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问题设计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1-05 13:17:33

问题设计论文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1

按审计机关的归属不同,人们在争论中逐渐形成了“立法论”、“审计院论”、“垂直论”、“升格论”、“合并论”和“双轨制论”等多种体制改革观点[2],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格局。事实上,人大工作本身就与审计监督存在密切联系,有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说道:“离开审计监督,人大的财政监督将无法进行。”那么,人大工作者和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又是如何看待现行审计体制及其改革呢?笔者借助于文献搜集、问卷调查、采访调查等多种渠道对他们的意见进行收集、总结并加以评价,相信这对于全面评价现行审计体制以及提出合理适当的改革设想具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来自于人大工作者的看法

从目前公开的文献资料看,无论是全国人大常委会(或财经委、预算工委),还是全国人大领导,在公开场合或正式讲话中基本都没有对现行审计体制及其改革问题公开发表意见。但值得注意的是,人大在其职权和工作范围内,却一直在推动着审计监督工作的发展,“审计机关在逐步按人大的要求突出审计重点”。从某种意义上说,人大对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视与推动正是审计体制走向改革的关键所在,就如审计署石爱中副审计长所指出的“变革从政府内部和从国家审计内部是无法突破的”。

实际上,人大机关从事理论和政策研究的部门以及一些人大工作者对审计体制问题的讨论一直持续不断并提出了不少改革设想[3]。突出的是: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周芳芳曾对现行审计监督及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认为现行审计监督制度还不够合理和完善,制约着审计监督职能和作用的充分发挥,而审计监督正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经济监督权力架构中的一个薄弱之处,亟待引起重视,得到加强。为了“健全和完善审计监督体制,加强审计监督的力度,遏制腐败,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持审计监督旺盛的生命力”,周芳芳提出了以下三种改革意见:第一种,借鉴国外“立法型”的审计监督模式,改变现行体制,建立中国特色的立法型审计监督体制,审计部门对人大负责,向人大报告工作,而不是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部门负责。第二种,不改变现行体制,但同时强化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审计监督上的作用。第三种,针对人大的监督工作内容广泛和整体性,将审计监督列为整个人大监督体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一环,为此要合理架构人大监督权力,保持人大监督权力的完整性和统一性,使各种监督形式包括审计监督都充分实现其效率,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考虑到中国的国情,在体制上,把审计监督纳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各级人大常委会建立审计监督机构作为国家审计监督机构,在本级人大常委会的直接领导下进行审计监督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仍然保留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监督的内容上,与人大的预算监督相应,人大的审计机构负责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政府审计部门负责政府各部门、企事业单位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并向人大提交报告,接受人大的监督。

上述改革意见可分为“立法论”意见(第一种)、“现状论”意见(第二种)和“双轨制论”意见(第三种),但明显看出,偏重于第三种。其实,无论是“立法论”,还是“双轨制论”,都是“以人大为主导的审计监督制度”,区别就是把审计监督工作是全部还是部分转移到人大。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安晨光、刘来宁指出:“加强地方人大有关机构和工作力量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审计的作用,借助审计手段加强对预算的监督”,“从世界各国审计机构发展的共同特点和趋势来看,各个国家审计机构的名称、职权不一,产生和组成的办法也有区别,但共同点就是协助议会审批监督预算。在我国建立人大审计制度已提出多年,应尽早把各级审计机关划入各级人大序列,使各级审计机关协助同级人大对预算的合法性、真实性、效益性进行监督。这有利于把人大经济监督推向专业化、科学化、综合化的轨道,以解决人大经济监督过多依赖于政府主管部门(被监督者)的问题。”

北京市人大财经委赵巨鹏认为,现代审计具有监督性、独立性和客观性,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议会都设置有审计机构,专司对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审计监督,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属于内部审计监督性质,因而,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削弱了对预算审计监督的独立性、权威性和客观性,因此,在政府审计系统以外,建立隶属人大的审计机构及审计制度,实施对同级政府财政收支活动的审计,应当说是十分必要的,所以建议在适当时机设立隶属于人大的审计机构,以加强对预算的审批监督。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王力群建议,设置隶属于权力机关或完全独立的审计机构,改变现有的审计机关属于行政内部审计的性质,为更加客观的财政预算监督奠定基础。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罗时祥、褚晓路认为,随着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和人大监督工作的不断加强,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人大监督队伍显得越来越迫切和重要,为此建议“在县以上各级人大常委会设立预算和审计监督委员会,专司对计划、预算进行预审,对国家和地方重大建设项目进行核审,对财政预决算和国家机关行政经费开支进行审计监督,以适应加强财政、经济监督的要求。”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尹中卿指出,代议机关的财政监督实质上是从财政资金方面制约和监督政府的活动,对国家生活具有重要影响,在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预算、财政决算的过程中,审计监督具有重要的作用,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议会设置有审计机构,专司对政府的财政收支活动的审计监督,但我国目前实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审计,从审计性质和工作实践的效果来看,政府审计仍属于内部审计监督性质,因此,建立人大审计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刘洪科建议,尽快在人大机构中增设专门的审计工作委员会,这样可以使人大对财政预算及执行、财政决算的监督工作机制更加完善,更加合理,较好地弥补人大专业力量的不足,改变人大监督的被动地位,使人大的监督由形式性监督向实质性监督转变,有利于更好地履行其法定职权。他同时认为,人大设立审计工作委员会并不是把现有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职能以及审计组织机构和人员都一并归入人大管辖,而是将审计部门审计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及执行、财政决算的职能剥离出来,纳入国家权力机关的职能范围,并设置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这样做不会导致权力机关的职权膨胀,因为这只是剥离政府审计部门的一小部分职能,相反会强化人大监督的力量和手段,而政府审计部门则可以把主要精力用在审计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等具体业务活动上,更好地发挥审计部门的监督职能。

从他们的观点可明显看出:一方面,无论人大工作者从什么角度看审计,最终都把审计监督职责定位在财政监督上,即借助于审计监督搞好人大财政预算监督工作。值得注意的是,与审计机关或者一些学者不同,他们并没有单独的“就审计问题谈审计问题”,也没有仅仅从加强审计监督角度探讨体制改革,而是把改革纳入人大制度建设中、把预算执行审计作为人大监督重要的“专业支持”来思考的。另一方面,他们的改革观点可以说多是“双轨制论”。尽管并没有明显提到“双轨制”这一术语,但他们一般都是把审计监督和审计体制的重新安排与强化人大监督特别是预算监督制度相联系,也就是说,在他们眼中,审计机关设立在人大或者改革现行审计体制,主要就是把“预算执行审计队伍”安排在人大,而这与预算法和人大审批监督财政预算职权是相一致的,至于现行审计机关的那些国有企业审计、经济责任审计、金融审计等审计工作基本没有提及到。

二、来自于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的看法

近年来,在“审计风暴”中,越来越多的全国“两会”代表和委员开始关注审计监督问题,并从中引发出对现行审计体制的深入反思。他们对现行审计体制及其改革的看法和观点,基本反映在他们向全国“两会”提交的相关建议、议案和提案(以下简称“建议”)中。

其实,很早就有全国人大代表提出过有关改革现行审计体制的建议。1992年,前审计署审计长吕培俭在讨论审计法(草案)时就说:“有些同志提出,审计机关应该设在人大并实行垂直领导。这些意见,过去有些人大代表曾提出过。”但较多的建议是近些年提出的,特别是“审计风暴”之后,具体情况如下:

1.2001年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党磊等32名代表联名提出“关于修改审计法和地方组织法有关条款,建立审计部门垂直领导体制”的议案。

2.2002年全国政协九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农工组提出“关于我国现行政府审计创新”提案,建议“建立审计机关由审计署和地方审计机关‘二级’垂直领导模式。”

3.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期间,叶青等33名代表提出“使审计机关由现在的直属政府改为隶属人大”的议案。

4.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叶青代表继续提出“改变现行审计行政模式为审计立法模式”的建议。

5.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北京西城区政协原副主席杨骥川委员提出“关于调整审计机关隶属关系”的提案,建议让审计机关由政府的组成部门变为人大的工作机构。

6.2004年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俞正委员提出“加强预算监督,改革现行行政型审计体制”的提案,建议建立可兼顾人大预算监督和政府经济监管双重需要的审计体制。

7.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墨文川委员提出“审计体制应向立法模式转变”的提案,建议将我国审计体制适时地由行政模式向立法模式转变。

8.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辽宁鞍山市政协副主席王淑媛代表提出“审计体制要从行政型模式转向立法型模式”的建议,建议构建审计体制的立法型模式,使审计机关接受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委托,独立对政府进行财政监督。

9.2005年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陕西西安市副市长张道宏委员提交的提案建议改革现行审计体制,将审计署的地位提升半格,审计长相当于副总理或者国务委员级别。同时,将分散于中纪委、监察部、财政部等部门的审计职能进行整合,并入审计署。与此同时,地方审计机构应该从目前的受地方政府与审计署的双重管理改为直接由审计署领导的垂直管理,并将省级审计厅改为特派办,以保证执行审计职能时与地方政府的独立性。

10.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期间,吴新春等30名代表联名提交议案,建议修改审计法等相关法律,推动审计体制由行政型模式向立法型模式转变,使审计部门改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领导。

11.2006年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前上海市审计局副局长郑建龄委员提出建立“双重”审计体制的提案,建议依法正式在人大常委会建立预算执行审计组织,调整现行审计机关职责和工作体系,彻底实现预算审计监督制度与人大预算审批监督制度结合,在人大系统建立的审计组织即为中国国家审计机关——国家审计委员会,同时政府仍然保留“审计署”这样的政府内部审计组织。

12.2007年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俞正委员再次提出“关于将预算执行审计直接纳入人大预算监督工作体系的建议”。

除之,近些年还有许多代表和委员是在其他相关建议、议案和提案中间接提出审计体制问题。如李汉宇委员提出预算执行的审计和评估职能应由权力机构行使;马淑洁代表建议,人大为做好对财政预算的审查和执行情况的监督工作,应改革审计体制,充分发挥审计在对财政预算监督中的作用;朱天宝代表建议提高审计报告的透明度,落实人大代表的知情权;骆少君委员建议改进现行审计经费预算编报制度,制定审计组织法;吴国华委员建议制订审计公开制度;王天戈代表提出的议题是,在各级人代会上,都要有各级审计部门向人大代表报告审计问题查改结果。

可见,近年来,“两会”代表和委员对审计体制改革问题的关注程度逐渐在增强。不仅提出相关建议的代表和委员在增加,而且建议的力度也在加大。值得注意的是,无论这些建议提出怎样的体制改革设想,大都是从“独立性”和“财政监督”角度考虑问题。

这些建议也启示我们,应考虑将提高审计机关在预算执行审计中的独立性和有效性从而强化人大预算监督作为改革的着眼点,即“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和有效性以加强人大预算监督职能可能是或应该是未来审计体制改革方向”。

三、来自于问卷答卷者的看法

问卷调查“既可为准确评价和改革现行审计体制提供重要的学术研究数据,也可为那些关心国家审计和人大预算监督问题的各界人士提供可资思考和参考的实证信息”,为此笔者于2006年下半年向包括全国人大、审计署以及各级地方人大、政府、审计机关、财政机关和高校科研单位发放了1498份问卷调查表[5]。其中,人大系统发放409份。人大工作本身就与审计监督存在密切联系,审计体制改革与人大制度之间的联系也很紧密,而且人大领导干部大都曾担任过党政部门领导,具有比较丰富的党务和政府工作经验,所以相比其他系统和部门,他们的意见应该是比较综合和成熟的。基于答卷者(特别是人大系统的答卷者)调查数据,部分调查结论如下[6]:

1.现行审计体制是“劣势突出而优势不明显”[7]。

2.许多有关中国国家审计在理论上或传统上达成的“共识”现在却受到质疑甚至否定,受到质疑的传统认识主要集中在对现行审计体制优势的认识上[8]。

3.中国国家审计“实际是政府的内部审计”。另外,像现行审计体制下“审计独立性比较缺乏”、“审计结果难以对外充分披露”、“审计监督难以有效规范政府行为”等结论也得到进一步确认。

4.预算执行审计对于人大预算监督职能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作用。

5.审计监督与人大监督之间关系的深化必然受到现行体制的限制,审计对于人大的服务面临体制性“壕沟”。

6.现行审计体制是不完善的,应对其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

7.何为“比较彻底的改革”,观点极不统一[9]。

8.“提高预算执行审计独立性和有效性以加强人大预算监督职能”可作为未来审计体制改革方向。

为了充分了解答卷者对不同审计体制观点的看法以及印证问卷调查结果,还对部分答卷者进行了采访调查。

四、评价

可以说,每一种改革观点都有其道理和提出的成因,同样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不足或缺陷。对于众说纷纭的诸多观点,该如何评价?首先需要确定一个价值标准,以此作为评价各种改革观点合理性和适当性的依据。笔者认为,改革的评价标准应来自于以下三方面:“改革应反映中国政治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满足人大和政府监督工作的需要”、“改革应有利于提高审计独立性”、“改革应具有现实可能性”三方面。这三方面共同影响或制约体制改革设想的选择,缺一不可。过于强调或偏重某一方面都可能造成选择的偏向,也就是说改革只有综合反映和考虑了上述三方面要求,才真正具有合理性、适当性以及可能性,提出的改革设想才真正有意义。据此,对各种改革观点做一简明扼要的评价。

“升格论”虽然看上去通过提高审计长的行政级别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审计的地位和独立性,但审计机关实际上仍然是政府的组成机构,仍然会受到政府或政府首长直接行政制约和影响,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独立性问题。甘肃省人大常委会刘来宁认为,现行体制下的审计长属国务院组成人员,提高行政级别的办法只有副总理或国务委员兼任审计长,在地方由相应的政府副职兼任审计厅(局)长,但作为政府的组成部门,如果不是政府副职兼任,怎么能随便提高一个组成部门负责人的行政级别?这必须根据宪法和相关组织法作出规定,而这实际上是没有多大可能性。

“合并论”尽管能提高审计监督力度和权威性,但却没有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而且混淆了不同监督的性质区别。刘来宁认为这种观点把纪检监督、监察监督和审计监督混为一谈。纪检监督属于党内监督,依据的是党内的各种规定,如党内监督条例、党员处分条例等;监察监督属于国家行政机关内部监督,依据的是行政监察法及其他行政法规、规章、纪律等;而审计监督依据的是宪法和审计法,尽管当前仍然属于行政监督的一种,但其应该是代表纳税人意愿和依据宪法实施的监督,严格讲它要高于行政监督,是对行政机关实施的国家监督,所以说这几种监督性质是不同的。现在虽然党的纪检和政府的监察部门是合署办公,但两个机关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在对党员干部的处理上,依据不同的法规和规定,党政是分开的。尽管纪检监督、行政监督甚至人大监督在实施中都可能要借助于审计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是一回事,而且“合并”是与“党政分开”原则相悖的,不符合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但如果继续维持现行审计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将审计监督与监察监督合并则有一定的可行性,因为这属于行政体制内部的机构调整。

“垂直论”的赞成者颇多,但赞成者多来自于基层审计人员,而且越是财政困难的地方呼声越大,但没有考虑审计如何与当地经济发展连成一片,这样做不利于审计与当地党政部门工作的协调,容易造成审计在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维护当地经济秩序上不到位。中国各地经济形势比较复杂,想让一个统一的意志适合各种情况是不大可能的。就算中央的意图是贯彻了,但不一定适合各地的实际发展需要。另外,财政“分灶吃饭”但审计体制又垂直,而审计对象又是地方财政,这就不配套,因为这样使地方事权划分不清,一级政府有一级事权,一级事权有一级财权,财政是有地域性的,财政监督权应该与财权相配套归地方,即财权的监督权是与财权的所属权相统一的。

以上三种改革相对简单易行,的确便于操作,因为都是在行政型体制总体不变的情况下所作的局部性调整。但这类改革仍然是对现行体制的“修修补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审计独立性问题。就像审计署南京特派办王景东所言:“当前,国家审计监督的法治化需要解决的是独立性和公开性两大难题。独立性是审计的灵魂。在我国,要想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作用,就不能让审计机关再依附于行政机关。”

同时这些“修修补补”的改革仍然会涉及修宪问题。比如“垂直论”就涉及宪法第一百零九条的修改。实际上就为这样“修修补补”式的改革去修改宪法实在是可能性不大,因为修宪必定是要解决重大体制问题。这里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那就是这些改革是为了“审计自身而为”的,并没有反映出中国政治经济体制的发展要求,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财政审计中的体制弊端问题,没有把人大监督意志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不符合世界国家审计发展规律和潮流。

“审计院论”看上去也是一种比较彻底确保审计独立性的改革思路,而且“审计院”与“一府两院”“平起平坐”无疑会大大提升审计的政治地位和权威性。但这种体制改革意味着中国现行宪法所确立的人大领导下的“一府两院”制将被改变为“一府三院”制,这必将对现行宪法、地方组织法和国家政权体制作重大的、过多的改动和调整,这是不现实的,缺乏可行性。单就审计监督权是否应上升为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这些国家根本权力“相提并论”的层面或审计机关是否应上升为与国体和政体直接关联的国家政权机关就值得好好考量。行政学专家毛寿龙认为:“没必要在国家行政、司法、立法三权外再设审计权;前三者是国家的根本权力,审计只是程序性的业务工作,是前三者的助手”,“审计拔得太高,会对审计本身构成腐蚀性,对我国长期的制度建设不利。根本上,审计应该是执法和业务机构,是行政、司法、立法方面的派生权力。应该完善立法、司法、行政权力,靠三者之间的互相制衡,靠与审计衔接法规的完善,促进审计的发展。”

“立法论”被许多人看做是最为理想的,这种体制强化了审计与政府之间的独立性,克服了现行审计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突出了人大监督地位和意志,也反映出国家审计脱离于政府控制并监督政府的世界审计发展潮流,但与“审计院论”一样又都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一方面这类改革要对现行中国政权体制和宪法做大的改动和修正;另一方面则是与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方向不符合。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这意味着完善人大制度以及选择和实施各种能够加强人大监督职能的制度和措施将成为必然,而作为监督机制或用于监督目的的国家审计就应与之相适应或相联系,但这两种改革并没明显地反映出这点。

此外,这两种改革还存在同一个重大缺陷,即从整体上看没有反映出政府经济监督的要求,并可能使政府失去了曾经直接拥有的审计监督手段和资源,从而削弱政府经济监督效力。要知道,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建立国家审计的初衷主要是为了加强政府经济监督职能,“国家审计是政府经济监督机制的组成部分”,而且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依据行政手段对经济生活(包括国有企业、金融单位)实施监督仍然举足轻重,政府经济监督工作仍然十分重要和繁重。所以审计体制改革不能不考虑政府经济监督需要,任何弱化政府经济监督效力的改革都是脱离于现实并难以取得各方面的成功。

而没有考虑政府监督需要,也是众多的改革“反对派”们反对改革的一大理由。“现代行政学的理念也要求政府内部必须设立单独的审计机关,负责监督政府内部的各项活动,保证其合法、经济、有效、公平,并且把是否设立了独立的审计机关作为政府‘善治’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目前的审计体制的设计符合政府管理的需要和‘善治’政府的要求。也就是说,即使目前的审计机关改变了隶属关系,归人大或者中央垂直管理了,各级政府也需要再设立隶属于本级政府的审计机构。”

另外,“立法论”把国有企业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也放入人大体系中,却是与人大制度和人大监督权内容不相符合的。人大作为一种政治架构,作为对“一府两院”及其工作实施监督的权力机关,不可能直接面对大量的、具体的经营性单位和非人大任命的政务类官员。

综上所述,这两种改革的缺陷是显而易见的。

“双轨制论”的提出结合了“立法论”。两者的理论基础和原理是一致的,强调的都是立法机关对审计监督的控制。两个观点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双轨制”改革只是把现行审计职能职责和工作体系部分地从政府行政系统转移到人大,在保留现行行政型审计机关的同时,又在人大系统中构建新的立法型审计机关。可以说,“双轨制论”是在“立法论”基础上形成的,或者说是对“立法论”的一种修正。

由此看,“双轨制论”一方面充分考虑了“立法论”原理、特点和有利之处,适应了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对审计监督的需要,克服了现行预算执行审计中所存在的体制弊端,使预算执行审计与政府保持了必要独立性。另一方面又生成了一些独特的有利之处,即基本可保留现行审计体制优势,不会对现有政府经济监管职能有大的削弱和冲击,不需对现行审计机关做过大的机构改革和隶属关系调整,不会对审计工作造成大的冲击。所以综合而言,“双轨制”改革在中国现实政治经济形势下实现了保障审计独立性、满足人大和政府监督工作需要以及与现实可能性的最佳结合。

注释:

[1]本文部分内容摘录于《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问题:实证调查与理论辨析》一书,杨肃昌、肖泽忠著,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2]“立法论”,即将现行审计机关的职能职责和工作体系完整地、全部地从政府转移到人大,重新构建“立法型”审计体制。“合并论”,即把审计机关与纪检、监察等部门合并,形成党政监督与财政财务监督高度结合的审计体制。“垂直论”,即将当前地方审计机关由上一级审计机关和本级人民政府“双重”领导的体制改革为由上一级审计机关“垂直”领导的体制。“升格论”,即是指在继续维持现行审计体制基本格局下,将审计署的地位提升半格,审计长相当于副总理或者国务委员级别,各级地方审计机关及其负责人的行政级别也做相应调整。“审计院论”,即设立与国务院、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相平行的审计院(即实行“一府三院制”),审计院直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工作。“双轨制论”,即指为满足人大预算监督与政府经济监管双重需要,在人大和政府分别构建履行不同职责的审计组织:在人大常委会(或财经委)之下构建预算审计组织,专门进行预算执行审计,重点对政府行政部门和具体用款的预算单位预算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监督;政府所属的审计组织主要承担除预算执行审计之外的政府经济监管所需要的各项审计监督任务(如国有企业审计、金融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等)。这种体制下,国务院及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中的审计机关作为政府的一个内部职能部门仍继续保留,即“审计署”仍然存在,只不过工作职责和工作体系已有所调整。

[3]比如,2000年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以及全国近20个省、市人大常委会从事人大理论研究的若干同志,组成了人大监督问题课题组,从两个方面开展了人大监督问题的研究:一是宪法、法律有关监督的规定以及在这些规定基础上形成的各项监督制度;二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开展的监督工作以及在实践中形成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做法。课题组把这两方面问题分解为20多个专题,其中就有审计监督问题的专题,该专题在对审计监督及其审计体制的历史沿革、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极其重要的体制改革建议。

[4]问卷调查详细情况见杨肃昌、肖泽忠:《中国国家审计体制问题:实证调查与理论辨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年版。

[5]调查内容包括中国国家审计基本状况、人大预算监督和预算执行审计基本问题、现行审计体制总体评价、审计体制改革应考虑的原则性因素、各种审计体制改革观点的比较与选择等五部分。

[6]因篇幅所限,本文只列举了部分调查结论。

[7]答卷者对于现行审计体制劣势的认同是比较一致的(其中人大系统、专家系统答卷者认同度最高),整体上差异不大;但对现行审计体制的优势则难以取得比较一致的认同;整体上,认为现行审计体制的劣势大于优势。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2

(一)对课程知识点的吸纳程度不够,导致课程前期理论与后期设计实践结合不紧密。

(二)缺乏系统的设计知识体系,导致设计趋向表面化。

(三)设计视野狭窄,难以突破传统的设计方法。

(四)创新性设计思维缺乏,设计创新性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设计思路局限于常规认知上。

(五)专业兴趣建立在暂时对设计过程的愉悦性感受上,难以形成坚定的专业信念。

二、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反思

(一)在课程教学中

课程教学现多为常规性教学方式,其教学方法及教学进度安排也多停留于近似常规式,因而在课程中难以使学生将课程知识贯穿于整门课程亦或是相连课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反思及优化课程体系的安排,改变虽倡导学生本位,实则多为教师主体的现实。

(二)在设计调研阶段中

设计任务现多为虚拟性设计,调研实为模拟实际项目的一项前期任务,但学生将两者之间分离,使教师不得不反思虚拟性设计带来的弊病,当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迁移能力有关。因此,能否引进非虚拟或高度虚拟性设计任务实则需要深思。

(三)在课程作业的指导上

课程作业较为真实地反映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把握能力和运用能力,作业质量的优劣也反映了学生对相连课程、相关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对教师是一个挑战。因为即使教师能控制自己的课堂,也不能保证其他课程的学习质量,况且每个学生个体的知识结构都不同。因而,在课程作业指导上不能同标准同要求,需要因材施教。

(四)在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上

由教学实践可以看出,设计专业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明显欠缺,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十分不利,教师应注重对这一现状的反思。在各个环节尽快弥补教学上的陈习漏洞,完善专业知识结构,加快步伐改进教育教学方式,鼓励学生创新性思维表达,培养他们的专业研究能力与创新能力。

(五)在未来的教学方法上

要想革新教学上的陈规,提高教学时效性,必须重新反思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引入优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引入课题教学法、竞赛任务法、工作室教学模式等。由此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及教学的实际质量,这也是未来环境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六)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上

学生的学习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师生双方在课程进程中的问题。因此,教师不能轻视学生的学习态度,需洞察他们的学习情绪并给予及时沟通,弄明白其中的缘由,根据原因尽早调整教学手段。

三、提高教学时效性的策略

(一)课程之前对所授班级进行摸底,合理安排课程大纲

课程大纲是教师在教授课程之前所拟定的教学计划,能反映课程基本内容、教学进度、方法与教学目标等方面的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大纲实质上为预设性安排,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对课程进行的“设计”,但缺乏对学生的个体针对性,对其学习主动性的发挥不利,由此也削弱了学生的课程时效性。因此,课程大纲的合理制定需在明了班级个体实际学习情况下进行,并以此作为依据,综合各方面因素全面考虑,使得课程在总体目标能实现的大前提下,尽可能有针对地挖掘学生的自我潜能,由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在美国高校中,教师会在上课之前将课程大纲分发给学生,以使其提前了解整个课程的学习内容,从而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这是值得借鉴的。其对教师与学生双方都更有明确的目标性,增强了教授与学习的效率。

(二)注重课程体验过程,合理制定评分机制

根据实际教学经验得出,大多数学生由于各种目的对课程的评分机制非常敏感,课程分数也是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之一。因此评分机制的单项化(指最终作业成绩占课程成绩的大部分)会使部分学生的学习动力不足,对待平时课程任务不上紧,这终将影响整个班级的学习氛围与学习风气。而将平时课程任务纳入到课程评分范围并适宜的实行分数鼓励办法,以此强调学生的课程体验过程而非课程结果,这无疑会鞭策学生抓紧平时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三)作业形式多样化、开放化

高校环境设计专业教学的作业形式多为单一的设计任务式,即课程后阶段拟定一个设计任务作为本门课程的结课任务,并以此评定课程成绩。这种课程作业形式单一,并不适合所有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进度参差不齐,有些为“快进”,有些则为“慢进”。在这种情况下需要革新考核方式,使其形式多样化,开放化,让不同进度的学生都能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也增强了课程考核的存在价值。

(四)把握课程节奏,知识点求精不求多

虽然课程有具体的大纲要求及进程安排,但课程每天处于现场直播状态,每天都会出现不定因素,因此在课程过程中需要根据随堂实际情况安排课程内容,由此把握好课程节奏。这也反映在知识点的量化上,知识点太多容易引起学生疲劳,造成他们不能及时消化知识;知识点太少,课程时间则多,使学生处于空闲状态。因此,课程知识点要具有综合性及概括性,力求精要,使学生在课堂内就能提高知识的消化力。

(五)构建自主学习情境,提高课程民主参与度

自主学习是学生将知识内化的最好方式之一,这一过程从头至尾需要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这不是简单的知识接纳,而是知识的自我吸取过程。因此,在课堂中需要根据学生具体的知识体系情况,为其创造适宜的自主学习情景,例如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专业书籍,在课堂中进行全体讨论;再如考察一个设计案例,在课堂中分享自己的考察思想与分析结果。这不但能增加课堂民主参与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到自我存在感,同时也会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将长期的专业学习作为兴趣目标。与此同时,在课堂中应多设问题情景,用设疑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与讨论中,由此加强师生间的互动。

(六)突破常规设计教学思路,鼓励、引导创新性思维表达

培养创新性人才是设计教育的核心目标,而创新性思维的缺乏常是学生的弊病。其原因有多种,一是学生从小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深,在没有训练的情况下难以形成创新意识;二是学生的设计视野窄,思维难以突破;三是他们不敢突破传统设计思维,爱走“保守路线”;四是设计有别于艺术,功能性占主要,因而即使有“怪诞”的设计想法,也很快会被自己或旁人扼杀在摇篮里。在这样的背景下,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开启创新思维之门,多给予他们肯定,并在实践教学中帮助他们在突破性思维中找到可实施之路。同时在平时课程中用各种教学方法及手段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多动脑、多总结、吸收他人的优秀成果,使他们能多维度思考问题,多方位表达创新性思维。

(七)改变传统教学观念,以培养学习迁移能力为课程核心

传统教学常以教师所教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评判学习好坏的标准,但事实上课程知识只是专业领域的冰山一角,即使学生对课程所有知识都铭记于心也完全不足以撼动知识的广阔田地。且专业课程的设置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果不能使学生掌握学习迁移的方法,以此拓宽知识路径,那下一门专业课程又会陷入重新来过的尴尬局面,从长远来看课程时效性同样得不到提高。因此,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应以引导学生掌握学习迁移能力为重要目标,使得学生知道如何学习,怎样灵活运用知识、怎样提高学习效率。这样即使学生遇到全新的课程知识,全新的专业内容,也会易于理解,举一反三。

四、结语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本科生 毕业论文(设计) 教学质量 影响

[中图分类号] G642.4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16-03

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学生在系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及平时教学训练的基础上,毕业之前必须交出的一份综合性答卷。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本科生的综合专业水平和参与科研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1] [2] [3]近年来,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和深入,毕业论文的质量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格式规范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笔者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实际指导工作和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无论是学生、教师还是其他方面都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按其来源进行了分类和总结,并提出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有效方案和措施。

一、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在获取知识方面主动意识和自学能力不够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从小学到中学都采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4],学生也习惯了这种教学模式。进入大学后,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多数学生只掌握教师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主动学习、自主获取知识、广泛汲取不同观点并变成自己知识和观点的意识比较欠缺。有些学生在大学学习中,只知道上课埋头记笔记,或下课抄别人的笔记,考试时背笔记,基本上没有查阅过相关的学术期刊和学术专著,除了教师指定的一本教材之外基本不看其他的参考书,从而导致其知识面狭窄、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欠缺、完成的毕业论文(设计)起点低、缺乏深度、广度和新意。

(二)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重视不足

学生对做好毕业论文(设计)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他们认为做毕业论文(设计)只不过是走过场,只要做了就能过,其成绩不会影响自己的最终毕业,更不影响找到好的工作单位。因此,他们对如何做好论文(设计)很少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不认真查阅资料,不了解所研究课题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在做论文(设计)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精神,遇到问题不主动面对。[5]

(三)对教师的依赖心理很强,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欠缺

有的学生缺乏勤奋、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在论文(设计)上所投入的精力和时间不够,过分依赖指导教师。目前,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为查资料提供了极大地方便。但是很多学生不能透彻地理解、分析、归纳和正确地使用所掌握的资料,在写作论文过程中常常出现引用资料不恰当的情况;有的学生对问题不能表达清楚,行文逻辑思路不清晰。这样就使指导教师不得不投入大量精力去检查论文,学生也得花费很多时间去重复修改。还有的学生虽然获得了很好地实验结果或相关资料,但是因分析问题的能力不足,不会借助相应的理论知识予以分析,找不出内在的规律;也有的学生爱面子,与指导教师缺乏沟通,这些都是影响论文(设计)质量的因素之一。

(四)忙于找工作,疏于论文的写作

毕业论文(设计)的写作,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阅读相关的参考文献,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和分析,提出自己的观点。大学学习的最后一个学期既是毕业论文(设计)的完成时期,又是学生为找工作而忙碌的时期。面对就业压力,学生们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找工作,参加各种交流会、招聘会、面试(包括研究生面试)等。还有一些学生忙于考各种证书、毕业补考等其他事情,很难有时间坐下来专心做毕业论文(设计)。

二、指导教师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指导教师投入的精力和责任心不够

指导教师的业务水平和精力的投入对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高低影响很大。近年来,由于大量扩招,本科毕业生人数猛增,一位理科指导教师带4~6名学生、一位文科指导教师带6~8名甚至更多的学生的现象是常见的。由于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相当繁重,导致其对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所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其表现在以下几点。

1.有些教师对论文(设计)的选题没有认真把关,在选题上,没有花精力和时间去研究课题,没有对课题的可行性、创新性、科学性、应用性进行充分论证,仓促定题。有的题目缺乏创新性,是一些多年重复的类似课题;有的题目太难,超出学生的实际水平;有的题目虽难度不大,但是耗时,不能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完成;有的题目太简单,学生1~2周就完成了。这些选题都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的目的。

2.指导教师忙于自己的事情,对学生要求不严,责任心不够,不能用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等待学生来找,学生不来找就不管不问。指导教师对学生科学研究道德、诚信和实事求是精神的培养不够,甚至对学生弄虚作假睁一眼,闭一眼。

3.指导教师对学生提交的论文(设计)是否符合要求不重视,不能认真修改或提出整改意见。到答辩时,则对自己指导的学生给人情分,无论写得好与不好都让其通过。这种现象挫伤诚实、积极努力的学生的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学生整体论文(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指导教师能力有限

教师的学术水平、实践能力和责任心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高低起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的修养、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以及品德等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感染力,这种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人格感染,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觉悟和业务能力的提升。在毕业论文(设计)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更多、更直接地是与指导教师在一起,接受其教育指导。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指导教师的思想素养和业务水准也折射出学生的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和风格。俗话说得好:“想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就得有一桶水。”[6]但是,有的指导教师缺乏教学科研实践的经验、技能等软条件和仪器设备、试剂药品、文献资料等硬条件的积累;有的教师科研费少或没有,能够支配的各种资源很少,只靠学生一二百元的毕业论文(设计)经费,很难选择有一定难度、广度的题目;有些指导教师专业知识结构比较狭窄,对课题了解不多,自己本身也基本不做科研、不写论文。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

三、教学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科学情趣、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短暂的毕业论文(设计)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工程,并且更多地是依赖于完善的制度。

(一)毕业论文(设计)时间安排不合理

有些学校在第七学期末由教师出题,学生选题。由于这时已经是期末,学生进入紧张的复习考试阶段,教师也在忙着出题判卷、算成绩及填表格等,大部分教师与学生只是见个面,没有给他们安排实际性的具体任务。第八学期开学后,学生才开始着手查阅、收集资料,制定实验计划,购买相关药品器材,而后开始做实验。因任务布置时间过迟,学生没有充裕的时间准备,不能及早进入状态。加之最后一个学期也是很多学生参加招聘会、培训班、研究生面试以及参加各种考试的时候,诸多因素使学生难以集中精力完成毕业论文(设计)工作,造成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下降。[7]

(二)毕业论文(设计)经费投入不足

一个学生一个学期的毕业论文(设计)经费为100~200元,这包括查阅、复印资料费,购买化学药品和材料费,测试费,论文打印费等其他费用。没有科研经费的教师,要么出与往年类似的题目,要么简化省略实验内容,或选择花钱少的题目以便节省经费。理工专业的毕业论文(设计)大部分与实验有关。近年来,虽然各校实验条件有所改善,但是由于高校扩招,毕业生数量增加,还存在实验场地不够、仪器设备老化、缺药品的现象,这使有些实验无法进行。另外,理工科学生在大型测试仪器的操作训练方面由于实验课训练太少,在毕业论文(设计)期间既不能亲自动手操作仪器,也没有条件和时间学型仪器的使用操作。这些因素制约着理工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开展和进行,影响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进一步提高。[8] [9]

(三)实验教学得不到重视

现在要求宽口径培养人才,实验课时压缩较大,为了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教师要么提前做本应学生要做的很多实验内容,要么简化实验内容,减少测量项目和次数,降低要求,讲解实验也尽量快速从简,这些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下降。

(四)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管理与考核监控不完善

学校虽然在毕业论文的指导及写作上有相关规定,但是这些规定主要以论文结果的评价为主,对“过程管理”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从选题、调研、收集资料、制定实验计划并实施、撰写论文、修改、定稿到论文成绩评价等方面,缺乏责任监督机制。另外,在答辩过程中,有时由于学生数量多、时间有限,教师只能对答辩者提出几个随意的、象征性的问题,学生也采取应付性的回答,不能真正地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参加答辩的学生基本上都能够过,这容易使学生产生侥幸心理,造成学生对毕业论文(设计)态度不认真,敷衍了事的后果。[10]

总之,通过以上分析,我们认为要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质量,就得在提高对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认识、指导和管理水平方面下功夫。本文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和教学科研中体会到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各因素与有关文献中提出的影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问题结合起来,从三个方面总结了目前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进一步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邹吉高,严赞开.关于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的若干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3):57-59.

[2] 刘雪锋,方云.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工作的一些思考[J].化工高等教育,2007(3):54-56.

[3] 陈岳林.提高毕业设计质量的探索[J].高教论坛,2003(5):74-76.

[4] 唐建华.树立化学教学创新意识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J].化学教育,2001(3):16-19.

[5] 吴学平.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的问题浅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78-80.

[6] 赵莉,徐运红,王华东.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121-122.

[7] 王杏龙,毛永江.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及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08(9):69-71.

[8] 韩玉志.高校本科毕业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0(9):78-79.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4

以下实录的两个问题设计,均针对人教社出版的现行高中英语课本第一册第42课课文。使用这两个问题设计的两个班级学生水平相当,人数仅相差1人(A班52人,B班53人)。为了说明不同的问题设计所产生的不同的课堂效果,作者还将呈现学生在后继活动中的

表现。本文将对两个问题设计进行对比、分析和讨论,探讨问题设计中应注意的因素,使其真正起到促进学习的作用。

1.对比

1,1.问题设计

教师A:1.Is American country music popular during the 1990s?

2.Was it about city life?

3. Did people think money was important in the 1950s?

4. Were young students angry with the government in the 1960s?

5. How much money can country music bring in?

6. Are country music singers all from Tennessee? Where are they from?

7. Why did the first country singers like to sing to the guitar?

8. Does country music change a lot today? Why?

教师B:1.Did American country music first appear in the early 1990s? Is it still popular today?

2.Why has country music become a big business now?

3.What do the modern values of the USA mean?

4.Wer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50s and in the 1960s about the same subjects? What are the subjects of the American music in the 1960s? Why?

5.Do country music singers sing to the guitar? Are they all from Ten nessee?

1.2.问题类型及参与人数

问题类型

(约占问题总数%) 提问人数(人) 群体参与率(约%)

A班 B 班

A 班 B 班

A 班 B 班

直接获取信息型

50% 3%

4

3

14% 40%

间接获取信息型

32% 44%

5

4

20% 94.3%

探究型

30% 33%

4

6

32% 98%

学生插问(质疑)

4% 26%

2

9

4% 28%

1.3.学生在后继活动中的表现

课堂活动

参与人数(约占总人数%)

A 班

B 班

Note Taking(阅读笔记)

全部照搬课文

35%

5%

部分照搬课文

45%

15%

参照课文简明扼要

15%

46%

基本上不再翻阅课文,简明扼要

5%

35%

Summarizing The Text (概述课文)

重点不突出,近似朗读课文

35%

8%

能说出主要内容,但基本上摘录课文中

55%

25%

的相关句子

能用自己的话说出主要内容

10%

67%

Topic Discussion: Music, People and society(讨论:音乐、人和社会)

不参与

A班没有此项活动

0.01%

参与,但不太开口

12%

积极参与

78%

2.分析

两位教师的问题设计数量相差无几,但A班的问题缺少探究性,学生很容易在课文中找到问题的答案,且在难度方面没有递进。从量化统计结果看,群体参与率不高,问答过程中几乎没有学生质疑。后继课堂活动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笔记和课文概述抓不住重点,且不能用自己的话语陈述要表达的内容。

B班的问题设计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难度上层层推进,且没有按照课文的顺序提问,学生必须在对课文有完整透彻的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回答这些问题。此外,由于问题本身具有一定深度,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考空间,所以提问人数虽然不多,但群体参与率较高,且因为学生的思维在这一环节中很活跃,所以也容易发出质疑。由于问题设计的导读作用很到位,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比较准确,所以在后继课堂活动中,学生表现积极,活动质量高于A班。

转贴于 以上分析表明,不同的问题设计产生的课堂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我们从上面两组问题设计可以看出,两位教师对问题设计的预定目标各不相同。教师A的预定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从课文中获取一定的信息。我们还可以看出,这位教师潜意识里在追求一种非常形式化的“课堂效果”,那就降低问题的风险性,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高。这种做法显然是受“为教而设计教”的传统理念的影响所致。教师B的预定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析处理信息,并通过分析、处理信息,探究课文的深层涵义,并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的。该教师并没有刻意追求学生回答问题的准确率,而是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参与、思维以及学习方法的渗透等。

3.讨论

3.1.教师应准确领会阅读的真正意义

阅读的目的不仅仅是搜寻信息,语言无论是以口语形式还是书面形式存在,其主要功能在于交际。阅读是读者与作者的交流过程,这一过程包含了读者对文意的捕捉、剖析、感悟、发挥等。教师的提问,要促使学生尽可能好地完成这一过程,就要设法使问题具有一定的探究性,以便引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充分调动他们的思维潜能,使他们对课文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教师还应注意问题的设计应在为被提问者提供阐述观点的机会的同时,能给未被提问者提供评价、指正别人的机会,这样,才能保证这项课堂活动的参与率。如果一味地要求学生在课文中搜寻信息,而没有促使其参与处理信息、整合信息的过程,提问就很容易变成“指定任务”,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在“答案在课文的哪个位置?”、“我是否找到了那个位置?”上。提问一旦变成任务,阅读就变成被动活动。我们知道“Reading is anything but passive…It involves processing ideas generated by others that are transmitted through language.”(D.Nunan,1999)。这种“指挥棒”式的问题,还有可能使未被提问的学生产生“这个问题与我无关”的想法,长期如此,思维的萌芽畏缩,参与意识渐弱,而学习一旦变成旁观活动,势必影响学习效果。

3.2.不可忽视语言的输出量问题

语言学习需要输入和输出相结合(H.D.Brown,1987),否则就达不到学会运用之目的,而运用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因此,课文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是阅读课文,它还包含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而运用能力的训练很大程度上有赖于语言的输出量。那么,课文教学中问题设计就应考虑到学生在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输出量问题。以上列举的两个问题设计,学生在作答时的语言输出量显然是有差异的,也正是这个差异,导致学生在后继课堂活动中的表现大不相同。这也反映出教师对语言习得规律的认识存在着差异。

3.3.教师角色转换的形式化在问题设计中的反映

问题设计过程中出现提问过于简单的现象,不仅是因为教师对课文教学及阅读的实质或学生的认知水平把握不准,另一个原因是有些教师反感学生出错,反感学生“迟钝”,希望学生对提问快速作出反应,而且最好是正确的反应,以求体现“课堂气氛”或“课堂效果”。看上去教师在问答过程中引而不讲,让学生“自己去做”,但实际上学生做什么、怎么做,都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这种追求表面效果的做法,反映出教师本身并没有真正进入引导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师生之间实际上是这样一种关系:

Teacher:questioner, task assigner, inspector, controller

Student: information hunter, correct answer pursuer, careful error-protector

流于形式的教师角色转换对于构建师生间的合作关系,促进教学没有任何积极作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是:

Teacher: facilitator with the tool of necessary questions, task presenter, organizer, participant and monitor

Student: question user, finder and active player, motivated risk taker

4.建议

4.1.问题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思考空间,促使其在对文章进行感悟、释义、质疑、评价以及与同伴交流过程中达到与作者互动的目的。

4.2.问题设计应为学生提供足够的语言输出机会,让他们通过表述对课文的理解、评判、感想等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4.3.问题设计应考虑到与后继课堂活动的整合,为学生参与后继活动作好语料准备。

4.4.问题设计不是指挥棒和检测仪,关注师生间的合作关系,创设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是问题设计的兼容价值之一。 参考文献

1. H.D. Brown 1987, 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 Prentice-Hall, Inc.

2. D. Nunan 1999,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Learning, Cole Publishing Company, USA.

3. 郭书彩:“外语课堂合作学习中的情感与认知因素”,《外语教学》2002.2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5

(1)目前,住宅设计大量选用模数化配电箱,其中大部分型号是PZ30,但PZ30是不应该在住宅中使用的。因为,PZ30和PZ20是同时开发的两个系列,分别按两种使用场合设计的,PZ20按非熟练人员场合设计,主要用于家庭和类似场所;PZ30则按熟练人员使用设计,主要用于工业场所。在英国,PZ20应符合BS5486-13,PZ30应符合BS5486-12。在BS5486-13非熟练人员用的模数化终端组合电器标准中,强调单相电路和结构上要设有各种保护和防护,如主开关为隔离开关,主开关应设有端子外罩,以便开关在断开位置时,安装载有电压的端子。电器间的联接线上,应设有障板,用来防止无意识的直接接触,同时外壳中还设有挡板,用以挡住接近时可能出现的直接接触和对电器元件的电弧起防护作用。至于工业用的PZ30,结构上相应要简单得多。另外,PZ20的污染等级必须满足2级而安装类别(过电压级别)为Ⅲ类,而PZ30污染等级必须满足3级,安装类别为Ⅱ类。因此,只要电气间隙爬电距离足够,很多三相系统PZ20能代替PZ30系列。由此可见,PZ30不应在住宅中使用。

(2)某些旧住宅在进行配电改造设计时,采用直敷布线,当导线垂直敷设时,未经任何保护就进入距地14m的明装照明开关。不符合现行国家标准《低压配电设计规范》GB50054-95的第521条第3款"当导线垂直敷设至地面低于18m时,应穿管保护"的规定。

(3)暗敷线路按最近路线敷设时,由于住宅的面层比较薄,线路管线交叉不易处理;另外照明线路通常利用顶棚灯的接线盒进线分线,在住户铺设木地板时,往往将敷设在地坪内的管线打断,造成电气不安全和使用的不方便。暗敷线路沿板孔、墙缝垂直或平行于地面敷设,就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因为管线交叉可以在墙缝中解决,而照明线路则在墙的拐弯处利用接线盒进行分线,而非顶棚灯的接线盒,这样住户也可根据《住宅使用说明书》中的配电平面图,了解进入灯具线路的具体方向和位置,从而避免在铺设木地板时将管线打断。

(4)由于住户搬进住宅后一般会装修,为避免浪费,只在灯位处布置灯座。我国正在大力推广实施绿色照明工程,对于家庭来说,紧凑型荧光灯是取代白炽灯的最好选择。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卡口灯座在更换光源时,稍不注意,就会电着人,加之紧凑型荧光灯的灯头是螺口,不能用卡口灯座,所以在住宅设计时应选用螺口灯座,以确保住户使用安全和方便住户更换光源。

(5)忽视浴室的电气安全措施在浴室发生电击事故的危险机遇特别大,因为潮湿人体的接触电阻大都非常小,所以很小的接触电压也会发生严重的电击事故与死亡事故。由于这一缘故,浴室被称为电气安全的特殊场所,但我国却至今没有特殊场所的国家电气标准,仅在行业标准《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以下简称《民规》)有一些电气安全措施的规定。

1:配电箱与浴室不应共用一个墙体。因为配电箱所在墙的另一面,往往是浴室的0、1和2区,住户在洗澡时,水分会渗透墙体而进入配电箱内,从而会造成电气事故。另外采用国际电工标准(IEC)规定,由西门子出版的《电气安装技术》一书的第963页,规定"区域0、1和2除了为区域1和2中的固定安装电器敷设深入墙内不超过5cm的导线外,不得在墙灰底部和墙灰中以及护墙板的后面敷设导线"。根据笔者的理解,此条规定0、1和2区所在墙的另一面不能敷设导线,那就更不能布置配电箱了。

另外,配电箱与浴室共用一个墙体,就会有其他房间的线路经过浴室内的0、1、2和3区,而这样又违背了《民规》14828条"在0、1及2区内,不允许非本区的配电线路通过;也不允许在该区内装设接线盒"的规定。而《电气安装技术》的第963页的规定更加严格"区域0、1、2和3区不允许有通向其他房间或地段的作馈电用的电缆和电线",第965页则写着"从安全角度考虑,这一规定原则上应适应装有浴缸或淋浴装置的整个浴室"。

2:《民规》14829条规定"0、1和2区内,严禁装设开关设备及辅助设备"。但有些设计中,将插座布置在浴室内的1区和2区里,虽然插座为防水型的。3:很多住宅设计的电气线路采用钢管保护,在浴室里也是一样,对于这一点,《民规》没有任何规定。但是,IEC标准却要求进入浴室的电气线路应具备双重绝缘,即导线应穿塑料管敷设而不应穿钢管敷设,即便住宅内线路都穿钢管敷设,进入浴室也应加穿塑料保护管,这样既可提高线路绝缘水平,还可避免穿线钢管引入不应有的电压。《电气安装技术》第964页规定导线"敷设在非金属管道中"。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6

一、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

(一)制度管理不到位

相当一部分院校对毕业设计(论文)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只把毕业设计(论文)作为一般性的实践教学环节,未在整个教学工作中给予足够的地位和重视,工作思路不够明确,甚至没有有关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管理的相关规定,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规范、检查制度和质量评价标准,缺乏对毕业设计全过程的有效监控。

(二)重视程度不足

目前,大部分武警院校对于学员的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没有淘汰制,毕业设计结果对工作分配没有什么影响。不管学员是否真正自己动手完成还是敷衍了事,只要能交出一份论文就可以完成答辩,对完成过程考虑得较少,并且目前网络发达,导致一部分学员照抄或在大部分搬用原有文章的基础上完成论文,所以毕业设计(论文)不通过的学员很少。因此有相当一部分学员并未把毕业设计论文当回事,在此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学习、工作、生活懒散,主动性和积极性未充分调动起来。

(三)课题针对性不强

目前,大部分本科生的课题主要是教员提出的,有些教员所定课题和自己的科研课题结合不紧密,这就导致在指导过程中教员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学员的完成情况;有些教员为了图方便存在题目几年不变的问题,缺乏创新;一些教员,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员由于自己本身的实践机会很少,对部队了解少,选题不能与企业的实际充分结合起来,不能很好地和学员今后的部队工作任务紧密结合,达不到毕业设计(论文)的真实目的。

(四)师生比例失衡

武警院校由于师资力量缺乏,导致普遍存在师生比例失衡现象,许多院校存在着一个教员带十几个甚至二十几个学员的现象,也有人戏称“放羊式”的模式;教员在指导毕业设计(论文)的同时,还承担其他班级专业课程的讲授任务,实际指导学员的时间严重不足,也是造成学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滑坡的原因之一。

二、提高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建议

(一)落实制度,抓好管理,做好引导工作

教学管理单位在毕业设计开始初期应明确下达论文格式,制定严格的范例。毕业设计不仅仅是要完成论文的撰写和答辩,其中还要经历很多环节,比如开题、中期检查、保密审查等。各个环节一定要抓好管理,确保落实。而由于武警院校的特殊性,保密审查尤为重要。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不但会影响毕业论文最终的顺利完成,甚至有可能造成无法预想的严重后果。因此,教学单位还要严格督促教研室对毕业设计各个阶段的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采取措施给予解决,确保毕业设计工作圆满完成。同时,指导教员要做好学员总体规划的指导工作,让学员对课题有一个明确清晰的思路,从而使其做到心中有数,自己积极主动着手毕业论文设计。

(二)适当为学员更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加压

由于部队院校的特殊性质,学员毕业之后,不存在找工作的问题,就此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没有学习的动力,很多毕业生觉得无论毕业设计(论文)做得好与坏都能毕业,这样就使一部分懒惰的学员应付了事。学校应该加大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力度,根据学校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的管理政策,院系应该制定出在这方面配合学校的实施策略,而具体到每个负责实施的教员本人也应该根据校、院、系、专业而制定符合相应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的规范标准。对质量不能达到要求的学员实行推迟毕业或二次答辩等措施,使学员有压力,才能认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环节,来提高质量。

(三)适当拓宽毕业生毕业设计(论文)的完成途径

大部分毕业生只能在学校有限的条件下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学校、教员、学员应发挥自己的能力拓宽途径。学校、教员应该利用积极为学员创造条件,使学员能够到部队结合实践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有能力的教员,可以将学员带入到自己的课题中去。指导教员在自己的科研方向上本身就具备较高的造诣,所以对学员在这一科研领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方面就很深入,同时使学员对这一领域的知识也有了一个较高层次的掌握。这样做既可以解决了学校经费问题和师生比例过大问题,还可以培养学员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和科学研究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使学员了解和掌握实际问题的设计和科研的全过程。能激发学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性,增强学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四)加强相互联系与沟通,提高指导效率

在毕业设计进行阶段,要加强教研室、学员队与学员三者间的相互联系与沟通。在交流方面,学员队与教研室之间应该有相互的沟通与合理安排,避免学员在接受毕业设计指导与训练时间上的冲突;学员与学员之间也应当有密切联系与交流,互相了解其设计进展动态,共同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另外,指导教员应及时了解学员毕业设计动态,定期检查学员进展进度以及工作的质量。通过让学员以总结汇报形式进行答疑,指导教员对其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给予正确引导,由此,学员迅速调整研究方向与进度。总结汇报的方式又可以让学员提前熟悉答辩流程,增强口头表述能力。通过进行口头表述,学生学会如何对自己的毕业设计项目进行总结和提炼,如何在短时间内向听众解释和讲解他们的设计内容,这对他们今后的工作是非常有益的。

综上所述,军校有着地方院校不可比拟的优势。首先,军校管理制度严格,其学习氛围整体较浓厚,对本科学员采取封闭式管理,在教研室更有优异的研究生带动本科学员深入开展科研的氛围。其次,教研室为本科学员提供的工作机与上网机分地分区,这既解决保密问题,也避免出现学员自制力不够强而长时间上网等问题。另外,随着武警院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武警院校的师资力量逐渐得到加强,不仅仅是教员自身知识丰富,而且师生比例较大,基本上能做到1名指导教员只负责2名左右的学员。相信在教学管理单位、教师、学员三方的共同努力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质量一定会不断提高,毕业设计的作用也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参考文献:

[1]高贵,何娟,周蝶飞,黄魁华,关于提高

军校大学生本科毕业设计质量的几点

思考,高等教育与学术研究,2008(9) :

42—43

[2]韦巧燕,蔡青.提高工科院校毕业设计

(论文)质量的探讨,广西工学院学报,

2006(6):88—90.

[3]孙政荣.提高工科院校学员毕业设计质

量的措施,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5(6):

200—203.

[4]程国君,于秀华,董超俊,浅谈如何提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7

关键词:《解决问题的策略——一一列举》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P63~64例1、例2及练一练。

2、教材结构、地位及作用:

本课教学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列表和画图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本部分内容可分为两层来安排教学。第一层:认识列举法。第二层:学会列举。即:例1作为本单元教学的起始,让学生初步体会按一定顺序列举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然后通过例2的教学,进一步突出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时需要不重复、不遗漏地进行思考。最后让学生利用学到的知识独立解决问题,帮助他们巩固认识、加深体会。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分析问题的条理性和严密性,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的特点灵活选用策略的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五年级学生。在知识储备上,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以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在思维方式上,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与经验,具有一定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论文,但抽象思维一般都还处于无序状态,通过学习,使学生的无序思维有序化、数学化、规范化。

三、设计理念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要紧密地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对于小学生而言,与他们直接相关的、发生在他们身边的、可以直接触摸到的或者间接看见、听说的事物,是他们最感兴趣的。设计中,我在不改变教材的设计意图的同时,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真正把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需求联系起来,有效地增强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自主参与,亲历过程。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亲身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本节课教学设计,我力求“以学生自主发展为本”,关注学生学习结果,更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关注他们的学习,更关注他们的情感体验。

3、尊重差异,分层施教。“由于学生所处的文化坏境、家庭背景和自身的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的数学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本节课的设计,我对学生的学情进行了大胆的预设,根据预设的情况,灵活选择了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发展他们的个性小学数学论文,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四、目标预设

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预设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经历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能通过不遗漏、不重复的列举找到符合要求的所有答案。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对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的反思和交流中,感受“一一列举”策略的特点和价值,进一步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并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

基于以上教学目标,我拟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

感受“一一列举”的特点和价值,能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有条理地一一列举,发展思维的条理性和严密性。

五、教、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表格。

六、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设计思路:本节课的教学力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充分体验策略的价值,促使学生富有个性地学习。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感知策略——合作探究,体验策略——比较反思,感悟策略——运用拓展,形成策略——总结反思,内化策略。

(一)创设情境,感知策略

1、问题引入:用1、2、3这几个数字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

2、揭示课题:

师:刚才同学们把组成的三位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这在数学上叫一一列举。(板书:一一列举)一一列举也是我们解决数学问题常用的一种策略。

【设计意图:导学的艺术在于唤醒。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正式学习用一一列举的策略解决问题,但在他们的知识经验中已模糊地经历过类似的方法,只是还没有建立起一种完整的数学模型。所以在课的引入部分,创设用不同数字组成三位数的问题情境唤醒了他们头脑里已有的知识经验,为下面的探究过程做好心理准备和认知铺垫。】

(二)合作探究,体验策略

第一层:教学例1 (简单列举)

1、情景创设,呈现问题。

出示情境图,王大叔 :“我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引导学生明确:花圃是长方形的小学数学论文,周长是18米。

呈现问题:有多少种不同的围法?

【设计意图:将教材中的“围羊圈”改成“围花圃”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学习数学的价值。】

2、动手操作,交流围法。

提出要求:周长是18米的长方形花圃可以怎样围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试一试。(提示:可以围一围、画一画、想一想、算一算。)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并与生交流。

提问:你是怎样围的?围成的长方形花圃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学生汇报,课件相机出示围成的4种不同的长方形。

【设计意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通过学生的自主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明确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与它的长和宽的关系,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要找出所有不同的围法,需要有条理地一一列举。】

3、填表列举,解决问题。

谈话:长方形的周长是18米,说明长与宽的和是多少?(9米)

师:你能把这些围法一个不漏地列举出来并填写在表中吗?

 

长方形的长(米)

 

 

 

 

 

 

 

 

长方形的宽(米)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8

1.1室内设计系统的外部条件分析

众所周知,室内设计是基于实践的一种设计,不仅要考虑到系统存在的环境和运行的环境,更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变化以及技术的进步,只有针对这些外部条件充分利用才能打造一个健康、完美的室内设计系统。室内设计的系统涉及的因素有很多,从历史发展来看,作为一种独立的设计领域,室内设计经过逐步演化,直至今天。因现代社会的分工明确,室内设计也应从施工中分离出来,树立起世界观,根据室内设计本身的功能性与艺术性独立出来,逐渐蔓延到各种领域中。而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室内设计系统还受到国家、个体以及群体等不同层面因素的影响,根据室内设计所处的环境不同来进行设计,既有群体意识的体现,又有个人与国家的意识体现,在意识形态中来追求领域观念和层面上的差别,正确的表现出室内设计系统多样的功能。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室内设计系统还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与人文和环境的因素影响。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室内设计的经济性不仅要从整个社会环境来入手,更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要反映出甲方的经济基础。既要考虑到室内设计甲方经济实力又要表现出室内设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经济效益的增长,这也充分表现室内设计需要依赖于经济。

1.2室内设计系统主要技术问题分析

室内设计作为一种融合艺术与技术的创造性活动,是技术得到开展与实现的保障。对于室内设计系统来说,解决技术问题是值得深入细致探讨的,要想做好室内设计,就必须针对细部设计与处理进行完善,进一步优化功能性细部的处理以及形态性细部的处理。合理的功能性细部处理不仅是室内设计一种技术上的形态显现,更是保证室内设计经济性和合理性的体现,利用最简洁的方式清楚的表明了室内设计传递的关系和组合之间的联系,使得设计更具逻辑性。其次,采用拼贴式、抽象简约法或者平面构成设计等方式,在细部处理设计中,体现出设计与建筑结构的关系,表达出一种细部结构的姿态和整体装饰。此外,做好材料的选择、室内环境的处理和类型的选择以及室内设计和水电风相关设备的协调也非常重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近年来物联网概念的出现和不断向现代家装市场的广泛拓展,室内设计系统的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喜爱。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家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已经成为我们室内设计系统研究人员需要探究的新课题。

2结语

问题设计论文范文9

工程设计是基本建设的龙头,设计文件是工程建设的主要依据,设计质量是决定工程质量的首要环节。我国工程质量事故统计资料显示,由设计原因导致的工程质量事故占40.1%;工程施工原因引起的占29.3%;其它原因(如设备材料质量问题等)引起的占30.6%。可见对工程质量实施三控的关键在于设计质量控制。电气工程也不例外。

2、影响工程质量的几个建筑电气设计问题

合格的建筑设计应满足七个质量特性规定的要求,即功能性、安全性、经济性、可信性、可实施性、适应性及时间性。设计单位本应将通过了设计评审的合格的设计文件交付施工。而实际上不少交付施工的设计文件都存在缺少或偏离质量特性要求的缺陷。对电气工程质量造成影响的设计问题又主要表现在安全性、可信性(包括可用性、可靠性、维修性等)及可实施性的缺失或偏离。以下就几个最常见的方面进行探讨。

2.1设计违背或偏离设计规范的规定,安全性、可信性方面不执行设计规范的现象相当普遍。

例如某市政府大楼前花园广场(包括广场绿化庭院照明、草坪照明及广场中心声光喷泉)工程提交施工酌电气施工图存在以下问题:未作电气保护接地及等电位联结设计;错误地采用TN-C低压配电系统;喷水池未按规定选用应有防护等级的电气设备及电缆。这样的设计完全违背了规范规定的安全性要求,按图施工必将留下严重的安全隐患。此前的1999年8月青岛市某喷水池曾发生数人,嬉水时被电击致死的伤亡事故,正是由于设计失误,水下灯具及潜水泵漏电而又未能及时断电所致。监理于施工前审图时及发现了上述问题,通过业主要求设计单位严格按设计规范要求修改了设计。正确的作法是:户外庭院及喷水池配电应采用局部TT系统或TN-S系统、并设置漏电保护(动作电流应不大于30mA),而不允许采用TN-C制;应设置完善的接地装置,喷水池应做等电位联结设计,而不能仅靠从大楼内引出的一根PE干线接地;潜水泵及水下灯具应采用潜水电缆配电;0区电器设备应采用1Px8防护等级,1区应为1Px5等等。

又如民用建筑低压配电线路截面选择问题。由于民用建筑用电负荷绝大多数为单相负荷,三相负荷不平衡必然导致中线通过不平衡电流;随着电脑及各种家用电器设备的发展与普及,低压电网高次谐波污染日益加剧,3次及其奇倍数谐波均构成中性电流。中线过电流并由此引发电气火灾的现象也日渐增多。为此,相关设计规范已规定“三相四线或二相三线的配电线路中,当用电负荷大部分为单相负荷时,其N线或PEN线截面不宜小于相线截面;以气体放电灯为主要负荷的回路中,N线截面不应小于相线截面……”,可见,民用建筑配电系统的干线,支干线及支线的导线截面原则上均应选择N或PEN线截面与相线截面相同。然而监理审图发现当前仍有为数不少的民用建筑配电设计中仍沿用80年代前曾采用过的作法,选用的N或PEN线截面仍为相线的1/2甚至1/4~1/3.这也是最常见的电气设计安全问题之一。

再如,关于变配电所位置的选择,相关设计规范都明确提出应考虑“设备吊装及运输方便”,这是保证可用性及维修性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们负责监理的不少高层建筑工程项目,其设置在地下层的变配!电所及柴油发电机房的配置多违背了这个要求。比如某高层商住楼地下变配电所及发电机房,其运输通路完全被冷水机组及地下水箱阻挡。施工安装顺序只能是先将变、配电设备及发电组安装就位后再安装冷水机组及水箱,而根本未考虑运行之后发变电设备检修、更换的运输问题;又如某高层办公综合楼地下变配电所与发机房,设置在一层某会议厅底部,地下层既未考虑必要的运输检修通道,也未设足够宽度能运进设备的门框。当监理审图发现并提出这一问题时,设计单位的解答竟然是:原设计意图是从一层会议厅处将变配电及发电设备吊装就位后再浇筑该厅地板。这种意图显然是错误的,即使不考虑土建施工可能对已就位的电气设备造成的损害,大楼投入运行后电气设备的维修更换运输是否只得撬开一层会议厅地板来解决呢!须知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的合理使用寿命可达50年以上,而变配电设备的使用寿命仅为20年左右或更短,定期或故障维修周期就更短了。故电气设计必须妥善考虑其运输及维修吊装通道问题。

2.2设计深度不够目前施工图设计深度达不到建设部《建设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要求的现象相当普遍,主要是设计文件可实施性方面的缺陷,将直接导致施工安装困难或错误。也可能导致可用性的欠缺。由于不按规定的深度进行必要的计算与标注、也往往造成设计文件本身出现原则错误而难于及时发现,将影响项目建成的使用功能。

例如按深度规定电力及照明系统图及相应设备材料表中应详细标明选用的电气设备及材料的型号、名称、规格参数及数量。改革开改以来,我国电工产品市场异彩纷呈,国内外各种型号规格的产品琳琅满目,国家不可能对各类电气设备及材料规定统一的型号。设计标明各种设备材料的型号规格参数便显得尤为重要,这是业主或施工单位进行设备订货及采购的依据。然而近年来电气设计文件中普遍习惯于只在系统图的设备符号旁标注该设备的型号或厂家产品编号,使设备订货无所适从,并往往造成错误。比如某项目电气照明设计,设计者在系统图断路器符号旁仅标注了“A063M20A”,设备表中亦然,而未注明名称及详细参数,施工单位理解为20A普通断路器,因找不到该编号的产品而另行采购了另一种断路器。后在设备材料报验时经监理人员查对,原“A063M”乃是海格公司的一种电磁式漏电断路器的产品编号,额定电流20A,额定漏电动作电流值30mA.可见原设计中这些回路是应设漏电保护的。但因设计标注不清而引起订货错误。只得重新采购更换。又如许多电气施工图中对电缆沟只标注尺寸及走向,对电缆支架及盖板不作任何规定,或仅注明“参照XX图集XX页”,实际上国标图集中对任一种尺寸的电缆沟,其电缆支架及盖板的作法都提供了多个方案供设计时选择,设计不选定则施工方难于抉择,常按最低价方案施工。往往并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甚至可能引起结算纠纷。

再如电气照明图中按规定主要房间及场所应标注照度标准值,当然也就要求设计者进行照度计算并按计算进行灯具配置。然而当前民用建筑电气照明设计中能标注照度标准值并进行照度计算的极为罕见,绝大多数是按房屋开间及功能凭经验布灯。大多偏离了国家规定的照度标准,影响使用功能。比如经监理审图的某学校电气施工图,经核算设计达到的照度值实验室和教室仅为50~701x,不及国家标准(150LX)的一半;某局综合办公大楼中办公室及会议室设计照度仅达70~80LX,计算机房仅达约100h左右。也不及国家规定照度标准值(分别为150h及200k)的一半。

2.3相关专业设计文件衔接不清,不按规定协调配合的问题普遍存在,极易导致施工错误

例如目前普遍利用建筑物结构钢筋作为防雷接闪器、引下线及接地与等电位联结装置,按规定应在电气施工图中标出联接点、预埋件,说明敷设方式及技术措施(如焊接要求等);并在土建施工图中有相关的预埋件详图及相关的标注与说明。而实际上多数施工图仅在电气图中有防雷接地图,且标注与说明相当简略,土建施工图中则常无任何相关的说明与标注。这给工程监理及施工都带来很大困难,若施工单位经验不足则极易因工种(序)配合不当而造成施工错漏。最常见的是接地钢筋网的连接点的错、漏焊和作为外引接地联结点或检测点预埋件的漏设。尤其是建筑结构转换层,因柱(墙)内主钢筋调整、防雷引下线钢筋错接错焊的情况更易发生。

又如各专业管道、线路相互碰撞、相互矛盾的问题已成了施工图多发病,比比皆是,举不胜举。我们负责监理的好几栋大楼的地下层(含地下车库)施工图设计,审图时都发现:给排水管道及通、排风管道与照明灯具及电气管道多处相碰;多个火灾探测器被通风、排烟管道遮挡;只得修改设计后再行施工安装;再如某住宅小区由于原设计给排水与电气专业未能协调,工程竣工初验时才发现几乎每套居室内空调器安装处预留的排水管口及穿墙孔和空调电源插座分别设在外窗两侧的墙边上,即空调安装位置与插座不在同一处,插座无法使用,不得不返工重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