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教师教科研工作集锦9篇

时间:2023-03-02 14:59:03

教师教科研工作

教师教科研工作范文1

一、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办学特色之路。

教育科学是教育教学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一所学校教育发展的助推器。教育事业要发展,教育科研要先行。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我始终坚持:以教科研为载体,走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全力做好学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谋求学校自身发展,探索学校特色办学之路,在学校发展规划中,我明确制订了教科研工作近远期目标——德育方面:通过“关于小学德育小、近、活特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力争把我校学生培养成行为规范、品行端正、身心和谐的合格小学生。教学方面:以“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简称“双多教学法”)的课题研究为切入口,构建学校校本课程框架的同时辐射各学科课题的研究,围绕教育教学为核心,强化“以教科研为先导的”意识,深入展开课题研究,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

“双多教学法”课题实施几年来,我校初步形成了以数学为龙头,以英语、计算机、写作等为基础的多类型、多渠道、分层次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办学特色,取得了丰硕成果,至使一大批“特长生”脱颖而出,学生的个性、素质得到了全面、充分的发展与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本校的课程改革。

仅xx一年,我校学生就有400多人次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小学生数学报》杯小学生探索与应用能力大赛一等奖;江苏省中小学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二等奖;中国青少年读写大赛50杰;苏州市中小学口琴、竖笛比赛一等奖;小学生英语口语大赛苏州市二等奖……列举这些荣誉和数字,并不是沾沾自喜。我有的只是欣慰——因为教育科研,我校形成了“学校特色学科鲜明”“学生特色学科多彩”的办学特色。

二、以教科研为平台,让教师成为研究者。

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支撑学校发展的基石。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精干高效、充满活力,能在未来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教师队伍,是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百年大计,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走科研之路,做扎实文章,努力造就一支观念新、师德优、业务精、舆论正确的教师队伍,全力提升教师教育科研的水平。

良好的教育科研环境和条件能产生一种巨大的力量,激励教师开展各种教育研究。因此,我校为教师创设了各种条件、采取多种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研究的宽松氛围,引导教师走上科研兴教之路,为他们排忧解难,鼓励教师在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开展研究,去调查实验。为鼓励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我积极主动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如提供丰富的图书资料,科研设备,广开门路采集最新的科研信息提供给教师以拓宽研究的视野,提高研究水平。学校还组织全校教师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观念,进一步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水平。同时,还为教师搭建教育科研交流的平台,为教育科研成果的发表与推广创设条件,为教师提供展示个人才华的机会,充分促进了学术观点的碰撞、科研灵感的激发。

为进一步浓厚学校科研氛围,真正实施“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发展战略,我努力做到教育科研的制度化、全程化、全员化和教育科研全员参与、全方位引入、全过程管理,让科研之风大兴。我校实行“三进”政策,教育科学进教学、进教师教育、进学生学习,让科研渗透各个领域。认真做好“三个结合”,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研相结合,教育科研与培养创新型教师,争做名优教师相结合,让科研成为提高教师水平、推动学校发展的内涵而永不衰竭。

让教育充满研究,让研究充满思想,让思想充满智慧。实践证明,教师同科研结合,研究同教学结合,教学同课题结合,可以改变教师的生活方式,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优化教师的思维品质,实现平凡与精彩、烦恼与快乐、腐朽与神奇的快速转换,我们就会觉得上班有无穷乐趣,教学就会充满无限的生机,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为我们开展教育科研、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几年来,因为我校教师成为了“研究者”,所以有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发表、获奖,每年总计不少于100篇次。

三、以教科研为乐事,让自己拥有“源头活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要评论一所学校,首先要评论他的校长”。为了让自己当好这个“灵魂”,也为了让自己能适应当前多元化、信息化的国际趋势以及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多年来,我始终以教育科研为乐事,我努力让自己养成教育科研的习惯。

1、用研究的眼睛观察身边的教育现象。任何伟大的理论都源于实践,都基于对大量事实的研究。教科研也不例外,也得对教育教学实际,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教育教学活动中并不缺少研究的对象,而是缺少发现它们的眼睛。在教育运作过程中,我们都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学校与社会、学校管理、教与学、新课程改革、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等。这些都是教科研的对象,我们不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我时刻用研究的眼光去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用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去思考、分析问题,这样就避免了想搞教科研而找不到切入点的尴尬。论文不再空洞,而更具说服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教师教科研工作个人总结相关文章列表:

教师教科研工作范文2

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科研才能,进一步规范我校教育科研管理,调整充实学校科研组,健全“分管校长——教科室——科研组——课题组”的科研管理网络。科研组成员主要来自各课题组,是学校教科研的骨干力量。科研组定期召开会议,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动态,关注教改热点,收集、总结先进的教科研信息,每周举行“教学论坛”活动,定期开展课题研究观摩活动,承担培养青年教师的任务,积极推广优秀教育科研成果,以此带动广大教师参与教育科研。

一年来,学校承担嵊州市级以上课题31项。为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学校要求各课题组按照所制订的实施方案,根据实际情况,适当人员分工,落实研究任务,定期举行集体研究活动,撰写课题心得和研究个案,重视过程性资料、专题性资料、效果性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为课题的顺利结题打好基础。

二、加强学习开展活动培养队伍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一年来,学校加强了教师的教育理论学习。上半年完成了浙江省教师继续教育的“教科研专题培训”,从下半年起,每周的教职工会议上举行“教学论坛”活动,主要由校“名师工作室”与“科研组”成员主持,把教育理论的前沿动态,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传递到每一位教师。经过实践检验,效果比较明显。

学校继续实施“青春闪光”工程,组织3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一年来的学习重点有“走进新课标”系列讲座、“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推陈出新,让课堂活起来”科研节系列活动等。通过学习和培训和科研节等活动,在校园内营造了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良好氛围,大大促进了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为拓宽科研视野,了解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学校邀请了特级教师王燕骅老师来我校进行了《课堂预设的实时生成》专题讲座,并邀请杭州天长小学的教科室主任徐华昆老师现场课堂教学、说课、讲评,使老师们收益非浅。

三、总结经验争创佳绩

把课题研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是开展学校教科研的首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开展教育科研,从而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

一年来,有不少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发表、获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市教科所组织的嵊州市20xx学年教育科研优秀成果评比和市20xx暑期论文评比中获得了出色的成绩。

教师教科研工作范文3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1979年10月,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同志,就曾为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展览题词“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科学的希望”。它表明,党和国家把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任寄托于年青一代,老一辈把开创科学未来的希望放在青少年身上。青少年科技后备人才的培养从此开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就我国而言,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主要通过基础教育阶段校内科学课程和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两个渠道进行。承担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组织、协调和实施的机构,主要为教育、科技、科协、共青团、妇联等主管部门所属的各级青少年科技指导站、青少年科技中心、青少年科技馆和青少年宫(家、站、中心)以及相关中小学校。

上述各级校外科技教育机构,通过其专职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专职的又称为科技教师),为广大青少年参与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承担着组织、指导和传播等具体工作。以成立于1977年11月的上海市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简称少科站)为例,这个仅有34名教职员工的校外科技教育机构,多年来认真履行长宁区学校科技教育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建立了区、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网络。少科站围绕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贯穿于科学教育、传播和普及的全过程,强化学校科技教育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逐步形成大学、中学、小学、幼儿园纵向衔接,校内、校外、社会、家庭横向沟通,市、区、学校相互协调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发展新格局。

为了了解校外科技教育机构的科技教师(亦称专职科技辅导员)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现状。我们选定长宁区的校外科教机构――区少年科技指导站为评估对象,于2009年9-12月间,对全站科技教师进行了统计调查;另外对全区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和部分科技教育特色示范学校、科普活动示范学校的科技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30份,回收124份,有效答卷121份)。最终对上述两项调查进行了综合统计、分析和研究。

一、校外科教机构教师工作现状

1 校外科教机构教师是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组织者

学校科技活动的开展是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其形式可谓多种多样,可以是一场科普讲座,也可以是一次校级科技竞赛;可以是一堂进入科普教育基地的课程。也可以是每学期固定时段的科技培训活动。但无论学校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如何,它的设计、组织和落实等依托的仍然是学校教师,可以说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学校科技活动开展的有效性。

因此,作为校外科教机构――长宁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除了在典型学校直接组织青少年科技活动,以身教进行示范外,更多的是通过专项培训,对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进行引导,使他们掌握组织和开展学校科技活动的方法和技能。可以说,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已成为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组织者。

例如,2009年,区少科站科技教师不仅每两周开展一次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培训活动,还每月开展一次幼儿园科技总辅导员培训活动。同时,在27个青少年科技项目中开设有16个项目的教师培训活动,每两周一次定期举行,由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围绕项目发展和学生培训等方面对学校教师进行指导。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看出。在参与调查的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中,84.3%的教师参与过区少科站组织开展的各类教师培训活动,而其中72.55%的教师认为围绕青少年科技项目发展的教师培训活动对其在校组织和开展活动是有所帮助的,也是所有选项中选择人数最多的一项(见表1)。

但在对校外科教机构科技教师以“组织者”开展工作表示认同的同时,被调查者也对校外科教机构科技教师的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如69.42%的学校教师希望得到少科站科技教师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指导,68.6%的学校教师希望得到少科站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设计、策划、组织和实施方面的指导。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科站科技教师在直接(或间接)组织学校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中仍有不足之处。

2 校外科教机构教师是青少年科技培训的直接(或间接)传播者

青少年科技培训是校外科教机构――长宁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开展工作,提升青少年科学素质的主要形式之一。2009年,区少科站科技教师除去在双休日面向全区学生开设免费科技培训班外,还进入学校,承担了43个校级学生科技兴趣小组的培训任务,直接向青少年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同时。区少科站科技教师还为各学校教师提供教材、讲义和纲要等培训辅助材料,通过他们间接向青少年进行科学传播。调查也表明,近半数的学校教师在开展学生科技培训工作中获得了校外科技教育机构提供的教材、讲义、教学纲要或教学指南等材料的支持(见表2)。

但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区少科站2009年设有27个青少年科技项目,其中16个项目开设了教师培训活动,但仅有环保、生物、化学、车模、船模、机器人、航模、无线电测向和摄影这9个项目拥有较为稳定的教研组教师队伍。而从调查的数据中也可以看出,在102位参与区少科站教师培训活动的学校教师中有66位是来自于这9个项目。这表明,区少科站在各项目教研组教师队伍的建设上存在失衡,影响了教师培训的全面发展。

3 校外科教机构教师是青少年参与科技竞赛的直接(或间接)指导者

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是专职开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队伍,其重要职责之一就是能够指导学生参与各类竞赛,使他们通过竞赛这一平台展示自己的科技创造才能,并通过相互交流获得提高。2009年,长宁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在双休日开设的学生科技培训班达52个,其中专门提升青少年科技能力或开展课题研究的班级有24个,占总数的46.15%。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当年市级以上科技单项竞赛获奖学生的主要辅导教师有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参与的为39.67%,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日科技之星”评选活动等重大竞赛中获奖学生的主要辅导教师有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参与的为45.07%。这些都说明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是青少年参与科技竞赛的直接(或间接)指导者(见表3)。

但调查也表明,学校教师、科技总辅导员因时间有限、精力有限,希望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能够更多地参与对竞赛学生的指导。而相关案例也表明,区少科站科技教师在直接(或间接)提升竞赛学生科技技能和课题研究能力的高

层次培训的指导上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间。

二、提升校外科教机构教师工作效果的对策

上述调查表明,作为校外科教机构――长宁区少科站的科技教师,通过成为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直接(或间接)组织者、学生科技培训的直接(或间接)传播者和青少年参与科技竞赛的直接(或间接)指导者,体现了其所从事科技工作的有效性。它不仅推动了学校科技教育工作的开展,促进了区域内青少年科技教育的发展,还对青少年科学素质水平的提升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调查也反映出校外科教机构的科技教师,由于自身素质、所处环境和政策导向等相关因素影响而引发的工作中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使校外科教机构的广大科技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更具科学性、创造性和实效性,经过分析、研究,拟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 通过建立项目发展新规划,进一步明确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目标

作为科技教育,要达到培养青少年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的目的,不仅需要学校提供良好的正规教育,也需要社会提供良好的非正规教育。具体到校外科教机构科技教师的工作,就是要在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创造精神的高素质人才和劳动者大军这一总目标下,将校外(或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与校内科学课程的教授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合力”。最终实现“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的良好育人环境。而要做到这一点,建立青少年科技项目发展新规划。将培养目标细化到不同项目中,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我们可以将科技项目划分为三类――普及类、特长类和研究类。明确普及类项目是根据教师专长和校外科技教育发展趋势等各方实际情况,只需在学生中开展科普活动的科技项目。对于这类项目,只需结合实际情况,开展必要的科普活动,让学生了解相关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即可,而无须对学生开设专项的高层次技能培训。特长类项目是在普及基础上,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某一方面技能特长培养的科技项目,绝大部分的校外教育科技项目应归属于此类。对于这类项目,除需开展科学普及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比赛外,还应对学生开设专项的高层次技能培训班。研究类项目则是在技能特长培养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进行科学探究并尝试论文撰写的科技项目。原则上,大部分的校外教育科技项目应努力达到这个层次。对于这类项目,校外科教机构的教师应在做好科学普及和技能特长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努力促进青少年科技创新后备人才的脱颖而出。

2 以培训和教研为手段,进一步提升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能力

要想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教师必须先行。只有教师自身的素质不断上升,工作能力持续提高,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因此,结合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职业特点、校外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和各科技项目规划发展目标等实际情况,我们可对校外科教机构的教师实施分类培训。各类别培训对象原则上由校外科教机构根据自身发展需求和教师自身发展愿望进行推荐。例如,我们可将培训划分为活动类、技能类和研究类,在活动类培训中主要向教师传授科普活动的组织、设计和开展方法等;在技能类培训中主要向教师传授某一项目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研究类培训中则主要向教师介绍各前沿科学技术、课题的选题、课题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论文、研究报告撰写等课题研究专业知识和技能。

同时,我们也可结合不同的项目规划发展目标和教师的自主选择,建立不同的教研组,通过多元化的教研方式为校外科教机构的教师搭建互助合作的专业发展平台。例如,围绕研究类项目。我们可以成立实验类教研组和工程类教研组。实验类教研组以化学、生物、环保等项目为主要成员,进行实验类课题研究、论文撰写等方面的教研活动;工程类教研组以创造发明、机器人、信息技术等项目为主要成员,进行工程类作品制作、报告撰写等方面的教研活动。围绕特长类项目,我们可以成立培训类教研组,进行教学设计、说课评课等方面的教研活动。围绕普及类项目,我们可以成立活动类教研组,进行科技实践活动的方案设计、组织开展等方面的教研活动。

3 探索教师激励新机制,进一步增强校外科教机构教师的工作动力

教师教科研工作范文4

 

本学期我担任小学四年级的英语教学,由于刚刚接手四年级的英语教学工作,教学经验颇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学教法,虚心向三位有经验的教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现将本学期四年级英语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营造活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提高教学效率

 

如果一个学生对所学的科目有了浓厚的兴趣,那么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就会认真学习,反之,没有兴趣,范文写作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他们掌握知识的意愿。因此,培养、提高、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首要条件。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比较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设计形式多样的活动,比如说,设置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游戏,像“吊死鬼”、"what'smissing?"、"找卡片"等,为学生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快乐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最重要的是在实际中运用,因此,除了课堂练习外,还需要让学生在平常生活中多读,多讲,多练。另外,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组长监督的方式,以确保他们不落后,提高他们的朗读能力。在批改作业方面,要求学生的作业及时完成,我也按时地批改,并详细地做好批注,对普遍性错误,在全班重点讲解、分析。针对个别学生的作业就采取面批方法,单独地分析讲解、帮助学生解决疑难习题,提高教学质量。

 

三、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进行情景教学

 

本套教材的特点是图文并茂思想汇报范文,形象生动并且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在课上我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动作表演、卡片、挂图、实物,随时随地取材或根据课文内容创设语言环境,并尽量多地使用英语,逐步过渡到用英语进行课堂教学,使学生置身于一个英语的环境中。比如说第一单元中,涉及到的内容都是关于classroom里的内容,非常贴近实际,对课本中的Let‘slearn中的对话鼓励他们在同学们面前大胆表演。有意创设的语言环境,形象直观,生动活泼,也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英语,引起兴趣;视听结合也便于加深初学印象,强化记忆。

 

四、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学生自信心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适应,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每当学生用英语讲完后,我就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感到自豪,有一种成就感。对于不同程度的同学,在课堂上给予不同程度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他们的一丁点进步也及时得到鼓励,从而使他们都觉得,只要自己认真跟着老师学,就能学得好,树立起学好英语的心理优势。在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人人参与,加强交际的互动性。

 

五、注重过程评价,调动学生积极性

 

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我通过作业、课上表现、听写情况、范文参考网手机版背诵课文等形式给学生积分,每次达到五分后可以得到一个带着字母的小星星,集齐带有字母g、o、o、d的四个字母后,可以得到一个带有good的小标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我也深刻体会到鼓励要比惩罚有效得多。

 

六、今后努力的方向

 

1、作业布置方面的缺失。没能抓好作业的检查,对于组长,课代表缺少表扬和监督机制,致使有部分学生常不按时完成作业,一些口头作业实效不大。

 

2、在教学方面我发现自己形成了一种定式,没有创新以及大胆实践的勇气。我应该多看教学方面的理论以及多听几位有经验教师的课,进行学习,不断提升自己,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3、对教材的把握不够,很多优秀老师的优点没有学到,听课的次数也还不够多,有些缺乏与其他教师的沟通,希望在下个学期能多学习新课标,多吸取他人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学困生的个别辅导也是我下学期要进行探索的内容,心得体会范文在这方面我做得还不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能积累丰富的经验,也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5、另外,在课堂管理方面还做的不够好,没有树立起一个老师的威严形象,导致课堂秩序较差,以后一定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让学生意识到课堂的重要性。

 

6、作为一个刚刚参加工作的英语老师而言,由于并不是英语专业毕业的,在专业知识的一些方面还有所欠缺,以后还要加强学习。而且,在教育教法方面,也要多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课堂效率。

 

教师教科研工作范文5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 教师共同体 科研能力 策略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1CJJ015。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2-0117-02

科研能力的发展是高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难关,我校英语名师工作室遵循学-教-研一体化的思想,从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入手,真心实意地做最朴素的研究。如,我们的省级规划课题《以名师工作室为依托的英语教师共同体专业发展的策略研究》,就是研究我们英语工作室的日常工作,让研究过程和结果直接服务于工作室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五年的研究与反思,我们摸索出提升英语教师共同体科研能力的五种有效方法和策略。

一、用阅读带动反思与写作。

朱永新教授说:没有阅读就不可能有个体的心灵成长。我们采用“自主阅读+共读一本书+读书沙龙”的形式来推动阅读活动的开展。自主阅读是个性阅读,是自选动作,老师根据兴趣爱好选择书籍。自主阅读是教师专业特色发展的前提。共读一本书是强制阅读,也是专业阅读,是规定动作,因为它是专业发展的必修教材。我们鼓励大家将阅读与教学实际相结合写出读书心得,然后在读书沙龙中分享。这种读书交流活动,不仅提高了老师的反思能力与写作水平,同时受作品熏陶,也提升了老师的专业情感和理论水平。

二、用课堂改革促进教师特色发展。

英语教师共同体专业发展的主阵地就是课堂。自新课改开始,我校一直采用集体备课制,备课组共同研讨教学重点难点,共同设计教学计划和学案等。这样做的好处是让所有老师都基本跟上了课改步伐。然而久了也使老师出现依赖心理,拿着一张旧船票也能登上新客船。为了激活创新活力,英语名师工作室提出创建特色课堂的目标,采用“同课异构+一课两上”模式促进老师的求异思维发展,构建自己的特色课堂。这两种教学活动不仅激发老师多角度思考课堂教学,也在比较反思中逐渐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优方案,促进英语教师的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特色发展。我们还鼓励老师根据自己的特点开设兴趣课,编写校本教材,形成自己的特色招牌课。我们自主研发了多样辅导资料和兴趣课校本课程,其中10本出版发行。

三、以课题研究提高理论水平。

课题研究是中学英语教师的短板,但课题研究是提高老师理论与实践水平的最好载体。课题研究会带动阅读,因为必须要寻找理论支撑和阅读专题文献。课题研究会推动反思,因为必须要寻找自己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必须要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研究更能推动写作,因为必须写研究计划研究报告等等。课题研究最主要的贡献是可以让老师以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进行理性思考和实践,能够极大地提高老师们的理论水平。我们采用“微型课题+合作课题+成果分享+专题讲座”的模式来具体推动课题研究。微型课题是个性化研究,每个老师每学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自行选定内容进行研究,然后写出研究心得在工作室英语教师共同体中进行经验分享。合作课题是对同一主题感兴趣的老师们联合起来进行研究,合作课题的研究更规范更专业。英语工作室每期都会召开课题成果分享会,大家在分享与交流中共同成长。工作室还开设课题专题讲座,向校内外推介研究成果。《高中英语“三导四学”有效教学策略探讨》的经验曾在省市英语研讨会上分享,获得好评。

四、用命题研究倒逼课堂改革。

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其信度和效度都是毋容置疑的,命题是具有科学性的。认真研究命题意图,就会了解国家想通过我们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哪些素质和能力,再反观我们的课堂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五、用翻转培训提高研究能力。

受翻转课堂的启发,我们采用了“主题内容+自主探究+交流分享+形成解决方案”的翻转培训方式。先确定主题,再大家自主探究,然后在工作室英语教师共同体中进行分享交流,最后形成共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解决七选五阅读理解问题就是采用的这个研究方式。翻转培训的最大优势是老师先有一个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过程,这对于搞研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能培养一个人研究能力的环节。英语教师共同体的交流与分享是对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一个必要补充和完善。

教师教科研工作范文6

一、主要工作

(一)、加强学校领导,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进一步强化领导班子“四个意识”(责任意识、管理意识、服务意识、创新意识),树立“三个形象”(政治形象、工作形象、作风形象),弘扬“两个精神”(团结协作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充分发挥领导班子的领导效能,将课程教学新理念融入到学校办学的全过程,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从教育发展的新高度来推动学校的发展,以先进的理念、优质的教育服务,最大限度地发掘学校的内在潜力,创造出新的教育教学业绩。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加强师德学习,组织教师积极学习《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学习,开展“师德承诺”“做最美教师”师德征文演讲比赛等活动 ,以此来提高我校教师的思想道德素质。我校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岗敬业、师德优良,无私奉献的教师。二是政治业务学习。充分利用集中学习和分散学习的方式,认真组织全体教师学习党“”会议精神,学习教育、教学刊物。三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对教师进行培训。每次外出学习后,教师都将学到的最新的教学理念用专题汇报的形式汇报学习收获。将外出学习收获最大化的回报学校,以此带动全校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四是加强校内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本学期,学校采取骨干教师上汇报课、名师讲座、成立听课组走进课堂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名优教师、骨干教师、青年教师队伍建设与管理,使这些骨干教师充分发挥了其辐射引领作用,真正起到了学校教学中坚力量的带头作用。从而使教师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的风气,以点带面促进了学校良好教风的形成。

(二)、规范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1、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的生命线。本学期,在教育办公室“双提”工程的引领下,我们继续一丝不苟抓常规,千方百计提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狠抓教学常规,强化过程管理。教学常规的落实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1)、首先从常规教学抓起。要求教师严格按照教学常规的要求,备课、讲课、布置与批改作业。学校对老师们的常规教学一周一抽查,一月一检查,对不认真负责的教师在全体教师会上通报批评。促进良好学风的构成。

(2)、教学为中心、管理是根本。在教学工作中,实行量化管理,科学评价教师的各项工作,从备课、课堂教学、晨读、午读、课间操、辅导、作业(检测)的批改、教学成绩、后进生转化等方面,制定完善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教师考核方案》、《教师一日常规》、《教师一日工作流程》《教职工考勤制度》《师德考核制度》《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等对教师进行全面考核,大大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用心性,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积极开展教研活动,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常态开展推门听课、听课评课、课内比教学等活动,全面打造情智课堂,让“三段六步”的课改模式,在我校遍地开花。学校的教研课题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了全教师素质,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三)、以少先队为主阵地,加强学生德育工作

开学初制定了详细计划,并在教学工作中认真实施,在大队辅导员的统一安排下,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结合特色兴教战略,进一步加强了德育队伍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班主任岗位责任制和激励机制,提高了德育工作实效。

(四)、切实落实安全工作,确保了校园的和谐稳定

安全工作,涉及千家万户,责任重大。学校高度重视,从不放松对师生的安全教育,遇事必讲,逢会必谈。本期我校加强了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治,推进了安全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完善了安全防范体系,提高了师生的安全防范和处置能力。并积极探索安全教育机制、途径和形式,强化了师生安全教育和意识。学校分层分级签订安全工作责任状,人人确立“安全第一”的意识,真正实现一岗双责。落实了行政带班制及巡课制、教师值周制、上课清人及放学清校制度;组织专门人员,加强课间及路队的安全管理,确保路队及课间的安全。

二、存在问题:

(一)理论学习不够,思想需进一步解放。

1、存在理论学习不够,尤其是指导科学发展的理论比较匮乏,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创新理论也缺乏系统的学习,致使平时工作中存在着重实践、轻学习的倾向,没有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理论武装工作需要改进和加强。主要表现在:一是用于学习的时间较少,即使学了一些理论也不够系统,读书笔记、心得体会写得少;二是学习自觉性不强,参与有组织的学习目的不明确;三是学习内容肤浅,只求读过,不求读精,对所学内容理解不透彻、不深入,在学以致用上效果差。

2、目前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还缺乏改革创新和锐意进取的精神。观念转变的还不够快,还缺少走出去接受新观念的意识,还存在“等”的思想。在开展党建工作方面,虽然有一些思路和办法,但力度较小,还往往限于惯性思维和经验主义之中。缺乏必要的敢想、敢闯的精神。

(二)工作主动性不够,创新意识不强。

1、存在深入一线力度不够,更多时候陷于事务性工作,没有真正沉下去研究问题。对新的形式只是了解表面的、比较肤浅的东西,不能较深入的指导党建工作和学校的管理的改革实践。工作有计划落实,检查得少。

2、缺乏创新意识,工作按部就班,有等、靠的想法。

三、剖析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思想上未能引起高度重视,自身学习不够,政治素质、理论素养、认识水平还需不断提高。虽然真正认识到了政治理论学习是武装头脑、坚定信念、净化灵魂、提高思想觉悟的的武器。但又缺乏“钻研”的刻苦精神,缺乏深学苦读的恒心韧劲。

(二)工作力度还不够大,有时放不开手脚,怕遇到风险,怕影响稳定,缺乏敢闯敢试的气魄。

四、今后努力改进方向

一要加强学习,不断深化建设学习型学校的理念,努力提高素质。要制定详细可行的学习制度,学习计划,雷打不动的坚决执行,除了认真学习会议精神,还要加强对现代教育理论、新课程标准、当代经济知识、法律知识、网络知识的学习,拓宽知识面和视野,启迪思维,特别是要加强两学一做的学习。通过学习,实现真正意义的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和文化素养,提升内在素质,树立崭新的人格形象。

教师教科研工作范文7

【关键词】教师 教学 科研

资助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计划项目“陕西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调研”12JK0116。

教学与科研是大学公认的两项基本职能,也是高校教师的两项基本职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什么,如何构建二者的良性互动机制一直是学界关心的热点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科研工作的主体,了解其教学科研关系认识及协调方式是研究二者关系至关重要的一环。陕西高校是全国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体实力有待提高。若想加快陕西高校发展步伐,有效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更要注重教师教学科研关系的研究,从而为高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依据。

研究综述

目前对于教师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二是通过研究调查分析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投入状态。造成高校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了宏观政策引导,高校、教师评价体系的影响与教师自身利益需求三个方面。徐颖认为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的认识偏差、学校政策引导以及“一刀切”的教师评价体系是导致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关键因素 【1】,汪增相在此基础上强调了社会环境的重要性,指出:“在社会和高校如此重视高校科研的大环境下,作为高校一分子的大学教师当然不可能置身事外” 【2】。高校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投入状态的分析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抽样测试。华中科技大学刘献君教授对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大学、广西大学以及深圳大学的691名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教师普遍认为,教学与科研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而教学对于科研的促进作用要小于科研对于教学的促进作用 【3】。吴薇选取荷兰莱顿大学与厦门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对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观进行了比较 【4】。浙江师范大学的管雁对浙江省内的三所大学教学与科研发展协调状况进行调研 【5】。几项调研均发现教师普遍具有将科研与教学相协调的意识,但是迫于目前的外部政策、考核压力,教师在科研与教学上仍倾向于科研工作。

以上研究对人们理解高校教师教学科研认识及协调方式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依据,但是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是感性理解较多,实证研究较少。目前对于高校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认识的研究仍以主观理解为主,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尤其是在分析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时,多是基于作者自身认识,缺乏数据支撑。二是实证研究范围过窄,多是针对单一学校或是某种类型高校的研究,缺乏区域性研究。三是对西北地区关注不够,调研取样大都以东部及沿海地区高校为主。为了更好地了解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关系认识及处理方式,尤其是西部教师的相关认识,我们针对陕西高校设计并开展了此次研究。

研究对象与方法

陕西是西部高等教育的桥头堡,其学校类型众多,层次分明,因此本次研究将陕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选取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政法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及西安医学院5所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分别涵盖了“985”、“211”和一般普通本科院校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出于对医科重要性的考量,特地选取了西安医学院进行调研,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本研究主要涉及两个问题:1.陕西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和态度;2.陕西高校教师怎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根据研究问题,首先采用文献综述法对以往研究进行了梳理分析,并在分析基础上编制了《陕西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现状调查问卷》。本次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630份,回收问卷514份,其中有效问卷448份,占总数的71%。最后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相关问题。

研究结构

1.陕西高校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

教师如何理解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他们对二者关系的处理方式。为了更好地了解陕西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的认识,在这一部分共设计了8个问题,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一是教师的核心任务是教学还是科研,二是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否相互促进。

表1 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通过调查发现,有37.2%的教师认为教学是教师的核心任务,而有54%的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应该并重,仅有8.7%的教师将科研作为单一的核心任务。可见,多数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主要使命,与科研相比,更多教师倾向于将教学作为主要工作。就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有80.1%的教师认为二者可以相互促进(见表1)。对于教学与科研的相互促进程度,有47.5%的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更大,认为教学对科研促进作用更大地与二者基本对等的人数相当,分别为24.7%与20.3%。

通过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大部分陕西高校教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教师的核心任务,并且二者为正相关关系。而且近一半的教师认为科研对教学更具有促进作用,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小。

2.陕西高校教师怎样处理教学、科研关系

(1)教学投入

教学投入主要是基于投入动机、投入时间与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其中投入动机分为个人爱好、职称评选需求、职业发展需要、薪金报酬、社会影响力、完成教学任务、教师职责所在等7个方面。通过调查发现,半数教师从事教学的动因涵盖了职业发展需要(54%)及教师职责所在(53.5%)两个部分,仅有37.2%的教师出于个人兴趣从事教学工作。

教师教学投入时间在平均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均超过了50%,平均值为56.7%。其中西北政法大学教师教学投入时间在总工作时间中所占的比例最高,达到了62.6%,西北大学教师的教学投入时间最低,为52.4%,科研实力最强的西安交通大学,其教学投入时间也达到了61%。可见,大部分教师在工作中依然以教学为重,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也相对较多。

就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有45.8%的教师认为教学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32.3%的教师认为相对较低。综合衡量,认为教学投入产出比低的教师占到了总数的45.7%,而认为其高的教师占到了总数的53.2%,多数教师认同教学投入能够带来相应的回报。

(2)科研投入

与教学投入相同,科研投入部分也是基于教师科研投入动机、投入时间与投入产出比进行分析。教师科研投入的主要动机为职称评选与职业发展需要。其中有42.9%的教师认为职称评选是教师从事科研的主要动力,值得注意的是,在教学投入动机调查中,仅有8.7%的教师将此作为教学投入动机,可见,目前高校教师从事科研工作主要是迫于职称评审的压力。

与教学投入时间相比,这几所高校教师的科研投入时间相对较少,平均只占到总工作量的43.3%。其中西安医学院的教师科研投入时间最少,仅占25.5%,西北大学教师科研投入时间最多,占到42.8%,但总体均低于50%。可见,无论何种类型的高校,教师始终将教学工作置于首位。

与教学投入产出比不同,多数教师认为科研投入产出相对较低,其中12.5%的教师认为非常低,42.9%的教师认为比较低。而认为科研投入产出比相对较高的教师为41.5%,不及总人数的一半。

教学投入与科研投入两部分数据分析表明,陕西高校教师教学投入动机与科研投入动机有着较大区别,前者主要是出于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质属性与自身天职,而后者主要为职称评选需求。因此,与科研相比,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更具有内在动力。而且大多教师在教学中投入的时间更多,在日常工作选择中,也更倾向于教学活动。在调查中,有42.4%的教师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教学工作,仅有18.1%的教师认为科研工作更为重要,认为二者同等重要的也只占到28.6%。41.7%的教师认为从事科研不会影响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有32.1%与13.2%的教师认为科研“略有影响”或“比较影响”教学工作。反观教学对科研开展的影响,有38.8%的教师认为没有影响,而有32.8%和17.4%的教师认为“略有影响”或“比较影响”。可见,陕西高校教师能较好地处理二者的关系,但是大多数教师认为二者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彼此的工作效率。就投入结果而言,与传统观点不同,更多教师认为教学的投入产出比更高,而科研投入产出比较低,而这与学校定位、学科性质及教师能力等都有着密切关系。

结 论

第一,与传统观念相同,绝大部分陕西高校教师都认同教学与科研之间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而且有超过半数的教师将教学与科研作为教师共同的核心任务。从教师主体出发,教学与科研还是相互依存、彼此互助的关系。

第二,与教师对教学、科研关系认识的不同,陕西教师在实践中出现了教学与科研相脱离的情况。有近半数的教师表示他们会优先选择教学工作,而且多数教师认为二者无法兼顾,教学工作的开展势必会影响科研投入效率,而科研又会影响教学投入。陕西高校若想平衡教学科研,不仅要在认识层面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科研观,更要在实践层面协调二者关系,构建教学、科研互动机制,从而帮助教师有效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第三,陕西高校应加强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高校科研发展。根据本次研究分析,目前陕西高校教师更倾向于教学工作,从事科研的动力稍显不足,而且多事教师认为教学的投入产出比要高于科研。可见,教师开展科研工作多是基于学校政策、职称评选等外部因素,而缺乏内在动力。这就会造成科研质量不高,教师科研兴趣点增长缓慢等诸多问题。而教师更愿意从事教学也说明目前陕西高校教师科研能力欠缺,科研工作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因此陕西高校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帮助教师提高科研质量,从而促进教学与科研互动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徐颖.大学教学与科研非良性互动成因及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11,(12).

[2]汪增相.大学教师重科研轻教学的原因及对策[J].管理学刊,2010,(23).

[3]刘献君.大学教师对于教学与科研关系的认识和处理调查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2)

[4]吴薇.中荷研究型大学教师教学科研关系观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

教师教科研工作范文8

关键词: 地方高校 教育科研 现状 调查分析

教育科研作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水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在服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决策、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作为大学办学的主体,教师的科研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校办学水平,因此,培养“科研型”教师,提高大学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和科研能力并促进其专业成长,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意义重大。

在前一阶段地方高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主题活动中,高等教育研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承担的工作出发,提出以课题研究为实践活动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发展的支撑体系,提高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工作的现状,了解教师的真实想法和建议,以期找准影响和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学校教育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决策依据。

一、问卷调查总体情况

本案例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地方本科院校。调查对象为教学部门和管理部门的教职工,其占全校专任教师总数59.8%。调查对象职称结构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其中担任行政职务的有18.5%,从事教学管理工作的占29.8%。共发放问卷313份,回收答卷284份,有效问卷27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6.8%。

调查内容主要围绕“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教育科研的价值”、“教育科研意识”、“教育科研选题和方向”、“当前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和“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等方面展开,共设有13个选择题,1个开放性问题。在回收的284份问卷中,有116份问卷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教育科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参与人数占42.2%(以有效问卷为基数)。

1.教师教育科研的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职称结构、教学管理工作对教育科研能力存在影响。从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研究情况看,如图1所示,在省级或校级课题中,负责人是教授或副教授的比例远高于讲师、助教,其中教授、副教授分别有60.0%和29.5%主持省级课题,讲师、助教分别只有6.1%和6.7%,这反映出教育科研与教师的成长密切相关。青年教师在成长中参与科研活动,可以积累经验、打下研究基础。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课题研究,反映出这部分青年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尚未形成、经验欠缺。这就要求注重对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科带头人的引领,形成研究团队。

图1 职称结构与参与课题的关系

调查显示了担任教学管理工作与教育科研的关系。29.8%的从事教学管理人员中,包括有院系主任、教研室(实验室)主任和专兼职教学管理人员,承担或参与各类课题研究的比例均高于总体水平,如图2所示。这一数据反映出他们在教学管理中关注问题、善于探究。

图2 从事教学管理工作与参与课题的关系

针对“您在教育科研方面有什么成果?”的问题,有29.1%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如图3所示。这说明地方高校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比较薄弱,教育科研成果太少,已成为影响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素质的重要因素。

图3 职称结构与未取得成果的关系

针对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6.9%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积极性”比较高;75.6%的被调查者认为有一定积极性;17.5%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积极性”。同时教师职称不同,对开展教育科研也持有不同的态度,如图4所示,讲师和教授群体持“没有积极性”态度的比例高于助教和副教授。这与政策导向、价值认识和教学任务等因素有关。

图4 教师职称对教育科研的态度

2.教育科研的价值认识。

对于“您认为所承担的研究是否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积极作用?”“您所取得的成果能否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的问题,70.9%的被调查者认为“所承担的研究具有针对性,能解决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或对教学改革有促进作用”,52.7%的被调查者认为“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得到推广运用,发挥出示范作用”。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够真正认识到开展科研对学校的发展和对提高自身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意义。

3.教育科研的影响因素。

针对“制约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这一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学任务繁重”是制约他们教育科研能力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49.8%的被调查者指出“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也是制约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47.6%的被调查者认为“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从总体情况来看,影响教育科研的主要因素的前三位依次为:教学任务繁重、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缺少学术带头人和课题组织者。由于没有时间对实证资料收集整理,加之学校在教育科研工作量计算、教育科研和教学成果奖励政策等方面对教育科研工作激励作用不够,难以调动广大教师从事教育科研和开展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再者在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很多教师常常是单兵作战,如何把想法付诸行动,困难重重。

4.教育科研的保障条件。

如何处理好教学与教育科研的关系,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科研?针对“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工作应重点解决哪些问题”,61.5%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大教育科研资助力度;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完善激励机制;另有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加强研究团队建设。

在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方面,调查显示,62.5%的被调查者认为“课题指南对教育科研选题有指导作用”;7.3%的被调查者认为“没有作用”;而30.2%的被调查者表示“没有看到,说不清楚”。51.6%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教研究》和《高教信息》以及网站平台对开展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有帮助;11.6%的被调查者认为“没什么作用”;36.7%的被调查者“没有看过,不知道”。69.8%的被调查者了解我校现有的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项目申报的途径;有30.2%的被调查者表示“不了解”。这组数据说明,大多数教师在开展教育科研时需要一些指导和帮助。作为教育科研管理部门,应科学规划和引导。

二、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

从以上调查结果显示,地方高校教师教育科研不论在思想上还是在行动上都还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教师教育科研现状不容乐观,问卷反映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教育科研能力不强。

教师教育科研能力不强主要表现为教师的教育思想观念滞后,教育理论素养不高,问题与研究意识比较淡薄,导致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欠缺。

2.教育科研氛围不浓。

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加之教育科研与教师职称晋升方面的政策失衡。不少教师认为教学是最重要的,课堂教学是硬任务,教育科研是软指标,另有部分人认为在高校扩招之后,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工作量大,相当多的教师整天陷于备课、上课等具体的教学事务中,无暇从事教育科研工作,因此对教育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广泛参与性。

3.教育科研意识淡薄。

教育科研意识的强弱与教师对教育科研价值的认识及自身教育科研素质紧密相关。虽然大多数教师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价值和实践意义,但在观念上仍存在着忽视教育科研的现象,认为教育科研属于教学行为,教育科研无非搞些教学改革,与“科研”没有关系,仅在晋升职称时要开具从事教研的证明时才给予关注。有的认为工科院校做教育科研难以形成一定的水平,认为其取得成果的学术价值、社会价值或实践意义比不上自然科学研究。

4.教育科研保障条件不够。

教育科研保障条件包括经费的投入,相关制度与激励机制等。良好的条件是教育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现实中存在的科研经费欠缺、制度不完善、激励机制不健全等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科研的顺利开展,对于学校整体水平的提升影响很大。

三、思考和认识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地方高校教育科研实力普遍还不够强。随着“质量工程”的提出和实施,指导和推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实践、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高校自身发展都要求地方高校加强教育科研。而教育科研是一项长期的艰苦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如何改善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现状,提高教师教育科研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可以从学校和教师自身两个角度入手。

1.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

地方高校教育科研的定位要以人才培养为目标,学校要正确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意义,通过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改革。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科研工作,树立“科研兴校”的思想,将教育科研与科研同等看待,并将教育科研列入学校发展规划,并由校领导负责将具体落实到学校工作计划中去,从制度上加以保障。

2.加大经费投入、加强教育科研资助力度。

地方高校多是教学型高校,在工作中强调以教学为中心,虽然也能够认识到教育科研对于促进教学以及提升办学水平的积极作用,但是能够用于教育科研的经费在学校总支出中的比例还是很少的,加之由于实力有限,获得高级别的项目不多,这就容易使得一些具有科研和教改价值的项目无法正常实施,因此在教育科研项目上要有专项和充足的经费加以保障。

3.完善对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评价机制。

教育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对教育科研工作及其研究成果转化的政策性支持、制度性奖励和宣传推广工作。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了解制约学校教育科研和教学研究的主要因素后,需要清理和修订现有的规章制度,积极稳妥地推进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为教育科研培育良好的政策环境。将教师教育科研与院系考核、教研组考核、教师评聘挂钩;可以设立青年基金项目,鼓励扶持青年教师成为研究者,培养研究型教师;通过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论文评选”、“成果表彰”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多方面展示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给予积极参与科研活动或科研成果突出的教师相应的奖励,从而产生一定的导向作用。

4.不断充实和强化教育科研工作体系,完善教育科研工作体系。

教育科研工作离不开规划和引导,我们要逐步实行课题分层分级管理,加强课题校院(系)二级管理、过程管理,健全从学校到二级单位的教育科研网络,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形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育科研队伍,加强应用研究。作为课题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课题研究的规划,必要时实施“一对一”的课题指导计划,不断提高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发展教育科研机构,加强基础研究,教育科研与教学改革、学术与应用逐步实现一体化,在服务教育决策、组织教改实验、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推广教学成果、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教育改革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5.提高教育科研能力是高校教师必备的素质。

从教师角度来讲,要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目标,制订专业发展规划,增强开展研究的自觉性。要将教育科研看成是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不仅是教育者,还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既是专业业务尖子,体现学科专业化,又要具备教育科学素养。在教学中高校教师应提高研究意识,注重自身科研素质的提高,具体来说:

(1)树立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思想。大学作为一个文化实体和学术组织,其特点是以高深知识的继承、传播、发展、转化和利用为核心而建立起来的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独特机构。教学与科研作为大学的两大基本职能,两者不能相脱离。教师要打破纯教书的传统思想,应做“善于思考的实践者”,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深刻、严谨的思考,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在科研上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将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统一起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2)课题研究突出实效性和针对性,凸显地域性。课题研究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教育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是教师开展教育科研的现实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反思、善于总结。教育科研的选题和方向的确定都要从实践出发,力求解决实际问题,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育科研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3)增强科研意识和团队意识。在教育科研成果方面,调查显示,27.2%的讲师和45.6%的助教未参与过课题研究,有29.1%的被调查者回答“没有教科研成果或发表过文章”,这其中讲师占33.8%、助教占55%,这些数据说明,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还不够强,教育科研行为并没有成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为。钱伟长先生曾说:“教师必须搞科研,这是培养教师的根本途径。”[1]笔者相信,钱老的教诲中,“科研”是全方位的。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成长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而当积累有一定的教育教学经验之后,再要提高一个层次,就必须走科研之路,在研究中求发展,在研究中求升华。[2]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很难会成为一个骨干教师及学术带头人。曾有人说“高校教师从事教育科研,一定要从所教学科切入,这不仅因为依据学科教学开展教育科研难度小、见效快、易操作和较实用,还是激发全体教师教育科研的内需动力,是保证教师长期保持对教育科研积极性和热情的有效方式”。为此,教师可以以所教学科为切入点,就某个教学研究项目、某个具体课题、某门课程教学方法的内容进行探索,把自己在教学中的思考、经验及其理性认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长期不懈地坚持教育科学研究是每个教师必须履行的职责,每位教师应将教育科研工作融入生活中,主动地、能动地结合教学实践开展研究,使教育科研内化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

教育科研活动离不开团队的努力与协作。教师要打破单兵作战的思想,加强研究的组织和规划,注重研究团队建设,团队成员要加强彼此的交流与合作,开阔视野,优势互补,共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科研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兼职科研队伍的作用,形成整体策划、团队协作的研究组织形态;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以项目为平台,建设学术团队,群策群力开展课题研究。

参考文献:

[1]苏耕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义、现状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3,(10):31-33.

教师教科研工作范文9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解决策略

体育教师针对自身教学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进行科学合理的解决,并将其转变为系统的理论知识,这种能力称为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教师的个体科研工作能力作为衡量其综合教学水平的参考指标,对现阶段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科学合理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引作用。我国自1978年以来,对学校体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深化改革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此过程中体育科研的主力军主要以专业体育院校的教师为主,而作为一线体育工作者的中小学教师在体育科研中所占比例较小。作为知识的传授者和教育活动的实践者,中小学教师的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直接影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水平,而中小学体育教育作为教育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整体的教育水平对全国体育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不仅可以提升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并且对我国更好的开展中小学学校体育工作,培养青少年儿童终身体育思想具有重要的推进作用。因此,对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的个体科研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探讨如何有效的提升其个体科研能力并提出相对应的改进策略,实现体育教师理论知识的提升。

1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现状

通过在电子期刊网(中国知网)上进行高级检索,以“体育”为主题进行跨库检索,对中小学体育教师在2010-2015年中的科研情况进行整理(见表1)。搜索来源主要以期刊、国内会议、专利、特色期刊、国际会议、年鉴和学术期刊7种类型为主。

从表1数据可以了解到,搜索文章总计298926篇,中小学体育教师发表的文章43440篇,占搜索到的全部体育类相关文献中的14.53%。其中年鉴和专利所占比例最小,而发表在期刊、特色期刊以及学术辑刊上的论文分别占总体比例的9.87%、39.1%和13%。中小学体育教师在近五年所参加的科研会议上发表的科研论文为566篇,占近五年体育主题会议的9.65%。以上数据直观的显示了中小学体育教师现阶段的科研成果的发表状态,而科研成果的发表是衡量科研工作能力高低的方法之一,科研论文是否发表在核心刊物,是对其科研能力及论文质量高低的另一个评判标准。从体育学科核心期刊中遴选出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发表的论文(见表2),以便可以更为直观的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情况,了解和掌握现阶段体育教师的个体科研能力。体育学科核心期刊主要参照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4-2015)中的体育学学科标准进行遴选。

由表2数据可知,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内在体育学科核心期刊发表的论文数总计55篇,占其总体比例的0.85%。其中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所数量最多,发表13篇;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数量最少,发表0篇。

结合表1和表2数据进一步分析可知,中小学体育教师近五年来在期刊及特色期刊发表的论文数分别占近五年期刊数总体比例的9.87%和39.1%,而在核心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数量却只占各类期刊总体比例的0.13%,从中可以了解到现阶段中小学体育教师所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多,但是论文级别整体较低,论文质量及所作科研的可借鉴价值不是很高,间接说明中小学体育教师现阶段科研能力不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体现着自身的科学探究创新能力,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在我国体育教师队伍中所占比重较大,并且这一时期的体育教育直接关系到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因此,针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足这一现状进行探讨和分析,并对此提出相应的建议和策略,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引。

2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不足的原因

2.1内在因素

2.1.1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占有量导致的科研能不足体育教师科研能力欠缺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体育教师自身理论知识的不足。从体育教师自身而言,多数人认为,体育实践重于理论,导致自己在获取理论知识时产生心理上的倦怠,而这种倦怠,直接导致科研能力的不足。另外,大多数教师是高水平的退役运动员或各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在之前的训练和在校学习过程中,专业技能的培养占据了大部分时间,相对的也就造成了体育从事者在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上的精力不均,造成理论知识薄弱。另一方面,由于运动员和体育专业学生接受体育训练的时间较早,并且技能训练占据了其大部分的时间,中学教育系统性的培养遭到破坏,导致其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理论知识较为贫乏。造成了运动员或体育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缺乏相对应的系统理论知识学习的情况,导致其在工作中不能真正的做到以理论知识促进技能的提高,也不能应用理论知识来解决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或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体育科研工作不仅需要体育工作者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科研工作与教学工作相结合,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此外,体育教师文化知识基础薄弱也是导致其科研能力欠缺的因素之一,即使能够发现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但却不能将其上升为理论研究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也是体育教师群体在科研工作中的一种缺憾。

2.1.2对体育学科传统的思维定势导致教师科研积极性降低中小学体育教师作为体育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出大量的示范动作,对于技能的掌握也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传统观念认知看来,衡量体育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方法主要以体育教师自身技能水平的高低为标准,理论水平掌握程度的多少则被看作是无关紧要。现阶段绝大多数的体育教师依然持有“体育以技能为核心”的观念,认为理论知识水准的高超远不如技能动作水平的高超受人认可。因此,体育学科一直处于技能占主导地位的状态,体育学科中的理论发展也较为缓慢。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参与者中的一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观念指导下,导致体育教师理论知识水平掌握程度较低,科研意识淡薄,对待科研的态度始终呈现片面性、曲解性,不能正确地认识科研工作在体育教学中的重要性,造成部分体育教师认为体育与科研二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自己的工作任务主要是体育教学而不是体育科研。这对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工作,提升个体科研能力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另一方面,出于对体育学科的传统思维定势导致体育教师较少的去考虑改变现状,反复执行较为低下的工作。而科研工作在外界认知中需要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职业声望,或者只有社会的主流学科才有资格开展的一项工作,因此外界对体育和科研二者认知的差距给体育教师造成的压力使得许多体育教师望“研”却步。

2.1.3对体育学科地位的认识偏差引发教师职业倦怠

出于人们对体育教师存在“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刻板认识,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在应试教育的巨大升学压力下过度追求升学率,以身体锻炼为主的体育学科一度被列为学校教育体系中的“副科”,学科地位低下。因此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不论是在整体教师队伍中的职业声望还是在社会中的大众认同感都比其他学科教师要低。学科地位低下间接造成学生、家长以及教师对体育学科的重视程度不够,而体育学科地位低下则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师在工作中的自我认同感,挫伤其工作积极性,造成中小学体育教师的消极怠工。体育教师受学科地位低下的影响,在对待课堂教学、在职继续教育、体育科研等工作的开展上积极性大大降低,造成以体育教师和学生为主的课堂群体对体育学科未能树立正确的认识,平时忽略对体育科研资料的收集与积累,导致体育教师对科研工作的关注与了解甚少,个体科研敏感度和科研工作能力降低。

2.2外在因素

2.2.1体育信息实时传输性差

在体育信息建设方面,政府管理部门对硬件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远比对软件开发和体育信息收集整合的投资建设要大。从而导致硬件设施建设充足,软件开发却相对缺少,造成体育信息传输的衔接性大大降低,信息的收集整合严重缺乏,不能满足对体育教师的需求。我国现阶段中小学体育在体育信息传输上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的实效性落后,由于缺乏对体育前沿信息实时动态的掌握与了解,造成体育教师在科研理论和教学实践的结合上存在着严重脱轨,只能依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此外,由于中小学体育教师之间开展的交流活动也比较少,造成体育信息的流通性较差,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整合,尤其是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几乎处于信息闭塞的状态,体育信息的整合和共享几乎不能有效涵盖欠发达地区,造成绝大部分的体育教师缺乏对最新体育动态的了解,无法对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展开。

2.2.2科研氛围差科研氛围对于科研工作具有较大影响,体育教师群体普遍受“重技能,轻理论”思维定式的影响,造成体育教师对体育科研工作的认识不到位,体育科研工作的开展较为缓慢。此外,由于学校缺乏对中小学体育教师系统的科研培训造成其知识更新速度慢,教学结构改善不明显,中小学体育教师不能用正确的科学方法进行科研工作,教学中的实践无法科学转换成理论指导,做出的科研成果没有很大的可供参考价值。而对于刚参加工作的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来说,他们虽有着强烈的科研意识,对科研工作在教学中的重要性也有着深刻认识,但由于缺少可供利用的体育设施、科研资料查阅整合较为困难以及科研工作缺乏科学的纠正指引等客观因素的影响,都不同程度制约了青年中小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积极性。另外,“同工不同酬”是目前存在于中小学体育教师学校教育工作中较为普遍的问题,中小学体育教师在学校教育中不仅课程任务繁重并且还要组织课间活动、课间操等课余锻炼,科研工作的开展受到时间限制、薪资待遇低以及科研经费缺少等方面的影响。体育教师科研工作不仅受到人文设施环境影响,还受到工作待遇环境的影响,这些对科研工作的进行具有较大的阻碍。

2.2.3科研评价机制不科学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作为对其教学综合评价的指标之一,对体育教师参与科研工作具有相对的推进作用。但是在现有的教师评审工作中依旧存有评审的不足之处,例如有的教育管理部门工作不负责,过分注重职称评审的外在工作,对评审的内在工作关注较少,导致体育教师开展科研工作时只注重论文数量的发表,曲解科研工作的意义,造成体育教师在科研工作的开展上缺乏主动积极性,不能正确的认识对待科研工作,发表的科研论文缺少可借鉴价值,不能更好的深入指导体育教学实践工作。此外,青年体育教师在高校浓厚的学术氛围培养起来的科研习惯使其成为体育科研工作大军中的新鲜血液,而在学校教育的评职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资历一直作为评审的一个重要标准,评职制度的“论资排辈”压抑了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导致其在科研工作上很难做出成绩。由于体育教师在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机制下,将只是当作工作晋升的工具之一,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师对体育科研的认识,从而导致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论文质量较低、可鉴性较差、科研工作进展缓慢等问题的产生。

3提升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对策

3.1理论和技能同步提升,加强教师理论知识学习

体育学科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要转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所保留的传统认知,不断加强体育教师的理论学习,实现理论指导技能,技能丰富理论的同步提升。体育教师注重自身运动技能提高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体育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逐步提升体育教学水平并加强对科研工作的认知。使体育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渐认识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改变以往的传统认知,真正做到体育教师的理论和技能同步提升。此外,体育并不是单一的技能指导型学科,体育教学过程中要牵涉到多门学科的综合运用,体育教师有必要加强对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把握,及时更新自身专业知识,为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提升对体育科研的自信。体育教师还应多关注一些高质量的核心论文期刊,将其理论和教学实践能高效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体育科学理论来高效指引体育教学,改变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所存在的定势思维,加强对体育科研的认识,平衡体育教学中技能和理论二者的关系,使体育教师逐渐变为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2提升中小学体育学科地位,加强对体育的重视

提升体育学科地位使体育学科得到应有的重视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实现的,需要各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为提升体育学科现有地位,我国对现有学校体育工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体育地位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管理层切实执行教育部门所制定的学校体育政策,将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到学校教育以及体育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我们对所制定的制度措施进行不断的监督和反馈,及时进行有效调整,以保证工作的科学合理性,真正做到行之有效的帮助中小学体育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体育学科地位的提升不仅要求有制度政策的保障,教师还应该做好学校日常体育工作,充分运用学校的已有资源提升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此外,像日本的应试教育也很严重,但是学校体育工作并没有得到松懈,我们完全可以向国外学习他们较为成功的经验,指引现阶段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

3.3广泛开展交流合作,提高信息传输效率

信息的有效传输需要体育教师之间不定期的进行交流合作,以此达到对体育信息的有效整合。这种交流活动不应该仅限于本校体育教师的交流,也不是某个学校和某几个学校的单独行为,而应该是一种有相关部门牵线,多层面,多渠道的交流活动。本校内的交流活动可以在各个学科间共同展开,从而开阔体育教师的视野,吸取其他学科的优势,转化为自身的发展动力。此外校与校间,市与市间,省内,国内,甚至是国外的交流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这样广泛的交流活动,教师之间可以互动有无,共同进步。另一方面,交流活动的形式不应该是单一的面对面式大家坐在同一间房间里的交流,而应该是多种渠道的。例如通过网络,特别是微博、微信这种形式,不但省时省力,更提高了交流的效率。通过广泛开展交流活动,使体育信息的传输渠道更为宽广,有效把握科研信息的实时动态,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动力。

3.4提高体育教师的工作待遇,创设良好的科研氛围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体育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不仅要靠自身的努力,相关部门还应该进一步提升其应有的薪资待遇并给与提供相应的物质保障,缓解因参与学校日常管理而带来的工作压力,重视体育学科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使体育教师能够以积极的态度参与到科研工作中。除了对体育科研的物质支持外还应对体育教师进行不间断的在职继续教育科研培训,提升体育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及时更新体育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做到理论与技能的良性成长。除此之外,国家还应对学校教育中的体育设施进行一定的投资修建,使体育教师可以具备良好的场地进行教学,使体育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以理论指引技能,以技能转变理论,真正做到理论和技能的相辅相成。而对于刚就业的青年教师来说,则应该多鼓励他们在教学中发现问题,为今后科研工作的开展积累科研资料。另一方面,学校管理部门还可以组织优秀教师成立学科科研小组,对教师的科研工作进行及时的纠正指引,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

3.5建立科学的评审制度,端正体育教师教学态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评审制度对体育教师科研动机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严格评审教师的论文质量,在注重数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质量,使体育教师的科研理论可以直接运用到体育教学实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在对体育教师进行职称评定时,由同一地区不同校际间的部门领导对参评教师进行评审,以体育理论教学、体育科研、运动技术讲解示范等教学能力成绩的叠加为参考标准,避免出现评审过程中的诸多不公平现象,端正体育教师的教学态度。学校领导对于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审评管理应该平等对待,避免出现对学科间进行所谓的“主科”“副科”之分,加强对体育科研的认识。对取得一定科研成就的教师加以肯定或奖励,并将适合学校本身的科研成果在校园范围内加以推广,为体育教师提供一个宽松的科研空间。此外,学校不光对教师进行评审,还应该对学生进行不定期的考核,由校领导或同一地区不同校际的部门教师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更利于学校教师了解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现状及现阶段体育课的教学质量,端正体育教师教学态度。使中小学体育教师及时发现教学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将教学实践转化为科学理论,间接的提升体育教师的科研工作能力。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