项,钱慎瀛创作的《秋天的群岛》和周希希的演奏获得一等桂冠。

纵观这一阶段的校庆活动,追忆逝去的峥嵘岁月、展现当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成为校庆活动的主题。

三、“第二乐章”:推澜校庆渐入佳境

进入9月份,校庆的气氛愈来愈浓,校庆系列活动明显增多了起来,不仅从数量方面令人目不暇接,质量方面亦令人叹为观止,逐渐推动校庆进入佳境。

在准备工作方面。9月11日,杨燕迪主持召开了校庆八十周年纪念唱片的出版编辑工作;9月18日,张显平组会商讨了校庆期间的接待工作;9月18日,张显平主持召开的校庆工作推进会,强调各个部门要注意对校庆活动细节的落实。这些准备工作为校庆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障碍,彰显了校庆活动组织工作的周密与井然。

纪念活动方面。10月17日下午,“纪念贺绿汀院长专题报告会”在贺绿汀音乐厅由董金平主持召开。会上播放了贺老的生平纪录片,江明、杨立青、贺老的小女儿贺元元对贺老作为革命家、音乐家、教育家一生的思想内涵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报告会后举行了小型的纪念音乐会,展演了钢琴曲《牧童短笛》等广为流传的作品。10月24日,萧友梅纪念碑揭幕仪式暨纪念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活动中首发了《萧友梅全集》(第2卷)和《萧友梅编年纪事稿》两书。王次荨⒀盍⑶唷⑾羟冢ㄏ粲衙分子)等在活动中发表了演讲,回顾了萧友梅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所做的开创基业的功绩。此外,音乐教育系还在此期间举行了音乐教育系恢复建系十周年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让后生晚辈们能深刻了解上音发展的历史与成就。

在学术交流方面。这一阶段的活动档次高、影响大,充分显示了以校庆为学术创新“窗口”的主题。9月25~29日由现代器乐打击乐系举办的“2007上海音乐学院国际爵士乐大师班”聚集了世界上一批一流的爵士乐大师,也吸引了国内相关专家汇集于上音。此次活动给国人展现了顶级爵士乐艺术的风采,如美国顶尖萨克斯大师鲍勃•明哲、爵士乐理论教父马克•列文、瑞典国宝级艺术家尼尔斯•兰德林格等人的精彩演出和精辟演讲,让人们完整了解了爵士乐各个要素,包括即兴演奏、旋律、爵士风格、声音呼吸等。为纪念音乐巨匠贝多芬逝世180周年,以贝多芬为主题的第四届国际钢琴大师班于10月1―7日在上海音乐学院举办,来自加拿大的克迪、美国的马克、中国的陈宏宽等10位国际大师对来自全国的钢琴学子点睛、启慧。大师班以“高规格”、“高密度”、“学术化”的教学原则和方式,提高了国内整体的钢琴专业水平,展示了上音钢琴大师班这一品牌的国际影响力。10月27―30日的“国际作曲大师高峰论坛”由7位来自国内外的作曲家主讲,展现了当前国内外最新创作的技术手法和风格特色。30日举行的“2007上海音乐学院‘钟鼓奖’国际作曲比赛”决赛音乐会暨颁奖晚会,产生了“春钟”大奖作品《了歌》(作曲:宋歌),及特别奖作品《风中的蔓陀罗》、《乐队组曲“叠韵”之四》。11月21―23日举办的“声乐系民族声乐建专业五十周年暨第三届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就如何继承、传播好具有独特文化价值和独特审美价值的民族声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周小燕、金铁霖、刘辉、鞠秀芳等专家分别就民族声乐的理论创新、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历史沿革举办主题学术报告。音乐学系从10月中旬开始,“第四届钱仁康学术讲坛”开讲,罗艺峰就“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进行了专题讲座;11月下旬开始,音乐学系专题学术讲座有陈应时的《我的敦煌乐谱研究》等。这些活动丰富了校庆的学术氛围,展现了上音作为“研究型”学院的成就。

在音乐会方面。这期间有三十余场,密度之高,令人大饱眼福之余也颇感分身乏术,展示了上音教学方面的丰硕成绩。这些音乐会有上音传统优势学科,亦有新型特色学科;曲目包括有传统经典曲目,也涵盖有新创作的探索性作品。在传统优势学科中,钢琴、弦乐、声乐均有亮彩之作,如中提琴专场音乐会“我为中提狂”、民族声乐专场音乐会“声情满杏坛”。新型学科如打击乐专业的专场音乐会、手风琴专业的专场音乐会。在新作品探索方面,旅法中国作曲家徐仪创作的音乐默片《神女》用非常规乐队、多声道的空间配置的音乐对影片内容、时代背景及影片主角阮玲玉进行衬托,达到刻画人物复杂的内心状态和开拓影片空间表现力的效果。“作曲系教师室内乐作品音乐会”展示的有叶国辉的《早春》、陈牧声的《禅1-寂静》、周湘林的《觅》、尹明五的《思》、陆培的《山歌与铜鼓乐》、张旭儒的《清浊》等作品,展示了作曲系近年来探索的成就。

在学术成果的汇集出版方面。这一阶段也准备就绪,如:展现上音历史发展面貌的《金振玉声画卓越――上海音乐学院80周年校庆画册》和《校史馆》图文集、展现学院学术理论研究的《上海音乐学院学术文萃1927―2007》(六卷本)和《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创作及表演选辑1927―2007》(共二十辑)、汇集上音校史研究及学报成就的《音乐艺术》(校庆专刊)等。这期间还制作好了校庆纪念品的,如:校徽、领带、宣传光盘等。这些出版物都将在校庆日期间分送到校友手中,展示上音历史上取得的成就。

综上可见,这一阶段呈现的活动数量多、质量高,精彩纷呈,逐渐营造了校庆活动喜庆氛围和良好的学术气氛,推动了校庆系列活动向纵深发展。可以说,为校庆周隆重地展示在世界面前做好了一切准备。

四、“第三乐章”:八十周年校庆金声玉振

从2007年11月26日开始,上海音乐学院正式步入校庆周,隆重的庆典系列活动展开,活动安排紧凑而有序,组织工作细致、周到,校庆活动气氛达到高点。

在庆祝纪念活动方面。27日上午,上音师生书画展中展出了桑桐、陈铭志、罗小慈、赵晓生等校友的书法作品,海外校友黄d的“摄影作品展”,出版社举办了校庆图书展,装修一新的“校史陈列室”为国内外校友展出了自国立音乐院初建以来的重要史料、图片。更为令人喜悦的是,改扩建一新的校舍于日前竣工,新建筑落成典礼仪式为喜庆的校庆锦上添花。下午,校友代表大会及各系部的校友座谈会、恳谈会让校友聚在一起聊叙别后情趣,其乐融融、其乐无穷,嗟叹上音近年来日新月异的变化,也交流了各自在不同岗位上的“丰功伟绩”。下午的校庆大会上,杨立青院长的“校庆致词”回顾了上音80年来的历史,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校友才旦卓玛代表自治区文化厅和自治区歌舞团向母校献上礼物――织有布达拉宫图案的羊毛挂毯,表达对母校八十周年的祝福。晚上五点,在上海大剧院望星空餐厅举办了“上音八十周年庆典酒会”,来自世界各地的校友、世界各知名音乐院校的校长等三百余嘉宾共同见证了校庆的热烈与浓情。晚七点音乐会前的领导致辞更是营造活动的高潮。李岚清、徐匡迪、王荣华等领导发来题词和贺信寄语上海音乐学院更高发展。28日上午,校友及嘉宾参加了老校址的“寻根之旅”,分别来到江湾、漕河泾等处,感叹了学校发展的艰辛。

在学术报告会方面。11月26日上午在小音乐厅举行了民族音乐系建系五十周年暨纪念沈知白、卫仲乐、胡登跳先生报告会。会上,陈应时、叶绪然、阎惠昌分别对三位民乐系的初创人进行了学术总结,首发了《雅乐国风》创作表演成果的CD8张、《乐苑凝香》的学术论文集、《岁月留韵》的系史画册,集中展现该系的发展与成就。下午,上海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会在贺绿汀音乐厅举行,陈铭志、朱践耳等老一辈作曲家,杨立青、林华、尹明五、张旭儒、陆培等中青年作曲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涉及到现代音乐技法、观念、审美、演出等问题。11月27日上午,音乐学系举行了建系25周年校友座谈会,谭冰若、陈应时、陈聆群、沈旋、钱亦平、杨燕迪等发表了系庆感言,韩锺恩、赵维平就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做了总结。27―28日的“2007上音国际音乐院校校长论坛”在锦江饭店举行,此次院校长论坛邀请了美国等11个国家的 16所国际知名音乐院校的22名代表及国内9所音乐学院的9位院长,大会围绕“音乐专业教育与时展”进行了研讨。这次盛会对推动国际高等音乐教育的发展,加强国际范围的合作与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8―29日的“第二届全国复调会议”在上音小音乐厅举行,会议就复调音乐作品、复调技法、复调教学等三个研究专题做了深入地探讨。

在音乐会方面。其中,“上海音乐学院优秀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中作品的选择具有深度和针对性,涵盖了上音80年及学会的20载发展中的成就;“上海新室内乐团专场音乐会”展演的现代音乐中的经典作品,反映出上音作曲家们在现代技法与民族音乐语汇的糅合方面的探索;交响幻想诗《马可波罗与卜鲁罕公主》是作曲家刘、诗人王乙宴创作,作品以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中国公主卜鲁罕的传奇爱情故事为脚本,由七个乐章组成;“数字媒体音乐会”展现了上音音乐工程系这两年取得的成就;音乐剧《六祖惠能》是作曲家赵光为上音音乐剧系创作的佛教题材的作品,以南宗惠能的一生为线索展开故事,音乐上融合艺术歌曲和流行音乐旋律特色,配器则吸收西方音乐剧交响化手法推动戏剧矛盾及高潮的发展。27日晚在上海大剧院亮相的“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庆典音乐会”无疑是重头戏,汇集了一批世界舞台上的古典音乐明星,可谓群星璀璨,指挥家汤沐海,歌唱家廖昌永、黄英、高曼华、沈洋,演奏家祁瑶、宋思衡、秦立巍、黄蒙拉、孙颖迪、王健。他们都拿出了保留曲目为上音校庆增色。此次音乐会还特地约请了两部力作:校友盛宗亮为母校八十华诞特别创作的《上海序曲》运用有两首中国作品《将军令》和《紫竹调》的素材,作为音乐会序曲,很好地营造了现场喜庆的学术氛围;王西麟为校庆而作的《第七交响曲:和毅庄诚》运用合唱与交响乐队描写一部上音发展的史诗。返场曲目是刘的《乐队托卡塔――火车》。整场音乐会曲目风格迥异,新旧纷呈,表演精彩绝伦,让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家叹为观止!

在校庆期间,海外的校友也举行了多种形式的音乐会、纪念会祝福母校再创辉煌,如:加拿大校友的校庆专场音乐会、香港校友举办的“上音国际比赛获奖者音乐会”、美国纽约校友会举办的“庆祝上海音乐学院建校八十周年音乐会”等。校庆期间,各界朋友发来贺信、贺辞祝福上音,如: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文化部等。

纵观这期间的活动,严密的组织工作给活动的顺利进行铺平了道路,精心的选曲与组织铸就了节目的精彩与曼妙,全世界范围内参与极大地提升了上音的学术影响,让全世界通过校庆这个窗口重新认识了上音。

五、“第四乐章”:延续总结校庆精神

进入12月份,校友的离去并没有使校庆的色彩黯淡,校庆的系列活动仍在继续。

在学术活动方面。第二届研究生艺术节、音乐学系的校庆系列专题讲坛、12月20―22日的“东亚音乐国际音乐研讨会”等是这期间的亮点。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东亚音乐研究小组在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题为“历史进程中的传统与当代”的第一届“东亚音乐国际学术研讨会”是上海音乐学院举办的同类会议中最高层次,来自英国、日本、韩国、葡萄牙、新加坡、香港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及地区共78位专家共同研讨了历史进程中发展的东亚音乐中的六个不同主题。2007年12月27日举行的“音乐学系的校庆系列专题讲坛”是杨燕迪所作的《贝多芬晚期创作的艺术境界》,报告从六个方面,以史学脉络为线综合研究了贝多芬创作中的若干问题。2007年12月25、27日,上音校友、现执教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民族音乐学系的李海伦博士在“音乐学论坛”上做了《中国之外的中国音乐》、《西方舞台上的世界音乐》的报告,这位倾心于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研究的外国人从文化的角度对中外音乐进行了剖析。

在音乐会方面。12月6日的研究生艺术节专场音乐会、12月8日的附中专场音乐会《天仙配》、9日及11日的音乐会版歌剧《弄臣》、10日的温德清作品音乐会等成为这段时间的亮点。其中,在上海大剧院以情景版音乐会形式上演的歌剧《弄臣》是周小燕歌剧艺术中心精心打造的,由廖昌永、张建一、郭森等国际知名歌唱家担纲主演,显示了上海音乐学院歌剧中心驾驭大型歌剧具备了表演方面的足够实力。“温德青作品音乐会”集中展现了近年来他的创作探索,有《蚂蚁搬家》等六部,其作品个性鲜明,充满生活的情趣。这一段时间有十余场次的音乐会,展现了校庆日后仍然较为活跃的上音舞台,让人们仍能感受校庆的喜悦余温,但已是带有明显尾声意味了。

2007上海音乐学院校庆年已成为过去,但却留给校友们的遐想是无尽的,也许一切美好的词汇均不能表达上音学子对母校的深情厚意。校庆展演的80场精彩音乐会、呈现的高层次学术交流和具有历史价值的纪念活动、校史展览以及相关学术著作的出版等,在展现上音辉煌历史的同时,又将被载入新的史册。蓦然回首,灯火阑珊依旧!“八十载奋斗沧桑巨变,八十年铸就时代辉煌”(杨立青语),此次校庆必将永存校友们记忆的深处。

① 钱仁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上海音乐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7日第4版

② 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校庆公告[第一号]. 上海音乐学院院报,2006年12月27日第1版

③ 上海音乐学院八十周年校庆筹备委员会2007年11月27日致全体校友的公开信

④ 初次展现在上海音乐学院第一届研究生会艺术节上,后发表在《音乐艺术》2007年第三期。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4

读书笔记是人们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把自己阅读书籍的心得体会和精彩内容整理记录下来的文字材料。

1.读书笔记的作用:

(1)帮助记忆,弥补脑力不足,有效提高读书效率。

(2)锻炼思考能力。读完书用笔记记下来,想一想,这便是思考。常思考,可锻炼人的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分析综合能力。

(3)积累有用材料,开拓视野,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4)产生新的思考,有利于发现并研究新问题。

2.读书笔记的种类:

读书笔记种类很多,一般分为四大类。

(1)摘要式。

即将书中或文章中一些重要观点、精彩警辟语句、有用数据和材料摘抄下来,目的是积累各种资料,为科研、教学、学习和工作作好准备。可按原书或原文系统摘录;也可摘录重要论点和段落;还可摘录重要数字。

(2)评注式。

评注式笔记不单摘录,还要写出自己对这些要点的看法和评价。常用方法有书头批注,即在书中重要地方用笔打上符号或在空白处加批注、折页作记号;也可用提纲方法把书和文章论点或主要论据扼要记叙下来;还可用摘要式综合全文要点、记下主要内容;读完全书或全文,对得失加以评论也是一种方法。

(3)心得式。

即读后感。是读书或读文章后写出的自己的认识、感想、体会和启发。常用方法有:札记,也叫记,是摘记要点与心得结合的产物;心得,也叫读后感,将读书体会、感想、收获写出来,综合观点、见解,提出自己看法并记录下来,也是很好的读书方法。

(4)记载式。

主要采用四种载体:

a 笔记本。

成册笔记本可用来抄原文、写提纲、记心得、写综述。长处是便于保存,缺点是不便分类,但可按类单独成册。

b 活页本。

可用来记各种各样笔记。便于分类,节约纸张和日后查阅。

c 卡片。

好处便于分类,可按目排列,便于灵活调动又节省纸张,但篇幅小,内容不宜长。

d 剪报。

把报纸和有用资料剪下来,长文章可贴在笔记本或活页本上,短小材料可贴在卡片上。剪报材料可加评注,也可分类张贴,要注明出处,以便使用。

e 全文复印。

对于重要的读书材料,为保持完整性,可全文复印编目分类留用。

广播新闻

广播新闻是通过无线电波或者通过导线,向广大听众传播声音的新闻,统称为广播新闻。在广播中,通过无线电波传送声音的叫做“无线电广播”;通过导线传送声音的叫做“有线广播”。

1.广播新闻的特点:

(1)传播速度快。电台利用电波传递声音,每秒钟行程30万公里,迅速无比。

(2)传播范围广。广播可以翻山越岭,渡江涉河,传播范围之广非一般媒介所能匹敌。

(3)简短易记。很多新闻报道在广播中仅占30到45秒。

2.广播新闻的种类:

一般说来,广播新闻的种类有:录音讲话(包括录音座谈会)、录音报道(包括文字解说、音响和配乐、人物谈话)、录音新闻、口头报道、录音通讯、录音特写、录音访问、配乐广播、广播对话、广播评论、广播大会、重大集会的实况广播、重要文艺、体育表演活动的实况转播。

3.广播新闻(广播稿)的写作要求:

(1)要通俗化、口语化。报纸是给人看的,广播是给人听的。看起来顺眼的文章,听起来不一定顺耳。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语言要通俗易懂,朴实无华,念起来顺口,听起来省力。因此,写稿时,用语要简明,避免同音歧解和同意反复,句子要短小精悍,多用人称名词,不该省的字不可省略。

(2)采写要及时。及时性是广播新闻与其他媒介新闻相区分、相竞争的最大特性。广播新闻一般主张采取只抓重点,少作深度挖掘、批判的姿态,充分发挥自己无可比拟的快捷特性。

(3)导语。要先强调,请听众注意收听,增强吸引力。

(4)要有音响上的特点。广播的特点在它的音响上。所以,广播稿要突出这个特点,一定要在背景音乐上作文章,如录音讲话、录音新闻、录音通讯、录音访问等。

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通过对典型的问题、情况、事件的深入调查,经过分析、综合,从而揭示出其本质或客观规律的书面报告。

1.调查报告的作用:

具有针对性、真实性、论理性、典型性和时效性,起到了解、剖析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趋向从而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

2.调查报告的分类:

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济调查报告、新生事物调查报告、揭露问题调查报告。

3.调查报告的结构:

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1) 标题。

调查报告的标题形式比较灵活,通常有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双行标题,又叫主副式标题;一种是单行标题。双行标题由主标题和副标题构成,与新闻专访的标题相似。单行标题又分两种构成形式,一种是公文式标题,由事由和文种构成;另一种是内容概括式标题,这种形式相当灵活。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5

此前,中国大陆共召开过两次以乐器学为主题的学术会议,分别是2006年上海音乐学院主办的“乐器研究的挑战与转机——乐器学国际探讨会”及2010年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乐器学国际研讨会”。与之相比,2012全国乐器学研讨会是迄今为止参会人数最多、涉及内容最丰富的全国性乐器学会议。

乐器学虽已有百年多发展,但目前尚不能称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因其包含学科极为广博。乐器,一方面以材料、工艺为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积淀着丰厚的音乐文化精华。较之传统乐器理论研究,现代乐器学正以惊人速度与现代人文、科学理论相融合,不断衍生出新的研究领域。由此而言,乐器学确实是融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为一体,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纵观本次会议,具有如下五个特点:

一、报告内容涉及广泛

本次会议议题既包括乐器学传统研究内容,如乐器分类法、乐器改良、乐器声学、乐器工艺学等,也涉猎许多乐器学新学科和新问题,如乐器符号学、乐器生态学、乐器学课程体系改革、新型乐器发明与设计等,体现了乐器学研究内容的广泛性。其中,传统乐器学研究内容涉及乐器分类研究的报告有中国音乐学院刘勇的《乐器分类的新理念》、中国音乐学院付晓东的《乐器分类法的新思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张振涛的《文化制度与乐器分类提要》;涉及乐器文化及社会功能的有中央音乐学院张伯瑜的《从乐器结构特性看审美与文化的民族属性》、南昌大学音乐系刘健婷的《乐器学视野下的中国手风琴艺术研究》;涉及乐器声学的有新疆艺术学院杨帆的《不同材质古琴琴弦音质比较研究》、中央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朱嘉星的《石磬形制与振动特性的研究》;涉及乐器工艺学的有沈阳音乐学院赵广运的《乐器工艺学学科定义初探》;涉及乐器改革的有中国东方歌舞团卞留念的《中国民族乐器电声化数字化的探索实践》、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张明的《电声乐器民族化的工业设计》、中国艺术研究院高舒的《20世纪民族乐器改革述略》、江西科技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余兆新的《关于扬琴发展的一些思考》;涉及乐器学发展概况研究的有云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杨琛的《中外乐器学研究概况》、河南安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王秀萍的《史料:乐器学学科研究的基石——对中国乐器学学科史料建设问题的若干思考》等。

在乐器学新学科、新理论方面,有中国音乐学院韩宝强的《乐器生态学与民族音色特征》、浙江艺术职业学院饶文心的《全球视野下的乐器生态文化圈》;涉及乐器学学科建设的有南京艺术学院陈建华的《乐器学的学科性质、教学途径及课题设置》、中央音乐学院陈自明的《我对乐器学学科的一点思考》、中国戏曲学院王欣的《乐器学专业发展》;涉及乐器考古学的有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王子初的《中国古代乐器制作材料的科技化演进——以大云山汉墓玉编磬为例》;涉及新型发明与设计的有上海音乐学院应有勤的《世界新奇乐器与科技元素》、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李子晋的《乐器设计的历史与现状》;涉及嗓音科学新理论的有中央音乐学院博士研究生屈歌的《“科学歌唱”与“歌唱科学”》等。

二、传统乐器学领域的深度再认识

在乐器学的研究过程中,对于乐器文化属性及符号意义的研究是近年来音乐学家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通过对乐器与文化属性关系的研究不仅能让我们认识到乐器音响及其演绎的音乐带给我们的听觉享受,还能够发掘到乐器本身在文化中体现的深刻意义。正如张伯瑜在《从乐器结构特性看审美与文化的民族属性》中提到“不同民族文化在艺术上、审美上和文化上的不同追求在乐器自身上有着深刻的体现,这些在我们以音乐作品为研究途径的研究模式中被忽略了”。他还以几件中国民族乐器为例,探讨这些乐器在结构上的独特特点以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并以这些特点展开对中国人的音乐艺术观念、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更为深刻的讨论。张振涛在《文化制度与乐器分类提要》中将传统乐器学领域的乐器分类问题与文化制度结合起来,不仅局限于就乐器谈乐器,而是把民族音乐学的“文化语境”理念运用于“八音”缘起的探讨,说明乐器分类绝非仅源自乐器本身的声学、材料属性,还源于它为之服务的社会文化制度。

三、探寻乐器学研究新方法

传统乐器学研究在方法上主要采用声学实验语测量、史学以及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本次会议中一些讨论体现了对其它学科研究方法的借鉴以及跨学科的交叉研究方法。如韩宝强的《乐器生态学与民族乐器》除运用了传统的音乐声学及人类学研究方法,还借鉴了气候学、植物学等学科的研究理论,探讨了乐器与生态的关系、乐器生态学的界定、乐器生态学与民族音色特征的关系。饶文心《全球视野下的乐器生态文化圈》也采用了类似的跨学科分析方法,分别从文化人类学和生态学的视角看待乐器文化,将世界乐器体系按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分为十大乐器生态文化圈。

朱嘉星在《石磬形制与振动特性的研究》中对乐器振动模式的研究采用了物理学中的有限元分析方法,杨帆在《不同材质古琴琴弦音质比较研究》中采用了乐器声学频谱分析理论,使研究者能够首先探寻到乐器声音的本质特征,为乐器的文化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总之,以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作为基础,加之考古学、人类学等人文学科研究方法,全面透彻地研究乐器物理结构及其文化属性,构成了本次会议的特色之一,充分展示人文与科技相结合的模式,给当今乐器学研究领域带来新气象。

四、跟踪国际乐器科技前沿

时代的发展对每一学科来说都面临着研究视角的重新审视,本次会议对当今乐器学领域出现的众多新技术、新理论进行了热烈讨论。应有勤在《世界新奇乐器与科技元素》中介绍了目前世界上的新奇乐器与其蕴涵的科技元素问题,对于乐器的开发与创新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卞留念在《中国民族乐器电声化数字化的探索实践》中以二胡电声化为例,讲述了在电声数字化民族乐器中电扩声弦乐器设计的方法,探索民族乐器电声化存在和发展的可能性,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提出建议。付晓东以21世纪新型乐器——水鸣琴(hydraulophone)为例,介绍了一种新的乐器分类体系——乐器元素分类法?穴Elementary classification of musical instruments),论述了其对八音、霍-萨等传统乐器分类法的挑战意义。

五、坚持学科发展的可持续性

学科建设和发展也是此次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陈建华认为:“中国学界关于乐器学的研究经纬万端,视角各有不同。对于该学科的教学途径和课题设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国乐器学学科的现状和已有的学科基础、人力资源等条件,不断扩展研究的领域和层面,对教学的内容、形式方法等进行调整,制定适宜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是乐器学发展的基础。从学科发展的层面上,乐器学作为一个多元文化的交叉学科,具备特有的学理性质和文化属性。”他还以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研究课题设置等内容为例,从教学角度介绍了该校乐器学学科建设情况。赵广运认为明确学科定位是关系到学科发展及教学质量的大问题。因此,探讨一门研究乐器制造手段及技术的学科——乐器工艺学,不仅有利于弥补乐器制造领域理论性长期滞后的缺憾?熏也有利于突出乐器工艺学的理论研究与教学?熏使乐器制造理论更好地为乐器制造实践服务。会上,他还对乐器工艺学学科性质、特点作了详细的分析,从多年教学实践出发,对教学的整体设计、教学组织、教学活动的安排等方面进行进一步阐述。

专题学术报告会结束后,各位专家就如何保持乐器学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展开自由讨论,最后就以下两点达成共识:第一、在中国音乐学院建立乐器学联络中心,定期进行学术交流,以便对乐器学相关问题相互探讨,交流学术成果;第二、各相关单位加强协作,大力推进国外乐器学经典理论著作引进和新教材的编写工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建立科学、规范的理论和实验课程体系。

结 语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6

关键词:高师院校;音乐专业;Workshop课程;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182-03

前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Workshop课程是美国大学音乐专业开设的特色课程。“Workshop”在此译为“专题研讨会”。

Workshop课程在教学形式方面,以研究讨论、互动交流为主,课程设置主要以各专业理论研究、各种器乐表演以及声乐表演为主。它形成一种多元化、开放式和立体式的框架。上课形式为每周一次,可根据教师和学生的意愿挑选几位学生做公开表演,主讲教师一般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和被邀请的一位校外专家组成,由任课教授、校外专家、学生共同点评,上课时间为1小时40分钟。每周聘请不同的校外专家作为嘉宾参加Workshop讨论会,主讲教师进行点评式的公开教学,启发学生进行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专业上的各种问题。

开设Workshop课程对学生获得新信息、新观点,发展师生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使学生获得新信息、新观点

开设Workshop课程能够给学生带来学术上的新信息和教育教学方面的不同观点,使学生视野开阔、知识宽泛、思维敏捷。

Workshop课程经常更换主讲教师和邀请校外专家讲课,不同的专家对音乐本体和音乐教育方面问题的理解不同。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富于想象、富于联想,正因为如此,人们对音乐有多方面的理解和解释。这些专家属于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身份、不同学习音乐的历史背景及经历,因此他们带来的各种信息和对音乐的诠释使学生眼前一亮,有些问题会迎刃而解,受益匪浅。

在专家点评、教师点评、学生互评中,学生受到许多启发,产生许多感慨,视野宽阔,思维活跃,有效地促进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解构陈腐落后的音乐认知观念。

(二)发展师生创新思维

在研讨的课堂上主讲教师根据学生的水平、教学内容、学生的疑虑等会抛出许多问题,教师本身不急于回答,引导学生从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横向学科等多方面考虑,引导学生运用发散思维、多向思维模式考虑,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专业相同形式、自由结合等形式进行研究讨论,最后找出准确的答案。通过研讨过程,学生在质的方面有所提升,在量的方面有所增加,在创新方面内因产生积极因素,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敢想、敢说的勇气,使教学更加生动活泼,

(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

Workshop课程可以说是实践课程。学习音乐的本身,除了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与技能技巧,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实践,否则便是“纸上谈兵”。学生的公开演唱、演奏,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技能水平。聆听专家讲评、同学之间互评、自我评价,增强了自信心、锻炼了胆量、激发了学习积极性,同时加强了对音乐的感受、认知、理解、体验与表现,有助于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的内涵。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要解决的问题

(一)国内外研究状况

在国外,Workshop课程是作为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分校音乐系的特色课程开设的。为了便于更多的学生参加,一般情况下在场地比较宽敞的排练厅、大教室、会议厅进行。当众展示技能的学生人数不宜过多,一般四至五人为好,教师对其点评的时间较宽裕,师生相互交流的时间也较宽裕,这样更能将问题说透、点破、指正,学生能够及时领略教师的意图、建议和意见,以便更好改正。

2008年5月15日到19日,美国北伊利诺大学(NIU)地理系的王法辉(FahuiWang)博士,在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开设了为期五天的workshop(教与学的即时体验)。这次workshop的主题是“人文地理和城市规划中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定量分析和应用”。

美国北伊利诺伊州立音乐学院虽然未开设workshop课程,但非常重视学生的音乐实践,课堂上、课外均组织各项音乐活动,提供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和机会,增强了艺术实践能力。

从搜集的大量资料中,我国的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未曾开设此项课程。

(二)需解决的问题

Workshop课程需要每节课换一位主讲教师和邀请新一位校外专家上课,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目前国内各大高校由于经济问题,不能完全按照这种模式进行。

鉴于此情况,建议各高校结合各自学校的情况将Workshop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以达到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效果。

三、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课题以“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所谓“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讲就是要依靠人、为了人、尊重人。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就是一切为了师生。首先给教师提供一个充足的发展空间,营造一个宽松的工作环境和良好的人文环境,使教师感到累并快乐着、苦并幸福着的深切感受。同样给学生搭建成长的平台,提供和谐、愉快的学习环境,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使学生的潜能、潜质得以充分地发挥。

Workshop课程的教学过程正是体现了以学生为本、挖掘学生潜能、发展学生多元思维、提高学生研讨能力和配合能力,在教师、专家的正确引导下,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充分体现Workshop课程的开放性、立体化、多元化的特点。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自然的和谐需要我们去发现、创造,因此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来指导教育教学,指导教学实践。

正文:

一、研究过程及方法

(一)查找资料

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组织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渠道搜集资料,在查阅资料过程中,学到了许多新的知识。

在查找资料中,我们发现国内高校几乎无一所学校开设此课程。为此进行了讨论:既然大家都说这种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专业的成长,而且在2009年8月在北京举办的“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研讨会”上,一些学者急呼高校必须开设此课程,至今为什么不开?究其原因一是高校教育管理者未认识到此课程的重要性,处于保守状态;二是感到经济方面承受不起。小组成员一致认为:Workshop课程在高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通过改革创新教学形式,成为我们中国Workshop课程,要积极宣传下去,尽到我们的责任。

(二)课题组成员讲座

课题组成员李慧君于2010年5月25日由音乐学院研究生会《读书会》主办在本院307教师进行了题目为《河北省高师院校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探究》的讲座,受到师生的一致好评。

(三)进行调研

2010年4月,本课题组以抽样的方式对河北省3所高校4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来自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邯郸学院的各个教育层次。回收有效问卷322份。

在调查中,按学历层次分为三个组:硕士研究生组、本科组、专科组;按专业分为四个组:声乐组、器乐组、舞蹈组、理论组。调查问卷分为两部分,一是被测试者的基本信息情况,二是关于开设Workshop课程的可行性。

调查显示,硕士研究生组了解Workshop课程的占16%,本科组占5%,专科组占8%,说明高校音乐专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了解程度较低。

学生认为学校对教学实践环节不够重视的占50.62%;认为当前高等院校的创新教育发展不够的占31.37%;认为学习中应及时了解前沿学术信息是必要的占92.55%。学生认为目前高校音乐专业的教学现状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环境比较闭塞,虽然本学院、外单位经常有艺术交流活动,但学术观点故步自封,不能认真反思自己的教学。

2.专业教师之间存在着学术观点、教学方法的不同,且各自坚持,不能很好地交流与研讨。

3.教师专业理论基础较差,单纯地传授技能技巧,没有理论支撑,学生感觉学习的知识较肤浅。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中期研究结果

1.由课程组成员李慧君撰写的论文《河北省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探索》刊登在2010年10月发表的《大舞台》。

文章主要介绍了Workshop课程的由来、国外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现状及分析、我省高师院校音乐专业教学现状分析、开设Workshop课程的意义、可行性、Workshop课程实施建议等。

2.由课程组成员李慧君撰写的论文《高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调查报告》刊登在2010年10月15日发表的《大众文艺》。

调查报告通过对河北师范大学、衡水学院、邯郸学院研究生、本科、专科的声乐、器乐、舞蹈、理论专业的调查得出结论:

(1)Workshop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确实体现了多元化、立体化和开放性,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2)给师生尤其是给学生带来了新的信息,新的艺术观点,开阔了眼界,增强了创新意识。

(3)锻炼了心理素质,提高了艺术实践能力。

3.根据我国高校教学特点Workshop课程的开设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从教学方面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

(1)第3学期开设Workshop课程。

(2)可先以某个专业做实验,然后推广。

(3)按照正常上课时间进行。

(4)课堂人员由校外专家、学生、主讲教师组成。

(5)主讲教师对学生的演唱及演奏进行点评。

4.教学评价:

(1)首先由主讲教师评价本节课,并具体指出优点与不足之处。

(2)校外专家进行评价。

(3)所任演唱及演奏学生的专业教师进行评价。

(4)在场的学生任意发言,对Workshop课程进行评价。

(二)最终研究结果

1.河北师大音乐学院声乐workshop课程的尝试。2011年10月20日上午在音乐学院307教室进行了声乐改革课。

改革课以李燕副教授声乐课为主,邀请本院声乐教师苏娜及她的声乐主科学生、部分声乐教育研究方向的研究生参加。课后,与参加学生进行了座谈,反映非常好。且全程进行了录像。

这次改革以Workshop课程将传统的“封闭式”声乐课堂转向以“互补共生、相系相依”为原则,以交流、互动、研讨为主要形式,采取生本对话、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的策略。

这次声乐课的改革,实属Workshop课程,学生积极发表建议,教师及时征求参与者的意见,围绕问题进行了研讨、争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相互得到了学习。

2.撰写研究报告。由课题组负责人成露霞撰写《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workshop课程可行性的研究报告》作为最终研究成果。研究后期阶段,针对中期研究成果,小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一致认为:

(1)workshop课程在高等院校音乐专业开设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2)开设时间建议从大学第3学期开始至第六学期。

(3)任何专业均可开设。

(4)主讲教师仍然每周进行轮换,主讲教师的选择在本院本专业范围内,这样一则不涉及经济问题,二则教师之间在学术方面相互交流、相互切磋、共同进步。

(5)邀请校外专家可每月或不定期,根据经济实力进行。课堂教学形式要以workshop课程所实施的,以学生为主,教师引导,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允许或邀请本院、校外师生参加。

(6)及时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不足。号召师生撰写论文,进行科学研究。

三、思考

从教育改革提出至今,几十年来,高校的改革仍处在“漫步”中,动作的迟缓好似老年人。高校音乐专业教学形式的单一、教学实践环节的单调仍未解决。课程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重要阵地,但我们过于强调以教师为主、以课本为中心,强调集中性、划一性。教学模式一直采用封闭式,师生一直处于师徒关系,同专业的老师和学生互不来往、互不交流,教师始终维护本人的专业观点,排斥他人的观点,思想处于一种极端的自私、传统、保守和封闭状态。为什么会这样?问题:

(一)教育管理者缺乏改革魄力,优柔寡断

(二)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

(三)未制定严格的教学规定

(四)教师未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五)教师思想陈旧、传统

建议:

(一)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规定

(二)学校有关部门需对现任教师不定期的进行各种内容的培训

(三)加强教学督导力度

(四)加强教学评价力度

(五)加强教研活动

结论:

美国的Workshop课程为我们提供了新颖的教学形式,加强了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校外专家的点评,使我们得到了新知识、新观点、新理念,解决了高师院校音乐专业多年来存在的诸多问题,最重要的是培养模式与国际接轨,为我国今后的音乐教育教学开辟了新途径。

参考文献:

[1]马达,陈雅先.中国人视野中的美国大学音乐教育[Z].“全国音乐教育课程培训”研讨会学术报告文集.

[2]郑莉.现代音乐教学理论与方法研究[M].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

[3]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刘沛.音乐教育的实践与理论研究[M].上海音乐出版社.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7

1.课程设置与简介美国音乐艺术博士的课程设置为55-65学分不等,大致需要2-3年的时间完成全部课程。每个学校学分、课程设置不同,但基本都包括:专业演奏、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四大类。(1)专业演奏钢琴专业演奏课分为两种类型,即每周一次的与教授一对一的专业学习课,以及studioclass演奏课,每次为2小时。演奏课通常要求每位教授其授课班级的所有学生到场,学生自愿报名演奏和讨论交流,每位学生演奏结束之后,老师会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每位学生都可以获得各自展示的机会,从而积累演奏经验、提升心理素养、锻炼语言表述能力。另外,钢琴系每个月都会举行两次pianoforum钢琴演奏讨论会,每学期每位学生必须在讨论课上演奏一次,由除专业老师之外的本系其它教授对演奏进行评论讲解,全系的学生都要求出席并参与讨论。(2)高级音乐理论和音乐历史高级音乐理论和音乐历史课程是专为博士生开设的研讨课程,从各个历史时期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主要针对曲式结构分析以及音乐理论的深入研究:文艺复兴和巴洛克;维也纳古典;十九世纪;二十世纪上半叶;自二战以后。或者每学期指定一个作曲家,从和声曲式、历史人文各个角度对作品和作曲家进行透视分析,上课方式以学生讨论为主,小班授课,通常不超过20人。教授出题并作引导,研讨的题目内容形式都很广泛,课程选择并无专业限制,作业是以提交论文以及课堂陈述报告为主要方式。(3)副修专业钢琴表演研究生的副修专业可以从演奏方法与实践、音乐历史研究、音乐理论研究、钢琴音乐教育中选取研究方向。演奏方法与实践是为键盘和弦乐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研究巴洛克时期(1600-1750)以及古典时期(重点放在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早期的音乐作品)乐器的构造,装饰音,数字低音、节奏、颤音等一系列演奏方法,除了理论的学习与论证,学生还需分组用古乐器(比如古钢琴、羽管键琴、大键琴、管风琴等)或现代钢琴进行课堂示范演奏与陈述报告。钢琴音乐教育课程分为儿童钢琴教学以及成人数码钢琴实验室教学法两个学期。后者主要针对音乐学院钢琴副修学生的集体课教学法。主要讲述如何充分的了解运用实验室里的仪器与设备,帮助学生在键盘和声技巧、即兴演奏创作、视唱练耳、钢琴演奏等方面得到提升。如果选择音乐理论或音乐历史作为副修专业的学生除了按照第(2)项里的规定修完原有的学分,还需按副修学分的要求,额外修满这两门课程的课时。(4)重点必修课程方法与研究是所有音乐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必修课,课程目的是指导音乐研究生学会应用基础和正确的研究技巧,主题包括如何利用访问图书馆资源和在线数据库;论文的引文格式和抄袭的问题;批判性阅读和写作;以及对不同音乐版本的研究,了解它们的编集,比较各自的优缺点。所有这些知识都是为之后的博士毕业论储备。硕士研究生的课时是2学分,DMA学生为4学分,他们将进一步学习如何规划和写作大型的学术研究论文。所有DMA学生将必须在课程结束时提交博士论文的开题报告并进行陈述。钢琴文献与作品研究是针对钢琴专业研究生必修的课程,以对钢琴音乐有重大贡献的作曲家及其作品为线索,纵览了17世纪中期到21世纪当代的钢琴文献,宏观上对不同时期的钢琴艺术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内容包括的体裁风格、音乐特点归纳总结、不同音乐风格形成下的时代背景,详细论述和赏析每个时期的作曲家具有广泛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分析.

2.评价体系在完成所有课程后,学生首先需要确定答辩委员会教授组成员(4-6位),要求包括专业表演、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四个方向的教授,以及论文导师。其次学生需参加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并通过之后才能成为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分为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其主要用意在于检验博士生在其研究领域内的综合基本学识理论(substantiveknowledge)和职业技能(scholarlyandprofessionalexpertise),确保其有完成接下来博士论文研究和实践的基本能力。综合基本学识理论考试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环节,出题内容必须包括专业演奏、音乐历史、音乐理论、副修专业这四个方向。考试时间分为两天四个时间段,每位教授会给出两到三个问题,闭卷当场作答,主要以提交论文的形式。考试问题涵盖了几乎所有音乐时期的知识以及作品,例如:讨论20世纪初期法国的键盘音乐,至少包括四位主要的作曲家,详述各自的作曲风格以及运用具体的作品进行论证。音乐理论的教授会给出五个左右的谱例,让考生判断属于哪个时期、作曲家的作品,并详细论述分析原因。口试定在笔试完成后的两个星期内进行,博士候选人除了回答答辩委员会的提问,还要提交博士论文开题报告并进行陈述。对于钢琴演奏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职业技能考试是以资格审查音乐会的形式进行,钢琴系全体教授出席进行审核并决定是否通过。美国博士研究生资格考试有着很高的淘汰率,一般在20%-30%左右,如果不通过将无法获得博士候选人资格,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位进程。这也体现了美国艺术类博士培养极为苛刻严谨的标准,成为博士候选人仅仅是完成博士学位的第一步,在接下来的两到三年中,钢琴演奏专业的学生需要举办三场独奏音乐会并完成博士论文的写作。音乐艺术博士论文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提交:200页以上20万字的研究论文;100页论文连带一场和论文有关的projectrecita(l论文项目音乐会);50页论文连带两场lecturerecital(演讲音乐会)。形式多样的论文提交形式,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更适用于演奏专业的候选人。

二、对中国钢琴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思考

中国钢琴演奏专业的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从2005年起,开始面向全国招收艺术硕士研究生,此为音乐演奏专业目前国内的最高学位文凭。美国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授予音乐艺术博士学位(演奏专业)的国家,从设立到现在已经有近70年的历史。它整个系统的规范合理性、大量丰富的研究资源、众多在各领域汇集的一流的师资已成为世界公认的精英教育体系。因此积极借鉴美国高校在专业培养模式上的成功经验和成熟体制,因地制宜,取长补短,对提高我国钢琴专业研究生培养质量有着深远的意义。上文论述中,已介绍了美国音乐艺术博士的专业培养模式的各个方面,在接下来的比较探析中,笔者通过研究中国主流音乐学院音乐硕士(钢琴演奏专业)的培养方案,综合分析美式先进体系的优势所在,提出了如下思考和改进建议。

1.优化课程设置美国音乐艺术博士课程设置的连贯性、系统性、全面性、平衡性、多元性是其整个教育培养模式的精华所在,其主要优势体现在重点突出,环环相扣,构架严谨,搭配合理这几个方面。专业核心理论架构稳定成型,专业选修课程阵营强大,专业副修课程特色鲜明,专业方向(演奏)课生动精湛,其合理的基本课程系统架构确实值得国内各高校艺术专业关注并借鉴:基础理论课+方法课+诸门能够让学生掌握具体研究过程的专门研究课+演奏实践课+副专业课。这样的设置不仅使学生在课程选择时灵活性很大,对于拓展视野和深度也能够起到帮助作用,同时更为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在整个专业知识的学习体系中逐步形成良好完善的高素质研究素养和专业视角,在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课业学习中,学生融会贯通知识的综合能力,设置目标完成进度的执行能力无疑都得到更好的锻炼和发挥。国内目前钢琴专业研究生培养课程模式主要分为公共课+专业课+专业必修课+选修课。课程方向齐全,可是每个方向中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的数量和种类较为单一。宏观、普适课程居多,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细化、深入研究课程缺乏。同时也存在课程结构设置比例不合理,内容缺乏前沿性等问题。(1)美国研究生阶段倡导的研讨导修课程模式值得借鉴,教授开课命题,如“德彪西音乐的风格研讨”、“美国当代作曲家作品研究”,学生在既定的范围内自由命题,做课堂研讨、开题报告、陈述展演、论文写作等,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在与本专业相结合的情况下,进入学术研究的领域。(2)应加强如“钢琴文献及作品研究”,“演奏方法与实践”“、方法研究”等钢琴专业学生所需的实践理论课程的开设。目前,国内除北京、上海几所重点院校外,开设这几门课程的艺术院校并不普遍。尤其是研究方法论,学会搜索与研究是研究生阶段一个重要历程,也是学位论文写作的重要依据。(3)注重跨学科领域交叉课程的发展也任重而道远。在国内主流音乐学院钢琴演奏硕士课程设置中没有对副修专业的硬性要求,单一的主修专业使得学生只能完全专注于演奏的探索,缺乏全面适用的知识储备,毕业之后在就业市场上其综合能力和就职空间受到影响。

2.创新培养机制目前国内各高校音乐艺术类钢琴专业研究生在完成规定课程后,学位培养考核模式为举办音乐会以及学位论文的提交。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考核手段单一,认定标准刻板,缺乏激励主动性学习等。针对表演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在学位论文提交形式多样化上的创新和改革无疑是一种非常合理的考量。比如,参考美国的经验,可以将传统的论文答辩改为论文+讲座音乐会的形式,边讲边弹,生动地将论据以演奏的方式呈现,并穿插对论点的陈述与讲解,全方位的将研究成果融入到最终极的音乐表现形式演奏当中去,在整个学位论文的完成过程中,学生的自我评估,分析研究,演奏技巧,曲式理解,风格把握等多项音乐素养都会得到本质的提高。此外,艺术硕士学位的中期考核的制度也存在不足,大部分院校只是对课程完成情况的检查以及学分等级的测评,并无统一的对于硕士阶段所学课程以及本专业综合知识的掌握与应用能力的考核。美国音乐艺术博士为了保证学位获得者的质量水平所规定的博士候选人资格考试已成为美国成熟的博士考核制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起到了中期考核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淘汰遴选手段。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在完成规定课程后,举行综合专业理论知识考试(笔试或口试),多次不合格者将不被授予硕士学位,在保证学位质量的同时,考核的形式多样化也促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不得不以理解参悟应用为目标,搭建条理清晰,脉络详细的知识体系,为今后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3.开拓多元化教学形式在艺术硕士研究生教育阶段,除了专业水平的提高和科研能力的加强,还应注重学生,人文素质、沟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针对以表演为核心的理念,采用灵活教学方法,逐渐完成从单一向多元化综合性学科布局,独立和封闭的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教学的发展与转化。国内的表演专业课程采用的是一对一教学形式,美国音乐学院studioclass和pianoforum这两种模式可以作为将独立封闭的教学方式向开放互动教学方法转化的起点。专业授课教授希望与学生在演奏上建立平等的交流,站在同一个高度探讨作品,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尤其是在studioclass这种新颖有效的课堂模式上,学生可以最大限度的通过相互展示评析克服表演的紧张,在相互切磋的气氛之下更好的掌握演奏技巧和艺术情感。单一封闭式教学容易使学生受到更多的局限,陷入演奏瓶颈。其次,专业理论课的课程多种多样的形式也带给我们一些思考和启发。课堂讲授,讨论班组、文献阅读课、演讲展示、试听鉴赏,无论哪种授课形式都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课程内容随学科发展而不断变化,有利于学生掌握学科前沿动态。

三、结语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8

【关键词】媒介 传播力 形象塑造

学术界对于媒介传播力的理解各有千秋,本文论述的媒介传播力是从媒介形象塑造的角度来探讨。媒介传播力是指媒介如何将自己的形象传播出去,它从技术层面决定着媒介形象的到达率及覆盖面。因此,传播力在媒介形象建构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①传播力是构建媒介知名度的重要途径。

在眼球经济时代,传播力是媒介形象塑造的重要一环。传播沟通是公共关系的核心,它通过一系列的技术活动将媒介形象客观真实地展现在受众眼前、深入受众心中。媒介形象传播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借助活动传播

借助活动传播组织形象是公共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媒介凭借自身的优势,通过整合关注度高的社会资源来开展文化、运动、音乐和赞助等活动,对媒介提高自身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显著的效果。

凤凰卫视在组织策划成功的公关活动方面是国内各大媒体争相学习的典范,从成立之初的“飞跃黄河”到“97香港回归”、“千禧之旅”、“欧洲之旅”、“寻找失去的家园”、“走进非洲”、“凤凰号下西洋”等等。②

现今,国内许多媒体也开始注重自身的公关活动,如广州日报近几年开展了一系列大型公关活动:集团成立十周年的庆典活动、“广州日报・缘起世界杯”酒吧狂欢活动、魅力水手选拔大赛活动、“求职梦想A计划”招聘行动、地铁3号和4号线开通活动、“亚洲金融危机十周年回顾与反思”中国经济50人讨论广州论坛、“行走亚洲”市民记者采访活动、《广州日报》与深圳报业联合参展活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活动、2009年广州电视塔征名活动等等。

公关活动特别是公益公关活动,对塑造媒介形象甚为重要。媒介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可以塑造媒介守望良知、关爱百姓、以人为本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良好形象。这不仅可以提升媒介的知名度,还可以提升媒介的美誉度。

例如,2009年5月12日,时值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纪念日的那一天,江苏电台在南京市最为繁华热闹的新街口正洪街广场特别策划了大型公益行动《江苏问候――祝福四川》现场直播活动,表达对汶川灾区人民的关心。作为广播电台,“声音”是它的生命力,也是它的独特之处,江苏电台充分利用这一优势,采集了嘉宾的声音、著名主持人的声音、热心听众电话的声音以及现场观众的声音,在江苏电台、四川电台、绵竹电台同步播出“江苏人民对汶川灾区人民的问候”。当天吸引了上万人参加这一活动,广场上熙熙攘攘、万头攒动,一声声问候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不仅如此,江苏卫视城市频道也作了连线报道,《现代快报》等同城媒体均给予高度关注。公益活动不仅给江苏电台吸纳了人气,也给江苏电台带来了影响力。③

二、借助名人传播

名人的出现能引人注目、扩大影响,借助名人效应来为自身服务不失为上策。而媒介所借助的名人又与一般组织不同,它们往往是借助自己的名主持人、名记者、名评论员的明星效应来做宣传,受众通过他们来获悉媒介的理念、品牌和个性,因此他们本身就是媒介形象的展现者。例如,凤凰卫视1996年组建,1998年开始名声大噪,这得益于名主持人吴小莉的“被点名”。“星星带动卫星”同时“卫星又带动星星”,是凤凰卫视以“明星效应”塑造媒介形象的一大特色。凤凰卫视不遗余力地打造和推出名主持人、名记者和知名评论员,当明星的名气上升时,自身的影响力也随之提升。凤凰卫视栏目的风格和特色往往是根据每位主持人、评论员甚至记者自身的气质量身定制,栏目名称以主持人名字直呼,琅琅上口又印象深刻,如:《文涛拍案》、《小莉看世界》、《鲁豫有约》、《一虎一席谈》等;主持人的形象由专业形象设计师设计;凤凰卫视还支持名主持人、名记者和知名评论员参加各种社会活动,为他们进行宣传包装,扩大他们的知名度,从而扩大了凤凰卫视的影响力。因此在凤凰,明星们成为了凤凰形象的重要资源,凤凰造就了明星,明星成就了凤凰。④

三、借助事件传播

如果说借助名人能够引人注意、扩大影响,借助重大事件,同样可以成为受众高度关注的焦点,达到传播形象的效果,我们把这称之为“事件营销”。

事件传播,与其他传播方式相比,成本低收益高。它关键点是能吸引受众眼球,再通过传播力助推赢得受众的注意力和关注力。事件传播的楷模当推湖南卫视。湖南卫视从“超女”到“快女”、“快男”,从海选、PK到晋级,每一次都引发了“娱乐地震”。不单是超女、快女、快男的“那些事儿”(指个人资料、个人隐私等)能炒得沸沸扬扬,连评委也成了事件的焦点,如2009年快女的评委离席事件。除了粉丝团的积极主动参与,“性取向”、“后台打人”、“投票黑幕”、“抄袭事件”等等事件的发生,在引发公众争议和批判的同时,也引发了更多的公众(包括非粉丝)加入。受众在不知不觉中关注了超女、快女、快男,也记住了湖南卫视。湖南卫视未花广告费就收到了比广告还好的传播效果。

四、借助广告传播

广告是媒介宣传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随着媒介产业化的发展,广告成为了媒介营销的重要手段。所谓公关广告,就是一种设法增进公众对组织的全面了解,提高组织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从而赢得公众信任和合作的广告。运用公关广告,可以起到塑造组织形象、强化品牌形象、宣传组织宗旨、引导公众观念等作用。⑤作为大众传播工具的媒介在广告传播上有很大的优势,既方便又省钱,还可以起到填充版面的作用。而不同的媒介根据自身的优势所做的公关广告又大不相同。

电视媒介,以视觉展现形象。如中央电视台形象广告《水墨篇》,画面虽然没有过多的色彩,只有黑和白,但却给人以无穷变幻的视觉享受:一滴墨水浸入水中,逐渐晕染开来,在水中自由地扩散。忽而是层峦叠嶂,忽而是鱼游水底,忽而是鹤翔天际,忽而是龙腾长城;从长城、太极到火车、鸟巢、飞机,最后回归正题――央视演播大楼。《水墨篇》将中国传统的水墨画与现代的动画技术结合,赋予中国文化以新的生命力。并恰当地诠释了CCTV“从无形到有形”的品牌建立过程,而“从有界到无疆”使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品牌的力量”。该广告获得了2010年纽约广告节金奖。⑥

广西电视台的形象广告《山篇・水篇・海篇》2002年获得莫比广告奖金奖,得到国内外的一致认同。该广告最大的创意就是不仅给人们带来独具少数民族魅力的视觉冲击――山水风光、风土人情和民族文化,还将广西民族特色、中华传统文化和电视媒体理念结合在一起,融合“大音若稀,大象无形”、“天地无私,所以长久”――老子《道德经》中充满哲理的字句,充分展现了广西电视台“大音”、“大象”、“无私”的媒介理念和为观众服务、为社会奉献的精神气质。⑦

纸质媒介,以文字彰显形象。如《北京青年报》“有新闻的地方就有我们”。《扬子晚报》“一年365天,一天也不让读者失望”。《南风窗》的形象广告“敏锐的眼,温热的心,做中国最优秀的政经新闻杂志”。2001年元旦,堪称广州报业龙头老大的《广州日报》,在自己的头版正中间位置以三分之一的篇幅刊出了自己的形象广告:鲜红的底色,白色的报头,黑体大字“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报业集团,21世纪献给读者的第一份报纸”;正文中以浓缩百年中国历史的黑白图片为底衬,描述了龙头老大的志向:“市场第一不是我们的目标/建筑矗立于世界报业之林的/中国报业巨厦/才是我们的理想……”⑧

广播媒介,以声音塑造形象。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第三套――Music Radio的形象广告,一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大报台,大报台广告以雄浑的男音为主,陈述音乐之声的频率,再配以女声的歌声作衬托。雄浑的男音给人以大气之感,非常符合大报台举足轻重的角色定位。二是张韶涵版的台歌,张韶涵以她那细而不腻的丝绸般的声线演绎音乐给人带来的美好生活:“搭乘音乐去冒险/小世界永远做特别/音乐就像爱是你我语言/Music radio/天天精彩呈现/我要我的音乐”。三是经典台歌Jingle。Jingle是音乐之声的标识之一。2009年音乐之声改头换面,“以音乐之名,全新音乐之声诞生”,新版Jingle由专业音乐团队创造出不同的版本,展现不同风格的曲风,在不同的时间段播出。变幻的韵律、个性化的歌声,新版Jingle给听众带来了奇异的听觉享受。三则广告在每天重复播放,不同的形式相同的信息,将电台的名称、频率(北京、天津、广州等地)以及电台的口号宗旨(我要我的音乐)传送于受众耳中、渗入受众心中。⑨

不论是哪一种媒介,由于媒介主体的特殊性,在做公关广告时大多注重媒介理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彰显,以此让自身的形象深入人心。

媒介传播力运用得当,将大大提升媒介形象;反之,将适得其反,造成不良后果。因而在传播中,要注意传播目的清晰明确,传播方式的创新独特,传播时间的系统持续。

参考文献

①栾轶玫,《媒介形象建构的四个标准》,《视听界》,2007(5)

②张延伟,《凤凰卫视与湖南卫视品牌建设比较研究》,河南大学,2007

③周万安,《〈江苏问候〉:公益活动提升媒体影响力》,《视听界》,2009(4)

④刘燕、唐孝祥,《电视媒体的品牌化经营战略――以凤凰卫视为例》,《新闻爱好者》,2008(11)

⑤公关广告,百度百科

⑨杨浩,《媒介公共关系广告价值分析―――以Music Radio、〈南方周末〉、东方卫视为例》,《新闻世界》,2009(7)

音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9

首先是与重大热点问题对话能力。在公共舆论空间热点话题已经形成,且渐趋高潮时,其时的状况是议论纷纷,见解很多。主流媒体的对话既是就热点所依附的事件或现象,也是就热点所引发的多元议论进行对话。这种对话是力求在多元中立主导,在众声喧哗中唱响主旋律。在与热点问题的对话中常见的是以道德、道理为主,较缺的是知识性对话引导。实际上,事实、政策、法规、道德、道理、知识包括情感等诸方面,有时可侧重一两个方面,有时可综合运用。特殊情形下,诚恳的态度也是对话的一种选择,满足卷入热点舆论各方的态度需求,也不失为一种较高水平的对话。其次是就当下新闻发问。发问能力是对某一当下新闻有违常识、常情、常理,有违方针、政策、大局的当即发现和质疑能力。这种发现,贵在快速而准确;这种质疑,贵在分寸的把握和角度的选择――有时是直接批评,有时是表示疑惑,而有时仅仅是追问新闻的相关要素或真相。但无论是哪种情况,都是代表编辑部的一种意见,一种声音。这种发问,是负责任媒体的自我期许和自我要求,是媒体能力的自我监测和自我考验,是形成竞争优势的自我加压和自我锻造。对话是针对刚刚发生的新闻、或自己开始播报的新闻。其突出的特点是“当下”,是现在进行时,是当即发问。第三是在未来走向上引导。引导能力是指一种社会现象(或社会心理、社会情绪等)刚刚开始浮现或已为大家熟视无睹,不少人知道它,或者已经有情绪、有看法、有议论,但这些情绪、看法基本上还是在原有的思维轨道上打转。这时媒体出来表明自己的看法,这种看法新颖独到,使人一下子能站到高处、廓清眼前很多模糊之处。同时有利于向前看,有利于形成共识,有利于凝聚力量,这就是引导能力的作用。(据周世康于《中国记者》2011年第12期)

媒体的境界与公众的境界

作为大众传播的新闻报道,从选题到报道的角度和方式都贯穿着报道者观察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旨趣。媒体对新闻的价值判断有时会与公众的价值评判有所差异。媒体在完成了报道的第一个层面――告知新闻事件的过程、细节和各方反应后,应站到一个更高的位置上,对报道进行拓展。在告知事实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视野、挖掘深度,同时让公众更多地参与,对事件的原因及社会影响进行更多的剖析。在这个层面上,大众传播被认为应该具有的几大社会作用――“监视大环境、达成社会各方面的共识、传承文化”已经基本可以实现。报道的层面实际反映了媒体的境界,媒体的境界又会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公众的境界。在今天,媒体对舆论的引导越来越多地需要靠意见表达来实现。如果我们将对热点新闻尤其是负面新闻的报道从拓展视野、挖掘深度进一步提升到对事件的社会意义的解析,进而引导公众在面对问题时不只满足于猎奇、泄愤、调侃和讽刺,而是站在建设性的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进而发起行动,形成一股推进社会进步的能量,那么,媒体就会真正赢得社会的尊重,公众的素质也会因媒体境界的提升而得到提升。(据蔡 雯于人民日报新闻研究网2011年12月6日)

新闻管理面临的“三个新课题”

一是内容管理的新课题。新媒体特别是微博信息传播非常快捷,且内容庞杂、链接无序,关键词选择难度加大,这就大大挤压了内容管理决策的时间和空间,对传统意义上内容审核的层级管理体制造成了很大冲击。二是技术管理的新课题。当前我国信息网络通信技术应用的基础软件90%以上都依赖进口,自主研发能力很低,基于“三网融合”“三屏合一”的技术需求非常紧迫。在新媒体技术更新周期越来越短的情况下,技术信息应用水平不高特别是核心技术缺乏,制约了我国媒体建设管理的数字化、结构化进程和技术流程再造,增加了对新媒体技术管理的难度。三是队伍管理的新课题。网络媒体的迅猛发展,要求媒体管理者、内容把关者由传统的“单维体”管理者转变为新型的“多维度”管理者。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一些领导干部躲媒体、怕媒体、不懂媒体、不会用媒体的现象突出,新媒体管理和技术人才特别是复合型的全媒体管理人才缺乏,人才力量与媒体发展、受众要求“不对称”。(据聂辰席于《新闻战线》2011年第12期)

地方卫视如何做精娱乐节目

注重电视媒体社会责任的回归。媒体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应注重社会效益,并且须坚持社会效益高于经济效益的原则,满足并引导大众文化品位的提升。地方卫视应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筛选并传播有益于受众身心的娱乐节目。坚守娱乐节目的人文品格。每个地域都有其特有的人文精神与文化特质,电视娱乐节目也应让观众感受到这种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原创性和神圣性。要彻底摒弃那些“让嘉宾出丑、拿孩子开涮、大谈情爱”的所谓娱乐节目“三大法宝”,避免为泛化的娱乐而不顾社会效应,败坏节目品位。“寓乐于教”“寓乐于知”。娱乐节目不一定喧嚣,不一定非有名人,不一定重金打造,不一定非要人出丑。关键是有看点的同时,让观众有想头,在“好看”的同时“耐看”。植入“文化基因”,增加本土特色。本土化可以为地方卫视娱乐节目提供源源不断的文化资源。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媒介优势是娱乐节目成功的关键。如尝试将地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到荧屏娱乐舞台,尝试以健康、通俗的方式解读“非遗”,将精彩的知识性内容与轻松的节目样式有机结合。(据韩春秒于《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年12月6日)

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

2011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征求意见稿)》公布,向社会各界征求意见。《征求意见稿》拟通过采取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的扶持措施,激励企业、个体工商户和个人从事电影活动,尤其是不再要求从事电影摄制业务的企业“有符合国务院广播电影电视行政部门认定的主办单位及其主管机关”,对社会资本投资电影摄制等业务不作限制,从而降低从事电影摄制等业务的市场准入门槛。(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广电总局与上海共建首个部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

2011年12月1日,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与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署部市合作协议,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正式揭牌。这是全国首家部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规划占地约220亩,预计投资规模35亿。根据协议,广电总局与上海市将充分发挥基地积聚效应,用5到10年时间,力争形成5家市值50亿以上的境内外上市企业,年生产总值达50亿,努力把基地打造成为年产值超百亿、国际一流的网络视听产业基地。网络视听产业被认为是互联网产业下一个制高点。(消息来源:《人民日报》)

央视3D联合频道元旦开播

2011年12月26日,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委副主任杜百川称,2012年1月1日开始,央视将开播3D联合频道。目前,该频道已经开始发送试验信号,前期推广试运行期间暂不收费。根据国家“十二五”发展纲要,2015年我国将具备10个3D频道的制作能力。杜百川称,初期每天首播节目量为4.5小时。据此前媒体报道,除了4.5小时的首播,还有两个重播,每天一共播出13.5个小时的节目。此外,3D信号将采用卫星覆盖、有线接收的形式,与其他十几个已经开播的高清频道一样落地。在用户观看方面,无论是“快门式”还是“偏光式”3D电视,都可以通过高清机顶盒收看3D节目。据透露,央视2012龙年春晚也将推出3D版本。(消息来源:《新京报》)

央视2012年将推百支公益广告

央视宣布2012年将推出100支电视公益广告,并推动成立中国部级的公益广告奖项。央视广告经营管理中心副主任何海明介绍,央视2012年的公益广告项目包括七大举措:成立公益广告专项小组,推出100支以上的电视公益广告,组织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和各界名人拍摄公益广告,安排更多的时间播出公益广告,面向全社会征集公益广告主题、创意及成片等。另外,为了激励更多的机构和个人投身公益广告,提高公益广告作品的感染力、号召力、影响力,央视将呼吁并推动设立中国部级的公益广告奖项,表彰优秀的作品、个人和机构。(消息来源:《京华时报》)

湖南卫视七档新栏目2012年亮相

素以娱乐“面孔”示人的湖南卫视,即将迎来新“风貌”。2012年元月起,三档新闻类栏目与四档创新电视栏目,将先后在该台推出。据湖南卫视相关负责人介绍,新增的七档栏目,仍将延续湖南卫视青春时尚的一贯风格。新推出的三档新闻类栏目分别是《新闻当事人》《7点播报》和《新闻公开课》。此外,2012年1月1日起,每晚21时20分,四档创新电视栏目也将一一亮相。其中,《平民英雄》是湖南卫视首推的一档大型公益道德节目。升级后的第五季《变形计》,将聚焦都市独生子女迷恋网络、逃学、狂热追星等“现代病”。《辨法三人组》是一档便民的法律知识普及节目。《生机无限》作为一档具备新闻元素的生活安全服务类节目,则将把日常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的安全问题作为关注的焦点。(消息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