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集锦9篇

时间:2023-03-02 14:59:15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国际化 混业经营 保险人才定位

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银行、保险、证券混业经营的趋势不断深化。保险业是我国最早开放的金融服务领域,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外资保险大举进入,竞争日益白热化。国内保险公司也加快了国内与国际市场的扩张步伐。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根据人才需求的新动向,准确定位保险本科人才,设立合理的培养目标就成为各个高校教育主体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本文我们在分析教育国际化与金融混业经营等新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险本科人才的定位与培养目标。

一、保险本科人才重新定位的背景

1、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与混业经营的趋势对金融保险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过去20年,金融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活动越来越市场化,金融交易越来越国际化。信用、证券、保险等交易突破了国境限制,从而使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得到了广泛而迅速的发展。各国纷纷开放国内金融业,允许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本国市场并与国内金融机构享受同等国民待遇,允许跨国金融机构可以在本国境内开展业务,同时,本国的金融机构可以在本土或境外扩大服务范围和拓展新业务,直接参与国际竞争。美国1999年《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的通过标志着实行了近70年的美国金融分业经营制度彻底走向终结,它取消银行、证券和保险业之间的界线,金融机构可以同时经营多种业务,即成为“金融超级市场”,自此国际金融业开启了从分业经营走向混业经营的新纪元。

我国的金融业自1993年颁布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一直实施的是分业经营政策。这一政策在防止风险跨行业传播、降低系统风险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当今国际金融业融合经营的趋势下,分业经营阻碍了金融市场各子市场之间的互联互通,削弱了金融市场效率,制约了我国进入市场的长远发展。近几年来,在全球金融混业经营的冲击下,特别是自我国加入WTO以来,金融机构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四大行业互相渗透,融合的趋势不断加大。一方面,银行积极拓展银行业务以外的其他金融业务,如开展银行、保险、基金等几乎所有金融品牌的理财业务,使得投资者通过单项产品获得理财、股票、信托、保险等多项投资。银行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也不断升级,银行已经不再满足于做保险公司的人,银保合作开始逐步扩大到保费代收、存款及资金业务、资金网络结算、发卡业务及客户资源共享等多层次的合作模式。另一方面,保险公司也在拓展除保险之外的更多金融业务,如保险资金的各项投资、资产管理业务、收购或入股银行等,为未来实现金融混业经营搭建多市场、多渠道的综合金融平台。

2、保险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对保险人才提出了新的需求

进入新世纪,保险业发展呈现出新特点与新趋势。具体来说,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保险交易的市场空间将进一步突破国家和地域的界限,向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与此相适应,保险交易的跨国界、跨区域必然会带动国内保险市场进一步一体化和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第二,保险业以更快的速度从一般的服务业向以产业化、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方向发展。保险业的产业化、信息化特征将集中体现在其发展的科技含量获得前所未有的提高。第三,保险企业的运作目标将会从传统的“跑马圈地”、扩大市场份额为特征的“粗放式经营方式”转向以提高效率和注重业务质量的“集约化”目标。这一转变将导致保险企业战略思路和经营管理模式发生巨大的变化。第四,政策层面对金融保险业混业经营的制约正逐步打破。随着2006年6月《国务院关于保险业发展若干问题的颁布》等一系列法律和法规的颁布,国家已经允许保险业建立包含保险业务、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信托业务的综合金融控股公司。

上述保险业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表明:进入新的世纪后,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保险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勿庸置疑,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之本,是企业的核心资源,是企业取得和维系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这必然要求我国以最高的效率和最有效的方式不断培养出具有全球视角,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市场型、国际型、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面对新世纪、新经济的冲击和挑战,原有的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缺陷将会逐渐暴露出来,建立在传统产业基础上的保险教育,与“新经济、新形势”的发展不相适应,原有模式下所培养出的保险人才已不能满足新时代的需要。鉴于此,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金融保险业发展的趋势,服从和服务于金融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重新定位保险人才的培养目标,在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上与国际接轨,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新型人才。

二、新形势下保险本科人才的定位

准确定位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要培养出适应经济全球化、金融国际化以及混业经营发展的人才,必须结合新形势对人才的需求给予保险人才予以精准的定位。所谓“定位”是指确定某一事物在一定环境中的位置,如产品在市场中定位、人物在组织中的定位、物品在某一地理位置的定位等。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场所可以看作是一个生产“人才”这一产品的“工厂”。不同的大学有在办学理念、办学条件和办学目标方面存在巨大差异,其生产的产品――人才也存在差异化。作为一所以经济管理类为主的财经类大学,我们要培养的学生必须结合自身的特点,明确定位。根据我们的整体状况和保险专业发展的现状,如何定位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要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培养“精英人才”还是“大众人才”的考量。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到我国需要三类人才:一是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从事实际工作的技术人才;二是大量专业性的、应用性的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不同层次的工程师、教师、律师、经济师、医生、公务员等;三是少量的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和社会领袖。前两类大致可以称之为大众人才,最后一类则可称之为精英人才。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精英人才”向“大众人才”转变。客观地说,东北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为主要学科的大学,整体而言它在我国高等院校中的地位只能算作一般院校,与重点大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该校招收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素质非常好,根本不逊色与重点大学的学生。尤其是保险专业的学生,每年的录取分数线,都比各省的重点线以上高出几十分。综合这两方面的条件,我们在设定培养目标时,一方面要以培养“大众人才”为主导,另一方面也要想办法让优秀的人才脱颖而出。

第二,培养“通才”还是“专才”的考量。本科阶段的教学应该是一种专业基础教育,这一观点已经得到大多数教育理论界人士的认可。因此,在大学本科阶段应注重通识教育,追求知识结构的全面性与合理性。例如,美国的本科生无论主修什么课程,前两年都须以跨学科选课的方式选修文学、写作、人文、教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不同专业的课程,通识教育的学分比重一般占总学分的20-30%。在接受了足够广泛的知识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个专业方向深入学习。英国各大学选修课程的设置足以说明他们对通识教育的重视:城市大学的选修课程包括商务法语、商务德语、商务西班牙语、广告学、艺术与古董市场、欧洲商业文化、国内银行法等;布里斯托大学和卡地夫大学要求学生选择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法律或者其他社会科学方向的选修课;南安普敦大学的学生可以从历史、地理、生物、管理、现代语言学、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统计、社会学等诸多方向中选择课程。我们在设定培养目标和设计培养方案的时候也应该树立通识教育的理念,按照“强调基础、注重融合、拓展视野、开阔胸襟”的要求设置通识教育课程,保证课程结构进一步合理,层次进一步规范,基础平台进一步拓宽,使学生的知识转换与迁移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夯实基础。应该把“通才教育”的思想应当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认真协调好专业性和通用性之间的矛盾,同时将教学的重点从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转换到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上来,使学生具备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调整能力,能够不断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对金融经济人才的要求。

第三,培养“学术型”、“应用型”还是“技能型”人才的考量。东北财经大学作为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学校,已经明确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它既不能像综合性重点大学那样,完全按照精英教育的模式培养学科学术型人才;也不能像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那样,一味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实务操作型人才。我们必须综合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两方面的特点,走符合自身实际又具有特色的发展道路。如前所述,东北财经大学保险学专业学生的生源质量一直较高,优质生源比例相当大,一部分同学已经具备了成长为学术型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这样,在拟定培养目标的时候要考虑多样化,把握这部分学生成为学科学术型人才的可能性;其它大多数学生则应该走既有宽厚基础、良好素质,又有较强迁移与转换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道路。应该在重视搭建通识课(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出发,增加复合类、应用类课程的比重,设计不同的课程模块,通过分流增强学生的适应性,逐步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第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需要之间的考量。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是满足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要,学生具备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能够胜任未来工作的要求。所以在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时应该坚持将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起来,把就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等渗透到大学四年教育全过程,注重培养提高学生自主创业、灵活就业的素质和能力,不断增强应用性人才的就业市场竞争力,使学生通过四年有效的学习,能主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毕业时求职有优势,升学有基础,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发展有后劲。

综上所述,保险学本科生的定位应该遵循“厚基础、宽口径、懂专业、会管理、通外语、强能力”的要求,着力要坚持“优化结构,提升水平,培养能力,注重应用”的基本方针,按照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以本地保险业为依托,立足周边地区、辐射全国,以经济建设与金融保险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为导向,培养中高级保险人才。

三、保险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

按照上面的定位,我们确定的保险人才培养目标是:本专业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金融混业经营发展要求,

在品德、知识、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从事保险经营管理工作,并具有一定教学科研能力的中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在这一培养目标下,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本专业的培养要求,即培养和训练学生在保险学、保险业务与管理、金融投资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操作技能,获得经济、管理、财务、金融等方面的理论知识,使之具有从事金融保险机构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

通过本专业的学习,我们希望保险专业的毕业生能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基本素质。具体包括:第一,高尚的理想与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理想,加强道德修养,培养锲而不舍,吃苦耐劳的精神,具备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学生能成为合格人才的关键所在。第二,稳定的心理素质。只有积极进取和坚忍不拔,才能在金融保险市场上捕捉机遇、迎接挑战。应针对现在的学生缺乏奋进的激情和挫折的考验,心理比较脆弱这一特点,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第三,开放的思维。科学的思维才能引导正确的行动。科技迅猛发展、信息大爆炸和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等,使思维方式的科学性对一个人能否成才有很大的影响。要从方法论的高度,重视提高学生抽象、概括、推断和思辨的分析能力,特别是养成学生开放、效率、创新和民主法制的自觉意识,使其具备市场经济意识、竞争意识、全球意识,使他们的思维方式适应全球化的保险业竞争。第四,合作与团队精神。在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上,要求各种人才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形成团队的综合优势。所以向学生灌输沟通、宽容、礼让和“双赢”的理念,提高他们的协调与合作的能力。知识结构。具体包括:第一,扎实的理论基础。保险学是金融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险学科的发展必须植根于金融学的基础之上。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国际化与金融业银行、保险、证券混业经营的大背景下,保险专业的学生决不能仅仅局限于掌握保险理论,还必须掌握宏观金融、微观金融的基本理论。第二,精深的专业知识。我们应对专业知识体系进行认真梳理,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系统掌握保险市场、保险机构管理、保险风险管理、保险经营管理、人身财产保险、保险营销、保险精算和保险法学等必要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第三,广泛的非专业兴趣。保险业是以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行业。面对人的精神需求和客户的复杂性,保险专业人才应该知识渊博,其中“博”就包含着广泛的非专业兴趣。保险学专业的学生要有意识地涉猎于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美学,乃至音乐、舞蹈和绘画等领域,一方面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精细化和人性化;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丰富自己的文化涵养,以优雅的风度和的亲和力赢得市场与客户。第四,熟练的工具性技能。保险专业的学生应该熟练掌握英语、数学和计算机这三大工具,才能够与国际社会沟通,适应金融理论与实践对定量分析和计算机运用的高要求,在金融全球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自己的位置。

(注:本文是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度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项目《国际化与混业经营背景下保险专业本科人才的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的部分成果,项目编号:YY07033。)

【参考文献】

[1] 蒋海、刘少波:我国金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南方经济,2004(4).

[2] 张洪涛:我国金融业融合经营趋势与保险高等教育发展[M].第四届中国保险教育论坛论文集,2007(10).

[3] 徐从才: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J].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学报,2006(6).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范文2

关键词:金融保险;市场开发;服务外包

一、重视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欧美市场的开发

现阶段,我们应该有效地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了解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实际情况,看清欧美市场的现状。首先,欧美地区的经济较发达,所以相应的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起步较早,行业基础比较雄厚;其次,欧美地区的人力资源较我国的人力资源而言比较匮乏;最后,我们在积极地进行欧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开发的时候,还可以学习其优秀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经验。可以说,开发欧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策略是一举两得。所以,重视欧美市场的发展战略和目标非常正确。

二、强化政府职能,有效地促进对外包服务商融资政策的支持

对于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问题,政府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及时有效地做好行业发展情况的研究工作,并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促进行业的发展,保护行业技术。政府可以引导我国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企业进行有效的校企合作,企业可以为高校提供实习环境和机会,企业也可以利用高校开展技术研究工作以及员工的培训,打造再教育的基地。这样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达到双赢,共同促进我国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发展。最后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政府对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监管力度必须到位。

三、加强对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人才专业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从事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方面的人员很多都是半路出家,或者完全是自学完成。由于没有经过专业的、理论的教育,所以目前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人才市场出现一种良莠不齐的现象。我们要积极地改变这种现象,需要积极做好学院的教育工作。目前我们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1.在校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人才教育想要发展好我国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学院的教学工作非常重要。首先,我们需要从教学体系上重视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专业的教育。其次,目前我国的金融专业教学方式还比较落后,很多从事金融专业教育的学校没有选定合适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发展的教材。所以我们不难发现,目前我国的金融专业基本上是一种教学方式呆板、教学条件落后的教学情况。在这样的条件下,很难能培养出优秀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专业人才。另外给学生进行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理论方面的教学时,同时也需要有效地培养学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流程的实践操作能力。2.现阶段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从业人员的再教育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人力资源的发展,不仅仅局限在校园内部金融保险服务专业学生的教育工作,还需要对已经从事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再教育。时代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已经从事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工作人员,也需要进行不定时的培训和再教育。学习是永无止境的,即便是已经从业的人员,其行业素质的发展也不能间断。这就需要后期的再教育,以及培训工作。在这一点上,目前很多企业还没有意识到对已就业职工再教育的重要性。而且,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的发展速度非常快,所以加强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人员的再教育工作非常必要。其主要目的是,使从业人员能更好地为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能够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专业素质水平。

四、结论

不难发现,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这个行业,在我国的起步虽然晚,但是未来该行业在我国发展的前景不容估量。我们要积极解决现阶段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管是人力资源的建设,还是市场开发工作等,都要积极地改进。

参考文献:

[1]姜荣春.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J].银行家,2010(2).

[2]李典.浅析金融保险开展外包市场竞争的策略[J].管理学家,2013(22).

[3]曾扬,张艳英.高职金融服务外包专业保险实务课程设置探讨[J].考试周刊,2012(93).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范文3

实践教学是高等院校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对于高校实现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至关重要。

一、高校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实践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但是综合能力的提升主要源于实践。我们所提倡的高校素质教育更是需要在实践课程中不断得到提高,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尤为重要。高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但是从我国目前高等院校实践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一)偏离市场需求

目前,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仍然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因此造成了学生知识结构不稳固,走出校门后对实践工作的适应能力较差,不能直接顶岗操作,特别是金融保险相关行业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和保密性,更是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社会上的用人单位要求学院能够培养出适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二)依附理论教学

高校金融专业在实践课程的设计上存在一定缺陷,实践课程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安排缺乏科学性和前沿性,无法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实践课程教学内容。这种以理论课程为基础设置的实践课程安排,导致实践课程仅仅成为理论课的附属,功能单一,没有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和评价,必然会造成实践教学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和相互衔接性,不利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师资力量匮乏

高校在实践教学中十分缺乏“双师型”专兼职实践教学师资力量。金融保险专业教师都能够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缺乏金融保险专业的从业工作经验。因此,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不能够根据金融保险相关企业对于工作岗位能力的要求进行实践教学计划的设定,不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课程内容,也不能够在实践教学环节中予以及时准确的指导。个别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由于未曾有过金融保险专业从业经验,甚至连自身都无法正确完成相关实践课程内容。此种状况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因此,抓紧时间培养和引进“双师型”金融保险专业教师是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四)缺少实践基地

校外基地是高等学校整个实践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社会、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最佳场所。实践教学进程必须体现出时代要求,符合专业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高校金融保险专业由于受地域和专业特点的限制,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还比较少,无法满足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需要,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与未来的工作岗位零距离接触的机会,学生对自己以后即将从事的工作没有概念,也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所以,实现与更多的金融保险相关机构的合作,是高校目前的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目标之一。

二、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框架构建

金融保险专业要培养具备一定的金融保险相关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够运用金融保险基本知识分析行业实际问题,具有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一线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制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对现行的实践教学组织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构建一个具有高校特色的、一体化的实践教学体系。

(一)制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实践教学目标是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应该达到的要求。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严格按照金融保险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来执行,结合金融保险专业的特点,确定出符合本专业各个具体实践教学环节目标的教学目标体系。在此实践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的核心,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和实践教学条件体系的结构,同时又能够对这些体系的功能水平起到驱动作用。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不能仅仅是让学生完成简单的实践教学操作训练,而是要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依托,主要从职业素质和技术应用能力两个方面进行设计。金融保险专业的职业特殊性决定了学生不仅仅要掌握金融保险知识,而且还必须具备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包括柜台交易能力、金融交易能力、心理控制能力和金融感悟能力。此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质,要恪守职业道德,具有团队精神、奉献精神、创新意识和质量意识。一个好的教学目标对学生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全真模拟环境下系统的实践训练,学生不仅能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同时也具备熟练的技术应用能力,更难得的是,让学生能深刻认识到学习金融保险更需要职业素质,需要具备金融智慧。经过训练,学生一定能够成为一个具备较高综合能力的金融保险中高级复合人才。

(二)建立科学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目标体系的具体体现。为了满足金融保险行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突出素质教育的特色,我们必须对金融保险实践教学内容进行精心设计,通过各个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教学内容,将实践教学内容系统化。实践课程设置要以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和能力为依据,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以适应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生产对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高校金融保险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包括: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证券基金投资学、投资银行学、期货与期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银行信贷管理、国际结算、保险原理、财产保险、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等。因此,所设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也要根据理论课程进行有效编排和设计。针对实践教学区别与理论教学的独特特性,在教学过程中也要选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为学生提供各种金融工具的直观展示,让学生认识各种外国货币、票据、单据等等,使学生能够了解自己即将从事专业需要熟知的具体内容。同时,在实践教学中还要更多地运用案例教学模式,通过选取金融保险经典案例,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金融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外,情景教学也非常重要。一个先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离不开先进的实验室设备以及相关的金融保险专业应用软件。金融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要通过设立模拟证券期货公司、模拟银行、模拟保险公司以及相应的金融软件和应用训练,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中实现近距离上岗,在高仿真的环境中体会证券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进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p#分页标题#e#

(三)提高实践教师教学水平

1.实践教师的培养

主要目标是要真正能够推动教师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并能够有效地转化成推动力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针对高校金融保险专业实践教师较少、实践教学能力较弱的现状,应当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解决:首先,要对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进行实践强化训练。将金融保险专业相关的并为学生设计的专业技能训练,如外汇、证券、期货、银行业务、保险业务等内容根据教师的专长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让教师先熟悉各类教学软件的使用,熟练掌握各项实践课程的操作流程,作为指导学生的基础。其次,针对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与金融保险相关岗位实践操作相脱节的现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聘请金融保险相关企业的专家为金融保险专业教师进行专题讲座和实践指导,并有的放矢地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棘手问题。同时,由学院推荐优秀的金融保险专业教师到金融保险相关企业顶岗实习,以增强教师的一线工作经验,以便更加准确地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最后,积极参与教育部组织的各类“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组织教师参加全国性的教师经验交流研讨会,与其他兄弟高校交流经验、取长补短,达到提高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效果。

2.产学研结合

产学研结合是一种利用学校和社会两种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的有机结合,实现应用型人才教育的重要模式。金融保险专业紧密依托行业、企事业,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产学研密切合作的运行机制。目前,高校金融保险专业的教师正在探索应用型的产学研合作的复合型发展道路。在产学研合作中,要求学生熟悉了解金融保险交易的一般程序和业务实践,学生植根于金融保险的发展实践中,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结合如何建立金融强国、丰富金融产品交易品种、规避金融风险、综合理财、保险业务创新等实际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学生置身于金融保险行业的发展实践中,熟悉了解了外汇交易、期货交易、证券交易、银行工作流程和保险工作流程的一般程序和业务实践,更加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与探讨,结合近几年全球金融危机、人民币汇率、日本地震等实际问题,开展探究式学习。产学研结合把金融企业运营、金融理论知识研究、保险行业先进经验和培养现代应用型金融人才有机结合起来,使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有了可靠的培养环境保障。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范文4

日前,20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金融保险官员、专家及业界精英云集贵阳,参加了以“3H”为主题的2012亚太金融高峰论坛暨九鼎奖颁奖典礼。

此次盛会的3H视点颇具新意,引发了业界的广泛关注。3H是指高品质(High quality)、健康(Health)、诚信(Honesty)。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省委副书记陈敏尔,省委常委、贵阳市委书记李军,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等党政领导出席了“金博会”开幕式。中国证监会副主席姚刚、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等中央金融机构领导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热情表达了金融业“营造良好金融生态、助推贵州跨越发展”的意向和措施。贵州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省金融办公室主任周道许表示:“ 2012亚太金融高峰论坛提倡以高品质、健康、诚信---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理念,是符合现代金融业发展的潮流趋势,有着极强前瞻性和带动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前监事会主席解思忠、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曹和平、中国保险学会会长孙沛城、中国保险报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健、融信资本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萧辉成、久银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安民、韩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会长郑升哲、台湾著名理财专家刘靖宇、香港银行学会行政总裁梁嘉丽、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等嘉宾领导,与来自我国和新加坡、泰国、美国、韩国的金融业精英代表还参加了九鼎奖颁奖典礼会议。

业界人士对这次大会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次大会是首次集银行、保险、证券三大领域为一体的一次盛会,是一次超越国界,打造亚太金融品牌的盛会,是海内外多家知名金融企事业单位精诚合作的结晶。”

鲜明的特点

作为贵州影响力最大的本次金融盛典,由中国银行业协会、贵州省人民政府金融办、贵阳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银行贵阳中心支行、中国银监会贵州监管局、中国证监会贵州监管局、中国保监会贵州监管局联合主办,中国保险报与贵州银行、证券、保险、小额贷款四家行业协会,久银投资基金管理(北京)有限公司、北京归云轩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和贵州金石矿业集团协办,北京九鼎诚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

活动从始至终彰显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为中国西部寻求和把握金融发展机遇提供平台。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评价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此次盛会,对进一步加强贵州省对外金融交流与合作,对于打造贵州地区域金融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实施西部崛起战略,积极推进亚太金融发展,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稳健发展,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承办此次活动的北京九鼎诚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此次活动得到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展现出政府管理者借船出海、推进本地金融业快速发展的睿智与开放性思维。

本次盛会还有一个鲜明的特色是关注保险。一位业内人士认为:“我国保险业在金融业中的比重明显偏低,从总资产的角度看,金融业三驾马车,银行、保险、证券比重悬殊,银行业总资产比重占到近9成,保险业总资产比重排在末位,仅占5%左右,这和发达国家银行、保险、证券三足鼎立的格局相去甚远,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保险业还刚刚起步,前景广阔,应当在探寻中国保险业发展之路上引起足够重视。”有专家认为,保险业潜力巨大,保险保障功能不仅对我国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和谐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而且保险业涵盖甚广,其附加的储蓄、信托、投资、理财、抵押、养老、健康等多项功能昭示着中国保险业任重道远。

引人关注的重点

诚信建设是本次盛会引人关注的重点。参会者的共识是,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快速发展,诚信已是消费者选择金融业的首要标准。在诚信建设方面,新兴的保险产业有着更强烈的紧迫感。年初有权威人士指出,中国保险存在“三个不认同”,格外令保险业界警醒:一是消费者不认同,理赔难、销售误导、推销扰民等问题反映强烈;二是从业人员不认同,保险业基层员工压力大、收入低,自身没有自信;三就是社会不认同,行业总体还停留在争抢业务规模和市场份额的低层次竞争水平,甚至有从业人员为了揽业务不惜弄虚作假。

与会人士表示,“三个不认同”是中国保险业面临的最大困局,中国保险业恢复30多年来,艰难开拓,换来的却是“三个不认同”,许多业内人士感觉心里很不舒服。中国保险业恢复以来的高速发展有目共睹,但现实是我们获得了业务上的长足进步,却掩盖了一个方面的缺失,那就是商品经济支柱诚信建设的缺失。我们现在吃的苦就是萝卜快了不洗泥带来的。此次活动把诚信作为一个重要的主题很有意义,将鼓励业界以此盛会为新契机,积极运用主流媒体推进行业诚信文化建设。

本次论坛秘书长谢清顺在演讲中说:“金融界诚信体系建设应具有全局性和长期性,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界信用环境,发展金融文化,提倡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

论坛上,中国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全球风险协会联席会长张海云、北京大学著名教授曹和平、国内著名品牌专家李光斗等行业专家学者分别就行业发展和诚信建设发表了主题演讲。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范文5

 

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设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掌握农村金融与保险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分析和把握中国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农村金融理论素养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农村金融与保险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重要的课程之一。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推进,“三农”问题日益凸显,农民要增收、农业要增产、农村要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信贷投入的增加,因此,农村金融成为中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这势必对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教学提出了挑战。

 

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不能仅满足教材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树立与时俱进的理念,将农村金融基本理论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问题紧密结合,使学生切实感受到这门课程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着眼于省情、适应时代要求,探讨应用型高校课程改革、为地方输送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一、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是教学的支柱之一,高素质、懂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是教学质量过硬的保证。目前,经济管理学院师资队伍主要以中青年教师为主。其中,大部分中青年教师缺少在企业及相关领域的工作经历,直接毕业就走向讲台,这不利于教师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的开展。而农村金融与保险是与现实联系紧密的课程,由于教师本身实践经验的限制,实践教学能力不强。

 

(二)课程设置过于注重理论教学,缺乏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支撑

 

学院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设置偏重理论的学习,该课程的教学仍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目前学院只有两个农业领域的教学实践基地,尚未与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这就无法给予学生在金融领域校外实训、实践、实习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实现实践教学增加了难度,也难以达到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

 

(三)教学条件有限,教师被迫理论教学

 

目前经管学院学生1020人,19个教学班级,多媒体教室仅10个,实验室2个,实验室目前用于满足会计的实践教学,并且多媒体教室无法连接网络,因此,很多课程无法进行实验室教学和多媒体教学。农村金融与保险运用板书教学很难把实践性较强诸如农产品期货等内容讲清楚,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难度增加,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能进行理论教学。虽然目前教师职务评聘机制已经加大教学责任和教学业绩的权重,但因为教学条件的限制,教师要上升教学水平层次很困难。

 

(四)教材内容过于偏理论,缺少适应学生需求的教材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基础课程的教材大都选用普通高校的本科教学教材,内容难点多、理论性强。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的教材选择面小,理论性强,不利于开展实践教学,并且知识更新速度慢,无法满足学生了解金融时事的需要。因此,适应应用性高校学生学习需求的教材体系的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时,也增加了教师实践教学的难度。

 

二、应用型高校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改革的措施

 

(一)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教师的实践经验

 

农村金融保险课程的教学实践,离不开实践经验丰富的老师指导。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学校的支持。应用型高校应创造教师到国内知名大学进修,到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等企业学习的条件。教师应该积极申请博士学位,考取相关行业资格证书。“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是地方应用型高校转型的必经之路,学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竞争机制和管理机制,以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总的来说,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地方高校需要转型为应用型高校,必须先让教师成功转型。

 

(二)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增强学生自主学能力

 

注入式、填鸭式课堂教学的传统教学模式效果不理想,学生只求期末考试过关,缺少学习主动性,运用课堂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更不可能提高。因此,这种授课模式不能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创新教学模式,如采用互动式、情景式、研讨式、辩论式等教学方法,让学生以农民、银行家、承保人等角色思考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将授课走出课堂,走入证券、保险公司、银行等企业,将实训与实地调研相结合,提高学生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

 

(三)出版应用型高校农村金融与保险教材,突出应用型高校教学特色

 

与研究型院校采用的教材不同,应用型高校的教材应更加注重应用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另外,地方高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较差,对理论知识的学习积极性不佳且吸收蛮。因此,在借鉴通用教材的基础上,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讲稿编写所授课程的讲义,积极考虑出版适合应用型高校授课的教材,并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接轨,突出地方高校的教学特色和教学实用性。

 

(四)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1.加大实践教学的应用软件投入,加大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学校应积极引入与贷款、证券、保险、投资与理财等专业软件,为农村金融与保险等经济类课程提供实践教学条件。同时,开设更多多媒体教室,并开通网络,农村金融与保险通过多媒体教学,将会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2.积极与企业联系,开设校外实训基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农村金融与保险教学不能仅停留在教室里,应该走出校门,走进企业,根据社会的需求进行培养。学校可与当地一些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实践教学周学生可以到校外实训基地观摩、学习及业务培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增强对知识的记忆,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同时,校外实训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金融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结论

 

高素质的金融类人才,主要分布于城市,农村地区的金融类人才供给不足,人才的匮乏约束了农村金融的发展,从而使得农村经济特别是黔东南州的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因此,地方高校肩负着为地方农村地区输送高素质具有一定金融素养人才的光荣使命。凯里学院尚无金融学本科专业,因此更应该加大经济管理类专业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本文通过对农村金融与保险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希望对地方高校转型提供有利建议。

 

作者:向昌莲 来源:亚太教育 2016年20期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保险专业;实践教学;保险人才

来源:郑州升达学院2011年11月海峡两岸金融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保险人才——郑州升达学院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收录日期:2012年11月21日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保险既是金融的三大支柱之一,又是现代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稳定器”,而保险发展不可或缺的就是保险人才,但对郑州升达学院等应用型大学而言,在保险教学中存在重理论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轻课外实践问题,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普遍缺乏实际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等,不能适应社会对保险人才的需求。因此,如何加强保险专业实践,培养符合行业发展需要的保险人才是当前教学实践中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实践教学是为了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学生实践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是保险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之一。

(一)加强保险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一方面会让课堂变得乏味;另一方面也难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到课堂、课外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实践意识,从而促使他们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及技能的提高,从“被逼学”变成“我要学”。实践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加强保险实践教学,为我国保险业发展输送适用人才。据保险专家对我国保险市场进行的前瞻性预测,保险业每年的增长速度可达到30%,预计这一趋势将延续15~20年。保险业结构的调整,新增保险公司,银行保险业务对人才的需求,社会保障体质的发展都会增加市场对保险人才的需求。但是,保险人才市场面临着数量和质量的失衡。一方面需求与供给量严重失衡,造成保险业界不断地挖墙脚现象;另一方面保险人才供给出现了岗位、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脱节,保险专业毕业生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因为保险公司招聘的岗位大多为营销员,而毕业生由于存在行业和岗位偏见、缺乏人际关系、社会经验等,往往希望直接做管理、内勤等,同时保险公司对人才的从业经验要求较高,而刚毕业的大学生不可能具备这些要求,出现严重的需求与供给质的失衡。

二、保险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保险专业的就业岗位定位不准确。目前不少应用型高校开设的保险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不切合实际地拔高培养规格,导致保险专业学生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多而不精,不能满足就业岗位的要求。据有关统计数据表明,保险行业的营销岗位数占全部岗位数的80%,保险营销岗位人力资源缺乏。应用型高校保险专业的学生应当先定位于保险营销而不是保险管理人员。

(二)实践教学计划不完善,考评体系不健全。根据我院保险方向2011年培养计划,保险方面的相关课程有保险学原理、保险实务、保险精算、保险公司经营管理、社会保险,缺少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人身保险案例分析,缺少保险单填制、保险销售、保险理赔、保险查勘等实践课程。

保险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与专业理论教学计划、其他金融专业的教学计划等,都没有明确的保险专业实践教学目标。从整个教学计划来看,其中只有大二暑假以后的实践环节,但此环节多为学生自主选择,所以效果并不佳。这关键是实践教学各项管理制度不够健全,特别是对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考核体系,学生暑期的实习更多的带有应付性,起不到真正的锻炼、提高。同时,课程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是由不同老师来完成,缺乏统筹安排与协调,没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三)金融实验室还有待完善。目前,我院金融控制中心已经成为现代化的金融实验室,具有了标准的证券投资模拟交易和商业银行业务模拟操作系统,使学生能在实验室即可获得与证券公司相同的实时股市行情及相关信息,据此进行模拟投资实习,除了虚拟资金外,与实际投资完全一致。另外,具有完善的金融各领域的考证题库,但缺少保险的实践操作,比如保险单的填制,保险出单系统的模拟,保险理赔等的模拟操作。

(四)实践教学环节脱钩,教学方式单一,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标。一方面我院保险方向缺乏完善的课程实验、实习、课程论文、毕业论文体系,各环节相互脱钩,实验项目无法进行,教学课时得不到满足;课程实习等过于形式化,主要依靠学生的自主选择,缺乏有效的实习基地,所形成的论文很少深入实际进行调研,文章质量不高。目前的实践教学主要就是侧重于案例教学,虽然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口头表达的能力,但终归纸上谈兵,与现实差距较大。

(五)保险专业教师缺乏社会经验与实践经验。我院现有三名保险专业教师,一名是保险专业毕业,另外两名是金融专业毕业,无任何保险公司从业经验。另外,学院管理体制使得老师难以有课余时间参与保险公司的实践。教师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师队伍的质量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师空有理论缺乏实践,也难以教给学生符合行业发展的实践经验。虽然专业基础扎实,虽然备课充分,但难免照本宣科,泛泛而谈,难以正确把握保险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三、加强保险专业实践教学途径思考

(一)完善教学计划和实践考评体系。首先,要完善教学计划,主要体现在案例分析课程及实践教学环节、课程实习等,比如增加财产保险案例分析、人身保险案例分析课程等;其次,完善实践考评体系,针对大二学生暑期的实习,一方面学院可事先联系并指定实习地点,其次对于实习加大考核力度,通过严格的考核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从实习中得到锻炼,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再次,端正学生的就业理念,不要只想着到保险公司当管理人员,而应该具有从基层干起再逐步晋升,脱离基础环节的实践经验是难以胜任内勤及其他管理方面工作的。

(二)完善金融控制中心有关保险方面的实践项目。金融控制中心实验室能够较好地满足商业银行及证券操作方面的实践,应该增加保险单填制、保险理赔、保险系统操作等保险方面的实践软件。

(三)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教师是搞好实践教学、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建议:首先,强化教师自身的实践环节,提高实践能力。给教师提供到保险公司实习的机会,可以从基础的保险营销员做起,以发现教学实践环节中的不足并得以改进。其次,定期聘请保险公司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到我院来开展讲座。再次,适当放宽对教师学历的要求,聘请保险公司人员讲授保险实务、保险营销等课程。

(四)构建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加强实习基地管理。以高校为依托,联合保监局、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等,组建保险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建立业界与学界的良好互动机制。一方面业界可调动各种资源为培养师资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通过实习基地让学生顶岗实习,公司高管参与教学计划修订及公司高管进课堂等方式,增强保险方面实践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实习学生可为公司提供成本低、有活力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利于对人才的储备。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勇刚,修波,董玉凤,张杰.现阶段高校保险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8.

[2]郭慧文,孙琴月,郑海荣.加强金融专业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福建农林大学金融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2.5.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范文7

【关键词】海洋金融;实验;教学

1.引言

海洋经济,英文名称marine economy,是人类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过程中的生产、经营、管理等活动的总称。现代海洋经济包括为开发海洋资源和依赖海洋空间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以及直接或间接为开发海洋资源及空间的相关服务性产业活动,这样一些产业活动而形成的经济集合均被视为现代海洋经济范畴。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盐业、海洋油气业、滨海旅游业。[1]

金融体系的支持对于海洋经济的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某些情况下,它直接关系到特定海洋经济项目的成败。同时,海洋经济也为金融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目前,国内金融业对于海洋经济相关产业的支持,呈现出金融机构支持海洋经济的积极性迅速提高、政府全力引导、以银行业支持为主等特点,但同时留下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缺乏专业化机构支持两大问题。[2]

2.海洋金融专业必要性和学生应具备的主要技能

恶劣的海洋环境和频发的海上灾害,使得海洋产业具有的高风险、高投入以及回收周期长等特点,这与银行信贷追求稳定收益的目标存在矛盾,使得一些金融机构缺乏针对海洋经济的金融产品,与此同时,服务于海洋经济的专业金融机构和人才上严重不足,海洋产业和海洋企业也缺乏高风险下的融资能力。

因此海洋金融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基本金融业务,包括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的操作能力;二是适应海洋产业发展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三是不同类别海洋产业的融资能力。前两个能力是对学生在金融领域就业的要求,第三个是对学生在涉海类企业就业的能力要求。

3.海洋金融专业实验课程体系构建

海洋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体系与其它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在形式上无本质区别。课程性质上也可划分为学科基础实验和专业实验;在实验性质上可划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在实验内容可划分为单项实验和综合型实验。各高校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实验加各类实习形成的体系结构。下面仅阐述实验内容体系。下图分析了海洋金融专业应具备的实验课程体系:

通过对海洋金融专业必要性和学生应具备的主要技能的分析,该专业主要的实验课程应包括如下主干课程:1)金融市场操作业务:商业银行业务、证券业务、海上保险业务;2)海洋产业(企业)运营模拟;3)金融工程;4)数据分析软件。以上是该专业的四个核心专业实验课程。学科基础实验不再详述。

4.海洋金融专业实验教学目前的问题和建议

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是个反复的过程,首先理论知识体系要建立,并且达到一个熟练的程度;然后才能通过多次在实践中运用,在这一阶段会逐渐脱离已建立的理论体系;第三阶段,通过思维的抽象,又回到理论,在这一阶段又产生脱离具体实际的情况,学生可以不借助实验和案例在头脑中完成抽象的论证。以上三个阶段会反复重复下去。根据这一认知规律,对海洋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体系做如下建议:

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在时间上分离,传统的思想是理论教学分成多门课程,每门课程自带本课程的实验,但是海洋金融专业与金融学专业一样是一个系统性很强的专业,也就是说该专业具有整体性、目的性、相关性、环境适应性的特点,因此建议学生先形成理论体系,再进行实验教学,也就是说在学生完成专业的核心课程后统一进行实验教学,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海上保险业务本身就是一个整体,系统性极强,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三者之后,并且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之后,再进行实验教学效果会更好。同时建议不以理论课程做为实验教学体系的组成部分,而是让实验教学自成体系。

实验教学的学时数量要大。没有足够大的学时量,不能保证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就不能完成前述三个阶段的转变,从验证性实验到综合性实验,再到设计性实验正是对应这三个阶段,如果学时量小,学生只能完成一小部分验证性实验,没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时间,教师为了完成实验内容安排,可能会给学生留下较少的思考时间,对实验中的难点问题会过早的给出提示,以至于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培养,知识点会很快被学生忘掉,不能形成学生自身的能力。因此建议实验教学的课时量要大,超过理论学时数也是完全可以的和完全必要的。

全能型实验教师的培养。海洋金融专业的实验教师,要同时掌握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海上保险业务,并且对海洋产业的运行有相当的了解。建议教师要加强合作,共同设计实验项目,每名实验教师都具备讲解三类业务的能力和经验。教师不要只在自己教授课程范围内开展实验。同时要定期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实习,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其知识体系和思想更接近业务实际,充实原有实验项目内容,此外还可聘请金融机构的兼职教师扩大师资队伍。

实验教材和教学软件会出现不足。目前的情况是,金融模拟类软件基本完备,包括股票、外汇、期货、期权等国内外都有,实验教材正在完善中;国际结算类软件质量尚可;商业银行业务模拟类软件与实际差距很大,仿真程度不高,这与银行业务不断创新有关;证券业务、海上保险业务模拟软件和实验教材都没有;海洋企业运营模拟类软件或沙盘也没有。这些都会成为严重的问题,使学生无法进行验证性实验,如果跳过这一阶段,建立各类实习基地,让学生进入实习基地了解业务,但由于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学生不可能接触真正的业务而得到提高。目前来看,有些学校做到了实验教学体系多样化,各类实验、实习、实训、社会调查都有,但收效不大。建议:一是至少实验教师要去金融业学习具体的实际业务,回来后制作模拟业务的案例;二是自主研发或高校联合研发,但耗时耗资具大,但必要时也要考虑;三是引导金融机构在高校办实验室,如果商业银行在高校办个商业银行业务的实验室,将会事半功倍;四是加强理论教学,以弥补实践课程的不足,不是所有课程都要有实践课程支撑,理论必定是基础,理论可以不实践,对实践不足的课程要加强理论教学。

海洋金融专业对数学要求高,数学类实验必不可少。如金融衍生品设计、金融风险管理、海上保险精算等都需要复杂的数学知识,建议使学生打好数学基础,可开设诸如matlab、sas等数据分析类软件课程,课程的数量不在多而在精,开出的课程一定要保证足够的学时数。调整好金融类课程、涉海类课程、数学类实验课程的比例关系。

5.结论

海洋金融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建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高校之间,校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还需要各行业的大力支持。海洋金融专业实验要在整个培养方案中有足够的重视,随着时间的推移还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王雅莉.辽宁发展海洋经济的策略思考[J].海洋经济,2011(4).

[2]颜剑.急行与短板海洋金融宁波“试水”[N].上海证券报,2011-12-6.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范文8

关键词:保险专业 培养目标 课程体系设计

2007年初,广西财经学院的保险本科专业通过了国家教育部的审批,成为广西目前惟一的一个保险本科专业。广西财经学院保险本科的设立,可谓意义重大,它可以有效地缓解广西保险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人才瓶颈问题。

一、国内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我国高校保险专业教育伴随保险业的发展几经起伏,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我国保险教育开始恢复和发展,截止2007年,经过教育部批准和备案的本科院校有60多所。目前,国内保险本科终于在高校的专业系列中逐步走向成熟,有关学科和专业之争也逐渐平息,这主要得益于我国保险市场和保险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办学历史、资源禀赋等条件各不相同,形成了较有代表性的人才培养模式。

1.西南财经大学模式。西南财经大学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依托于财经类院校的资源禀赋,成立了保险学院来完成对保险人才的培养,其办学模式较大,学科区隔比较明显。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教学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2.南开大学模式。南开大学的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依托于综合类高校的资源禀赋,在经济学院架构下设置与金融系平行的保险系,开设了保险专业,本科阶段的保险教育保持相对独立。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3.武汉大学模式。武汉大学的保险专业的办学历史悠久,借助于综合类高校的力量,将原来的保险与精算学系和金融学系“合署办公”,成为新金融系,保险与金融朝融合方向发展。在整个金融系内开设了保险专业,金融专业,金融工程专业,数理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个规格比较高,其保险人才的整体培养是研究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现有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

保险专业建设涌现了“西财模式”、“南开模式”和“武大模式”等,但是,保险专业的课程设置、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从相关研究来看,一些学者关注到保险高等教育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问题。姚学乾注意到了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但保险教育跟不上。王康则认为教学思想、教材及教育方法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教学质量亟待提高。陈伟则主要探了保险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问题。

学者张洪涛、徐徐则认为:高校全日制保险学历教育作为各种保险教育形式中最全面、最系统的一种基础性教育,应立足广义保险学理论框架,通过保险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加以落实,课程建设应进行课程更新和改进,注重多学科综合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及纵向考察和横向分析相结合,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此外,一些学者如王健康、刘雪梅、龙玉国(2004)认为:各专业课程间缺乏应有的科学的整合,以至于各专业课程“各自为政”,互相重复的现象比较突出,造成了宝贵的教学资源的浪费,自然也制约了保险专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广西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和改革

广西保险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建设和改革的模式是在市场经济理念的引领下,以市场导向为定位,实行“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从单纯传授知识向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方向转变,把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研讨式教学、实验教学贯穿其中,大力培养适应区域经济需要的适应性专业人才。

但是,学校在确定保险人才目标的时候,不得不面临两难的选择。一方面,保险市场需要的是“来即能战且战无不胜”的专业人才;另一方面,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则经常是“既不能战且战不能胜”,这种矛盾在相当长的时间是没有得到解决。为了深入探讨这一问题,我们调查了国外著名大学的保险专业建设,通过网络调查了美国乔治亚州立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精算学与统计学系的保险专业情况。结果发现:第一,国外大学保险专业教师队伍素质较高;第二,大多数教师具有博士学位;第三,研究领域极为前沿,研究领域集中在风险管理、精算和金融数学等;第四,风格与特色自成,乔治亚州立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注重个人、机构和社会的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研究,其服务对象是政府沃顿商学院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注重公司的风险管理和保险公司的运作及保险产品的设计,其服务对象是公司。英国伦敦城市大学卡斯商学院精算学与统计学系注重保险精算的研究,其保险精算在英国高校中首屈一指。

四、广西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路径选择

目前,全国保险专业高校所开设的课程可划分为五类:一类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如:数学、外语、计算机及其应用、应用统计、会计等。二是基本理论,如:宏观和微观经济学、政治经济学、哲学、法学等。三是专业基础理论,如:保险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风险管理学、国际金融学等。四是保险专业课,如:财产保险、人身保险、海上保险、再保险、寿险精算、利息理论、健康保险等。五是保险经营管理与监管,如:保险经营、保险管理、保险营销和保险监管等。上述课程体系的设计基本上是国内高校尤其是文科类院校专业课程的主要特征,对于保险专业的课程体系来说,由于学科属性的要求,既要体现经济学科的内容,也要体现金融学科的知识体系,所以,所开设的课程除了保险学等专业课程,还有经济学和金融学相关的课程。

从这些课程体系设计,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高校的保险专业主要是从教学研究和应用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出发而进行的,但对于广西财经学院来说,现在主要培养的是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性人才,显然这样的课程设计不太合适。所以,对于广西这样一个处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且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对保险人才有着特殊的要求,如果照搬国内外高校的课程体系和模式,必然会造成水土不服的现象,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地区差别、经济水平发展的差异和保险市场的异同对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不同的,不仅需要其掌握学科的完整知识结构,更多地需要对地区经济文化的了解和对保险业务相关的知识结构的掌握。为了解决上述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需求,保险专业课程体系除了通过保险学这一核心课程来体现经济和金融、保险专业课程外,还应包括与人身保险和财产保险相关的生命科学、汽车、建筑等工程学科的课程设计,同时还应开设一些与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

所以,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可以通过通识课程模块来解决保险业务需要的基本知识准备,通过学科基础课来解决专业课程的学科归属问题,通过专业主干课来体现金融和保险专业的主要知识结构,通过专业课程来体现保险业务知识,通过地方经济文化的课程来解决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了解问题,通过实践教学来体现保险专业学生从事业务的基本技能和实践能力训练。因此,广西财经学院保险本科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了“双平台、双体系、多模块”的模式,“双体系”是指互相联系、互相支撑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双平台”指公共基础课平台和专业基础核心课平台,“多模块”指将全部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核心课、专业主干课、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多个模块。除了对学生保险专业的三基知识进行扎实的训练外,还在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中开设了汽车、医学、建筑、广西区情、东盟国情、第二外语(主要以东盟国家语言为主)等地区经济文化课程和专业扩展课程,以满足“立足广西、面向东盟、聚焦北部湾、服务社会”培养目标的需要。

[本文为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忠海:《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保险学教学质量》,《黑龙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057、8。

金融保险专业论文范文9

关键词:金融保险 发展 政策建议

随着金融竞争的日益加剧,金融外包趋势正在不断强化,以欧美金融服务机构为主导的新一轮外包浪潮即将到来。根据有关预测显示,未来5年,美国的银行、经纪公司、保险公司、共同基金和其他金融保险服务公司计划向海外外包55万多个工作岗位,涉及财务分析、研究、监管报告、会计、人力资源等高端内部功能。而在承接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方面,因中国、印度以其低廉的成本和高素质劳动力供给,其比东欧、南美、非洲等发展中国家更具吸引力并有可能成为全球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业的中心。由于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不仅有利于增加就业,而且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因此,我国应努力抓住这一机遇,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力求从微观运作和宏观政策采取多措并举,加快我国承接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脚步。

加大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开发力度

(一)重视在岸外包市场

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业发展主要是通过“内需”拉动的,而国外大多数主要是依靠“外需”拉动。中国有着印度等其他国家所不可比拟的巨大的内需市场,金融、电信、政府、制造等行业是国内市场的主要发包者,不仅对外包的概念和做法非常赞同,而且将IT业务、软件开发业务以及部分业务流程等非核心业务外包给专业的外包服务提供商,即便是竞争实力很强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银行、中国人寿等国内大型企业,其IT等非核心业务也都是通过外包实现的;同时,考虑到我国的中小企业较多,未来本土外包业务市场空间很大。因此,对国内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要有清醒的认识和科学的把握,在进行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开拓时,不能只盯着国外而忽视了国内,而应重视在岸外包市场,充分发挥我国在岸外包市场的优势,在国内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做大做强的同时,加强对海外市场的积极开拓,实现离岸外包和在岸外包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业务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二)拓展欧美外包市场

近年来,全球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发展较快,我国应及时跟踪国际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的最新发展特点和趋势,掌握跨国公司外包的战略布局和可能选择,动态跟踪印度等国家和地区承接海外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的发展情况,主动挖掘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继续巩固日韩外包市场,在稳定好、维护好现有日韩外包客户的基础上,积极提升自身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已有的“先发优势”,进一步加深对日韩外包市场的开拓。同时,由于欧美国家是世界上最大的外包发包国,而且在外包的项目上,低端、高端都有,且高端所占比例呈持续上升态势;加之,其外包业务的规模日趋扩大,如果能够在欧美国家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中揽到业务,无疑对我国金融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以及贸易强国地位的提高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因此,我国除了要继续巩固发展日韩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外,还应着力对欧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高度关注,制定拓展欧美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的有关措施和促进政策,尤其是针对本土欧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要加大扶持力度,为我国获得欧美金融服务外包业务提供重要保障。

制定金融保险外包优惠鼓励政策

(一)出台鼓励政策

我国应根据国际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发展趋势和特点,制定鼓励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行业目录。一方面,应大胆“引进来”,政府可放宽银行、证券、保险、基金、会计和审计等金融保险服务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积极鼓励跨国金融机构和大型外包服务提供商在我国组建服务外包分支机构或设立服务外包基地,这样可以直接带动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业务发展,带来相关技术、经验以及管理模式,培养出一批同国际接轨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人才;另一方面,应勇于“走出去”,政府可将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业列入重点鼓励发展产业,鼓励本土金融服务外包企业与国际顶级金融保险外包提供商合资,或开展战略合作与策略联盟;鼓励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广泛进行海内外并购;主动加强海外市场开拓;建立合作共赢的战略性客户关系;努力承接规模较大、层级较高、系统完整的高端外包项目,逐步渗透到海内外大型金融机构解决方案和外包项目设计之中;以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国服务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二)提供税收优惠以及资金扶持

我国应加强制定并健全服务贸易信用保险、出口信贷及出口补贴等政策;推动设立国家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发展基金,支持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设立一定的标准对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进行认定,对认定的企业,给予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的适当减免,实行免征服务出口关税,税前抵扣研发费用,适当优惠和补贴企业租赁、自建或购建的办公楼房;鼓励地方政府设立本地金融保险服务外包风险投资基金或专项基金,联合境内外风险投资公司,共同投资孵化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

(三)加大对外包服务商的融资政策支持

实践表明,风险投资等资金对我国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发展壮大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此,我国应努力改善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投融资条件,积极鼓励外资、风险资本、民间资本等资金采取多种方式流入;探索建立担保机制,对于国家认定的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允许其以所提供的产品等为抵押进行贷款融资;帮助具有条件的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推行股票上市,打通融资渠道;积极鼓励地方和国家的政策性担保公司给予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贷款担保;鼓励本土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创新,对于那些能够带来显著效益的创新服务和产品,利用专项奖励基金给予一定的奖励。

健全金融保险外包法律框架

(一)健全金融监管法制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专门的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法律法规,直接影响了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产业的公信力,制约了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的进一步发展。而国外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业发展较好的国家和地区,大多设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对金融保险服务外包进行监管规范,对外包提供商的选择、监管、风险防范甚至有关外包至海外的注意事项都有所涉及,以促使金融机构有效控制风险,并为监管当局的有效监管提供依据。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首先,重点明确金融服务外包的范围。其次,合理构建金融服务离岸外包的监管程序、内容与权限,监管法律应当对审查要求和具体程序作出明确规定。再次,注重对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监管,明确金融机构内部责任等事项。最后,规范金融机构应急机制。

(二)完善个人数据资料保护法

个人信息保护不仅是基本人权问题,还可能成为新的服务贸易壁垒。我国服务外包企业被一些国家禁止收集客户信息,其理由就是中国没有个人信息保护法。因此,在个人数据立法方面,可参照欧盟立法的标准,对我国个人数据保护进行完善,尽快出台《个人信息保护法》,设立相关监督机构,建立一套系统的法律机制。可借鉴美欧安全港架构协议,通过政府的沟通协调,订立有关信息安全港协议,同时通过行业自律加强个人数据的有效保护。如企业违反了信息安全港协议,应给予“商业欺诈”处罚,而不是以“侵犯隐私权”论处,因为两者的性质、惩罚力度和执行机制不同。在涉及披露客户信息问题方面,金融机构对客户负有充分告知义务,事先征得客户同意,而且应该要求外包服务商严格履行所接触的保密协议,以确保客户保密信息的安全。

(三)加强相关知识产权保护

为处理好金融服务离岸外包中的知识产权问题,必须进一步对相关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环境进行完善,加大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的执法力度。通过订立有关合同来明确知识产权的归属,详明接包方、发包方在外包关系存在期间的产权归属。发包方通过严密的法律条款、严格的合同审核来保障知识产权和商业秘密,接包方则严格规范合同起草、谈判、审查和签署,在合同条文中明确规定外包服务过程的知识产权保护。对于发包方所拥有的知识产权,接包方应考虑其知识产权的许可使用范围、有效期及其他有关具体权限。接包方在利用发包方知识产权完成其外包业务时,应取得许可或授权,否则有可能造成对第三方知识产权的侵犯。

加强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人才教育培训

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为基础,只有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才能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站稳脚跟。为此,高等教育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在高校内适当开展培训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人才的课程。

(一)课程体系创新

目前多数高等院校的金融专业主要以货币银行学等宏观课程为主,金融外包实务课程没有开设,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不能满足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的客观要求,因此在课程体系方面,应该重点针对相关专业及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一些专业融合,使不同专业基础的学生达到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复合型人才的条件。比如,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高等院校可借助金融服务外包实训基地平台,邀请金融保险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授,增设金融外包实务相关课程,强化学生金融保险专业知识,创新金融保险外包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强化了金融保险专业基本知识,并得到了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的业务实践训练,在毕业前基本上就可以达到金融服务外包企业所需人才的要求。

(二)加强双语教学

在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日趋全球的今天,为了我国能够更好的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争取海外市场份额,就必须具备同海外同行进行无障碍交流、沟通的能力。因此,在教育教学中,应大力倡导双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促进中西文化交融。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将外文原版教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培养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人才而言,践行双语教学不仅仅有利于我国跟上全球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快速发展的步伐,而且也利于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教育同国际接轨,从而培养出更多复合型的务实人才。

(三)建设实验室和实训基地

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都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但是合作的深度和形式各异,尝试将企业引进校园内尚不多见。为了更好地达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互补,在院校可联合建立服务外包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实验室可为金融保险服务外包企业提供软件设计、科研孵化和技术服务;在实训基地,学院教师担任基础理论培训,企业提供的工程师和项目经理担任实训教师,对金融及相关专业学生进行培养培训,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提高金融保险外包服务人才的综合技能和实践能力。

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从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市场的市场开发力度、优惠鼓励政策、法律框架、人才教育培训等方面对金融保险外包问题进行了研究。目前,国际间金融竞争日趋激烈,由此金融保险服务外包发展也较为迅速,成为当前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发展金融保险服务外包有利于我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因此,我国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现有经验的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入手,加大市场开发的力度,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的建设,从多个方面,加快我国金融保险服务外包的发展,使我国的金融产业向深层次、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琳.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战略选择[J].当代金融家,2010(4)

2.姜荣春.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实践[J].银行家,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