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6:57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1

一、对话新课程,在学习中转变教育观念

2001年9月,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的实验工作正式开始,西罗园五小作为丰台区首批实验学校参与了这项工作。课程改革对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抓住这个时机,引领教师与新课程对话,转变教育观念,使新课程改革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起点。

与新课程对话是从读书开始的。通过学习朱慕菊的《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这本书,教师逐步理解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教师应该转变自己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学过程应该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地进行精神交流的过程,是一种生命过程。在学校的“读书论坛”上,大家围绕“如何把新的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交流,对新课程中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有了新的认识:在对待师生关系上,要学会尊重和赞赏;在对待教与学的关系上,要学会帮助和引导;在对待自我上,要学会反思;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要学会合作。

教师们在与新课程对话、与智者对话、与同伴对话的过程中,充分地吸纳先进的教育思想,转变了教育观念,实现了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练好内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能力

1.在形式多样的校本培训中,提高基本素质

为了开阔教师的视野,使他们有机会领略知名专家、教师的风采,获得直接的学习体验,学校创造条件,或邀请专家来学校与教师面对面地对话,或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教学研究、观摩活动。学校还利用校本培训的时间,开展现场说课、编写教学设计的比赛。在活动中提高教师理解教材、独立备课的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

2.在扎实的教研组活动中,提高研究能力

注重针对性。教研组活动的内容主要是准确理解教材、掌握课标要求、客观分析学情。大家围绕学科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教研活动。教学干部深入到教研组和教师一起研究教材,要求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教学干部和教师要亲自做。对重点课文或单元的起始课,有时是几位教师同上一节课,在层层深入的研究中,找到最优的设计;大家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求得最佳教学效果。这样的教研活动抓住了教学中的关键,做到了“研之有物”,实现了“研有所得”。

体现自主性。每学期,除了教导处组织的听评课活动,很多教研组都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自发开展互听互评的研究活动。这样自主的研究活动,解决了教师遇到的实际问题,体现了教师自主研究的精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由于课时多,教师经常利用课间休息的点滴时间,及时在组内探讨自己上课时发现的问题。

发挥实效性。每学期各个年级、学科组都要确定研究的重点课题。教师在学科教学中开展问题研究,详细记录研究的过程,将研究体会通过总结和提炼,撰写成案例论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逐渐养成了随时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提高了研究能力,能够及时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近三年来,在市区级的论文评选活动中,西罗园五小都有一批教师获奖,有些教师还经常摘得一等奖。在教研活动中进行问题研究,促进了教师及时反思自己的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发挥了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三、重点培养,在合作中发挥带动作用

1.确定培养的重点,提供有效的支持

2003年,学校出台《西罗园五小骨干教师管理办法》,确定了校级骨干教师的选拔条件和培养途径,对认定的校级骨干教师有计划地进行培养。骨干教师每学期制订自己的发展计划,分析自己的发展优势和不足,确定发展的总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学校对骨干教师有明确要求,如每学期记30篇教育日记,在全校范围做一节公开课,期末学校要对骨干教师的业绩进行分类统计。通过这样的管理措施,调动骨干教师自主发展的内动力。

学校根据教师的不同发展阶段,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支持。有的青年教师勤奋好学,但是教学方式不够灵活,缺乏创新。为了让这样的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在学校指导培养的基础上,邀请教研员来校听课,给青年教师面对面的指导;为青年教师创造机会,参与课题的研究活动,拓宽视野;推荐青年教师参加各类竞赛活动,在不同的舞台上锻炼和展示才能。有的校级骨干教师课堂教学注重实效性,勇于创新教学方式,但是在积累研究成果、总结经验上有困难。学校干部帮助他分析成功的教学课例,找到有价值的研究点,从理论的高度反思自己的实践、总结提升,实现了骨干教师的再发展。

2.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作用

2006年,当有三名教师被认定为区级骨干教师时,学校及时制订了《西罗园五小导师带教工作方案》,建立了“层级式带教”制度,即校长带区级骨干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带校级骨干教师,校级骨干教师带青年教师的层级带教模式。2008年,在原来的基础上,学校又产生了两名市级骨干教师,学校及时把“市级骨干教师带区级骨干教师”纳入其中。带教方案对双方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每学期要互听两节课,开展两次学习交流活动,活动过程中要定期做小结,期末学校要展示带教成果,组织教师交流带教活动中的经验与体会。

骨干教师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都发挥出了积极作用。在他们的指导下,许多青年教师的独立备课能力得到了提高,成功完成了各种研究课。在他们的引领下,各个教研组研究的问题不断深入,活动更具实效,其中有两个教研组获得了丰台区优秀教研组称号。

通过几年的努力,西罗园五小的教师队伍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校51名教职工中,有2名市级骨干教师、3名区级骨干教师、11名校级骨干教师,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市、区、校三级骨干教师队伍。在近两届的师慧杯和首届创新杯竞赛中,有9人获奖,其中5人获得师慧杯一等奖,2人获得创新杯一等奖。他们当中最年轻的教师只有七八年的教龄,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贯彻落实各级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树立教师是教育第一资源的观念。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以教师的专业成长为主线,突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教师队伍的竞争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化、业务精湛、富有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发展目标

1、进一步加大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深度和力度,全面提升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全体教师师德达标。

2、至20*年,中小学、幼儿园教师高一层次学历达93%以上,小学、幼儿园本科学历达70%。

3、骨干教师培养总量达到教师总数的30%左右,培养和造就省、市名特教师8名,区名教师16名,市名校长8名,区名校长8名,区学科骨干和教坛新秀各100名,市学科骨干18名,市教坛新秀一、二等奖新增30名,小学中学高级教师总量达6%。

4、重视教育人才的引进,每年要有计划地引进一定数量的市级以上名师、名校长、学科骨干和高级职称人员。

5、完成课程改革中各类专题学习的全员培训,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构建学习主题,并不断提升广大教师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能力和素养。

6、加大分层分类培训的力度,做好信息技术、英语、心理健康、艺术类教师的培养。鼓励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使有一定数量的教师逐步形成乐于合作与交流、勇于改革和创新的适应新课改要求的教学风格。

7、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结构,专业技术职务实行“评聘分离”。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教育,健全机制,全面提高教师职业道德水平

1、大力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更新教师观念。师德建设重在教育,在教师的继续教育中,要把师德教育作为首要内容。按照教师成长规律,确定不同阶段不同类别的师德教育内容和要求:加强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学习法律法规、伦理知识、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展师德教育周等行之有效的载体,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建立一套有效的机制使师德建设规范化、制度化。要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通过五佳师德楷模、五佳创新教师评选和师德群体创优活动,发挥身边典型的示范作用,使大家学有榜样,做有方向。建立和完善师德考核机制。对教师的考核应突出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态度、育人效果等。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教师个人师德行为的考评制度,定期进行考评。考核的结果作为教师聘任、晋升、奖惩的依据。健全师德档案,全面了解每位教师的师德情况。将师德建设与教师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监督机制。健全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师德建设监督体系。完善师德情况通报制度,坚决执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对情节严重并造成恶劣影响的教师坚决清理出教师队伍。

3、将师德建设工作同解决教师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师德建设工作要密切关注教师的利益需求,努力从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实际出发,时刻把教师的需要和冷暖放在心中。关心、理解、支持教师,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多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工作中增强师德建设工作的感召力和影响力。通过建立教师心理咨询热线,举办各种沙龙等活动,为教师们倾吐心声、缓解压力、自我完善提供途径。

(二)以教师发展为本,创新培训模式,全面重视培训质量

1、改革培训内容,突出培训重点。培训要以教师发展为本,有利于教师的综合发展、自主发展和终身发展。以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基础,把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核心工作来抓,贴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要求,以研促训。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新课程通识与学科培训、学习主题构建研究的培训等。重点引导教师将典型案例与自己教学实际进行对照反思,进而把握新课程的本质内涵,活化为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结合学校实际选用实用性和科学性强的教材,坚持教师多元化与学科课程设置多样性,使教师有更大的选择空间。

2、创新培训模式,加大校本培训力度。充分运用参与式、研训一体化、探究式等多种方式,发挥培训对象在整个培训过程中的主体性。当前校本培训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开展“以校为本”的教研,使它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的有效载体。各校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教师资源,结合本校办学特色及教师需求,设计自身的校本培训课程,制定和实施年度的培训计划。要积极构建学习型校园,努力营造人人要学、人人想学、人人会学的学习氛围,在团队学习为主的学习程序中,构建学习的心智模式,成功实现个人和团体的共同超越。

3、规范管理制度,建全继续教育师资库。进一步健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员的登记制度。全体教师5年内要累计完成240学分,每年要完成不少于48学分的继续教育,没有达到继续教育要求的教师不能评聘高一级教师职务,不能参加各类先进的评比。强化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意识,把学校继续教育的开展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及校长工作的内容。区师资培训中心负责校本培训的管理和指导。广泛吸纳、聘请中小学第一线的名教师和高校教育专家、学者,形成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广泛开放性,既熟悉中小学教学又了解学科前沿,学术造诣较高,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继续教育师资队伍。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更新动力机制,推动教师专业发展

1、加大聘任制实施的力度,严把教师质量关。严格按照新的编制标准,真正做到按编定岗,按岗定人。严格合同管理,实施科学考核,逐步实行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由行政任用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对不能履行岗位职责的教职工,实行待岗进修、转岗、下岗待聘直至解聘。切实解决不合格教师“出”的问题。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全区中小学教师100%达到持证上岗。提高教师入口门槛,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严把教师进口关。

2、深化学校内部分配制度改革,探索评聘分离制度。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重视发挥分配制度的导向作用,适度拉开分配档次,进一步加大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力度,营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良好环境。大幅度提高优秀拔尖人才、骨干教师的待遇。对在教学科研方面做出重大贡献者,给予重奖。努力实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促进学校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在职评中,实行“评聘分离”,打破教师职称终身制,体现能力与报酬直接挂钩,使有能力的中青年教师成为直接的受益者。通过实行“评聘分离”,逐步解决技术岗位设置结构比例失调等问题,优化教师的整体素质结构。

3、实行发展性评价,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校长的评价坚持教师公认、注重实绩的原则;专业技术人才的评价坚持资格考核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原则;名师、名校长的评价坚持德才兼备、同行公认的原则。完善年度考核,健全在个人自评的基础上,学校领导、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促进每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和提升的发展性教师评价体系。把师德修养、业务知识水平、教育教学能力和工作实绩作为考核的重点内容。考核结果作为续聘、解聘或调整岗位的依据。上年度考核不合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被低聘,当年度考核为基本称职的不得推荐为下一个年度参加职称评审的资格。

(四)加强骨干队伍建设,培养可持续发展人才

1、强化骨干培训。深入实施“名师工程”,努力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管理思想和创新精神,有较强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水平的骨干队伍。遵循骨干教师成长规律,特别要重视骨干教师发展期提高性培训和创造期创新性培训。骨干教师培训以阶段性相对集中学习与分散自学相结合。完善“导师制”培训模式,通过特级教师、名师带徒等形式,做到学、研、用结合。加强教研员队伍建设,引领广大教师提升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把课改理念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校长培训应重点抓好“任职资格培训”、“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和“骨干校长高级研修”等三种培训。设立骨干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高校的合作,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批优秀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校长异地培训、国内外考察等。要通过教研与科研能力培养、综合能力提高等内容,培养他们的个性与专长,为培养专家型骨干教师打下基础。选拔优秀教师参加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培训;举办二期区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

2、健全选人用人机制。建立以公开、平等、竞争、择优为导向的选人、用人机制,加快教育人才成长。区级学科骨干、名教师、名校长评选每二年一次,评选要体现广泛性、层次性、专业性和社会性。对那些业绩非常突出、有一定知名度,但非主要条件不够的,可破格列为骨干予以培养。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健全骨干教师信息库,区师训中心要建立骨干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袋,考核结果记入档案袋。对骨干教师要大胆、放手使用,对其压担子、搭台子、创牌子。继续推行干部公开招聘和竞争上岗制度,各单位要根据新编制核定的内设机构和干部职数,全面实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坚持和完善校级干部任期制和聘任制,逐步实行校长任期目标制。要制定具有驱动性的考核标准和较科学的考核体系,加强对校长履行岗位职责及任期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实行干部引咎辞职制度,切实形成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根据《局管干部交流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推进干部轮岗交流。建立后备干部跟踪考核机制,对后备干部、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全程跟踪服务。

3、建全激励机制。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骨干教师学习提高创造条件,提供方便。优先安排骨干教师参加高学历进修。一般每两年安排名教师参加一次考察活动,有计划安排骨干教师参加有关学术交流和业务进修等,不断更新知识、拓宽思路、提高他们的思想业务水平。对名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上,要留出二分之一的时间,促使他们进行教改实验和教学研究,多出成果。鼓励各校开展学科首席教师的评选工作。加强对骨干教师的教育教学经验、科研成果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推广,在《*教育研究》中开辟骨干教师专栏,在*教育信息网中建立“骨干教师风采”栏目。建立“骨干教师奖励专项资金”,用于表彰具有突出贡献的和显著成绩的骨干教师,资助骨干教师参加国内外学习、交流和考察研修;资助骨干教师进行课题研究、教改实验、著书立说等。进一步加强对骨干教师的重视力度,在评优评先中优先推荐,并在骨干教师中积极发展党员。鼓励校长在日常管理中形成明晰的教育思想与管理理念,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科研开创独具特色的办学模式。

(五)加大人才引进和流动力度,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畅通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加大以高层次人才和智力为重点的引才引智力度,争取每年引进1-2名市名师、名校长、学科骨干以上称号的人才,对引进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和管理人员,可先到岗任职,后确认办理人事关系、人事档案。参照*区人才引进有关政策,协助引进的优秀人才解决家属工作和子女上学问题。

2、创新机制,树立人才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克服单位所有,为我所用的思想障碍。实行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建立区教育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开展教育系统内人事,凡进入中小学工作的教职工原则上要实行人事,用人性质分为编内和编外两种形式,新进入教育系统工作的教辅人员工勤人员原则上实行编外管理,逐步建立单位用人的新机制,打破在一个单位就业终身制和人员单位所有制,实现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进而向“社会人”的转变。逐步形成优胜劣汰、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机制。

3、盘活人力资源,促进教师有序流动。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进一步提高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率,建立骨干教师合理流动机制,每年能有20%左右的骨干教师在区域内流动(包括柔性流动)或跨校兼课。在评职、晋级和评先时,其支教经历和业绩,作为重要的依据之一予以优先考虑。争取每年有5%左右的教师在区域之间合理流动。要严格根据核定的编制,引导超编学校教师向缺编学校流动。促进优质教育人力资源在区域范围内有效辐射,为教育均衡化发展服务。

(六)加强领导,保证教师发展工程的顺利实施

1、加强领导。局党委按照管好用活的要求,做好统筹规划,制定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明确发展目标,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协调发展。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完善法制,优化环境,真正落实教育人才工作的保障措施。充分发挥基层学校在教育人才建设中的作用,各校要把教师发展工程列入年度工作计划,每年要确定专题,狠抓落实。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3

一、总体目标

本计划旨在吸引、稳定和培养数以万计的有志于高等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带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高等学校要在提高教师队伍全面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基础上,制定青年骨干教师专门培养计划,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提升学位层次、及早参与科研工作、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开展经常性学术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学术水平、创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二、实施原则

1.学校主体原则。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主要由高等学校负责。

2.项目引导原则。教育部将通过项目引导各地和高等学校加大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提高培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全面提高素质原则。注重对青年骨干教师的业务能力、政治素质和组织能力进行全面培养。优先遴选、推荐业务突出同时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负责组织实施的骨干教师培训项目。

4.向中西部高等学校倾斜原则。同等条件下优先选派中西部欠发达地区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培养计划项目。鼓励东部发达地区高等学校和重点高等学校为中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培训青年骨干教师。

三、加强政策引导,切实使高等学校将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抓好抓实

1.不定期向社会公布各高等学校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结构状况,引导高等学校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培训作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经常性工作,促进高等学校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列出专项经费支持青年骨干教师培养,使各校每年参加学习培训的人数不少于本校青年教师总数的10%。

2.将高等学校培养青年骨干教师的成绩和效果作为高等学校水平评估的一项重要指标,促使高等学校进一步重视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进行在职学位提升,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重点科研基地研修学习,及早参与主干课程教学和科研工作。

3.追踪青年骨干教师的工作情况,对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成绩突出的高等学校进行表彰,并作为今后资助高等学校培养教师工作的重要依据之一。

4.高等学校要采取相应政策措施,努力提高教师整体学位层次,在招聘新任教师时主要招聘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人员。

5.要加大高等学校博士后流动站建设力度,努力扩大高等学校博士后研究人员规模,积极吸引出站人员充实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鼓励并积极安排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承担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青年骨干教师的全面锻炼,提高全面素质。

四、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1.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学位提升项目”。教育部每年从列入国家有关重点建设工程的高等学校中选择若干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作为开展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工作的培养单位,并根据学校重点建设投入情况和学科优势,提出该校承担培养任务的学科、专业和年度招生计划。5年内为高等学校培养上万名具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青年骨干教师,提升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学位水平。

2.继续实施“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资助项目”。设立“高等学校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鼓励、支持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在高等学校不断作出创造性成果。每年支持80名左右在高等学校工作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作者。专项资金对每个资助项目的年资助金额一般为5至15万元,资助期为五年,由教育部和高等学校按1:1比例配套支持。具体资助金额按申请项目的性质、申请资助金额预算和专项资金资助能力确定。

3.继续实施“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设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通过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等方式,支持更多的优秀留学人员回国到高等学校从事科研教学工作。每年资助1000人左右,资助金额平均为4万元/人。资助对象为在国外留学三年以上并在外获得博士学位、或在国内获博士学位后在外留学一年以上的优秀留学回国人员。

4.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出国研修项目”。鼓励并积极推进高等学校与国外著名大学的强强合作和强项合作,加大力度选派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教育部通过“访问学者”、“研究生”、“博士后研究”等项目以及各类国际合作项目,每年资助5000名高等学校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进行访问学者研究、博士后研究或攻读博士学位,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提高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其中,1000人由国家留学基金全额资助;1000人由国家留学基金和学校按1:1配套资助;3000人以国家留学基金的名义派出并提供旅费,学校提供其他费用或争取对方免费。

5.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设立“高等学校教师国内访问学者资金”。在学校申报基础上,遴选国内重点高等学校的重点科研基地、优势学科、专业接收国内其他高等学校的青年骨干教师做访问学者。通过个人申请、单位推荐、教育部宏观调控的方式,每年选拔1000名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内重点高等学校参与科研工作,跟踪学术前沿。

6.实施“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以东北、华北、西北、华中、华南、华东、西南各区依托国家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才培养基地举办“学科前沿和专业知识高级研讨班”。每年培训教师2000人。

以名师巡讲和精品课程推广使用为主,充分发挥教学指导委员会和行业学会的作用,开展现代教育理论、现代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教师培训(讲习)班;围绕“两课”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展举办“两课”教育教学骨干教师培训班。每年培训2000人。

五、附则

1.本办法自之日起施行。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4

根据教育局、进修学校的工作部署,结合我校实际,本年度以教育“三个面向”为指针,认真贯彻执行上级业务部门有关师培工作的精神,以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为重点,以实施素质教育为主旋律,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本着转变观念、强化管理、面向全体、突出骨干、按需施教、注重实效的原则,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宗旨,加快我校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逐步建立一支适应二十一世纪基础教育要求的智能型教师队伍。

二、 具体工作 搞好全员性培训

(1) 配合我市教育局、进修学校组织的“一德三新”培训,做好素质教育理论专题培训与文本培训,积极开展校本培训。

(2) 配合开展加入“教师网联”进行远程培训的准备工作。

(3) 积极鼓励教师自学。

2、 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

继续深化教师基本功训练,争取人人达标,重点放在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加强对计算机高级培训已培人员的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

3、 强化教育教学能力训练

(1) 今年继续进行了解学科知识结构,掌握课标及新教材编排体系的训练,开展全员开放课活动。

(2) 为提高薄弱学科教师素质,加速素质教育的实施步伐,结合我校教师实际,开展帮带活动。

(3) 开展校级评优课活动。

4、 重视骨干教师的作用

(1)制定骨干教师培训实施方案,对校级骨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市、地级骨干教师进行动态管理。使骨干教师逐步升级。发挥骨干教师的优势,实行师德合同制。

(2)积极支持吉林市级以上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形势的培训。并督促检查学员的自学自练和实践研究。

5、 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升教师素质

(1) 组内公开课。我们要求教师每学期至少讲一节组内公开课,自己选择时间、内容,自己设计,教务处统一安排,听完后由教研组长组织交流评课。

(2) 开放课。学校要求35岁以下教师每学期都要讲一节开放课,总结自己在老教师的跟踪指导下的进步情况。

(3) 汇报课。外出教师的汇报课,凡是学校派出听课观摩或参加专业培训,回校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开设一堂汇报课。

(4) 示范课。学校有市级骨干教师4人,每位骨干教师每学期上一节示范课,供大家观摩学习。

(5) 评优课。继续举办“走进新课程”评优课活动,对教师的说课、讲课进行评比,对获奖教师进行表彰,学校召开了表彰大会,分别给予奖励。

三、 加强继续教育工作的领导与管理

(1) 学校把继续教育工作列入“一把手”工程,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继续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责任制。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强学习和研究,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转变教育行为,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紧跟时代步伐,提升办校质量。使我校的教育真正成为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土壤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动力。

二、工作目标:

1、强化科研培训,打造一支业务精良的教育工作队伍。

今年县规划办将对科研骨干教师进行后续培训;对广大教师进行通识性科研培训。我们会以此为契机,始努力提高教育科研水平。同时,也要做好校级的校本培训,力争使教师人人懂科研,人人能科研,科研有课题,科研见成效。

2、优化科研管理,促进科研工作的常规划、科学化、规范化。

以教研组为单位,认真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工作,促进各教研组工作日常化、工作程序规范化、研究方法科学化。做好科研档案的管理,做到有记录,有记实,有过程性材料。

3、深化科研工作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加强课题实验课及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

对已经结题的研究成果和教师的个人经验,进行交流推广应用,以学校工作博客和校本研修论坛为载体,拓宽交流渠道,提升推广层次,加大应用力度。

三、工作措施

1、教师业务学习每双周一次,具体时间、内容根据工作情况安排。

2、做好“十一五”第三期教育科研骨干教师的培训推荐工作,做好到期科研骨干教师继任的组织协调工作。

3、积极准备,迎接规划办领导深入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的教育科研通识性培训,做好时间,场地等具体安排工作。

4、积极组织教师研讨论证,争取立项一项市规划课题。

5、推广科研实验课交流活动。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个教研组选派出一名教师做课题实验课公开课。并在其中产生去县赛课选手,认真做好选课,备课,导课,上课的指导工作。

6、征集所有参加课题研究人员的教育科研实验反思。

7、加强国家、省、市、县科研成果的征集工作,并择优在学校校本研修论坛上发表。

8、组建新一轮课题申请立项领导工作组,选拨新一轮课题组成员。

四、具体工作安排

三月份:

1、参加规划办工作例会

2、制定工作计划

3、配合规划办对“十一五”科研骨干的考核、认定

4、组织科研实验课初选,选定选手,准备实验课

四月份:

1、校内实验课赛课初选

2、征集中国教育学会论文

五月份:

1、参加全县实验课大赛

2、论文征集

3、“十一五”第三期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及继任科研骨干培训筹备工作

4、成立新一轮课题申请立项领导工作小组,选拔新一轮课题组成员

六月份:

1、第三期科研骨干教师培训及继任科研骨干教师培训

2、课题申请立项

七月份:

总结工作

九月份:

1、参加规划办工作例会

2、配合规划办做好第三期科研骨干教师考核认定,继任科研骨干教师认定

3、征集各级各类成果

4、征集教育科研反思

十月份:

1、准备参加科研经验及成果交流会

2、制订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准备课题开题报告

十一月份:

1、校内科研先进个人先进教研组评选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6

脱离实践的理论是可望不可及的,是教师触摸不到的。即使我们讲授的理论再先进,理念再前沿,也只能帮助教师把学习的内容以概念的形式存储起来,不可能内化成自己的认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做“实在”的教师培训,就是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把理论培训和实践培训统一起来。只有把“学中做”和“做中学”结合起来的培训才是学员感兴趣的培训,也是学员认可的培训。

这几年,我县精心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培训,并以骨干教师培训项目为龙头,引领各个培训项目的培训工作,包括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学科教师教学研究主题培训、小学校长研修培训、中小学校本研修培训、新教师培训、普惠性民办幼儿教师培训等,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促进了县域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为我县教育事业的内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骨干教师的培训是我县最有实效的培训项目,对全县学校最有促动的项目,也是我县在县内外有着较大影响的项目,多年来,我们秉承“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不断研究、总结、完善骨干教师的培训模式。目前,我县实施的“三五”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基本形成,成为我县教师培训项目的示范项目。

“三五”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就是整个骨干教师培训由“五”大环节组成,采用“五”种培训方式,完成“五”次活动,历时两年。

“五”大环节,包括集中研修、自主研修、合作研修、成果鉴定、效能考核等环节。内容由师德修养、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组成。目的是全面提升骨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促进骨干教师的专业成长。

“五”种方式,包括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影子研修、链式指导、异地交流等培训方式。集中培训增长学科知识、更新教学理念;远程培训提升专业理论;影子研修积累专业能力;链式指导提高引领水平;异地交流开阔学科视野。

“五”次活动,包括展示课交流、论文答辩、成长论坛、课堂开放、微电影展播等。一次次的参与、实践、交流、展示活动,就是一次次的磨砺,更是一次次的成长。

总结,骨干教师培训“三五”模式的实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形成了我县教师培训的亮点。

一是突破瓶颈,突出培训的实践性。缺少行为的培训,缺少实践的体验,培训中容易出现只有“感动”、“激动”和“心动”,而没有“行动”的现象,这样的培训效果将会弱化、衰竭,甚至消失。我们在骨干培训的五个环节中,几乎都设计了实践环节,突破了大规模培训实践环节的瓶颈。比如在集中培训中,学员参与了小组合作建课、上课、议课活动,对真实的课堂进行深入的研讨;在自主研修中,我们设计了“链式”指导活动,就是市县级骨干教师指导骨干学员,骨干学员指导新教师的“链式”指导,学员在接受骨干教师指导的同时也要指导新教师,要求相互听课交流不少于8节课;在合作研修中,我们组织所有学员分组分片到全县各中小学进行“展示课”交流,还分层次分学科远赴市内的名校去观摩、学习、交流,今年4月,我县308名学员分四批分别到重庆十八中、北碚江北中学、江津聚奎中学、永川红旗小学等12所市内名校交流学习;在成果鉴定环节中,每位学员要在本校完成课堂开放活动,并要求刻录成关盘,既是学员培训成果的展示,也为全县提供了丰富的课例资源。每位学员的参与,突破了大规模培训实践环节的瓶颈,突出了教师培训的实践性。

二是加强交流,增强培训的反思性。教师的教学经历只有经过反思内化才能成为教学经验,不断的交流学习,也就会促进学员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从而相互之间可以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整个骨干培训中,我们为学员组织了多次的交流学习活动,包括“链式”指导活动,“展示课”交流活动,以及到市内名校的观摩学习活动,通过鲜活的课堂、真实的名校、热诚的师生,学员们不但开阔了眼界,更实现了与名校的交流、与名师的切磋。学员收获的不只是方法和技巧,更有教学理念的提升,关键是还会促动行为的转变。

三是强化带动,彰显培训的辐射性。在影子研修中,学员与基地学校的领行教师“同行同乐、共同发展”,带动了基地学校的教学研究活动;分赴全县中小学的“展示课”交流活动,向全县中小学展示了骨干学员蓬勃的朝气和课改的热情,在全县掀起了骨干教师“展示课”交流的热潮,触动了各中小学学科教师的课改神经,这次活动在全县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反响,显示了骨干培训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引领示范作用,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个、影响一校、带动一片”的培训效能。

“三五”骨干教师培训模式,在我县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成为我县其他培训项目开展培训工作的“示范”,特别是她所秉承的“理论联系实践”的理念,一直是我们做有“实效”教师培训工作的方向。

2012年10月,在新任教师培训中加大行为培训力度,突破实践瓶颈。在集中培训阶段我们组织了两次到基地学校的教学实践活动。一次是参加“基地学校课堂开放活动”,基地学校将所有课堂开放出来,让学员自主选择课堂观课,并与指导教师现场议课。二次是参加“学员课堂开放活动”, 基地学校将开放出所有课堂,让345名学员联系班级进课堂上课,并接受指导教师现场指导和评价。通过这些有效的实践方式,让新教师不但用眼看,用耳听,用心学,还实现了动手做,提高了学员的教学实践能力。

2013年4月,我们组织开展了“校本研修管理人员及指导教师培训”,此次培训重在交流、研讨、总结学校校本研修经验、模式。此次培训,我们采取了“现场会”、“经验交流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我们称为“两会模式”。学员通过现场观摩、亲身感受、小组交流、大会研讨、聆听讲座,既丰富了理论知识,积累了研修经验,更提高了研修水平,赢得了学员们的赞赏。

当前,教师培训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不足,我们应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 整合县域教师培训、科研、电教等各方面的资源,促进县域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科的发展。

二、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教师培训项目管理制度和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完善对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及教师培训工作的考核和奖补机制。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7

【关键词】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策略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把教育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用更大的精力、更多的财力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1]教师是教育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也是解决好教育问题的关键。然而今年来,在九年义务教育任务最重、覆盖面最广的农村基层学校,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却日益严重。一是一些学科教师的调出,使得一部分学校的英语、信息技术和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教师短缺,专业教师比例失调。二是农村学校教师本来就不足,一些教师流动到城市学校任教或者转行,干扰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部分教师心理失衡,看到外流的教师拿着较高的工资和待遇,同工不同酬,心理产生了不平衡,挫伤了农村教师的积极性。四是引发了农村生源的流失,农村骨干教师流向城市,导致部分生源也流向城市学校,这影响了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影响了教育的公平、公正。也影响了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

那么,如何解决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稳定教师队伍,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呢?当前,各地区教育界和有关部门提出了一些思路,采取了一些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缓解了流失问题,加强了农村师资队伍的建设。试析如下:

1 农村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

造成农村优秀的教师流失的原因很多,主要有有以下几点:

1.1 农村教师的工作量大,负担重。跨年级、跨学科、复式教学班级的情况屡见不鲜,造成教师压力大。如甘肃某个县的农村的一个村学,由于学生人数少,只好一个老师兼几个班的不同课程,优秀的教师教育办没办法安排工作,只能派老教师去任教,导致学生一些骨干教师不爱去村学的心理。

1.2 农村教师的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差。校舍简陋、教学设施落后、文化娱乐方式匮乏、住房没有保障,使得教师无法安心教书。如四川某个县的农村学校先后分配了几个年轻有为的本科毕业生去任教,都没待几周转行的转行了,找关系的都先后调走了。记者采访了他们共同的心声就是农村的生活环镜太差,在这样的环境下还不如跳槽干别的。

1.3 农村的教育理念落后,留守儿童比例大。学生都处于无约束务管理的状态,家庭教育缺失。学校管理难责任中,教师的积极性严重受挫。如甘肃某县的一个村级小学就单亲家庭的人数占了全校总人数的48.6%,学生成绩上不去,每年职称晋升这个学校的教师没资格,[2]导致教师没信心教书,只好过一天算一天的日子。教师没有积极性。

1.4 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由于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人们形成了一种“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发展失衡现象突出,表现在教师的的权利得不到保障,工资低,住房得不到保障等诸多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到教育的均衡发展和教师的流失现象突出。如青川的一位教师说的,“我不避讳要走的原因是因为钱,作为人妻人母,我要给孩子起码的生活、学习保障,使家庭有生存、发展的希望。我其实只是希望付出与收获成正比,在青川,这种愿望无法满足。”[3]据统计,自2000年至今,青川某个学校具有本科学历的骨干教师24人先后离开学校,流向成都、绵阳等经济发达城市。24人中,4人办理了正式调动,其余20人皆不辞而别。所以教师的待遇问题也影响着骨干教师流失的原因。

1.5 农村社会保障存在着教师社会保障形式和筹资渠道单一,社会保障资金缺乏;运行缺少法律依据;农村失业保险制度严重缺失;管理部门混乱;保障对象缺乏公平;实际保障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直接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导致骨干教师的流失。

2 农村骨干教师的管理策略

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保障教育改革成功实施的需要。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任何一项教育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实施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受到管理体制的影响。为了确保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除了在制度、经费和政策上要向农村教育和农村教师倾斜外,积极做好农村中小学的管理策略,也是重要的一方面。农村中小学的校领导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尊重、信任关心、爱护教师,因此我们要留的住骨干教师,使之农村骨干教师有奔头,采取了一些措施,缓解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

2.1 提高教师地位待遇

2.1.1 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

要保障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提高教师待遇,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并且《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要“不断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4]我们可以把教师地位理解为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和专业地位,从现代职业地位来看,只有确立了教师的专业的地位,才可能保障教师的其他地位。美国新一届奥巴马政府的教育施政纲领中明确地把教师视为专业人员,并且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达到尊重教育工作者的目的,这意味着没有专业就没有其他地位。因此《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认为,“依法保证教师平均工资水平不低于或者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水平并逐步提高。”[5]这样有利于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从而保证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2.1.2 建立合理的教师编制和职称制度

建立合理的教师编制和职称制度,可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有利于教师长期从教的重要性。《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根据国家标准,结合本地实际,合理确定各级各类学校的编制实施标准”,[6]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普通中小学校要实行城乡统一的基本编制标准,并对农村倾斜。这对教师的队伍结构、不同学科的教师队伍结构、不同学历的教师队伍结构,农村和城市二元的教师队伍结构,而建立合理的农村教师队伍结构,这样有利于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从而保证农村骨干教师的在岗任教,防止优秀教师的流失。同时《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还提出建立统一的中小学职称系列,在中小学设置正高级职称,制定教师岗位等级结构比例指导标准,实行城乡统一的职称评定,这样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上进性,从而防止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也保证了农村教育的发展。

2.2 加强农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

骨干教师是教师队伍的中间力量,是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的主力军,其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整体办学效益。因此要建设培养、严管、中用、厚待的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机制。

2.2.1 定期评选培训骨干教师

结合教师发展新要求和本地教师队伍整体发展水平,制定骨干教师评比标准,注重师德 、教育教学能力 、教育理论素养和现代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等方面素质考核,是骨干教师名副其实。

2.2.2 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管理

以继续教育为渠道,不断优化骨干教师结构,强化骨干教师自我学习管理,积极组织选配参加国家 、省、地培训。另外以各种竞赛为平台,促进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如试讲、课件制作、论文撰写等为骨干教师搭建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促进骨干教师的快速成长。

2.2.3 建立骨干教师激励机制

立足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待遇留人 、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和辐射作用,让骨干教师在政治上有名,在事业上有为,在待遇上有利。对骨干教师实行四先:即评先表模优先 、提拔任用优先 、评职晋级优先 、外出考察学习优先 。全面实行骨干教师津贴制度,对农村骨干教师安排一定的资金,按照层次每月发放津贴。学校也要参照比例给予适当奖励,如评选出优秀教师、教学能手等。对为教育作出重大贡献 、有影响的教育人才实行重奖,这样在中小学教师队伍中营造一种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形成人才辈出的积极机制。

2.3 健全多种渠道筹措教育经费体制,增加各类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社会投入是教育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调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

2.3.1 鼓励企业和企业家支持出资办学

通过企业捐赠来支持学校的发展,如改善学校的环境和教学设施,农村学校的教学设备教学环境都比较薄弱,因而这样有利于留的住年轻教师在农村扎根和发展属于自己的事业,更有利于骨干教师的流失现象。

2.3.2 鼓励村民出资出力支持学校的发展

学校的发展也离不开每个公民的支持和帮助,村干部通过和校领导商讨,在学校的建设和学校的困难中,发动群众出力或者捐赠等各种方式来帮助学校的发展和各种环境的优化与改善,给教师和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

2.3.3 落实与完善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进一步提出实行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职责共同负责,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负责统筹落实的投入体制,以及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7]因此我们要合理的利用好教育经费来改善我们农村的办学环境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有了教育经费的保障学校的各种设施包括教师的宿舍还是教学设备等等。学校的各方面好了也有利于教师的安心教学和热爱自己的教育事业。

2.4 转变政府教育管理职能,优化政府与学校的关系

教育行政管理职能是政府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政府职能也可以被称为行政职能或者行政管理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所承担是职责和功能,其核心内容是 “管什么”和“怎么管”。几千年来,中国的行政管理一直有中央集权的历史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教育行政管理集权化的倾向被进一步强化。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教育行政管理高度的集权的体制弊端愈以彰显。从1985年至今,政府教育行政改革和教育管理职能转变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题。

2.4.1 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的必要性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的各级政府对于社会事务的管理面面具到,行政权力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政府无所不在、无所不管、无所不包,属于典型的全能政府。各级教育行政机构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管理也是事无巨细、无所不管。

在管理内容上,政府在教育管理职能行使中,管了一些“不该管”的事,而“该管”的事却没有管好。尽管经过多次改革,政府职能依然未能实现根本性转变,仍有不少难点和重点需要突破,尤其是教育行政机构与学校的关系还有许多方面需要理顺。教育系统因为考试、文凭发放、升学、就业、教师权益、收费等问题要求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打官司”的案例越来越多,其中相当部分案例因政府与学校职能不清及法律地位模糊而很难办案。

在管理方式上,政府对学校的管理过于直接和微观。“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对学校事务进行具体的干预,行政审批项过多过细,办事程序过于繁琐有些行政部门和地方热衷于行使权力,承担责任却不足,而且出现了行政管理机关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利化、不当利益合法化的非正常现象,进而导致滥用权力、权钱交易、、以权设阻等消极腐败问题,损害了教育管理部门的公共形象。”[8]政府对学校的管理上主管随意性也很强,法治不敌人治,教育行政部门尚不能依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条件、程序、方式开展行政活动。

总之,政府教育行政管理职能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现象,该管的没管好,不该管的又干预太多。其角色偏离的弊端显而易见:第一,政府干预过多,造成政府精力分散,负担过重,不可忽视大局、决策失误、行为失职、政策失灵、效率底下等问题。第二,压抑学校的办学活力,滋长学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第三,导致政府垄断教育,挤压社会各种力量参与办学空间,阻碍教育可持续发展。

2.4.2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对于政府教育管理职能转变提出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要维护教育秩序,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单一方式,综合应用立法、拨款、规划、政策指导和必要的行政措施,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9]所以规范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制定、宏观调控和监督指导方面的职能,依法保障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统筹和学校办学自。

综上所述,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流失的原因也很多,给农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不便。但我们还是要努力的去改变农村教师的待遇以及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来改变农村骨干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总而言之,要防止农村骨干教师的流失,不但要有较高的待遇、工作环境、教师的地位而且要建立必要的一系列制度来维护教师的权益,从而使农村的教育走上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注释:

[1]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http:/// edoas/website18/34/info3334htm(2010-04-03).

[2] 《中国教育报》.2008年10月23日.第四版.

[3] 《四川教育》.2009年9月3日.43.

[4]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376.

[5]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377.

[6]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381.

[7]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394.

[8] 《中国教育报》.2010年5月7日.第四版.

[9]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402.

参考文献:

[1] 顾明远.石中英.《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8月第一版.

[2] 孙培青.《中国教育史》.2000年9月第二版.

[3] 袁振国.《教育研究方法》.2000年7月第一版.

[4] 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2004年4月第一版.

[5] 蒋夫尔.《中国教育报》.《西部农村教师结构令人担忧》.2001年10月22日第四版.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8

一、创新机制 强化引领

开学初,在深入学习《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吉林省教育厅关于落实吉林省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行动计划开展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教育局2011年度工作要点》以及外地先进的教师队伍培训及管理经验基础上,在主管雷校长撰写的《农安县中小学教师培训“十二五”规划》和《农安县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三年行动计划》指导下,办公室撰写了《2011年教师教育工作计划》、《农安县第二周期教师专业发展性学校创建活动方案》、《农安县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重新认定方案》、《农安县中小学教师第四届“读书使我成长”征文评选活动方案》以及《农安县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高级研修方案》等。

3月30日上午,在进修学校六楼多媒体会议室组织召开了由全县中小学校业务校长、德育校长及部分骨干班主任参加的“干训师培、德育工作会议”。会上下发了相关文件,并对本年度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教育局副书记李春晓、进修学校校长王兆文及副校长雷宏分别强调了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了明确要求,为今后教师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

按照局工作要求,5月下旬,在校领导的反复指导下,撰写了《农安县中小学教师教育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工程实施方案共23页,涵盖了教师培训五年工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工程体系、实施策略以及相应管理机制与办法。通过撰写《工程方案》,理清了教师培训工作的整体思路,强化了教师继续教育工程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我县今后五年教师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可能性,指明了方向。

二、重提高 强内涵高效启动十二五期间骨干教师认定工作

1.市级骨干推荐工作

按照长春市教育局下发的长教发〔2011〕53号《关于推荐长春市市级学科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的通知》要求,3月25日—4月8日,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市级学科骨干教师认定”申报工作。针对学校推荐的教师,办公室进行了认真审核,并从各校名额所占比重、学科结构、申报教师年龄特征几方面进行了全面衡量、具体分析,最后确认156人入围,4月8日报送市继教办。经市级骨干认定考试,我县中小学共有83名教师被确认为长春市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其中的34名市级初中学科骨干教师于6月25日参加了“长春市第二周期双休日名师讲堂活动”,骨干教师积极参加、认真听课,提升了教育理念,促进了自身专业成长。7月17日—7月25日,我县中小学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将按要求参加省级培训活动。

2.县级骨干认定工作

制定并下发了《农安县2011—2013年度学科骨干教师重新认定方案》、各中小学骨干教师名额分配表以及《关于农安县2011—2013年度中小学学科骨干教师重新认定专业水平测试考务工作安排》。4月份,各校按照方案要求推荐人选,办公室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5月10日,在四楼西会议室组织召开了全县中小学、幼儿园、特教继续教育工作会议,会议强调了骨干教师重新认定专业水平测试时间、地点、形式、考场规则以及教师准考证的填写要求,使与会领导明确了本次考试的日程安排及重要意义。

5月14日上午,中小学骨干教师选拔考试在实验小学举行,全县共有1271名教师参加了本次考试。

5月21日,学校安排21位教师利用休息日对本轮骨干教师认定进行考核。其中15人阅卷,6人业绩考核。

本轮骨干教师认定工作,通过校领导的精细研究,周密部署,通过承办校提供的优质、专业、有效的服务,通过8位副主考和44位同仁的鼎力协助,才使本次考试组织得力,考场秩序井然,给学校和参加考试的教师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印象。应该说本次考试既是一次选拔的活动,也是一次难得的培训提高的过程,更是一次加油补钙的机会,为我县“十二五”期间学科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开了个好头,为下一步骨干教师的认定、培训、提高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认识,明确思路,全力打造“省市县校”四级教师培训工程

教师培训工作重在提高认识、强化机制、专业引领、贯彻落实。上半年在不断学习、深入思考以及领导指引下,确立了我县教师培训工作的总体思路。既: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均衡发展”的方针,以教师“三新一德”全员培训教材为主抓手,以“省市县校”四级培训为主要形式,以教师专业发展性学校创建活动为依托,以骨干教师培养培训为重点,以“研训一体”为主要培训形式,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全面提高我先基础教育质量为目标,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积极进取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按照教师培训工作思路以及省学院2011年度教师全员培训教材征订通知要求,在校领导的研究部署下,办公室制定并下发《2011年度农安县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材征订通知》和《2011年度农安县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教材征订数额分配表》,组织全县中小学开展教师培训教材征订工作。目前,教师培训教材已下发到学校。

国培计划之省培项目

按省级文件精神,上半年办公室落实了九项国培计划之省培项目安排,他们分别是继续教育培训者培训、学科教研员省级培训、校本研修培训者培训、培训管理者和学科骨干教师省级高级研修培训、骨干班主任省级培训、农村小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心理健康教师省级培训、市级骨干教师培训对象省级培训、幼儿园教师省级培训,全县共有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学科优秀教师196人被推荐为省培对象,办公室对参加省级培训的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目前省级培训通知以及相关教师名单均已挂到进修学校网站,省级培训活动将在暑期全部结束。

心理健康教师市级培训

根据长春市教育局长教发(2011)119号文件《长春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资格培训及认证实施方案》要求,组织我县中小学心育教师参加岗位资格认证培训的申报工作。目前,我县共申报82名教师,8月18日——26日参加市级培训。

远程培训

依据《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县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制定并下发了《关于参加“2011年度长春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远程培训”学习活动的计划安排》,根据市继教办关于继续教育远程培训编号的紧急通知要求,办公室对我县申报的6600余名教师进行了远程培训学习编班、编号以及推选班级辅导教师工作。目前,我县远程培训学习名单已上报市继教办。

县级暑期培训工作

为了使我县暑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工作能够有序运行、高质量开展,7月上旬,在校领导研究部署下,在征求教研室意见基础上,完成《2011年暑期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全员培训工作方案》以及县级集中培训和二级传导时间表。方案中对集中培训、二级传导以及校本研修对象、内容、方式、时间以及培训考核作了具体的安排。7曰14日上午,组织召开了2011年暑期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会议,下发方案和教师培训日程表,部署教师培训工作,主管雷校长做重要讲话。

四、活动促成长 注重名优教师优秀教育资源的积累

市级读书演讲比赛

按照《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读书演讲比赛方案》要求,办公室组织开展了优秀教师读书演讲比赛推荐申报工作,5月中旬全县中小学、高中共31名教师参加了本次比赛,目前已将参赛教师演讲文稿和录像光盘上报市继教办。

6月4日参加了关于《2011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读书演讲总结表彰大会暨读书演讲汇报会》,会上听取了长春市教育局副局长周国涛、市师资培训处处长韩松关于教师读书活动的重要讲话,以及七位老师的精彩读书演讲汇报,受益颇深。在这次读书演讲比赛中,我县参加活动的31人均获奖次。

教育技术应用成果评选活动

根据《长春市中小学教师参加全省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应用成果评比活动的通知》要求,制定农安县关于中小学教师参加全省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应用成果评比活动方案,下发到网站,并根据各校上报的36个应用成果进行了初评。6月28日,将初评出来的28个应用成果报送长春市教育局师资培训处。

五、互帮互助 展现和谐团队

众所周知,教师教育办公室是“三合一”部室,事务性的工作多且杂。为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位,期初部室工作会议上对办公室人员进行了细致的分工,并提出了具体要求。时光荏苒,一学期很快就接近了尾声,回首半年来的工作,有感慨,更有感动。w老师身体不好,时常卧病在家,w老师毫无怨言的无条件的全部接纳,而且工作兢兢业业,有条不紊,事无巨细,精益求精;n老师业务熟练,经验丰富,对于部室重要工作经常给予提醒,帮助出谋划策,还时常指导年轻的老师;l老师腰间盘不好,不能长期坐着工作。但是对于繁杂的远程培训、骨干教师认定考试工作,进行电子表格的设计、数字统计等往往累的要算背痛、眼花头晕,但是从无怨言,时常加班加点工作;z老师是个积极、认真、乐于助人,张老师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主任,还有什么我能干的?”这话听着简单,却让我经常感动。

学校骨干教师工作总结范文9

【关键词】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 建设保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36-02

2012年,云南省教育厅启动了省级特色骨干高职高专院校建设。曲靖医专确定了学校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总目标、线路图、时间表和九大支撑项目。经过云南省教育厅组织专家的答辩和评审,学校被云南省教育厅和省财政厅确定为首批“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立项单位。

目前,如何以特色骨干为驱动,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办学实力和核心竞争力成为学校需要认真思考的首要问题。

一 明确特色骨干院校建设内涵,确保建设扎实、有序进行

1.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目标思路

学校以特色骨干院校建设为契机,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构建校、政、行、企深度合作的办学体制机制,增强办学合力,努力将学校建成云南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典范。力争通过三年建设,使学校成为办学体制机制灵活、人才培养质量一流、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相匹配、社会服务能力强、在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中具有示范和带动作用的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

2.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内容

实施临床医学、护理、眼视光技术、药学、医学文秘五个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和医学院校校园文化、师资队伍、社会服务能力、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四个建设项目。整个建设方案以五个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为主线,重点围绕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服务能力建设、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等方面,确定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等。

3.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保障

学校构建了工作网络,领导组织有力,资金保障到位,制度健全有效,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坚强的保障。

第一,组织保障。组建了由云南省教育厅和曲靖市人民政府领导及专家构成的“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统筹推进领导小组”,成立由学校及各部门领导组成的“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执行领导小组”,组建了“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办公室”和“曲靖医专创建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监控组”,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各项目负责人与学校签订了责任书,并组建各子项目建设小组,责任层层细化。

第二,资金保障。学校创建省级特色骨干高等职业院校项目总经费预算为2000万元人民币,其中,申请由云南省财政资金支持500万元,申请由曲靖市财政资金支持500万元,学校自筹资金1000万元,为项目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

第三,制度保障。学校制定了《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云南省高职高专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创建云南省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设备管理办法》等,强化制度约束,切实保证建设规范有序进行。

二 凝练特色骨干建设,切实起到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

1.以特色骨干为驱动,推动办学机制体制创新

曲靖医专根据云南省教育厅《特色骨干院校建设实施意见》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创新发展”为主线,依托行业管理优势,完善校、政、行、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机制体制建设。围绕“四个合作”开展了与谁合作、合作什么、怎么合作、合作达到什么目标的专题讨论,在“多主体”专业建设,校院企“双主体”育人,“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建设,“双证书”学生培养等方面有了收获,形成了一个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管理机制,在教学的决策、运行、保障、检查和评价方面形成了规范化、制度化、信息化的适用的、有效的、可操作的机制。

2.以特色骨干为驱动,实现专业设置合理、结构优化

依照专业应服务产业经济发展,专业设置应与行业需求一致,人才培养要与行业要求吻合,曲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市卫生局开展了联合调研,摸清了卫生技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和基层紧缺岗位,并按照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医药卫生大类目录专业设置规定,合理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满足社会人才需要。我校现有专业11个,谋划构建“以临床医学类、护理类为基础,大力发展药学类、医学技术类、卫生管理类,积极拓展医学相关类专业”的专业格局,力求形成专业门类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专业群。目前,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护理专业、眼视光技术专业为省级特色重点专业,助产专业和药学专业为校级重点专业。

3.以特色骨干为驱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学校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力度,突出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特色。临床医学专业和药学专业实行“2+1”人才培养模式;护理专业和助产专业实行“校院合作,医教结合,岗位对接,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眼视光技术专业实行“双证培养,课证融合,订单培养,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强大合力,灵活而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增添了学校的办学活力,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应用型、技能型、复合型的高素质医药卫生人才。

4.以特色骨干为驱动,促进课程体系重构

在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建设是核心,曲靖医专经过50多年的办学历史,积淀了丰富的经验,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需要,形成了“模块化教学,学年学分制管理”的课程管理体制。同时与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为抓手,整合学校课程资源,组建精品课程资源库,完善了模块中必修课、限选选修课、任选选修课、社会实践和毕业实习的课程设置,实现了课程与岗位对接,课程与执业资格对接,课程与职业资格对接,强化职业标准、课程标准、技能标准。

5.以特色骨干为驱动,突出实践教学特色

高职教育改革要充分体现实践教学的综合性、现场性、实践性、职业性、开放性,结合实践教学的特征进行人、财、物等资源的整合,整合后的实验实训有六个功能区――公共课程实验中心,基础医学实验中心,药学实验中心,临床技能实训中心,护理技能实训中心,医学技术实训中心;各中心下设多个实验室共计150间,实现了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课程统一、设备统一、师资统一的管理模式,积极推行“六模块”(实验、实训、见习、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实践教学体系。每年举办一次实践教学工作会议,为校企合作搭建共话共谋发展的平台,每年为即将实习的学生举办专业技能强化训练和实践技能大赛,为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了良好的条件。

6.以特色骨干为驱动,发挥校园文化德育功能

高校作为文化的高地,承载着文化传承的功能,作为医科院校应充分发挥智力优势,推进教育与医学文化的融合。学校按照“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特色”的建设思路,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特色骨干院校省级项目建设,通过校园文化物质载体、硬件设施建设、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建设、校园文化骨干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对内对外宣传工作、校园文化产业建设,全面推进学校医学文化育人特色。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校园文化建设体系:形成了“笃学笃行,修德砺能”的校训,“勤学善思,立志奋进”的学风,“坚定信念,爱国为民,忠诚教育,德学塑人,献身医学,救死扶伤”及“爱家爱国,立身做人,钻研医道,立志成才,德技双进,立业为民”的曲医师生核心价值观,以及“宽容、宽松”“立德、崇德、大医、大爱”的医学文化内涵。医学文化充分渗透医学专业教育,校园环境营造令师生睹物思情,学校医学文化建设已深入人心,学校也成了医学文化传播的坚强阵地。

7.以特色骨干为驱动,提升服务地方产业能力

社会服务是大学功能之一,大学应为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服务,而产业也是就业渠道,两者相辅相成。曲靖医专根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需求和高职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涵盖知识、能力、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结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相结合,学校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的发展格局。坚持服务需求,融合发展,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校培养的人才服务区域横向到乡镇、纵向到全国乃至国外,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以“曲靖卫生技术人才培训中心”“省级滇东北医药卫生综合公共实训基地”“省级药学专业提升服务产业实训基地”为载体,完成了云南省基层卫生院的学历教育和在职培训,构建了职业培训、职业鉴定、师资培训、成人教育、校企合作、专项能力培养为内容的社会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三 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几点思考

1.关于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经费保障问题

目前项目资金筹措办法基本采取中央财政、省财政、地方财政和学校自筹的办法,在实施过程中,中央财政支持和省财政支持基本到位,但是地方财政和学校自筹经费存在困难。笔者建议,项目主管方应出台经费配套使用相关制度,以约束相关主体行为,保证项目经费及时到位,省教育厅应加大与地方财政协调力度,加强对项目学校的监督检查。学校自身也要加强与分管市级领导、主管行业领导的联系汇报,争取地方财政配套。学校自筹经费应纳入学校“大盘子”统筹分配协调使用。

2.关于特色骨干院校建设项目管理问题

学校结合工作实际成立了特色骨干学校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立各个项目建设组,特设保障组,以推进学校工作。但是在工作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制度不健全、执行规定不到位、管理不到位、人员不履职、财产统筹不力、物品使用率不高、信息不通畅等问题,建议项目主管部门要进行常态化检查,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应认真执行相关规定,统筹协调项目人、财、物信息的综合管理以确保项目效果最大化。

3.关于特色骨干院校成果转化问题

怎样更有效地用建设成果服务当地经济、社会?一是需要项目建设单位就建设成果凝练出典型案例,积极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向同行推荐,主动进入市场。二是项目主管部门应积极为项目建设单位搭建平台,创造条件,使项目成果高效利用,建设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实践服务。

4.关于特色骨干院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