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科学发展观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3:23

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范文1

概括起来说,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改革和发展”。()要准确理解、完整把握、正确贯彻科学发展观,必须弄清它的结构。也就是说,要围绕发展这一主题,弄清发展的本质、道路、战略措施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此,必须首先弄清它的各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着眼点,就是用新思路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搞现代化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的战略方针。科学发展观通过把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与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丰富了发展的内涵,提升了发展的境界,更加突出了发展这一主题。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另一方面,用新思路、新要求强化了发展这一主题。科学发展观是在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取得的成就对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维护国家安全、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所起的基础作用的同时,针对多年来快速发展中积累的矛盾和问题提出的。这些问题和矛盾主要包括“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经济增长方式落后,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等”(同上),必须通过发展来解决。关键是发展要有新思路,对发展要有新要求。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004年)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所讲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其着眼点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尊重一切人作为人的权利。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之所以是以人为本,乃是因为,第一,它不仅主张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根本目的,回答了“为谁发展”的问题,而且主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回答了“依靠谁发展”的问题,从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第二,它在处理“依靠谁发展”和“为谁发展”的辩证关系上,更侧重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主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三,它强调在发展中要着力解决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不仅表明科学发展观始终从个性与共性相结合的角度,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而且也使科学发展观更具有号召力,更容易深入人心。

科学发展观主张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总书记指出:“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2004年)

对照上述论断思考多年来我国在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矛盾和问题,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要从现实针对性上来把握这条道路。“全面发展”要克服的是重经济发展轻社会进步、重物质成果轻人的价值等片面性,主要是从开阔发展的视野、丰富发展的内涵上来规范发展;“协调发展”要解决的是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经济建设中重数量轻效益,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突出问题,主要是从更加关注公平入手,从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来规范发展;“可持续发展”针对的是目光短浅、竭泽而渔的倾向,主要是从兼顾现在与未来的角度来规范发展。(2)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旨在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快”指的是速度,“好”指的是效益。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就既要看到,社会全面进步的基础是经济的发展,离开经济长期平稳地以较快的速度发展,社会发展就无法上台阶;同时也要看到,社会进步并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的发展,离开相应的文化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经济快速发展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就无法解决,经济发展的高速度就无法长久维持。(3)要从过程与结果、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上来把握这条道路。即要经常把预定的发展目标和实际达到的效果相比较,用以发现矛盾和问题,把谋发展、促发展的主要精力切实放在解决矛盾和问题上,有效地推进发展。为达目的必须先创造条件。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看,协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和手段。结果是过程的积累。从过程与结果的关系看,对发展来说,协调要比全面、可持续更基本。这主要是因为,相比之下,协调发展更具有过程性。协调针对的是不协调和不平衡,不协调、不平衡的双方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构成矛盾。协调的过程就是解决矛盾的过程。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则主要表现为结果。如果说全面是从空间的角度来规范发展,可持续是从时间的角度来规范发展,那么,协调就是从时空相结合的角度来规范发展。协调发展是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的中介,它集中体现了过程与结果的辩证统一。

“五个统筹”是支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实施“五个统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筹划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应坚持的主要原则。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是落实“五个统筹”。“五个统筹”的实质是统筹兼顾,重点讲的是如何统筹协调发展,也包括如何统筹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实施“五个统筹”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辩证法。“五个统筹”主要是针对全国而言的,考虑到了影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

科学发展观集中反映了到目前为止我们党对发展问题的认识成果。它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为什么要以发展为主题”、“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根本问题,为又快又好地发展提供了完整的思路。科学发展观的结构就是上述回答之间的基本关系。

科学发展观对“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回答明确指出:人民群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发展必须靠人民群众来推动;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人全面发展是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这是对“为什么要以发展为主题”的回答的进一步展开。对“怎样发展”的回答,就是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

“发展”和“人民群众”是科学发展观的最主要的关键词,科学发展观的结构就是围绕它们构建起来的。借用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中的范畴,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包括“硬核”和“保护带”两个部分,这就是科学发展观的结构。其中对“为什么要以发展为主题”、“为谁发展”、“依靠谁发展”的回答,依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阐明了发展的本质,决定着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性质,是科学发展观的“硬核”。这个“硬核”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都不能改变。如果抛弃了这个“硬核”,发展观的性质就变了。对“怎样发展”的回答,指明了发展应走的道路和应采取的战略措施,是科学发展观的“保护带”。“保护带”是可以更改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也是最能体现创新的部分。

依据这一逻辑结构来审视和谐社会的构建,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其一,以社会的“和谐度”为参照物,可以衡量出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名义下进行的各种活动是否真正落实了“硬核”的基本主张。其二,以它为参照物,可以对“保护带”的基本主张进行检验和扬弃,使它们更具有针对性,更加完善。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落实到构建和谐社会上。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2005年)科学发展观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相隔一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其意义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它表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由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政治、文化、和谐“四位一体”,表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党更加关注社会建设,更加关注社会和谐、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和民主法制,从而表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和治国理念有了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明了具体方向,规定了具体任务。在现阶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途径是经济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齐抓,内在机理是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协调,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些都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和谐总是相对的。社会的和谐程度越高,越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目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合理调整社会各阶层的关系、重点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切实保证所有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等,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着力解决的关键性问题。之所以可以把社会是否和谐当成衡量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情况的尺度,根本原因在于:科学发展观的内容有些本身就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有些则是前提条件;和谐要靠发展来促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两者的基本关系是:“科学发展观从发展理念、发展思路等方面促进社会发展、社会建设、社会治理,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等方面反映和检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是从和谐的角度促发展。”(曾庆红)因此,用和谐社会实现的程度检验科学发展观发挥作用的程度是理所当然的。可以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度”来反映和检验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的情况。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又快又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主观与客观、真理与价值、现实与长远、目标与手段的辩证统一,是科学发展观科学性的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具有深刻的方法论意蕴。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时,必须从世界观与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着重坚持以下方法论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把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

讲究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的统一,是我们党的传统。用两者的有机结合来推动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就可以保证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使发展具有不竭的力量源泉。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关键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党领导发展的根本政治理念,贯穿于科学发展观的方方面面。坚持党的领导,关键是落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惟一宗旨和保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本色。坚持群众路线,关键是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这些都是以人为本的应有之义。

坚持以人为本,把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有机结合起来,推进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是顺理成章的。关键是抓好以下工作:(1)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要把民主法制建设当作坚持以人为本的重要内容,当作党的领导与群众路线有机结合的载体。党要通过民主与法制的渠道,集中群众的智慧和实践经验,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要运用各种机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性。(2)加强党的建设。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在全党形成谋发展、促发展的浓厚空气,切实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上。要在各级党组织中树立奋发有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下力气惩治广大群众深恶痛绝的腐败分子。要不断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成果宣传群众、鼓舞群众,增强人民群众坚持党的领导的自觉性。(3)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困难和问题。党要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满足各阶层、各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为切入点,在倾听群众的呼声的基础上谋发展,促发展。要关心群众的疾苦,切实帮助群众解决具体困难,使群众真正享受到改革开放的成果,把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到实处,变成人民群众的切身感受,来调动他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积极性。(4)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既使我国的发展充满了活力,也容易造成社会分化,导致经济资源和社会权力向部分社会成员集中。这是不争的事实。面对人民内部利益要求复杂多样、利益矛盾日益增加的情况,必须继承和发展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思想,既要看到有矛盾是正常的,并不可怕,正确处理这些矛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由之路,也要看到当今的人民内部矛盾主要牵涉到的是利益分配、利益平衡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应该是充分运用政治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健全相应法律法规,用以调节收入分配,激发创造力,限制并逐步缩小社会差距。

2.坚持统筹兼顾,把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统筹兼顾是我们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一条重要历史经验。通过统筹兼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可以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并把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坚持统筹兼顾,从思维方式上讲,就是要把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结合起来。矛盾思维和系统思维都属于辩证思维,它们的相互结合是哲学与系统科学相互渗透的重要渠道,也是当今方法论思想发展的大趋势。矛盾思维把事物看成是矛盾的集合体,看成是矛盾不断产生和解决的过程,重视对立统一规律在辩证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立足于在不同层次上对事物进行矛盾分析,主张通过促使矛盾转化来推动事物的发展。系统思维是伴随着系统科学的产生、发展、向其它领域迅速扩散而产生的一种思维方式。系统思维方式认为,世界是由许多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系统组成的;任何系统都是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功能,即它表现出来的特征或者对外发挥出来作用,不等于要素的功能之和,而是由系统中各要素相互结合的方式即结构决定的,要素与要素的相互作用也必须以系统为中介。因此,认识和改造世界,不能只见局部不见整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是必须自始至终关注整体,要在这个前提下对系统进行结构分析和功能分析。矛盾思维和系统思维相互结合的主要根据在于,客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普遍发展是它们共同的逻辑前提。它们都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普遍发展这两个根本观点的展开和进一步阐发。因此,掌握矛盾思维方式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系统思想,也很容易接受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反之亦然。许多问题既可以用矛盾思维来说明和解决,也可以用系统思维来说明和解决。只不过运用矛盾思维更便于把握重点,运用系统思维更便于把握全面。在大多数情况下,把两者结合起来,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必要的。

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坚持统筹兼顾,把矛盾思维和系统思维结合起来,就是要充分发挥矛盾思维便于把握重点、系统思维便于把握全面的优势。为此,必须在以下方面有清醒认识:(1)要有世界眼光和全国一盘棋的思想。这是坚持统筹兼顾、把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有机结合起来的大背景。当今世界国际交往密切,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政治多极化两种趋势并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有世界眼光。要运用系统思维方式,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放到世界这个大系统中来运筹,要特别关注那些大国、强国的国际战略对我国可能产生的影响,趋利避害,审慎做出反应,把握我国发展的主动权。还要明确认识到,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全国范围内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缺乏全国一盘棋的思想,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就无法发挥,统筹兼顾就无法有效进行。(2)紧紧围绕“五个统筹”搞统筹兼顾。“五个统筹”视野恢弘,包容很广,本身就是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五个统筹”的提出是系统思维与矛盾思维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落实“五个统筹”,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同样必须把矛盾思维与系统思维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解决的矛盾很多,在诸多矛盾中挑出这五对矛盾给予特别的注意,就是因为它们是重点,其中任何一对矛盾解决得不好,就足以影响大局。另一方面又要看到,“五个统筹”是一个有机整体,从根本上说是综合治理,其中任何一对矛盾的正确解决都有赖于正确解决其他四对矛盾为其创造条件。要依据上述思路,抓重点,抓全局,使统筹兼顾落到实处。(3)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科学发展观最终要落实到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具体工作上。具体工作也有近期与长期、重点与非重点、目的与手段之分,也需要统筹兼顾。这是总的原则。至于某一项工作到底是用矛盾思维还是用系统思维去解决,要看具体情况。不论用何种思维去解决,都要讲究实效,不能把简单问题复杂化。

3.坚持改革开放,把走自己的路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要解决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在新阶段面临的现实问题。这些问题有些是由我国的国情决定的,有些则具有国际普遍性。像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加的问题,经济发展同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矛盾加剧的问题,不少国家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都遇到过。成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及时警觉,正确应对。2004年我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490美元,按既定的部署和现行汇率计算,到2020年将达到3000美元。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也是经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的重要阶段。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都表明,这一阶段是现代化建设的瓶颈。在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两种结果:搞得好,经济社会向前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搞不好,就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停滞,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前者有日本、联邦德国在上世纪6、70年代的成功经验,韩国在上世纪7、80年代的成功经验,后者有巴西在上世纪7、80年代的失败教训。在克服瓶颈的过程中,日本、联邦德国、韩国所采取的战略措施都是变革经济增长模式,让国民生活有质的提高,但重点却各具特色。日本强调“从工业开发优先转向重视人的生活”,联邦德国强调“不光靠勤劳苦干,更要靠技术创新”,韩国强调“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农民收入”。(《环球时报》记者联合报道)现代化建设中瓶颈普遍存在的实质是,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情况下,如何使科学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协调?具体来说就是,如何使科技发展带来的财富增长在社会成员中合理分配?以及如何避免用科学技术进行掠夺式发展,即避免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这是世界性的难题。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总结我国发展的实践经验,针对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问题,大胆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坚持走自己的路所取得的重大理论成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必须坚持上述做法:(1)将坚持改革开放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结合起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追求的目的与形形的资本主义发展观都有质的不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坚持了科学发展观的社会主义性质,有利于坚持以人为本,有利于进行“五个统筹”,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2)借鉴国外先进经验要放开手脚。我们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凡遇到与社会制度无关的问题,只要国外有成功的经验,都应该采取“拿来主义”。要充分认识到,在发展的问题上,从战略措施到具体做法,国外有许多先进经验可以借鉴。能借鉴的自己还去摸索,就背离了实现又快又好发展的初衷。除了借鉴先进经验,还要密切关注国外有关现代化建设的研究动态,及时了解其最新的理论成果,这对于我们开阔视野、走自己的路也非常重要。(3)使改革与开放在创新上聚焦。要走自己的路,必须大胆创新。科学发展观的确立是我们党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继续发扬创新精神。要看到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在人口多、人均占有自然资源少的情况下进行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要同时完成机械化和信息化的双重任务,又背负着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这些是我们最大的特殊性。我国地域广大,各地区的发展程度不一样,发展条件不一样,在发展中遇到的具体矛盾也不一样,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走创新之路是不行的。改革的实质就是创新,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也是为创新服务的。只有把改革与开放聚焦在创新上,才能把走自己的路与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有机结合起来。

科学发展观范文2

关键词:论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7)-10-0011-02

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以人为本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将人的主体性复归于人,揭示了人对于自然和社会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文化、社会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社会性与人的个体性的统一等基本原理的新认识、新发展,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的进一步发扬。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结构,也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正是这一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论原理来解决当前社会发展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强调坚持“五个统筹”,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因此,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促进社会矛盾运动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就要发展先进生产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需要;就要建设先进的政治文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政治生活需要;就要建设和发展先进和谐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就要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让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这充分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世界观、历史观与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从哲学层面上讲,科学发展观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的本质、同的、内涵和要求等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发展问题上的具体运用和发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作为世界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建立在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基础上,认为自然界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统一的。在三者的关系问题上,人是主体,社会与自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密切联系、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社会全面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强调发展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的全面发展与协调发展,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

科学发展观作为历史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主体的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生产方式和社会形态变革的决定力量。因此,“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同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科学发展观把人民群众作为推动发展的主体和基本力量,以满足人民群众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史观。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实践性、规律性与系统性的统一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系统论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成果,为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作出了科学证明。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和系统论发展最新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了实践性、规律性与系统性的有机统一。

科学发展观有力回应了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现实要求。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例如,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很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大;体制机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还不健全,思想道德领域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等等。科学发展观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这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以人为本、全而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五个统筹”、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举措,体现了鲜明的实践性。

科学发展观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问题的规律性认识。科学发展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在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发展战略、发展动力、发展日的和发展要求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观点,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指明了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决发展的科学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系统理论。

科学发展观科学运用了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科学发展观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体现了系统分析方法的整体综合性特征;强调按照“五个统筹”的方法协调处理各种矛盾,推进改革和发展,体现了系统分析方法的有机关联性特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确保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和人类社会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体现了系统分析方法动态有序性特征;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体现了系统分析方法的功能目的性特征。科学发展观是系统论基本原理和方法在发展问题上的科学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自然科学有机结合的典范。

四、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是历史发展主体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

发展观是关于发展的本质与内涵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所以发展观也就是发展问题上的世界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世界观。我们党坚持的以人为本,在哲学意义上是主体论与目的论的统一。科学发

展观体现了这种统一。一方而,它明确要求把人民群众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树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发展人;另一方而,它始终坚持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是我们党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首先,以人为本强调对人的尊重,把人的生命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这既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马克思主义价值理想的集中体现。其次,以人为本强调人民群众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又是受益者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这是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内在一致的,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立场和共产党人的崇高理想。因此,以人为本又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坚持以人为本,就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可以说,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唯物史观。

五、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道路,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我们推进发展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强调,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而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而进步,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把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和人的全面发展看成相互联系的整体,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看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各个部类、各个方而,人与社会、当代与后代等彼此相联系、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过程,进一步丰富和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对发展问题的认识。

科学发展观范文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

1、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吸收人类文明进步的新成果,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思想。

2、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

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是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现实依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到二十世纪末,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开始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3、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党和人民事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制定科学的奋斗目标和选择正确的发展道路,并带领人民群众不断为之奋斗,这是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永葆蓬勃生机的根本保证。

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的本质和内涵,是指导我们认识发展的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任务,把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发展的前提,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的观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深刻理解以人为本,才能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切实做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要结合加强党的建设学。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各级领导干部要做推动科学发展的表率,把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同做好各方面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解决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工作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群众利益的关系;处理好群众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切实做到通过学习推动实践,在推进实践中深化学习,以身作则促进科学发展、真抓实干落实科学发展,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

作为一名青年大学生,一名学生干部,更有责任和义务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切实发挥在学习和工作中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提高责任感和使命感,切实增强模范意识。

第一、在思想上不断提高政治理论修养,坚定理想信念,通过报纸、刊物、上网等形式,学习党内知识和当前国家时事、大事,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新团章的章程、团的十六大精神和领导讲话,并在行动中认真去践行。

第二、在学习上,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不断充实文化知识,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掌握扎实的本领,真正做一个有用的知识分子,努力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第三、在工作上,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培养创新精神,积极为同学服务,增强责任感和主动精神,真正做到在实践工作中先锋模范作用。

时代召唤青年,青年创造未来,通过学习团的十六大精神,我更加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提高了政治觉悟和理论修养,我们要始终站在时展的前列,应对挑战,务实创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我们的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参考文献:

[1]刘广祥.调查报告.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新机遇加快老区发展——关于商丘市老区建设情况的调查与思考[A].刘广泉主编.[C].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15-18.

[2]李登伟,江同文,刘明光,田兴富,董飞,张勇,杨小松.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油——2005年西南石油大学博士生实践团赴塔里木油田社会实践调查报告[J].经济师,2006,(4).

[3]韩晓燕,朱春花.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来自云南昆明市官渡区六甲乡福保村的调查报告[J].云南社会科学,2008,(S1).

科学发展观范文4

一、科学分析广电发展现状和发展形势

近年来,*广播电视事业虽然取得了较快发展,但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广电事业还比较弱小的地位尚未根本改变,实现科学发展的目标还任重道远。

一是科学发展的意识不强,对发展形势认识不深。这几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形势一片大好,相比之下,广播电视发展速度和质量都不太高。造成的原因有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危机意识、发展意识不强,有些人对现状抱有幻想,不知道狼在哪里,缺乏科学发展的压力和紧迫感。

二是对关乎广电科学发展的政策和规律研究不深,被动式发展。目前,我们对广电发展的政策和规律研究不深,研发力量不足,没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和课题,缺乏科学的研究、论证和市场分析。可以这样说,目前,广电战线2000多名同志,很难找出几个可以把广电科学发展、实现广电产业化等问题说清楚的人。现在各地广电跨媒体、跨区域合作屡见不鲜,世界融合化趋势正在蔓延到广电领域,业务融合、技术融合、并购融合此起彼伏,已经形成了新闻集团,如维亚康姆、时代华纳、迪斯尼、贝塔斯曼等世界媒体巨头。而我们现在跨媒体和区域合作基本没有,没有这个平台,我们很难实现科学发展。特别是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是广电人亟待研究和破解的难题。

三是理解力、执行力较低,破难无高招,实现科学发展缺乏有效的措施。实现科学发展其实就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过程。现在我们有些同志对待工作是回避、推诿、拖拉,甚至有的人干脆讲这件事我办不了,束手无策,消极等待。还有些单位和职工在推动广电产业科学发展上,时常处在被动式的应付状态,推一推就动一动,拨一拨就转一转,科学发展的思路窄、招数少、不得法。很多工作只会就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贯彻文件,没有形成最后的落实和效率。

二、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的发展理念和科学的发展思路,扎实稳步推进广电事业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遵循市场规则进行跨系统、跨媒体、跨区域资源整合和合作。科学的广电发展观需要有科学的广电资源观,科学的、开放的资源观可以让我们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从一个前所未有的广度去重新审视、评估自己的资源优势。我们拥有广播、电视、报纸等优势媒体资源,但我们整合得不够,还是一盘散沙,没有形成团队优势。还需要我们从体制机制层面上按照市场的规律,依靠利益纽带,加强对广电资源的整合研究,进一步解放思想,眼光向外,突破行业界限、区域概念,“借用”资源为我所用。比如制播分离是目前国际上通行的电视节目制作和播出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将电视媒体的节目生产系统和播出系统分别运营。目前*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正在进行制播分离改革,就为我们借用外部资源建设了一个直接的管道,借用社会的力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节目栏目质量,又比如对县市广电资源的利用问题,我们可以以项目、资金、产业为纽带进行合作,建立长期的、共赢的合作关系,既做强了市级广电,又带活了县市广电。

2、树立科学的人才观,构建战略性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当前,我们的广电事业产业要实现科学发展,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留住人才的科学人才机制,从思想上到行动上牢牢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迅速聚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会干事的人才。

一要围绕构建层次分明的人才梯队,搭建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成长平台。我们要分专题来研究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人才、采编人才如何培养、如何搭平台的问题。要坚持用人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唯年龄,把“人适其位、位适其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作为人才工作基本准则,建立健全岗位与能力挂钩、公平与竞争兼顾的人才激励机制。出台激励措施,进一步完善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使各类人才得到科学评价、合理使用。

二要强调“岗位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理念。要鼓励员工开展岗位练兵,立足岗位培养品牌员工、岗位标兵、技术能手,让员工成为某个岗位、某个工种的专家、权威人士、高端人才,让人人都有成才的机会。我们在*电视台成立了瑞龙工作室,就是鼓励员工立足岗位成才的好做法。

三要发挥分配机制的杠杆作用,激励人人贡献。薪酬制度要向一线采编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有突出贡献者、管理人员倾斜。凡是好经验、好做法、优秀成果,都是财富,都要给予肯定和奖励。我们不仅要把一大批优秀党员、优秀员工选拔到领导岗位上,同时又要消除以职务进步为唯一通道的落后观念,在一线开展突出人才的评选,让一批首席播音、首席记者、首席摄像等脱颖而出,实行突出人才岗位津贴,享受一定级别干部待遇。

四要强调“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观,积极以项目制、合作制、建立专家顾问库等形式把社会人才吸引过来为我所用。比如我们聘请了一批赣南师院的专家顾问,这批专家正在融入我们的一些栏目节目中,成为引导和推动我们广电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3、树立科学的市场化、企业化管理理念,努力构建现代媒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广电产业化过程中我们发现,目前我们执行的媒体管理体制仍然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宣传、事业、管理三位一体、以事业性质为主、事业产业不分的管理体制。这种管理体制严重地制约了广电的科学发展进程。努力构建现代媒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对实现广电科学发展势在必行。对于媒体中可经营的产业部分,要充分利用市场手段,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全新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制约机制,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市场中求发展,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市场企业。目前的广电产业发展和改革,大多停留在频道改版和人事分配机制改革层面上,在如何使我们的媒体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上则基本没有涉及,没有按照市场化、企业化管理理念,构建现代媒体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如电视台除新闻综合频道外,二套、三套可以大胆地走市场化、企业化、公司化的道路,可不可以尝试给予它们二级法人地位,让它们成为市场的竞争主体,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呢?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深入研究,科学分析,力求突破。否则,我们在广电科学发展的进程中,机制体制的阻力将越来越大。

4、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提升广电管理水平,增强广电媒体核心竞争力。广电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广电工作的方方面面,但现在最为迫切的是要推动管理机制的创新。一要建立科学的决策管理制度,确保决策正确。要坚决杜绝“做事凭热情、拍板凭经验”的现象,推改革、上项目、搞产业都要搞可行性分析,进行科学的论证。二要制定科学的岗位管理办法。要变人员管理为岗位管理,杜绝因人设岗,减少人浮于事现象。目前我们不少单位岗位设置不讲科学、不计成本、不计工作量,特别是后勤服务岗位设置偏多、工作量偏少,分配机制又未向生产一线倾斜,造成一线人员流失严重,对此,应加强管理,重新科学设定岗位。三要提升对效率和成本的管理能力。要结合实际,进一步建立健全节目评估、岗位考评、绩效管理等各项管理制度,提倡精细化管理,加强标准化建设,强化成本核算,严格奖惩,增强管理的科学性与人性化,逐步建立起一套科学、公正、量化、有效和统一的管理体系。

科学发展观范文5

我们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人类社会关于发展问题认识的最新成果,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经验的新的概括和总结,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大飞跃。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发展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使人与物的发展得到和谐统一。发展观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观点、根本看法,它回答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问题。唯物史观认为,发展观首要的问题是为谁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要处理好发展中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实践是主体与客体之间具体而现实的双向对象化的过程。发展是人类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实践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践的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和社会环境。由于人们对主体和客体在发展中作用的认识不同,客观上也就存在着以人为中心和以物为中心两种不同的发展观。以物为中心的发展观,包括极端的环境保护和单一的经济增长两种主要表现形式。它要么认为环境是完全不可改造和利用的,要么把发展过程简单片面地归结为物质财富的增加过程。而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就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它以人为价值核心,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这也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在科学发展观看来,人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主体,离开人的发展,社会发展将无从谈起。发展不是游离于人之外的自然历史过程,而是人作为主体参与其中并影响其进程的历史过程,物的增长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物的发展变化同时也影响和制约发展的主体即人的发展,发展主体与客体是辩证统一的。因此,树立科学发展观,必须以人为本,把人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主体,牢固确立人民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解放人和发展人。正如**同志所指出的:“我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的关系,使当前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得到和谐统一。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是统一的。没有眼前利益的逐步实现,就没有长远利益的最终实现。同时,没有长远利益的真正实现就没有持久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和眼前利益这种辩证关系不但是一种客观的社会规律,同时也是一种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科学发展观强调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的有机统一。它认为,发展是一个延续不断的过程,今天的发展要有利于明天的发展,今天的发展要为明天的发展打基础。只有这样,历史才能进步,文明才能传承,发展才能持续。综观世界发展史,一些国家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眼前经济的增长,以消耗能源、牺牲环境为代价,结果是影响了下代人乃至人类更长远的发展。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我们娄底作为一个能源原材料基地,经过长期对地下资源的开采,在创造现代文明的同时,也对实现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辩证地处理好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又要考虑生态的保护;既要考虑增长的需要,又要考虑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既要考虑发展的收益,又要考虑付出的成本;既要考虑当前的发展,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一代地永续发展。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局部的关系,使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发展得到和谐统一。经济发展,不断增加物质财富,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是用来指导发展的,不能离开发展这个主题,离开了发展这个主题就没有意义了。发展首先要抓好经济发展。”所以,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决不意味着经济发展已退居次要位置,更不是通过抑制经济发展来平衡别的发展。无论现在还是将来,经济发展始终是发展的重要内容,是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基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不能放松。但也必须看到,经济发展不是发展的全部内容,发展还包含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的全面发展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也为经济增长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经济发展代替不了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水平的提高不等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水平的自然提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城乡、区域和社会群体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日益突出,社会组织和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单纯追求经济增长,一些社会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就可能导致社会冲突加剧、社会动荡不安。科学发展观在总结过去发展的经验教训后,提出要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发展,转变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而且要关注社会发展指标、人文指标、资源指标和环境指标;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真正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四、正确认识和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使社会稳定与发展得到和谐统一。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是我们党现行分配政策的一条重要原则。强调效率优先,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强调兼顾公平,符合社会主义要求。在分配问题上,只考虑公平,不讲效率,就不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只考虑效率,又会过分拉大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实力还不是很强,如何把“蛋糕”做得更大仍是我们重要的目标。否则,即使“蛋糕”分得再公平合理,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公平,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效率优先,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并不是把“兼顾公平”理解成可有可无,或者是以提高效率为理由牺牲公平。事实上,如果收入差距过大,最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很难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经济的增长就会受到处于相对贫困地位的人群的抵触,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社会冲突。在这方面,拉美国家是有深刻教训的,在上世纪**—**年代,一些拉美国家虽然人均GDP超过3**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70%,但由于贫富差距过大,频发经济社会危机,发展严重受挫,被人们称为“拉美陷阱”。可见,贫富悬殊,差距拉得过大不但会影响效率,甚至会酿成严重危机。因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和公正。一是共同发展。就是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正常关系不是谁先富谁后富,而应当是共同发展、相互支持、相互带动。二是共同分享。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不仅要关心经济增长,更要关心这种增长能否使包括低收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在内的所有人共享,使社会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三是共同富裕。从现实情况看,中国发展极不平衡,要求各地达到共同富裕既不现实也不可能,但共同富裕应当作为一项长期目标而不懈追求。

科学发展观范文6

关键词:异化;物化;现象;解析;现代化

0前言

马克思对异化劳动广泛、深入的批判和卢卡奇对资本主义物化现象的深刻批判,揭示了异化、物化现象的秘密,也为我们认识现代性的限制及其缺憾提供了新的维度。在马克思理论的视野下解析异化、物化理论和现代性理论对我们理解现代社会的变迁有重要的启示,为我们审视我国的现代性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总体来看,目前在我国现代性并未完全确立,与此同时,伴随现代性而来的异化、物化现象正在为我国社会所认知。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在对异化、物化现象和西方现代性解析基础上思考我国的现代性问题。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异化、物化”现象解析

(1)劳动异化、物化。劳动过程及其产物不属于劳动者,成为与其相对立的一种异己的力量,这就是劳动异化。劳动异化首先表现为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产品不属于劳动者而属于另一个人。在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企业中,这种异化是明显的。公有制本质上不会产生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异化还表现为劳动过程的异化。劳动过程不属于劳动者而是属于另一个人,劳动过程的片面性,使劳动者片面发展。因此,劳动者只是由于外在的压力而劳动,他在劳动中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只要外在压力解除,他就会逃避劳动。这种情况,不仅存在于私有制企业的劳动中,同样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于公有制企业中。劳动异化还表现为人与人的异化,即劳动不仅生产物质产品,还生产另一个与他对立的人。在私有制企业中,这另一个人就是企业主;在“公有制”企业中,这另一个人就是种种特权者。

(2)市场异化、物化。商品生产是一种异化的生产。在这里,异化表现为“个人力量由于分工转化为物的力量这一现象”,也就是人们的社会关系表现为物的关系,人的关系被物的关系所掩盖,物统治着人。“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是商品异化的典型表现。商品交换形成市场。市场不是各市场主体自愿联合的结果,而是各市场主体活动自发形成的结果。市场一旦形成,对于各市场主体来说,是一种必须服从的力量。不是人在驾驭市场,而是市场在驱使着人。

(3)职业异化、物化。工作的职业化是强迫性分工的结果、表现。职业对人来说是一种外在强制的力量,使人片面地甚至畸形地发展,如马克思所说:“原来,当分工一出现之后,每个人就有了自己一定的特殊活动范围,这个范围是强加于他的,他不超出这个范围:他是一个猎人、渔夫或牧人,或者是一个批判的批判者。只要他不想失去生活资料,他就始终应该是这样的人。”

(4)政治异化、物化。我们的国家政权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因此,从本质上说,人民政权和共产党不会产生政治异化。但在社会发展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中,社会矛盾和社会利益的分化必定会这样那样地反映到国家政权和党内来,商品交换原则也会渗人政治生活中。局部的政治异化己是一个相当普遍的事实,表现为党和国家的某些干部的贪污腐化,,主仆颠倒,利益错位,横行不法,欺压百姓,等等。如果我们不引起警惕,党和国家政权的整个异化的危险性也是存在的。因此,在“”结束不久后人们争论的社会主义社会有没有异化、会不会产生异化的问题,到了今天,历史已做出了明确的回答。

2正确看待当代我国社会中存在的异化、物化现象

我国是处在相对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特别是在它的初级阶段,表现了历史因素巨大的复杂性。改革是对原有历史条件的一种改革,它会在某些方面抑制某些异化现象,同时在某些方面发展着某些异化。从总体上说,异化有其历史进步意义,因为它表现了现实历史条件的进步。马克思虽然预计到从资本主义到共产主义有一个过渡时期,但这是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成熟,从而为共产主义准备好了物质基础以后发生的,因此,那个过度时期结束,人类进入共产主义,异化现象也就消失了。然而在现实的历史运动中,社会主义革命是在经济落后的国家首先出现的。由于作为历史起点的生产力水平不仅远远低于共产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而且远低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水平,因此,这个历史过渡时期将是很长的,任务是极其艰巨的。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特别是它的初级阶段,异化将不可避免的存在。

实行市场经济不仅是我国走向世界的必经之路,而且也是我国社会自身发展的必经阶段。我国虽然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但却不能逾越市场经济的发展阶段,而且,正是因为它跨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才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完成西方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商业化、工业化、现代化。而市场经济同人的异化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市场经济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和手段,根据市场需求决定生产什么和生产多少。在市场经济中,个人以独立的主体从事活动,他的劳动及其产品只有通过市场交换才能得到社会承认,他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人的价值转化为物的价值,人与人的关系采取了物与物的关系、商品与商品的关系形式,物对人的支配不可避免地发生,人与其本质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就会仍然存在。

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作为原发型市场经济是自发产生和发展的,它既神奇般的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使人改造自然的力量迅速发展,发挥出巨大的正面效应,同时,又将其负面效应放纵地、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它使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作为异己的五的力量反过来支配人,使人成为社会关系的奴隶。疯狂的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成为社会的不治之症。在这种异化的社会状态下,任何人都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而最悲惨的是无产阶级,他的劳动成为典型的异化劳动。尽管现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用计划手段医治社会的异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它只能在有限的程度和范围抑制异化,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异化问题,这是由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私有制基础决定的。而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因而社会生产的发展是在国家计划有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防止了社会经济行为的自发性对社会生产的冲击。所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会重蹈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覆辙。然而也应当承认,只要搞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就不可避免地存在,我们只能限制它却不可能完全消除它。

3“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对异化和物化的消解

(1)科学发展观对物化的控制。从哲学上看,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物化现象的有效控制。

科学发展观在发展问题上把生产力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辩证统一起来,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价值观相统一的原则,深刻、正确地把握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目标;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现代化在新的时空和实践背景下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回答;科学发展观在我国未来发展的问题上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有机体思想与事物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坚持了历史辩证法;科学发展观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追求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三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和谐共生”关系。具体来说,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但是经济发展不会自动带来人的全面发展。因此科学的发展观强调一定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社会发展,始终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和谐共生发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及时调节社会利益关系,维护社会的公正公平。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在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的条件下,逐步理顺各方面的经济社会关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更加健康有序,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和创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持续巩固。

科学发展观提升了个体作为主体的价值,把人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彰显了个体的价值,强调了人体在人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学发展观倡导全面的发展观,为个体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乃至个体全面自由发展提供了总体指导性原则和方向;科学发展观倡导协调发展观,为个体合理兼顾各方面素质,防止走向片面和畸形发展提出了指导;科学发展观倡导可持续发展,为个体系统合理规划和设计自己人生生涯,实现人生发展最优化,提供了发展的目标和发展路径。

(2)和谐社会对异化的消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建设层面合乎逻辑的展开,它拓展了新的历史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格局的科学内涵。

和谐社会就是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目标要以人的发展目标为基础与核心。社会的发展不仅关注物的目标,更加关注人的目标,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诉求。人是发展的目的,是社会和谐的目的。社会和谐是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我们的方针政策既要关注经济指标,也要关注政治和文化指标;既要关注社会指标,也要关注自然和生态指标。它是各项指标的有机结合。片面性的指标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害于人的发展。总之,就是要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表明,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最根本的是为人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进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福,王永山.从异化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对人的存在状态发展之路的马克思主义解答[J].南京师范大学报,2005,(3).

[2]罗赛.“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不同定向[J].教学与研究,2005,(7).

[3]宁媛.中西文化视野中的“异化”范畴[J].江西社会科学,2006,(7).

科学发展观范文7

观作为兵团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根本指针。 一、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科学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包括了系统而丰富的内容科学的发展观是适合中国国情和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观,它是人们对发展问题的总体认识和根本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包含了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坚持改革开放,是科学发展观的强大动力;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的;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实行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等。科学发展观要回答的问题有:要不要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往哪里发展等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目的,是回答“为谁发展”的问题。

坚持以人为本,就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使人民群众成为发展的动力。具体地说,就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健康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就是要尊重和保障人权,包括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就是要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就是要创造人们平等发展、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就是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说过,未来的新社会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我们从事的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理所当然地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我们党的立党为公的宗旨和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本质要求。

(二)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是其首要内容和中心内容,是回答“要不要发展”的问题。

离开了发展,就无所谓什么发展观。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待发展。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之所以是“硬道理”,就在于它是一种客观规律,又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首先,发展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客观规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经济生活,总是不断发展不断前进的。人类终究会发展,一切阻挡者必将受到历史的惩罚。“发展才是硬道理”,乃是一种客观规律。正因为如此,发展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人类实践的历史性课题。发展也是现代社会各国称雄竞争的时代性课题。就我国来说,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增强社会主义社会的凝聚力和说服力,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经济社会问题,保持社会政治稳定,保持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的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顶住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压力以及维护国家和独立,离不开发展。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国家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各项社会事业之所以取得巨大进步,我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之所以不断提高,归根到底是由于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今后,从长远一点来说,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也都要靠发展。因此说,邓小平的“发展才是硬道理”,又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精神实质的高度概括。

(三)科学发展观还要回答“发展什么”的问题。

这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既包括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括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全面发展就是社会各个方面都要发展,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统一。经济发展是指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改善城乡人民的生活条件;社会发展既包括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正义、司法公正、市场公平等,又包括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知识文化教育、从事生产活动的能力和本领、思想道德素质修养和人格品质的塑造等。强调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发展,还要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因此,面向21世纪的发展,不是单一目标的发展,而是一个多层次综合目标体系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要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这就是协调发展,基本内容主要是坚持“五个统筹”协调 发展,就是促进有关发展各系统的协调,充分发挥各系统要素的优势和潜力,使每个发展要素满足其他发展要素的要求,完善整体功能,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就是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出发,以解决“三农”问题为重点,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公共

产品的占有趋于合理,享有的公共权益趋于均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就是要使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和特殊功能充分有效发挥;地区之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畅通便利;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和享受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的差距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地区之间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地区之间国土资源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实现统筹规划和互动协调。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是把社会全面进步作为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重要条件,着重解决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而形成的主要矛盾,不以牺牲社会发展为代价求得暂时的经济繁荣,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互动。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就是要使人的生产行为和生活方式尊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过程,加快技术进步,形成有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就是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趋利避害,坚持开放的发展观,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推进国内发展时考虑国际环境,扩大对外开放时自觉地注重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实现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互动。

(五)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回答“怎样发展才能保持永续性”的问题。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此,经济社会发展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和社会承受力;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利益,又不能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要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加强生态建设,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人与自然协调互动,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六)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这也是回答“怎样发展”的问题。

统筹兼顾,就是总揽全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经济社会改革的深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推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各种矛盾互相交织,必须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兼顾工作。统筹就是兼顾,实质是协调好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各方面各领域各地区的各种重大关系。“统筹”的主体是党和政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不是自发的过程,而是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进行的广泛而深入的历史变革。统筹是对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总体工作布置的要求,而不是把什么都“统”起来,不是要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不该干预的事情。统筹兼顾,首先是做好“五个统筹”。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力量。统筹兼顾,就是要处理好涉及全局的重大关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引导全体人民逐步走上共同富裕之路。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当前,在政策和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向再就业工程、西部大开发、加快中部地区发展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保护倾斜。

科学发展观把发展看作是全面的、系统的、协调的、可持续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体现出鲜明特点:一是更加注重发展的人文本质。强调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为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二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整体协调。强调各种发展要素的内在联系和有效整合,实现各方面发展的良性互动。三是更加注重发展的持久永续。强调人口增加、生产扩大、消费升级都要适应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当代人发展要泽被子孙,建立长效机制。四是更加注重发展的多样性。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发展特色,不搞单一的发展模式。

二、需要正确把握和对待的几个问题

(一)正确看待发展与增长的关系,正确看待GDP不能把发展与增长混同起来。“发展”包括了“增长”,发展要以增长为基础和必要条件,但“增长”并不能代表“发展”。从最终意义上说,发展不仅包括人民生活的物质和经济方面,还包括就业、教育、文化、卫生、社会公平等更为广泛的方面。有人认为,应当把发展看作包括整个经济和社会体制的重组和重整在内的多维过程,提出发展=经济增长 社会变革的观点。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只有明显的量的增加,而没有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体制、科技等明显的进步和质量的提高,反而出现了严重的分配不公、社会不平等、政治动荡。所以,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观受到了普遍的批评。

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看待GDP。GDP是世界通用的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反映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规模、经济总量和经济实力。在正常情况下,GDP的增加意味着经济实力的壮大和社会财富的增加。GDP又是国家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考虑GDP的增速和趋势等因素,决定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因此,GDP具有综合性强和简便易行的优点,对它的重要作用必须加以肯定。但是,以GDP作为重要综合性经济指标有着不可忽视的缺陷,主要是难以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结构,难以反映人们实际享有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合理性和社会公正性,不能反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情况。因此,如果单纯用GDP来评估一个地区的发展成果、考核领导班子的政绩,就容易导致一些地方不计代价地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其质量、结构和效益,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与上述问题相联系,我们必须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不能忽视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反对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为理由,忽视和否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忽视和否定经济增长作用的倾向;又要反对用经济增长取代其他社会目标发展和实现的倾向。

(二)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当务之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逐步提高,但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没有根本转变。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三高”必然是低效率。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一是要以提高质量、效益为中心。继续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步伐。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主要途径和重要内容。在稳步调整一、二、三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要大力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推进企业重组,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产品质量。加快企业的改革改造,提高管理水平,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形成有利于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社会环境。二是积极推进科技进步,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知识含量,使经济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三是努力节约资源,积极保护环境。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力度,节约土地、水、能源等资源,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污、可循环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制,全面建设节约型社会。四是要以机制转换为动力,加快体制创新。一方面,要通过改革,使企业成为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建立健全约束机制,提高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提高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使用价格,全面征收污水处理费和垃圾处理费,使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得到最大限度的控制。

(三)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改变传统的生产模式和经济循环模式,努力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是指既可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又可以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和能源、保护环境的新型生产方法,其实质是一种物耗和能耗量少的人类生产活动的规划和管理,将废物减量化和无害化,或消灭于生产过程中,同时,对人类和环境无害的友好型产品的生产,亦将随着可持续发展进程的深入而日益成为产品生产的主导方向。现在,我国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清洁生产,将来还会进一步发展。发展清洁生产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物的全过程中,把传统依赖资源消耗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这是一种在传统工业经济的资本循环、劳动力循环基础上,强调自然资源也应该形成循环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减量化是在生产投入端尽可能少地消耗资源;再使用是指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排放无害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而传统工业经济则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即“资源产品废弃物”,必然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我们要把发展循环经济提上日程。为此,一要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利用一定的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产品。二是尽快研究制定促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完善以《节约能源法》为核心的、与配套法规、标准相协调的节能法律法规体系。三是制定并实行强制性能效标准。大力开发利用各种可再生能源。四是加强取水用水的定额管理,抓好废水资源化利用,搞好高耗水工业和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节约和代替工业。

(四)树立正确的政绩观

科学发展观范文8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第一开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程度直接左右经济发展速度和社会进步程度。改革开放以来璧山广大干部群众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经过艰苦努力,经济和社会发展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举例)。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璧山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与重庆主城区发展水平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个中缘由,根本的一条就是思想解放不够、精神集中不够、工作落实不够。具体表现为计划经济思想较浓,市场经济意识薄弱;小农经济思想较浓,开放意识薄弱;“官本位”思想较浓,民本意识薄弱;因循守旧思想较浓,创新进取意识薄弱,存在着重官轻商的恋官情绪、怨天尤人的畏难情绪、急功近利的浮躁情绪、小进则喜的自傲情绪和封闭保守的内陆意识。要加快发展,必须坚持与时俱进,始终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

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扩大投资为第一支撑。投资不足是我们发展不快、实力不强的直接原因。要加快发展,必须通过不断抓投入、上项目来培植更多更大的增长点,从而打破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瓶颈。抓好了投入,就等于抓了工业化,抓了城镇化,抓了居民增收,抓了结构调整,抓了当前和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举多得、纲举目张的效果。在抓投入的过程中,要落实“五抓措施”,即一是抓投向,在投入中推动结构调整,在调整中扩大投入。璧山是中国西部鞋都,在我们抓投向时,就应该有意识增大对鞋业的投入,而对鞋业的也投入不能狭义简单的理解为多办几个皮鞋厂,多引进几个皮鞋企业,应该从广义上增加对制鞋的产业链的投入,包括原材料、销售、配套服务、信息网络和物流等,努力将我县的皮鞋市场打造成像义乌小商品批发市场那样的国内外商贸市场中心;二是抓投量,要紧紧抓住四个投资渠道,即锲而不舍扩大招商引资,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投资,放开政策激活民间投资,眼睛向内挖掘法人投资;三是抓投速,改革投融资体制,培育投资主体,加快投资和项目进度。在抓投速时还要特别注意我们内在的影响企业投资速度的问题,如我县在*年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改善优化我们的投资环境,设立了行政大厅,然而从这几年行政大厅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如人意,在某些方面反而适得其反,使过程更加复杂化;四是抓投效,加强投资管理,确保投资质量,提高投资回报率。政府应对企业的投资进行一定的市场引导,提高企业对市场供求关系的认识,将企业投资的风险率降到最低;五是抓投责,建立健全投资目标责任制和重点建设项目跟踪负责制,明确职责,强化督办,狠抓落实。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招商引资为第一抓手。招商引资是加快发展最现实、最有效的途径。通过招商引资,不仅可以直接解决长期困扰我们的投入问题,而且可以带来崭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现代的装备、科学的管理、广阔的市场、灵通的信息、优秀的人才、丰富的文化、旺盛的人气,带来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更好的对外形象。招商引资要把握六个重点:一是要坚持向园区集中,把我县的园区办成招商引资的载体和县域经济的增长极,引导外商和外埠资金按园区规划摆布项目;二是力争在大项目、洋项目上寻求突破,千方百计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档次;三是加快与全球经济和区域经济接轨,主动接受国际尤其是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积极参与“渝西经济走廊”的建设,依靠与重庆主城区较近的优势,努力寻求与沿海、主城区的合作与配套;四是要把招商引资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引进资金和项目来开发自己的优势资源,嫁接国有企业,培植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五是要把引进人才与引进智力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引才引智推动项目和资金引进;六是要在方式方法上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多种招商办法,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

四、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深化改革为第一动力。改革意识不强,改革措施不配套、不到位,是我们经济活力不足、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加快发展,必须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积极推进市场取向的改革,让市场“看不见的手”自由自在运作,使政府“看得见的手”有情有效调节,加快培育各类市场主体。当前,一是要以深化税费改革、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和剩余劳动力转移为重点,按照“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原则,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二是要以放宽政策、优化服务为重点,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彻底清除各种政策障碍和体制约束,让各种所有制平等竞赛,共同前进。三是要以扩面征缴、促进就业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四是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促进依法行政为重点,大力推进机构改革和行政审批改革。

五、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以优化环境为第一要素。环境是生产力,是竞争力,是当前各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一个热点。我们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坚持以建设“低成本、快回报、高诚信、优服务、零障碍”的投资创业环境为目标,牢固树立“安商重于招商”、“软件大于硬件”、“环境强于区位”、“办法多于困难”、“管理寓于服务”的观念,下大力推进综合执法,有效解决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问题;切实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投资政策,为各类投资主体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近年来我县投资环境整治的力度不断加大,各部门、单位对投资环境重要性的认识也不断增强,应该说我们发展环境整治的目的是基本实现了的。但是,还应该看到我们的个别部门,特别是个别职能部门对发展环境的认识还存在不足,认为自己是垄断性行业,在工作中依然是存在“吃、拿、卡、要”,相互推委、扯皮的现象。可以说如果此风不止,璧山经济将很难有跨越式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范文9

十张嘴说不如亲自看看,十只眼看不如亲自干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不能搞华而不实的“花架子”,也不能练哄人骗人的“花拳绣腿”,更不能搞阻碍科学发展的“形象工程”。发展成果不是写出来的,喊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只有真抓实干,才能创造实绩、结出硕果。没有干事创业的精神,没有真抓实干的作风,没有吃苦耐劳的品质,科学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形式主义,是阻碍科学发展的一颗“毒瘤”。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的急功近利,热衷于搞花里胡哨、不堪一击的“花拳绣腿”,造显山露水、哗众取宠的“轰动效应”,满足于“决心在嘴上、措施在纸上、制度在墙上”,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做功”不够,跑劲有余,不琢磨事,专琢磨人。浮在上面多,深入基层少,工作习惯于看看文件、开开会议、听听汇报,下基层走马观花。一门心思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挖空心思制造虚假政绩,不仅是作风实不实的问题,而且是党性纯不纯的原则问题。形式主义不仅是各项事业取得可持续发展的绊脚石,更为严重的是,它还会严重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

形式主义害死人,群众也最反感。当前推进科学发展,就是要对形式主义下“猛药”,做到人人喊打。我们不妨学学古代齐威王的做法。当年,齐威王召见即墨大夫时说:“自从你到即墨任官,每天都有指责你的话传来。然而,我派人到即墨察看,却是田土开辟整治,百姓平安无事,东方十分安定。”于是,便封赐即墨大夫享用一万户的俸禄。尔后,他又召见阿地大夫,说:“自从你到阿地镇守,每天都有称赞你的好话传来。但我派人前去察看,只见田地荒芜,百姓贫困饥饿。当初赵国攻打鄄地,你坐视不救;卫国夺取薛陵,你不闻不问;我知道你专门用重金买通我的左右近臣,让他们替你说好话!”说罢,下令将阿地大夫及其替他说好话的左右近臣处死。此举既惩治了哄上瞒下、渎职无能的阿地大夫,也严惩了见利忘义、帮着下级弄虚作假的近臣,产生了轰动效应。群臣心生畏惧,不敢再弄虚作假,报告情况时也如实禀报。齐国因此而大治,成为当时最强盛的国家。

唱功好的干部并非时代呼唤,做功硬的干部才是事业所需。做功硬的干部越多,推进科学发展的支撑就越坚实。实现科学发展,关键是一个“实”字,没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再好政策也是一纸空文。任何一项工作,抓而不实,等于不抓;抓而不紧,等于没抓;抓抓停停,抓了也白抓。只有把作风搞实了,科学发展的步伐才能稳健向前。这就要求党员干部作风要朴实,为人质朴,思想淳朴,生活俭朴,力求于朴实中求真实,于真实中求创新,于创新中求发展。要多做快做认真做好那些费时费力见效慢、基础性工作,对那些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劳民伤财的事情坚决不干,杜绝前任出政绩、后任背包袱,眼前出成果、后任吃苦果的现象发生。同时,要形成干实事、干好事有位子,说空话、耍花招吃苦头的干部考评机制,真正让形式主义没市场、没好处。

俗话说:“秀才不到田里来,见了麦子当韭菜。”人民群众集聚在基层,党的执政之基在基层,心系群众鱼得水,背离群众树断根。哪个是“花拳绣腿”搞花架子,哪个是真抓实干一心为民,群众最有体会,最有发言权。求真务实,关键要把“重心”放在基层,要真心实意、真刀真枪,帮助基层破解发展难题。这就要求下基层要讲“土话”,不打官腔,不说大话。要懂得换位思考,切实从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体察群众疾苦。带头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做起,以小见大、以小积大、以小搏大,以具体之行赢得群众口碑。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