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临床生物化学集锦9篇

时间:2023-02-27 11:08:25

临床生物化学

临床生物化学范文1

一、课前准备

(一)教师要学会选择合适的案例

1.临床医学毕竟是一门经验学科,生化的基础理论如何真正渗透到临床,光是纸上谈兵是不行的,大量的案例选择是需要一定的临床背景的。由于本人曾经有临床医院的工作经验,因此在生化教学中能更好的发挥特长,让学生在生化课上都能体会到这个知识点在临床上如何利用。比如,生化理论课中,有一节重点知识是关于“血氨的来源和去路”。我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高血氨氮治疗其实就是应用这个基础原理来的,而且在临床内科学中也有这个知识点阐述。于是,我们就可以有的放矢,分析治疗高血氨患者如何减少来源?如何增加去路?临床用药会使用抗生素其实就是通过抑制细菌的生长来达到减少血氨来源的。而临床用药采用谷氨酸,也是为了增加血氨的去路。然后,结合基础理论,详细分析其中的原因。不但让学生掌握了生化的基础知识,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了高血氨患者的治疗方案,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巩固原本枯燥的理论知识。

2.查阅大量文献,筛选出真正适合生化各个知识点的案例。生化理论知识点繁多,如何选择合适的案例进行融会贯通是需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力。选取的案例要能够紧扣书本知识,不要超出教学大纲的要求。如果案例涉及到不光是生化的,还需要生理或者免疫等综合知识的话,还是建议不要采用。超出学生的学习范围和理解力,不但没有增加学生的兴趣,反而会加大学习的难度。其次,案例尽量选择典型的,在医学界没有模棱两可的争议,对以后学习临床内科学也是很有意义的。比如糖尿病案例,究竟选择哪种类型的进行讲解,都是需要老师斟酌的。最后,还是要紧扣教学目标,明确本节教学的目的,围绕教学目的选择些合适的案例。

(二)教师在课前需要精心的设计

有了合适的案例,教师需要设计如何能将案例合理巧妙地融入案例中。比如我们可以先拿出一个临床案例,抛出问题。可以让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先由学生作答,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小组讨论,最后再由老师结合课本知识总结,归纳核心问题。这样既有利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通过同学讨论锻炼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让生化课堂变得更活跃,学生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事半功倍。

二、课堂组织

(一)通过案例抛出疑问

临床疾病的诊断本身都是很有逻辑性的,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求欲。比如,我们在将胆红素代谢这章时,可以先抛出一个临床黄疸病人的病例,配以黄疸病人的图片,让学生有很直观的感受,然后要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提出问题:黄疸病人虽然外观上差不多,但是检查指标却有很多不同,治疗手段也是不尽相同的。究竟属于哪一种黄疸?结合胆红素代谢过程分析一下。

(二)自学分组讨论

自行分组讨论,然后请每组代表发言。如果学生分析很难,教师可以先以一种黄疸为例分析,让学生理顺条理,了解分析的思路。然后再次讨论。这样同学间会各抒己见,不管对错,要鼓励同学大胆发言。

(三)课堂总结

对于同学的发言,老师一定要有耐心,以一个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尤其是分析错误的同学,不要盲目的批评,相反,错误才能让老师更清楚学生的问题出在哪里。我们可以按照他的逻辑进行分析,慢慢发掘出哪个地方分析错误,然后正确引导,结合案例总结本节的知识点。比如黄疸的鉴别诊断,很多初学者会把很多知识点弄混淆,模棱两可。我们一定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观点,再看他究竟是概念理解错误?还是对胆红素代谢过程的理解出来问题?最后,教师一定要结合本节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学生的难点,指出本节的重点。这样有的放矢,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三、体会

临床生物化学范文2

【关键词】临床生物化学;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256-02

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是生化基础实践技能,由生物化学、分析化学、临床医学等多种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一门独立学科,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医学检验的主干课程之一,内容与临床医学专业及医学检验专业,如微生物、细胞生物学等有关,其内容较多,具有一定抽象性。我校通过对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课的教学进行积极的探索,探讨其改革与实践思路,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课程及应用特点分析

(一)学科交叉,涉及多门学科理论

近几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与不断发展,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在医学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且与医学检验、微生物学等多门学科相交叉,联系性较强;由于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涉及科目多,教学内容较多,加之近几年微生物、细胞生物学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新疾病、新技术、新理论不断出现,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对教师教学带来了困难大的困难。传统教学在此方面更注重知识性讲解,学科相对独立,缺乏对新仪器、新知识的讲解,不能满足当前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要求。

(二)实践性强,重应用性

由于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是一门视度综合的应用性学科,对学生的实践性及实验操作性要求强交,尤其是这几年,检验仪器的不断向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检验项目由过去单一项目的检测发展到现在多项目联合检测,检测内容也由过去简单的基本定性技术,或半定量到现在的微定量、超微量检测,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分子生物学工程、微生物学工程等在临床已得到广泛应用,其对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专业性及仪器操作性,专业知识的应用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与实践初探

(一)教学观念的改革

临床科学的不断发展,对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专业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不仅要求具有较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这为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学的改革须从教学观念改革入手,由传统的知识性传授转为技能性发展。教师的角色由教变为导,学生学习也应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吸取、运用中来。

(二)保持与专业医学机构的联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可选拔优秀的教师到医疗条件、技术条件较好的医学院和医院进修,或参加短期培训,增强临床检验经验,尤其是微生物、细胞生物临床研究经验丰富的医学进修,掌握最新临床成果,才能更好地运用到教学实践当中;与本市或省内相关专业医院保持联系,通过与临床检验医师的沟通,了解最新微生物临床信息,及时对课本知识进行更新,这样才能培养出具有高创新性的综合性人才。

(三)教学实验课程的改革

改变传统课堂为主的知识传授性教学,增加更多实验教学课时,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践操作,提高检验操作技能。对本专业相关检验仪器进行更新,添置新仪器设备,使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与临床需求更为贴近。

采用实验室模拟教学方法,在实验课程上模拟临床检验过程,加强学生准确取样、检验、数据处理分析等方面训练。学生须真实、准确记录检验结果,严禁杜撰实验结果,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作风;通过对所得数据进行模拟质控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实验结果进行总结,以丰富学生检验经历。

(四)明确教学要求,完善学生考核管理

改进考核管理办法,将学生期末成绩由理论考试与实验考核两项考核结果组成。日常检验实践成绩根据学生检验报告进行评定。教师在实验考核前宣布考核细则,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操作的每个步骤,甚至包括实验结束试管的刷洗的评分;学生自行准备实验器材,编写方法学实验设计,教师审核过后自行配置试剂,并进行实验,做出实验结果报告。通过理论成绩与实验成绩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能力进行测评可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同时对可培养学生严谨的实验态度,扎实的操作基本功。

总之,当前临床检验学的不断发展,为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不断丰富教师学生相关理论知识,提高实验操作能力,才能培养具有高创新性的综合性人才。

参考文献:

[1]罗艳红,邓益斌,黄跃斌等.临床生物化学检验实践教学改革[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1,2(33):100-101.

临床生物化学范文3

一、高职临床医学人才培养目标

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适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卫生事业发展需要,能在基层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医疗和预防、保健工作,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临床医学专门人才。

二、生物化学学科特点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生命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学科。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主干学科,它在医学教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兼具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在临床疾病的诊治方面,如抗菌药、抗癌药物的作用生化机理及体液定酶类的检测支持疾病诊断等都离不开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在基础研究方面,如蛋白质和核酸分离、纯化、分析及鉴定等生化技术也已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及药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研究。为了让学生意识到利用生化这门工具书去更好地学习及扩充医学专业知识,我们生化教学工作的开展围绕学生自身特点和生化的学科特点,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将生化知识学以致用的能力,通过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和建立合理评价体系以提高教学互动的实际效能。

三、生物化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是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仅为3小节,且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因此,如何增强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传统教学模式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

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四、教学内容设计的依据

1.职业助理医师考试大纲要求

生物化学作是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所占的分值大约10分左右,所占的分值比例虽然不是很高,却是教学的考试科目和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笔试考试内容,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和理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等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基础,学生对生物化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与理解存在很大的影响。通过对学生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与生物化学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生物化学成绩较好的学生相应的专业课程成绩的平均分也高于生物化学成绩平均分较低的学生的专业课程的考核成绩。进行专业课程教学的教师也反映这部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要高于生物化学平均成绩较低的学生。因此,对生物化学知识学习,不仅是学生参加职业助理医师考试的需求,更是学生进行进一步专业知识学习的知识结构基础,怎样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知识构建,有效地与学生专业特征相适应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是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重要依据。

2.学生进行专业课程学习的知识要求

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学生在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对专业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将专业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比如:疾病产生的内在机制、药物作用原理、疾病诊断的依据和临床检验数据的应用等都与生物化学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将生物化学知识与临床专业课程的知识割裂开来,去学习和理解专业知识的内容,不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内容的理解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实践专业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如何开展好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为学生在后续的专业学习和学生在今后的临床实践中不断地提高专业素质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是进行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

五、教学思考

1.教学方法

(1)因材施教,优化完善教学内容。

生物化学作为前沿科学,其进展快的特点,专科的教材相对滞后,所以在授课时,教师应选好教材,划分知识点。此外,还要注意前沿知识的补充,如在学习遗传信息的贮存与表达的基本过程的基础上,提及学生可能听说过的基因克隆和基因治疗,由克隆羊多莉的来由,展望基因器官移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课后查阅相关文献,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医学生由于基础薄弱,在学习中有一定的畏难情绪和不自信的表现。所以我们的教学工作要善于从他们的优点去激发学习兴趣,注意他们的弱点激起其主动学习的斗志。过去传统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虽可保证教学的量但是没法有效确保教学的质。由于缺乏活力,不利于培养创新开拓型高素质人才。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引导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对临床疾病发生的生化机理组织讨论中加深他们对疾病诊治的理解;加强生化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联系。如在血糖调节的教学中,首先介绍糖尿病的例子,引导学生讲出糖尿病的“三多一少”、“高血糖及糖尿病”后,由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症状的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少许自由讨论时间后让学生充分产生认知上的冲突和初步的尝试分 析。其次引出用幻灯片制作出“三多一少”的生化和生理病理机理动态的流程示意图来解答问题并顺便说明治疗思路,使学生理解胰岛素促进糖代谢作用,同时联系生理学胶体渗透压及水平衡的生理学相关内容与临床诊治的联系,培养学生医学理论知识到临床实践的迁移能力。最后用中常见糖尿病患者和尿毒症患者静滴葡萄糖时为什么要加适量胰岛素这个问题引发学生课后的思考,促进学生的自学。

(2)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有些概念和性质仅仅通过理论讲解显得很空洞,很难使学生深刻理会。而在理论讲解的基础上,结合直观的实验现象,就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并启发学生进行思考和总结,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酶学是生物化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酶活力是反映酶的性能的基本指标,但是单纯的理论讲解总显得索然无味、力不从心。通过“唾液淀粉酶活力的测定”“蛋白酶活力的测定”“酶的抑制与激活”等实验,使同学们对酶活力的概念及其测定有了清晰的认识。

生物化学是一门内容极其丰富且发展迅猛的学科,也是生物、医药、农业、食品等众多学科的专业基础,这使得生物化学一方面容易引发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又比较难学。生物化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需要大量的记忆,但是单纯的死记硬背不仅无济于事,还会抹杀生物化学的活力,使得理论学习变得枯燥乏味。因此需要进行理解性记忆,并随时进行归纳总结、融会贯通。生物化学实验是加深理解专业知识的重要途径,例如,在“蛋白质的两性反应和等电点的测定”实验中,通过观察在加酸、加碱过程中,酪蛋白溶液酸碱度的变化和沉淀——溶解情况的变化,形象、直观地展现出蛋白质的两性解离过程,使同学们切实理解了蛋白质的两性解离性质和等电点的概念;它能够使抽象的生物化学理论以形象、生动的形式展现出来,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采用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联系临床,提高学生兴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可使一些抽象难懂的概念变为具体的可观察的画面,具有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易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生化概念的理解和方法的掌握,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此外,还可化繁为简,便于记忆,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和运用的能力,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和兴趣,开阔视野,更好地引导学生,达到学而有效之目的。多媒体教学还可帮助学生学习和探究知识的教学过程,从而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和研究,有效地弥补教学时数的不足,缓解有限的教学时间和不断增加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

2.教学评价

临床生物化学范文4

关键词: 微课; 临床生物化学; 应用;

2019年国务院颁发《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文中明确指出,引导教师潜心育人,切实落实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等要求。高校教师应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终生目标,去探索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教学模式。2013年以后,国家教育部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由五年改为四年,导致学时数骤减;教师在教学课时减少,内容不变的情况下,为达标只能选择缩减相关内容,导致学生知识点的盲区、知识结构体系不完整等问题日益突出。临床生物化学是一门发展迅速的独立学科,主要任务是利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病理学等理论和技术,探讨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其病理过程中出现的特异性生物化学标志物或体内特定成分的改变[1]。临床生物化学是以化学为基础,多门课相互交叉性学科[2],其理论和实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临床生物化学具有内容多,范围广、知识点松散、连贯性差等特点,最终被检验学生认为难以掌握学科之一[3]。临床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难点在于:生化的检验指标和疾病的关联性强,需要学生去考虑,用何种试剂去进行诊断,为何用于这种疾病的诊断?比如进行检测酶活性的实验中,检测方法包括血清丙氨酸氨基酶(ALT))和血清碱性磷酸酶检验(ALP)两种方法。

“微课”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符合当下时代的教学“产物”,它具有自己的优势,然而在实践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教师为探索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趋势刻不容缓。“微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出现,对医学检验专业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作用。

一、当前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现状

(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滞后

医学院校的学生都普遍存在课程课时长、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学习的相对比较枯燥等突出的现象[4],教师习惯性地采用面授“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理解力的不足。国家教育部颁布学校线上教育的指令,目的是让学生自我“解放”,主动参与教学,重点是打破“以知识传递为目标、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中心、课堂为阵地”以结果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教师都是用多媒体设备和板书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教师通常只能在课中提问测试,课后通过课堂作业等方式获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分析。教学内容缺少对行业背景及发展前沿的实时把控性和准确性,没能将最新理论、新知识、新方法等及时展现在教学内容中。

(二)学生在课堂中求知欲表现萎靡

一方面,过时、陈旧的教学内容,很难引起学生吸引力和求知的激情。另一方面,学生的课程学时数的压缩、专业课不熟悉,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上的不连贯,出现思维迟钝。学生对知识点似懂非懂,知识扩展性差、动手能力不足,对实验只能进行机械的重复性操作。因此,参与教学活动、执行相应的任务时表现:不愿意、不自信、害羞等情绪低迷现象。这正是高校教学模式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与当前的教学体制存在相当大的关联。

二、微课程的技术优势

(一)适合当代学生的学习特点

“微课”是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5]。微课主要通过教学视频片段的形式,将教学设计、教学素材、教学课件等相关资源结合,进行综合展现以突出课件的重点、难点,弥补教学课堂上知识点的遗漏[5]。它集视频、音频、图片一体,教师在微课这一新媒体技术辅助下,展现给学生视觉、听觉不同的感受与传统教育模式相差甚远,引起学生的高度关注。

(二)创新了课堂教学模式

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将重点特别指出制成微视频。课中,教师对学生观看微课中产生的一系列的问题,可以采取分组讨论、互动教学等结合模式解决。课后,教师在对上课的问题的分析,还有学生的作品等通过微视频上传到班级网络中,提供学生学习和开阔学生的视野,促进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教师依托手机拍摄或“PPT+录屏”的方式制作微课,借助授课平台包括超星、雨课堂等途径开展实验课的线上为教学。实现“微课程学习、微圈层互动、微视频体验”等方式保障和提升教学质量和实效[6]。

三、微课程在临床生物化学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一)微课的制作

微课的制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授课主体的确定;(2)确定选题;(3)设计调查问卷;(4)教学分析和设计;(5)选择网络传播平台;(6)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7)后期拍摄剪辑等工作。微课具有容量小、用时短、传播方式多样化(网上视频、手机传播、微博论坛等),同时,具有知识点少而精、反复观看等特征;还可以方便下载到多媒体终端设备。微课教育作为当前网络教育模式的新“宠儿”。微课程线上教育学习模式是符合微时代网络学习的潮流;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认知负担,而且使课程内容精细化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课程与传统教学模式读、写、记等学习心理和行为方式形成巨大的对比。例如教师在授课《糖代谢紊乱》这一章中,教师通过微课以通过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改变压抑的课堂学习氛围,增进师生的互动。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在课前发送图片、文字、语言、视频材料的形式发到学生微信群提供学生预习,引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课后进行学术的交流、微测试、微测评,教师探讨反馈延伸总结改进与数据的分析。

(二)微课程教育模式的认可度

1.认可度调查

2.理论实践考核

利用微课程平台开展临床生化设计比赛,以班级为单位分为若干小组,教研老师划定比赛范围。首先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比赛;其次班级中前8位再进入决赛;最后由教研老师组成评审团评审,奖项: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个人优秀奖。活动结束对各组进行评论、分析各自的优缺点。通过开展学术活动,锻炼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有利于老师分析授课质量的好坏,查漏补缺。

“微课”的教学模式普遍受到学生的认可,不仅提高学生独自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锻炼学生查阅相关知识、归纳总结、语言表达等能力;开阔知识面,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模式的教学打破了传统学习的概念和界限,改变了信息的获取方式途径,引起学生对新媒体的高度关注,使得传统的教学模式逐步淡化人们的视野。

四、存在问题

首先是时间和精力投入较大(课前、课中、课后),对于教师而言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查阅资料、设计方案和制作视频等方面工作量大。其次对学生而言:(1)微课的时间限制,基础理论知识的完整性不足,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2)学生知识面由于较窄,花费的时间更多去查阅资料、互相讨论和学习相关内容,影响其他课程的投入时间;(3)对学生是否参与学习的监督性不强,很难达到预期教学目标。

五、结语

医学检验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巩固医学基础知识,掌握技能并积累经验,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检验师[7]。临床生物化学在检验学科中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一名教育工作者,应该具有敢于割旧、勇于创新的魄力;摒弃传统老思想、旧观念“死读书、读死书”教育模式,探寻一条适合学生教育个性化发展的新道路。随着医学与检验技术方法的创新,面对当前教育体制的现实背景,医学检验专业的教学改革应该顺应时代变迁改革,研究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以开阔新视野、全方位的分析教学模式的优缺点[8],以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效率顺利完成学生学业为己任。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手段和学习方法,这种新教学模式将有效地提升医学检验专业课堂质量及学习的效果;同时教学改革应注重学生全方位素质培养,为临床医学实验室输送合格的贮备人才,为检验工作的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黄桦,李玉云,梅传忠,等.从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角度论专业调整背景下检验医学教育的“变与不变”[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8,34(12):113-116.

[2]陆慧,王建民,陈峰.“慕课”风潮下我国医学教育网络化发展的思考[J].高教研究,2014,32(4):160-163.

[3]石玉荣,耿建,周继红,等.转化医学理念下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教学改革的探讨[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35(01):100-101.

[4]寇晓霞,吴爱武,徐德意,等.论慕课应用于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传统教学的互补优势[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7):887-889.

[5]刘斌,何晓华.微课在食品专业分子生物学基础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9(15):202-203.

[6]王永章,叶维明.三微融合_提升疫情防控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线上教学实效[J].学科与课程建设,2020.

临床生物化学范文5

细目

要点

一、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1.氨基酸与多肽

(1)氨基酸的结构与分类

(2)肽键与肽链

 

2.蛋白质的结构

(1)一级结构

(2)二级结构

(3)三级和四级结构

 

3.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蛋白质高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4.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蛋白质的等电点、沉淀和变性

二、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1.核酸的基本组成单

位——核苷酸

(1)核苷酸分子组成

(2)核酸(DNA和RNA)

 

2.DNA的结构与功能

(1)DNA碱基组成规律

(2)DNA的一级结构

(3)DNA双螺旋结构

(4)DNA高级结构

(5)DNA的功能

 

3.DNA理化性质及其应用

(1)DNA变性和复性

(2)核酸杂交

(3)核酸的紫外线吸收

 

4.RNA结构与功能

(1)mRNA

(2)tRNA

(3)rRNA

(4)其他RNA

三、酶

1.酶的催化作用

(1)酶的分子结构与催化作用

(2)酶促反应的特点

(3)酶-底物复合物

 

2.辅酶与酶辅助因子

(1)维生素与辅酶的关系

(2)辅酶作用

(3)金属离子作用

 

3.酶促反应动力学

(1)Km和Vmax的概念

(2)最适pH、最适温度和酶浓度

 

4.抑制剂与激活剂

(1)不可逆抑制

(2)可逆性抑制

(3)激活剂

 

5.酶活性的调节

(1)别构调节

(2)共价修饰

(3)酶原激活

(4)同工酶

 

6.核酶

核酶的概念

四、糖代谢

1.糖的分解代谢

(1)糖酵解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2)糖有氧氧化的基本途径、关键酶和生理意义

(3)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2.糖原的合成与分解

(1)肝糖原的合成

(2)肝糖原的分解

 

3.糖异生

(1)糖异生的基本途径和关键酶

(2)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3)乳酸循环

 

4.磷酸戊糖途径

(1)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和重要的产物

(2)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

 

5.血糖及其调节

(1)血糖浓度

(2)胰岛素的调节

(3)胰高血糖素的调节

(4)糖皮质激素的调节

五、生物氧化

1.ATP与其他高能化合物

(1)ATP循环与高能磷酸键

(2)ATP的利用

(3)其他高能磷酸化合物

 

2.氧化磷酸化

(1)氧化磷酸化的概念

(2)两条呼吸链的组成和排列顺序

(3)ATP合酶

(4)氧化磷酸化的调节

 

七、氨基酸代谢

1.蛋白质的生理功能及营养作用

(1)氨基酸和蛋白质的生理功能

(2)营养必需氨基酸的概念和种类

(3)氮平衡

 

2.蛋白质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及腐败作用

(1)蛋白酶在消化中的作用

(2)氨基酸的吸收

(3)蛋白质的腐败作用

 

3.氨基酸的一般代谢

(1)转氨酶作用

(2)脱氨基作用

(3)α-酮酸的代谢

 

4.氨的代谢

(1)氨的来源

(2)氨的转运

(3)氨的去路

 

5.个别氨基酸的代谢

(1)氨基酸的脱羧基作用

(2)一碳单位的概念、来源、载体和意义

(3)甲硫氨酸循环、SAM、PAPS

(4)苯丙氨酸和酪氨酸代谢

八、核苷酸代谢

1.核苷酸代谢

(1)两条嘌呤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

(2)嘌呤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

(3)两条嘧啶核苷酸合成途径的原料

(4)嘧啶核苷酸的分解代谢产物

 

2.核苷酸代谢的调节

(1)核苷酸合成途径的主要调节酶

(2)抗核苷酸代谢药物的生化机制

九、遗传信息的传递

1.遗传信息传递概述

中心法则

 

2.DNA的生物合成

(1)DNA生物合成的概念

(2)DNA的复制过程

(3)逆转录

(4)DNA的损伤与修复

 

3.RNA的生物合成

(1)RNA生物合成的概念

(2)转录体系的组成及转录过程

(3)转录后加工过程

十、蛋白质生物合成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述

(1)蛋白质生物合成的概念

(2)蛋白质生物合成体系和遗传密码

(3)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基本过程

(4)蛋白质生物合成与医学的关系

十一、基因表达调控

1.基因表达调控的概述

(1)基因表达及调控的概念和意义

(2)基因表达的时空性

(3)基因的组成性表达、诱导与阻遏

(4)基因表达的多级调控

(5)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要素

 

2.基因表达调控的基本原理

(1)原核基因表达调控(乳糖操纵子)

(2)真核基因表达调控(顺式作用元件、反式作用因子)

十二、信号转导

1.信号分子

(1)概念

(2)分类

 

2. 受体和信号转导分子

(1)受体分类和作用特点

(2)G蛋白

(3)蛋白激酶和蛋白磷酸酶

 

3.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

(1)蛋白激酶A通路

(2)蛋白激酶C通路

(3)蛋白酪氨酸激酶通路

 

4.胞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机制

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素的作用机制

十三、重组DNA技术

1.重组DNA技术的概述

(1)重组DNA技术相关的概念

(2)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2.基因工程与医学

(1)疾病相关基因的发现

(2)生物制药

(3)基因诊断

(4)基因治疗

十四、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1.癌基因与抑癌基因

(1)癌基因的概念

(2)抑癌基因的概念

 

2.生长因子

(1)生长因子的概念

(2)生长因子的作用机制

十五、血液生化

1.血液的化学成分

(1)水和无机盐

(2)血浆蛋白质

(3)非蛋白质含氮物质

(4)不合氮的有机化合物

 

2.血浆蛋白质

(1)血浆蛋白质的分类

(2)血浆蛋白质的来源

(3)血浆蛋白质的功能

 

3.红细胞的代谢

(1)血红素合成的原料、部位和关键酶

(2)成熟红细胞的代谢特点

十六、肝生化

1.肝的生物转化作用

(1)肝生物转化的概念和特点

(2)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及酶系

(3)影响肝脏生物转化作用的因素

 

2.胆汁酸代谢

(1)胆汁酸的化学

(2)胆汁酸的代谢

(3)胆汁酸代谢的调节

 

3.胆色素代谢

(1)游离胆红素和结合胆红素的性质

(2)胆色素代谢与黄疸

十七、维生素

1.脂溶性维生素

脂溶性维生素的生理功能及缺乏症

 

2.水溶性维生素

临床生物化学范文6

关键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生物化学实验课;道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8-0121-03

医学院校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培养对社会有用、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为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建设服务。在社会和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较为关注个人价值的实现,普遍淡漠了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1]。不论是基础医学,还是临床医学课程,实验教学都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际的操作和操作中获得的理论知识二次习得,才能使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理解得更加透彻,在实验课中,学生的基础医学技能操作也得到很好锻炼。生物化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所学习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它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生物化学实验具备直观性和客观性,有助于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理解理论课程中的抽象繁复的知识点及复杂的结构,是生物化学基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中,创新性地结合道德教育,使学生在掌握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培养科学思维能力的同时,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判断力,甚至于初步影响他们未来的医德,这是生物化学实验教学的一项创新,并影响了实验课内容、方式和教学方法的选择。

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社会环境的变迁导致个人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个人主义、多元主义的价值观念被推崇到越来越高的地位,新的价值观念以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为核心[2],而且随着社会体制的转变和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原有的就业政策、分配政策等都发生了质的改变,导致目前个别学生因个人利益和道德感缺失而发生社会惨剧,让人惋惜的同时也为造成的严重后果痛心。

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nstitute for Inter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IIME)制定的医学本科教育、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中,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批判性思维和研究等7方面的要求,确定为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3]。这7个最低要求,可以分为两类,其中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属于职业道德类别;医学科学基础知识、沟通技能、临床技能、群体健康和卫生系统、信息管理和批判性思维和研究属于专业知识和能力类别。IIME的规则说明,只有道德和专业的结合,才能培养出医术精湛、医德优秀的医学人才[4]。

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主要是理论课、实验课及临床实习结合的教学方式,大部分涉及道德伦理的教育仅依靠一门《医学伦理学》理论课程来完成,在实验课及临床实习课中,道德教育却鲜有提及。这使得临床专业学生对职业道德范畴的知识严重缺乏认识,长期以往将会使培养出的人才不符合IIME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和专业素质的养成教育,不仅要体现在理论课教学中,更需要融入到实验课教学中,利用开放、师生对等的实验环境,共同完成培养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技能教育和道德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

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往往充满向往和好奇,他们渴望尽早了解将来所从事的职业,尽受医院临床一线的气氛,同时却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素质和技能懵懂无知。在这个时候,他们接触到的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连接着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重要基础医学课程,它既为学生学习临床检验分析推开了大门,也为他们将来医学研究打下了基础,所以此时对学生进行系统严谨的生物化学实验课的道德教育和安全教育,能为他们建立起最初的临床认识和医德素质。

1.实验课道德教育。道德教育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活动,学生的道德品质不是从书本上学会的,而是在实际生活中养成的。道德教育,只能通过人与人之间沟通交流和模范示范作用才能实现,在课堂中适时合情地融入道德教育内容,能在学生操作实验和沟通交流中自然地实现道德教育。例如,在学生依次使用仪器和试剂时,提醒他们使用完毕物归原位,便于下一位使用者使用,培养学生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的习惯;在涉及有关核酸性质的知识点时,会提到沃森和克里克共同在实验室辛勤工作和互相支持的故事,让学生明白合作、互助和团结的重要性;在实验涉及到有毒试剂时,向学生反复强调使用方法及禁忌,并引入近期发生的试剂投毒事件,利用事件造成的恶劣影响给学生敲响警钟;在实验中必须使用实验动物时,给学生讲解动物福利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并建立起尊重生命的概念。在实验课的内容上,为学生详细讲解实验目的方法和设计思路;在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提醒学生操作顺序和细节,使学生认识到不论是思路还是操作,都必须经过认真科学的思考和细心的操作,从而培养学生实验态度和操作的严谨性,进而树立起他们在今后工作中的严谨态度,也为他们将来的科学思维打下基础。学生在实验课开放、师生对等的环境下听课,能快速掌握知识,积极参加讨论交流,主动地认同道德教育、接受道德教育。我们的生物化学实验课,不仅讲授了生化实验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且在避免传统说教的老套形式下,传递了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并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这两项共同构成了道德教育的两个核心。

2.实验课安全教育。除了实验课中穿插的道德教育,安全教育也是实验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学生实验操作不当引发的危险事故频发,不规范操作和欠缺安全意识都是事故原因。因此,我们特别重视实验安全教育。在第一堂生物化学实验课上,我们向学生仔细讲解了实验室安全知识、安全操作规范、实验室守则等规定,对实验试剂和药品的使用特别做出说明,并强调实验试剂和药品严禁带出实验室、严禁用于除实验外的用途等规定。当课程中使用有毒试剂时,每次都反复强调安全操作的知识。课程中涉及的特殊仪器(如高压灭菌锅、水浴锅等),在首次教授示范使用时都规范操作,为学生仔细讲解使用程序和养护要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使用操作规范,避免不规范操作引起的安全事故。

三、实验教材的准备和创新

实验教材是实验课程的重点。本教研室认真研究国内外优秀教材,借鉴其经验,同时结合本学院学生的临床需求,精心编写自己的教材,建设与生物化学基础课程配套的实验系列教材;同时也精心准备合适课程的道德教育素材穿插到教学过程中。实验教材的内容,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精心挑选的实验,主要包括实验原理与方法技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即将要操作的实验的基本原理。我们要求学生在实验课前必须认真预习,通过实验教材掌握实验原理和操作注意事项,并将经典的实验设计原理和思维在课堂中侧重地介绍给学生,使其初步获得实验的概念及目的。例如,我们使用医院生化化验单的幻灯片来引入碱性磷酸酶的生化和临床意义,即病例引导型教学[5](Case Based Study,CBS),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想象自己已是医生,进入到看到化验单要进行诊断的角色中,在营造出生动的虚拟氛围后,开始讲解碱性磷酸酶比活性测定的实验。在这样一个引导过程中,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好奇感伴随探究欲被充分调动起来,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有强烈的成就感,继而升华为身为医生的自豪感,从而明确了学生自身的职业定位。再例如,我们采用p53野生型小鼠和p53突变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mouse embryo fibroblasts,MEF)作为实验材料,让学生对这两种不同来源的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进行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的实验。从这个实验中,学生能够直接在镜下观察正常细胞与癌化细胞的形态,并通过β-半乳糖苷酶衰老染色操作来观察不同细胞的衰老程度。实验结果是,p53野生型小鼠的细胞在体外培养7代后,衰老染色有明显的阳性现象;而p53突变型小鼠的胚胎成纤维细胞,在同样的7代时,经过衰老染色却没有出现明显的阳性现象。观察到实验结果,并结合染色原理分析结果,可使学生对正常细胞核肿瘤细胞的特性上有直观的认识,在基础实验的过程中,使学生提前接触到临床相关的肿瘤知识,极大地提起了学生的兴趣。第二部分为基本实验操作,主要目的是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培养扎实的基本操作技能。在训练基本实验操作中,涉及到仪器使用方法步骤和个人动手操作锻炼,这些基础知识在学习的时候大多是枯燥乏味的,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连续几次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就会产生厌烦心理。因此,在仪器和操作要点的讲解上,要尤为耐心和细致,在第一次,即树立良好正确的操作规范,预估到学生易犯的错误并提前告知并讲解,降低实际操作训练中的犯错率,让学生练习几次即可获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克服学习中的枯燥感和失败带来的厌烦感。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技能的同时,灌输仪器药品使用完毕放回原位、贵重仪器细心操作及共享物品正确使用等为他人考虑的实验素质;另外,在操作训练过程中,强调并重复性地为学生树立实验室药品正确使用的观念。第三部分为设计性问题。就实验原理、实验材料或实验思路等方面提出思考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利用课堂上观察到的现象、收集到的结果等有用的实验记录,结合简明的语言和图解在实验报告中进行解答,训练学生正规书写实验报告的能力。同时,我们要求实验报告尽量不要和实验教材已有的内容相重复,鼓励学生用自己理解的方法(例如画流程图等形式)重新讲述实验原理及流程,促使学生自己能把实验原理和实验技术吃透,将学到的理论、技术与实际操作融会贯通。

苏格拉底说:“美德即知识,因而道德是可以教授和传播的;但同时,道德还是一种情感、意志或行动。”我们创新性地在生物化学实验课中融入道德教育的内容,为学生传授了团结合作、尊重生命等道德知识,希望这些知识内化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意识和行动,使他们具备道德自觉的能力[1],并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在此基础之上逐渐形成完备的医德,成长为医学道德和专业精神兼具的优秀临床医学专业学生。

参考文献:

[1]平昭,李云霞.临床医学专业学生思想状况与道德教育模式转变的调查[J].中国病案,2010,11(5):8-10.

[2]沈雁霞,刘奇.浅论新时期医学院校道德教育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6):39-40.

[3]四川大学医学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全球医学教育最低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临床生物化学范文7

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形成性评价;七年制临床医学教学

生物化学即生命的化学,是指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本质及生命活动过程中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由于大部分内容较抽象,和临床疾病联系较少。学生学起来觉得很难,不能将其真正融会贯通,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而不是真正的去学习知识,也就失去了学习生物化学的意义和目的。目前大学的教育模式基本沿袭的是“教师—教材—学生—考试”的教学模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学生的学习方向,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可现在这种模式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为了进一步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充分调动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而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师生利用评价活动所提供的反馈信息来调整自己的教学或学习活动,因此高效的教学依赖于高质量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也称称过程性评价,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过程性和发展性评估,采用多种评估手段和形式,跟踪教学过程,反馈教学信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特别有利于对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鉴于形成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因此,我们将其引入了七年制临床医学生的生物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获得有关教学的反馈信息,为学生提供及时的信息反馈,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促进其全面发展;同时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修正教学计划,提高教学质量。

1 生物化学理论课程考核项目构成

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组成。平时考核由出勤情况、互动问答、随堂测验、课堂提问、阶段性测验、专题讨论、小论文和小组学习等组成。期末考核采用闭卷笔试的考核方式。平时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60%。根据专业班级情况不同,从以上常用考核项目中任选几项或自选其它考核方式,形成性评价的成绩不是由教师单方面决定,而是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期末进行的笔试属于终结性评价,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

2 形成性评价常用考核项目的实施

2.1 课堂提问

课堂提问是一种实用的评价手段。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坚持每次课将前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课堂提问。保证每个同学本学期都有2-3次的课堂回答问题的机会。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能力,同时,还有助于教师及时获取教学信息,有效调控教学过程,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提问要注意设计合适的问题,把握适当的时机。如讲解“物质代谢的调节和联系”时,向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高糖饮食会引起肥胖?”引导他们深入思考,启发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的问题。

2.2 阶段性小测验

测验的范围可以是一个章节或者一个教学模块,我们现在采用的是一个教学模块教学结束后,将需要掌握及熟悉的知识点,并突出重点和难点。以选择题(单选为主,加入少量的多项选择)和填空题的形式,以笔试的方式完成。并批改和记录结果,对测验成绩进行分析,下次课抽出一定时间把测试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进行点评和指导。通过一定数量的测验及时了解学生对掌握所学知识的动态,对学生及时巩固课堂知识及教师了解教学效果具有积极的意义,及时查漏补缺。

2.3 专题讨论

教师根据本学期的教学重点布置一两个专题供学生研究讨论,从学生的研讨情况可以考察学生学习过程的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学习能力。如给学生提出以下讨论题目:根据你所学的知识”谈谈你对转基因食品的看法”。这个论题以整个基因表达过程为解释主线,需要学生综合分析与总结。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关注学生的研讨情况,鼓励学生发挥主动性、表现自我,同时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讲解与评价。

2.4 撰写小论文

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性的给学生出一些较为感兴趣的论文题目,或学生自拟题目,内容不限,范围可涉及生物化学所学理论知识的各个方面,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可以上网或去图书馆查阅文献、整理资料和归纳总结,同时可以结合自己已学的生物化学理论知识提出自己的观点,写出小论文。通过撰写小论文,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已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而且也增长了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提高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论文完成后教师负责仔细阅读每篇论文并给出“等级+评语”的评价。

2.5 互动问答

在每次课结束前5~10分钟,让同学对本节课内容和已学内容不懂的知识点进行提问,并让其他同学给出答案,对于主动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同学老师都予以评价,作为形成性成绩评定的依据之一。采用这种方式可以考察学生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也因此得以充分发挥。

2.6 出勤情况

学生的出勤问题是影响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出勤率不高,会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除了班主任、学生干部的考勤以外,任课老师随机的随堂考勤,也是形成性评价中的一个方面,在评价考核体系占有一定的比例,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7 期末考核

最后的生物化学理论期末成绩认定=平时理论评价成绩(60%)+期末理论闭卷考试成绩(40%),其中理论评价成绩由课堂提问成绩和专题讨论成绩,互动问答成绩,小论文成绩,阶段小测验成绩以及出勤情况构成。

2.8 学生反馈情况

最后,我们对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同学们都认为有很多优点:①由一学期一次的期中期末考试改为多次的形成性评价改革很好,避免了一次考核定“终身”的弊端,减轻了学生期末复习的负担。有利于老师及时检查教学质量和学生们的学习掌握情况,促进同学们课后及时复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知识形成长期记忆,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以往考前的临时“抱佛脚”。有助于及时反映老师的教学质量,便于老师调整教学策略。②形成性评价是对学生一段时间内学习状况的一个评价和总结,能够让学生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遗漏,帮助学生查遗补缺,改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同时可以敦促学生的平时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学习氛围。③小论文有利于学生开放思维。同时同学们也提出了一些小建议:①多种题型考核,多开放性题目,多方向综合考查;加强专业英文考查。②最好每一章节一次测评,更好的敦促学生的学习。③老师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并在形成性评价中体现出来。④增加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及小演讲。⑤考试形式多样化,比如采用PPT展示、论文、小组讨论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将形成性评价纳入最终成绩评定中,发现该班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的主动性明显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也有所改善。虽然形成性评价体系的具体方法仍有待进一步探索,但现在的医学教育模式正在向能力培养方面转变,要求老师采用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期望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步完善教学评价方式,并将其应用于更多的班级,促进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临床生物化学范文8

【关键词】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对策

临床药学是医药结合,探讨药物临床应用规律,实施合理用药的一门药学分支学科。中国

虽然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医院药学工作者就提出应重视临床药学的问题,但中国的临床药学的发展却不尽人意,下面笔者谈谈个人的看法:

1中国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开展比较晚,尽管国内大多数医院已经开展了临床药学服务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整体发展水平仍显缓慢且不平衡[1]。首先,人才的缺乏,重医轻药的观念,与临床医师的配合不尽如人意;其次,开展药物浓度监测所需设备试剂价格昂贵,检测费用高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药师的工作偏重于药学研究药品不良反应收集出版药讯等,而以进入临床直接面对患者参与个体化用药决策为核心的工作很少另外,我国高等院校药学专业设置的课程主要以化学为主,注重实验室药学研究,缺乏临床用药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病理、生理、药代动力学等相关知识缺乏,和医师、患者之间交流较少,培养目标不明确。这种模式不仅偏离了药学服务的本质,增加了患者的药害之忧,而且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要求。

2中国临床药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1教育体制尚不完善,缺乏临床药学系统教育我国临床药师人才培养较为落后。美国的临床药师培养是6年的大学教育加2年的临床实践培训,或在药学学士学成后,再继续临床和实践课而授予pharmd。其所学课包括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生物、药学、临床及专业实践,而国内目前药学教育多为4年制bs,因此专业水平低于国外。在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上,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四年制或五年制的本科生学习中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药物化学、合成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等占有相当大的比例,生物化学、解剖学、生理学、药理学、微生物学等课程仅是药学系专用的简化教材,诊断和治疗学方面几乎是空白。这种课程设置的不合理,造成药学毕业生难以与临床接轨,知识结构与临床需求脱节,难以与医生沟通并且对患者也缺乏权威性。因此,我国临床药师培养应向着系统化、临床化的方面进行,确保药学基础知识的教育的同时,巩固解剖、生理等医学基础课的学习,并增加诊断、治疗学的教育。可通过设置pharmd学位,减轻对临床药学研究生实验课题的要求,增强临床实践培训。

2.2国家政策、法规支持力度不够,临床药师地位和责任不明目前我国卫生行政部门对临床药师工作的责任、编制、权利义务目前尚无明确规定,这使得临床药师临床地位不明确,工作缺乏政策支持,在深入临床过程中难以获得临床医生的认可和患者的信任,工作难度较大。另一方面对临床药师的义务和责任也缺少相关法规的约束,造成临床药师工作时难以摆正自身位置,工作形势和内容也无标准化规范,同时因缺乏竞争压力而导致进步缓慢。

2.3卫生体制限制临床药学服务目前我国医疗卫生单位的补偿机制仍不健全,绝大多数医院长期以来只能靠药品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和补偿渠道,“以药养医”成为了医院生存的普遍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医院不得不考虑效益和生存的关系。目前,我国临床药学服务尚无收费制度,表面看来临床药学工作不能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出于效益因素考虑造成很多医院不开展临床药物服务或仅开展少量用药咨询业务。但实际上,美国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证明,药师参与的治疗小组可以减少2/3的不良反应(adr)和近1/3的费用。

2.4临床药师工作重科研轻临床目前我国现有临床药师培养和工作内容仍以实验室科研为主,临床实践较少,呈现重科研轻临床的形势。我国临床药师工作集中于疗药物监测(tdm)、临床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学研究、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研究、药物过量的鉴别与抢救等方面,多为实验室科研工作,而缺乏与临床的沟通和与患者的接触。这种工作模式不符合临床药学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缺乏与患者的沟通,无法做到个体化合理用药。在今后培养中应尽早使临床药师接触和了解患者的实际需要,掌握与患者和医师建立信任和交流的技巧,具备充足的药学知识和临床知识。从而使临床药学工作重点由科研转向临床,使服务模式实现“以药物为中心”向“以患者为中心”的转变。

3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面临的挑战

最近几年,国内不少药学工作者通过对美国、加拿大、德国、法国等国家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发现在临床药学的具体实践方面国内与国外总体上还存在较大差距,但理论差距并不明显,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对“药学服务”理念的深入探讨和研究,缩小了与国外临床药学服务理论的差距。事实上,即使在美国,临床药学的发展也并不平衡,仅仅是一些大型综合性医院有较深入的药学服务实践,而我国部分医院临床药师的工作也相当出色。相对而言,国外临床药师的实践和工作内容更具体、更规范,体制也更健全,而国内临床药学工作主要以探索性实践为主,系统化、理论化的实践指南亟待加强。目前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与国外的主要差距在于,国内多数大型医院临床药学工作的重点多偏重于药学研究、实验室监测、一般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以及合理用药咨询等,药师深入临床参与个体化合理用药决策则很少[2]。治疗药物的监测工作也大多局限于实验室,与临床治疗联系不紧密,致使其效能不能充分发挥,这与国外情况有很大的差别。

目前国内临床药师的医学基础知识比较薄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虽然部分药师历经多年努力,在临床药师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全国范围而言这样的药师人数还很少。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全社会和医院对临床药学工作的支持和重视不足,临床药师的工作往往不被理解和尊重,得不到相关部门的正式认可与支持、扶助[3]。临床药学教育上,我国现有的药学教育以化学为主,缺乏解剖学、医学药理学、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和临床药物治疗学等知识。另外,根据我国国情,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中药临床药学工作势在必行。

目前我国正规临床药学专业毕业的药师远远不能满足医院需求,大部分临床药学从业人员是药学本科或硕士毕业。药学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现状限制了临床药学事业的发展,国内的药学教育长期偏重于药物生产、检验和研究的知识积累,强调学生实验室技能的培养,使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些与临床相关的病理生理知识、药物使用知识、疾病基本判断与护理知识缺乏,对药物治疗结果预测、分析和评估能力及药物不良反应处理能力尚待提高。药学教育与实际临床药师所需知识脱节。药师与临床各专业人员沟通和协作能力一直不被重视,已成为了困扰医院药师发挥药学服务专长的重要因素。

此外,医院领导、临床医生及患者临床药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医院药剂在20世纪招聘的药师大部分都是专科人员,主要负责药品调配工作。医院药学从药品供应管理向药学技术服务转型还没有得到医院管理者的认同。传统的医疗模式一直是临床医生集诊断与用药于一体,这一模式已经根深蒂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变革的,临床药师要真正参与临床需要医生、护士、患者的全面思维转变,这一过程是漫长而艰难的。

转贴于中国

4破解中国临床药学发展难题的对策选择

4.1建立和完善临床协作管理体制机制药师要想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药学服务,需深入临床,药师与其他医师的合作则显得非常重要,无论是临床的领导还是药剂科的领导,都应具备前瞻性眼光,鼓励医师与药师药师与医师,护士与药师药师与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合作,这不仅可以促进医院发展,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患者医院领导要转变重医轻药的观念,重视临床药学工作,建立临床协作体制,搭建临床药学与科室交流协作的平台,成立由分管院领导药剂科医务部及相关临床科室负责人组成的临床药师工作领导小组,规定临床药师可以参加科室查房会诊讨论参与危重患者的抢救等临床药学服务措施,并建立相关工作制度,保证临床药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中国

4.2要有国家政策的强有力的全方位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临床药师的地位需要有相关政策及制度的支持我国的临床药学工作虽然已有年的历史,但以前由于缺少与临床药师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的支持,临床药学的发展受到了限制,进展缓慢许多医院对临床药学不重视,临床科室没有药师编制,临床药师进入临床科室无法实施角色定位,很多工作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入开展有资料曾对临床药学不重视的医院与开展临床药学较好的医院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无论是在临床药师人数学历职称奖金待遇和培训方式上,还是在临床药学工作的开展及硬件设施的配备上都有着明显的差距随着年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的,临床药师的职责被明确,工作被制度化,临床药学事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因此说国家相关政策的支持也是临床药学事业发展的关键

4.3药师在精神方面的自信自强面临挑战与机遇,药师对自己的未来应当进行抉择,在不离开医疗机构,不放弃药师职业,决心提升工作质量的前提下,对于绝大多数药师只有选择临床药师职业,因为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是市场的需要,也是广大药师自身的需要,是与国际接轨的体现,药师应该形成以下共识:(1)医疗机构以医疗为中心,重视临床科室,促使尽可能多的科室和技术人员面向临床,建立最大限度的高医疗质量高医德医风的管理体制,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利于医疗机构的可持续发展;(2)随着全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人们对药物和药物治疗知识的了解愈来愈深入,要求提供药物知识服务,合理应用药物,确保用药安全、有效、经济的需求大市场将会形成;(3)现代药学和药物临床应用涉及生物基因靶向控释缓释电子物理、化学、高等数学等众多学科领域,具有高科技含量,加之新药层出不穷等因素,使得药师重返临床已不可避免;(4)勇敢地走进临床,接触患者,因为合理用药,确保患者的合法权益,形成多学科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生物链关系是每位仁人志士的社会责任药师一直是高智能高责任的团队,在过去的岁月中,为我国药品制剂的保障供应,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现在,更加强调社会分工,我国也有条件实现这种社会分工,广大在医疗机构工作的药师应认清形势,克服浮躁,冷静思索,有所为,有所不为,勇敢地进行第二次创业,重塑药师形象。

4.4强化临床药学继续教育工作继续教育是适应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的需要,是确保高素质人才的终身教育,具有知识和技术新、针对性强、实用性好等特征,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我国正在建立和完善这种制度由于我国高等临床药学教育的缺陷,对于决心在医疗机构继续执业、追求改善现状的在职药师来说,一种能适应《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要求,以合理用药为中心,以临床药学为基础的药学继续教育就显得十分迫切和必要。结合我国医院药师的现状,继续教育应该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目前应以药物、药物治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为主,如同对临床医师一样,强调提高药师个人能力,使其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个人知识和技能。以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的知识和技能为起步,按药理系统将药师定向专科化,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较大强度进行系统性药物和药物临床应用的知识和技能的互动式学习,强调新知识的捕捉,强调针对临床医师薄弱环节的知识和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在相对较短时间内产生积极效应。在此基础上,就会产生新的临床科研课题,扩充临床药师更深层次的知识技能,如药物评估、药物经济学、药代动力学研究等。这种循序渐进的做法就目前我国在职药师来说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

参考文献

[1] 向明,张程亮,,杨蓓.我国临床药学的现状及发展[j].药学教育,2004,20(1):10-11.

[2] 朱珠,李大魁,叶敏.我国临床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药学杂志,2000,35(4):217-220.

[3] 张洋.医疗机构药学服务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中国药业,2010,19(16):7-8.

临床生物化学范文9

关键词:临床药师药学服务合理用药

临床药师的基本职能是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研究与实践药品的合理使用,提高临床药物治疗水平。笔者对临床药师工作具有如下感想,并对如何开展药学服务工作的切入点及体会总结如下:

1明确临床药师业务职责

1.1临床思维的建立

临床药师深入临床治疗第一线,熟悉常用药物的合理使用知识,但对医疗和护理方面的知识还存在空缺,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了解;最好的办法是审核终结病案,在终结病案中可以全程学习临床思维;从患者自诉、体征、辅助检查,结合医生诊断,学习使用药品合理性;结合患者病情的变化,及相关生化指标、影像资料提示等整个变化情况,分析原因,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根据各药的药理、药代动力学特点,不良反应等预测、分析药品使用的合理性来学习临床思维,学习、评价治疗方案。这样可以避免药学人员理论的空洞和实践的脱节。我认为这是临床药师最好的学习办法,也是临床药师掌握临床合理用药的第一手资料,然后总结分析、跟踪。充分利用第一手资料进行以科室为单位的药物利用评审和研究,整理合理用药资料和信息,反馈给临床各部门,同时为医院各管理部门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

1.2药品信息的搜集和指导

临床药师应及时搜集有关药物治疗方面的资料,尤其是专科用药,供临床医生参考;同时还要尽快熟悉专科常规检查所提示的意义,结合指标及患者生理、病理情况变化,综合分析所用药物的合理性、毒副作用及配伍,及时反馈给医生合理的建议。

为配合临床合理用药,准确提供本院所用药品相关信息,临床药师应查询、收集本院所用各种药品的信息资料,分类、整理出各科室常用药品信息,并简要介绍各种药物的适应症、易出现的不良反应、解救措施、常规用法用量,编撰成便于携带的处方手册,分发给本院各级医生及主管护师,以方便他们学习,及时查询所用药品信息和正确执行医嘱。

2用药实践

2.1给药方案的设计与调整

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采用个体化给药方案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个体化给药需要结合患者的生理、病理特点设计给药方案,并随时根据病情变化加以调整。

2.2对医生及护士进行合理用药督导

为调查本院临床科室合理用药状况,临床药师每周下科室对全院临床科室用药情况进行调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督导,坚持针对问题进行跟踪,直至彻底杜绝隐患。针对抽查的结果,对用药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及时向医院药品各主管监督部门上报,并将分析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每月把调查分析结果在院周会、院内局域网进行公布,对共性问题提出整改意见,下月进行跟踪督导,坚持每周抽查一个科室,促进药品使用安全及医疗安全。

2.3临床药师下临床进行合理用药信息反馈

为配合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临床药师业务素质,临床药师应坚持深入临床,陪同临床医生查房并参与病例讨论。临床药师在查房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用药不当问题,及时向医生提示指出,促其更正。临床医生发现患者用药后出现ADR,咨询临床药师,临床药师查阅有关资料后,及时提出解决办法,并反馈给临床医生;对患者依从性性差,及时与患者沟通、讲解,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治疗效果。

临床药师积极配合临床科室调查、研究药物配伍问题,尤其应该经常收集不良反应,编辑、整理;坚持每周一条信息在院内局域网内公示,警示大家谨慎用药;同时在医院药讯上进行介绍,告知临床医护人员注意避免和及时发现ADR;通过对上报的ADR报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出近期医院所用药品的ADR发生情况,特别是近期启用的新药,促进本院合理用药工作。临床药师作为药学技术人员,承接医院药剂科与临床科室之间的药品信息交流,必须及时掌握最新的医药学动态和相关国家政策;应定期编辑医院药讯,除转发近期国家有关部门的法律法规外,还可以介绍国内外医药学最新动态及新药信息,并针对本院近期的用药状况及ADR发生情况分别加以通报和评价,对医院重点监控的药品向临床科室发出警示。

3结语

临床药学是一门跨学科的专业,临床药师也必然是跨学科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复合型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丰富的药学知识,还要掌握大量临床医学知识,以及与医生和患者沟通的技巧。临床药师在参与临床学习、应用临床治疗知识的同时,更应注重自身医学修养的培养和提高,特别是基础临床医学知识的学习,以及临床药学知识的学习。临床药师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了解疾病的发展转归,掌握药物使用后产生的有利及不利的药理作用,针对临床治疗出现的问题,积极参与病例讨论,及时提出解决方法,才能更有效地促进临床合理用药。超级秘书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