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集锦9篇

时间:2023-02-28 15:33:38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1

前一段时间,我校开展了一次“徽韵皖风进校园”活动,我当时怀着兴奋的心情去观看了戏曲表演。

小时候,看见自己的爷爷和奶奶看戏曲时,我总认为他们实在很老土,赶不上潮流,可今天我欣赏了戏曲后,我才被戏曲震撼了。

黄梅戏,清道光年间诞生于安庆,以其动人婉转的唱腔,醇厚甜润的韵味,清新浓郁的乡土气息,以及载歌载舞的欢快表演形式,深受人们的喜爱。仅100多年,这个传唱于乡间草台的小戏,就迅速崛起为全国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名播海内外。黄梅戏最早起源于安徽交界的湖北省黄梅县的采茶民歌。这里的东北部上去盛产茶叶,每年谷雨前后,成群结队的青年男女,边采茶边编唱民歌,俗称黃梅采茶调。清代乾隆年间,黄梅县遭受水灾,灾民外出逃荒,靠卖唱为主谋生,一路传播进入毗邻的安庆府宿松、望江怀宁等县。在这里,它犹如一颗饱满的种子埋入沃土,很快就生根发芽。简单通俗的采茶调逐渐吸收了安庆民歌和民间音乐的艺术营养,与“花鼓”、“花灯”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借鉴徽剧的表演艺术,运用安庆柔和易懂的方音讲唱,加上受到当地民俗风情的影响,到清朝道光年间,终于脱胎换骨形成了一种新的载歌载舞的艺术表演形式,成为一种独具安庆地方特色的民间戏种——黄梅调,亦称黄梅戏,并迅速在安庆各地流行。据天柱外史氏《皖优谱》载:“江亦南亦有之”,“他省无此戏也。”在黄梅戏形成初期,由于以编演反映爱情生活内容的小戏为主,一直被官府视为“淫戏”屡遭禁演。黄梅戏民间艺人只能在乡村搭个简易的“草台”偷偷演出。但这种“草台”小戏却受到下层贫苦百姓的热烈欢迎,因为剧情贴近于生活,真实感人,表达了贫苦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和渴望,抒发了他们的内心情感,因而愈禁愈广为流传。到本世纪二三十年代,黄梅戏终于闯入了安庆、上海等城市,能够正式登台演出了,但艺人们仍未摆脱受歧视、受迫害的凄惨命运。尽管历经坎坷和磨难黄梅戏这朵乡间的艺术消化在人民群众的精心呵护下,始终顽强的生长,并先后产生了蔡忠贤、胡普伢、丁永泉、查文艳、潘泽海等一代又一代杰出的艺人。1953年,黄梅戏终于唱岀了安庆。安徽省委决定,从安庆将严凤英、王少航、丁永泉等一批著名的黄梅戏演员调到省城合肥,成立安徽省黄梅戏剧团。黄梅戏继徽剧之后,正式成为安徽省有代表性的地方大戏。

几个小时的演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但让我感觉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几个小时的演出,演员们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师生们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戏曲进校园活动,不但让我感觉戏曲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瑰宝,是珍贵的,而且需要我们大家不懈努力,去延续这份辉煌。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2

关键词:戏曲;校园;特色课程;特色学校

桂林市第五中学坐落在交通便利的环城北一路旁,背靠清秀的观音山,学校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占地面积达80亩。学校是教育教学设备齐全、师资雄厚、教育教学成绩显著、特色鲜明的全市直属第一所普高独立高中。

一、学校的办学特色定位

2010年秋季学期开始,桂林市第五中学正式成为一所独立高中,从此迈开了全面独立高中建设的新步伐。近几年,桂林市第五中学按照“立德树人,多元发展”的办学思路,学生文化学习与个性化发展培养并举,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自2012年,五中被广西教育厅批准为广西特色普通高中立项建设试点学校之后,我校更是加快步伐成为广西美术、音乐样本学校,为创建普通高中艺术特色学校打下良好基础。

学校本着以特色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为特色发展思路,更将弘扬传统文化引进课堂,把“地方戏曲进校园”作为特色课程,开发戏曲校本教材,以点带面,勇于创新,敢于突破,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学生的多彩个性,丰富学校的内涵。

二、措施与成效

桂林市第五中学“地方戏曲进校园”的活动遵循“一年普及、两年提高、三年见效”的目标,传承地方戏曲精粹,推动学校学生学唱、爱唱、会唱、唱响家乡戏曲,打造地方戏曲特色课程。近几年在桂林市教育局和文化局的联合推动下,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心、市戏剧创作研究院的专家们组织中小学音乐老师培训、走进学校展示展演、指导学校排演剧目和交流演出等形式,系统地指导和推动地方戏曲知识的普及和推广。我校师生受益匪浅,对我校戏曲特色课程的开展起到推动作用。

(一)用课程打开特色发展之门

有特色课程做支撑,学校特色就有生命力。通过认真分析校情,把握学校亮点,发挥学校自身优势,开发“地方戏曲进校园”的校本课程,以课程为钥匙打开特色发展之门。

学校首先营造戏曲艺术浓郁氛围,戏曲元素的文化墙及宣传栏的戏曲知识的普及,在校园广播系统里增加地方戏曲音乐的设置,形成独特的校园文化。学校更是注重对音乐教师的培训,聘请桂林市曲艺团专家到校讲座,鼓励音乐教师边学边教,边教边学,形式多样且有效地推进学校特色建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设层次分明、循序渐进,“普及课”“拓展课”“培尖课”三课结合。“普及课”是让音乐教师把地方戏曲与音乐鉴赏课相结合,戏曲音乐鉴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听觉上对戏曲有一个感官的认识,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对戏曲作品的审美认知,让学生初识戏曲的魅力;“拓展课”是定期邀请专家举办和戏曲课程相关的讲座,具有针对性的训练及教学,通过专业教师讲解戏曲作品以及与戏曲作品有关的知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戏曲知识;“培尖课”是挑选优秀的学生参加相关的艺术活动,并邀请校外的知名专家、著名演员、民间艺人进行排练指导,扩大学生的戏曲知识面,并结合学校特点,让学生参与到戏曲的创作和编排中。正是让地方戏曲进课堂的形式,使得五色课程的开展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用研究性学习铺设特色发展之路

在“地方戏曲进校园”特色课程实践中,为了提升特色办学的层次,从基础的实践走向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一种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教学活动,它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桂林地方戏曲本就是民间艺术,而民间艺术的精华大多在民间,所以传统的民间艺术教育,更宜实施校外教学的模式。在学校的课堂上只是学到理论方面的知识,教师带领学生去参加地方的民间节日盛会,带领学生深入乡间田野去观看民间艺人的演出,学生实地采风对戏曲的传承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使学生对民间戏曲有更深入的认识,对于民间戏曲文化的功能、内涵、种类、风格和作品资源,有真切和客观的感知与理解,将教学与传承更好地结合起来。

“研究”这个词本身就具有挑战性,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不但知道如何运用学过的知识,还会很自然地在已经学过的知识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而且为了解决问题学生还会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

(三)用社团搭建特色展示的舞台

桂林五中在2012年3月成立了戏曲社团,社团的成立不仅弘扬了地方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也是五色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上的一个创新。社团从高一新生开始每年招新,并选拔优秀团员参加剧目排练,4年的时间逐渐在学校艺术教学中彰显了它的独特魅力,成为五中独有的校园文化,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课堂是推广和普及戏曲艺术的主阵地,为了保证社团活动的常态化,社团活动课也就是“培尖课”,每周二下午的两节社团活动就是固定的教学和排练时间。

戏曲艺术是视听的完美结合,悠扬婉转的唱腔,色彩斑斓的服饰,秀丽多姿的脸谱,丰富多彩的道具,无不体现出戏曲艺术的魅力。学校精心选择教材,认真备课,听赏的教学曲目也都是桂林地方戏曲中的名段。例如,广西文场所唱曲目内容多取自明清的传奇小说,如《玉簪记》《白蛇传》《西厢记》等。近年来创作了一些歌颂桂林山水风光的抒情小段,如《画中游》《仙境怎比我桂林》《七星夜游》等。零零落是广西代表性的曲艺形式之一,流行于桂北官话地区,因帮腔衬词为“零零落”得名,多演唱民间故事如《祝英台》《孟姜女》等,和一些抒情或讽刺性小段。长的可唱两三月,短的只需三、五分钟。反映现实生活的新创曲目如《新官上任记》《车站轶闻》《红棉似火》《腊梅花与点子多》等。桂林弹词又名“广西说唱”“广西说书”。其自弹自唱的实验性曲目《根深叶茂》首开桂林弹词纪录。为了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学习乐趣,指导老师经常发挥自己的演唱特长,给学生示范演唱和表演,并以欣赏与剧情介绍相结合、学唱与表演相结合等方式开创了丰富的戏曲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团员们从最基本的吊嗓、走台步开始,到念白、唱腔、身段,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用活动拓展特色发展的空间

2012年桂林五中戏曲社团成立,当年就精心组织学生参加2012年桂林市首届中小学地方戏剧、曲艺比赛,以原创桂林彩调剧《五中花开满园香》获得高中组一等奖。2016年桂林市中小学地方戏剧、相声、小品比赛中,桂林五中再次以原创桂林渔鼓《桂林五中美名扬》获高中组一等奖。此次原创剧目《桂林五中美名扬》,将学校办学特色巧妙融入渔鼓唱词中,展现了桂林说唱艺术的独特魅力,获得专家的一致好评,并被推荐参加桂林市“周末大家乐”的表演,获得桂林市民的赞许和肯定。

通过“地方戏曲进校园”特色课程的开设,学生系统的训练、活动的开展,他们不仅爱上了地方戏曲,还在戏曲演唱、语言表达、舞台表演等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在集体活动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逐渐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团队的精神。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了、内在品质提升了,更进一步增强了对祖国、民族、家乡音乐的喜爱。

三、特色课程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与未来发展的思考

桂林五色办学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特色课程的开设也使五中为创建普通高中艺术特色学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是仍存在一些问题有待思考和解决。

1.学校没有专业的戏曲教师,依靠外聘教师和专家对学校师生进行培训不是长久之计,特色学校的深入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师资。

2.社会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现象,导致大部分家长忽略学生的素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这也是学校在特色办学中最大的焦点、最矛盾、最突出的问题。

3.戏曲表演中,看似简单的打碟子、舞彩扇、转手巾花、敲渔鼓等动作,认真学起来还得花费不少功夫,高中阶段学生学业紧张,排练时间不够多,能力的提升就存在困难。此外,地方曲艺是依字行腔的,这个腔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把握总是不到位,也就是说的“桂林话”不够正宗。而且适合学生的曲目太少,老师创编仍有困难。

4.现在学校最缺乏的是蚯传承艺术的创编人员。要想让古老的戏曲艺术传承下去,必须加入现代元素,具有观赏性,接地气,创作出校园喜闻乐见的剧目,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3

关键词: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3-0101-03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是培养戏曲艺术人才,开发学生艺术创造性的主要阵地,同时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精髓,推动民族传统文化发展重要土壤。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师资的构建,依托高校文化建设的目标形成了较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机制。

一、“以学生为本”是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出发点

艺术类院校的学生们大都表现为强调自我,喜欢标新立异,努力体现自身的创造性。而作为戏曲艺术院校的学生与普通艺术院校的学生在特点上略有不同。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正是从学生的具体特点出发,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机制。

1.因材施教、全面发展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过程以及学习效果上并不单纯追求个性化,而是在学生个体条件的基础上讲究感觉悟性、风格流派以及师承关系等等。学校要根据学生不同的状态,“辩材定向,‘材’是指学员的技艺特点,‘向’是指学习哪些流派,做到学员的技艺特点与所学流派特色相近,才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成果。”[1]因此,沈健瑾教授在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就讲到,刚进学校不分行当,都学青衣,随后由于外形以及性格的因素,老师便把她划入花旦的行列。后来,由于个子长得高,学校又将她归入闺门旦、刀马旦进行学习。这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教学剧目,有比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学校也强调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特别注重对每个学生唱念做打各种技能的全面培养。不管是学武生的、学武花脸的,还是学老生、小生、铜锤这些文行的,一样要上武功课、把子课、基本功课,腰腿、打飞脚都是一样的要求。不是说文行的武功课就可以弱一些,学武戏的就可以不学唱。因而,陈国为教授就曾提到,戏曲学校毕业的老旦演员,可以胜任《目连救母》这样繁重跌扑技巧的戏,充分体现了学生在基本功素质方面的全面性。

2.人物塑造、锻炼实践

戏曲艺术是靠演员在舞台上塑造出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来完成的,因而其教学内容中很大程度上是实践性的。学生要想将老师所教的理论熟练运用,不仅需要刻苦练功的顽强意志、勤于思考的钻研精神,还需要大量的生活观察和丰富的舞台经验。因此,学校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大量舞台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也通过教师自身的舞台经验让学生了解人物塑造的重要性。孙桂元先生就曾提到,在塑造人物上要抓住人物的典型面,丰富其他侧面。比如在《汉宫惊魂》中为了能将“姚刚”这个人物少年封侯,年轻气盛的特色突出,他在整出戏贯穿了这一人物特点。与此同时,他又分析到性格暴躁的人也有感情脆弱的一面,姚刚谁都不怕,但唯独怕姚期。因而,为了突出二人的父子深情,更为了使人物更加丰富立体,孙桂元先生在处理姚刚拜别父亲的时候,采用了“跪步”,瞬间使一个粗莽的形象中夹入了一丝丝深厚的亲情,令观众看起来更为感人。

刘长瑜女士也讲道为了能够更加正确地表达人物情绪,在舞台上灵活运用京剧中的程式也很重要。例如:圆场,是为了表现人物情绪较为激烈时使用的一种行走方式,在传统戏中运用在焦急寻找,快乐游玩,激动的怒斥等行为中。在《红灯记》中李玉和被日寇抓走,铁梅听奶奶讲完革命家史后,心情异常激荡,难以平静,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想起革命者的无私英勇,激起继承革命的斗志。这时的人物情绪正好可运用圆场这一程式来过渡,这也是从内涵和形式上最为接近传统表现方法的程式,但又有别于传统的花旦“圆场”,步幅较大,快而稳,表现了铁梅思绪翻涌后继承革命的决心,既符合了人物,又符合京剧韵律。

3.强调基础、博采众长

在生源方面,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戏曲中专、有的来自专业院团、有的则是已经在专业领域内获得一定成绩的演员再次进修。因此,在学生基本构成上和其他艺术院校也有较大的不同。在某些班级中,我们可以看到,年龄跨越非常大,既有十六七岁刚刚从戏校中专毕业的“小”学生;也有自己的子女都已经上小学的,自己已经踏入社会、工作过许多年的,社会阅历丰富的“大”学生。此外,某些班级中,学生的专业差距也比较大。如虽然统称表演班,但其中有豫剧表演、晋剧表演、昆曲表演、越剧表演等,剧种的不同,学生们的专业背景、性格特点等方面也有较大区别。因此,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强调基础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个问题上,刘习中教授就提到:“老师在教戏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条件的差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条件好的要重点培养,条件弱点的也要帮助他学有所成。条件好的学生可能学东西很快、表现力也强,那么重点就要抓他比较弱的那一部分加强训练,条件弱的学生,他可能基础素质差,那么在教他的时候,老师就要放慢一点节奏,让他扎扎实实、稳稳当当地打好基础。”[2]

此外,虽然学生的个体差异性较大,但是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依然强调“博采众长”。也就是说要让学生有虚心学习的态度,能够在不同专业、不同流派的学习过程中以人之长克己之短。马名群先生在谈到自己的教学理念时,就曾说,“不要有门户之见”,可以多方借鉴。学习的开始是模仿,但是需要学生不断打开眼界,触类旁通,所谓“学死了,用活了”,通过形式追求到精髓。

二、“以教师为主体”是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园文化建设支撑点

与普通高校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在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常常出现的是小班教学,甚至是一对一的教学情况。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这就大大增强了教师的言行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度,教师的主体地位被自然而然地确立起来。因而,在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支撑点就是以教师为主体,从思想道德文化、学术文化、文体艺术文化等四个方面为切入点,结合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构建校园文化。

1.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执着于专业、凝聚于艺术

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性环节,它规定着高校校园文化的方向。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教师往往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展现出自己对于戏曲艺术的热爱,并将之融入血液中去。他们传递给学生的是,你们学习的不仅仅是专业技巧,更多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和领悟。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才能带动青年学生为戏曲的传承与发展不断地努力。例如宋富亭老先生曾在78岁高龄时,录制传统戏《刘唐下书》。这本是一出很普通的架子花脸,但是他到了晚年仍然在琢磨如何把这样一出一般用来打基础的戏改得更合理、更有艺术性,使表演技巧的使用更加符合刘唐这个人物,将“死”的程式变为“鲜活”的舞蹈语汇。宋老先生不仅改良了剧中人物刘唐的脸谱,使之更加符合“赤发鬼”既丑陋又狰狞的外貌特征和性格特点,更重要的是从剧情和生活出发,对“走边”的舞蹈、亮相、造型等表演套路进行了重新设计与创造。这种对于戏曲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于青年学生来讲不仅仅是给了他们学习的榜样,更是将对于戏曲艺术执着精神的发扬。

2.学术文化建设――言传身教,教学相长的

学术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它决定了一所高校教师教学的风气,决定了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校园文化建设中关键点。在戏曲艺术院校中,讲究直观教学,老师必须能够很好地给学生做示范,同时对学生加以启发。杨韵清教授在讲授《失街亭》的“三报”时,不仅要亲自示范,让学生生硬模仿,还要通过这一剧目启发学生领悟强调戏曲中的层次性,让学生明白“三报”的人物情绪皆不同。第一报时,诸葛亮已经预料到,因为马谡的战略布局就是失败的,所以语气比较平淡低沉。第二报,“司马懿大军离西城不远”!真来了,这就是稍有点惊了。等到第三报,大军已来到城下,这时候内心的潜台词就多了,诸葛亮也有点沉不住气了。这样“三报”的递进关系就明晰了,一层一层台阶式地上去了。学生只有真正领悟到他们所学的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所要表达、传递的东西,才能在演绎中做到最为精准的表现。这就给高等戏曲艺术院校的专业教师提出了要求,不仅要会演戏,而且要勤思考,善启发。当教师们在钻研表演技巧,分析学生们遇到的问题时,也是对自身能力的升华。刘长瑜女士就说道,教学过程也是反思自身艺术创作中的不足和遗漏的途径。例如,她扮演的花旦行当多是青春少女,在声音的要求上必然要甜美清脆。而很多学生在唱念中发“梭波”辙时,声音好听了,但字就不圆润了。从学生身上发现了问题,检查自己的演出录像、录音,也存在这个缺憾。做演员时没有觉察,一带而过。通过教学,反复比较,寻找差距,总结出了是口型的问题。不但解决了学生的问题,也使自身在演绎技巧的掌握上更为牢固和坚定。

3.文体艺术文化建设――注重合作,联动专业

文体艺术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很多高校来说,文体艺术文化建设常常与学生的第二课堂紧密结合。然而在艺术院校,“文体艺术”就是学生们的专业,就是他们的主课堂,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把专业建设与第二课堂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专业学习的推动作用,形成良好的文体艺术文化氛围,呈现出更多、更为优质的文艺作品。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党团组织活动,激发大学生进行艺术创作的能力,引导大学生在发挥专业特色的同时,注重专业思考。在校园内部活动中,可以尽可能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一方面加强彼此间的交流与沟通,另一方面也提高学生对相关艺术领域的认识和关注,使学生们在文体艺术创作中了解到互助、协作的作用,避免文体艺术活动陷入纯粹的娱乐性质。在校园外部活动中,如国庆、奥运等主题鲜明,意义重大的社会性文体艺术活动中,教师要特别提醒学生注重文化建设的延展性和继承性,使学生不同年级之间有传、帮、带的运转意识,增强学生整体的凝聚力。

三、“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是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戏曲艺术的发展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部分,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力求培养造就高水平的艺术人才,为我国的文化繁荣、文化发展贡献力量。因而把校园文化建设的落脚点放在了发扬民族传统文化上。

1.传统文化的继承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并非可以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因为这种继承是潜移默化的,是渗透在学生的具体学习、实践当中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学生学了一出戏,就是继承了传统文化,而是说在长期的戏曲学习侵染中,对于传统文化点点滴滴的理解和领悟。例如:学习昆曲表演的学生,由于从年幼时期就必须学会背诵《牡丹亭》等文学作品中的大段唱词,辞藻之精妙,音韵之雅致,让这些学生沉浸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染之中。对他们来说,古文并不陌生,古语并非难懂,他们是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自然地将传统文化吸收了进去。再如传统戏《二进宫》中的徐延昭手持牙芴根本不能抬头看太后,这是当时的礼仪。学生学了这出戏,就必然要去了解每个动作背后所赋予的文化意义。此外,学生们由于长期集中接受传统专业教育的影响,在加之他们的专业情结浓厚,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愈加浓烈,造就了他们也有主动了解、吸收传统文化知识的愿望。这也是他们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成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2.民族文化的传递

戏曲作为一项重要的民族文化,其传递过程不仅仅停留在舞台上。为了推动戏曲艺术的传递,高等戏曲艺术院校不断探索多种专业性社会实践活动,在锻炼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带动戏曲艺术的传播。例如高等戏曲艺术院校依托寒暑假社会实践的平台,带领学生到各地进行戏曲考察,了解戏曲发展生态,增强学生戏曲理论知识。此外,高等戏曲艺术院校长期与一些小学合作,开展“中华戏曲进课堂”活动,组织部分本科生到社区小学中,为小学生传授戏曲知识、戏曲唱段。所谓教学相长,很多学生反映,通过教学活动,让自己在专业上更加孜孜以求,同时也更加注重自身的言行,避免一些“坏习惯”教坏小学生。这种社会实践活动并非舞台实战演出,但是却达到了锻炼学生们的专业能力,同时提高他们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因此,充分发挥专业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作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戏曲,把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在实践中逐渐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可以通过这样的方式让戏曲这种民族文化传递给更多地民众,扩大受众群体,提升戏曲的吸引力。

3.戏曲文化的创新

为了让戏曲有所发展,吸引更多的观众,高等戏曲艺术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也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当然创新的难度是很高的,它需要在非常扎实的基础上,共同商讨、构建、磨合的情况下,实现多个领域,如导演、剧本、舞台、表演的多重结合,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刘秀荣教授在回忆现代戏《四川白毛女》的创作时,就提到这是对演员的一次锻炼和升华。因为当时用京剧来演现代戏还是一个新课题,如果还沿用京剧传统的一些程式化的手段,就不能很好地塑造这种现代人物,甚至会格格不入、不伦不类,给观众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如何用京剧的技巧、艺术手段来塑造现代人物成为当时大家需要不断思考的问题。而今天,我们已经能够看到很多现代题材的剧目,通过京剧、越剧、川剧等很好地呈现出来,大大促进了整个戏曲领域在内容题材方面的扩展,促进了戏曲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综上所述,高等戏曲艺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支撑点、落脚点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彼此联系,相辅相成的。只有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教师在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依托于传统文化的良好平台,才能有助于培养高水平的戏曲艺术人才,进而促进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4

学生戏曲艺术艺术殿堂“京剧进校园”一经提出,便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赞而誉之者有之,贬而毁之者有之,莫衷一是。我作为一名涉足讲台尚浅的青年音乐老师,谈谈个人的粗浅认识。

一、改称“戏曲进校园”更具科学性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京剧虽然在我国戏曲文化宝库中最为璀璨,但是并非唯一。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十三亿人口,戏曲种类达三百六十余种之多,仅仅“京剧进校园”,是“见树不见林”。我认为,除京剧外,应当允许各地根据当地民情、民俗,因地制宜地选学一些具有民族性、地方性、喜闻乐见的戏剧、曲艺。因此,把“京剧进校园”的提法改为“戏曲进校园”更具有科学性。

二、“戏曲进校园”意义重大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民族传统艺术,中国戏曲集文学、音乐、舞蹈、表演、美术甚至武术、杂技、服装、雕塑、灯光等多种艺术成分于一身,在表演方面要运用唱、念、做、打、伴等多种艺术手段,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无论是博大精深的“国粹”京剧,还是典雅如幽兰的昆曲,抑或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田园牧歌式的花鼓戏、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剧,可谓风格各异,绰约多姿。“戏曲进课堂”,让学生从小接触一些高雅的戏曲艺术,对于建设校园文化、改善教育环境,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中国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积淀着中华文化的价值取向和理想追求,承载着中华民族忠、孝、礼、义、智、信等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多彩,思想积极向上。诸如岳飞、杨家将之类的精忠报国;寇准、包黑之类的秉公无私;老程婴之类的舍己为人,等等。即便是那些神仙鬼怪题材的,也无不充分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忠贞、对信义的坚守、对真善美的讴歌、对假恶丑的鞭笞。它既是对社会生活的典型性的概括与反应,也是对现实生活的理想性的向往和指导。这些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3.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当今世界正步向全球化,外来文化正在造成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冲击,影响、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在东西方文化较量中,中国戏曲受到剧烈冲击。很多地方剧种后继乏人,不同程度地淡出。近几年已有上百种地方剧种“人亡艺绝”。“当一个民族的文化存在,这个民族就存在着”。喀布尔博物馆的这个题词,值得我们警醒。因此说,“戏曲进校园”,对于保护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坚守住我们的民族文化阵地,弘扬民族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把学生带进戏曲艺术殿堂

中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如何发挥音乐教学功能,把学生带入戏曲艺术的殿堂,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戏曲欣赏水平,是摆在每个音乐教师面前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由浅入深,解除学生的畏难情绪。中学生的乐理知识普遍较弱,教学歌曲都有困难,让他们学戏曲、唱京剧,真有点“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在戏曲教学实施过程中,我采用化整为零、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方法,先教授学生们比较熟悉的、故事情节生动的、浅显易懂的、旋律欢快的选段,调动起他们学习戏曲的积极性。比如“黄梅戏”的《夫妻双双把家还》,它唱腔如行云流水,委婉清新、细腻动人,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通俗易懂。在戏曲教学中,我先向学生教唱这样的段子,然后再教唱相对较难的豫剧、吕剧、京剧等唱段。《唱脸谱》中涉及的京剧专业知识比较多,如脸谱、人物、“四击头鸳鸯瓦”等,只作简单介绍,这样避重就轻、由浅入深,让学生从生疏、发愁到熟悉、爱好,把他们一步一步地带进高雅戏曲艺术的殿堂。

(二)欣赏为主,激发学生的戏曲兴趣。戏剧都是高度凝练的,它那曲折的故事情节、尖锐的矛盾冲突、典型化的人物形象,让人观之如临其境;它那脸谱化的角色、精彩夺目的行头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它那精妙绝伦的虚拟表演手法,正所谓“三五步万水千山,七八人百万雄师”,一举手一投足,都让人觉得情趣盎然;那凝练的语言,尤其是那言外之音的潜台词、肢体语言,更是让人回味无穷。单就唱段来看,那如诗的唱词,各具风格的流派唱法,传统的、现代的,可谓精彩纷呈,使人眼花缭乱。对于学生来说,学习起来确有困难。所以,我要求学生能“听得懂唱得来”就行。我还选取一些简单易学的课外戏曲音频、视频材料,给学生播放、示唱;还补讲了我们临沂的柳琴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平。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5

要欣赏赣剧,就要了解赣剧声腔组成及其特点。高腔、昆腔和弹腔以及前身的弋阳腔是赣剧的主要声腔组成,其中弋阳腔又包括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弋阳腔的曲牌源于两方面:一是出自南戏的曲牌有[皂罗袍]、[鹧鸪天]、[步步娇]、[泣颜回]、[驻云飞]、[红衲袄]、[香罗带]、[山坡羊]等;二是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清江引]、[点绛唇]、[醉太平]、[端正好]、[寄生草]、[朝天子]、[快活林]等。弋阳腔的特点是“一唱众和”,伴奏乐器为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弋阳腔唱腔刚柔并济,兼具婉转细腻与高亢振奋的表现力。

二、经典剧目以及名家代表

学习一门戏曲知识,要对其经典作品以及这一剧种的表演艺术名家有所掌握。戈阳腔的经典剧目有《西域行》,这部剧是根据史籍改编而来;根据明代大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改编而成的《还魂记》:此外还有《珍珠记》、《尉迟恭》等;青阳腔剧目《双拜月》、《百花赠剑》、弹腔戏《梁祝姻缘》、《孟姜女》、昆腔戏《悟空借扇》、《相梁刺梁》等。赣剧艺术表演名家有:严有源、杨桂仙、潘凤霞、童庆礽、胡瑞华、涂玲慧、陈俐等。通过上述这些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对赣剧感觉不在陌生,从而拉近与赣剧的距离,为大学生接受并欣赏赣剧扫清基本的知识障碍与心理障碍。

三、课堂运用体验式教学方法

在学习完基本的理论知识后,我们不要急于立刻进入欣赏阶段,而是在欣赏之前让学生对将要欣赏的剧目自己先来表演。我们以《牡丹亭》这部戏为例,在介绍完创作背景后,首先让学生了解这部戏的故事情节以及人物角色,然后让学生自己扮演剧中的角色,去体会剧中故事情节,当然,学生的表演不是用赣剧演唱的形式,因为大部分学生是没有学习过赣剧演唱的,学生可以用话剧、小品、现代流行音乐演唱的形式对剧本进行创编表演,目的是让学生亲身感受角色与故事情节,能够从剧情上先产生共鸣。当学生进入了角色,产生兴趣后,再进行赣剧欣赏,使学生愿意通过戏曲的表现形式再一次感受经典巨作的艺术魅力。赣剧欣赏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课后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交流心得才会碰撞出不同角度的欣赏审美的火花,每个人从不同的视角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来进行分享,这样才会促进加快学生们接受传统文化的脚步。

四、组织开展多元形式校园赣剧活动

通过建立校园赣剧文化沙龙、联合校园广播站、建立校园赣剧艺术社团等多种形式,加强赣剧艺术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的宣传力度,探索发掘丰富多样的赣剧艺术活动及宣传方式。具体方式例如每月举行1-2次赣剧文化沙龙活动,在活动中通过赣剧演讲比赛、邀请赣剧表演艺术家进校讲座等方式,来扩展、丰富赣剧艺术的学习方式。同时由于我们的课堂时间有限,这些活动也可以起到课下知识补充的作用。

五、结语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6

【关键词】学校管理大气做人精致做事启示

2011年8月,沐浴着泗洪县创一流教育的春风,泗洪县朱湖实验学校如一颗稚嫩的种子,迎着时代之惠泽,由原朱湖中学、朱湖中心小学合并成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

从零起步,小步快跑,大步跨越,励志弥坚,而今的朱湖实验学校,青松翠柏争俏,鲜花绿草比艳,凉亭石景林立,朴素雅致的建筑,错落有致的布局在充满浓郁的书山香气和文化氛围的校园内,与掩卷沉思的莘莘学子交相辉映,一脉相承,如一本栩栩如生的立体图书,彰显着朱湖实验学校“大气做人、精致做事”的办学理念,诉说着朱湖实验学校“努力办一所体面的学校”的教育情怀。几年来,该校在校园环境、常规管理、文化建设、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特色创建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真正实现了追赶型、跨越式发展。

一、 抓住契机绘就学校发展新蓝图

刚组建的朱湖实验学校校园显得杂乱无章,几排高低起伏的瓦房横亘在中小学之间,初中部校园显得破败不堪,学生用的还是水泥操场,学校的重新布局规划势在必行。为此学校数次召开校务会议,研究部署校园规划工作,提出立足高起点、追求高品位的目标,做到一次建成,长期使用。该校邀请江苏省都市设计院的专家驻点学校一起制订校园规划图,设计院设计了三套方案供学校参考,通过教职工投票最终选择了一套最科学的方案。在教育主管部门和各级政府的支持下,短短数月,几排高低起伏的瓦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塑胶跑道、绿化和校园文化长廊。不经意间,该校的附属幼儿园改造完成了,并于2012年12月高标准通过江苏省优质幼儿园验收,幼儿园的办园条件有了质的飞越,保教水平明显提高,实现了当地群众在家门口享受优质幼教资源的梦想。学校新建的综合楼于2013年按时完工,所有教学楼加固改造完成了……现在的朱湖实验学校已经把四年前的规划蓝图变成了现实,走进校园你会感受到该校布局的精致,也会为处处是景、细微处的匠心独运所折服,这些都凝聚着朱湖实验学校人的智慧和辛劳。

二、 以前瞻性的教育理念引领学校和谐发展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结合学校实际制订了《朱湖实验学校工作纲要》,内容包含学校的文化与价值观、各类工作制度、各岗位工作职责等等,成为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是制订学校工作计划、活动方案、工作措施等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学校有科学的规划愿景,使学校的管理从思想引领入手,这是朱湖实验学校走向成功的关键。

孔子曰:“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校一直把学生养成教育当成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坚持习惯比成绩重要,先养成好习惯后成才。始终面向全体学生,对所有学生成长负责。关注心灵,对学生人格完善负责。弘扬个性,对学生发展创新负责。基于这样的思考,提出的校训是:做一个大气的人。即大的气度,大方,不俗气,始终从育人的大局出发,始终尊重教育规律。强调养成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孩子的今天,更是为了孩子的明天和未来,一个人养成好的习惯会影响他的一生。该校把养成教育目标进行细化,把任务分解到年级,提出没有和养成教育无关的人和事。强调养成教育要月月讲、周周讲、天天讲,落实到每一名学生。把养成教育纳入课程计划和教师绩效考核,开展各种活动,扎实推进。比如,自行车、汽车的停放,要停出学校的一道风景,停出朱湖一流的风范;学生雨伞的摆放,要摆出学校的一道风景,摆出朱湖一流的风范。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相关处室制定《精致早读、自习检查制度》《我努力、我进步阶段性自我评价制度》《学生值勤自查评比制度》《养成教育达标班评比制度》,不断细化学生管理标准,不断加大学生管理力度。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最影响朱湖实验学校形象的不文明行为”评选,选票中有20个选项,当初的评选结果排在前三项的是:不听老师教育、公共场合不讲卫生、乱扔垃圾、随地吐痰1062票;不注意自己言行、讲脏话1046票;不顾别人感受、大声吵闹1023票。通过不懈努力,学校的每位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生知道什么事情该怎么做,学习成绩上去了,校园内乱丢、追逐打闹现象不见了,现在的评选结果20个选项都是满意的,没有任何人提出意见。

三、 以同舟共济的精神推动学校跨越发展

为了能让理念深入人心、开花结果,朱湖实验学校把构建风雨同舟、艰苦磨砺、沐风栉雨、自强不息的精神放在首位。学校构建了四个层面的精神,即同舟共济、和谐诚信的团队精神,孜孜以求、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以人为本、视生如子的博爱精神,谦虚谨慎、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这些精神,汇成了学校各项事业与时俱进的力量源泉。

在精神引领下,学校高度注重文化传承和建设。校长经常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人,我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名片,要让这种文化成为学校师生的共同特质,要融入到每个人的血液中去。”该校为了找准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在全体师生中开展“我心中的朱湖实验学校文化”征集活动,最后提炼出“校风:养成良好习惯;教风:遵循教育之道;学风:爱与敬重的学习”这一独居特色的文化名片,现在这已成为该校师生的一大特质。一所学校的文化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与学校的积淀有关,文化的生命力来自于不同的土壤和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为此该校设立了校史陈列馆,在这里可以看到该校发展的脉搏,很好地保持了文化的传承性。学校的“三风”和校徽、校歌做到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集聚了全体教职工的智慧,校园内的每一块石头都被赋予了文化内涵,每一颗树木都有自己的文化名片,如今的朱湖实验学校到处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

四、 以德艺双馨的教师队伍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绽放的花朵离不开滴滴雨露的滋润,朱湖实验学校努力打造一支教学质量有成绩、教学大赛有位次、核心期刊有名字、经验交流有身影、课题研究有成果、专业领域有影响的“六有”教师队伍是学校乘风破浪的胜利保证。

学校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请进来”(专家、名师培训讲学)、“走出去”(参观学习、交流任教、读研究生、参加各种培训班)、“互相交流”(与县内外多所名校建立联谊关系,双方互通教学信息,互派教师学习、交流)、“以赛促练”(举办书法、板书、演讲、多媒体课件制作、上课、说课等教师技能大赛活动)、“以课代训”(每学期举办新教师过关课、青年教师汇报课、高级教师优质课、名师示范课)、“青蓝工程”(新老教师结成对子,以老带新,尽快提高新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活动,让教师与“思想巨匠”交流、与“教育巨匠”谈心,从而提升思想,拓宽视野,促进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在当地干部群众的心目中,朱湖实验学校教师个个都是积极进取的人。学习走在前面――通过书籍、报刊、网络,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科教学思想收入视野,通过会议、沙龙传递给其他教师。教学走在前面――上课、听课、评课,样样走在前面。教研走在前面――不是死教书、教死书,而是循着教育教学规律活教书、教活书,形成了以“新、实、活”为特征的课堂教学风格。班级管理走在前面――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坚持以人的科学与快乐发展为本,只要对学生有利的事,哪怕再苦再难,也一定要做到底,做到让大家满意。从他们身上能够感觉到敬业是教师一种最重要的素质。每位教师的一小步,是朱湖实验学校的一大步,朱湖实验学校把这种精神诠释成一种美德。

五、 以贵在落实的精细化管理实现学校科学发展

朱湖实验学校提出计划+不执行=0,好思路+不行动=0,开会+不落实=0,关键在于落实的管理理念,落实管理责任,强化执行力,实施精细化管理。

学校着力采取以下措施做好常规管理工作。① 实行教干分工负责制。教干分管工作直接参与其本人绩效考核,分管工作成绩占教干绩效考核的三分之二(校级)、二分之一(中层正职)、三分之一(中层副职)。② 实行月度总结制度。每月召开一次教干会议,汇报各自工作;每月进行一次“六认真”检查,及时分析整改;每月举行一次主题沙龙,分享师徒成果。③ 以活动促进提高。定期进行安全演练,提高应急处置能力;举行戏曲操比赛和庆“六・一”活动,提高特色创建水平;举办我身边的故事演讲比赛,提高学生的文明程度和热爱学校的感情;举办跳蚤书市、开展阅读评比,提高师生文化素养;开展教干述职,提高教干管理能力;召开校长现场办公会,让学生来“挑刺”;进行“学生最喜爱的教师、班主任”评选;进行“教师最喜欢的教干”评选;注重宿舍、教室文化建设。④ 用制度引导作风转变。安全工作人人有责;教学质量和工作量是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后勤工作关系到师生切身利益;教师发展学生才能发展学校才能发展。

为了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追求精讲多练的课堂教学效果,结合教学实际情况,制订《课堂教学十项要求》,从以下十个方面规范教师课堂教学行为。① 严格查课,不得出现漏课现象。② 教学目标要分高、中、低三个层次。③ 课堂提问要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每堂课学生发言不少于15人次。④ 课堂上学生动口动笔做练习时间不少于10分钟。⑤ 认真落实“三讲”――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易漏易混知识点、“三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学不会的不讲,教师讲授新课(复习课除外)不得超过20分钟。⑥ 课堂上学生违纪,课后处理,不能因此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课堂上批评违纪学生不得超过10秒钟,避免矛盾激化。⑦ 下课前,对授课内容要作总结。⑧ 针对学生实际,留适合学生的作业,去掉难题、偏题、怪题。⑨ 下课后10分钟和学生一起活动,保证学生安全,听取学生意见,及时反馈。⑩ 每月进行一次检测,面批,及时讲评。

六、 以泗州戏特色创建保障学校可持续发展

朱湖当地老百姓受戏曲文化浸润历史久远,不少民间艺人每逢传统节日都会自排自导戏曲节目,很多老百姓对泗州戏曲目张口便唱,唱的千回百转,荡气回肠。朱湖实验学校把泗州戏作为学校特色建设内容,专门成立泗州戏特色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泗州戏特色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编制了校本课程《戏韵流芳》,申报省级专项课题《泗州戏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编制训练《戏曲广播操》,于2013年11月建成了泗州戏陈列馆、泗州戏传习所,为泗州戏特色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学校每学期举办一次泗州戏活动周,举办一系列与泗州戏有关的活动,激发孩子们的兴趣。“画脸谱”活动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泗州戏曲目中的一些经典人物,通过自己的绘画描述出来;“我是小小戏曲家”活动以模仿泗州戏表演艺术家们的经典造型、经典唱段为比赛内容,激发孩子们对泗州戏的学习兴趣;“我是小小编剧家”活动进行泗州戏编剧比赛,让孩子们在编剧过程中,享受泗州戏的独特魅力。

该校把戏曲教学纳入地方课程,做到每班每周上好一节戏曲课,该校许、魏娜、李成明、孟小红等老师很有戏曲天赋,学校对她们的培养更是不遗余力,南下北上到各地学习取经。他们还自己编排了戏曲操,师生同做戏曲操的场面蔚为壮观。该校戏曲节目在省、市、县各级各类比赛中屡屡获奖,同时也数次参加有关部门组织的庆典活动。学校先后被泗洪县广电文化出版局授予“泗州戏传习所”,被宿迁市教育局授予“宿迁市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宿迁市艺术教育先进单位”“非遗传承基地”,被江苏省教育厅授予“江苏省特色文化课程基地”。在做好戏曲特色的同时,该校认真开展写字、美术、器乐、体育特色教育工作,做到多轮驱动,不断提升学校的特色水平和办学品味。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7

元明清戏曲文学是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属必修课。近几年来,各高校教师对此作了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实践,取得了许多富有创新意义的成果。这里,笔者就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的渗透等问题略陈管见,以探索戏曲文学教改之路,不足之处,请方家批评指正。

1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

地方戏曲资源历来是高校教学就地取材的源泉,从近代戏曲学研究大师吴梅先生,到现如今在戏曲研究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山大学康保成先生等,成为走课堂与实践相结合之路取得突破性成功的典型例证。郑传寅先生说:“戏曲表演必须再现生活场面。”[1]因而,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高校课堂的意义与价值,就教改功能角度而言,具体如下:

(1)地方戏曲资源可利用性。首先是地方戏曲资源得天独厚的人文环境亲近感、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以及教师与艺人间的直观互通性等,这为高校教改创造了切实可行的有利条件。同时,由于我国地方戏曲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较具传统特色与典型的剧种不下二百种,为高校提供了就近取材的可贵资源。如安徽与湖北两省的高校引黄梅戏、江苏与上海的高校引昆剧、四川高校引川剧等的教改实践成功的例子,均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地方戏曲资源向高校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可利用性。

(2)地方戏曲表演艺人与戏曲品牌资源的示范作用与价值。戏谚说“说不如讲,讲不如演”,即说明戏曲文学教学过程中引进艺人表演示范的作用。而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的审美价值,更是教改中可遇而不可求的天赐尤物。一方面,将艺人引入课堂教学,有寓教于乐的效果,也有现身说法的直观功能,更有吸引学生兴趣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独特的地方戏曲品牌资源是乡情教育的典型材料,也是学生独特审美视角教育的最佳方案。正如易中天所说:“事实上,演员、观众、角色是戏剧艺术的三要素,少一个就不成为戏剧了。”[2]

(3)大学古代文学课堂的严肃性与地方戏曲表演的活泼性。严肃性与活泼性的相结合,是一种优势互补,也是课堂教学普遍遵循的规律。往往大学课堂中因为强调口头和书面语言对知识点的记忆与理解能力的培养,而忽略形体语言的谑趣性所带来的特殊性教学效能,因此,此类的教改实践必然突破传统教学的格局而趋于一种更综合性的教学形态,这符合大学课堂教学走与社会相结合发展道路的发展趋势。

(4)就地取材、因材施教,为传承戏曲文化作贡献。以高校学子为依托传承戏曲文化是近年来文化领域普遍关注与共同努力的事情,而高校教改中就地取材并因材施教的努力,必将培植一大批青年学生对戏曲文化的热衷与关注,进而造就戏曲文化的一大批具有成熟审美能力的青年群体,这恰恰解决了当前戏曲文化界对观众群体后继乏人的困境,必将为传承戏曲文化作贡献。

2引地方戏曲资源入大学课堂的可行性与必然性

将地方戏曲资源引入大学课堂在操作方案上也有它的可行性与必然性,其中除了就近方便性之外,还表现在人才优势、品牌优势和传播优势等三大方面。

首先是人才优势。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中国各省市所培植的一大批专业戏曲演员目前已趋于离退休层面,大量的戏方戏曲人才从专业演出场院下来,这便为高校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具有专业高素养与表演高技能的准教学人员储备,这种人才优势持续性虽不十分长久,但却十分宝贵,因而在地方戏曲艺人与高校的联姻成为一种时代潮流的今天,其操作方案的可行性中又有紧迫,这似乎成为时展的必然。

其次是品牌优势。由于地方戏曲资源的独特唱腔、保留剧目、特殊技能等方面专长,造成某些方面的品牌效应,而这种品牌效应对于高校引进教学资源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一者由于高校所处的人文语言环境的亲和性吸引力因素,二者戏曲品牌资源的展示性魅力效能,三者国情与乡土教育的大环境发展趋势所要求等,因而决定了其可行性与必然性。

再次是传播优势。引雅入教方式的多样性要求传输渠道的多向性,而地方戏曲资源由于占天时地利人和之道,在传播方面占有绝对的优势,就地取材、随时取材、多选项取材等的传播途径优势,必然给高校戏曲文化教学环境提供及时与便利的保障,这种地沿性带来的传播优势因而便成为引雅入高校的可行性增添必然性的趋势。

上述三方面从理论上为引地方戏曲资源入大学课堂提供了可行性与必然性的依据。笔者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近二十年,近年来在引雅入教改革方面作了一些微弱的探索,兹引列几条心得体会作为佐证。

首先是人才方面。笔者所处的高校地处江西临川,这里的戏曲资源十分丰富,戏曲人才的储备也十分丰厚。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所上的古代文学课与戏曲文化课程中,长期聘请抚州采茶戏一级演员、多次获部级戏曲奖项的潘凤仙女士来校进行教学活动,并聘请了三名离退休京剧演员与胡琴伴奏师傅亲临课堂教学等,由于东华理工学院地理环境的优势,一大批离退休戏曲界艺人长年在校园内的牡丹亭旁休闲与表演唱自娱自乐,因而为教学所需的演艺人才提供了及时与非常大的便利。

其次是品牌方面。江西临川戏剧品牌资源有三大块,一是专业文人戏剧创作,如汤显祖的临川四梦,二是傩戏资源,如南丰文傩、乐安武傩等,三是古声腔的遗存,如宜黄戏和广昌孟戏中保存的古海盐腔因素等,此三大块品牌资源的合理运用,利用其文本、图片、演示现场与实况录像等方式,以乡情乡音为媒介,从地域特色角度进行解读等,使教学环节得到充分的拓展并取得独特的效能。

再次是传播方面。笔者曾尝试让学生利用周末课余时间与校园内牡丹亭旁的艺人学习演唱,主要学唱古代文学中要求背诵的篇目与章节,结果一大批学生通过与老艺人的接触后,每人都能唱上一段名曲名段。同时,为了验证学生学习的成果,笔者专门聘请了本校戏曲票友宋秀珍老师到课堂上指导演唱,并检验学生学唱的成效业绩等。学生通过学唱能够熟练地运用在班级文艺表演上,甚至学院的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等均有良好的传播效能。

3地方戏曲资源向古代文学教学渗透的设计与实践

以古代文学中的明代传奇文学教学为例。如汤显祖戏剧章节,由于“汤显祖是把他的愤激之情渗透于《邯郸记》的曲调唱腔艺术中。”[3],所以对曲牌的教学尤其重要,兹以此为例。根据教学大纲设计为六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为讲解法,主要讲解汤显祖生平与思想、代表作品内容与特色、影响与价值等三方面内容。梁伯龙说:“表演训练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创作方法和训练阶段相吻合。”[4]本人根据教改思路采用“读、示、唱、演”四字教学法,使雅曲走入课堂,达到较好理论与实践、文本解读与表演相结的教学效果。

(1)文本解读与戏曲演示(共三课时)。解读文本:汤翁生平简介、汤翁戏曲理论与创作成就分析(共一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全面了解汤显祖的生平思想与戏曲理论基本知识。用多媒体演示《牡丹亭》戏曲几个片段(下载白先勇青春版):开篇———闹私塾;发展———游园惊梦;高潮———幽媾和送别;结尾———团圆)(共二课时)。教学目标———使学生认知汤翁戏曲作品的表演情态与戏曲风貌特点。下载片段、布置课外视唱练习作业:[皂罗袍•游园惊梦]“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付诸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昆腔版本和采茶腔版本)。教学目标———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模拟昆腔和采茶腔的声腔演唱能力,并能至少运用一种声腔模式学唱《牡丹亭》中的一段精品唱腔。

(2)演唱文本与戏曲鉴赏(共三课时)。聘请地方戏曲名家教唱《牡丹亭•游园惊梦》中的[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名段(一课时)。教学目标———让学生与专业戏曲艺人互动,认知戏曲表演的独特魅力,并加深前期学唱效果,以达到真正掌握一种唱腔演唱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达到以演唱的形式熟练记诵教学大纲的背诵篇目的要求。戏曲名家讲解《牡丹亭•游园惊梦》的表演特色与审美心理(一课时)。童庆炳说:“在审悲体验中,形式化则是造成‘距离化’并促成痛感转化的的又一原因。”[5]因此,确定教学目标———使学生领略专业艺人与文人讲解戏曲作品的区别,并能全面理解戏曲作品鉴赏的不同层面与不同方法。学生分组模拟表演戏曲的身段、步履、出腔、运腔、念白等内容(一课时)。这是教学课堂实践环节,采取录音形式对学生分组演唱效果进行分析讨论。教学目标———通过录音与课堂讨论,使学生初步具备鉴赏戏曲唱腔艺术的审美能力,特别是戏剧表演中的叙事能力,如于平所言“在我看来是指人体动态来叙‘事’的方式与特性。”[6]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8

2005年5月中旬和2007年12月上旬,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先后举办了两届安徽地方音乐研讨会,并成立了安徽地方音乐研究中心,邀请了十多位安徽地方音乐的专家学者,就安徽地方音乐现状、安徽地方音乐与我省高校音乐教育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并形成了关于建立安徽地方音乐资料库、建设安徽地方音乐课程体系以及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等若干措施。

一、立足研究基地,构建安徽

地方音乐资料库

以安徽地方音乐研究中心为基地,把设有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的高校作为安徽地方音乐学习和研究的主力军,建立田野调查制度。把全省划分成皖北、皖中和皖南三个区域,成立了十多支研究小分队,选派多名有经验的教师带队,以各地地方音乐研究专家和民间艺人为点,收集各地相关音乐资料。如对安徽黄梅戏的考察,我们不仅向享受国家津贴的著名专家时白林先生请教,还深入黄梅戏集中演出的安庆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以便全面了解该剧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在对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涂民歌采集时,我们一边采录当地民歌手的演唱资料,一边向他们学习这些民歌曲调和演唱特点,切实领会这些集劳动、风俗、娱乐于一体的乡土音乐。通过几年的实地考察和向地方音乐家、民间艺人们的学习,我们收集了许多安徽地方音乐文献资料,采集了大量鲜活的音像和图片资料,现有文献资料近120万字,图片1800多张,音像资料70多个小时,访谈记录900多分钟,还有大量各个乐种的乐谱资料等,安徽地方音乐资料库已初步建立。

二、整合音乐资源,建立

可行性特色课程体系

合理整合音乐资源,规范使用研究成果,及时有效地使这些成果付诸于教学实践环节之中。我们把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筛选,编印成册,立足基础课程的可行性和实用性,开发主体课程模块。如目前正在建设的是以《安徽地方音乐历史》、《安徽地方音乐概论》、《安徽地方音乐美学概论》三个课程为主的课程模块。《安徽地方音乐历史》是对安徽地方音乐历史发展过程的梳理和阐述,关注安徽地方音乐发展脉络,讲述安徽不同历史时期的各类音乐现象、音乐活动、音乐人物及其作品等。《安徽地方音乐概论》主要立足乐种的历史沿革与发展状况,涉及安徽民歌、说唱音乐、民间歌舞、乐器与器乐、戏曲、宗教音乐等范畴,注重乐种的形态、内容、发展现状等方面的阐述。《安徽地方音乐美学概论》是从文化和审美层面予以分析,理清安徽地方音乐与我国其他地方音乐在文化和审美层面的异同点,通过这些异同点来探寻安徽地方音乐的美学根源和审美趋向,以此丰富安徽地方文化的美学意义,折射出安徽民众的精神索求和音乐情结。这一课程模块的构建集中体现了对安徽地方音乐文化的系统性研究,它与我们已经开设多年的《安徽民歌演唱》、《安徽地方戏曲演唱》、《安徽民间器乐演奏》等课程共同构成了安徽地方音乐课程体系。

三、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多样

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

在实施安徽地方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努力丰富教学手段,采用多样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如组建对安徽地方音乐感兴趣的学习小组等;民族民间音乐方向课程与技术课程相结合,如声乐教学与地方民歌和戏曲演唱结合、民乐演奏教学体现安徽本土器乐内容等;专题讲座与现场演示相结合,如邀请安徽地方音乐专家和艺人为学生授课和演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依托每年一度的艺术周邀请专家和当地民间艺人开展专题讲座与教唱民歌等活动。另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农民歌友会。

四、结合课程标准。建立

可操作性评价体系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调整评价体系,在保留考试和各种考查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使评价方式多样化。如音乐学专业学生对于安徽地方音乐学习需修满4个学分64课时,非音乐专业学生需修满2个学分32个课时;学生在省级民歌或戏曲演唱或器乐比赛中获奖可获得2个学分,对安徽地方音乐研究有新见解的文章达8000字可获得2个学分等。

五、汲取丰富养料,形成鲜活

生动的研究成果

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音乐语汇、独特的表现形式,这些无疑构成了丰厚的专业音乐创作营养园地,极大地促进了专业音乐创作。近年来,我们做了很多尝试,并且成果颇丰。如安徽师范大学的合唱教学中,许多作品来自对安徽地方音乐的改编。根据民歌改编的有《摘石榴》、《山歌好唱口难开》、《风里传来桂花香》、《太阳出山来》等十几首;根据戏曲唱段改编的有《采茶调》、《对花》等。另外,本校教师还根据安徽地方音乐元素创作了器乐曲《缘》(张建华作曲)和歌曲《牛歌》(张春林作曲)等。此外以研究安徽音乐为主的研究生论文也有几十篇,如《安徽目连戏唱腔研究》、《安徽无为县昂家庐剧戏班调查》、《安徽大鼓研究》、《巢湖民歌研究》、《当涂民歌演唱研究》等;本科生毕业论文也有近百篇涉及安徽地方音乐内容。这些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均汲取了安徽地方音乐的丰富营养。

六、丰富校园文化,有效充实

高校文化建设内容

戏曲进校园活动总结范文9

关键词: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演艺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7—0162—02

一、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1.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在物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物质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的载体,是大学文化的外在标志。“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主体曾经和正在作用于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的总和”[1]。因此,我院在新校区的物质文化建设中,重视学校的历史文化传承和整体风貌的和谐。尤其是在校园的建筑景观、园林布局、文化设施以及他们的风格特色及功能划分,延伸了老校区的文化传统与特色,着眼于学校原有深厚的文化历史渗透、融合和创新。例如在新校区的自然景观、楼台亭阁等徽式建筑风格;既保留了有几十年历史的陈长庚塑像,也有新建的文化长廊和文化墙,文化墙上挂着历代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巨幅照片和他们所演的作品。我校的校园规划、绿化美化建设,使校园的山、水、园、林、路等达到使用功能、审美功能、教学功能的和谐统一。让校园成为“学者之园”、“明星之源”、“学问之所”。

2.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在精神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文化必须有深刻的精神内涵,才能以文化人,才能发挥陶冶情操、凝聚力量、提振信心、鼓舞士气的重要功能”[2]。“大学精神本质上是学校的办学理念、育人方针、学术追求、管理模式的哲学抽象,是对学校文化体和文化群的整合、凝练和升华”。我校在精神文化上既注重黄梅戏表演专业的日常教学过程,坚持抓公共课教学,又根据学员的个性抓专业课的学习,因材施教;既重视“四功五法”基础训练,又拓展文学、美学、声乐、视听、舞美、化妆等综合训练,极大地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人文素质。独特的魅力和专业的个性构成了我校的特色,这样黄梅戏这种剧种才有巨大的魅力和竞争力。

3.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在制度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院在平衡学院与政府、学院与社会、学院与学院之间的关系,维护学院的自主地位和学术自由的本质精神也就成为建立我院根本制度的核心问题。我院的具体制度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运行机制在学院内部制度中的体现,具体制度如教学制度、科研制度、人事制度、奖惩制度、招生制度、财务制度、后勤制度等等。如果没有没有良性发展的具体制度,及时再好的外部制度环境,学院也不可能成为卓越。

4.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行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高校行为文化是行为文化的一个亚文化,是指高校校园文化主体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本身及由其行为所放映出来的心理状况、思维方式及精神面貌等的总和,它是校园文化大主要体现者”。也就是说,高校行为文化是大学校园内所有人员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校园管理、生活娱乐等活动中产生的文化。它包括办学精神、宣传活动、文体活动中产生的文化现象,是办学理念、精神状态的动态体现,也是大学精神和价值观念的折射。在优秀的高校文化构成中,最重要的是那些最受人敬重的、具有独立思想的、而且学术成就斐然的学者、教授。例如,韩再芬、许梅花、郭宵珍就是我院的代表。他们的为人、为教、为学的品格和气质及其惊人的创造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其他师生员工,他们的行为为人们所仿效、传颂,甚至成为学校历史的一部分。

5.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演艺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我校黄梅戏人才的培养模式改革思路就是要改变以往的“师父带徒弟”、“口传心授”式的培养模式缺陷,将黄梅戏人才培养上升到更高的层次,以造就理论与实践结合、具有更广适应性、复合型的高级黄梅戏表演、编剧、导演、音乐、舞美人才;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是技艺精湛的行家里手;既能传承又能创新,既能立足舞台进行专业演出,也能站稳讲台传播戏曲文化的复合型多面手。

例如2011年10月28日,我院“少英艺术团”的青年演员在“华夏神韵——中国民族戏曲优秀剧目大汇演”推出了一台精彩的黄梅戏折子戏专场,其中包括《女驸马》、《天仙配》、《戏牡丹》等黄梅戏经典剧目和片断,精彩的表演不仅充分展示了民族戏曲艺术的丰硕成果和独特魅力,更促进了民族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2012年4月29—30日,第五届全国黄梅戏戏迷联谊大会在我院隆重举办。联谊会由安庆市文广新局、安庆广播电视台、北京海晏盛世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和我院共同主办,共吸引了500余名来自全国二十六个省份的黄梅戏爱好者报名参加。

二、安徽黄梅戏艺术职业学院文化建设的存在的主要问题

1.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我校自中职院校升格而来,其文化渊源在以前的中职学校。由于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在文化内涵、文化层次上有较大的差异,且我校在升格后急于消除中职教育的痕迹,没有去梳理总结、提炼传承中职学校文化;同时为了体现高职院校文化的高等性,盲目照搬和模仿普通高校的校文化,致使我院文化建设特色还不太鲜明,没有彰显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色。

2.校园文化的学术性和创新性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