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28 15:31:28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1

一、教师主导学生积极参加的历史课堂小结

1.从课题入手,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从宏观角度掌握教材内容。

如在学完九年级下册第2课《苏联的崛起》后,教师设置了以下问题,引导学生通读和思考教材,从宏观角度认识教材内容,将所学的内容系统化:①苏联在谁的领导下实现崛起?②苏联在什么时候实现崛起?当时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情况如何?③苏联崛起体现在哪些方面?④苏联以什么方式实现崛起?苏联的崛起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启发?⑤苏联这段时间的崛起,为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什么后患?如何全面评价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

2.引导学生通读教材,然后完成教师编写的内容提纲,以明确所学的主要内容。掌握历史线索和重大历史事件,掌握相关历史学习方法。

如在学完九年级上册第4课《为民族独立而战》后,教师以“美国独立战争”为线索,编写了一个提纲,内容包括背景、开端、文件及主要内容、领导人和功绩、胜利和历史意义等,让学生在提纲指引下阅读完教材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和思考,最终基本掌握本课的主要内容,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要求是有理有据(有观点、有历史事迹)、有分有合(在行文布局或语言组织上有分析、有总结)、有褒有贬(要全面。既包括成绩叉包括不足之处)。

二、师生互动的课堂小结

1,学生熟读顺口溜,回顾教材内容,巩固新知识。

如在学完九年级上册第2课《探险者的梦想》后。学生读记老师编写的顺口溜:15世纪记清楚,欧人开辟新航路;哥伦布始起步,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迈大步,绕过非洲到印度;麦哲伦英名出,环球航行作用著;新航路开辟不用数,打破孤立世界殊。学生通过阅读顺口溜。很快掌握和巩固了新特航路开辟的原因、条件、过程及历史影响等内容。

2.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巩固提高所学内容。

如在学完八年级下册第7课《“”十年内乱》后,学生通读教材,思考并回答课后自我测评“为什么必须否定‘”’,学生通读教材。并从“”发动的背景、“”造成的全面内乱、“”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造成的重大损失等方面全面认识和理解“”,从而明白必须全面否定“”的道理。

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适当指导的课堂小结

1.学生通过教材,自觉总结教材纲,实现课堂知识的系统化。

如在学习完八年级下册第21课《古老帝国的悲剧》后,让学生自己总结教材提纲,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将所学知识编写成了包括古老帝国的立、兴、衰、亡、鉴(借鉴、启发)等内容的提纲,实现所学知识从点到面的提升和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2.学生辩论或讨论,达到明辨是非、科学判断的目的。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2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适应课改发展要求,改变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学习时效,促进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新版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1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置作业及时完成,有15%的学生作业工整清晰,有15%的同学字迹潦草,书面不清晰,有一种蒙混过关的心理,总体比较好的。

二、教学目标

第一单元史前时代

1、初步了解从古猿到人的进化过程,知道人类产生的基本条件和生活方式。

2、知道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改变了远古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方式。

3、通过文物资料,了解远古人类丰富的精神世界。

4、收集与交流中外古代传说,从中找出反映文明起源时期社会的巨大变化和无数先民创作文明的传说、故事。

5、通过分析文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树立自觉保护文物的意识。

第二单元文明的起源

1、通过了解大河流域的文明和早期国家河早期国家的形成过程,体会人类文明发展的脚步。

2、从古代文明的起源特点,发现四大文明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理件自然环境对人类早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3、通过观察图片发资料,掌握文字,城市遗址,青铜器等,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4、分析县体资料,理解等级制度及其存在的根源,认识军队和刑法在古代社会的作用。

5、从蓝田人家园的变迁,认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意识。

6、参与社会调查,利用书籍,网络等多种渠道收集和整理历史资料,学会分析,归纳历史问题,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释历史现象。

第三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上)----相继兴衰的欧亚国家

1、依据资料,描述古代希腊、罗马文明的发展兴衰和基本社会特点。

2、利用资料,说明欧洲主要封建国家的发展过程,以及欧洲建庄园制度、等级制度和农奴制度的形成和特点。

3、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提炼,说明的形成和发展及其对欧洲封建社会的影响。

4、学会运用已有的知识,观察分析和说明身边的文化现象,并能进行比较和鉴别。

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研不绝的中华文明

1、通过本单元基本史实的学习和整合,把握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并能通过比较,发现每个时代各自的时代特色和精神风貌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差别。

2、通过具体史实的学习,理解历史发展规律,树立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整合相关史实,认识民族融合,文化交流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性意义。

4、养成关注普通人生活的意识,认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5、在学习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文化成就的过程中,培养民族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三、教材主要内容概括

第一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人猿相揖别;第二课原始农业和先民的国家;第三课传说时代的文明曙光。综合探究一;保护我们身边的古老文明。

第二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得天独厚的大河文明;第三课早期国家的形成;第三课告别野蛮。综合探究二;感悟沧桑巨变。

第三单元分三课:第一课希腊、罗马与欧洲古典文明;第二课欧洲中世纪与文明;第三课阿拉伯帝国与伊斯兰文明。综合探究三;从宗教景观看文化的多种性。

第四单元分三课: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流天下;第二课汉唐盛世;第三课多元文化的交融与世俗的时代。综合探究四:过年,感悟我们身边的传统。

四、课时安排及措施

本教材授课42课时,复习6课时,测验6课时,机动6课时,总计60课时。

措施:按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及时调整课程的浅,难程度,深入了种学习情况,按学习的实际情况,深入浅出,难度适应,瞄准把子,做到因材施教,使每位学生学有作用,尽量做到教学相长。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2一、基本情况分析

经过上学期的学习,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大多数学生课堂上缺少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不注意知识点的整合,缺乏归纳分析能力,这些都是教学的不利条件,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改善。

二、教材内容分析

《历史》八年级下册,内容主要包括了中国现代历史部分,历史时空跨度大、历史问题高度概括、具有历史现实感和社会实践性、渗透了较强的思想性和政治性。它承接《历史》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发展线索,设置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五个学习单元,概述了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历经的两次历史巨变,反映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发展过程。

三、教学任务和目标:

1、八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力求向学生传授中国现代历史基础知识,基本线索,让学生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历史事件及涉及的重要历史人物的历史功绩,了解现代中国基本国情,认识新中国的建国史、探索史、发展史、外交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

2、继续传授运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学会归纳整合历史知识,学会从众多历史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揭示历史规律,开启联想和想象,自主探究,从学会到会学。

3、通过中国现代爱国史实,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社会主义国情教育,领袖人物的开拓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文化传统,具有创新和开拓才能,掌握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的本领。

四、具体措施

1、本学期继续以打造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为己任,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学生素质、思想、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中国现代时期的的历史。

2、重点学习前五个单元的内容,为中考打好基础。

3、认真钻研课标、教材、教参;

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每一个导学案,上好每一堂课;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4、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

5、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

6、积极组织开展教研活动,深入学习教学理论,搞课题研究,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7、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和学会学习和做人。

五、教学资源的开发:

利用学校图书室、网络及其它媒体开发教学资源,相关历史背景资料、影片等播放给学生观看,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历史资料的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3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四有新人,本学期八年级历史不仅传授基础知识,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增强环保意识和培养环保能力。

二、教学任务和目标

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此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和增强学生素质,培养能力,按质按量完成第一到第二十二课的教学教育任务,使学生掌握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

三、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总共分七单元,24节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讲述的是从鸦片战争到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夕的历史,课本按学习主题编写了“单元回眸”,梳理基本线索,小结重要内容。书中还设计了一些开放性习题等栏目,旨在启发思维,提倡各抒己见,答案不求。

1、特点:政治思想性强,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

可读性强、重点突出;图文并茂,趣味性强;启发性和生动性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内容:叙述从鸦片战争到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历史,共22课及乡土教材的教授。

3、重点及难点:重点是中国现代史部分,难点是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了解国情,提高认识、培养归纳综合能力。

四、学生特点

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思维灵活,但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有偏科现象,缺乏分析归纳能力,学习主动性有待加强发挥。

五、教学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规工作

1、认真钻研教材、教参、教纲;

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细致批改作业;耐心辅导学生,教书育人。

2、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吸取历史科有经验教师的教法,深入学习教学理论,积极撰写论文,提高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

3、优化课堂教学。

严抓纪律,采用多种教法,如讨论、评论、阅读、自学等方式,启发学生动口、动手和学会学习。

(二)基础知识教学

1、对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进行具体描述,讲清线索。

每课突出重点、基础点让学生掌握巩固好。

2、经济、文化、政治方面让学生知道,并了解发展情况,追溯本源,充实内容,联系当代与环保相关知识,及时教育。

3、对课文知识进行归纳、综合,让学生系统掌握,教会学生学法、记法,充分利用课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强学生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三)教学过程(本文来自优秀教育资源网斐.斐.课.件.园)中进行德育教育:

1、进行爱国主义优良传统教育。

充分利用教材史实,增强学生爱国认知,学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为实现人类理想而奋斗。通过战争的破坏作用,及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初步用历史辩证唯物主义观教育。

使学生学会科学分析评价革命时期的史实及人物,培养分析归纳能力。

3、进行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历史发展,是统一巩固发展,即使是革命时期同样是统一的,教学让学生了解民族发展,树立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观念。

4、进行优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

我国古代有无数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优秀品德,值得发扬光大。

5、进行国情教育,增强时代责任感,让学生了解认识中国近代的屈辱史,内外对比,更要为国争光,树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四)培优辅差措施。

优生培养措施:

1、找学生谈心,提醒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习目标,激发对未来的斗志。

2、进一步加强学习目的,动机教育,培养并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3、多方面收集资料,指导优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4、课堂上分层教学,对优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

5、和学生搞好沟通,及时进行信息反馈。

学困生辅导措施:

1、学生谈心,帮助他们找自己的优点,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2、充分了解差生现行学习方法,给予正确引导,朝正确方向发展,保证差生改善目前学习差的状况,提高学习成绩。

3、采用激励机制,对差生的每一点进步都给予肯定,并鼓励其继续进取,在优生中树立榜样,给机会表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成功感。

4、用优等生带动差生,以优促差,以实现“培优”和“辅差”。

5、适量地布置作业,定时进行检查,以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4一、学生基本情况

初二4-6班的学生年龄在14——15岁之间。我所教的3个班156名学生,基本素质较好,有一定的发展潜力,男女比例相当。学习态度端正,理解记忆的能力比较强,但个别同学心理素质较差,要提高他们的抗挫折力,能使学生健康成长。大多数学生在目标明确,思想上积极进取、热爱班级体,形成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

二、本学期教学任务及要求

通过对历史学科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并让学生正确的认识自己,全面的评价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使之由“学会”变为“会学”,并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锻炼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使学生能够理解教材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教材分析

本教材共23课,教学中心是中国近代史,重点是教会学生爱国。因此教师必须深入研究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初二学生注重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措施

1、作为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研究并深刻领会思想历史教学大纲,吃透教材,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教材中,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精心备课,做到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对教学的各个环节精心设计,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3、讲究恰当的学习方法,精讲多练,采用多种方式,巩固练习。

4、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优化课堂结构,做到在愉快和和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

5、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拓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6、分期搞好单元测验。

以使对学生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八年级历史上册教学计划5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为中心,坚持教育创新。积极参与课程改革,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二、教学目标

继续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掌握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理解重要的历史概念,把握不同历史时期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趋势。培养学生识图、读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学习材料,启发学生对历史事物进行想象、联想和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认知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弘扬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完成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的历史教学任务,争取平均分、优秀率、合格率都超过东莞市平均水平。

三、学生情况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阶段,掌握了一定的历史基础知识、合作技巧及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但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也不扎实,。学生对历史较感兴趣,但学习的自觉性较差,尤其是男生的自觉性更差。历史小论文写作水平不高。上学本班学生历史期末测试成绩平均分为89.88,合格率为98.40%,优秀率为57.14%.高于整个初二年级平均水平。

四、教材分析

本学期所授的内容是中国历史现代史部分。教科书由单元和课组成。每一个单元为一个学习主题,每一个学习主题下分若干课。本册共七个单元,共二十一课。由文化课和活动课两种课型组成,以课为单位。每课课文由提示、正文、阅读课文、图、表、资料、注释、每课一得以及课文中思考题和课后练习,活动建议等组成。其中正文紧扣教学大纲目标要求,可作为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其余内容,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与要求。

五、教学措施

1、认真钻研新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认真备好每节课,明确重点、难点,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

2、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讲究教学技能和教学艺术,加强课堂教学的设计,增强趣味,幽默感。

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历史地理、图画、图表,积极创造条件,以教学的直观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和兴趣。

3、增加课堂容量,精讲精练,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效率。

一节课是四十五分种,再除去两分种准备时间,实际只有四十二分钟。我打算将课堂内的四十二分钟分成三份:前五到十分种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导入新课;中间二十五分钟教学新课;后十分钟练习巩固。

4、教会学生学习方法。

在上一个学期,我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上做得不够好,本学期我要教会学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尤其是让学生掌握历史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注重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有举一反三的能力;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发散学生的思维,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谨性及逻辑性,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3

关键词:探究式学习 历史教学 运用 方法

探究式学习是近年来国内外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提出的一个新课题。它指在教学中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采取类似科学探究的方法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式学习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或信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终生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思多德曾说:“要给予儿童真知,更要引导他们主动寻求真知。”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世界在发展,中国在发展,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必须不断地学习,而探究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主要途径,为此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运用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本文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探究式学习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这一问题进行粗浅探讨。

一、以多媒体创设历史情境,培养探究意识。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要把书本上灰色的理论融入常青的生活中,离不开创设理论运用的情境,在情境中提出问题。这样做,一方面能使我们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情境中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学习的主动性。我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提高学生探究历史史实的兴趣。

如在讲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这一课时,运用多媒体播放了一段歌曲视频《松花江上》,凄怆的乐曲唱出了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流离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全国人民对日寇野蛮侵占我国东北的愤懑。这让学生们很自然地就联想到“九一八”那段让国人痛心的屈辱历史,同时利用多媒体介绍九一八事变发生的部分背景资料,这时我提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以为首的政府采取了什么政策,国内其他各方的态度如何,最后导致了怎样的后果等问题,让学生们各抒己见,热烈讨论,使学生学习热情升温,这既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又使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使他们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激发了兴趣。

二、再现历史情景,激发探究欲望。

历史课堂上,若只有教师的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其结果必然是一片死寂,学生不感兴趣,如果教师精心设计一个个鲜活的历史舞台,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复习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首先播放了四段视频――《林则徐》、《火烧圆明园》、《甲午风云》、《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既真实地再现历史情景,又让学生对本单元形成一条清晰的线索:侵略与反抗。

再如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这一内容时,我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这样神态各异、各具特点、又为学生所熟悉的历史人物一一展现在屏幕上,同时在下方打上字幕并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学生边看边听边随声附和,如痴如醉。之后,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三顾茅庐》、《草船借箭》等具有趣味性、可视性的片断,学生在观赏中体验历史情感,学习历史知识,自然进入探究角色,教学效果很好。

三、以问题巧设学习情境,点燃探究火化。

历史课堂教学中,学生应当经过“意向――感知――理解――运用”的认知过程,这个过程应是师生互动的,在恰当的历史情境中对有价值的历史问题提出探究和解决。

例如,在学习“赤壁之战”时,先引导学生提出几个问题,如:战争背景、主战派有哪些理由、利弊关系等等。先在网上搜寻这方面的内容,然后总结如下:主战派理由是,第一,曹操本人能谋善断,胸怀大志,又善于用人,身边有很多谋士。第二,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就显示了实力。第三,如果天下不统一,那战争就不会断。所以曹操有愿望统一天下是好事,因为这顺应历史潮流。第四,曹操兵多,而且最近又攻克了荆州等地,士气正旺。学生说,如果曹操能利用这些优势,这仗定能打赢。反战派则列举了许多不利的因素:第一,刘备有诸葛亮等谋士,而曹操的谋士中没有一个能抵得上诸葛亮。第二,孙权手下有许多有勇有谋的猛将。第三,孙权、刘备联合,力量更大。第四,孙刘一方拥有长江天险,这对曹军也是不利因素。第五,曹操的北方兵不习水性。第六,曹操军队长途跋涉,且水土不服。第七,曹操本人也开始骄傲轻敌,有时疑心病很重。学生的搜集、整理的过程,就是对这场战争的背景、利弊关系、战争胜负原因等的分析、思考及主动探究的过程,这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组织活动课,培养学习兴趣,让学生学会探究。

社会实践形式是多样的,对学生来讲积极参与历史活动课,进行探究,学生可拓宽知识面,扩大历史视野,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1、组织丰富多彩的历史兴趣小组,主要是组织对历史有浓厚兴趣的学生,让他们运用已学过的历史知识,亲自动手做一些简单可行的历史小制作,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讲完隋朝大运河这一知识点后,让学生动手做一幅图,图上标出运河的起止点、中心、分为几段、全长等知识点,一目了然,学生很感兴趣。

2、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开展第二历史课堂,如观看历史影片,游览历史文化古迹,自编自演历史小短剧。这些内容丰富的课外活动,寓教于乐,既培养学生的能力,又激发了兴趣,且学生乐于参加,在快乐中学会探究。

在探究式学习中,学生是独立的学习者,教师是咨询的答疑者,是讨论的组织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教师为学生提供自学的机会,使学生在一种既密切配合又严谨的学习气氛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提问、总结、辩证、归纳等探究活动,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以充分地体现。

参考文献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4

【关键词】历史微故事 初中历史教学 运用

引言

所谓的历史微故事,其实就是章节短小、情节生动和趣味性强的历史故事。这类故事对初中生有较大吸引力,符合初中生心理特征,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对历史好奇心的作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可以使学生在历史学习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历史教师还应加强历史微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问题的研究,以便更好的提升教学水平。

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的条件

1.合理选择故事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不仅仅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故事帮助学生领会历史知识中蕴含的思想。所以,教师还要做好微故事的选择,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中“鸦片战争”的内容时,仅通过课本的介绍很难帮助学生体会清政府在抗日战争中的无能,进而难以引导学生理解战争失败的原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就可以选择讲述两广总督叶名琛推行“六不”政策的小故事,即在面对英法联军进攻广州城时,叶名琛采取了“不守、不和、不战、不死、不降、不走”的制敌方略,最终被敌人俘虏,以至于广州城被英法联军占领。在为故事内容感到惊讶的同时,学生也能认识到正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才最终导致了战争失败。此外,通过合理进行微故事的选择,也能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价值观。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中华文化的勃兴”中有关孔子思想的内容时,考虑到“苛政猛于虎”一类的故事与学生的生活联系不大,教师可以讲述“子贡赎人”这一历史微故事。该故事讲述了孔子反对弟子子贡没有按照鲁国政策报销救赎奴隶费用的事情,阐明了孔子主张人人遵守制度的思想①。为帮助学生理解这种思想,教师可以列举吃饭插队的例子,从而加强学生生活与历史微故事的联系,进而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学习孔子的一些思想和主张,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

2.合理导入故事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想要进行历史微故事的合理运用,还要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故事导入,才能通过讲述微故事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教学内容,从而更好的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讲述历史教材上“小字”内容时进行微故事的导入。这部分内容实际是对教材正文展开的进一步解释,能够使历史细节得到体现。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贞观之治”的内容时,在讲述唐太宗推行减轻赋税劳役和荣奢从简的政策时,教师可以重点进行小字部分涉及的故事的讲述,即唐太宗宁愿忍受气喘病也不愿意耗费民力建暖阁的故事②。另一方面,在历史课堂气氛不活跃的情况下,教师也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微故事的讲解,从而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记忆,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繁荣一时的隋朝”这一内容时,讲到隋炀帝的暴虐行径时,课堂气氛可能较为压抑。此时,教师可以引用《资治通鉴》中的资料,讲解隋炀帝自认为是高富帅,并且扬言如果跟臣下比试自己依然是最适合的皇帝人选的故事。通过讲述这个故事,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也能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隋炀帝的自负、可笑。

3.合理讲述故事

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历史微故事,还要合理进行故事的讲述,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一方面,讲述历史微故事也是为了进行历史情境的创设,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所以,教师的讲述还应尽量符合历史史实,而并非随意虚构。例如,在讲述“时代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中的科举制度时,教师想要进行能够反映历史现实的文学故事的讲述,还要注重讲述能够反映当时社状况和史实的内容。比如,可以讲述《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一段,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明代科举制度的无道和不公③。另一方面,教师在讲述历史微故事时,还应照顾学生的情绪和认知水平,才能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故事。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的内容时,教师在讲述“状元实业家张謇”的故事时,还应考虑到学生恐怕难以理解张謇选择弃官从商的行为。此时,教师要先主动提出这一疑问,然后进行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危机的讲述,并进行实业救国思潮在当时产生的影响的介绍,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故事主人公的行为加深对当时历史背景的理解。此外,初中历史教师在讲述历史微故事,还应尽量做到生动且富有感情,以便对学生的情绪进行感染,进而使学生顺利理解故事内容。

二、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1.在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新课导入中进行历史微故事的运用,从而使学生尽快投入到新课学习中。考虑到初中生求知欲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进行富有悬念的历史微故事的设置,以便使学生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新课学习上。例如,在讲述七年级上册“伐无道,诛暴秦”的内容时,结合之前讲述的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一开始提出问题:“秦朝是当时世界最强的国家,但是为什么会出现都城市场上无人买鞋子,人人买拐杖的情况?”在学生普遍对该问题感到疑惑的情况下,教师则可以导入新课,讲述秦始皇建阿房宫、修长城和建骊山墓等内容,从而帮助学生对秦朝的残暴统治有更加深入的认识。通过合理设置疑问,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顺利实现课程间的自然过渡。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置“在新中国成立的典礼上,为什么设置了54门礼炮?又为什么让这些礼炮齐鸣28响?”的问题。在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后,教师可以做出解答:“设置54门礼炮是为了纪念,礼炮齐鸣28响是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经历的28年浴血奋战”④,学生由此也可以发现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自然导入新课。

2.在知识点介绍中的运用

目前,一节初中历史课的时长为四十分钟,在教学过程中将涉及较多的知识点。如果单纯进行知识点的讲述,学生将很难保证拥有充足的学习热情。而运用历史微故事进行知识点介绍,则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灿烂的青铜文化”的内容时,主要需要完成一些知识的单纯介绍,学生容易出现“游离状态”。在课本中,则重点进行了“司母戊鼎”的制作内容的介绍,学术性较强,难以激发学生兴趣。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进行有关“司母戊鼎”的微故事的收集,然后借助故事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比如,教师可以讲述安阳吴培文为防止“司母戊鼎”落入日本人手中,曾经试图用钢锯将鼎划分成多块的故事。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刚开始都担心鼎被破坏,但是后来听到“锯齿都拉平了,鼎也只有浅浅的纹痕”的内容时,又惊奇于鼎的坚实程度⑤。在学生得知鼎最终还是因为用铁锤砸而掉了一只耳朵时,又会感到心痛和难过。在听到鼎没有被日本人搜走,却差点被带到台湾时,又会感到愤恨。最终,得知司母戊鼎最终得以陈列在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又会感到欣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提问,然后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介绍鼎的制作内容,从而在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的同时,产生保护文物的思想和认识。因此,通^讲述历史微故事进行历史知识点的讲解,将能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在重难点讲解中的运用

对于初中生来讲,历史课相对轻松,所以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也主要只是产生感性认知。所以教师在进行重难点讲解时,学生容易出现懒于理解的情况,以至于无法较好的进行历史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运用历史微故事进行重难点的讲解,则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思考历史问题,继而更好的完成历史知识的学习。例如,在讲解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这整个单元的内容时,需引导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⑥。对于学生来讲,这个概念显然较为复杂和抽象,学生也只能将这一名词背记下来,无法做到真正理解这一概念。而结合当时的历史微故事进行讲解,则能引导学生理解这一概念。比如,教师可以讲述上海复旦公学老师在上海搭乘二等车去往江苏的故事。在故事中,这位老师碰到了数十个登上列车的美国士兵,而这些士兵要求中国人下车,在老师用英语与大兵理论后,被用武力强行驱逐下车。听到故事后,学生在因此感到愤怒的同时,也会了解当时社会中国人在殖民权力的统治下所遭受的压迫⑦。除了讲述这一故事,教师还可以讲述一些能够反映社会状况的故事,了解当时人们在清政府的统治下需要缴纳严苛的赋税,但是却无法得到政府保护的情况。经过思考,学生将能更好的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进而更好的完成有关知识的学习。

4.在知识点总结中的运用

在课堂教学中,能否较好的结尾将对教学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如果简单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学生很有可能仍然停留在对之前讲述的故事的思索中,以至于无法进行知识的巩固。所以在这一环节,教师也可以进行历史微故事的适当运用,从而调动学生参与这一环节的积极性,以加深学生对之前学习到的知识点的印象,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进而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中“商鞅变法”这一内容时,学生在从课本上得知商鞅最终被处以“车裂之刑”的下场后,会感到无尽唏嘘。而为了进行这一节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的总结,教师可以提出“商鞅死了,变法就失败了么?”这一问题,然后讲述商鞅的故事。故事中,当时贵族纷纷诬陷商鞅谋反,秦王则派出官吏捕捉商鞅。在商鞅逃亡的路上,秦人因为不知商鞅身份,又惧怕“留宿无通行证的人要判罪”的法令,以至于商鞅只能逃亡至魏国⑧。听完故事后,学生纷纷感到惋惜,认为商鞅变法确实得到了广泛推行,但也给自己带来了糟糕的结局。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变法不仅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还将付出献血的代价。通过适当引导,学生则能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并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想要较好的运用历史微故事开展历史教学,教师还要做好故事的合理选择、导入和讲述,才能充分调动初中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而通过合理运用,教师也能顺利实现历史新课导入、知识点介绍、重难点讲解和知识点总结,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相信本文对历史微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问题展开的探讨,可以为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开展带来一些启示。

【参考文献】

① 安爽. 浅析故事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J]. 科技风,2012(19):178.

② 周建华. 听故事,学历史――浅析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课中的应用[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04):136.

③ 许桂治. 在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巧用成语故事的策略探析[J]. 亚太教育,2015 (12):66.

④ 张连卿.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灵活运用历史故事[J]. 华夏教师,2016(02):35.

⑤ 杨淑兰. 故事化教学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2016 (15):84.

⑥ 刘孝华. 浅谈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法[J].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02):65-66.

⑦ 王宗美. 将故事融入初中历史教学的作用与策略[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7):71.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5

知识不需要对“成功”负责,需要对成功负责的东西,叫技能。然而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者的区别。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1海峡两岸的交往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

①建国初期:(1949-1954年)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1955年后)

③改革开放以后: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并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

④1995年初,提出的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是新时期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指导思想。 内容: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海峡两岸的交往:①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三十八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②1992年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达成“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基会;1991年中国大陆成立了海协会。)③1993年两会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由此,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④两岸人员的往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日益密切。

用史实论述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三国时东吴孙权派卫温出访夷洲,(夷洲就是现在的台湾);元朝时,设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清朝,郑成功成功抗击荷兰收复台湾,清朝康熙帝时,统一台湾,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管辖;甲午战后,1895年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回到祖国怀抱。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大陆与台湾在度分离。

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潮流,台湾在祖国的怀抱里更加繁荣;一个中国是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分裂祖国活动注定要失败。

海峡两岸统一的有利因素(或对我国统一台湾的看法):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完成统一大业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心愿;海峡两岸日益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符合两岸人民的共同利益;“一国两制”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反分裂国家法》的颁布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

为海峡两岸的统一应作的努力:(我国政府)继续推动两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台湾当局)顺应历史潮流,彻底放弃“台独”主张;(青少年)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坚决同分裂祖国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学习,为祖国的强大作贡献。

台湾回归宣传语: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关系一家亲。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成就:在建国的第一年里,中国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中美关系处于敌视对峙状态。

我国的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提出:1953年底,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进一步完善:1954年,周总理访问印度和缅甸,并与这两国总理分别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

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和主权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影响(意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原则。

万隆会议(又称亚非国际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尼万隆 特点: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

内容:讨论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结果: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导”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也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

意义:万隆会议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保卫世界和平,增进各国人民间友谊的精神。(这种精被称为“万隆精神”)

“求同存异”:“同”指亚非国家都有反对殖民主义和谋求发展的共同点;“异”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社会国家意识形态不同)。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3外交事业的发展(1970年到现在)

中美关系的发展:由对抗(1949-1970)到开始走向正常化(1970-1979)

背景(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

中美正常化的三步走:——“乒乓外交”或“小球推动大球”机会

①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访华。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美国尼克松总统访华。与周恩来总理会谈,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并发表《中美建交公报》在公报中称“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意义:中美两国结束二十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长期阻碍中美改善关系的核心问题:台湾问题。

对中美关系的认识:1979年后中美关系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中美友好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中美友好有利于世界稳定与和平。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

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亚非国家的支持

时间: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加强了中国对国际事务的作用和影响。

中日关系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以上两点表明,中国国际地位的日益提高和美国企图在国际社会孤立排斥中国的政策失败。

新时期外交成就——中国承办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或2001年上海APEC会议

主题:“新世纪、新挑战:参与、合作、促进共同繁荣”。(中国于1991年加入APEC组织)

特点: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4科学技术的成就(一)(二)

“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卫星) (两弹元勋——邓稼先)

【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使用核武器的原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武器国家使用核武器。

【导弹】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导弹点火发射,在预定的地点上空实现了核爆炸。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人造卫星】1970年,我国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又陆续掌握一箭三星技术。

【载人航天】1999年,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3年成功发射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杨利伟)。“神六、神七”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1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

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我国发展高新技术战略——863计划(1986年3月)

诞生:1986年3月3日,四位老科学家(王淦昌、王大珩、杨嘉墀、陈芳允)联合向中共中央提出了《关于跟踪世界战略性高科技发展的建议》,提出,3月5日,并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组织下,100多位科学家研究制定了《863计划纲要》。

研究领域: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及等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以后增加了第八个领域“海洋高技术”)

当今世界其它发达国家或地区发展科技的计划:美国:“星球大战计划”,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日本:“科技立国”;西欧:“尤里卡”计划。

认识:中国应积极吸收当今世界最新的科技成就;实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进行体制改革,促进科技发展;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科教兴国的新途径;加大科技投入等。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知道其利弊,知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的实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知识5第19课 改革发展中的教育

党和政府重视基础教育的发展:1986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83年提出的教育的三个面向:“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20世纪90年代,党和政府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九年义务教育作为科教兴国的奠基工程。

成果:到2000年全国基本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高等学校成为科技重要方面军

第20课 百花齐放 推陈出新

文化艺术事业:1956年,我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小说:20世纪50—60 年代著名作品:《青春之歌》、《茶馆》、《红岩》《宝葫芦的秘密》

(2)文学奖: 1981年,茅盾文学奖设立

体育运动事业:(4)新中国成立后,群众性的体育活动普遍开展起来,更对学生提出“健康第一”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的体育课,被列为学校重点的课程。20世纪90年代,国家把体育作为提高全民素质的重要内容,开展全民健身运动。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6

一、历史的残片,读史的乐趣

1946年,杜月笙组织竞选“上海小姐”,乱世之下,还有心选美,结果人家把筹得的善款全部捐给受灾的苏北平原。事儿不正经,目的却很纯净。最后一章“八卦”,我也很喜欢。不只是现代人八卦,中国的八卦也是有历史的。诸如袁世凯用鱼鳞泡澡,预示着真龙天子;洪秀全选妃,只要大脚,中国难找;还有张宗昌的老爹,拿肥皂当早餐吃,还说不好吃。诸如此类,笑话频出。八卦是什么?就是博君一笑的笑料。历史扑朔迷离,让人难懂。这样瓦片似的史料,只是讲一个小故事,也许背后隐藏巨大的历史真相。读,并思考,即是读史的乐趣。

二、关注图片

1.历史地图

课文中有地图,另还配有单独的历史地图册。边读史书,边对照地图,才能在心中树立起真切的历史感。如战争形势图,它本身就体现出了战争动态过程,结合地图用彩笔勾勒,就能了解战争的经过及结果,形成立体的、完整的空间观念。如认真阅读“淝水之战形势图”,便可知晋军的势力明显不如比秦军强大,而且兵力悬殊,晋军一共8万人,而前秦有80万人。前秦先夺益州,再夺荆州江北重镇襄阳,然后苻坚从长安出发,东晋桓冲主动渡江北击,声援建康。谢玄、刘牢之在淮南以五千兵力大败前秦猛将梁成十万兵力。谈到以少胜多的战役就不得不提淝水之战。近些年中考历史试题加大了考查历史地图的比重,我们应该高度重视。

2.历史插图

(1)历史遗迹类插图。借助插图可以获得相关历史概念的直观形象,明确其特点及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如“都江堰示意图”,我们看了眼前立刻就会浮现出都江堰采取中流作堰,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的情景。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为消除岷江水患而修建的。正因为都江堰的修建,才把成都平原变成了天府之国,从那以后成都平原直到今天也从未受过水患的困扰。他的设想之科学,让今天的顶尖设计师也叹为观止。

(2)人物肖像插图。从图中认识历史人物,联想主要事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历史人物事件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38页上的“商鞅舌战守旧群臣图”,我们从图中看到商鞅的眼神里透射出了非凡的气质,从坚毅的目光中看到了他变革发展的坚定信念,感受到了一种无坚不摧的强大力量。我们仿佛看到,有力的改革措施正在出台,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即将开始,商鞅以空前的魄力拉开了变法的序幕,为秦国的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的增强以及后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

(3)事件场景插图。从图中看出重大历史事件以及它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张骞拜别汉武帝出使西域图”反映了张骞想要为国建功立业的决心,以及汉武帝想要与西域各国建立良好关系的愿望。张骞的出使打破了由于匈奴强盛所造成的中原地区与西域的隔绝状态。

(4)情境介绍插图。明确它不是指某时某地的具体历史事件,而是反映了某种历史现象。通过现象,透视出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原因。《中国历史》上的“汉代讲学图”,图上并不具体指某时某处农民的情绪,它反映了汉武帝为了巩固皇权,接受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举办太学的情境。

(5)历史漫画插图。看懂内涵,理解实质。华君武先生的漫画“磨好了刀再杀”,表现了一面高举“和平方案”的旗帜,一面暗地里马不停蹄地打磨他杀害共产党人的屠刀的情景,揭穿了“假和平,真内战”的本质。

三、注重文献材料

初中历史课本每节有1——2条阅读材料,既有文字形式的也有表格形式的。处理材料的关键在于能够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并用它来有效地解答问题。对材料处理要求是:

1.对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整理,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2.充分利用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论证。如《基本国策纲要》“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和“向南方海洋发展”,实际上是要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后来的“七七事变”、“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3.中国古代史教材中的文献资料是材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现代史教材中标星号的文献资料是要求掌握的。中国近代现代史教材引用的文献资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如19世纪末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简表,另一种是对教材重要内容的印证,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对教材文献资料掌握情况的考查,高考也有所涉及。

四、注重小字、注释

初中教材每课时的小字有400字左右,学生学习时最易忽略。小字是正文的说明、补充、拓展或分析。有些小字是较深的理论分析,对学生提高理性思维帮助很大。如《世界近代史》下册第27页有关以数字文字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经济危机的状况,就能够加深对经济危机影响的理解,丰富历史知识,开拓视野,学习时要予以重视。对教材的注释也要学会分类处理,对于知识介绍型注释的内容,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2页注释1914年圣彼得堡改名为彼得格勒,第18页《英日同盟条约》的注释。对于正文内容的解释型注释,如《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第22页“法西斯”,42页“闪电战、奇怪战争”的注释,是理解教材所必需,应予掌握。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7

【关键词】开卷考试 复习策略 指导

从2011年开始,我州中考的历史学科由原来的记入总分考试科目改为不记入总分的等级考试科目,考核形式的变化必将对教师指导学生的备考复习及学生的应考态度等产生一系列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方法,提高学生复习历史知识的效率,这是进行九年级历史教学的每一个老师十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近几年的教学实际,谈一下自己的做法。

一、复习策略

(一)总体思路:突出基础,方法灵活,安排合理

1.突出基础就是重点抓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熟悉和了解。历史基础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从2011年和2012年这两年的中考历史考试情况来看,考属于识记层次(对学生最基本的要求)的历史知识 在总分70分中,就分别达到18题40分,和19题41分,这说明了抓基础知识的重要性。

2.方法灵活就是教师根据所上的不同班级学生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复习方法和方式。比如,2012年我所上的九年级(7)(8)(9)(10)班,其中(7)(8)班学生能力较差,而(9)(10)班学生各方面能力较好。在中考复习中,(7)(8)班只须要求他们掌握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就行了,而(9)(10)班在知识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上要加以扩展。

3.安排合理就是根据中考时间,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一般来说3月底把新课上完,4月份开始中考复习,历史复习一般要分为抓好基础、综合归纳、实战练习三个阶段进行。

(二)具体做法

1.第一阶段:以每册课本为单位,逐册复习:时间一个半月也就是4月初到5月中旬(中考历史要考初中所学的六册书,历史课每周有2节课),平均每册书用2节课的时间复习(用一节课的时间复习一册书的重点知识内容,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做本册书的相关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需达到的效果:使学生知道、熟悉每一课需要掌握的基础的历史知识。这一阶段(一册书复习的教学流程)我主要采用的是问――找――写――练的模式来进行。问――找――写――练(以复习七年级历史上册为例)模式要求在上课开始时,老师首先用一到两分钟的时间简单概括本册书所讲的内容,然后请学生拿出练习本,老师将每一课需要学生掌握的基本知识采用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把答案从课本上找出来,并写在本子上。如本册的第一课老师就可以这样提问:请写出我国最早出现的远古人类――元谋人生活的距今年代及他们生活在今天的哪个省?学生在课本的第一课找到答案后,就将170万年、云南省的答案写在作业本上,如此类推,按顺序一课课地复习下去。当然老师提问要言简意赅,以填空题为主,不要增加学生的书写负担。在下一次课中,老师将收集、整理到的本册书的相关练习制作成一张30分钟内学生可以完成的卷子(题目的难度可根据所上班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情况进行调整),然后发给学生在课堂上用30分钟的时间做完,老师再用15分钟的时间进行讲评,以巩固学生对本册书基础知识的掌握。

这种模式无论是七、八年级在期末的复习中,还是在中考的复习中我都经常采用。这种模式的好处就是在于使学生在课堂内既动手又动脑,加深学生对每一课重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历史基础知识的积累。

2.第二阶段:综合归纳,专题复习。时间是半个月(即5月中旬到六月初)。从这两年中考历史试题的情况来看,虽然考的都是课本的基础知识点,但试题覆盖面大,涵盖了从七年级至九年级历史教材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思想等知识点,横向和纵向归纳性较强,有一定的跨度。因此在夯实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将中国古代史、近现代史和世界近现代史以历代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科技文化的发展、对外关系的情况、中共重要的革命活动及重要的会议等专题形式将相同内容的知识横、纵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综合归纳知识的能力。 这一阶段的教学流程主要采用讲――练模式。

3.第三阶段:模拟训练,实战复习。时间为半个月(六月初到中考时)这一阶段主要是根据我州近两年中考的题型、题量、分值、难度的特点要求制作模拟试卷,进行模拟训练。模拟试卷的题型、题量、分值以及题目的难度要基本与近两年我州中考相吻合。目的是使学生适应中考的难度和题型,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己的不足,查缺补漏。这一阶段主要以学生模拟练习为主,教师讲解为辅。一般学生做三到四套模拟题就足够了。

这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是基础,第一个阶段把基础打牢实了,那么后两个阶段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几点启示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8

《历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教科书中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呈现方式要尽量多样化,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和思考历史问题,以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新编初中历史教材在内容的呈现方式上做了较大的改革,材料中增加了许多辅助材料,包括导入语,文献资料,动脑筋,练一练,活动与探究,大事年表,好书推荐和历史学习网站等。作为历史老师,就要学会用好课本提供给的资源,充分发挥课本辅助栏的功能,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探究性学习的进行。作为一线教师,在使用教材辅助栏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心得体会,特总结以下几点。

一、妙用辅助栏目,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何导入新课,在最短的时间内扣住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顺利过度到新课,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很多老师为了巧妙导入,煞费苦心。现在使用的历史教材在辅助栏都为我们安排了一定的导语,如果巧妙运用,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讲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夏、商、西周的兴亡》时,首先运用教材导入框中嫦娥奔月的图画,根据学生喜欢听故事的特点,向学生讲述嫦娥奔月的故事。学生们一下子被故事所吸引,大家都屏息凝神,当讲到嫦娥因为偷吃了丈夫从西王母那里求来的长生不老药,冉冉奔向月宫时,学生们的情绪也被调动起来,个个面露喜色。这时,我又不失时机地引用教材上的一段引言发问:“据说嫦娥和她丈夫是夏朝时的著名人物,像这样的故事夏朝还有很多,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夏朝?”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想”。我就顺势引入到课文的正题上来:夏朝的兴衰。这样我把导入框和要讲授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激趣——设疑,使学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起到先声夺人的教学效果。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读,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到课文中心上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精心设计导语,也是是众多导入法中的一种,而且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效果显著。如教学《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一课,首先,引导学生看《秦始皇图》:秦始皇头戴冕流,身著龙袍,踌躇满志,左手执剑,右手评点江山。从装束到表情,可以看出他这位始皇帝的雄心、威严和胆识。对于秦始皇,同学们可能有一些了解,那么,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物?他在中国历史上起过什么作用呢?学习本课,大家对他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通过这一看一讲一问,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集中到课文的学习上来,并在求知欲的作用下,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顺利地入门了。

利用辅助栏目导入新课,方法很多,还可以用引言导入,名人名言导入,插图导入,“想一想”导入等,只要运用恰当,抓住学生内心深处的疑点,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这样才能真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功效。

二、巧用辅助材料,解释历史史实,加深学生对书本知识的

历史课教学,如果就事论事地讲解一些历史事实,就会使历史课教学像一个营养不良的人,显得羸弱干瘦,课堂空洞乏味,不受欢迎。这样的历史课,势必影响学生对书本知识的理解,进而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讲授的内容本应都来源于活生生的现实,通过辅助栏可以展现。 辅助栏中的文献资料,人物图片,实物图片,自由阅读卡,等感性材料都来自于社会现实,运用这些材料来解释历史事实,可以使历史事件更加具体化,深刻的问题浅显化,便于学生感知和理解教材的内容。例如在学习八年级上册《难忘九一八》时,先学习了九一八事件的过程,我适时的运用课本的动脑筋栏目“日本侵略中国的东北,为什么先制造柳条湖事件呢?”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并引导学生阅读中国历史图册的插图,使学生认识到占领中国东北,进而独霸中国,是日本蓄谋已久的阴谋,为了给侵略战争制造借口,欺骗全世界舆论,是精心策划的。接下来我让学生讨论:“九一八事变”后,为什么东北军十几万人不放一枪一弹撤入关内呢?学生回答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接着我引导学生一起朗读课本文献资料栏目所提供的的蒋介石给张学良的电文,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蒋介石为什么采取不抵抗政策?师生共同讨论归纳:由于蒋介石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方针。在这里我是通过“设疑——解疑”的过程运用课本辅助栏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由于历史课内容纷繁复杂,年代、人名、史实颇多,学生很难记住。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集中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教材中的史实和结论,除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启发的方法外,使用历史插图进行教学,可以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如在讲唐朝民族关系《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教师可使用 “唐朝边疆各族分布图”,每讲一个民族,就示意学生用不同颜色的小纸片帖在图上对应民族的位置,并注上该民族首领及其演化后的民族名称,同时用红笔标出唐都长安,这样,唐朝与周边各族的位置关系便一目了然。利用这张图进行师生互动,很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形象记忆,多数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教材内容。

三、善用辅助材料,制作习题,巩固教学成果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习题的设计至关重要除了内容实在,知识准确,技能技巧得到展现,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认识实际问题,指导实践的能力,把知识融会贯通,能举一反三。教材中的辅助材料“练一练”与教学内容密切联系,且具有典型性和科学性,例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课后“练一练”——“对开通陆路丝绸之路功劳最大的是谁?”我通过这一练习,不但使学生了解了丝绸之路的开通过程,而且使学生了解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这样,通过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联系起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所学知识

四、活用辅助栏,陶冶情操,促进德育

历史八下册知识点总结范文9

[关键词]历史剧教学 历史课堂

现在的初中历史教学中有些现状令人堪忧:由于认为历史是副科,所以学生不加以重视,而一些老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只是在课上划出重点,然后让学生去死记硬背,只注重结论的灌输而忽视结论的生成,造成学生对历史知识似懂非懂,对知识点的记忆也是生吞活剥,这样学生很快就丧失了对历史的兴趣,使得历史课堂缺乏活力和生机。

新课改《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构建具有以下特征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其一是凸现学习主体的主动参与和有效互动;其二是凸现学习主体的情感体验与活动构建;其三是凸现学习主体的合作探究与个性发展;其四是凸现学习者生活世界的联系和激励他们大胆创新。

基于以上的状况和要求,我在教学中就尝试着历史剧教学,以表演激发兴趣,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所谓历史剧教学就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引导或协助学生表演,创设一定情景,用简单的情节再现历史知识点或升华知识点的一种课堂艺术表现形式。它以独特的戏剧小品形式丰富了课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从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团队协调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最近的三年教学中开始了历史剧教学的尝试,表演形式归纳为以下两种:

(1)情景模拟

有些影视作品、小品中的某些片段与所讲的历史知识点联系紧密,能更好的说明知识点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我就会安排学生进行模拟表演。在学习八年级下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时,我认为本课主要讲了十一届山中全会前后人们的社会生活(吃穿住行等方面)的变化,由此联想到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这个小品恰恰反映了这个主题。于是我安排学生模拟表演了其中的片段“拔羊毛织毛衣”“唯一的家用电器手电筒”“住上二层小楼”“出外旅游”,这几个片段正是贫困生活与富裕生活的对比写照。课堂上,两位学生表演得形象生动,幽默诙谐,特别是那位女同学塑造的老太太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虽然只是模拟表演,不及小品演员演得专业,但让观看的学生有一种新鲜感和现场感,赢得了在座同学们的阵阵掌声和笑声,效果很好。

(2)创新演绎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历史事件和历史场景是没有明确记载或者没有记载的。这就给予学生更多的发挥想象,创新的空间。

在学习九年级下册《二战后的美国经济》一课时,我们知道二战后的美国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呈现三个特点,即二战后到五六十年代的飞速发展,七八十年代的美元危机,八九十年代的高速增长。针对三个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我搜集了三个材料,安排学生演绎出来,依据材料,又有创新。最能反映美国经济五六十年代特点的便是1969年7月21日17分40秒的美国“阿波罗号”首次登月成功。我让一学生扮演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这位学生自己设计表演在太空中的动作,我又安排另一位学生充满激情的旁白:“这一步,对一个人来讲只是一小步,而对整个人类却是一次飞跃。”两位学生的精彩演绎博得了大家的阵阵喝彩。“七十年代的美元危机”这一目的教学中,我搜集到这样一个材料:美元贬值,连要饭的也拒收美元。我将这一材料改变成一个短小的剧目,学生依据情节又丰富了人物的语言,令表演幽默风趣,巧妙反映了美元的身价大跌,在座师生笑成一片。“八九十年代美国经济高速增长”阶段,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无疑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我安排了“记者采访比尔盖茨”短剧,通过学生的创新演绎,我们知道了盖茨的创业历程,感受了世界首富的个人魅力和高尚品格,而且对学生的价值观有一定的影响。通过三个历史短剧的表演展示二战后美国经济三个阶段的特点,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而且让学生印象深刻,记忆犹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