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政务建设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1 16:24:45

政务建设论文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1

1.英国政府的改革

面对世界经济的衰退和国内经济的滞胀,执政的保守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主要包括四个部分:节约政府开支、政府机构改革、服务承诺和竞争求质量,力图改变整个英国乃至整个世界的面貌。经过20多年的实践,英国政府的管理新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其影响遍及全世界。英国政府改革包括四个步骤:

(1)雷纳评审雷。雷纳评审是对政府部门工作特定方面的调查、研究、审视和评价活动。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两个,一是政府开支过大问题,二是政府工作效率低下问题。合理的政府开支中,业务开支与行政之间应有一定比例,一般说来,前者应大于后者。

(2)“下一步”行动方案。“下一步”行动方案提倡采用更多的商业管理手段来改善执行机构,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方案建议把整体的部委分解成若干机构,这些机构在主管的部委指导下,履行公共服务和有效管理的职责;以管理主义的技术和程序培训职员,并且所有活动都是在一位高级主管的领导下进行。

(3)公民运动。公民,就是用的形式把政府公共部门服务的内容、标准、责任等公之于众,接受公众的监督,以达到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的目的。各公共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灵活的制定内容,但是要以满足公民对公共服务的合法要求为宗旨,主要包括对公民的承诺和实践承诺两个方面,有四个具体内容:①服务内容和工作目标承诺;②服务标准承诺。服务标准做到明确化、具体化和公开化;③服务程序和时限承诺。实行合理的办事程序,达到公众满意。对公众公开服务时限,接受公众监督;④违诺责任。表明了承诺者没有达到既定服务标准时对顾客作出的补偿,是承诺部门对公众做出的单方面的承诺,这种补偿可以是精神上的,比如道歉,也可以是物质上的。

(4)引入竞争机制。竞争出质量,竞争出效率,竞争机制的引入与完善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之道。扩大竞争的实质就是引入私营部门的经营原则。为此,所采用的主要方法是:私营化引入竞争;打破垄断,鼓励竞争;政府干预,维护竞争;市场检验,激励竞争。竞争求质量运动可以说是竞争观念的进一步确立和竞争机制制度化的尝试。

2.美国政府的改革

20世纪的美国政府改革和英国政府改革明显不同。美国的政府改革没有明确的起点和目标,但是带有更明显的管理主义倾向。

政府收缩的第一项主要职能就是政府的社会职能,推行社会福利制度改革,包括以下内容:(1)提高接受福利者的资格,以减少福利支出。(2)福利项目市场化,借鉴私营部门的管理经验来克服公共部门的浪费和低效;逐步采取联邦、州和地方政府三级管理体制,转移联邦财政负担。(3)明确财政收支,划分管理权限,分权管理社会福利项目,使管理者接近受益者。(4)将社会福利改为“工作福利”。(5)适当加重个人负担份额。(6)老人老制度,新人新制度。(7)将福利项目的直接供给者(职业性利益群体)与福利的接受者分开。

政府收缩的第二项主要职能就是放松管制。收缩政府的经济职能,减少政府干预的范围和程度,实行更大的市场化。1981年2月,里根政府了第12291号行政命令,其中有一条规定,在一般情况下,政府不应当对企业的开设和经营方式、产量及物价等经济行为施加管制。

美国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的价值取向是,在公共服务输出领域引进市场机制,一是决策要和执行分开,二是公共服务的供给必须要多元化、竞争发展。这样使政府权威与市场交换的功能优势有机组合,提高政府功能输出的能力。

3.新西兰政府改革

新西兰的行政改革在当代西方行政改革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被誉为行政改革的典范。开始于80年代初期的新西兰行政改革,先设定了总体框架,与其他国家相比,更多、更明确地采用了管理主义的模式。

新西兰改革的主导思想是,明确政府、部、皇家实体机构和公务员的目标,避免责任和职权的冲突、交叉,政府不介入市场和社会能够有效运行的领域,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尽量减少成本。改革几乎涉及所有公共部门以及公共部门的组织、过程、角色和文化等方面,改革的具体措施包括结构变革、分权化、商业化、公司化、私有化等,主要内容有:国有企业从事原本生产“私人物品”的政府部门的活动,在市场机制下将国营企业民营化,重组政府部门结构,设置提供公共服务的新架构,缩减政府预算。

由此看来,这些国家采取的措施不同、侧重点也不同,但是都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重新调整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减少政府职能,以求使政府管得少的一点,但是要管得好一些;第二,尽可能地实现社会自治,鼓励社会自身的公共管理,也就是利用市场和社会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以弥补政府自身的财力不足;第三,改革政府部门内部的管理体制,甚至尽可能地在一些部门中引进竞争机制,以提高政府部门的工作效率和为社会服务的质量,从而使政府彻底走出财政危机、管理危机和信任危机的困境。

二、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中共中央政治局2005年12月20日下午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在主持学习时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主要职能是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我们看到我国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进一步强化,正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

目前,我国同西方国家都处在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及世界性的政府改革浪潮的国际背景之下,分析、学习国外尤其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的政府改革经验,借鉴其理论、方法及模式中的合理因素,对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第一,构建服务型政府要根据本国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国发展的改革方针、策略体系。任何一个国家的行政改革措施都是承前继后、自成体系的。英国的改革同样如此,虽然很激进,但又具有系统设计、稳步推行的特征。从雷纳评审、“下一步”行动方案、公民运动、竞争求质量运动一直到后来的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可以看出在不同的阶段,改革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追求的目标有所不同,改革的主要形式不同,但不同阶段之间有着有机的联系,且对每一重大改革措施都进行独立的评估,以保证下一步改革具有坚实的基础。这点与我国行政改革分阶段走有相似之处。

第二,引入严格、科学的管理程序。雷纳评审是来自政府内部的改革,旨在促进、鼓励、协调、指导有关部门在现存的文化及传统中开展改进工作,发挥各部门革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避免由上或者由外强加的成份。当前,公众对于我国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还有诸多不满意的地方,当务之急是相关管理部门要在绩效评估上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本文以为,不妨引进雷纳评审的严格和科学程序,对政府公共服务进行解剖,从而为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找到更好的办法。

第三,注重提高政府部门的服务质量。“公民”运动改革力度较大,效果比较明显,在政府和社会关系上,体现了政府退却、公共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等理念;在政府内部管理上,体现了公民为中心、服务导向、结果为本、市场机制为基础等理念。“公民”运动中,英国政府把行政管理的重点放在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上,主要手段是新的管理原则、新技术、新方法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据1996年的官方报告,英国的“公民”运动在提供公共服务质量和公民满意度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而在国际上产生了巨大的反响,许多国家纷纷效仿。据统计,1996年,全世界共有5个国家推行了与英国“公民”运动相类似的服务承诺制度,很多国家的代表团到英国考察“公民”制度的执行状况和效果。英国政府内部行政改革的侧重点是管理层次,这与我国行政改革的侧重点是机构改革是不同的。

第四,慎重、合理界定我国政府职能的范围和内容。我国和美国所处的现代化阶段不同。美国已经处于信息社会,我国虽然处于信息社会的大背景之下,但是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大部分地区还停留在工业文明时代,或工业文明过渡时代,只有少部分地区处于信息社会前沿。众所周知,美国的市场经济已经相当成熟,市场经济的发展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由市场到政府干预,再从政府干预回归自由市场的否定之否定阶段。美国通过压缩福利项目的福利政策和放松对工商业项目的福利政策来收缩政府的社会职能。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之前是个全能的政府,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虽然也亟需收缩政府职能,实现“小政府、大社会”和“有限政府”,但是以压缩福利项目为主体的福利政策改革,恰恰与我国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全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方向相反。这是现代化不同阶段上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因此,不同的时代背景,要求不同,涉及的改革措施和模式当然也不同。我国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要根据实际国情,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汲取教训,避免改革走弯路。

第五,确立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平衡点。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发挥作用的地方不断扩大,传统上一些必须由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也可以实行市场化生产,即,政府不直接参与这些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而是公开向社会招标,由私人或者非政府组织竟标,公平竞争,优者中标负责这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生产、提供。市场是资源配置的有效手段,没有市场是万万不能的,但是市场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和避免的盲目性、滞后性和破坏性。市场不能解决责任、公平等问题,市场的有时在于效率,市场的职责也是效率,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的监督和调控作用。与市场不同,政府还有社会、人文等其他目标。政府与市场各自的不同目标、不同优势与不足决定了两者互相配合和协调以维持某种程度均衡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政府与市场平衡的核心在于两者在特定环境下各自作用的充分发挥和各自优势的平衡。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2

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信息化工作作出了部署。(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面向需求,立足应用;突出重点,有序发展。着眼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为现代化建设服务。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和效益。(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电子政务建设结合起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统一网络平台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电子政务规划工作,逐步建成电子政务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引导推广电子商务。(四)加强信息安全保障工作。(五)深入开展信息化战略和规划研究。

从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的主要内容来看,强调了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扎实推进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电子政务的建设是我国信息化过程中的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而两者的结合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更显重要,因此加快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是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对加速中国信息化的进程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

1.1传统政府运作机制和部分政府官员的守旧观念的束缚

电子政务是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是一种政府信息资源高度共享、高效运作的新的政府模式,是对传统政府运作机制的扬弃。在我国,现行的政府管理运作体制及机制多数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确立起来的。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行政体制的改革,这方面的问题虽然有了很大改观,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如政府各部门职能交叉、重叠,机构设置和行政流程不合理,办事透明度低,办事效率低下,特别是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各政府机构各自为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建设,造成很大的浪费。这些问题都成为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信息资源共享、互通互联的障碍。

另外,部分政府部门官员留恋并习惯于传统的公务文书形式,不愿接受电子政务的洗礼,也是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阻碍之一。

1.2信息利用率低,开发手段陈旧

长期以来,我国政府部门掌握着社会资源中80%有价值的信息以及3000多个信息库,但能保持动态更新和有效利用的信息库仅占10%左右[1],其他大部分信息资源都没有被充分利用和适时更新,基本上是“死库”,从而形成一方面需要政府信息的企业和个人缺乏正常的信息渠道,另一方面大量信息却“锁”在政府部门的办公室里白白浪费的尴尬局面。许多地方在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着原始信息多、加工整理信息少,孤立分散的信息多、交流共享的信息少,传统载体方式多、电子方式少,行政性开发的信息多、市场化开发的信息少,静态的信息多、动态的信息少的现象。

1.3数据来源的复杂性、信息标准的不统一,造成了“信息孤岛”

前几年,各部门、各地方也建了不少政务信息数据库,但由于国家缺乏一个权威机构来进行管理、协调与监督,缺少一个统一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结果造成数据交叉采集、指标口径不一致、信息流通瓶颈等问题,制约着信息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在传统行政体制的束缚下,政府各职能部门之间壁垒森严,“老死不相往来”,各自为政,自行规定一套很不完善的标准,自行建立一些很不规范的数据库。更有甚者,有的部门缺乏“标准意识”,明明有国家标准却不执行,而是强调特殊性,自行制定一套“土标准”。这些标准各异的政务信息数据库使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难以实现。

1.4信息化水平与信息化能力低成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障碍

在我国,政府部门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和使用者,政府部门掌握的可公开信息中有80%处于封闭状态。国家重点企业普遍存在着信息管理水平低,信息机构不健全,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与建设成本过高,经营管理中运用计算机网络不充分等问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需要较高的社会信息化水平作为其强大的后盾,较低信息化水平的社会将难以全面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1.5信息技术人才短缺阻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

随着IT行业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大量需求,使得世界范围内高新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人才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据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最新调查,美国信息产业中心硅谷一带人才短缺比例高达10%,约有34.6万职位空缺,目前美国对各行业进行统计,约需100万信息技术人才。在欧洲,到2002年仅网络人才就将短缺60万人,其中德、英、法国分别短缺18.8万、8.2万、6.7万人,在我国,计算机软、硬件人员占信息产业就业人员的比例仅为12.5%和6.25%[2]。由此可见,21世纪信息技术人才最为需要。目前可以说,50%的新岗位属于信息技术支持与网络管理,几乎每一个机构都需要这类专门人才,信息技术和非信息技术公司都需要信息技术支持人才。而信息技术人才的支持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建设则更为重要,没有足够的信息技术人才,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将无法实现。信息技术人才的短缺成为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极大障碍。

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对策

为了贯彻执行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第四会议精神,针对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对策。

2.1建立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管理机构

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过程中,为了避免各地区各部门的重复建设,应建立一个全国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机构。这是一个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权威机构,负责全国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的管理和营运,协调网络的运行。它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存储、交换、传递的统一代码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统一的电子政务术语标准;负责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网络,管理和协调各地区和各部门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另外,它还负责建立各地区的区域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和协调机构,这些地区性的机构在它的领导下,进行本地区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在此基础上,从而实现全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

2.2建立基于网络和数据库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

我国的政府掌握着数以千计的非常有价值的数据库,但大部分是“死库”,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激活“死库”,为社会公众服务。因此,可围绕网络环境下的信息采集、处理、管理和服务等应用为内容,建立基于数据库基础上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应用系统,包括:综合服务系统,具有信息、信息检索、导航服务、信息处理、电子杂志等功能;公文处理系统,具有收文管理、发文管理、公文管理、公文检索、会议管理等功能;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信息处理、信息查询、决策分析等功能。开发具有可读性、可检索的终端用户界面,以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使用者的共同需求。

2.3制定统一的电子政务标准

电子政务的标准通常可分为以下几类:电子政务基础标准、电子政务应用标准、电子政务相关标准、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电子政务管理标准、电子政务服务标准和电子政务网络标准。

电子政务标准化是电子政务建设中极为重要的部分,重视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是确保电子政务应用系统与业务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业务协作以及安全保密的基础。为此,建议国家标准化主管部门尽早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化工作。

2.3.1开展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的研究

电子政务标准体系是我国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电子政务标准化工作的分析研究,提出我国电子政务对标准化的总体需求及未来开展电子政务标准化的框架和标准细目。

2.3.2制定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业务与服务标准的研制工作,使得我国电子政务的业务与服务规范化、标准化,使我国有一个全国统一的电子政务业务和服务标准。

2.3.3研制电子政务安全标准

应尽早开展电子政务安全标准的制定工作,以确保我国电子政务网络与数据的畅通、安全、以及保密,有利于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保密。

2.4建立统一的网络平台

为了能够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必须建立统一标准和统一网络结构的便于电子政务信息交换的网络平台。美国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设想建立电子政务运行的统一的网络平台。在美国和欧洲国家都展开了一场有关电信、有线电视和计算机的“三网融合”的问题的讨论[3]。所以,我国在电子政务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借鉴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建设的经验,构建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运行的网络平台,以便于全国范围内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5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

在电子政务的建设过程中,当务之急的是建设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基础数据库。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数据库作为国家电子政务系统的核心系统,总体结构应该是开放的Browser/Web/server的网络环境下,由标准类、公用类资源数据库系统,加上分布式的各部门信息资源数据库群系统组成。它作为电子政务系统的共用数据中心,承担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上的信息共享和信息交换的功能。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包括国家元数据库系统、国家标准类数据库系统、国家基本单位名录数据库系统;共用类数据库系统包括法律法规数据库系统、社会综合统计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社会服务资源信息库、人口资源信息库;分布式的电子政务数据库群是指各政府职能部门按照自己管理的业务属性,在标准类、公用类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整合各自的信息资源,建设本部门的政务类数据库系统,例如城镇规划管理数据库、国土资源管理数据库、质量监督管理数据库、国民经济与社会统计数据库、税务数据库、劳动就业数据库、社会保障数据库,企业资信数据库(可与法人单位库建立关联)、个人资信数据库(可与自然人身份认证系统建立关联),等等。各地方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各地方政府职能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在上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上构造地区子库。一般分原始信息数据库和综合信息数据库两大类,可根据使用频度建立多个专题数据库。综合信息库原则上应对社会公众开放。

2.6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公开政府信息

人类社会自从有了国家以来直至工业化社会,政府部门把垄断信息作为自己的特权之一,认为政府信息理应归政府所有。但是到了信息社会,信息的社会共有性得到了包括法律界的社会各界的普遍承认,政府不能再独自占有信息。美国60年代就制定《信息自由法》,规定信息是社会所共有,其他国家也相继制定了类似的“信息公开法”,“我国虽然还没有制定相关的专项法律,但人民享有知情权是一项宪法规定的权利,可以同通过‘权利推定’予以肯定。依照我国宪法所体现的‘人民’的原理与原则,人民理应享有知情权。也就是说,社会公众有权享用信息,其中包括主要由政府部门掌握的政务信息,公开信息是政府必须履行的职责和义务[4]。”

我国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为了更好更快的实现电子政务,正在组织各方面的专家调查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法”的合理方案,起草有关法律条文,相信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很快就会出台。

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功能,也是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打破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使社会公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政府公共信息资源,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全社会共享。与之相适应,我们必须树立信息公开的意识,为使公众公平的享用本该享用的信息创造一切条件。

2.7正确认识共建与共享之间的关系

目前,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建设中由于经费不足及认识方面的偏差,人们只希望共享,而不注重共建,认为既然是资源共享,那么自己就可以随意享用其他政府机构建成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库信息资源,而不需要信息资源建设的投入了。有的政府机构了解一些共建的重要性,但总找一些客观原因为自己开脱,寄希望于共享信息资源。孰不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体系是要大家的共同建设来维持的,如果没有各级政府机关的投入,共享信息资源何在?忽略共建的做法,必将导致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体系的瓦解。因此,必须从根本上认识到:只有在保证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系建设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实现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2.8建立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的人才共享机制

必须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制定有关招聘信息技术人才的政策,采取吸引、招揽人才的有力措施,创造出让人才发挥作用的机制。而且除了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外,还应建立人才共享机制,实现政府部门系统内技术人才的共享,以解决系统内的人才危机。

【参考文献】

1赵培云.试论政府信息资源上网及其市场化.图书情报知识,2000(3):33-35

2姜岩.硅谷引爆世界人才大战.北京晚报,2000.9.30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3

【摘要】文章通过对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分析,阐述了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影响、制约因素,并提出了解决目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所应采取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电子政务;意义;问题;路径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因特网的快速发展,电子信息技术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与生活方式,同时也给传统政府的管理模式带来一场革命。但由于电子政务是一种新生事物,其技术理性与技术要求远远超出了政府管理的现实情况,这使得电子政务在建设的过程中凸现了一些问题。因此,正视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成为电子政务建设的当务之急。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及建设电子政务意义

(一)电子政务的涵义

电子政务是借助电子信息技术而进行的。政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其中广义的政务泛指各类行政管理活动,而狭义的政务则指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活动。为了方便分析,我们将采用狭义的政务概念。根据上述的狭义电子政务定义,电子政务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政府部门内部的电子化和网络化办公;二是政府部门之间通过计算机网络而进行的信息共享和实时通信;三是政府部门通过网络与民众之间进行的双向信息交流。一个完整的电子政务系统,应当是上述这三类系统的有机结合。

(二)建设电子政务的意义

1.能够降低办公费用,提高工作效率。电子政务可以从多方面来节约成本,提高效率。如众所周知,政府每年用在文件印刷的费用是巨大的。如果这些文件在内部网站上可以查到,那么就不必花太多的钱在纸上,这样又可以保护宝贵的森林资源。随着政府采用数字系统,软件将改造政府的工作方式,从而节约成本。

2.可以更高效地给社会公众提供服务,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电子政务通过推进政府部门办公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全面信息共享等工作进程,从而营造运用信息及通信技术打破行政机关的组织界限的电子化虚拟机关,实现广泛范围意义的政府机关间及政府与社会各界之间经由各种电子化渠道进行相互沟通,并依据人们的需求、人们可以使用的形式、人们要求的时间及地点,提供人们各种不同的针对个性的服务选择。电子政务能够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扩大对外交往的渠道,密切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这样就有利于政务公开,人民群众随时可以详细地知晓政府政务,从而有助于减少政府及其官员腐败,化解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3.电子政务在实现“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现代化”的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政府通常是一国内最大的“企业”,如果它带头使用技术,就会自动地提高本国的技术技能,并推动全国转移到信息市场去。政府靠行政命令或提供诱因能带动所有跟它合作业务的公司。从而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工业化、现代化。

4.提高政府决策理性和公共政策的品质。政府信息化可使政府运用所获取和掌握的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诸领域的准确可靠的信息,对制定正确的决策,做出理性与科学的判断,采取有针对性和见实效的行为,进而提高政府决策和公共政策的水准和质量。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在发展电子政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不少误区

我国在发展电子政务方面还存在不少错误认识。一种是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化,不重视软件的开发和政府业务流程的整合,而是用计算机系统去模仿传统的手工政务处理模式,结果很多政府部门的计算机设备成为高级打字工具,或者成为一种摆设,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另一种是简单地把电子政务等同于政府上网,以为把政府一些政策、法规、条例搬上网络就万事大吉,没有把传统的政务工具同网络服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些都是只注重信息手段而忽视政府业务流程改进的结果。

(二)电子政务基础信息建设落后,发展电子政务任务十分紧迫

由于当前电信领域的改革尚未到位,计算机、有线电视和电信的影响了我国电信基础设施的建设步伐。我国各地政府的计算机、电信网络设施的建设普及率不高,无线互联网、数字电视和呼叫中心等数据通信设施基本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物质和技术条件还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电子政务的需要。

世界主要经济技术大国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电子政务的发展十分迅速,政府管理和服务已经初步实现了电子化,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家庭上网密切融合,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水平大大提高,初步形成信息社会的雏形。而我国的电子政务才刚刚起步,电子政务的理论和政策研究尚属空白,应用还处于“摸着石头过河”探索阶段,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发展很不平衡,与主要信息技术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发展电子政务的任务十分紧迫。

(三)缺乏统一规划,也没有相应的组织机构

电子政务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相应的组织机构,没有提出明确的电子政务发展目标,也没有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同时,“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与电子政务的统一性、开放性、交互性和规模经济等自然特性产生严重冲突,各级地方政府和部门在开展电子政务时往往各自为政,采用的标准也各不相同,业务内容单调重复,造成新的重复建设和信息孤岛。电子政务标准化总体组组长、北航副校长怀进鹏指出:标准化是支撑电子政务的重要手段。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日前也指出,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投入再多的资金,也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综观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政府工作和国家信息化的重要战略,制定了相应的政府电子政务规划。

(四)电子政务立法严重滞后

为了促进电子政务的发展,西方发达国家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电子政务应用的法律规定,如英国政府了《政府现代化白皮书》,加拿大政府《利用新技术更新政府服务规划》。各国还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统一领导、组织协调和实施政府电子政务。如英国在内阁办公室成立信息中心,美国成立了信息技术理事会。由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较晚,目前只是由行政机关对互联网管理出台了一些限制性的行政法规,而对于如何促进电子交易、使用电子签名和电子支付的法律效力等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关的法律,使公文和通知的传送仍然以书面的为最权威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

三、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问题的路径选择

(一)转变观念,强化信息网络意识

政府部门应尽快建设政府网络平台,最大限度地向公众开放一切可以公开的信息,以现代化手段指导政府行政。为此各级政府信息化办公室要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协调各方关系,从技术部门、科研院所聘请专家组成政府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实行建设的规范化。另外,政府公务员特别是管理者领导者,要强化网络意识,不仅要把电子政府当作“一种新技术形式”来看待,更要把它当作一种全新的政府治理模式来实践,这样才能使先进的技术为现代的政府服务。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吸收先进国家的成功经验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就我国目前实际,电子政务的发展不仅要有政府公务员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等方面工作都是技术等硬件的配合。为此,要健全、完善政府专网建设,加快建设宽带、高速的政务网络系统;规划、引导国家骨干通信网络和社区宽带网建设,促进无线上网、数字电视与呼叫中心等技术与市场的发展,加快各地“数字城市”和政务系统建设,进一步改造各级政府与上级机关联通的政府专网。实现互联网产业化运作,吸引私人部门与非政府机构参与电子政务建设。在确保政务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考虑通过合理方式授权企业参与筹保障电子政务得以真正实现的重要因素。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部门的压力,确保维持政府网站运行的资金来源,企业也可以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数据的商业再开发而获得利润。

各级政府要以发展电子政务、实现“电子政府”为目标,改革政府管理模式,优化业务工作流程。以此为契机,充分认识到电子政务的建设是对传统的政府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所进行的彻底变革。同时借鉴电子政务成熟国家的成功经验,多引进、介绍、学习国际社会的最新研究成果。

(三)加强政府统一规划与领导,注重信息资源整合

在国务院中建立电子政务领导机构,统一领导、组织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电子政务建设,可以采取“总体统筹、分工负责”的原则;加强政府的指导、监督等管理工作,制定出具有指导意义的全国电子政务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提出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切勿造成信息的“条块分割”;注重整合政务信息资源,打破各级政府部门对信息的垄断和封闭,对一些拟开工建设的电子政务工程要纳入到全国性规划中,对已投入使用和在建的电子政务应逐渐过渡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之下,建成统一的公共信息平台。

(四)建立电子政务的法制和法律环境

作为电子政务的基石,对电子政务进行相关的立法已势在必行。从我国电子政务立法的现状来看,目前还没有电子政务整体立法。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执法必须有法可依,立法的滞后或不完善必将严重影响和制约电子政务的建设和实施。因此,电子政务的整体立法必不可缺。从目前来看,与电子政务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订工作有必要适当加快。其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电子文件法、电子签名法、电子版权法、数据保护法、电子身份证法、信息资源的管理传递交换条例等;而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加快研究和制定与电子签名有关的立法和法规。除此之外,由于电子政务与互联网有密切的联系,而目前已有的法规尚不够健全。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利用互联网从事犯罪活动日前猖獗,这势必影响到电子政务的正常发展。而我国目前针对计算机违法犯罪的处罚条款还分散于《刑法》、《民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件》等法律、法规中;它们还不够系统、全面,其具体操作也比较困难。为了更好地打击计算机犯罪,保护网络安全,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用的法律——《网络刑法》,旨在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也为电子政务的良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

四、结语

目前,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加快电子化政务建设无疑会成为它摧城拔寨的利器,但是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由于篇幅有限,作者能力不足、见识有限,只能粗略地论述以下问题,至于更深层次的问题和看法,有待更多的学者、专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赵国俊.电子政务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杨世运.电子政务的发展与对策[J].中国科技论坛,2001,(4).

[3]成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思考[J].信息建设,2002,(11).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4

该文指出,近年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探索创新,不断改进政务服务,在简化群众办事环节、提升政府行政效能、畅通政务服务渠道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困扰基层群众的“办证多、办事难”现象仍然大量存在,给群众办事创业带来诸多不便。从电子政务的角度分析,其重要原因在于信息共享和业务整合的困难,更根本的原因在于缺乏开放性。要真正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落地,需要进一步思考互联网的本质特性,从“政府即平台”的理念出发,构建一个政府、市场、社会都能互动、参与、协同的开放性服务体系。

一、当前政务服务存在的深层次障碍

“证明我妈是我妈”是当前中国政务服务存在不足之处的一个剪影,导致这一问题的重要原因是政务服务的数据分散在各处,申请人、审批部门、评审机构、中介机构等都只掌握相关环节中的部分内容,不同主体之间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交易成本很高。(参见:艾琳、王刚著《重塑面向公众的政务服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2月)另外,由于不同业务系统之间相互封闭,形成不同的信息孤岛,数据不能共享,格式缺乏统一,信息无法复用,造成政府多头审批,群众重复提交办事材料、往返跑腿,对政务服务的质量缺乏满意度。

“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是实体政务服务中心的简单上网,而是要以互联网的思维对政府服务进行全新的业务整合与流程创新,构造一体化、全过程、无缝隙的政务服务体系。长期以来,电子政务系统主要的设计思路是满足政府当前业务的需要,服务于现有业务流程的电子化。由于对最终用户的需求缺乏倾听和尊重,“以市民为中心”的设计理念只是停留在纸上。相比之下,互联网企业所奉行的是“让用户尖叫”的切实做法,这需要深度理解用户需求并敏锐捕捉其变化,一切从用户出发设计产品和服务,注重细节并追求创新,只有把用户体验做到极致,才能真正赢得用户的认可。

开放性的缺乏是当前政务服务存在的更深层次问题。相比互联网的开放性,电子政务长期处在封闭的发展体系中,其原因包括“一把手”模式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创新规则,以部门为中心的建设模式造成众多“孤岛”,业务导向的设计思路阻断了大众参与的渠道,过于强调安全性造成许多人为壁垒,单一的工程建设模式压缩了商业模式创新的空间。(参见:童腾飞、黄波、谢耘撰《以开放激发电子政务创新活力》,载于《电子政务》2016年第5期)在这种方式下,政务服务成为政府部门的“独角戏”,公众只是作为服务的被动接受者,而无法成为公共服务的参与者和共同创新者,许多来自于市场和企业的外部创新被拒之门外。互联网的大发展验证了“开放”的巨大价值,带来了思想观念、技术体系和产业生态的创新大爆炸。政府部门也应借鉴这一理念内核,让公民、创业者、企业、非政府组织都成为创新主体,从而更好地实现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

二、“政府即平台”理论的核心观点

Tim O’Reilly是目前公认的“政府即平台(Government as a Platform)”这一概念的创始人,他在2010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开放政府:合作、透明与参与》中专门论述了“政府即平台”的核心思想。

政府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合作的机制。公众通过制定法律、支付税收来建立政府,用来管理一些公众个体难以解决的公共事务,以代表公众利益。然而,现实的情况却是,公众的合作和参与往往习惯性地被忽视了。按照Donald Kettl的说法,当前的政府就像是一台售货机(Vending Machine Government)。公众支付税收给政府,然后获得政府提供的服务。当公众没有得到所期望的服务时,其参与的方式也仅仅限于通过摇晃和拍打售货机来发泄不满,而这丝毫也不能改变现状。政府服务的传统方式就像售货机的界面,我们只能被动地选择界面上已有的服务,不仅选择有限,而且成本高昂,因此很难满足公众的需求。

如果回顾一下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这个领域每一个伟大的变革都得益于一种开放式的创新。比如个人电脑,还有万维网都是一种开放平台,这种架构使得无论是大公司还是小企业都能参与进来,提供产品和服务,从而构造了一种创新的生态系统。苹果的iPhone可以成为以平台为基础的公共服务模式的又一成功案例。当其他手机采用封闭的方式开发系统,每种手机由几个精心挑选的供应商开发了数量有限的一些应用时,苹果则创建了一个平台,把应用商店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在平台上开发应用,为所有苹果手机用户提供服务。这带来了爆炸式的创新,在iPhone手机上市不到一年半的时间里,就已经产生了超过10万个APP应用,相当于平均每个星期有3000多个应用面市。

因此,政务服务应充分借鉴互联网的思维,思考如何将政府从一个售货机的界面转变成开放性的平台,鼓励内部和外部的力量都能参与进来,进行合作,实现创新。这就是政府的平台化思维(Platform Thinking),或者称“平台化治理”(Platform Governance)。值得重视的是,“政府即平台”这一思想可以延伸到IT领域以外,包括治安问题、消防服务以及垃圾清理等公共服务,事实上它可以应用到政府职能的方方面面。(参见:Tim O’Reilly撰《Government as a Platform》,载于《innovations》2010年第6期)

在全世界范围内,目前已有多个国家在开展“政府即平台”的应用。例如,美国政府2009年5月开通Data.gov,推动了政府开放数据在全球的发展。2015年,英国政府数字服务小组(Government Digital Service,GDS)确定“政府即平台”计划,即公共部门机构应该使用通用的技术系统,增强中央和地方之间的互动,各个机构则更多地聚焦交付服务。澳大利亚政府也成立了与英国GDS相似的数字变革办公室(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fice,DTO),并启动了MyGov与GovCMS两个大型平台项目,在所有公共部门进行共享。

三、打造基于大数据的政务服务开放平台

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与电子商务的辉煌成就相比,电子政务显得相对沉寂,缺乏创新的活力。政务服务如果不能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电子政务就只能停留在低应用水平、低开放程度的政府部门信息化。要实施政府即平台的理念,实现“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目标,关键要解决三个核心问题:

第一,推进政务服务的数据统筹与信息共享。这是建立平台的基础工作。首先,需要统筹整合建设政务服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统一管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实现与人口、法人、空间地理、电子证照、社会信用等基础信息库和业务信息库的联通,逐步推进各级共享交换平台对接,支撑政务信息资源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互通和协同共享。其次,需要依托统一的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以公民身份号码作为唯一标识,构建电子证照库,实现涉及政务服务事项的证件数据、相关证明信息等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互认共享。在民众办事过程中,通过公民身份证号码,直接查询所需的电子证照和相关信息,作为办事的依据,避免重复提交,实现以“一号”为标识,为居民“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的目标。

第二,以大数据创新政务服务模式。政府与公民、企业进行互动,在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将沉淀海量的数据,这些数据与社会经济、公民生活密切相关,具有数量庞大、涉及面广、动态精准、可用性强的特点,是一宗宝贵的资源。政府部门一方面应该运用大数据技术,开展跨领域、跨渠道的综合分析,了解政务服务需求,不断优化资源配置,丰富服务内容,做好个性化精准推送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有效提升政务服务质量和效率;另一方面应将这些数据对外开放,实现社会化应用,促进服务模式和服务形态的创新,这将极大推动区域竞争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5

所谓政府门户网站,是指在各政府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上,建立起跨部门的、综合的业务应用系统,使公民、企业与政府工作人员都能快速便捷地接入所有相关政府部门的业务应用、组织内容与信息,并获得个性化的服务,使合适的人能够在恰当的时间获得恰当的服务。

在认识“政府门户网站”这个概念时,必须明确下列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政府门户网站有赖于各政府部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条件。但是,这种基础条件并不一定要求各政府部门已经实现了网络化办公,政府部门只要具备完善的内部办公与业务信息化管理应用系统即可。

第二,政府门户网站不仅是政务信息平台和业务处理平台,而且也是知识加工平台、知识决策平台、知识获取平台的集成,它使政府各部门办公人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交流更加流畅,通过数据挖掘、数据加工而使零散的信息成为知识,使相关人员能够在恰当的时间使用恰当的知识,为行政决策提供充分的信息和知识支持。

第三,后台整合是政府门户网站区别于其他网站的关键所在。

一、政府门户网站的“前台———后台”关系

与互联网门户网站和企业门户网站不同,政府门户网站具有两种“前台———后台”关系。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双重的“前台———后台”关系,即:门户网站作为连接所有政府网站的前台,并不直接面对各政府机构的业务职能部门,它只是作为一个强大的搜索引擎,快速便捷地为客户找到办理相应业务的政府网站,这是第一重“前台———后台”关系;在此基础上,客户就可以通过具体的政府机构的网站直接面对业务职能部门了,在这里,政府网站与其职能部门之间构成了又一重“前台———后台”关系。

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是一种单一的“前台———后台”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客户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即可直接进入业务办理程序,客户无须与具体的政府机构(网站)打交道,也不用知道自己是在与哪个政府机构打交道。此时,客户似乎在通过这个门户网站面对一个“超级政府”,因为人们通过这个门户网站可以办理包罗万象的业务。

无论是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还是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都需要对后台业务进行整合。尽管在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里,政府门户网站仅仅是所有政府机构的网站业务连接,但是要实现这一点仍然需要对所有政府机构的业务类型进行分类与排列,通过某一主题按照逻辑关系而对所有这些业务进行整理,同时在技术上以及在管理上都对门户网站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在政府机构之间仍然分离的情况下,门户网站应当看作是所有经由该门户网站的政府机构的业务监督窗口。

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超越了“电子政务”的概念,已经成为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电子政府”了。在这里,所有的政府业务部门都已经按照业务流程进行了重组,传统的政府机构已经逐步地淡出了电子政府的范畴而成为电子政府的“业务处理车间”。

因此,所有的政府门户网站都是政府网站,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政府网站都是门户网站;而且,政府门户网站意义上的“政府”的含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政府机构”了,它已经超越了现有的政府机构的含义,成为一种虚拟的“超级政府”。

二、国外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

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直接受益于互联网门户网站以及企业门户网站的发展。与此同时,近些年来政府网站的泛滥也给电子政务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副作用,在如此众多的政府网站面前,人们往往不知所措,因此,迫切需要一种“简单、实用、重点突出”的单一政务处理入门网站。大约从2000年开始,在一些信息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完善、电子政务较为发达的国家,电子政务开始走出相互独立、各自为“政”的旧制。这些国家已经认识到,要求民众去浏览每个政府网站才能办成一件事情是对民众不友好的,这与现实中要求每个人必须亲自到每个政府机构才能办成事情其实没有什么两样。因此,它们在一个统一的政府网站下,将比较分散的各类政府网站综合到一个协调一致的目录下,根据特定用户群的需求开发一系列集成的政府服务项目。政府门户网站开始作为提供政府服务的唯一的电子政务网站。

目前,政府门户网站还处在发展当中,各国的做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从发展程度来看,总体上还处于第一种“前台———后台关系”阶段,即主要是按照业务流程的需要,通过技术手段将各政府机构串联起来。但是也还有部分业务已经实现了在线实时处理,正在向第二种“前台———后台关系”转变,新加坡的“电子公民”网站即是这方面的代表。就国际政府门户网站的发展来看,美国、英国和新加坡三国的做法具有典型性,包含着许多网络条件下的政府行政管理与服务的制度创新。下面分别介绍这三个国家建设政府门户网站的情况。

美国政府门户网站。美国是电子政务最为发达的国家,政府网站的数量也最多,共有两万多个。这些政府网站的内容非常丰富,页面数量多达几千万,一般的公民很难通过网络搜索来准确快捷地获得政府服务,这当然就需要门户网站加以引导。

我们可以从地域属性和权域属性来分析美国的政府门户网站的情况。从政府行政管理层次上来看,美国政府可以划分为联邦、州与市县三级。由于实行联邦制,三级政府在许多的行政事务管理方面相对独立,因此政府门户网站也就划分为这样三级,每级政府的门户网站的服务内容各不相同,彼此之间存在着明确的分工。每个州政府和市(县)政府都建立自己的单一的门户网站,企业或公民根据业务内容,通过访问所在地域的单一的州或市(县)政府网站,即可获得各种不同的服务。每一个政府门户网站都各具特色,包括税收、执照、注册和护照信息以及满足所在地域的每个居民的具体需求的信息。

联邦一级的政府门户网站是“第一政府网站”(firstgov.gov.)。该网站于2000年6月开始建设,已经成为全球功能最为强大的超级政府网站。作为联邦政府唯一的政府服务网站,该网站整合了联邦政府的所有服务项目,并与许多政府部门如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门建立了链接,同时也与各州政府和市县政府的门户网站都有链接。作为一个综合性网络门户,用户通过该网站可以接向任何政府网站,包括州和地方政府。“第一政府网站”所要达到的一个首要目标就是,要让客户只须点击3下即可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各类政府信息与服务。它允许用户同时搜索全部2,700万网页,使用一个由私营企业和联邦政府一起开发的高强度搜索引擎,个人通过关键词、主题或机构进行搜索,可以在不到1/4秒的时间内搜索到半兆的文件。从这个意义上讲,该网站与联邦各职能部门、州及市县级政府网站实际上就构成了一种前台与后台的关系,任何企业和公民通过前台网站即Firstgov.gov,可以找到所有美国政府部门提供的所有服务。

从内容分类来看,该网站一方面按地区划分,囊括了全美50个州以及地方县、市的有关材料及网站链接;另一方面又按农业和食品、艺术和文化、经济与商业等行业来划分,各行各业的有关介绍及网站也是随点随通。该网站的设计非常有特色,它将政府服务分为三类,即对公民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citizens)、对企业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business)以及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onlineservicesforgovernments)。每一类又分为诸多项目,如“对公民的在线服务”就包括申请护照、天气预报、中奖号码等;“对企业的在线服务”包括在线申请专利与商标、转包合同、商业法律与法规等;“对政府机构的在线服务”包括联邦雇员薪水册变化表、联邦雇员远程培训以及联邦政府职位等。这种设计简单明确,任何一个寻求政府在线服务的人都可以很方便地找到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英国政府门户网站。早在1994年英国政府就建立了一个类似于政府门户网站的网站:open.gov.uk,其功能主要是提供政府网站的联接,但是服务的内容很少。2000年12月,英国政府开发出一个服务内容更多、搜索更方便而功能也更为强大的单一的政府服务门户网站系统,它由“英国在线”网站(ukonline.gov.uk)和“政府虚拟门户”网站(gateway.gov.uk)组成。“英国在线”网站不仅将上千个政府网站连接起来,而且把政府业务按照公众需求进行组合,使公众能够全天候地获得所有政府部门的在线信息与服务。该网站的内容分为五大块:生活频道、快速搜索、在线交易、市民空间、新闻天地。“生活频道”向用户设置了11个主题的服务,用户无须考虑各政府部门的职责和分工。其他的各大块也都包括众多主题的服务内容。

“政府虚拟门户”网站是一个为了让公众和企业获得政府在线服务而进行登记注册的专门网站,它可以使公众和企业通过一个单一的入口同政府的多个部门进行沟通和实现在线办理行政事务。已经在“政府虚拟门户”网站运行的主要服务项目中,包含国内个人所得税在线征收和部分增值税的在线返还等内容。该网站是提供“集成化政府”服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英国在线”网站形成了又一种“前台———后台”关系新加坡政府门户网站。以前,新加坡也是由各政府部门单独地建立政府网站并提供网络服务,彼此之间没有进行一体化的整合。1999年,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开始出现整合趋势,一些业务不再按照部门来设置,而是按照流程做打包处理,也就是说,公民或企业在办理网上业务时,不必再考虑要登陆各个政府站点,分别办完各种相关手续,而是按照业务流程,一步步地在一个单一的网站上完成所有这些相关业务手续,实现了“一站式”网上办公。

所有这些打包服务都可通过新加坡的政府门户网站(gov.sg)找到。该政府站点就像一本政府白皮书,完全代表政府,而不是政府的某一个方面。例如,该网站有一项统一的接受用户反馈的业务,用户发往政府各个部门的意见、建议、反馈等都通过这里的统一格式进行。

与美国的first.gov不同,该中心站点将政府服务划分为政府信息与电子服务、新闻公告、为企业的信息与电子服务、为非新加坡公民的信息与电子服务以及电子公民服务等几大块,虽然看过去没有像美国的first.gov那样将电子政务划分为G2G、G2B、G2C三大部分那么简洁,但是,从逻辑上看仍然清晰明了,栏目的设置让人一目了然。就电子政务来说,最重要的是其前台的业务流程设置与后台不同政府机构之间的业务协调处理上。而恰恰是在这一点上,新加坡的电子政务建设别具一格,深受人们的称赞。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电子公民中心”(ecitizen.gov.sg)和“政府电子商务中心”(GeBiz.gov.sg)。

“电子公民中心”始建于1999年4月,其目的是将政府机构所有能以电子方式提供的服务整合在一起,并以一揽子的方式轻松便捷地提供给全体新加坡公民。“电子公民中心”将一个人“从摇篮到坟墓”的人生过程划分为诸多阶段,在每一个阶段里,你都可以得到相应的政府服务,政府部门就是你人生旅途中的一个个“驿站”。每一个“驿站”都有一组相互关联的服务包。例如,在“就业驿站”里,你可以找到这些服务包:“雇佣员工”(专为雇主设计)、“寻找工作”(专为求职者设计)、“退休”、“提高技能”和“在新加坡工作”(专为外国人提供)等。目前“电子公民”网站里共有9个驿站,涵盖范围包括:商业贸易、国防、教育、就业、家庭、医疗健康、住房、法律法规和交通运输,这些驿站把不同政府部门的不同服务职能巧妙地联系在一起。例如,在“家庭”驿站里,“老人护理”服务包来自卫生部,而“结婚”服务包则来自于社区发展部。

“政府电子商务中心”于2000年12月正式开通,它实际上就是新加坡政府的采购系统,它把新加坡政府各部门和机构的财务系统与采购软件整合到一起进行工作。政府部门的贸易伙伴可以在网上得到政府招标的邀请并购买招标文件,供应商可以在网上索要发票、检查付款情况、提交产品目录和竞标。同私营部门的B2B交易中心一样,它也是通过来自世界各地的众多供应商的激烈竞争而获得价廉物美的产品,通过网上下单而节约更多的时间,通过更低的库存而减低成本。目前,政府通过“政府电子商务中心”采购的产品价值已经达到1.1亿美元,今后还要求将80%的政府采购都搬到“政府电子商务中心”上来。

三、对我国政府门户网站建设的建议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主要依两条途径展开。一是政府上网。政府上网工程促使政府网站的数量快速增加。据最新统计,政府上网工程实施3年来,全国政府部门建立的网站已突破1万个,3年净增10倍。二是建立纵向的业务应用系统。我国以“金”字工程为主体的纵向业务应用系统不断增加,由最初的3个增加到现在的12个,许多政府职能部门也在建立自己专门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并且都希望尽量能够向“金”字工程上靠。仅仅依据这两条途径,其负面效应已充分暴露。一方面,国家投入了大量资金,各级政府机构建设电子政务的积极性都很高,政府网站数量也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政府网站的社会应用水平却总是提不上去,条块分割、信息孤岛的弊端尽管世人皆知却就是解决不了,很多专网都说自己是“金”字工程,不能共享,所以,每个政府网站所提供的信息与服务数量都很有限,彼此独立,业务流程串不起来,电子政务的快速、便捷、公开、透明的优势自然也就显现不出来。这种状况严重地制约了电子政务的社会化应用水平,将对未来电子政务的顺利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建设政府门户网站能够有效地解决这种困难局面。政府门户网站已开始受到关注,例如,在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中就提出了建设“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的内容,其中的“一站”即是指政府门户网站。另一方面,绝大多数地方政府都在往这方面努力,开始花费很大的精力来建立自己的政府门户网站。但是,从有关的电子政务建设规划来看,我们对政府门户网站的性质、特点、作用还缺乏清楚的了解,将政府门户网站等同于一般的政府网站,对政府门户网站与电子政务建设的其他相关问题也未作明确的安排。另外,就已经建立起来的地方政府门户网站来看,除了北京市()和上海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外,大多数地方政府做得还很不理想,有些甚至还停留在政府上网阶段。

针对今后电子政务及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提出以下建议:

(一)在继续建设12个重要的业务应用系统的同时,提高政府门户网站在未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中的地位,将政府门户网站看作是实现我国电子政务战略的核心。一方面,通过“金”字工程提高那些重要部门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通过政府门户网站加强办公资源的整合,消除“条”与“块”之间的割裂状况。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也就意味着,通过发展“金”字工程加强对经济生活的监管,通过发展政府门户网站来体现电子政务的“服务于民”的本质要求。

与此同时,有必要对政府上网工程进行调整,将工作重点转移到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上来。因此,今后的电子政务要从重视数量转向重视质量和效果。

(二)将政府门户网站建设与政府机构改革相结合。新一轮的政府机构改革将秉持“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转变政府职能,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所有这些要求都与政府门户网站一致,政府门户网站可以作为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

(三)分层次规划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可以考虑在中央政府、省、市(地)层面上建立政府门户网站,并分别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例如,就省级层面来说,要对那些厅、局已经建立起来的电子政务应用系统进行整合,对那些还没有建立或打算建立电子政务应用系统的职能厅局来说,一定要放在省级门户网站的规划内加以统筹,不应鼓励各职能部门单独建立自己的政府网站。再比如,在中央政府层面,可以考虑建立中央政府门户网站,统一整合各部委已经建立的政府网站,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规划。总之,要根据政府门户网站的要求来规划电子政务的发展。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6

【关键词】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网站

一、引言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输送数据和信息。在1998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网的构想,并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从而揭开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序幕,电子政务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对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正确认识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而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比如,管理档案、处理公文等活动。这便是所谓的OA(办公自动化)工程。

然而,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装几台电脑(PC),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件和打印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立门户网站,收发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

现代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还显得不够完善,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技术资源利用率不高,重建设、轻应用

在电子政务工程建设中,普遍偏重硬件资源的投入,软件投入在整体投入中的比例普遍低于30%,硬件投入中,片面追求高性能配置,形成的资源能力远远超过实际应用的需要。一些网络资源的当前利用率不足5%,个别项目的存储资源可支撑10年的业务增长需求。电子政务应用方面,主要侧重于内部事务处理和自我服务,支撑政府决策和面向公众服务的信息化能力亟待提高。已建电子政务工程中,面向公众服务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3%;面向决策支持的业务应用功能不到8%。电子政务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和普惠公众的效能尚未充分显现出来。【摘要】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在探索中。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务透明度进一步增强。笔者就是在此基础上,从自身的实际工作经验出发,提出电子政务工作在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今后电子政务建设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电子政务办公自动化网站

一、引言

1993年底,为了适应全球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潮流,我国政府正式启动了“三金工程”,这是中央政府主导的以政府信息化为特征的系统工程,重点是建设信息化的基础设施,为重点行业和部门输送数据和信息。在1998年,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提出了政府上网的构想,并将1999年定为“政府上网年”,从而揭开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序幕,电子政务也开始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对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正确认识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已清醒意识到信息技术革命将会带给世界的巨大冲击和挑战,因而便开始在一些政府部门尝试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实施一些最基础的,比如,管理档案、处理公文等活动。这便是所谓的OA(办公自动化)工程。

然而,随着信息产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电子政务绝非只是简单的政府上网、“三金工程”或办公自动化(OA)。它所需要的早已不是安装几台电脑(PC),连接打印机和扫描仪,处理文件和打印报表,甚至也不仅是建立门户网站,收发电子邮件,无纸化办公等。

现代电子政务是指政府机构利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实现高效、透明、规范的电子化内部办公、协同办公和对外服务的过程。它的建设是一个分步骤、分层次发展的系统工程,从建设基础网站、创办通讯窗口到开放性信息服务和大网络政府。

三、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程度

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电子政务工作还显得不够完善,但是从某种程度而言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自2002年中办17号文以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已从部门办公自动化,开始走上了支撑部门职能业务的发展道路。《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和中办18号文以后,进一步推动了各部门的电子政务建设的应用深化和整体发展。

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中央级传输骨干网已经开通,国家电子政务外网也投入运行,可承载中央和地方部门的部分政务业务,为进一步整合内、外网及专项网资源,实现国家电子政务网络的互连互通和政务业务系统的协同互动奠定了基础;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已开通运行,各级政府网站基本建立,为党和政府有效联系群众服务人民建立了新的桥梁和纽带。政务信息系统建设已经覆盖了税务、海关、农业、银行、公安和社会保障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为政务部门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电子政务治国理政和服务于民的架构已具雏形。四、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可以说,我国电子政务建设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和有益经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看到自身发展的不足,仍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7

关键词政务创新行政流程再造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是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政府管理中的政策不够透明、管理职能单一和运转效率不高等现象,已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同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创新政务处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1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意义

1.1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点,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与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安全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2.1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2002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普及率接近40部/百人,高出全国近7个百分点。互联网用户达到63.48万户,占全国的1.08%,比上年增长24.7%。随着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的建设,信息制造业发展的优势进一步凸现。"九五"以来,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年均增长速度在25%以上,2002年全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50多亿元。

2.3电子政务建设已逐步展开

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党委、政府、人大、政协)初步建成。电子政务网络由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构成,两网之间物理隔离,政务外网与互联网之间逻辑隔离。内网主要是指市级政务机关(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的办公业务网,是网;外网主要运行政务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业务。电子政务内网已经基本建成了由市、区两级横向区域性网络平台和连接省、市两级网络平台的纵向网络构成的整体框架。电子政务外网以政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电子政务网站建设,也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已有68个部门和单位建立了信息机构或信息中心,已建成局域网55个,已有44家政府部门和一大批市直机关相继在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成为政府与公众联系的一条方便快捷的渠道。各级政务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政务信息化取得长足发展。

2.4规范文件逐步出台

为推动电子政务内网稳健发展,相继出台了《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决策服务系统安全保密规范》、《武汉市党政机关内部办公服务系统域名编制方案》、《武汉市党政机关电子政务内网管理暂行办法》等文件和相关法律法规。为全市电子政务建设提供了安全保障。同时,还起草了《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实施意见》,将作为全市电子政务今后五年建设的指导性文件。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取得的成绩是喜人的,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武汉市电子政务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与先进城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仍然存在各区、各部门电子政务建设发展不平衡,政务外网建设滞后于内网建设,应用和信息资源建设落后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网站缺乏安全防范措施、隐患较大等问题。

3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对策

3.1推进电子政务建设的规范化

电子政务建设是一项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紧密结合,事关政府管理现代化和行政体制改革全局的,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作为社会最重要的信息提供者和使用者,毫无疑问必须成为信息化建设的先行者。武汉电子政务建设必须按照"三统一稳"的原则,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指挥、稳步推进。一是市信息办根据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总体规划,具体负责电子政务建设的规划和标准规范制定以及整体推进工作,定期对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必要时报领导小组审定。二是加大信息化效能评测机制与监督工程的建设,各部门各负其责,抓好自身系统的电子政务建设。三是推广工程外包和托管服务及跟踪负责制度,重点工程由市信息办建立特别行动小组,负责跨部门、跨区域工程的组织实施,待工程竣工启用后,交给专业公司进行委托管理。四是树立"以民为本"的思想,电子政务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为民服务,以民众的需要和满意度为建设的出发点,做好部门和公民调查,不断改进和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建设工作。

3.2以应用为核心,加快"两网"建设

一是完善内网建设,区级以上党政机关实现办公网络化,建设公文传输系统、视频会议系统、网上电话等。增强电子政务内网的服务功能,扩大电子政务内网的应用范围,提高电子政务内网的使用效率,实现市、区党政机关局域网的互联互通。二是加快外网建设。在各级党政机关政务公开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全市统一、面向社会公众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及电子政务综合门户网站和服务于各级党政机关的数据中心,为全面实现网上服务创造条件。在近期,凡是能够开展政务公开的部门,都要开通网上业务,以网上申报、网上审批为突破口,不断拓展领域,搞好跨部门的协调,抓好并联审批。

3.3加快武汉市重点业务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建设要遵循国家相关业务系统建设的统一规划和统一要求,充分结合武汉市的实际,以满足全市重点政务工作的需求为主,分工负责,分阶段推进。要继续完善社会保障系统的建设,继续搞好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金卡工程和宏观经济管理系统建设,要加强应急指挥系统、金财、金盾、金审、金农、金质、金水、环境保护、人力资源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建设。

3.4加强四大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按照国家信息资源建设专项规划要求,重点抓好人口基础信息库、法人单位基础信息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宏观经济数据库等四项基础数据库的建设。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电子政务建设的核心,也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各级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根据业务工作的需要,逐步将办公信息、管理信息、业务数据电子化,建立体系完善,标准统一,内容完整,流程规范的动态信息资源库,通过对整个城市各种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的综合处理和分析,为政府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科学准确的数据,为政府制定城市整体发展战略、优化城市规划等全局性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保证政府信息的权威性,使电子信息资料库为公众和企业服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构筑起"数字武汉"的基本框架。

3.5建立电子政务五大保障体系

包括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体系;建立先进的电子政务技术支撑体系;加强立法和标准化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宣传和培训体系;建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体系。

3.6明确电子政务建设的主攻方向和切入点

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要扎实高效地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关键在于要从电子政务建设的阶段性特点和内在要求出发,从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出发,选好政府投入的主攻方向和项目切入点。首先,要遵循电子政务的普遍规律和内在要求。一般而言,电子政务建设大体包括三个阶段:一是建立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实现网上信息交换;二是搭建网上办事平台,实现政府办公业务上网,提供虚拟服务;三是实现智能化决策,构建现代服务型网上政府。其次,要从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以应用为目标,集中力量支持关键领域项目的开发建设。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从内容上来说主要包括础网络设施建设;应用服务系统开发;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第三,在策略上应坚持先试点后展开,统一规划,稳步推进。这主要是因为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还面临很多不确定性。表现在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职能仍处在改革转变的过程中,业务流程存在不确定性,电子政务还只是刚刚起步,标准和要求不确定,技术演进和不断发展,使应用存在不确定性等。理想上都希望有一个通盘细致的规划来指导电子政务的发展,实际上由于这些不确定因素的存在,很难实现。即便是统一规划,也应有试点为基础,这样实施起来才更有针对性。

3.7积极探索电子政务建设市场化、多元化融资机制

着重突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运用BOT方式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对基础网络服务设施,通过租赁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有偿使用,待经营期结束后最终转给政府所有。二是采取外包方式,开发建设应用服务系统。赋予开发企业特许经营权,在应用服务系统建设中引入社会民间投资。三是对一些政府、企业和公众都有需求,且能够自我运营的服务系统,应打破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在建设上应主要引进企业投资,政府在政策上给予适当支持,在运作方式上采取经营性项目法人招标方式进行。四是对已经建成的基础设施、服务系统以及相关国有经营公司,通过实施股权转让、盘活存量资产等多元化方式进行置换,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供新的资金来源。

参考文献

1谢阳群.美国联邦政府的信息资源管理[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2张国云.美国电子政府考察报告[N].中国经济导报,2002-04-08

3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简-芳汀.构建虚拟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郭励弘.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制度缺失[J].新经济导刊,2005(88)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8

摘 要 电子政务既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也是衡量现代城市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显著标志,还是城市竞争力提升的途径之一。武汉作为我国中部特大中心城市,要实现中部崛起、和在中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就必须要不断加快信息化进程,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关键词 政务创新 行政流程再造 保障体系 电子政务是政务信息化的具体体现,是公共行政管理改革和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传统政府管理中的政策不够透明、管理职能单一和运转效率不高等现象,已难以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同时,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加速迈向现代化的同时,客观上也要求政府创新政务处理模式,积极推进电子政务,不断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 1 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的意义 1.1 可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创新 电子政务的实现可以有效地向市民提供交互式服务,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政府上网,为政府行政管理模式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履行职能、实施管理、提供服务的行动平台,政府可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双向互动特点,通过建设各级政府网站、及时政府信息以及提供便民利民服务项目,将政府拥有的大量信息资源与市民和企业日益增长的政务信息需求之间架起方便、快捷的沟通桥梁,随时能够倾听市民的心声、接受市民的监督,变政府管理导向为为民服务导向,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以政务公开为突破口,规范政府行政管理行为。政府部门在网上公开各自的工作职能和职责、政策文件、重要活动,以及有关办事项目、办事程序、办事标准,使老百姓了解各部门主要干什么,具体怎么办。同时,通过设立网上电子公告牌、投诉信箱等形式,开辟老百姓评判政府部门行为的渠道,自觉将本部门置于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达到杜绝暗箱操作、不断规范行政行为、完善政府管理的目的,努力为市民营造一个透明的办事环境。 1.2 是加快推进城市信息化的切入点 电子政务是城市信息化的核心和重点,率先实现电子政务,必将全面推进城市信息化的进程。电子政务的整体策划和设计应以城市电子政府各项应用和服务为目标,参考城市信息化总体构架和电子政务逻辑结构模型,结合城市信息化建设规划,制定包括网络、安全和应用支撑体系在内的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方案和实施方案。总体技术方案应给出电子政务的总体建设目标、总体功能目标、总体组成以及各个专业系统的方案等,总体实施方案应明确具体建设项目、项目的工程设计、项目分期建设计划以及管理办法等。 1.3 是促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的需要 电子政务是一场深刻的政府行政管理模式革命,它不仅意味着政府行政管理要进一步地公开和透明,政府要通过网络去处理属于其管辖范围内的一部分公共管理事务,更意味着政府工业时代形成的职能式、集权化的政务流程必须再造,才能适应知识经济、信息时代对现代政府的要求。 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电子政务绕不过的门槛。政府行政流程再造是政府根据电子政务运作的内在机理为原则,对传统的以行政职能为中心的行政流程进行再造,转变为以公众服务需求为起点,政府应创造出对公众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为终点,进行一系列借助网络运行的政务活动。政府再造后的行政流程以公众满意为目标,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面向公众,以事务为中心;二是跨越职能部门、所属单位的现有边界。再造流程的真正目的并不是流程本身,而是适应电子政务的要求,充分利用和发挥电子政务的特点和优势,提高政府竞争力。 2 武汉电子政务建设的发展现状 2.1 领导体制逐步完善 为科学规划和实施信息化重点工程,武汉市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项目领导小组,适时调整了信息化领导小组组成部门和人员,实现了党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组织的协调与统一。成立了电子政务建设总体设计专班,包括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的业务人员和有关信息化专家。组织体制的创新,为推进武汉电子政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和有利的技术支撑。 2.2 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 全市已基本形成光缆、微波、卫星、移动通信、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信息传输网;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高速发展;推进了信息产品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企业改革和技术进步取得了明显进展;各行业信息化应用得了显著的进步;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初见成效。 2009年底,全市固定电话用户达209.6万户,移动电话用户268.43万户,电话

政务建设论文范文9

关键词:服务型政府;特点;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1.3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1-90-02

全球化、信息化以及知识经济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后工业时代下。政府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服务型政府为我国政府改革指明了一条重要的道路。本文在总结国内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试图归纳当前研究的不足。进而指出今后研究的方向。

一、中国服务型政府研究的主要领域

(一)关于服务型政府的概念界定

2004年2月21日,国务院总理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提出了服务型政府的概念,同年3月8日,总理在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又强调:“管理就是服务,我们要把政府办成一个服务型的政府,为市场主体服务,为社会服务,最终是为人民服务。”这是官方对服务型政府的权威阐述。

我国一些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服务型政府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张康之(2000)教授把历史上的政府行政分为3种模式:统治型政府、管理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在根本性质上与其他两种政府类型的性质相反,它将彻底抛弃旧的治民观念或“为民作主”的观念,而确立为民服务和“人民作主”的理念。刘熙瑞(2002)教授认为服务型政府是“在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理念指导下,在整个社会民主秩序的框架下,通过法定程序,按照公民意志组建起来的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着服务责任的政府。”陈华栋(2004)认为,服务型政府是指“政府由原来的控制者改变为组织者和服务者,从以控制管理为主转变为以提供服务为主。管理目标由经济领域为主转移到以公共服务领域为主。其运行以服务公众为宗旨,以培育完善的市场为过程、以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为原则,激活社会资源的竞争性,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推动经济高效运转。”张超力(2005)认为,服务型政府是一种崭新的政府治理模式。它是指“政府遵从民意的要求,在政府工作目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上用公开的方式给公民、社会组织和社会提供方便、周到和有效的帮助,为民兴利、促进社会稳定发展。”汪自成(2009)所主张的服务型政府,是指为谋求民众福祉而经由民主方式产生的、以服务为理念、以发展为手段、以制度为保障的现代政府。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服务型政府是以服务为理念,以公众为导向。以服务公众为核心职能,将创造必要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环境和条件作为根本任务的现代政府。

(二)服务型政府的特点

杨兴坤(2005)认为,服务型政府具有法治化、开放透明、负责任、高效、有限性、道德化、民主参与、创新、民治性、人性化的特点,同时,服务型政府的中国特色包括服务对象的人民性,发展建设的方向性、参与的全民性、服务路线的透明性、构建的过程性与渐进性。吴丽娟(2005)指出服务型政府的特点:第一,人民民主和对人民负责:第二,法治、有效相统一:第三,为全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胡志福(2008)认为服务型政府是以为民众造福为基点、以民众的需要为出发点的以民为本性:在权利、职能、规模上受到法律明文限制并接受监督的有限性;依法行政,实现法治政府的规范性;公开政务政情,让群众享有知情权、选举权、参与权、监督权的公开透明性。连志慧(2009)认为服务型政府具有“公民本位”、“社会本位”的行政理念,服务者的角色定位,有限政府的职能转换,民主政府的制度安排,责任政府的制约机制。透明政府的服务程序,法治政府的行为准则,高效政府结果取向等特点。方宏杰(2009)认为服务型政府主要特征:第一,政府权利、规模、职能范围有限,行政公开的有限性:第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以民为本特征:第三,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依照法定程序活动的法治性:第四,敏锐发觉社会问题,并迅速作出回应的回应性:第五,运转速度快、办事效率高、行政成本低的高效性,

(三)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问题

杨兴坤(2005)指出,当前服务型政府存在五方面的问题:服务型政府建设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相关机制和法律制度不完善:缺乏明确的服务要求和服务标准:服务流程不规范:公务员素质不能适应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客观需要。吴丽娟(2005)阐述了构建服务型政府存在的文化障碍:行政主体文化障碍、行政客体文化障碍、行政制度文化障碍。沈亦周、董莎(2008)介绍了治理语境下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的滞障问题:社会自组织能力欠缺,社会与国家关系存在极大的不平衡:社会自治基础薄弱,政府须承担过量的提供公共服务的任务:传统集权观念的制约,公民社会表现出典型的政府主导性。治理前提不够充分。耿立春、易容(2009)阐述了电子政务环境下服务型政府构建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观念上的误区:数字鸿沟导致服务对象的局限性:公务员综合素质亟待提高。李兆峰(2009)指出当前建设服务型政府的主要问题是人本主义的缺失。社会公共领域的关注不足,建设的局限。民主参与机制的缺位,法制化程度较低等。

(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

傅耕石(2007)指出,在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中,现代公民的培养是基础:政治的民主化与法治化是前提:执政党执政能力的提升是关键环节:政府转型与政府自身的建设是主题。王冬(2008)认为,构建服务型政府应从强化政府伦理理念和精神的建设,实现管制向服务职能的转变,推进公职人员行政人格的培养,加强行政伦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潘莹(2009)认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为市场主体创造平等竞争环境:坚持依法行政理念,推行政务公开制度建设阳光政府:改革行政审批制度,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政府微观规制体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步伐,提高政府管理现代化水平:改变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的总量与比例: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共服务体制和模式。张娟(2009)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首先,必须继续推进机构改革;第二,积极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方式;第三,提高公务人员队伍素质:第四,推行“阳光”政务。实行“一站式”办公;第五。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王东强(2009)指出,建设服务型政府,~要变革理念,即建立服务型政府必须树立在民、以人为本、顾客至上、有限政府、依法行政、民主开放、高效廉洁、公正平等和诚信守责九大基本理念;二

是引入战略工具。包括组织目标、激励机制、责任机制、权力结构和组织文化:三是探索规范化的制度创新:四是引入社会化和市场化机制。

二、我国服务型政府研究的不足

1、研究时间短。服务型政府是中国学者提出的概念,有别于西方国家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张康之于2000年发表了《限制政府规模的理念》一文,首次使用服务型政府这一概念,到现在仅十年,该理论还处于初始发展阶段。

2、成本研究的缺失。国内学者对服务型政府的作用和功效所作的阐述很多,但对建设此类型政府没有进行成本的研究。

3、专业性强,综合性差。我国的研究者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角度和侧重点根据自身专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因此,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文献大多专业性较强,大部分只是从本学科人手,缺乏学科问的相互交叉和综合分析。

4、实证研究、个案研究少。当前对服务型政府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质的研究层面上,抽象性较严重。实证研究比较少,定量分析欠缺,导致构建服务型政府操作层面的缺陷。另外,服务型政府的个案研究更为缺乏。

三、今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是服务型政府与其他政府改革理论之问的对比研究:二是服务型政府的局限性:三是服务型政府如何与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四是通过实证研究探讨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最优路径:五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条件与基础。

参考文献:

[1]傅耕石,服务型政府的构建[D],吉林:吉林大学行政学院,2007:120-177。

[2]胡志福,构建服务型政府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9-10。

[3]陈华栋,论服务型政府[J],理论界,2004,(05):1-2。

[4]张超力,论服务型政府的理论基础[D],河南: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30-35。

[5]汪自成,服务型政府概念探析[J],太平洋学报,2009,(06):54-60。

[6]杨兴坤,论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服务型政府建设[D]。重庆: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2005:13-16。

[7]吴丽娟,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行政文化建设及其消解对策研究『D1湖南:湘潭大学,2005:30-49。

[8]沈亦周、董莎,治理语境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03):72-76。

[9]耿立春、易容,论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服务型政府的创建[J],思想战线,2009,(35):18-19。

[10]李兆峰,中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经济法分析[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09:18-24。

[11]连志慧,论服务型政府的建枸[D],北京: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2009:13-21。

[12]方宏杰,构建我国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10):230-232。

[13]王冬,行政伦理视野下服务型政府的构建[D],广西:广西师范大学,2008:23-31。

[14]潘莹,关于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理论思考[J]北论观察,2009,(06)1:37-39。

[15]张娟,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路径选择[J],经济工作,2009,(11):90-91。

[16]王东强,服务型政府理论研究综述[J],行政论坛,2009,(0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