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影像检查技术集锦9篇

时间:2023-03-02 15:00:39

影像检查技术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1

【关键词】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教学,是以讲解X线、CT、MRI、超声、影像核医学检查技术及X线照片冲洗技术、放射诊断影像质量管理等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学员专业操作技能为前提,其重点是提升学员专业思维及操作能力。当前,面对新形势下人们的法制意识、医疗保健知识的不断增强,更加要求医疗人员对患者的检查、诊断及治疗,在借助各种先进的检查、诊疗设备的条件下,具有高超、娴熟的操作技巧和准确的综合判断能力,以减少、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这不仅是全体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重任,更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准医务工作者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而教学质量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员的综合能力。为此,我们医学影像系通过改进教学模式,利用先进的医疗及教学设备和采用多媒体教学及模拟训练的方式,侧重学员实践能力的培养,使他们在进入临床前就掌握了教学大纲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和操作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参加本次教学模式改革的是张家口教育学院08级医学影像系三个班级,其中:0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4人、08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9人、08级影像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39人。作为对照的是张家口教育学院07级医学影像三个班级,其中:07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班40人、07级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二班17人、07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46人,采用旧的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重点突出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的理论知识与操作实践相结合,分为两部分。

1.1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手段,由教师制作PPT课件,做到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充分利用医院的各种影像临床病案资料,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直观式形象教学法、发现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等方法,达到使用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临床见习示教,则组织学生到本院实训室、附属医院影像科参观、见习、模拟示教。如在讲完总论以后,安排学生到医院见习,结合理论,建立直观印象,消除神秘感,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崇高责任感和自豪感,从而提高学生学好本专业的极积性和自觉性。

1.2适当增加实训教学时间模拟实训教学为学生实训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学生操作实训机,模拟各部位的扫描过程,既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又提高了操作技能[1]。临床实训教学,集中一段时间将学生安排到教学医院,开展技能实训,按照详细周密的安排,学生到医院影像科在带教老师指导下进行实训。一方面学生亲临实际的岗位环境,感受岗位气氛,增强学生的道德感、责任心,激发了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增加实际的操作机会,学得好、掌握得快[2]。表108级医学影像系各班的教学安排

2结果

对于08级和07级各专业班分别进行理论笔试考试及实践能力测试,同时要求教师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整体评价,取各班平均分,进行比较。

2.1通过教学改革,08级各专业班实践及笔试平均成绩均高于07级各专业班,并且教师对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评价高于07级各专业班,学生对自己的技术能力信心十足,游刃有余,在医院实践中可以熟练操作,即使遇到不常见的病例,通过自己扎实的理论实践知识仍可以很快接受新的知识,融会贯通。

2.208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班的实践及笔试平均成绩高于08分院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班和08级影像设备管理及维护专业班。

通过学生各门课程成绩综合分析,教学改革后学生成绩和能力明显提高,且成绩与实训情况有正比的关系,有实训安排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无实训的班级,实训时间长的班级考试成绩明显高于实训时间短的班级。表308级各班学生平均成绩表 表407级各班学生平均成绩表

3讨论

从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需要大量的实践、技能锻炼、经验积累和专业思维的培养。影像技术专业医学生的专业素质提高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为实现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践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以往的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侧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教学方法上是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教师只管教,学生只是做笔记,这种填鸭式教学,学生是被动学习,目的也是应付考试,忽视了操作技能的提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使学生从事临床工作后感到力不从心。我们通过教学改革,改变传统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理论教学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造力,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绩[3]。

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既可使学生获得对于解剖结构的清晰直观的立体图像,图文并茂,形象生动。也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在课后留下难忘的印象。我们把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辅助手段,选择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融合常见病多发病的典型病例,通过多媒体形式表现出来,使学生更易于掌握那些不易理解、不易用语言描述的知识。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力[4]。

另外我们提倡医学模拟教育[1],医学模拟教育是通过实践技能培训、医学模拟中心乃至模拟医院的方式将医学模拟设备应用于影像技术专业技术实践教学,倡导以贴近医院的真实环境和更符合医学伦理学的方式开展实践和考核。我们有完整的影像设备,例如:影像检查技术及放射X线室,数字成像及PACS室,影像设备室,影像诊断阅片室,CT操作室,设备储藏室;超声诊断室,通过模拟教学,既解决了病员相对不足的问题,又给学生提供了系统完善的操作机会。

实践教学是医学教育的重点和难点,更多的研究和探索适应发展需要的教学模式是推动医学教育发展的动力。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的能力是教学的关键,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及责任心,把临床带教教学作为重点,组织教学大查房、各种教学研讨会,加强教学管理和推进新的教学方法,狠抓教学执行和质量监控,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科学的教学质量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严抓教学执行和质量监控措施的落实。临床教学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患者不让实习学生“碰”的尴尬处境,涉及到患者隐私的医疗活动时,情况更严重,带教教师通过做患者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尽量多给学生提供实践操作机会,同时监督操作的每一个步骤,以防止对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通过增加模拟实践技能培训及临床见习实习,使学生尽可能多的掌握技术操作技能,满足未来就业的需要,只有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使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的技巧和能力,才能形成稳固的知识结构,为将来的独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长远,秦俭,王晶,等.医学模拟教育的发展状况\[J\].中国基层医药,2007,14(1):170-171.

2郭劲松,张东华,薄红,等.临床技能模拟训练中心的建立和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20(10):77-79.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2

【关键字】数字化X射线影像;成像质量;X射线摄影条件

【中国分类号】R81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018-01

数字化X线成像(digital radiografhy,DR)是将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置同计算机相结合,使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形成数字化图像的成像技术[1]。数字化X线成像(DR)可分为计算机X成像(computed radiografhy, 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igital fluorograghy,DF)和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s)数字X线成像这三种。目前基于平板探测器的DR系统具有更高的量子检出效率(DQE)[2]。也就是说,对于平板探测器而言,计算机X成像(CR)具有更高的成像质量。对X射线摄像影像技术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1.方法

1.1 X线摄影设备:在计算机X成像(CR)与平板探测器成像系统的对比试验的过程中,整个过程所使用的成像系统仪器均采用飞利浦CR进口X线机。所使用的飞利浦CR进口X线机的主要参数为:像素矩阵为2560×3072,探测器有效面积为35cm×53cm,图像显示器象素矩阵为2560×2048,像素单元尺寸为13μm,焦点-探测器距离为180cm,X射线管焦尺寸为0.5mm,管电压为120kVp。平板探测器(flat panel detectors)的主要参数为:像素矩阵为3121×3121,探测器有效面积为43cm×43cm,图像显示器象素矩阵为2560×2048,像素单元尺寸为13μm,焦点-探测器距离为180cm,X射线管焦尺寸为0.5mm,管电压为120kVp。以上所有的参数如表1。

表1 所使用X线摄影设备成像参数

1.2 摄影体模:摄影体模采用5cm厚的CDRAD2.0对比度-细体模,采用模拟胸部X线摄影,根据摄影系统X线发生器与X线管构造的不同,X射线剂量条件也不同。可以根据CDRAD2.0对比度-细体模的试验实际所测量出来的曝光剂量作为判断的依据。

1.3 图像质量对比的标准与评价:计算机X成像(CR)与平板探测器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分别运用计算影像质量表征因子(IQF)进行对比分析,根据ANOVA所具有的检测能力,由计算影像质量表征因子(IQF)为摄影影像的质量作为影像质量的判断标准,从而根据这个标准,对计算机X成像(CR)与平板探测器成像系统的成像质量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对所有记录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2. 结果

通过对3位观察者的高分辨率的摄影影像,对计算机X成像(CR)与平板探测器成像系统的不同辐射剂量在CDRAD2.0对比度-细体模影像进行对比观察,根据记录所得的出的计算影像质量表征因子(IQF)值,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3位观察者在计算机X成像(CR)与平板探测器成像系统影像所得出的IQF值

注:A为23.7μGy;B为47.4μGy;C为94.8μGy;D为112.7μGy;E为256.4μGy;a为使用计算机X成像(CR)成像系统,b为使用平板探测器成像系统。

上述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数据表明在不同成像剂量条件下,计算机X成像(CR)与平板探测器影像的IQF值具有显著的差别。当曝光剂量在低剂量的情况下时,计算机X成像(CR)比平板探测器具有更低的IQF,P

3. 讨论

数字化X线成像是将X线摄影装置或透视装着同计算机相结合,使形成影像的X线信息由模拟信息转化为数字信息,形成数字化图像的成像技术。数字化X射线摄影是X射线摄影技术的发展趋势,广义的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包含了基于平板探测器的数字化X射线摄影技术和基于影像板的X线摄影技术[3]。本文在计算机X成像(CR)与平板探测器影像系统中,通过CDRAD2.0对比度-细体模影像观察,在X射线摄影过程中,根据所使用的仪器的不同的参数变化,对计算影像质量表征因子(IQF)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从而,对X射线的摄影影像的质量也受到不同的影响。根据上述的数据显示,说明了随着曝光剂量的增加,计算影像质量表征因子(IQF)也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曝光剂量在低剂量的情况下时,计算机X成像(CR)比平板探测器具有更低的计算影像质量表征因子(IQF),也就说明计算机X成像(CR)成像质量更优于平板探测器的成像质量。试验结果证明了在不同的成像的剂量条件下,X射线影像检验技术成像质量也不相同。为此,在今后运用X射线摄影影像仪器的过程中,要根据不同的需求来选择不同的设备,从而使得X射线仪器在医学诊断的过程中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苗来生.诊断学 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273.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3

【关键词】影像学检查;法医;活体损伤鉴定

1法医影像学概述

影像医学始于1895年X光的发现,并伴随科技的进步不断向前发展,为追寻更好的影像分析效果,相继诞生了超声波检测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磁振造影技术(MRI)以及正子摄影技术(PET)等,不断推动着影像医学的技术进步。数字X线摄影(digitalradiography)是医学影像分析的主要方法,具有简单高效的特点,空间分辨率较高,适合于骨折等的确诊分析,由于其易受脏器重叠的影响而产生误诊,可采用多方位影像分析降低漏诊及误诊率。而透视下点片法虽可降低误诊率,但仍存在着高辐射剂量的问题。双能量减影(dualenergysubtraction)技术即采用算法减影来获得分析图像,来进行鉴定分析的方式,具有观察效果好、图像密度分辨率较高的优点,但其空间分辨率相对较低。与X线摄影技术相比,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rizedtomography)在图像的细节处理与诊断准确性方面优势明显,其空间分辨率较高,能够避免解剖结构的重叠,但其扫描层较厚,仅局限于二维诊断扫描,无法体现结构的三维立体关系。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omputerizedtomo-graphy)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优化了X线摄影与传统CT技术的检测性能,采用多排探测器及数据采集系统,并率先采用涵盖了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曲面重建以及三维容积再现等功能的三维重建技术,具有强大的扫描及后处理功能:较传统CT技术相比,其扫描层更薄,提升组织扫描的便捷性以及扫描成像的空间结构立体性,高质量成像技术也有利于对组织损伤情况进行高效分析。其中,MPR技术通过扫描信息的采集处理得到扫描组织的二维图像,对比三维图像以及轴位图像组织区域进行损伤情况诊断。作为MPR的特殊形式,CPR对于扭曲重叠的组织结构诊断有优异表现。VR技术可较全面展现骨性胸廓,空间立体层次感较强,对于骨折的诊断表现极佳,但无法显示软组织损伤。MIP技术采用组织区域最大像素强度值进行投影成像,可直观展示扫描组织部位的密度及对比度差异,适用于骨折的鉴定。超声显像(ultrasoundimaging)技术相较于X射线技术具有更优异的图像显示分辨率,检测方便,且可重复检查,目前得到广泛应用,通过浅表探头发射高频声波,结合二维图像显示可分辨骨膜及软骨,且其对于血流探测较为敏感,进而实现组织愈合的动态过程;核磁共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技术可观测软骨骨折,但检测过程易受运动伪影影响,空间及信号分辨率较低。

2相关调查与结果

选取2012至2014年度280例活体损伤法医鉴定材料进行分析调研,其中患者男女比例为3:2,平均年龄35.8±10.5岁,致伤原因涵盖了击打、坠落、钝器及锐器致伤等,采用双排4层螺旋CT扫描仪进行薄层扫描,结合Dell工作站对于数据进行采集处理,并实现表面遮盖成像(surfacecoveredimaging),同时,采用X线以及MPR技术并通过图像的双盲法评估、MSCT扫面对其进行辅助诊断。检测结果表明,损伤包括了骨折、颅脑损伤以及寰枢椎损伤等,通过临床诊断对比影像鉴定结果表明,法医误诊18例,鉴定误诊率在6.4%。通过深层次地分析误诊结果,发现导致误诊结果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方面:影像学检查方法不当(6例)、检查不宜(4例)以及阅片经验欠缺(8例)等。

3影像学检查在法医活体损伤鉴定工作中判定困难与对策

虽然影像学检查有利于提升活体法医鉴定的可靠性及准确性,但,法医影像学检查方式、检查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阅片经验的欠缺对于鉴定结果的可靠性有着严重影响,甚至会造成误诊情况,因此,需对于其原因进行相关分析,以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3.1检查方法不恰当在活体法医鉴定中,影像检查结果往往被作为一种决定性的客观依据来使用,而考虑到影像学鉴定方式的差异,其适用的领域也有差异对于不同的活体法医鉴定要求,需合理选配高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亚急性期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法医鉴定,选用MRI检查方法较CT法可有效提升其检查精确度,避免误诊及漏诊,而普通的骨折不宜选用X线检查方法。通常实际鉴定过程,多采用各种检查方式优势互补的方式进行高效化鉴定,合理选用影像学检查方法。法医鉴定者应依据实际活体鉴定的情况及要求及时联系临床影像学专业医护人员,科学合理地结合运用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案,依据鉴定结果结合临床的诊断,做出综合鉴定结果,尽可能避免发生鉴定结论的偏差。3.2检查不恰当成像方式的差异对于诊断结果的影响也较大,在活体影像学检查中,常规检查及方式往往并不适用于所有情况,对于特殊部位的扫描分析处理往往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法医工作者需在充分理解检查、扫描方式的差异对于活体鉴定结果的影响,并依据不同的检查鉴定情况合理确定不同的检查。必要时可请专业临床影像学检查医师共同探讨,以此选择出更加适合的扫描方式或者检查,确保鉴定结果更加准确客观3.3鉴定人员阅片经验不足法医工作者的鉴定经验对于鉴定结果的影响也较为显著,相关诊断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鉴定人员阅片经验的欠缺。如在骨折愈合度的鉴定中,若缺乏相关检查经验,将难以区分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从而造成误诊,在这方面,法医工作者应首先通过专业知识的学习筑牢自身的专业基础,在实际工作中,大量借鉴相关医护工作者的临床经验以及相关法医鉴定实例。

4结语

影像学检查为法医活体损伤鉴定提供了极为便捷高效的途径,主要包括了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多层螺旋CT(MRCT)、超声波以及核磁共振(MRI)等方面,其检测水平也不断升高,但仍存在着影像学误诊的问题,进而影响到法医鉴定的可靠性,实际鉴定中,需结合误诊情况深入分析原因,研究相关对策,以不断提升法医活体损伤鉴定工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依伟力,刘大荒,马明生等.法医活体损伤鉴定CT诊断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4

[关键词]临床医学;CT检查;病理诊断

医学影像包括X线、CT、MRI等多种检查手段,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临床诊疗对各种检查手段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由于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有其各自的特点,在应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CT影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适用于多种疾病的临床诊断和病情评估[1]。对2015年1月—2016年1月间该院诊治的55例结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CT影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方便选取该院诊治的结肠癌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腹胀、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为主诉,其中男性36例,女性19例,年龄39~61岁,平均年龄为(49.2±3.6)岁;经CT等检查确诊及病理诊断证实,符合WHO关于结肠癌相关诊断标准,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乙状结肠癌19例(占34.5%),降结肠癌16例(占29.1%),升结肠癌13例(占23.6%),横结肠癌7例(占12.7%),对于合并严重慢性全身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其他肿瘤疾病患者予以排除。

1.2CT诊断

经CT检查并确诊,术前禁食,清洗肠胃,保留灌肠,所用药物为泛影葡胺(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3021314),初次使用在再次使用剂量分别为900mL、1000mL;行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取仰卧位,所用仪器为64排螺旋CT扫描仪(LightspeedVCT),全腹部螺旋容积扫描,适当扩大范围,层厚和时间分别为1.0cm、6s左右;再行增强扫描,所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83570)或碘帕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53103),肘静脉快速注入血管内,速率为4.0mL/s,达到阀值后,行动态三期扫描,容积和多平面重建,对获得图像进行后处理,综合分析血管情况。

1.3评价标准

术后留取患者部分病变组织,镜下查看病理变化,对可疑复况进行病理分析,根据TNM分期标准,对癌变及进展情况进行评估,以T表示原发肿瘤,分为无法评估、无明显证据、原位癌、肿瘤侵袭黏膜下层、固有肌层、浆膜下和浆膜层等情况,依次以Tx、T0、Tis、T1、T2、T3和T4表示;以N表示淋巴结,分为无法评估、无转移、存在1~3、≥4的区域转移,依次以Nx、N0、N1和N2表示;以M表示远处转移,分为无和有两种情况,分别以M0和M1表示[2]。纳入患者均接受为期6个月的随访观察,记录术前CT诊断和术后复发CT检查的阳性和阴性,与病理切片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统计方法

运用SPSS18.3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结合病理诊断结果,术前CT诊断准确率为8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随访结果显示,复发17例,CT检出88.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CT影像诊断是指通过扫描获得多层次图像并在此基础上对疾病做出诊断,该检查技术适用于多种疾病的诊断,具有分辨率高、操作便利、无创等诸多优点,CT扫描成像为三维图像,也可为疾病鉴别诊断提供参考依据。结合临床医学实践,CT影像诊断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血管疾病、头颈部、胸部等疾病诊断中均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以胸部疾病为例,通过增强扫描可清晰显示纵膈、肺门肿块以及淋巴结增大等情况,对于中晚期癌细胞的诊断以及转移、侵润等情况,均可通过图像显现出来,CT扫描对实质性器官的成像效果较为理想[3]。值得注意的是,CT影像技术对早期癌变的诊断可能存在漏诊、误诊情况,需要联合其他影像检查手段,多项影像技术在临床医学诊断中的联合应用价值更是受到了广泛的认可。从医学影像临床使用情况来看,具有专业独立性和互补性两大特点,CT等影像技术有其自身系统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同时相互之间又存在紧密的联系、联合应用有助于提升影像诊断水平,这对于CT影像技术的拓展应用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4]。在临床诊断中,CT等影像技术对不同疾病的检查结果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即各自有其自身的优势的局限性,任何一项影像技术都不是万能的,影像技术的选用还应考虑到适用性和经济性,即需从多方面入手[5-6]。CT影像技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在常规检查中,所需的费用较高,多次检查的辐射较大,对于一些特殊患者,如孕妇,应酌情考虑使用,避免因滥用引发不良反应[7]。有关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应用效果的研究报道较多,宋泽[8]对80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照CT影像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急性水肿型和出血坏死性型的诊断准确率合计为97.5%,CT影像诊断在急性胰腺炎中的应用价值得到充分证实。CT影像技术在多种疾病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一些重症疾病检查中应用较多,该次研究中,选取55例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经CT影像常规腹部及增强扫描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对照,T分期27例,N分期19例,M分期9例,术前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5.5%,可见CT影像在术前癌变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术后复发17例,不同分期CT检查的诊断正确率合计为88.2%,提示CT影像在癌变术后复发诊断中仍可获得较高的准确度。与上述报道相比,该次研究中CT影像技术在术前和术后腹部疾病诊断中所获准确率相对较低,分析认为主要受到多种疾病表征相近影响,但是总体诊断效果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还是值得肯定的。综上所述,CT影像技术的广泛应用是临床医学进步的一大标志,该检查手段能够清晰且详细地反映病变情况,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照依据,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应用CT影像技术,有助于提升医疗诊断水平。

[参考文献]

[1]宋照亮,王锡明,纪晓鹏,等.128层螺旋CT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技术在下肢动脉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10(4):595-598.

[2]FranzBuchegger,ValentinaGaribotto,ThomasZilli.Firstimagingresultsofanintraindividualcomparisonof11C-ac-etateand18F-fluorocholinePET/CTinpatientswithprostatecanceratearlybiochemicalfirstorsecondrelapseafterprostatectomyorradiotherapy[J].EuropeanJournalofNuclearMedicineandMolecularImaging,2014,6(12):411.

[3]韦志武,吴书信.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肺动脉栓塞影像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工程,2014,17(7):131-132.

[4]DevangOdedra,JoergBlobel,SaadAlHumayyd.Imagenoise-baseddoseadaptationindynamicvolumeCToftheheart:doseandimagequalityoptimisationincomparisonwithBMI-baseddoseadaptation[J].EuropeanRadiology,2014,9(15):241.

[5]袁立华.CT影像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价值[J].中外医疗,2013,35(1):12.

[6]赫明锋.医学影像技术在医学影像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5,10(3):171-172.

[7]贾国荣,孙高峰,左长京.PET/CT在肝细胞肝癌影像诊断及临床决策中的应用[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8(5):3316-3318.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5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实习生;人文精神;人文教育

临床实习是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以下简称影像医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由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是进一步加深其对职业操守和人文关怀认知与内化的时期,也是大学教育阶段对他们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后一个强化期[1-2]。这一阶段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未来影像医学队伍的人文素质。然而,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影像医学发生了革命性变化,逐步由解剖影像进入功能影像、分子影像时代,不仅大大提高了影像诊断的精准性,对现代医学模式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随着“科技万能”“技术至善”主义的张扬,导致了人文精神在影像医学中逐渐边缘化,医疗行为变得机械化,影像科医生关注的只是疾病的诊断,而忽视了影像医学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甚至出现一些非人性化的现象,如“只见病,不见人”“只看图说话,不对患者说话”等。因此,在影像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在实习阶段加强影像医学生人文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就影像医学生实习阶段人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初步探索。

1在影像医学生实习阶段开展医学人文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医患关系物化,学生离患者越来越远

影像诊断需要借助仪器设备对患者进行检查,由于医技人员与患者之间有仪器设备“第三者”介入,医患之间常常缺乏必要的交流,多表现为检查期间患者只与操作仪器设备的技师“一过性”见面,而与诊断医生“不见面”。在影像医学临床实习中,带教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设备操作及诊断技术等专业方面的技能训练,忽略了指导学生对患者症状的询问及体征的必要检查,特别是随着电子文档在医院的广泛应用,患者的相关资料从电脑上就可以查看,而无需面对面地询问患者,进而使学生离患者越来越远,甚至出现在整个检查过程中只有“人机对话、看图说话,不与患者对话”“见图不见人”的情况,医患关系被仪器设备所物化。

1.2医患缺乏沟通

影像检查的特殊性,使得在检查前常常是医患不见面、检查时“一过性”见面,医患沟通机会少且时间较短。然而,充分、有效的医患沟通在影像科工作中却是十分必要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那样,影像科检查的房间往往比较封闭,有时在暗室进行,并且检查期间常常是医患独处,有些部位的检查需要患者脱掉外裤或解开内衣,但由于检查的患者较多,带教教师为了尽快完成对患者的检查,来不及和患者做更多的交流,常以命令的口气让患者脱掉衣服,或者给患者摆放时动作不够轻柔,忽视患者的感受。这种情况下,特别是男医生检查女患者时,往往会给患者造成人格未得到尊重的感觉,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因此,充分的医患交流、沟通是顺利完成影像检查、保持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然而,在影像医学临床教学中,带教教师更多关注的是疾病的诊断方法以及如何指导学生建立科学的诊断思维、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较少引导学生如何通过良好有效的沟通建立相互信任的医患关系,如何在医疗实践中实现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如何站在患者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等,进而造成学生缺乏与患者有效沟通的方法。

1.3“病”与“人”分离

在临床教学中“病”与“人”分离现象普遍存在,带教时教师只关注患者患有何种疾病及这种疾病的影像表现,把患者当作某种疾病的载体,而忽略了患者是有七情六欲、有尊严的人。当患者被选为示教对象时,往往事前缺乏与患者必要的沟通,甚至在患者不情愿或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即便征得患者同意,教学时也不注意保护患者的隐私。由于影像科不像临床科室一样有单独的问诊室,常常在候诊大厅当众询问患者的病情、不良嗜好、家族史等,让患者十分尴尬。给患者及其家属造成一种影像科只有冷冰冰的现代化医学影像设备,缺乏温度、缺乏人文关怀的感觉。

1.4疏于指导学生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进步,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核磁共振)扫描速度越来越快,检查期间患者的配合度对于图像质量来讲非常重要,然而,部分患者因对检查过程不了解,心里紧张、恐惧,从而在检查过程中出现移动、幽闭恐惧症等情况,使DOI:10.20037/j.issn.1671-1246.2022.15.18检查不能顺利完成时,加之医患之间有仪器设备相隔,相互接触的空间小、时间短,交流机会少,带教教师常常忽略了对患者必要的人文关怀,往往以命令的口气要求患者停止动作,而没有指导学生提前与患者进行必要的交流及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在这种教学环境下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其也忽视对患者进行必要的人文关怀,更无从谈起掌握疏导患者紧张情绪的方法和技巧。

2在临床实习阶段加强影像医学生人文教育的对策

影像医学生与临床医学生的医学伦理实践教育环境和条件有许多不同,影像医学生主要是进行辅助检查和辅助诊断的学习实践,基本上没有教学查房、医疗查房,很少面对危重疑难病例,进行死亡病历讨论、临床医学案例分析[3]。但医技人员所涉及的医学伦理问题并不少,所以带教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以影响实习生,并从影像检查的以下3个阶段培养影像医学生的人文精神。

2.1预约检查阶段:正确沟通,知情同意

患者第一次来做影像学检查时,对检查过程不了解,特别是PET(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属于功能影像学检查,需要注意的事项较多,因此,在患者或者家属前来预约影像检查时,带教教师要充分利用与患者或其家属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患者交流,但是,带教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医患沟通时,要指导他们注意沟通艺术与方法。首先,要与患者平等交流,医生应该平等地与患者交流,充分尊重患者及其家属的尊严、自与知情权。医学影像检查使用的多是高科技仪器设备,虽然对疾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但也存在检查费用昂贵的特点。另外,有些检查项目对患者而言有一定风险,如有些检查不适合孕妇和备孕者,所以在告诉患者所做检查项目重要性的同时,也要将各种风险及费用讲清楚。在患者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根据其经济承受能力,量力而行,由患者自己做决定,充分尊重患者的自主选择权。其次,检查前的沟通要做到个体化,避免引起不必要的误会,进而影响检查的顺利进行。例如:做PET检查时为了避免骨骼肌显影以及血糖水平升高影响图像质量,一般要求患者检查前禁食6小时,如果患者前来预约检查时仅仅告诉他不能吃饭,就可能会引起患者的误会。因为对某些地方的人来说,不吃饭仅仅意味着不吃米饭,但可以吃包子或者面条等;另有某些患者会认为检查前虽然不能吃饭但可以吃水果和糖等。因此,带教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地域、情感类型、承受能力、经济状况等进行综合分析,有针对性、有技巧地进行个体化沟通,正确地将与检查相关的信息告知患者及其家属,让他们做到心中有数,并感受到医护人员对其的切身关怀。

2.2检查阶段:爱护患者,尊重人格

患者到科室就诊时,出于对疾病及放射性的恐惧往往比较紧张,带教教师应带领实习生主动、耐心地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消除患者顾虑。此外,检查前如需静脉注入放射性核素或者增强显像剂时,对患者态度要和蔼,操作要轻柔、迅速、准确,保证一次性完成,减轻患者的痛苦。上检查床之前,告知患者检查时的注意事项,协助患者摆好。由于MR及PET检查时间相对长,一部分患者会出现幽闭恐惧症,有时难以配合完成检查,此时不要指责患者,而应慢慢引导,在符合防护要求、不影响检查的同时可以通过播放背景音乐、家属在旁陪护等方式,消除患者恐惧,完成检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上机检查前患者如需要换衣服,要教育学生尊重患者隐私,可让患者在更衣室换好检查服或者检查床旁设置帘子、患者身上覆盖床单等。做敏感部位的检查时要预先告知患者,征求和尊重患者的意见,做到知情同意。医技人员一定要举止端庄,不得随便谈笑,尊重患者的人格,男医生检查女患者、腹部和妇科时要戴手套,并有第三人在场。放射科医技人员无权检查女性患者会,更不能利用暗室特殊条件猥亵异性。否则,不仅要受到道德的谴责,还要受到法律的制裁[4]。

2.3出检查报告阶段:快速精准,医疗保密

影像检查,特别是MR及PET的检查,面对的常常是其他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疑难杂症或者肿瘤患者,检查图像多、信息量大,必须花费较长时间认真细致查看,一定要教育学生诊断时高度负责、一丝不苟,描述图像必须客观、真实,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在保证报告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快地发放检查报告。对于一些急需知道结果的重症患者或者第二天需要手术的患者,应尽量争取当天发放报告。对于取报告不方便的外地患者,在患者同意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快递报告的方式。另外,由于某些影像检查属于昂贵的高科技检查项目,患者及其家属对其期望值较高,拿到报告时急需知道检查结果,鉴于医学知识的缺乏,往往读不懂报告,此时,医生应该就报告内容给患者家属认真解读,并提出初步建议,但要做好医疗保密工作:一方面,是对患者保密,特别是恶性肿瘤的诊断,但是可以告诉患者家属,由其家属根据患者的心理素质、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在适当时机告知患者,避免患者遭受强烈的精神刺激和严重打击;另一方面,是对与治疗无关人员的保密,保护患者的个人隐私。总之,影像医学生是未来治病救人的重要后备力量,对其进行人文精神培育是高等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医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培养既有高超医术,又有温度、有情怀的医生,是每一位医学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然而,医学人文教育又是一个长久的系统工程,今天我们在医学生身上播下人文的种子,终将绽放在其今后医疗服务的每一个细节中。

参考文献:

[1]周智美,梁挺,陈健翔,等.对临床实习生人文精神培育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文汇,2020(31):99-100.

[2]赵书昭,张卫东.医学生临床实习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初探[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6(14):927-929.

[3]陈菲,王亮,王志杰.影像医学实习应加强伦理实践教育[J].医学与哲学,2017,38(7B):84-86.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6

[关键词] 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冠心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 R44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7(c)-0140-02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目前其发病率逐年升高[1],是现在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已经发展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与否的杀手。其中,超过50%的心脏事件发生在并没有出现任何症状的人群中。随着医疗技术地不断进步,冠心病的治疗也从内科到外科再到内科,即行溶栓动脉搭桥介入手术,现在介入治疗是其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冠状动脉成形术的日趋成熟,也是诊疗冠心病的重要途径。冠心病的诊断是其治疗的基本条件,X线的检查仅能对左心功能不全者(肺水肿)起一些作用;心脏超声检查简便、快捷,对心内的结构以及室壁的运动情况进行动态地观察,而且不受心律、心率的限制,但在临床上确诊冠心病的“金标准”仍是冠状动脉造影技术。但由于它属于“有创性”的操作检查,一般不能作为无症状的冠心病患者的筛查手段。冠状动脉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coronary angiography,CTCA)的发展并进入临床,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有创的冠状动脉造影的检查,CTCA成为冠状动脉在影像学检查中的重要方法之一。本科收集2010年1月~2011年5月行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检查的冠心病疑似患者45例,同时与冠状动脉造影法检查作比较,进一步探讨了64排CT冠状动脉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限度,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科收治的疑似与确诊的冠心病患者45例,其中,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38~85岁。排除标准:慢性心力衰竭、造影剂过敏、伴有不规则的心律(心房颤动、心房扑动、期前收缩)、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所有的患者均先后行64排CT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1.2 64排CT检查

采用美国GE公司提供的64排CT检查。从气管隆突下1 cm到心脏膈面,应用心-电门控技术和分段数据的采集形式,间隔1.25 mm;螺距1.2~1.7;层厚1.25 mm;电压120 kV,电流310~400 mA。经静脉高压注射造影剂,速度为3.5 mL/s,CT扫描过程中,要求患者在正常的吸气后屏气,先行预扫描,然后以同样的方法和速度延迟5 s后扫描,共行15次CT扫描,间隔时间为1.5 s,在CT扫描的横断面图像(胸主动脉)内,选择1个区域并且测量时间-密度曲线,自造影剂注射的开始直到胸主动脉达到增强峰值内的时间段,作为冠状动脉CT整个扫描的延迟时间,一般为20~28 s。

1.3 冠状动脉造影技术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DSA)造影机,常规经桡动脉穿刺插入6F导管,分别使左、右冠状动脉显影。左冠状动脉的造影投照4~6个,右冠状动脉的造影投照2~3个。应用自动的血管分析软件测量并分析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左前降支、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与其主要的分支。

2 结果

与冠状动脉造影相比较,64排CT扫描冠状动脉的直径一般大于2 mm。在45例患者中,满足影像学评价的有39例,占86.7%;左冠状动脉的主干、左前降支及各段分支、左回旋支以及右冠状动脉等,CT图像基本满足影像学诊断的要求,占83.5%~96.3%;左回旋支的远段、边缘支、右冠状动脉的中远段、后侧支以及后降支的CT成像受心脏搏动的影响明显,满足影像学检查诊断的程度较低,占60.8%~70.4%,在一定的程度上该检查手段在临床应用上会受到限制。

3 讨论

我国冠心病患者的发病率不断的上升,城市年死亡率高达244/10万,成为死亡的首要原因[2-3]。近些年来,研究心血管影像学的热点问题就是冠状动脉的无创性影像学评价。冠状动脉病变高发,因而其无创的影像学诊断格外受到重视,螺旋CT及MRI等已经用于对冠心病的诊断研究上[4]。64排CT的问世,促使冠状动脉的成像技术上升到了临床应用的新阶段。它的成像速度很快,对于整个的心脏高分辨率显像只需要5 s,诊断医生可直接看到一个清晰的、完整的三维立体图像,且检查的花费仅为CAG术的20%,可明显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另外,由于它的扫描速度很快,结合心-电触发门控技术,可以对心脏的搏动及呼吸运动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排除。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7

[关键词] 数字成像;胃肠道;传统成像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69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42-02

胃肠道疾病目前以口服或灌注硫酸剂造影及肠镜检查为主要筛查手段,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图像后处理及激光照相技术开发的完善,已能对胃肠道微皱襞的微细解剖学结构及微小病变提示率明显提高。数字化胃肠机是用来检查胃肠道疾病的X线检查设备,可在透视同时无需曝光即可在工作站上储存图像,同时可进行透视以及部分血管性和非血管性介入治疗的操作,数字胃肠机支持标准DICOM接口,可以方便地拉入PACS系统,进行远程传输。现收集2013年6月――2013年7月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50例患者,男84例,女66例,均行低剂量透视及传统钡剂透视检查,现将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对象 收集2013年6月――2013年7月来我院消化内科就诊的150例患者,男84例,女66例;年龄16-85岁,平均54岁;其中单纯食管造影患者48例,上消化道造影患者70例,结直肠造影患者20例,消化道肿瘤术后复查12例。

1.2 检查设备 日本岛津500mA数字胃肠机(XUD-150L-30F),日本FUJIFILM-4000干式激光像机。

1.3 仪器工作方式 采集单幅图像-每曝光一次只采集一帧图像;序列采集-能根据不同需要制定不同采集计划,每曝光一次可采集多帧图像;采用l-8幅/s摄影方式,对咽、食管、胃肠术后吻合口的观察,怀疑消化道漏患者以及感兴趣部位采用连续摄影方式,并与传统透视所得激光照片相对照。食管造影采用2幅/s-3幅/s的速率,连续采集分别摄取正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或右侧位点片,有病变者摄取卧位点片。胃十二指肠造影时,检查不配合者,采用2幅/s-3幅/s,其他均采用1幅/s的速率摄取图像,摄取仰卧位、仰卧右前斜位、俯卧位、俯卧左后斜位及站立右前斜位点片。钡剂灌肠根据需要摄取各段结肠影像。

1.4 检查结果评价 检查结果均由4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生采用双盲法阅读影像结果并做出诊断。

1.5 统计学方法 收集资料,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算出低剂量数字化透视功能连续采集技术所得图像与传统透视所得图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而观察两种结果之间的相关性。

2 结 果

2.1 150例消化道患者,均顺利完成了数字胃肠机(XUD-150L-30F)下低剂量透视及传统钡剂透视检查,其中检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15例,胃溃疡8例,萎缩性胃炎6例,消化道肿瘤4例,消化道术后吻合口狭窄4例,并和传统钡剂检查相对照,病例具体数目见表1。

2.2 低剂量透视及传统透视检查结果相比,敏感性与特异性均较高,见表2。

3 讨 论

我们使用的日本岛津500mA数字胃肠机(XUD-150L-30F)是一种高清晰的数字化成像系统,具有实时采集和显示图像功能,具有多种采集速率,1幅/s-8幅/s;根据透视定位,消除摄片位置不当;可灵活的选择视野,根据透视定位,将感兴趣区域包括在胶片内,减少病变的遗漏[1]。另外,视野越小,空间分辨率越高,后处理放大失真模糊越小,所以在胃肠道检查中尽可能使用小视野,我们在检查中25cm视野应用最多。

普通胃肠检查,图像受体态及呼吸运动影响,这样导致我们得到的图像对比度差、模糊,从而影响对细微结构的观察、延误诊断。而数字式胃肠造影中,图像后处理系统不受呼吸运动及体态的影响。150例受检患者的2000余幅图像,通过精确的后处理功能的运用,均达到了清晰度最佳的状态,利于阅读。

观察消化道吻合口状况是术后重点了解内容之一,传统钡剂透视不能不能全面、完整记录造影剂流经吻合口的动态图像,而连续摄影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同时能选取最有价值最可疑的图像进行保存,还可进行实时交流,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数字化成像结合现代化计算机、激光打印等先进技术,能够做到采集图像迅速、准确,后处理系统使图像达到了高度清晰化,大大提高了图像的分辨率和对比度,提高了病变的显示率。图像的连续采集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发现组织器官的功能异常及病变存在,及时为患者提供较准确的检查结果。同时,数字成像胃肠道检查,X线辐射量是普通X线机的1/3-1/5,病人接受X线剂量少,减少了病人的身体损伤[2-3]。

参考文献

[1] 刘毛清.再论影像学综合诊断优选应用问题[J].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3):132-133.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8

一、数字正射影像的生产原理与常用方法

广义地说数字正射影像图制作原理就是对不同分辨率、不同光谱分辨率和不同时相的多源遥感数据和图像,投影到需要的地理坐标系或者说进行图像的几何处理。因此,正射影像图制作图像的几何处理是遥感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进行图像几何处理时常用的方法有两种,即数字微分纠正和反解数字微分纠正。数字正射影像的生产工艺是相对复杂的,因为其高精度的数据和昂贵的生产成本而使得各生产部门生产方法相对选择性比较小。综合现阶段的生产水平,可分为三种生产方法:VintuoZo系统数字摄影测量法、jx-4 DPW系统法和ERDAS制作法。基于VintuoZo和x 4 DPW系统得生产原理在大多数生产单位都比较熟悉,故此在这里只是简单的介绍一下ERDAS软件的生产过程。

利用ERDAS软件制作DOM。其原理也与上两种方法有点类似,都是中间过程采用了DEM数据。本文以SPOT-5影像IMACERY.TIF和河南省1:5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dem-all-1 14.img)为例来进行整个生产过程的说明。其生产过程大概可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建立新的Block文件276-282.blk。选择传感器模型为Orbital pushbroom,根据本次作业要求指定正射影像图的投影类型及投影相关参数。

(2)加载原始TIF格式的SPOT一5影像IMACERY.TIFSN河南省1:50000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dem-all-114.img)。

(3)选取地面控制点(GCP)。三种获取GCP方法的实现:①利用外业采集控制点方式进行影像正射纠正。在利用外业控制点方式作业中,我们可以选择控制点输入方式为键盘输入和文本读入。为提高作业速度,在如图2中选择“ASCLL File(2D)”,选择文本输入方式。建立新文本GCP.txt,把控制点编号、x坐标和Y坐标输入,不输入z坐标。然后读入文本,建立控制点与影像链接。在链接成功后,各点点位会标注在准确点位的附近(一般均需要调整),依据点之记移动点位标示符至准确的位置上。然后将控制点“Type”设置为“Full”,根据点位分布设置控制点的“Usaqe'’属性设置为“Control",将检查点的“Usaqe'’属性设置为“Check”}②利用已有同比例尺老影像获取控制点进行正射纠正。在图2所示中选择的“Image Layer”,选取不同时相两景影像共有特征点作为控制点进行正射纠正。选点结束属性设置与通过外业点方法的设置相同;利用测区1:10000 DLG等数字产品获取控制点进行正射纠正。在图2所示中选择“Keyboard only”。在影像上选择相对较清晰的地物点或道路交叉口等明显点,然后在相对应的DLG上读取该点坐标,通过键盘输入。选点结束属性设置与通过外业点方法的设置相同。

(4)DEM数据进行高程自动计算。

(5)进行空三计算并查看结果。查看详细的“Error Report”,输出控制点纠正精度和检查点的精度报告。当结果符合要求进行正射纠正与重采样输出。得到DOM影像。

二、数字正射影像的质量检查及方法

(一)DOM的质量检查目的

随着数字正射影像在各个领域应用的越来越广泛,尤其是一些大型工程,如桥梁、水坝等的监测和建设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比如此次全国土地二次利用调查的数据库建设,农村1:10000都是使用DOM作为底图数据,其精度要求就越来越重要,因此,为了使测绘的最终成果能有所保障,就要求我们在制作好DOM后进行质量检查,最终为祖国的建设多增加一份保障。

(二)DOM质量检查的内容

DOM的数据质量检查主要包括这几方面的

(1)影像扫描质量检查

(2)参数文件的检查

(3)定向结果的检查

(4)影像匹配结果检查

(5)DEM检查

(6)DOM检查在输出的影像图上检查影像色调是否均匀,影像是否有模糊重叠带,各镶嵌像片边缘灰度是否平滑过渡。检查图面整饰、注记是否完整、正确无误。

(三)DOM质量检查方法

DOM的数据质量检查方法多样,常用的有三种方法,分别是软件自动检查,人机交互检查、人工校对,看情况而定,在检查不同内容的时候,选择合适的方法,达到最好的效果,由于篇幅有限,下面列举一些例子作为参考:

1、数学精度

利用已成图,数字化检测点坐标并与数字正射影像图相应地物点坐标比较,计算检测点坐标差xi、Yi,并统计平面位置中误差。

2、影像质量

将影像放大到一定倍数,采用目测法观察每一处影像是否清晰,是否存在斑点、划痕、影像变形、模糊等现象

3、接边检测

(1)接边处影像监测:用目视检测法看相邻数字正射影像图幅接边处影像的亮度、反差、色彩是否一致。

(2)接边精度的检测:取相邻两DOM影像图重叠区域处同名点作为检测点,分别量取两同名点的距离,或者是读取同名点的坐标,算出两点阃的距离.检查同名点的较差是否符合限差。

4、元数据检查

对照相应比例尺的图式、规范及设计书等标准,逐一检查图内外各种注记的字体、大小是否正确。各种矢量线划(如图廓线等)的粗细。检查技术设计书、技术总结、检查报告、验收报告、文档簿、图件、元数据文件等资料的正确性、完整性及齐全性。

影像检查技术范文9

[关键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2(a)-104-0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在国内开办已30多年,开办高等职业教育也近10年。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速发展,医学影像学范畴不断扩大,已包括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成像技术。因此,如何根据各级医院及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不同需要设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体系,培养适用性专业技术人才,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笔者根据近十年来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结合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情况分析,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现报道如下:

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现状

据调查,全国5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计的专业主干课程是基本相同的,其中包括《医学影像设备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这种课程设计模式已经有约10年了,对培养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需求变化,现有的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也逐步暴露出某些不适应之处。

1.1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医院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不适应

目前,一般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影像科的职业岗位包括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和核医学科等多个部门;一般县级医院只有普通放射科、CT室和超声室;社区和乡镇卫生院则只有普通放射科和超声室。从毕业生就业定位来看,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大多数在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工作,也有部分毕业生在地(市)级以上医院就业。目前,《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专业主干课程都是由普通X线、CT、MRI、超声四大影像学内容的横向组合而成,显然,上述课程设计与毕业生就业单位及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不适应。

1.2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与教学进程安排不适应

从专业主干课程内容前后关联性看,各种影像技术的成像原理、检查技术、诊断学三者之间是纵向联系的。因此,在教学进度安排上,应该先学《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再学《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最后学《医学影像诊断学》。然而,三年制高职学生在校内学习时间仅为两年(毕业实习一年),上述三门课程只能同时安排在第三、四学期开课,这样就难免出现课程前后衔接有“错位”现象。于是,部分师生“责怪”教务处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师认为“难教”,学生也觉得“难学”,教学效果无疑会受到一定影响。

1.3 专业主干课程设计不适合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目前,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过分地强调了学科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的相对独立性。譬如《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囊括了X线、CT、MRI、超声等各种影像诊断学内容,其希望让学生全面掌握各种影像诊断的综合应用能力,适合于在地(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职业岗位就业的部分学生。但这不能满足于不同层次医院、不同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尤其是不适合于县级医院及乡镇卫生院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也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选择职业岗位)得到充分实现,这与实用性医学影像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格格不入的。

因此,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各级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及毕业生择业的意向。当务之急是要按照不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进行改革,构建满足医院影像科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主干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适用性技术人才的目的。

2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思路和目标

2.1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

依据职业岗位设计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实施模块化教学,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引用的国外职教课程模式主要有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加拿大CBE模式等,这三种模式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它们各有所长,特点各异,其本质都体现了核心课程理念、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综合化,体现了教学内容的取舍决定于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这些模式对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影响,主要体现于其课程开发方法已成为改造传统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1]。

模块化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也是职业教育界追求的一个目标[2]。近十年来,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工科类专业做了类似的课程模块化改革,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近几年来,部分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也进行了某些教学改革工作[3],但至今尚无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研究报道。

2.2 依据不同的职业岗位设计模块化课程,有利于实现零距离上岗

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内部主要有四个部门(普通放射科、CT室、MRI室、超声室),每个部门就是一个职业岗位,各职业岗位工作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假设将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为一个总的课程模块(即为一门课程),然后,再根据这个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内容进一步分成许多更小的二级、三级课程模块(称为子模块),即是各个章、节的课程内容。这样,针对每一个职业岗位设计一门课程,那么各门课程之间的衔接上就不会出现“错位”现象。学生在学习掌握好一门课程后既可胜任医院影像科的某一个职业岗位工作,学校也可根据各级医院影像科不同的职业岗位需要培养学生的岗位职业技能。这样,既便于教务处安排各门课程的教学进程,又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发展及就业岗位意向重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课程模块,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工作。

2.3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

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毕业生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根据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的设想和职业岗位的要求,由(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改革教材及配套实验实训指导书,并共同承担专业课程(含理论课、实训课)教学工作,创新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为毕业生在各级医院就业做好更充分的岗位适应准备。

此外,模块化课程改革取得成功后,要逐步推广应用于全国相关高职高专院校,为新一轮全国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卫生部规划教材的改革提供依据。

3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改革工作的初步成效

3.1 (医)院、(学)校合作,共同编写模块化课程改革教材

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等三门课程为基础,以综合性医院影像科四个职业岗位工作要求为依据,重新编写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教材,分别确定为《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四门课程。新编教材每一门课程均包含成像原理、检查技术和诊断三方面内容,各门课程内容是相对独立的。参加教材编写人员都是具有较丰富工作经验的专业课教师和医院临床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又是实施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理论课和实验实训课授课教师。此外,还为本套改革教材编写了配套的《实验实训指导》。

3.2 设计实验班与常规班对照,组织实施模块化教学

每年将同年级的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分成两个班,分别使用不同的教材进行专业课教学。其中一班学生(简称常规班)使用现有高职高专院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规划教材《医学影像成像原理》、《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和《医学影像诊断学》,二班学生(简称实验班)使用学校自编的模块化改革教材《X线检查与诊断技术》、《CT检查与诊断技术》、《MRI检查与诊断技术》和《超声检查与诊断技术》。两个班的授课总学时数是相同的,各课程均安排在第三、四学期上课。按照学校统一制定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方案,分别对两个班的教学情况进行教学考核,比较其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差异性。考核的结果反映:实验班的课程安排有一定的灵活性,各门课程之间不会出现前后衔接“错位”现象,模块化课程教学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学生技能操作考核成绩优于常规班,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高。

3.3 通过对毕业生实习医院调查反馈,评价教学改革成效

自2008年6月以来,学校对三年制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所在的实习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听取了带教老师和实习学生对模块化教学改革的评价,比较两个班级学生在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及岗位适应能力的差异性。总体评价是:模块化改革教材是一种成功的尝试,实验班学生在掌握专业基础知识、专业操作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等方面比常规班学生要强一些。

4 有待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干课程模块化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时间还不长,各门模块课程的教学内容有待于进一步整合;职业岗位能力的指标体系及考核测评方案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模块化课程教学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为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模块化课程教学,教师问题是根本。首先,教师要不断更新高职教育理念,建立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化课程的课程观,加强模块化教学的培训,尽快适应模块化课程的教学方式;第二,要根据模块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配置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第三,要不断探索,进一步完善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教材。

[参考文献]

[1]搂一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设计探讨[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7):43-44.

[2]周新源.现代职教课程观与模块化教学[J].职教通讯,2007,6:37-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