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好期刊网,发表咨询:400-888-9411 订阅咨询:400-888-1571证券代码(211862)

农业企业信息化集锦9篇

时间:2023-03-03 15:57:34

农业企业信息化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1

关键词:农垦企业,信息化,对策

 

农垦企业是中国农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中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代表着中国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较高水平。但是,我国农垦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由于种种原因,效果并不好,存在着许多问题,而且,有很多农垦企业还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对于远离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都比较落后的农垦企业,面对国际化挑战和信息化冲击,将怎样建设和完善信息化,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1.农垦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1.1 对企业信息化认知不够,信息化意识不强

二十一世纪是信息化的世纪,但目前我国许多农垦企业并没有引起对信息资源的足够重视。不少企业对企业信息化认知不够,还存在众多误区:观点一,吃饭问题还没解决,搞什么信息化;观点二,信息化建设既花钱作用又不大;观点三,信息化建设就是买几台计算机,然后联网、上网;观点四,开发信息系统就是找人编程等等。个别企业领导缺乏现代管理观念,没有意识到信息化的作用与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重视程度不够,对还没有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表现为漠不关心,资金投入不足;对已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企业,表现为对信息化需求不足,如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往往把技术的因素考虑得太多,以为建好网络就可以了,忽视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他们没有意识到企业信息化不应只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延伸,更重要的应该是企业管理与组织的延伸,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使管理决策者能充分及时利用信息资源,及时把握市场机遇,进行生产经营活动。

1.2 缺乏资金和人才

农垦企业由于历史原因以及自身的特点,地理位置远离城市,所经营的农产品受自然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影响较大,而且融资渠道少、难度大,造成资金匮乏,至今仍有不少企业在困难中挣扎。既使一些农垦企业在前期能够购置基本硬件设备与必要的软件系统,但在后期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使用。实际信息化的建设中,开发的各系统并不是一个完整的产品,它的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经营管理的理论、方法、手段的改变而有所改变,为适应市场,适应发展,也要不断调整和更新,后续资金需要将会越来越多。人才方面,农垦企业缺少人才是众所周知的,进行信息化建设,企业还缺少一种重要的人才­­­­­─IT专业技术人才。一方面,企业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过程,企业信息化从立项、开发到投入使用以及以后的维护,都需要IT技术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所购买的产品不是终身受用的,需要根据企业发展变化来维护和更新,而开发商也不是终身免费服务,这就要求企业一定要有自己的IT技术人才,并能进行二次开发。目前,除了一些新兴的科技型农垦企业具有IT技术人才外,大多数农垦企业没有IT专业技术人员或数量不足或信息技术水平不高,尤其是缺少既懂得IT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

1.3 信息化建设步伐慢且水平低

农垦企业信息化现状大至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仍旧徘徊在对信息技术认识不足,对信息化的重要意义了解不够;第二类是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抱有高度的热情,也有基本的IT基础,但缺少技术和人才,基本上是孤立的IT应用,没有大量投入,企业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第三类是将信息化成功转为驱动企业成长的手段,企业接入互联网,并开始了电子商务,具备信息化的基础和经验,具有专业的信息化部门。目前大多农垦企业信息化水平还处于第一、第二类较为原始水平,计算机应用还处于单机应用为主的状况,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还不够高。对已经建立网站的企业,不是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推进电子商务应用,而是出于追赶企业上网的潮流,网络建好后,不知道如何开发和应用网络资源,网站内容不丰富且缺少更新,不能深层次地利用网络资源,企业网络后期投入不足,导致企业网络如同虚设,毫无任何经济效益和战略意义。目前,建立网站的企业还很少,过半的农垦企业没有配备计算机,能上网的企业普遍对网络的应用方式过于单一,仅限于信息查询和企业形象的宣传和推广。

1.4 管理规范性不够,管理体制、管理手段与信息化要求不符

企业信息化不仅涉及到技术,而且还涉及到企业的业务、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管理制度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企业信息化不单纯是引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更主要的是建立一套与信息化相符的经营管理体制。许多农垦企业缺乏技术和管理人才,管理方法、管理思想都跟不上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个别还停留在家族式的管理状态,管理制度、组织结构、管理观念与信息化要求不符。管理基础薄弱,使信息化建设难以顺利实施并充分发挥效果,主要体现在:企业管理机构和职能部门不健全,缺少必要的管理制度和专业管理人员;企业生产、技术、经营、财务等方面普遍存在无章可循、有章不依的混乱状态;企业信息管理工作不规范,缺乏标准性等等。

2. 对策与建议

2.1 更新观念,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生产经营资源,企业的管理与决策都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才能把握市场机遇,更好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农垦企业管理者必须统一思想,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科技论文。一方面,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对农垦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要认识到信息化建设不是买几台计算机然后联网的问题,应重在应用。信息技术代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生产力,其作为新技术的应用既会带来管理的革命,又将带来管理的规范化。因此,企业信息化建设不仅是企业先进管理观念、先进管理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企业信息采集、储存、传递、使用过程中失真、衰减等现象将会得到很大的改观。有利于提高信息质量,优化决策,从而降低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2 信息化建设应从企业自身出发,统筹规划,分步实施

农垦企业信息化要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应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来考虑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在考虑当前企业情况的同时,着眼未来,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避免盲目铺摊子,造成新的重复建设。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规划。农垦企业要用信息技术来规划各个业务流程,制订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尽可能不受硬件等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影响。也要便于整个管理系统的分步实施,有足够的整体性升级能力。其次,从系统工程的观点出发,按照总体规划,有步骤、分阶段地实施。从实际出发,本着够用、好用的原则,从小投资开始,从一个一个子系统开始,根据企业当前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来选择企业所需的管理信息系统。例如,如果首要问题是为了更好、更快地获得市场信息及产品信息,可以先开通Internet;如果是加强财务管理,降低成本问题,可引进或开发相应的财务系统;如果是客户服务问题可先建立相应的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如果是对所属区域内的土地成分、作物布局、农水渠网等进行数据保存和分析,为生产实践作指导,可引入或开发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等。待条件成熟时进一步完善,切忌短期行为。这样企业既很快地提高管理水平,又可把有限的资金分步投入到急需的项目中去,确保有限的资金、人力、物力得到合理的利用。再次,网络设计要从企业长远的发展战略和目标来考虑,既要考虑到先进性和可靠性,还要考虑到开放性、安全性和可管理性。设计要立足于先进技术,采用最新科技,以适应大量数据传输以及多媒体信息的传输。使整个系统在国内外三到五年内保持领先水平,并且有长足的发展能力,以适应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

2.3 加强和完善管理基础工作,规范管理行为,提高管理水平

做好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信息化成功的基础和关键。科技论文。首先,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标准化。企业的标准化是企业管理的一项综合性的基础性工作,是企业信息化最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它包括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指标体系、信息流程、凭证票据、报表文件等的标准化。应根据农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结合信息化的特点,对企业管理进行优化、简化、网络化和制度化改造,要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以业务流为主线,梳理、整合、优化、规范管理业务流程,健全岗责体系,建立与信息化建设相适应的岗责体系和保证系统顺利运行的工作制度和管理制度;完善经济指标体系;规范凭证票据、报表文件等。其次,基础数据的准备,如企业历年来购销存的经营数据等。第三,改革企业管理模式。农垦企业要精简机构,改变传统企业的管理模式,将一切不产生增值的环节去掉;改变多层次“宝塔式”管理模式为平面网状的管理模式,实行“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等。信息化的前提是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可以说,没有标准化,就不能实现真正的信息化。科技论文。

2.4 实施IT资源外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由于农垦企业缺少资金和人才,不可能投入大量资金大规模地搞信息化建设,也没有专业技术人才对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因此,农垦企业可采取IT资源外包的方式,将所有的IT需求外包给ASP服务供应商。ASP服务供应商将融软、硬件、网络技术为一体,拥有并管理IT的基础设施和应用软件,以互联网为媒介,并通过互联网为农垦企业提供服务,快速地在Internet上建立起具有竞争力的企业门户或电子商务环境,将企业的内外部信息交流和资源管理、电子交易等架构在个性化的虚拟网站上,获得与大型企业同样的资源优势,具有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变化的手段和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核心竞争优势。农垦企业实施IT资源外包,其大多数应用软件将被存放在ASP服务供应商的服务器上。有些农垦企业不愿意外包的应用软件也可存放在农垦企业内部系统内,通过使用这种模式,农垦企业将花最少的钱,有机会接触到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IT技术,最有效地使用应用软件,集中精力做他们的核心业务。同时,可将IT节约下来的资金投入到他们具有最大竞争优势的方面,加速企业的成长,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5 培训和引进人才

农垦企业信息化需要三类人才,一是熟练操作计算机的操作员,二是既懂得IT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三是IT专业技术人才。其中第二类人才最为缺少。因此,农垦企业必须加强培养和引进人才。可以向社会公开招聘或通过自培、委培、进修等多种形式来培养自己的IT人才;也可以从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中长期聘用具有IT专业的技术人才,“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措施留住人才。农垦企业由于远离城市,工资待遇低,要留住人才关键在于创造一种有利于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和环境。首先,要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制订一系列优惠政策,从住房、工资、福利、职称和各类保险上提供优惠待遇,想人才所想,千方百计解决人才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帮助其排除后顾之忧,让人才能扎下根,全心全意为企业服务。其次,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第三,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估机制。绩效评估是根据一定的程序,采取一定的方法对员工的工作绩效给予评价,以便形成客观公正的人事决策的过程。第四,建立能上能下、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

参考资料

1、关雪锋,中小型企业信息化难在哪里?,中国计算机报,2001.10.26

2、木子,入WTO信息化的高门槛挡住了谁?,赛迪网,2002.01

3、刘素芹,中小型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几点看法,电子与信息化,2002.02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2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乡镇企业 信息化 策略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乡镇企业的内涵也已经变迁为在农村兴办的,与农村、农民、农业有着密切联系的各类企业的总称(孙绪民,2006)。因此,乡镇企业的外延更加宽泛,包罗了各种所有制形式、不同组织形式和不同规模层次的企业。在我国目前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下,乡镇企业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载体,乡镇企业的发展水平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成败具有重要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环境发展变化快,信息化成为推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首选“助推器”。企业信息化是指在企业的各个环节(从原材料采购到售后服务以及产品回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最终提高企业效益的过程。因此,推进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是增强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然而,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技术、人力,信息化环境,相关政策等支持。地方政府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引导者和管理者,应该也必须为推进乡镇企业信息化提供必要的策略支持。

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乡镇企业一般由集体兴办或者农民合伙兴办,管理水平不高。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乡镇企业内涵的变迁,在农村兴办,面向三农的各类企业均可纳入乡镇企业的范畴,因此,现代的乡镇企业和传统的乡镇企业在管理水平和资金实力方面有较大差异。但是,在乡镇企业的信息化进程中,现代乡镇企业存在人才、基础管理、资金、技术、政策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以下三方面尤为突出:

(一)对信息化认识不足

具体表现为:信息化仅作为口号,缺乏实践;信息化追求全过程一步到位,最终各个环节都无法有力执行等。上述问题对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成效影响较大,其根源在于对乡镇企业信息化没有充分的正确认识,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必须在乡镇企业的各个环节中开展,以提高管理水平和管理效果为目标,最终使得乡镇企业取得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在信息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管理和应用水平对企业的经营效果有着较大影响,企业必须认识到信息化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正确认识信息化的内涵,才能更好地做好企业的信息化工作。

(二)人才缺乏难以提升信息化水平

乡镇企业扎根农村,劳动者多来源于农村普通劳动者,管理者素质普遍不高,信息知识不足,信息技能缺乏已限制乡镇企业信息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虽然一些企业着力引进人才,但是由于乡村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所限,难以寻找到合适的信息化人才。只有硬件或者软件,不可能实现企业信息化的最终目标。要提高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必须重视人才的培养及引进。

(三)资金缺乏阻碍信息化进程

企业信息化前期更多的是投入,并且信息化需要持续不断的投入,比如信息系统的维护和运行就是一种长期的投入。在乡镇企业信息化进程中,由于资金严重不足,信息化进程严重受阻。

地方政府推进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地方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扮演倡导者、领导者、管理者的角色。新农村建设需要乡镇企业的参与,更需要用信息化促进乡镇企业的振兴,因此,地方政府必须为乡镇企业信息化开创良好的环境,提供切实可行的政策支持。

(一)加强宣传引导且提供政策支持

鉴于乡镇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误区,地方政府可以组织乡镇企业管理人员学习参观先进企业,举办信息化咨询会、信息化讲座等,进一步提高乡镇企业管理者对企业信息化的认识。另外,乡镇企业管理部门需要制定优惠政策和扶持政策,从政策层面引导乡镇企业开展信息化的各项工作。

(二)改善投资环境且提供信息化环境支持

乡镇企业扎根农村,企业的员工生活在农村,农村是乡镇企业生存的具体环境。因此,农村投资环境对企业的人才引进、生产经营都有很大影响。地方政府要切实解决乡镇企业信息化进程遇到的诸多问题,逐步改善投资环境,不断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条件。在信息化基础设施方面,必须加大投入,确保村镇的信息化基础设施配套到位,特别是乡镇企业周边地区,并且不能把这些投入转嫁或者变相转嫁给企业。投资环境的改善和信息化环境的营造需要地方政府合理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促进乡镇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同时,应提供多方位帮助,保证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企业信息化本来就不是一件易事,乡镇企业的信息化则更难。因此,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企业管理部门,必须认识到乡镇企业信息化面临的问题,提供多方位的帮助。建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成立企业“信息化咨询服务”队伍,针对乡镇企业信息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开展个案咨询和跟踪服务,着力扶持和帮助乡镇企业顺利实现信息化,并真正使乡镇企业从信息化中受益。

综上所述,乡镇企业信息化对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作用,针对乡镇企业信息化进程存在的问题,地方政府必须制定合理科学的政策措施,从多方面全力扶持乡镇企业利用信息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童严.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初探.中国乡镇企业,2004. 4

2.金勇.张静怡.乡镇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与对策.甘肃农业,2006. 4

3.黄国建.新农村建设中新型乡镇企业发展的探讨.乡镇经济,2007(8)

4.程刚,王志荣.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选择.科学管理研究,2003(5)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3

3.全程合同管理农业受气候、降雨、施肥等影响颇大,不确定性相对其他企业偏高,在合同的洽谈到交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尤为必要,但是涉农企业所处地理位置偏远,交易方全程来企业有些困难,利用信息化对合同全程管理,保证涉农产品的质量。利用信息化进行事前合同管理主要包括利用信息化工具的商务洽谈、签订合同,事中合同管理主要指签订合同到交货时间段的生产过程监控、客户需求沟通等,事后合同管理包括交易结束后的反馈、自我评估、改进等方面。

4.应收账款分析近几年,农村经济发展非常迅速,涉农企业应收账款数额逐年上升,由于应收账款管理不善造成的损失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涉农企业迫切需要应用信息化手段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提醒应收账款的催收时间,把坏账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5.给出信用管理参考建议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提升,目前的信息化已趋于人工智能,能够根据企业的各项信息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信用管理是一项联系企业各个部门的管理制度,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统筹规划,制定合理的策略,信息化可以帮助企业全面分析现状、问题,给出参考措施。

二、信息化在农村信用建设过程中的应用问题1.意识薄弱有些涉农企业不愿意接受信息化信用信息采集,认为信息化有可能泄露企业信息,因此,对于政府要求录入的信息化内容随意填写,导致信用数据的不全面,政府信用建设工作滞后。还有些涉农企业认为信息化手段需要投入的成本太高,直接拒绝应用信息化开展相关工作,以至于农村信息化难以大范围普及应用。

2.技术人才缺乏通过调查研究,农村信息网络技术存在明显的滞后,农民计算机知识存在明显空缺,主要体现在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以及不了解信息化的功能、效果,导致很多涉农企业信息化形同虚设,严重影响农村信用建设进程与信用结果的客观。农村面临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大多数农村学生大学毕业之后都选择留在城市工作,以至于农村现代技术人才缺乏,信息化被大多数涉农企业认为知识含量太高,难以掌握。

3.缺乏涉农信用平台随着信用的发展,信用内涵及其表现形式愈加丰富,信用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也愈加被重视。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逐步深入到社会生活每一个角落,尤其是经济领域,因此,大幅度提高农业经济必须深入开展信用建设。涉农企业及农户也意识到信用经营的重要性,但苦于没有信用转化为经济效益的连接点,即缺乏广泛应用的涉农信用平台。在该平台下,可以实现信用越高,经济效益越大的理想经营模式。三、提高信息化对农村信用建设贡献的策略1.提高农民信用信息意识农户信用信息意识还需要进一步提高,只有具有信息化信用意识,才能开展信息化信用活动。提高农户信息化信用意识的途径主要有:政府要求、媒体宣传、法制约束等。(1)政府要求。政府可以对涉农企业信息化信用提出要求,例如对企业进行信用测评,只有达到政府要求的条件,才能参与政府项目、工程或者获得相关资助奖励。通过先明确要求再树立自觉意识可以在短时间获得明显的效果。(2)媒体宣传。通过调查发现,农户信息化信用意识低的主要原因是信息闭塞,信用宣传力度不足,涉农企业没有意识到信息化信用能够给企业带来的效益,不会重视信息化信用发展工作。因此,必须提高农户信息素养,加强信用宣传、开展信息化培训、信用知识宣讲、媒体宣传、有奖知识竞答等,通过多种手段树立提高农户意识,提升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水平。(3)法制约束。建立有效约束机制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循环发展的前提。目前还没有关于涉农的成文的信用制度,无法对涉农企业进行信用约束,失信行为无处罚依据,信用建设难以得到飞速提升。因此,构建信用法制体系可以有效提升涉农企业信用约束力,提高企业信用管理能力,保障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培养、聘请技术人才信息化应用在涉农信用体系建设的各个环节,在此建设工作中不仅需要信息化相关技术,还需要具有信用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但是由于目前农村技术人才缺乏,导致农村信用工作开展存在明显滞后。对此,一方面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定期组织相关培训工作,促使农户认知并使用信用创造价值;另一方面聘请信用信息技术专家为涉农企业指导,可以短时间有效提升涉农企业管理人员的信用管理水平和信息利用能力。并通过农民身边的典型成功技术案例,宣传、教育广大农民和涉农企业参与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中。

3.开发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信用平台运用信息化手段,以推进涉农信用建设为出发点,以提高农村经济为目标建立统一规范的信息化平台是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近几年,信用管理平台陆续建设并使用的有很多,但尚未有适合农村经济管理的信用网络平台。与一般企业相比,涉农企业在业务处理、影响因素、交易特点都与一般企业存在很大的差异,硬件条件也无法与城市相比,因此,需要设计、架构对硬件要求较低、适用于农业流程、农产品交易环节的平台,并将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应用在其中,方便涉农企业接受并使用。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4

――建立信息化工作三大载体,构建了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乡镇企业信息统计系统逐步健全完善,形成了全国乡镇企业统计报表制度,建设了一支乡镇企业信息统计专业人员队伍,建立了乡镇企业信息统计直报系统。农产品加工信息化服务系统初具雏形,开发建设了全国农产品加工监测预警直报系统、技术专家评审系统、数据分类查询系统、数字期刊和视频在线展示系统。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信息网络平台作用突出,国家农产品加工信息网功能不断优化升级,拓展了农产品加工电子商务和物流服务;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信息网跟踪、分析国际组织与主要贸易国的农产品加工标准,实现了标准动态信息服务;中国休闲农业网加强休闲农业产品推介、宣传,推动了消费与“三农”的互动。

――确立信息服务多层次目标,农产品加工技术成果信息得到有效应用、推广。高端主攻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建立了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体系,依托科研单位和骨干企业建设200多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组建了专业领域信息服务网络,研发关键技术,推进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中端主攻农产品加工技术对接,建立了农产品加工需求数据库、技术成果数据库和专家数据库,面向广大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对接活动,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了近2000项农产品加工科研成果,解决了600多个技术难题;低端主攻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建立了果蔬、马铃薯等农产品产地烘干、贮藏、保鲜初加工示范点,面向广大农户和微小企业,传播适合农户的产地初加工、储藏的技术信息,推广技术与装备。

通过信息化的带动,促进了新时期乡镇企业转型发展,通过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上做文章,在拓展农业功能上下工夫,在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上找出路,乡镇企业在推动“三农”中不断有所作为,发展成就世人瞩目。

――乡镇企业贡献突出。2009年,全国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超过9万亿元,占国民经济总量的28%,其中实现工业增加值超过6万亿元,占全国工业增加值47%;吸纳农民就业总量达到1.56亿人,对农民增收贡献超过三分之一,成为农民持续增收的主力军;支农建农及补助农村社会性支出总额390多亿元,支持了新农村建设。同时,乡镇企业通过向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农村二三产业转型,延长了农业价值链、产业链、效益链、就业链、组织链,拓展了农业的文化传承功能,促进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和发展。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5

关键词:农业企业;道德风险;农业企业最优合同机制

农业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国营企业,其中以国有农场形式为主)在我国的发展有很长的历史。随着国有企业改革浪潮的袭击,加上国有农业企业负担过重,使得国有农业企业的改革也已经提到了日程。农业企业与工业企业内部和外部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问题,但是农业企业通常与动植物的自然生长密切相关,与地理位置特别是气候等自然因素紧密相关,而自然因素存在着相对更大的不确定性,并且这种不确定性除了无法预测外,还往往不可抗拒,至少预测与抗拒成本是非常高昂的。更为重要的是农业企业基于其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业产出中自然作用和员工努力无法区别开来。所以农业企业在进行职能分离和产权改革过程中,还需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道德风险问题入手来改善内部管理机制。

一、农业企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模型的构建

考虑到农业企业中职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假定农业企业人是农民;不管企业的所有权如何,委托人是企业的老板或国家等,即企业的实际所有者。基于此,现构建农业企业委托-模型,对农业企业内部运作中的道德风险问题进行分析。

在农业企业中,企业所有者要使农民按照企业所有者的利益选择行动、从事生产,但企业所有者不能直接观测到农民选择了什么行动,能观测到的只是由农民的行动和其它外生的随机因素(如自然因素、土地因素等)共同决定的一些变量,如产量和产品质量,农民的行动信息对于农业企业的所有者来说是不完全的。假定企业所有者在事前通过一些事实判断农民确实具有做好相应工作的能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企业所有者却对农民能力的发挥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至少要做出准确判断的成本非常大。因为农业企业所有者无法区分产出是出于年景好所包括的自然或社会因素,还是出于农民的努力。那么农业企业所有者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根据可观测到的信息来奖惩人,激励其选择对农业企业所有者最有利的行动,从而实现农业企业所有者的目标。参照委托-理论“分布函数的参数化方法”(Mirrlees,1974,1976;Holmstrom,1979;张维迎,1996),现将农业企业所有者的问题表述如下:

■∫v(π-s(x))f(x,π,a)dx①

s.t.(IR)∫u(s(x))f(x,π,a)dx-c(a)≥u②

(IC)∫u(s(x))f(x,π,a)dx-c(a)≥∫u(s(x))f(x,π,a')dx-c(a'),?坌a'∈A③

该模型假定农业企业所有者和农民的v-N-M期望效用函数分别为v(π-s(x))和u(s(x))-c(a)。其中,a表示人行动集合A中的一个委托人希望的特定行动;a'也为人行动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行动;s(x)是委托人根据可以观测到的一个结果x而设计的一个激励合同;π代表一个货币收入,或者说是产出;c(a)代表人采取行动a时所支付的代价,或者说成本;f(x,π,a)表示由可观测到的结果x、产出π和人采取的特定行动a共同解释的“自然状态”的密度函数。

①表示农业企业的所有者的效用函数最大化形式。②、③分别代表两个约束条件,即参与约束(或者称个人理性约束)和人的激励相容约束。①说明农业企业所有者的目标是最大化自己的效用,②说明农民从接受农业企业所有者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必须大于至少是等于不接受农业企业所有者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③说明农民选择农业企业所有者期望的行动所带来的期望效用不能比农民选择最大化自身效用的行动所带来的期望效用小。

这里所构建的农业企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模型,简单地说就是农业企业所有者的期望效用函数,面临着农民的参与约束与激励相容约束。在这个模型中,企业所有者和农民都各自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那么如何在此条件下来签订最优合同呢?这是我们要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对称信息下的农业企业最优合同机制

首先从对称信息情况下的最优合同,即最优风险分担合同和最优努力水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在对称信息下,最优风险分担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假定农民的行动a是可观测的,那么农业企业所有者可以根据观测到的a对农民实行奖惩,此时激励合同可以建立在对行动的控制上,农业企业所有者可以设计任意的“强制合同”。最优风险分担合同研究特定行动下的产出最优分配方式,最优风险分担合同分析结果显示,风险规避度决定最优风险合同的签订。如果农业企业所有者和农民都是严格风险规避的,最优风险分担要求每一方都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如果农业企业所有者是风险中性者而农民是严格风险规避者,最优风险合同表现为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所有的风险都由农业企业所有者承担;如果农业企业所有者是严格风险规避者而农民是风险中性者,农业企业所有者将得到一个固定收入,农民承担全部风险;如果农业企业所有者和农民都是风险中性者,风险如何分担没有区别。但通常收入越高越不害怕风险,最优风险分担合同呈非线性变化,其具体形式依赖于风险规避度的相对变化。

最优努力水平分析主要研究给定激励合同,人行动选择问题。最优努力水平分析结果显示当委托人可以观测到人水平时,风险问题和激励问题可以独立解决,最优风险分担和最优努力水平可以同时实现。在农业企业中表现为,在农业企业所有者和农民风险分担情况下,农业企业所有者根据农民所承担的风险,支付给农民一定的风险报酬;在农民不承担任何风险,所有的风险都是由农业企业所有者承担的情况下,农业企业所有者将支付给农民的报酬为接受合同努力的固定报酬;在农民承担全部风险情况下,农业企业所有者保留一个固定收入水平,支付给农民除此之外的所有收益余额。

三、不对称信息下的农业企业最优合同机制

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农业企业所有者不可能使用“强制合同”来迫使农民选择农业企业所有者希望的行动,只能通过满足农民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的激励合同来最大化自己的期望效用函数。非对称信息强度与农业企业所有者的风险规避程度必然导致其对激励与保险的取舍。

在信息不对称下,农业企业所有者的问题是选择激励合同s(π)解下列最优化问题:

s.t.(IR)∫u(s(π))fH(π)dπ-c(H)≥u ⑤

(IC)∫u(s(π))fH(π)dπ-c(H)≥∫u(s(π))fL(π)dπ-c(L)⑥

其中L代表“偷懒”,H代表勤奋工作。

④表示企业所有者选择激励合同s(π)下最大化效用形式。⑤、⑥分别代表两个约束条件,即参与约束和激励相容约束。④说明农业企业所有者的目标是选择激励合同以最大化自己的效用,⑤仍说明农民从接受农业企业所有者合同中得到的期望效用必须大于至少是等于不接受农业企业所有者合同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⑥说明农民选择勤奋工作所带来的期望效用不能比农民选择“偷懒”所带来的期望效用小,其他假定不变。

假定农业企业所有者是风险中性的,通过前面分析可知,在对称信息下,最优风险分担表现为农民取得固定收入,不承担任何风险;但在不对称信息下,农民则必须承担一定的风险。实际上,农民因为具有信息优势而更偏向于风险爱好,同时农民也更偏向于“偷懒”。这样在农民承担一定的风险情况下,产出通常影响农民的收入,但依赖的并不是产出的物质价值,而是它的信息量价值。即农业企业所有者通过产出信息可以判断农民的努力程度,进而决定农民的收入。

在农业生产中,基于其生产的特性,决定了农业产出中自然作用和员工努力无法区别开来,但产出包含了农民努力程度的部分信息量。产出越大,可部分反映农民努力程度越大;反之,产出越小,则部分反映农民努力程度越小。这在长期来讲表现的更加明显,因为虽然自然作用信息在短期内无法判断,但自然的长期作用信息则可以被近似看出。因此,产出越大,在长期平均来讲也意味着农民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即在长期,可将产出π作为可观测到的结果x来对待。但通过产出反映农民努力程度的信息量,在短期或自然因素影响较频繁较大时可能会失效。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产出反映的自然因素可能多于农民努力程度。这也预示着在农业企业中,长期合同比短期合同更受欢迎,既受农业企业的欢迎也受农民的欢迎。

但在短期内,自然因素影响较频繁较大,这时产出反映的自然因素可能多于农民的努力程度。风险中性的农业企业所有者通常有两种选择,一是寻求新的更为有效的观测变量,即引进激励合同;一是对农民实行固定工资,并对农业生产产出进行保险。根据不对称信息下的充足统计量分析,在引入收入外的其他观测变量进入激励合同时,新变量是否对结果产生影响,取决于新变量传递的信息量是否被收入变量所包含。如果被包含,新变量对结果不产生影响,此时的收入就是相对于收入与新变量的充足统计量。在农业企业中引入新的变量对农民进行有效控制,通常需要辅助以必要的信息技术等手段,还需考虑成本收益核算问题,这点在农民信息优势难以打破的情况下,往往是引入新变量的一个重要约束条件。在农业企业中,由于生产与自然联系紧密,加上农业信息技术等手段相对落后,可供选择的新变量往往难以寻求。

考虑到农业企业通常实行农民固定工资,同时要对农业生产产出进行保险。否则,新变量的引入就会对产出有影响,并使农民承担的风险降低,从而节约了成本,这种成本节约的好处通常归农业企业所有者。因此,对农民的监督是有意义的,并且使用相对业绩比较也是有意义的。

考虑到剩余索取权的拥有对行为者的约束作用,通过给予农民适当的剩余索取权,可能成为农业企业生产中农民道德风险问题解决的一个的方案。因为如果农民是风险中性的,即风险完全由农民承担,那么不管农民的行动是否可以被观测,只要农业企业所有者保留一个固定收入,而将其它剩余收益全部归农民所有,激励都是最优的。因为此时委托人风险成本为零,不存在保险与激励之间的矛盾。

四、结束语

农业企业的改革并不是因为农业企业这种管理方式没有效率,而主要是因为农业企业负担过重、风险过大,以及由于产权问题所引发的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困难的问题所致。在对称信息下,风险问题和激励问题可以独立解决,最优风险分担和最优努力水平可以同时实现。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在长期,农业企业所有者可以选择让农民承担一定的风险,同时允许其获得相应的报酬。在短期内,特别是在自然因素影响较大的情况下,通常有两种选择:寻求新的更为有效的观测变量,引进激励合同;对农民实行固定工资,并对农业生产产出进行保险。前者往往因为监督困难而无效,后者通常是一种规避风险的外部措施。考虑到剩余索取权的拥有对行为者的约束作用,实行共享剩余索取权的管理机制能够比较广泛地适应农业企业各种情况,进而推动农业企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云飞.农业信息化经济学理论基础探索[D].华南热带农业大学,2007.

2、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6

关键词: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构建;优化

富硒农业企业为实现高效的内部管理,增强竞争能力,必须重视经营管理模式的构建以及组织制度的优化,从而增强富硒农业企业整体的经营管理效率,降低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本,提升经营效益,为实现健康发展提供内部保障。财务管理模式、内部控制模式、风险管理模式等管理体系的构建是富硒农业企业提高运营效率的关键因素,而目前富硒农业企业未能针对目前的产业发展环境和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完善的经营管理制度以及保障措施,使富硒农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组织活力不足,并面临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富硒农业企业应创新经营管理模式,引进科学的管理经验,并将其合理运用到自身的管理体系中,进而通过管理模式的优化达到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帮助富硒农业企业创造更高地经济收益。因此,为帮助富硒农业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模式的科学性、全面性以及合理性,增强经营效益,本文基于富硒农业企业的经营状况分析,探索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路径以及保障措施。

1富硒农业企业发展现状分析

首先,在经营规模上,近年来富硒农产品的种植面积、产品种类都逐年增长,并且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富硒农产品通过进一步的深度加工,不仅提高了食品的价值,而且为富硒农业企业拓展新的市场创造了条件。其次,政府针对富硒农产品项目的扶持力度在不断增加,给富硒农业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扩大经营规模提供了良好条件。并且富硒农业企业的品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使得富硒农产品供不应求,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推广产品和品牌,进而增加了市场份额,提升了富硒农业企业的竞争实力。与此同时,富硒农业企业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当前富硒产业还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对相应富硒资源的利用还不够深入,给富硒农业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了一定阻碍。并且富硒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引导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以提升整体富硒产业的规模。另外,富硒农业企业的技术研发体系不够健全,富硒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需要进一步提高,相关产品技术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开展。

2经营管理风险分析

2.1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富硒农业企业内控制度的构建应强调全面性、全员参与,而随着富硒农业企业经营规模的增长,内部管理层级增多,从而给内控制度构建造成了较大的挑战,并容易在富硒企业内部出现内部控制不足的问题。内控制度未能实现全流程的、全员的构建,不仅使得富硒农业企业对各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能力降低,引起管理混乱,还减弱了各业务部门经营目标和行为的整体性,从而大大降低了富硒农业企业的内部经营效率。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得各业务部门人员容易出现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徇私舞弊等私利行为的出现,给富硒农业企业的整体利益造成损害。富硒农业企业未建立严格的会计信息控制制度,从而降低了富硒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完整性,对不规范的会计行为控制不足。同时,富硒农业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未能较好结合本行业及企业的发展状况,对市场环境的调查和企业经营状况的了解不够深入,进而影响了内控制度对企业各经营管理活动的控制作用,削弱富硒农业企业的整体竞争力。富硒农业企业在内控制度构建环境适应性和动态性不足,使其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不利于企业的经营风险防御以及市场机遇的掌握。

2.2风险防范机制不完善

富硒农业企业各经营层级人员对风险防范意识不足,不利于富硒农业企业经营效益的获取。大多数富硒农业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还只局限于财务部门或财务管理体系,而忽略了涉及各层级人员、各管理体系的全方位风险防范机制。当前富硒农业企业针对各管理体系风险防御机制的构建缺乏其他业务部门的参与,从而使得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容易面临较多的风险。同时,富硒农业企业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忽略了企业各层级的信息沟通与联系机制,从而使财务部门及人员收集及分析各部门会计信息的难度增加,不利于及时采取风险应对措施。富硒农业企业未能有效使用科学且合理的风险防范方法,导致企业在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面临较多管理风险。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存在监督评价制度的建立不健全问题,容易在企业内部各部门出现随意更改预算目标和资金用途等行为,最终给企业引致较大的风险。

2.3信息平台不完善

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效率的提升需要内部统一信息管理平台的保障,实现及时收集、处理内外部相关信息,使富硒农业企业不仅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环境变化,而且能够明确各业务部门的经营状况和资源配置情况,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富硒企业在新经济发展背景下的环境适应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另外,富硒农业企业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可以增强企业内部各层级员工的联系和交流,促进各部门的互相监督和合作交流,从而减轻富硒农业企业整体监督控制的压力。统一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不仅提升了富硒农业企业对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经营信息的获取能力,而且增强了富硒农业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透明性,减少企业由于会计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委托问题。而目前富硒农业企业管理信息平台的构建仍不够完善,信息平台的构建与富硒农业企业自身运营和服务的特点和要求不符合,从而不利于富硒农业企业对各业务部门经营管理活动的及时监控。

3经营管理模式优化途径

3.1采用科学、合理的内控方法

富硒农业企业应积极引进科学且适用的内控方法,从而企业各项经营管理流程更加规范、合理,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管理体系运作效率。同时,富硒农业企业在引进科学内控方法时不能盲目,要认识到自身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风险,进而针对自身的内控开展情况积极利用科学方法建立高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富硒农业企业的内控方法的使用还应有效适应外部环境变化及内部发展需求,使其具有较强的动态性、灵活性,从而最大化地提高企业对各经营管理环节的控制能力,保障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企业在构建内控体系时要注意合理建立各经营流程、各业务部门的内部控制目标,通过设置合理的目标达到约束和规范各部门的经营管理行为的目的。另外,富硒农业企业应优化内部治理环境,变革组织结构,细化规章制度,从而使各经营管理流程更具规范性,并建立企业内部各经营流程、各部门的沟通合作机制,增强各部门整体性。富硒农业企业需要认清当前经济形势,以及外部环境变化,加强各层级人员的内控意识,同时需要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最大限度地提升对各部门人员主动实现经营目标及工作目标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3.2完善风险防范机制

富硒农业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优化应注重构建全方位的风险防范机制,进而达到预期经营管理目标。首先,为提高风险防范的效率,富硒企业应完善风险防范流程,通过引进科学方法使风险防范体系的科学性有效提升,并适用于企业各业务部门的经营现状。因此富硒农业企业应充分调查分析内部经营风险和外部环境风险,利用数据分析有效评估各经营管理环节的运行情况。其次,富硒农业企业风险管理化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控制各业务部门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而且能够促进各业务部门预算管理目标的实现。富硒农业企业应提高风险防范方法的动态性,建立动态、开放、高效的风险管理体系。

3.3构建信息平台

在新经济发展背景和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富硒农业企业应构建科学的信息管理平台,并加大对专业技术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的教育和技能培训,强化企业专业人才对信息平台构建的认识。富硒农业企业应树立科学的经营管理理念,积极引进大数据技术和人才,构建适应当前经营管理模式和未来战略目标的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富硒农业企业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应覆盖各业务部门、各经营流程的员工,并构建涉及财务管理体系、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等全方位信息管理体系。富硒农业企业内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直接关系到整体经营管理水平,通过构建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切实提高各业务部门及人员的信息获取与处理能力。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7

关键词:农产品;网络营销;吉林

中图分类号:F7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1

农产品网络营销是指在农产品销售过程中全面导入电子商务系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需求、价格等与收集,以网络为媒介,依托农产品生产基地与物流配送系统,为地方农产品提高品牌形象、增进顾客关系、改善顾客服务、开拓网上销售渠道并最终扩大销售而采取的营销方式。[1]

一、吉林省农产品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据吉林日报报导,据统计测算,2011年通过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直接促进农民增收达30亿元以上。近年来,吉林省农村信息化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以全省农网网站群、“12316新农村热线”和“12582农信通”三大平台信息综合服务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进计算机网络、电话语音、手机短彩信、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提供生产技术、市场营销、政策法律、民生事务等方面的服务。围绕搭建网络平台开展农资与农产品网上交易、利用无线智能化技术辅助农业生产等,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集成开发、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深入推进,目前已成交化肥2400多吨、农药125件、农机具130台(套),销售农特产品20余万元。面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企业(乡镇企业、农村集贸超市商店)从业人员、种养大户、村干部和一村一名大学生等,举办培训班93期,培训骨干农村信息员3000人。

二、吉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1.农产品网络营销外部环境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产品网络营销也在逐步的开展起来,但没有一个良好的网络营销环境,总体水平较低,究其原因,主要障碍是:

(1)网络营销起步较晚,网络发展水平不高。在我国,网络营销起步晚,1996 年山东青州农民李鸿儒首次在国际互联网上开设“网上花店”,这时网络营销才开始被我国企业尝试,之后有不少企业也陆续开展起来。大部分农产品企业是私营企业且坐落在乡镇,在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他们对网络营销这种新生事物认识不强,传统营销观念仍占重要地位。

(2)网络普及率低、基础设施跟不上。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吉林省加快了对互联网设施的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地增加。但是农产品企业大部分坐落在乡镇,网络速度较慢、网络运行不稳定等问题还是比较普遍,而且网络收费也不低。不稳定的网络、过高的网费制约了网络市场的发展和影响进一步普及的速度。

(3)信息化人才和营销人才缺乏。吉林省信息化人才和营销人才大多集中在大中城市,到了乡镇就少之又少了。但大多中小农产品企业都在乡镇,人才就成了阻碍网络营销的一个关键所在。

2.农产品实施网络营销时存在的问题

(1)企业对网络营销理念认识不清。农产品企业部分企业家是白手起家,有自己的一套经营模式,对网络营销缺乏一定的了解,因而没有开展网络营销。即使开展网络营销的绝大部分农产品企业,也没有正确认识网络营销的实质和特点,还是把竞争的焦点放在实体的市场上,很多网络营销应用方法不到位,导致网络营销效果不佳。

(2)企业网站没有有效的网络营销推广策略。网站推广是利用各种网络宣传方法来积极提高网站的访问量,如在搜索引擎注册,网站优化和其他相关网站进行相互链接宣传等。大多数企业对网络营销缺乏系统认识,混淆网站建设与网络推广,导致企业在建立起网站后本身没有制定一套完善、行之有效的网络营销推广和宣传策略,网站的流量很低。还有一少部分企业的网络营销仅仅停留在网络广告与网络宣传促销上,而且网络促销也只是将企业的厂名、品名、地址、电话挂在网上而已。其实,这如同在闹市建立了门店,却不能做出合理有效地广告和宣传,只是做些表面工作虽然也能带来一些顾客,但效果肯定不明显。

三、吉林省农产品开展网络营销的策略建议

针对当前吉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网络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人才和营销人才缺乏以及物流配送不及时等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来开展吉林省农产品网络营销。

1.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吉林省农产品网站建设的投入力度

农产品经营企业要开展网络营销,除选择在农产品加工网、农产品市场信息网,以及一些政府农业管理部门的官方网站上供求信息外,还可以建立宣传型的农产品网站,或利用阿里巴巴、淘宝等第三方平台建立自己的农产品网上店铺。

2.利用第三方物流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配送

专业的配送中心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能投入大量的信息基础设备,及时地引入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前沿技术,以一种快速、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农村的信息比较闭塞,造成了商家忙采购,农民愁销路的局面。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网络系统信息搜集快,处理速度快,能够比较及时、全面地了解农业市场信息,实现农产品的专业化、快速配送。

3.建立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整合策略

利用搜索引擎优化、网站链接、网络广告联盟等方法开展农产品促销,同时营造一个与服务或产品相关的网上社区,让客户自由参与,同时吸引更多潜在客户参与,实现与顾客的沟通。网络将农产品经营企业和消费者连在一起,给企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销售渠道。这种新渠道不仅简化了传统营销中间商渠道的构成,而且集售前、售中、售后服务,以及产品信息与顾客资料收集于一体,相对于传统营销更具优势。

4.开展有效的信息化人才培训

开展农产品网络营销,应建立有效的农业信息化培训制度。把农产品营销主体,即农业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和农户、经纪人作为农业信息化培训的主要对象,充分发挥农民科技信息经纪人的作用,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产品信息服务。

四、结论

目前,农产品只有部分企业使用网络营销形式,多数企业对于其概念、实质和方法认识不清,在运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网络营销效果不明显。但网络营销具有传播范围广、成本低、内容丰富等特点,作为一种新兴的销售渠道,具有良好的市场和发展前景,值得更多企业特别是像农产品这样的中小企业和相关的人士去关心、探讨和发掘。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吉林省农产品企业利用网络营销一定会迅速的发展起来,获得更多的利润。

参考文献: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8

关键词 农业投入品;SOA;监管;追溯;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S1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2-0293-03

近啄辏“毒生姜”“毒大米”“疯牛病”等农产品及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严重威胁到了人民的健康。各地纷纷探索利用信息化手段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途径,包括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开发农畜鱼水产品相关的追溯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系统等。农业投入品是指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种子、肥料、农药、兽药、生产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是农业生产的源头之一,保障农业投入品安全就是从源头控制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由于农业投入品种类繁杂,流通环节众多,一直是监管工作的难点。

基于SOA的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系统,以工作流和组合服务的形式构建面向消费者、经销商、生产商和各级监管部门的信息化平台,该系统具有集成度低、可随意裁剪、灵活性高、实用性强等特点。本系统的建立使存在安全隐患的各个环节透明化、信息化,可对农业投入品实施全面监管及溯源。

1 系统建设目标

1.1 建立农业投入品质量安全信息化网络

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通过系统进行产品备案和出厂登记;经销企业在系统中建立进、销、存电子台账;监管部门进行网上审核、监管执法以及假劣农业投入品风险预警;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查询产品生产和销售信息。信息化网络的建立能够实现数据共享,督促经营者守法经营,增加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提高监管人员工作效率,促进管理方式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

1.2 建立农业投入品数据中心

数据中心包含了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监管的所有信息,具体有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基本信息、资质信息、产品备案信息、产品目录信息、产品销售信息[1]、许可证信息、预警信息等;农业投入品经销企业基本信息、产品登记信息、进货管理信息、销售管理信息、追溯码信息、产品库存信息、高毒农药进销存信息等[2];各级监管机构人员信息、日常监管记录、案件管理、企业诚信评价等。通过对数据的采集、统计与分析,企业可以及时了解自己的经营状况;监管人员可以实时掌握农业投入品的生产、销售、使用情况及趋势,为宏观决策和监管工作规划提供数据支持。

1.3 创新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

通过消费者、经营者、监管者的广泛参与,调动各方的积极性,齐抓共管,形成全社会“农产品安全,人人有责”的良好氛围。农业投入品管理工作不再是监管机构的专项整治,转变成消费者参与、经营者自律、政府部门监督的良性机制,创新农产品安全监管模式。

2 系统体系结构

基于SOA的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系统主要面向消费者、监管机构、监管对象等3类主体。监管机构主体包括市、县(区)、乡镇三级投入品监管部门,农业投入品监管对象主要包括生产企业、经销企业、零售商。

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首先应取得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颁发的经营许可证、生产许可证、农资(农药)登记证、生产标准号等资质证书以及营业执照,并建立生产经营管理制度、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等方可进行投入品生产。农业投入品经销企业需获取营业执照和经营许可证,并制定进销存管理制度和经营档案制度等,方可在有效期内从事投入品经营活动。监管机构可查看辖区内农业投入品生产和经销企业的进销存信息,对相关情况进行审核、监管、执法检查等;消费者从经销商处购买投入品后,可根据包装上的条码查询产品真伪以及生产、销售相关情况。

在相关标准、接口和协议的规范下,基于SOA的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系统总体架构分为数据应用层、服务提供层、业务逻辑层和用户交互层4层。用户交互层位于顶层,根据不同用户的权限和需求提供相应服务的调用接口界面[2],这些界面为用户提供调用业务逻辑层服务的接口,用户输入相应的参数即可;业务逻辑层响应用户交互层的请求,并将复杂的流程简化为服务组合,通过对不同粒度服务的排列、组合、交互[2]形成业务流程;服务提供层将用户请求分解成不同的子服务,能够为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应用层提供信息交互;数据中心存在于数据应用层,存放了相关的控制数据和业务数据[3]。

3 功能模块设计

基于SOA的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系统包括公共服务子系统、执法管理子系统、生产企业管理子系统、经销企业管理子系统、系统管理中心等5个子系统。

3.1 系统管理中心

系统管理中心包括“基础信息维护”“用户角色管理”“账户管理”等模块。“基础信息维护”模块用于设置市、县(区)、乡镇三级区域划分,以及对生产企业、经销企业等主体进行实名登记[4],登记信息包括主体性质、主体类别、经营范围、经营地点等;“账户管理”用来对新用户开户或对已有账户进行修改、删除、查询;“角色管理”用于对监管机构用户、投入品生产企业用户、投入品经销企业用户设置角色以及分配权限。

3.2 公共服务子系统

公共服务子系统是面向公众的平台,任何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访问。农业投入品监管机构通过公共服务子系统信息,主要包括新闻中心、通知公告、法律法规、投诉举报、供求信息、案件查处、追溯查询等子模块。公众可根据需要随时查询等信息,实现信息共享、公开透明[5]。

3.3 执法管理子系统

执法管理子系统是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系统的指挥调度中心,包括监管机构的日常巡查、现场执法、信息传送、案件处理、信用监管、统计分析、数据汇总、公共信息服务等。主要功能如下。

3.3.1 经营主体信息查询。监管人员可通过电子地图查看辖区内所有经营主置分布情况,也可查询生产企业管理子系统、经销企业管理子系统登记的所有经营主体的备案信息,支持按主体性质、主体类别、经营范围等条件对信息进行综合检索。

3.3.2 监管队伍考核管理。监管机构通过系统管理本级及下级监管机构监管人员信息,可通过姓名、所属单位等字段进行检索;可以查询、统计本级及下级监管机构人员日常巡查和执法情况,包括巡查频率、覆盖率、案件处理等,实现对基层工作的实时监督、量化考核。

3.3.3 日常监管。监管人员通过实时查看辖区内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经销企业登记的生产和销售记录,督促企业完善工作台账,对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和监管;监管人员在平台上审核本辖区农业投入品经销企业的产品采购申请表,也可以通过 “生产单位”“申请单位”“投入品名称”等字段查询采购申请信息;巡查抽检工作中,监管人员可以通过手机、PAD等移动设备实时查询企业的资质情况,查询农业投入品的产品信息与备案信息是否一致,并通过移动设备实时记录检查情况[6]。

3.3.4 行政执法。监管人员可通过本系统进行投诉举报响应处理、不合格产品处理、案件管理、执法文书归档等工作。对于巡查过程中发现的违法行为,可以通过移动设备在线提交立案审批表,上传现场照片、问询录音等取证材料,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并填写案件处理情况,大大提高了执法工作效率。

3.3.5 信息预警。建立预警规则模型库,通过对各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流通等节点信息进行监控,及时发现本地出现的问题并对相关企业进行警示[1];外地农业投入品安全事件发生时,也能在本地备案产品库中查询是否有问题批次产品,利用平台、短信等方式向相关经营主体及消费者警示信息,并通过正向跟踪和逆向追溯锁定问题商品。

3.3.6 统计分析。对辖区内农业投入品销售数量、销售种类进行统计,对各地区销售情况、限用投入品销售情况等进行汇总,分析各类农业投入品的来源和使用情况,为监管机构制定本地区农业投入品管理制度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参考。

3.4 生产企业管理子系统

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登录后根据角色分配,自动进入生产管理子系统,查看、维护企业和产品相关信息。

3.4.1 产品备案。农业投入品生产企业对所生产投入品的名称、所属类别、生产许可证及证书有效期、生产时间等信息进行登记,并对销售去向、销售时间等信息进行出厂备案。

3.4.2 预警信息。包括许可证过期预警和产品库存过期预警,在投入品产品许可证到期前90 d、库存产品到期前180 d,系统将会显示预警信息,为监管部门与企业提供提醒,及时进行后续处理。

3.5 经销企业管理子系统

农业投入品经销企业通过系统提交采购申请,经监管机构审核通过后方可采购。审核通过后,系统自动生产包含产品生产和销售信息的二维码,经销企业录入采购农业投入品的生产厂商、生产批次、生产日期等信息,对备案农业投入品的流通信息进行登记,建立进、销、存电子台账,确保进入市场的农业投入品全部纳入监管范围。

经销企业可建立会员档案,条件允许时发放会员卡,会员在购买农业投入品时通过刷卡可将购买信息由网络终端直接上传到平台中心数据库,不仅保障了会员的利益,也可查询投入品流向。

4 系统实现与应用

SOA作为一种面向服务的架构,是一种粗粒度、开放式、松耦合的服务结构,它的出发点是服务价值的“最大化”。基于SOA的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系统将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购买、监管等环节分解成相对独立的服务,服务之间通过相应的接口和协议联系起来,并能通过统一的方式进行交互。系统以JSP为基础,集成了组件技术、条码技术、数据库技术等,构建了分权限、多角色、多用户、覆盖所有流通环节的系统。通过对生产、流通环节的监管及溯源,消费者能够购买到合格的农业投入品,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基于SOA的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系统建设完成后,2015年10月起在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进行试点应用。到目前为止,已有6家投入品生产企业、27家销售企业和15个监管机构加入系统。该系统的应用提高了监管工作效率,降低了假冒伪劣农业投入品的流通,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源头安全。系统部分实现效果如图1、2、3所示。

5 结语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基于SOA的农业投入品监管追溯系统以市场准入备案制度为前提,将电子地图、高毒农业定点经营管理、动态监管、审核备案、进销存管理、过期预警、行政执法、统计分析等功能纳入系统,既能提供规范的执法功能,又能实现对经营企业的生产销售情况、工作台账等进行实时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农业投入品实施全面监管及溯源。本系统的使用有助于建立起以政府监管为主导、生产经营企业为主体、社会公众监督为基础的长效监管机制,各相关部门可通过网络平台随时进行农业投入品监管信息联动,协同执法,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本,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

6 参考文献

[1] 合肥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与专业设备采购需求标前公示[EB/OL].(2012-03-04)[2016-10-08].http:///link?url=KNUZdMf3aYBnukOu3CS4Ny9q1kA1pzUMHtJPyXvU4XvMzA_cw2CqMummTwa4mU9oMjTJNcE14ObGspY6S2pMlFqKIf1R0pR_q-UHZ-bD6bm.

[2] 姜洋,王雷.基于SOA思想的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架构[J].湖北农业科学,2012(10):4369-4373.

[3] 李振标.财政农业投入监管模式优化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

[4] 爱辉.基于SOA的省级国土资源电子政务系统设计与应用[D].长春:吉林大学,2013.

农业企业信息化范文9

关键词:农产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激励;政府管制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是政府一直着力解决但效果一直不明显的一个重大问题。2015年4月1日,在山东青岛即墨、胶州等地,有消费者购买西瓜食用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全市共有17人出现中毒现象,一名孕妇甚至因为毒素侵入到血液中,胎儿不保。经执法人员查证,患者食用西瓜均为海南万宁出产的“冰糖黑美人”西瓜。农产品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人们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统计显示①,2014年国家计生委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160起,中毒5657人,其中死亡110人。随着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要求越来越高,健康意识不断增强。然而,从生产角度看,农户多是分散生产,企业品牌化水平不高,安全意识相对不弱,社会责任感不强。因此,农产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我国农产品安全问题也引起了许多贸易摩擦。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因质量安全问题被扣留、禁止入境的事时有发生,2011年10月至2012年2月,欧盟累计通报我国出口柚子农药残留超标12起。2013年我国出口到加拿大的芋头因带有有害微生物被禁止进口,同年出口日本的鱿鱼圈因检出大肠杆菌超标被禁止进口。2013年福建某公司出口新加坡的蛋品多次被通报检出苏丹红。农产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大因素。若要保持和扩大我国农产品出口,必须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安全水平。

二、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根源:信息不对称

(一)农产品的信用品质特征导致安全信息难以获取

在我国农产品多是分散经营,农户不具备专业知识以及没有足够的资本购买专业检测设备检测土壤、水质、农药残留量。

尼尔森[1]等经济学家根据消费者关于商品质量信息的获取途径,把商品分为三类:搜寻品、经验品、信用品。搜寻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前就能通过所掌握的信息识别商品质量,如服装、书籍等。经验品是指购买和使用后才能掌握商品质量信息,如电脑、手机等。信用品是指使用后也不能准确判断商品质量,如保健品、药品等。

农产品兼具以上特征,农产品的搜寻品的特征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前可以通过眼看、鼻闻、手摸等感官方式获得的部分信息,如农产品的颜色、光泽、品牌、气味、包装、价格等。这类信息可以靠感官确定,不容易缺失。农产品的经验品的特性要在消费者食用过后才能为获得的农产品安全信息,如农产品的口感、新鲜程度等。经验品信息一旦缺失,主要影响到消费者食用感受,不会对人身体健康产生危害。农产品信用品特征主要是指消费者食用过后也无法了解的关于农产品安全的信息,如农产品中含有的各种营养成分(蛋白质、维生素含量)和农产品在生产、加工、储存等过程中受到天然或人为的污染(农药残留、各种添加剂、激素、细菌)。由于信用品信息不易观察,食用后也无法立刻了解,因而这类信息容易缺失,并且缺失后所造成的危害最大。

(二)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并产生机会主义行为

本文将农产品行业的相关利益者界定为农产品生产者(农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四方面,我国农产品生产者众多并且多数为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文中将其与企业区分开来。

1、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作为农产品生产者,农户相对于企业而言拥有农产品安全信息方面的优势,农户清楚地掌握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种子、化肥、农药等基本信息。这种信息不对称会产生农户的机会主义行为。即农户把自己生产的不安全食品冒充为安全食品以获得低成本情况下的高价格。另一方面,信息不对称也会使加工企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假设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成本为cs,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成本为cu,cs>cu。由于加工企业无法辨别农产品的安全情况,收购农产品时有两种价格选择,一是选择支付高价p1,二是选择支付低价p0。加工企业得到安全农产品的效用为us,得到不安全农产品的效用为uu,us>uu。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农户和加工企业获得的剩余如表1所示:

企业农户支付高价支付低价

生产安全农产品p1-cs,us-p1p0-cs,us-p0不安全冒充安全p1-cu,uu-p1p0-cu,uu-p0

对农户来讲,在信息不对称情况下,无论企业支付高价还是支付低价,由于p1-cu>p1-cs, p0-cu>p0-cs,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剩余总会大于生产安全农产品,因此生产不安全农产品会成为农户的绝对优势策略。这导致农户失去了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激励,走向生产低成本不安全农产品的决策。对农产品加工企业而言,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无论农户选择生产安全农产品还是不安全农产品,由于us-p0>us-p1,uu-p0>uu-p1,低价收购是加工企业的绝对优势策略,这就使得农产品加工企业失去了支付高价购买优质农产品的激励,走向低价采购的决策。即农户与企业之间形成了表1所示的(生产不安全农产品,支付低价格)的纳什均衡,从而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优质优价的价格机制失灵。总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户为了自身短期利益而生产不安全农产品(道德风险),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选择支付低价(逆向选择)。

2、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农产品加工过程中对加工企业的生产条件、卫生条件、加工人员健康、添加剂、保鲜与运输等各个环节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稍有不慎就会影响农产品的安全性,加工企业完全掌握加工过程的所有信息。消费者处于农产品产业链终端,由于搜寻时间、精力、能力、费用等的约束[2]消费者拥有较少农产品加工过程中添加剂、微生物、重金属含量等信用品信息,因此造成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这种信息不对称会使企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即企业将不安全农产品冒充安全农产品,制定高价格获得高的收益。此博弈类似于农户与加工企业的博弈,只要把表1中农户换为加工企业,加工企业换为消费者,同样的分析表明,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博弈的纳什均衡为(冒充安全,支付低价)。

3、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取分阶段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管理模式[3],食品监管分别由农业部、卫生部、工商部、质检部门等机构负责。这种监管方式职能交叠、权责不清,导致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甚至出现监管盲区。这也是农产品安全问题频发的重要原因。为应对这个问题,国务院成立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将原先“分段式”管理变成了“一站式”管理。但就目前来看,由于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没有将食用农产品纳入管理范围[4],加工农产品与食用农产品分别由食品监管仍有食品药品监督局和农业局监管,多头监管仍为得到妥善解决。

三、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治理思路

(一)企业设立专业部门收集整理农产品信息

农户与企业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于农户相对于企业占有信息优势,为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企业可以设立相关部门对农产品的来源,产地,环境及主要成分等基本信息进行记录[5]。一旦有消费者反映农产品存在安全问题,企业成功找出该批次问题农产品的生产者概率大大提升,方便企业成功追责。假设农户在知道企业建立专业部门的前提下,作出生产安全还是不安全农产品的决策。企业建立信息收集部门后成功追查到农产品来源的概率为f(0

此时,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期望收益为f*(p-cs)+ (1-f)*(p-cs),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期望收益为-f*cu+(1-f)*(p-cu)。当f*(p-cs)+(1-f)*(p-cs)>-f*cu+(1-f)*(p-cu),即p>cs-cuf时,农户有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激励。这意味着当企业成功追查的概率越大,该约束条件就越容易满足,企业就越容易激励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特别是当追查成功的概率为1时,加工企业对安全农产品的支付只要满足p>cs-cu时,就能激励农户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因此,企业专门设立农产品信息收集整理部门,能够有效的激励农户生产安全的农产品。

(二)农产品生产加工纵向一体化[6]

实行一体化之前,农户与农产品加工企业是两个各自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的经济体,两者之间进行博弈。农户相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信息优势,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问题和逆向选择,即农户生产不安全的农产品,企业支付低价。纵向一体化之后,农户与加工企业形成了利益一致的共同体,可以有效的解决两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也将解决此环节逆向选择问题。此外企业可以发挥其专业人员优势,资本优势,有能力对农户的生产进行专业的指导,在农产品流入消费者之前进行检测。这也有利于解决非主观原因造成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三)加强政府对农产品事前监管与事后追责

企业相对于消费者占有信息优势,这会使低质量商品挤出高质量商品,导致价格机制失灵,政府监管成为必要。政府拥有相关专业人员和高精度设备,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微生物含量、重金属含量以及各种添加剂进行检测,并相关农产品质检报告,实现农产品安全信息的公开。假设政府在农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先做检查,成功检出农产品是否安全的概率为F(0cj。检查结果不安全的农产品不能进入市场,其余情况下按市场价格P销售。企业的利润情况如表3:

此时,企业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期望收益为F*(P-ci)+ (1-F)*(P-ci),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收益为-F*cj+(1-F)*(P-cj)。当F*(P-ci)+ (1-F)*(P-ci)> -F*cj+ (1-F)*(P-cj),即P>ci-cjF时,企业有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激励。这意味着当政府检查成功的概率越大,较小的市场价格,就能够激励企业生产安全农产品,即消费者支付较小的价格就能得到安全的农产品。特别是当检查成功的概率为1时,市场价格P>ci-cj时,就能激励企业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因此,政府检查的努力程度越高,消费者以低价购买到安全农产品的可能性越大。

政府还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法律责任,对不安全农产品的责任方处以罚款,以改变其在整个博弈过程中的支付矩阵,从而激励其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当消费者发生农产品安全事件时,政府对相关企业进行追责,成功追责的概率为S(0

企业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期望收益为S*(P-ci)+ (1-S)*(P-ci),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收益为S*(P-cj)-SA +(1-S)*(P-cj)。当S*(P-ci)+ (1-S)*(P-ci)> S*(P-cj)-SA+ (1-S)*(P-cj),即A*S>ci-cj时,企业就有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激励。这意味着当政府追责成功的概率越大或者对不安全农产品生产者处的罚金越大,就越能够激励企业生产安全的农产品。因此,政府追责的努力程度越高,对企业处罚金额越大,企业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概率越大。

(四)发挥媒体的力量,扩大信息披露的受众比例

在重复博弈的情况下,企业在每一期都可以选择生产安全或不安全农产品,当企业前一期选择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经媒体披露有α(0cj,贴现率为δ。第一期与第二期企业不同决策及其支付如表5:

R的第一个下标表示第一期,第二个下标表示第二期,数值为1表示生产安全农产品,0表示生产不安全农产品,如R11表示两期都选择生产安全农产品。由于R10> R11,R00> R01,只要企业第一期、第二期都选择农产品安全农产品的总收益大于第一期和第二期都选择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总收益,即R11> R00,企业第一期选择生产安全农产品就是第一期选择生产不安全农产品的占优策略。解不等式得P>(1 + δ)*(ci -cj )2αδ + ci + cj 2。意味着接受信息的群体比例α越大,消费者就可以支付越小的价格P来激励企业生产安全的农产品,特别当α=1,即不安全农产品信息能在披露后被所有消费者接受到,只要消费者支付的价格P>ci+(ci-cj)2δ时,企业就会选择生产安全的农产品。

(五)完善相关法律,明确各政府部门的职能

2015年4月24日新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没有将食用农产品纳入管理范围。在普通消费者的认知中,农产品应当包括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监管范围的加工农产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监管范围的食用农产品。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加工农产品与食用农产品分别由食品药品监督局和农业局监管。分类监管的做法导致食品安全监管依然没有摆脱“多头监管”的模式。如果能将食用农产品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就不会出现农产品的交叉监管和监管不到位问题。(作者单位:浙江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李瑾 杨利琼 秦向阳 丁萌.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监管策略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0(09).

[2]王俊豪 孙少春.信息不对称与食品安全管制――以“苏丹红”事件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09).

[3]古桂琴.欧美食品安全监管经验及其启示[J].食品与机械,2015(01).

[4]何莉.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机制的完善路径[J].食品与机械,2015(01).